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

时间:2022-03-30 06:09:14

心理咨询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高校;应对

中图分类号:G4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115-02

收稿日期:2007-01-05

作者简介:胡晶(1973-),女,哈尔滨人,讲师,从事教学论、心理发展与咨询研究。

随着我国第一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规范标准――《中国心理咨询师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走上了专业化、正规化和职业化的发展之路。

一、心理咨询历史嬗变考评

西方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心理咨询在对青年进行职业指导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开心理咨询先河者首推美国职业指导者帕森斯(F.Pasenons)。他在1909年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书可谓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心理咨询的著作。他通过研究个人、职业两方面的特点,对个人求职和发挥个人潜能给求职者以帮助。同年,比尔斯发起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宗旨在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预防和矫治心理疾病。一战后,随着心理测验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心理测验为基础的临床指导性心理咨询模式,其领军人物是明尼苏达大学威廉逊教授。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适应上、尤其是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加之由于战争的创伤性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使心理咨询得以空前发展。至今,美国心理咨询方兴未艾,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技术上,日趋完善,其专业化、职业化、法律化水准,在当今世界心理咨询领域是领先的。20世纪60年代后,心理咨询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起步。尽管从业者来自不同的职业背景和领域,开展活动的形式、规模与质量参差不齐,但就其推动整个世界的心理咨询活动,构成心理咨询链条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言,其成就依然可圈可点。

反观我国,虽然引经据典可以考证出心理咨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心理咨询思想在从先秦到明清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熠熠生辉[1],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散见于古代典籍中的心理咨询思想与实践,仍然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或不自觉的,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们的心理问题在巨变的时代背景中逐渐突出,于是在一些医疗部门,如中山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首钢医院等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咨询才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开始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行业规范,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以及政府的引导和管理滞后,我国的心理咨询一直处于范围广泛但良莠不齐的非职业化状态。我国于1985年在浙江省湖州师专成立了第一个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后,高校心理咨询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面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心理特殊性,高校心理咨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在预防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我国心理咨询事业发展。目前,全国一千余所高校中约有近40%以上的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或心理教育,北京地区则达到了70%以上,形成了一定规模[2]。当然,其中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相信,随着《标准》出台并付诸实施,得以净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能够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必将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职业领域。

二、高校在心理咨询职业化中的应对

很显然,心理咨询在我国成为一种职业,是以竞争和创新为特征的时展的必然结果。心理咨询发展为职业不仅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需。另外,无论从数量或质量看,我国心理咨询人才的匮乏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大量的专业人士需求与匮乏的专业人才状况正是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尴尬的现实。所以,规范、净化、管理、监督心理咨询业,使之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就成为维护人们切身利益,提高大众身心健康的当务之急。这里,我们需要反思和回答的是,高校在心理咨询职业嬗变的过程中,该作何应对呢?

1.意识上求变

观念转变是高校应对心理咨询职业化的首要任务。目前,高校中将心理问题思想化和德育化的观念还有着极大的市场,心理咨询生理化和心理咨询治疗化的认识误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7]。这给心理咨询职能和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很大麻烦,使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步履维艰,甚至沦为应付上级检查和评估的一种装饰。《标准》的出台,为高校重新认识与理解心理咨询职业,搭建起了平台。高校应该以《标准》出台为契机,切实扭转过去的陈旧观念,从职业化和专业化角度,把握心理咨询作为职业所体现的内涵和外延,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来理解心理咨询这一全新职业,消除偏见、误区和神秘感,重构其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观念、概念及文化,使肩负着以维护人类内心安宁为使命的心理咨询首先在高校真正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以高校为发展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心理咨询,走进心理咨询,使心理咨询走出高校,走向社会,成为提升人类心理生活质量的不可或缺的援助力量。

2.专业上求新

心理咨询作为职业已经走进了人们视野。但是,人才需求数量和人才培养的数量之间的巨大缺口,则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心理咨询领域人才匮乏几近告急;另一方面则是该领域充斥着大量的滥竽充数的人。另外,在该领域之外还有数量不可低估的,怀着不同目的、心态的人,试图进入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所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净化心理咨询市场,提高咨询质量,维护心理咨询荣誉,高校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在有条件的高师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心理系、教育系、哲学系、社会系、管理系、人力资源系等相关学科基础上,筹办心理咨询专业或者开拓心理咨询方向,调整或重建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后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养成,使该专业大学生完全具备心理咨询人员资格认证的资质。同时,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考虑在硕士或者博士这一层面上,新开心理咨询专业或培养方向,鼓励更多的硕士或博士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这对于规范心理咨询市场,重建心理咨询声誉,进而推动该领域发展,无疑会起到表率和引导作用。所以,高校须以《标准》颁布为切入点,将心理咨询作为专业来发展,不仅会为心理咨询事业提供发展的原动力,也使得高校在应对心理咨询职业化过程中,能拓宽专业路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为心理学发展找到一个极具生命力的生长点。

3.师资上求全

心理咨询人员资格认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取得资质前的专业培训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事关咨询人员的从业水准、从业能力和从业道德。《标准》中规定: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副高职以上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或取得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3年以上者,经心理咨询师执教培训后,可担任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咨询师培训教师;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正高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可担任高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师。上述执教师资标准向高校师资提出了挑战。高校固然名师云集,人才荟萃,但能否应对挑战,却是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师资应该转换角色,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另一方面,高校师资应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心理咨询职业化紧密联系起来,以强化的师资条件为基础,将培训咨询师作为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契机,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拓展自身专业视野,养成心理咨询职业化意识。

4.咨询主体素质上求高

尽管我国已有近40%的高校在为大学生进行着心理咨询或心理教育活动,但以笔者所见,在这一近乎蓬勃发展势头背后,隐藏的却是效能的日渐萎缩,其中的从业者素质堪忧:有些缺乏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且身份复杂的所谓咨询员,二十余年来,一直把持着心理咨询在高校的低效运转。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是使高校心理咨询裹足不前的严重羁绊之一。心理咨询绝非是任意行为,也绝非是什么人都可以涉足的,那种认为心理咨询无非就是安慰、劝说的观点行为,实事证明,只能给心理咨询带来灾难。心理咨询是一项严肃行为。它之所以可能,在于这是专业领域,在这一专业领域从事活动的人是专业人士,他们一般要具备《标准》中规定的各种专业能力。咨询人员的知识水准、从业能力、人生阅历、实践经验、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学历水平等资质,对于高校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而言,缺一不可。高校咨询人员要以《标准》为准绳,积极参与资格认证,以切实改变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尴尬局面。心理咨询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检视自己,不断修正,不断前进。

5.理论上求原创

我国心理咨询二十余年来一直蹒跚而行,没有实现超越性和突破性的进展,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心理咨询理论创新。由于心理咨询根植于西方的文化背景而非生长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它的中国化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学界的难题。当某些心理咨询理论、技术或是量表在为解释西方人的心理现象发挥作用时,它为中国人解惑答疑时却是那样牵强,甚至是无能为力。这就是我们心理学界长期以来专于模仿,少有创新,专于引进,少有其理论反思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仍对心理咨询原创性理论无动于衷,那么,我们所做的将依旧是为西方的心理咨询是否具有普遍性提供佐证。高校是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的沃土。高校拥有大量的专家、学者以及科研优势;高校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可贵的学术传统;高校面临着心理咨询职业化的难得的发展契机。因此,高校应该从过去的研究模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在引进西方前沿性、前瞻性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反思其文化品质,在本土文化背景中,积极修正,勇于原创,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国人的具有创新性和本土文化品格的心理咨询模式、技术乃至理论,这是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成为一种职业时所面临的最为困难的抉择,也是最深层次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解决心理咨询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因为这是建构我国自己的心理咨询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与治疗实用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樊富岷.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之发展[J].大众心理学,1995(6).

[3]张俊仁,等.咨询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4]钱铭怡,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第2篇

论文摘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建立以来,我国心理咨询取得了初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沿着专业化、法制化的道路向前推进。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心理咨询未实现适应国情的转变问题。本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9]刘时勇.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校医,2008,22,(3):346-348.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理论;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心理咨询的定义及对象

(一)定义

《韦氏字典》对咨询的解释是:“咨询是一种磋商行为,磋商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情的商讨,有关意见的交换,以达到增长见闻,获取建议的目的。”[1]心理咨询又称“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西方国家称其之为“咨询心理学”,主要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给予来访者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其健康发展的一个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等相关问题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校期间处在逐步形成的阶段,同时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因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细致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意见中规定“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发展性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更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咨询对象

高校心理咨询是通过使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高等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心理问题早期的预防和治疗, 维护其心理健康, 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1.高校学生

对于大学生来讲,大学阶段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是大学生的心理趋于成熟、人格逐步稳定、未来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时期。在该时期内, 大学生的人生角色发生转变,面临着社交害羞、学习效率低、自卑等一系列问题,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与人相处, 规划发展方向, 制定人生目标,使其心理保持健康,顺利地完成学业、步入社会。

2.高校教师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 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从某种程度来说, 后者更为重要和关键,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重要的人物, 起到榜样作用, 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非常重要。其次,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 因此,教室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使教学活动得到更顺利的开展。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规律,合理分配时间,把工作与生活劳逸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在教学工作、科研活动方面的潜能。

二、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体理论知识层面,对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导致心理咨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缺乏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而显得薄弱。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明显不足,涉及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的相关论文、调查报告都依描述成分居多,深入实证研究成分偏少,心理咨询理论研究的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

(二)组织管理

第一,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心理咨询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心理咨询活动的进行,就是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技能展现、从业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展示,这正如心理咨询学家卡夫卡(R R.Carkhuff)所说:“咨询是生命的流露”,[2]心理咨询师的个人素养在很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咨询的效果。

第二,高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不够,机构条件简陋。尽管许多高校均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真正前来咨询的学生并不多, 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通常不选择心理咨询与辅导,此情况出现与学校宣传力度有关。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无独立的心理咨询机构, 都是将心理咨询任务分配到学生工作部门,无专业的咨询室,场地设备简陋。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咨询室成了摆设, 并未起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发展健全人格的作用。

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对策

(一)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

咨询的重点是咨询队伍的建设,要通过多种方式加速建设咨询队伍。如强化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德才兼备的队伍。高校心理咨询员应做到认真学习并总结经验,加强团结内部协作,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态度、认真踏实地开展工作。。

(二)心理咨询模式的改善

目前高校中的心理咨询模式相对单一,理念照搬西方国家, 咨询形式固定而单一,咨询的手段过于刻板不灵活,。针对此情况,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模式可根据中国的经济、文化特色同外国理论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人自身文化特点的咨询理念;多种咨询手段、方法的灵活综合运用;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新模式,使心理咨询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

在校园生活文化中加入心理教育要素。将校园文化渗入到心理教育,可从精神和物质物两个层面着手,面向全校师生倡导“阳光校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与测验。丰富多彩的咨询形式,是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常永才.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一种新趋势:对文化因素的日益重视[J].民族教育研究,2000,(4).

[2]乐国安.咨询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49.

第4篇

一、学校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素质

学校心理咨询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不但要用他的知识和技术为学生服务,更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洞悉学生的生活隐私,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成长。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体,具备做这项工作的人格特征和能力倾向。笔者认为,一名学校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1.具有健康的人格品质

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品质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首要条件。有效咨询更依赖咨询者的人格特征,而不是咨询者的知识和技巧,什么样的人从事心理咨询比从事心理咨询需掌握什么样的咨询理论和方法更为重要。心理咨询师不仅要以高超的技术治愈人们的心灵创伤,还要以自己高尚健全的人格力量给来询者以积极的感染和影响。研究发现,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只有具备与心理咨询职业相匹配的人格特点才能持久地把工作进行下去。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职业类型都有着相应的人格特质,其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心理咨询师具有社会型的人格特征,重视社会和伦理道德问题的价值观,喜欢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治疗和咨询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活动,善解人意,人际交往水平高超。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应有较强的领悟力、亲和力、影响力和职业灵性。

2.具有优秀的心理素养

学校心理咨询师必须要有优秀的心理素养,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良好、自信、情绪稳定、自我调控能力强、丰富人生阅历、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挚的情感、流畅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处理各种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等。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辨别能力,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由,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加以疏导;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较高的挫折承受能力;在咨询过程中通过来访学生的言语和表情能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将谈话引向深入;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能扮演多重角色,面对来访学生的各种生活事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或心理困惑,可在咨询中设身处地地体验求助者的处境,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对来询学生的理解和技术指导方面起着支撑作用,许多时候咨询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需要咨询师作出痛苦的探索并坚持下去,方能取得成效。

3.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保证从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学校心理咨询师应兼有师德和医德两方面的品格,应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热爱咨询事业,有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具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对待来询学生。在咨询过程中,能保护来访学生的切身利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愿,尊重隐私、保守秘密,平等待人,维护来访学生生命和健康的自利;尊重、团结同事,虚心学习同事的先进经验与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帮助来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时,应以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来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使来访学生在解除心理障碍的同时,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得到升华,以帮助来访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4.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

学校心理咨询师知识渊博、学问高深,对准确分析复杂的学生行为会有很大帮助,能增加咨询信任感,便于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这是进行有效心理咨询的基础;能够透彻理解和运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流派,掌握深厚的咨询理论,这是咨询师有效发挥自己特长的必要前提。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借鉴某些心理治疗原理,诸如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森田疗法等,帮助来访者积极看待挫折,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绝望中看到希望[1]。此外,还需掌握一些基础医学知识,如: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能够区分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及其他心理问题的界限;学习和掌握伦理学、社会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社会性的时尚知识,这样与学生容易建立咨询关系,与之共同探讨一些生活话题,给予指导。

5.具有娴熟的工作技能

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心理咨询师必须潜心钻研心理咨询的理论,熟练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心理咨询师工作技能包含基础工作技能和专业工作技能,基础工作技能包含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语言表达技能等;专业工作技能包含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的相关操作技能,即建立咨询关系技能、会谈技能、倾听技能、指导技能、测量技能等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求助学生对咨询师的信任、亲近、可靠感是使咨询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咨询师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心理咨询是一门谈话的艺术,是咨询双方在言语和非言语方面进行交流、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会谈是咨询者帮助来访者解除心理困扰的主要手段,是心理咨询人员最基本的能力与技能;学会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先决条件,整个心理咨询的学习过程也是倾听的学习过程,倾听是对求助学生一种莫大的欣慰和信赖,将成为学生生活的动力和支柱;心理咨询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技术,具备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撰写测验报告和向受测学生及其家长、教师解释结果的能力与技巧。

二、提高和培养学校心理咨询师素质的策略

1.丰富生活完善自我,塑造高尚人格

学校心理咨询探索和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成功咨询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人格特征有如下要求:乐观、积极、理解、宽容、接纳、共情、尊重、热情、客观等。健康、全面、丰富的个人生活内容会有助于咨询师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工作理念。学校心理咨询师应有健康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个性品质,要适当地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和发展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的角色活动多样化,生活均衡发展,身心健康愉快。

每个人的人格发展、个性形成都与其过去的经验有关,只有了解自己过去,不断认识自己,清晰自己的人格倾向及特点,使自己不断成长,才能更好地帮助来访学生了解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及挫折。自觉自省是衡量一个心理咨询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准,学校心理咨询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体系,提高自我反省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弱点,了解自己的创伤、未解的心结以及这些创伤和心结对自己潜在的影响;要加强自我训练,努力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要努力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累更多的实践知识,不断提升咨询能力、人格特征,塑造高尚人格。

2.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对学校心理咨询师尤为重要,“疗心者”必须有一颗健康的“心”。咨询过程需要付出较多的心智能量,需要持续的意志努力,许多学者认为执行过高负荷的情绪工作容易引绪失调和情绪衰竭,高负荷的情绪工作对个体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职业倦怠[2],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师应时刻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做到生活规律、淡泊、有限接待、把工作留在咨询室、不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要做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的日光灯。咨询师需不断地探索自我,正视自己的局限性,咨询工作重点在于教会来访学生发掘自身资源,提高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这不仅是我们能给予来访学生最大的帮助,咨询也会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享受过程。

学校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是解决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的重要保证,出台相应的维护咨询师心理健康的系列规章制度,制定处理校园危机事件的应急方案或实施细则,避免咨询师超负荷工作;多组织心理咨询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探索先进的科研方法,提高专业修养。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尽量使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多元化,寻求家人、亲友、同事和其他社会情感资源所提供的情绪、心理等方面的援助,保持一份好心情。

3.建立严格准入制度,提高道德素养

把好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入门关,既是对来访者负责,更是对咨询师的健康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校心理工作者资格和训练曾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专业资格准入制度,把好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关,对从教育管理等部门转入的心理咨询人员应进行重点培训。建议在从业人员考试中加入有关心理测试的内容,以便能将存在较重心理问题暂时不宜从事咨询业工作的人员排除在外,以减少心理咨询师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

学校心理咨询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遵守从事心理咨询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是成为一名优秀咨询师的必要条件。心理咨询师应热爱咨询事业,保护来访者的切身利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愿,坚持保密原则,不在咨访关系中寻求个人需要的满足,更不能利用咨询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以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指导来访学生。

4.加强系统专业培训,提高知识水平

学校心理咨询师通过强化培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保证学校心理咨询事业的正常发展。建立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制度,学校需设立专项经费,每年保证一定的进修培训时间;设置专项课题,鼓励从业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能力[3]。目前,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多种咨询形式已融入日常教育中,促进了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咨询师应能准确、熟练地操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科学合理地解释软件测试出来的结果[4];具有符合90后学生思维、观念的咨询形式和咨询方法,更好地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笔者经调研发现,目前学校基本没有心理咨询师专门的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及考核方式。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建立对心理咨询师全面、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合理地计算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量,将对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5.完善心理督导机制,提高咨询技能

督导制是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进行督促、指导的制度,通过督导师对知识技能、咨询过程和个人成长的督导,认识和分析自己心理上的暗伤,清楚地看到自身的缺陷,从而规避心理咨询过程中可能对自己产生的伤害,实现自我成长,从而带着完全健康的心灵从事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服务。督导的方式主要有个别督导、团体督导和现场督导等,通过个别督导,学习完善咨询过程;通过团体督导、现场督导,强化心理咨询的理论学习和技术训练,不断提高咨询水平,解决心理咨询师的未完成事件,促进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共同成长。

在心理咨询业较发达的国家,一名心理咨询师平均1至2周就要接受一次心理督导,专业咨询师规范化的个人成长训练中,一般都必须通过几百到上千小时的专业督导,才能拥有从业资格。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师督导制度,定期为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给学校心理咨询师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掌握咨询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专业角色,培养职业情感,更快、更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提高咨询技能。

心理咨询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往,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流,一种经验与另一种经验的相互影响,一种人格与另一种人格的整合[5]。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助人工作,要想当好心理咨询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义泉.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职业素质.教书育人,2005(1).

[2] 王晶,王超,李均清.合格心理咨询师的培养策略.求医问药,2011(12).

[3] 卢绍君.略论学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

第5篇

(韩国首尔大学教育研究所 Email: )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5-0305-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5.001

1 韩国心理健康体系的构成

1.1 职业名称

在韩国,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职业名称很多,最常见的有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专家或心理咨询师等。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职业名称也有相应的变化,如面向中小学学生的学校心理咨询师,面向一般青少年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面向求职人员的职业指导(咨询)师以及与心理健康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师和青少年指导师等。从事应用心理学、青少年学、教育学、社会福利学、儿童学、咨询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大学教授也会从事临床心理咨询活动,但他们的职业名称是教授,而不改称为心理咨询师。有很多神职人员从事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工作,他们一般也都保留其神职名称,如牧师、传教士、师父、神父、修女等。另外,还有很多咨询志愿者,他们接受一定时间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后,志愿参与青少年或受害妇女的心理咨询活动,他们的名称一般比较模糊,行内称为咨询志愿者,来访者称他们为老师。

1.2 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及主管行政部门

在韩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非常多样,一般有医院精神科、大学心理咨询研究所、企业心理咨询所、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私设心理咨询室、职业支援中心、青少年综合咨询支援中心、妇女保护所、社会福利院、南北统一院,以及圣堂、教会、寺院、修炼院等。主管政府部门也根据受惠对象或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有所不同,并分别由不同部门受理诸如开业资格审查等一系列相关业务,同时负责制定各项政策、法规。据不完全统计,与心理健康服务业务有关的政府部门有教育部、法务部、国防部、警察署、消防防灾部、统一部、妇女福利部、青少年委员会、红十字会等[1]3-6。

2 心理健康体系从业人员的教育与专业培训

2.1 教育内容的选定标准

在韩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教育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正规学校的教育或称学历教育;另一个是社会继续教育或各理论学派自行组织的带有研修性质的专业继续教育。

学历教育的教育课程的选定标准有两条,其一是意义性标准,另外一个是实用性标准。所谓意义性是指,该课程是否能够反映心理健康领域的本质内容;实用性是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2]36-37。根据这两条标准,各大学开设心理咨询相关课程。各校的具体教育内容根据培养目的而有所不同,但是一般包括如下内容:理解个人心理的领域,理解社会文化的领域,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技法领域,咨询者的伦理领域,心理评估领域,研究课题及研究方法领域,咨询者的培养与教育领域,咨询的行政管理领域及咨询政策领域等。以培养青少年咨询师的教育课程为例,其设置的教育课程结构见表1[2]43-44。

2.2 教育方法

咨询专业人员的教育因其特殊性采用的方法与一般教育不同。通常情况下,传授知识和概念时采用知识中心教育法,传授技术时采用经验中心教育法,为了开发咨询者个人的咨询能力一般要采用直接体验个人咨询和团队咨询的方法。知识中心教学法包括讲座、座谈会、讨论、课题研究以及读书、读资料、发表法等。经验中心教学法主要包括角色练习、观察、实习、利用多媒体、督导法等。个人咨询及团队咨询是指专业人员像来访者一样,就个人问题找公认专家通过咨询获得解决问题的心理体验[3]231-250。

2.3 咨询专业的学科设置及课程内容

随着社会对咨询专业人员需求量的增加,韩国各大学纷纷开设咨询学科,学科名称有的直接冠以心理咨询学,或心理治疗学,有的则在相关学科中设有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专业,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福利学、青少年教育学、产业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基督教学等都是在学科内开设咨询专业的。最近几年,有部分学校不仅新开设了咨询学或治疗学,还根据社会需要开设比较时兴的咨询学科,如美术治疗学等。但这些学科规模不大,开设的课程也不像传统学科那样规范严格,大体上是社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即兴地开设相关课程,社会需要减少了,有些学科也相继消失。

韩国各大学心理咨询专业一般分为本科课程和硕博研究生课程。本科课程除了以专门培养咨询人员为目的开设的咨询学外,大部分学科并不以咨询科目为重点,而是在选修科目中开设与咨询有关的科目,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咨询学。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学科性质就比较明确了。下面以几个大学本科、硕士及博士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例,简要介绍一下韩国正规教育体系心理咨询专业开设的课程。

本科课程:大部分学校本科所开设的科目,有的与咨询直接关连,有的与咨询学没有直接关系。以首尔大学教育学科本科课程为例,开设的科目有:咨询原理,社会教育概论,产业教育论,个人心理理解等二十多个科目,其中与心理咨询有关系的科目大概有十多种[4]。首尔大学心理学本科课程的科目为:心理学-理解人类心理, 心理统计学,性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入门及实验,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及实验,学习及记忆的心理学及实验, 认知课程及实验,临床神经心理学及实验,生物心理学,心理测量及评估,临床心理学及实习,知觉心理学及实验,语言心理学及实验,咨询心理学,产业及组织心理, 应用实验心理学,肯定临床心理学入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情绪心理学,应用发展心理学。这些课程基本上都与咨询学有关系[5]。

硕士课程:首尔大学心理学硕士课程科目为:高级心理统计学,高级社会心理学,高级知觉心理学,心理评估,高级生物心理学,感觉-运动生理学,多变量分析法,团体过程,态度和社会认知,神经心理评估,高级临床神经心理学,高级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研讨(2)标记为(2)的科目为相同科名下可以设置不同内容的科目,学生可以重复选修该科目,在计算学分时不按同一科目处理学时。,认知神经科学,高级性格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知觉心理方法论,高级语言心理学,高级发展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研讨,心理治疗和高级咨询理论,高级组织心理学,高级产业心理学(2),实验心理方法论研讨(2),脑摄像研究方法论,计量心理学研讨(2)。上述课程大部分都与心理咨询有关[6]。

博士课程:首尔大学心理学博士课程专业科目有:性格研究研讨(2),临床及咨询现场实习,团体咨询及治疗,治疗性面谈及实习,生物心理学研讨,高级组织开发论,发展心理学研讨, 精神病理学,神经科学,高级应用发展心理学,认知治疗,产业及组织心理学主要问题,高级情绪心理学。这些大部分都与心理咨询直接有关系。

另外,三育大学开设的心理咨询学教育课程以咨询学为中心课程,内容分五个领域:(1)有关理解人类心理方面的领域。开设课程有心理学概论,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性格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宗教心理学等。(2)有关心理咨询理论及技法的领域。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咨询学概论,咨询伦理,咨询的理论及实际,团队咨询,家庭咨询,职业咨询,儿童发展与咨询,青年发展与咨询,老人咨询,中毒咨询,特殊儿童咨询,学习咨询,超常儿咨询,美术治疗,音乐治疗,行动修正,宗教咨询,性心理咨询,内在治疗,生活指导研究等。(3)有关心理检查测量及研究的领域。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心理检查,心理诊断,研究方法论等。(4)有关心理咨询实习的领域。主要开设个人心理咨询实习和团队心理咨询实习等课程。(5)有关各种训练的领域。开设的课程有领导能力训练,父母教育,交流沟通训练等[7]。

2.4 继续教育及各种专业培训

在韩国大部分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都知道,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咨询专家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只提供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而真正的临床技术或某一理论领域特殊的知识还需要单独下功夫学习。因此,在韩国各种有关心理咨询的培训非常多,参加学习的人也比较踊跃积极。这些培训大部分自费,有的是学会审查资格时承认学分的培训,有的则与资格证无关,大家只要觉得有必要学习,就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报名参加。

有关心理咨询的继续教育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学会组织的各种研讨会或工作坊;大学的对外公开讲座;各心理咨询所组织的培训课程;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组织的临时性的主题讲座[8]234-238。首先,韩国各级学会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全国会议形式组织各种研讨会和工作坊,普及最新咨询理论和咨询技术。很多初学者可以在这种形式的会议上接触心理咨询的一般理论和技法,研究人员可以在这里了解咨询学的发展动向,同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其次,设有咨询专业的各大学会对外开设公开讲座,满足从业者对部分理论的继续教育要求。也有些大学会定期不定期地邀请有关理论的外国专家进行讲学活动,使韩国同行及时了解国外咨询界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成果,不断提高本国的理论水平和咨询技术。再次,心理咨询实习以及各专门理论的普及由相应的心理咨询所担负。如精神分析心理咨询研究所就要担负精神分析师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继续教育任务。有些心理咨询所还要接受一般修炼生的案例指导,通过定期的案例公开发表会,使修炼生有机会得到督导级专家的指导。另外,咨询所也会开设各种分等级的培训课程,补充正规学校的教育。韩国负责成人教育的教育机关非常多,有关心理咨询的各种培训可能由不同的教育机构组织,如,教师进修机关,企业培训机关或宗教、社会团体等。

3 专业人员的管理及资格证的颁发标准

3.1 资格证的种类

在韩国,有关心理咨询的资格证一般分为三种:国家公认资格证;学会公认资格证;民间资格证。目前为止,国家公认资格证只有六种,即精神保健临床心理师,专门咨询教师,青少年指导师,职业咨询师,社会调查分析师,青少年咨询师。现行的学会公认资格证主要有:心理咨询专家资格证,咨询心理师资格证等十多种。再就是各个专业学会颁发的有关专业资格证,如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心理咨询师等。各种民间资格证则是名目繁多,种类无数。在韩国,与心理咨询有关的主要资格证见表2[9]。

3.2 国家资格证的颁发和认定标准

国家资格证一般都具有法律依据,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或委托相应部门审核管理。下面以青少年咨询师资格证为例,简要介绍一下韩国国家资格证的颁发依据和办法。

3.2.1 青少年咨询师的应试资格

在韩国,根据青少年基本法第二十二条,同法施行令第二十三条等的规定,国家青少年委员会委员长委托韩国青少年咨询院施行青少年咨询师资格审查和考试,并负责资格证书的颁发和管理。青少年咨询师的应试资格见表3[10]。

3.2.2 青少年咨询师考试科目

青少年咨询师的考试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各级考试科目略有不同, 选考科目一般在所列科目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参加考试。内容详见表4。

3.2.3考试方式及考核步骤

考试分笔试、面试、材料审查三种形式。考核步骤有以下五步:递交考试申请(网络申请);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定时定点笔试;笔试合格后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定时定点面试,面试前接受资格书面审查;面试合格后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定时定点收费资格研修;领取相应级别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资格证[11]。

3.3 学会公认资格证的颁发标准

学会公认的资格证种类有十多种,下面主要以韩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资格证的颁发标准。韩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分为两个等级,一级心理咨询师又叫心理咨询专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又称心理咨询师。韩国心理学会颁发的这一资格证,是目前韩国国内最为广泛承认的咨询资格证。心理咨询机关在招聘咨询人员时,会在应试资格上注明:需要持有心理学会颁发的心理咨询资格证。心理咨询师应试资格见表5[12],资格审查内容见表6。

3.4 资格证申请步骤及常规管理

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一般步骤为:递交申请、参加笔试、笔试科目全部合格后,提出资格审查请求,通过审查后,取得资格证。资格证一般要五年更新一次,其间必须履行会员的义务,按时交纳会费,参加学会的各种继续教育活动。资格证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递交更新资格证申请,并按要求提交参加学会教育活动的有关证明[13]。

4 结论

韩国的心理咨询已有60年的历史,与英美等西方国家既有很多相同的方面,也有很多不同 [14]704-709,[15]144-147。心理咨询师的培养,不仅是心理学专业的专门领域,教育学、社会福利学、青少年学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心理咨询学等不同学科,都担负着培养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并且培养出了大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在韩国,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已经扩大到很多领域和部门,如公务员、企业员工的选拔及管理,监狱以及青少年教养院、部队、警察厅、大型灾难预防,及包括南北韩统一后的心理适应。因此,有部分学者主张咨询学应独立于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这一主张直接体现在学会的组成和组织上,最早韩国有心理学会,心理学会下设临床心理学分会,学会主要由从事临床心理咨询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组成。后来,随着心理咨询领域的不断扩大,非心理学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也加入了这一队伍,并重新分出了心理咨询分科学会。为了使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能够有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有关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韩国心理咨询学会,并按咨询领域下设大学心理咨询分会、青少年心理咨询分会、职业心理咨询分会、企业心理咨询分会、部队心理咨询分会等分支学会,各地方分设地方组织,形成了另一个学会体系。该学会迅速成长,在短短的几年内吸收了千名以上的会员,大部分从业者既是心理学会下设心理咨询学会的会员,同时也是韩国咨询学会的会员。

不管这种争论多么激烈,在韩国,心理咨询职业作为新兴的职业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从业人员的规模越来越大,培养渠道和后期专业培训的机构越来越多,韩国心理咨询业已从大规模和多样化逐渐向高水准、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宗翰. 为确立心理学正体性的必要努力-资格证的颁发和管理[J]. 韩国心理学会会报,2008,3:3-6.

[2]朴裁煌,南相仁, 金昌大,等 . 青少年咨询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M]. 首尔: 青少年对话广场, 1993 : 36-37.

[3]李淑英, 金昌大. 咨询专业硕博课程标准化研究[J].教育研究 ,2002,40(4):231-250.

[4]首尔大学教育学科, 教育课程[OL]. 首尔: 首尔大学教育学科,2008,9.[2008.11.19].

[8]金桂铉. 咨询教育方法论研究 [M]. 首尔: 学知社, 1992 : 234-238.

[9]韩国产业人力工团.资格证[OL]. 首尔: 韩国产业人力工团 , 2008, 9. [2008.11.19].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大学生;德育教育

一、高校德育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设备

目前,较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不重视,不能为心理咨询项目引进先进的设备,无法成立相关机构,心理咨询的设备较少,部分高校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导致其无法更好的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常常因为一些因素改变心理咨询室的位置,使学生在咨询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心理障碍。

(二)心理咨询师专业素质较低

目前,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都是较为忽视的,为了节省薪资的支出,高校聘用一些专业素质较低的心理咨询师,这些心理咨询师都有着专业知识学习时间短、经验少、无法更好地应用心理知识进行咨询工作的特点,一些心理咨询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知识教育,在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改善心理问题,无法利用心理学思维一些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

(三)缺乏完善的制度

目前,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心理咨询师没有较好的制约与管理作用,心理咨询师缺乏良好的咨询方法,心理咨询的形式不能得到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存在不足之处,高校相关人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四)无法分清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

在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使其心理出现问题,但是,目前部分心理咨询师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然而,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个人心理的成熟度、人格形成等所决定,与思想道德问题无关,如果心理咨询师一味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将失去意义,高校心理咨询将无法有效展开。

二、将心理咨询运用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打造新型德育师资队伍

高校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将心理咨询适当的引进工作中,此时,就需要对心理咨询制度与德育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心理咨询制度的完善,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心理咨询师认真执行自身工作,遵守工作要求,其二,要求心理咨询师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德育工作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注意两点,其一,要求德育教师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引导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其二,要求德育教师与心理咨询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研讨咨询事宜。另外,高校可以在心理工作室中聘用专业技术较强的咨询师,为高校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师奠定基础。

(二)把心理咨询的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中

在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两种教育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德育教育与心理咨询也有着很多的相似性,所以,高校要想将心理咨询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就要将心理咨询中的各种理论应用在德育工作中。首先,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应用,就是根据对大学生过去生活的了解,找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并对其进行解决;其次,对人本主义理论进行应用,为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可以得到自我调整与恢复;最后,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应用,德育教师对大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引导大学生改善自身行为问题,进而改善其心理问题。

(三)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进行思想方面的改善。例如: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高校的办学性质,设立属于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建立关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聊天系统,利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因为网络聊天大学生可以不用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接触,不用告知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姓名,可以更好地做保密工作。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探讨,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讨论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解,保证自身工作的效率。通过以上类似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方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学生们所接受。

总之,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引进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咨询程序的规范性,使其有效性得以发挥。

作者:李小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大学生心理咨询;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68-03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一般介绍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以帮助其解决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1.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①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观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beliefs),C是指个体的情绪与行为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不合理的信念、看法、解释和评价。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信念和看法,进而改变情绪困扰。②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不合理信念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2.合理情绪疗法的咨询过程及咨询技术。①合理情绪疗法的咨询过程。合理情绪疗法的咨询过程包括四个阶段: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和再教育阶段。在诊断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求助者的“ABC”。领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明了其自身对事件的信念和认知与其情绪困扰的关系。修通阶段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阶段。所谓修通,就是指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放弃不合理信念和认知,并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摆脱情绪困扰。再教育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巩固新观念和新的思维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②合理情绪疗法的咨询技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是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咨询师对求助者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主动发问和质疑,以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的认知改变技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是一种情绪控制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先让求助者通过想象,进入到产生不适当情绪的情境之中,然后引导他改变对情境事件的信念和看法,从而改变不适当的情绪体验。认知性家庭作业主要有两种形式: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ational Self-Analysis,简称RSA)。这两种方法都是要求求助者自己分析自己的“ABC”,并以报告的形式写出各项的具体内容。

二、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1.案例基本情况。求助者,女,21岁,师范类大学三年级学生。求助者主诉:11月份就要去学校实习,最近一个月以来都在做准备,主要是备课和试讲。为把课讲好,我经常去教室试讲。可指导老师来观摩我们小组的试讲时,说我讲的思路很混乱,重点也不突出,要我继续试讲,而同组的其他同学都顺利通过了试讲。自己那么努力,可老师竟然认为我讲的不好。去年表姐通过了家乡的事业单位考试,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老师,父母也希望我今后能像表姐那样。可我试讲那么差,我还怎么去当老师?人家一定不会要我这样的老师了,那我的人生就完了。我感觉好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心情好压抑,好紧张,失眠,要到夜里2~3点才能睡着。咨询师观察和了解的情况:求助者情绪低落,性格内向敏感,不敢与咨询师进行目光接触。在父母眼里,求助者乖巧懂事,凡事不让父母操心。

2.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分析。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方面是家长的期望以及试讲未得到老师的认可;心理因素方面主要是求助者内向敏感的性格和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如单凭试讲的失利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这是一种过分概括化的认知方式。而形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内在心理过程表现如下:父母的期望以及自己顺从的性格,求助者把老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在求助者看来,实习中的良好表现无疑有助于今后的求职,所以求助者对实习格外看重,希望自己在实习中有好的表现,为此,求助者努力地试讲。可是,在求助者看来,自己的满腔期望和积极努力并没有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和预期中的成功。表面上看,求助者目前的情绪困扰直接来源于试讲的失败或老师的不认可,而内向敏感的性格更会使其加深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但实际上,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试讲失败本身,而是她自己对这种失败的不合理的信念和解释。在求助者的信念里,既然自己那么努力地准备,那么自己在指导老师面前的试讲就必须取得成功,指导老师就应该给予自己好评和认可。而现实是求助者的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求助者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认知方式就立即启动,试讲失利就意味着自己一无是处,就意味着自己今后的职业理想无法顺利实现,就意味着自己的生活糟糕透顶,就意味着自己的人生毫无希望。

3.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咨询技术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通过摄入性会谈和初步诊断,咨询师认为求助者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符合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且造成求助者目前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后,决定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以缓减其情绪困扰。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先是明确求助者的“ABC”。在本案例中,A是试讲失败即未能得到老师的认可,C是心情压抑和失眠等情绪和行为结果,B是求助者对这一失败事件的众多不合理信念,具体表现如下:①“自己那么努力,可老师竟然以那样的态度对待我,认为我讲的不好”,这是一种绝对化要求,在求助者的信念里,认为既然自己那么努力,那么老师就必须认为自己讲得好。②“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这体现了求助者思维中的过分概括化,就因为自己在老师面前的一次试讲没有得到认可,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③“我还怎么去当老师?人家一定不会要我这样的老师了,那我的人生就完了”,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思维模式,求助者过于夸大了试讲失败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认为不仅影响今后的工作,还影响自己的整个人生。在咨询的第二个阶段,咨询师主要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认识到:引起其情绪困扰的并不是老师对自己试讲的不认可,而是她自己对这一事件的信念和看法,她对自己的情绪困扰负有责任。随后,咨询师把整个咨询的重心放在修通阶段,主要是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咨询技术帮助求助者修正不合理信念,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与求助者绝对化要求的错误观念辩论。针对求助者绝对化要求的错误观念,咨询师进行了如下辩论。咨询师:你之前说自己那么努力地准备,可老师竟然认为自己讲得不好。求助者:是的,我已经很努力了,可老师还是不满意。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老师必须对你的试讲满意?求助者:因为在讲给老师听之前,我真的很努力地在自己练习试讲。咨询师:按照你所说,只要我们努力过的事情,别人就必须满意?求助者:是的,应该是这样的。咨询师:因此,你信奉的是“只要努力了就要得到别人的满意”?求助者:是的,我们为什么努力?努力就是为了得到一个认可的结果。咨询师:因此,你的大学老师努力地备课,并在课堂上努力地想把课上好时,你对他们的讲课都很满意?求助者:不是的,有些老师尽管很努力,但是我仍然会对他们的课不满意。咨询师:你刚刚说只要努力的事情,就理所当然地要得到肯定,可你的有些大学老师即使很努力地备课和上课,而你却对他们仍然不满意,你的说法前后是不一致的,对此,你如何解释呢?求助者:难道是有些努力可能会得到认可,而有些努力可能得不到认可?咨询师:你说呢?求助者:我明白了,是我要求太多了。第二步,与求助者过分概括化的错误思维辩论。咨询师:因为试讲没讲好,所以你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做?求助者:是这样的,我感觉自己真是什么都做不好。咨询师:那按照你所说,既然你什么都不会做,那么你肯定不会吃饭,不会穿衣服?求助者:不是的,这些我都会。不仅如此,我还会洗碗做菜呢,我妈妈为此经常夸我,很喜欢吃我做的菜,一到寒暑假就要我做菜给她吃。咨询师:可你刚才说你什么都不会做,现在又说会洗碗做菜,你前后说话似乎存在矛盾,对此你要如何解释?求助者:好像我夸大了自己的问题,我只是试讲不顺利而已,其实我的优点也是有的,比如我安静斯文,朋友们都羡慕我这点。第三步,与求助者糟糕至极的观念辩论:针对求助者认为既然自己试讲没得到认可,所以就意味着自己今后就不能做老师,自己的人生就没希望的悲观信念,咨询师主要是进行了这样的发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现在的试讲不好,今后就不能做老师?”“老师不认可你的试讲,这又能对你怎么样?他能让你死吗?你还不是好好地坐在这里,还不是照样可以好好地活下去?”在再教育阶段,咨询师主要是对求助者的试讲提供了一些具体建议,并要求求助者回去后以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写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并体验自己信念改变后的情绪反应,以进一步巩固合理信念。

4.咨询效果评估。咨询开始前,求助者把自己的情绪压抑和难受水平定为50分,通过协商,咨询目标定为把情绪困扰降低到20分左右。咨询效果的评估主要是从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咨询师的观察与评定两方面进行。咨询结束时,求助者报告自己的压抑情绪一扫而光,内心感觉很舒服,甚至把自己的积极情绪定为70分。而咨询师通过观察了解到,随着咨询的开展求助者的情绪逐渐好转,初始阶段,求助者不敢与咨询师进行目光接触,言语缓慢低沉,表情生硬,情绪低落;咨询后期,求助者眼神明亮,与咨询师目光交流自如,话语响亮,情绪愉悦,面带笑容,临分别时还主动要求拥抱咨询师以表示感谢。综上,咨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应用的心得体会

合理情绪疗法作为一种认知取向的咨询方法,对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更为有效。而大学生刚好具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年轻,文化水平高,认知能力强,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考试焦虑、恋爱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等方面的负性生活事件,少数大学生还正经受着家庭贫困、体像困扰等现实考验。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他们极易对自己生活中的这些负性事件持有不合理信念,从而出现抑郁、焦虑、紧张、愤怒、自卑、头痛、失眠、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的情绪、行为问题。所以,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在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时,咨询师只有自己具有高水平的认知、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的信念,才能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诊断,才能准确地对他们的“ABC”各项进行分析,也才能思路清晰地与他们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另外,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咨询技术的使用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辩论技术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大学生的各种不合理信念进行公然的挑战和质疑,这样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抵触和阻抗,因为大学生大多优越感较强,他们喜欢的是咨询师的尊重和理解。尽管如此,相对于其他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及其操作技术在原理上更通俗,在操作上更简单,在咨询实践中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所以,合理情绪疗法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必备咨询方法和技术。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32-151.

[2]邓选梅.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01):97-100.

[3]李春雷.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应用及发展[J].消费导刊,2009,(5):201.

[4]曾秋燕.谈理性情治疗在职校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07,(3):5-7.

第8篇

在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主要回复咨询邮件,网络qq咨询;每个星期二,实习小组进行案例讨论,角色扮演以及共情训练。

这一个月的心理咨询实习,我有不少的收获:

一、通过网络咨询实践,学习进行摄入性谈话,搜集咨询者的基本资料,对咨询者的问题有一个大概了解,进而梳理问题脉络;咨询中最关键的是对咨询者的共情,这是建立有效、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将对咨询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以自己的语言反馈给咨询者,以使对方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

二、通过案例讨论,大家表达各自的见解。不同的咨询员对咨询者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共同分析和讨论,集思广益,寻找咨询者问题的关键点;我从中发现自己看法的偏狭,开阔自己的思路,提升了咨询知识水平:咨询的焦点要转入咨询者身上,引导其进行思考;咨询员要有精神分析的眼光,人文主义的心态,认知行为的方式,家庭治疗的形式;

三、通过角色扮演,我以咨询者的身份,讲述了自己在情感之中的困惑,以及成长过程中与家庭成员的情感纷纷问题;一方面,通过“空椅”对话,我宣泄了积压在心中许久的负性情感;另一方面,督导与咨询成员们给予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令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思维、行为模式,探寻自己身上的长处,挖掘自身潜能。

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我们对咨询员的坐姿,表情,询问的语气,共情的态度等方面得到了实际训练。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短暂,我在一些方面上存在着不足:在网络咨询中,与咨询者的共情不足,过早的加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没有以一个中立态度对待咨询的问题;自信心不足,角色扮演中不敢担当咨询员的角色,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在共情训练中,自己表露的是焦虑,担忧的情感,没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实习期间,由于自己还忙于其它事务,无法静下来认真于心理咨询,没有自己的个案与大家共同讨论。

在红枫的实习,可以说是既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总的来说,收获是较多的。

此次实习中,有幸得到刘凤琴老师的督导,每当在咨询中遇到困惑时,刘老师总能耐心地指导我们,给予我们启发;刘老师有多年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对心理咨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心理咨询方法,直观明白,不是僵化的理论,更令人易于理解和消化。刘老师开朗、乐观个性,亲热、包容的态度,敢于挑战困难的作风,令人留下深化印象。

咨询室里直爽的芦老师,温顺的夏老师,一直在认真、辛苦地工作,她们那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在实习中,我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稳重的王芳,有潜力的瑶瑶、平和的牛牛、阳光的张爱、热心肠的贾选红、强势能干的慧娟、斯文的竹子等。通过与她们交流对心理咨询的观念、看法,分享心得体会,使我得到很多的启发,从中我能感受到咨询员团队的温馨和快乐。她们身上都散发着一种光芒,无论是显露的,还是含蓄的,都是一种助人自助的力量。

第9篇

[关键词]咨询心理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角色模拟 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99-02

《咨询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咨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运用咨询心理学的基本方法,针对各种人群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进行咨询活动。本课程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将案例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步渗入到咨询心理学课堂教学之中。在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观摩演示教学、心理学影片赏析等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咨询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咨询过程中不同角色的感受,从中感悟作为咨询人员应如何有效体会、了解来访者的心态,如何有效的进行心理咨询。

一、案例分析教学贯穿教学全程

案例教学法是咨询心理学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指教师使用典型的案例,以团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专题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引发小组讨论者的反思,在实践中增加参与者的经验,案例教学包括收集案例原始材料、分析讨论案例、总结和反案例等几个过程。[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我国知名心理学专家以及《心理访谈》等经典的心理咨询案例的录像,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并交流感想与感受,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这种以心理咨询案例录像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讲授教法的不足,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经验不足等特点,增强了他们对心理咨询过程的感性认识,案例分析教学方式能够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深刻感受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了解心理咨询过程各阶段的前后衔接,身临其境地感受来访者心理问题和心路变化的历程,认真体会专家进行面谈和摄入性谈话的角度和技巧等。该方法是提高学生心理咨询技能,较直接和迅速的教学方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咨询技能技巧。在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时,主要是采用分组讨论、专题式讨论、辩论式等多种形式的讨论方法进行案例教学。

二、采用模拟心理咨询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实践操作中,应用模拟心理咨询的情境开展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来模拟心理咨询的过程。该方法的教学程序是:两人一组,分别确立咨询师和来访者,模拟演示咨询完整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分享感受,由班级的其他学生对咨询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讨论,任课教师做总结和指导,其他同学评价交流,教师点评共享提高。在模拟的过程中,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来访者和咨询者,在扮演的过程中亲历心理咨询过程,其他学生观察;模拟心理咨询的过程结束后,来访者和咨询者双方进行反馈,在角色扮演中训练学生应用心理咨询技巧和技能的教学方式。如采用行为训练法系统脱敏训练治疗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等问题。由两名学生组成的演示小组,在演示过程中将系统脱敏疗法应用的步骤等做演示,演示结束后,首先由演示者自我总结主要的收获以及出现的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其中的不足等。根据咨询心理学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要求和程序,角色扮演过程中,通过对咨询过程的间接体验,对于深化咨询理论的理解,积累心理咨询经验是非常有效的。[2]

在开展模拟训练之前,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技能、案例等资料,制定详细而具体的方案,如需要设定的实验情境、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在模拟演示过程中,任课教师是引导者和调控者,当学生模拟到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表扬;当学生的模拟表演出现问题时,老师要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给予正确的引导。模拟表演练习结束后,参加模拟的双方即时地对模拟过程进行反馈,全体同学参加讨论,找出模拟表演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对此次模拟表演的实际操作水平、在表演中用到的沟通技巧,以及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点评。

通过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模拟的心理咨询过程之中,亲身体验和经历咨询与被咨询的过程,体会作为咨询者与被咨询者的心理变化,也将本身的问题暴露出来。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把学习的咨询理论应用于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之中,学习应用如面质、自我开放、共情等技术,逐渐掌握心理咨询的技能。这一教学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向技能操作能力的转化, 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能力。通过模拟心理咨询,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通过对心理咨询的反面的示范进行分析,可以很好的找出咨询中的不足与错误,以促进咨询技巧的掌握。

三、团体训练的咨询实验课训练模式

以团体活动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咨询技术练习和咨询方案设计,将团体活动引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多感受、多合作,强化了心理咨询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也增加了团体的凝聚力。团体训练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作为来访者的各种情绪、情感和心理问题,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团体中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方式。[4]

咨询心理学实验课堂上的团体和普通的团体辅导有不同之处。首先,团体训练的成员是同班同学,领导者是任课教师而不是普通的咨询师,团体成员之间非常熟悉,在交流时更能理解互相的想法。团体成员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他们更多的了解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成员的认知和感受,在团体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和从多个视角看待问题。但是也可能存在负面的影响,如学生可能会担心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看法而保留自己的评价,难以深入。在团体训练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参加的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分组。小组成员尽量彼此较陌生,小组的组数、组员数、组员构成情况要恰当,组数要适宜,人数尽量均等,男女生合理搭配。每小组以6-8人为宜,一次活动大概4节课,每周1次。其次,在活动前可采取民主征集的方式制定严格的团队的规则,规则是维护正常、健康团体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障。任课教师要营造一种信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好地带领团队开展各项活动。

另外,我们还采用了心理学影片赏析重视直观教学,对以心理咨询为题材的影视进行分析,将影视片段融入理论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对《咨询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如精神分析疗法一章,《爱德华大夫》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多处运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如精神分析、梦的解释等),简单展示了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的几个问题。采用“导-看-评”的模式,在观看前对学生进行引导,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观看中引导和把握学生的情绪和体验,观看后进行评述和讨论。

实验教学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表明,通过对教学手段、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理念、教学方法、建立实践基地等方面改革,以及运用案例分析、模拟心理咨询等方法进行咨询心理学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际的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进.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校本课程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02):77-79.

[2]孙爱民.高等师范院校实验课程的改革[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3):62-64.

第10篇

〔关键词〕价值中立;非强迫性原则;相互尊重原则;搁置价值原则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8-0004-03

在心理咨询中,如何对待价值问题是一个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心理咨询师并没有一个清楚的共识——当然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在心理咨询的很多问题上心理咨询师都是缺少共识的,也很难达成完全的共识。然而我们还是不应当放弃寻求共识的努力。因此,本文试图就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的处理原则作一些讨论,以期能逐渐建立一种共识。

目前,面对价值问题,接受过西方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的,或者接受心理咨询正规教育培训较多的心理咨询师,多数推崇和接受罗杰斯所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而接受西方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少的那部分心理咨询师,一般来说不很了解也没有采用这个原则,而是以自己的价值或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导向,采用某种更主动的方式把这些价值观传递给自己的来访者。

前一种态度是学术界的主流声音,而且持这种态度者对持有后一种态度的心理咨询师或多或少有一些轻视,认为是“不够专业”的表现。而后者的理论表达力虽然比较弱,却也有一种常识的感觉,觉得“价值中立”的提法似乎有不对之处。作者认为,对第二种态度不能仅仅用一句“不够专业”来评判,这其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价值中立的意义

在西方思想中,赞同价值中立的人有两种回答。一是价值相对主义:价值观是相对的,因文化、民族、个人不同而不同,没有一种价值观能凌驾于其他价值观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咨询师没有权力也没有必要影响来访者的价值观。二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价值不完全是相对的,但是,个人应有权利自由选择价值观,不受别人的控制和干预。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干预来访者的价值观。

第一种意义上的“价值中立”,笔者认为是不成立的。

如果我们绝对坚持价值相对主义,认为我们不应该对别人进行任何价值评判,则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进行心理咨询。因为,我们做心理咨询这一件事情,本身就隐含着一个价值评判——我们认为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不适当的”“不健康的”,这就包含价值评判。我们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就意味着我们否定他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病人很痛苦,但是在某些价值观看来,痛苦比快乐更深刻、更有价值,这未必需要改变。我们对吸毒者进行干预,就意味着我们否定他们及时行乐、随波逐流的“酒神哲学”。

心理咨询过程中如果要使来访者的心理、行为和人格有所改变,则其价值观也必定会有所改变。如果来访者不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和人格,只是想通过心理咨询达到其他目的(比如,让心理咨询师帮助他做一个人生选择),则双方的这个活动并不是所谓的心理咨询。因此,只要你在做心理咨询,就意味着你不是彻底的价值相对主义者,所以价值相对主义意义上的价值中立就不成立。

罗杰斯的价值中立是有其自身意义的。我们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罗杰斯认为:心理成长是有价值的,自我实现是有价值的,真诚、美、爱等品质是积极的。罗杰斯的“价值中立原则”不是说心理咨询师在自己的心里应该对任何价值问题永远保持中立,而是说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应当不对来访者及其行为作价值评判。这实际上只是心理咨询师对自己的价值观的“暂时搁置”。

这个价值中立原则的作用是为了避免心理咨询师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如果评判来访者的价值观,而又对之不同意,则可能会产生不接纳的态度或情绪,这将破坏双方的关系,使来访者感到不被接纳,不可避免地会对来访者造成压力。来访者也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自由被压制,从而感到不满;也可能有些来访者愿意放弃部分选择自由,让心理咨询师替自己作选择,虽然他们也许不会对心理咨询师的评判不满,但是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却会因此有所丧失——这不符合心理咨询师的原则和价值观。

有些国内心理咨询师对价值中立这个原则有异议,理由是“价值中立”不符合中国人的国情,中国的来访者更多是希望得到“直接的权威指导”。笔者认为这个理由也不成立,因为心理咨询的基本价值观就是让来访者独立。来访者希望得到“直接的权威指导”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需要改变的,我们不能对这个愿望让步。

罗杰斯在心理咨询中不作价值评判,而他又希望来访者能够自己自由选择善的价值,这似乎是矛盾的。但是,这符合他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他认为“人在本性上是建设性的……假如我们能够提供一种促进成长的氛围,来访者的选择会是有利于社会的、建设性的,而且是完全自发、自由的。”如果心理咨询师不同意罗杰斯的这个假设,他必定不能完全采纳“价值中立原则”,否则,来访者如果选择的是邪恶和不健康,心理咨询就会失败。

二、价值中立的可行性

如果把价值中立理解为心理咨询师在生活中对各种价值保持中立、没有任何价值取向是不可能的。所谓价值相对主义者号称他们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实际上,他们要求的“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而他们高度肯定这个价值观,否定其他价值观,这本身就不是“中立”。

人一定有价值观,让心理咨询师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价值中立”理解为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不对来访者的思想行为作价值评判,这是可能做到的。价值评判是一种心理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观察来访者的行为,用自己的价值观评估这个行为,得到一个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然后也许表达这个评价,也许抑制对这个评价的表达。只要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去做“用自己的价值观评价这个行为”,他就是价值中立的。

实际上,价值中立原则和共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共情时刻,心理咨询师才能够完全忘我,不再关注自己的心理、态度和价值,全身心体会来访者的感受。在这个时刻他心中没有任何评判,只有体会和感受,他是价值中立的。

然而,虽然理论上可以做到价值中立,但是在实践上正如共情很难做到一样,价值中立也很难做到。完全忘我是很难的,不忘我则心理咨询师的“自我”随时存在。只要一个人没有做到完全忘我,他对事物、行为和人格的价值评判就是自发的、自动化的过程,他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一个心理咨询师听到来访者做的某件对自己的价值观来说是非常坏的事情时,他一下子就自动产生了评判:“这不对!”随即他就会自动产生一种否定性的情绪。

如果这个心理咨询师受到过培训,并认为“我应该做到价值中立”,则他实际的心理活动是,压抑自己心中评判性的语言,在心中对自己说“不,我不要说这不对”,同时他会压抑自己的否定性情绪,告诉自己“不,我不应该对来访者生气,我应该接纳他并且价值中立”。这样做之后,这个心理咨询师自以为自己“价值中立”了,但是这完全是一个假象。因为他的评判一经产生就不会因压抑而消失,他的否定性情绪也不可能因压抑而消失,这些只会变得更为隐蔽。而隐蔽后的评判和否定性情绪将更具有破坏性,因为这里增加了一个破坏性的因素——不自觉的欺骗。

有的心理咨询师更是马上认同了自己的评判,不过他试图掩盖自己的评判:“这个人真是很不善良、很讨厌,不过,我不应该让他看出来我讨厌他”“他的想法错了,我知道什么是对的,不过,我不能让他觉察到这一点”。这是自觉的欺骗。有人引用马斯洛的话“医师……对世界的信念,都绝不要让患者觉察到”,这也类似于这样的态度,笔者认为这个态度是不足取的。因此,价值中立是可能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三、处理价值问题的可行原则

根据心理咨询师的能力和价值观的不同,处理价值问题的可行原则也不同。

最基本的原则是“价值导向的非强迫性”原则。如果心理咨询师没有充分共情的能力,没有忘我体会来访者的能力(在笔者看来,目前我国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没有这个能力),或者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应该促使来访者选择更好的价值,则他至少应该遵循“价值导向的非强迫性”原则,这也就是说,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价值观,他希望来访者接受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心理咨询师希望来访者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他也决定用某种方法引导来访者接受。至少他的方法不能带有强迫性,不能借助压力迫使来访者改变价值观,不能在精神上对来访者进行过度控制。他应该给来访者一定的选择自由,这样才不至于使来访者过分反感或过分依赖心理咨询师。

高一点的是“价值选择上的相互尊重”原则。遵循这个原则,也不需要心理咨询师有充分共情的能力、忘我体会来访者的能力,但是需要心理咨询师有较明确的人我界限,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心理咨询师可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看法,也可以在价值问题上对来访者提出建议,但是需要让来访者感受到,这是心理咨询师的意见,来访者有接纳和不接纳的自由。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来访者的生活选择权是属于来访者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澄清他自己的价值观,发现这个价值观体系中是否有矛盾,发现影响这个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了解这个价值观对来访者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这些都会对来访者有帮助。心理咨询师也会有价值导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让来访者知道心理咨询师在做什么。

第三级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在必要的时候搁置价值”原则。“搁置价值”就是在一些时刻先不对来访者进行评判,把注意力先放在共情和了解来访者等事情上,这需要心理咨询师有充分共情的能力、忘我体会来访者的能力,能在某些时刻做到内心不作价值评判地体会来访者的心理。这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存在认知”,在“存在认知”的时刻,即使是最邪恶的行为我们也并不厌恶它,而只是在有兴趣地关注它。我们关注病毒的生命活动,关注它的狡诈,尽管它在残害人的生命;我们关注受虐狂为追求安全感和爱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那种激情,关注抑郁症患者孤芳自赏的那种美,从而理解这些人,而暂时不考虑如何改造他们。

但是,搁置并不是不关注价值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即使是在最好的环境下,人也不总是选择善,选择对自己和别人有益的价值。搁置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充分理解来访者,在接下来的某些时刻我们还需要进行一定形式的价值导向。当然也是在来访者知情的前提下,是在尊重来访者选择的前提下。这个原则或可以说是部分时刻的“价值中立”,总体上的价值不中立。

第三级的另一个原则就是“价值中立”原则。采纳这个原则有四个前提,一是有充分共情的能力,有能力做到不评判;二是相信来访者在良好环境下必定会选择积极的价值;三是相信在心理咨询师“无为”时、也是价值中立时,比起心理咨询师作价值引导时,来访者会更快更好地作选择;四是心理咨询师有能力为来访者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关于前提三,这不仅是相信来访者在良好环境下必定会选择积极的价值,还要相信心理咨询师最好的作为就是“无为”,能提供的最好的环境是最自由的环境。罗杰斯有这样的假设或者说信念。他说:“如果我想创造一种真诚、关切、理解的气氛,我就必须信任人们,信任他们反省自我、理解自我以及认识他们自身问题的能力,信任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而且他赞同老子的话“我无为而民自化”。如果其他心理咨询师不同意这个观点,则对他来说,他完全没有必要一直保持“价值中立”,而可以在某些时刻采用某种合适的价值引导。关于前提四,除了心理咨询师要知道应当怎么做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是心理咨询师自己必须达到相当程度的自我实现,否则,心理咨询师自身任何残留的心理问题都会使来访者的人际环境有缺陷,从而不能达到要求。

有些心理咨询师认为心理咨询中不可能没有价值参与价值引导,理由是心理咨询必然要包含价值的改造。他们的错误在于误以为要让来访者改变价值观必须要心理咨询师主动做改造工作——“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但是,让来访者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未必需要心理咨询师主动干预,来访者过去的错误价值观是灰尘,但是来访者不是“灰尘”而是一个有主动性的生命,来访者可以把灰尘扫掉,而不一定需要心理咨询师动手帮忙——在我看来,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忙也可以不帮忙;而在罗杰斯看来,心理咨询师要帮忙只能是越帮越忙。

笔者完全承认罗杰斯所说的方法对他来说是可行的。但是,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三级的第一种原则:我认为在来访者的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时候,“无为”和采用价值中立并不是一种效率最高的方法。也许来访者会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是需要很久的探索,在作出正确选择之前他也许会作出非常有破坏性的选择,造成一生不可逆的人际问题和自我心理问题。在理论上,罗杰斯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上对严重心理障碍的来访者这种方法的效率太低,也许是不可行的。所以,心理咨询师应根据情况处理,对心理障碍不严重、自我反省能力和改变自己能力还不算太差的来访者可以采用价值中立原则,无为的方法;而对其他来访者则可以采用有时暂时搁置价值问题,有时用合适的价值引导的方法,才能最好地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最后,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和价值选择原则。如果心理咨询师不具备采用高等级原则的能力,则不能强求自己使用,否则反而会造成对自己的压抑、对自己和来访者的不真诚,有害无益。

参考文献:

[1]叶一舵.论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价值参与[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3.

第11篇

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1.1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现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临床心理科学ra。无论是其作用的领域还是从业人员规模都随社会需求的增长而急剧扩大,其理论体系和操作原则已逐步趋于完善,对咨询和治疗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逐步严格。国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发展有两条明确的主线:一是心理咨询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发展;二是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和伦理建设,且两者相辅相成[2]。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道德与伦理继承了医学和心理学职业道德规范的优良传统。继希波克拉底誓言之后,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制订了相关的一系列伦理学准则和职业规范。如世界医学会1949年采纳的《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护士伦理学国际法(1953年通过,1965年重新修订,、美国医学会伦理学准则(1957年版,1980年重新修订)、美国医师协会(ACP)伦理学手册(1984年版)、美国内科医师协会伦理学手册(1987年版)、美国心理协会(APA)职业道德规范(1992年版)、加拿大安大略省心理治疗者协会职业规范(1994年版)等[2]。这些伦理法则和职业规范的制定,与其临床实践和研究紧密相关。职业伦理和道德守则的建立也是一个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美国在1951年成立心理咨询协会后,在1962年颁布了第一版《心理咨询伦理与道德守则》,为美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得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可能。同时,该守则的制定也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衔接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

中国关于医学伦理的探讨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扁鹊提出的“六不治”原则,他明确提出医生行医的准则,即医生应当不做什么。东晋时代’张湛提出一个圣贤的医生不但要技术精湛,还要做到医德高尚。自此中国历代医家对医生的人格和医德都有精辟的论述。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后,中国医学界开始重视分析并解决医疗卫生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在高等医学院校、卫生系统开展医德教育,医学院校开设有医学伦理学课,部分医院成立有专门的医院伦理委员会。卫生部颁布有“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和医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1-10-18颁发)、“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卫生部1988卫医字第40号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08颁发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各省市结合本省实际也颁布有相应的医德规范,如“广东省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纲要”试行,广东省卫生厅,1996-12)。医德规范和收费规定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医学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更由于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方法和手段的特殊性,因而仅仅以医德规范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手册是远远不够的。

1.2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规范研究的意义职业伦理和道德守则的建立也是一个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美国在1951年成立心理咨询协会后,在1962年颁布了第1版《心理咨询伦理与道德守则》,为美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得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可能。同时,该守则的制定也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衔接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美国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道路对中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4]。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研究对促进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研究,规范中国日益发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保障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权益,以及开展随后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法律问题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陈国海[2]认为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的伦理道德问题。该研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包括:①高技术与高尚医德是发展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的两大支柱。心理咨询与治疗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业务能力强、技术精湛外,还需有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②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实践不规范,理论研究薄弱。而这种现状构成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极大阻碍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发展。③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道德受不同社会、阶段(阶层)、文化的影响,存在地域、文化、民族的差异。④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受中华民族心理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对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应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特点加以改造。⑤由于伦理与政治、法律的交互关系,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将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立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伦理教育内容

针对当前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际,陈国海认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者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3.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者伦理意识教育国家应当尽快制订统一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以指导和规范当前中国蓬勃发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伦理教育应当向从业人员灌输遵循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的思想,运用正反

两方面的经验说明职业规范和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严格遵守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识。

3.2 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基本伦理教育李霁0认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基本伦理教育主要包括规范作业、保守秘密、知情同意、平等原则等4个方面的内容。

    3.2.1规范作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不同于一般说教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医学治疗工作,对任何一位当事人心理咨询与治疗者都必须采用规范的、恰当的、系统的程序和方法,并严格按照这些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对此,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培训应当强调方法和技术规范,通过规范作业以避免出现临床伦理问题。

3.2.2保守秘密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则。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家联合会对学校心理咨询员的保密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来访者在咨询关系开始或之前有知情权;所有咨询的信息保密,但如果咨询员需要阻止来访者明确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时,保密原则也有例外,主要有如下情况:

①当事人极有可能自伤、自残或自杀的时候,应当注意提醒他身边的人、家属、朋友、组织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看护。②当事人极有可能攻击、伤害他人的时候,应当注意提醒他身边的人提高警惕,准备应对措施,或建议将当事人转移、入住医院。③当法庭要取证,有关当事人的个人资料、信息可作为呈堂证物或证词,影响法官判决的时候咨询者一般要如实回答。

3.2.3知情同意知情同意在近年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心理咨询与治疗者必须发展和遵守一套良好的知情同意程序。大多数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赞同,在当事人同意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之前,他们应当被告知:①咨询与治疗的费用。

②约会的次数和频率。③失约的处理。④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资格和能力。更有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认为,当事人同样应当被告知:①治疗的类型,包括对当事人的要求和咨询与治疗者将采取的行为。②咨询与治疗的危险和收益。③基于实证基础之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性。④咨询与治疗所需的时间。

3.2.4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团体运作中很重要的原则之一。它主要是针对治疗师提出的伦理标准,要求治疗师公正、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个成员,不带种族、道德、性别、宗教取向、年龄以及其他因素的偏见。

3.3 结合特定心理咨询与治疗和方法的伦理教育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主要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四大流派[7&。各个学派对心理疾病的原因的认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各个学派有自身的伦理规范。

    4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伦理学规范

第12篇

【关键词】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应用;心理健康教育

20世纪80年代初,咨询家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妇以及他们的同事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以下简称为SFBT)。[1]目前,SFBT在西方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国内,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亦取得了很大进展。本论文尝试从产生背景、历史演变、理念及应用等方面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做了综述,并指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与技巧。

1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综述

1.1 SFBT产生背景及其历史演变 美国咨询家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妇以及他们的同事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理论探索和专业培训,逐渐发展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SFBT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20世纪中叶,后现代思潮逐渐形成,后现代思潮反思与变革“现代”西方文化精神以及价值取向,强调不确定性、否定性、非中心化、非连续性、多元性。SFBT深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其次,心理治疗本身亦存在的一些问题。长久以来,大多数治疗师过分的依附于治疗理论,他们按照一定治疗理论治疗个案。但是,理论是假设性的,并不能够与个案一一对应。过分依赖治疗理论促使治疗实践面临困境。这促使得治疗师反思自己的治疗行为与方法。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治疗费用不断上升,更快速、更有效地解决模式成为治疗师们的一种追求,促使SFPT的产生以及普及应用。

1.2 SFBT的理念 SFBT将解决作为导向,把个案作为自身的专家,将聚焦于改变何以发生作为治疗过程,帮助个案寻找到目标、例外、正向经验以及未来远景,达到晤谈次数最优化,既注重效益,又重视效率。具体而言,SFBT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身份的转变。在传统的咨询模式中,咨询师大多扮演专家角色。而在SFPT中,咨询师不再是专家,是一个合作者,咨询者却是解决问题的权威。第二,过程的转变。在SFBT中,咨询师与咨询者建立合作的关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合作的过程,重视合作与沟通。第三,咨询师更偏向于从正向意义出发为咨询者分析问题。第四,咨询师将咨询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并不在穷根追究问题本身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五,相信凡事都有例外,将咨询者往例外上引导,增强咨询者的信心。第六,尽量的减少咨询的次数,结合效益与效率。

2 SFBT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无论是教育管理学生,或是学生自身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SFBT,这使得高校应重视SFBT的应用。青少年处于自我发展认定阶段,高校运用SFBT,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改变,更好的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身,都需要SFBT的运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外学校心理工作者已将SFBT作为研究热点,学业问题、辍学问题、社交技巧和就业压力等一系列的学生问题都需要SFBT运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2.2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大量高校心理咨询实践证明SFBT适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大学生一般都具备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活跃,擅于思考与反省,主动性、积极性较高。这使得SFBT更易运用于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考试焦灼、就业压力等方面,我们不需要刻意用大量时间寻找产生的原因,只要解决即可。学校也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大学生能积极健康的学习,SFBT重视效益与效率的结合,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2.3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与技巧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倾听问题阶段。这一阶段,高校心理咨询师给学生以充分的倾吐空间,让学生叙述问题的细节,困惑等等。高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在交流沟通中,不去追求探讨问题的成因,而是往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引导。第二,寻求目标阶段。高校心理咨询师以平等、尊重、关怀的态度循序渐进的使学生寻求到自我的目标,并鼓励、引导增强自我目标实现的信心。第三,探讨实现目标阶段。明确了学生的期待目标之后,高校心理咨询师主要引导学生回忆例外成功的案例,再度获得曾经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使学生相信将会再度发生例外。

针对SFBT整个治疗过程,De Shazer等人设计了一般化、预设性询问、评量询问、振奋性的鼓舞、赞许、奇迹询问、关系询问、例外询问、任务/家庭作业、因应询问等技术。[2]SFPT技术简要,容易掌握。

3 结 语

咨询师在SFBT指导过程中,以焦点解决导向的询问技术,引导当事人对自己问题情境的知觉、看法、思考和感受产生转变。[3]咨询师及其尊重咨询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咨询者的自尊与自信,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人文关怀精神。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SFBT为新生力量,具有远大发展前途。在今后实践中,我们应发挥其优势,使SFBT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展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卜连英,朱伟.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06,(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