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离职调查报告

离职调查报告

时间:2022-12-30 23:5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离职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离职调查报告

第1篇

离职的三大主因

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变化,不同的阶段造成人才离职和更替的原因也不尽相同。那么近一个时期,是哪些因素成为影响“人心思动”的主导因素呢?通过这次调查报告显示,“更好的发展机会”、“家庭、健康等个人因素”以及“对薪资福利的不满”是排名前三位的造成员工离职的原因。

调查分析显示,由于目前企业发展迅速,造成求职机遇和人才流动的频繁。这也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去遴选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位。智联招聘职业顾问郝健说,现在是产生机遇的时代,每个人谋求自身价值和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增加,“奔前程”而且奔个好前程是个人的头等大事。因此,既然社会能够提供出更多的发展机会,自然人才流动会相应增加。但是,这种流动也需要合理性,例如“扎堆”式的集中向某些热门行业或职业拥挤或者大量的跨行业跳槽,则都是不正常的离职流动。另外,现今竞争激烈,人才面临的各种压力都非常大,也的确会有人出现“不能承受之重”的情况。而“对薪资福利的不满”产生的离职始终都是员工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离职高发期的两大时段

企业的发展都是长远的建设和规划,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同样是需要时间的。而从此次离职率的调查显示,工作2-3年后的员工人群是离职的第一个高发阶段,而比较新的动向是在工作7年后的员工人群呈现出第二个易离职的高发时段。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规划的时候,需要格外关注。调查结果显示,工作2-3年的员工离职率最高,达到了33%,而工作年限超过5年则呈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在工作7年以上的员工离职率达到了16%,特别是在制造业员工离职率则超过了20%,呈明显增长的态势。

本科生离职率偏高,工资是“诱因”

在此次调查报告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科学历的员工与其他各种不同层次学历的员工比较,是容易离职的一个群体。其离职率在服务行业和其他行业类的调查中均超过了60%,即使在制造业中也达到了31%,大大高于以往认为容易发生离职的低学历专科生群体。

专家认为,工资是本科学历员工高离职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层次的员工呈现出工资越高,员工离职率越低的特点。员工离职率低的企业,其年平均工资一般都明显高于离职率高的企业平均工资的一倍以上。人力资源专家李宏飞认为,本科学历的员工易离职,首先因为这个群体的数量比较大,就业人数高于研究生、博士等高层次的就业求职群体,略低于专科生的群体。但是目前的就业实际情况是,本科生往往在求职中所谋求的职位都会低于预期的理想职位,的确也有不少学生出于就业的压力不得不暂时选择中低层次的职位。但在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后,本科学历的员工普遍会去谋求争取更合适的职位,换言之,他们的提升空间和潜力以及自身向上发展的动力都是最大的。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过于关注实际收入待遇,也使本科生的离职显得有些盲目和浮躁。这是大大不利于自身职业发展的弊病。

员工离职一直是造成企业内部波动的重要原因,用人单位也并不希望人才队伍不断“飘摇”和更迭。日前,由北京中外企人力资源协会调研的20*年员工离职率调查报告出炉,报告对协会超过100家会员单位去年全年的离职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其中得出了目前企业的离职率在13%的结论,而通过调研分析了离职的主要原因、离职高发群体和高发期、本科生易离职等调查结果,广大企业和求职者从中可以把握人才流向的一些重要脉搏。

第2篇

IT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有很大的区别,商业和运营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这就要求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实际操作经验也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在IT互联网行业中,由于从业人员年龄较低、学历较高使得这个层级的人群是离职率较高的群体,而且他们对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沟通交流和薪酬待遇的要求也很高,这就给IT互联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环节,更应该体现企业优势,施行差异化管理。在当前行业薪酬水平不断攀升的情形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掌握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趋势,尤其是薪酬管理的趋势。那么目前IT互联网行业的薪酬现状如何呢,我们将通过薪酬调查报告详细解析。

 

获风投企业薪酬竞争优势明显

据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服务公司Kelly Services中国西北地区运营总监宋一杰先生介绍,当企业拿到一份薪酬调查报告时,应当了解这份报告来源的背景及调查的企业群作为参考,不能盲目的去使用各种报告。互联网行业薪酬水平处于全行业中的高位,每年薪酬增长幅度也高于软件开发、硬件制造等关联行业。在互联网行业中,核心部门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他们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因此其薪酬也会相应地高一些。而网站内容等互联网传统部门已不是互联网公司赢利重点,所以其薪酬增长相对较慢,导致了其部门员工薪酬处于同层级员工较低水平。但是随着风险投资机构的介入,对互联网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和薪酬策略的影响很大,不仅体现在长期激励层面,也体现在年度总现金收入层面。互联网公司得到风险投资前后,薪酬水平差异明显。另据Kelly Services IT行业中国区负责人刘威女士介绍,由于互联网公司与国内外风险投资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制定公司财务战略和洽谈融资事务的财务总监在人才市场一直是稀缺人才,所以企业纷纷加大了财务部门的人力成本,除了财务总监之外,业务总监、业务拓展总监和人力资源总监这几个职位被称为IT互联网企业最有潜力的职位。人力资源总监在企业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随着互联网公司多元化的发展,其会要求员工具备更高的能力,所以公司对人才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制度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出于促进公司发展和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目的,公司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薪酬体系的制定也会更加严格,这就要求负责统筹管理这方面工作的人力资源总监具备更高的能力,反映在薪酬上就是公司愿意为有能力的人力资源总监提供更诱人的薪酬。

 

薪酬报告能帮助企业调整薪酬政策

在高速增长的互联网行业,其薪酬体系则表现出了混乱的状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背景下,薪酬政策的制定不能光看自己的企业内部情况,而是要看本企业在整个行业的定位停留在哪一个水平上。宋一杰先生称,企业在参考薪酬报告的时候,要考虑到拿这份报告做什么,是用来解决人员的稳定性还是作为第二年公司薪酬结构系统改善的参考,或者是用来吸引人才,只有有目的的合理看待薪酬调查报告才能真正让薪酬报告起到作用。刘威女士则表示,如果一家企业定位在这个行业的前几位,那工资水平也要相应的在同一水平上,否则人才就会流失。因此,薪酬调查报告对企业而言,可以通过这个报告所显示的工资增长率来调整自己公司来年的工资预算政策。要通过薪酬调查报告了解市场情况,进行内外部比较,其中要把岗位职责、需求等因素考虑进去。例如一个研发部门的领导职位,有的是表现在管理方面,有的是表现在技术方面,这样的需求就会导致薪酬的差异。像研发部门的研发工程师,同样的职位不同的工作经验也会有不同的薪酬体现。企业应该参考行业薪酬调查报告,进行合理的比对之后调整薪酬政策,进行必要的调研在符合市场条件下满足企业员工的个人需求,避免成本的浪费或者人才的流失。

 

IT互联网三大最稀缺典型的热门职位浮出

除了财务总监、业务总监、业务发展总监和人力资源总监这几个关键职位外,在IT互联网企业中,很多关系到具体业务的岗位越来越多的受到企业的重视,这些人才在市场上也有极大的竞争力,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这些职位的薪酬幅度也较大。刘威女士称,Kelly Services的报告中显示,IT互联网行业薪酬差异化较大、市场需求大的三个典型职位分别是用户研究工程师、商业咨询顾问(BI)、算法研究员。

 

岗位之一:用户研究工程师

职位条件:

1.热衷于体验互联网产品,对用户体验有深刻的认识;2.喜欢主动思考,并对互联网产品有自己的见解;3.观察力敏锐,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强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4.良好的审美能力,了解互联网技术实现逻辑;5.心理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相关专业优先。

 

职责内容:

1.理解设计方案中的问题,并由此给出用户研究方案;2.发现方案设计中的问题,通过各种用户研究来论证;3.通过访谈、调研、数据挖掘等手段,发掘网站现存的问题;4.有能力刨深根源 总结各类用户问题,给设计提出建议,并协助来论证设计结果。

 

薪酬结构:

基本工资+年终奖

薪酬组成情况:

基本工资(90%)+年终奖(10%)

收入水平:

本科学历,5年工作经验/研究生学历,3年工作经验以上:18k/月~25k/月

本科学历,5年工作经验/研究生学历,3年工作经验左右:15k/月~18k/月

本科学历,5年工作经验/研究生学历,3年工作经验以下:9k/月~15k/月

职位的特点:现在互联网产品以交互体验为导向,用户研究越来越重要和受重视;

而这类职位偏向于选择心理学背景的候选人,但是心理学人才大部分流向其他工作岗位如人力资源,心理咨询等等,有互联网经验的候选人在市场上较为有限。这个职位的薪酬差异性较大,不同互联网产品都有较大差异性,例如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站的差异化就很大,用户研究的重点也很不一样。

岗位之二:商业咨询顾问(BI)

职位条件:

要求专业能力强,有数学、统计等专业背景,有数据分析、建模和数据库工作经验,偏于前端;有数年互联网产品的运营经验,偏于后端。

职责内容:

能系统的建模,进行商业分析,对运营和销售起指导性作用。对于不同企业,以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部门,BI的作用往往不同。比如说在运营部门,BI用来指导运营总监的关注对象,对某个产品的投入或者删减;在广告部门,以增加广告投放的回报率;或者集团战略部门,以指导公司的并购。

 

薪酬结构:

月薪12K+年底奖金

收入水平:

30w~100w.

第3篇

为什么我们的薪酬设计方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呢?细细观之,在薪酬设计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层与人力资源部门在薪酬设计的理念、原则、方法上不一致

一个薪酬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的第一前提,就是人力资源部门与公司高层在薪酬设计的理念、原则、方法上保持一致。理念、原则、方法是薪酬设计项目管理的核心,谁控制了他们某种意义就控制了阵地的制高点,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与公司高层共同站在制高点上,项目推进即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了。

如果老板与人力资源部门站在各自认为正确的制高点上,项目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见不一,甚至意见完全相左,项目根本无法推进。

二、不调动中层经理进入项目组,人力资源部门暗箱操

薪酬设计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工作,很多公司习惯暗箱操作。暗箱操作的表现是薪酬设计过程过于保密,为了避免麻烦根本不成立由中层经理加入的项目组,人力资源负责人利用“电脑”设计薪酬方案。这样的工作方法是行不通的。

薪酬设计最大的弊病就是暗箱操作。薪酬设计过程中不能避免必要的暗箱操作环节,但忌讳过多环节甚至全程暗箱操作。

一个薪酬设计方案最终要由谁将薪酬结果(员工的工资)告知给每一位员工并解答员工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呢?不是人力资源部门一一告知的,这个工作是由各部门的中层经理完成的。设想一下,如果中层经理没有加入项目组,对薪酬设计的方法和流程根本不了解,他是不是和一名普通的员工没有区别?可想而知,他很可能会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能提出比员工更刁钻的问题来难为你,甚至以员工的名义向公司施加压力。

如果将身体比作企业,头是总经理,脖子是人力资源,腰是中层经理,腿是员工。脖子是脆弱的,腰是坚强的。脖子不和腰团结到一起,是什么事情也干不了的,是个残废。如果腰和腿团结到一起,可想而知,是什么条件都可能提出的。决不能忽视中层经理在薪酬设计过程中的作用,薪酬设计项目要坚决调动中层经理加入项目组,他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经理不仅可以在项目中出谋划策,帮助薪酬方案更符合实际,更重要的是可以见证薪酬设计过程中各环节的公平、公正,让广大员工相信:薪酬设计的方法是科学的,流程是公平的,薪酬结果是相对合理的,减少员工的质疑,有利于薪酬设计方案顺利落地。

三、方法不科学

薪酬设计中是有方法论的,主要包括岗位价值评估、根据薪酬调查报告设计薪酬水平、适岗度评估。很多公司怕麻烦,或不进行岗位评估,或不购买薪酬调查报告,或不进行适岗度评估。如果这些方法都不用,这样的薪酬设计,缺乏科学性,薪酬方案难以服众。

薪酬设计结果公布后,不怕员工对自己的薪酬数字有疑问,最怕员工对得出薪酬数字的方法论提出疑问。质疑方法最要命,方法有问题,结果自然有问题。国内某知名咨询公司给一家大型投资公司设计薪酬体系,前边环节都进行的比较顺利,薪酬体系设计也得到客户认可,可是,没有为客户设计适岗度评估方法,客户在将所有员工对应到薪酬体系当中时,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各方面都不满意,最终薪酬设计项目流产。

还有很多公司“沉迷”于坐在电脑前边设计公司的薪酬体系,没有任何方法论,完全暗箱操作。这种方法看似人力资源部门权力大,困难少,有的公司还会有意无意地炫耀这种方法,其实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伤害。当我们把薪酬方案正式告知给所有员工时,你不尊重员工,员工可以用脚投票,消极怠工或辞职了事。

四、流程不公平

如果把薪酬设计方法看做是工具,比如一个尺子,那么使用尺子测量的过程就是流程。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知道,用尺子测量杯子口的直径,需要测量杯口三次,将三次测量结果求平均,这样的结果才更准确,“测量三次求平均值”就是一个体现公平的流程。

某集团公司聘请了一个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提供薪酬设计咨询, 在完成全集团所有岗位价值评估后,无法继续推进,原因是下属子公司不接受评估结果。他们认为岗位价值评估流程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所以评估结果他们不能接受。

薪酬设计项目应特别注意流程公平性,没有公平的流程就不能保证科学的方法得出准确的结果。员工不了解我们使用的方法是科学的,流程是公平的,他们自然对自己的工资结果产生怀疑。

五、没有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

由于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流程不熟悉,不知道要经历什么步骤,不知道要达成什么阶段目标,缺少达成目标的技巧和手段,经常找各种借口仅仅制定非常简单的阶段模糊不清的项目计划。

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变数很多,时间计划及子阶段目标都可能会调整,但这些不能成为不制定详细计划的理由。制定详细计划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自信,需要与各方面深入细致地沟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详细的项目计划有助于项目控制,有利于项目成员配合项目进展,可以保证项目按期达成目标。毫不夸张地说,设计一个可行的详细计划,薪酬设计工作就完成了一半。

六、没有薪酬调查数据可参考

薪酬调查数据是薪酬设计的基础。

我曾经做过调查,薪酬设计过程中购买薪酬调查报告的企业比例很少,达不到10%。不购买薪酬数据的原因很多,有的公司认为购买薪酬报告费用太高,不值得;有的认为薪酬调查报告数据准确度无法评估,甚至认为不准确,没有参考价值;有的公司认为自己基本了解行业内薪酬数据,无需购买。理由不一而足。

薪酬设计要解决薪酬对外竞争力的问题和内部公平性问题。薪酬报告是就是标尺,就是参照系。如果公司薪酬设计没有购买同行业薪酬报告,那么很难解释“小王和小张一年毕业进入公司的,学历一样,但是技术岗位的小王比行政岗位的小张工资高”的原因,也很难解释“为什么咱们公司比其他公司相同岗位的工资水平低”的问题。你不要告诉员工说,公司就是这么定的,你满意就接受,不满意你可以辞职。

薪酬标准定的准确,付酬合理,最高境界是能招聘到想招聘的人,又不会造成人力成本浪费。没有薪酬调查报告貌似节约了成本,恰恰是浪费了很多成本。浪费的可见成本主要是多付出无谓的人力成本,比如有些岗位没有必要制定过高薪酬标准。浪费的更多的是不可见成本,例如由于薪酬标准过低,造成公司人才流失,或者外部人才无法加入公司。

七、员工利益受损

有些薪酬设计方案不能得到员工的支持,其中重要一点是员工利益受损。

第4篇

第二条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

本条第一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四条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配合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互相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效率。

第六条工会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处理,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依法调查处理。

第八条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章事故报告

第九条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

(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三)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

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第十一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第十二条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十三条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十四条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十五条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第十六条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第十七条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第十八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值班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第三章事故调查

第十九条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二十条上级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调查由下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事故。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因事故伤亡人数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另行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二十一条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第二十二条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应当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第二十三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二十四条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

第二十五条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二十六条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七条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第二十八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有关事故的信息。

第二十九条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第三十条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三十一条事故调查报告报送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后,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应当归档保存。

第四章事故处理

第三十二条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

有关机关应当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第三十六条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

第三十七条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

(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第四十条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为发生事故的单位提供虚假证明的中介机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及其相关人员的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事故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事故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二)包庇、袒护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故意拖延或者拒绝落实经批复的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意见的,由监察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5篇

职务:原SAP中国研究院总裁

领域:软件

事件:离职

SAP中国研究院总裁芮祥麟近日正式离职,消息一出震惊业界。这位技术型管理者在SAP度过了整整20年的职业生涯,最终黯然离场。

3月22日,有消息称芮祥麟已于近日离职。德国SAP集团发言人表示,该公司“因涉嫌违法公司内部规定”开除了中国业务的5名高管。另外四人分别是SAP全球高级副总裁周越亭、SAP中国研究院副总裁王华、SAP全球高级副总裁罗伯特 维曼、SAP按需随选解决方案及云服务全球副总裁王天扬。

与此前SAP中国区销售部门高管频繁更迭不同的是,这次离职的数位高管在SAP都有十年以上的任职经历,并且隶属于向来变动较少的SAP中国研究院。SAP中国此前也经历过数次高管变动,但大多是由于业绩问题。而这一次,却与销售业绩无关。

据德国《金融时报》报道,SAP中国的这五名高管被开除的原因是违反公司内部规定,而所谓的“内部规定”,是指这些高管可能存在改变业务流程、泄露商业机密、涉嫌商业贿赂、受贿和进行灰色交易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另有传言称审查过程中发现涉事高管把SAP总部的开发项目外包给相关人员,并从中获利。

近年来,外企高管触礁事件屡有发生。此前雅芳为了获取直销牌照,被爆出存在送礼行贿等违规行为。受“行贿门”事件影响,雅芳副董事长、中国区总裁等多位高管相继离职。

据调查报告指出,最近十年,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一直呈上升态势,而中国十年内至少调查了50万起腐败案件,其中64%都与国际贸易及外商有关。

芮祥麟于1992年加入位于德国沃尔多夫的SAP,担任高级平台软件工程师。那时的SAP还是一家只有600多人的发展中企业,在SAP创始人之一普拉特纳的电话催促下,一直犹豫再三的芮祥麟终于下定决心加入。1993年,他作为SAP总部派出的“6粒种子”之一,被派往硅谷建立美国研究院,直接支援美国客户。

1995年,SAP在北京正式成立SAP中国公司,芮祥麟成为了SAP中国的第一位员工。除了销售之外的所有团队,从咨询、培训、客户支持再到产品研发,都是由他一手建立。八年后,芮祥麟创立SAP中国研究院,并且将其由十几人组成的小研究院发展为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SAP全球第四大研究院。在创立SAP中国研究院之前,芮祥麟曾担任SAP大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全面负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咨询业务,为超过500家公司实施SAP项目。

第6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

一、引言

我国自建国开始,从小学到大学,全部收归国有。公办高等教育在招生、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明显优势,但存在自身不能克服的多种问题,在公办教育之外寻出路成为一种选择。据2010年教育部统计数据,当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76所(其中含独立学院323所),在校生约476.7万人,民办高校数量及在校学生人数分别接近全国普通高校数量及学生总数的1/4及1/5。研究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及起薪问题,有利于透析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毕业生的起薪状况和就业前景。我们以省内两所民办高校为样本,实施田野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及起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形成相应政策建议。

二、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书面问卷法,以获取毕业生的的信息资料,并对他们目前的就业、择业以及工作适应情况进行具体了解与分析。本次调查基于江西省L学院和K学院。主要调查共有调查对象170名,收回有效问卷152份。

三、调查情况分析

1.民办大学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但就业领域基本局限于体制外非公有单位

根据民办大学网公布的《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由于民办高校和学生清楚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能够摆正自身的位置,就业心态良好,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其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据分析,民办高校学生自感没有明显优势,期望值相对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就业领域得到较大的拓展。已就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受雇于民营企业,其中又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该比例达到76.3%。总体看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明显隔离于体制之外,基本局限于体制外的非公有制中小型民营部门,就业层次相对偏低。

2.应用型专业毕业生起点薪酬不逊于公办高校,部分专业因其定位合理甚至具有比较优势

据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2009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月薪平均为2756元、非“211” 本科院校毕业生月薪平均为2241元、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月薪为1890元。相对以上数据,本次研究调查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应用型专业起点薪酬不逊色于公办高校,如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本科层次专业,建筑、工程预决算、数控等高职高专层次专业,都有不俗表现甚至具备比较优势。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39.7%的毕业生起薪在2001-3000元之间,24.1%毕业生起薪在3001-5000元之间,中位值达到2937元,上述其他应用型专业也有较理想表现。这些应用型专业因为定位合理、适应需求,其毕业生生薪酬分布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民办院校毕业生总体薪金水平不高

《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统计结果显示,民办院校毕业生总体薪金水平不高,月薪1000元以内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1%,2000元―3000元的占9%,而3000元以上的仅占到5%,平均月收入为1550.7元,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公办院校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薪金水平相对较低。

4.毕业生普遍具有工作转换意愿,采取了实际转换行动的比例较高

调查显示,入职半年内,考虑过变动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100%,但真正实施了具体行动的则为53.7%,其中:换到所在单位其他岗位的比例为10.3%、换到所在城市/地区其他单位的比例为17.1%、换到国内其他城市/地区的比例为3.8%、离职学习深造及离职创业的比例分别为13.6%、8.9%,如剔除本单位内部的岗位转换,上述后四项合计的离职率达到43.4%。所调查过的某民办高职院校,其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到安徽某汽车制造企业后,半年内离职率甚至高达100%。相比较而言,据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民办高校毕业生离职率及工作转换频次总体要高于公办高校毕业生。

5.毕业生认为劳动强度高及工作压力大的比例较高,但是工作适应性较好

调查显示,民办高校毕业生对劳动强度及工作压力的感知与工作适应情况为70.30%的毕业生能够较好适应基本工作:民办高校毕业生对劳动强度及工作压力有负荷偏重的感知,但自身定位比较务实,相对较能吃苦耐劳,总体工作适应性较好,这些素质有利于他们克服困难,历练艰难,进而促进个人长远职业发展。

6.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差异以及外界对毕业生认可程度影响就业质量及薪酬水平

不同院校办学基础及办学条件差异很大,并在人才培养模式及促进就业等领域有具体体现。本科层次民办高校,一般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规模较大、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灵活,在促进学生就业的机制建设等方面极具特色。如所调研的本科层次的L学院,规模超过两万人,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良好的办学声誉及就业质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其灵活的办学机制、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就业体系建设,使L学院表现出勃勃生机,毕业生就业质量及薪酬水平都有比较高的满意度;而调研中的J学院,属高职高专层次,因办学起点低,经费投入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该校培养的工科类高职生,基本被安排在车间流水线工作,与技校毕业生相比并无优势,工作强度很高,毕业生自己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的实训效果不明显,对学校教育及培养认可度偏低。

四、结论以及建议

1.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改进民办高校的办学及发展空间

我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补充地位,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及高素质人才培养。我国虽然于2002年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但是民办高校在招生批次、生存空间、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实际上都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其办学和生存空间受到公立高校挤压,发展空间比较狭窄。当前极有必要真正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对民办高校性质进行准确定位,全力改进民办高校办学及发展空间,以全面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

2.推行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投入机制,引导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

我国民办高校财政基础普遍薄弱,基本都是靠收取学费维持运行,这对民办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极大制约。事实上,美国等私立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高校的公私立界限实质上是模糊的,其公私立分野主要是基于历史渊源。私立高校也接受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在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方面,公私立高校是公平竞争的,这是基于将私立高校同样视为国家教育事业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随着我国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如能推行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有效投入机制,必能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并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民办高校办学,在促进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

3.推动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的模式改革,为民办高校办学提供更为灵活的制度空间

改进将民办高校置于较后招生批次的统一招生制度,给民办高校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更大的自限,出台消除针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政策法规,允许民办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及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职称评聘、薪酬体系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实施制度创新,在劳动用工制度、税收减免制度、财政补贴制度等层面进行完善,鼓励产业界参与民办高校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民办高校办学提供更为灵活的制度空间。

参考文献

[1]柏士兴,谷贤林.美国联邦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的管理[J].外国教育研究,1997(1).

[2]顾美玲,卢德生.日本私立大学的质量评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8).

指导老师:

第7篇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开工之初,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编制项目应急预案,同时成立项目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可进行现场演练和模拟演练。现场演练的内容兰要包括迅速通知有关单位及人员、抢救(灭火、伤员现场急救)、疏散与撤离、保护重要财产、封闭现场等。

应急响应1.应急预案的启动

事故发生后,项目部要按规定逐级进行上报并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根据应急预案和事故的具体情况,及时成立事故应急工作组,抢救伤员,保护现场,设置警戒标志,按照分级响应、快速处理、以人为本、积极自救的工作原则,进行应急处置。

2.现场应急工作组及其主要职能

1)现场总协调:区域/专业公司主要负责人牵头,主管经理统一协调、指挥现场处置。

2)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生产副经理、技术负责人任副组长组织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3)险情排除及隐患整改:项目(执行)经理及工程管理部门牵头,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组织现场自救,排除险情,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作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作出书面记录。在事故调查期间,组织施工现场隐患排查和人员安全培训。

4)事故调查处理主管经理及安全部门牵头,配合政府各部门进行事故调查,提供调查资料。

5)医疗救护及善后处理:工会负责人及工程管理部门牵头,组织伤者救护,伤亡人员家属的慰问、安置和赔偿工作。

6)综合协调控制:项目经理及行政(保卫)部门牵头,在事发部位设置警戒标志,安排专人看守封闭施工现场,控制人员出人组织人员接待和信息协调控制工作。

应急救援1)应用救援流程

2)事故发生后,按照分工迅速组织人员抢救、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作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作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3)抢救伤员时,要采取正确的救助方法,避免二次伤害同时遵循救助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防止抢救阻碍或事故蔓延对于伤员救治医院的选择要迅速、准确,减少不必要的转院,贻误治疗时机。

4)事故现场仍然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隐患时,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在救援过程中发生二次伤害。

5)事故报告,这里所指的事故是指重伤(含)以上因工伤亡事故、机械事故、损坏市政基础设施、构筑物或建筑物或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事故。

6)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用电话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上一级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报告,并于1小时内将事故情况向事故发生地有关政府部门报告。

7)发生事故后,由区域/专业公司填写职工伤亡事故快报加盖公章后传真至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快报的上报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

事故调查1)事故发生后,公司或区域/专业公司应组织项目部在政府部门事故调查人员到达现场后,提供与事故有关的如下材料

(1)事故单位的营业证照、资质证书复印件;

(2)有关经营承包经济合同、安全生产协议书;

(3)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5)三级安全培训教育记录及考试卷或教育卡(伤者或死者);

(6)项目开工证,总、分包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

(7)伤亡人员证件(包括特种作业证及身份证);

(8)用人单位与伤亡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

(9)事故调查的初步情况及简单事故经过(包括:伤亡人员的自然情况、事故的初步原因分析等);

(10)事故现场示意图、事故相关照片及影保材料

(11)与事故有关的其他材利

2)事故调查期间,事故公司负责人和有关人员不得擅离职守,并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3)事故发生后,怀故公司应迅速组成内部事故调査组,配合政府各主管部门开展事故调査,组织内部事故分析,公司派人开展事故调査处理

事故处理1)事故发生后,施工现场应成立由项目负责人牵头的事故整改小组,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检查、整改,组织对现场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和安抚工作。

2)现场整改工作完成后,向负责事故处理工作的政府部门提交复工申请整改措施报告,经政府主管部门复查批准后方可恢复施工。

3)事故调查组应遵循四不放过要求进行事故的分析和处理,组织内部事故分析通报会,向公司安委会提交企业职工工伤事故调查报告朽,提出对事故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4)事故调查组应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査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天。

第8篇

关键词:员工参与;离职倾向;员工满意度

据调查统计,近些年来,企业员工的离职率逐渐提高,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2013年的相关调查报告表明:企业的员工整体离职比例已经达到16.3%。公司员工的流动性给公司带来的影响是很不利的,比如企业在招聘、培训等环节的机会成本增加,公司的对外形象受到影响,最不利的是伴随着员工的离职,可能会导致公司机密、专利等的泄漏,所以对于员工的离职现象,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其中员工福利薪酬氛围等的满意程度属于员工参与的形式,公司相对容易满足。

一、研究的意义

将员工离职因素中有关员工参与方面的理论知识丰富化,因为公司员工离职现象时有发生,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给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离职倾向会直接导致离职的发生,所以对于员工离职倾向的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然而,前人的研究中比较多的注重员工忠诚度、领导的领导能力等方面,很少有研究员工参与这方面对离职倾向的影响,那么员工参与里面的员工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研究就更少了。国内相关的文献研究很少,所以此研究可以为国内员工满意度对离职倾向影响提供理论指导。另外有关员工满意度的中介产量,通过探讨员工参与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引入员工满意度的概念,进而论证员工满意度是否会成为员工参与与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二、理论分析

(一)员工参与和离职倾向的关系

早在19世纪末期,就有关于员工参与和离职倾向关系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的是从概念方面,有的是从影响因素方面,有的是从结构方面,还有的是从作用机制方面。研究学者提出员工参与有权利授权、信息共享、薪酬回报以及知识开发等4个维度,同时分为工作参与、平行建议参与和高等参与等。2001年,以这个研究为基础,又添加了一项能力发展的维度,至此员工参与一共有5个维度,这个分类的方法一直被后人们的研究所应用。离职倾向是说企业员工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离开这个工作岗位的想法,可能最终会导致离职,造成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外在形象与整体竞争力。员工如果在岗位上,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并且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或者与工作伙伴以及领导不能产生和平共处的工作氛围,会很快没有工作动力,工作的业绩也不会提上去的,员工会逐渐的从内心上抵触这份工作,进而就会产生离职的倾向。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中显示,他们研究的侧重点是员工的参与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离职倾向方面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几乎没有离职倾向的员工多是对企业活动参与度比较高,并且员工满意度很高的。在企业的各项业务上,员工参与的越多,那员工的信息共享平台越大,合作环境越和谐,并且工作业绩越高,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员工离职的倾向。

(二)员工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导致离职倾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2012年,Khanin之处组织文化、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压力感等都有直接影响员工的离职倾向。并且工作满意度中的对薪资待遇、福利等的满意度是影响员工是否形成离职想法的最关键的原因。其中,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通过对企业的了解与认知后,与员工内心期望的相符而产生的一种内心得到满足的感觉。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员工对组织条件、工作气氛、薪资待遇、人际关系等,内心能够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满意感,相反得不到满足就不会得到满足感。有调查研究表明,员工的满足感可以带动顾客的满足感,并且能够提高公司的利润。而员工满意度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环境,比如工作场所的环境、工作的作息制度、工作设备等的配备是否齐全以及工作的薪资待遇等;二是工作群体是否和谐,比如与同事、领导合作愉快,信息共享等;三是工作内容是否感兴趣以及工作强度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四是员工本身的价值观是否与公司的发展理念相一致等。许多研究表明,以上几点如果能够是员工得到满足,会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倾向。

(三)员工参与和员工满意度的关系

员工参与的作用机制包括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员工技绩效、劳动投资关系和组织承诺等,在这里面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1992年,有研究学者是这样定义员工参与的:员工通过参加企业的工作,参与决策阶段,并遵守规范,形成与企业相同的价值观,进而全力开发员工们工作上的潜力,提高员工的满意感。2014年,Znpiatia等研究显示员工参与到工作中来,给予一定的决策的权利,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在心理上得到成就感,同时能让同事之间相互信任,提高工作默契程度,和谐共处,高效的完成工作业务,心灵上得到满足感。相反,如果员工并不能积极投身于工作中,缺乏决策的权利,而是听从管理者的任务分配做事情,这样员工内心会产生抵触感,影响其工作热情。由此可见,员工参与的越多,工作热情越高涨,越能增强员工内心的满意感,因此,员工参与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以及员工满意度有着相关性。

(四)员工满意度在员工参与和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员工参与能够明显的影响企业员工的离职倾向,但是具体如何影响的,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张小林的研究中,指出员工满意度在员工参与和员工离职倾向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由此可见,员工满意度在工作进行过程中,员工参与度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中介的作用。Lawler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表明:员工参与通过信息共享、被授权可以做决策、与同事领导和谐的沟通等,其实现满意感,这样员工会积极参与到工作里面来,实现自身与企业的共同价值,从而降低员工离职倾向现象的产生。2013年研究表明,作为管理者的员工,增加授权或者升职加薪等方式能够减少他们离职的想法,2008年张小林的研究显示,员工参与基础上薪资待遇公平与离职想法呈负相关,所以,经以上研究总结表明,员工参与既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业绩以及员工满意度,而且员工之间的决策权利能够得到保障,员工的更深层次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对工作积极性高,很难再出现离职的念头,员工满意度在员工参与和离职倾向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三、总结

员工参与的越多,工作热情越高涨,越能增强员工内心的满意感,因此,员工参与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以及员工满意度都有这很大的影响。员工参与的多,被授予的决策的权利就大,与企业价值观相投,能够和同事、领导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员工内心得到满足,产生满意感,这样会大大减少员工离职的念头。(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第9篇

谢祖墀

作者为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博士有20多年从事管理咨询和公司高层管理的经验,先后任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副总裁、香港电讯公司执行副总裁和大中华区业务总裁等职

CEO离职,究竟是董事会的阴谋,还是其自身定位的错误或责任的缺失?

据博思艾伦咨询公司近期的有关CEO继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2500家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中,离职的CEO多达357名,其中有近1/3属于被迫离职,而这个数字在1995年仅为1/8。而这样的离职原因之中,业绩不佳、与董事会意见不合是主要因素,董事会内部的权力斗争对其影响亦日渐加剧。那么,CEO离职,究竟是董事会的阴谋,还是其自身定位的错误或责任的缺失?

从1995年到2006年间,CEO更换率上升了59%,其中因业绩问题导致更换的比率更是上涨了318%。由此可以看出:伴随更积极参与决策制定的行为,董事会越来越无法容忍在提升股东价值上表现不佳的CEO,原因在于董事会担忧其未来保持高回报的策略与实力令人堪忧。这就要求CEO们不仅要在短期内拿出提升企业绩效的方法,还必须保证企业在未来有办法保持其优异表现。

除此之外,某些CEO集权式的工作方法也是造成其被解雇的重要原因。“集权式CEO” (Imperial CEO) 疏于与投资者沟通,甚至无视后者的担忧与顾虑而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董事会的反感和决裂。原家得宝CEO 罗伯特・纳德利在任时,不仅拒绝回应股东就公司竞争力的提问,更擅自将业务拓展到利润较低的陌生领域。上述严重威胁股东利益的武断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下台。反观Temple-Inland的CEO肯尼斯・杰斯特罗,由于他对来自投资者的建议持开放态度,倾听股东的合理建议并认真执行(将公司合理拆分形成竞争力),不仅为包括董事会在内的广大股东创造了丰厚回报,也使自己的位置稳如泰山。

随着董事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集权式CEO”正在加速退出历史舞台,而兼收并蓄的CEO (inclusive CEO) 时代即将来临――CEO只有善于吸纳并正确反映来自董事会、股东、员工、客户以及相关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方 (stakeholder) 的意见,获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才能有效地管理公司。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具体的要求,例如:董事会关注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广大管理者和员工则关注公司发展对自身所能带来的价值,这两者有时是矛盾的。这便需要CEO勇于破冰先行,以实际、有意义的行动判定各利益集团的诉求并加以协调和平衡,在确保公司各个部门高效运作的前提下表明超越董事会期望值的决心。

博思艾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董事长和CEO的角色正在逐步分离。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在董事长与CEO角色分离的企业,CEO该如何定位自身职能?倘若CEO身兼董事长一职,又该如何构建与董事会的和谐稳定关系?

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凝聚起最大力量去争取更高的股东价值,这是CEO的首要责任。为达成目标,必须均衡地照顾到自己所代表的多方利益,将来自董事会、股东和员工乃至政府监管机构的意愿统一于自身管理理念之中。对于董事长与CEO分离的公司,首先要使CEO与董事长的分工职责明确。对于态度谦和、承诺不干涉日常决策的“幕后英雄型”董事长,CEO通常能够赢取较为广阔的发挥空间;而若需面对“积极干预型”、尤其是曾于该公司兼任过CEO的董事长,情况则大不同:现任CEO必须要充分尊重董事长以及董事会的决策,以诚恳和积极的态度勇于破冰,令对方感到自己对其管理权限正起到互补作用而不是侵犯威胁,是与其致力于同一目标的拍档而不是较量决策能力的对手。

相比之下,兼任董事长的CEO们在行使管理时有更大的主导能力,但他们似乎倾向于期望董事会对其言听计从,甚或已然习惯大权独揽。值得警醒的是,否定董事会其他成员的身份与话语权将最终使其陷入孤立,将董事会当成用于私人目的的权力工具,更会加速企业价值毁于一旦。兼听则明,旁观者清,董事长兼CEO的管理构想尤其需要董事会的监督与指导,需要信息的共享与民主的交流。他不仅要有在董事会内部公开信息的意愿,还需保障其他董事从外部获得信息的自由度,同时对来自董事会成员建设性的反对意见能摒弃主观情绪与之展开平等讨论,共商对策。总之,如此“兼收并蓄”的举动对手握实权、身兼双重角色的CEO来说至关重要,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远离“高处不胜寒”的危险境地,真正实现良性管理,保证基业常青。

第10篇

关键词:快递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快递企业带来了巨大市场空间。据统计,我国的快递业务量连年大幅度增长,2009年电子商务带动的邮递包裹达到6亿件,2014年快递的业务量突破140亿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快递大国。据了解,当前冠县也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无疑这将给快递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快递业也面临着更大挑战。及时发现快递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形势尤为紧迫。基于这一想法,笔者利用放假时间赴冠县有关部门和快递企业进行调研,现将了解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快递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册快递企业有8000多家,从业人员上百万。但企业一线的收递人员文化素质普遍相对较低,制约着企业技术、管理和未来的发展空间。纵观冠县快递业,可以说发展较为迅速,截至目前,除中国邮政外,圆通、汇通、韵达、中通、申通、天天、顺丰等15家民营快递公司已落户该县。但是,通过在该县了解发现,一些民营快递公司在经营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快递员工素质良莠不齐且流动性大

快递员工素质良莠不齐且流动性大,成为行业发展瓶颈。调查中发现,人员流动性大是导致快递业人员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除顺丰快递、德邦物流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外,其余大部分陕递公司投递人员多为临时性的短期雇工和下岗职工,甚至有些小型快递公司为内部家族成员,分工不明,员工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据该县一民营快递公司经理反映:“由于人工和房租等成本的持续上涨,一些小规模的快递公司大部分租用的是几间民房,为了减少成本,很多是夫妻店的形式,快递员流动性大,培养一名快递员成本不小,所以根本没有雇佣正式工人”。同时,据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一负责人介绍:“快递业暂未能为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致使员工频繁离职,流动性强,给企业也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二)部分民营快递公司管理不规范

部分民营快递公司管理不规范,引发送件业务纠纷。一些快递公司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流程,往往在送件环节出现不认真核实收货人的身份、不让收货人签字等漏洞,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该县一快递投递员称:“由于送件时很多时候顾客不在家,他们又不愿意亲自到快递公司去取,要求快递员把包裹放到门岗或小区附近门市上,但门岗保安或门市营业员并不认识包裹主人,顾客取件时也不会核对他们的身份,难免会有顺手牵羊的事件发生,或者顾客事后发现包裹内物品存在损坏情况,而造成业务纠纷”。

(三)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量小

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量小,制约了农村快递市场的发展。虽然很多农民开始网购,但是相比于城市居民而言数量仍然很少。另一方面,农村的电子商务尚未大规模开展,农产品进行网上销售的现象还很稀少,总体上大宗农产品网上交易数量不足。因此,快递公司拓展农村快递业务,面临开拓成本过高,业务量不能满足企业盈利要求的情况。快递公司布局乡村快递网点,前期的投入费用巨大,同时由于业务量少,加上快递设备费用和快递人员工资等费用,农村快递长期无法盈利,甚至成本也难以回收。这极大地影响了快递公司业务下沉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快递市场的发展。

二、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快递行业准入门槛,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尽快建立与完善快递企业的行业标准,通过建立快递行业在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体系,严把市场准入关。对达不到标准、投诉率较高的快递公司严厉查处,对不具备经营资质的快递公司坚决取缔。同时,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快递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二)发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促进陕递行业规范发展

快递业行业自律组织和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应积极发挥职能,促进快递业的健康发展。快递业行业自律组织应制定行业自律公约,统一规范快递服务条款,督促和帮助快递公司提高服务水平;消费者协会应加强对快递业的监督,对消费者投诉较多的快递公司建立诚信档案,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倒逼快递公司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出台优惠政策,推动快递公司下乡

针对目前农村快递市场开拓成本过高的问题,国家可出台引导快递公司下乡的优惠政策,如对快递公司的乡村业务,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在农村物流开展的前期,国家或地方财政可给予快递公司一定的经济补贴,帮助快递公司维持基本的成本,维持其在农村业务的正常开展。

第11篇

某知名建材企业委托猎头公司寻访驻内地的财务总监,指定在广东地区寻访。并且该企业高层还亲临猎头公司进行面谈,当场拍板了费用等问题,猎头公司为该公司的求才若渴和信任感到由衷的高兴,于是在匆匆了解了该企业后,马上开展了工作。一个月内经层层筛选、面试、测评,推荐了两个候选人到企业,企业也非常满意并及时安排了面试,但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

猎头顾问事后分析了原因,其中一个候选人面试基本成功后,在薪资问题上遇到了问题。企业原来向猎头顾问承诺的薪资原来是在试用期后,用基本工资加业务提成的方式支付,按照理想的销售情况,才能达到原来向猎头顾问承诺的数目。候选人由于事先和猎头顾问进行了沟通,认为该企业这种薪资方式不适合财务管理人员,有欺瞒的成分,不值得信任,结果不欢而散。另外一个曾在建材行业担任过多年财务总监,在行业向朋友打听了该企业的信用等,连薪资都没谈就放弃了。猎头公司的错误在于,一是被假象迷惑,并没有按照正常流程对该企业的背景和老板的个人信用等必需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二是在与候选人的沟通中,没有尽到职业顾问的角色,为候选人争取最大的利益,在人才寻访过程中, 不自觉地陷入了这样的角色:把猎头当作客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延伸,没有公正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考虑问题。

事实上,猎头顾问在与企业的沟通中,遇到的问题绝对不止上述。目前由于经济环境好转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与日递增,在现场大型招聘会不可能捞到“大鱼”,网上信息收取简历又是鱼龙混杂,“注水”简历防不胜防的情况下,猎头成了最有效率的选择。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非常认可猎头这一行业,认为他们在解决企业选人、用人、留人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化。个别求职者则认为猎头顾问能为他们的职业作出规划,并且在需要换发展空间时,避免了与企业直接面对面的尴尬,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正是这样对猎头公司一种信赖的前提,企业与猎头公司接触时,经常抱着这样的心态:猎头公司似乎无所不能!所以在职位描述上,尽量地理想化,甚至严格要求到五官外貌等!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判断。   曾经有某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委托猎头寻访销售总监,要求有某诊断设备产品多年以上销售经验并自己有丰富客源的销售人才,并严格要求了入职的条件等。经行业调查,此治疗设备生产销售的企业极少,能领导全国销售的这方面的人才几乎是凤毛麟角,猎头公司只好重新和该企业客户沟通,在协调失败后未有签定合同。

总的来说,猎头公司寻访人才过程中,为做到有效、细致、到位,大多在以下几个寻访步骤都注意到与企业的有效联系:

一、分析、评估客户需求

并非找猎头的企业都是缺人的,有些则是属于“骑牛找马”的一种,这种企业为某些不收取预付款的小型猎头公司所青睐。正规的猎头公司一般在与企业有猎头意向的初步接洽中,事先都会做一份分析评估报告,具体包括该企业所处行业形势、企业发展情况、企业内部运作、人员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有效需求等。相应的,企业应详细填写《企业信息表》和《职位描说明书》,明确职务信息和企业背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曾有某大型家具企业委托猎头公司寻访厂长一职,猎头顾问通过行业内人士,在调查分析后了解到,该企业的这个职位已非空缺,目前在职厂长非常尽责,只是该企业老板有急功近利的情绪,不切实际盲目接单、提高生产目标。而且按照目前该企业生产条件,要完成生产任务根本不可能。老板却认为厂长能力跟不上,想通过猎头公司寻访人才取而代之。猎头顾问在评估该企业生产规模、公司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等后,又考察到整个家具行业的谈季即将来临,于是提出该企业目前并不需要寻访人才,内部挖掘潜力才是当务之急。并与该企业主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并列举之前成功的案例,用业绩对比等方法改变了他对厂长的看法,该企业主非常感激猎头顾问的建议,并根据猎头顾问的建议承诺制订一系列激励措施去鼓励员工,目前该企业在稳定的基础上发展。

二、制订并实施搜寻方案

与企业签订寻访合同后,猎头顾问对客户的企业文化、历史、产品、管理风格都会有深入的了解,并同对空缺岗位进行分析,总结该岗位的职责、任职资格及相应的薪酬水准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描述和绩效考核是比较困难的,猎头也不例外。

曾有某民营企业要求猎头公司寻访一名副总,因为该民营企业家是军人出身,性格豪爽处事雷厉风行,因此在职位描述中也特意注明军人背景,认为此类人符合自己的用人风格。通过接触分析, 猎头顾问认识到,由于该企业家属于不拘小节的类型,我们于是放弃了军人背景的入职要求,为该企业家找到了一名行业内多年经验处事谨慎细致到位的候选人,并向该企业家作了性格互补工作互补的建议,事实证明了猎头顾问的分析。

猎头公司一般会根据对客户所处行业的深刻认识,结合岗位的具体要求,为每一空缺岗位制订详细的搜寻方案,即《某企业猎头项目方案》,其中包括对目标企业和目标人群的锁定,并依据方案,利用其庞大的候选人数据库、与各行业有关机构及人士的网络关系,凭借专门的技巧,对每一位潜在的候选人进行接触,了解其意向。

三、筛选、面试、评估候选人

猎头公司会对所有接触到的候选人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包括候选人的岗位现状、沟通能力、离职可能性与动机、薪酬水准等,筛选出基本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并安排面试。期间会对候选人提供的简历进行背景调查,包括学历、任职情况、担任职务、业绩等,一旦发现有造假行为,马上停止接触并将其列入黑名单中。

在猎头顾问与候选人的接触面谈时,猎头顾问会依据专为此岗位编制的测评指标对候选人进行面试,主要评测候选人的性格、管理能力、专业知识与技巧、工作成就、长处与不足、离职原因等,在测评的基础上,撰写评估报告,对候选人进行综合评价,猎头顾问对背景调查报告和测评报告负责任 。事实上,人才寻访过程中,总会有不同的问题会出现的,主要是企业对职位描述的不断补充或修改,以及候选人对企业的深层次的了解等,这都需要猎头顾问这个中间角色的不断协调和沟通。

四、推荐候选人并安排面试 和后期跟踪服务

第12篇

关键词 职业高中 语文教学现状 改革

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的要素提供优质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课和专业课都要为岗位能力服务。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两个基础。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等传统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当今专业课改革相距甚远。在传统教学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一时很难摒弃旧观念的痼疾,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其次,缺少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职高生源质量差,部分学生甚至是“双差”,即: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差。学生入学起点不高,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进入职高后,多数学生片面认为,职高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于是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另外,由于职高基本上没有升学压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较弱,缺少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特殊属性,即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职高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实施策略

职高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因此我认为:

1、教学内容要与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目前,职高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或者关系不密切。因此,职高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文化课。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它要求不仅从直接兴趣为切入点,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型,即把单一的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而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所产生的兴趣。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练习的枯燥和乏味可能不会产生兴趣,但对“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这一活动的结果却具有浓厚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好这种间接兴趣,在选择技能练习的材料中,有意识地选择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材料。如在进行文字录入练习过程中,有意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优秀学生作品等,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无意间增大了课外阅读量,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美的,文学是美的,让他们受到情感的撞击,达到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另外,语文课教学,还要确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近年来,随着招生政策的变化,职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为此,我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花卉园艺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市场搞一个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阶段性”同步提高,语文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语文素质提高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机结合。

3、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我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

评价教学效果不应该是只看分数,而是要看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因此,教学评价不但要更新,还要与时俱进,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