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写先进事迹材料

如何写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22-04-07 18:05:15

如何写先进事迹材料

第1篇

写作先进事迹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个人,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一是先进集体或先进单位,如先进党支部、先进车间或科室,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容各不相同,因此要整理材料,不可能固定一个模式。一般来说,可大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

(1)拟标题。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鬃同志端正党风的先进事迹》、《关于评选张鬃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鬃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o 

(2)写正文。正文的开头,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 

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

(3)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第2篇

总结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通过对过去一阶段工作的回顾和分析评价,判明得失利弊,提高理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一种常用文书。

总结可以使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某一项工作的实践活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它可以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提供基层工作的情况和经验,以便加强科学管理和指导。它还可以用于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总结的特点

(一)内容的自我性。

总结是自身活动实践的产物。它以客观评价自身工作活动的经验教训为目的,以回顾自身工作情况为基本内容,以自身工作实践的事实为材料,其所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也应该反映自身工作实践的规律。所以内容的自我性是总结的本质特点。

(二)回顾的理论性。

总结应当忠实于自身工作实践活动,但是,总结不是工作实践活动的记录,不能完全照搬工作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对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概括,要在回顾工作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正是总结的价值所在。

三、总结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把总结分为工作总结、生产总结、学结、教学总结、会议总结等等。

根据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全国性总结、地区性总结、部门性总结、本单位总结、班组总结等。

根据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月总结、季总结、年度总结、阶段性总结等。

从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类。

四、总结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总结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一)标题。总结的标题大体上有两类构成形式:一类是公文式标题;一类是非公文式标题。公文式标题由单位名称、时间、事由、文种组成,如《××集团公司2000年度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县2000年普法工作总结》,有的只写《工作总结》等。非公文式标题则比较灵活,有的为双行标题,如《增强体质,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有的为单行标题,如《推动人才交流,培植人才资源》等。

(二)正文。总结正文的结构由前言、主体、结尾组成。

1、前言。即正文的开头,一般简明扼要地概述基本情况,交代背景,点明主旨或说明成绩,为主体内容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例如: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干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能否选配好支部“一把手”,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在工作中,我们积极围绕支部班子建设这个重点,紧紧抓住配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着力走好“选人”、“育人”、“用人”这三步棋,努力把工作引向深入。

2、主体。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括做法和体会,成绩和问题,经验和教训等。这一部分要求在全面回顾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深刻、透彻地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条件、做法、以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教训,揭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回顾要全面,分析要透彻。

不同类型的总结,内容有所侧重,全面性总结其主体包括两个层次,即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对于一般的工作总结,重点放在成绩和经验上。

总结正文的结构,主要采用逻辑结构形式。全面性总结根据过去一段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或者经验和教训的内在联系去组织材料。专题性总结以经验为轴心去组织材料。

3、结尾。可以概述全文,可以说明好经验带来的效果,可以提出今后努力方向或改进意见。例如:

通过上述工作,促使支部书记和班子整体作用的发挥。不少村支部书记提出“任职一届、致富一方”,也出现了一批“舍小家,顾大家”的支部书记先进典型。

(三)尾部。包括署名和时间两项内容。如果标题中已有署名,这里可不再写。

五、撰写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一)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工作总结中,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好大喜功,搞浮夸,只讲成绩,不谈问题;另一种是将总结写成了“检讨书”,把工作说成一无是处。这两种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的特点之一“回顾的理论性”,正是反映在如实地、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工作上,对成绩,不要夸大;对问题,不要轻描淡写。

(二)总结要写得有理论价值。一方面,要抓主要矛盾,无论谈成绩或谈存在问题,都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对主要矛盾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谈成绩要写清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效果如何,经验是什么;谈存在问题,要写清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性质是什么,教训是什么。这样的总结,才能对前一段的工作有所反思,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结要用第一人称。即要从本单位、本部门的角度来撰写。表达方式以叙述、议论为主,说明为辅,可以夹叙夹议说。

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事情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按内容可以分为工作总结、学结、思想总结等;按时间可分为年度总结、季度总结等;按范围可分为个人总结、党支部(小组)总结、单位总结等;按总结的内容所涉及的面又可分为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等。

工作总结可不拘泥于"格式"和"框框",但以下内容是必须包括的:

(1)标题。总结的标题分为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

单标题又可分为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

公文式标题:单位名称十时限十总结内容十文称。如标题下或文末有单位署名,标题可省略单位名称等。

文章式标题一般是直接标明总结的基本观点,常用于专题总结。

双标题是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标题,一般正题用文章式标题;副题采用公文式标题,补充说明单位、时限、内容等。

(2)基本情况。应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写明在本总结所包括的期限内的工作根据、指导思想以及对工作成绩的评价等内容。它是工作总结的引言,便于把下面的内容引出来,只要很短的一段文字就行了。

(3)工作回顾。要详细地叙述工作任务、完成的步骤、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步骤和措施,要写得详细、具体,对取得的成效要表达得形象、生动。在写工作回顾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照应到下一部分的经验教训,使之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不至于造成前后不一的感觉。"

(4)经验教训。应从工作回顾中很自然地归纳提炼出采。一定要写得丰富、充实,并选用具体事例适当地展开议论。使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有论点,有论据,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确实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5)结语部分。主要写明今后的打算,也只需写很短的一段话。写得长了,反而冲淡了主题。

(6)总结正文写完以后,应该在正文的右下方(指横行文字),写上总结单位的名称和总结的年月日。

写工作总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总结正文,有两种不同写法,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好。一种是以工作回顾连带谈及经验教训。基本上是按工作展开的程序和步骤,分段说明每个步骤和阶段的工作倚况,夹叙夹议地引出相应的经验教训。这样写,主要着眼于工作过程的回顾。

另一种写法是总结经验教训为主,用工作回顾阐明经验教训。一般是先归纳和提炼出几条经验或教训,分别展开论述,把工作过程、工作办法、取得的成效等等穿插在里面写,使经验和教训看起来更加充实。但是这样写,整个工作回顾会被拆开来分别为阐明观点服务,显得零散。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以在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适当加以详述,使人对工作概貌有一个总的了解。

(2)总结必须实事求是。事实要准确,不能报喜不报优,不要夸大其词。

(3)总结的观点要正确。一定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观点正确,是总结能否站得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光有正确的观点还不够,还需要有能够说明观点的丰富的素材和具体的内容,这样的总结人家就喜欢看,看后也能有所收获。

(4)写总结文字要力求准确、生动、活泼。总结是概括实践,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此用词要确切。"总结要尽可能地多用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总结切忌年年老一套。

(5)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大量材料,各种类型的矛盾,要反复分析研究,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本质特点、来龙去脉来论证其发展的趋势。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就是单位或个人把对某个问题调查的情况,向有关领导部门或群众报告。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掌握大量的情况和材料,然后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努力找出事物的本质,弄清它的发展规律,有根有据地写成的报告。

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对象,可以是某一事、某一人、某一单位、某一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是揭示经验或揭露问题。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和矛盾的调查,某一事物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等。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写法不尽相同,大体情况是:

(1)标题,主要有三种形式:

公文式标题。一般由介词"关于"加调查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情况的调查报告》。也有的省略介词"关于"和文种,如《农民负担情况调查》。正副式标题。正题揭示调查报告中心思想,副题说明调查的事由或调查范围,并写明"调查报告"或"调查"字样。

文章式标题。这类调查报告的标题比较灵活,标题中不写出"调查报告"或"调查"的字样。有的是概括出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如《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有的是采取提问的形式,如《这里的干群关系为什么这样好》。

(2)开头,各类调查报告的开头,主要有以下写法:

第一,交代调查本身情况。包括调查的起因、调查的内容、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等。

第二,交代调查对象情况。包括被调查者各方面的概况或有关自然情况等。

第三,对全文内容作出概括。包括点出调查报告的结论性意见或主要经验等。

当然,有些调查报告可能是某两种写法的结合。也有的调查报告没有开头语,在标题下面分几部分直接写下去。

(3)主体,各类调查报告的主体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观点材料的组织;二是布局结构的安排。

第一,观点材料的组织。写任何调查报告都要确立明确的观点,全篇要确立总观点,各个组成部分也要确立服从总观点的分观点。总观点应当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针对性,应当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主流,应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教育意义。总观点要包容分观点,分观点要说明总观点。总观点和分观点都是从调查的材料中经过分析研究而得出的,但要根据总观点和分观点去组织材料,使材料为观点服务,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二,布局结构的安排。调查报告是文字篇幅较长的应用文体,应当精心地安排好布局结构。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结构主要有:第一,横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观点鲜明,中心突出。采用这种结构形式,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分总关系、主从关系等,都应妥善安排。第二,纵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按调查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从头至尾加以阐明。第三,综合式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是兼有横式、纵式的特点,相互结合地安排材料。

(4)结尾,不同内容的调查报告,结尾的写法也不同,一般来说,有以下主要写法:

第一,针对调查的内容,提出意见或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调查,多以表明意见

、建议作为结尾;对某些新生事物的调查,多是提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结尾。

第二,概括全文的基本思想,深化调查报告的主题。对某些方面基本情况调查,推广某些成熟的典型经验,多采取这种写法结尾。

第三,补充式结尾。有些情况和问题,与调查报告的中心内容和主旨关系不大,在正文部分没有提及,但又需要讲清的,可以在结尾处附带加以补充说明。

(5)落款。写明作者名称,如果是联合调查,亦应标明。在作者名称下面写清年月日。有些调查报告有附件,应在结尾处标明附件名称、份数。

写调查报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要深入群众,了解调查对象各方面的材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直接的、间接的,历史的、现实的,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为分析研究提供大量、可靠的事实依据。

(2)要善于作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对掌握的大量材料作"去精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真面目,抓住它的本质,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3)要选用切实、可靠的材料说明观点。调查报告所揭示的结论,必须通过对具体情况、具体事实作客观的叙述和分析很自然地得出。要善于用精确、充足的材料来说明观点。不能脱离材料空发议论;也不能只摆一大堆材料,而不提出明确的观点和结论。

(4)调查报告的文字要朴素、明确、实在。要注意把说理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用简要的议论总结经验,阐明规律,说明政策。还要注意运用可靠的统计数字和群众语言来印证观点。

关于调查报告的写法,由于调查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写法也不完全一样。

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是把先进集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或把犯错误党员干部、发生问题单位胡的情况加以综合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材料。整理典型材料的目的在于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因此,典型材料应确实具有典型意义。

典型材料包括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内容包括标题、正文两部分。包括单位或个人名称,典型事例的发展过程,典型事例的价值或意义,典型材料中的经验,以及有关编写者的批评、表扬、建议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先进典型材料的写法。先进典型材料又可分为先进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

写作先进事迹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个人,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一是先进集体或先进单位,如先进党支部、先进车间或科室,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容各不相同,因此要整理材料,不可能固定一个模式。一般来说,可大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

(1)要拟定恰当的标题。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同志端正党风的先进事迹》、《关于评选张××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o

(2)正文。正文的开头,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

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

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写作先进典型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9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选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第3篇

先进事迹材料写作以叙事为主,寓写作目的的实现于叙事之中,通过叙述先进对象的典型事例,鲜明、具体、深刻地彰显先进,给受众以感染和触动,震撼其心灵,影响其观念,进而使其产生学习先进并成为先进的愿望,以此达到宣传先进、树立榜样、推动进步的写作目的。叙事时,除了符合写作规范之外,结合写作实际和写作目的,运用相应的叙事技巧对于写作目的的实现也是非常重要的。鉴于此,本文结合写作实例试谈几种叙事技巧。

一、叙写现实矛盾、展现内心冲突以显先进

先进事迹材料,体现先进性是实现其写作目的的前提。不能鲜明地彰显先进,进而为受众肯定,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推动工作则无从谈起。实际中,先进事迹材料所展现的先进性只有鲜明、令人信服,才可能在先进评选中胜出或呈报上级后被认可,才可能为群众接受、肯定,供其学习。笔者认为,若想展现先进并令人认可其确为先进,可从矛盾入手叙写事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先进对象在其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面临诸多矛盾,经历诸多选择,甚至身处与受众相同或相似的矛盾和选择之中。但他们却能在矛盾中坚定如一,作出正确选择,这正是其先进性之所在。先进对象在矛盾中的表现是其先进性最鲜明、最具说服力的体现。在叙述典型事例时,将先进对象置于相应的矛盾中,着力展现由其身份、职位、家庭、所处环境等因素产生的现实矛盾或心理冲突,通过叙述先进对象在现实矛盾中的拼搏与奋斗或在内心冲突中的正确取舍,能够深刻地揭示其先进性的本质。同时现实矛盾或心理冲突的展现极易使情况相同或相似的受众联想到自身,产生共鸣,并从内心接受先进、认可先进,使其在信服的基础上产生学习先进的愿望。下例就很好地展现了现实矛盾。

在生活上,作为一名女同志,工作之余照顾好丈夫、培养好孩子是她应尽的义务。可是她与丈夫同为车间的班长,有时为了家务事、孩子发生口角。因为父母身体不好,不能帮忙带孩子,孩子生下来后,都是自己带。在孩子一岁多时,她就进班倒班了,那时四班三倒,早上8点交接班,交接班时她和丈夫都在厂里,孩子至少有40分钟无人看管,丈夫和她商量,想让她从岗位上退下来,去干卫生岗,专心带孩子。但她爱这个岗位,不舍得离开这个岗位。

这是一位“三八红旗手”的先进事迹材料中的典型事例。其主要叙写先进对象放弃相对轻松的卫生岗而坚守原来岗位,在叙事中作者花费大量笔墨真实地展现了一位爱岗敬业的女同志所处的现实矛盾。对于先进对象而言,工作和生活中的客观因素使得岗位和家庭成为一对不易调和的矛盾。这一矛盾对于有家庭、有工作的女性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但母性决定了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出与先进对象相同的选择。此事例看似平常,并无惊天动地之处,却以“平常”的矛盾道出了先进对象的辛酸,以先进对象的选择揭示出先进对象爱岗敬业、舍小家顾大家的先进思想和高尚品质。同时使受众产生共鸣,“看别人,想自己”,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敬意及向先进对象学习的愿望。这样的先进性的彰显是空喊口号或随意拔高不可企及的。

除了现实矛盾之外,展现先进对象的内心冲突也会取得异曲同工之效。此外,展现内心冲突还能改变对先进对象一褒到底的写法,使褒贬趋于辨证,让先进对象脱离高、大、全的形象,趋于真实,变得可敬又可学,从而增强宣传效果。在叙述某施工队处理塌方险情时,用事例展现先进对象的心理冲突:“说句心里话,当时我确实也有点害怕,谁不珍惜宝贵的生命?谁不热爱美好的生活?我更担心的是,如果我死了,抛下妻儿不说,老母亲还能遭受这种打击吗?就在犹豫的时候,余震又来了,又是一阵塌方。不能再犹豫了,我想,关键时刻,我是党员,我不带头上,谁上?我是班长,我不带头冲,谁冲?我经验丰富,我不带头干,谁干?”身处施工顺利和生命安全、家庭幸福这一对矛盾中,有复杂的心理活动,产生犹豫是正常的。事例借心理冲突展现了先进对象的情感和理性,使其舍生命和家庭保施工顺利的先进思想和品质体现得更为鲜明。此外,先“贬”后褒的心理冲突叙写既使人物血肉丰满,加深受众的印象,又使先进对象走下了“一贯正确”的高台,走到大众中去,更加贴近受众,获得受众的认同,从而实现可学性。

二、突出事例细节、引用人物语言以求感人

先进事迹材料是为了让受众认识先进、学习先进。而达此目的的前提是要使受众受到触动和感染。只有被触动和感动,受众才能将先进典型事例融入记忆之中,进而改变态度,提高认识,从内心产生学习先进的渴望。可见,触动和感动是实现先进事迹材料写作目的的重要因素。但如何才能触动和感动受众,笔者认为情感是很好的切入点。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开启人心的钥匙,是感动人心的药剂。因此,应运用适当的叙事技巧以充分地展现情感。

突出事例细节,使“细微处见真情”。先进对象同常人一样也拥有真挚、充沛的情感,但相比常人,他们的理想、信念、职责往往使得情感难以得到顾全,只有将情感埋藏在心底,隐藏在坚强与奋进之后。但真挚、充沛的情感有时还是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这种情感最能感动人心。在典型事例的叙述中,粗线条地勾勒无法挖掘出先进对象的内心情感,而细节则善于捕捉和展现这种“幕后”的情感,从而感动受众。用细节展现压抑的真挚情感还能够反衬出先进对象的坚毅和执着,从而更加凸显出先进对象的先进性。此外,细节能够使典型事例摆脱干巴、死板而富有动感、趋于生动,使受众身临其境,从而增强感染力。在一位女法医的先进事迹材料中,作者在写先进对象深夜赶往事发现场前将幼小的女儿留在空无一人的房间中这一典型事例时,叙写了这样一段动作细节:“我把女儿扶到床上躺下,狠心走出门,把门反锁上。我走出好远,忍不住回头看看,只见女儿把两只小手扒在窗台上,小鼻子贴在玻璃窗上,眼巴巴地看着我,我的心里乱极了,扭头就走。”如果用粗线条叙写此事例,受众只能认识到先进对象忠于职守的先进品质,但不会深受感动。而上述一连串动作细节却承载了先进对象压抑在内心的怜子之情。“扒”、“贴”、“眼巴巴地看”把受众带到了现场,看到了一个害怕黑暗、渴望母亲留下,却无法留住母亲的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体会到先进对象的情感,从而深受感动,并从中深刻体会到先进对象的先进之处,同时也使得事例生动,极富感染力,可谓一石三鸟……

第4篇

一、房地产登记纸质档案归档管理的基本规定 

蚌埠市房地产产权市场管理处档案馆现存房地产档案70余万卷,归档工作从接收、立卷、编号、装订、入库、上架等,执行严格的立卷及整理程序。 

档案人员将移交的每件登记所形成的材料立1个卷,并采用按归档流水号制定编号规则。同时,纸质归档应符合两条基本规定:一是登记工作完成后,应将列入归档范围的材料收集齐全,并应按《规程》的有关要求及时归档、检查验收、保管利用;二是归档的材料应为原件或经工作人员审核比对确认的复印件;不能提供原件的,应当提交经有关机关确认与原件一致的复制件。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接收。 

整理档案时,卷内材料的排列顺序为:目录、结论性审核材料、过程性审核材料、当事人提供的登记申请材料、图纸、其他、备考表。卷皮与档案盒项目的填写采用计算机打印或手工填写。手工填写时应使用黑色墨水或墨汁填写,字体工整,不得涂改。卷内材料统一向左下角对齐,装订孔中心线距材料左边际为12.5mm,并在材料左侧采用线绳装订。卷内材料与卷皮装订在一起,做到整齐美观,不得压字、掉页,不得妨碍翻阅。纸质档案整理装订完毕,消毒除尘后入库,上架。 

二、房地产登记纸质档案的保护工作 

房地产档案保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房地产交易要件、资料的完整及其历史联系,做到质中有量,量中求质。为了更好地维护房屋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在档案不丢失、不泄密的安全基础上,还要按照其形成规律,整理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随意丢弃或分散打乱。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蚌埠市房地产产权市场管理处档案馆总结出不少既符合自身长久保存又利于有效利用的“护档心得”,特别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交易过程中所提供给客户填写的申请表、合同均统一采用造纸原料和造纸工艺比较上等的白纸;各类身份证明、婚姻证明及传真要件全部要求使用防静电复印纸进行复印;房地产权证、他项权证等统一使用北京制钞厂特制的防水防折材料制成,新版的房地产权证书上可打印二维条形码信息,通过扫描即可查询、识别真伪和房屋相关信息。 

2、由于铅笔、圆珠笔、纯蓝墨水笔、复写纸的字迹容易发生扩散或退色,在交易办理审核过程中,严格要求客户申请或签字时,使用黑色钢笔或水笔填写;而给客户按手印或盖私章的快干印泥,也要充分考虑色素成分与纸张结合方式的耐久性,采用含高性能表面活性剂的不溶性颜料,不仅耐储存、不挥发,而且使用后能快速渗入纸张里层。 

3、档案库房应安装温湿度记录仪、配备空调及去湿、增湿设备,并应定期进行检修、保养;库房温度应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0%;档案密集架应与地面保持80mm以上距离,其排列应便于通风降湿;应检查虫霉、鼠害。当发现虫霉、鼠害时,应及时投放药剂,灭菌杀虫;档案库房应配备消防器材,并应按要求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换;库房内严禁明火装置和使用电炉及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应安装防火及防盗自动报警装置并定期检查,杜绝一切影响档案安全的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 

三、房地产登记纸质档案的修复工作 

1、实质与原则 

房地产纸质档案的修复是对档案载体——纸张的保护,其实质就是保护档案实体的物理结构及理化性状,使其在存放和使用中不受或少受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损害,并尽量处长其物质形体的“自然寿命”。目前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交易部门所保存的档案为纸质档案。在后期整理和保管过程中,由于受到理化因素、有害生物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这些纸质档案或有破损毛边、或字迹不清,纸质很差或幅面过大而无法装订,或在装订处写有字迹。在档案整理装订过程中,如果直接对这些档案进行修剪,往往会造成档案中资料要件等有用信息的缺损、脱页、甚至遗失,对档案安全完整与有效利用造成不小的威胁。因此,在档案立卷装订前,必须要对不符合要求的归档文件进行必要的修复,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1)修复中采用的各种材料、方法对档案制成材料不能有损害,应有利于延长档案的寿命。 

(2)保护档案的原貌。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在修复过程中,不能丢掉片纸只字,不能涂改字迹,不能损坏档案上的任何历史痕迹。 

(3)使用的修复方法要事先经过试验,确有把握,才能着手修复。修复前如不先行试验就贸然行事,则有可能发生损坏档案的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内容与技巧 

(1)剔除易锈蚀的金属物 

房地产销售合同、协议、契约以及房屋交易办理过程中为防止发票等重要材料遗漏而使用的装订用品,如订书钉、曲别针、大头针等,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容易锈蚀,使档案受到损害。因此,材料上的金属物应全部剔除干净,操作时不得损坏材料,不得对材料进行剪裁。 

(2)修裱破损文件 

对于破损的或幅面过小的材料,在不能用修复加固的方法恢复和提高强度时,就要采用修裱技术,即对破损档案进行“修补”或“托裱”,使其强度增加,以延长档案的保管和使用寿命。1页白衬纸应托裱1张材料,不得托裱2张及以上材料;字迹扩散的应复制并与原件一起存档,并注意排列顺序应是原件在前,复制件在后。 

托裱前要检查文件字迹的耐水性,根据字迹的耐水性情况确定托裱方法。我们目前在工作中遇到的房地产档案大部分采用的是湿托,即先把粘水轻刷于文件上,再裱上托纸。具体做法是:将需要贴边的文件左侧或破损处的后背边缘刷上一层薄薄的粘水,粘水的多少以保证能将纸条粘牢所用最少量为佳,并要求用力均匀,将纸条贴在文件需修裱处。若档案文件同时需要加边和托裱,应先贴边后再托裱。贴边纸条应不超过3.2CM,其搭接宽度为0.2—0.5CM之间为宜,然后盖上备用白纸用手来回按压以保证二者牢固地粘在一起,待完全干了以后再装订。 

(3)复制字迹模糊或易退变文件 

归档文件字迹材料的耐久性是关系到档案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如果档案字迹发生退色、扩散而变得模糊不清时,就会影响档案的有效利用。在工作中,对于字迹模糊或易退变的纸质文件,一般采用复印的方法进行复制。另外,墨粉浓度不宜太大、颜色不宜太深、采用单面复印、并选择符合标准宜长期保存的纸张等几个方面都是复印时需要注意的。 

第5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创造性劳动,它与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旅游文化作为一种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形态,势必对写作产生影响。纵观古今,我国许多诗人作家就是从旅游文化中吸取营养、获得灵感,并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1.提供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是指作者在写作前,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从生活中摄取来的,尚未经过取舍、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它是作者写作的物质基础。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素材的积累,再高明的作家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旅游文化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为作者提供写作素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以美的形象呈现出来的山水自然风光,还是沉淀着丰厚文化传统、文化观念的文物古迹,或者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人生感悟等,都能为作者提供极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李白的浪迹天涯,云游名山大川,他就不可能写出如此此众多的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诗篇;如果没有余秋雨人生旅途上的艰难跋涉,他也就不可能创作出那些大气磅礴、充满思辨色彩的优秀散文。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诗人作家的行走江湖、浪迹天涯,我国的文学必将逊色不少。

2.开阔写作视野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绝非对生活的简单复制,因而作者往往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写出内涵丰富、立意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开阔作者的视野呢?其途径固然是多方面的,如读书、交友、深入生活等。但旅游更是作者开阔视野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旅游过程中,作者或登高望远,浮想联翩;或触景伤怀,茅塞顿开;或感物赋形,托物言志。纵观古今,许多诗人作家就是在旅游过程中触思、获得灵感,从而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因而旅游对于开阔写作视野,拓展写作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丰富写作内涵

许多人常常简单的认为,旅游中的游山玩水不过是作者积累素材,获得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其实,旅游对写作者的作用远非于此。写作者在旅游过程中,固然要翻山涉水,记录旅游经历,抒写个人情怀,但更要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性思考,才能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主题更为深刻。许多诗人和作者就是在旅游过程中加深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写出内涵丰富的名篇佳作。诗人王之涣正是因为登上鹳雀楼,才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饱含哲理的千古名句。苏轼如果没有在旅游过程中对庐山的多角度观察,就不可能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辩证思考。如果没有王安石的褒禅山之游,他也就不可能对人生成败的各种要素作出如此辩证的感叹。同样,如果没有余秋雨的人生苦旅,也就不可能有他对历史和社会的深沉的思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许多内涵丰富、主题深刻的名篇佳作,都是作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可以说,旅游可以丰富写作的内涵。

4.激发写作情感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资源,这种资源大多是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写作实践表明,写作时只有打开情感的闸门,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使文章富有生命力。在旅游过程中,无论是观赏山水胜景,还是品评文物古迹,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这正如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这种情感,又恰恰是诱发写作动机,丰富写作内涵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当然,作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情感并不会凭空而来,情感的激发和获得是有条件的。首先,作者必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然和人生。其次,作者在平时要多读书,尤其要多读文史著作,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再次,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尤其在游览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时,一定要放飞思绪,设身处地的展开联想,感悟古人的情怀。

二、从旅游文化中开发写作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旅游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但这些资源并非现成的写作素材。它犹如深埋于地下的矿藏,需要我们去挖掘、开发。因此,我们要寻找恰当的途径,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掘旅游文化中的写作资源。

1.描绘自然风光,培养观察能力

大自然与写作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正是大自然激发写作灵感的真实写照。我国自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许多诗人和作家就是在旅游过程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和描绘大自然的优美风光。李白的《望天门山》,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徐霞客的《游黄山记》,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都是作者描绘大自然的佳作。旅游作为一种以观察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的活动,对培养和提高作者的观察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在旅游中必须加强对作者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作者在旅游中的观察能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观察的针对性要强,注意力越集中、越具体,观察的目光就越敏锐,观察就越准确精细。其次,在观察时要注意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我国虽名山大川众多,但又绝不雷同,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可谓气象万千,各具特点。因而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观察时要独具慧眼。再次,要选好观察的角度。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就不一样。如果没有苏轼对庐山的多角度观察,他就不可能写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名句。最后,要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在观察过程中,要处处留心,持之有恒,并及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事实证明,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他们既是喜欢旅游的人,也是善于观察的人。

2.探寻文物古迹,抒写入文情怀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或与历史人物相连,或与历史事件相关,成为旅游者探寻历史事件,凭吊历史人物,感悟历史文化,抒发人文情怀的重要场所。由于文物古迹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写作资源。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作家就是通过对文物古迹的考察和探寻,追寻历史,缅怀先贤,怀古伤今,写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更是擅长从文物古迹中开发写作资源的大师。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基本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拓展了散文的写作题材,丰富了传统散文的内涵。从文物古迹中开发写作资源犹如沙里淘金,绝非俯首即得,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首先,作者要有较高的写作素养,才能敏锐地发现隐藏于文物古迹内的丰富的写作素材。其次,要有丰厚的文化积累和对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再次,要有对相关材料的辨别和取舍能力,要能从众多素材中选取能充分表现写作主题的相关材料。最后,要具有广阔的思路和丰富的联想,能将有关史料与现实材料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3.考察民风民俗,弘扬地域文化

近年来,民俗文化旅游异军突起,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差异性、多元性等特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考察民风民俗,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获得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我国地广人众,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历史文化传统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民俗文化样式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它是最重要的生活教科书。因而民俗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写作资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鲜活材料。许多作家就十分注意从民俗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如龚自珍的散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翦伯赞的《内蒙访古》,陆文夫的《苏州漫步》等都是从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中开发写作资源的典范。在旅游中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并使之成为作者的写作素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在旅游前要有针对性地搜集旅游目的地的相关资料,对旅游目的地的山川地理、民风民俗等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在旅游过程要中用心观察,用心体验,并适当参与当地开展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准确把握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其丰富的内涵。再次,要作好旅游记录,在旅游过程中,要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并对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为写作贮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4.考察民风民俗,弘扬地域文化

第6篇

建立习作档案  记录成功  体验快乐 葫芦岛市炼化二小   赵刚    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事多年的写作教学,让我感到学生不喜欢写作,甚至厌烦、惧怕写作。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理念正根植于每位教师的心田。如何让学生喜读善写?笔者做了有意的尝试,那就为学生建立个人习作档案,记录他们成功的足迹,让他们体验快乐。 一、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建档兴趣。 学生对于个人习作档案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让他们对此产生兴趣,必须拿出有说服力事例。笔者做了一些研究,在一次习作课上,我拿出了自己多年来写的读书笔记和自己写过的文章展示给学生看,并向学生介绍了我的学习经历,学生看了很是羡慕,我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你们觉得我的‘文集’很好,它确实对我有很大的意义,不仅是我自己写作经历的展现,更让我有了写作的信心,并让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老师也很遗憾,中小学时老师的一些积累呀、习作呀都没有保存下来,丢掉了许多美好回忆。老师想让同学们现在就来建立自己的习作档案,也来展示自己的成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都想尝试尝试,之后我又讲一些作家善于积累的事例,学生更是兴味盎然。 二、         明确档案内容,建成个人档案 学生有了建档欲望,但不知从何着手,有些不知所措,因此我指点学生将档案分成如下几项: 第一项:起名字。先由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档案进行命名,要有意义、有特点、有韵味。这一来学生也确实动了脑筋,积极的参与,没想到很多名字是富有诗意的,如《海鸥飞翔》、《作家足迹》、《芳草园》《沙沙小雨》等等。 第二项:寄语。让学生在档案的重要位置,请老师和家长为自己的档案写出有希望性寄语。这样可以让家长知道学生有了个人档案,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老师和家长对他们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第三项:习作资料积累。学生对习作感到困难,原因有很多,其中没有习作的素材是重要的一个。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让学生进行习作材料的积累。1、生活日记。习作是反映生活的,任何习作也都是来源于生活,将生活的见闻进行记录,作为原始材料以备习作参考。发挥日记记事功能,记载生活中有趣、有意义的事;发挥日记的记实功能,将自己亲眼见到的自然景观自然现象进行记录;发挥日记的内心独白功能,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体会、感受写下来等。2、读书随笔。读书可做习作语言、习作技巧等方面的积累。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优美词句段的摘抄、名言警句的记录、人物典型事迹的简记等。 这些积累不刻意去进行,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有意识的积累。 第四项:习作作品收录。学生每个学期都会有十篇以上的习作,这些习作是经过学生打草稿,教师批改,凝聚着师生的汗水。这足以展示学生习作水平,把这些习作进行收集,工整的抄写在习作档案中,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就,势必增强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项:师生品评。这一项是一个评价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进行自评、他评、师评。从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发现问题,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当然注意评语的语言要求,要亲切、多鼓励、多赞扬,问题的揭示要采用建议式、希望式。 三、         档案交流、体验成功 习作档案建成后,在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成功。1、举办档案展览。每位学生的档案都是学生成果体现,要让学生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同时很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找出每个人的优点再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能听到自己的优点也能听到别人的优点,这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时机,促进学生完善自己的档案。2、积累材料交流。每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不同选择积累的材料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时间内开展交流,学生将自己积累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材料展示给同学,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吸取知识,丰富头脑,也会增强学生收集材料的积极性,使得材料的积累更广泛、更有实效。3、习作展示。除了课堂习作,学生也课外习作,都可以呈现在习作档案中,引导学生自我展示。不仅要将习作读给同学听,还要讲一讲习作经历,也就是怎么写出来的,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之后请同学进行点评,这会有针对性,对学生习作导向更有实际意义。 活动的开展要尽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其中享受快乐,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习作能力的目的。     葫芦岛市炼化二小   赵刚     

第7篇

事迹演讲的基本要求

所谓事迹演讲,就是运用演讲的艺术形式和手段,表现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揭示生活的真谛,反映时代的本质,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创造新生活,推动历史前进。事迹演讲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演讲的内涵,增强了演讲的社会作用,赢得了更多的听众,使无数人为之鼓舞,为之感动,为之奋发。

事迹演讲的基本要求有:

一、表现真事真人,令人信服事迹演讲具有严格的真实性,首先要求事迹材料真实,不可添枝加叶,更不可捏造事实。事迹材料真实是事迹演讲的必要条件。有了真实的事迹材料,还要用演讲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只有如此,才能造成如临其境的现场氛围,才能使听众沉浸其中,深为信服,深为感动。请看张屹、刘铁宏的演讲《军装是一面旗帜》是如何将军人从地震废墟中抢救的“真事”艺术地表现出来的:

……我睁眼一看,顿时被这凄惨景象吓呆了:闷热的空气夹杂着呛人的尘土,眼前熟悉的高楼早已不见踪影,到处是撕人心肺的呼救声。我被一堆瓦砾紧紧地压着,动弹不了,我惊恐地呼喊着:“妈妈!妈妈!”我慌乱中伸出小手在不停地乱抓,多么希望能抓住妈妈温暖的手……忽然,我的眼前闪现了一簇绿色……“叔叔!”只见那眼熟的军装已被血水、汗水和泥水浸透,两只手已经磨得血肉模糊,眼睛也被扎伤了,可他硬是摸索着,顺着我的呼叫声,一步步地爬了过来,从死神的魔爪里把我夺回到绿色的怀抱中。

演讲者以“我”的视角写出了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以景物、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地再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以衬托的手法,蓄势的结构技巧和控场艺术,扣人心弦地突现了英雄形象,在艺术上达到了事迹演讲的真实性要求。这种极富形象性、暗示性和感染性的演讲,完全避免了报告式的说教和乏味的陈述,使人甘愿投入其中而不是游离其外。

其次,事迹演讲的真实性还要求表现“真人”,即写出真实鲜活的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真人”,可敬可亲可信可学,而不是完美无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包霖的演讲《为了共和国大厦永远屹立》写了“我”作为一个共和国税官的高尚行为,但同时也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位老板娘拽着我的袖子说:“大兄弟,何必那么较真呢,抬抬手让我过去算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了300元钱……我心想:这钱来得太容易了,都赶上我一个月的工资了。此时,只要我稍稍那么一点点……我想起了爸爸常告诫我的一句话:“喝凉酒,花赃钱,早晚是病。”……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让这么点炮弹把我撂倒了,多丢人哪!

演讲者并未无来由地宣扬自己的高尚之举,而是坦陈内心动机和复杂的心理,表现那种常人也能达到的并非高不可攀的向崇高攀援的过程。一个常人凡人才是有血有肉的,才能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

二、奏出时代的强音,给人启迪事迹演讲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必须把握现实社会的脉搏,奏出新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是当代人生及社会的启示录和教育篇。张均的演讲《壮哉,军人的回答》极其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了使人无奈又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军人从五六十年代的“最可爱的人”变成时代的“弃儿”,劈头提出了一串时代性“问题”:

有朋友街头相遇,打量着我橄榄绿的军装,泛白的解放鞋,他问:都啥时候了,咋不换套便装?有亲友来信打听,得知那几十元的津贴,他问:都啥时代了,够吗?有同学提起我的前程,惊讶于当了“官”照样得站岗放哨,摸爬滚打,他问:都啥社会了,划得来吗?

接着用“百万富翁”宋伟清却要扛枪弄炮的事迹对此作出“壮哉”的回答。因为宋遭劫遇一老兵相救,老兵拒绝了他的重金酬谢,向他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请求:“如果你真要谢我,请你帮我找一位姑娘。我们的指导员是个孤儿,在边防哨所干了10年,都35岁了,还没成家。这次探亲回来,哨所的战友们把省吃俭用留下的津贴一分一分凑起来,交给我一个特殊的任务,必须给咱找个嫂子。”宋伟清满口答应了下来,可就在他回到家不久,那位老兵来信说:指导员已经在巡逻中光荣牺牲了。他说他有一个冒昧的请求,如果“嫂子”找到了,请那位姑娘给指导员写一封信,哪怕一两个字也行,我们好把它敬献在指导员的坟头,以告慰他九泉之下的孤魂。面对这质朴的请求,宋伟清热泪盈眶。他感到这些当兵人的身上,有一种巨大而神奇的魔力。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也不能没有轻松自在的生活,但往往缺乏的正是这种催人奋发、震撼灵魂的力量,带着激动,带着疑惑,带着思索,他来到了河西走廊一个荒凉的戈壁滩上。

这段演讲感人至深催人猛醒:在一切向钱看的浊流中,还有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还有物欲享受所无法比拟的精神之美,这就是蕴含于当代人的人情美之中的崇高境界,这就是当代人应有的时代精神。

三、抓住闪光点,催人奋发事迹演讲不可平铺直叙、用力平均地堆砌事件,而要精选、挖掘和细腻入微地表现先进人物的闪光点,即最有意义最能打动人的行为、话语和心理活动等,要对此进行特写式的“放大”,要精细地刻画富于感染力的情景、动作和细节。甚至围绕一个闪光点便可以构思成篇并感人至深。比如周孝平的演讲《我是军人!》浓墨重彩地歌颂了“哥哥”在冰窟中舍身救儿童的壮举,十分酣畅地“放大”了英雄的闪光点。作者从哥哥探家、母亲接站写起,身患心脏病的哥哥毫不犹豫地向落水儿童奔去,并以岸上人的焦急或冷漠、孩子的垂死挣扎、母亲的满面泪水作衬托,然后集中力量正面刻画哥哥的救人动作(闪光点),细腻动人,感人泪下:

五米、三米、一米……哥哥终于抱住了一个小孩,孩子已经只有微弱的一丝气息了。出于求生的本能,孩子死死地抱住哥哥的脖子,勒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努力地挣扎着,一手紧紧地抱着孩子,一手奋力地拨开冰水,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把孩子送回岸边,又哆嗦着却又毫不犹豫地游了回去!江水中还有一条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生命啊!可这哪是游啊!哥哥!这分明是一步一倒地向孩子倒去……除了脑海中孩子绝望的神情和微弱的呼吸,哥哥似乎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他只是无力地却又是坚定地一步一倒地向孩子倒去。

作者情真意切,不露痕迹地运用演讲艺术的手段将英雄的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英雄的闪光点表现得光彩四溢,也很富于层次,从而一点一点地对听众的情感进行了“加温”,直至沸腾起来。这时的叙述恰到好处地出现了高潮,升华了演讲的主题,也升华了听众的灵魂;哪怕是软弱者卑下者也抵挡不了其中情感的力量、悲剧美的陶冶和崇高的感召:

第8篇

关键词:作文;立意;创新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主旨是文章要集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它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主旨一般有五种类型,分别是意念、感受、情感、情趣、主题。往常的写作,一般要求写作的立意要高、要大、要深,但这样的立意毫无疑问会引导学生把立意向最高政治标准靠拢,因而会出现大家的作文立意基本相同,故事也几乎是同一模式与套路,出现千文一面的现象。下面,就如何进行作文立意的创新作初步探讨。

一、新材料出新立意

材料是作文的基本要素,因此材料本身对立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材料就是新的信息,在新的信息中提炼立意,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只要掌握了新的材料,在立意上就能够赢在信息的起线上,就可以占尽先机,先声夺人。如2006年,“美国物理学家霍金第二次到访中国”这则材料,写作时就要把他与第一次的到访区别开来。他的第一次到访,新闻报道说北京市掀起了一股学习“霍金热”——超过万人亲自到人民大会堂聆听他的报告,受到了他的“事迹”(准确地说他“身残志坚”的事迹)的感染。中国人普遍是把霍金看成一个“身残志坚”的典型,把他与张海迪相提并论。第二次到访同样是引起了轰动,但记者报道已根据掌握的信息变换了角度,没有从“身残”方面去报道,而是从他的学术成就方面进行了深度报道。第一次报道意在引导人们要“人残志不残”,而第二次报道则重在引导国人崇尚科学的精神。由于记者们能够以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他的学术成就的信息,在本次报道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立意新须从材料新入手。本人在作文训练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写作材料,以便能提炼出新的立意。如环境污染、神舟五号、印度洋海啸等都是新的材料,容易立出新意。如在写有关“环保”一类的作文时,我就提供了近几年来内发生的环保事件给学生,如“松花江污染事件”“高校中毒事件”等,用最新的材料信息去激发学生作文立意的灵感。有同学从“松花江污染事件”引出中国环保检查制度的缺欠对环境的影响;有同学从“高校中毒事件”引出人类滥用农药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等。新材料为新立意提供了积极的因素,所以要重视新材料的掌握。掌握了新材料,进行新的立意也就不难。在新材料的基础上,只要稍微加工,运用所学的作文技巧,就会容易立出新意来的。

二、新方法出新立意

立意创新的途径一般来说有两条,一是从新材料中引出新主旨,二是从旧材料中引出新立意。从旧的材料中也能够引出新的立意,主要靠的是新的方法。根据旧材料创新立意的方法有存同求异法、逻辑推理法、联想类推法等。如写有关“钱”一类的作文,我引导学生从“钱不是万能,没有钱万万不能”和“谈钱没有修养”的套子里解放出来,有同学提出“钱不是万能,但钱是万能的指挥棒”的立意,另一位提出“向钱看就是向前看”的立意。上述两位同学,很明显是用了“存同求异法”。逻辑推理法也是作文立意创新的好方法。如写有关“助人为乐”一类作文时,有同学这样进行推理:社会上的助人为乐是一种好现象,受到帮助的人也是幸运的;从这种幸运里我们可以看他们先前的痛苦和艰难,可以发现我们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因此,简单帮助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应该重在发展经济,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的作文立意与其他同学有明显的不同,很有创新的成分。创新立意还常用到联想类推法。如对“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材料,有同学进行下列联想类推:“由故事可知:2<1+1,3<1+1+1,即集体的力量小于个人力量之和。由此想到过分强调集体意识而没有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计划经济年代,由此进一步想到国家没有能很好地调动每位公民而积极性而造成的落后局面”……旧材料立出了新意。因此,本人在作文训练中积极提倡运用新方法创新作文立意。

三、新理念出新立意

旧式作文的立意套路,一律要求高、大、远。要在立意上出新,就要走出旧的立意套路,新的理念势在必行。我们知道,文章的主旨除了主题,还包括意念、感受、情感、情趣等方面。因此,还可以从被先前忽视的这四方面入手,进行新理念的作文立意。在写作中能够体现出新颖的意念,真切的感受,细腻的情感,生活化的情趣,何乐而不为呢?如“谈2008北京奥运会”时,有同学避开欢庆、国威这些大众化的立意,而是从“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失败,第二次申办成功”谈挫折与成功,谈经济与国力的关系,显得新颖。如写我的父母,学生不是一味地写父母对自己是如何的关心体贴,有的写了父母的心狠手辣,也有的写父母的情感矛盾。对于情感,有同学为了立意的高、大、远,写得较笼统、模糊,几近乎套“文学公式”。为此,我引导他们从细处着眼,展现真实的“自我”。如在写“我在学校(家)里”时,有同学就写出“一句话伤了同学感情”的经过,由此增强了情感的表达;而另一个同学就写出“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伤了我的人格和自尊心”,并剖析自己的内心活动,从而使心理情感的表达得到了强化。情趣的生活化,就是还原作文中“我”的本来面目,由于追求立意的高、大、远,学生们有意无意中拔高了“我”的立意,因此基本上离开了生活。无生活之源,作文当然不能创新。本人在作文训练中启导他们敢于写真“我”,即“要诚实写出自己的话”,特别是先前所忽略的“反面”的“我”。如写上课,不再一律是专心致志;写老师,不再一律是辛勤的园丁。由此可知,新理念也是可以出新立意的。

参考文献:

[1]胡子.话题作文指津[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2002.

[2]程汉杰.高考作文:从基础等级到发展等级[M].北京:北京大学

第9篇

1、分清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

①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供考生确立写作中心的。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帮助命题人引出话题、帮助考生理解话题的。

②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始终紧扣材料。考生写作时先要叙述材料,接着从材料中得出观点,然后再发展下去,阐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而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对考生来说只起个帮助理解话题的作用,作文中不必也不应该再使用这个材料。有些考生不知道这一点,在文章中又用这个材料作论据去阐明观点或者就在这个材料上进行补充、拓展以敷衍成篇,这就大错特错了。

③材料作文的主题是确定的,这主题就是材料中所蕴含的观点。话题作文的主题是不确定的,它只确定一个写作的范围。

④材料作文文体适宜写议论文,话题作文文体不限。

2、发散思维,训练拟题

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拟题到位是作文成功关键的一环,下面以我们训练的一个话题为例,谈谈话题作文的拟题训练。

以“朋友”为话题

①书是我的真朋友

②诤友

③以琴为友

④友谊地久天长

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⑥朋友是一把伞

⑦我的知音

⑧海内存知己

⑨天涯若比邻

⑩同舟共济是朋友

[11]高山流水觅知音

要拟一个好题目,最好不要直接以话题为题目(当然,有时话题也可以成为题目),可以在话题前后缀加词语,也可用引用、成语、歌词、俗语、化用诗句等形式拟题。

3、多角度捕捉生活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到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大千世界,异彩纷呈,我们行文时也要独具慧眼,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选择不同的角度展示其丰富性。例如以“快乐”为话题,可写的角度颇多:得到别人的理解是快乐;学有长进是快乐;战胜自己的缺点是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快乐;“叶落归根”是快乐;观赏大自然的清风朗月也是快乐。同学们可以自设话题,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可以从横向、纵向、逆向多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这对考场上行文的游刃自如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4、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纵观十年来中考作文,感到作文语言功力不足。如何在短期内弥补这一缺陷,应该注意雕琢语言――能增加行文气势和美感的对偶句、排比句、反问句,活跃在你作文的字里行间;能达到言简意赅之境的成语、俗语、诗句流淌在你作文的情境中。这些会让阅卷老师怦然心动、刮目相看。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推敲之功,应该给我们一点启迪。

5、积累观察莫懈怠

很多考生上考场最忌讳的是无米下锅,这主要是积累不够。这需要坚持每天读读报纸,了解本埠或国际国内大事;条件允许每天上网十分钟,浏览时事新闻;有恒心者坚持写日记,量的积累总会有质的飞跃。也可以做点名人故事、名言警句、成语、诗句的积累,坚持五十余日后,你就会有一个小的飞跃。

第10篇

近年来,尝试着进行作文训练的变革――在注重发挥课文的写作示范作用的同时,从媒体上搜集质量较高比较易于借鉴的时文,丰富学生学习写作的例子,借以提高写作训练效率。一个轮回下来,本人觉得学生喜欢这种新的作文训练形式,他们既从中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又收获了写作的进步。我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时事热点,投入较多的精力,以不同的视角去搜寻各种媒体(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小小说、杂文报等)上的漂亮的时文,然后编辑印发给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设计不同的训练目标,在专门的时间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大体说来,我注意了这么几个方面:

一.丰富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

针对学生写作文内容空洞,材料不充实,下笔动辄就是屈原司马迁苏轼几个古人颠来倒去的现象,我有意识的在媒体库中,披沙拣金,与同学们一起痛下集腋成裘的积累功夫。每年年底中央电视台要评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一旦揭晓,我马上从媒体上搜集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的文章,印发学生,要求学生多加揣摩,既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更将他们的事迹作为鲜活的素材记在心上,储存在大脑材料库中,以备急时之需。几年下来,学生们作文里忠贞爱国的不再只是屈大夫,共产党的模范干部中有了郑培民、任长霞、沈浩这样的让人钦佩的名字。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领域,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政治到军事到文化,方方面面的新信息都会出现在学生的文章里,局面有了明显的改观。

二.关注现实,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我们的教材选文表现的多是距离遥远的现实生活,难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我们身边的鲜活的世界,课本又缺少生动而及时的反应。时文正好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影响他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老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借鉴时文作者的写法,拿起自己的笔,去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报纸上有很多富有震撼力的报道。如何看待自然灾害?如何看待生死?我选取了中国青年报上《“范跑跑”应成为中国精英的一面镜子》《“先跑教师”缺的不是羞耻感》《清为在地震中逝去的老师立碑》等文章,通过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不只是在辩难诘问中碰撞出思考的火花,他们还端正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拿起自己的笔,去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先后有同学对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马屁之作《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对舍身救学生的谭千秋老师,对范跑跑――范美中老师的弃生先逃等,表达了自己的不俗的见解。最为可喜的是。平日视作文为最难之事的他们,愿意拿起笔来去写自己的心灵所想。三年来,有卢君言同学、阮桢同学、吴吴同学、张乐明同学、童芳同学等一批学生,对校园血案、网瘾、环保大案、金融危机、应试教育等诸多现实问题发表看法,卢君言、刘恬然等先后有多篇习作发表。同学们的表达欲望慢慢地点燃了。

三.启迪心智,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现在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除了文字的运用能力差外,思想水平的低下,见识的短浅是他们写作的致命伤。我在选择时文时,注重选取能引领学生走向思维高地的文章。如,对赵本山小沈阳一类的艺术形式走红大江南北的问题,对中国渐渐走向大国的趋势,对世界性的环保危机等问题,我先后选取了中国青年报上清华大学肖鹰教授的《只有媚俗艺术走红,中国人就算不差钱也差灵魂了》《自信才能让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中国在哥本哈根的华丽转身》等文章,调整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思想水平。“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时,我印发了《五四不是历史的回声》,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五・四运动”的历史功勋;汶川地震一周年时,印发做川地震周年祭》,告诉同学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地震自然灾害;《2009年我们会思考什么》教会我们客观辩证的回首过往;《南京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正告我们勿忘国耻;《诺奖焦虑与武大丑闻》为中国学术水平滑坡把脉;《别恸辄对青年的“幼稚”和“愤怒”指手画脚》呼吁保护青年人的热情与活力……持之以恒的努力,应该说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思想水平,使他们渐渐地成熟起来。

四.多见广识,丰富表达的技法

有时印发时文,单是从借鉴写法的角度考虑。《我们如何做学术》《挺起科学信仰的脊梁》纯是试图从议论文的写法角度给学生以启迪:学习人家如何起笔人题,如何拟设分论点,如何用充足的事实材料去展开论证,等等。《异乡人的后花园》《温暖的小吃摊》启示我们:如何捕捉生活中的小镜头、细情节,去发现人性的光辉和人生的美好。《一个母亲最后的力量》《不要忽视身边的幸福》《不准你训斥我的父亲》让人明白,质朴也是能打动人的最好语言。

第11篇

电力输变电工区集控站站长事迹材料

文章标题:电力输变电工区集控站站长事迹材料

走进电力*供电公司输变电工区集控站运行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前后两排装得满满的资料柜,现场规程、运行日记、巡视记录、设备定级、五防闭锁,各种仪表记录、反演记录、缺陷管理、载流元件表、电压检测记录、许可票等近300多个资料盒,变电站运行的各种基础资料,应有尽有。大家说,在这些资料背后,不知包含着站长高联生同志多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为了这些资料,几年前不善于使用计算机的他,现在被称为站里计算机操作“能手”。

***在变电工区已经干了20多年,任站长6年多来,变电运行未发生任何事故。

***是运行专业的高级工,对变电站上百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了如指掌,只要出了问题,他很快就能判断出原因,并迅速制定解决方法,被大家称为“活字典”。

***说,如今设备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必须适应客观变化的需要。在变电站改造过程中,每当厂家技术人员到现场的时候,他总是在一旁跟着学习,不时地提出问题求教,回到家后,还要对着书本从理论上力求把问题真正搞清楚。他说:“没有知识的深度,就不会有工作的高度。”

***平时总是穿行在各个变电站之间,不是查资料,就是查设备,看各类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端子箱是否潮湿,甚至老鼠药是否过期他都要检查到,回来之后,不管多晚,都要将查出的问题一一写出来,贴在班里小黑板上,督促有关人员尽快解决。有时因工作任务重,他一连几天都不能回家。

20xx年***公司有4个红旗站建设和3个110千伏站改造任务,连续几个月他都泡在变电站,白天察看资料是否齐全,设备有什么缺陷,协调工作,晚上编写变电站现场规程,其间很少能回家,3个站改造下来,他共制作变电站二次设备标识牌1500多个,打印压板名称标识及空开标识600多条。

***在站里年龄最大,懂得照顾人,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只要他看到、听到或想到的,都会尽力给予帮助。平时有人因公或因私不能当班,他二话不说就去替班。20xx年7月15日夜,他带领大家出去倒负荷,回来时天色已亮。可7点时分,南口站有一路10千伏开关要停电操作,这时,他想大家都很累了,就悄悄带着一位值长去了。

《电力输变电工区集控站站长事迹材料》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电力输变电工区集控站站长事迹材料。

第12篇

一、收集乡土文化,占有写作素材

写作实践表明,只有广泛地占有素材,才能保证选材的质量。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从乡土文化中汲取写作素材。漳州地处福建省的最南端,于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建州,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漳州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创造了一个花团锦簇、花果飘香的富庶宝地,更创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闽南金三角文化。闽南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多样而独特的风貌:方言中保留了古汉语音韵词汇;艺术方面有唐宋音乐遗响南音、宋元戏曲活化石梨园戏、傀儡戏等;有世界各大宗教与独有的地方信仰;工艺建筑有造船、瓷器、制茶、手工艺以及闽南民居、寺庙等。还有婚嫁寿庆、崇宗敬祖、饮食文化、生活习俗、行业习俗、礼仪习俗、民间歌舞、民间工艺以及方言谚语和传说故事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教师应重视这个资源,引导学生开发、利用好这个资源。

在发动学生搜集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放任自流,而应传授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在发动学生收集材料之前,笔者先把漳州本土文化设定为七个主题内容:名胜古迹、特色建筑、地方名士、漳州小吃、民间故事、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手工技艺、以及民间歌谣、方言、谚语)。让班上50位学生分为七个小组(前六个主题模块每个小组5人,剩余的人负责文化艺术这一模块),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模块,形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南山寺、威镇阁、云洞岩、古街石牌坊等景点,向学生介绍漳州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特点,并指导他们实地调查。他们或通过走亲访友了解古城历史、传说,或围绕古迹向知情人士问长道短,或通过图书馆搜集有关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或上网点击相关术语查找网络资料,或从乡土报刊、杂志、书籍中摘录、剪辑民间歌谣、谚语等资料。最后,指导学生将调查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制成课件,分批分主题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在班上交流、讨论,互通有无,形成资源共享。

二、思考乡土文化,探寻写作话题

学生搜集的素材是表面的、肤浅的,他们对于乡土文化中内在与本质的东西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这样还是没办法好好利用搜集到的资源。有些学生写作时痛苦至极,抓耳挠腮,最后还是腹中空空,没法运用上搜集的文化资源。还有一些学生写作时不顾文章的主题简单罗列“大量而丰富”的乡土文化素材。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地思考,挖掘素材的思想内涵,写文章时自然就不知如何运用素材了。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从搜集的材料中提取话题,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再次加工,形成自己独特的作文素材库。

笔者要求学生按不同的类型对搜集的素材进行整理。比如,按乡土文化的不同形式分类,可分为人物事迹、名胜古迹、地方小吃、歌谣、谚语、传说故事等。除分类外,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每一乡土文化素材能够适用的写作话题,并在素材后补上这个话题。假如任凭学生自己思考整理素材,有些学生可能会手足无措,教师的要求就会落空。所以,教师进行适当的介入是很有必要的。在他们整理之前,笔者先从每种形式的乡土文化素材中拿出一个事例做示范。例如,林语堂先生的生平事迹简略为:“山乡孩子”、“文化巨人”、“桑梓情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3]――勤奋、乡愁、文化融合、兼容并包等;土楼:斑驳厚实的土墙,历经风雨的黑瓦,土楼人艰苦奋斗的经历――土楼人团结、坚忍、勤奋、乐天的禀性;“猫仔粥”[4]――夫妻恩爱之情;《人心不足蛇吞象》[5]――知足常乐;“庭院难走千里马,花盆难栽千年松”[6]――自古英雄多磨难;一些民间故事表现的主题更是十分鲜明、深刻,大多反映了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做好示范后,学生或自己思考或小组探讨或向老师咨询,很快对素材进行了清晰而深刻的梳理。

为了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素材,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思考、挖掘素材的内质,做到一材多用。由于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一则材料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一材”可以“多用”。一材可以多用,但运用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应根据不同观点的要求,作一定的取舍,表述时要突出强化与所证观点有关的地方。如上文林语堂先生的事例,既可论证勤奋,又可阐释乡愁,还可用于谈论文化融合、兼容并包等话题。但在表述时要注意侧重点:论证勤奋时,重点叙述他由“山乡孩子”到“文化巨人”这段经历;阐释乡愁时,重点叙述“桑梓情深”;谈论文化融合时,侧重叙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与观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则应一笔带过。

对素材进行多思考深挖掘,不仅可以加深对素材内涵的理解,还能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素材,写出优秀作文的目的。

三、展示乡土文化,丰盈写作表达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的最佳办法就是对知识的运用。所以,在平常的习作中要让学生尽量地展现乡土文化资源。而学生在写作中能否用到乡土文化资源,教师的命题至关重要。好的命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师命题时,要根据学生掌握乡土文化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以激情去写他们搜集的素材。

笔者把乡土文化作文教学与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表达交流”模块结合起来,学生从“表达交流”模块中的写作专题可以获得很多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还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再运用上自己整理的乡土文化素材库,就不愁写不出好的文章了。

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尽量写家乡人家乡事家乡景。每一块土地,每一处山水,都装点着不同的乡土胜迹,流传着荡人情怀的风俗民情,哺育出造福桑梓的志士仁人……教师应指导学生去展示乡土文化中独特的、积极的、美的方面,当然也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乡土文化中不足的一面。在写法上学生可以从课本的写作专题中获得写法指导,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他们熟悉的名家的乡土文化作品,如鲁迅的《故乡》、《社戏》,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特别是漳州本土作家的一些作品,如《圣地三平》、《悠悠古文庙》、《千年古街大同路》等写的都是学生身边物、身边景和心中情,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

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本地俗语、谚语,名人经历、名言等乡土文化素材作为论据来论证主题。命题时可直接采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表达交流中的练习题目,也可采用自拟题等形式,让学生做到灵活运用素材,自由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认识、追求和感受,反映学生对善恶、是非、美丑的鲜明态度和情感。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找米下锅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地方自豪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乡土文化,将其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就能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注:本文为福建省级课题《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研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宗厚.漳州你好[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漳州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全四册・第一册)[M].华安县印刷厂,1991.

[5]漳州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M].华安县印刷厂,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