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美散文欣赏

精美散文欣赏

时间:2022-08-28 09:3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美散文欣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美散文欣赏

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标理念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教师阅读教学的误区。

1.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为了应付高考,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等的教育,致使生学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发展。

2.依赖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针对小说阅读或散文阅读题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有些老师认为,答案会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阻碍学生发创造性思维和散性思维的发展;但更多的老师认为阅读题所设置的答案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答题方向和把握文章主旨。

3.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部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讲课死板,所选文章也不够精美,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学生普遍要求能提供更多更精美的文章,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选择阅读。

(二)学生阅读训练的误区

1.对文章理解不透彻

无论是词句的理解还是主旨的把握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差,难以回答得完整准确。阅读积累不够,视野不够开阔,文学底蕴欠丰厚。

2.不能“学以致用”

判断文章体裁,运用相关文体知识鉴赏文章、思考问题,应是学生阅读思维之一。但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却难以将课内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课外自主阅读能力,不能有效地实现“学以致用”。

3.认为阅读训练成效小

学生喜欢做客观题,他们认为做客观题花费时间少,成效相对显著。做像小说阅读或散文阅读这样的文章,他们觉得费时,而且得绞尽脑汁,有时不一定答到要点上,所以效果不显著。其实不然,阅读训练一定要多读多练,才能培养语感。

4.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语文学习的一大内容就是语言学习。而当前许多高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文章看得懂,但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该现状令人堪忧。

二、探究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积累。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这为阅读积累的重要性作了关键的脚注。从语文教材的选用看,必修一至五,《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读》等八本书选用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品读、理解、感悟、鉴赏,甚至背诵这些名篇佳作。让学生从这些名篇中感受作者的人格,从而内化自己,提升自己的品位。特别是教材中选用的我国古典名篇佳作,更要引导学生从传承祖国文化,完善自身人格的高度去认识积累的重要性。

(二)提高学生的细读与鉴赏能力。

无论是哪类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旧理念下的“架空分析”和新理念下走极端的“思想漫谈”式,其实都忽略了一点,“语文”姓“语”。离开了对语言的品味,离开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阅读教学就会走向空洞。对此,半个多世纪以前,朱自清先生在《・序》中已有很精辟的论述:“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

(三)鼓励学生个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

个性阅读,即学生从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这种个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学习语文打好基本功。当然,个性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可以指定读物,做到统一阅读,各自理解,教师点拨,提倡个性感悟与评价;也可以是抓大放小,在一个大文体或大范围里,任学生自选读物,各取所需。

(四)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1.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

平等意识缺乏的教学会造成话语霸权充斥课堂,使课堂出现“灌输式”的教学现象: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记录教师的思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纯粹只是客体。

2.教师应提倡“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强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不同观点的互相尊重,从而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论

总之,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以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走好每一步,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放飞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作文的立意新

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想象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飞跃,它能促进学生快速自悟。中学生正是青少年时期,想象力极为丰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妨进行一些放飞学生想象力的训练,让学生自由、大胆、畅快地发表自己的感悟、看法、主张,这样到写作文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才更开阔、想象更丰富、感悟更独特。立意即确立写作意向,是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是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向。“意”是文章的灵魂,意胜则文胜。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以期寻求更多更新的角度,多中选稳,稳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

立意是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要学生“我手写我心”,在平时的生活中还要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学会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在生活、学习、做人方面认真体验真、善、美与假、恶、丑,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写作时立意自然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使学生作文的体裁新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灌注在里面。”这里说的“绝对的坦白,毫不隐瞒”就是要说真话诉真情。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鼓励他们敢说真话,肯吐心声,就正如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那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怕没有感染力,也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让阅读者感到真诚,以诚打动读者就是作文最大的亮点!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情感真挚的文章时,让学生在多读中领会作者的情感是怎样抒发、表露的,学生练笔时也让他们试着抒发自己的真切感受,到写作时学生的真情实感就如汩汩的泉水往外直涌了。

爱因斯坦曾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和从责任感产生,而是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学生表现情感的方式会很独特,或抒情、或叙事、或描写……;表现形式会是诗歌、散文、小说、童话……;作文的体裁就会很新颖,如: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介绍说明事物特点的说明文、发表观点看法的议论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作文的选材新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生活态度,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活动空间更大、生活积累更丰富,也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老大难问题。开展活动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

(1)课内活动如:七年级开展故事会、读报摘抄、剪贴美文、制作知识小卡片等活动;八年级开展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口头作文比赛等活动;九年级开展演讲会、辩论会、好书推荐会、课本剧编演展示会等活动。

v2w课外活动如: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游览风景名胜、参观文物古迹、考察工厂、市场、做社会调查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四、树立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作文的内容新

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中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累,不吐不快。”“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是每个个体,他们的思想不尽相同,正如“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学生的性格、脾气、喜好……也不一样。所以学生在写作时力求凸显出他们各自的个性,教师要给他们以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按学生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辅导,从辅导中树立他们的个性。这样既可以克服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的现象,又可避免有困难的同学“吃不到”的状况发生。个性化写作应是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纵横驰骋,放飞心灵,轻松自由,学生的习作就会八方射、独出机杼。但个性化不是自由化,要将老师的要求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和交流中。

五、欣赏风格各异的美文,使学生作文的语言新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掌握了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学习了一些运用语言的技巧,光有这些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还需要在作文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欣赏风格各异的美文,让学生受到美词、美句、美段、美篇的熏陶和感染,抑制不住想表达,也想写出美文的欲望,在写作中他才会思维开放、文思泉涌,他作文的语言才会推陈出新,才会靓丽绚烂。为避免学生进入阅读的误区,我向学生推荐了“历史知识”“名人传记”“思维训练”“自然科学”“科幻小说”“散文名篇”“民间文学”“美文欣赏”等类书籍,还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精美的诗文作品,并有计划地召开读书交流活动,使书中的优美句段、经典篇章内化为学生记忆中永恒的素材。

第3篇

一 美素材――直观展现课件风格

如果说诗歌的美,是语言营造的美。那么,课件中,最直观的美无疑是由素材所创设的。美观、清晰、简洁的素材,是制作课件的最基本元素,也是在课堂中调动幼儿观察兴趣、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元素。

1.网络搜索,迅速获得高质图片

百度和Google这两大搜索引擎是大家所熟知和常用的,在使用它们搜索图片的过程中,如果点击页面中的筛选功能,选择大尺寸甚至是特大尺寸的图片,往往可以搜索到符合要求的清晰图片。这些图片不仅可以用来制作课件的背景,还可以通过抠图、分解等形式灵活运用到课件的各个部分。由于它们本身的像素和分辨率较高,不会出现投影到屏幕后模糊难辨的现象,在科学活动、故事欣赏活动等需要幼儿仔细观察的课件中,清晰的图片尤为重要。

2.绘制图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幼儿园的活动内容丰富,每天,教师都要结合主题计划,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和幼儿共同学习。在制作这些课件的过程中,可能我们会需要一滴等待变化的小水滴、一扇糖果店的透明移动门或是一只能变出数字的魔法盒子。这些素材的使用,无疑会使课件更为完整,课堂更加有趣生动。

3.色彩搭配,结合主题明暗艳柔

每一个课件都会有属于它的主体色彩,或明或暗,或艳或柔。适当的色彩搭配可以有效烘托主题,活泼动感的音乐活动,可以多用类似玫红、明黄的对比,激发幼儿的兴趣;安静优美的散文欣赏活动,可以多用降低透明度的草绿、浅橘平复幼儿的心情;明确严谨的科学活动,可以多用紫色、白色等饱和度较高的色彩,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美,是一种熏陶,美的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而课件中的色彩之美,潜移默化中让幼儿享受到一次次的视觉盛宴。

二 丰内容――生动呈现课件优势

诗歌的创作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课件的创作也是如此。幼儿园丰富多彩的课程是Flash课件的主体内容。生活常识、早期阅读、数学概念、社会交往、美术欣赏、音乐舞蹈……我们总会在备课的过程中想到,这个活动要是加入一个课件的话应该会很精彩。这时,内容的出现成全了课件应用这一形式的产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活动开展都需要课件的辅助,我们绝不能为了制作课件而去制作课件,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让原本可以一目了然的内容被迂回的形式而困扰。那么课件这一形式,可以让哪些内容的呈现锦上添花呢?

1.场景设置,瞬息万变

小班综合活动“在哪里?”是很多老师都十分熟悉的。活动目标是通过设置不同的隐藏物品,鼓励幼儿边寻找,边尝试使用准确的方位词语来描述物品的位置。在制作这个课件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将整个课件分为三个场景,场景一是客厅、场景二是卧室、场景三是浴室。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和表达积极性。每一个幼儿都能看着屏幕大胆地讲述,因为“家”这个主题对于他们来说始终是最为贴心的存在。

2.隐藏重点,一目了然

大班数学活动“搭积木”是让幼儿在认识正方体的基础上,探索立体图形叠加过程中相互的空间关系。尽管,大多数的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都有实物操作,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联想基本了解立方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与隐藏关系,可正所谓眼见为实,如何让幼儿清晰地看到那个被隐藏了的支撑物呢?课件的演示,实现了即使抽空旁边的立方体,也不会令图形倒塌的愿望,也让每一个幼儿都清晰地看到操作结果,验证心中的猜测,还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吗?

3.动态形象,便于模仿

四朵小花,跟着音乐先向左摇摆,4拍后向右摇摆,第二小节花蕊向上轻轻转动,第三小节重复第一小节的左右摇摆,这是中班音乐活动“小花和小雨”中的一个场景。当孩子们看到这样的演示,他们不由自主地跟着花朵摇摆起了身体,点起了小脑袋。随着活动的开展,课件的画面中出现了围成两圈的花朵和雨滴。外圈的雨滴图案跟随音乐围绕小花转动,小花在原地摇摆。幼儿一看便领会了队形的变化方式,更愉快地投入到了集体舞的练习中。生动有趣的影像,促进幼儿表演欲望的同时,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三 巧转承――有效扩展课件空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潮水跟大海连在一起,海上的月亮跟着潮水一起在往上升。第一句描述了平面,第二句却已经是立体空间的展开了。

幼儿园的活动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场面:我们坐上小汽车,要去公园啦。在小汽车图层的下一层加入连排的房屋,并向汽车的反向移动的话,幼儿就可以观察到小汽车向前行驶,最终到达公园的效果。无论是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相信都会对后一类呈现方式着迷。因为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空间位置的移动。如果说陆地上的位置变化已经能使幼儿着迷,那么从天而降或是飞跃天际的空间变换则更能让幼儿为之疯狂。

最后,我想来说说悬念的创设。某一个科学活动的课件,屏幕上一只大灰猫站在小老鼠的家门口。老师问:猜猜,小老鼠在家里做什么?孩子们会很愉快的开始假设,但毫无紧张感。这时,屏幕上变成漆黑一片,一扇小门的形状里映射出的不是小老鼠的家,而是大灰猫正在闪烁的大眼睛。紧张感就此出现了。不要急于展现所有的内容,通过简单的设置悬念,会使课件的作用更为突出。

第4篇

媒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和道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为了使青少年能够适应在各种媒介包围下的健康成长。迫切要求我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开发媒介语文课程资源符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新理念,将课程资源建设纳入课程改革计划。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就要引入多维媒介资源,拓宽文本平台,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表达。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学生可以从语言艺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视觉艺术(美术)、多媒体技术等角度去探究实际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对语文课程的意义重大。媒介素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听说读写活动了空间。首先是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学习内容。电影、电视成为语文教学的学习媒介。网络媒介更是为学生获取海量信息,开阔视野,增强认知的重要渠道。学校拥有书籍、期刊、视听资源、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图形设计和科学活动的计算机并且附有支持图书搜索与信息检索功能的图书馆,可以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印刷和非印刷文本的资源。如果能将媒介素养所涵盖的诸多媒介引入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内容将会更丰富。其次是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当今传统平面媒体较之新兴媒体的最大弱项,一是时效性差,一是很难解决与受众直接面对面的互动。网络使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而这为我们理解新课程所提出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被确定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也同时指出了培养和发展媒介素养的目标。

媒介素养教育与当前语文课程的整合

1、阅读

(1)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梳理故事情节大意,简单描述重要的场景、人物和情节,能抓住细节,分析人物,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欣赏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精美表述,领会思想,说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2)阅读诗歌,找出多个意象,想象文字描述的情境,揣摩诗人的情感。鉴赏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从优秀作品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热爱和谐的社会和自然。

(3)欣赏抒情或阐述哲理的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培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厚情感。

(4)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进一步了解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平台。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评价媒介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5)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了解图画主题思想。

(6)增加阅读量。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拓展阅读。实现探究性学习。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2、综合性学习

(1)观察自然与社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能通过各种媒体搜集资料,展开调查访问,组织班级讨论或举办专题演讲。能撰写心得或用图表、图画、照片等制作媒介作品表达观点交流思想,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3)分析电视、电影、广播中的故事和形象,讨论创作意图和表现效果,收集整理影评、作品评论文章等,观察社会反响,能批判性的看待媒介信息,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经过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各种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5)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研讨、采访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口语交际

(1)讲述媒体事件,阅读、解释和说明媒介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评价媒介信息。遴选有偏见的、不可信的信息,进行反思和批判。

(2)组织演讲、课本剧表演、朗诵、辩论、采访、新闻评说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活动。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形成人际交往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媒介素养教育

(一)板块教学

1、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学习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

媒介素养的能力要训练学生通过各种文体的语文阅读,形成读懂媒介信息的能力。能够积极的思考、辨别媒介信息,了解媒体中的文化、经济特点。具有欣赏各种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学形态的能力。能够主动科学的使用媒介,与媒介积极互动。建立表达、沟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2)阅读文本

(a)文学类文本:

文字类:古代、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戏剧名作欣赏

阅读文字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还可以在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中,提高习得信息的能力,培养辨证的善恶观。

教学案例

a.学习《荷花淀》,学习《边城》,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鉴赏,学习作家熟练驾驭语言文字,为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同样是清新的语言,不仅可以表现豪情,也可以表达伤感。熟悉祖国优美的民族风情画卷。

b.学习《荷塘月色》,学习《故都的秋》,通过两篇散文的比较鉴赏,学习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所见所感,体会作者绵密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感。

c.学习的《咏梅》,学习陆游的《咏梅》,通过古今两首同题词的比较鉴赏,学习文人借自然抒怀,表达志向。树立积极高尚的价值观。

视像类:电影、电视、话剧、歌舞剧

影视与语文联系非常紧密。与高中语文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源很多。其中涉及到大量古代诗词、文言文、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等等。

通过观看电影,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了解了文本内容,并对文本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有了直观地认识和初步的理解评价。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观看影片和阅读名著的基础上,学生会主动去交流观感,积极写影评,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与课文背景知识相关的有具有浓厚文化底蕴,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电视节目有很多。这些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对学生形成美好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影视资源,指导学生对电影的主题、风格、演员表演、摄影、背景音乐、美工、制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情节顺序和角色动机等影视固有程式进行辨析。辨识媒介元素传递的信息,进行影评的写作等等活动 。

教学案例:

观看《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仔细观察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林黛玉的“弱”,熙凤的“笑”,宝玉的“痴”,贾家姐妹各有特点的描述,让学生们一一对号,体会曹雪芹精心刻画人物的精妙和良苦用心。学习如何描写人物,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观看《祝福》,让学生分析电影中祥林嫂拿刀砍土地庙的门槛这个细节是否恰当。学生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发现这个细节,而原文中没有。启发讨论。学生提出质疑,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地参与课堂,充分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其实是旧社会、旧思想、旧制度造成的。多年挣扎在重压之下,反复遭受命运捉弄的祥林嫂们根本无力也无心反抗。学生对小说深刻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观看《雷雨》,学生发现剧本中侍萍把周朴园给的支票撕了,而电影中则是在油灯上点着了。让学生对比这两处细节,激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讨论得出意见,“撕”比“烧”表达的内涵更丰富,感情更强烈。学生不仅学会了质疑,还懂得了借助细节分析人物的内心感受,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美丽,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

观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品中没有明确说林冲是怎样的隐忍,但演员的表演无疑将他的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只求苟安的心理和性格外化在形象中。认真仔细的观察,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

(b)实用类文本:新闻体裁类:消息、通讯、访谈、时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人物传记类;科普类;调查报告类

新闻阅读是属于实用文体范畴。

学习新闻采访的步骤和技巧,掌握新闻的写作技巧,模拟采访并写简单的新闻。要学习批判性的阅读,能够在阅读时对新闻事实做出自己的思考,能辨别真假,能读懂新闻者的目的。更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案例

学习社论《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设计四个环节:

一、说出本文的基本内容:

1.灿烂辉煌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2.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继承、创造。

二、说出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

从中华民族文化内容的广度和时间长度,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说明它的特征,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三、思考讨论:

1.小组讨论介绍任一课文中提到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作品。

2.展示课前制作的民族文化小报。

3.拓展探究

①“古典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现代生活中还有哪些民族文化痕迹?

② 端午节和中秋节被列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为了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些节日?

学生整理出现代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痕迹:饮食、书法、音乐(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曲风,如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中国风》、陶哲《苏三说》等等)、服装(唐装、旗袍、手工刺绣、印花布)手工艺(剪纸、陶泥塑、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扎染、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装潢(雕刻,镂空)、影视、杂技、武术等等!

弘扬民族文化就要学习民俗风情,了解节日传统,积极宣传、开展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学习民族艺术和技术,传承民族文化精粹。

本节课活动设计和活动实践中注意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学习的结合,注重对媒介语言的解读与信息积累的学习。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思考、拓展讨论,习得大量知识,拓宽了艺术视野,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热爱祖国辉煌灿烂文化的情感。

(c)文化经典:古代“四书”、“五经”、《百家讲坛》《读书》《大家》《讲述》等。

文化经典,既称经典,就是因为保留了无数珍贵的人生经验和处世哲学,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可以开悟,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增加智慧和生活经验。可以使人们了解社会文化、经济、历史,从而启迪未来。可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美学思想,培养创新力。

教学案例

学贽《童心说》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与初步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即使就当代来说,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贯通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包含着不同渊源、不同背景、不同发展经历、也各有建树的多种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学文化体系。通过对多种题材、多种体裁、多种作用的文本的阅读和鉴赏,学生获得了认知、理解、比较、鉴别、评价文本的能力,也掌握了批判思考的方法,同时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也就实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2、写作教学

利用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媒介作品的解读和思辨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媒介环境中的语文资源。看新闻、广告、电影、电视剧、听歌曲等时学会留意并积累有价值的语文学习材料,积累鲜活多样的生活素材。学生习作展示可以通过小组班级交流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板报、自办文学小报、等形式,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发表交流的平台。

(1)文字材料作文:

学生要了解社会,积极思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善于寻找立意角度,能深入剖析问题实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恰当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在高考作文中立于头筹。

(2)图片材料作文:

20世纪传媒技术迅猛发展,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发展到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读图识图说图的对象可以是照片、绘画、漫画、连环画节选、地图、明信片甚至请柬等等。

教学案例:

课文文本《祝福》中祥林嫂的画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画像,文本人物:看图分析人物。

请学习小组搜集反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主题的优秀摄影作品。给作品拟标题,作简要的文字说明。说出你向大家推荐这幅照片的原因和目的。

学生搜集到的一部分照片。“我看社会”“我们的家园”“战争与和平”

学生们从和谐、发展、亲情、交融、环保、战争等角度,展开联想与想象,分析社会现象,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他们视野的宽度和思想的深度得到开发,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搜集照片,拟题,表述图片内容和自己的感想,学生主动的科学的使用媒介,欣赏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和美学形态。他们积极地思辨媒介讯息,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明白了受众在大众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位置,和自己与媒介互动的作用。锻炼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3)文学作品鉴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从而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打开他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的和外来的文化。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学鉴赏,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整理出有价值的文学评论作品。

教学案例

指导学生专题赏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蔡其矫的诗歌《川江号子》、庄子的《尊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读《我与地坛》,懂得:当一个人能够豁达的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懂得: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够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是轻佻的,逃避现实是卑怯的。

读庄子的《尊生》懂得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价值,所以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和拖累生命,要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和对人的大关怀,是庄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读蔡其矫《川江号子》懂得:苦难的生活铸造了纤夫号子手的坚强性格。雄浑悲壮、跌宕起伏的号子,是川江船工的生活写照。人类就是这样用不屈的精神、伟岸的体魄谱写生命的最强音。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理解了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懂得: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是在做事,不是在表演。我们的一生不是在创造奇迹,而是用自己的“心”在实实在在的做事,这就是我们对人生境界的最好解读。唯有用人生的“意义”来铺路,才能走出自己的境界,实现从“平凡”到“伟大”的飞跃。

经过这样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专题阅读,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之于我们的重要,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有所作为”,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为人类。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得到了培养。

(4)影视作品评论:

影视作品能够反映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能够丰富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理解影视作品中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就能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味,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案例

欣赏《阿甘正传》,谈谈你怎样看待阿甘这个形象。又如何看阿甘一直在奔跑。本片的表现技巧是怎样的。

本片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阿甘这样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导演运用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营造出轮回交替、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历史氛围。塑造的阿甘形象,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图解。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怕挫折,尽全力去尝试的人生信条和宠辱不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他的奔跑在这里既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它象征人类的积极向上、执著向前的行为能力和一种主动出击、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情节,体验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明白“英雄源自凡人”,从中领悟到人生真谛。学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影视作品的方法,提高了欣赏水平。

(5)博客、论坛、自办刊物

指导学生在网络上开博客,发微博,进入论坛,浏览别人的说法,发表自己的观点。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随时随地发表个人意见、上传帖子、博客发言,直接参与媒体进程中,与网络媒体在线互动,随时掌握媒体动态,体会到媒体融合的好处。使用论坛交流.(可以是网络空间的,也可以是真实环境的)分享关于学习内容的研究成果或媒体作品。

指导学生组织文学社、诗社、话剧社、朗诵社等,创作文章、诗歌,改编撰写话剧剧本等。自办社刊、办刊、校刊,展现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

3、语言文字应用

(1)新闻类:

新闻点评、消息概括等

(2)实用类:

编机短信、贺词、赠言、颁奖词、串联词、给活动拟名、编写宣传标语、广告词、解说词、新闻衔接词、接受采访、图文转换等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媒介信息事实越来越被关注,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在语用题中出现,综合不外乎以下几种内容的考查:

1)提取概括信息能力:一句话新闻,拟标题;

2)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和连贯、简明、得体:包括词语的辨析选择,词句的改错等,如新闻报道语言的准确性及一些常用应用文的表达;

3)看图表达:图(表)文转换,看图会意,看图作文,;

4)修辞能力:拟广告语,手机短信等;

5)感受生活,体悟生活,判断生活的能力。

目前我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核越来越倾向考查学生主观理解、感悟与表达,联系生活,注应用。比如其中读图题的增加,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读图能力是现代传媒社会必须的语文阅读能力,读图它能够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如2007年高考语文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图文转换类题目,全国卷、广东卷、四川卷、山东卷等都设计了这类题目。

教学案例1 公益广告的欣赏和创作

观看“绿色出行”公益广告,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广告创意有什么特点?请你试着构思,做一个广告策划,拟出公益广告语。

学生评价:简单的线条,清新的色彩,动画的设计,贴心的提示,既能很好的表现此广告作品的主题,又生动活泼,引人注目。真正起到倡导节约能源,降低排放,保护环境,绿色出行的作用。创意好,形式新,为人们喜闻乐见。

学生拟广告语:1.多种一棵树,世界就多一片绿色。2.我是有生命的躯干,你是有德行的贤者。3.尊崇自然,敬畏生命。4.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5.草木无情皆愿翠,行人有情多爱惜。等等。

教学案例2 商品广告的分析和认识

观看361°的商品广告,说出其广告语。谈谈你的认识。

广告语:“不屈服天生的高度,不甘于平凡的态度,不重复自己的角度,不追随别人的速度,不满足昨天的难度,有勇气你就可以挑战每一度。”

评论:好的商品广告,不单单是将产品的优点告诉观众,还要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宣传企业文化,弘扬社会风尚。如果单单是为了宣传产品,故意夸大产品的功效,或者画面粗制滥造,内容平庸低俗,只会遭到消费者的厌恶,就谈不上广告应该具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了。

通过对广告作品的观看和分析,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广告的创作要求, 能够用批判思考的方式对广告这种媒介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对广告制作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了解广告语言,读懂广告潜台词。能分清媒介讯息中事实与虚构的区别。能认识到媒介讯息中的商业性,识别广告传播的根本目的。懂得媒介的宣传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初步掌握简单的媒介讯息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班级文化宣传短片。进行班级交流和校内展示。

4、语言表达

演讲、课本剧、朗诵、辩论、采访、新闻评说等

教学案例

(1)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雷雨》

(2)举行 “爱我中华,勿忘国耻”主题演讲;

(3)展开关于“网络是把双刃剑”的辩论;

(4)指导学生对校长进行关于“科学减负,发展学生素质的举措”的采访;

(5)举行关于“理想 信念 追求”的主题自创朗诵诗会;

(6)观看《大国崛起》,展开讨论等等。

利用语言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的审美观,提高他们对传统媒介的认同感。可以班为单位,或在班际,或以年级为单位展开,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学生锻炼语言表达、实现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策略,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

诱导式的授课方式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共同学习者。教学要善于利用学生任何可能的直接经验。教育家Jerome Bruner提出课堂媒介教育可以采用螺旋式课程的概念。即以简单的方式引进,辅之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由认知的基础层次,随着探索的进一步深入而逐渐走向能力的成熟。如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从指导学生区分食物与广告产品,鉴别广告的目的,到试着评价广告的效力,到引导他们分析广告的技巧和影响力,到对广告的细节进行研究,考虑广告内容和技巧的经济效果,再到自己来设计和构思,甚至动手制作广告产品。这就帮助学生完成了了解媒介产品的内涵意义、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甄别模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媒介产品的过程。

询问模式组织学生专题讨论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情绪,开放式的思考和提问,教师要善用询问的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能及时的把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议题集中起来。如组织讨论如何看待明星炒作的现象。教师设置问题:请说说你知道的网络红人?说说他们是怎样走进人们的视野中的?他们在哪些方面很优秀?…… 当学生开始热议这个话题时,就会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共同的较强的意识,想要分析一些现象或问题。这时,集中研究和批判性思考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解读媒介环境

要是学生真正了解媒体,与媒体交流,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白,传播领域的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自己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想清楚一些问题:这种媒介在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用途是怎样的?这种媒介目前的惯例有哪些?谁是它最重要的使用者,怎样交流,交流什么?媒介与使用者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有没有其他的媒介可以替代?这种媒介的技术要求?目前面临哪些限制?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开发?获得关于媒介环境的详细深入的解读,是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媒介、形成媒介素养的前提。

批判思考策略

批判思考又叫对话式思考。它使人理性的决定应该相信什么、采取什么行动。使人公正、理智,思维开放,追求真理,自我约束。太多的媒介信息会让我们在互相冲突的观点中举棋不定,而批判的思维模式能使我们避免迷失。运用批判思考策略,首先从媒介信息中找到其价值认定,然后鉴别这种认定的可靠性依据,接着要认清这些依据背后的隐含信息或缺失条件,避免加入习惯看法或偏见,通过这些得出这个信息逻辑上的矛盾,最终就能获得有力度的观点和论证。

创造性的经历

当我们的学生具备了对媒介信息进行解码的能力之后,还要训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重新编码的能力。创造媒介产品的活动是媒介课堂的必要部分。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复杂的操作之后,才会能真正领会媒介信息的内涵,掌握媒介产品制作的方法。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节感恩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学生们用相机或手机进行拍摄,抓取精彩瞬间,遴选表现力强的画面,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照片组合、剪辑、修饰,编辑文字,配乐解说,当作者和观众看到这作品为之感动而潸然泪下的时候,可以说,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媒介素养能力,他们也得到了情感和道德的升华 。

强调大众媒体积极的一面

大众媒介信息纷繁复杂,特征、目的和效用又都各有不同。教师要强调其中积极的特征。不应将自己的精英价值意识强加给学生,毕竟学生的阅历和认知水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与他们当下的知识背景、文化处境相关的价值和品位。比如,在讨论清宫穿越剧、韩剧泛滥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时,比较演绎四大名著的新版、老版电视剧时,让学生充分的自主的阐述观点,探讨媒介信息的特征。从而获得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的提升和飞跃。强调大众媒体积极的一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