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贸易研究生论文

贸易研究生论文

时间:2022-11-09 22:5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贸易研究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贸易研究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论文原因分析

自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3月17日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老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以来,各单位、院校都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是,由于这一学位教育在我国尚属新的领域,还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法可借鉴,使得培养质量普遍不高,其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现象的出现。具体来说,论文就是个别学员由于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资料积累不多,论文写作方面受阻,于是就以一定的钱财委托他人论文的现象。论文是学员学习水平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志,如果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可以说对这名学员的培养是失败的。下面,本人就论文现象出现的原因试给予分析,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扼制这种现象,以促进在职硕士培养的良性循环。

一、培养单位方面的原因

1.开设专业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选择余地小。

从各院校的招生简章看来,特别是《通知》落实的最初两年,专业开设少,而且所开专业又偏向于文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有再教育要求的高校教师只有跨专业进行学习。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起来有些吃力。而如果不能及时地抽挤时间对所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进行补修的话,可以说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他们的身份特殊,工作压力大,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地补修基础知识,所以写论文时没有东西可写也就成了必然了。举个例子来说,某高校三年开设的在职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只有两个,即数学和古代文学。二者相比而言,古代文学相对数学更容易些,所以许多学员只有选择古代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大家都知道,古代文学是门对知识材料要求特别丰富的专业,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相关材料和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相应的成果。但多数成员是做不到的,所以写论文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学员想要毕业拿到学位,就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使得统招生的就有了市场。另一方面,论文在近年来对有些人特别是高校师生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论文已由过去的隐蔽状态,发展到今天走上街头公开宣传,大张其鼓地在各种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上做广告,故一些人将这种事情已经持无所谓的态度,道德层面的约束就放松了。

2.授课时间短,授课时间不集中。

许多院校招收学员的学习时间为三年,而集中学习的时间仅为一年两周的学习时间,总计还不到50天的时间,以每天8小时学习时间计算,学习时间只有400学时,况且有时每天8小时的时间还得不到保证,这与《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学员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至少有半年全脱产学习”的规定不符。多数学校在职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还不到一年,更鲜有实现半年全脱产学习。这就使得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对专业的深入学习也受到限制,研究成果势必受到限制。

3.课程设置不合理。

多数单位为在职硕士开设的课程,基本是沿用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课程,比如英语用的就是同一教材。这类教材课时量大,基础性强,所以上课时老师只选几课学习一下就草草了事了,根本没有程序性和循序渐进性。另外,对外语和政治理论课及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重复性。这些相关课程在老师及职工的日常工作中是经常接触学习的,所以,这时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就是浪费时间了。

4.学校条件有限,对在职研究生管理不严。

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料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学术气氛不够浓,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比较少,在职的研究生更是没有机会参加学术报告会这样的活动。另外,学校缺乏对研究生教学的严格要求和评估,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对研究生缺乏研究方法的教育。这些方面,无形之中都约束着研究生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

5.学风问题突出,造成不良影响。

研究生论文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高校学风问题的反映。当前高校学风问题比较严重,在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浮躁心理,商业气息太浓。学校各院系和教师们忙着挣钱,学校为了抢生源放松对学员的要求。一些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教育科研方面,教学过程稀松,上课东拉西扯,甚至连上课时间也不予保证。教师的不正之风不能不影响到学生,使得学员对也持不以为然的态度。

二、学员自身方面的原因

1.学员报考学习的目的与《通知》的目的有偏差。

国家设置这类学位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高校老师队伍建设,为各类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广博扎实基础知识的、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及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师德和整体素质。而大部分报考的学员的动机则只在于拿到硕士学位,以利于以后的职称评定、薪水的提高及以后在事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个目的就使得他们降低了在学习过程中的要求,而只强调结果,即拿到学位。这就意味着拿到学位就是唯一的目的,所以,当他们在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论文的情况下,请人也就成了必然。

2.学员的背景特殊。

他们来自各个教学单位,有着相似的工作背景,共同语言较多,所以聚在一起集中学习时他们并不是把重点放在学习上,而是忙着搞聚会,谈交情。这些成了有限学习时间内的主题,使得学习的效率也大大降低。而在非集中授课期间,他们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又有冲突。学员均为在职人员,学习的同时还多了一份工作压力,有的甚至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或是教学骨干,在学习与时间的安排上有矛盾,使得课下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三、导师方面的原因

1.负担过重,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近年来的研究生大量扩招,研究生教育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甚至出现一个导师在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情况下再兼带在职攻读的研究生。有不少研究生指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的失衡都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更不要说导师能花大的精力指导在职的研究生了。许多学员与导师一年只有两次见面的机会,甚至两次都见不到,而且开始见面时间还是在第二学年选导师后。如此算来,学员与导师学习期间的见面次数总起来只有四次,导师又如何能够保证对其做出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不少培养单位,在扩招的情况下放松了对导师的遴选条件,导致研究生师资队伍的质量出现下降。

2.个别导师只注重自身发展,而不求与学员共同发展。

导师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导师的工作日非常的长,有的甚至加班加点,熬夜来研究自己的东西,对自己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和要求,但在某些时候导师只是忙着自己的发展,而忽视了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有的导师甚至给学生放活说:我很忙,没有什么急事别给我打电话。试想,在导师的这种态度下,学生如何得到有效的指导,如何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了导师的指导,只靠学生自身的勤奋想取得成绩,学员则会走很多的弯路,浪费许多的宝贵时间。

四、最后一个环节,论文答辩把关不严

许多单位在论文答辩时根本不仔细考核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及对所研究的问题掌握情况,只是将论文答辩看成是走过场,草草提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过关。这就导致许多学员也是心存侥幸,根本不把论文当回事,自然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自己写论文,请人就是最好的途径。

针对统招在校研究生的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那么,针对在职研究生的教育,我认为应该集中专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作更加深入的研究,找出确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特别是如论文这样的问题,直接体现着这种教育的成败,在以后的学位培养中应是坚决杜绝的。

参考文献:

[1]崔涛.简论提高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2]邓廿庆.对统招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生应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J].安徽科技,2002,(7).

[3]曹坤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5).

第2篇

关键词:贸易利益分配 机制 转变

传统分工与贸易中的贸易利益分配

古典贸易理论在严格的假定前提条件下,尤其是假定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的前提下,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与贸易利益分配。由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提出的相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只要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即根据自身拥有的要素禀赋特点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和出口本国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就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增加产品总产量,给国内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扩大消费选择范围,从而通过本国的要素禀赋获得贸易利益。因此,国际分工与贸易对贸易国双方都是有利的。

新古典贸易理论通过建立H-O模型将李嘉图提出的单要素模型扩展为包含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的双要素模型,并提出,在技术水平相同和资源禀赋不同的条件下,如果参与分工与贸易的两国都能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那么两国的国民福利水平将得到提高,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两国都能获得贸易利益。不过,各国国内的两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贸易利益是不同的。根据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会使出口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即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收入提高,而使进口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即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收入下降。

新贸易理论突破了古典贸易理论中机会成本不变、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机会成本递增以及两者共有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条件限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不完全竞争、机会成本递减、规模经济及垄断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提出了即使两国生产和需求条件都相似,规模经济的存在也能够提高国家福利水平,促进企业生产率水平上升,使贸易对双方有利并可以继续进行。

虽然传统贸易理论对传统国际分工与贸易的阐述不尽相同,但是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具有以下几个共性:第一,贸易国之间的贸易对象都是最终产品,国际分工形式表现为产品分工。如果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那么最终产品可能分布于两个国家的不同行业,即初级产品行业与制成品行业。第二,国际贸易能够增加世界总福利和各国福利,不过各国国内的贸易利益分配表现为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分配。第三,贸易国对于贸易产品可以获得完整的贸易利益,不需要将其中的一部分利益分配给贸易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章丽群,2009)。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的贸易利益分配

随着全球分工的发展和细化,实际的分工与贸易状况也在不断变化,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逐渐替代传统分工与贸易形式,成为当今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主流。在这种形式下,贸易对象不再是最终产品,而是各个工序(或生产环节)生产的中间产品,国际分工不再是产品分工,而是工序(或环节)分工,相应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曾铮,2009)。

(一)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以价值链上价值增值为依据进行利益分配

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再仅仅依靠各国自身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进行分配,而是以工序分工中价值链上价值增值为依据进行利益分配。正如价值链中所描述的价值增值曲线或“微笑曲线”一样,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能创造出等量的价值,只有某些特定的工序(或环节)才能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在工序分工形成的价值链中,朝上的两端体现出更多的附加值,也就是说处于技术环节和市场环节的工序能产生更多增值,相应的要素收入或获利最多;而处于价值链底端的生产环节,附加值最低,即处于生产环节的工序产生的价值增值最低,相应的要素收入或获利最少。

随着全球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发达国家逐渐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技研发与品牌营销等具有较高价值增值的环节,控制产品的核心技术与经营技巧,把加工制造等价值增值较低的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通过生产链上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外包,把本国相对缺乏的低技能劳动力转移到国外生产来降低其生产成本;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与核心品牌,只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环节的转移,通过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生产参与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处于价值链中增值较低的环节。因此,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一种产品的价值中可能包含了多个国家多种要素的价值,产品生产不再完全是国内生产要素的函数,贸易利益不再是整个商品的获利都归一国所有,贸易利益的分配将更加复杂。

(二)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贸易利益的分配呈现非对称性

由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能够通过跨国工序分工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中的比较优势(如低廉的劳动力等),而使发展中国家仅仅从事如加工、装配等价值增值较小的环节的生产,在全球形成了跨越多个国家的价值链和贸易链,所以,贸易利益的研究较从前更加微观化,更加偏重于工序分工利益,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各参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次,具体表现为在全球价值链中各阶段的增值,贸易利益的分配呈现出更强的非对称性。

第一,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获得高额的贸易利益。由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掌握着资金、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控制着整个产品价值链的生产和分工,掌握着更多经营信息,因此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能够通过利润的内部转移和歧视价格等手段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

第二,对于参与工序分工的其他国家而言,主要可获得税收收入。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对生产和分工具有极强的控制力和更多的内部信息,一般可通过其内部贸易的方式,运用转移定价等手段逃避税收,吞占参与国的部分贸易利益。

第三,参与工序分工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技术溢出效应。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对分工与贸易的控制力,这些企业在技术上一般难以与之抗衡,只能参与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的高工资、高待遇造成的本地企业人才的流失,本地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面临着极大困难。因此,本地企业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第四,参与工序分工的其他国家的就业者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资收入。外资企业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为了竞争得到更优秀的人才,一般给出的工资要比同行业公司的工资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国内就业者的工资。

有关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近年来虽然一些参与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数量大增,但是只能获得出口利益中的极少部分,绝大部分贸易利益都被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获得。原本由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说明的本国丰裕要素通过贸易能够获得较高报酬的说法,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却成了本国稀缺要素由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投资在本国获得较高收益。比如发展中国家缺少资金和技术,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投资在本国进行生产,本国丰裕要素—低廉的劳动力只能参与加工工序生产,获得最低的价值增值和要素收入,而跨国公司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却可以参与微笑曲线两端工序的生产,获得丰厚的回报。

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的转变

传统的贸易理论假定要素是不能在国际间流动的,各国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相应产品并参与国际贸易,因此,贸易利益是贸易国通过发挥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获得的。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条件下,随着分工的深入和细化,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可以通过跨国投资的方式实现全球流动和全球配置,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发生了极大转变。此时,贸易利益的分配标准不再是销售额,因为一个产品的销售额中涉及到多个国家和企业,销售额并不能代表各自的利润所得,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才是此环节的分工与贸易利益,因此,贸易利益表现为各国在全球分工工序(或价值链)上的位次,具体表现为各产品工序中的价值增值。

(一)利益分配的前提发生改变

传统分工与贸易中假设要素不能在国际上自由流动,而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放弃了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前提,认为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可以通过跨国投资的方式实现全球流动和资源配置。

(二)利益分配的内容发生改变

随着国际分工形式由产品分工转向工序分工,贸易对象也随之由传统的最终产品转向工序分工对应的中间产品,所以,原本根据最终产品的一站式贸易利益分配也不再存在,贸易产品中开始包含多个国家或企业的价值贡献,利益分配的内容更加复杂。

(三)国家获得的贸易利益发生改变

在传统分工与贸易中,贸易国可以凭借自身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获得完整的最终产品的贸易利益,不必分配给贸易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而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由于贸易产品由多个国家或企业的多个工序生产,产品的价值本身就包含了多个国家多种要素的价值,因此,此时的贸易利益或产品生产收入不再完全是国内生产要素的函数。

(四)要素获得的贸易利益发生变化

在传统分工与贸易研究中,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表明,本国的丰裕要素可以通过贸易获得较高的回报,这是因为H-O模型告诉我们一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要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本国原本丰裕的要素其要素收入会相应提高;而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本国丰裕要素并没有获得较高报酬,本国的稀缺要素由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投资的方式在本国获得较高的收入,比如中国丰裕的劳动力在国家开放的经济政策下依然只能获得较低的劳动收入,而本国稀缺的技术和资本是中国引进的主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回报。

(五)贸易利益分配的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传统的凭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获得的互利互惠的贸易利益形式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转变成在工序分工与贸易中以工序(或价值链)上的分工位次和价值增值量为分配标准的利益分配形式。上述转变可以由表1清楚地展示出来。

基于以上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中国呈现出出口贸易数量大增、但出口利益并不理想的局面,国内技术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仍有待改善,建立在此贸易利益分配机制上的绝大部分贸易利益都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直接获得,贸易利益分配呈现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非对称性。

参考文献:

1.曹明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代中强,梁俊伟.分工与贸易利益:理论演进与中国经验[J].当代财经,2007(9)

3.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梁碧波.工序贸易及其影响效应—一个基于工序分工的贸易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国际经贸探索,2011(12)

5.罗琳.国际分工、利益集团与贸易摩擦[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曾铮.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研究—基于新兴市场国家视角的理论和中国经验[D].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第3篇

关键词:文化贸易;金融危机;韩国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9月30日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几乎摧垮了所有的实体经济,只有图书成为人们最便宜的休闲方式,美国出版业也因此熬过了危机,同时美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克服危机的措施,使美国至今仍是文化产业与贸易的领头羊,目前在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其GDP的20%左右,是其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成立了专门的文化发展机构,在政策和财政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持,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与贸易强国。而且,韩国与我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在经济危机后,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如何利用文化产业这种反经济周期的特点,化“危”为“机”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借鉴意义。

一、韩国文化贸易发展状况及其成功经验

(一)韩国文化贸易发展状况。韩国在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其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均取得了很大突破。据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2012年韩国文化产业的出口额分别为6.37亿美元、7.94亿美元、48亿美元。仅此三个数据便可直观的看出韩国文化产业出口额增长速度之快,而且根据韩国政府预测,到2017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额将从2012年的48亿美元增长到100亿美元。

(二)韩国发展文化贸易的成功经验

1、总结危机教训,政府明确战略,积极制定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相关政策和法律。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经济陷入困境,为重振经济,政府开始重视产业多元化发展,并将目光投向具有低消耗、高利润、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上。1998年明确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救国方针,将文化产业列为韩国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优先发展。提出了“韩国文化世界化”的口号,将韩国文化推向全球,以此作为推动韩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政策方面,韩国于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前景》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明确了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促进法》、《保护电视电影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设立专门的产业促进机构,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自1998年以来,韩国政府先后设立了“文化产业局”、“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韩国工艺文化振兴院”和“文化产业支援中心”。2001年又将“文化产业支援中心”扩建为“文化产业振兴院”。由其全面负责文化产业具体扶持工作,同时侧重音乐、动画、漫画和卡通形象产业的发展。政府还投资160亿韩元在釜山等11个地区建立了“文化产业支援中心”,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文化产业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等,推动文化产业在全国均衡发展。这些产业管理与运行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加大国家财政投入,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遭遇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许多部门都在裁减,只有文化部门不减反增,而且文化总预算也在逐年递增。2001年成立的文化产业振兴院,每年可获得高达5,000万美元的政府资助。重点投入到影视、音乐、网络游戏这三大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以网络游戏为例,网络游戏厂商平均每年可以得到1.7亿美元的政府拨款用于新游戏研发。而且,对于出口产品在语言译制上的费用,政府几乎提供全额补助。此外,政府还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如为重点发展的游戏、动画等风险企业,对进驻文化产业园区的单位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减少甚至免除税务负担。

4、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在韩国,几乎每一所大学都设立与影视相关的院系,政府利用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加强专业培训,同时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选派人员出国研修,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了鼓励优秀的人才投身游戏业,韩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甚至到游戏公司任职或在游戏比赛中得奖均可免服兵役等,为了培养专业游戏人才,政府开办了专门的游戏学校。

5、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文化产业“商业化”运作。韩国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作为目标市场,针对地区特点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牌文化产品,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产品在别国市场的“文化折扣”。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主要分两步:一是文化先行。韩国文化通过影视、音乐等接受度极高的载体进入我们的生活,在赢得人们认同与喜爱的同时,也为韩式消费打破了消费者的心理防线。文化输出先于商品输出,通过文化渗透诱导商品消费;二是形成商业链条。对于一部受欢迎的韩剧而言,高收视率得到的收益仅仅是开始,更大的收益则是来自这部韩剧热播之后所衍生出来的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样就可以以影视为开路先锋,带动服饰、餐饮、旅游、美容等行业发展,形成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商业链条。

二、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状况及其阻碍因素

跨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我国在文化贸易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文化贸易的主要行业如图书、影视、音像、网络游戏、动漫等都是进多出少,处于明显的劣势,与其他贸易领域的顺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较弱,文化产业规模小,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较弱,可见,积极推进文化贸易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已迫在眉睫。制约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念滞后,重视程度不够。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跟世界上很多国家有很大差距,中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产品。中国有五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从文化资源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对外文化贸易产品还有很大的距离。

第二,文化产业尚未开始进行合理的产业化运作,产业规模小,市场化水平不高。缺乏能够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网络之中进行创造、生产、推销的企业或中介机构。在国外文化集团大举进入中国的压力下,面对巨大的市场,我国文化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国际营销方式和运作模式,缺乏一个国家级的信息平台,而且对世界文化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发展政策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文化发展政策上,我国政府在鼓励、支持推动文化产品及文化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措施不具体,缺少实质性的支持,尤其对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风险都大大高于普通产品,如何给予扶持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韩国文化贸易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相比较其他经济领域,文化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这在当前经济下行阶段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历史机遇:一是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符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要求,符合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要求;二是当前形势下国际文化产业分工链条正面临重组,既定的利益格局可能出现重大调整,掀起了新一轮兼并重组浪潮,给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创造了机遇;三是从内需来讲,经济形势特别好的时候,人们过于忙碌而无法潜心消费有内涵的文化产品,经济形势严峻的时候人们从文化中去寻找安慰,促使文化消费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理顺文化产业管理机制,走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在经营规模方面,积极组成企业集团,改变文化企业规模小并且分散的现状;在体制上,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国有专营文化产品生产“垄断”经营的局面,可以在文化部下建立类似韩国文化产业局的机构,全面负责振兴文化产业,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

(三)采取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明确文化发展战略,加强文化贸易发展的立法。国家应该在产业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在财政支持力度、投融资渠道的选择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组建产业集团,壮大企业自身的实力;同时,应借鉴韩国在融资方面的经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形成多元有序的融资局面;建立能够协调各方的专门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及贸易发展的专门法律,逐步构建与WTO规则相适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

(四)明确市场定位,充分利用文化相似性,努力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我国文化企业应该首先瞄准国内市场,争取在国内市场上保持市场主体地位;然后,利用文化亲和力,辐射港台、东南亚华人文化圈,以及韩国、日本等亚洲文化圈,成为区域市场上的强有力竞争者。第三步才是以东亚及东南亚的市场占领为跳板,进军世界主流市场。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发展彼此紧密相连。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文化贸易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不妨借鉴近邻,这对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懿娴.金融危机下文化贸易应“危”中寻“机”[N].国际商报,2008.12.25.

第4篇

[关键词] 城乡结合地区 居民休闲行为

城乡结合地区是城市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关于城乡结合地区的休闲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很少,一直都把它笼统地置于城市居民或农村休闲市场休闲研究的范畴,没有注意到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的特殊性。所以,在建设和谐城乡的大背景下,关注和研究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的休闲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者于2010年5月份随机选取了南昌市桃花镇和京东镇30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了解了当地居民休闲的现实状况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行为特点。

一、南昌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现状分析

1.调查概况

(1)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

桃花镇位于南昌市西湖区,全镇占地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5千人,辖12个行政村,4社区。全镇GDP达到1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16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47元,综合实力在江西省乡镇中排名第四。京东镇位于南昌青山湖区,镇域面积7.9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下辖10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居委会,2009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164万元。这两个镇都属于南昌经济强镇,居民收入大多依靠出租房屋或者经营实体,年收入高,除部分公职人员外大多数都能自由分配时间。

(2)旅游休闲发展状况

截止2009年,两镇周边共有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4个;艺术馆及文

化馆2个;专业艺术剧团3个。伴随着南昌全面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阶段,两镇将增加全民健身工程28个,将改扩建社区活动中心8个,将建设晨晚练辅导站11个,将建设高标准电影放映场所1个。

2.居民休闲的基本情况

(1)休闲动机

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有227位居民选择以观光游览、疏缓压力、陪伴家人及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休闲动机,占总量的78.5%。同时又由于调查地处于赣江岸边,离梅岭风景区又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有78位居民单单选择享受大自然,欣赏美丽的风景为主要动机,占总量的27%。

图1 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主要休闲动机示意图

(2)闲暇时间分配情况

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有182位居民选择能够自由的分配自己的休闲时间,占总量的63%,他们一天的休闲时间占全天时间的1/4;另外有87位居民选择自己的休闲时间不受自己控制,休闲时间较少,占总量的30%。造成地区居民休闲时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桃花镇和京东镇是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建制镇,镇区的居民以个体经商者居多,大多数居民并不在意周末和节假日的区别,一般都是自主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但由于所住居民主要分为两类,即房东和租房者,房东由于不要从事任何工作,故闲暇时间较多,而租房者由于经济压力较大,闲暇时间几乎没有。

(3)主要的休闲方式

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在工作日,有237位居民选择室内休闲方式主要是以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打牌、搓麻将、看书看报、睡觉为主,占总量的82%,而有178位居民选择的户外休闲方式主要是以购物、散步和走亲访友为主,占总量的62%。在休息日,虽然看电视上网、打牌搓麻等室内活动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但相比工作日来说,更多的人走向了户外,有246位居民选择如逛街购物、走亲访友、唱卡拉OK、跳舞、做美容美发等户外活动,占总量的85%。

图2 居民主要休闲方式选择示意图(百分数)

(4)主要的休闲空间选择

调查发现,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两地居民的休闲区域都高度集中在本镇范围内。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在工作日,有219位居民首选的休闲场所就是家里,占总量的76%,而需要承担家务的女性和退休后的老人则会选择逛街道、超市、去公园和广场。在休息日,人们更愿意走出家门,到户外参与一些休闲活动。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有31位居民仍然选择在家里度过假日时光,占11%;有97位居民前往商业街旅游购物,占34%;有29位居民选择去公园和广场,占10%;有33位居民选择去风景名胜区,占11%;而去卡拉OK厅、舞厅、网吧、社区活动中心、电影院、美容美发店的人有99位,占34%。

(5)休闲满意度

由于休闲生活质量涉及到很多方面,故这里所说的满意度是对总体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有151位居民选择休闲生活质量一般,占52%;有77位居民选择比较满意,占27%;有21位居民选择非常满意,占7%。所以从从总体上看,两地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

二、影响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的因子分析

1.地域文化

城乡结合地区原属于农村,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划入到了城市,故其文化带有浓重的农村地域文化。调查显示,地域文化只对居民休闲方式和空间的选择产生影响。如桃花镇由于经济水平发展较高,故大部分居民在选择休闲动机时,以调节身心和缓解压力为主;而京东镇的居民则以感受自然和联系感情为主。

2.性格

“性格”在居民休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查显示,热情率直的人偏好与家人结伴而行,喜欢广场和各种社交场合,同时这种人在休闲中的花费也比较高;安静的人偏好与家人同事结伴而行,喜欢山水和田园环境;抑郁的人偏好与贴心的朋友结伴而行,喜欢独处。

3.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喜爱的休闲空间及资源均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休闲行为。调查显示,年龄主要对居民每月休闲花费、居民休闲时间选择、居民休闲同伴选择、休闲空间和类型选择等四方面产生影响。如:36至45岁的居民工作收入稳定,事业较成功,其他压力(如住房、汽车等)都已解决,因而大多数都选择春季和秋季携家人一同出行,在休闲空间的选择上则以各种山水风光、文物古迹为主,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比较注重享受,在休闲上花费较高。

4.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对居民每月休闲花费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收入越高,花费就越大。调查显示,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居民一般选择一礼拜一次逛各种广场和社区活动中心,花费大概在100元以下;收入在1000―2000元的居民一般选择一个月一次参观近郊的景区,花费大概200元左右;收入3000―5000元的居民一般选择携带家人参加各种观光、钓鱼、野炊活动,花费大概500元左右;收入5000元以上的居民一般会选择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类聚会和观赏电影,一旦有长假,还会安排长途旅行,花费一般占到收入的五分之一。

5.性别

男性比较偏好的旅游资源有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及乡野田园风光,而女性除了以上之外,还比较偏好旅游购物;男性在人际交往上比女性频率高,休闲兴趣比女性大,因而男性比女性休闲花费多;男性选择去游乐场所的比重较大,而女性则比较偏好步行街休闲场所。

三、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

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的休闲行为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是比较发现,其与农村居民的更为相似,却又逐步向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靠拢,所以总体来说其特征具备过渡的性质。

1.突出交往性

城乡结合地区居民多来自农村,相互之间沾亲带故,这与大城市的社区居民不同。大城市居民之间的的距离感和隐私性都很强,相互之间都在隐藏自己,是属于行政性的社区,而城乡结合地区的社区属于带有情感色彩的传统社区,相互之间以休闲为纽带的行为四处可见。因此,在休闲伙伴的选择上,城乡结合地区的居民都会选择自己认识的人来参与。

2.休闲方式的选择单一且极易跟风

虽然城乡结合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规划的滞后,导致地区内部休闲产品种类单调,使得人们拥有过剩的休闲时间却只能以简单的方式打发。同时,由于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之间的休闲交往是随意而自然的,可以随意地到邻居家串门聊天,也可以很自然地加入一个牌局或棋局,使得各种不健康的休闲方式极易在居民中传播开来,而需要花费精力的学习提高型和自我发展型休闲活动则易受到冷落。

3.休闲消费低却存在潜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并不低,但是就其消费和休闲消费进行比较后发现,绝大多数居民在工作日的实际休闲消费额不超过200元,即使是在休息日,其消费也只有300元左右,这说明该地区居民在休闲支出上保守而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愿意在休闲方面消费,调查发现,人们的理想休闲消费远高于实际休闲消费,这说明在消费意愿上,他们已经跟城市居民相差无几,其消费能力存在巨大的开发空间。

四、促进城乡结合地区居民休闲市场发展的建议

1.将休闲纳入公共政策的范畴

目前,城乡结合地区休闲时代已经提前来临,休闲活动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当地政府应考虑将休闲纳入公共政策的视野中。通过完善社会福利等各种制度和规范商业休闲市场,以提高民众的休闲满意度及休闲生活质量。

2.社区加强对居民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社区基础组织首先应增强休闲在居民生活中重要性的认识,多组织本地社区居民能够参与的休闲活动;其次应加强对本社区休闲服务场所员工的培训力度,保证社区休闲软服务及时跟上;再次应完善休闲设施指示系统并及时修补和更新残缺的休闲设备,消除安全隐患。

3.政府应加大对休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目前,南昌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旧城改造建设,桃花镇和京东镇要成为改造成果的展示区,就应该根据原有规划,遵守有关规定,确保对休闲设施的投资力度,确保在新建造的社区、办公区、步行街、广场中设置足够多的休闲设施。同时,也要注意对原有公共休闲设施的改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补齐老建筑群缺乏的休闲设施、健身器材、景观小品等。

4.重视文化休闲,倡导文明休闲方式

目前,两镇部分居民对物质的追求超过对精神追求,甚至对文化休闲缺乏兴趣,致使许多健康的休闲方式在居民中难以普及,这样不利于文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而,政府和休闲企业应在公共休闲空间的设置中增加文化氛围,如扩大对文明、高雅的休闲方式的宣传,对部分文化体育等休闲场所实行免票方式等。同时,还应增大图书馆的数量,尽量做到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并建立好属于社区居民的休闲档案,实现休闲供求的完全平衡。

参考文献:

[1] 金倩:成都、武汉市居民休闲活动满意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金倩 楼嘉军:武汉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及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06

[3] 张玉华 谢庆芝 罗明凤:江西省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2007

[4] 唐雪琼:县级城镇居民休闲行为研究一以云南蒙自县为例[J].人文地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