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2-20 01:56: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开卷考试;历史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8-02

初中历史科目在江西省的中考中采用开卷考试形式的几年中,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教学理念,考试要求明确、内容全面、试题规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然而,反思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在中考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并影响了历史教学。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一、从思想深处轻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忽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学习的教学常规

现在有些师生在应试教育下都非常现实,你考什么我就学习什么,你多考我就多学,你少考我就少学,你不考我就不学。既然中考历史只有50分,那我只以50分的态度对待你。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持较普遍的轻视态度,有些同学抱着“副科”的错误认识,对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各个基本环节严重缺失。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练习很多同学直接抄答案,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放在考场上,临时抱佛脚,严重影响了历史课教学工作地开展。

对策:把初中历史当作一门正常的课程来对待。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常规检查考核等方面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不歧视、不忽视;历史教师应该“自重”,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谓“主科”教师,要尊重初中历史的教学时间,不挤占、不挪用;至于学生,应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中考分数为现实利益诉求,搞好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放弃、不懈怠。

二、开卷考试时对课本或资料严重依赖

对于考试,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所有答案都在书上,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开卷考试科目时,很多同学把大量资料带入考场,考试一开始,有些同学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要翻书,手忙脚乱,耗费大量考试时间。由于缺少平时积累,很多答案只是课本文字的拼凑。有些知识点似是而非,张冠李戴。

对策:教师应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争把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消化于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应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注重平时点滴知识的积累。要记住,各种资料在开卷考试中其实质作用只是参考,而不是抄袭!

三、轻视开卷考试的难度

好的开卷考试题目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考察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我省每年的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基本固定,即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分值的比值约为5∶3∶2。可以看到其中难题也占了20%,加上中等难度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占到了一半。这些题目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是做不好这些题目的。事实上每年中考历史分数在40分以上的优秀考生比例还是不算大的。在初中历史多年开卷考试之后,其命题思路有迎合高考之势,对学生能力考察要求逐步提高,相应的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策:在观念上走出轻视开卷考试难度误区的同时,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历年中考真题为蓝本,做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讲练测三结合,有复习,有模拟,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四、重“开”轻“闭”,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意思是因为是开卷考试而在学习中人为的违背了学习知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只知道“开”眼翻书,不愿意“闭”眼“关”书,什么也不装入大脑,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闭”上眼,“关”上书,茫然一无所知。开卷考试初衷是减少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的依赖,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有同学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所以什么也不用记。相反,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的很多知识点离不开记忆。否则考试时翻起一大堆书来犹如大海捞针,盲人摸象,毫无所获。

对策:首先,明确面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记忆的知识点:(1)重要的历史时间、人名、地名,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常识性知识点;(2)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脉络、基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3)历史演进中转折性的重要拐点;(4)课本上能反映历史知识学科特点的重要文字表述和观点;(5)教师讲课中提炼归纳出的带总结性的知识点;等等。其次,以点带线带面,通过以上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建立起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

五、学习历史重“过去”而轻“时事”

这里的“过去”即历史课本知识,“时事”即当今的“家事、国事、天下事”。2012年江西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试题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这一原则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应试要求,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和能力要求。

对策: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的时事政治有意识的进行联系拓展,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一些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根源和发展方向,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脉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他们可能有的生活体验,把握历史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学以致用。

六、重“知识”而轻“创造”

2012年中考命题还要求贯彻创造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开放性问题达5分之多,占总分的10%。而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掌握,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做得不足,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显得力不从心,回答时要么无的放矢、漫无边际,要么头痛医脚,张冠李戴。显然,学生要解决开放性问题其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为关键了。

对策: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第2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教育方法多样化成为了当今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传统的历史课堂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许多教师都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三个问题出发,以黑板作为基本载体,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思维可视化则不同,它注重思维的跳跃,使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因此,本文针对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对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技术;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近几年来,思维可视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以“思维导图”为主,在学科思想综合策略模型的构建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思维导图的作用是帮助初中生形成历史的相关体系,对学习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概念。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思维导图。从本质上来讲,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方式体现在能够按照学习者的思维逻辑将各部分的历史知识联系到一起,并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效果。对于大部分的学习者而言,可视化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串联,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完成体系的构建[1]。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用图像。大多数教师都会利用画图的方式将历史知识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表现出来,将其中一些零散知识进行归结。相对于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图像可视化更加有效,它比较容易在学习者的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第二,使用关键词。关键词的使用是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关键部分。它要求教师将每一幅图片都进行归结,并用一个词或者是一串词语进行概述,使学生看到该图片就会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第三,使用色彩。单调的背景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思维的可视化技术要求教师对同一体系的知识点用一种颜色进行总结,以颜色区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2]。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初中历史的应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和同为一家》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将知识点利用“导图”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一,制定逻辑思维模型,确立思维导图中的关键部分。思维可视化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第二,确立朝代,以唐朝作为教学的主要背景,罗列周边的少数民族。像西北突厥和西北吐蕃。第三,以总体结构作为出发点,对具体分支进行分析。第四,通过导图观察民族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的主要交往方式。第五,学生要利用导图学会观察,围绕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行特点和原因分析。首先,教师要进行知识的导入。令学生回忆从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在远有秦汉时期的匈奴入侵,为了解决领土分割等问题,哪个皇帝以怎样的方式解决了这一矛盾。教师以总结的方式使学生们进入既定的情境模式。其次,教师利用少数民族的疆土分布图进行课堂内容展示,使他们了解到唐朝周边的主要民族,完成教学目的。通过图示学生们可以看出,在西边,主要有吐蕃少数民族。在北边,主要有东西突厥两个少数民族。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唐朝为中心的土地占有情况,使学生们将知识点更加清晰的观察出来。接着,引导思维的变化。教师要为学生介绍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发展、土地面积以及对唐朝的态度等等。从唐朝对突厥民族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定的策略上来分析当时二者的关系。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可以对当时的民族特色进行简单的介绍。最后,令学生们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式得出: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是不断发展的,它主要致力于“牵制”与“共进”两个角度,使和同两字体现的更加明显[3]。

(二)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知识总结。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知识总结也是其教学先进性的体现。以《血腥的资本积累》为例,教师首先要进行知识导入,将资本积累的概念解释给学生,并且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令他们进行合作。第二,在每组成员中选出一位代表,令该名学生上台进行总结,将知识点用自己的理解以简图的形式表述出来,并在每一个图上设置关键词,将资本积累的过程以较为清晰的形象表现出来。第三,教师可以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简图进行讲解,以资本积累的时间作为主线,将主要的时间穿去,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形成。第四,教学结构评估。教师将几位同学的设计导图进行融合,形成一幅完整的可视化图像。以其中的任意一个时间为参照点,让学生们看着图片将具体的事件说出来,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准确率最高,并予以奖励。第五,在课后,教师要为学生们布置作业,通过“殖民统治是罪恶还是发展”这一命题进行讨论,用具体的例证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对知识进行巩固[4]。

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帮助初中生巩固历史知识,形成系统性的学习体系,扩展发散性思维,做到知识的总结和融汇贯通,为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钱菲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天凤.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薛雷.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第3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我们看到的教学局面常常是教师手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在黑板上详细罗列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并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学生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匆匆忙忙地记笔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了容纳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学不到实质性的历史知识,还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感。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对这种教学局面进行改观和完善。如今,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走进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即多媒体技术,它本身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和与人分享功能,将它引进初中历史课堂,可以促进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学形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历史课程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将全班学生四人分为一组,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阅隋唐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课堂上,每组轮流对本组成果进行汇总式阐述。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自行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就使学生详细了解和掌握了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同时也将学习权利归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课堂。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历史是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世迁的渠道,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教材中的事件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遥远的时空差距,如果我们只是利用口头语言进行描述,学生还是难以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联想和想象。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实认识到列强在中国犯下的血腥、野蛮的滔天罪行,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了有关介绍圆明园的图片和资料,然后播放了电影《》的片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人类文明的文化结晶在冲天光火中化为了残垣断壁……看着投影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历史场景,学生不断发出了各种惋惜和叹息声,同时也表现出了愤怒和愤恨的神情。这样,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认识到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从而使他们在强烈爱国心的驱使下,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纷繁复杂、不易说明的历史知识点,单纯的语言描述和传统教具的运用,根本无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而信息技术则能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学习资料,使那些抽象、复杂、静态的历史知识点以具体、简单、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部分内容时,“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属于教学重点,尤其是尼克松总统将美国战略进攻调整为战略防御,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更是不易。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组动态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这一教学重难点了,同时也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形象生动、精彩有趣。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历史课堂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也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广泛搜集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有效融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焕发出灵动的光彩。

第4篇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历史与社会;教学应用

由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和零散性,我们可以采取图示教学法将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串联,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图示教学法是用图形、表格、框架等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展示的教学法。通过这些图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根据图示分析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就将针对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以及图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研究。

一、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历史课本中的目录就是图示的一种,目录是把一册书的重要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把每个零碎的知识点按时间或者其他线索串联在一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目录的研究和学习来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在目录的基础上对每章的重点知识进行逐层拓展,这样有逻辑地进行学习和记忆,历史的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2.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历史的学习顺序有很多种,并不一定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来学习。教师可以按照事件的性质、事件的联系等条件将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整理成图示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对于历史知识不应该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强行记忆,学生不但会失去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还会渐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通过引导让学生将历史知识梳理成图示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日后的学习中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4.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强调死记硬背,学生普遍认为历史的学习枯燥乏味,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图示教学法,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展示,并且和学生一起总结图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二、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进行预习,对知识进行初步了解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的应用方法是课前进行预习,对知识进行初步了解。要掌握每节课的知识和重点,然后将每节课的内容用提纲的形式进行整理,进而设计出图示。通过图示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

2.教师应注意丰富教学图示形式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的应用方法有丰富教学图示形式。历史教师在应用图示进行教学时,要采取多种图示并行的方法,不要反复采用单一的图示法。只有不断丰富教学图示的形式,才能使图示教学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3.充分利用图示法简单明了的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应用的方法有充分利用图示法简单明了的特点。图示教学法能把复杂的学习变得简单,可以将众多的知识点更加简单明了地展现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课上和学生一起将教学的重点以及学生遇到的难点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梳理,总结成图示的形式进行记忆,这样的学习形式对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4.发挥图示教学法的科学性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要发挥图示教学法的科学性。教师在利用图示法教学时要结合国家教学大纲进行,一定要遵循教学法的科学性,要在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有严格的逻辑性,要经得起验证和推敲,对于图示的使用形式也要保证准确无误。图示法教学只能是对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不能出现不良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顺应时展的体现,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简单有效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和记忆。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一种非常先进、有用的方法,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同时还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希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多运用图示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图示教学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重要性 存在问题 改进对策

一、引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到了重要阶段。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生掌握好历史这门学科,不管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生只有学好历史,才能在生活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若干问题,严重影响历史学科自身功能的有效发挥。改进初中历史教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初中生学好历史的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明确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当代历史学家白寿彝说:“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从微观角度讲,可以开阔视野、增益智慧。从宏观角度讲,可以帮助人们在历史经验中得到有效借鉴,以此更好地认识现在,认清未来,为人们更好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是极其重要的。初中历史学科以人类活动为特定对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比起其他学科,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服务、为现实服务。初中生要明白,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历史事实,也是通过这些史实得出人生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学科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答案是不尽如人意。

1.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不足。

从目前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绝对的控制地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讲台下拼命地记笔记,如此一来,学生就成了历史知识的“接收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这种情况完全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将历史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布置一个话题就让学生自由讨论,这样的做法虽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会造成课堂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2.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学科都被当做“副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很多学校就不重视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他们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课程培训,对于一些历史知识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逼着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学生完全丧失了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3.教学手段还有待改进。

初中历史是一门文科课程,知识点较多,比较繁琐,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将历史知识统统传输给学生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一面黑板和一支粉笔就成了他们的“法器”。殊不知,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如果只顾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不会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提起历史,学生就会有毫无头绪。

四、如何改进初中历史教学

1.改变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背景下,三维目标虽然是统一的,但也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这一目标,教学将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如果没有“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将无法贯彻落实。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兼顾三维目标,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还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将它们看做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要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让学生讨论、合作三至五分钟。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要单独花费一些时间做贴标签式的讲授,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清晰的、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

2.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如二战时的纪录片,这种直观式的方法可以极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为历史深深着迷。在学生看完纪录片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心中所想,谈谈对战争的感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活跃思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理解力和创造力。

3.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者持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教师都是初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所以教师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历史专业素养。一方面,历史教师要主动多读书,多做科研。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历史教师进行集中学习,让历史教师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只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才可能提高。

五、结语

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要重视历史学科,明白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学生要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乐趣。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初中历史教学才能收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海忠.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6.

第6篇

关键字:历史教学 历史故事 教学 初中

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如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新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无法达到这一目标。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知识点零散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是一项非常可行的策略。如果能够将这一策略落实到底,无疑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1、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露,很多中学校还不能摒弃传统老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严重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效果,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单纯的历史知识点罗列,过于枯燥乏味,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大多数初中历史教材语言严谨,但是过于生硬难懂,学生很难理解;三,教学方法传统老旧,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氛围低沉。例如,内蒙古某中学的历史课堂上,课程内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述,从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依次战胜韩、赵、魏、楚燕、齐。经过多年的战争,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国家诞生了。没有更多的故事导入,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运用的重要性

2.1适和初中生的心理成长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刚刚走出充满童话故事的儿童阶段,依旧对故事充满兴趣,而历史故事将重要人物、重要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地点等巧妙的结合起来,可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初中生刚走出小学的“清闲时光”,面对内容丰富,知识点琐碎,信息量巨大的初中课程,必然有些吃不消,甚至会出现上课走神,学习积极性降低。如果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短暂的放松,还能在欣赏故事之余,加深对历史的领悟。

2.2符合新阶段教育改革的要求

新阶段教育改革要求教育事业要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往往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理解和思考,如果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历史故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故事的讨论,不仅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还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维。

3、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运用的相关方法

3.1讲述历史故事引出新课程

以往的历史课程都是在简单的回顾和提问后直奔主题,大部分学生还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迅速进入正题,不仅不能节约多少时间还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如果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加入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使思维自觉进入“历史范畴”,可以提高学生对之后课程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到秦始皇攻打燕国时,可以在开课之前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学生感叹荆轲英雄气概的同时,也会对秦国和燕国产生基本的印象,对于之后课程内容的讲解无疑有辅助作用。

3.2适当引入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把握疑难点

初中的历史教材大多是依照历史资料编写的,语言相对严谨,简练,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长此以往,不仅降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被迫的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如果能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用相关的历史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基础上,主动去思考,加强对疑难处的理解,加深记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3组织编排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真谛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无聊,其原因之一就是历史课上大多数老师都是站在前面从头讲到尾,和学生的互动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如果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历史故事,或者组织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编排表演,如让学生在荆轲刺秦,鸿门宴等经典事件中亲自扮演历史人物,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激发思维。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对于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创新科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希望各个中学校能够切实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进而达到新阶段教育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云洁.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历史《不怕远征难》课后说课[J].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

[2]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2

[3]刘春华.巧用历史故事,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6).

第7篇

试卷讲评课是初中历史课的一种重要课型。它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调控教学的方向,总而达到查缺补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它对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考试答题技巧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现状

目前的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功能和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课堂实效性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效,有的教师对教学思路没有理顺,只顾教师讲评,轻视学生接受,洋洋洒洒有千言,学生收获较少。二是无效,有的教师把教学任务当成负担,只顾应付课堂,忽视学生感受,只对问题正误,不言出错原因。试卷讲评过程草草了事,对学生知识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的效果。如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过于单一,只是单纯依据课本评价和定位,不能有效挖掘其他材料来拓展和深化。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客观的做出分析和评价。三是负效,有的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出现表述前后不一致,互相干扰,只顾随心所欲,无视对知识迁移的影响,虽然“八方联系”,却非“浑然一体”。如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混淆知识层次,专用术语表达模棱两可,对历史知识点的细节要求过多过滥,导致学生在建构知识时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二、相关教学策略在提高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性中的运用

(1)自主学习策略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主要用于课前纠错和讲评课后学生目标的制定。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纠错的方式可以对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印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另外,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于考试以后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单元考试讲评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制定出短期的目标,在考后反馈测试中评选“奋斗标兵”,让学生体会超越自己的愉悦;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坚决防止“形式”上的自主,教师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试卷讲评课中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它会让优秀的学生更加游刃有余,脱颖而出。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找准自己学习的切入点,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迎头赶上。

(2)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主要运用于课堂的试卷讲评时疑难问题的解决。在个人纠错遇到难题以后,组内纠错就显示出巨大的力量,组员之间相互切磋,相互提醒,很快就会让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在彼此的交流中,知识得以巩固,成员之间增加了信任,形成了相互促进的氛围。在组内纠错中,当对方提出难题向另一方求助时,集体的力量得以彰显,他们心中的集体责任感会油然而生。因此,真正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将学生置于小组中,更重要的是促进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

(3)问题教学策略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问题教学的积极倡导者波利亚对“好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思维起于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更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的一种模式。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试卷时,适当地拓展和知识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一种问题教学的策略,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已学的技能和知识,大胆设想,开拓思路,把支离破碎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有效设问形成知识体系。

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对于问题教学的策略要注意用而有度。在使用中,切不能从一个朝代扯到另一个朝代,应该注意问题要具体化,采用一环扣一环的方式,层层渗透。由一个主题实现知识点的循循善诱,实现历史问题即教学,实现历史知识的最大学习度。为学生发挥和释放潜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试卷讲评课作为一种任务单一而内容庞杂的特殊课型,应注意因人、因题制宜,围绕调动学生参与、巩固知识掌握和启发学生思考,综合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更好的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率,以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教师需要解说历史,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历史的价值,让学生感到历史离自己并不远,让学生理解历史,明白历史中那无穷的奥秘与其独特的魅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用不同于以往常规“强行灌输”的教育理念,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营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新模式“学决定教”,“教服务学”,打造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一、历史教学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育中,教师是主题,是中心。学生的历史学习常常局限在课堂、书本,这样使学生成为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一切为了学生”不应该只挂在自己口上、留与纸中,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施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消化吸收、理解记忆的有效放大和得力措施。历史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个人喜好来选择教育教学材料,因材施教,这样往往会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把自己当成历史教学的中心点,从历史从找自己,让历史回归现实。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现实,建立自信,也让课堂教学的价值在学生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与老师之间进行互动,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过关,而是成为了个人潜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生活的必须。因此,在普遍而开放的素质教育中,学生是自觉主体.学生在带着兴趣自觉的学习中,也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这就就使的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其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迅速性、对知识记忆的长久性、对知识认识的标准性,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教授历史知识学习的方法、规律。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历史知识点、概念都有不同的记忆方法,在众多的知识点、概念中找出其规律,合理地理解、消化知识,做到举一反三,面对不同的知识点,找出最合理的认识、记忆的方法。

让学生营造历史事件时的环境因素,引导学生假设自己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实现历史角色与人的互换,从而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

许多历史事件都有不同的地方,或背景、或经过、或影响等,学生如果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只会一时的记住,并不能完全的理解通透。这就需要把知识点化简,找出其中的关键词、重点词,了解知识的大意、中心思想,这样也便于掌握知识。

历史的不同内容中也不是独立的,也有其联系。学生需要建立一个知识框架,进行系统的掌握。可以分为几个主题,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再分为几个小主题,如政治中可分政局,政体,政策等,经济也可分生产力、生产关系、农、工、商等。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自己理解历史知识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也就达到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

三、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知识背后的意义

读历史,学历史让人明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与知识。历史是时间的旁观者,能超越时空;历史又是真理之光,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人心,教会我们不要盲目地听从与轻信。了解历史,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意义,是学生对历史知识更深层的一种学习。

教师教授历史知识,不单单只是为了让学生把考试关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历史知识背后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觉悟,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格品位。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刻了解,加强学生本人对社会的认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学习成为自己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吸取经验,明白那些行为可取,那些行为不可取。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摆正自己在社会中“参与者”与“创造者”的定位。以史为鉴,更好地在学习乃至于以后生活中展现自我。同时也开阔自身的眼界,以便于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提早地适应。

四、总结

“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以往学生机械地听讲、记忆、练习,达到了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融入于历史之中,从而更深地理解历史。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必然要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有所碰撞,从而再形成新的学习理论,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效果是令我们可喜的,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中得到成就感,愉悦感。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紧密结合教材与实际情况,采取灵活而多变的策略,客观公正地评说,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加丰.我国历史教育面临的几个深层次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5,(06).

第9篇

养成习惯,自主阅读

兴趣是学生学好任何一门功课内在驱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去自主学习,感受自主阅读的快乐,逐步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历史阅读质量的提高。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善思,学有所获,思有所得。教师要做学生自主阅读的引领者,在学生进行了一段历史知识的阅读自学后,要结合课本内容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要给与阅读收获最大的同学鼓励,以期加大自主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阅读为助推,训练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举办“阅读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在阅读中得到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最后的讲历史故事比赛环节,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结合内容,拟定提纲

由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学生阅读理解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便于克服学习困难,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拟定恰当的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充分的解读,找出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拟定提纲,为学生的阅读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从而化难为易,提升阅读质量。比如,在教学“商鞅变法”时,笔者为学生拟定了这样的一个阅读提纲: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时间;3.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变法的性质;5.商鞅变法的影响。学生按着这个提纲去进行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后,商鞅变法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目标设问,引领回答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目标的要求,把教材知识转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存在较大难度的历史知识的阅读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设计,提出的问题要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联,所学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一定要体现到问题中来。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大多低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把设计好的问题打印出来让每一位学生人手一份,对照问题去阅读,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提升。

归纳整理,系统掌握

初中历史教材知识零散且又紧密相联。学生在阅读中,要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需要经过一个消化知识、整理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过程。特别是在历史知识的复习中,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历史知识的复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在此基础上更加牢固地掌握。复习课不是机械化的重复学习,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个机会,运用结构阅读的方法和层次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比如,在复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课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建构知识框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的图示。有的学生以传说为点,将其分为英雄事迹(其他民族、地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两部分。英雄史迹又分为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两部分,华夏族的人文始祖又分为炎帝、黄帝、尧舜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知识框架,理顺了历史知识和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深刻理解了课文,达到了巩固知识的效果。

做好笔记,增强效果

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作笔记的习惯,课堂阅读的笔记主要有三部分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历史的第一堂课就要明确提出要求,告诉学生阅读笔记的重要意义、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何运用简洁易懂的阅读符号、上课需备有红笔,准备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等等。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写上自己的评注,评注可以写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空白等。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记忆;有利于今后复习。因为一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就会呈现,便于复习,增强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观 培养方法

《增广》贤文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诚然,历史已经消逝的过去,但研究和学习历史却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叙述的对象是历史的,读史的感悟却是现代的。为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当代人的感知审视历史、记叙历史、诠释历史、总结历史,从而汲取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智慧。为此,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观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反之就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又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学生更能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观的形成的条件和意义,从学习思维上说,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往往能唤醒学生对于历史的好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对与错,都与学生本身的世界观形成了对照和冲突,把历史还原为历史,把文化还原为文化,把历史文化与学生自我的世界观相互作用,就能发现,历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历史,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的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更通过思维和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存在问题分析

初中开展历史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理念的,初中需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开阔眼界,历史不是陈旧的,特别是要明白这一点,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陈旧的,从而觉得学习过去的东西有用吗?笔者从讽研中发现,历史知识学习好的学习都是对人生特别有规划的,因为这些学生明白,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就是历史了,所以学习要规划,人生更要规划,从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历史教师缺乏历史观的教学意识

许多历史教师,非常认真的进行备课,很用心的在课堂上讲课,把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历史观并培养历史观,这与我国教育方式有关,我们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考试过关,缺乏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达到和满足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观的深入了解,什么样的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历史观,物质决定意识,历史观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历史教师的这种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深度不感,更无从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许多成年人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当我们今天再回顾历史知识时,或者我们看到某部由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时,我们会记得这个人,这个事件,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出这个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不足和遗憾。

2.2 历史观并不是历史事件的起因

许多历史老师也会讲到历史事件时去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讲到为什么会引起这个事件,这就是历史事件起因说,把起因说定义为历史观是狭隘的,历史起因可以说是历史观的一个变因,但并不是成熟的历史观,成熟的历史观是由真实不可逆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哲学的、社会的,心理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对立和统一形成。那么教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历史观,从历史观形成的条件人手;去寻找和发现当时社会的历史观,从历史观进行深入解剖,深入浅出,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观对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冲击以及由这些冲击决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终结。

3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方法

3.1 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角色

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只是第一步,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扮演前要掌握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以及由这种特点决定的,思维和语言的习惯,特别是要对学生扮演人物角色进行人物解读,包括人物的心理动态、人物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社会价值,以及人物对过去和未来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展现人物的历史观对人物所掌控的事件的作用。对于扮演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知识并从中明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

3.2 初中历史教学“三七理论”

第11篇

一、历史微故事选取原则

在初中阶段,选择历史微故事来进行教学不仅单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以微故事为引,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通过故事内容和情节理解知识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符合教学内容

微故事的选取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在课程中加入故事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因此,所选择的故事必须紧贴教学内容,能将复杂的知识点通过历史微故事的讲述以易于理解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选择,所选取的历史微故事必须是有意义的。选取的微故事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初中历史知识体系,把握历史发展进程,既贴近课程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达到结合故事的目的。

2.具有科学性

历史,广义为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历史微故事首先必须是历史中的事件,一定要有真实性。历史微故事一定要真实还原历史事实,如果有杜撰成分,则不能称之为历史,而只是故事了。我们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结合历史微故事不单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希望学生以史为鉴,养成正确的三观态度,达不到这样的目的也就不必结合历史微故事,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治学态度。对于历史微故事的选择,可以取材于正规,得到权威承认的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经过鉴别并确认其真实性后方可在课堂授课时使用。历史学习与问题的研究都要通过正史进行,决不能瞎编乱造,保证严谨的态度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

3.具有趣味性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历史知识不免觉得晦涩,加入历史微故事是为了更好的增强初中生对历史的兴趣,因此,所选择的历史微故事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历史不是乏味枯燥的。历史微故事是否具有趣味性也成为被选取的条件之一。选取的故事需有情节起伏,值得回味,内容则应该选一些初中生陌生的,这样在讲述的过程中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内容有所起伏会让人期待故事发展。如果选择以前学过看过的故事,学生会觉得重复,再讲一遍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则无法吸引他们。因此也要从学生阅读经验方面考虑,再结合他们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合理选取历史微故事。

4.培养思维能力

在讲课中加入历史微故事除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也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选择有针对性、批判性的故事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直接讲述很难让学生记住,只能被动接受;联系历史微故事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思维训练,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对于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扩大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观念。

二、应用要求

想要有一堂精彩吸引学生的课程,课堂一开始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段生动有趣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状态。在选择导入的故事时一定要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和简洁性,利用故事埋下伏笔,或者利用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完成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中学生一般只能保持10-20分钟左右高度集中精神,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间间隔,适时转换学生注意力焦点,保持课堂气氛活跃,适时加入历史微故事,既能帮助学生集中精神,保持稳定的教学效果,也能消除被动思维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生学习多以感性认识为主,讲解重难点时本就生僻晦涩难以理解,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而一堂课质量的好坏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就在于是否讲清重难点;利用历史微故事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不但能理清逻辑脉络,讲清重难点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头容易结尾难,一堂课没有一个有力的结尾前面讲的再好也不是一堂完整的课程;\用恰当的历史微故事结尾,既能巩固学生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又能加深记忆帮助理解,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更能为下堂课的内容打好基础。

总结

历史微故事也是历史教学方式的一种,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广泛运用。将历史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抓住初中生对故事的兴趣,让历史微故事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情。历史微故事在课堂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授课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形成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思维,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陈秀清. 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教师教育,2016(4):20-21.

第12篇

关键词:情感教学;初中;课堂教学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感教学贯穿于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各种情感的培养,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而且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合理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思想意识。历史是对重大事件的书写,是国家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有历史价值的事,因此,在历史课堂的讲授时,要注重结合历史情境融入教师的情感,在学生感受社会发展的同时,进行一节血肉丰满的历史课,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历史的深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感教学的含义

情感教学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历史知识中,充分利用各种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现,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引发了自己的情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合理感情倾向,形成历史责任感,这种情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他对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内心情感都有视点投射,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历史学科涉及范围很广,比如涉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历史规律的总结等,对历史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把情感因素融入历史教学中,不仅使课堂更加人性化,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历史课堂的枯燥性,使历史课堂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呈现。

二、情感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在人类心理过程的发展中,情感成分最重要,在心理发展中,情感成分从单纯察觉开始,经过一定阶段,最后达到对一个人行为的控制。即情感产生于认识,又作用于认识,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情感因素的融入,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情感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着循序渐进的作用,首先是情感教学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感知开始,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学习中,教师对于情感因素的融入,激发了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接受。其次,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感知以后,运用思维和情感因素对这个事件或者人物做出充分的判断,正确对待在历史中的作用。最后,学生在充分认识知识和对知识判断的基础上,无意识的就有了自己看待历史的价值观,这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情感因素的融入在初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充分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历史课堂的枯燥性,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达到教育的教书育人的目的,这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三、情感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历史学科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因素的带动下,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自己的情感也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情感内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课堂感兴趣,认真听取教师讲课,课堂效率就会很高;反之,学生与教师关系僵硬,就会排斥老师,并且会排斥教师的课堂,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和谐相处。教师要对学生多些关心和关爱,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双方的爱引起共鸣,就会使班级更加的团结与和谐。学生拥戴老师,老师喜欢学生,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关爱学生,在和谐的历史课堂中,有利于教师的情感因素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情感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或者讲述的方式,加入自己的情感进行历史教学,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发展,电化教学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不断变化,形象的再现历史情境或者历史人物,不仅使学生注意力得到不断的激发,而且学生根据再现人物和情境,情感得到感染,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要注重情感因素的投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