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审美教学

语文审美教学

时间:2022-11-17 00:2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审美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审美教学

第1篇

一、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契机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美育因素,学生通过学习可看到大千世界的纷繁变化、绚丽多姿的生动画面,感受到人情之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产生“移情”力量。例如,阅读《中国石拱桥》,不但能欣赏到中国古代石拱桥雄伟壮观的魅力画面,而且在愉悦的体验中,引起对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伟大创造力的遐想,从而升起对祖国的热爱。我们读着《沁园春•雪》,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北国的壮丽雪景,激起对北国风光的向往和对革命前辈的敬仰。我们学习《丑小鸭》时,知道一个人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历经磨难,才能成为令人羡慕的“白天鹅”。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学语文课本,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教材,又是帮助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师益友。可是,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那么,再好的课文也是徒劳的,进入不了心灵,审美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我觉得应首先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有了它学生才能自觉地借助文字去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

二、增加信息量,逐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美的鉴赏力是一种对美的鉴别、欣赏、评判的能力。在审美鉴赏中,如果学生的欣赏能力不够,知识素养不足,尽管有审美客体存在,也产生不了美感。因此,必须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感受文字中的激情、忧患、良知中,引发学生对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探讨和拷问,去叩响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魅力。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些例子。这告诉我们,教育还得为学生增加美的“补品”(信息量)—在课外阅读中享受美。德国大诗人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的。中国也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说法。为此,笔者除利用课文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外,还精心为学生挑选名家名作,作为课外审美的“补品”。

三、初步确定了由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螺旋式上升模式,渐次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首先教会学生“美读”。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美读”品尝生活之美、人生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并从字里行间汲取语言的养分,把实用性和审美性统一起来。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想象与联想无疑是重要的心理因素。重视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

四、借助电教手段,以图像配以音乐展现文章意境

在用好课文所配图案的同时,受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栏目的启发,教师让学生凭借音乐的形象感知画中的形象,理解文章的语言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把一贯的读古诗,还原为原态的吟唱,从而产生了不同往昔的韵味。由此,在图片形象、音乐形象的合力之下,学生陶醉在美(人格美、感情美、形象美)的情境中,学习就成了内在情感的一种需要,审美能力的提高自是不在话下。对语言的鉴赏,笔者期望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即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这其中,尤其应重视的语言的色彩感、音乐感。对于意境的鉴赏,笔者首先让学生进入意境天地。“入境始于亲”,把自己幻化成为其中的角色,从而把握意境的特点,并完成意境的再创造。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讲述他在这种情境中所看到的、体验到的,教师适时地提出美与丑的标准,交给学生一把标尺,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学会理解分析。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美的感受表达以后,学生对美的认识,会更明确,感情会随之深化。这种以表达美的感受为内容的语言和思维的协同活动,必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笔者的做法:一是读。如举行课文配乐朗读比赛,这不仅可以反映文章内在的情感与音乐内在情感于外在形式上是否契合,还可以综合地体现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二是演。有故事的文章,通过表演再现其中的情节、情境,可以更准确更真切地体验作者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三是编。让学生创造小说故事、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其中语言的运用、语体的选择、情境的设计、形象的考虑,都可能形象地显现出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素养。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按照美学规律,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审美中陶情怡性,“启人思”,“增人感”。让审美走进语文教学天地,让学生步入审美的至真至纯的境界吧!

第2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 审美策略 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小学古诗教学亦是完成这一目标的载体。要通过古诗的教学,以其丰富的审美内涵,熏陶感染学生,发挥学生审美的主动性,创造审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的创造力。

如何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贯彻新课程标准,搞好小学古诗教学,是广大教师面临的关键性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我们可以归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目标为:

1.使学生初步接触祖国的文学遗产,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3.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充分理解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较好地把握《课标》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具体目标:

一、二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五、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针对小学古诗教学具体目标,我们可以明确古诗教学的重点要求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即要求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这是教师实现古诗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针对教学提出了认知策略、能力策略、情感策略即文化策略等诸多策略,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小学古诗教学策略可概括为审美策略,即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这是蕴含了美的认知、美的体验、美的创造的综合审美过程,是对学生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的锻炼过程,是完善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良好途径。

小学生通过琅琅上口、节奏鲜明的古诗教学活动,既能提高文学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又能陶冶美的情操,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良好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审美作为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备能力,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得以进行,这既是个人健康成长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目标,是课标制定的归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天性。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能否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对于学生不仅仅是审美教育的成败,更是关系学生身心成长的大事。小学古诗教学正因为其实施对象的生理特殊性,而对审美教学策略提出了迫切的任务要求,要真正发挥出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用,促进这一特殊年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小学古诗教学中对审美教学策略的要求,反映了我国古诗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特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说:“歌咏所兴,宜自民始也。”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即表现手段,原古歌谣,这种诗的雏形便是先民们表现自己审美意识、抒发审美情趣的方式。“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叹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古诗作为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在浩浩文明诗中必然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点。仅从小学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窥其独特的中华审美情趣。中国古诗有表现乡国情怀的作品,如《黄鹤楼》、白居易的《忆江南》;与乡土情怀相联系的,是对国家的爱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同时,亲情主体也是古诗歌文学的永恒主题,如孟郊的《游子吟》。

中国古诗贵在意境,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其主旨是运用艺术意象,主客体交融,在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的时空,富有形而上的意味。“意”是诗人抒发的情感,“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客观物境,也是人们常说的诗人所描写的环境、景物。这种情景被称为“情景交融式”或“寓情于景”。审美策略之贯穿于小学古诗教学中,正是以情感为突破口,通过准确、全面的感知美的过程,脱离意象而升华为审美境界,品味之后又有所突破,创造一个自我的审美理想之境,完全是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策略的深刻体现,生动活泼地再现了三者之统一与联系,反映了审美策略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根本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汝吉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感知美 鉴赏美 创造美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旧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逐渐被新的代替,中职语文教学改变原有教材施教的方式,更多关注审美教育。中等学校新课程改革标准也对审美教育进行倡导与规范:“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知、意的全面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召唤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中学新课改革标准立足于长远方面,体现了对学生道德与情感的规范与培养,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审美教育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讨论的实际价值重大。

一、中职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合

对学生美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在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上进行发展,自古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道德素质与高尚情操的培养,著名思想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及其重要的,美能感化生活,熏陶本心。

中职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工具的使用、审美的实施与思想的层面三个维度构建的学科。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理应从美学规律出发,教育学生从教材中感受美、从生活中创造美,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作为最终标准,不断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探讨中职学生接受审美教育迫切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在入学时门槛较低,入学分数不高、文化内涵与审美素养也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年龄相对不大,心理与生理发展不成熟,对美的追求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的从生活中发现美。如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用美的魅力与审美的乐趣来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内涵。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教师自身具备审美能力

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想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就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双眼,要想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思想观,是他们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要靠教师,所以对中职语文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强,他们在教学中、在教材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挖掘出更多更美的东西,就能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审美行为,就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美和创造美,就能真正达到谛造美育教学、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立足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仔细研读中,笔者发现很多美的因素包含在字里行间,在教材选文的形式上,诗歌具有韵律美,散文具有神态美,小说具有情节美、议论文具有理性美、说明文具有内容美。从内容上看,有山水景物之美,有人文物状之美、有科学文化之美……而想要让中职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这些美,就需要教师为之创造有力的教学环境,反复熏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文选品味。给学生选择审美感染力强的文选,实施板块教学;巧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导学生感受美。美的事物需要发现,对于感受性不强的中职学生,教师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中应多下功夫。教师应学会利用现在化设备制作精良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离骚》时,就应该在教案PPT中加入古琴奏乐来增强感染力。

(三)重视教材,挖掘学生对对美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中对美的发现是建立在文本的深入剖析之上的,想要发现美,必须植根教材文本,精研字句,选择切入点深入探讨美学价值。在教材的深入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例如小组研读,集体讨论的方式、学生自主研究,教师解答疑问的方式等。教师立足文本,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教材,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内涵意蕴,就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四)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审美,能够艺术的生活,所以,教师审美教育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拥有创造美与表现美的能力。抽象的美如果想要灵活的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多写与多说。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感受美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作实训,对发现文章中的优美之处加以模仿。这种多写的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美有更深的了解,又能够对学习到的美加以运用与创新。多说与多写类似,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与权力,可以通过学生演讲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学到的美,也可以通过课堂小品、相声或者广播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展示美,这种互动形式的效果比教师一人课堂教学更为显著。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帮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上有重要作用,在社会意义上,语文教学更担负了学生审美教育的社会使命,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与学科性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 在具体教育实施中,应结合中等职业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要求中因材施教,依托不同的教学条件在教学环境、语文教材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发展成才为具有审美能力、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桃丽.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初探[J]. 才智,2014,26:101.

第4篇

1.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建设任务需要现代学生来完成,作为栋梁人才,学生必须具有各方面能力,其中审美能力不可或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很必要,除此之外,其必要性还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求知,还要学会做人,懂得审美,懂得生活,所以审美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内容。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可以短期看见成效,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好长期规划,循循善诱,切忌将审美教育等同与知识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基础,这只会另审美教育十分枯燥,学生也没有任何的兴趣,教师应该懂得寓教于乐,真正的将审美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这样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即会养成。另一方面,在学生时期,展开审美教育,既需要学生年龄特点,也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相一致。审美教育可以激发人们对美的创造欲望,及时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对美也始终抱有积极的态度,但是要想人们真正的达到这一境界,必须在其学生期间进行审美教育,因为学生的年龄相当,对审美以及知识都保持着好奇心,因此学生进行审美效果,更有效果。

2.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众多的学科中,之所以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可以说,语文教学中有内容都涉及到审美教育,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效果更好,甚至远超于音乐等学科。语文教学之所以与审美教育有着如此大的联系,主要是因为语文学科不同用于其他学科,尤其是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有很大的差异性,语文学科中的教材有很多经典文章,文章中有作者的思想,也有作者的感情,而思想与情感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十分重要。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通过作者对生活美的观察的所得,因此当教师对其进行讲解时,实际上,就是变相进行审美教育。因为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用的课文,语文教学就有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形态教育的可能。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自然美、社会美。同时,文学作品本身又是艺术美的结晶,而文学作品艺术美又从结构、语言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内容美中可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作品中的艺术意境,艺术形象展现的优美、壮美、崇高和种种悲剧性、喜剧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审美窨。

3.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3.1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虽是语言艺术,但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的可感性。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现国花城的旖旎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泰山雨景的迷蒙磅礴,无不显显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祖国农村的美丽富饶、刘和珍、白求恩等英雄形象光彩照人,列不充满着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学要抓住形象进行分析,进行感情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开作品描绘的形象,在作品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知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其审美情趣。

3.2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审美情趣

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愉悦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幽默风趣,就最能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可以使学生产生种种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得有趣。首先,我们应力求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这样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的学生在怜悯的气氛中得到触动。其次,我们还应力求用恰当的感情、语调去使用课堂用语,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现在许多学校、许多班级的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危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干瘪乏味,谈不上生动、风趣、幽默、令学生不感兴趣,也感受不到愉悦。

3.3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培养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并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成语结构,利用课文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4.结语

第5篇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美文朗读

朗读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最直接、最有效地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美文朗读的能力,是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特别是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语言精彩动人。课堂教学,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起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体会到课文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指导学生提高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让整个心境浸润,体验爱、憎、哀、乐的美感,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佳作,可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情朗读,把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融汇成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词中的豪放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读出文中的情感美;读鲁迅的《灯下漫笔》,要读出文中的情理美。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课文美的特点,捕捉形象,指导学生运用生动优美的有声语言去描绘画面,让美的声音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加强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直觉形象,激感,采取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方法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

读得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读得声情并茂,营造好课堂教学朗读的氛围。于是,语文课堂教学就读出情味了,读出趣味了,自然审美教育就寓在其中。

二、让课堂教学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形象和审美经验结合起来。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阐述问题或是设计提问,恰当地嵌入社会生活和人生经历,启发学生合乎情理的“回忆和联系”。例如:学习《赤壁赋》,想象赤壁清风明月之夜,词中的意象美;聆听李白的《蜀道难》,感受“噫吁巇,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豪壮美;学习《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从太史公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煎熬中,体会“《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为作也”的深邃美……

那么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首先,善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以境诱人,以情动人,寓教于乐,调动起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徜徉在自由美妙的境界之中,让学生敢于和乐于联想和想象。其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指导方法,让学生掌握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和技巧。第三,联想和想象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根据一定的审美需求去创造美,抒发美的情感。 转贴于

三、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深化美

语文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理解文本,正确的评价美和创造美,达到深化美的境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剖析美的本质属性,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感悟,写出独特的观察和认识,实现了一次思维的飞跃。 鼓励学生大胆地深度解读文本,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学习《我与地坛》,原来对文本的理解,似乎停留在相对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关心残疾人的痛苦,珍爱生命,进而倡导青年要顽强开辟成功之路。又如教育子女要通过自身设想、自省感悟,更加深刻地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事实上,解读文本,探究文本中一些体现哲理思辨和人文价值的深层意义,挖掘文本,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文中生命的意义,对生活认识的思想飞跃,以及文中对“母爱”的理解等等。正是深厚的母爱召唤,作者才从绝望、悲观、焦灼的噩梦中挣扎出来,凭着不倦的努力,奋发向上,最终成为一位有相当影响的青年小说家,凸显了生命的宝贵意义。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就深入了文本,评价文中审美的意义,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起热爱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热情。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语文教学重分析、轻审美

学校举行的公开课《皇帝的新装》上,在实施授课过程中场面很精彩,学生回答很踊跃,但听完后总觉得缺少精神内核,师生似乎都默契地在设置好的范围内活动,整节课讨论的两个问题:“文中谁骗了谁?”“他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其实读完全文后大部分学生已能解决了,于是不少的学生都在乐此不疲地重复着相似的答案,思维的深刻性,震撼心灵的审美观都被教师的重分析轻思想的熏陶掩盖了。试想,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假想你是这幕闹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你会如何应对两个骗子?”课堂上学生思维辐射的广度和善恶是非的辨别力是否会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呢?人性之美是否更能激起他们的阅读热情呢?

从孔子时代起,文学就一直被当作教化的工具,曹丕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韩愈的“文以载道”都是其中的表现。文学瘦弱的脖颈上套上了众多的金箍,文学的审美天匿难彰,文学的功能最终被硬结为一种“教化功能”。艺术的琴弦上则只有一个单一的声调在沉闷的轰响,这种表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更为明显,而今唯分数论的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只是学者专家的呐喊,却少见践行之人。然而学生并不是天生就有寻找劝渝、接受教导的癖好,懵懵懂懂的学生,乐意整天聆听教训的人并不多,于是就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枯燥、沉闷乏味现状。

教学大纲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现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审美素质的培养依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满堂机械地讲授、看似精彩的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放飞想象,挖掘深层智慧,用美的眼光审视文本世界的机会。

2践行审美教育,焕发语文教学的理性光辉

同样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_______________。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

很多例子证明只要教师设置得妥当,学生就会积极发挥审美功能,让自己的认识深化。可是,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像上文中所述的语文教学可谓凤毛麟角,唯分数论严重足阻碍着审美教育的路子。

第7篇

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 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热爱生活, 创造美好生活, 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1、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1 审美教育的特征和作用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 不同于通过说教与规范, 利用抽象概念的推演来进行教育的方法, 因此它具有形象的特点。同时美育凭借的是直观的感染性的形象, 它是以整体形象教育和具体细节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这种感染性特点, 又使美育不可避免带有情感教育的特点, 因为审美对象的具体生动的感知必然激起情感活动, 它主要通过对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在现代教育中它已经成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途径。当今教育, 使学生做到高质量的知识掌握和最大程度的智力开发的协调统一及高效率, 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采取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积极措施, 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 美育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说:“我们从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革命的新视觉来重新审视美育, 得出的结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美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审美情感比以往任何时候也都更重要。”首先, 对智育、德育等的作用。王国维说过“一方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 认为“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成,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我们知道美育凭借的感性材料和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可以把未曾经历过的生活以直接经验形式表现出来, 开拓知识面。“人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为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美育还可以激发人们求知欲, 提高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 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 这有赖于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 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 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 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 得出道德的判断, 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 从而避恶从善, 去伪存真, 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 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 弥补德育枯燥、抽象而代之以形象化和愉悦性, 提高道德情操, 健全人格。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说:“在培养人的行为美方面, 美学和伦理学应当携手前进。”其次对语文教学的作用看, 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乐趣中教学的, 靠潜移默化的训导能力, 寓教于乐是美育特征, 也是语文课的优选, 它能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学生, 美育以情动人, 理在其中, 感染人教学才会成功。马斯洛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 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体现。”熏陶渐染, 轻松愉快进入角色而师生情不自禁, 感情共鸣、褒贬随成, 思想教育也化入心田。1. 2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首先,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前提。应试教育把语文当作工具, 这种功利性的目的, 遏制了审美冲动; 教法上重理性分析,“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置文学作品和语文教学的固有特性、规律于不顾, 用抽象的概念代替培养美的感情, 用推理代替想象, 用纯逻辑的枯燥乏味的分析或繁复零碎的训练代替对作品的美的感悟, 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审美教育的缺失, 打不动学生的心, 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显然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能克服了应试教育的问题, 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适应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规律。其次, 当前新课改是助推器。2004 年年全面推进的新课改增加了选修课。文学作品数量增多, 它的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于审美“崇高对美的发现、追求与创造, 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使之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性质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极大地推动了审美教育的实施。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 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 与人的美化有关, 可以说,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 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 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 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 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顺理成章。

2、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2. 1 创设审美情境, 激活审美心理审美情境的创设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 可以启发想象,诱导联想, 激活审美心理, 建构审美心理结构。2. 1. 1 营造审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独特空间。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校园设计审美化, 还要有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 因此校园力求净化、绿化、美化, 师生和谐化。2. 1. 2 借助审美的教学媒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 如多媒体教学, 组成声音、图像、文字的综合体, 更直观, 让学生身临其境, 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还可以运用电影、音乐、绘画等拓展想象空间, 引发审美心理。2. 1. 3 精选审美的教学技法。意境的创设可用语言、动作、精美片段的切入、优美板书的设计等。如学习《雷雨》可将教室布置成舞台, 让学生绘声绘色表演, 产生强烈审美欲望。2. 2 激活审美情感, 引导学生体验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审美教学应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用情感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易健教授认为“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美育通过渲泄、引导、升华感性来对人实施教育。可以说“情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血液”那么, 怎样激活审美情感, 引导学生体验美呢?我想, 首先导入激情,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其次朗读激情。深入课文深层意蕴, 情感与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情景, 诱发同步联想, 激发审美情感。再次设疑激情, 教学中设疑, 能激起审美愉悦, 触感, 它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2. 3 因势利导, 鉴赏美激发想象、联想鉴赏美。想象力在审美心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激活情感体验美之后, 通过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 借助想象得以超越时空取得更深广的感受内容。研读课文鉴赏美, 研读是激发审美情感, 提高鉴赏力的关键, 可指导进行思路教学, 深入美文深层, 不但知文意且知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对蕴含的美加以阐释和点拨, 转化为学生能体味到的美, 产生评价美的能力。研读的方法宜采用讨论法, 充分肯定学生。2. 4 灵活多样, 创造美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 是最高阶段, 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 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在课文学习中创造美, 学习过程是非功过自我感知、领悟过程, 偏向于生发新形象、新意识、新意义的过程。如林黛玉这个形象可引导从现代社会角度重新认识, 再如表演、朗读也是对课文感知的创造。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 美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美, 引导学生做美的创造者。如穿衣打扮、布置寝室、美化教室、文艺演出等, 都可提高创美能力。在作文中表现创造之美, 学生在内在情感驱动下, 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通过想象, 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感情融入来表现美和创造美。高考众多的满分作文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为学生个性张扬提供了广阔空间, 充分发挥了创造的自由。因此教师应灵活多样地鼓励学生写作。总之,“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 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与德、智、体等一起, 关注了人的生存质量, 使人自我完善、自我优化, 我们充分利用优秀的语文资源, 认识美育在现代化整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面前展现出的是教育的美好天地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第8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提高阅读审美能力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中结合优秀作品,教给学生审美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一旦没有审美性,语文课堂便会十分枯燥,故此阅读审美教学十分关键。

从人物形象入手进行审美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作品都是经典。其中主要是以人物形象为核心,利用语言来描述人物形象所在的生活场景和相互关系,这些人物刻画大都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审美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形象为客体,让作品中的形象逐渐鲜活,使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就如身临其境,与人物产生共鸣。同时要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得鉴赏能力。这种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与哲学中的某些观点相结合,利用哲学来指导教学。

1.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不例外。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从联系的观点出发,全面理解形象,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解读,而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人物,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深化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情况以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在相关背景的基础上,激感,理解人物。

2.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中国历来的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形象逼真,打动人心。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可以重点突破人物的动作、语言和表情等等。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像等来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3.从细节出发突破难点。细节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十分关键的。文本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都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都应该表现教师的智慧,都应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可以通过细节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形象,紧扣文章主题,同时借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会对那些大悲大喜的事情感同身受,但有时,细节更能打动人,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让人铭记于心。文学作品也是如此。经典的人物形象不仅仅在经历大起大落时打动读者,而且人物身上的细节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因此,培养学生通过细节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十分重要。

二、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来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对作品进行审美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意义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获得审美的乐趣。这一点在学习古代传统诗歌和散文类文章时尤为重要。比如,我们在欣赏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学生的脑海中就可以凭借想象出现诗人乘船顺流而下,一叶扁舟泛于水波之中,两岸的崇山峻岭在猿鸣哀啸中更显郁郁葱葱。通过这样的想象,诗歌的美感就更加立体了,使审美更加丰富。

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通过自己实际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来形象深刻地感知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感知的图画,使学生获得享受美感的愉悦。

三、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将课堂内外的教学结合起来,审美教学尤其应该在课外学习中渗透。因为,比起课堂教学,学生更容易在课外活动中体会审美,而课外学习也可以反过来促进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四、注重思维开发,促进相互交流

在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演讲和其他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开发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准备完整的陈辞,开展激烈的辩论。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好词好句,展开评论活动,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促进语文教学,一举两得。

五、增强实际体验,探究朗读技巧

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审美教学来说,朗读非常重要。小学的阅读教学应该重视朗读,在朗读中使学生陶冶情感,激发想象。比如《荷花》一文在描写荷花时,这样写道:“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运用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荷花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在具体进行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荷花的优美画面,使学生能够立刻进入文章所描写的奇妙情境,同时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由此让他们从心底喜爱朗读。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文学的梦幻世界,使文字和感情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和读书的兴趣与热情。接着,笔者用轻柔的语调和赞美的感情示范朗读,在教师的诵读中,让学生深刻感受荷花的形象之美、散文的意境之美。

通过示范朗诵、配乐朗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会语言美。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剧本,排练表演,学会相关语文知识,培养愉悦感和美感。

第9篇

一、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彩,它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注意力稳定地引向对象,同时这种感知又具有整体性。当对象呈现于眼前时,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经过教师的引导,一定时间的静观默想,消化理解,再将这种无意识状态转为感知,把整个形象分化成的个别感觉再组合为一个完整的新的形象,完成感知过程。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要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发现美,感受美。

1. 运用媒体,创设审美情境。电教多媒体可以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感知强度。学生借助电教多媒体,突破文字的障碍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积存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

2. 通过范、诵读,引入审美情景。教师准确而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引入审美情景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增强儿童的情感体验,促进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引起他们思想情感的共鸣。作为教师,应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景,吸引学生进入课文,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抑扬顿挫地表现出来,充分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儿童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去作审美体验与鉴赏。

二、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鉴赏美

法国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具有丰富人文性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美的要素,让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

1. 用情感品味法感受情感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给人以无穷的智慧和美感,人类对于大自然自是情有独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便以优美的语言全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甚至在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或简短的一个句子中,都能透出自然的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用情去品味,才能与作者共鸣,受到震撼。通过细细赏析,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2. 用形象欣赏法感受人物美。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现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使千百万人的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感染,必然能诱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对于人物形象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活起来,对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做到历历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肖像美、对话美、细节美、环境美等等,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欣赏艺术形象或人物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三、启发审美想象,激发学生创造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可见,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呢?

1. 填补空白。文章中的“空白”就和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他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开有合,点到为止,惜“语”如金;或者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有所保留,给儿童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任由他们去联想、去理解、去揣摩、去补充。

2. 口语实践。未来社会是个信息社会,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与日益普及,以及生活节奏地不断加快,口语交际的频率将越来越高,对口头语言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学生进行口语实践提供了比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各种口语表达机会。

3. 写作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在写作活动中,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想象、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来再现美和创造美。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体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用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第11篇

语文历来都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两种特点,不仅承担着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各种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运用语文教学的美感染学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立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文字之美

初中语文教材围绕着教学目标,精心选择一些名家名篇,这些经典作品不论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内涵方面都堪称精华,是语言美与精神美的结合体。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这些代表性的作品,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效果,这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用心感受汉语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时,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老师先给学生们示范朗读,再让学生出声自由朗读,领会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画出自己认为表达优美的句子。学生们认真阅读,分别画出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老师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老师让学生组成朗读小组,小组内进行朗读,总结出每一个小节表达的情感,推选本组朗读最好的学生,在全班进行朗读比赛,同时,教师允许学生毛遂自荐,挑战班上朗读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朗读,理解了诗人的思乡情感,从中感受到了诗歌的情感之美和语言之美。

由此看来,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述中,亲身体验汉语的博大精深,感受语言句式的丰富多彩,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演绎,感染学生们的心灵,增强对语言之美的认识。

二、借助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以文字为载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意境。老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直观生动展示课文描绘的意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各种风格的意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体会文字传达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美、感受美。

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课时,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短片中集合了苏州园林独具特色的景观,配以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文字介绍,让学生在观看苏州园林如画风景的同时,在头脑中勾勒出苏州园林的图画,把学生带入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身心受到感染,对苏州园林的美形成独特的感知,了解苏州园林与众不同的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们开始对照课文,体会课文描述的“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等,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学会了发现欣赏景观之美。

由此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普及运用,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老师可以借助各种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于作品意境之美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运用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领悟精神之美

语文学习信息量大,形式比较灵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审美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学生在参与中感知、体验,不断增强审美的意识。老师围绕着语文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增强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感受课文的情感与精神的魅力。

第12篇

一、自然景物之美。

语文教材的课本之中有大量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这些经过作家艺术加工后的自然景物,比真实的景物更精致、更细腻、更完美、更动人、更富有美感。比如,那精美如画的苏州园林(叶圣陶《苏州园林》)、分外娇娆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雪》)、奇险壮观的长江三峡(刘大杰《巴东三峡》)、幽静淡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月色》)、生意盎然的百草园(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徜徉于这美不胜收的画廊间,不仅会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而陶醉,而且被作者饱含于景物中的思想感情所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语文教学常常要引导学生领略真实的自然景物。比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描写表现大自然。课外活动有时也要引导学生游览名山大川,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学生真实的自然景物,不仅会使他们受到大自然的陶冶,而且会激起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感情,能培养他们观察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二、社会生活之美。

语文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广阔丰富,涉及到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不同民族的生活。它们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处理,比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强烈、更具有典型性。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而且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它们有的反映人间的悲欢离合,有的展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有的表现乡俗民情,有的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会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激发他们去追求、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从而发挥语文教材“生活教科书”的作用。学生时代的生活是无比美好的,会使人铭心刻骨终身怀念。这如诗如画的学生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美育课堂。因此,我们应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吸收美的玉液琼浆,使自己茁壮成长。

三、人物形象之美。

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以描写、刻画人物为主的课文。有写人的记叙文,也有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所描写刻画的人物形象,有杰出人物和优秀人物。他们的伟大思想、革命精神、优秀品质、崇高人格闪耀着美的光华,是学生学习的光辉榜样。有的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正面典型,他们精神美、情操美、性格美、气节美等美的质素对美化学生心灵发挥着巨大作用;所塑造的中间人物,他们的不幸遭遇、思想性格中的亮点以及不足,也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促使他们深深地思考,从而得到某些人生启迪;课文中的反面人物形象,作为生活形象是丑的化身,而作为艺术形象则是审美对象。美学家朱光潜说:“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这类形象的艺术之美在于作家用艺术手段对他们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深刻的批判而更加强烈地突出了他们的丑,因此,更加会激起学生对他们的反感和憎恶,对其相反的美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会对作家高超的艺术手法出由衷的赞叹,这种审美鉴赏活动便是有效的审美教育。

四、意境、情思之美。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以深远的意境和浓郁的情思见长,如诗歌、散文等。指导学生学习这类课文,会使学生沉浸于美妙的艺术境界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领受美好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美的陶冶。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富有哲理的意境所显示的自然伟力,强烈地激发人们昂扬进取、奋发向上。有些课文以表达情思为主,也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质朴;表现蓬勃生机奋发向上的精神;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颂扬纯洁的友谊、爱情等,这些美好的思想感情也是很好的美育内容。

五、语言表达形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