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06:0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进入学生会感想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思想方面
旅游爱好者协会是一个刚创的社团,在还没进入这个社团的时候,我还是属于那种刚刚开始认真做属于自己的事的人,我就把他当做自己第一份开始的事业。所以在还没有进入社团的时候,我已经给自己定下了前进的目标和任务。
有的同学老感觉参加学校的活动,不进入学生会或者有点名气的社团那还不如不参加,就算参加了也是三天旷会,两天请假!我觉得不管入的是学生会也好,还是普通的社团也好,我们的目标是锻炼自己的能力,既然你的能力能在这个社团里体现,既然你能在这个社团里锻炼能力,你还想要求什么呢?任何地方都是锻炼自己能力的地方!所以在进社团的时候思想上一定要定位好:既然选择了这里,就应该勇敢地干下去,却说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工作方面
我的思想很明确,那就是全心全意为社团服务。所以在工作方面,我一直选择社团有事,我都尽一切力量把他做好。
在第一次社团初始开会的时候,那时候只认识两个人,而且是那种刚认识的,有点胆怯,可是我刚去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很好相处,才知道原来我们也是真正一个团体了!
社团第一次开会的时候,因为是周六,很多学生都要考试,来的人不多,我们只能一个一个人电话打过去。询问同学是否有时间过来,我们还要尽量稳住已经在那的同学,尽量让他们不选择离开。当时我是第一次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谈,这与我的性格有关,我是不喜欢张扬的那种,可是就是那一次的锻炼,我才发现,其实,那种感觉真的很不错,我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扩进。
还有个是社团的出行活动!在那个活动里面,我们提前两天出去探路,把需要走的路,需要注意的事,一个个都准备好了,为大伙一起出去做一个前导,那一次都去游玩,很开心,虽然天气有点热,但大伙都是那种意犹未尽的!后来回来才发现。皮肤全部变红了,呵呵。变黑了好多。我们男生倒是没什么,倒是苦了那群女生了。
还一次是上半年的时候,那一次出游,我没能出去,确实是因为有些很重要的事走不开,但是,很早的时候我便出去看看他们准备的怎么样。其实,这个社团也是算我们一起一步步带大的吧。很有感情的那种,也放不下。
三、会议方面
会议是每个社团的核心,没有会议就会缺乏沟通。我们社团开会的机会不多,但是,每一次开会大家都能感觉到一个集体的所在。这是我们大伙的一次小小的聚会把!
引用社长当时给我的一句话,在这个学校留下点什么。是啊,真的,这个社团我们终于做出来了,也要离开了,但是,真的不后悔。永远。。。
以上是我的总结报告!
对话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一种崭新的教学形态。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创新,它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进行的一次新型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的提出,无疑为进行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带来了契机与条件,也是对话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理论支撑和基石。思想品德课必须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有必要对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实施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进一步改进当前过于强调接受的学习模式,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对话教学法的内涵
对话交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纵观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其教学活动必不会缺少与学生的交往。例如在我们所熟悉的《论语》中,我们就见识到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达成学习目的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认为对话教学是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出发点,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领会学习内容,在课堂的对话互动中,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三、 对话教学法的特征
对话教学较之以往过去强调接受的学习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表现在对话教学具有民主、平等、互动等特征。
(一) 对话教学法具有互动性、交往性
“所谓交往,就是共生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既然交往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那么交往也应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互动与交往是采用对话教学法课堂的基本手段,在对话课堂中存在着教师?c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话教学是一种知识的构建过程,通过互动、交往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知识视野逐渐拓展,不断地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 对话法具有创造性、生成性
对话教学改变以往的总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坐在位子上听的教学习惯,对话教学其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问题,并依据教师分配的任务,每小组派出代表来展示讨论成果。在这个环节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知识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对话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是单方面的传递知识,而是重新构建、生成知识从而创造性的掌握知识。
(三) 对话教学法具有民主性、平等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教师也会与学生对话,但这些对话只是狭隘的言语对话,甚至言语过于凶狠,在学生回答不出时更是冷眼相待。教师之所以为教师,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教师年长先于学生学到知识,不能因此而凌驾于学生之上。教师与学生都是人,都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在对话教学课堂中更应民主、平等,尊重学生。对话教学课堂中的对话交流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是敞开心扉的情感的交流。
四、 对话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具体运用――以《为个人的责任》为例
笔者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特点和对话教学法的综合特征的基础上,将对话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现以教科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六课第二框《每个人的责任》来阐述对话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具体应用。
对话教学法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因此,我将对话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分为以下五个环节,首先是采用师生对话为主的课堂导入环节;二是以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问题来自学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环节;三是学生小组交流导学案中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成果的学生与学生对话的互学环节;四是教师点拨、升华主题;最后课堂学习收获的分享,引导学生整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一) 课堂导入环节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一节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很重要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对话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探究的主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组织,其组成成员还是不同的个人。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那我们又应该怎样维护公共利益呢?
生:做好自己的分内职责,无私奉献……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应该怎样维护公共,来学习《每个人的责任》(并板书)。
采用师生对话来导入课堂,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进入课堂学习。在师生对话、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 自学环节
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环节,明确了学习主题后,进入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问题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并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梳理和细化知识点,整理知识结构框架。自学环节,是学生与书本对话的主要环节旨在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我将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变成导学案,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查找、讨论、探究。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1. 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承担什么责任?
2. 什么是社会公德?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在公共生活中,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4. 列举生活中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感人故事。
5. 我们应该维护我们美丽的校园?
6. 阅读课文中第50页的阅读资料,通过边防战士忠于职守的感人事例,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设想如果这些战士不能尽到自己的责任,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此环节,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了巡视,学生都基本能根据导学案来学习。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在自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会问不懂的问题,此时应注意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应让其将问题留于后面的小组讨论环节。
(三) 互学环节
这个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环节,教师指导学生互动、互学、互教,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以及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在这一环节里,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把自学环节中学习的成果进行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和辨析。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围绕着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只当听众,发现小组讨论交流做得好的就及时表扬。并由各小组学生派代表进行展示,展示完之后,教师不要急于点评或补充,示意其他小组的学生来点评和补充。总之,引导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激发学生之间的辩论,达到“百家争鸣”,使学生用心去体会生活中蕴含的道理。
让学生来讨论、来讲解课文的基本知识,不仅让学生更全面的思考问题,更好地领会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互学、在与同学的对话中学会分享,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 教师点评
在自学、互学的基础上,教师在这个阶段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点拨,突出重点、解答难点;对学生在自学、互学环节中得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作针对性的总结点评,这是课堂教学升华的一个环节。
在让学生合作探讨完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之后,笔者播放了《感动中国》讲述杨善洲的片段,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作为一个公民应无私的奉献。思想品德的形成?^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对维护公共利益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而特别设计了这一环节。提问学生自己的感想,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升华新知。
(五) 归纳总结
提问学生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之后,借助罗列大纲的板书再点一遍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师生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学生积极思考之后,有助于知识的构建。
五、 提高对话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应用的有效性建议
(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施对话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开展对话教学。课堂是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教师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来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合理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合作、探究,在生生的对话中领会知识。总之教师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探索知识,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加强“合作学习”
马卡连柯说过:“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小组成员之间他们对彼此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小组的教育,加强合作学习,让小组里比较积极的学生带动小组学习。对于个别不愿参与课堂对话的学生,应该让他在小组讨论中多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让他的同桌多问他问题,互助助学,让他参与课堂。
(三) 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情感的对话。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采用对话教学法上课时,我发现在平时接触得最多的学生他们更乐意来回答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与学生课前、课堂中、课后的交流。让学生知道你在关注他,对他有所期望,学生会更加愿意更加有热情的投入学习,相信所有人都尽量不会让喜欢自己的人失望。
关键词:启发诱导;发现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48-01
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一、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二、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发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异同如何?阅读欣赏或写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 文理,从而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导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
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和逻辑思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表现等)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学习了鲁迅的几篇杂文后,对鲁迅这一立场坚定、嫉恶如仇的革命家、文学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有学生提出,鲁迅措辞严厉是不是近乎刻薄呀?有的学生提出,《雷雨》除了人物之间矛盾冲突,还应该有人物自身内心的矛盾冲突;《雷雨》和《窦娥冤》的故事悲剧究竟个人因素大还是社会因素大?……
显然,学生的疑问,牵涉到作者的思想、历史事件的是与非、政治与文学、艺术与生活等问题,也关系到欣赏品味的差异、时代隔阂等问题,学生能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虽有时难免肤浅或怪异,却是善于思考的良好表现,更是科学思维的结果。只要教师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甚至不怕学生自己的见解,这便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
四、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是掌握良好学习策略,具有良好学习交往素质的表现
一、理性的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数学复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已经存在的知识更为系统与网络化.平时在教学时,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能顺利作答,而有些学生却一筹莫展,这是由他们的认知结构与水平有差异引起的.我们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认知互补、相互促进,达到知识结构的最优化.
有效课堂交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探究与交流,顺利地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有效课堂交流的复习课策略实施过程
1.课前问题生成,使复习形成问题的聚集
作为本节课的先导,学生提前完成教师下发的“问题生成单”.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复习内容,在完成题目时,有困难的学生会主动查资料,进行自我查漏补缺,这是一个学生主动整理知识的过程.然后,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有哪些体会和感想,这是对信息深加工的过程,进入理性化阶段.
【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及应用复习(浙教版七年级下).
问题生成:课本中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上有一道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头(只)?
如果假设鸡有x只,兔有y只,请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写出你求解这个方程组的方法.
探究1:据中考阅卷老师统计,有约50%的学生求出了方程的解,约20%的学生没有写出求解方程组的方法.你认为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他们忽略了什么?
请你和小组同学一起回顾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探究2:假如此题变为“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问鸡兔各几头(只)?”请你和同学们探讨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的概念.你能求出它的解吗?
探究3:假如此题变为“今有鸡兔同笼,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头(只)?”你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又有什么发现?
探究4:对于本题的方程组x+y=35 ①
2x+4y=94 ②,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探究5:请归纳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有 和 .它的基本思想 .
这些问题以一个情境为线索,却覆盖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概念、解法和数学思想等知识要点,题目容易又典型,便于学生巩固与作出总结.
2.课中民主对话,让思维在交流中增值
小组交流时一般每小组4~6人,大家互相讨论,气氛热烈.教师在各小组间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即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点拨学生的思维.
例如,方程组这节复习课,教师布置课堂交流,有一组同学在探究2题的结论时,加入了x=0
y=35和x=35
y=0两组答案,使得本题的解有36组,我便提示他们应该从实际意义考虑问题.另一组同学在分别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探究4中解法外,通过组内交流,发现可以先把②式整理成x+2y=47再解答会更简单,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巡视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动向,抓住思维的火花不断加以鼓励.这一过程,学生全面参与,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作用.最后各小组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推选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3.及时归纳小结,让知识在梳理中系统化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每组选一个代表到讲台上讲解对这一题目思考与解答的感受,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更正与建议.而教师则对学生的讲解给予鼓励与肯定,当有其他组的学生提出不同想法时,则通过引导加以澄清.最后笔者因势利导,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本章知识的架构图.
通过对一道中考题的分析,即激发了学生对中考题探秘的兴趣,又通过探究题的逐步分解,使学生梳理了知识要点.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中,都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自我效能不断增加,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又通过各小组讨论和补充,形成对数学内容的共识,总结规律,其中包括解题策略及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4.适当拓展,让思维在深化中升华
在学生建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实践活动,教师提出更高层次问题,同样组织各小组讨论,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请你根据消元的思想方法,试着解决如下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相信自己,你能行!
x-y=1 ①
x+y+z=26 ②
2x-y+z=18 ③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高一(2)班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大家在新的班级、新的学期里取得新的辉煌!
怎样度过下面这两年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呢?下面我来谈谈几点看法:
第一、同学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工作:
1.作好吃苦的准备
选择理科,同学们将要面对更概括、更抽象、更难于理解的课程,要面对更激烈、更紧张的竞争环境,要面对更长的在校时间,这都要求同学们要树立起一种意识、高考意识,要做好承受压力、经受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准备。
2.尽快适应新环境
高中阶段不仅所学知识深度、难度加大,而且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会使人际环境较以前更复杂。所以大家要尽快适应新环境。
3.学会自主学习
较之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4.重新自我定位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记住,进入高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3年的时间足以不断提高成绩。因此,我们要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要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予自己正确评价,并激励自己不断向目标努力。
第二、同学们要养成九种好的习惯
1、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就谈不上愉快地生活,也不可能安心地学习,因此建议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坚持锻炼身体。
2、管理习惯
要学会管理自己,也要学会管理他人,可通过毛遂自荐的方法,进入班委会或学校学生会、团委会以及学校的其他学生社团。充分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
3、要养成全神贯注的习惯
同学们听说过会移动的黑板的故事吗?大科学家安培经常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有一次,他走在大街上,正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忽然看到前面有一块黑板,于是他便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地演算起来,算着算着黑板开始移动,于是他也跟着移动起来,后来黑板移动得越来越快,他实在跟不上了,望着渐渐远去的马车,遗憾地说:“可惜我还没有算完”,其实我们的学习要的不就是这种全神贯注的习惯吗?
4、要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当年求学的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就是他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写照。
5、思维习惯
高中的学习离不开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6、阅读习惯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就要加大阅读量,并作好读书笔记。
7、质疑、求教习惯
高中的知识比初中知识难度加深,不易理解,学习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同学们要大胆质疑,虚心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8、总结归纳的习惯
对每一阶段的知识和学习,我们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不断提高。
9、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高中的学习,课程多、时间紧,要求同学们学习要有计划性,要定出各个学科,各个时段的学习计划,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这就等于赢得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高中入学教育心得体会二:高中生新学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722字)
九年寒窗终成桂山学子,当我提着行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心里涌动着莫名的激动。往日的理想终成现实,桂山,我曾在心里把您召唤。今日我终于可以依偎在您的怀中恬憩。桂山,这间充满灵秀之气的百年老校已经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
在萦绕着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内,学习是一种幸福。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回望了桂山的历史,就像观看一部电影。故事情节永远是那么的高亢那么的激奋人心。虽然桂山的过去我们无法参与,但是桂山的未来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严格的校纪,独立式的校园生活可以锻炼同学们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在这里才是真正的独立与自理。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单位,不同的班有着不同的特点,于是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几天的相处,我们同学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团康活动中,每个人都是显得那么积极。我们设计了本班的班名、班词、班规还有班歌呢!每一样都凝聚了同学们的心血,是我们智慧的结晶。
结束了学前教育,接踵而来的就是军训了。在依山傍水的国防教育基地给人一种为之一振的感觉。换上一身军装,肩上似乎也多了什么叫团结,什么叫服从,什么叫毅力……我们更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炎炎夏日,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但是没有人愿意倒下,没有人愿意放弃人生的挑战。迎难而上,开启新的篇章。毕竟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就;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所以我们满怀希望地播下种子,洒下辛勤的汗水,最终摘取最丰盛的果实。
学前教育令我们明白要德馨学厚,军训令我们自强不息。短短十天的时间教我在迷茫中摸索,在徘徊中坚定,在风雨中成长。不管未来会是怎样,只想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亲手编织属于自己的未来。我仿佛化作一只雏鹰,在桂山这片蓝天下展翅翱翔,经历风雨挑战,最终冲向胜利的终点。
高中入学教育心得体会三:高一新生入学教育心得感想(4153字)
16岁的花季,是人生最美丽的年华。如何让花季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不仅是全社会和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更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中教员的神圣使命。由于青春期的特殊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因身体、心理及外界的诸多变化,内心深处不断聚变着、涌动着、迸发着。引导好了,向良性循环发展,他们可以作出一番伟业,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才;而偏激了,误入歧途,将贻误终身,更有甚者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后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新闻、报纸、广播及我们身边不乏事例。因此,我认为必须大力做好高中生的入学教育,把这一起点作为人生的第二次启蒙期,打有准备之仗,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
由于教育对象、教学环境和教育方法的差异性,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入学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经过几年的观察和思考,我个人认为在对广大高中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两点:
一、养成良好习惯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成长有利,而且会受益终身。这里我所说的“良好习惯”,不仅仅指学习习惯,还包括生活习惯、心理习惯。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而21世纪的职业主体是技术性工作,这就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新技术适应能力更强、具备计算机应用和跨国语言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具备这样的知识和技能,首要的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学生,如果能够课前认真预习、课堂全神贯注地听讲、课后巩固复习、思考发现问题,然后加以分析、解决、整理,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而相反,如果课前不闻不问、课堂似是而非、课后似懂非懂,没有自己的分析、思考、加工和整理,学习起来自然无头无绪,久而久之,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会比较混乱。这就提醒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方法的形成,从而可以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便以科学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也要求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把住关口,在入学初始阶段就给学生打上深深地烙印,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快速地克服、解决过去存在的不良习惯,保证学习的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文明健康方式促进成长。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的活生生的一份子,其生活状态如何,也直接或间接地关乎着社会发展的状况。而作为学生,能否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他一生的学习、工作、发展等意义重大。由于受到形形扑面而来的大众传媒的影响,许多青少年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是心情浮躁、追求时尚、注重感官刺激,结果做事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不设想将来,往往为了一时的潇洒而耽误了一辈子的前程,后悔莫及。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指导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帮助学生处理眼前诱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进而确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够克服困难,不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确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为国家、社会发展尽义务。
3、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以积极乐观心态挑战羁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从关心改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逐步深入到关心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广泛的人群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青少年学生中存在这样那样心理问题的不占少数,而且呈现上升的势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认真观察,也不难发现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厌学、情绪频繁波动、早恋、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对人对事缺乏信任感、缺乏自控能力等等情况。看到这样的局面,我很着急,也很痛心,认识到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的至关重要性,更在思考如何指引学生走出各种心理误区,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积极地成长,勇敢地面对、思考、解决人生不同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还是多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多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多关注学生接触的外部环境,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学生随时进行心理调节。这样在遇到问题甚至是难题时,学生才不会一味地退缩、逃避、恐慌,而是可以逐渐地面对、正视、调节,直至加以积极地解决。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而心病的“治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要做好长期心理战斗的准备,抓反复、反复抓、长抓不懈,方能逐步解决长期以来被忽视而又积聚很深的心理问题。
要成才,首先要学会做人,要做好人,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二、学会理性思考
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前,基于所处的年龄段、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能力以及个人的认知构成,学生们的思考方式以感性认识为主。步入高中之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成长,课程的科目设置、难易程度的增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而跨越式发展的程度除了与个体差异相关外,还与能否尽快学会运用理性认识关系密切。
所谓“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高中新生由于特殊的年龄、心理、认知能力,使他们具有如下特点: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看,他们大多数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兴奋点仍主要集中在直观感觉上;从思维特征看,仍未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认知结构看,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刚刚接触高中教材,因此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未免存在一定的肤浅、偏颇和模糊。所以,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遇到问题、困难是草率、冲动,还是理智、冷静,我想结果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而能够自觉地运用理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逐步培养、形成的过程。而这里我强调的学会理性思考,既指这一过程,更是要突出思考的内容。
1、思考人生的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步入高中阶段,应该说是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更加成熟、理性,而其中无法回避地就要探询人生的价值,也就是要逐步形成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利用事物,并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判断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观。一个人能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青年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当前时代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发展和完善。可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确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是选择生命之舟航向的大问题。这同样也是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个大考验。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指导学生设计人生的蓝图、确立前进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从而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
2、思考未来的专业方向——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由于缺乏对人生的长远规划,很多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很被动,特别是对于自己将来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方向,许多学生从来没有慎重考虑,甚至出现很多随潮流、大帮哄、凭感觉、看情绪的情况,高考报自愿、选专业很盲目,上了大学发现并不是自己的专长或者远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严重的还有所选方向早已落伍于时展的要求,以至于学习起来很痛苦,看不到前途。这就充分说明一句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理性。所以,在学生步入高中时,老师就应该提示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观察时展的趋势、思考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这样就可以提前很长一段时间探询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并且不断地加以调整、完善,到报考时就可以水到渠成,缩短发展方向,少走很多弯路,人生道路就可以顺畅、宽阔许多。
3、思考终身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抱负。
由于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中国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必须具有历史责任感,担负起时展的重任,而能否树立起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具有决定性意义。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思考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有前进的巨大动力,对自己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就会有所思考、有所行动,不会为眼前的困难、浮躁所羁绊,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关系重大,所以这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而且方法必须得当,否则会流于形式、变成说教,反而让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反感,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把握住时展的方向、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教育的目标,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品质,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并能够自觉地转变为求知的欲望、品德修养和投身伟大实践的行动,在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调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既有信号的功能,又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它能积极地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积极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发歌唱者感知的积极性,增强想象和思维的能动性。歌唱艺术是最富心灵性、表现性的艺术,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在歌唱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比如歌唱情绪低落,状态就差,歌唱无激情,声音无活力,高音就困难等。情感与声乐技巧训练及声乐艺术表现密切相关,因为一切歌唱活动都是依靠人的大脑和各发声器官协同配合来进行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教学的双方,教与学双方都处在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声乐训练靠大量心理活动来实现,生理因素也受心理活动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因素很多,毫不例外地应该将积极的情感作为动力,教师能否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解决声乐技巧的动力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解决声乐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处处充满矛盾,学生就是在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歌唱者对自己的歌唱器官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凭听觉、视觉、感觉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感受、比较,都是以感知为基础,以大脑的意识操作为手段,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形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和获得歌唱经验,达到真正掌握歌唱的技巧。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并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歌唱欲望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来实现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获得好的歌唱状态的基础,比如声乐教学中常出现有的学生为追求某种声音效果,找“高位置”而脱离自然状态,发声音位不高、咬字无力、课堂不够积极等状况。笔者曾用富有情感和语气的朗诵状态启发、引导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朗诵本身就是艺术性的语言,《乐记》中讲:“歌之为言之,长言之也。”歌曲的创作与表现都是人们生活中情感语言的演变、夸张和提炼,而完美的朗诵更是发声技巧、语言技巧及情感表现的最好体现。作为声乐技能的训练也可借助朗诵的感觉,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强调带上感情,并带上良好的呼吸支持,将语音位置提高,加强语气、语调以及咬字、吐字的积极状态,将朗诵时的生理感觉再现于歌唱状态之中,学生通过练习找到了好的声音感觉。中外艺术歌曲中,处往往出现“啊”“哎”等感叹词,这些高音恰巧是歌唱技巧的难点,又是学生最畏惧的,若要求学生用叹气的状态,带上语气,深情地朗诵歌词的状态去找高音感觉,充分地打开喉咙,既能使学生容易找到高位置的声音状态,又能减少学生对高音的畏惧感,克服发声障碍。
声乐教学成功者往往是教师善于教与学生善于学的积极互动,学生课堂的感知状态、情感状态以及个性特征等都能动地支配着他的生理感觉,也控制着他的歌唱行为和技术的发挥。比如歌唱最重要而又最常见的呼吸问题,若教师只强调怎么吸,吸多少,吸到什么部位等等,学生往往不易做到。若能给学生讲明歌唱呼吸与生活呼吸的异同和特殊性,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歌唱呼吸需要一定量的支持和有意识地控制呼气,运用和练习中要吸得深而吐得均匀,随时要保持松而畅的呼吸状态。具体练习中可启发学生用吸气如“闻香花”“打呵欠”,呼气如“抽丝”“吹蜡”等生活体验来找感觉,可能会获得好效果。教师形象、生动的启发比单纯生理性或技术性阐述,更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也会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想象,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捕捉各种发声感觉。
二、情感因素是歌唱表现艺术美的核心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但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应具体落实在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中。比如声乐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练声曲,它是教师训练声音的手段,也是声乐表演的准备和发声的基础。通常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不同状况选择各种练声曲,主要注重于技术上的考虑,往往比较枯燥而单调。教师在巧妙地组合和设计练声曲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效果,既要做到循序渐进,也应考虑到该练习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例如音阶上下转换和跑动要富有流动感,应该连贯性练习与跳动性练习相结合,把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技术训练中解脱出来。特别注意课堂练习的状态,要求学生感觉每个乐句、每个母音的流动都有潜台词,将连惯性乐句要唱得舒展而自如,跳跃性乐句唱得华丽而富有活力。教师把练声曲看作是技术训练、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训练的综合体。要求学生在练声中养成细心感受、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把每条练声曲或作品都唱得准确而完美,从技能训练上升到有意识的歌唱需要,从而形成对音乐作品感受的完整概念,为今后驾驭难度较大的作品创造条件。由此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增强教学艺术性,学生的心灵会得到陶冶,使其认识到美好的歌唱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人内在情感激发的结果,使学生逐渐养成发声必有情的习惯。由此也能极大地减少由于技术训练带来的心理压力。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调控无疑还应体现在对歌曲的艺术表现与情感内涵的挖掘上。声乐教学本身就是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作品的艺术美产生热爱。在处理具体的作品中,教师若能运用富有感情的想象分析歌曲旋律与歌词,并用艺术性的朗诵语言准确而生动地朗诵歌词,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学生通过联想歌词中的意境,会身临其境,将歌曲音乐形象与歌词文学形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音乐画面”,会激发起创造好这部作品的欲望。强烈的创造欲望会激起对声乐技巧的完美追求,在不断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良好的发声技巧和声音状态会得以巩固和稳定。
在此课堂氛围中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歌唱是通过优美的乐音来表达情感和心灵状态的艺术,作为艺术二度创造的歌唱者若没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处于激动不已的情感状态便不能进入创作状态。没有真实的情感渗透与作品心灵相通的情感感应,就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声乐艺术本质上就是人类情感的需要和表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人心感于物而动,声则动于心而发。声乐教学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要善于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才能以情动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使教学充满情感的魅力。学生受到教师教学中情感的陶冶和激发,促进情感想象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对情感的理解从生理感官的感受上升到心理层次的完全接受,逐渐形成深刻、持久的审美体验和完善的审美能力。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充当着极为特殊的核心作用,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有学生接受的整体现实性。
三、不断的艺术实践是完善情感表现能力的基础
声乐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歌唱技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无数实践锻炼得以巩固。完美的歌唱应是正确的发声方法长期培养和不断的艺术实践总结、积累的结果。教师在注重课堂训练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包括上观摩课、听音乐会、参加演出等艺术活动。例如,学生听到著名歌唱家优美的歌唱,往往会因激动而情不自禁地歌唱,而且唱得轻松、自如,越唱越兴奋,越兴奋技术发挥、情感状态就越好。这种榜样的力量潜入学生心灵会激励学生对美的歌唱的追求,会为此而刻苦钻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学生会把平时课堂接受的感性认识通过舞台实践加以检验,并得以积累和巩固,逐渐上升为自身切实感受的理性认识,把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统一起来,把教学中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转变为心中所想、口中所唱,逐渐成为能用审美之心感物、审美之耳赏物、审美之眼观物,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学生会将歌唱时的情感活动与其他心理因素形成联系,并在以后类似情境中重复体验这种情感,这对培养学生深厚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大有益处。艺术实践是学生歌唱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歌唱才能也需要在无数次实践中去求得形成和发展。声乐教学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从中体会知识的实践意义,能极大地满足其求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除此以外,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始终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教师教学中应注重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不但能鼓舞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还应加强自我修养,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心灵的闪光点,作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起点,使教与学双方获得一种心灵的沟通。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会对学生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真正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在这种积极而和谐的状态下进行技能训练,十分有益于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情感表现欲望,学生会将这积极的内在动机转换成自觉而刻苦学习的动力。
结语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歌唱技巧,完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内容丰富而复杂,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则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若善于把握学生内心的各种情感因素,将它转换成精神动力,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心境中真正领会、掌握歌唱技能,定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情感的调控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凯著.音乐心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
[2]章志光著.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关键词:教学倾听;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53-02
在多媒体教学不断被推广的当下,高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依然是最古老、最传统的讲授法,因为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点拨。然而,不论是在讲授法教学中,还是在多媒体教学中都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师生教学倾听缺失的现象: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可是课后留下的却是不容乐观的听课效果,教师不得不额外找时间重新讲授教学重点。
倾听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师生间的教学倾听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倾听是一名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面对高考的竞争压力,这种师生双方教学倾听的缺失问题必须及时解决,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利用教学倾听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阐述此问题。
一、提高教师教学倾听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1.讲究教师教学倾听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学生的生命需要教师的倾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和自己相同的生命体―― 一个具有自我生命的实现者,赏识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把学生当成鲜活的、生成性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开发蕴藏在学生中的无穷潜能。
(2)以身作则,榜样激励。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给学生做好榜样,激励学生进行有效地倾听。
(3)积极参与,正确引导。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积极倾听的同时,应敏锐地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果断地决定何时引导、怎样引导,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在逐渐接近问题实质中获得矛盾激化,并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矛盾。
(4)及时反馈,积极评价。教师倾听时,要在理解学生所表达观点的基础上及时反馈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观点。如: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把学生言说的重点重复一遍,然后画龙点睛地点评、提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在互评中向他人学习,借鉴他人成果。渴望被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们赏识、认可的学生,会主动提高倾听的自觉性;被激励了的学生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中,这会对提高学习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2.提高教师教学倾听的技巧。倾听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教师追求具体的倾听技巧。
(1)给学生一个倾听的任务。倾听任务像目标一样指引着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在上课之初教师给学生布置倾听任务,学生就增强了倾听的目的性,围绕着倾听任务主动倾听。贪玩、走神的学生也集中了注意力,运用自己的意志力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全方位倾听。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全方位的倾听学生。倾听时,教师不仅要走到学生中间,还要上身前倾,表示对学生的专注和尊重。教师不仅要耳到、眼到,更要心到,全神贯注,积极响应和反馈。既要捕捉到言语的含义,又要从学生的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判断学生的内心情感,实现师生心灵的亲近。只有全方位的倾听学生,才能及时捕捉教学信息,进而真正地掌控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3)耐心等待。由于受到自身知识水平、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表达不一定流畅。教师在倾听时,要学会等待。教师的等待,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教师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更不能越俎代庖,急切地和盘托出答案。有时,短暂的沉默之后还会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4)加强听写技巧训练,打造高效倾听的学生。听写训练是培养注意力和判断力最有效的方式,它要求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听得仔细,记得准确;同时还要能迅速引申个人感想,概括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强化识记,加深理解,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揣摩了以下三种听写训练形式:①两个“五”训练。即训练学生集中精力倾听课堂之初的五分钟和最后五分钟。导入新课、课堂总结是教师最精心准备的地方,是统领、归纳全课之处,这也是一节课中含金量最高的两个时间段。②同桌倾听训练。同桌每人轮流充当说话者和倾听者。说话者讲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朗读一段课文,倾听者听完之后,要转述所听的观点。③主题倾听训练。先让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倾听或观看影视材料,然后两个人一组,互相分享对倾听材料的理解,讲的时候不做增减,尽可能和原材料相符。
在进行倾听训练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合理分配注意力,选择倾听要点;利用话语的停顿和间隙记下有用的信息;对所听到的材料精加工、再创造,进行浓缩,简化到精髓;利用组块优化记忆所记的内容等。
二、学生提高自身的倾听能力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学倾听除了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之外,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倾听”当成一种学习方法,并养成“倾听”的习惯,切实培养自身的倾听能力。
1.真诚的倾听态度。倾听教师需要真诚的态度,因为教师花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寻找资料,阅读书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同学之间倾听更需要真诚的态度,毕竟学生之间存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理解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
2.积极地理解。倾听时,学生要积极理解话语内容,激活自己的思维,捕捉有用的思想和观点,并把这些观点与自己原有的观点进行比较与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学生还要把自己的理解反馈给教师或其他同学,在不断的碰撞、探讨中生成新的意义。
3.学会做笔记。倾听和记笔记是不可分离的,整理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学生既要运用多种感官学习,又要理解消化所学内容,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表达出来。学生要记住教师讲授的要点,边倾听,边记忆,在理解中做好笔记。
4.集中精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倾听需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我监控,集中精力,平时多做集中精力的训练,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如:脚步声、咳嗽声、开门或关门声、铅笔落地声、同学讨论问题声等,以求完全进入倾听状态。
教学倾听是教学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需要师生的共同培育。只要师生共同积极参与,教师把倾听当做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理念,学生把“倾听”当成一种学习方法、养成“倾听”的习惯,就能提高师生倾听能力,切实打造出高效的课堂,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新课程目标的构建从根本上摆脱了学科中心论,价值取向的重点由知识技术转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来构建一个合理的、与学生需要相一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新体系,已成为当今体育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教学理念
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推动,由于近年来受国际体育关注生命、关注东方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理念潮流的影响,并基于新时期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思想和目标的确立,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提高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已不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高校作为教育系统的最后一个阶段,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体育教学应具有多层次的功能和特点,一方面它应具有个性,既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为学生走上社会自觉从事体育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具有共性,即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将学生的技能培训与心理拓展、社会适应能力相结合,应将课程建设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2课程教学内容:突破技能教育,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长期以来,安全教育游离于高校课程体系之外,缺少必须的、基本的心理素质培养与知识技能训练,致使许多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遇到突发事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必要的逃生技能。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与逃生技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已成为构建平安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势在必行。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文化素质教育,还包括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和自我救助能力;规避职业危害和职业伤害风险;对公共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助;防止和预防流行病、传染病,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等内容…。从安全教育相关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进行安全教育除了具备必备的安全意识与知识外,安全技能、团队精神及其在遭遇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与体育课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如果要将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学校教育中没有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比将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与体育课教学结合更合适,更有效的发挥其课程的价值功效。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内教学与情景模拟相结合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教学过程的连贯性,教学过程注重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体差异,致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2002年8月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工作的重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实现体育课程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与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广大教师不断研讨总结,我校在体育教学方法上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3.1将拓展破冰游戏引入体育课程教学
随着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实施了“自主选课模式”,自主选课模式的实施,使许多不同班级的学生都集中到了体育课堂,这为学生人际交往,适应社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在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同学之间互认识现象普遍存在。“自主选课模式”的实施,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但由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功能,在教学中,我校在学期初始阶段,利用一系列拓展破冰游戏,如1/4张卡片、松鼠与大树等等,打破学生之间的隔阂,同时进行人际交往相关知识的主题教育,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创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3.2利用模拟实验室教学提高学生自我救护技能
体育教学的实践特点决定了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损伤的必然性,那么如何利用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学生预防与正确处理各种损伤的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体育教学按照教学规范一步一步进行,很多学生根本不明白上课前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对于从事某种运动该如何做准备活动一无所知,对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该如何处理了解甚少,往往因错误的处理方法加重了损伤状况。针对体育教学中的这种现状,我校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建立了模拟实验室,每学期安排一次模拟教学课,通过对人体构造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人体各关节的结构,各器官的功能以及在运动中出现各种状况的原因。在模拟教学中,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法,对生活中曾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各种损伤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出现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护措施,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练习包扎,心肺功能复苏训练等等,全面提高了学生正确预防与处理各种运动损伤的能力。
3.3各专项课教学中有机结合安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扩展,校园安全隐患时有存在,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已为各个高校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板报、广播宣传、领导、教师通过讲话强调等等,缺乏系统性与实效性。加之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对全隐患没有清醒的认识,致使面对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全面考虑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我校将安全教育有机的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在各项体育教学中每次课穿插5-l0min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各种“拳法”“腿法”“摔法”,同时结合各种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各种安全隐患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与技能。每学年我校定期组织“安防大赛”,内容包括各种“拳法”“腿法”“摔法”的演练、消防演习、逃生演习等等。
3.4设置各种教学情境
体育教学的价值功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三维”体育教学价值观到如今的“五维”体育教学价值观,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体育不再仅仅是一门以身体运动、技能传授为全部内容的学科,体育的价值应包括“心理的健康”教育,还应包括“适应社会”的教育。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扩展,在竞争日愈激烈的今天,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的问题。我校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在每学期的体育教学中穿插一定课时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如进行野外营救、生命之旅、模拟野营、智运圆桶等等各种情境教学,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定的目标,就活动本身来说,也许学生不会有太多收获,但通过活动后的分享,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想,加之教师引导、总结,往往会起到巨大的教育效果,特定教学情境的设置,不同思想的交流,促使他们发现自身平时意识不到的欠缺、盲点和潜力,使他们强烈地体验到个人奋斗的成就感和集体作战的愉。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将起着正迁移的作用,使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将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用拓展训练的模式,补充和延伸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其发展空间也非常大,符合当前健康目标的要求,即身体、心理与适应能力全面地发展…。
4体育课程资源:实现体育课程资源优化与共享
体育资源是体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高校体育资源是指高校所拥有的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多种有形和无形的支撑状态,主要包括高校体育人力配置,场地设施条件,文献与信息拥有量和技术资源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等。高校体育资源是高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也是高校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的体育课程管理模式,相对单一、封闭,致使学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的认识和了解,资源开发的意识淡薄,大量的资源被埋没,不能被及时地开发并进入学校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使许多有益的校际资源、社区资源及社会其它资源都难以被学校体育所利用。
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人力资源的开发上,首先我们根据教师专业特点开设不同项目的体育课程,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使每个教师专业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促使专业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满足了不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其次,对于新兴体育课程,如拓展训练,定向运动等,
一方面我们聘请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同时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与校外资深拓展培训公司保持密切联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鼓励我校教师走出学校,参与社会资深拓展培训公司学习,了解拓展培训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利用我校丰富的体育资源与拓展培训公司进行一些合作,促使体育资源的优化利用。再次,由于我校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融人体育课程教学,安全教育内容复杂多样,涉及面较广。
5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教学评价是指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价值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5.1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对教师的评价采用多渠道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由学校督导组和部门督导组组织人员不定期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随机听课,检查相关情况,对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其次,我校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态度,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教学动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最后,我校建立教学网络评价体系,学生、教师可自由登陆我校体育军事部网站,对授课教师,对各专项课程进行评价。见图1
5.2对学生的评价
长期以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技术和技能上所取得的成绩,在给定学生成绩时,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以至于一部分学生认为评价标准有失偏颇,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校在结合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学生成绩的评定分为理论课成绩评定与实践课成绩评定。见表1
理论课成绩满分一百分,为学生试卷实际所得分。实践课成绩包括:①安全防卫成绩考核。占学生实践考核的10%。这部分成绩由学生互评获得,教学过程中随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每队学生自行选定队长,队长的职责负责协调全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学员进行练习,并且在考核时对其他各队进行评价,给出成绩。学期结束后,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考核,如果学生所在团队考核成绩第一,该团对所有学生均获第一,如果该团对考核成绩最差,该团队所有成员在这一项目上的成绩均为最差,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②素质考核。占学生实践考核的20%。学期开始就向学生说明本学期素质考核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弱项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成绩的获得根据评价标准获得。③专项课考试成绩。占学生实践考核的50%。教学初期,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强弱分成实力相等的若干个团队,学生成绩的获得取决于平时的各团队教学比赛成绩和学期末的考核成绩。平时团队之间的教学比赛获胜对全体队员均可获得相应的成绩,期末考核时,通过对团队整体队员分工是否明确,各岗位队员完成任务状况给定成绩。④学生平时成绩。占学生实践考核的2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矿课、缺课情况,且教学中积极主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为团队组建做出贡献,可获得满分的平时成绩,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旷课、缺课等情况,教师可依据我校制订的标准给出学生平时成绩。各项实践课成绩相加,便是学生的体育实践课成绩,将之于体育理论课按一定的标准相加,便得出学生最终体育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