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01:53: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视觉艺术语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红色脊梁 现代表现主义 冷抽象 视觉感染力 沉郁色彩
油画作为一门西方的艺术绘画形式,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对外来形式语言的简单学习到对自身深层文化的深刻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油画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尤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油画艺术经历并吸收了各种艺术观念、艺术样式的改变,艺术家们无拘无束地借鉴西方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来表现着自身各种不同的情感与体会,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对不同的油画题材、思想观念、表现方式、风格流派上进行着多种多样的探索,在经历了无数历练和探索之后,中国油画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化体系,向世人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面貌,李毅松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优秀艺术家。
李毅松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80年代,目睹了的结束,也亲身经历了中国”伤痕美术”、”乡土写实”、”新古典主义”、”新生实”流派等油画道路的探索历程,李毅松在对自身油画作品创作中已有了独特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他的油画系列作品——《工业脊梁》被评论家称之为”现代表现主义形式”,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和对客观事物的自我感受。《工业脊梁》不但从视觉上能抓住人们的视线,极具吸引力,让人过目不忘,而且还能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力与思考能力。李毅松的系列油画作品——《工业脊梁》分别入选过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奖;除此之外,还获得了好几次其它美展的奖项。《工业脊梁》系列油画创作无疑是李毅松最负有盛名的作品,为何它如此受美展以及艺术家们的青睐?笔者认为,《大工业脊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身具有的独特视觉艺术魅力,这种视觉魅力会让人沉浸到一种思考的状态,并成功激发了人们的审美理念与审美情趣。
1. 纯化有力的线条
从这组钢管系列油画作品的绘画图式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中几何抽象的表现方法,这是一种理性的”冷抽象”,它包含着理性、几何与客观。在作品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曲线的存在,而大多是运用水平和垂直线组成的形状,这正是”冷抽象”的表现语言。另外,作品是在二次元画面中做成三次元空间的构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维立体设计——立体构成,这也是现代设计主要的元素之一,而这组油画作品的构成主要元素是线,大量运用了垂直线的立体构成造型;垂直线在作品中起着贯穿空间的作用,直线的运用使画面呈现着稳定、庄重、静止,呈现出有力而坚不可摧的感觉。而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纯化的钢管,在构图上呈现出一种向四周发射的状态,视觉上给人一种既统一又变化的有机秩序,整齐划一。缺少变化的几何形会使人感到单调,而这组油画作品打破了视觉上的单一,既富有变化又不杂乱无章;线条沉稳有力,在视觉效果上得到了满足。作品从尺寸上来看并不算一幅”巨大”的作品,但如若身置于此作品之前却会被纯化的直线钢管的气势所震撼,而这正是线条的语言魅力带给我们的视觉艺术享受。
2. 沉郁稳重的色彩
第八届美展的优秀作品《大工业脊梁》是李毅松《工业脊梁》系列的早期作品,这张作品运用灰蓝色的基调,呈现出静止的状态,灰色的色彩会产生宁静、朴素、庄重的视觉心理,而色彩的沉稳也表现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色彩排列有序、色彩布局均衡都可以形成色彩秩序。而作品中暗色调、低纯度的色彩可以让人从心理产生一种份量感,从而与”沉稳有力”的视觉感受挂上了钩。色彩的沉稳力度准确与否,这需要把色彩表现把握到十分精确,也需要细心体察色彩关系,这样才可以感受到画面的”沉稳”效果而非”沉闷”,这也说明创作者在创作时在对画面色彩的表现研究上下了一定的功夫。画面呈现的是恬静的效果,是有统一的整体色彩倾向。《工业脊梁》系列油画作品它的色彩基本构成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和谐的色彩基调、有序的或类似的色彩序列、色彩纯度不高,但明度效果却处理得很好,有均衡的色彩布局。从形态上来看,整体形态趋向水平,垂直或有条理。如此,便呈现出了静止、沉郁、稳重的状态。
3. 精准的透视关系
《红色脊梁之六》是李毅松《工业脊梁》的另一幅优秀作品,这幅作品同样也可以看到运用其中的“冷抽象”韵味,但最能引起其视觉注意的,是画面精准而又强烈的透视效果。《红色脊梁之六》采用的是一点深度透视的构图,消失点在视觉的中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引起人们的视觉在中心点无限延伸。在视线上,采用的是平视的角度,平视角度往往给人们以客观、真实、自然的感觉。安排画面时,画面呈现在前的主体物——建设的钢管表达的清楚明确,透视主次的位置关系非常清晰,一目了然。另外,背景采用了简洁的蓝色天空,简单的背景往往能够更清楚地表现主体。平视角度下的主体钢管横向交叉贯穿于画面之中,很好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蓝灰色的背景与橙黄色的画面主体相映生辉,对比色的运用使画面的视觉冲击效果更强烈。精准的透视关系,使作品富有生命语言,这让人不禁想去探索这生命中的奥秘。
4. 强烈的光影
光影在绘画艺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光影对造型艺术有着具大的表现力,艺术作品中丰富微妙的光影变化、生动真实的光影可立即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注目,甚至情绪上的波动。在《工业脊梁》系列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幅作品中的光影效果,都传递着一种辉煌、壮观的影像,当然这与作品的图式构成与色调也有一定的关系,作品中的光影处理安排的精心到位,受光与背光面强烈的对比效果拉开了空间的三维感,体现出画面的空间感与体积感; 作品中的光影效果成功刺激着人们的眼睛,使画面获得了强烈的感染力。光影的明暗效果揭示出了客观主体物的时空变化,璀璨耀眼,让人感受到了生命、幸福和希望。这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作品中光影的处理表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技法层面上的问题,而是在背后体现着创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及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
纯化有力的线条、沉郁稳重的色彩、 精准的透视关系和强烈的光影构成了李毅松作品中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从绘画手法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西方写实主义风格上的探索;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学习西方写实绘画技巧并且融合了自身的语言情感,于是作品中便逐渐地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风格面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抽象与写实的结合, 古典与现代的融汇,正是在经历过无境止的艺术探索和丰富经验的积累之后,李毅松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成为了一名令人尊敬的优秀艺术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越华 《沉郁的思考-----有感李毅松的油画作品》[J].《美术界》2012年.P75
[2]薛生建.《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6
[3]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08
关键词:视觉艺术;平面设计;效果;时空化;色彩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95-01
一、平面设计的视觉艺术特征
平面设计要经历确定主题、策划、市场调研、创意实施等过程,所以其不是纯粹的艺术活动。平面设计的基本流程一般是从设计准备开始,经历设计创意、编排,直到最终定稿。根据相关企业的要求和其商品信息出发进行调查研究,以平面设计的视角为企业本身或企业的商号设计一系列的宣传材料,将广告宣传册、报纸广告、广告招贴和户外平面媒体广告贴近群众,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提高人们对相关企业文化的认识和感知。在构思设计中,力图将特定主体改良,使其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并烙印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从而体现商品的特征,达到引导群体行为的目的和在信息中传播完整的价值观念、并且给群体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众所周知,视觉艺术的载体是光谱。只有利用光的反射作用才能产生色彩。利用光和色彩的共振作用才能呈现我们这个充满色彩的世界。光、色彩与时间往往成为当今平面设计的典型特征。在光和色彩的基础上加入时间维度就成为了动态影视,这种动态影视呈现了光和色彩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在时间恒定的情况下则是静态的平面设计,依赖于主体的视觉和客体的主观感受发挥其作用。在19世纪以前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主要运用的是天然或人造染料,人们要熟悉染料的特征和工艺要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这样才能创造出让人精湛的艺术作品。
二、视觉艺术语言与平面设计的基础要素——色
当前平面设计重中之重是色彩。人们将各种色彩运用于各种产品的外包装之上,以及广告、海报和标志设计当中。当今的各种平面设计全都在追求色彩和肌理的融合统一,而水粉画所表现出的艺术性恰好表明了色彩是平面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色彩在设计,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任务与角色,色彩一方面表达了产品的各种信息和包含的功能意义,也承载着作品设计者的设计思路与感情,使特定人群能够对平面设计产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当然,如果试图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好各种色彩,就必须弄清楚水粉画中色彩语言的重要性。在创作一幅水粉画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三原色——红、黄、蓝,以及认识到各种单色和复色,把握好各种颜色的饱和度和色相,而且还要认清由各种色彩组合起来所形成的色彩之间的新关系。与此同时,考虑如何将各种色彩关系巧妙的体现在平面设计当中,也是平面设计中水粉画视觉艺术语言的魅力所在和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平面设计时空化的视角效果
以前的二维平面设计已经逐渐被淘汰,我们现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平面设计很多都是三维空间,甚至有的平面设计还是四维空间。设计者通过将图形拉伸、组合、变形、对称等将平面设计成各种立体图形,给人视觉上造成很大冲击。二维平面却不会有这种效果,不会给人更多的美感。二维平面设计中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利用字体的大小、字体加粗等来表现什么是一级标题、什么是二级标题,用艺术字、插入图片等来给平面增加美感。现在,标题的排列的方式越来越具有多样化,设计者可以根据需要将标题排列在文章的中间部位、或排列在版面的一侧或边缘,这种不拘一格的标题排列方式看上去非常具有立体感。除此之外,设计者也不再采用老土的做法来吸引人的眼球,即标题使用大的字号。现在的标题经常采用形式不同、具有美感或动感的艺术字,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打破了传统标题的呆滞、死板。可见,以上平面设计中的这些变化给设计者提供了自由发挥才能、表达内心情感的机会,设计出来的平面图形不仅具有美感、动感,而且给人无限的空间进行想象。
四、结束语
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运用色彩和技巧等在内的视觉元素充分地传播和传播设计者的设想以及计划。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艺术特征,充分运用色彩、文字、图形以及技巧将相关信息传播给受众,让观众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理解设计者的设想和理念。平面设计时空化也取得了良好的视觉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滨.中国书法艺术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J].包装工程,2008(05).
[2]赵鑫.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表现力[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
关键词:数字媒体;语境;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3-0136-02
在数字时代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媒体行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在媒体中的作用。当前社会,人们对数字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进行视觉艺术上的创新,才能使媒体行业获得长效的发展。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正在朝着虚拟化、交互化、网络化等方向多元发展。因此,探究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十分有必要。
一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理念
媒介是艺术存在的基础。艺术和媒体从产生之日起,两者就有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介就是将新媒体的艺术联想具体运用到新媒体的艺术实践中的载体。再通过对新媒体的反思和批判,将成果集中体现出来就成为了新媒体艺术。在艺术领域中应用数字技术,能够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创作平台,创新艺术形态,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可以将设计师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性思维有机融合在一起,利用数字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媒体技术,开展新的艺术形式。既可以将其定义为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全面参与或者部分参与的创作活动,也可以将其定义为具有数字技术特征的艺术作品本身的创作活动。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承载过程中、传播过程中、鉴赏过程以及批评过程中,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作技术支撑,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在艺术审美的感受方面、体验方面以及思维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设计师通过计算机等数字设备,对自身的创作理念进行描绘和创作,最终实现带有数字技术特征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就是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作为传播媒介,向观众展示作品,为观众提供参与平台和互动平台。
二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特征
(一)交互性和超文本
互联网使视觉艺术实现了“超文本”的构想,观众能够使用一种和传统观看方式完全不同的方式,只需要利用电子搜寻功能就能够快速正确地找到任一文本。利用“超文本”的特征。观众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进行艺术观看,而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线性观看方式。不需要观众一页一行甚至是一本地去观看,而是通过直觉、想象的方法将这些信息联结起来。交互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关于虚拟空间,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计算机用户进行互动。第二,关于现实空间,利用根据传感器设备、激发器设备以及计算机组成的系统,对人体的位置、人体的触摸、人体的声音进行检测和反应。第三,关于信息扩散和传播。计算机网络上的终端具有信息接收功能以及信息发送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以实现人机的双向互动,达到信息扩散和传播的目的。数字媒体技术使信息的扩算速度和传播速度更加快速,在信息量的规模上也比以往更大。不仅如此,数字媒体技术还为人机互动提供了交流和体验空间。因此,交互性是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最突出的体征之一。
(二)现实虚拟以及沉浸体验
现实虚拟即通过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创建出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世界,为观众提供视觉方面、听觉方面以及触觉方面的感官模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能够及时地、无限制地对三维空间里的各项元素进行有效观察。虚拟的现实和真实的现实,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第一,虚拟的现实世界是真实现实世界的特殊部分。第二,虚拟的现实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相互平行。第三,虚拟的现实世界和真实的现实世界相互套叠。沉浸是指当事人把自身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某一境界或者某一思想活动中的特殊精神形态。这种精神形态通常表示人们对这一境界高度向往,这种思想活动往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把这种“沉浸”体验当作创作的最高追求。沉浸体验是在陈金技术支撑下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三方面的表现,第一,全感官体验。第二,参与性。第三,戏剧性。
三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
(一)将科学信息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完美结合
当前社会,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都在飞速地发展和创新,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在引进相关的科学信息技术,并且效果非常显著。推动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不仅能为科学信息技术增加更多新的活力和元素,还能够促进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拥有更多的创作平台、展示平台等。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蓬勃向上发展的同时,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风格和优势特色被彰显和强调,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将科学信息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完美结合,是当前信息化时代最基本的要求和最根本的标志。只有这样,才能为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
(二)对虚拟艺术进行创新
虚拟艺术就是将传统的艺术形态进行打破和创新,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艺术的模仿和复制,对艺术的应用方式高度重视。传统的艺术往往是通过平面二维的方式进行作品的展示。而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则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数字技术对作品进行三维空间立体的展现。首先,设计者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利用数字技术,对虚拟的事物进行适当地发挥和联想,展现出事物的三维立体形态。其次,利用虚拟技术改变艺术在时间上的进度,让观众能够在同一时间里对大量的事物进行观察和体验,实现艺术从图像世界到视觉艺术世界的创新发展。
(三)利用高科技作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载体
视觉艺术从诞生之初到今天,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改革浪潮。视觉艺术从诞生以来,就在各个发展时期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新鲜的元素,也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特别是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基础上,注入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并且把这些高新技术当作艺术创造的后盾支撑。利用高科技作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载体,在现代视觉艺术创作中十分普遍。例如,电影行业、网络行业、电视行业都利用了高科技作为艺术载体,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场恢弘的视觉盛宴,让观众在体验画面真实感的同时,还深切感受到了设计师创作的艺术理念。利用高科技,可以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带来新的创作元素和新的创作活力,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元素和新活力,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视觉信息的跨界组合,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多维创新
对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创新,就是对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因此,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对艺术形式创新,艺术风格创新,还需要对艺术语言创新,艺术手法创新。在这些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师的思维模式。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就是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最根本的动力,通过设计师运用自身的大脑对当前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模式进行改变。只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才能够取得高速地发展和进步。利用视觉艺术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多维创新,就需要设计师在不同的领域对各种艺术手法进行不同的尝试和创新,并且将人脑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视觉艺术形式上的多维创新,让这些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等从多维度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引入新的活力和新的生机。
(五)对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观念进行创新
虽然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在实际创作中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尽管如此,对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观念进行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技术研究人员要具有先进的相关艺术观念,只有这样,技术研究人才才能够研发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视觉艺术的创作提供物质条件。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设计师们先进的艺术创作理念。其次,观众也要具有先进的艺术观念。传统的视觉艺术体验方式在观众的心中已经基础深厚,不易动摇了,观众习惯于传统的视觉艺术体验方式,特别是老年人极其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传统的行为模式使观众的思想得不到解放,造成创作过程中的时间浪费、劳动力浪费以及资金浪费。因此,对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创新,就要重视技术人员和观众的观念更新,从而为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引导人们对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具有交互性特征、超文本特征、虚拟性特征以及沉浸性特征。因此,对该视觉艺术的创新需要从这些特征着手,融合技术和艺术,创新虚拟艺术,利用高科技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整合视觉信息,转变艺术观念。
参考文献
[1]谢晓彤.城市数字媒体语境下如何看待视觉艺术的创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123-124.
[2]季晓奕.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5,03:189.
关键词: 美术鉴赏 形式语言 创设情境 体验感悟
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是打视觉艺术的基础,无论具象、意象还是抽象的表现方式。形式语言是美术作品的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物质和精神的载体,可以这样讲:没有形式语言,便没有作品本身。我们欣赏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形式语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形式语言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艺术感觉。
一、教师引领,潜移默化
在现实课堂上美术欣赏课老师仍然采用灌输的方式,这样在美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就存在先天缺陷,学生缺乏表达的机会,直接导致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无话可说,或用一些宽泛空洞的词语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如在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只会说“朦胧、模糊不清、与众不同”等。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在美术课堂上美术形式语言的运用要准确规范。现实情况是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低或过于注重美术技能训练的原因,在美术课堂上很难做到准确规范。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对美术本体知识与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深入学习和了解当前同步发展的视觉艺术理论,重构美术知识体系。只有教师自身美术语言规范,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美术语感,学生在运用时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要靠教师平时其他课型时有意无意的培养。比如在“造型·表现”领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构图、造型、明暗肌理等形式语言的理解,并有意识地接触些美术语言,有利于他们表达的培养。如我在讲授“造型·表现”课《用心灵接触自然》时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进行绘画表现练习,而是首先让学生收集各种自然风景绘画作品,查阅中外风景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中外重要的风景画家。赏析不同绘画媒材和不同方法对风景的塑造,然后讨论交流美术绘画作品在表现色彩、光影等方面的异同,从中发现和体会不同表现方法的特点和艺术诉求。通过这样的流程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美术语言的学习,形成技能学习与美术形式语言学习的良性互动。
另外,不同的美术门类,有不同的形式语言。而且即使是同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区域甚至不同的艺术家手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中国画的形式语言是中国画家哲学美学思想和写意的创作观的产物,是程式化抒情性的笔墨、意象造型和自由空间构图法则的综合表现。西方油画是运用形、色、点、线、面、笔触、肌理等绘画形式语言创造具有生命力、具有形式美感的视觉形象。教师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引导分析它和作品内容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艺术语言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上建立起紧密而有机的联系。
二、广泛欣赏,角度多元
学生美术形式语言的发展,是建立在学生欣赏水平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的,而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接触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和数量。如果仅仅靠课本上的几幅美术作品是很难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的,更不用说美术语言的学习和积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很难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种课型的课堂上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尽可能多地展示经典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有一个量的积累,再加上对学生美术语言有意识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绘画作品有感而发,对艺术作品进行精彩的表达。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析。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和自主意识的逐步发展,为中学生“多角度”地进行美术欣赏提供了知识和心理可能。学生能够从这些活动中体验到美术欣赏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有思想深度的学习探索活动。
我在介绍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尝试了让学生从美术语言的角度、艺术家的角度和美术史的角度等进行赏析:作品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一个多雾的早晨,晨曦笼罩下的海水呈现出橙黄色或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渲染,再现强烈的大气反光中形成的表面的色彩。笔触表现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现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这种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为后世许多画家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以印象派为起源的现代艺术。《日出·印象》在艺术观点上,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和浪漫主义绘画。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以后各国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多角度”的欣赏,拓宽知识面和艺术视野,为学生初步形成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里的多角度应包括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当代的视觉艺术理论。
三、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越来越认识到从单纯的讲授变成创设情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学习新知识的相关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传统的审美观念的陌生和距离感,产生非常生动鲜明的表象特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一旦有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感悟,自然会从促进学生美术形式语言的生成和提高。
1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行为的土壤。道德重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具有5000多年非常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至今没有割断过的古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系之庞大,持续期之长,生命力之强,影响面之广,举世罕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方面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维护祖国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文明和觉悟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支柱。如古代的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产生了强大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作用。
2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近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倍受冷漠,社会人情冷淡,对于先前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淡忘,所以,我们有必要唤醒年青一代人的思想意识,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予以肯定。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以科技为必要前提下,采取了运用专业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精髓在视觉艺术中的推广。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渗入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理念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进行调查整理,通过自己的理解,搜集各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电脑软件进行动画制作,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融合传统的元素进行设计,根据现代社会的道德需求,弘扬道德精神,总结出个人美德,家庭美德,处事美德;个人美德体现在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家庭体现在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处事美德体现在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都是需要弘扬的,在当今社会有许多的人们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运用现代人们能接受的方式宣传和弘扬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到找出榜样事例,予以弘扬,结合动画效果进行故事编排,再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主要宣传内容,做出大家都认可的道德模范形象,以动画短片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不同的视角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全方位的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演绎,更是对现代艺术的全新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宣传统文化,是一种创新实践。在视觉创意表现,弘扬民族文化。
3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艺术作品中建立本民族特色
要想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元素有国际水准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需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认真研究、挖掘、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现代思维方式,运用独到的审美观点和看法提升艺术设计品格,丰富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创作语言,创造出具有新文化形态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中国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科技网络软件相结合,现在中国传统的元素,例如图案,色彩,书法等都在平面设计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并创造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作品风格,在这种趋势下,民族文化精神也同样需要贯彻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又让人们在精神道的方面得到熏陶和启发。通过这种符合于现代人们的观赏方式,因为当代的网络视频、城市大屏幕播放十分盛行,所以要采用这种视频动画制作的方法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使人们对于民族文化更加热爱,更加亲切。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新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化显现出的独特魅力,正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所需要寻找的源头,不管外来的文化有多诱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忘了我们本国的优良传统,这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魂。然而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要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传播给大众,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中国的现代视觉艺术应立足于本国传统,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每一位现代视觉设计师都应发挥自己的力量,使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推动其走向国际化,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设计师的伟大使命。
4运用视觉艺术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一个失去自我的民族,终将走向灭亡。因此,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会发扬自己的民族精神,树立国家整体的民族意识,并将其祖祖辈辈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个时期人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去宣传去弘扬,中国梦就是21世纪的标志,就是21世纪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视觉艺术可以全方位的展现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国人树立榜样,让世界了解中国。视觉艺术对于文化的推广有着独特的视角与方式,将专业技术与社会理念结合在一起,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民族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树立民族自信人,增强民族责任感,通过视觉艺术的传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礼仪道德等思想传播给大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民族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兼容大下等价值取向,是贯穿古今的基本精神。因此,通过视觉艺术的传播进行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净胜的培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整个民族团结向上、蓬勃发展,而且能够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杜姗姗张倩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艺术创作过程是对生活美的认识和创造。视觉艺术也随着时代向前发展,而审美充分展示了艺术的魅力,美术作品要以它特有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以视觉形象真实地表现主观和客观世界,这就提高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审美情趣。而审美是对美的感受、爱好、鉴赏。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有一些审美欣赏的经验。过去的美学,着重研究美和艺术的本质。并从客观方面来探讨这一本质。有的把关当成是客观事物物质属性,如理念等。到了文艺复兴后期,研究方向开始逐渐从客观方面转移到人的主观方面。对于艺术家来说,出现了“巧智”一词。说艺术之所以能够创作,是有一种灵巧的智慧。后来这个词很快合并到想象力的当中,并为想象力而代替。对于欣赏者来说从出现了“趣味”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美学向着心理学方向发展,从客观转主观的西方美学观念,他们所关心是人的主观美感经验,是人作为审美欣赏主体的心理结构,是审美欣赏的心理过程以及构成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
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一个重要体现,是主观和客观存在,主客观统一的结果,是不能把审美抽象化地孤立起来探讨审美欣赏的本质和特点。用实践的观点来看,视觉和审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才能构成审美的对象。
我们现在美术作品的创作更应具有它独特的个性和视觉审美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美术作品既然是诉诸如视觉艺术,就应满足视觉的审美需要,富于美感和鲜明的特性,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应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才能让人用心去体会感受,得到不同心灵的精神需求。反之就会令人反感。这就要求我们美术创作者,树立创新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以视觉的美感审视万物的发展和变化,选择出自我理想表现的方式,塑出感人的艺术形象,使艺术作品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看到国外一些有感染力的美术大师的作品都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观念和才华,渗透不同的意念,如在美术史上我们看到了一些美术作品,使我们领略到达芬奇的细致隽秀,伦勃朗的深厚大气,德拉克洛瓦的自由激情,米勒的真挚质朴,凡高的炽热浓烈,毕加索的多变狂放,罗丹的生动瑰丽……都在激励我们努力拓展美的蕴涵。广泛地从生活和文化中积累充实创作的灵感,形成自己的审美理想、情感风格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挖掘出符合自己感受的艺术风格,绝不能人云亦云,没有独到的表现内容,又没有超凡脱俗的形式,这样创作出的作品自然不能吸引视觉的关注。也不能感染人、启迪人。由于生活中的美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本身极为复杂多样,人对形式的感觉也就十分丰富。绘画中的艺术创造,将丰富的自然形态有意识地进行加工提炼,以便把最能表达本质特征、最有表情的因素显现出来,概括提炼的自然形态反映在作品中。必定显得苍白无力,要创造艺术美,必须摆脱生活的自然原形束缚,高尔基讲过艺术家应该是这样一个人:“他善于提炼自己个人的――客观――印象,从其中找出具有普通意义的――客观的――东西”,并且善于用自己的形式表现自己的观念,只有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生活中美的艺术,才能有特色、有生命力。
艺术上各种不同的境界,关系到艺术家的精神境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声,就是艺术作品中的主观色彰。艺术作为传达情感的手段,必须要求创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客观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在创作中表达出自己的艺术魅力,使作品给人们视觉美感的生动性,用艺术作品表现自己真情实感,说出自己的语言,让人们共同感受它,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我们生活的当今世界,是信息飞速传达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开阔视野的广大空间,可欣赏到更多更美的优秀作品,从中拓展了思维,净化了心灵,得到美的享受。
美术作品的创造是美术创作者审美意识的表现,同时也是视觉美感的传达,是对客观生活和思想追求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的表现,只有修养深,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创作出美术精品供人们欣赏,才能在视觉的感受中得到更美的享受,其艺术品才能被人们审美的要求所接受。
【论文摘要】:艺术家在追求视觉造型元素的理想之后而进入艺术的表现和多样手法的样式体现,这些"样式"特质不仅此在"瞬间"的视觉停留,更是文化的特征创造和再现更新的视觉精神意义。
对艺术家来说,视觉不仅是通过人的眼睛来确定某一件事物在某一特定位置上的认识活动,也是努力寻找视觉语言形式,表达造型元素的艺术多样手法的体现。视觉艺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在文章主要研究架上绘画及架上雕塑作品中,由造型元素结构的结合表现组成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完成造型表现上,点、线、体面及黑、白、灰、色彩这些基本元素,呈现表现形式的结构及艺术形式和形象。把作品中的式样和形体、位置来构结一种形式——题材内容的确立,构图创意表现,色彩笔触变化,技法材料风格的运用,出现有文化特质的艺术表现形态。
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态及文化思想语言表现
魏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率先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古代绘画标准,“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不论运用那种形式和手法,画面要“如音栖弦,如烟成霭”,这一时期的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文化特质不仅在给画、书法等视觉艺术上得到反映,同时影响了设计装饰图案上。
中国两汉时期,符合天地、阴阳、儒家礼教的“和”与建筑、环境、设计为人要求的“适”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核心。壁画雕塑之风空前兴盛,上至宫廷建筑,下至县府、学校祠庙都有壁画或雕塑。汉代艺术的表现形态特征之一,就是把对上天神界的想象与地下现实生活的内容结合于一个画面之中。汉代历史较长,地域较比秦朝广阔,其作品思想内涵,艺术气质见长表现形态和文化特质成为我国历史上艺术的转型期,在雕塑作品《马踏匈奴》(长1.9米,高1.68米)作品里,一匹气宇轩昂的战马和被踏在马蹄下的匈奴武士,塑造了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典型形象:战马肥硕矫健,昂首屹立,战败的匈奴武士手持弓箭蜷曲于马下,作挣扎状。“马踏匈奴”运用了象征性的艺术手法,由这种手法而看到的视觉艺术表现形态和文化特质结构关系透露出了典型的东方写“意”写“韵”特征。
前面提到的“气韵生动”是出自东晋画家顾恺之对绘画文化特质的见地,顾恺之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画作留名和画论皆为后人推崇的画家,根据三国曹植名篇创作《洛神赋图》被后人评为“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画鉴》)有此可见书法艺术的“动”之美在画中的体现。在
画面结构上,长卷式构图分为三部分:第一段描绘曹植在洛水边忽见洛神出现;第二段描绘曹植与洛神互诉爱慕衷情;第三段描绘这对恋人在辞别后又相偕共乘般车归去。全图以山峦、溪流、林木为背景贯穿首尾与故事的时间进程与画面结构流程一种表现形态关系。唐代画家王昌龄在“写意山水园”中提出“意境”一词,不仅给当时的绘画又注入了新的文化特质,同样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园林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意境”是不仅经过艺术想象,而且通过艺术典型手段去反映事物本质,是“张于意而施于心”,这与更早年间先秦时代的“文质兼备”(孔子)有一种很深的哲学渊源和文化特征联系。
二、西方视觉艺术形式和文化特质的表现比较
公元前500年左右有人提出了关于世界万物是由“数”为本原的思想,使西方人的宇宙观踏上了完全有别于东方的道路。这时候,直接继承了古埃及传统和希腊绘画,开始出现新的创造。《出征的战士》是创作于公元前500年的希腊瓶画,图中是以青年武士正在披挂准备出征,他的父母站在两旁协助和叮嘱他。这幅画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来自严格遵循埃及式手法规则来描绘的:一个人物的外形都是完整的,互相之间没有交叉,无论什么动态,人们头部总是侧面的。画中的“盾”将不是我们视觉中可能出现的圆形样子。而是从侧面看上去倚在墙上。
画家弗尔美一生只画了十几张油画,画面人物少,器物简单,视觉艺术表现形态常有一个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过程。弗尔美在这一点上显示了独到的修养和技巧。他们代表作《厨妇》刻画了天光自然流泻照在人物身上。调子变化微妙,亲切动人,用银色的冷光表现画面的透明感。物象上泛起一种珍珠般的光彩,女厨工的黄色上衣和兰色围裙鲜明对比,墙壁处竹篮偏黄色构成一面黄色主调,衬托沉着鲜明的蓝色在对应中构成统一。陶罐、牛奶、粗毛料衣服形体单纯却质感很强与人体体态健壮,神态和顺,创造了一处平和、宁静的崇高审美趣味。
古希腊时期,为了培养公民一种特殊教育,因为没有战争机器、全凭肉搏,塑体格最好的持久斗志者是人们的普遍理想。在当时人眼中,理想的人不是心灵敏慧,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娇捷。受其艺术精神影响,作品《大卫》表现了少年大卫在一次抵侵外敌人战斗送饭上前线并参加战斗中的勇敢,刻画了大卫投石杀敌的一瞬间;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肩上的“甩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侧,怒目裂眺地直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
法国年史记载:十四世纪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军队包围,全城在饥饿和困乏下被迫准备向英王求和。但骄横的胜利者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这个城市派出六个最有声望的市民,身穿麻衣,颈上套着绳索,去英国军营交献城门的钥匙,这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使命。罗丹根据这一史实,决定用六个人组成群像雕塑。六个形象各自独立地布列着,使观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每个人物的完整面貌:为首的长胡子严肃老人深沉悲痛的目光凝视地面,默默赴难;在他身边是一个双手拿城市钥匙的中年男子,昂起头,紧闭着嘴,露出坚毅执着的神色;另一个双手抱头,似乎在恐怖和绝望之下,第四个人对别人的犹豫感到烦,第五具是明智的,对别人充满屿和怜悯,他伸开两臂,好象邀伙伴前去。第六个人一只手神奇地牵起来,一个最严重的生死问题落在这只伸起的手里,他被问题所压倒,头低垂肩,眼睛看地,目光似乎落在一个无底的深渊。雕塑用的是推泥写实手法表现视觉形态关系,正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完成了这一宏观巨作。
现代派雕塑作品《双重阶梯》坐落在洛杉机阿尔科广场,这件雕塑由美国著名雕塑家赫伯特·拜尔设计。雕塑的四周环境都是单一造型的立方体大楼,整齐排列的窗格给人单调而重复。《双重阶梯》的运动弧线和鲜明的色彩打破了这个空间的沉寂。作品利用长立方体及两个垂直轴心的对称式、等距离阶梯式旋转合并在顶部的造型。并把雕塑后面的大楼也作为造型元素使用,使建筑造型进行又一次更深层次的延伸,解决了重于实用的建筑无法表现的造型,并对城市环境中人的焦虑、烦躁、心理冲突等精神压力的缓解和调适作用。
三、结语
在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东、西方文化共同创造发展了人类文明史,在创造模式和对视觉艺术形态表现上又有许多不同手法和形式。所有的艺术家追求视觉造型元素的理想之后而进入艺术的表现形态当中,为了实现完成这一任务积极也接近由艺术手段表现出现的形态体现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不仅仅只限于在画布上完成,而是去如何表现整个艺术家心中全部恢弘的视觉元素中的精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92-02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艺术姊妹花。它们存在着直接或间接通感关系,听觉艺术是由音乐的基本形式要素和丰富组织手段构成产生的,其原理也与视觉艺术中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相似相通;形状各异的乐器发出丰富多彩听觉的艺术符号,乐器的各色乐音又在视觉上产生了赋予感情的形状与色彩,形成了视听符号结构与人类的情感的通感性。在对人们的审美感知与情感渲染方面更具有复合加性和更深的艺术感悟。
一、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基本相通性
1、听觉艺术是由音乐的基本形式要素和丰富组织手段构成产生的,其原理也与视觉艺术中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相似相通:音乐的模进转调方式实质上相当于视觉艺术色彩构成中的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的推移;音乐中有大三和弦为主要和弦的大调式,其音响效果的明亮愉快如同色彩中的暖色调与冷色调;由大小三和弦为主要和弦构成的小调式如同色彩的冷调与暗调一样,具有沉重感;在和声写作时大小和弦交替使用而产生的对比效果则如同色彩构成中冷暖明暗色调对比技法的灵活运用;主调音乐中贯穿整部作品的主旋律如同视觉造型艺术中占统治地位的基调色彩一样。
2、听觉艺术形式的构成特点与视觉艺术中构图的基本原理具有相似性。例如印象派主题音乐与绘画的紧密联系。印象派音乐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在某些方面是受到莫奈等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形成的。印象画派主张环境光对绘画对象固有色的影响关系。印象派音乐同印象派绘画一样,所要表现的不是轮廓清晰的艺术形象,而是朦胧的色彩和感觉印象,强调气氛、色彩、和声、调式、旋律、节奏和音色都是创造气氛和色彩的工具。印象派主题音乐的整体特点是主题丰富,用不同的音点去丰富主题。印象派主题音乐的这一特点与视觉形态中中国传统的透视法――散点透视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强调视听对象在人们记忆和理解中的形象,是人们对视听概念的理解,它不受视听觉真实性的局限,追求形象在平面范围内的空间扩张,运用艺术形象的影像效果,避免形象之间的重叠,将形象纵深方向的特征向横向竖向转移,以此造成形像的完整感,使得传达的意义更加明确。
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不光在色彩和形式等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上有相似相通之处。而且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彼此作用对人类的情感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视觉艺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的地域特征
艺术符号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域性的特点孕育了当地特有的艺术符号特点,而这种视听艺术符号又表现并影响着人类的情感表达。
视听艺术符号既可以反映世间百态,而且也能传达人类的地域情怀。只是再现的效果不同,因为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都有其各自的结构特点。听觉符号是“那种能够表现动态的主观经验、生命的模式、感知、情绪、情感的复杂形式。”?听觉艺术能比拟视觉对象的活动和状态(‘日出’),而且也能比拟高度概括性思维所认识到的社会生活中的某种事物本质(‘命运’)。视觉艺术反映的现实对象,不但是摹拟事物外在的形象,而且更多的反映着主体的思想,主体的生存环境,及地域性的特征。例如中国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就是最好的呈现。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各地的剪纸特点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且也通过雕刻的技法反映着地域的特点。视觉艺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的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不但具有个性的表现特点,而且也有共性的特点――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不是单纯的一致,而是在生命中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逻辑形式。
三、听觉艺术符号强化视觉艺术符号的感染力
艺术符号所展现的正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或图形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一幅“静物”要在表情性动作方面成为显而易认,至少得有两个要求:动作必须导致容易理解的图形,而且,动作必须处于足够清晰明了的前后关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第四王朝时期的浮雕《牧归》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两条原则,因为画中描绘的“自然的”,是关于动物之间的“非语言”交流。这幅浮雕上有一个肩扛牛犊的男人,牛犊正传过头看着后面的牛群,有一头母牛正昂头对视,而且似乎在哞叫。画中是动作不仅明显地与正常的或预料之中的动物姿势有重大偏离,而且还使我们对这些动作的表现意义确信无疑。我们知道这个人正从母牛身边抓走小牛,所以我们几乎可以听见它的哞叫。如果我们略带迂腐气地问,怎么能够确信?我们得说,这人不太可能转身把牛犊背回给母牛――那样做我们会很难理解,但是我们完全知道他为什么把小牛背走。
这一浮雕表现了艺术中许多艺术语言的相互影响的手段。它一开始就使我们想起,从身体上的相互作用到预期动作之间的过渡是逐渐的。小牛和母牛方面都无意表现他们对分离的反应,而只是作出了试图阻止这一分离的动作。我们把这些动作看成目的性的还是看成表现性的,这取决于我们自己。视觉艺(下转94页)(上接92页)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的构成使人类从情感上感受到牧归的收获心情,同时也感受着动物母子分离的不舍,用无声的浮雕语言讲述着喜悦与悲凉两种感情对比交织的心情。无声的浮雕不光讲述着一个时期的故事,同时也演奏着非语言的内在生命情感运动形式,确实是艺术符号形式赖以抽象的重要原型,也是视听艺术创造、传播、欣赏主体产生艺术冲动,进行艺术活动的内在动力源。人的生命情感运动形式,对视听艺术来说,是无形的,这种无形的运动形式己从主要侧重于在视听审美过程中对“图”、“音”、“心”对映,拓深、拓展到在人类文化实践活动中去审视天、人、心、之间的“映化”关系;把视听艺术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联系起来;把视听艺术的方式与人的文化行为方式联系起来;把视听艺术的形式、意义与人的深层的生命意识、生命形式、生命本质、生命体验等联系起来;把“人”与“心”的关系拓展至“天”与“心”,“人”与“天”的关系;在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宇宙、人类社会的宏观视野中考察以“人”为核心的视听艺术文化的独特的存在方式。只有从“物”、“心”、“音”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去说明现实事物(自然的、社会的)是如何地与人的内在情态发生关系的,即“心”是如何“感物而动”的,或者说“物”是如何动“心”的,在这之后,有“心”至“形”的过程的发生。这就涉及到了人之外的现实事物(原型)是如何通过人的内在情态的抽象概括而转化为视听艺术符号的问题。
综上所述,视觉艺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具有通感性,这种艺术符号通感性在新科技涌现的今天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我们成为接受信息和符号的“奴隶”。由此可见, 现代人的思想已经上升到更高、更复杂的层次, 人们在声像和符号的世界里寻求自我释放。艺术符号的通感性已经成为现代人精神领域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一、前言
美术语言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起源于西方,当时,西方人们热衷于现代哲学研究,且由于现代哲学的影响,逐渐产生一种新型的现代美术创作方式。这种美术与传统的美术不同,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美术体系,作者大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其审美观念及主观思想等,从而形成完善的美术语言体系,该体系具有多元化表现语言及审美主张的特点,更符合现代化环境设计要求。现代环境设计指的是新时期背景下的设计风格,在我国,环境设计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颠覆了传统设计理念,是一种设计创新,主要通过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呈现出多元化设计观念。一个好的环境设计具有完整性,采用多种设计技术,变现环境的主要构成物质,并体现出这些物质的特点和属性,从而达到环境与物质完美结合的整体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美术语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并着重分析美术语言对现代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二、美术语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色彩表达
色彩是美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染力较强,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及极富感染力的色彩,以创新的创作手法,使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美术言语特点的艺术形象。现代美术与传统的美术存在较大区别,不管是从什么模式,还是从表达方式上,两者具有明显差别。传统的美学审美主要以大众审美为准,但在现代美术中,作品更多的表达了作者自身的客观感受及精神,主观性较强。在采用美术语言进行现代环境设计时,设计师通过色彩语言的应用,以作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美术语言现代环境设计不仅可以表达作品的艺术感,还可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或者说情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于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市场上环境设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现代环境设计比较注重人的视觉感受,强调视觉效果,采用美术语言,可融入色彩元素,从而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甚至可以使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除此之外,色彩还可以对人们的认知产生导向影响,当美术语言融入到现代环境的设计中时,该作品呈现的是一种文化理念及人文精神,从作品的色彩可以看出,美术语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其有效提高了环境设计的艺术美感,提升了作品的层次,使环境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美术语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福利院、医院、幼儿园等公共场所,这些场所的共同点是采用色彩尽显环境设计,并通过多种色彩的相互搭配,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使人保持舒服的精神状态,让人心情愉悦。
三、美术语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结构拼接
美术语言是一种现代美术,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属于一种空间艺术,美术的审美观念及表达方式不一致,表现方式也有所区别。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空间结构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占有重要地位,是建筑物的灵魂。建筑艺术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艺术,而他们的最大的不同点是,建筑物建成之后,可利用率高,尤其体现在空间上,建筑物空间大小不一,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开敞,有的封闭,有的黑暗,有的明亮,这些都是建筑空间的物质特点。建筑空间在艺术感染与情绪感染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可给人带来艺术享受,同时,也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作用。线条是空间中的一种元素,也是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是一种艺术表现元素,艺术表现也以此为基础。形由线条塑造,对线条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线条表现美的方式,也可以表现现代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关系。因此,线也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元素。著名的现代画家塞尚曾说过,应采用主观的抽象板面化及高度概括化来表达画面造型,从而使作品更加个性,更加立体,提高作品的生命力,将绘画中的美术语言灵活运用到艺术造型中。很多立体派画家深受塞尚对美术看法的影响,在进行作品创造时,对描绘对象进行分割处理,使之成为许多个小版面,每一个面都具有不一样的艺术审美,最终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不同的风格,因此,在很多立体派艺术作品中,我么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就像不同的碎片拼凑而成的,共同处于一个平面上。立体派画家通过立体化手法表现艺术造型,使作品呈现一种自然的形状,更加理性,这就是空间艺术表现手法。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很多作者采用空间艺术手法进行创作,改变了传统的环境设计理念,使环境设计体现出空间感、立体感以及艺术感。随着美术语言的应用,环境设计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影响。设计师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将作品以规则与协调的相悖方式展现出来,使作品拼接更加合理,更具开放性。环境设计中的拼接手法一直沿用至今,很多建筑物都采用了环境设计拼接结构手法进行造型设计。卢佛尔宫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贝律铭设计,在进行该建筑物设计时,虽然该建筑主要以肃穆、庄严的风格为主,体现古典艺术美,但贝律铭大胆地在里面融入了现代化元素,在建筑群中间加入了一个由金属与玻璃材料构建的建筑物--大金塔,不管从结构的角度,或是造型角度、色彩角度、建构材料角度来看,大金塔与卢佛尔宫里的建筑群风格完全不同,各方面都看不出一点协调性和统一性,并且,从空间结构分析,两者也截然不同。但是,也因为如此,卢佛尔宫建筑群与大金塔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感,拼接感产生了神奇的视觉效果,卢佛尔宫因此产生轰动。根据现代环境设计现状来看,拼接法仍然深受设计师青睐,现代建筑上随处可见拼接手法运用痕迹。
四、美术语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线条符号
线条是空间的轮廓,也是形的表达方式,立体三维空间主要采用线条构造而成。明确形体构造后,可通过线条链接这些构造,从而支撑整个造型的立体感,因此,线条是造型中的重要元素,线条设计是造型中的关键。可通过线条来表达空间之间的形体关系,也可通过线条作为作者表达情感和心理的符号。现代环境设计是一种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实体感与造型感,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形是该作品的艺术语言。现代化环境设计线条表达深受法国的视觉艺术和超现实主义影响,西方很多设计,清晰可见刻意强调的不均称、不确定、激变、反秩序以及复杂等变异效果。贝律铭的作品主要以现代主义为主,如华盛顿美术馆,环境多变性强,光影交错、复杂,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不确定及异变效果明显。由于线条符号中的变异效果及创意性,该表达方式深受现代设计师喜爱。
五、结束语
随着美术语言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环境设计将会沿着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设计师通过美术语言,在设计手法上,多了更多的选择,设计空间更加宽广。因此,环境设计工作者应通过对美术表现语言、色彩、空间、艺术审美等深入研究,使现代环境设计更加完善,进一步促进现代环境设计发展。
作者:陈文福 王萍 单位:河西学院美术学院
1黑白木刻的绘画语言
节奏,在黑白木刻版画的体现尤为明显,一幅优秀的版画艺术作品不单有造型的灵动性,黑、白、灰与点、线、面的节奏掌握也很关键。在《激进的美学锋芒》一书,作者将“绘画与音乐”作为一个章节,描写音乐和视觉艺术在各自的理论中常有一致的地方。这种绘画语言的节奏是创作者必须掌握的。黑白木刻区别于其他绘画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没有颜色意义上的灰色,我们所强调的灰也只是黑白刻痕下的大面积黑色与大面积白色的过度。正是因为这种黑、白过度,才造就了特殊的绘画节奏。例如甘庭俭教授的作品《金色秋日》,灰色表现了丰收的果实,主人公盘坐在地上,黑色的服装向上过度的灰色的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秋日阳光下脸庞和肩膀的白色对比背景中黑色的丰满的收成。这种灰色到黑色到白色再到黑色的过度正体现了黑白木刻的黑、白、灰的节奏,让人在关注静态的安逸的秋日,同时也感受到了灵动的金色丰收的景象。无论技法怎样变换虚实怎样结合都是为了我们能够创作出一张完整的优秀的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的艺术作品而努力。
2平面设计的设计语言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平面设计有自己设计语言,在两者的设计语言中也有相同的一些因素,比如说平面设计语言中的图形和材质这几方面都能寻到版画语言的影子。在平面设计语言中,一副作品是否具有较高设计水平所参考的是视觉冲击力。而表现这样的视觉冲击正是强有力的对比,内容中主次的对比、色调的对比和风格的特殊性。图形,在平面设计作品中一个优秀的作品不需要配以文字说明,通过图形就能表达它要传达的含义,可以用现代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和我们想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将意念和想象得以发挥,成功地运用图形视觉语言,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平面设计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我们无论是在进行平面设计创作还是版画创作时,设计的对象中都会由内容形式、创作材质组合而成,只不过组合的方式不同,正是有这些元素的不同组合,才此演绎出了很多经典作品。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的平面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将既有的形态要素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新形态的组合形式。平面设计中的画面构成,经常采用点、线、面元素,主要注重的是其形的组织、组合规律、组合方式。最终给人们呈现一个有美感的有视觉效果的画面。在当今艺术作品中,构图是艺术家对一些客观事物的重新组合与排列,把一些具体的形态用点、线、面构成抽象的形态等,由此看来,平面设计的画面构成语言和一些艺术作品的语言是有联系的。
3平面构成与黑白木刻版画形式与思维的契合
通过以上对黑白木刻版画的绘画语言以及平面设计的设计语言的详细阐述和分析,我们会发现,黑白木刻的版画无论是在视觉语言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表现出了与平面设计的惊人相似。两者均属于在二维空间内表现作者意图和感情的视觉艺术,它们有着相似的表现形式和视觉元素,这就使二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独立于内容之外的“同构”现象。所以二者在单独发展的过程中又伴随着融会贯通。下面,我将分别从视觉形态要素的相似性和构图与构成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进行阐述,二者所共同追求的画面形式感。
3.1视觉形态要素的相似
就前面提到的平面设计中的图形要素而言。包括写实与抽象两大类。图形在设计中是基础,是传达信息的载体。图形包含表面的形态特征,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理想和意义。写实图形,在视觉传达上,清楚明了并易接受。而抽象图形,则较写实图形所表达的内涵稍隐晦一些。更容易让读者去挖掘它背后的意义。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而现代平面设计中,大多写实与抽象的图形相结合,同时增强了视觉效果。黑白木刻中,图形,文字,同样是构成版画画面的重要三元素。在黑白木刻的画面中同样有写实与抽象二种表现方式。黑白木刻版画中,通过对黑白之间的过度与增强画面的形式感的丰富而出现了灰色调的过度。在黑白木刻版画中,黑色、白色是两个极端,真实并极具概括性。较色彩更具震撼力和表现力。
3.2构图与构成的相似性
在平面设计和黑白木刻版画中有着同样的构图与构成法则。我主要选取二种进行阐述。首先是构图中的“张力”。无论在设计还是版画中,它代表整个画面所传达的焦点信息。焦点对象越突出,画面传达的内涵越明了,越有冲击力。其次是构图和构成中的“空间”要素。空间的组织尤为重要。画面有虚实空间之分,整个画面的视觉要素是通过虚实空间的组合和转换而形成语言表达的。在版画中,留白既是“虚空间”,但本身它也是版画语言要素。黑白空间互相轮回交错,才构成整个画面的艺术语言。通过以上对平面设计和黑白木刻版画的共通性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二者是息息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在我们今后对二者的创造和延伸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文作者:王羽惠、姜紫微、赵小博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美术欣赏评述课是初中美术课程,欣赏评述课开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但怎样才能上好美术欣赏评述课,教会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教师,要熟悉教材。“欣赏评述”领域是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教师不仅要熟悉课本内容,系统掌握中外美术史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与所讲内容有关的丰富的课外知识,能够达到“给学生一滴墨水,自己要有一瓶墨水”的水平。这样在上课时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才能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其次,教师了解美术欣赏的特点和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非常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特点,才能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美术欣赏评述课的教学目的,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评述课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赏性。美术欣赏评述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评述来达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受到生活经历、思想、文化素质的影响,因此,人们总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作品的各种因素展开各种联想和创造,并在许多情况下带上某种感彩,从而给作品以积极的评价。如在欣赏《纺织女》时,我们首先了解了这副作品所要表现的背景、内容、意义,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什么主题,作品给我们什么感受。所以教师要在上课时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包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提供必要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是自主性。在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地、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像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比之其他活动更需要自己的积极而主动的思维活动――观察、思考、判断和想像,因为艺术欣赏不仅是理性的逻辑推断,而且常带有许多的感情因素,在不少场合下又不能说出具体道理和根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对一些美术作品的抽象美,往往就觉得很美很合适,但又说不出具体的条条框框来,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好指导,教给学生方法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欣赏习惯,而不是告诉学生作品如何如何,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联系自己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线,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是表述的语言性。美术欣赏作品的教学虽然是直接观赏作品,但作为一种观感交流,教师的指导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在课堂上,有时大部分时间都需要讲解,这与造型表现课主要依靠手工操作有很大区别,所以上欣赏课要有更高的语言表述能力。
根据上述三个特点,美术欣赏评述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讲、看、谈三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讲,较为系统地传授一般的理论概念、常识和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欣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讲的同时,学生就在教师的指导下欣赏作品。欣赏作品要注意两点:①欣赏的作品要接近原作,由于课本中作品画面太小,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或挂图让学生看清楚。②欣赏要有选择,要少而精,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重点欣赏,教师应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艺术特色等作简明扼要的介绍,以启发学生思维,使之通过欣赏而有所裨益。除了讲、看之外还要谈,这也是新课改下重要的一个环节,要让学生积极谈,大胆发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要达到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就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从直观感受和了解视觉艺术语言人手。我国古人曾有“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渲染,然后形似”的说法。我们都知道,文学是以文字和描述,音乐是以音符和旋律诉诸人的感官的,而美术则以其特有的视觉语言(形、光、色、点、线、面、材质、肌理、体量与空间等)按照一定的形式法则(均衡、对称、调和、对比等),构成具体作品而作用于人的。任何深刻的主题内容都要通过这些语言才得以呈现。所以应当让学生花一点工夫去熟悉和了解有关美术分类、画种、画科的一般知识,加以分析和比较,这样会有助于深化欣赏时的直观感受,进而领略作品内涵,以体会艺术家独到的创意与不凡的成就。其次,领悟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切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形式与内容有机组成的和谐统一体。我们不主张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机械地将两者割裂开来,而要从通常接触和认识美术作品的感受方式与心理活动出发,循序渐进地把握欣赏活动的认识规律。再次是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的原创性、风格渊源和地域影响等)。
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的视觉活动,美术作品以其特有的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形式法则构成具体作品而作用于人。在欣赏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等各种问题均会呈现在学生面前,每个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因为自己的经历、学养、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理解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欣赏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但在掌握艺术语言,直观感受和了解视觉艺术语言人手,领悟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便能正确地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这已经成为艺术鉴赏的一个共同规律。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参加美术活动,对于学生体会艺术家独到的创意与艺术成就,以及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感悟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曾经思考,单色绘画是难道只是人们对于新鲜感的一种临时性崇拜吗?还是另有其存在的历史、文化渊源?作为一种绘画现象,它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语境?具体针对艺术家,其创作心态怎样,又是如何解读呢?
老子曾言:“五色令人目盲。”可以想象,单色对于画中意境的表达,更直接,也更清晰。在法国,单色绘画的鼻祖克莱因曾以其独特的蓝色而被冠名“克莱因蓝”,为艺术界带来巨大轰动,至此,蓝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符号,进入历史。
五光十色的今日世界,外来文化的丰富下更需要保有本土文化的方向性,水墨的黑白效果依然深深扎根于国人的骨子,画家们关注颜色自身表现的世界,作品本身需要何种色彩,就使用何种色彩,而不再只是眼见得自然色彩,这是色彩自由的选择,是进步的转变。画家何森认为,本质说来,黑白表现深层的心理诉求,比起彩色更贴切,一种带有彩色的事物,会现实一些,物质一些,可是黑白色调就瞬间和生活拉开了距离,会更理性一些,精神一些。
单色化而作为先锋画家极其重要的表达方式,在创作中通过使用单一颜色,为强化内心感受而弱化环境色,简化色彩,单纯化语言,最早在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画面中,由此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单色画以马列维奇、伊夫・克莱因、罗斯科、劳生伯格、格哈德・里希特等艺术家为代表人物。单色绘画的历史迅速开始,并到现在依旧在书写。
早在1915年底到1916年初,马列维奇著名的《黑色方块》第一次出现在位于圣彼得堡的《0、10》展览上,同时表明单色画以严肃的身份正式发生。极其有意思的是,这幅具有颠覆性的作品却是在白纸上用铅笔工工整整的平涂了一个黑色的正方形,接近屋顶,以对角方式呈现在展厅的角落,带来俄罗斯某种程度上的传统图像的位置,极大地震撼了艺术界。观众的眼睛惯于接受再现自然,而无法感受黑色和方形传达的情绪,更无法理解艺术史背后的价值,误以为这只是空洞的黑色方块,伟大的艺术已不再。马列维奇认为他的黑方形是各种可能性的胚胎,然而在画家看来,“少即是多”,其虚无之处恰恰蕴藏着无限种可能性,擦去艺术的叙事,擦去过去的艺术,可以认为一种绘画的结束。同时,带有后现代艺术的内向型特点,这幅作品从作画,展示,接受到评论无不暗示着新艺术逐渐发现了新的空间,新艺术带来了新的喜悦,它以简洁的形式,考验大胆的想象力,隆重说明开始了开放的未来,新的艺术史。至此,首件至上主义作品的出现,既标志了流派的诞生,也深刻影响了艺术史。马列维奇的艺术精神,既是一种开端,又是一种未来的符号,作为一页空白,劳申伯格后来继承,黑山学院的一次作画经历深深影响了约翰・凯奇,再由凯奇对于敏感的前卫艺术深刻影响。
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色彩,最久运用颜色的象征,历经原始时代的单色崇拜,对于单色绘画有着说不出的情结。远古时期,我国开始了色有所制,依据位置、时节象征颜色延续至今。
道家、儒家深刻影响中国的哲学与艺术,太极图早于文字出现前就极其智慧的用黑、白二色分别表示阴阳。儒家作为华夏民族的核心,以“礼制”规范社会,主张“仁”,将白、黑、黄、红、青视为“上色”,并认为紫色乃是“不仁”之色,既发扬先祖的单色崇拜,也具有中国的特色。
色彩是有感觉色彩、感彩和想象色彩组成。伟大的文人画家无不关注后面两者。中国传统水墨讲究“墨分五色”,在禅宗影响之下,脱离自然束缚,追求简约素朴之美,形式简单纯粹,超越自然,在单色的水墨画里尽显中国艺术博大的精神。
传统水墨意蕴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审美取向,它崇尚墨分五色,而西方绘画规律和技巧的限制之多,容易局限思维。新时代追求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或多或少影响当今艺术的创作,当代艺术创作中,尽管西方观念有着很强的印记,但国内画家依旧选择水墨画的单纯质朴来表达心境不足为奇,这不仅是形式上借用水墨的单色语言,更借由单色崇拜使画面气韵生动。
新时期,启蒙思想的到来破使陈旧的中国社会敢于反对传统,摆脱历史包袱,追求理性,逐渐具有独立认知力和判断力的精神,用画家王广义的话说就是以理性冷静的单色来清理人文热情,至此,单色画可以说是激发了所有的色彩力量。美术走向90年代,画家基于表达人的个体存在、社会诸般现象、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突出的强调了以单色画满足内心需求,使得对于单色的追求向内转变,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思考。
无论是水墨、油画、版画、壁画、岩画、水彩、综合材料等,各画种都有其独特的材料语言特点,五光十色的画面难以抒写内心,画家们便放弃了成千上万的颜色,唯独选择单色绘画来创作,唤起了内心的真实。单色绘画在当代艺术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中脱引而出,依然保有其现实距离性和文化独立性,拓宽了视觉艺术的范围,足以显示单色语言的美学价值和重要意义。
单色绘画经历了早期人类的单色崇拜,缓慢的形成过程和快速的发展与传播,丰富了视觉艺术的多样性,当代艺术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时代与社会的瞬息万变,使单色绘画既不具有视觉艺术的唯一性,也未必有艺术形式的永久性,但是它在当下创作中牢牢占有一席之地,其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紧密联系,画家借由此创作的作品敏感的体现了社会现状,走出古典传统绘画的种种束缚,表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表达真我,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的时代影像。
参考文献:
[1][美]波林・玛丽・罗斯诺著 .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盛宁著.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新知三联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