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20 03:0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第1篇

一、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初一学生的兴趣何在?实际上兴趣随时都会产生,对于刚进入初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新鲜感和对“新”的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如何利用好,值得研究!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1)在处理数学问题时,要再现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2)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他们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做好学生的心理衔接

我们可通过入学教育增强学生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初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小学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初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明白整个知识在初中的布局;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小学和初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初中学习;五是给学生讲清在初中学习数学的要求。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心境的创设,以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在初中数学中要严格控制讲授的深度和进度,使大多效学生能消化接受,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素材,让每名学生在一周内都能有1~2次机会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问题。精心编制试题,保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能及格。作业批改认真、细致、耐心,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当面批改最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一种成功感,拓宽心理情境,使学生热爱数学。

三、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与小学初中教材内容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尤其在初一上学期抽象概念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同时,初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初中教学中。要求教师加强对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钻研。找准知识生长点。衔接好新内容。

四、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初中阶段属于理论型抽象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并开始向辩论思维过渡。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有较好的衔接。

开学前,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小初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小初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教学中,随时注意多渠道地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可以在学生上初中一周或半个月、一个月后就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深度。在不影响整学期的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先放慢教学进度,适当减小课堂容量,降低难度。让学生逐渐适应初中数学教学

五、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1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一类一类地及时反思、回顾、总结、提升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细致的工作,比如:怎样做笔记,怎样复习,怎样回顾、反思,都要一一地给以指导。

2 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学;过渡;衔接

高中数学知识比初中数学知识涉及面更广。初中的平面几何、代数知识较为简单,而高中的立体几何、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很难适应初高中数学过渡。通过初高中过渡数学教学的衔接,学生会拥有学习的信心,能够认识到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知识的差距。初中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步入高中时学习方法并不有效,以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让学生适应数学教学,渡过学习困难阶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率,能够避免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初中向高中过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难度增加

高中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辨析和数学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涉及直观感知、归纳类比、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空间想象、运算求解和反思建构。数学教学目标包括过程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意识。高一数学的函数模型、集合语言、坐标法和空间立体图形转换,比较初中数学逻辑推理更强、抽象思维高、知识难度大。学生们很难适应。

2.教学方法改变

初中教师讲述教学内容较为细致,归纳的完整。学生只要记住公式、概念和教师的例题类型,就可以仿照着进行答题。多数初中生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而不会自我思考和总结数学知识规律。高中数学知识内容较多,课堂教导知识较少,教师不能讲清题型和知识应用形式,只会讲一些典型题目,从而达到“三基”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之外,还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和思想的培养,体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

3.课程内容增多

高中数学知识比初中数学知识更为抽象,逻辑性、理论分析题目增多,特别是研究变量问题,需要很高的计算能力。近些年来,由于教材内容发生了变化,初中数学教材难度有很大的降低幅度。由于高考限制,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难度并没有降低。市场上的高中数学教材不断增加,难度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某种意义上看,教材调整后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难度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加了难度。

二、初中向高中过渡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1.明确初中、高中教材内容的断层

高中数学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因此,教师要提早让学生了解初中、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不同,重视数学叙述完整性和论证严密性,在教课时掺加一些高中数学内容。初中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数学语言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较强,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而高中数学概念比较抽象,习题多较多,解题需要灵活的技巧。为了弥补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断层,初三教师应当注意问题的创设情境,要详细叙述数学问题的引入、提出和拓展。引导学生尝试和思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偏差。教师要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学习有着持久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讲述重要的数学定理时,尽量创设情境,达到师生互动。

2.加大师生的互动交流

数学教学是师生彼此交流的双边活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是相互的。升入高中之后,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初、高中数学过渡衔接的关键。教师可将作业讲评、知识讲解和试卷分析融入教学活动内,便于学生接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在数学难点上,教师可降低要求,做到循序渐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许多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勤学好问、及时复习、独立做作业。上课专心听讲并不代表学生懂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数学知识的“听”、“思”、“记”之间的关系。学生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安排好时间。听课过程中,要了解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选择记笔记。解题后要总结和反思。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学生会自行拟定提纲,并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做好总结。

4.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

数学解题要用到定理、推论和概念,不同阶段的学生,解题思维训练也有差异。初一代数数学训练了学生抽象概括力、初二学生的形式思维能力有所加强、初三数形结合解题拓展了学生预见性思维。高中学生需要较强的逻辑运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明白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组成知识结构图表。要分类总结数学思维方法与解题方法,寻找联系和区别。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对学生的数学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一数学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存在断层,逻辑性和理论性问题较多,初中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学习。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互动交流,找出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解题思维,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顺利、高效的接受数学新知识,做到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过渡衔接。

参考文献:

[1]杨宽龙.关于中学数学向高中数学过渡的讨论[J].语数外学习.2012(8)

第3篇

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学习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一个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的孩子,更愿意挑战难题,有的学生描述说:做题像过关斩将一样充满乐趣,而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数学学习是最头疼的事情。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对数学充满兴趣并信心十足,后者恰恰相反。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给学生分层分组,让学生互助学习,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学优生得到提升,学困生也会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指导掌握预习的方法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课本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大概。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好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实行分层教学

初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绝对值、有效数学等,对初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太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同时还要重视以下几点:(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联系旧知识,特别注意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探新的效果。(2)要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初中数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3)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反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反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四、重视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以至于经常出现讲或做过几次的题过了一段时间又不会做的情形。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像放电影一样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五、转变思维习惯,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特别关注的是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用综合法解题,应用题列综合算式的较多。初中数学则不然,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化未知为已知的方程思想,利用顺向思维来解题,相对小学的思维方式来说容易得多。这种方法显然比小学方法优越,利用方程这种方法可以顺利地解决小学数学中很多问题,这正是初中代数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摆脱算术思想的束缚,充分领略到方程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两种方法的对比,通过同一个例题来比较两种思想的优劣,这样最有说服力。

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果在小学阶段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那么进入初中就较难适应初中的学习。初中阶段里的数学,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大、难度大,如果学生还依赖小学原有的学习方法来对待很难掌握所学知识,有部分学生还会出现不理解现象,时间久之,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放弃学数学的念头。对于这样情况,初中数学应做到“预习―听课―复习―做练习”的学习方法,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就要培养学生逐步掌握“预习―听课―复习―做练习”的学习方法。由于小学生的自觉性还不强,所以就要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每天进行预习,在教学中应做到精讲,重在引导、启发、点拨,多练,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做习题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内能够有时间进行自学、自主思维、自主练习的空间,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难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做好错题和卷子的积累,课后作业能够按时并认真完成,教师反馈后学生及时改正。有些老师认为学生的书写习惯应该是语文老师负责的内容,而我认为这是每一名老师都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工作,因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书写格式和要求。在数学学科上,对于每一种题型都有不同的解题格式,教师不仅要学生书写工整,更要按照解题格式书写的规范严谨,并贯穿学生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学习过程的始终,因为严谨的书写才能塑造出严谨的数学思维,这对于数学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因学生而异,也因教师而异,每位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学生提出要求并加以指导。

第4篇

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概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我们去重视呢?

1.1数学方法. 顾名思义,这一类的思想方法与数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离开了数学知识就谈不上这些方法的运用. 比如解方程中常常用到的配方法,其是通过将一元二次方程配成完全平方式,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其经典运用是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得出;再如换元法、消元法,前者是指把方程中的某个因式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另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后者是指通过加减、代入等方法,使得方程中的未知数变少的方法. 在复杂方程中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化难为易。

1.2普遍适用性的科学方法. 例如我们数学中常用的归纳法,就有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数学上的很多规律其实最初都来自于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在探究类的知识发生过程中,都可以用不完全归纳法来进行一些规律的猜想。 再如类比、反证等方法,也是初中数学常用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在初中数学中进行逻辑推理的力量与美感。根据笔者的不完全调查,学生在进行推理后如果能够成功地解决一个数学难题,其心情是十分喜悦的,而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一环套一环的推理,能够顺利地由已知抵达未知。

1.3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思想. 我国当代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张奠宙等人特别注重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多次著文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思想与数学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数学家本身也是哲学家。因此,学好数学思想可以有效地培养哲学意识,从而让学生变得更为聪明。

例如典型的建模思想,其是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将遇到的问题表达成数学表达式,于是就建成了一个数学模型,再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与计算得到相应的结果,并用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一旦学生熟悉了这种数学思想并能熟练运用,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大成功。

再如化归思想,其被认为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也是一种非常基础、非常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它是指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思维的加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将问题变换、转化为相对简单的问题,即哲学中以简驭繁的道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方法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显性的教学方法,即向学生明确说明方法的名称,以让学生熟悉这些方法,并在以后的相关知识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这一思路一般运用在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中;另一个是隐性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只使用这种方法,但不向学生明确说明方法的名称,在后面知识的学习中有可能遇到,但总不以方法本身为目的,重点始终集中在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上。

在笔者看来,对于今天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更多有价值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渗透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在于,十四、十五岁的初中生的智力发展落后于身体发育,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相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一般并不容易从字面上给予理解,只能在运用中通过直觉思维建立一种类似于默会知识的能力。

那具体渗透又该如何进行呢?笔者以为关键是要加强渗透意识,即在备课时就要考虑要教授的某一知识中有哪些思想方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这种思路下,数学知识就会成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载体,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方法的运用和思想的熏陶。

比如,在初一数学教学之时,我们可以向学生阐述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与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之后的数学教学中,一旦遇到有“数”又有“形”的知识点,就要让学生在“形”中寻找“数”,在“数”中构建“形”。例如三角形知识中有三角之和为180°的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在全等三角形中有等量的关系,在全等三角形证明的过程中有很多逻辑的关系等。

再如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所谓归纳,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以确定抛物线开口方向为例,如何知道二次项前的系数是正还是负,那就需要通过配方等方法来解决。确定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用描点法在坐标上作出抛物线。一个方程及对应的图往往并不能得出相关的规律,只有不同形式是同一个结果之后,我们才可以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到抛物线的有关规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画出下面四个方程的图象:y=x2;y=3x2-2;y=-x2;y=-2x2+1. 然后去归纳得出相应的规律,如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时开口向上,为负时开口向下等。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本不需要提出“归纳”的字眼,就是引领学生去分析、去归纳、去发现. 当学生熟悉了这种方法之后,在别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他们有可能说不出归纳这一词,但一定会运用这种方法。

渗透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技术,甚至是艺术,因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发现不说比说更难,但如果要说有时又会因为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而说不清。因此,不说的能力更需要我们去着力培养。

三、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渗透的反思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小学 数学教学 衔接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数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来看,不同的阶段之间都是渐进的、逐步深化的。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意到了初中、小学衔接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如何处理好两个阶段的“互相联系与螺旋上升”,也就是小学到初中数学教学的过渡与衔接问题,始终是围绕初中学数学教学的难题。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据全国少年研究组近来对20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刚入初中时感到陌生的占67%以上,其中14.3%的学生不能较快地安下心来进行正常学习,情绪波动较大。通过对本校初一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有学生谈到:“在小学时老师讲得详细。”“小学讲得慢,几天讲一种类型题。”老师把每道题都讲得非常仔细,有些学生会产生一些依赖思想。”调查中,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写道:“我喜欢初中数学,老师讲得快,每天都能学到好多新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却感到“小学易懂,初中有些吃力,希望老师讲慢点”;“每节课内容多,有时老师讲得太快,听不懂”,“希望初中老师把重点放在细微的分析上,使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便于我们掌握……”

从教师反映来看,初一学生存在的问题有:①基础知识薄弱,不能及时进入中学学习状态;②习惯死记硬背,理解分析能力差;③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学习能力;④知识面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教学中必须注意初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问题。这里我仅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与小学数学教师探讨几个问题

1.初一学生必需的几个基础技能相对滞后

(1)运算能力(包括简便运算)基础不好,一些学生只能靠计算器过日子,因为缺乏数感而想不到解题的方法。典型表现为:一是计算粗心,看似不细心,实为不熟练;二是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整除性、简便运算、找规律等整数运算不熟练;三是分数运算不熟练,许多学生甚至不知道约分。

(2)应用题中不知道如何寻找数量关系(包括画线段图、列表等辅助方法),典型表现为:不知道基本题型中的数量关系:如追及、相遇、利率、税收、销售、百分率、和差、倍数、植树、面积、重叠等等。其直接危害是列不出代数式,从而列不出方程。

(3)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直接影响学生的审题。

2.对小学奥数的看法

有些小学奥数对于初中数学很有用,如:列举,分类计数,画图(列表)分析,分率问题,面积计算,简便运算,高斯求和,典型应用题列算式的方法(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工程问题、倍数问题、归一归总问题),容斥原理,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极端原理,最优化问题,重叠问题,利息问题,生活实际问题,整除,按规律填数,植树问题等;也有一些内容对初中数学学习没有用,

3.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这是现行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要学会数学地思考,就必需掌握某些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小学可以渗透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整体思想等,小学里可以渗透的数学方法有:画图法、列表法、列举法、逆向思维、由特殊到一般、比较法、面积法等。

4.小学阶段更应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人生。”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在进入初中后管理上班主任变“蹲”为“带”,部分学生不适应,失去依靠、失去整天管着自己的人就有点无所适从。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除了泛学科的学习习惯之外,数学学习应还有检验、预习、独立作业、复习、反思、批判等很多方面的习惯。

二、初一数学教师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使学生学会适应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内容相比,其知识密度大,定量讨论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教材内容的突然拔高是难以“衔接”的主要原因,另外,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更增加了“衔接”的难度。因此,初中第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最困难的,如何实现教材内容的顺利“衔接”呢?一方面可训练学生学会抽象思维。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可训练开拓学生的思路。有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如绝对值,相关它的很多问题,借助其几何意义解决,不仅过程简单,且直观形象易懂,因此,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开拓新思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尝试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使用逆向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2.使学生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

长期被“喂着吃”的刚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往往以完成作业为主,不习惯看书,不会记笔记,不善于总结,不善于观察和解释现象,不善于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将使学生在学习中处处遇“红灯”。因此,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是当务之急。具体方法有:

(1)使学生增强课堂意识。要求学生首先做到: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上课后,立即进入学习状态,谨防走神,听不懂时作个记号,继续听,不钻牛角尖。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听课要有超前意识,不能只满足于跟着老师走,要有未语先知的本领。其次,训练学生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笔记的内容主要有:①记问题。②记疑点。③记思路和方法。④不宜板书但又比较关键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听课时思想集中,手脑并用,又是一种能力的训练,更是复习时与教材配合的重要依据,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所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特别在学生还不自觉、不习惯的初期,更要来点“强制”措施,以帮助他们养成习惯,从中尝到甜头,进而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同时,立足于用数学学科本身魅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无疑对增强课堂意识起到促进作用。

(2)使学生学会复习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对知识进行正确划分,自编复习提纲,归纳出知识要点。但必须注意,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是在初期教师适当的示范。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解题进行复习。

三、给教育主管部门的两点建议

1.加强组织初中、小学数学教师间的研讨活动,推进中小学数学衔接的过程,力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尽可能的融合与承接。

第6篇

关键词:有效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呢?初中各年级有其侧重点,怎样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大致有这样一个规划:

一、初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不同,产生了数学学习的障碍。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初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与教法改革同步,指导学生过好“读”“听”“思”“记”“做”五关,应从开学第一天抓起,持之以恒,协调开展,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1.指导学生“读”课本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读课本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翻译,帮助学生建立、转换与使用数学语言,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而且还应重视指导学生怎样去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1)粗读。粗略懂得教材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以便求教);(2)细读。根据每章节的学习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3)研读。对例题的学习要求“做”(尝试解题)、“核”(解题方法比较)、“归”(归纳步骤,领悟原理)、“变”(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完整认知结构,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把一个个句号变问号,再把一个个问号变句号,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2.引导“听”,开导“思”,传导“记”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做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3.指导“做”

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备教改辅,却忽视对学生做作业的指导。很多学生的作业书写条理混乱,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起始时不重视作业的指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做作业有助于其驾驭知识、正确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四点:(1)要指导学生学会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因为数学符号是数学演算推理的前提;(2)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学会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以使他们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尤其是几何证明的推理格式);(3)要指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分析作图,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4)要指导学生经常自我检查作业,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找出缺点及原因。

二、初二:有效防止学习的两极分化,转化数学差生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中学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当一部分“差生”,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何防止学习的两极分化,转化“差生”?

1.教师对“差生”的尊重和接纳,是使他们轻松愉快学习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差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差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对差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差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爱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

2.改进教法,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差生思维能力差,因此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

3.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激发差生的学习动力

一般说来,差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信心,认为“努力也学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4.降低要求,减轻作业负担,帮助差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对于数学作业,应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怪题,不搞题海战术。题量要适中,可以结合学生能力,拉开档次,不搞一刀切。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三、初三:注重新课中渗透旧知,复习中寻找新突破口

初三上学期,讲新课,听课时一定要紧跟着老师,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要着重听,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到了下学期系统复习,课堂上要积极地独立思考,把整理的知识框架、解题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并通过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问,不留问题过夜。

1.教师要熟读大纲,研究教材,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仔细推敲,精心钻研,吃透要领,并对所学过的知识重新组合梳理,精心研究教法,在掌握学情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的独特教学方案

2.应加深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数学的特点是由大量的概念、定理、公理组成的知识体系,新教材的编排是把知识点分散到各个阶段。因此,复习时应要求学生熟记定义、定理,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掌握辨析各个概念之间的本质和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纠正原来模糊的认识。上课应将各章节内容重新组合,分条划块,纵横结合,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3.要合理设置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和练习题

对于概念定义法则的复习,选例题时应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紧扣定义、定理、法则。

4.例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变通性

如对于命题“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加上条件“对角线互相垂直”可改为“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再加上“对角线相等”的条件可得“对角线互相平分、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去掉“垂直”后可得“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要通过条件或结论的改变使问题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从而得到更深层的结论方法。

5.练习题设置要有针对性

由单一到综合,训练难度要小,要有层次性,使学生不感到特别困难为宜,做完要有成就感,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要进行综合训练

学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为了巩固,更重要的是提高。在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上,教师要立足课改,以新的教学理念,设置综合训练题,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总之,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数学:初中版[J],2005(3)-2005(10).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衔接问题;思维方法

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很早就被一些专家和一线数学教师所关注,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这里我仅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跟小学数学老师探讨几个问题

(一)初一学生必需的几个基础技能相对滞后。一是运算能力基础不好,一些学生只能靠计算器过日子,因为缺乏数感而想不到解题的方法。二是应用题中不知道如何寻找数量关系,典型表现为:不知道基本题型中的数量关系,其直接危害是列不出代数式,从而列不出方程。三是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和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审题。

(二)对小学奥数的看法。有些小学奥数对于初中数学很有用,但也有一些内容对初中数学学习没有用。所以我建议,可考虑把有些内容的奥数辅导直接落实或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这对于优生培养、后续初中数学学习、数学竞赛、数学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等都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是现行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要学会用数学去思考,就必需掌握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小学可以渗透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整体思想等,小学里可以渗透的数学方法有:画图法、列表法、列举法、逆向思维、由特殊到一般、比较法、面积法等。

(四)小学阶段更应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在进入初中后管理上班主任变“蹲”为“带”,部分学生不适应,失去依靠、失去整天管着自己的人就有点无所适从。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除了泛学科的学习习惯之外,数学学习应还有检验、预习、独立作业、复习、反思、批判等很多方面的习惯。

二、初一数学教师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 使学生学会适应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内容相比,其知识密度大,定量讨论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教材内容的突然拔高是难以“衔接”的主要原因,加之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更增加了“衔接”的难度。因此,初中第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最困难的,如何实现教材内容的顺利“衔接”呢?

一方面可训练学生学会抽象思维。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可训练开拓学生的思路。有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如绝对值,相关它的很多问题,借助其几何意义解决,不仅过程简单,且直观形象易懂。其三是尝试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使用逆向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二)使学生适应学习方法上的改变。小学毕业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往往以完成作业为主,不习惯看书,不会记笔记,不善于总结,不善于观察和解释现象,不善于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将使学生在学习中处处遇“红灯”。因此,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亦是当务之急。具体方法有:

1.使学生增强课堂意识。首先在课堂学习中要求学生做到:(1)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2)上课后,立即进入学习状态,谨防走神,听不懂时作个记号,继续听,不钻牛角尖。(3)智商较高的同学,听课要有超前意识,不能只满足于跟着老师走,要有未语先知的本领。其次,训练学生课堂上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习惯,把自己的问题、疑点、思路方法和同伴多交流,取长补短,借机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2.使学生学会复习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对知识进行正确划分,自编复习提纲,归纳出知识要点。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解题进行复习。要养成做完题进行总结的良好习惯,想一想,这道题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解题的思路、方法、过程如何?争取每做一题都有新的启发,这样既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规律,又可拓宽解题思路,提高灵活应变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3.使学生通过解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困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为了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通过活动探究、动手实践、情景创设、信息技术教学等途径,让学生形成想学、爱学、乐学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8篇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合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外,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初中阶段就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1 初中数学教学应渗透的思想方法

1.1 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即根据教学对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归入一类,把具有不同属性的归入另一类。分类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如果对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分类,就可以使大量纷繁的知识具有条理性。

1.2 数形结合思想:一般地,人们把代数称为“数”而把几何称为“形”,数与形表面看是相互独立,其实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由数想形,以形助数的数形结合思想,具有可以使问题直观呈现的优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解答数学题时,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思维,拓宽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a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

1.3 整体思想:整体思想在初中教材中体现突出,如在实数运算中,常把数字与前面的“+,-”符号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又如用字母表示数就充分体现了整体思想,即一个字母不仅代表一个数,而且能代表一系列的数或由许多字母构成的式子等;再如整式运算中往往可以把某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如:(a+b+c)2=[(a+b)+c]2视(a+b)为一个整体展开等等,这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效率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1.4 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数学思想方法体系主梁之一。在实数的运算、解方程(组)、多边形的内角和、几何证明等等的教学中都有让学生对化归思想方法的认识,学生有意无意接受到了化归思想。如已知(x+y)2=11,xy=1求x2+y2的值,显然直接代入无法求解,若先把所求的式子化归到有已知形式的式子(x+y)2-2xy,则易得:原式=9;

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化归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最终目的是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实现新问题向旧问题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转化、未知问题向已知问题转化、抽象问题向具体问题转化等。

2 初中数学教学应如何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2.1 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

2.2 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因此,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索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同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适得其反的做法。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材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62-01

当下,同一课程标准下,新课程改革体系在日渐完善。随着许多不同版本新教材的衍生,了旧教材理念,在教育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也有飞跃的进步,新教材是时代的需要,是素质的呈现。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该在怎样理解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新教材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来谈谈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同时,结合教材落实数学课堂高效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取决于学生是否能接受新教材的安排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兴趣是学生渴望学习和获得知识的重要措施。常言道兴趣是学生的最好导师,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伴随着浓厚的求知欲望,并会积极主动、全神贯注、富有创造性的关注和研究所学知识。然而新教材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演变的生动有趣,主要体现在编排版式活泼,图文结合,内容由浅入深,顺理成章,符合学生思维的学习,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易于接受性。例如,在初一数学第四章中穿插了“多姿多彩的图形”、“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等,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从实际物体出发,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将教材中抽象的“线、角”关系形象且具体化,从而使教学难点更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应当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强化。比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技巧很重要,应当谈吐大方自然得体、语句幽默、事例鲜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鼓动学生自主寻求知识时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广泛性;为了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也要从绚丽多彩的数学魅力下功夫,让学生享受美妙的精神境界,善于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比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校园的绿化面积”这部分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是如何计算的?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在这部分教学中,还设计了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找出一块合适的草坪或花圃量一量面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实际意义。又比如,在六年级学习“圆柱和圆锥”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就制作好圆柱体,或者列举实际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然后说一说制作过程,通过说一说能够更好的分析出圆柱的组成,这比起一味的讲知识,学习起来更容易,而且通过亲手实验,学生兴趣非常高同时掌握知识准确又快速,学生不再厌烦课堂,学生上课变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整个课堂师生相处融洽,教学氛围充满活力。

二、学生能力的拓展来源于新教材创造性使用

准确把握活动课内容能有效控制学生学习情况,对课堂宏观调控顺手。如教材中设计的“练一练”、“想一想”、“试一试”、“算一算”等环节。“练一练”锻炼学生读题能力和做题能力,让学生能够能独立完成习题。而“想一想”则让学生产生思考并尝试自主探究,开启学生思维。“试一试”这一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算一算”不仅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有利于开启学生勤于动脑的思维意识,体现课标要求,将简单的实物与数学算术有机结合,并能熟练巧妙的将两者关系在数学学习中运用自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讲练结合,有针对性,并结合实际生活常识,将问题与实例做对比,这样问题就简单具体了,同时课堂上多安排小组交流,锻炼合作能力,还要多提出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发散思维,学生越是知道的多,发表的多,懂得多,就会越胆大,无形中树立了自信心,讨论的越激烈,不仅能透彻理解问题,还潜移默化的引出新知识点,这样知识间的密切关联就越发清晰,数学课堂将改以往“教学生”为“学生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辅助教学,做引导者,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突破新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新教材确实有用的服务于教学并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当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突破新教材,采用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初一上学期“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课中,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对教材中概念和探究两部分知识对调,先学习探究线在引出概念,学生更容易接受,这告诉我们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有时能将知识由浅入深的展现,符合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通过观察,快速准确的掌握知识。

四、新教材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 实效 专业引领 原动力

催化剂 主体作用 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反思,“科教兴国,科研兴校”已然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师就是研究者”已经是学校教研活动的常规而不是口号。由于初中数学课堂更侧重于在教学中师生的活动生成性,因此如果没有样本教研的伴随和引领,课堂教学将寸步难行!而在几年的教改实践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许多农村边远初中的校本教研工作进展缓慢。

一、加强学习,重新认识校本研究的实质与意义,是提高初中数学校本教研实效的原动力

加强学习,是教师自我更新的一个过程,是保持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认知能力、监控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知识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书本理论是教师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没有理论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就像是没有动机的跑车,再漂亮的外表也只是“摆设”;没有理论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又恰似一帮盲人在摸象,得出的结果只能是“一堵墙、一条蛇、一根柱子……”。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才能去比较、反思,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实践中,思想认识决定着改革的成败,认识程度的深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倡导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在于确立以学校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学校应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应该是教学研究主要而直接的目的。校本教研是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校本教研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研究活动。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教研的意义:第一,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过程。研究和实践相统一,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它不仅是教师的一种专业发展活动,而且也是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过程。第二,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特征。第三,初中数学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要解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或疑难的问题,以及在新课程实施中产生的新问题和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二、专业引领,作为校本教研的“火车头”,是提高初中数学校本教研实效的催化剂

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就是在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教研员和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进行的校本教研活动。农村初中数学校本教研在这一方面接触较多的是县进修学校的数学教研员和本校的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合称教研人员)。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面对的一些具体问题成为教研人员和教师共同研究的对象,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专业引领工作是否到位、效果是否显著,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教研人员对初中数学的新理论、新动向要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

毕竟教研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学习的机会要比单纯的数学老师多得多,每逢教研人员到外地培训学习回来后,学校就应当要求他们及时梳理本次学习的内容,通过讲座或集体教研的形式向数学老师传达,并进行总结和提升,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至于专家学者能到农村学校进行校本教研引领的,应该说是少之又少,学校应当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他们到学校进行指导,或进行学术专题报告,或随堂听课,或举行座谈会,为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经送宝,然后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认真进行总结和反思,积极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形成,使数学校本教研活动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2.教研人员对初中数学课堂要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

许多农村初中学校因多年没有增加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的流动较少,让人有种“一潭死水”的感觉,虽经过多轮的课改洗礼,然而要让他们形成崭新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却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教研人员要深入课堂听课,现场指导并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位数学老师(包括教研组长)进入初一年级数学课堂听课,老师在讲到“直线、射线、线段”一节的概念时,提出“按下开关的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就是一条射线”,有一位学生马上质疑:“假设光线被障碍物挡住了呢?就是光线不被障碍物挡住,光线也不可能照到无限远的地方啊!”还有一次,初二数学老师在讲到“平方差公式”时,由同学分组讨论,要求同学认真观察公式中左右两边的特征,用一句精确的语言描述这个公式,其中有一小组讨论后得出: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只要满足有一对相同的数和一对相反的数,其结果是等于相同的数的平方减去相反的数的平方。针对以上两节的课后教研活动,其实光线只要在光束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光可以传到无限远,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也给学生作了解释,但学生还没学过光学,对这个问题也是难以理解的;而学生在对平方差公式的描述中,虽然语言表达不准确,但可以看出这一小组学生有非凡的洞察力,我们只要把结论改为“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如果在两个不同的二项式中找到一对相同的数和一对相反的数,相同的一对数中取其中一个数叫第一数,相反的一对数中取其中一个数叫第二数,那么它们的积等于第一数的平方减去第二数的平方。”这个结论的描述是有点繁,但较“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相比学生却更容易理解,在对处理形如(-2+3x)(-3x-2)一类的问题中,学生就能轻易地判断能否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并一步得出答案。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大胆地试用这种方法讲解,效果确实很好。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指出:第一个课堂问题,虽然学生暂时难以理解,但体现了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学科渗透;第二个课堂问题,是数学课堂资源的再生资源,老师们要好好地利用。他强调,数学课堂是复杂多变的,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老师就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当然,要真正提升初中数学校本教研的水平,还离不开同伴合作以及不断反思,但对于农村初中学校来说,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专业引领,同时校本教研中的同伴合作和反思等,也离不开专家的引领。

参考文献

[1]陈维兵.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研活动的开展[M].南充:四川南充出版社,2012(2).

第11篇

【关 键 词】 过渡问题;高中数学;教学

高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初中数学成绩比较理想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太理想,就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盲目套用初中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因此,如何解决好初高中数学过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高一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数学学习自然就会获得好的成绩。

一、高中数学特点

(一)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函数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似乎很“玄”。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理论联系实际来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用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

(二)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给学生建立了各种习题统一的套路式的解题思维模式。因此,不少初中生已经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然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已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极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三)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以及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减少了。因此,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较重的高一新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出学习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第一,要每天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工作,并努力记牢重点知识;第二,要在每周内,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及时区别新旧知识并体会它们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每个教学单元测验后要及时评讲,督促学生改错,否则,一旦知识信息量的差错越大,其记忆效果就越差,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因此,既要教会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等,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也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法,一例到一类、一类到多类、多类到统一的方法,一般到特殊的特例法的方法等,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进行发散思维。

(四)学生眼中的初高中数学特点问卷(8个班523人的问卷)的对比图

二、初高中过渡时容易出现的误区

(一)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与情感关注不够

1.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是在数学学习情境中诱发的,学生长期没有达到学习目标,屡次受挫,产生消极认知,确信自己缺乏数学学习能力,从而在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据研究表明,教师期望对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学生在教师不正确的期望与行为下,较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2. 教师的不当行为与态度会使得学生的数学学处于一种压抑的、困难重重的艰难境地,这种痛苦的学习感受和体验,使学习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因此,我们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在不断摧毁基础较差、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是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二)学习习惯养成未很好达成

一般来讲,学生对良好学习方法的了解,很容易通过教师指导来解决,但是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否在反复的执行和使用中形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却是很难的,从实践经验看,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是可以在一个阶段学习过程中慢慢弥补的。习惯养成应注意的问题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上课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阶段复习的习惯;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

三、教师转换视角问题

我们对高一新生的要求过高,忽视了阶段性目标要求。实际上,新生与任课教师之间应是一个双向适应的过程。

1. 目前高一课堂的容量大、抽象度高、逻辑性强,有很大程度是教师自身的教学定位不当,教学要求过高(常常一步到位)所造成的。教师需要从一个学习者的视角来考虑教学的定位、要求,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

2. 教学中还是重记忆和模仿操作。由于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常见题多,一般均可对号入座,所以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轻概念理解,重记忆和模仿操作,而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许多高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实质上也强化了这一行为,而不是扭转了这一学习方式。

四、初高中数学过渡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教师需调整心态

随着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课程内容变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必然会随之变化,高中教师既无法选择学生,也无法改变学生的过去。因此,与其埋怨,不如接受并承认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习惯等现状,探寻在此基础上的教学举措,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的过渡。

(二)教师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从信息加工理论来看,学习分为“联结性学习”与“运算性学习”两类。题型教学、数学结论生成过程的缺失或难于理解,都会加速学生采取联结性学习机制,采取记忆某些题型的解法步骤或数学结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如二项式定理、数学归纳法、对数运算性质,加强生成过程的设计;延迟结果的呈现;增加学习个体的体验强度等措施会有助于避免联结性学习。数学教师如果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当遇到学生出现联结性学习问题时,处理起来就更得心应手。

(三)抓好课堂这一主战场

教学内容的容量、进度、难度、广度、灵活度、作业布置,我们都应把握好。确定好讲与不讲的内容,要讲的内容要弄清怎样讲,并渗透学法指导。

如函数符号f(x)的教学:

1. 函数概念:强化符号与其所表征的概念的内涵的联系。

函数的表示法:继续强化符号与其所表征的概念的内涵的联系。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充分感悟函数符号在刻画函数性质中的作用,深化对函数符号的理解。

2. 运用函数符号抽象概括初中所学的一般规律。

例:已知函数f(x)=x2,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请用a表示f(a+1),f(a-1);

请写出y=f(x+1),y=f(x-1)的解析式;

请在同一坐标系画出y=f(x),y=f(x+1),y=f(x-1)的图像,说明三个图像之间的关系。

3. 模块复习时再次深化函数符号表征的含义。

函数概念中,有两个运动变化的过程,自变量的运动变化过程及函数的运动变化过程,前一个运动变化过程的某些特征(如数值不断变大)和后一个运动变化过程的某些特征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这就是函数性质的本质。(归纳如下)

[两自变量

x1,x2的关系] [两函数值f(x1),

f(x2)的关系] [函数图像

的性质][刻画] [x1,x2的

大小关系] [f(x1),f(x2)

的大小关系] [单调性] [轴对称性] [中心

对称性] [x1,x2的

和为常量] [f(x1),f(x2)

相等] [f(x1),f(x2)

互为相反数] [

][

][对

性]

(四)高一数学学习规划图

[幅度][高目标,低起点,缓加速][高中

状态] [高中

状态] [初中

状态] [高度自主,适度管控,缓慢放手][教学的难度、

速度、容量] [学习的自主度] [期中][期中][期末][期末][

][

][高一第

一学期] [高二第

一学期] [时间]

(五)具体做法

1. 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单元小结和及时改错。树立学习榜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 解决学生思想松懈问题。刚进入高一,有的学生思想开始松懈,尤其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的同学,他们甚至会错误地认为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然而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的,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具有很强的选拔性,想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其缺漏的很多知识是非常难完成的。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制定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高一打好基础,高二是关键,高三出成绩,在三年中各有侧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3.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高中数学“死记硬背”是考不了高分的,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能抓重点难点,不能体会思想方法,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对此,应引导学生做好下面几件事:制订计划,明确学习目的;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重点难点,笔记只记关键的和重要的;及时复习,疑难及时解决;搞好系统小结。

4. 循序渐进,积极归因,防止急躁。高一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同学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都非常不错。

5. 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求解、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推理论证、数据处理、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等能力的任务,其中运算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教学中应进行一题多解的思考,优化运算策略。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使用归类、网联策略,也应处理好几个问题:空间想象能力对平面知识的扩充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立体几何,体会图形、符号和文字之间的互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归类数学模型,体会数学语言。

总之,高一数学教学要立足课本,适度拓展,面向全体学生,重点问题重点讲,常考问题反复练,合理利用单元复习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自信心。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际出发,在平时分层指导的尖子学生中完成,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感悟应尽量突出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尖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兼顾学法指导,重点消化解决错题,争取不犯重复性错误。高一数学学习是学生人生的一次磨炼,也是教师教学成果的基础体现,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目标,长计划、短安排,使学生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具数学学习自然会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12篇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 等级化 能力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随着新课程实施,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仅以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成绩的学生评价制度存在明显的不足,对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进行重新思考,对建立更加科学的学生数学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2013年9月新生入学,从数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本届新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本校初一数学备课组开始在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的探索和研究,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多元化评价的重要性,也欣喜的看到这种新型评价方式的实施,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可喜的变化。[1]

数学教学活动中评价的操作方式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问题设计等级化,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合适的素材。

不论是书本上的练习题还是教学辅导材料上的训练题,可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基础训练题.简单综合应用题,能力拓展与提高题三类分层练习题。基础训练题由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做,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绩与进步。简单的综合题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做,其余学生选做,教师对这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引导,同样对他们的创新的思路,独特的见解作出定量的评价。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成绩和值得发展的解题思路。能力拓展的题目,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选做。每次练习或作业,能把基础训练题和简单综合应用题两类题做全对的同学在平时成绩上加5分,而能把三类题都做全对的同学在平时成绩上加10分,期末平时成绩的累计不设上限,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思多练。

第二阶段:问题的设计能力化,为教师对学生能力评价提供依据。

初中数学教材上的能力拓展题和学习辅导材料上的能力训练题的设计,对问题作一些分解,根据题目设计一些能起到桥梁作用的问题。教师根据所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所探究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努力寻求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2]

第三阶段:评价方式多元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如果让学生来参与制定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那么学生将自觉地去达标、反思、分析。作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诊断能力,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问答、拓展学习等课内外学习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作出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从作业评价方面对学生的分类指导:1.教师大致把学生分为三层次(当然不硬性规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目标自主选择),根据学生情况把作业设置为A、B、C三层次,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量和不同难度的作业;2.学生完成自己或老师建议的作业后及时上交,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确保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3.教师按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打分,但这一评价只是形式评价,其实质是与学生的学期目标作比较,达到目标的学生加1分,超过目标的学生加2分,未能达到目标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订正来弥补,到学期期末把个人得到的努力分全部加起来,成为学生总评成绩的个人努力分的70%的一部分。

1.多元化评价实施方法:

学习过程表现包括四个项目即学生修习时间、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平时测验成绩,各项目累计以满分40分计入总分。学生修习时间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5/6以上。因病假、事假未能达到规定学时的,在课余时间通过补课达到要求的给予认定。修习时间未能达到要求的不予认定。该项目以满分10分记入综合评价,有旷课行为及迟到达10次以上的学生不得满分。[3]

作业质量包括作业完成的次数和质量等;平时测验成绩指模块学习中间的阶段性测试,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或实验操作等其他形式。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平时测验成绩三项满分30分一块记入综合评价。没有作业或平时测验成绩的学科,三项分数(30分)合并在课堂表现成绩中给出。

2.多元化评价实施途径:

建立成长记录手册的具体方法如下:

1.“基本情况”

开学初,由学生及家长填报,班主任予以核实。内容:涉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我介绍”、“我的家庭”、“我的个性”。

2.“成长记录”

要求每学期二次,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和老师评价,基本形成学生成长的记录,便于学校及教师掌握。

①“老师评价”:

内容:对学生的成长状况作出评价,包括“学习、行为、特长、荣誉、不足”五个内容。

操作:由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优缺点和进步状况等,作出客观的描述评价。

②“同学互评”:

内容:写出他人不少于2条在学习上的优点,并举例说明。

操作:每人的评价人为2人,其中1人自己指定,另一人由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指定;一个月评价一次,一般在班队活动课中进行,评价内容不允许前后重复,评价时允许口述例子。

③“家长评价”:

内容:做好家校联系;每一次评价,家长对子女必须提出1条要求。

④“学生自评”:

内容:每人提出二条自己认为的优点或长处,提出一条自己在学习中的弱点或不足,并举例说明。

操作:每学期进行2次,要求学生对自我行为表现、学习态度作出公正的评价,第二次自我评价中必须对上次提及的问题加以整改说明。对取得的获奖证书、最佳作品等做好记载。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多元化评价”的实践是我们进行的教学研究尝试,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探索,不断完善,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课程评价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陈玉琨. 《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