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19:1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物药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动物药 药用资源 实验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我校中药动物药学科是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长单位,中药动物药已经建设成为吉林省教育厅第一批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中药动物药重点研究室、中药动物药二级实验室;是我校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我国北药基地的重要支撑条件[1]。
1
动物药的特点
1. 1
资源广
动物药取自于动物,目前已知动物全世界约200万种,但被人所利用过药用动物约3 500种,不足千分之二。我们于2008年出版的《中国动物药资源》一书收载的药用动物涉及10门、32纲、456科共2 215种及亚种,比1988年结束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增加634种,是目前全国收录品种最全、种类最多的一部动物药权威著作。邓明鲁教授是国家中药材GAP专家组成员,参与讨论、起草、修改和修定的全过程,其动物药部分由长春中医药大学负责。并指导吉林省东丰药业、敖东药业梅花鹿、GAP基地建设工作,并于2004年、2005年率先通过国家认证,并指导吉林省长白山其它药用植物GAP基地的建设工作。我国植物药开发利用率达到四分之一。
动物药这一天然宝库的大门已被打开,对珍稀濒危物种必须严加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是十分重要的[2]。
1. 2
活性强
动物药中的化学物质是极其丰富的,如一些大分子的肽、蛋白质、多糖、脂质类、酶类等,一些小分子的如从林蛙油中得到的1甲基海因有较强的止咳祛痰作用。人们公认的生理活性很强的一些毒素如蛇毒、蜂毒、河鱼屯毒、蟾酥毒、斑蝥毒、蜘蛛毒等亦早已被开发出药物。从纵条矶海葵Haliplanel1aluciae分离出是肝素抗凝作用14倍的抗凝血成分;从黄海葵Anthopleara xanthogrammia中提出的海葵毒素,其强心作用为目前医用强心甙的500倍等[2]。
1. 3
疗效高
中医学认为,动物脏器气味醇厚,为血肉有情之品,“同气相求”,较草本药物更易被人体吸收。因而能迅速起效,尤其在调养、补益方面效果明显。另外,动物脏器与人体相应内脏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性,即有“以脏补脏”学说。在一些疾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1. 4
效益大
临床常用的牛黄、麝香、熊胆、穿山甲、土鳖虫、全蝎、鹿茸、珍珠、白花蛇、蜈蚣、龟板、鳖甲、乌梢蛇、羚羊角、蛤蟆油等动物药材和以它们为主开发生产的中成药净创多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还难以计算,仅就单味动物药材而言,如蛤蟆油基原动物中国林蛙年捕获量3亿只,每只现市场低价8元,仅此年创产值24亿元,冬虫夏草每公斤10~20万,牛黄每公斤20万、鹿茸二杠每公斤5 000元,蛤蟆油每公斤4 000元等,经济效益巨大,而开展养殖加工又可以解决大量人员就业,社会效益同样可观。
2
我校在动物药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2. 1
组建了一支稳定的动物药教学和研究的学科队伍
自1962年起学校已有2~3人开始整理、调查、研究动物药,后为3~4人,1978年后队伍逐渐扩大,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药动物药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唯一动物药学位点),始终保持在8~10人。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8人;教授9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有博士学位者4人、硕士学位者5人。
2. 2
科学研究与成果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一批重要动物药研究课题,如“中国动物药资源的研究”“东北动物药资源的研究”“我国名贵珍稀动物药基础研究”“中药动物药学科建设及其实践”“鹿角资源及其开发研究”“蜂胶总黄酮研究”“鹿骨中抗炎多肽研究”“梅花鹿东北亚种冻干活性鹿茸质量标准研究”“中国林蛙不同种群及种质稳定性研究”“散生放养和圈养中国林蛙及林蛙油的综合比较研究”“长白山地道动物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等20余项,课题总经费1000余万元,获得专利5项,发表SCI、EI收载论文数十篇,转让新药十余项。取得了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中药动物药保护与应用”获吉林省教育成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我国名贵珍稀动物药基础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2. 3
已出版动物药专著多部
如《中国药用动物志》1~3册、《中国动物药》、《东北动物药》、《中国药用动物》、《中国动物药志》、《中医药用动物学》、《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动物药篇》1~9册、《中国动物药资源》、《中国林蛙与哈蟆油》等20余部专著。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动物药学术论文100余篇。
2. 4
培养了一批动物药高级人才
我校中药动物药硕士点自1985年起全国招生,是国家唯一一个硕士点。已培养中药动物药研究生30余人,分别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以及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从事着动物药及相关领域工作,成为动物药教学、科研、生产战线的生力军。
2. 5
在“东北动物药资源调查”、“全国动物药资源调查”及历届动物药研究生实习的基础上建成了全国中医药系统药用动物种类最多、动物药材品种最丰富的中药动物药暨药用动物标本室
收藏标本1 100余种。并于2007年建成了我国首个药用动物数据库。全面收集了我国两汉以来各类文献中的动物药数据,与660余种古籍文献、近3 000个期刊文献实现了关联,提供了8万多个古今方剂,6万多种动物药的知识元信息。回答了动物药“过去及现在如何用”的问题。
2. 6
成功发起、组织并主持了6次全国动物药学术讨论会
在长春、北京、黄山、上海、成都、南宁的6次学术会议,均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学者参加,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强的学术辐射力。我校现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长单位,邓明鲁终身教授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首席顾问,曲晓波教授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长,编辑出版了6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收载论文500余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动物药学术发展。
2. 7
在理论创新上有突破
1998年于国家天然药物资源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中药动物药三级资源理论体系的创立及其实践”一题,并在国内期刊发表,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们把传统的资源学研究定位为一级资源。即对某一地域内的资源进行调查,对种类、数量进行统计,绘制资源谱,拟定开发和保护方案等。二级资源即在一级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一资源体又视为一个资源库,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综合技术手段打开这一资源库的过程,称之二级资源研究。三级资源是在二级资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对某一活性成分形成新药的过程。三级资源研究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多年来始终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起草了我国中药动物药发展的12年规划,从形势分析,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基本任务,优先领域,政策措施5个方面,首次制定了适合中药动物药发展的12年规划。
2. 8
我校从事动物药研究的多名教授已成为中国药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等多个国家级学会及省药学会、省中医药学会、省食品工业学会等中的动物药首席专家
曾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动物药研究中政策、法规等起草、讨论、修改、审定等工作。
2. 9
我校动物药科学研究新进展
2. 9. 1
鹿茸中次黄嘌呤的含量测定
鹿茸具有较强的抑制单胺氧化酶 (MAO)作用,次黄嘌呤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我们首次建立了鹿茸中次黄嘌呤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法。对鹿茸药材及10批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鹿茸片进行了测定,考查目前商品鹿茸片的质量状况。测定结果与传统的质量评价经验相符[4]。
2. 9. 2
梅花鹿茸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以自分离的尿嘧啶、次黄嘌呤为标准品,对10批梅花鹿茸药材进行了指纹图谱的测定,确定了10个峰为共有特征色谱峰,主要的特征峰与相邻峰的分离度达到1.2以上,其他特征峰也达到一定的分离,峰尖到峰谷的距离至少大于该峰高的2/3以上,为鹿茸的质量标准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5]。
2. 9. 3
哈蟆油真伪鉴别实验
分别取舒兰、桦甸、内蒙古、青海的哈蟆油干品及伪品大蟾蜍输卵管的干品,通过电泳、凝胶成像及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建立了哈蟆油大分子的指纹图谱,为鉴别哈蟆油的真伪品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2. 9. 4
1甲基海因的合成
合成了从蛤蟆油中提取分离出的止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无成瘾性、含量在千分位以下的1甲基海因,为动物药有效成分的产业化探讨出有效的途径。
中药动物药已经建设成为吉林省教育厅第一批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中药动物药重点研究室、中药动物药二级实验室;现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研究室、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的验收工作。被公认为国家动物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产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强点。
参考文献
[1]邓明鲁,徐 丽.中国药用动物资源研究及其开发现状和展望[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6,12,(6):12.
[2]邓明鲁.中国动物药资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0.
[3]张 辉.中药动物药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应用问题的思考[D].第六届全国动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76.
【关键词】生药学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43-03
【Abstract】Aim at some malpractices of pharmacognosy examination system, the exploration on reformation of test content and test type, and so on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a estimation system of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teaching examination has been taking in this paper. By optimizing curriculum’s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t facilitated student’s studying initiative. In the same time of theoretical study,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ed student of hi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t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advancing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Pharmacognosy Examination reform Quality of teaching Ability development
《生药学》主要研究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的真伪优劣和内在质量变化规律,探讨生药资源和可持续利用。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药真伪优劣的鉴别能力及开发利用生药资源。所以,以前的生药学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生药鉴别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课以对生药进行显微鉴别为主,理论考试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实验考试局限于生药的显微鉴别。缺乏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而学生考试前突击背书,考后就忘。这样怎么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药学人才呢?为此,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生药学考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生药学》考试改革前的问题
以往《生药学》考试多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甚至以一份期末考卷的笔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尺码,这就使得一些学生采用考前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背对考试内容就能得高分,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没有背对考试内容,考试成绩就不理想。还有学生考前想方设法从老师那打听考题,要老师划考试重点,这样的考试怎么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以往《生药学》考试也采用过单一的开卷考试,结果两极分化严重,在考场上翻书快,参考资料带的与考试内容相符的学生往往考高分,反之考低分。还有学生认为开卷容易,根本不认真学习,考场上翻书连答案都找不到,考不及格。我院曾有个高职班生药学开卷考试不及格率达56%。
以往《生药学》考试内容单一,以选择题为主,学生答题只涂答题卡上的a、b、c、d或e,很少涉及生药伪品鉴定、质量评价及生药资源利用等内容。导致学生在外单位实习写论文不会用《生药学》知识。如有的学生把赤茯苓(茯苓近外皮的淡红色部分)与白茯苓(茯苓内层的白色部分)当成两个种;把茄科植物曼陀螺的双韧维管束说成异常构造;做贮存对生药黄柏质量的影响,选用的实验材料只贮存了1~6个月……问题不少。
以往《生药学》考试评价方式不合理,基本上是以一份期末考卷的笔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尺码,这样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许多学生平时不看书,不认真做实验,只在考试前突击背书,学习的目的是考及格,至于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很少有人考虑。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培养的学生怎么能适应现代医药事业的需求?考试改革迫在眉睫。
二、《生药学》考试改革的实践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生药教研室响应桂林医学院党委关于考试改革的号召,在《药用植物学》考试改革[1]的基础上,进行《生药学》考试改革,为了达成培养目标,制订了考试大纲,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确课程考试的目标,有目的地开展教和学。积极倡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方式,不断改革考试内容,逐步建立健全合理与科学的教学考试评估机制。
1.改革考试内容
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考试内容偏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核,导致一些教师和学生只重知识的记忆、注重分数,因而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因此必需大力革新考试内容,改革后的《生药学》考试内容坚持以能力发展为主,减少机械记忆便能作答的题,增加综合分析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考核,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实验考查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含仪器、设备的使用)、结果分析等。例如2010级药学生考核生药学实验,一改以往只考核学生平时实验做过的十几种常用生药的粉末两两混合,做显微鉴别,这属于应证性实验。代之而来的是创新性实验,即由学生自己选择药用植物园中种的药用植物或其它地方的药用植物,上网查它们是否被别人做过生药学研究,选没有做过生药学研究的药进行生药学研究,应用生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对该药进行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包括组织切片、绘图、描述特征,并通过数码互动装置将生药的显微图象真实地记录下来)、理化鉴定(包括试剂的配制,各类成分的提取,理化鉴定结果的描述与判断),最后将全部实验过程、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等写成论文。从2010级药学生以创新性实验的形式考核生药学实验的结果看,学生应用了《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及分析手段来研究生药,所分析的生药都是前人没做过生药学研究的材料,经他们研究后,写出的论文图文并茂,并找到了每个药的鉴别特征,所做的研究及写出的论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这样的实验考核,学生懂得了查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研究生药,了解了科研的基本方法,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发表科研论文。通过这些举措,为将来做毕业专题和其他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创新考核从强调记忆转变为强调智能开发和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使过去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教学科研型模式。而理论知识考核也不再是以选择题为主,60%的试题需要学生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如某药材公司派青年人去收购党参、黄芪、甘草、当归、何首乌等根类药材,在没有仪器和化学药品,也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请你给他们支招;某单位只提供显微镜,要求青年人检验1包药粉中是否有肉桂、厚朴、黄柏、人参、石菖蒲,请你给他们支招。这样的题目可考察学生对生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应变能力,考查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2.改革考试方法和形式
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实际上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2]其中考试形式单一化导致教师在课堂单纯为了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为了应付,缺乏学习兴趣,只在考前突击记忆,考试目的功利化,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严重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为了使学生能在考核中充分显现出自己的特长并锻炼各方面的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在教改中对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验设计、实验现场考核、抢答、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生药鉴别大赛、写调查报告等,考核时间也不限定在期末进行。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1)了解我最喜欢的生药的研究进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我们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生药的研究进展为题,查阅文献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综述,并上交附加全部参考文献全文的文件夹。学生有研究家乡特产药材的;有写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有写中药降血糖的药理研究进展的;也有写抗癌中草药的最新报道的。然后在班上宣讲,每个同学参与评分。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文献、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明白知识无处不在,学会了随时搜集身边的资料充实自己。
(2)理论联系实际,到药材市场中调查研究生药的真伪优劣。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由学生搜集和研究资料,完成任务。这类有研究性质的作业,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主动思维,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科研意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良好作用。如在生药鉴定章节的教学中,老师举了桂林药材市场中出现的一些造假现象:用豆科植物刺田青的果实冒充决明子;将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根染成紫色冒充紫草;甚至用毛茛科雪上一枝蒿冒充五加皮泡药酒毒死了人等。学生们感到生药真伪鉴定对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非常重要,很想自己把假药揪出来。于是老师带学生到桂林药材市场参观,并安排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如果鉴定出假药,记实验考核优秀。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3]于是学生纷纷买中药,带到学校,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然后通过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与药典上记载的鉴定方法和鉴别特征进行对照,从而确定自己买的中药的真伪,并写出鉴定报告。有的学生果然鉴定出了假药。它们分别是用百合科麦冬的根状茎染成黄色冒充黄龙草、用桑科薜荔的果实冒充王不留行、用海棠果冒充山楂、用去掉芦头的人参冒充西洋参。
(3)生药鉴别大赛。《生药学》教研室与团委已联合举办了两次生药鉴别大赛,为了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生药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以致用,使广大学生能掌握常用生药的鉴别方法。通过初赛选拔前20个参赛队进入决赛,最终角逐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生药鉴别大赛的内容有生药的来源、鉴别特征、化学成分和功效等,全体评委给出分数的平均分为参赛小组的得分。通过比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生药真伪鉴别的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对生药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这样的活动引起了全校不同专业同学的强烈反响,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由于生药鉴别大赛是生药学考试方式改革的形式之一,凡是参加和获奖的学生记生药学平时成绩,见表1。
总之,教师根据《生药学》课程的特点和全面考核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探索恰当的考核形式。形成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见表2。
三、改革成绩的评定方式
考试不但具有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激励作用,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考核评分方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要靠考核评分结果来检验。所以,想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改进考核评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这既能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又能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因此,我院在《生药学》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对考核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力求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目前的方案如下:
课程总成绩由几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形成性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中论文综述占20%、实验考核占20%,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堂讨论发言、作业、生药鉴别大赛、面试等,期中考试占10%)。这样的综合评价不但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评价学生掌握生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从多方面考察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较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某方面成绩如论文或综述成绩的评定可让全班学生在听论文演讲后参与打分,然后将全班学生打的分相加,除以全班学生人数,得到的平均分为该生的得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不是教师说了算,让全班学生参与,综合了大家的评价,使成绩的评定方式更科学合理。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生药学考试改革的初步成效
桂林医学院《生药学》考试改革已在两个班试行,并以考试改革前的班为对照班,而考试改革班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然后检验考试改革效果。检验指标初步设为:写论文或综述的数量,写论文的学生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将10种生药提供给考生,其中有伪品,检出伪品的学生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将2~3种生药的混合粉末提供给考生,根据显微镜检验,全部判断正确的人数,除以全班学生人数,得出判断正确率;参加创新实验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通过对比,初步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检验考试改革效果,见表3。
五、结束语
传统的教育制度带有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使考试的内容、方法、形式等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断改进考核评分方案既能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又能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通过训练学生的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事业的创新人才,才能适应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泽乡、曾建红、李云秋等.《药用植物学》考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638~5639
药学论文3000字(一):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药思维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从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建设,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彰显中医药思维特色及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等三个方面,对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药思维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以中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中药炮制学”为例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课堂组织方式。
[关键词]中药专业;中医药思维;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8SZ037);广西中医药大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重点项目(SZ191014)
[作者简介]周改莲(1981—),女,河南周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质量标准及炮制机理;赵立春(1980—),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药化学成分及活性筛选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6-0330-02[收稿日期]2020-03-15
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的两大特色之一,但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未注重传承保护,很多传统操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中药学专业必修课程“中药炮制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将从教师自身素养、课堂实施过程以及第二课堂这三个方面着手,以中药炮制课程的核心章节:总论部分的绪论、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的基础理论、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和各论的炒法、蒸煮法6个章节为代表,基于临床用药需求及药物自身性质讲解炮制的相关知识内容。
教师积极跟踪教学动态,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教学上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彰显中医药的思维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普遍喜欢上网的特点,将对分易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应用于教学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在理论课之后安排相对应知识点的实验及实训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整个教学过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让学生不断回顾之前所学的思想政治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剂学、中药化学基础知识,反复强化中医药思维在“中药炮制学”中的体现,增强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拓展第二课堂,组织科室老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培养所带学生的中医思维运用能力,个性化地凸显中医药思维的培养。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建设
当前,我们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药炮制学”教师首先应积极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等相关项目,提高教师自身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同时积极关注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教学的使用,使自己成为理论功底更扎实、实践经验更丰富、技能更精湛的中药教育工作者。
二、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彰显中医药思维特色
(一)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学习中要想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专业教师在对中药学专业新生讲授课程时应该做到:在课堂上注重历史文化意境的重现,营造浓厚的传统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氛围,授课时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的效果。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要求中药学新生重视对经典的学习,要养成研读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习惯,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促进并最终形成中医药思维,做到对中医药理论精髓的扎实把握。
在“中药炮制学”课堂教学内容实施方面,应注重中医学基础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哲学思维、司外揣内等思维的培养,注重中药学、方剂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药“法象用药”与意象思维的培养、药物四性与中和思维的培养、类比思维的培养,等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中医药思维
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一套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常将学生分成小组,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疑惑,提高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互动,而非传统教学中偏重于任课教师讲授的“独角戏”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模式多维度发展,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在授课方式方面,除传统讲授法外,还应设计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既能激发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
如以蒸法炮制地黄知识点为例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在上课前播放涼茶店生活场景的图片,以凉茶店为何只有生地茶没有熟地茶为切入口,导入所学内容(学生一般都能根据所学内容加以分析),在讲解完炮制方法的同时,发放生地与熟地饮片给同学们进行实物观察。
教师提问:地黄炮制前后发生了哪些感官变化?
(学生最好能回答出颜色、质地、味道)
教师明确:颜色、质地、性味、归经、功效均发生了变化并结合临床应用加以详细阐述。
鲜地黄:黄色,功效类似生地比生地强,含80%的水分,表皮非常薄,特别容易变黑腐烂,不宜贮藏保管,所以临床用生熟地较多。
生地黄:黄棕色,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痨热,消渴等。
熟地黄:性味甘温,归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盗汗遗精、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熟地可以大补肾之元气,中医经常提及的“引火归元”即用到熟地。
教师引导学生加以总结:简单概括生地变成熟地所发生的变化。
教師总结:生地变成熟地,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清蒸熟地黄质厚味浓,滋腻碍脾,酒蒸后补而不腻,上行药势。
设计意图:通过蒸前后性味、归经、功效的变化,将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知识融入中医炮制课程的讲解当中,进而阐述炮制的奥妙,激发学生对中药炮制的热情。
三、拓展第二课堂,培养中医思维的运用能力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素质拓展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从社会实践、文体艺术、社团活动、技能培训等方面实施素质拓展各项训练,以开拓学生的社会视野,促进学生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如通过药学院四楼的中药饮片标本馆,让“药”入目;请中药饮片企业负责炮制车间生产的兼职导师进行名师论药,结合炮制实训中心的平台设备,让“药”入耳;举办炮制专业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品尝自己炮制出来的生熟饮片来对比炮制前后的性味变化,让“药”入口,逐渐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同时,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老师,在实践中培养所带学生运用炮制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中医药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形成中医药思维至关重要,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中医药高校要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增强教师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核心理论研究,力争站在专业课程角度用现代科学语言来阐述中医药治病机理。
药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素质教育在药学本科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方法,素质教育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各项能力为目标。药理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探讨了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素质教育的优点,以及在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推广使用素质教育的方案和方法。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
[作者简介]邢妍(1981—),辽宁阜新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肺动脉高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6-0163-02[收稿日期]2019-12-25
药理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药理学教学中合理运用职业素质教育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工作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1]。如何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传达素质教育是药理学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2]。通过科研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六个方面探讨不同知识点中对素质教育的运用[3]。
一、科研素质教育
科学研究对于药学生必不可少,科学研究需具备创新性强的科研思路,合理的研究方案,有效的研究方法,本科阶段培养科研素质,能够确立初步的科研思维。药理学总论内容包括绪论、药效学、药动学及影响药物作用因素。开篇讲述的绪论,由药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药理学发展史、新药研发程序和药理学学习方法等部分组成。在讲述药理学学科在药学本科专业中的意义时可以引入链脲左菌素,该药破坏胰岛B细胞,大鼠连续注射4周时,胰岛分泌减少,大鼠血糖升高,因此,此药为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工具药,也是药学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经常采用的药物。通过药理学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对这一药物产生深刻印象,同时通过深入讲解实验动物模型进行科研素质教育。讲述药物不良反应之一的二重感染,是由于广谱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菌群失衡,应对不良反应产生的真菌性腹泻之最好方法为粪便移植,美国研制的粪便胶囊可以替代粪便移植,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讲述粪便胶囊的研发,进行科研思维的拓展。胰岛素是唯一的降血糖激素,到目前为止只能注射给药,给患者带来痛苦,如何减少胰岛素的注射次数或改变给药方法是现在药学工作者研究的前沿,进行研究前沿的拓展。
二、综合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药理学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包括传出概述、胆碱受体激动药、胆碱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等内容。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是药理学的重点内容。毛果芸香碱为眼科用药,通过鼻泪管进入口腔,通过肠黏膜吸收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滴眼时压迫眼内眦关闭鼻泪管可以减少毛果芸香碱的全身不良反应。阿托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众多,当阿托品大剂量时会产生幻觉,甚至出现昏迷,如果实际工作中遇到阿托品中毒怎么办?应该用什么解救药物,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肾上腺素是临床常用的急救药品,该药的临床应用是重点内容,导课以过敏性休克病例导课,通过过敏性休克患者临床表现,推理出该疾病的发病机制,针对发病机制一步一步推理药物作用机制,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萘洛尔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代表药,长期应用突然停药会导致原有高血压加重,通过讲述普萘洛尔停药反应产生机制,让学生记住逐渐减量,缓慢停药的原则,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讲述有机磷酸酯类时以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导课,通过经历毒气事件当事人出现的症状:眼球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根据所学知识阐明该临床表现的发作机制,即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机制,针对中毒机制采取哪些解救措施,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局麻药的讲解过程中以丁卡因采用浸润麻醉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导课,通过病例吸引學生眼球,以《为什么丁卡因不能用于浸润麻醉》为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讲述理论知识。
三、爱国主义教育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包括镇静催眠药、镇痛药、抗精神失常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是药学专业各类各级考试的重点。镇静催眠药用于失眠的治疗,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长期使用造成神经衰弱或记忆力减退。随着社会发展,失眠人群越来越多,不得不用镇静催眠药,而安神补脑类中药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完全能够替代合成镇静催眠药,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吗啡为镇痛药代表,吗啡即是,属于阿片生物碱类,阿片即鸦片,通过引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吗啡的作用部位在第三脑室,这一理论由中国科学家邹刚所发现,通过讲述吗啡作用机制的研究过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工冬眠合剂用于低温麻醉和严重创伤的急救治疗,科学家正在研制新的毒副作用小的人工冬眠合剂用于航天事业,宣传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提出祖国传统医药是研究新的人工冬眠合剂的重要来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重大工程,是祖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培养优秀接班人的伟大工程,也是高校教育授课的重要环节。在药理学教学中哪些环节可以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以下是笔者的教学经验积累。新斯的明为重症肌无力首选药,重症肌无力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患者需要终身用药。医学生面对此类严重疾病患者,不仅要用药物治疗疾病,还应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类似严重疾病还包括肿瘤、结核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治疗过程中进行人文关怀,能增强患者的疾病抵抗能力,使病程缩短,这也是医学誓言中的内容。
五、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勇于创新才能研发新药。药理学课程共有50章,每章涉及上百种药物,但药物种类的增加并没有减少疾病的发生,药物治疗过程中疾病此起彼伏的现象,决定了疾病发生的多样性。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加大了药物治疗的难度,需要不断研发新药,而新药研发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药理学书中每一个药物的发现者都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一点也能激励学生创新。阿司匹林是重要的血小板抑制剂,从最初发现的解热镇痛作用到发现防治血栓形成的作用,经过了一百年,以此为例,如果我们通过开发现有药物的新用途也是一项重大创新。药物给药途径的改变、药物剂型的变换、药物新的作用机制的开发、药物复方制剂的制备及新剂型的发现都是创新,每一个药物的讲解过程都可以渗透创新能力培养。例如佛莱明从一项失败的实验结果中发现了人类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天然青霉素的结构改变得到了众多人工半合成的青霉素类。青霉素提纯工艺的改良均为创新。
六、辯证唯物主义教育
药物具有治疗作用,也有不良反应。当用药物治疗疾病时,难免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清此理,在应用药物时防治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例如沙利度胺具有严重的致畸胎作用,但是非孕妇可以治疗麻风病,是麻风病患者的重要治疗药物,因此当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完全否定药物的治疗作用也不可取。当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会出现血糖升高和血压升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不能采用此药,但是,当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无药可医,必须用糖皮质激素,同时采用合理的降糖药和降血压药物。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抑制炎症反应能够治疗很多疾病,但机体防御能力降低会导致感染扩散,因此,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待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to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本文来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科研思维;教学模式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1.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
2.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加快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增添先进的仪器设备,尽可能采用现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适应和达到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
3.强化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要求
一般的实验课,是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营养液及药液,装配好实验装置,学生则是按教师的操作示范和步骤,机械地重复一遍,很多学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实验结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课最基本的意义,不利于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加强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1) 预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自己事先预习实验讲义,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并用来指导及完成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实验设计与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用液的配制、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营养液、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都必须能独立进行。
(3) 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中药药理实验基本规范操作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给药方法、常用手术操作等,提高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很快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
(4)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5) 讨论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讨论在实验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4.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利用,拓宽视野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广泛,涉及内容多,实验周期较长,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的辅助教学,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学会灵活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及现代分析和检测技术。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课的教学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侧重于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尤其是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家玉,方泰惠主编.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ㄖ哪柯佳У鞑椤?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半叶,赵燏黄、黄胜白。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50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于1964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80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萹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谢宗万先生在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的业绩,井无忽视其他专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说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断创新,必须注意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为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开辟天地。同时也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须根据各人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应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来,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许多品种中早已有人考证过的,结论雷同。有些混淆品种中的常识性问题,也有人再次重复前人的劳动。至于平时审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再者,选题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动物、矿物方面的考证文章少而又少,这和本草记载的各类药物比例是不相称的。以矿物药为例,至今专门的论著只有王嘉荫195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
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与本草文献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与药物基原考订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动、植、矿物分类,药材鉴别知识等)。也正为如此,散布全国的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地利之便,补习一些本草文献查找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品种混淆的实际问题,开展本草考证。至于信息来源,有志于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的同道,应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踪本学科最新进展。同时,在选题之前,应该检索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工具书和专著。如果《中药大词典》、《中药材品种论述》等书都不看,怎么能保证不做无用功呢?
应该说常用药物混淆品种的本草考证都已经有人做过研究了。除非有新的材料和新的见解,否则最好不要重复选题。对基层药学工作者来说,搞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注意扬长避短、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运用本草考证去解决问题。地区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是大有作为的。例如:药物混淆是有地区特征的,有些地区药物品种混淆历史非常悠久。熟悉本地区用药品种特点,对从事本草考证有着地利之便。我曾经见新疆药学工作者考证当地用的人参品种中,有古代的押不芦,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元代押不芦传人中国内地,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奇色彩。不曾想在丝绸之路的沿途,还有应用此药的地方。广西有几位年青的药学人员,他们立足于本地用药实际,进行本草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很值得借鉴。一种药物的运用,有时可以沿袭千年。民间用药习惯有时可能解决文献记载的疑似。在古本草中,至今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是不明的。例如宋《本草图经》的外草木类的药物,有很多已成为历史悬案。有些历史上被认为很有疗效的药物,至今没有人考出其基原。例如坐拿草,从来到明,医方中都有用者。《本草图经》说:“土人用治打扑所伤,兼壮筋骨、治风痹。江西此甚易得。后因人用之有效,今颇贵重。”此药有图,江西吉州、安徽滁州是其产地,疗效也很明确,应该说是比较容易考证的。但由于其图形的粗糙,至今未有能为人信服的考证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寄希望于该药产地的药学工作者。如能在民间开展深入的考访,寻找到名称、疗效和形容近似的药物,是可能决这一疑难的。云南药学工作者考订《滇南本草图说》药物基原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学习的。
古代本草书中,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有待考证。《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拾遗》、《生草药性备要》等书此类问题最多。在考证时,除本草专著之外,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地方志等乡土文献的作用。实地考察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瞩。此外,药物品种考证不是为考证而考证,这是一个与药物运用和生产紧密相关的问题。从生产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研究工作充满生命力;从文献到文献,选题必然枯燥而无实际意义,这样的研究是难得有新意的。
三、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
药物炮制是中药学非常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药炮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影响到药物炮制方法。处理这些纷繁的炮制法,使之既有效又经济地为中医用药服务,光靠实验研究是不够的。我们不可能逐药逐法地去进行验证。更何况传统中药炮制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实验研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本草考证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有助于缕清历史上炮制法的源流、种类及其不同的运用,为现掘、验证合理的炮制法提供符合中医用药实际的文献依据。
50年代到“”前,收集总结各地炮制经验是当时的主要工作。近二三十年以来,药物炮制的本草研究才真正蓬勃地开展起来。在这一研究中,应该特别提一下王孝涛先生的业绩。王先生本身是从事炮制研究的,他和谢宗万先生一样,接受过现代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又具备本草考证的深厚功力,80年代他发表的有关酒制法、地黄炮制法等个案研究,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此类的研究提供了范本。更重要的是,王先生与许多同仁经过近20年的努力,编成了《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1965年完稿,1973年内部印行)。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古代虽有少数几本炮制专著,但远不能反映历史上炮制发展的实际。这方面大量的资料散见于医方书中。汇集这些资料真正是沙里淘金。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专家的研究激情和行政组织的推动,集合了众多的专家,低成本甚至是完全无报酬(包括不署名)地完成这个大项目。该书从167种古医方书中摘取药物炮制资料,按引书顺序排列,为此后炮制的本草考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在此基础上,王孝涛等先生又以药物为单元,正式出版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1986年),使得药物炮制的本草源流更加系统。本草考证在炮制研究中的地位由此得以稳固建立。在从事药物炮制实验研究之前,进行与选题有关的本草考证,这已成为一定之规。
近年以药物炮制法沿革为题的文章大量涌现。可是仔细核对其原始资料,不难发现,很多文章的资料并没有超出《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的引书范围。罗列史料,缺乏分析,成为某些类文章的通病。照此下去,必将使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平庸化,成为毫无新意的文献综述(甚至是文献凑合)。本草考证之所以称之为考证,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要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从古代本草资料中缕清其发展脉络,寻求其历史原因,并提出去伪存真的个人见解,这才算是真正的研究。否则,就会使人看轻了本草考证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有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之类的书籍之后,单味药或单一的炮制法就没有再进行本草考证的必要了呢?否。我们反对的是依据他人已经汇集的资料,略加组织就当成考证。这样的工作毫无新意,无法为炮制的现代研究提供借鉴。但如果有更丰富的史料,更有说服力的依据,能对某些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参考,那又另当别论。必须正视的是,《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用的古医书才167部,而现存的医方书至少也有4000部以上。可以断言,在《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史料之外,还有大量的炮制资料未得到发掘,再次广泛地汇集炮制资料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这一工作有相当的难度。因为靠个人之力非常困难,而要想发挥专家群体优势,其成本和凝聚力都存在问题。即使有朝一日能把所有古代炮制资料集于一炉,也不等于大功告成。分析这些史料,需要现代科学和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会有比较正确的结论。因此,炮制的本草考证不是没有发展空间,而是需要把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层次。
另一个倾向必须注意的是,以往在炮制的本草考证方面的论著较多,但是对同样具有极为丰富内容的中药传统制剂学的本草考证却显得非常稀少。须知中药的制剂不仅种类众多,而且至今沿用不替。中成药的发展是和药剂防腐技术进步紧密相关的,但这方面的发展规律并无深入的考察。已故药学史专家朱晟先生生前曾和我讨论过大蜜丸蜡壳密封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个问题到现在还不很清楚。蒸馏技术,还有秋石(性激素)制备等先进技术,均曾在世界医药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领先的地位。但在中国,对中药制剂的本草考证在朱晟先生故去后,还没有见到卓有成就的后继之人。在未来的世纪中,亟盼有志于此的青年学者能做出成绩。
四、本草研究的相关问题
以上所谈的是本世纪本草研究最多的三个方面:本草文献、药物品种、炮制方法。但是,这就是本草研究的全部内容吗?当然不是。药学中最为多见的实际是药物的效用问题,而这方面的本草研究实在太少。一味药物的功效形成,决不是一句“经验所得”能概括得了的。几乎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热门时髦药,这些药物在历史上走马灯式的“你刚唱罢我登台”。影响药物使用的种种用药思想,是中药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高晓山先生等的(中药药性论)在药性理论的本草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为以后更深入广泛地开展此类研究趟出了一条道路。可以预见,药物效用的浮沉隐现历史的研究,将会为当代药学发展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是广大临床医生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药物发展过程中不仅品种方面存在着同名异物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同物异位(药用部位)的问题。有些药物古今用药的部位是不相同的。笔者曾对龟甲(全甲)向龟板(下板)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证实李时珍所说“(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确的。现代实验研究也支持龟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药,因此,从1990年开始,《药典》将久已废弃的龟上甲重新作为药物;龟甲又恢复了其历史的真实面目。类似这样的例子决不只是龟甲一味,还有待更多的学者从用药实际出发,将药物同物异位的种类加以梳理研究。
在药物品种、炮制、效用、入药部位、用药分量等方面,同样尊崇《本草经》和张仲景用药的日本、朝鲜,却有很多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茵陈蒿,中国讲究的是“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却使用结了果实的老蒿。是什么历史原因造成其中的许多差异呢?这就是中外用药比较的本草研究课题。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但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考证尚未开展起来。
道地药材的研究也是适用本草考证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这一研究受到了重视,被列为重大课题进行攻关,有关的专著也已出版。道地药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社会因素的促成。各道地药材产区的药学人员如果也能参与到这一研究,利用地利调查乡上史料、民间口传,可望使这一研究更加深入。
药物的栽培驯养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这方面的本草研究一般不受人重视。可是,就本人所知,栽培菌类植物茯苓至少在南宋已经开始,其方法与现代相差无几。此外,我国唐代就有驯麝取香的先例,北宋就开始淡水养珠,南宋就有人工牛黄……这些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和外国人争发明权,而是有可能为当今中医药发展提供直接的启示。人们熟知的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可是又有谁肯下工夫将其栽培发展历史流理清楚呢?
还有,导致中国犀牛灭绝的原因之一是中医将此物作药,并赋予其神奇的色彩。历史上被中医用作药物的某些动、植物,乃至动物化石,已遭灭顶或行将灭顶之灾。犀牛已从中国绝迹,老虎、羚羊、穿山甲、野生人参、某些稀有的龟,都已岌岌乎危哉。现在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动植物保护的问题,但是,如果有人能运用本草考证的方法,全面探讨一下属于濒危动植物的药用历史,也许会引人深思。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医药科研,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写作层次不清,表达凌乱,不能有条理地清楚地把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果表达出来;有的研究方法不当,设计不合理,统计方法错误等,都影响了中医药科技论文的质量。为此,下面就医学论文的特点、主要体裁、习惯写法以及在写作方法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做一简单介绍。
1 医学论文的特点
医学学术论文是论证性文章,要求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正确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大要素。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是医学论文的特点。
1.1 科学性
医学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表现在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3个方面。要求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推理和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要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没有科学性的“论文”不但毫无价值,而且还可能把别人引入歧途,造成有害结果。
1.2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灵魂在于它的创新性。所谓“创新”是指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过的科研成果,是指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更深,诊断方法有创新,治疗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见解等。
1.3 学术性
学术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性上,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应区别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识。同时,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指导作用越强,越受读者的欢迎。
1.4 规范性
规范性是医学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是要求论文的书写形式符合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程式。这种规范化的程式,是无数科学家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5 可读性
要求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使读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可读性还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让读者看得懂,即对该专业内学者来说它是易读的,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涩;二是让读者乐意看,有一定的生动性,切忌干瘪乏味。
2 医学论文写作格式与特点
根据文章的学术内容,结合论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学术争鸣、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临床报道、经验总结、医案医话、病例讨论、专家评述、文献综述等,也是目前中医学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栏目名称标示的体裁形式。
虽然体裁及表现形式不一,其内容大体包括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
2.1 题目
医学论文的题目又称标题、文题,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论文的总纲。论文中通常出现的缺陷:①写一个很大的题目,其具体内容却没有那么多信息,从而造成文、题不符,或华而不实。②冗长繁琐,题目中对特定内容描述过多,造成题目过长。③题目不易认读,题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或字符代号,造成阅读困难。
2.2 摘要与关键词
研究类文章应有摘要,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还应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
一般临床研究类文章的摘要采用报道性摘要,通常以结构式形式表达,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应阐明研究的设想,说明要达到的目的,避免与题目重复;方法:将分组方法、每组的干预措施以及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简单介绍清楚;结果: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列出,不加评论和分析,不列图、表;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作出结论,不加评论和推测。篇幅以200~300字为宜。综述和非研究类文章的摘要应该写指示性摘要,将该文的主要核心内容介绍出来即可,目的是让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检索的需要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主要作用是鲜明而直观地表达该论文的主题内容,并有助于查阅、检索。关键词一般要求3~8个,应特别注意第一个关键词的选用,该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关键词使用不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作者为了使关键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论文某一确切的含义而将其写全、写完整,进而写成一个词组或短语。
2.3 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和导语,是论文开头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过250个汉字。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了解。
在前言中常见的缺陷是:①过于简单,未对该项目目前研究的现状、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过此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进行介绍。这样的前言一般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显得文章浅显,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长繁杂,在前言中过多地回顾历史,而且,每段回顾均要加引好几篇文献,把前言写成了小综述。③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把自己研究的结果意义任意夸大,常用“首次报道”、“首创”、“第一”等词。
2.4 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是别人能够重复实验的重要依据,其叙述应以他人可以重复实验为度。
观察对象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一般情况、分组方法及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等。临床试验研究还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动物许可证号、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等。药品及化学试剂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和单位。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应详述创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进之处,以供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详细描述。注意要将各组所采用的干预方法分别介绍,不能只介绍观察组的方法,其他组不介绍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同时说明疗程和观察时间。对每一种新方法的可能价值、危险、不适及效果,须与现有的最佳诊疗方法做比较。
观察项目及指标要分别列出,特殊的检测指标及方法要详细说明。描述统计学方法,并说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及版本。
常见的缺陷是:①动物模型的形成过程、实验步骤或治疗方法介绍不清。②缺少诊断标准或观察对象的选择标准,这样的结果没有针对性。③在材料和方法中缺少对观察指标和方法的描述,而在结果中列出若干表格,出现了多项指标的观察结果,让人不知这些结果是怎么来的,操作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准确可信。④随机分组情况说明不具体。怎样分组?是各取所需还是按科学的随机方法进行分组?有的只写一句随机分组认为就是随机了,其实不然。有的随机可能就是随意,不能保证组间的齐同因素,其结果也就不公平了,组间的比较也就没有意义。
2.5 结果
结果是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严谨,不应与讨论内容相混淆。以数据反映结果时,应列出具体的数值,不要只给出百分数。一般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给出具体的统计值。
在文字表述上,要注意按逻辑先后顺序分层表达,有图表时先用文字简单介绍引出表序、图序,再列表、列图。表题要简明具体,一般用三线表,纵标目列主语,横标目列谓语,有效数字位数一致,排列整齐,统计值也列在表中,或用“*”号注明,再在表下面注明“*”号的意义;图题也要简明具体,病理图片的图题要体现组名、该图片组织部位名称,图中阳性征象用箭头指示,并注明何染色、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箭头所示的意义。
常见缺陷:①在结果中夹叙夹议,与讨论重复;②只谈好的一面,而对不良反应等坏的一面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③与观察指标不符。
2.6 讨论与结论
是论文中最不好写的部分,也是判断论文水平,进而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部分。如果说前面的部分是摆事实,讨论部分则是讲道理,是对调查、观察或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说明。内容大致为:①讨论应揭示各种观察结果之间的联系。重点是阐述事实之间的联系,论述其规律性,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②讨论应回答导言中提出的拟解决的问题,明确说明是否已达到预期目的,是否能证明原先提出的假说,扣题;③对于实验或调查中发现的某些出乎意料之外的特殊现象或新线索,可以在讨论中做必要的说明。④对于本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可以实事求是地加以论述,但要谦虚谨慎,切忌夸张。
讨论部分常见缺陷:①只是重复材料和方法、结果等内容;②大量罗列文献尤如文献综述;③泛泛其谈,言而无物;④不成熟的武断结论。
结论与讨论不同,讨论允许有分析、推测或预见,结论必须论据确凿,不能有推测性,不能展开,不能引用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大部分科研成果是在前人研究成果或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反映出作者对前人劳动的肯定和尊重;便于同行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动态以及采用追溯法查找与此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文献情报研究。
参考文献的格式根据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有“顺序编码制”和“著录出版年制”两种。其中我国科技期刊多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章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在文后所列参考文献处按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写出著者、题名、杂志名称、出版年、卷、期及页码;如果是书,写出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年及页码。参考文献的标注宜新——3~5年、宜精——10条以下、宜近——相关性。
摘要: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生药学个论内容烦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对生药学教学进行了改革。改革方法如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把实验室作为第二课堂,建立参与与讨论式的授课模式;重视实践教学,建立实习基地和开放式标本馆;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考核变为过程性考核。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生药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11-02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属于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它是一门“应用植物学、动物学、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及本草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生产加工、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等问题的科学”[1]。潍坊医学院于2006年新设药学专业至今,针对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药学已经开设了八年。生药学和其他药学专业课不同,生药学个论中需要掌握约100种重要生药的基源、采制、产销、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功效等。生药学虽然学习内容较为简单易懂,许多内容学生都可以自学,但是各类生药却容易混淆,需要费时、费力去记忆,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无趣,学习兴趣不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生药鉴定的基本素质。提高生药学的教学质量,是在生药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对生药学教学进行了下列改革。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生药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乏味的问题,课件制作需生动有趣,引用大量图片,如生药基源植物图片、生药性状图片、生药显微图片等。在课堂讲述时使用启发式、问题式、导入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多媒体中加入视频,如冬虫夏草的伪品区分;在讲述川乌时,加入相关草乌中毒及急救的相关视频,学生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学习积极性提高,对相关知识印象深刻,以加深记忆。此外,在授课过程当中,将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穿插到课堂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如麻黄、何首乌、当归、黄连的名称来源,人参、柴胡、川芎等相关的民间故事,加深学生对生药特征和功效的记忆。
二、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开辟实验室为第二课堂,建立参与与讨论式的授课模式
传统的理论授课都在多媒体教室,对于个论中部分被子植物类生药,我们试行在实验室进行讲述(实验室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参照多媒w课件或对照生药讲述完生药的性状时,学生可以直接观察药材的外部特征。教师讲述显微特征时,学生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横切面装片和粉末装片。简单的化学鉴别也可以当堂完成,如黄连的粉末加稀盐酸,在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黄色针状结晶析出。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最直观的药材认识,避免死记硬背,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对于个论中部分生药的药理作用及功效等,我们采用参与与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源自英国[2]。“参与式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全面提高学习质量。我们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8人左右,一般在上课前二周通知学生准备,让学生重点查阅相关生药的药理作用研究及最新研究进展。每组准备二种生药,分工交流讨论,共同制作PPT,讲述时随机抽取1人进行讲述,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自由进行提问。最后由老师进行提问、总结及评价。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有限、讲述水平参差不齐、讲述内容或表达有误、重点不突出、语言表达能力差等因素,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预留20分钟的时间进行评价,重新总结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及时纠正表述有误的学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另外,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课后教师把自己制作的PPT再传给学生。参与式与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法的缺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
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自开设生药学以来,我们选择潍坊临朐沂山、潍坊浮烟山森林公园、潍坊植物园作为野外实习基地,开展为期3天的野外实习,在认识中药原植物的同时,还制作腊叶标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全面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药学院还建立了50平方米的开放式生药标本室,各类生药陈列在玻璃柜中,全天自由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观察生药性状,充分满足学生对各类生药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考核变为过程性考核
考试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生药学传统的考试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考试评价不合理。我们对生药学课程实行考试改革,逐步由终结性考核过渡为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内容:(1)4次随机单元测验(10分);(2)学生独立撰写小论文(10分);(3)实验考核(10分);(4)实验报告及学生互评(10分);(5)期末考试(60分)。
(1)平时单元测验每学期4次,事先不通知,在课堂当堂完成,时间20分钟左右,这样既可以提高到课率,又可以督促学生课堂认真听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学生独立撰写关于对中西药的看法和中药未来发展趋势的小论文,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天然药物资源的观念,还可以增强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医药发展学习的志向。(3)对生药学实验考核进行改进,实验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①认识常见的中药,将常见的生药放在实验台上,让学生依次辨别,并讲述药材的名称、来源、药用部位;②粉末药材辨认,让学生自己制作水合氯醛实验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找出各部分的构造。(4)除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外,我们还增加了实验小组各成员互评得分,实验小组每人根据成员平时在实验课的表现打分,平均分即为个人得分。生药学实验考核引入学生互评,使学生相互督促、相互学习、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3]。(5)学期期末考试。我们对期末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除了传统的考试类型外,还增加了考察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性题目。
总之,生药学虽然是一门记忆难度较大、比较枯燥的课程,但是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后,我们将对“生药学”这门课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案,以期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少青.生药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过增元.倡导参与式教学法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3,(20).
[3]邱德敏,雷光东.在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中开展学生互评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8(12).
1 药源追踪
蛤蚧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壁虎科(Geckonidae)动物蛤蚧GekkogeckoLinnaeus的干燥体,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蛤蚧主产于广西龙津、大新县,贵州、云南等地。
2 性状监别
2.1 正品
呈扁片状,头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1/3, 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稍扁,略呈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角质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一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医药学/药学论文 省略/)。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有五趾,趾间均具蹼迹,足趾底面具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1]。
2.2 伪品
2.2.1 蜡皮晰,鬣晰科动物蜡皮晰Leiolepisbellianarubritaeniata(Mertens)去内脏的干燥体,俗称红点蛤蚧。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10―13cm,尾长明显大于体长,头稍小,呈三角形,有活动眼睑,头背鳞片具棱。口内有异形大齿,背部灰棕色,密布灰红棕色斑点。尾灰棕色,爪发达,钩状,无蹼迹。[1]
2.2.2 壁虎,壁虎科动物壁虎GekkochinensisGray的去内脏的干燥体。本品呈扁片状,头及躯干长7~9cm,尾长5~8cm.。头扁长,呈三角形,吻鳞切鼻孔。通身被覆灰棕色细鳞,背部棕褐色,腹部淡黄色,尾细,有深浅相间的斑纹。[4]
2.2.3 睑虎,壁虎科动物睑虎Eublepharis lihenfeldrei Mocquard除去内脏的干燥体。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与躯干部长10-13cm ,尾长,9-10cm ,头扁长呈三角形,有活动眼睑,吻鳞不切鼻孔。背部黑褐色,有三条浅棕色和褐色相间的横斑纹。腹部淡棕色。尾稍短,黑褐色,有数个明显的黄色环形斑纹,无蹼迹。[4]
2.2.4 喜山鬣晰,鬣晰科动物喜山鬣晰Agxmahimalayana(Steindachner)去内脏的干燥体,俗称蛤蚧。全长34~36cm,尾长超过体长,有眼睑,吻鳞不切鼻孔,脊背有几行大鳞,四肢及尾背鳞具棱,指趾狭长,圆柱形,均具爪[1]。
2.2.5 红瘰疣螈,蝾螈科动物红瘰疣螈TylotoritonvorrucosusAnderson去或未去内脏的干燥体。全体呈不规则条形,头颈部及躯干部长6-8cm,腹背部宽2-3cm,尾长达5-7cm,不具鳞片。头成钝圆形,灰棕色,有活动眼睑,头背有倒“U”字形棱脊,背部棕褐色,体侧有14-16枚球状瘰疣,尾短侧扁灰棕色[1]。
2.2.6 无蹼壁虎,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 Gunentherc除去内脏的干燥体,耳孔小。上唇鳞每侧9-12枚,通身被覆细小粒鳞,枕部及躯干两侧,有少数散步的疣鳞,胸腹部鳞片稍大,呈覆瓦状排列,为部鳞片排列近环状。背部呈灰黑色,腹部黄褐色。足具5趾,无蹼,有钩爪,尾细,有黑白相间的斑纹。[4]
2.2.7 石龙子,石龙子科动物中国石龙子Eumeceschinensis(Gray)的去除内脏干燥体。条形,头颈及躯干长约9cm。头部钝圆,有鼻鳞、无后鼻鳞,鼻孔介于两枚鼻鳞间;背部深褐色,鳞片平滑,正中两行鳞片与背侧其余鳞片等大或略大;腹面黄白色[3]。
3 显微、理化鉴别
取正品粉末显微镜下观察,鳞片近无色,表面可见半圆形、类圆形隆起,略作覆瓦状排列,布有极细小的粒状物,有圆形孔洞。皮肤碎片淡黄色或黄色,有棕色或棕黑素颗粒。横纹肌纤维较多,暗带呈“V”字型,具油滴,侧面观细密横纹呈平行的波峰状;横断面常呈三角形,类方形。骨碎片呈不规则碎块,有细小裂缝状或针孔状孔隙;骨陷窝呈裂缝状,长条形,多为同方向排列[1,2]。
正品粉末的乙醇提取液或酸水提取液,加生物碱试剂硅钨酸,碘化铋钾或碘化汞钾等,均有沉淀反应[1]。
综上所述,伪品蛤蚧明显不同于真品,要认识假冒伪劣赝品,以免上当受骗。
参考文献
[1]李家实.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毛文山,严智悲,马兴民,等.中药真伪鉴别[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关键词:中医药科研;科研伦理;医德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65-02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结构性变异,人类受到现代综合征、癌症、心身疾病等困扰。而中药在难治疾病和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且最近几年传统药物和营养食品市场在美国、欧洲发展很快,这都为具有治未病和药食同源特点的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面对如此良好的机遇,中药产业在伦理道德层面上是否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这难得的发展契机呢?随着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快速发展,药学科研的不断深入和临床新药的大量使用,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药学伦理道德的问题。而本文主要针对科研工作者在中医药科研活动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
一、科研伦理的相关理论
那么何谓科研伦理?它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具体包括从研究方案预设到研究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存在着的伦理问题,如在研究开始前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的规范性等伦理问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研究风险与具体的研究环境,研究的协议和沟通,受试者的招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对受试者的治疗和保护、对受试者隐私的保护、利益冲突、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知情同意的过程、研究数据的采集、对研究人员的保护等;结题过程中及其后的数据和成果发表的真实性等问题[1]。而医学科研伦理是指在医学科研的实践中调节科研人员与受试者、科研人员之间、科研人员与社会之间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2]。它贯穿于医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医学科研人员起着价值导向和行为约束作用,对于保证医学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关于讨论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是否有意义、有必要的问题,有学者把存在于其中的两种对立看法分别称为“价值中立论”和“价值关联论”[3]。“价值中立论”认为,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之前或在研究过程中,不必考虑它是否会带来好的影响或坏的影响,不必考虑它是否有用或应不应当做等问题。尽管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很可能会导致好的或坏的结果,但这只与运用的人有关,仅此而已,这些结果不应影响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科研人员做的是纯粹的科学技术研究,研究本身独立于任何价值考虑。如果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的话,也只不过是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而“价值关联论”则相反,它相信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之前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应当对研究本身做评价,对“研究将会引起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研究应不应当做”等问题,科研人员要在研究之前预先考虑,要对其研究行为负责,如果判断科研的结果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科研人员应当尽快收手不干。只有科研人员严肃地对待其科研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树立良好的伦理观念,才能保证科研活动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从而最终给我们及子孙后代一个美好的未来[3]。本文主要倾向于以“价值关联论”来探讨科研人员的科研伦理。
二、中药新药研发中的伦理现状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中医药科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医药研发成果不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无疑也促进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和中医药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些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了扭曲,具体表现在以下一系列的伦理矛盾中:(1)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新药研离不开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进行临床实验时,研究未能遵循伦理程序,未能取得知情同意,对患者保密和忽视实验动物的福利这两个方面。(2)研究群体内部之间的矛盾在课题开题之前,研究人员之间可能会出现分工的矛盾;研究过程中也会出现信息如何共享、先行完成的课题可否先行一步独立公开发表等矛盾;研究结束后,成果如何分享,包括署名、荣誉和奖金分配等矛盾。(3)研究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这主要表现在:科研设计缺乏全面、充分的论证,尤其缺少人文理念的参与;弄虚作假,骗取伦理审查;重结果、轻过程,实验的完整性、可信度大打折扣;编造、篡改、隐瞒实验数据;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中侵权、违规行为等。诸如此类种种的不道德行为不仅会损害科学事业、败坏科学道德,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甚至人体受试者被伤害等问题。针对以上在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第一,保持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科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医药科研人员要揭示人体生命现象的本质,探寻增进人类健康、战胜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就必须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规律。因此,中医药科研人员应做到:研究以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实验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观察实验要认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客观地记录实验反应,不得隐瞒编造实验结果;科研工作总结、撰写科研论文要尊重客观事实,对于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数据、原始材料,经过归纳、科学统计处理,通过科学思维进行抽象和概况,做出符合实际的总结和科学结论;报道科研成果要实事求是。
第二,时刻保持医德敏感性。医德是社会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表达,是医学工作者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调节医学工作者与患者、他人、集体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从本质上说,医德是人们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其特殊径表现在: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全人类性、人道性。现代医学科学认为,无论是基础医学研究,还是临床医学研究,最终都离不开人体实验。药物或新的诊疗技术,只有在一定范围的人体实验基础上最终验证其疗效和毒副作用的强弱,才能确定是否推广于临床。因此,人体实验已经成为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合乎规范的人体实验,不仅是必然、必要的,而且也应该得到伦理的论证和支持。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进行人体实验时,要时刻保持医德敏感性,充分尊重和考虑受试者的权益。
第三,严格遵守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规定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应爱护实验动物,不得戏弄、虐待或伤害实验动物。在符合科学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诸如在准备利用动物进行研究时,主要的研究员应当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遵从“3R原则”(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Refinement改进)。即利用不需要使用动物的研究方法来代替使用动物的研究方法——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试管生物系统和尽可能地用感觉不敏锐的物种代替脊椎动物;发展可减少每次研究方案中使用动物数量的研究和统计模型;改进实验技术以减低参与研究动物的疼痛、紧张、不适和苦楚,确保它们不会超过这些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所受的程度。
第四,切实保障知情同意权。1946年问世的《纽伦堡法典》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重要原则,并为后代的《赫尔辛基宣言》等医德文献所坚持和完善,这就是知情同意原则。受试者知情同意权是指受试者对人体实验研究的目的、方法、经费来源、任何可能的利益冲突、科研工作者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从属关系、课题设计的好处以及潜在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痛苦等信息,有充分知悉并在此基础上自主、理性地表达同意或拒绝参加人体实验的意愿的权利。保障知情同意的原则有利于保护受试者的权益,能减少或避免研究人员及单位与受试者之间的各种纠纷。
第五,成立科研伦理委员会。科研伦理委员会应当按照适当的法律和条例、专业行为和实践的标准及当地社会的价值去决定研究计划的可接受性。研究伦理委员会的组成具有广泛性,因此需要见识广博和热心的卫生专家和非科学家,例如生命伦理学家、保健律师以及当社区的非专业人士参与。
第六,心怀古人的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仁爱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要求,是可以长期培养而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之心”的“人性善”的观点,强调关心、爱护人是人的天性,即使是君主也应当实行“仁政”,每个人都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也为中医药工作者树立良好的医德提供了思想指导。特别是宋代的程颢对仁爱思想的理解更适用于科研伦理要求,他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4]宣称一种以仁心与万物同感疾痛的直接感通思想。中医药科研人员在做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前及过程中都应该有“仁心感通”思想。
三、结语
中医药科研伦理讨论的意义在于:它使得人们对中医药科研过程所产生的各种伦理争论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比较清晰的伦理判断。再者,它也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伦理指导,即让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科研活动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它是要求科研人员必须遵守行业中的伦理规范,诸如人体实验中的知情同意权,实验动物的3R原则,同时也不能用善的目的为自己恶的行为辩护。
参考文献:
[1]方玉东,张莉莉,陈越.国外科研伦理管理理论与实践综述[J].文·史·哲,2011,(2).
[2]高桂云,郭琦.医学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01.
关键词:制药工程;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61-02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个高校也逐渐意识到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改革列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科学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近年来,各个医学院校已顺应社会需要相继成立了机能实验室,制定了机能实验课的教学,验证了其可行性。然而,在各个药学类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中,尚未开设机能实验。
所谓机能实验学是一门对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进行研究的实验学课程。其内容涉及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和病理生理学实验范畴。我校制药系制药工程专业主要学习两门医学相关课程――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二者同属于机能学科,相辅相成。因此我院应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将二者实验课教学进行整合,开展具有药学特色的机能实验。这种整合性实验既可以节约时间和经费,又可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1]。
一、我系传统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上的问题。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均以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既不利于学生上课兴趣的提高,也忽略了学科间的衔接与横向联系。以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为例,两门实验课均开设此实验。解剖生理学实验强调影响血液凝固的生理因素,药理学实验强调药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学生要在两个学年里学习血液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对影响血液凝固的生理因素及药物因素进行动态观察并形成完整的概念,也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这样既制约了学科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也不利于学科的创新和全面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清楚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方法和步骤后,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被动地完成。或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学中过分强调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验证手段,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实验室建设上的问题。一方面我系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室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开设的实验内容只限于自己的学科。同时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少,纵横间联系少。另一方面由于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室各自为政,实验内容有重复,造成实验仪器、用品的重复购置,不但加重学校的经济负担,也造成教学资源大量浪费,不利于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制药工程系机能实验课建立的具体措施
1.制定机能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教材。目前机能实验学的教材有很多,但大多是针对医学专业编写的,是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三门实验课的统一,并不完全适合制药工程专业。因此,要根据我系专业特点,组织有关专家仔细研究制订制药工程专业机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机能实验教材。教材应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二部分是将原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的经典教学实验内容归纳为基础性实验;第三部分是将两门学科中,知识点交叉较多、实验技术涉及面较广的实验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综合性实验。整个机能实验内容还要适合我系现状,最好是一边预实验,一边编写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最终编写出具有药学特色的机能实验学教材。
2.组建机能实验中心。将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室合并成一个机能实验中心,将原有的仪器设备集中,并根据开设的实验购买新的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场地共享。
3.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实验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机能实验课程内容分三大部分[3]。一是基本机能教育,包括机能实验学基本知识介绍、基本方法与技能训练。该部分主要介绍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和手术方法,常用仪器操作技术及机能实验学常用观察指标。此部分也包括一些简单的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经典性基础性实验,使学生对相关实验知识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二是机能实验,将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有机融合,进行一些实验知识点较多、较复杂、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实验,观察机体在正常情况和药物干预下所产生的机能变化,使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更加熟练。并且综合性实验的设置可使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实验内容不再脱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也有了系统的认识,对实验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立体的概念,为探索性实验打下基础。三是探索性实验[4],即模拟科研过程。先由教师进行探索性实验讲座,介绍科研的基本原则、基本步骤、论文的撰写、答辩的注意事项等,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学生自己设立课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写出论文。如条件允许可安排学生答辩,优秀的论文鼓励学生投稿。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可大大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4.改革教学方法。①实验教师、实验员集体备课,提前做好预实验。机能实验教学涉及面广,实验用品相对复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要求实验教师及实验员共同参与,集体准备实验用品,集体做好预实验,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异常问题及现象都了如指掌,并且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使实验顺利完成。②指导学生预习实验。机能实验的实验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而复杂,有的可能已经学完很久,有的还没开始学,教师要带领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对没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课后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变被动做实验为为主动做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为实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5.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参照其他院校经验,机能实验课按以下考核体系考察学生[5]: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主要根据考勤、实验前提问、实验中是否动手、操作的规范与否、实验成功率、实验报告质量等考评;实验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30%,学生随机抽取考题,现场操作,教师根据评分标准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进行考评;实验基本理论知识考核(笔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实验的操作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三、讨论
作为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以后的招生情况,影响学校以后的发展。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更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系也要摒弃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开设能培养高素质毕业生的机能实验。但是在建立药学机能实验室及开设药学机能实验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困难,有些我们可以预料到,有些可能在创建过程中才会碰到。相信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系部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我系的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一定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红,刘华,蓝海涛,等.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思路[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6):937-938.
[2]邓华瑜,王顺和,邓世雄.机能实验中心建设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4(4):315-316.
[3]孙晓霞,王健春,夏映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建新的机能实验课程体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434-436.
[4]胡浩,杜克莘,闰剑群,等.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31-33.
从普通留学生到国际医药学界的领军人物
许瑞安教授是福建晋江人,其故乡既是一个环山面海的渔、农、侨村,山川揽胜,日月钟华;又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晋江福全。史载唐宋开科取士以来,全村进士,举人共20多人,出将入相,该村乃是我国最著名的抗倭历史名城,明代曾在没有官军奥援下,孤城三次打败入侵倭寇;许教授自幼沐浴于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其童年就在惊涛拍浪的变质岩礁上外婆家的住屋度过,大自然春风造化孕育着他对万物之灵有着不尽迷思与眷恋;失学,饱受天风海涛的锤炼,不仅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从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到人生目的都得到了良好的洗礼与升华,立志一生从事科研。
1983年许瑞安教授考上国家教育部公派出国留学。到了国外之后,他不仅迅速克服了独自在异国他乡求学所必然面临的种种不适和不便,而且抓紧一切机会刻苦学习,将绝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正是源于这种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1989年,他顺利获得了Otago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又前往加拿大攻读博士后。
完成学业后的许瑞安曾在国外多家著名的国际大学、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先后出任过大学载体研究中心、神经载体研究室主任的职务。从那时候起直到2005年年底归国,他主要从事的工作范畴包括病毒载体、分子医学、分子药物学的项目科研和教学,还曾担任过奥克兰大学载体研究中心的主任和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大学的神经载体研究室主任。
在国外期间,许瑞安从1983年起开始陆续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百篇的重要学术文章发表,其中SCl论文就占到了七成以上,SCl影响影子总分超过400分。他在基因治疗研究方面的部分工作发表于NatureMedicine【1998年第5期封面】、Science、PNAS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2005年发表在美国医学科学检测杂志上的“Stabilityof lnfectiOUS rAAV vector stock”一文更是被世界卫生组织选定为分子疗法临床应用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2006年他在Histopathology杂志发表结肠癌治疗一文,2011年入选结肠癌治疗领域5年来TOP 10论文,且位居榜首。
许瑞安在学术上获得的成果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更包括了技术实践应用领域。由他创新发明的专利成果达16项,他是国际口服基因疗法的主要奠基人和发明人之一,在分子药物学、癌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取得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凭借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毅力,许瑞安从一名普通的留学生成长为一位国际医药学界知名的科学家。
肩负重任,归国奉献
2005年,许瑞安回到家乡,为祖国的药物研究事业贡献才华和智慧。同年,他受聘于华侨大学,并出任所长、主任。由于许教授在分子医学与基因治疗研究领域内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奠定了他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2007年受命,开始负责组建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他在任职国家教育部分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分子药物所所长之外,还兼任了国际癌细胞与基因疗法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专家/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专家、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福建省生物医药工程研究生培养基地负责人、厦门海洋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厦门市国际科技合作生物医药基地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荣誉教授、《中国临床药理学和治疗学》编委、顾问,《中国海洋资源》特邀编委、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客座教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务。在国际上,许教授同时还是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国际学术刊物lslet编委,美国International Panel of MedicalScience Monitor,我国World JournalOf Gastroenterology PharmacologyandTreatment编委、美、英、德、日、瑞典等国际18家Hepatology,Gene The rapy等SCI学术刊物审稿人、“行政院”台北荣民总院荣誉教授、爱尔兰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新西兰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专业委员。
回到祖国之后,许瑞安教授将全部智慧和毕生对科学事业追求的所有热忱投入到了我国的分子药物与基础医学研究事业当中。他负责组建了华侨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所,带领研究所的同仁以新药研发为主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也由此揭开了华侨大学药学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建设的序幕。
自2007年10月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开始建设以来,在许瑞安教授的带领下,该研究中心依托于华侨大学,得到了迅速地成长。经过了三年的建设时期,到2010年时研究中心已经完善建立起了分子药物、中药复方、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三大药物研究与开发平台。
早在1998年,许瑞安和During就曾经首开人类口服基因疗法的先河,在分子药物领域做出了开拓式的大胆创新并获得了首创的成果。回国后许教授继续发扬在这一领域内的优势,致力于口服基因药物的研发工作,他负责研究的“rAAV基因药物的口服吸收机制”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而由许瑞安和肖卫东领军的团队,已经建立起成熟的rAAV载体的产业化技术。
时至今日,在许瑞安教授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下,占地500平方米的AAV载体中试生产车间已经建成,可为国内外各家生物医药研发单位提供各种类型中试级别的AAV病毒载体。
推动创新成果研究,建设人才培养体系
许瑞安教授是我国“863”“十五”肺癌基因疗法课题组组长、首席科学家,肝癌基因疗法课题组副组长、国家“863”“十一五”肺癌基因疗法课题组首席科学家,在我国的癌症与基因疗法研究领域力尽所能。与此同时,许瑞安并未满足和止步于个人的研究成果创新,他在积极推动产品开发和研究成果转化、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依旧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由许教授带领的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重视蛋白药物的临床应用,迄今已建立多种小量蛋白的真核/原核表达系统,并已有三个蛋白产品(Kallistatin,Cygb,Vasostatin)完成动物实验并达到中试规模制备并纯化成功,保证了较大量蛋白纯品可用于药物学、药理学的探索,同时亦能满足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开发的临床研究需要;其团队研发的基因重组FSH,还对妇女不孕具有确切临床价值。目前已提交得到验证的抗病毒和抗感染药物的专利申请,中试、临床试验和报批国家新药的工作正在筹备中,并有望按照欧美标准在国外注册和销售。
与此同时,基因药物平台申请的“肝纤维逆转药物”,利用具有特异的细胞靶向性的基因运载系统携带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症双重功能基因抑制星状细胞激活达到防止肝硬化目的,颠覆了目前纤维化治疗的传统思路,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在中药研发的制备领域,工程中心目前也已经拥有授权或已申请的中药相关专利项目超过10项;在合成药物方面,中心开发出了有效的抗癌药物肉桂酸乙酯衍生物的绿色合成工艺,以成本低、绿色化、操作简单等特色为市场所看好;在海洋药物领域,中心以东南沿海、台湾海峡、东南亚海域有特殊功效的海洋分子药物为研究对象,建设的海洋药物研发平台现如今已发展成为与厦门市政府共建的高校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
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根深才能树大,许教授牢牢把握学科建设方向。在他的努力下,分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正式开始建设,2008年就开始独立招收医学生物工程、分子药物学、微生物生药学和药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9年福建省唯一的“福建省生物医药工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落户分子药物学研究所。如今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二级博士点,3个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点以及完备的科研、教学团队还从美国宾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香港大学的教授以及曾在辉瑞、默克等国际知名制药公司承担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师中聘请了多位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作为中心领军人物的许教授不仅是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专家,还是国际知名的分子药物学家,在他的主持或策划下,工程研究中心仅立项建设期间就申请获得各类国家、省部级、市级课题22项,而且大力加强国际间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与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合作的“核糖开关及其在基因治疗的应用”已获得新西兰政府和国家科技部的资助;2011年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药学院联合建立培养一本一硕一博体系。从今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全体师生们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努力把教育部分子药物工程中心建成了一个分子医药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一条龙的基地,涉及分子医学,分子药物,医用口服病毒纳米颗粒,药物合成,转化医学,海洋基因药物,天然药物等多门学科,同时为国内培养和凝聚了分子药物领域里的大批技术创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许教授极力推崇产学研相结合,先后与中侨药业、福建太平洋药业,沈阳天一药业等签订项目合作、转化及技术培训协议;该团队2009年研发的硫酸沙丁胺醇口腔崩解片、药物中间体等项目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投放市场,每年产值均超2,000万。
如今的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已形成一支囊括多学科、从基础研究至产业化的完整的产学研研发链条。许瑞安教授介绍说:“在这个链条上,我们可以独立设计基因药物载体、蛋白药物和靶向基因药物,可以对病毒载体和基因工程蛋白进行中试规模生产,还可以承担或独立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市场化,满足临床药物研发和接受企业委托项目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