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课堂讨论总结

语文课堂讨论总结

时间:2022-09-19 01:2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课堂讨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堂讨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

当前,新课改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一言堂”被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代替。相对来说,小学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讨论较为普遍,高中语文教师不愿或不敢大胆采用讨论,很多老师对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本课题组的教师结合教学实验,对讨论的作用与运用做了一些探索。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通过讨论,教师发现问题,教学针对性加强。学生讨论的过程,能充分展现其思考的轨迹,暴露学生理解的准确程度。教师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如教《小狗包弟》一课,当教师提出我们是否应该谴责巴金的背叛行为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时,学生模棱两可。这说明教师对文章的背景以及巴金的为人性格,还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应进一步补充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讨论这一形式,迅速直接反馈到教师这来,教师及时发现,迅速调整。

(二)讨论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高中所选课文大多是名篇名句,有着深刻的内涵,能够从多个角度探讨。而学生往往只能想到某一方面,展开课堂讨论,能够拓宽学生思考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学《祝福》这课,围绕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主动参与,没有旁观者,大家各抒己见,并展开辩论,对文本有了深入理解。

(三)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讨论法能使学生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展开思考与分析。在讨论中,其他同学的新观点,激发自己去思考质疑,往往会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教陶渊明《归园田居》时,教师提出你是否愿意过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从个体选择、社会责任、现代文明的弊端、诗意生活等很多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展现了创新意识,经常开展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很会说,但说话没逻辑,缺乏真正的思维能力,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很强,但茶壶里煮饺子――有货道不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步。而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围绕一定的论题进行讨论,既要思考,又要表达,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在课题组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原先性格内向的学生开始健谈,原先健谈的学生说话不再信口开河。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

(一)、讨论小组的科学设置。以往讨论小组,是按照学生座位的近邻关系设置,或是前后,或是左右,没有科学依据。其实分组非常重要。全是不爱讲话的在一组,就会冷场;全是爱讲话的在一组,吵得不可开交。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宏调控,学生才能优势互补,各个小组都能热闹起来,各个组员都能充分参与。

(二)、讨论问题的精心选择。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是为了有讨论这一新课改的教学环节,而随意找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是典型的为讨论而讨论。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没价值的问题学生讨论半天,那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败坏课堂风气。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选择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讨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是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提供的问题应是仔细思考,精心选择的。在教学《六国论》这课时,有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像作者说的那样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的欲望,此问题表面看好像是与历史有关,实际上与作者的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1、选择突破重难点的问题

教学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拿来讨论,也不可能都去讨论。教师要选择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与课文重难点有关的问题。教师在选择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如教巴金的《小狗包弟》,有老师提出“小狗可能怎样死”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在教《鸿门宴》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提出“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邦”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分析项羽与刘邦的性格特征,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选择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讨论,即可能得出答案,学生还讨论什么。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也讨论不起来。有教师提出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到底是指什么?,这一问题学术界还在争论,学生无从回答。有些教师喜欢追求讨论问题的难度,而偏离了讨论的最终目的。

3、选择有层次的问题。有时一个问题里内含着好几个小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层次性,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像走迷宫一样,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能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如。教陶渊明《归园田居》,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提出“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入仕与出仕的矛盾”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传统文人的生存困境。

(三)讨论时机的准确把握。

什么时候该用讨论?有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讨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教师等学生都明白了,学生都知道了,还需要讨论吗?

1、学生困惑时讨论。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不理解之处,处于困惑之时,此时教师若安排讨论,因势利导,学生参与度极高,也最有效果。如教巴金的《小狗包弟》,学生对巴金的忏悔与自责感到不易理解,不就是一条小狗吗?此时,教师提出巴金为什么因一条小狗忏悔与自责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挖掘课文的主题。

2、讨论位置的灵活处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总领全课、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应放在开头;对整堂课的总结归纳、深化中心的问题,要放在最后。有的问题只有教师大量铺垫,学生才能有所认识的,应放在中间。有时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和文章主旨密切,要安排临时的讨论。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课,有学生提出别里科夫挺让人同情的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临时安排一场讨论:别里科夫是否值得同情?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要善于创设课堂讨论的氛围

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讨论氛围,课堂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只有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才能让“讨论”纵深发展,才能让“讨论”秩序井然地进行,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的心情,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对一些所谓的“后进生”更为有利,这样可以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促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将学习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大胆发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二、善于抓住时机,适当介入

课堂讨论大大加重了学生活动的比重、学生的参与度,而课堂的控制、目标的实现等方面与其它类型课相比显然是难度加大。因此,教师介入是必要的,但教师抓住什么样的时机很关键,我认为应在学生中出现了观点错误、概念模糊时,及时引导和点拨。

三、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肯定

学生讨论中得出的结论,有时离所谓的正确答案会有偏离,有时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不全面的,但许多发言中也包含着正确的成分,我们应当从学生发言的不完整性中找出好的因素,鼓励学生做出更准确、更深入的回答。倘若一开始就对学生采取否定的、不宽容的态度,就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应容许他们思想自由发展,通过全班的激烈争辩逐渐接近正确的答案,只有这样,真正热烈的课堂讨论才能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通过真实而深入的课堂讨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师生间能够互相促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四、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科学分组

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这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基础。一般分组以就近原则,4-6人一组为宜。在每一个小组内应该考虑到学生性格互补、知识结构、特长的发挥等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如将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分在一组可以帮助内向的学生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这样就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总之,目的都在于创造机会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地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讨论探究中提高。

五、认真备课,确定好讨论的问题

教师应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讨论内容设计得是否合理,是课堂讨论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对课堂讨论的问题早做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如学习的《七律 》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1)“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①如何理解“远征难”所包含的内容?②战士是如何面对“远征难”的?(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①“逶迤”“腾”“磅礴”“走”几个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②在这两句中将“逶迤”与“腾细浪”“磅礴”与“走泥丸”并举你认为合理吗?(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①“金沙水拍云崖暖”描写了什么景象?“暖”字有什么作用?②“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寒”字有什么表达作用?(4)“苦不苦,想想两万五”这句民谚集中反映了的艰难困苦。诗中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例和场景来展示征服困难的气概和决心?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领悟到战士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课堂讨论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帮助者。要在组织和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记忆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课堂讨论中组织讨论是关键,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教育教学重要的不是给予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诱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提出问题,但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激发他们潜在的主体意识,解放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争辩得出的知识点、结论,不仅能牢记,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以后遇到相类似的情景、题型就能触类旁通。

七、课堂讨论要学生全体参与

学生全体参与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得到的锻炼机会就多了,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参与讨论,他们都可以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且教师在旁可以督促鼓励他们必须动脑思考问题并敢于讲出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班上拥有发言权并必须发言,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如学习《出师表》可以设计下列讨论题:1.在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2.本文上表建议,以议论为主,为什么还要自叙身世?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4.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讨论第1、2两题,中等生和优等生可以全讨论,进行分层讨论教学。

八、课堂讨论要有总结

第3篇

高中语文改革多年来,经过广大教师的努力,高中语文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近几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很多教师莫衷一是,随意性大,甚至在教学中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维与素质的培养;最终达到使学生少走弯路、终身受益的目的。 通过一定模式或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从中可以学到“渔”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写作;在授课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课堂讨论,在一定时间内寻求一个可以共同接受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流行学与练的结合,使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最后对所学课文或每个单元进行归纳或总结,寻求借鉴之路。具体做法为:自主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指导——总结感悟——练习巩固。

一、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语文学习

语言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众多语文教师都在对固有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着变革。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或学习方法的培养。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模式?什么是学法指导呢?所谓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程序的合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是从教学目标出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能力基础,规范课堂教学程序的问题。运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而学法指导是配合教学模式进行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化的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套理论,并获得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的过程。在二者当中,它们都贯穿了现代教学原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思想。“质疑——自读——解疑——归纳——扩展”的模式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阅读课文,有目的地组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来共同寻求答案。做到以上这些,不仅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可以积少成多,把握规律。构建语文知识体系。课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获取知识和思想的双丰收。

二、对五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1.自主学习

高中 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课文,感知教材,是一种学生独立阅读的训练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把自学引入教学中,不但是教学方法的一种特色,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自主学习阶段具体是指:学生通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理出课文结构,编写结构提纲;结合课后思考题中的提示以及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大意,作者情感;记下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准备提出讨论。自主学习的目的不在为教师讲课做准备,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大致读懂课文,以待质疑讨论阶段的进一步深究。

2.质疑讨论

这是一堂语文课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告终。这是一个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其深度如何,都应该特别予以鼓励和提倡。讨论要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合作,勇于发言,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

3.点拨指导

这是一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去看、去听,随时了解课堂动态,发现并解决学生经过讨论还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也可以进行精讲点拨,师生互动交流。

4.总结感悟

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索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这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课堂讨论结束时应适时地进行归纳,可以由师生双方合作完成。联系实际,对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总结回顾,延伸拓展,以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

5.练习巩固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讨论 能力培养 能动性 感悟性 针对性

所谓讨论环节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它符合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践行了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令笔者深有感触。曾经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我国过去的满堂灌的旧式语文教育模式,以前的语文教育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填进学生的大脑,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放到了次要地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就像无源之水,没有新思想的产生,知识的获得是十分有限的。

(二)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是开放性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局限在老师给出的答案中而不再思考。讨论环节的增加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结果,从而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还有助于与大学教育接轨。

中学教育使学生过分的依赖老师的作用,往往使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后产生严重的不适应。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猛然来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不能很好的自觉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能力不够,在大学中不能有效的获得知识。由于以上两点致使很多本来十分优秀的学生在大学中逐渐被淘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上文所说在课堂中对讨论环节进行加强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不适应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日常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1)为什么林黛玉会如此谨慎?(2)如果你们到外婆家去是什么心理状态?会像林黛玉一样吗?(3)林黛玉如此谨慎说明了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中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而变得富有生气。

(二)利用讨论可以得到学生们的及时反馈,提高老师在教学上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中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双双殉情”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焦刘私奔,焦母去世、焦刘得以白头偕老,兰芝嫁太守之子很幸福、焦仲卿抑郁而终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双双殉情”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三)利用讨论的方式来维护学生们的心态健康,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争论中互帮互学,修正自己,接受他人,探寻知识,发现真理,学会了客观对待错误和挫折,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习惯。特别是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促进了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可以说课堂讨论不只是学知识,也是学做人。

结语: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安排这一环节。提高教学品质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培云.高中语文教育【j】.科技教育.2010(09).

2.孙正君.浅谈语文教育的语感培养【j】,中国教育.2009(11).

3.陈娟.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与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学问(下半月).2009(05).

第5篇

关键词:讨论法;语文课堂;新课改;教学过程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并从一开始的形式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健康地发展,教师也多由以前的“满堂灌”转化为关注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上来。这是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如何组织好有效的课堂讨论呢?有效的课堂讨论又有什么意义与作用呢?笔者认为这是个教学难点,结合自己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

1.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设立讨论小组

设立讨论小组,就如同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动静结合,内(性格内向)外(性格外向)搭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精心组合讨论组的成员,这样优差合作会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2.设计讨论问题

讨论问题的设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问题设置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过深过难。一看就知道答案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更是一种浪费;但讨论问题过难,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束手无策,根本就无法展开讨论,那样讨论也没有结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精心设计好讨论的问题。

3.提出讨论要求及时间安排

讨论要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讨论前就要让学生理解讨论的要求及规则。可以是口述或用小黑板展示内容等方式,说明要求。然后是形式,讨论前先分配任务: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纪律;发言的内容要清楚,让其他学生能听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打断,需补充等他说完才能补充。讨论的时间也要把握好,时间太短学生的思维还没打开,考虑答案不全面,组员也不能各抒己见,讨论效果不佳。时间过长,学生会思想不集中,所以要适当。

4.参与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借此机会说一些与讨论无关或偏离要求的话题,针对这种现象,笔者采用的办法是在教室环巡,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只有在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原因等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有可能讨论别里科夫值不值得同情。如果学生的问题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笔者就及时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的形成进行讨论,引入到中心问题,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别里科夫这样做的原因。

5.总结结果,给出评价

规定讨论时间结束后,对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对正确、积极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错误的也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应加以鼓励,不让他们失去信心。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用打分形式评出优胜小组,然后用小礼品颁奖。

二、开展课堂讨论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讨论教学能让学生都参与,谁也不能做旁观者。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考,自身的体验、判断能迅速、及时地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如学习的戏剧《雷雨》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周朴园对梅侍萍真的就一点感情也没有吗?为什么显得如此绝情?剧末周朴园说的“(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梅侍萍为何欲言又止?找准讨论切入点,学生很容易兴味盎然。

2.促进思考,培养分析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讨论法能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学生为了能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现,往往会更加全神贯注,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运用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知识积累分析问题。而在交流中,同伴的新理念和观点,又进一步点燃其思考的激情,让他们去探索、挖掘、思考、成长。

3.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讨论法能较好地照顾学生的新发现、新观念,并及时反馈给教师,进而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成果或不足,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者对知识把握存在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及时纠正、补充。

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产生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这一切都是通过团队协作、伴随着情感交流而实现的。因此,讨论法能培养学生协作的习惯,增进他们的团结和友谊。通过讨论,能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思想,融洽感情,提高他们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高效课堂内涵认识误区

一是认为高效就是信息量大。高效课堂理念的提出目的就是将课堂有限的时间得以充分的利用,但是其成功的关键就是怎么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能掌握内容进行匹配。只是一味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灌输,而忽略学生所能接收的实际程度,这是对教学目的的一种违背,与教学的最新改革要求不符。这样的课堂教学只是达到了知识量扩充的目的,使课堂知识教学出现不平衡。

二是认为小组讨论就是高效。课堂讨论形式是我国新课标教学革新所极力提倡的,但是目前高中语文科目教学课堂教学对此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只要进行大量的自由讨论就可以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但是众多穿插形式的讨论,使课堂整体结构得到了拆分,使前后知识得不到联系,而且重点可进行讨论的问题有限,讨论的增加使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相反大大降低了课堂的完整性和高效性。

三是认为得分点掌握就是高效。应试教育所存留的问题就是成绩论英雄,目前语文教师思想观念中还存在抓高分教育思想,课堂时间大部分都在进行考试答题技巧方面的教学,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语文课堂失去其原本的文化色彩,变得逐渐单一、枯燥。

二、语文课堂高效性认识误区的出路

(一)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是进行教学备课、实施教学的基础。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可以进一步的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对教学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因此,语文科目教师在进行目标设定时,首先将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目标设定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使学生可以对自身语文潜能进行发挥。

(二)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合设计前提条件是对教学进行充分的研究,根据班级学生语文科目的整体水平对科目内容进行合理的组建,是目前高中教育教学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合理搭配可以使学生在日常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点进行最大程度的掌握。具体内容选择应遵循: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和考虑;将逻辑顺序与前者心理因素进行有机结合,遵循学生对语文科目知识学习的认知规律。

(三)加大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将学生学习自主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学目标才可以顺利的达成。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实现最基本的民主,让学生课堂自主发言。例在课堂教学意见、课堂感想、课堂表演等方面,让学生自主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四)精湛教学。语文科目涉及知识点多,极易产生学生的听课疲劳;因此,教师需要发挥个人魅力,将课堂变得更为活泼、生动。例如:语言生动,语文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知识丰富优点,讲授有趣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记忆;也可以设计新颖的板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合理利用眼睛、身体、手实现得体的教学体态,增强语文课堂的感染力。

(五)有效验收。课堂是学生进行知识点掌握的最主要环节,合理的课堂练习和验收,可以使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掌握。检测题目的选取需满足以下几点:第一,与课本知识和教学目标紧扣;第二,难易程度适中;第三,实现重点知识的强化。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讨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20-0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利于启迪、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自我探索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敢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消化和充实课堂讲授的内容;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情感沟通;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学生健康思想的发展;还有助于教师检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吸收各种有益的见解,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如何使课堂讨论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主体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呢?根据笔者的课改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 课堂讨论的目的要明确

课堂讨论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实现教学的目的,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什么问题何时让学生讨论,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为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课堂讨论的问题应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度适当、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等。

二 课堂讨论要进行科学分组

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按优、良、中、差的搭配原则将学生分成10个小组。采取就近原则,4人一组为宜。在每一小组有以明确的分工,并设置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纪律督查员等角色,便于各司其职组织讨论,角色在定期内进行互换。由每组组长全面负责本组的讨论活动;记录员记录下组员讨论的结论或建议;汇报员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全班汇报;纪律督查员提醒组员不说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分组时考虑学生性格的互补、知识结构、特长的发挥等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合作小组活动时前后桌围成一圈,这样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形成,也便于开展讨论活动。课堂讨论小组尤其要关心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与大家携手共同进步。总之,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学生不仅能自主、合作地去探究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在互补互助中反省深化,在讨论探究中提高,从而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三 课堂讨论要凸显多变的形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专题讨论、辩论式讨论、穿插讨论等,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教师都要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精心设计、组织,不时地参与讨论,或做一些提示、释疑,让学生探索教材、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同时汇报员负责记录、归纳本组讨论的意见。分组讨论后,教师还要组织进行全班交流,相机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进行自由式的讨论;或同桌讨论,好朋友、同观点讨论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讨论方式,充分鼓励那些平时不常发言或不敢、不善发言的学生多说。同时,教师要允许讨论出现不同结果,鼓励不同意见的争鸣,鼓励学生多进行求异思维,才能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

四 课堂讨论要创造宽松的氛围

课堂讨论时,教师应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待,怀着与学生有同样的好奇、兴趣、激情,融入学生中间去,相互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并带有幽默意味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学生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充满激情的心情将思维发散开来,积极动脑、动手并动口,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如有学生做出错误判断时,不能立即否定,错误的资源也将成为展现学生思维障碍的重要契机,教师适时利用这些资源引导讨论,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体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但受到教师、同学的尊重,而且明白了道理,统一了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得到民主平等情境下的修正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总结,一直享受着学生间交流辩解的乐趣,自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五 课堂讨论要营造良好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我知道我不能将任何东西都教给学生。我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促使他学习的环境。”这一观点启示我在课堂中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无拘无束地发展了思维;让学生们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培养了自学和交流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能创设那种使学生感到“惊奇”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动情入境,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情境后再来感染老师。此时,老师不是居高临下地“教”学生,而是让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碰撞、交融。只有当学生都进入这种良好的环境状况时,才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力,诱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些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如顿悟、灵感都会接踵而来。

六 课堂讨论要注意“显”、“隐”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具有开放的胸怀,摆正讨论中教师的位置,处理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显”和“隐”的策略。所谓“显”,即在活动空间上,教师不加限制,学生可以下位,自由讨论,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尤其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思维禁锢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给学生思维一片拨云见日的晴空。所谓“隐”,即在一定时间内把时间完全给学生,教师要心甘情愿地让出讨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

七 课堂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课堂讨论使用恰当,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还可以开发学生群体的资源,增加信息流通的渠道和能量,实现脑力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为了使课堂讨论收到实效课堂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第一,在得出结论之前,如在学习相似段落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再归纳学法,然后运用学法再指导学生自学,从而顺势得出结论。

第二,课堂教学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重点突出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这样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第三,在遇到教学内容的扩展和知识的深入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收能力进行适当的扩展和深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四,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学生自身知识体系、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学生经常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卡壳”时,教师既不能直接给学生答案,也不能“穷追猛打”,更不能嘲笑学生,而是要就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从而创建良好的教学节奏。

总之,在课堂讨论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创造才能。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理念,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倡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学科是初中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语文能力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初中语文课堂不应当只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工具,而应当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课堂、净化学生心灵的课堂。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要从改变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入手,探索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并创造出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的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挖掘初中语文课的内在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致力于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增添语文课堂内涵。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课堂氛围紧张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将教学大纲上要求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全部理解消化,并能应用到考试答题过程中。这样的做法给初中生增添了很多作业负担和极大的思想压力。语文课上,学生们无法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并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因为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的学生是无法高效接受知识的。

(二)缺乏交流互动

语文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备课时所准备的知识点全部教给学生,并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解答问题。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让学生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并从中发现问题;师生之间也不是互相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而是单方传输知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因此,在这样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缺少合作互动,彼此距离较远,教师和学生也难以成为朋友。

(三)难以培养兴趣

初中生在业余时间需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而语文课又十分乏味,导致很多学生昏昏欲睡,只有勉强打起精神来抄笔记和应付课堂测验。并且,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内容也仅限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很少让学生发表对某一问题的新看法,或者组织大家研究某个尚未有定论的问题。因此,学生的情绪通常不够饱满,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不够浓厚。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一)交流沟通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适当增加一些课堂讨论、课堂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语文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提出独特的观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和学生分享名著《红楼梦》里面的部分片段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作者描写这个场景,意图传达怎样的思想?”这个问题涉及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有一定的讨论空间。教师在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看法,在观点的交汇中进步。对敢于发言,但是观点尚不够成熟的学生,要予以引导并包容,充分肯定他的提问精神。

(二)增设方法

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授课形式,教师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即便是采用,也是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演示课件等,没有从实质上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建议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影片,可以扩展学生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例如,教师在讲解某篇童话时,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作者的视频等,加深学生对于童话创作背景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增添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心境下学习知识。需要说明的是,增设教学方法不能只是走走形式,如用高科技教学设备放映课件等,这样做与传统的授课手段没有区别。创新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重实质性的层面,利用各种方法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这样才能满足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提倡研究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对语文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挖掘语句背后的隐含意义,不要让语文教学停留在词句的表层含义上;否则,即便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课文、熟练地解答习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引导学生对某一个语文问题进行透彻分析。例如:《纸船》这首诗语言优美,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想象的动人画面。但实际上,这首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正是现实生活中所不存在的,因此,这首诗实际上折射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教师要带领学生透过诗句的面纱,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有的初中语文教师认为,初中生年龄还小,思维还不成熟,因此没有必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提倡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升能力。

三、总结

语文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包括课堂之内的基本语文能力训练,也包括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教学,而后者常常被教师和学生忽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素质教育,这种基本方向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要从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让初中语文走出课堂的小空间,真正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郭兴普.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初探[J].都市家教,2012(06).

第9篇

摘 要:课堂互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互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强化信息、情感的交流和体验,实现教学反馈的及时化,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等课程特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其课堂氛围应更活跃、轻松,课堂互动交流更频繁。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师生互动话语沟通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探索

Z文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教育,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前提。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考试、分数等大棒的指挥下,部分老师过于看重学生的书面成绩,仍旧沿袭着“一言堂”、“机械式”教学模式,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剥夺学生“发言”“开口”的机会。老师认识不到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师生地位的不合理性及其沟通语言不恰当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互动形同虚设,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抛砖引玉,以期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尽上绵薄之力。

1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现状

1.1师生地位的不合理性

在学生的心里,学生将教师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两者的关系具有不平等性。因此,在课堂以及课后,学生一般不敢和教师聊天,觉得老师很可怕。同时,小学生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教师命令学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通常,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才以批评的口吻与学生聊天。实际上,这样单向沟通的方式有极大的弊端性,与学生沟通时,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沟通。

1.2沟通语言不恰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应用正确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阻碍了语言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而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要用恰当的沟通方法,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从而促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讲一些与课程无关的话题以及语言使用的不恰当。因此,这种沟通方法也是不可行的。

2.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话语沟通的策略

2.1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话语沟通艺术性

提问的方式是师生互动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要能够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有效地进行提问,能够充分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激发、碰撞、组织等桥梁作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从提问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2重视课堂讨论,提高话语沟通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问题,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深入言语交流的有效途径。在讨论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讨论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秩序地开展。

2.3引入场景模拟,提高话语沟通艺术性

由于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比较发达,偏爱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场景模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场景模拟来配合教学内容,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使模拟有组织地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

2.4结合实践活动,提高话语沟通艺术性

加强实践活动的教学也有利于师生活动中的话语和沟通。小学生的天性便是喜欢玩、喜欢听故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加强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使得师生间的沟通加强,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2.5活用设问,提高话语沟通艺术性

通过问题的设定,是实现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方式。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全面认识到语文科的特殊性,结合相应问题的提出,在教学课堂中实现交流、对话等氛围,使学生能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中。问题设定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生理行为与心理活动,将语文教学课堂的知识性、娱乐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全面融合。设问是现阶段常见的教学模式,利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3结语

增强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艺术性,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优化课堂提问,重视课堂讨论,引入场景模拟,结合实践活动,活用设问同时,还需要老师打破“尊师重道”的师生理念,积极与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存在的心理负担和畏惧情绪,确保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岳欣云.师生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J].当代教育科学,2014(14).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 教师要做好讨论前相应的工作

首先,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明了讨论的目的和要求、讨论的方法,必要时搭建科学的平台,提供相应的资料。为便于学生的探究,除课本资源外,应尽可能多渠道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启发思维的背景资料、相关资料等各类学习资料。其次,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学生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就不会有有价值的讨论,也就不会有有价值的收获。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有的教师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是教师和学生读一读诗歌,学生还没有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让学生串讲诗歌大意,这种教学是无意义的。学生没有和文本的深层对话,就去生硬的阐释诗歌内容,其学习价值很低。不要担心花时间给学生深入思考会影响进度,实际上学生深入思考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讨论的质量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一方面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一个事例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老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你讲的内容与刚才XX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三 教师可专心倾听,适度参与

课堂讨论的价值不单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发展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讨论应视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学生讨论中所发表的各种意见,密切关注讨论的动态,让讨论始终围绕讨论的主题展开,而不至于偏题、跑题。在讨论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教师也可适时做一个简短的小结,既总结肯定前阶段讨论达成的成果,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不敢过分放手,另一个是放下去却无法收回。

四 讨论中少给些掌声,多引导学生反思

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讨论中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掌声,掌声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有益于鼓励学生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掌声过多也会产生疲劳,学生也就不再以此为意了。掌声代表着鼓励,在讨论中,除了对发言者的鼓励之外,我们是不是更应多重视引导学生反思。反思我们的思考应该更有益于学生的思想认识,更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加学生的思维的灵活度。我们讨论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大家各抒己见,而是在民主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清晰的交流思想,,引导思想认识的进步。

五 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的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否则就成了“低效”的讨论。

六 教师要及时总结,不断推进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16-01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得到普遍运用和推广。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不足,操作失当,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低效无趣,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语文课堂的“公害”。本文旨在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简单,没有讨论价值。如有些教师把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生字词以及从课文中能找出现成答案的问题也拿来讨论,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让他们对讨论丧失兴趣,思维懈怠。

2.追求热闹,乐于频繁使用。新课伊始,有些教师就抛出几个问题,接下来的整节课就靠学生小组讨论来完成教学。课堂表面上看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实则纪律松散,几乎失控,学生没有办法静下心来读书和思考。

3.浅尝辄止,难以深入思考。走进初中语文课堂,不难发现,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多则三五分钟,少则一两分钟,甚至不给思考时间直接进入讨论。学生讨论前没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讨论时就没办法展开交流,只能依赖和盲从,小组合作学习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4.h节缺失,导致效率低下。有的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积极参与、引导讨论,没有给学生必要的帮助,没有组织有效的评价。有的课堂上,学生中有许多闲人,除了明确学习任务外,他们没有承担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没有主持,没有记录,没有代表小组发言。有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小组合作学习中环节的缺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明确分工。每个小组要有主持人、积分记录员、监督控制员、联络汇报员等角色,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优等生的“独角舞台”,后进生的“避风港湾”。小组成员明白自己在小组内所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任务更具体,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2.科学设问。首先,课堂讨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是要学习什么知识点,还是要让学生的能力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其次,所讨论的问题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思维价值。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独立思考和互相交流,从而总结出问题的答案。

3.保证时间。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深浅难易和小组人数的多寡合理安排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前首先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合作的基础上,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和成效。讨论交流过程是学生积极互动、探索方法的过程,是资源共享、激活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生生互动,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求知欲自然产生,会把学习当做兴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乐学的境界。只有保证了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4.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走到学生身边,关注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或参与讨论,了解学情,或介入,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或倾听,适时鼓励,及时肯定。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设计者、引导者和测验者,通过教师的参与和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同时它又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又具体综合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张扬,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课堂也变的更加精彩,但是在这些热闹的背后,也透射出一些浮躁的现象。

一、新课程下语文课堂呼唤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这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中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在新课程中重塑自己。教师角色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时下教学目标繁杂、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环节繁杂,媒体介入过多、教学方法花哨已经成为大家争论和探讨的主要对象,从上到下都齐呼"简约"。这些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内容的繁多呼唤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更新,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学设计,呼唤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堂呼唤教学弊端分析

(一)时间的封闭

上课铃响后老师进了教室,哄乱的教室一下子变得安静了。学生们一个个抱臂坐好,当老师问到本节课相关联的问题时,学生茫然了,脸上的样子充满了迷惑,有的学生赶紧翻书,而对于课文中的朗读方面,也没做好课前的预习。最终导致效率的降低。

(二)空间的封闭

班级成了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活动受到了限制。而我们现在的班级虽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缩少了班内人员,但在很多地方因为其他原因的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学生的个别差异未得到老师全面的发现,创造性也未得到发挥。也有个别老师有心把课堂开放,可居于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学生不得不把课堂作为主要的生活空间。

(三)内容的封闭

书本只是一个凭借,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内容却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脱离,造成书本是书本,生活是生活,课堂是课堂,社会是社会。必须借助联想从生活中引进资源,利用大脑想像去构建学习内容,把已有经验和经历带进课堂。

教材并非圣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资源丰富,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虽得到了不少的信息,却缺少了对信息的了解、解释、掌握程度,而使得信息不得不成为学生口中谈笑的话题从而白白浪费,教师缺乏信息的整合性。应把学生课内与课外生活相联系,视教材为跳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

(四)手脚的捆绑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抬头挺胸、正襟危坐是成了课堂学习的标准姿势。课文语言生动,情境优美,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甚至手舞足蹈,那么又为何不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其中?古人读书入境时,也时而掩卷沉思,或踱步徘徊,或捧卷吟咏,或……,我们何必捆绑住学生的手脚?实践证明,学生读书时解放了手脚,就更能投入但课文情境之中,更能体悟到课文中独特的东西。

(五)思维的束缚

时间的封闭、空间的封闭、内容的封闭、手脚的捆绑使得思维受到了严重束缚,造成了学生无内容可想,或者不敢去想象。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起求知欲望

有效地语文活动不能单独的默写和背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语文活动有联系的语文情境,是学生产生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度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也可借用生活实例为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二)运用信息反馈与调控,提高课堂有效性

语文教学讲究实效性,如何做到?关键是改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作为教学过程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及时运用信息反馈:如口语反馈,即师生双方通过口头语言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质疑等;通过学生听课表情、坐姿和教师的姿态交流获得的情感反馈,如学生两眼有神,端正聆听、表情冷淡、态度消极等;还有通过文字、图像交流获得的图像反馈,如教师板书、学生练习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反馈并进行调控,使课堂呈现出教与学的最佳状态。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多媒体,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将多媒体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语文教学生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理解,感情的体验等方面,更能优化语文课堂。通过设计声音、图片、动画,直观清晰的展示新知识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将教材由"静态"变"动态",使学生逻辑思维中的抽象定义实现向形象思维的回归。但是语文课件制作要避免花哨,教学要注意节奏和容量,多媒体还要与教师的板书相结合。

(四)重视学生的语文思想方法和学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