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4 23:21: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国语言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名称: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主管单位:黑龙江大学
主办单位:黑龙江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0100
国内刊号:23-1071/H
邮发代号:14-24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王振华
关联-顺应模式 杨平
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结构分析 张权
动态概念语义学对隐喻的逻辑--哲学研究 彭建武
Congruence浅议 刘宇红
汉译英的翻译单位问题 郭建中
论翻译中语篇解构与重构的思维模式 王军
词语语义的诗性重构 杨小洪
论与西方文化历史批评的主要区别 程爱民
《外国语》2001年总目录
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陆俭明
徐烈炯教授来上外讲学
语用信息论与语言信息传播文化形态 吕公礼
语类研究概览 张德禄
《外国语》新网页启用
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 董燕萍,桂诗春
话题突显结构与汉英中间语 张爱玲,苏晓军
致使概念的认知观 梁晓波,孙亚
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 张辉,周平
英国第一部实验小说《项狄传》评述 李维屏,杨理达
叙事文学创作主体的重新认识 魏燕
从"社会动态"视角研究俄罗斯文学史 冯玉律
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 肖晓燕
了解香港翻译的一本好书--评介Translation in Hong Ko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Adele E.Goldberg
风雨沧桑四十年--英语教学往事谈 戴炜栋
不解之缘 苦斗人生 秦秀白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十五年回顾 杨惠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挑战与期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座谈会"纪要
语篇的多维分析 任绍曾
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朱永生
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 严世清
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 冉永平
误解研究的历史、现状和问题 宗世海
《简爱》:圣经与前圣经场景的双重投影 杨小洪
一个英语教师的独白 胡壮麟
英语学习:回忆与感想 刘炳善
OT语法的可学性研究 马秋武
论语义启动与文化脚本 卢植
话语指称的认知构建与心理空间可及性 王义娜
影响先行语可及性的因素 蒋平
<认知语义学-意义与认知>介绍 丁放
文体学流派区分的出发点、参照系和作业面 徐有志
范式与层面:国外叙事学研究综述--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 唐伟胜
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吕俊
论口译质量评估的信息单位 蔡小红
核心功能语类与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研究 何晓炜
提升结构的句法研究 刘爱英,韩景泉
从计算识别和生成的角度论英语句子的主题系统 彭宣维
可推知照应再考--专就语篇中的照应性名词短语而论 刘礼进
会话篇章中指称表达的选择与阐释 马文
"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为例 王振华
论证中的话语混杂:外语测试的社会分析 吴宗杰
身份策略的矛盾境地--《论不说汉语》中对中国人特质的评价 李战子
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 辛斌
Bradford和他的文体分析"双重模式" 武建国,秦秀白
新的思考角度新的研究视野--评谢天振教授的新作《翻译研究新视野》 伍小龙,王东风
深刻的思考系统的探索--《翻译论》评介 刘成富
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语法理论 沈家煊
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式建立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
充分条件的语用嬗变--语言运用视角下的逻辑关系 徐盛桓
双宾结构及其相关概念网络 程琪龙
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 束定芳
学术书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 唐丽萍
英汉条件句:if与"如果"和"如果说" 徐李洁
著名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来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学
文学语用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涂靖
20世纪西方文论演变的循环态和文学批评多元互补论 孙胜忠
《外国语》获"上海市最佳文科学报"称号
论翻译课程研究 文军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新突破--评《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赵秀明
实证研究道德谈 朱小美
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词汇的影响--香港书面汉语和标准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 石定栩,朱志瑜,SHI Ding-xu,CHU Chi-yu
谓元·语义结构·概念框架 程琪龙,CHENG Qi-long
对"道歉语"的语用定量研究 刘思,刘润清,LIU Si,LIU Run-qing
代词隐现的动态解决方案 刘伟,LIU Wei
语篇衔接中的形式与意义 张德禄,ZHANG De-lu
系统功能语法的存在句研究 邓仁华,DENG Ren-hua
论语篇功能思想的元理论意义 严世清,YAN Shi-qing
从多元系统论的观点看翻译文学的"国籍" 张南峰,CHANG Nam Fung
翻译世界:朦胧区域及其含混性--从一首小诗的译文看翻译的理想化作用 蔡新乐,CAI Xin-le
论现代英国小说人物的危机与转型 李维屏,LI Wei-ping
多一点问题,少一点结论--也谈外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张杰,ZHANG Jie
五月丁香迎精英--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实 张金忠,ZHANG Jin-zhong
Cognitive Linguistics:What It Means and Where It Is Going George Lakoff
语篇回指实证研究中的数据库建设 许余龙,XU Yu-long
试论条件句和结论句之间的逻辑规约 熊学亮,张韧弦,XIONG Xue-liang,ZHANG Ren-xian
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结构 刘正光,崔刚,LIU Zheng-guang,CUI Gang
左移位句式的认知解释 文旭,Wen XU
论元的句法实现 熊仲儒,XIONG Zhong-ru
论元结构:认知模型向句法结构投射的中介 刘辰诞,LIU Chen-dan
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理论 林斌,LIN Bin
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与亚努语言学
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
论文题目: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研究
论文完成日期:XX年03月 论文字数:16600
申请答辩时间:XX年05月
申请报告(简明扼要介绍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包括论文有何新见解:新方法及其意义。哪些问题有待继续探讨?)
本文在比较广泛地搜索:整理并系统地归纳总结出英语动词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大量翔实:可靠的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展开严谨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
本文主要研究发现:首先,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的不同选择根源于英语动词的行为本身包含的行为特征,对英语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及内涵的深入认识在英语主被动语态认知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其次,英语主动语态转换成被动语态时会导致部分句子成分的位置移动,这也有可能引起句子语义的变化;再次,英语中存在一些词类,比如,限定词,数量词和代词等肯能影响英语主被动语态的选择;最后,英语语态的选择与转换不仅仅涉及到句法结构,主要信息的变化,而且关系到语用:语义和人类认知心理诸多个方面。
此外,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切入点在于英语动词这一词类本身,所以,以英语词类为切入点或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研究:认识英语语言乃至普遍语言的规律性的东西。
最后如何将英语主被动语态不对称现象的深层原因,比如动词的行为特征,英语句法,英汉思维差距等因素体现在英语动词语法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本人保证:所提交论文完全为个人工作成果,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及计算数据真实。
[KeyWords]origin;communicativefunction;evasion;cosmeticfunction;politeness
【摘要】委婉语是世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和领域。英语委婉语作为众多委婉语中的一种,具有其产生的深厚渊源,其中包宗教与政治的,也包括文学与历史的。本文试图从宗教、种族、政治、文学、历史等方面入手来探讨英语委婉语的产生渊源。语言反映生活,并且总是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语言交谈中,由于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制约,人们通常使用委婉语----这一“剂”,使刺耳,不文雅的话变得委婉愉悦。它在人们的社会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其避讳功能、礼貌功能以及掩饰功能三方面阐释了英语委婉语的社会交际功能。通过充分理解英语委婉语的起源及其社会交际功能,进一步理解英语语言文化,以避免社会交际中的各种冲突。
【关键词】起源;交际功能;避讳;礼貌;掩饰
1.Introduction
Euphemismisaculturalphenomenonaswellasalinguisticconcept.Everylanguagehasitsowneuphemism,sodoesEnglish.Itisdeeplyrootedinsociallifeandhasagreatinfluenceonsocialcommunication.AsanindispensableandnaturalpartofEnglishlanguage,Englisheuphemismhasattractedpeople’sattentionforalongtime.SinceEuphemismwascoined,it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people’scommunication.Thecommunicationwithouteuphemismisunimaginable.Euphemismisusedlikelubrication,whichmakesthecommunicationgoonsmoothly.ThisthesiswillhaveanoverviewoftheoriginofEnglisheuphemism,andstateits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
Englisheuphemismasalinguisticconcept,ithascloserelationshipswiththewesternculture,andittrulyreflectsthelifeandvaluesofEnglishpeopleandtheirhistory.Euphemismisaparticularlygoodmediumforaccesstotheforceoflanguagethathasprovidedaneffectiveapproachtounderstandingthehumanmind.ThestudyofEnglisheuphemismcanhelpusunderstandthewesterncultureandpromote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becauseeuphemismiswidelyusedininternationalnegotiations.SothereisagreatneedforustostudyEnglisheuphemism,including:itsorigin,itssocialfunction,etc.
2.ThedefinitionsofEnglisheuphemism
Euphemismisauniversallinguisticphenomenon.Nearlyineverylanguage,therearesomedisgustingwords,whichmakepeoplefeelembarrassed.Intheprocessofcommunication,theunsuitableortoodirectwordswillmakepeoplefeeluncomfortable,evenangry.Thenthereisagreatneedforustouseatactfulwaytoexpressemotion,exchangeideas.Thatistosay,touseapleasant,mildorindirectwordsorphrasestaketheplaceoftabooedwords.
Itisknownthateuphemismisaformoflanguageintentionallycreatedinsocialrelationtoachieveidealcommunication.Withoutthemanylanguagewouldseemtobevulgarandrude,voidofpolitenessandvividnesstosomeextent.Asacommoncommunicationintheprocessofpeopleusinglanguage,euphemismisanimportantwayforpeopletocoordinatethesocialrelationships.Likeakindoflubrication,euphemismenablespeopletoexpresswhatcannotbeuttereddirectlyandensurescommunicationtobecarriedsmoothly.Itisalanguagestrategyincivilizedsocietyforavoidingtaboo.Itisunimaginableifthecommunicationiswithouteuphemism.
Theword“euphemism”wasderivedfromtheGreekword“euphemismos”,whichmeans“fairspeech”.Theprefix“eu”means“good,soundwell”and“pheme”means“saying”or“speech”.Andthustheliteralmeaningof“euphemism”is“tospeakwithgoodwordsorinapleasantmanner”.Thatistosay,euphemismisusedasanalternativetounpleasantexpression,inordertoavoidpossibleloseofface,eitherone’sownfaceorthroughgoingoffense,thatoftheaudience,orsomeofthirdofparty.Thisunpleasantexpressionmaybetabooed,fearsome,orforsomeotherreasonsthatspeakerscan’torintendnottousesomecertainexpressiondirectlyonsomeoccasion.“InWebster’sEncyclopedicUnabridged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is‘thesubstitutionofamild,indirect,orvagueexpressionforonethoughtsubstituted’.RawsonBlunt,aBritishwriter,definedeuphemismas‘agoodfavorableinterpretationofabadword.’”[1]“EncyclopediaBritannica(1994)alsodefineseuphemismas‘afigureofspeechinwhichsomethingofanunpleasant,distressingorindelicatenatureisdescribedinlessoffensiveterms’”[2]
Fromtheabovementioned,wecouldclearlyseethateuphemismischaracterizedbyavoidancelanguageandevasiveexpression.Thespeakersusewordsorexpressionsasaprotectiveshieldagainsttheangerordisapprovalofnaturalorsupernaturalthings.Itisoneformoflanguageandalinguisticphenomenon
3.TheoriginsofEnglisheuphemism
3.1ThereligiousoriginofEnglisheuphemism
TheearliestEnglisheuphemismscomefrom“taboo”.Theword“taboo”comesfromTogan,akindofPolynesian.Itindicatesevasivelanguageoraction.[3]TheemergenceofEnglisheuphemismistomeettheneedofavoidingtaboos.Inprimitivesociety,peoplecan’texplainsuchthingsasailmentandsomesupernaturalphenomena.“Peoplehaveconfusionbetweenthenameofthethingsandthingsthemselves.Thenameisviewedasanextensionofthings.Justastheidiomsays‘Speakofdevilandheappears’.Naturallythewordsorphrasesrelatedtosuchthingsbecometaboos.”[4]Intheancienttimes,peoplehadblindfaithinghostsandGodstheyrespected.Theywhisperedandevenfearedthemsotheydidnotdaretoaddresstheirnamesdirectly.TheythinkitprofanetonameGod.Thereforethenamesofgodsbecometheearliesttaboos.Tospeaknameofgodswastoevokethedivinitywhosepowerthenhadtobeconfronted.Suchdangerouspracticeswerereservedforpriestsskilledinnegotiatingwiththesupernatural.Sotheusualwaytoavoidistoemployeuphemisms.Therefore,forthereligiousneed,alotofeuphemismsaboutreligionemerged.Forexample,inordernottodesecrateGod,peopleinEnglish-speakingcountryalwaysusesomeothernameforGodinsteadofcallingdirectly,suchas“Adonai,theAlmighty,Caesar’sCruth,theCreater,Dod,Gad,Land,Lawks,Lawd.”[5]Theoppositesideofgodisdevil,whichismoreterribleforpeople.Whenpeoplerefertothem,theytendtousesucheuphemismstoreplace:D,theBigD,theEvilone,theBlackone,theGoodman,Jesse,Oldboy,Ourfather,Lordoflords,Kingofkings,theLightoftheworld,etc.[6]
Fromtheabovementioned,wecanfindthatreligionbringsmanyeuphemistictermsinthereligiousmatter,especiallythenamingandaddressingofGodtothelanguage.
3.2TheracialandnationaloriginsofEnglisheuphemism
Itisknowntoall,thephenomenonofracialdiscriminationisdeeplyrootedinAmericainwhich“equalopportunity”isflatteredbyAmericanwhitepeopleasanequalrightenjoyedbyeveryone.Duetothepressureofsocialpublicopinion,althoughsomewhitesdiscriminatetheblackfromtheirheart,theywillnotexposethiskindofprejudiceinpublic.Meanwhile,fewpeopledaretohumiliateandpersecuteblackspubliclyfornoreasonatall.Inotherwords,thewayofdiscriminationbecomestactful.Therearemanyeuphemismsemergingforthisreason.Inthe1930s,‘nigger’isstillaneutralnouninEngland,andhasnomeaningofhumiliatingblacks.Butsincethiswordhastheobviousmeaningofdiscriminatingtheblacks,mostofpeopleinEnglandandAmericansusesomeothereuphemisticwords,suchas“coloredblack”instead.Whentalkingaboutsomeotherraces,itdoesnotoftenusethedirectwordsthatarerelatedtocolor.Peopleoftenusesomeeuphemisticexpression,suchasthegeographicname.
3.3Historical,literaryandpoliticaloriginsofEnglisheuphemism
FromthetimetheNormansconqueredEnglandin1066,Englishhasemergedmanyeuphemisms.Atthattime,themainreasontouseeuphemismisthatthelanguageusedbytheconqueredisoftendisparaged,andisthoughtasgrosslanguage.Theupperclasssurelydoesn’twanttolowertheirstatustousesuchwords.Inordertoavoidusingsuchgrosswords,theytendtouse“theelegantwords”,whichoriginatedfromLatin.AndthesewordsweremixedintoEnglishgradually.
Therearealsomanyeuphemismsinliteraryworks.Forexample,inHamlet,Shakespeareusetheexpression“Theundiscoveredcountryfromwhosebournnotravelerreturns”(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toexpresshisgreatsympathyforHamlet.[7]ThefamousAmericanwriterMarkTwainuse“release”toexpress“die”inhisworkTheAdventureofTomSawyer.Besides,politicsisafertileareafortheappearanceandgrowthofEnglisheuphemism,whichiscosmeticinexpressionbutdeceptiveinnature.Euphemismsofthiskindarealwaysconsciouslyanddeliberately.ThecosmeticeuphemismcanbeeasilyfoundinAmericanEnglish.Government’sdiscussionoftheVietnamWarwassaturatedwitheuphemisms.Villagesburnedandinhabitantsimprisonedwere‘Pacifications”;thewaritselfwasnotawarbuta“conflict”,the“bombing”becomes“logisticalstrike”or“closeairsupport”,and“killing”becomes“wastingtheenemy”.Theseeuphemismsareusedtodeceiveandtohidethedirtybusinessofwar.[8]Theuseofsuchpoliticaleuphemismshelpsgovernmenttobeautifytheactionandpreventpeoplefromtakinganyanti-governmentaction.Soinordertosatisfythepoliticalneeds,manyeuphemismscometoexist.
4.The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Fromtheperspectiveoflanguagecommunication,euphemismfunctionstoavoidtaboos,toshowpolitenessandconcealfeelings.Thankstoeuphemism,itiseasyforpeopletoacceptthethingsthatarelikelytomakeothersfeelembarrassedorunhappy.Itispeople’sgeneralcharactertoexpresstheirideasasmildlyandtactfullyaspossible.Euphemismhelpspeopletoreachthisgoal.Fromthemomenteuphemismcameintoexistence,it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ourdailycommunication,andhelpestablishagoodrelationshipbetweenhumanbeingsandevenstrengthenthesocialstability.Euphemismaremotivatedbythedesirenottobeoffensive.Peopleusethemtoshowtheirpoliteness,toavoidbeingoffensiveandtomeetthepsychologicalandbeneficialneedsofbothspeakersandhearersincommunication.Butsometimestheyareusedtoconcealorcoversomething.Accordingly,euphemismservesthreebasiccommunicativefunctions:evasivefunction,politefunctionandcosmeticfunction.
4.1Theevasiv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Theevasivefunctionofeuphemismistoevadeusingtaboos,enablingthespeakertotalkabouttabooedthingsfreely.Thesetabooedthingsarebelievedtobedangeroustocertainindividuals,ortothesocietyasawhole,ortobedisgustingandunpleasant,andcausefear.Suchtabooedthingsinclude:disease,disabilities,death,sex,bodyexcretionandbodyeliminationprocess,etc.Peoplecanuseeuphemismstotalkaboutwhatcannotbetalkeddirectly.
4.1.1Intermsofdiseaseanddisabilities
Peopleyearnforhealth,andfearforspecificdiseaseandeverysortofdisability.Sopeoplealwaysusetactfulwaytoexpressthem.Forexample,sexualorvenerealdiseasesuchassyphilis,gonorrhoea,ADIS,etc.arecalled“socialdisease”,‘communicativedisease”,etc.inEnglish.Besides,disabilitiesareverysensitiveareaineveryculture.InEnglish,“thedisabled,thehandicapped,theinconvenienced,theinvalid,auditoryimpaired,hardofhearing,talkwithone’sfingers”,etc.areputintoservice.[9]Soeuphemismplaysaveryimportantfunctioninoursocialcommunication.Withoutit,wesometimescannotcontinueourtalk.
4.1.2Intermsofdeath
Deathisaninevitablestageattheendoflife’sjourney.Itiscommonexperienceofhumanbeings.Yetithasbeenthesourceoffear—fearofthelossoflovedones;fearoftheendofone’slife;fearoftheactualprocessofdying.Therefore,allthesefears,worries,andunpleasantfeelingscombinedleadtoverbaltabooofdeath.Euphemismsconcerningdeathareextremelyrich.InEnglish,therearemorethanseventyeuphemismsfor“death”,including“tobegone,tobegonetoabetterworld,tobewithGod,tobreathone’slast,tocloseone’sday,todepartfromtheworldforever,todeparttoGod,tofallasleep,jointhegreatmajority,passaway,etc.[10]Nomatterwhythiswordisusedinacertainlanguage,peoplealwaystendtouselessharshwords
4.1.3Intermsofsex,bodyexcretionandbodyeliminationprocess
Wordsrelatingtosex,procreationandexcretionarehighlyrestrictedtomentionbecausetheymayevokedisgustingresponsesofpeople.Verbaltabooonthemisprobablymotivatedbytheintuitivedisaster,shame.Peopleallhavecertainfeelingsofwhichtheyaresoashamedthattheydon’tliketoadmiteventothemselves.Inpeople’sdailylifeorinsomeformaloccasion,ifthetalkordiscussionreferstosomethingaboutdrainage,peoplewilltrytoavoidusingvulgarlanguage.Theytendtousesomeimpliedorneutralwordstomakeconversationcomfortable.Forordinarypeople,thesafestwaytoavoidmentioningthesethingsthattheyhavetomentioninmanycircumstancesistouseanotherexpression—euphemismtoreplacethetruenameofsuchathing.Forexample,inEnglishtherearemanyelegantexpressionsfor“goingtoWC”,suchas:towashone’shand,tospendapenny,togoandseeone’saunt,toanswerthecallofnature,becausenaturecalls,etc.[11]
“Thetopicconcerningbeingpregnantistouchybecauseittendstoarousetheassociationwithsexualbehaviors.‘Tobeatroundbushes’isverynecessary,suchas“withchild”,“anticipating”,“excepting”for“pregnant”,etc.[12]Talkingaboutsexualintercourseistaboo.Expressionsrelatingtosexhaveheavilybeenveiledforthepurposeofavoidingawkwardnessandoffense.Sopeopleuseeuphemisticwordstotalkaboutit.Forexample,peopleevadesaying“hip”directlywhichisreplacedwith“buttock”,“bottom”,“one’sthing”,and“secretparts”donatessexorgansofbothmalesandfemales.[13]
4.1.4Intermsofoldage
EnglishandChinesehavedifferentfeelingsabout“oldage”.AChineseisproudofbeingold,whereasawesternerwillfeelirritatedandeveninsultedatmentioninghisoldness.InEnglishculture,peopledonotdescribeothersasortobedescribedas“old”becausetheold,whonolongerwork,areignoredbysociety.Therefore,peoplecreate“thesecondchildhoodgoldenyears,seniorcitizen,grayhair,maturegoldenage”whentheyreferto“oldage”inwhichitattemptstoconcealthefactofbecomingoldandavoidarousingoldpeople’ssadfeelingofaging.[14]
4.2Thepolit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Politenessisanotherimportantfunctionthateuphemismsserveinthesociallife.Politenessisthesymbolofhuman’scivilizationandoneoftheimportantprinciplesguidingpeople’sactivities.Asakindofsignificantsocialactivity,languageactivitymustobservethisprinciple,too.Whenwehavetotalksomethingunpleasant,weshouldchooseeuphemisticwaytoexpressinordernottohurtothers.Beingpoliteisareasonableactionthatanyonewhoiskeenonface-savingwilltake.Thepolitefunctionofeuphemismistriedtoavoidbeingharshorimpoliteinthecommunication.Inotherwords,euphemismsaretominimizeimpoliteexpressionsandmaximizepoliteexpressions.Forinstance,whenateachercommentsonastudent’smoralconductsandschoolworkinfrontofthestudentorhisorherparent,heorsheshouldreportthefactononehand,andontheotherhandshouldtakeintoconsiderationthestudent’spsychologicalenduranceandtheparent’sface.Sotheeuphemisticwaytoexpressmightbe“Thestudentisabitslowforhisorherage”insteadof“Thestudentisstupid”.[15]
Thepolit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isembodiedineveryoccupationallanguage.Occupationaldiscriminationgivespeoplepressureandemotionalirritation.Althougheuphemismscannotuprootthiskindofphenomenon,atleast,theycangivethemsomepsychologicalcomfortbyupgradingofcareername.Therefore,“engineer,manager,etc.”havebecomemoreandmorefashionable.“Dustman”ischangedto“sanitaryengineer”;“mechanic”to“automobileengineer”,“gardener”to“landscapearchitect”,“shoemaker”to“shoerebuilder”[16]InEnglish,therearemanyadjectivesaboutpeople’sappearance,suchas“goodlooking,handsome,pretty,charming,attractive”,etc.Theyareallcommendatorywords.Whentalkingaboutsomeonewhoisnotpretty,wecannotuse“ugly”or‘awfully’.Wehadbetterusesomeeuphemismssuchas“plain,ordinary,notparticularlylooking”,etc.insteadofthem.Soeuphemism’spolitefunctioncansavepeople’sfaceintheirprocessofcommunication.Itissoimportantthatwecannotneglectit.
4.3Thecosmetic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
Besidestheevasiveandpolitefunction,euphemismhasthecosmeticfunction.Thiskindofeuphemismisusuallyusedinthegovernment,military,politicsandcommerce.Itreferstousinggoodwordstobeautifythings,whicharenotbeautifulinrealityandmakethethingbemorepersuadedandacceptable.Becauseeuphemismhasthenatureofvagueness,tosomeextent,itisdeceptive.Traditionallyspeaking,euphemismplaysapositiveroleinsociallife.Usingit,peoplecanavoidsomeembarrassedandungraciousoccasion.Butjustaseverycoinhastwosides,euphemismhasnoexception.Usingitsuitablycancoordinatesocialrelationships,butabusingitwillmisleadthepublic,willcoveruptheessenceofthings.Forexample,inmodernWesternsociety,thepooriscalledas“theneedy”,lateritwaschangedto“theculturallydeprived”,thento“theunderprivileged”,atlastto“thedisadvantaged”.Soitwillconfusepeoplethatthiscountryissorichthatthereisnopoorpeopleatall.
Firstly,thegovernmentandthemilitaryoftenusethemtodisguisetherealityfromtruth.Theydescribe“economiccrisis”as“recession”or“depression”;“attack”as“activedefense”.[17]Atthebeginningof20thcentury,therelationshipbetweenlaborandcapitalbecomestrained,andtheagitationofstrikingbecameaserioussocialproblem.Inordertohidethefact,politicianscallthestrainedlabor-capitalrelationshipas“industrialclimate”,strikingas“industrialaction”.Ifthenegotiationbetweenlaborandcapitalissuccessful,itwillbeclaimedas“productive”,onthecontrary,itis“counter-productive”.[18]
Secondly,thiskindofeuphemismiswidelyusedincommerce.Itisoftenusedtoplaytricksandtodeceivethecustomers.Thecommercialexaggeratestheproduct’sfunctionandquality.Inthesameway,theEnglisheuphemismisalsousedtomakecustomersfeelpleased.Forexample,inordertomeetthepassengers’senseofdignity,someAirlinescallFirstClassDeluxeClassorPremiumClass;SecondClassFirstClass;andThirdClassbecomeBusinessClass,EconomicClass,orTouristClass.[19]Doinglikethese,itseemsthatallpassengers’positionarepromoted.Theirpurposeistoattractmorepassengersandgainmoreprofitsbyusingeuphemismsinthecommunication,meanwhile,thecustomersfeelmoredecent,andithelpscustomerssaveface.
Inshort,euphemismofthiskindmaymakeanideamorepalatable,buttheyinflatelanguage,reduceprecisionandoftentamperwithtruth.Somepeoplecondemneuphemismasdemoralizingbecauseofitshypocrisy,whichotherconsiderthemusefulintheaspectofcoordinatingsocialrelationships.However,thefactremainsthateuphemismsareverymuchapartofthelanguage,andwhat’smoreimportantforusisnottodebatetheirmeritsordemerits,butrathertobeabletorealizethatEnglisheuphemismcanserveforthespecialsocialactivitiesundercertaincircumstance.
5.Conclusion
EnglisheuphemismasanessentialpartofEnglishlanguage,isobservedeverywhereandwidelyusedinpeople’sdailycommunication.
Ontheissueoftheoriginand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thisthesishasatentativeexploration.Butthiskindofexplorationisinastateofdevelopmentbecauseeuphemismisdevelopedallthetime.Euphemismrootsineveryaspectofsociallife,andisdevelopedwiththeadvancementofsociety.EnglisheuphemismisamirrorofWesterncultureintheformofEnglishlanguage.Fromthemomentitwasborn,ithasdistinctculturecolor.Euphemismundoubtedlyreflectstheinnerrelationshipamongtheculturaltradition,socialvaluesandtheformoflanguage.
Inspeechinteraction,sometimes,outofpolitenessortact,oneusesapleasant,lessdirectwordinsteadofsomethingunpleasant.Usingeuphemismisspeaker’sactivepragmaticstrategyinacertaintimeandacertainsituation.EnglisheuphemismpromotesthedevelopmentofEnglishlanguage,andenrichesthevocabulariesofEnglishlanguage,givingpeopleafeelingofwarmandfresh.Inthe21stcentury,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manysocialproblemsrise,too.Peoplecraveforthegentle,warmandeasyunderstoodwords.Euphemismemergesceaselesslyjustrightformeetingthispsychologicalneed.Asacommoncommunicationmediumandarhetoricmethod,Englisheuphemismwillbeusedwiderandwider.Somescholarsholdtheopinionthatitisunreasonabletouseeuphemismbecausetheyhavethenatureofdeceit,especiallyinpoliticsandgovernment.Butwecannotdenythefactthateuphemismisveryhelpfulintheprocessofhumancommunication.Twenty-firstcenturyisaperiodwhenpeopleofdifferentculturehaveevenmoretoucheswitheachother.SoitisvitalforustohaveagoodunderstandingofEnglisheuphemism.Itisunimaginableifthediplomaticnegotiationiswithouteuphemism.Usingeuphemismisakindoflanguageskillthateachofusshouldmaster.
Bibliography
[1]李青.ATentativeStudyofEnglishEuphemism—FromPragmaticPerspective.山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32.24P2
[2]吴长旗AnAnalysisofDiplomaticEuphemismfromthePerspectivesofCooperativePrinciplesandPolitenessPrinciple.重庆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P7
[3]韩银燕,刘蕾.从心理因素看委婉语的社会交际功能[J].沈阳师范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5.3P146
[4]同[1]P4
[5]吴祥云.委婉语的社会功用[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P30
[6]同[5]P30
[7]毛新耕.论英汉委婉语的生成基础[J].云梦学刊.2004.3P3
[8]李胜娟.浅析英语委婉语的掩饰功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P94
[9]胡春梅.论委婉语的构成及功能[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P32
[10]孔一峰,王彦君.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及其应用领域[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P59
[11]同[10]P59
[12]毕秀英AStudyonEnglishEuphemism.郑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1P34
[13]范丽群AStudyofCultureConnotationofEnglishEuphemism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P43
[14]王亚平,万雪琴.解读英语委婉语之交际功能[J].江西教育.2004.6P37
[15]牟宜武.论英语委婉语极其构造[J].甘肃科技纵横.2005.2P133
[16]陶三琴.刍议英语委婉语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J].A南京卫生学报.2003.1P157
[17]王平.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及其构造方式探微[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4.4P62
关键词: 连语 词汇教学 共现现象 交际教学法(CLT) 组块(chunk)
一、引言
从目前第二语言教学的情况看,其主要强调的是学习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及对相关单词的记忆。在词汇教学中,又以大体介绍个别单词的意义或者母语和目标语词汇一一对应的教学方法为主。虽然学习者学习了大量的词汇,但实际上,他们还是不能像本族语者(native speaker )流畅又有效率地学习并使用语言。
McCarthy(2003:5)认为,即使学生能理解很多第二语言的语法,但是如果没有表达一定意义的词汇,那么就不能在第二语言交际中以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尽管如此,词汇学习依然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占的比例很小。
如今,随着重视内容与课题相互作用的人际交际教学法的兴起,其引起了人们对用词汇法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关注,即不需要背诵词汇项目中长而无趣的生词目录,而是记忆语言中有意义的搭配表达。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把词汇的概念扩散到生词以上,即不是单个词汇而是以phrasal unit或collocation等为中心的词汇教学法①。
简单来说,连语意味着单词之间的自然结合。以韩语为例(母语为汉语者),如果只背诵个别单词,就可说“ (喝汤)”。虽然对听与理解没有问题,但流畅韩语话者就会说“ (吃汤)”,即名词“(汤)”与动词“(吃)”相结合更自然些。学习者经常犯错误的“ , , , , ”②等都是不自然的表达,韩语本族语者是不使用的。因此,学习者如果要流畅地说韩语,不仅仅需要语法知识,还需要进行连语的词汇学习。如果不懂得连语和固定搭配的表达,那么就可能出现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情况。学习连语对于提高表达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什么是连语
许多学者对连语③的定义如下:
①Collocation us the occurrence of two or more words within a short space of each other in a text.(Sinclair 1991:170)
②The term “collocation” is used to refer to a group of words that belong together, either because they commonly occur together like take a chance ,or because the meaning of the group is not obvious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parts, as with by the way or to take someone in(trick them). (Nation 2001:317)
③A collocation is a pair of group of words that are often used together (McCarthy & O`Dell 2005:6)
④Semantically arbitrary restriction which do not follow logically from the propositional meaning of a word.(Baker 2011: 52)
由此可见,关于连语定义的英英词典解释与许多学者的见解相当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对其下一个定义。初次定义连语概念的人为英国语言学家Firth (1957:11),之后诸多语言学家接连强调了连语的重要性。Firth认为“连语为惯用的实际词汇组合”(Firth 1957:180),即Collocation of a given word are statements of the habitual of culstomary places of word.
综上所述,连语指一般谈话中两个以上的词汇共现④现象,也可以定义为两个以上的单词处于共现关系,且在文章中经常一起使用。连语关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本应当表达为“ ”,但大部分中国人因母语的影响会表达为“ ”。名词“年纪”的习惯用法不是与动词“(大)”搭配,而是与“(多)”搭配,形成独占性共现关系。
三、人际交际能力与词汇
过去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教学法、直接教学法在外国语教学中强调教授语法结构与规则的重要性,强调反复练习和训练的固定模式。在过去的教授法中,更注重指导学习者的语法掌握。Thornbury (2008:14)认为:只强调语法的结构或规则的教学法对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际效果不太大。学习者通过授课学量的语法规则,而当用该外国语作为媒介(medium)来表达个人想法,以达到在人际交际中交换信息的目的时,情况是不容乐观的。总而言之,学习者可能面临这样的情况:面临实际的人际交际时,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并正确理解相互要表达的意思。
随着对外国语结构正确知识的强调,加之以提高人际交际的流畅性为目标的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的出现,人们开始重视词汇的重要性。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固定搭配,即使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在人际交际中还是能够表达一定的基本的意义,毕竟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单位。由于初级阶段不需要语法,只排列单词也能够进行一定的人际交际。因此,为提高交际能力,应当优先进行词汇练习,词汇自然而然被重视,强调学习者的语言习得需要自然而丰富的输入(input)。学习尽量多的外国语的组块(chunk)⑤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自然地习得语言。
同时,随着语料库(corpus)语言学的发展,许多语言学习者在实际人际交际中认识到了学习词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尽管了解了这些词汇的重要性,在外国语教育中,词汇学习由于长时间强调语言技能与语法结构学习的重要性而被忽略了。如果没有恰当的词汇能力,只知道简单的语法知识与语言技能,想要进行顺利的人际交际是不太可能的。即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词汇同语法知识或语言的技能表达是同样重要的,不能忽视词汇学习⑥。
四、 连语的重要性
词汇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对学习者进行词汇教学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词汇的特性决定了学习者的词汇能力不是一次就能掌握的,而应不断学习并熟知,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同时,教师在学校进行词汇教学时,要进行体系化的词汇教学,这样在其他词汇教学上能够互相影响。
词汇教学的多种方法中,许多学者重视连语教学。一般外国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不在掌握单个词语的意义,而是在实际情况中不能使用恰当的词汇。Lewis(2000:126~185),Hill(2000:47~69),一些语研究者或教师认为词汇不应单独使用,而应根据该词汇的前、后语境决定其意义,还有就是词汇结合的类型及使用的频率。因此,与其学习单个词汇,不如学习词汇搭配,即学习连语更有效。词汇不能只靠单纯的背诵就能掌握,而要长期持续学习并且反复背诵,才能正确地在交际中使用该词汇。
通过连语持续学习,学习者不仅能在口语交际中,在写作中也能流畅地使用该外国语。如此,连语不仅在最初的词汇教学中很重要,在更流畅地表达交际需要过程中也很重要。经常使用的组合词汇可作为一个组块,而不是作为个别词汇意义,这样连续词语就以一个单位记忆处理。像这样,通过连语学习词汇,不仅在学习词汇及语法中有所帮助,在理解语言与使用的流畅性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Hill(2000:53~56)认为连语的重要性有以下9种。
①The lexicon is not arbitrary.
②Predictability.
③The size of the phrasal mental lexicon.
④The role of memory.
⑤Fluency.
⑥Complex ideas are often expressed lexically.
⑦Collocation makes thinking easier.
⑧Pronunciations is integral.
⑨Recognizing chunks is essential for acquisition.
第一,词汇不是恣意(arbitrariness)的,即选择一同构成的词汇时,不是自由组合词汇,而是同邻近(contiguity)单词一起出现的单词相结合。据Lewis(1997:25)定义,“连语是比起恣意发生的单词的组合拼读更频繁出现的单词组合”。第二,学习连语的语言使用者了解到根据一个单词同特定词汇一起连接的模式,可预测出现什么样的单词或表达。第三,连语是词汇网络(lexical network),即构成核心的词汇,连语的预测可能性领域非常广泛。Hill(2000:53)认为我们听、说、读、写中约70%是固定形态的话语字。如此,连语是体系上具有一定形态的部分,学习新词汇体系的同时构成新的词汇网络(lexical network),以更有效地使用语言。第四,组块表达,即连语使学习者从核心词汇中减少处理语言信息的负担。 第五,提高流畅性,即学习者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使得其能更有效地进行人际交际。根据使用连语的多少决定本族语者(native speaker)与非本族语者(non-native speaker)的差距。第六,连语在学习者需要表达复杂的想法或概念时,能够帮助其提高自然的词汇选择能力。其中所提到的“复杂性”不是复杂困难的语法,而是由简单单词中主要构成的长名词句。因此,更了解连语表达的学习者在写文章时,不管多难的文章都选择本族语者的自然词汇,利用更长的组块表达写文章,以此培养更凝练自然的文章表达能力。第七,连语在人际交际过程中更具经济性,更有效地帮助传达思想。语言使用者不了解连语,在提及什么样的情况或表现时加上冗词赘句会降低谈话的经济性。第八,通过连语学习,对听、说、读、写多方面都有所帮助。Hill(2000:56)认为通过连语学习,强调尤其在发音方面有所帮助。通过连语中心词汇指导对学习者的英语朗读评价中造成怎样影响的论文(Lee chengwon 外 2008:265~285),结果其在提高初级高中生的阅读能力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意味着在外国语学习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时也需要连语学习。最后Hill(2000:56)再次强调以组块学习外国语,鼓励教师在授课时间内使学习者正确听并掌握课文分组块大声朗读,并且教师为确认学生正确理解已经学过的词汇项目,需要制定正确的授课方向。
五、 结语
最近被重视的以人际交际为主的第二语言教学强调了词汇学习的重要性,有效的外国语学习指导方案也强调了连语学习的重要性。连语指个别词汇相结合后作为一个组块经常使用的词汇,学生通过连语学习,不仅学习个别语言,还能了解到各单词的组合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词汇能力,还能培养更自然流畅的人际交际能力。总之,通过连语学习,学习者反复学习词汇不仅仅可以淡化个别单词记忆,在实际生活中能更正确流畅地使用外国语,并且在听、说、读、写方面带来更大进步。
注释:
①McCarthy(1990:12),Lewis et al.(2000:47),McCarthy & O`Dell(2005:6).
② , , , , 的表达更自然.
③collocation用语的语源为come(together)与locare(to place)的合成语,意味to place together.
④共现关系指意义结合关系中出现的制约,并称作语言制约或选择制约.
⑤组块话有 动词词组、合成词、连语、固定或非固定词语 、词汇化句干、惯用语等.
⑥Wilkins(1972:111)认为,没有语法能够传达一定的意义,但没有词汇不能传达意义.
参考文献:
[1][韩]Kim.nakbok.英语连语考察与其教授法研究[J].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05,12(2):141-165.
[2][韩]Lee.chengwon,Cheng.bokhee.通过以连语为主教词汇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水平研究[J].新英语英文学,2008(40):265-285.
[3][韩]Kim.yikhyuan.用连语的英语词汇教授法.英语教育研究,2007(34):7-31.
[4][英]Firth,J.R.Paper in Linguis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5][英]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 London[M]: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6][英]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 London[M]: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7][英]Lewis,M,J.Conzett,P.Hargreaves,J.Hill,M.Hoey,M.Lewis & G.Woolard .Teaching Collocation: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2000.
[8][英]Baker,M.In Other Words.Abingdon[M].Routledge,2011.
[9][英]McCarthy,M.Vocabula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0][英]McCarthy,M.Language Teaching Vocabula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1][英]McCarthy,M.&O`Dell.English Collocation in U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
模糊限制语近年来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比较热门,此概念源于Zadeh发表的文章。自20世纪80年代,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已扩展到其他领域。模糊语言学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伍铁平教授发表于《外国语》1979年第4期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是国内最早运用模糊理论对语言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
目前国际学术讲座在国内越来越流行,推动了国内英语学习及教学研究的发展。分析其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使英语学习者更准确地把握其语言特点和主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及英语教师的教学。
一.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
1.模糊限制语的定义。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模糊限制语有不同的解释。
Zadeh(1972:5)最早做出的解释指出模糊限制语是指那些“限制模糊词模糊程度的词语”。
Lakoff(1973:471)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是:“模糊限制语能使事物变得更模糊或者不那么模糊的词语”。
Yule(1996:38)在《语用学》一书的术语汇编中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是:话语怎样被予以理解的谨慎的注释性表达。
Verschueren(1999:193)在《语用学新解》中对模糊限制语的描述是:模糊限制语直接限定命题内容,无须绕道评价命题的态度、认知或证据的态度,然而等同地显示元语用意识。
2.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Lakoff曾列举出六十多个模糊限制语,根据模糊限制语的定义,这些只不过是模糊限制语的一部分,其实英语中存在大量的符合模糊限制语定义的词语(陈林华、李福印,1994:56)。
我国学者陈林华、李福印(1994:56-57)从广义语义特征的角度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从广义语义特征的角度将模糊限制语分为:(1)程度模糊限制语,指那些揭示语义上程度差别的模糊限制语;(2)范围模糊限制语,指给话题限定某种范围的模糊限制语;(3)数量模糊限制语,指那些在数量上给出一个大致范围或近似值的模糊限制语;(4)质量模糊限制语,指那些用来使信息不确定、语气婉转和留有余地的模糊限制语; (5)方式准则模糊限制语,指那些用模糊方式来表达一些有伤体面的行为,或为了减弱语气,变换一种方式以暗示对方的模糊限制语。
Prince et a1.(1982)从语用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分为两大类:
二.模糊限制语在《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中的定量分析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它既是一种知识传授,也是一种动态交流。分析其中的模糊限制语特点可帮助学生及教师在英语学术讲座中获得准确而全面的知识。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中的四讲。
根据Prince等人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本文分析讨论了这四讲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表1说明了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数及频率。
表1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
通过对语料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发现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多于变动型;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中以直接缓和语为主,间接缓和语相对较少;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中以程度变动型为主,范围变动型相对较少,低于程度变动型的1/2。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并不改变话题内容和命题的真值条件,只是传达了说话人对话题的保留或猜疑态度,使语气趋于缓和。其中,直接缓和语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话题做的直接猜测或所持有的态度;可以表示说话人承担的责任,也可以表明说话人的陈述并非千真万确和绝对,而是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或可供参考的意见和观点。通过使用直接缓和语可以使语气趋于缓和,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例如:
例1 And I think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one that we will see.
例2 China will probably in the long run make much more money…
例3 It says there’s no force of gravity.
直接缓和语I和probably的使用,表示说话人所做出的陈述是推测和犹豫,并非绝对的断言,也体现说话人对自己阐述的观点承担责任的诚挚,使话语的语气趋于缓和。
间接缓和语It says的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他同意此观点,但同意的程度无可得知。说话者尽量避免提到自我因素,把其他人作为引用的客观依据,使得他的话语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同时也缓和了说话者的口气。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对话题本身进行模糊限制,是可以改变话语原意的词语或真值条件,它包括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其中,程度变动语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话语意义做出某种修正的词语;范围变动语是给话题限定某种范围的模糊限制语。
例4 It’s kind of interesting.
例5 However, a little over twenty years ago…who are working on…
“kind of”表明说话者并不肯定听者会对他将要讲述的例子感兴趣,使用这个程度变动语,使句子的语气趋于缓和,使听者更易于接受。“20多年前”,只是提供了一个范围让听者理解。
三.结语
现今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为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增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学校的学术讲座日益增多。
本文分析了模糊限制语在《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中的使用情况,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多于变动型,其主要原因是学术讲座注重知识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Lakoff, G. 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3 Vol2, NO 4.
[2]Prince, F.J.Frader& C.Bosk.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 [M].In Robert J.Di Pietro (Ed.) 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 Norwood,New Jersey:A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2.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London: Arnold, 1999.
[4]Yule,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Zadeh L.A.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 Journal of Cybernetics, 197 2, 2:3.
[6]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 1994(5).
[7]莱考夫.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关键词:动物名词 名词动用 语义特征 对比分析
一、引言
词类转化(conversion)是英语最基本的构词方式之一。在英语中有大量的名词被用作动词,使用这些名词能够提高语言表达技巧,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的从词汇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角度论述了名词动用的语义问题,分析了名词动用的语用机制和语用条件(Quirk,1972;Adams,1973;Clark & Clark,1979,;Kiparsky,1997;徐盛桓,1981;高芳、徐盛桓,2000;周领顺,2001等)。有的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不同理论对名词动用的认知机理和认知构建作了详尽的阐释(刘正光,2000;王冬梅,2001;何星,2006;王薇,2008;辛斌,2008;王文斌,2008等)。还有的学者对英汉名词动用现象作了对比研究(司显柱,1996;周领顺,2000;王薇,2007等)。这些研究大多在理论层面揭示了名词动用的深层机理,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名词动用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名词动用的习得、英汉名词动用的对比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便于语言学习者习得并熟练地使用名转动词,有必要收集名词动用的案例,对比并分析英汉语名词动用的异同。本文对英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的现象作一个案研究,针对英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的数量、语义特征及其造成其差异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此类词汇的习得和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示。
二、英汉动物名词动用的数量对比
笔者通过查阅《动物世界百科全书》(纪江红,2005,北京出版社)和《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编,2002)统计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数量(高蕾,2012)。在常见的248个英语动物名词中,84个可以转变成动词。其中表示一级类属的动物名词基本上可以转变成动词,比例相当高。而次类属动物名词动用的比例则较低,比如鱼类动物中只有“fish”和“trout”直接转变成动词,“shark”通过词义的延伸,首先转义为“诈骗者”,然后,才转变成动词“诈骗”,其他名词如“goldfish,carp,crucian,butterfish,eel,herring,mullet,perch,salmon,cod”等都不能转变成动词。从动物的类别来看,动物名词动用比例最高的前五类为:啮齿类、低等动物、食肉动物、家禽类、鸟类。这五类动物占名词动用总数的62%。而爬行类、鱼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名词动用的比例较低。可见,在英语中,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动作和形态特征比较明显的动物名词动用的比例高。
相对于英语,现代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的比例却要少得多。我们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10,商务印书馆)发现,被词典收入的仅有5例:猫、虎、熊、驼、猴。然而通过网络查找,发现了以下一些例子:
(1)典型的不安分而又幼稚的富家闺女,也是最好骗的那种。要是我在电影里……哈哈哈,好歹也要“狼”那么一把。(网易:不老泉)
(2)高的一个小姐却老大不高兴,马着脸,直咕哝。(张放《疼痛与羞涩》)
这些用作动词的名词属于Clark & Clark(1979)所称的“新创名源动词”(innovative denominal verbs),是很特殊的修辞说法。这些动词属于不规范的语言,并没有变成“定型名源动词”(well established denominal verbs),是临时用法,还没有完全转变成动词。
在古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的例子却俯拾皆是。例如:
(3)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尚书·禹贡》)
(4)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
(5)甲戌晦,日有食之。京师蝗。(《后汉书·孝桓帝纪》)
通过对比发现,英汉语言中,单词素的动物名词易转变成动词。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能够转变成动词的全部是单词素词。而在英语中,有极个别的动物名词如“grasshopper,wildcat,blackbird”等可以转变成动词。
三、英汉动物名词动用的词义特征对比
现代英、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后语义上有异有同,异大于同。相同之处表现为,英汉语动物名词衍生的动词词义大多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产生,借用动物的性格、行为特征和外形特征喻指人的动作行为。不同之处表现有三:
首先,在现代汉语中,动物名词衍生的动词词义比较固定,如“猫”“虎”和“熊”表示动物的性格特征,其意分别为“躲藏”“露出凶相”“斥责”。“驼”和“猴”的动词义分别为“弯曲”和“像猴似的蹲着”,表示动物的形态特征。而英语中的动物名词动用后语义类型较多,有表示动物性格的(如chicken畏缩,害怕;squirrel把……藏起来;fox欺骗,耍狡猾手段)。有表示动物行为特征的(如spaniel对……附耳听命;clam拒不开口;crab横行,斜行;snake蜿蜒前进,蛇行;snail蜗牛般爬行;wolf狼吞虎咽地吃)。有表示动物外形特征的(如crane伸长脖子;butterfly使呈蝴蝶展翅状;hawk似鹰般猛扑)。有表示动物功用的(如mouse使用鼠标; hawk携鹰打猎;dog用狗追逐)。有以动物作为受事的(如mouse捕鼠;wolf猎狼;clam挖蛤;crab捕蟹)。有表示动物叫声的(如cuckoo杜鹃叫,学杜鹃叫)。还有表示动物繁衍后代特征的(如pig生小猪;kitten产小猫;foal生马驹)。(高蕾,2012)因此大部分动词为一词多义,其词义是有变化的,必须依据句式和上下文才能确定。这些动词属于Clark & Clark(1979)所称的“境迁语”(contextual expressions),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fish”一词,在以下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fish a river(在……捕、钓鱼)”,“fish a coin from one’s pocket(摸出)”,“fish the ball from under the car(钓鱼似地拉吊、钩)”,“fish wires through a conduit(钩住)”。在这一点上,古汉语和英语极为相似。如例(3)和(4)中,“蚕”的意义分别为“用于养蚕”和“养蚕”。
其次,英汉语动物名词衍生的动词词义各不相同,不具有对应关系。在英语中,“cat,tiger,camel”不能转变成动词,“bear”的动词引申义为“卖空使(证券)的价格下跌”,“monkey”义为“胡闹;瞎弄;学……样,嘲弄 ”。
最后,在语用意义方面,正如吕叔湘(1989)所说,古汉语里的名词动用“似乎是文章家的一种修辞手法,口语中未必常见,像《论语》这样比较接近口语的文字里就不多见。现代则相反,书面语中很少见,口语里相当常见,有的是出于无知,更多的是带点俏皮,因而写下来常常加引号。”现代汉语里有限的几个动物名词转用动词时,无一例外地属于方言,为非正式用法。而现代英语中的动物名词动用与古汉语类似,属于常见用法,既用于正式语体,也用于非正式语体。
四、英汉语动物名词动用差异的成因分析
造成英汉语动物名词动用的差异原因有很多,既有语言内因素,也有语言外因素。
首先,汉语是综合性语言,基本上没有词形的曲折变化,因此就没有派生的动词,表示动作的语义内容只能通过词类活用来补偿。这就是古汉语中动物名词动用数量众多的主要原因。由于单音节词会产生同音词的问题,造成语义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语的韵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先秦时期的很多单音节词,到了东汉均有与之相应的一个双音形式,如动物词“蚁”被扩展成“蚂蚁”(冯胜利,1998)。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不足以构成一个音步,单音节动物名词不能正式地转变为动词,即使转换了也只是某方言的非正式用法。双音化同样改变了汉语的词汇化模式。古汉语中,单词素的动物名词转变成动词后,往往集各种语义范畴于一体,其名词义、行为义、结果状态义等都内化于单词素动词之中。因此要准确理解其词义必须依据上下文。而在现代汉语中,往往使用双词素或四词素的合成词表达相同的含义。比如,“蚕”变成了“养蚕”,“像蚂蚁一样的聚集”压缩成了“蚁聚”,“像老鼠一样逃窜”简写成“鼠窜”,“像乌龟的头缩在甲壳里那样躲藏在里面不出来”浓缩成“龟缩”。类似的动物合成词还有“蛇行”“虎步”“鸟瞰”“蜂拥”“鱼跃”“蚕食”“狼奔豕突”“狼吞虎咽”等,其语义也变得非常明确。
英语是分析性的语言,词形的曲折变化非常丰富。但是在现代英语中,动词词缀却相对较少,只有有限的几个,如:“-en(en-), -ate,-ise(ize),-ify”等。这促使名词转变成动词成了普遍的现象。当然,英语中同样存在双词素复合词的词汇化模式,以表达明确的语义。比如:swallow dive(作燕式跳水),fish dive(鱼跃),dogpaddle(用狗爬式游泳),dogtrot(小步跑),dogwatch(监督),duck walk(像鸭子一样行走),pigjump(马等四脚腾跃),dogfight(狗咬狗,混乱),snake-dance(跳蛇舞),horseplay(胡闹),horsetrap(诱捕),flyflap(拍苍蝇),flyfish(用假蝇钓鱼),catnap(打瞌睡),catcall(发嘘声),fox-hunt(猎狐),fox-trot(跳狐步舞),cock-fight(斗鸡),goosestep(正步走),monkey-wrench(破坏,阻扰)等。
其次,英汉语动物名词衍生的动词词义不尽相同,是由人们对事物和动作的认知差异造成的。Lakoff & Johnson(1980:31)指出,人们使用本体隐喻理解事件、动作、活动和状态。通过隐喻,把事件和动作理解为实体。英汉语中有些动物的形象意义是相同的,转用成动词后也具有相同的动作意义,如:snake(蛇行),wolf(狼吞虎咽),fox(欺骗,耍狡猾手段),fish dive(鱼跃)等。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动物的性格和行为特征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对动物发生的联想就出现了差异。因此在通过具体的动物实体隐喻抽象的动作概念时,英汉语出现了差异,如:peacock(炫耀,神气活现地行走),monkey(瞎弄,学……样),pigeon(诈骗),horse(哄闹,胡闹)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在数量、语义类型还是语用意义上,英语和古汉语的动物名词动用时都极为相似,而与现代汉语相比,则异大于同。现代汉语中仅有少数的单词属动物名词可以转用动词,语义明确,且仅用于非正式语体。英语和古汉语中却有大量的动物名词可以转用动词,大部分为一词多义,其内涵和外延随语境而变迁,而且可用于各种文体。这些差异主要是由英汉语的历时演变和人类的认知差异造成的。
参考文献:
[1]Adams, V.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Word-formation[M].London: Longman, 1973.
[2]Clark,E.V.& H.H.Clark. When nouns surface as verbs[J]. Language,1979, (4).
[3]Kiparsky,P.Remarks on denominal verbs[A].In A,Alsina, J.Bresnan & P.Sells (eds.).Argument Structure[C]. Stanford:CSLI,1997.
[4]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Quirk,R,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 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2.
[6]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1).
[7]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0,(2).
[8]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J].外国语,2000,(4).
[9]高蕾.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语义分析和理解[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5).
[10]何星.A Study Of Denominal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1]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12]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J].中国语文,1989,(4).
[13]司显柱.英汉名转动词比较研究[J].外国语,1996,(3).
[14]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15]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6]王薇,孙毅.现代英汉语名词动用对比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
[17]王文斌,王脉.名转动词的认知阐释[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
[18]辛斌,赵旻燕. 名词转动词的认知语用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9]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2001,(1).
[20]徐盛桓.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8).
[21]周领顺.英汉名-动转类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建设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范围强劲的“汉语热”迅速升温,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激增,相应地,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汉语言本科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
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1994年正式招生,是国内较早开设汉语言专业的院校之一。笔者有幸从汉语言本科专业建立之初就一直参与教学与管理,对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思索,本文试从管理制度、学制、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加以梳理,以期为进一步推动留学生汉语言学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稍尽绵薄。
一、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汉语言专业设立之初,大连外国语学院就初步制定了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明确了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1998年重新修订,正式编印成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95年开始逐步制定教学管理条例,几经实践与修改,于1999年正式颁布
留学生数量变化大,学生学习基础与知识结构不尽相同,而且学习需求呈多元化状态,这就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大连外国语学院采用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年制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学完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和要求,计划性强,管理单一,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及自由选择。学分制是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的限制,而是以完成在一定范围内规定的学分量为手段,学分制弥补了学年制的局限性,但管理复杂。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教学制度汲取了学年制的优点,也汲取了学分制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选课的自由,适应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
实行部分弹性学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统一与灵活相结合。例如,已达到汉语水平考试3级者,经过分班考试和课程认定,可插入二年级学习;已达到汉语水平考试6级者,经过分班考试和课程认定,可插入三年级学习。根据所修学分,可提前或延期毕业,延期毕业不能超过2年。但这种管理模式仍为过程管理,对学生的修业年限还有限制,因而应逐步推行学分制,在弹性学制等方面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二、课程设置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社会对既具有较高水平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又懂得一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另外,根据(《外国入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高彦德、李国强,1993)的调查分析,“外国入学习汉语的目的”一项,排序第一位的是“为了解中国”,“从事外交外贸工作”与“从事翻译工作(导游或文秘等)”分占第二位与第三位,可以发现,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以汉语作为职业工具。
因此大连外国语学院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以汉语为主修、以专业方向为辅修的复合型人才上。目前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专业分设中国文化与国际经贸两个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注重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课程设置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为基础教学阶段。进行严格的语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第二阶段:三、四年级,为提高阶段。在继续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侧重专业方向教育,实行专业分流,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如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自1994年创办以来,在培养过程中,除了着重汉语能力以外,还要掌握较系统的经济贸易知识,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从事中外经济贸易交流及相关工作,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由于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及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能够满足学生学成后就职的需求,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外,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与汉语相关的工作,有的回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有的从事中外贸易方面的工作,有的留在中国开公司、办工厂,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外经济贸易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学习者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理解与体验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运用,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锻炼。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多年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和学生情况,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根据教学和实际的需要,在本科的选修课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讲授内容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授课方式为老师讲课和学生上机同时进行。电子商务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学院为此新增了《电子商务》。这门课首先讲授理论知识,两个月后由老师带学生上机操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由于重视实践教学,并能根据实际对实践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在教学实践中,严格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在四年级上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
实习是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改革,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实习工作已经步入
了规范化的轨道。组成由院长领导的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实习的具体工作。《本科教学管理条例》规定了实习目的、实习方式、实习要求和实习成绩评定等细则,使实习工作有章可循。
本科学生的实习定于四年级上学期,在开学一个月以后。实习时间(包括撰写实习报告时间)为三周。国际经贸和中国文化两个专业倾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所以实习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国际经贸方向的学生去公司(或工厂)实地工作。这些公司大多从事加工贸易,有工厂和进出口部门,生产销售体系比较健全,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熟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学生实习两周,撰写实习报告一周。中国文化方向的学生由本校统一选择实习地点进行语言实践,考察当地的民俗文化。学校为学生选择了西安作为实习地。西安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学生通过参观半坡遗址、兵马俑、历史博物馆等景点。对中国文化增进了解。学生实习一周,撰写实习报告两周。
3 实践教学效果及评价
《计算机基础》和《电子商务》这两门课由于贴近生活实际,深得学生喜爱,选择这两门课程的学生比较多。学院为学生准备了电脑教室,学生随时可以上机操练。由于准备充分,实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实习效果好。按照教学计划,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严格要求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于在选择实习单位上由学校把关,学生能在实习中综合运用国际经贸知识和汉语语言知识,实习过后普遍反映有收获。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不足和欠缺之处,回学校后,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实习报告的撰写,为四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实习内容充实。以国际经贸方向为例,实习单位多为外商投资的出口加工企业。学校在和实习单位洽谈时,要求单位安排学生到进出口、营销、财务、生产等多个部门见习。全面了解公司经营管理的知识。近些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学校也开始把学生介绍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公司实习,使他们了解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第三,实行全程监控,保证实习质量。在学生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结束后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了实习的质量。实习前通过和实习单位沟通,把学校的意图及时传递给实习单位,保证实习单位与学校配合,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派专人去实习单位检查,使实习单位和学生都感到一定的压力,认真对待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及时总结,找出不足,为下一年的实习做好准备,积累经验。
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没有一支科研教学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个知识丰富、品格美好的教师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理解与信任的情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涉及语言、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同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要求教师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连外国语学院十分注重对教师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及敬业精神的培养。每个学年,学院都要组成专门小组对每位教师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作为教师聘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多年以来,大连外国语学院教师以敬业、团结、奉献的师德风范,严谨、务实、创新的治学和育人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汉语言专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任意性;象似性;音义同构;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70-02
一、引言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的语言“任意性”广为语言学家接受。任意性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或者联系是不可论证的,即符号与其所指之间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家开始关注人类的认知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开始提出质疑。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在不同层面和程度上遵守象似性原则,如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其中语音象似性研究源远流长,例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曾指出:“语言学家必须始终牢记形式和意义,因为语言的语音和语义、形式和功能是不能分割的,完全忽略语音和语义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语言科学已造成了损害。”韩礼德的某些观点和方法论也认为语言的每个层面(包括语音层面)都与意义有关联,语言形式和意义不能看作两个独立的范畴。随着音义关系研究的深入,其理论和实用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义关系从一种语言现象发展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音义学,更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的本质、起源、发展,而本文将关注的正是英语中音义之间的同构现象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音义同构的定义及举例
音义同构,顾名思义指的是语言符号的发音与其所代表的含义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表现出某种心理—生理的契合。音义同构现象其实存在于人类的一切语言中,但是世界各地语言的演变过程各不相同,音义同构现象则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本人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和研究,发现音义同构现象存在于大量英语词汇的音义关系中,下面我将从语音的听觉、发音和联觉三个角度对英语中的音义同构现象加以举例说明。
1.听觉同构。英语的语音和语义在听觉方面的同构的表现形式是拟声,拟声词被用来描述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并且词的语音和它表示的某种意义有不可否认的内在联系。从被模拟的对象来看,拟声词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模拟人发出的声音,其中包括Mn(嗯),ouch(哎呦),whisper(悄悄低声地说)等;二是模拟动物发出的声音,如:meow(猫叫声),hroar(狮虎的吼叫声),neigh(马嘶叫声)等;三是模拟自然声音,如dingdong(叮咚声),swish(嗖嗖声),creak(断裂声)等。以上所列的拟声词其语音都直接表示或反映了词所代的词义,因此我们说拟声词是音义同构的。
2.发音同构。发音器官和方式的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吗?要证明这一点,我就要着手于音位—最小的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由于不同的音位发音时的舌位、口形各不相同,其强、弱、刚、柔的发声属性也不相同,因而表达的语义内涵也不同。在英语中,元音/i/发音时舌位高、开口小则常小的含义,而元音/a:/发音时舌位底,开口大则示意大。例如,英语单词表示大小的little(小的),teeny(极小的)对比large(大的),vast(巨大的)。除了元音/i/和/a:/,在英语中还有其他的例子可以证明音义同构在音位发音方面的存在,例如:爆破音/p/位于词末时,常表示撞击声、爆裂、破碎,如:pop(砰然声),clap(拍手声),rap(轻敲),bump(撞击),snap(突然折断),rip(撕开)等。鼻音鼻音/m/常用来象征人或事物的声音或状态含浑不清,如murmur(低语声),mutter(喃喃自语),rumble(隆隆作响),dim(昏暗的),muzzy(迷糊的)等。
3.联觉同构。在音义关系的研究中,人们绝不能忽视联想、通感所起的作用。英语里有许多词,它们的某些字母或字母组合所产生的读音能给人听觉上的刺激,从而引起在意义方面的联想。这些词的发音由于长期重复的使用被表示某种含义或情形,最终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的音似乎具有了固定的意思。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举例解释了英语中音义同构现象存在的几种形式,证实了音义同构现象确实客观地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英语语言中,这些都是人类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价值判断的时候,其心理活动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三、音义同构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是语言的建构材料,在语言的习得和交际过程中扮演关键点的角色。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经说“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可见词汇在语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学生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普遍觉得费时费力,鲜见成效。此时,教师应紧密结合单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减轻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激发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效应,从而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并且提高在上下文的线索中猜词义的准确率。首先提到的是拟声词,为了方便记忆,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可将拟声词按照模拟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整理,例如模拟人发出的声音,动物的声音,金属的声音,液体的声音等。此外,因为拟声词的发音与其所指的声音最相似,教师可以将拟声词放在相关的语境中,学生很容易将情景和声音联想到一起,那么记忆单词就省时省力了,例如,“The car rumbled past.”“The wind whistled,the rain puttered and the horse neighed.”其次,我们要提到的是音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音位发音时其强、弱、刚、柔的属性不同,不同的发声属性表达不同的语义内涵,那么学生在词义辨析方面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学生如果知道元音/i/发音时舌位高、开口小则常小的含义,那么在下面的多项选择题中,可以很容易地判断nibbled的意思为“一点点地咬”,选B。The boy nibbled the biscuits and smiled to his mother.A take big bites;B take small bites;C swallow)。最后,如果单词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明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音产生联想,通过一些辅音丛的象征意义建立音义联系。一旦学生在这方面有了大量的积累,当他们在阅读中遇见相似的单词时会容易地判断出单词在句子中的意思。例如,如果学生知道/sl/有“滑、滑动”意思,那么对他们来说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就不困难了,“…it was difficult to stand or walk on the glassy surface and the red dog slipped and slithered…”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研究音义同构的新视角,大量举例证明了音义同构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义同构的研究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这种语言现象的认识,有助于词汇教学,能让很多词汇解释合理、自然;另一方面则是丰富了音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音义同构现象为音义间找到了一些联系,但它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语言现象,语言仍然具有任意性的特点。该论文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否认语言的任意性,而是对象似性作为语言本质的一种补充。本人想通过此论文来唤起人们对语言音义同构现象的兴趣,并希望能通过共同努力挖掘其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Wilkins.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The M.I.T.Press,1972.
[2]辜正坤.人类语言音义同构现象与人类文化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
[3]贺川生.音义学:研究音义关系的一门学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摘 要:Goldberg界定的构式语法的“构式”范围很广,包括了传统语法从语素到句子各个层级单位。本文从Goldberg的定义出发,结合构式语法学派的其他学者的论述和研究,论证了语素和单音节词属于构式语法范围和类型的不合理性。
关键词 :构式 范围 组合性
一、疑问的提出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从创立到现在才经历短短的十几年,却已经发展成一种比较完善的语言学理论,有自己系统的语言观和一套分析语言现象的程序,在国际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开始引起我国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其理论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学者们对构式语法也提出了很多质疑。如:唐艳玲、褚泽祥(2008)认为构式义和词项关系的论述过于“绝对化”;石毓智(2007)认为“构式语法理论在,在‘结构意义’和‘功能意义’的理解上模糊不清”等等。针对这些质疑,陈满华(2009)结合Goldberg、Lakoff等“构式语法”代表人物的经典论述及相关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解释说明。Goldberg(2003)的构式概念涵盖的范围相当宽,宽到涵盖了传统语法认定的所有语法单位,其中包括“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及和语素相当的单音节词。针对语素和单音节词包含在构式范围内的问题,很多学者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如石毓智(2007),邓云华、石毓智(2007)对此提出了严格的批评。然而他们并没有展开详细的讨论。也有些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如陈满华(2008)著文详细地论证了“语素”和“词”作为“构式”的理据。但是我们认为他的论证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作为“配对”不可缺少的意义。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著文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讨论。
二、Goldberg所阐释的构式范围和类型
Goldberg(2003:2)列举了8类/个“大小和复杂性”(size and complexity)不一的构式,并提供了示列:
1)语素。例如:anti-、pre-、-ing
2)词。例如:avocado、anaconda、and
3)复合词。例如:daredevil、shoo-in
4)习语(已填充的)。例如:going great guns
5)习语(部分已填充的)。例如:jog(someone’s)memory
6)共变条件构式。
形式: The X er the Y er
(例如:The more you think about it,the less you understand)
7)双及物(双宾语)构式。
形式:sub j[V OBJ1 OBJ2]
例如:He gave her a cake
8)被动构式。
形式:Sub j aux VP pp(ppby)
例如:The armadillo was hit by a cat.
Goldberg将后3种构式统称为“通用语言格式” (general linguistic patterns)。很明显Goldberg的构式范围包含着语法等级中的各个等级,从最底层的语素到最高层的句子。
此外Goldberg阐述了从构式语法与生成语法相异的角度得出的构式语法7条原则(tenet),其中第7条说:“我们的全部语言知识是通过构式网络获取的。”(2003:2)同一文章后面对此条原则的说明也表明Goldberg把语言知识当作了构式网络的总汇。(2003:8)最近, Goldberg又一次强调,“所有层级的语法分析都牵涉构式”(2006:5)。
由此看来,Goldberg的构式范围遍及所有语法单位。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其对构式的定义及构式语法的其他代表人物的相关论述及研究,论证构式涵盖语素、词的不合理性。
三、从Goldberg的构式定义的内涵看构式的范围
Goldberg的经典定义是:
C is a CONSTRUSCTION iff 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Fi,Si> Such that some aspects of Fi or some aspects of S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s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形式Fi的某些方面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从其他已有的构式中得到严格意义上的预测,C便是一个构式。)(1995:4)
首先,从Goldberg的构式定义本身可以看出她所说的构式至少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形式和意义,即Saussure所说的能指和所指。因此有人指出:“‘构式’概念就是Saussure符号定义的自然延伸。”上文介绍的Goldberg列举的8类/个构式,形式和意义的组配是理所当然的。学界对此构式范围的分歧在于组配中“构成成分”的数量。陈满华(2008)对“Components”从复数范畴进行了解读,认为原文的“构成成分”是两个以上。Langacker (2004:82)认为构式符号是复杂的符号结构(symbolic structures)。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构式的内涵,下面我们用图示对构式进行如下描述:
C作为一个构式,由形式Fi和意义Si组成。对这个构式来说,无论是形式和意义都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来推测。如:哪里来的X构式,其意义不能从“那里”“来的”简单组合得来。
再回过头来看Goldberg列举的8类/个构式,其中复合词、习语、共变条件构式、双及物构式和被动构式的形式和意义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成分组成。陈满华(2008)说:“即使是前边的两类也可以理解为至少是由两个可拆分的成分组成的,如avocado是由a、v、o等字母组成的,语素pre是由字母p、r、e组成的,因此这些单位都可以看成是两个或多个成分的组合。”从构式的形式来说,这种解释是行得通的,但是这只说明了构式形式的复杂性。那么意义呢?从Goldberg的示例来看,她所认定的词即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单纯词,单纯词是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而语素又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既然是最小就意味着其意义成分就是不可再分的,这显然违背了构式意义层面的规定。
其次我们再来仔细推敲Goldberg在定义中的措辞“……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得到严格意义上的推测),我们可以推出“严格意义上的推测”的意思是不能完全从其组成成分推知构式的形式和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构式的组成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制约其形式和意义的。然而我们所讨论的“语素”和“单纯词”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完全是约定俗成的,换句话说,完全无法从其组成成分推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四、其他构式语法人物的相关观点及研究
首先来看被称为构式语法先驱的Langacker和Lakoff的相关论述。Langacker提出的“语法构式”的概念:语法涉及语素和更大的成分的组合,从而逐次形成更为复杂的符号结构(symbolic constructures),这些结构被称为语法构式(grammatical construction)。因此,构式符号是符合性的(symbolically complex),因为包括两个作为构成成分的结构体。从这个定义本身可以看出Langacker所说的构式是“复合性”的,其中“语素”在Langacker看来也只是复杂的符号结构的组成成分而非构式本身。他还指出两个构件的“复合述义往往不是两个述义简单相加,如‘卷笔刀’的述义不等于‘卷笔的刀’。复合结构约定俗成的述义还要参照语言交流的环境、目的和知识背景”。从这一点上来看,Langacker的构式更加重视意义的加和关系,在他看来,一个构式的意义绝非是其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加和。正如上文所说语素和单纯词的意义不可再进行划分,其整体就是部分,在这一点上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
Lakoff出版认知语法的经典著作《女人,火及危险事物》(1987),其中卷2的《“There-构式”》是构式语法的拓荒之作。这项“个案研究”把重点放在“There-构式”的非经典型(nonclassical)的构造和用法上。除此之外,Fillmore,Kay和O’connor 在《语言》1988年第3期(第64卷)发表《语法构式中的规则化和习语化 :以let alone为例》,他们对let alone的研究是构式语法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构式语法的诞生。该论文奠定了习语的构式地位。
本来属于生成语法阵营的R.Jackendoff于1997年发表Twistn’the night away,文章考察了time-away构式(如“We slept the afternoon away”中的the afternoon away),用翔实的材料和分析说明此构式不同于“相似”的其他格式(如作补语的“for+时间词”,句例如Bill slept for the(whole)afternoon away),证明此构式“有一套复杂的句法和语义特征”。Kay和Fillmore再度合作发表关于What’s X doing Y构式(WXDY构式)的论文。
从Lakoff关于构式的拓荒之作到Fillmore,Kay和O’connor以习语为例的构式研究,再到R.Jackendoff的Twistn’the night away构式考察,我们可以看得出构式范围扩展到语素和单纯词没有实际研究意义的。
我们再来看看构式语法发展到激进构式语法阶段时,具有代表性的学者W.Croft对其的阐述。W.Croft于2001年出版《激进构式语法:类型视野中的句法理论》(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主张构式本身就是句法表征的基本或原始的(primitive)要素(而不是什么语素、词等),构式并非派生自更低一层的单位。所谓句法就是组合的规则,在句法层,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其内部没有组合之说,而单纯词是有一个语素组成的词。据此,我们也可以把两者排除在构式范围之外。
如上所述语素和单纯词是单一的个体不存在组合。
最后再让我们来看看一个貌似关于语素构式的个案研究,Goldberg(2003:2)在“语素”层构式里举了研究“-ing”构式的一个例子。说有人在著名的Journal of linguistics 上发表长篇论文,深入地研究了“-ing构式”。该文认为传统语法认定的英语进行态与其说具有词汇特征,倒不如说具有构式特征,并进而提出了“进行构式”的概念。其实仔细推敲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该文所说的“-ing构式”只是“进行式”的一个简略称呼。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用来表达“进行体”的语法手段是“be+V-ing”,如果将这个语法手段整体看做“构式”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一“进行体”的语法义是组合成分整体表现出来。另外,如果将“-ing”作为一个形态变化,除了可以作为“进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外,还可以表达“动名词”性质的单位,由此看来Journal of linguistics上的那篇文章将“-ing”看作是一个“进行构式”本身就是不严谨的。
五、结语
构式语法理论的建立的确给语法界带来了新的生机,国内外出现了一批运用该理论研究语言的著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理智地认识到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科学也是在这种清醒的认识下发展进步的。如果构式硬要将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单位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只能破坏掉自身理论的严谨性从而引起更多的质疑。综上所述,笔者认为Goldberg所阐释的构式范围和类型过于宽泛,构式本身是组合性单位,这里的组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形式上的组合,一方面是语义上的组合。
参考文献:
[1]Goldberg,A.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anguage[J].外国语,2003,(3).
[2]Goldberg,A.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gguage[M].Oxford:OUP.2006.
[3]Goldberg,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4]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Fillmore,C.,P.Kay & M.O’Connor.1988.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The case of let
[7]Jackendoff R.Twistn’he Night Away[J].Language,1997,73(1).
[8]Croft W.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9]Goldberg Adele 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外国语,2003,(3).
[10]Saussure Ferdinand 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 Chengcheng Books LTD,1999.
[11]陈满华.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5).
[12]陈满华.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
[13]陈满华.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2014,(1).
[14]邓云华,石毓智.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15]石毓智.结构与意义的匹配类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
【关键词】影视翻译 目的论 功能对等理论 研究学科
一、近十年国内影视翻译研究概况
从2006年到2015年来看,这十年间探讨影视翻译的研究文章一共有302篇,就从中国知网上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2005年之前,关于字幕研究的文章不多,并且涉及的领域也不是很广泛。因此,对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范围是2006年到2015年的中国期刊上的各种文献分析出得出,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学术刊物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14年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就目前来说,2015年的数量与2014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尤其是影视作品研究,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科研精力,才能使我国的影视翻译体系更加完善。
二、各研究视角下影视翻译研究的方法
影视翻译与普通文本翻译相比,需要更多地研究和策略,因此各种不同的研究学科下影视翻译研究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基于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学科。国外对于影视翻译的研究所形成的体系相对比较完善,系统语言理论对于影视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影视翻译方向与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之间的研究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地方。于海阔(2006)在三大纯理功能以及情景理论的指导下,对影视翻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着重在系统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影视翻译的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
同时,功能翻译理论也是语言学的总要组成部分。虞毅(2012)以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影响电影《米兰达》字幕翻译策略的因素,采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使用本土化和网络语言的利弊。 其次,语言学中另一大很重要的理论是关联理论,针对影视翻译的特点,关联理论可以为影视翻译提供更多的策略指导。邹蜜(2010)以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美食总动员》中的配音和字幕翻译作为研究个例,指出将关联理论应用到影视翻译中会取得怎样的翻译效果,并提出了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的必要性。
2.基于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的研究学科。通常人们所认识的“影视作品”是指已经制作完成,也就是观众所看到的影片和电视剧。不管是在影片还是电视剧中,对白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李哿岽佣态对等理论角度对电影字幕翻译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为了使译语观众通过字幕获得更好的语境效果,要求我们在对影视翻译中的对白翻译,要综合考虑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才能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三、以各种理论为框架研究影视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在笔者所研究的这302篇文章中,,笔者将这些文章分类整理,找出其中的相同之处。同时,从中发现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以各种理论为框架来研究影视翻译。而各种理论当中主要以目的论和功能对等理论为主。
1.以目的论为指导,探讨影视翻译方法。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对影视翻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颜莉在《从目的论视角看字幕翻译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中指出为了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首先研究了电影《赤壁》中的字幕翻译在目的论的视角下所产生的效果,指出在进行字幕翻译的过程中,遇到源语的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有一些出入的时候,可以进行一定的翻译补偿,这样可以使译语观众更加全面的理解影片。 翻译需要达到一个内在的连贯性,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接受并且符合目的语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郑洁在《从目的论看电影的字幕翻译》中旨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写分析讨论导演和剧作者的意图,探讨了在影片翻译过程中使用语言压缩以及归化异化等研究策略,从而更好满足译语观众的期望。
2.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影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著名的翻译学家奈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也就是翻译对等理论。 李红丽(2014)在论文《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也提出应该提高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在翻译界的地位,并结合实例指出功能对等理论下翻译出来的翻译作品,更符合源语影片所要传达的思想。 陈春香(2010)拟从功能对等原则为出发点,以跨文化现象以及文化对应现象为切入点,归纳总结了面对字幕翻译中不同的文化词语应该采用怎样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
四、结语
综合分析研究了中国知网上有关中国近十年的影视翻译的资料,并通过上述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出我国影视翻译涉及的领域不够全面,理论指导不够丰富完善,但是从最近几年中国知网上有关影视翻译的文献数量上也可以看出,国内对于影视翻译的研究正在不断完善,在未来几年中也会成为翻译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于海阔.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看英汉影视翻译[J].上海海事大学,2007,(6).
[2]虞毅.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英剧汉译――以《米兰达》的字幕翻译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2,(10).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在二语习得中应该重视母语的积极作用。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和国内外有关二语习得理论研究证明:1.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2.母语思维有利于二语习得者提高学习效率,帮助习得者完成外语交际。事实证明,中国学生的二语学习与母语学习是呈正相关系。作者认为外语教学中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发挥母语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一、前言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希望学生能用外语来思维,用地道的外语来表达,并为此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但收效不是很理想。在学生的听说读写练习中,母语思维的影响无处不在、挥之不去。
二、母语对二语习得影响的原因
2.1受母语定势的影响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语言基本成形的关键期是6岁,完成语音建构在12岁,到15岁时已完成语法和语汇的建构,到成年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的类分称名本身宣告他们早已过了语言的关键期,母语的烙印已经成为成年人认识第二语言的一种不可抗拒的语言推动力。在这种条件下,成年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一定会下意识地运用母语的许多规则去认识目的语的规则,在目的的语言输入或用目的的语输出时,都要用母语来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目的语与母语间寻求等价的词、等价的句法表现手段,甚至寻求民族文化的交换,造成目的语的混杂现象,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也即“汉式英语”。
2.2受语境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依赖于环境,要学会流利、准确、恰当地使用外语,那么外语知识必须与正确的语境知识有机地结合。语言与语境是密不可分的。语境有外语语境和内部语境。内部语境是外部语境在大脑中的反映。经过大脑的加工而形成了概念性的知识,形成固定的表达方式。母语环境里学习外语,缺乏跟外语表达相配套的真实语境,学习者只得借助于大脑中业已存在的母语语境知识来思维。思维的过程可能激活母语表达方式,就造成迁移。如果母语表达方式与外语表达方式一致或相似,就造成正迁移;如果这两种表达方式不一致或不同,则造成负迁移。
2.3受语言共性的影响
英国语言学家Ellis认为,在所有的自然语言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这说明尽管人类的语言千差万别,仍有其相同的地方。语言的共同性可以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的共同性,这是任何语言都少不了的。例如语言的抽象性、创造性、表意功能等。Hockett曾列举了16种此类共同性;另一种是相对的共同性,即根据各种语言总结出来的一些共同特征,但不一定每种语言都具有这些特征。既然各种语言之间有共性,那么在外语学习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借助母语的规则。按照Ellis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的语的学习过程。
2.4受二语水平低下的制约
众所周知,任何二语习得者都渴望自己能够达到不需要母语言做参照框架而独立地运用第二语言的境地。但是,习得者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表现为高水平的母语与低水平或近乎零水平二语能力的悬殊差距。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为了完成交际任务而遭遇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来弥补外语知识的不足。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有些不地道,但他们毕竟通过“借用”母语知识完成了目前的任务。随着二语能力的提高,这种悬殊会相应减少,但这种差别在不同程度上自始至终存在于学习过程中的每一阶段。
三、二语习得教学改革
既然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母语思维可以促进二语的掌握、加速二语习得的速度,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考虑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母语影响的正迁移,提高我们的外语教学改革效率。
3.1改变观念
教师应正确对待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过去那种把相当一部分外语表达错误归咎于母语影响“负迁移”的观点,不符合外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也是与二语习得理论相桲的。因此,对学生外语交际中出现汉式英语表达,不应过多责备,对他们的“借用策略”要加以肯定,指出错误的同时,应鼓励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这种“急智作法”。君不见,在我国权威的外文刊物上“汉式英语”也是屡见不鲜的。
3.2教材的使用
利用教材设计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求异思维,拓宽思路,使学生能想象出、体验到语境。教材与教学实践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教学要体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原则。教材不仅要给教学的实际化提供资料,而且要设计出一般交际环境,解决大范畴面上的普遍性问题。教材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做不到将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好入座,课文内容受篇幅和时间限制,不可能把教师要解决的错误的对策编入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境的敏感性,摆脱对汉语语境知识的完全依赖,尽可能在恰当的语境中学习外语表达法,了解英汉语境的区别。在不断强化语境知识的学习时,宁可少一点,但要学的对路。随着英语及其配套的正确的语境知识不断增加,积累起来的知识本身可提供有用的内部语境,为更复杂的后续学习铺平道理。这样做的一个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哑巴英语”或“汉式英语”,使学过的英语表达式用得出来、用得地道。
3.3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外语教学的心理语言学基础来看,重语言轻心理,重如何教轻怎么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知道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已经转移到与现代社会联系紧密的方面,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应适应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如果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辅以母语思维的指导,使学生学起来容易点,这样在心理上减少了对外语的排斥感,增加了对学习兴趣。或许这是能提高学习者外语水平的简捷方法。
参考文献
1.武英杰;新《课程要求》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