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学院工作计划

体育学院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17 03:0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学院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学院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 京津冀一体化 体育院校 合作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 京津冀区域体育院校现状

在京津冀区域,分布着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河北体育学院四所高等体育院校,是全国高等体育院校分布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区域。北京体育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河北体育学院均为省、市属高校。

近年来,和京津冀两市一省一样,四校一直存在校际间“地区差别”。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政府对首都体育学院都给予了较大资金投入,同时两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众多发展机会使得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建设速度较快,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获得先机。天津市和河北省近几年经济发展刚刚崛起,对天津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的建设发展存在历史欠账,相对影响了津冀体育院校的发展进程,但两校具有后发优势。

四所高校发展定位均以本科教育为主,北京体育大学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是立足京津,面向全国办学,河北体育学院主要为河北省服务。四校中天津体育学院本科专业数量最多,达到15个,北京体育大学本科专业数量居于第二位,河北体育学院本科专业数量最少,为7个。北京体育大学在校生数量最多,超过其余三校在校生的总和。北京体育大学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其他三校均处在同一水平。

2 京津冀三省市体育院校合作基础

为推动京津冀三省市体育学院专业建设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体育人才,就要建立京津冀三省市体育学院合作机制。四校在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专业、课程、师资、教学设备等资源存在良好合作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然环境。四校同处华北平原,气候类型一致,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四校分别位于北京市区、天津市区和石家庄市,三市交通便利,京津间城际快速铁路半小时可达,京、津到石家庄市车程也仅3小时左右。

(2)人文环境。四校同属于北方地区,从生活习惯、习俗、语言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硬件条件。四校中图书馆、运动场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都有可利用的一定空间,如四校实验室可以提供共享服务等,能够在节约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实现优势互补。

(4)软件环境。四校实施了学分制,使得专业、课程合作有了客观基础。四校间已经有部分师资被互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四校由于地缘、人缘的关系,各级行政领导间关系密切,存在合作的行政基础。

3 京津冀区域三省市体育学院的合作模式

京津冀三省市体育学院应在京津冀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在操作性强的合作协议框架下进行通力合作,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统一发展目标,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

“京津冀体院联盟计划”是将三省市体育学院有机联合在一起,三省市体育学院通过各种契约而建立起来一种松散型网络组织,开展包括办学目标、硬件设备和信息资源整合、跨校辅修专业与跨校选课、人事交流共享、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管理合作等活动。

3.1 办学目标合作

三省市体育学院间要统一办学目标,形成一种开放、交流和合作的文化,树立一种“生命共同体”的观念。发展要体现合作共赢,在不同目标领域内通力合作。

3.2 硬件设备和信息资源整合

重视在设施环境方面相互协调或整合。这方面的重点是使共同需要的设施“公用”,纳入共享范畴来进行规划建设。如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馆等都是高共享性的项目。在大型仪器购置时,可以采用四校物资集团采购形式。

3.3 跨校辅修专业与跨校选课

近期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跨校选课与跨校辅修专业顺应了教育部文件精神,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跨校选课与跨校辅修专业旨在发挥四校优势,四校拿出最具实力的优势专业,接受对方本科生为期一年的异地学习与交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鼓励其选学其他体育院校的精品课程或其感兴趣的课程。京津冀区域三省市体育学院可以共同确定学分换算办法,实现学分互认。在体育院校相应的研究生招生范围内允许四校互相推免研究生等。

3.4 人事交流共享

实行校际教师互聘。四所高校签订协议,教师在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意味着四校内的千余名教师共同建设四校学科专业。建立高层次学术访问制度,四校可以定期邀请对方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派出知名教授或博士团、硕士团进行访问活动。施行教师跨校进修制度,可以让本校教师定期到其他三所学校学习进修。实行指导青年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指定校际导师,使青年教师的发展道路更为广阔。

3.5 学术交流、科研合作

四所体育院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可以联合组建实验室或研究机构,长期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相互交换研究人员和共同聘用研究人员,联合进行某领域特殊课题的集中研究,联合建立科技情报资料交换中心,向其它学校开放自己的科研设备。通过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宣讲会、研讨会、教学观摩课、专业专项技能竞赛等形式实现学术信息沟通。

3.6 管理合作

建立四校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半年或一年期交流管理干部、辅导员,对行政管理工作起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作用。除了管理干部的相互培养,文件规章制度应互相统一,四校还要成立组织机构去规划、推动和监督合作事务,形成一定的制度或运作方式。

3.7 “京津冀体院联盟计划”保障措施

(1)成立学校层面的校际合作协调领导小组,设立校际合作办公室专门机构,学校各职能部门与相关系部协调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和为进修学生服务的网络系统。加强沟通和交流,除了做好宏观的合作事宜,还需进一步做好涉及学生学习及生活方面的细节工作。(2)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访学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访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运行,如学生的选派机制、奖学金评定机制等。(3)建立校际合作网站,通过网络宣传四校合作,方便学生了解四校合作情况、选课等。

4 合作模式运行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4.1 需要兼容并包的胸怀

高等体育院校迅速发展,竞争加剧,这就要求管理者放弃本位主义思想,,把合作当作竞争的一种手段,坚持“双赢策略”。四校的合作实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合作方式,应该用开放的胸怀,在各种纷繁复杂的联系中寻求双赢合作。要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吸收和消化各体育院校不同的文化印记。

4.2 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赢

随着四校教育规模的扩大,生存与发展成为关注焦点,竞争不可避免。然而,在共同的地理、经济、文化背景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下,四校首先更应该强调合作,突出合作的主题。唯有合作,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共同发展,互利互惠,实现双赢。这需要四校不能各自为政,不能计较一时一事,要多为对方考量,优势校要多为发展中院校考量。

4.3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和历史文化传统。四校都将从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获益。可以首先尝试从学生联合培养等较容易的合作项目开始,在沟通、交流中寻求共同目标,逐渐带动校际之间教师、管理干部、系部等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4.4 实现高效、优质的教学管理和服务

要加大四校校际合作项目实施的制度研究,如统一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体制等。也要加强如资产产权归属界定、财务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建。四校可以成立合作协调委员会,委员会重点工作是研讨合作战略、目标、范围、方式,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制定合作政策和制度,确定合作事项,下达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各方关系,保障各方利益,增强凝聚力,顺利推进“京津冀体院联盟计划”。

4.5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信息融合

四校间应建立“信息化校园”,建构网络信息平台,以四校合作网站形式实现更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促进信息融合。

京津冀地区体育学院实施合作办学,作为一项涉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管理的重大尝试性举措,无论对于体育院校,还是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都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创新性实践。无论是具体的环节操作,还是宏观的战略部署,都需要做大量精心的准备和研究,唯如此,才能保证教学合作的良好运行,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易金生.做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0(5).

[2] 吴岩,等.探索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3] 杨学新,李小刚.首都地区高等教育合作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4] 梁秀梅,李斌,胡元木.高校开展校际合作新举措的审视与思考——基于山东经济学院本科生“第二校园经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9.24(3).

第2篇

关键词:引导;体育专业师生;体院分馆

体育学院分馆就是将体育专业类图书信息添加到学校图书馆的数目检索系统中,形成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全校统一的电子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这是结合本校重点学科、特色馆藏以及建设目标的不同进行统筹规化、经多年精心培育、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如何让体育专业师生进入分馆阅览图书,是当前分馆运行中的首要任务。

1 宣传的意义与重要性

图书馆以传播知识为使命,肩负着教育和传递信息两大职能。是师生进行学习、利于生活和促进成长的空间,是他们融入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不管是学校图书馆还是学院分馆都有必要进行宣传教育,使宣传教育工作成为吸收读者,扩大影响,提高图书利用效率和增加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2 宣传工作形式及方法

2.1 馆内工作人员参与宣传

馆内工作人员是最先接触图书信息的人群,对于最新的图书信息和信息动态相对了解。他们是制订并实施图书馆对外宣传具体工作计划的主力军,是树立图书分馆优良形象的策划者。具体为(1)定期编印图书分馆宣传单,内容可包括馆史介绍、馆藏分布、开馆时间、使用须知等;(2)制作图书分馆的宣传片,其中包括馆史沿革、读者须知、馆藏分布等等,利用学院的各种电子设备,例如 LED 显示屏循环播放,使师生明了分馆概况、藏书类别和使用指南;(3)建立分馆的网上服务窗口,使师生明了分馆的最新动态,查询借阅信息,查询数据库;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借阅须知;(4)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这对更好的利用图书分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本院学生参与图书分馆宣传工作

让本院学生参与该院分馆的宣传服务工作,不但给分馆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间接影响周围同学走进图书分馆,促进他们专业知识的增长。这些参与宣传图书的学生可在新学年新生入学教育中招募志愿者。这些新加入的志愿者可由工作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员集中组织,详细介绍图书分馆的性质、功能、特点、任务、作用及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进来的志愿者可以事先认真阅读馆内的一些宣传资料,再由馆内工作人员讲授,使其在培训中获取更多馆藏信息,方便日后在同学间有更加全面的宣传。

2.3 本院老师参与图书分馆宣传工作

学院老师除了在新生入学时宣传本院分馆的阅览事宜外,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分馆知识问答比赛、举办读书节、新书展等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形成读书热潮,更重要的是明确哪些书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方便了师生,而且对图书分馆的宣传力度有很高的加强作用,扩大了图书分馆的影响。

3 图书分馆利用率

3.1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将高校某些突出专业特点的资料室建设成为信息化的图书分馆,是高校图书馆事业拓展的初步探索,是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基础。2013年,学校给予体院分馆大资金的投入,在原有规模上投入10台计算机,新增电子阅览桌,新增阅览架和书架18个,使硬件设备大大增加。同时,现刊的订阅量、图书库存和新购入量也在不断增加。

3.2 提高图书分馆的服务水平

提高图书分馆的服务质量,加大对师生的服务力度,是提高图书分馆利用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3.2.1 树立图书馆员良好的服务形象

馆内工作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从细微处入手。使语言、仪表、态度都符合知识传播者的光辉形象,对进入馆内学习的读者热心接待、耐心讲解;做到热爱岗位、敬业奉献、谦虚礼貌、认真履行职责,塑造图书分馆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3.2.2 充分了解读者需求

全面了解学院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积极与师生联系,请他们推荐图书、教学参考书。不定期发放问卷,了解师生对图书资料的需求情况;同时,积极和总馆沟通,制定完善高效的图书征订程序,使订购的图书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

3.2.3 馆员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要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使其在馆内学习中感到方便、快捷、细致, 馆内工作人员就必须不断学习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师生,从而达到提高入馆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要利用好图书分馆这块传播专业知识的阵地,就必须认真做好图书分馆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服务力度,不断提升馆员业务能力,最大限度地扩大图书分馆的影响,让师生利用图书分馆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魏志玲.浅析西部普通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体系的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4(07).

[2]程晓岚.浅谈高校图书馆的宣传服务工作[J].华章,2011(03).

[3]张红梅.提高高校图书馆利用率的几点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02).

[4]尚红琳.多校区高校图书馆提高文献流通率和利用率的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03).

[5]高颖.从细节看图书馆服务[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05).

第3篇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体育课程总体实施现状不是很好,尤其是课外活动实施的最不好。显而易见,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欠佳的现状自然会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不良现状具体表现在:

首先,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缺乏完备工作计划的保障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有专门的工作计划,只有少数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没有,尤其是实施现状本来就最不好的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空缺比较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课外活动的重视。可以说,工作计划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保证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在实施之前就制定好专门的工作计划。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学校体育课程有条不紊地实施,并保证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之间学生学与练的一致性不够

从对体育课以外的学校体育课程上学生所练内容与体育课上教师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程度调查来看,学校体育课程中其他体育课程上学生所练内容与体育课上教师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并不强,说明学生所学的与所练的一致性不够,这一现状自然会波及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本文对这两者之间联系不强的原因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学校场地、器材缺乏和经费不足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与学校体育部门没有认识到两者的联系,没做出要求与规划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这一问题很复杂。可以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不同,不同个体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的看法也有差别。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最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多少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表现如下:

第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与学校体育课程有关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受当前国家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升学压力过大,为了考上大学,他们宁可把全部时间和精力花在中高考的重点科目上,也不会主动拿出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久而久之,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始下降;其次,学校为了提高本校的升学率,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凡是中、高考要考的科目,学校、教师和家长就高度重视,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得不到锻炼,自然影响体质健康;再次,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出门坐车,上下楼坐电梯,闲暇时上网玩游戏等直接减少学生的活动和运动时间。另外,学生本身喜欢体育,但对体育课上稍有负荷的运动就不愿意参加,导致活动的强度不够;加上一些学生从小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型偏胖、体育基础差等都影响到了学生体质健康;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怕锻炼造成意外伤害,所以,宁愿不让学生去参加锻炼。上述都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或间接因素,而本研究主要从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学校因素中的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着手分析。

据此可以断定,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学校因素是存在的,并且学校因素中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不好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体质健康。其中,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结合的不够这一因素占64.5%,占的比重最大;其次,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这一因素占62.4%,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这一因素占61.2%。可见,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结合的不够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这两个因素占的比例相当大,而这两个因素恰恰都是学校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因而可以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是与学校体育课程有关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不好,多少会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

第二,学校体育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第4篇

关键词: 城市化;流动人群;健身现状;服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8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5-0001-03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Exercise Condi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 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Service System in Urbanization

――Take Shanghai Migrant Workers as Example

WANG Guang, ZHANG Xiup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Shanghai 200444, China )

Abstract:Researching the exercise condi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building servi ce system is significa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By adopting the methodof documentation, investigation and logistic analysis, it reckons that the exe rcise awarenes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weakIt proposes that the inflowand outflow region shall build a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s early as possible,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build a multilevel network management model o f the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urbanization; floating population; exercise condition; servic es system; building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现象,并引起了诸多的社会问 题,其中流动人群的体育健身就是其中之一[1]。虽然各领域的学者对此关注及研 究,但这 些研究更多的偏重于流动人口的状态描述,以及对流动原因和产生后果的分析,而对其生活 方式及体育健身和建立科学的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则显得相对单薄和不足,然而,进行这方 面的应用性研究则更具有现实的价值。本课题选择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代表的流动人群为研究 对象,对城市流动人群的健身服务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将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 面实施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以及城乡体育的互动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流动人群现居住地工作单位及个体调查:建筑业调查6个单位,发 放问卷18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2 896名;酒店服务业调查五星级4个单位、四星级4个单位 、三星级3个单位,合计11个单位,发放问卷20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854名;大型超市调 查4个单位,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985名;小饭店调查6个单位,发放问卷 6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174名;菜市场调查5个单位,发放问卷5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96 8名;理发业调查6个单位,发放问卷60份,涉及到的流动人口122名。合计调查38个单位, 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回收645份,回收率达到99.2%,涉及到的流动人口合计5 999名。进 行为期一年多的调查时间。

1.2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动人群体育健身现状调查

2.1.1 对上海市部分行业流动人群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来自 江 苏、浙江、安徽,部分来自于宁夏、黑龙江、四川、山东等地;其中男性约占总人数的576%,女性约占总人数的42.4%,平均年龄为28.8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总人数的67.3 %, 高中、中专学历约占总人数的32.7%(表1)。该部分流动人群属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且文化程度偏低。 2.1.2 流动人群个体居住时间及流动目的调查从总体上看, 居 住时间半年的流动人员约占总人数的7.7%,一年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61.7%,两年以上的 人 员约占总人数的30.6%;流动目的:感受生活的约占41.2%,赚钱回家的约占93%,留城发展的约占16.3% ,而其它原因的约占总

人数的12.5%(表2)。可见,流动人群中居住一年的人员总数较多,而赚钱回家 所占的比例最高。说明流动人员并不愿意长时间在外流动,而是迫于生活的需要,暂时外出 赚钱,最终返回家乡生活。

余时间参加休闲活动主要的内容是看电视,占总人数的98.2%;其次是打牌、玩麻将,占总 人数的87%;文化娱乐、上网(聊天、游戏)、体育活动、听音乐、上街购物、家务劳动等 均属少数人的休闲活动(图1)。没有人参与看电影和旅游的活动。另外,流动人群在回答 了解体育的基本途径和参加体育锻炼形式的问题时,六个职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看电视 了解体育。

图1 流动人群个体业余时间参加的休闲活动

就星级酒店而言,有32%的流动人员参加体育活动,有16%的流动人员到经营性场所参加 体育运动。利用业余时间或双休日到健身房和其它健身场地进行锻炼,目的是为了健身,部 分是为了减肥。参加的运动项目主要有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其次是踢踺子、跳绳、拔河 ;偶尔进行游泳、长跑、排球、自行车、旅游、打牌、保龄球、运动会、团日活动等。建筑 业、大型超市、小饭店、菜市场、理发业的流动人员属于体力或重体力劳动者,每天工作时 间长,休息时间较少,体育锻炼只能说是他们的一种愿望。

2.1.4 影响流动人群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调查中认为经济能力是影响流动人群 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的占总人数92%,锻炼时间的占总人数6%,体育场所的仅占总人数2 %。可见,经济能力是影响流动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3]。

2.2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

2.2.1 建立多级网络管理模式首先,构建宏观的管理系统( 图2)。内容有:流动人群源头和现居住地省市县的体育管理部门,以及现居住地社区和流 动人群的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系统的主要职能是从整体上了解流动人群的基本情况,统筹协 调流动人群源头与现居住地的体育活动计划安排,并保证和处理有关专项经费的使用等工作 事宜[4]。

图2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宏观管理系统

然后,确定微观的管理系统(图3)。微观管理系统是由现居住地流动人群管理部门、社区 体育指导员,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俱乐部、体育单项协会的教练员,流动人群中的体育 骨干等组成,其职能是负责体育健身指导[5]。

图3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的微观管理体系

最终,形成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全方位的多级网络管理模式(图4):

全方位的多级网络管理模式由一级、二级、三级管理部门组成。一级管理由现居住地体育局 和流动人群源头体育局的两个政府部门构成;二级管理由现居住地各区县体育管理部门、源 头市县体育管理部门、流动人群的管理单位构成;三级管理由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指导 员、体育骨干等构成。一级管理以政府为主导,两地部门沟通合作,将健身活动纳入现居住 地的群众体育工作计划之中,形成流入地与流出地互动有序的健身服务管理;二级管理以社 会化运作为主体,进行全力推动,成立流动人群各单项体育协会,并出资设立各种形式的基 金,开展流动人群体育技能培训和各类小型多样体育赛事等活动,通过多种不同的各级各类 的非政府部门的参与和组织以及运作,保证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管理的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的 不断发展;三级管理以体育健身指导为根本保障,在健身指导过程中,培养流动人群健身骨 干,保证流动人群健身活动的长期开展[6]。 2.2.2 确保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实施的条件

2.2.2.1 政府部门专项拨款提供经费保障,健身服务有组织、有计划通过调查认为经济 能力是影响流动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协调财政, 规定中央和地方的专款经费分级投入的比例,专门下发有关文件,或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 将流动人群健身活动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

图4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全方位多级网络管理模式

现居住地的财政部门一并安排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经费,并计入户籍人口所需经费的总额。流 出地省市县各级体育部门应积极协调当地财政部门,将服务及管理的经费纳入到本地总人口 基数计算的同时,加入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范围,从法律法规方面保证流动人群健身服务所 必需的经费[7]。

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地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的统筹组织及安排流动人群健身活动计 划,并纳入本地区城市体育文化发展建设的总体方案之中,形成两地“双向管理”各负其责 ,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健身机制。而对流入地的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社会团体组织 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应加强和培养这些部门的责任感及服务意识,在提高加大各方 面的管理力度的同时,获得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8]。

2.2.2.2 实施考核制度, 配备专、兼职人员,确实调动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制定流动人群的 体育健身管理责任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如健身重点事项的工作协调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 责任制度,健身指导工作的目标制度,健身领导小组定期的会议制度,年终的行政检查、评 估、考核的制度等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考核体系,纳入该部门管理工作的范畴,作 为政绩考核的内容。同时,各流动人群管理部门设立流动人群体育健身的服务管理机构,配 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将流动人群健身服务列入到管理服务体系当中,提高这部分人群的自 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满足其体育健身需求,营造健身服务的温馨环境。全 面调动各级党政、各部门认真履行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的职责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9] 。

2.2.2.3 发挥体育协会功能,提供运动场所,建立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效率成立流动人 群体育协会,吸纳既会经营又热心且有威信的人作为各单项体育协会的理事,在协会中 配置体育联络员、指导员,负责对流动人群的体育宣传和指导工作,发挥其与现居住地协 调,向 户籍地通报有关信息的沟通和联络的作用[10]。大中小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各社区的 体育活动 场所向流动人群开放。同时,在流动人员居住集中的附近,设立一些体育健身场所和安置健 身器材,以供流动人员业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另外,为了确保流入地与流出地的体育 健身信息反馈交流渠道畅通、准确、及时,应当建立全国流动人群健身信息系统的交换平台 ,形成省市县三级联网,使两地间的协调、合作机制有效的运转,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并有针对性地对流动人群进行健身指导和提供健康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省际间对流动人群健 身信息管理交流难的问题[11]。

3 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上海市部分行业的调查了解到:影响绝大多数流动人群不能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经济的保障支持。然而,在星级酒店工作的流动人群是仅有的经常 参加健身活动的群体,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多样,运动项目丰富多彩,主要项目是篮球、羽 毛球、乒乓球,其次是打牌、运动会、团日活动等。 2)应当强调的是:现居住地要充分发挥各项体育协会的服务及管理的功能,合理的开发和 利用现有的体育锻炼场所,逐步形成流动人群与常住人群相融合的体育健身文化[12] 。

3)建立我国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管理模式是:一级政府管理部门为主导,进行宏观控 制;二级管理部门为主体,实施社会运作;三级管理部门具体落实指导,实行微观调节。实 现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朱传耿,顾朝林,张伟.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J].人口学刊,2 001,(2):3-7.

[2] 陈玉忠.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目标[J].体育科学,2005,25(9):2 0-23.

[3] 王晓贞.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10,(1):69-71.

[4] 闻涛.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9):4-7.

[5] 郭立平.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农村体育发展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34 -28.

[6] 范铜钢,周田芬,玉洁.世博效应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2010,(3):15-18.

[7] 郭立平.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农村体育发展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34 -28.

[8] 杨建设.我国西部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55-457.

[9] 秦梅.北京奥运会对北京群众体育发展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2):13- 24.

[10] 唐宏贵,郭惠平,吴筱洁.武汉市体育人口调查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武 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65-70.

[11] 候令忠.陕西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 010,(2):166-173.

第5篇

关键词:400米;速度;耐力;训练1.400米跑中速度和耐力供能特点

人体运动的能源主要是来源于有氧代谢供能、糖酵解供能、磷酸原供能三个种类,其中有氧代谢可以满足长时间的运动功能,但对短时间内的运动供能确难以适应。磷酸原供能则恰恰相反,能够维持高速率供能要求,并且供能速度很快,但维持时间仅在6-8秒中。糖酵解供能速率虽然略低,但维持高速率供能时间却数倍于前者。

现如今,随着400米跑成绩的提高,单位时间内对肌肉供能速率的提高要求也逐渐增强,所以,运动中的能量供应必须产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肌肉工作的需要。有关资料表明名今世界上许多优秀400米运动员的成绩已经逼近43秒,运动时血乳酸的浓度可达19.8mMOL/L,无氧代谢供能的比例超过90%以上,而且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将进一步加大,甚至完全进入无氧化代谢区,成为名符其实的“长距离短跑”。所以说,在400米跑的训练中,糠酵解将是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来源。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无氧代谢供能的能力,提高糖的无氧酵解供能能力,在今后的训练中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2.400米跑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

2.1 400米跑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设计的指导思想

从400米跑供能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不能简单的把400米跑看做是短跑的延长,或者是长跑的缩短。美国短跑专家威廉.布莱克的研究也证明:400米跑时磷酸原系统的供能占20-25%,糖酵解系统的供能占55-65%,而有氧代谢供能的比例仅占15-25%州。由此,在具体的训练设计中要结合其供能特点及供能方式,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要充分挖掘磷酸原供能的潜力,提高糖酵解供能的能力,重视人体产乳酸、抗乳酸、消除乳酸的能力培养。

2.2 400米跑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注意问题:

在设计400米训练计划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多年形成的从量到质的概念还没有改变。

(2)所有训练汁划都要遵循好的模式,制定的工作计划要有标准,这样会大大缩短跑速,并缩短休息时间。

(3) 超负荷概念也有益处,以下就是个例子:一名400米运动员跑600米x 2组,他以很慢的速度跑过400米,当前400米的时间逐渐下降到他难以保持跑速时,减少跑的距离;下一个距离500米,运动员以同样的步速通过前400米以前的距离。运动员继续完成这个工作计划直到距离减到450米,尽力到赛季中期达到这个最终距离,并延续练到年底。笔者建议,在重大比赛前,运动员一个人跑,而不是两个。尽管距离减少,但他们的能力提高了——身体能承受更大的压力o

(4)制定400米训练计划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大约40秒引起大量乳酸继积,一般男子理想的距离是350米。由于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稍过40秒完成

这个距离,运动数十秒就引起乳酸地积,所以为完成这个距离,运动员在训练乎节要进,行多次跑的练习。

2.3 相关训练策略

2.3.1 耐力训练

(1) 速度耐力训练

在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中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高氧债和乳酸堆积,因此说处理好高氧债和乳酸堆积对于对优秀的400米运动员训练计划来说就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做到跑的距离要从100米到600米,反复跑距离的重复次数平均2.5次。例如400米跑,重复跑达到1000米、恢复10分钟,让运功员差不多完全恢复,保证训练质量。下面设计的速度耐力训练计划帮助提高乳酸能系统。(如表1)重复次数X米休息时间(分钟)10X1005-106X1505-105X200104 X300103X350102 X45010

(2) 力量耐力训练

本阶段的训练主要包括持续时间超过10秒的运动。比如说:6X150米上坡跑、6x 60米体育场台阶跑、6x15秒跳绳阻力跑。这类活动还包括阻力跑、越野跑和体育场里的台阶跑等。

(3) 耐力跑训练

耐力跑训练计划是纯粹的有氧代谢,它用固定的速度持续不断地跑15-45分钟。虽然400米只要求5%的有氧代谢,但是对400米选手来说,打好有氧代谢的基础、提高氧需求量,使两者的恢复时间缩短到最小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包括:15分钟的固定速度跑、30分钟的法特莱克跑和6 x800米越野赛跑3分钟恢复。

(4) 节奏耐力训练

节奏耐力训练对于400米运动员来说非常的重要,不单单能够帮助运动员提高氧的承受量,缩短恢复时间,而且还能使他们完成较长时间的训练量。另外,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运动员提高基本能源——磷酸盐的储量。下面的训练计划强调数量不强调质量,一般保持时间为2-3分钟。重复次数X米休息时间(分钟)8X2002分钟6X3002分钟50-100-150-200-300-350休息,即走同样的距离

2.3.2 速度训练

(1) 爆发力速度训练

加大对运动员的爆发力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速度。下面的爆发力速度训练计划强调肌肉收缩速度,通常做这类练习10次,每组休息不超过10秒。具体包括:60米短距离爬山跑、10 x30米轻驾车跑、10 x10秒快速跳绳。

(2) 速度训练

速度训练计划里包括从30米到150米的距离,一般休息时间较长,有充足的时间恢复,保持较好的状态。其中接力跑可以作为速度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包括:6 x40米起跑、6 x60米行进间起跑、6x60米接力跑。

(3) 辅助训练

第一,短程训练法:主要是指20-80米的冲刺跑、加速跑等等。要求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逐渐的加速,当加到一定速度之后开始维持这种高速进行一定阶段的高速跑,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400跑的加速度。第二,阻力训练法:就是指负重的上坡跑、跑台阶等等,目的在于增加腿部力量、提高加速度,要求频率要快、步幅要大。第三,助力训练:就是借助外力的阶段跑,比如下坡跑、顺风跑等等,这种训练的特点在于省力、放松、动作轻快。对发展速率很有好处。在训练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训练中避免破坏跑的正确技术,保证动作的质量。第四,10秒训练法:原地快速跑、原地高抬腿跑10秒。同时伴有快速信号节奏,以刺激运动员高速度快节奏完成动作。

3.结论

总的来说,400米男子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训练要以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根据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在训练中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处理好耐力训练和速度训练的比例关系问题。(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东海校区))

第6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公共选修课;教学实践;反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一种能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教体制和职教理论当前极为普及的课程组织与表现方案。它是以科研生产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际科研生产项目进行开发、制作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由于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显著的教学成果正在被我国许多职业学校专业学科教学所借鉴。目前,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正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并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本人担任武术公共选修课的情况,对武术公共选修课的项目化教学与大家进行探讨研究。

一、对项目化教学的理解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宰者,不再把现有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知识的获得不再是被动,而是主动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锻炼了各种能力。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学校的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武术公共选修课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关系

在武术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利用项目教学法中的分组教学法,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他们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学习,使其掌握武术运动的一般套路动作,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独立从事锻炼身体以及进行武术指导和组织比赛的能力,并能为休闲和健身目的自觉运用,提高工作能力和增进健康,以适应单位、企业的保卫部门保安武术指导员、工会体育组织人员、居委会、街道办等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岗位需求。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武术选修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它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它是产学研一体化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能有效地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任务驱动”,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制作,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与项目开发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

三、项目教学法在武术选修课中的实际应用

武术公共选修课其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武术的基本功、一般套路技术和组织与教学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提高动作技术,又能培养组织与教学能力。武术公共选修课主要是把就业岗位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就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起来,提高武术的技术技能和个人组织与试教能力。

1、岗位设置与课程目标设计

服务岗位:单位、企业保卫部门、工会部门工作人员等其他岗位;

专业晋升岗位:保卫干事,工会干部;

专业迁移岗位:居委会、街道办、社区体育指导员、武术教练。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套路动作技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等得到提高。

(2)能懂得基本的健身保健知识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并掌握一定防身自卫的方法和能力。

(3)能掌握武术比赛活动及一般体育活动的方法和组织能力,同时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探究学习能力与及与人协调相处、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得到提高。

知识目标:

(1)了解武术人文社会知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体育知识,掌握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技术技能和方法等。

(2)在知识的掌握上,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准备活动、放松运动、健身防身自卫的基本知识以及开展一般体育活动比赛的方法。

(3)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武术运动技术内容,使同学们更加喜爱武术运动,为进一步学习武术运动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相互学习,平和相处,互助友爱等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果断、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精神。

2、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武术公共选修课的特点,项目设计为:A线项目:

(1)武术表演与试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动作技术进行表演和试教,并贯穿理论讲解学习。

a、进行小组表演比赛,

b、进行个人表演比赛,

c、一对一和个人对小组进行试教,对讲解、示范、纠正动作等组织和指导方法学习。

(2)武术比赛裁判工作

贯穿武术比赛裁判知识的理论学习,对比赛要求、考核方法、评分等级标准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B线项目:体育活动、教学比赛:

a、集体(小组)进行集队、排队、做准备活动、放松运动的方法与技能练习,

b、个人轮流组织进行集队、排队、做准备活动、放松运动的方法与技能练习,

c、进行教学比赛过程,对个人、小组比赛的组织方法练习。

3、教师和学生的准备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整个教学的进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考核评分标准、教师项目评价表、学生自评表、学生互评表、准备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该项目教学进程图等工作。第一次课教师将项目的目标、任务、要求提供给每个学生或小组,根据项目的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每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初步确定各自的项目实施方案(包括项目工作计划,项目实施步骤和程序等),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相关项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探索项目任务的解决要点,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4、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采取学习态度、项目质量、考勤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由教师评分70%、小组评分20%、考勤评分(10%)构成。学习态度包括项目化中的表现与平时作业。

5、分组讨论和计划实施

把全班36人分成4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组长,负责该组的管理,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学习,组织小组成员每节课轮流带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相互督促,按时按质完成项目训练作业和组织项目演示与考核评分,并及时向老师反馈任务完成情况。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把讨论结果归纳成加工方案,并制定小组实施项目计划,并说明技术如何并行交叉学习的过程。

计划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个阶段中,各小组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小组每位成员都应该积极参与,一方面教师要保证各小组按照小组计划实施项目,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带领小组成员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对小组活动的组织认识得到理性上的升华。还有,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地对照自己拟定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检查工作进度,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做到及时反馈。

四、效果与反思

在尝试项目教学法近半年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项目教学法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职业素养、武术套路演练能力,又提高了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的认知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一些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评价系统更加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

但是,在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期,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1、在传统教学背景下成长的学生,长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现在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一开始很不适应。比如在开始的几节课里,老师要求小组成员轮流带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不少学生就连叫口令都叫不好,组织小组成员练习不够大胆等。

2、项目的提出也颇费周折,其它专业课的项目一般来源于生产一线,但对于公共选修课来说,设置的项目局限于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只能是培养与企业需求岗位相联系的人才。所以最后提出的项目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和所开设的课程,对于选修武术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一些防身健身的方法,因此项目只能针对于与体育活动、武术方面有相关联系的保卫部门、工会部门、社区体育指导员等岗位来设计。

3、项目化教学是从德国借鉴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定有它的文化背景,搞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难在观念上发生改变。比如我们的文化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这就和项目化教学的教育理念很不相符。

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发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提高职业学校武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艳杰.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的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

[2]王增辉.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山西大学体育学

院,2007.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

报,2006.8.

第7篇

关键词:高校 俱乐部 管理运行模式

1 、 目的

我国高校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的管理运行尚无固定的模式可循,管理运行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本文对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及运作模式进行讨论,为高校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协会(俱乐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资料来源于近年的国内外各类体育专业期刊、杂志。文献检索以计算机为主,辅以手工检索。

3、 研究与分析

3.1对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管理模式的分析

3.1.1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与学校的关系

高校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具有政治、外交、经济、教育和文化娱乐等多重价值,任何高校发展体育都希望实现其多重价值,为社会为学校发展服务。对于体育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通过学校本身等干预来弥补协会调控的缺陷和不足,是确保学校体育活动稳定、健康、有序发展所必需的。

3.2对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运营体制的分析研究

3.2.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

高校是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归口管理部门,指导教师代表学校对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行使管理指导职责。并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条例。

3.2.2树立市场观念,进行市场运作

借助现代化的管理运营模式,以创新的理念服务与学生并且达到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以高校固有的独特背景,进行市场运作,多渠道争取经费。应对未来形势的挑战。

3.2.3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

俱乐部由主管部门负责向全校公开选聘管理人员及指导员,竞争上岗。管理人员选用懂体育、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综合型人才,其他工作人员也要求有较高专业水平、良好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定期对管理人员、指导员进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做到权责明确,人尽其才,使所有人员都参与到俱乐部的管理中来,提高俱乐部的整体服务质量,扩大俱乐部的影响。

3.2.5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使俱乐部深入人心

任何新型事物要被人们,以及社会所接受认同,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也不例外。因此,在建立初期要加强对俱乐部的宣传。制定年度宣传工作计划,突出重点、全面兼顾。既要考虑到以学生为主的这个特殊主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层面的影响。可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利用高校自有的网络平台为基础,建立俱乐部网站,制作网页,及时公布俱乐部信息。

第二步:积极利用高校自身特有的媒体,通过开设专栏、电台跟踪报道、院系组织专访等形式,大力宣扬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公益性、对新时期青少年、特别是在校的高校大学生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第三步:在取得学校专业院系的大力支持下,比如在医学院的倡导下举办健康知识、科学锻炼等体育知识讲座以及宣传板报,海报,健康咨询,体质检测,表演赛,举行颁奖活动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免费发放健康、健身手册、书刊、传单等向青少年传播心理卫生、科学健身知识。同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还要宣传俱乐部章程、活动形式、培训方法、收费标准、优惠政策等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俱乐部来。

第四步:以学校为主体,深入周边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宣传俱乐部的公益性、重要性,以获得更多单位和个人支持、赞助,扩大资金来源,扩大社会影响。学生俱乐部可以通过举办“体育日”、“体育节”、评优秀会员、向社会支持俱乐部的开明人士颁发“荣誉会员”或“社会公益活动奖”等活动来宣传俱乐部、扩大俱乐部的社会影响。

3.2.4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要充分发挥单项协会的作用

举办符合当地情况特点的、有本地特色的活动。

3.2.5积极创新、拓宽活动形式

学生协会俱乐部要积极创新,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俱乐部更具有活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除了俱乐部给会员安排的正常培训外。

3.2.6灵活开放的吸收会员方式

吸收会员要立足于高校,吸引大量在校大学生加入俱乐部,又要面向周边中小学、社区,特别是缺乏体育场地、器材、指导员的单位、学校吸收个人会员、团体会员,不同对象、不同项目、不同时间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和优惠策略,运用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各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加入俱乐部。

3.2.7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财务管理

学生俱乐部要坚持市场运作,由纯消费型转变为经营型,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为俱乐部吸纳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以保证高校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长期、健康的发展,已达到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可选择的资金来源除了学校体育专项资金外还可选择:国家体育彩票公益基金;企业、个人赞助;俱乐部会员交纳的会费;出租场地、器材收入等。在扩大收入的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做好俱乐部的支出预算管理工作,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使俱乐部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满足更多青少年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4 、 结论与建议

高校创办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的意义是深远的,可以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形成和“健康第一”理念的普及。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组织要注重领导与行政领导相互渗透,影响俱乐部的发展。先我国高校学生俱乐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经营管理人员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缺乏懂体育、懂管理、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俱乐部经费来源窄,经营手段单一甚至没有经营手段,主要依靠高校本身扶持资金来维持,而获得外来企业资金的能力、自身造血功能更差,在这环境下使俱乐部多数功能无法发挥,甚至功能受损。

作为指导引导者的学校方面应适当加大对协会(俱乐部)资金投入,应做到办一个就活,不能只追求数量不管质量。理顺俱乐部与学校主管体育部门、学校行政部门、学生团体之间的关系,做到管办分离。俱乐部既要选聘、培养懂体育、懂管理、懂经营的人才,对俱乐部进行市场运作。也要注重高校本身对俱乐部的引导和管理,各高校学生协会(俱乐部)也要积极学习国内外知名高校创办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先进管理运营经验,在与其他国家高校国际交流时,学习吸取西方高校协会俱乐部的管理运营模式。创办有学校本身特色的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同时还要提高本校领导干部,以及教师们自身的体育意识,积极地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行列中来,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渗透高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仇 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6.

2.凌平 联邦德国体育俱乐部的结构特点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3,3

3.周进强 迟泰棱,隋平等关于我国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的研究[M]见: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 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1999-2000),北京:2000,08。

4.宋守训 等从国外俱乐部的发展看我国体育俱乐部制的建立与运行 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1995―1996)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校体育教学 对策

    目前网络已遍布到所有高校,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正广泛应用到高校教学领域。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助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积极性,还有助于克服教师自身在课堂讲解和示范中的局限性,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然而由于体育教学的一些特殊性,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却比较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一、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引用会受到一些客观的和主观条件的限制,这在一定条件下让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中碰到一些问题。

    (一)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1.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的态度

    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体育教师是否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引入体育教学的进度。有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体育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是时展的必要,还有一部分教师不反对但也不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体育教学,当然还有少数体育教师比较反对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他们认为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意义不大。一般来说,年轻教师较为提倡信息技术的引入,年龄大的教师一方面比较尊重传统,另一方面对信息技术不了解,影响了他们对信息技术引入到体育教学的支持。

    2.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除了体育教师对待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的态度之外,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是否具备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课堂的能力。体育教师要想游刃有余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需要体育教师较为熟练地掌握办公软件应用、网络技术技术和多媒体制作技术,这在当前对很多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来说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一般来说,体育教师需要利用办公软件处理日常教学管理事务,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进行搜索、下载、查询和电子邮件应用等,还需要能够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演示。总之,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导致了信息技术引入体育教学的延缓。

    (二)体育教学软硬件技术支持

    目前,能够真正将信息技术很好地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还是占较少数,其中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关于体育教学软件和硬件的技术支持不够。就目前来说,不少教师反映在体育教学中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课件、学校条件不足、缺乏信息资源的有效分类、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源等情况,当前专门针对体育教学的课件比起其他学科要少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家具了信息技术的引入难度。尽管互联网络飞速发展,所容纳的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长,但与高校体育教学相匹配的信息资源库和相关的信息检索系统并不完善,这种情况大大制约了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解决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师资培训

    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需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领导要充分重视并在工作计划中切实对教师培训进行落实,要切实贯彻国家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在现实工作中要通过教育和宣传的手段,努力创设氛围,使广大体育教师认识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鼓励和督促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要增加基础设备,为满足教师的信息技术需求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加强资源库建设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技术引入的重要手段,在日常工作中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协调管理,达到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建设。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遵循为教学服务为原则,遵循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原则,结合体育教学实际经验不断丰富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和开发,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改革。

    (三)加强校园网络硬件建设

    继续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互联网普及水平。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互联网,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应用的物质基础。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要加强对技术、业务和网络引进趋势的研究和探讨。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构建适应大学生信息需求的体育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建立必要的机制,缩小体育和各学科、各人群之间的差异,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罗洪胜,李玉红.适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增强教师信息意识[J].继续教育研究.2000(3).

第9篇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及对比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中学篮球文化的构成、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如下建议:1.中学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在娱乐和教育;2.应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争取最广泛的参与和支持;3.制定详实、可行的计划,并定期自评。

关键词 中等学校 篮球文化 发展

篮球运动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同时简便易行,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中学进行体育教育,推动健康、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在我国各级、各类中学中得以广泛开展。本文拟从中学篮球文化的定义、构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着手分析并给出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中学篮球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一、中学篮球文化的定义

中学篮球文化,是指在中学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丰富的校园篮球文化活动,以增进健康、娱乐生活、提高素质、学习知识等为主要目的,以促进校园和谐、有序发展为最终目标,由篮球文化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出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其构成包括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法,精神文化是目标。

(一)中学篮球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基础,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主要包括场地、器材等,其质量、数量往往由中学所占有资源的多少所决定。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即便是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篮球硬件的质量、数量也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软件主要包括球服、标志等,相关的书籍、软件也包括在内。中学校园篮球爱好者的着装一般较为随意,大多自备;标志大体包括专用旗帜、徽章等,由于经济条件制约及使用次数较少,仅在个别篮球氛围极好的学校会存在。

(二)中学篮球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基本保障,包括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健全的制度文化,可以规范行为、明确责任,避免过于随意行为的出现。中学篮球文化活动大多由师生共同组织进行,组织机构简单却高效,反馈通道较为通畅。规章制度一般包括规则、赛制和管理等。当前,大多数中学并没有针对规章制度详尽文字材料,但一般都能参照现有规则或依照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及

时、顺利的开展,但随意性较大。

(三)中学篮球的行为文化

目前,我国中学篮球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教学”和“竞赛”两部分,各部分紧密联系,通常以体育课、球队、比赛等形式存在。中学校园篮球运动的开展以健身和娱乐为主,参与者的水平高低并不是制约其参与篮球文化活动的主要因素。如能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必然能够推动中学校园篮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中学篮球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居于中学篮球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中学篮球文化的核心所在和最终目标。其中篮球观念是体育精神文化层的本质和核心,它决定了中学篮球文化的发展目标。篮球观念就是人们对篮球运动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良好的篮球观念对人们采取怎样的体育行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二、中学篮球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一)中学篮球文化的功能

篮球运动简便易行且对抗激烈,可促进身体的发育,改善心肺机能,增强耐力及身体协调性,提高机体免疫力,是符合中学生生理及心理需求的有效健身方式。良好的篮球文化,能够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对美的追求,促进其对知识和技能的快速掌握,改善教学的效果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能够鞭策其产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积极向上的篮球文化,能够传播篮球知识、提高技战术水平,还能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高尚道德品质,更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绝佳手段。

(二)中学篮球文化的作用

长期从事篮球运动能够有效改善中学生大脑的生理结构,对于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可以有效开发智力。同时,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加生活的乐趣,并促使中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进而培养勇敢、坚毅、进取、拼搏、互助和团结等优良的品质。此外,还可获得难以体验的满足感,放松神经,舒缓疲劳等。建设中学校园篮球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学生能够通过篮球文化活动得到满足,得到精神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悦,从而能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在体验、观赏和享受篮球的过程中,缓解焦虑、调节情绪并忘却烦恼,并能够展示自我和发挥潜能。

三、发现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器材购置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中学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向重点中学倾斜的力度过大,绝大多数中学均没有财力建设较高质量的篮球场、馆,导致中学篮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之后,不能满足中学校园发展校园篮球文化的需要。同时,相关器材(如篮球、记录台设备、相关书籍、软件)的绝对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正常教学、训练、竞赛和课余篮球活动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刻板、单一,不利于篮球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提高

目前中学体育课程的主要为锻炼身体,应对相关考试为主要目的,专门以篮球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课程相对较少。即便有,也绝大多数集中在基本技术练习层面,有针对性的技战术演练相对较少,能够兼顾篮球裁判知识和篮球运动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且内容相对刻板,单一,无法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真正满足中学生从事篮球活动的切实需要。

(三)相关篮球文化活动的数量及质量有所欠缺

中学校园篮球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比赛、课程学习、知识讲座及业余训练队等。其中,课程学习能够改善中学生对篮球技战术的了解与掌握程度,知识讲座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篮球文化气氛,训练能够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篮球技战术方法,竞赛则能够促使学生直接参与篮球运动。而现阶段,由于中学由于升学的压力,除比赛能够较多的开展外,其余活动均不能切实有效的开展。

四、对策

(一)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应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并尽可能将篮球塑造成为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体育项目,使之成为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应尽可能加强如篮球橱窗、宣传网页等的建设,在校园内悬挂相关的标语、画像、格言,以及适时的介绍相关的知识、动态等。这样的篮球氛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中学生对篮球的理解和认识,促使其篮球观念的转变。此外,还应加强对篮球器材、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使现有器材的使用率大幅提高。

(二)树立正确观念,改革教学内容

应改变教育观念,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制定详尽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并设立以篮球为主体的体育课程,并认真进行授课。还应将篮球基本技术作为基础的学习与练习内容,而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步加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同时应组织各种形式的对抗比赛,通过娱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实现从娱乐中学,从娱乐中锻炼身体的目标。

(三)加大校园篮球文化活动的开发力度

应积极筹建学生篮球社团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参与者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竞赛体系和制度,积极举办相关的趣味活动,并形成一定的传统;建立相关篮球文化宣传网页,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参考文献:

[1] 李元伟.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篮球[J].体育文化导刊.2006(1):3-4.

[2] 孙民治,杨伯镛.关于我国篮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30-34.

[3] 张洁.普通高校篮球文化发展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2011.32(3):107-111.

[4] 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39-41.

[5]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5:35,157.

第10篇

一、人性化管理思想的历史

美国著名的工程师和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年),在二十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这可以算是人性化管理思想的最初起源。[1]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泰罗将实践研究和动作研究进行广泛的综合应用,并且利用其来制订工作计划。这不仅仅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奠基石,同时也帮助企业对内部各利益群体的资源整合和合作创新。在泰罗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解释中,工人、企业的管理者还有工厂的厂主的利益其实是可以通过协调达到一致的。要想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必须明确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责任。同时,也需要对企业人员进行一系列规范化的培训和训练,使其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各方面标准的要求。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泰罗着重强调了纪律的重要性,要求各个方面紧密配合,严格遵守各自的纪律。而且,泰罗将责任明确化,利益明确化。人们的利益与自己的劳动直接挂钩。员工的收入取决于员工的劳动质量与数量。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一管理理念就遭到了雇主和雇员双方面的强烈反对。甚至有一段时间,这一管理理论被驳斥为压榨雇员剩余劳动力的罪恶手段。虽然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人们却始终承认一点,那就是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思想中,始终有一种人性化的内容,这是贯穿泰勒思想的主线。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背后,人性化管理的光辉已经得到了最初的孕育,并且进一步萌芽生长,不断进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中叶到下半叶,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企业方面来讲,各国企业的企业规模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大。竞争成为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催化剂。在此期间,跨国公司快速地成长起来,托拉斯成为了经济世界最令人瞩目事物。与此同时,不同经济利益体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解。所以,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管理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大批实业家,尤其是日本的企业家,甚至直接将这一管理理念运用到了企业的实际管理和运作中。上个世纪末,人本主义得到了逐步普及,由此也使得关于人性化管理的争论更加激烈,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其中,最能体现当时学术成就的思想理论就是M理论。这是当时人性化管理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理论。M理论认为,企业的工作效率不单单是由分工与协作来决定的。它同样受到整合和协调的影响。因为人是复杂的动物,人性中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但是,人性之中的善与恶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的。所以,在对人进行管理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人性的本质,同时也需要去关注人性中善恶的转化。每一个单体的品行性情不同,人类总体的品行就更加难以定性了。在对人进行管理的活动工作中,我们需要通过职位这个媒介,把共性和个性进行统一,使得两者达到和谐与一致。在M理论的解释之中,人性化管理与其他管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通过下面的这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人性化管理更加关注人的本性,注重引导人性,顺其自然。二是,人性化管理其实更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塑造,根据每个人的习惯,有的放矢,进行最有效的管理。三是,塑造正确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四是,发挥人的创造力。通过创造力的不断发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是具体来说,其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主要突出人的重要性,将人看作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强调人是社会组织的主体。突出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人才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二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人格独立和平等自由。承认人的价值。三是,重视关怀,尤其是终极关怀。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人的关怀。这就要求人必须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能够独立的承担责任。在人性化管理之中,人性的价值内涵和哲学价值体系中的人性善恶不同,和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中管理观念也不一样。人性化管理中,对人的理解建立在整体全面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从朴素的人性观念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对人性进行概括:人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趋利避害并不一定是有害的,只要善于正确地引导和利用,顺其自然,一样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习惯:人的习惯是可以塑造的。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习惯对人有着很大的影响。人的生存并不仅仅是由生存本性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人类共有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所决定的。创新:人类具有自我突破、自我创新的能力。由单个个体的人组成的人类组织同样具有突破、创新能力。因此,他们能够及时改变自身的状态,以达到适应外界的目的。根据这些设定,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第一,就是要顺其自然,不要违背人的本性。第二,就是要合理利用人的行为的可塑性。积极有效的对习惯进行管理和利用。第三,就是要利用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这两个特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矫正塑造,第四,要发挥人的创造性。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才能做到推动企业的发展。人性化管理不仅包含有注重人性、听从本心的内容,同时也包含有很强的纪律性。它并不表示在这种管理理念之下,人可以畅所欲为,毫无约束。人性化管理的本质,是将所有人高效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使人们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整体。[2]人性化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人,这是与传统的企业管理不同的最大所在。它要求企业以人为本,而不是将人看作是简单的劳动工具。要体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这就要求企业采取一种人性化的制度来要求企业员工,用人性化的制度来培养和训练员工。利用文化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员工造成深远持久的影响,使得员工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很多人觉得,人性化和制度化是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因为要做到规范性,原则就不可更改,必须做到按章办事,铁面无情。但是,人性化管理又要求管理者考虑到人的因素,因人而异。所以,这两者之间是对立矛盾的关系。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更加如此。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人性化管理并不意味着放纵纪律,违章放肆。恰恰相反,它的目的在于建立起合乎人性的规范纪律,使企业管理者的意志得以执行,同时又不伤害员工的价值和尊严。通过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员工习惯的进步。在得到管理者和员工双方的同意之下,解决掉企业管理中的矛盾,促进企业的长久稳健发展。将人从僵硬的制度中解放出来,减低企业用于内耗中的能量资源。

三、对体育行政管理实施

人性化管理在现行的制度之中,体育的行政管理是组成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部分。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体育行政机关对体育事业进行管理的决定因素。从1949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体育工作的宗旨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这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体育事业的发展则完全由行政手段决定。国家通过对资金的投入,群众的倡导等方面的控制,决定体育的发展水平。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各个方面都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转型。体育事业也不例外,从原本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变,深入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大胆试验,用于创新,不断摸索,将经济和法治两种手段相结合,形成了现有的管理模式。[3]大大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使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我国的体育事业管理制度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新的改进,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此时就更加需要考虑到人性化的因素。

(一)尊重体育工作者

只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体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事业中去。为祖国体育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能量。这样,也可以使得体育工作者迸发出更大的能量。所以,我们必须让体育工作者体现出他们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民主。要给体育工作者自己的独立空间和自由空间,使得关于体育的重大事项由体育工作者民主投票决定。这样,可以集思广益,增加决定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加深体育工作者对决定的理解,使其执行起来有最大的成效。二是,自主。体育工作者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按照纪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地激励自己,促进自己。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待遇由自己的劳动决定。相关组织要切实考核体育工作者的工作成绩和工作质量,达到调动他们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使他们能够严于律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注意培养管理者的情商

第11篇

关键词:甘肃省;成年人;体质变化; 成因;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89-03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全民健身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同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将会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1]。甘肃省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体育事业有了突破性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但是作为国家进行建设的中坚力量――成年人。体质优良率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优秀率平均低于全国水平4.1个百分点,良好率低于5.6个百分点,只有合格率高于全国水平,平均高出6.7个百分点,而不合格率除1997年外,均低于全国水平。纵观3年体质达标状况,甘肃省成人体质多处于合格水平,体质优良者所占比例较低,但成人体质达标者呈逐渐上升趋势,统计检验差异显著(P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甘肃省天水、兰州、武威三市随机抽取成年人(表1)。1997年、2000年和2005年甘肃省三次大样本成年人。1997总样本量5 756人,其中男性3 043人,女性2 713人。2000年5 728人,其中男性2 834人,女性2 894人。2005年有效样本10 023人,其中男性5 032人,女性4 991人。

431001872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利用文献资料,查阅1997年和2000年甘肃省国民体质调查

结果。体质初始数据均来自《2000年甘肃省国民体质现状》和《2005年甘肃省国民体质研究报告》。

1.2.2 数理统计法。对体质指标的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甘肃省成年人体质变化趋势

2.1甘肃省成年人体质整体变化趋势

成年人体质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成人体质优良率均低于全国水平,男女体重则逐年增长,成年男女心肺机能呈良好水平,且男性优于女性,差异显著。成年男女柔韧及上、下肢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但女性腰腹力量和男女平衡素质有上升趋势,且差异显著。

表2 1997―2005年甘肃省国民体质形态指标

身高变化除兰州、天水女性身高均值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他地区男女性身高均值整体呈降低趋势。三地区男女居民体重均呈增加趋势。与全省均值变化基本一致。2005年三地区男女性肺活量整体下降,台阶指数指标除武威地区男性居民降低外,其他地区男女性指标均增高。说明三地区居民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提高,与全省均值变化基本一致。三地区除武威地区男性坐位体前屈均值/兰州地区男性握力均值/天水与武威地区女性仰卧起坐均值增大外,其他指标均值均呈下降趋势。对比全省均值,俯卧撑与仰卧起坐均值呈增长趋势。其他指标均值整体下降。

通过对比发现,分地区成年人体质变化与全省均值变化基本一致。

3.成年人体质变化的相关分析及问卷调查

3.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性

根据1997―2005年甘肃省国民体质的连续数据,对与体质指标有相关性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运动不足、营养过剩威胁着国民的身心健康。从客观条件看,经济实力的提高对大众体育没有明显的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2001―2006年,甘肃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76%、0.80%、0.82%、0.82%、0.80%、0.75%[3]。数据显示,甘肃的大口径财政收入从绝对值上看不及东部的一个地级市,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0.8%左右,但每年的财政支出却是收入的近两倍。低于全国地方财政自给能力0.54的平均水平。正是甘肃经济总量的狭小制约了甘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过大的收支差距使得地方政府财政运行日趋困难,窘迫的地方财政又使政府在推进社会发展和建设上力不从心,无力向社会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产品。

3.2对社会的依赖性

相关分析显示,工会基层组织数与男性身体形态、女性身体机能显著正相关。从客观上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体育”思维仍然存在,并对居民体育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依靠单位来“办”和“管”的意识仍存在。由于甘肃省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经济来源靠农业,居民收入居全国倒数第三,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城市社区居民的活动场所少, 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滞后,城市居民社区体育信息服务状况较差,社区体育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社区体育宣传不够,没有畅通的信息管理网络,活动单一,整体社区体育开展不顺,与区外单位联系不主动,造成区内健身场地、器材的压力过大[4]。从主观上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间较短,人们思考问题和做事的方式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主观上“靠”和“等”的思想明显存在。多年来我国经济和体育体制下衍生出来的群众体育运行使一些人逐渐丧失了锻炼的主动性,他们目前尚在等待“领导重视”,“有人来组织”他们进行体育活动,这种思想在当前各方面条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大阻滞了一些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步伐。很难适应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活动的空前高涨。

3.3成年人对健身概念的认知和社会体育资源的矛盾

从情感方面调查显示:居民对参加健身的兴趣较高。在所调查居民中,有56.15%的居民对参加健身持喜欢的态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占18.65%;有健康性投资的人占18.27%,表明少数人有明显体育健康投资与参与倾向。但现有体育资源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因素依次为:没时间、没有适合的场地、没有适合的项目、没兴趣。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是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甘肃省 “十五”期间场馆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投入 5 亿多元,新建体育场地 5 000 多个,约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数的 30 %左右。体育产业起步良好,全省各类体育经营企业(实体)发展到 3 965 个,从业人员达到25 000人。体育科技、教育、宣传等其他工作都有长足发展。但经费投入不足、发展基础薄弱的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尚不完善,体育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体育改革尚需深化,体制、机制不活,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体育发展不够平衡[5]。

3.4认知与行为的相悖性

甘肃省城镇居民的体育认知、情感状况。调查显示:对体育健身作用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有87.02%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增进自身的健康,但有3.61%认为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无作用。2000年成年男女分别有85. 3%和86. 1%的人确认,参加锻炼的首要目的是“增强体质”,此比率较1997年首次监测时分别增长了27和31. 2个百分点,表明成年人群对于全民健身运动之意义,认知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6]。但健身行为调查显示,通过对甘肃省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显示:第一,闲暇时间里参与文体活动的人很少。闲暇时间的场所选择主要是以看电视和看书或上网为主,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2.15%和29.36%。与朋友聚会的占17.14%,而文体活动则排列第四占11.35%。第二,参与运动的强度低,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健身的强度在中等强度以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0.86%。这说明大多数人的健身意识还不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尚未真正体会到锻炼健身效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居民健身的管理监控系统发展较慢。发达国家学者日益拓宽了研究领域和学科维度,充分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建立了网络化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计划过程的跟踪和监控。

2006―2010年甘肃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工作计划主要任务之一是健全社会化组织网络,发展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在城市辖区、街道和农村乡镇逐步建成一批社区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站。

参考文献:

[1].周结友,裴立新. 试论和谐社会与全民健身相互关系及促进对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40 ,(6):16―20.

[2].杨树滨.陈耕.2005年甘肃省国民体质现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11.

[3].周克全.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比较分析[J]. 发展,2008,(01):207.

[4]. 罗睿等. 甘肃省城市社区体育调查[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8,24,(06):51―55.

第12篇

关键词:FIFA /LOC;文化摩擦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49-03

女足世界杯作为国际足联第二大品牌赛事,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吸引的球迷也越来越多。国际足联对于中国这个经济飞速发展、人口众多的国度承办女足世界杯给与了更高的希望与要求,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提高女足世界杯的对抗性和精彩性,以求把女足世界杯这个品牌赛事做大做强。同时要求承办国家在各个方面与国际足联协调一致,特别是在文化理念上取长补短达到共赢的目的。所谓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的产物,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体育管理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一个方面,其深层表征为一种对世界范围内各种体育赛事管理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特定的体育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所规定。不同的体育文化精神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显示出不同民族文化之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当的体育文化差异,渗透在国际体育管理领域之中。

12007年中国女子世界杯筹备期间FIFA与LOC文化碰撞案例分析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经济体系与发展状况决定了中国管理文化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文化,同时西方管理文化精髓也会逐渐渗透到中国的管理文化之中,反之也有同样的道理。随着体育领域国际交往日益平凡,中国与西方在体育管理领域的碰撞与摩擦会与日俱增。在这种长期碰撞与摩擦之中,中西方不同的管理文化将会达到统一协调的较高的层次。

1.1FIFA市场效应与LOC的集权的碰撞西方的管理文化是以市场效应为导向,把市场效益的好坏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最大评价指标,原因在于西方国家与生俱来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如何促使资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所决定。而中国的管理文化不仅要考虑市场效益,同时还要考虑国家的利益,这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国家集权管理制度所决定的。同时,这种集权管理文化是西方市场效应在当今中国的管理文化中所不能代替的,也是西方市场效应在中国现阶段不能完全奏效的原因,同时这种集权管理文化在中国市场中所起的作用往往要比西方的市场效应会有更好的效果,根源在于中国的管理体制。例如:FIFA要求2007年中国女子世界杯每场比赛观众人数要达到满额的70%,在现有中国女足市场中这种要求是很难不到的,原因在于女足市场还未有完全建立和培养起来;女子足球没有男子足球更具有欣赏力;中国的女子足球不是世界顶尖水平等,但是为了满足FIFA这种要求LOC和当地政府会不恤余力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把这件事做好,如:动员学校的学生、调动社区人员、政府买单的形式组成一定规模的观众到现场看球,以体现东道主的诚意和与FIFA积极配合的诚意。结果,有力地烘托了现场氛围,产生了良好的电视转播效果,看上去火暴的赛场极大地拉动了随后的票务销售,最终实现了场均观众近3.7万人,上座率达到84%,创造了女足世界杯现场观众总数的最高记录。这就是集权管理文化的优势,如果全靠市场调节,在人们尚未认知女足世界杯的赛事价值之前,是很难实现这一历史突破的。

1.2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与西方人文主义的碰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往往把每年是否风飘雨顺、是否五谷丰登取决于每年春天起始,在远古时期由于科学的不发达,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祈祷上天以图春天起始的吉祥和平安,在人们的思想中这种祈祷方式越隆重、越热烈、越红火越能显示人们的诚意和虔诚、越能感动上天,上天才会赐福予人们,因此,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牧猎的演变过程中这种祈祷上天的仪式被看得越来越重要,在人们的思想中这种祈祷是否热烈、是否虔诚被看成是事情是否成功的关键,这种祈祷方式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变成了现代开幕式和开业典礼,无论是远航、牧猎和商业开业都把开幕式看得非常重要,因为它预示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例如:上海为了办好2007年女子足球世界杯的开幕式,赛区组委会拆掉了4000个观众席位,为开幕式表演搭建舞台,斥资近千万用于导演和表演团队的编排和舞美需求,不惜代价要把开幕式办得红红火火、热热烈烈,以体现一种吉祥好运思想理念,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体现。然而,FIFA并不太在意开幕式的表演,他们认为开幕式是比赛的花边,重头戏是开场球,观众主要是来看球的,拆掉4000个主席台对面最好区域的座位来搞开幕式是不可思议的事。这4000张票应实现可观的票房收益,而不是放弃收益还要斥资搭舞台。这种观念上的差异正是中西方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和市场导向形成的鲜明对比,也是开赛前双方协商颇费周折的根源所在。但是FIFA和所有来宾看完短小精悍的开幕式表演之后,无一例外地高度评价为“世界杯历史上最好的开幕式!”“Short and sweet!”(简捷而美妙)。

1.3中国民族意识文化与FIFA精细管理文化的碰撞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三面陆路,一面临海,对外交通不便,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和民族精神。西方具有精细化分工、职业化和制度化,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从而实现明确、简单和可操作。在FIFA精细的管理过程中,如果有伤害中国人民感情事,LOC会积极反映人民的心声,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去积极争取改变FIFA的精细管理。如:在2007年9月18号计划由日本队和德国队进行比赛,按照比赛的规定要升参赛国的国旗和唱国歌。但9月18号是中国的国难日,是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的日子,在这个日子升日本的国旗和唱日本国歌,从中国人民的内心感受来讲是绝不能接受的,是对中国人民和国家荣誉的一种伤害。但在FIFA方面,赛程一旦昭告天下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样会影响FIFA的权威性,也有悖赛事的严肃性。在LOC与FIFA的积极斡旋下和谈判后,从赛事安全和现场观众氛围的角度考虑,调整比赛日期有利于办好世界杯这个大局。最终FIFA 同意将日本与德国的比赛提枪到9月17日进行。在杭州赛区的精密安保措施的报价之下,赛场秩序井然。虽然观众更多的是在为德国队助威,但是比赛结束时,日本队打出了“感谢中国”巨型横幅,令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案例既是中国民族意识文化与西方精细管理文化的一次有力碰撞,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

1.4中国八卦图文化与FIFA一岗一责管理文化的碰撞西方文化是通过平等、契约和权利的形成建立一种管理文化,解决差异和变化的重要办法是分工明确,尽可能把所有的任务分配到位,实行一岗一责制,同时要求上岗人员具有专业知识、经过专业培训、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能力,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而中国的八卦图文化强调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动态之中,阴与阳、热与冷,正与负、火与水、天与地都是相互调和、相互转动、相互转变的过程中,都是在积累过程中,在某一阶段不能轻易下结论或给出答案。因此,在2007年中国女子足球世界杯期间FIFA总是埋怨LOC和地方承办城市不能在第一时间把赛事的准备情况及时、准确、有效的通知给FIFA,埋怨LOC信息不能及时与FIFA共享,工作不同步、数据不准确等。其实,从LOC来讲也想把各种信息、工作计划及时通知给FIFA,但是考虑到事物还未有发展到成熟的地步、还未有积累到一定量,还未有达到一定阶段,还未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就不能轻易的把不成熟的结论通知给FIFA,总是等到成熟后才通知FIFA,比如:上海的草坪在小组赛期间已大面积损坏,计划在比赛间歇期整体更换,并且做了一系列可行性研究。FIFA得知这个消息后,希望立即新闻,公之于众。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措施,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公众。但上海组委会认为此事若公布必须慎之又慎。第一,草坪没有搞好是个不体面的事;第二,更换后到底情况如何还是未知数,不能贸然说大话。这正是中国八卦图文化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与西方精细管理文化的碰撞。

2建立有效的对话管道和操作平台

跨越中西方文化,寻觅一种跨越时空的、跨越国界可以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体育组织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对话机制和管理模式也是我们这次研究的目标之一,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应该在4个互相下功夫。

2.1相互理解各国之间、各个体育组织之间都有不同的管理理念、管理办法和操作平台,而造成这种管理理念的不同、管理思想的不同以及运作机制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国家和各个体育组织的文化根源不同,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管理模式的不同,承认文化的差异,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找到一种科学的对话机制,并且寻求一种解决的办法,才是工作目标的最终目的。例如:FIFA要求LOC要在第一时间把一个突发事件的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工作结果、应对措施以最快速度传送给FIFA,以保证信息的共享。从LOC和承办城市来讲,一个工作计划的决定和一个应变措施的实施要经过反复的论证、反复协商,反复考察才能定论,一旦决定完成,既是在深夜LOC也要尽快地把信息传送给FIFA,以保证信息共享,这就是LOC对FIFA工作充分理解。

2.2相互尊重文化的碰撞,管理方法的摩擦,是任何国际组织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只有承认管理理念的差异,并且尊重这种差异、尊重对方的管理方法,并在适当时机提出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融合两方面的优势才能达到双赢目的。例如:FIFA要求LOC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英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合作能力,根据这种要求LOC及时加强信息管理中心人员的培训和筛选,淘汰不合格人员,增加优秀人员的进入,以满足FIFA对工作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这就是相互尊重具体表现。

2.3相互支撑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尊重对方的办事理念和办事方法,同时还得积极有效的搭建一个平台,相互配合促进工作有效积极地完成,才是工作的最终目的。在2007年中国女子足球世界杯期间LOC、地方政府和赛区组委会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女子足球世界杯的顺利进行,无论是在交通、志愿者、场地设施、商务开发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同时当FIFA在验收记者席时,认为网线插座不够、网速达不到国际要求和电源插座不够、复印机没有英文解释、IT设备型号不一致、制证中心流程不畅等,而这些具体的要求正式赛事标准化和规格化的基本体现。对此LOC在接到FIFA明确文字要求后,不惜代价全力解决,以满足FIFA的办赛标准,这就是相互搭建表现。

2.4相互弥补文化的差异、管理理念的不同,都不能阻碍工作的有效的进行,只有融合双方的管理理念,吸取其营养,采取更加有效办法才能使工作好上加好、更上一层楼。FIFA在选择商业合作伙伴过程中由于进度缓慢,使得合作伙伴杜邦保险公司宣传广度、曝光力度和时间长度达不到杜邦保险公司的要求,给工作带来了难度,为了保证FIFA的工作有效的进行,并使得他们的工作得到良好的回报,LOC和FIFA采取了各种有效办法以保证杜邦保险公司的利益,通过和FIFA充分讨论协商,其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赛场医疗处和售票处加上了杜邦保险公司的宣传广告和宣传材料,使得杜邦保险公司的要求得到满意。另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由于台风的影响,不得不调整赛程,但FIFA不同意lOC提出的同时调整四场比赛提议,考虑到电视主播和观众售票的原因,只同意调整上海和杭州的两场比赛。无奈lOC作为承办方只能接受并执行。但FIFA在遭到其他队伍的抗议后,在观众已大批涌入赛场的情况下,突然决定延期比赛。对此,LOC和赛区组委会通力配合,采取一系列紧急应变措施,安全有效地疏散的观众,确保了FIFA决策(即使是不够妥当决策)的执行力。最终LOC的组织能力得到了FIFA充分认可,并顺利承诺支付赛事突然改变的赔偿金 这就是LOC和FIFA共同合作,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共同完成工作目标典型例证。

3结束语

在中国举行的2007年女子足球世界杯期间,笔者对2007年FIFA中国女子世界杯中西方足球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其目的就是力求找到一条缩小差距,建立对话机制的平台,为以后更好的合作进行科学的研究和铺垫。在整个工作期间LOC、FIFA、与当地政府充分理解、充分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得2007年女子足球世界杯能够圆满顺利地完成,这里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消除与理解由于双方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工作不便,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对方、并在此基础之上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才是工作最佳境界。通过实践我们发现,FIFA与LOC在文化的差异和碰撞主要表现在:第一西方的市场效应与中国的集权管理;第二中国的吉祥文化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文化;第三中国民族精神文化和西方的精细管理文化;第四中国的八卦图文化与西方的岗位责任制文化的碰撞,如何消除这种文化的差异,笔者认为加强四个“互相”即“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撑和互相弥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鹏.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在2007女足世界杯中国组委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4-22.

[2] 谢亚龙.国家体育总局足球管理中心主任.FIFA2007年中国女足世界杯组委会工作汇报,2007-4-22.

[3] 邱晓德.中国足球2004年超级职业联赛组织结构 经营模式 产业链分析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3(6).

[4] 邱晓德.中国足协在2004年“中超”联赛中职能定位的探讨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 2003.12.

[5] 邱晓德.论超级足球俱乐部内部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足球产业市场[J].贵州体育

科技,2004(6).

[6] 邱晓德.英国曼联足球俱乐部战略成本管理亚洲发展模式分析[J].体育科学,2003(3).

[7] 邱晓德.超级足球俱乐部企业战略管理――结构模式分析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

[8] 邱晓德.价值链理论在足球俱乐部发展中的具体应用[J].体育学刊,2006(1).

[9] 宋光华,王文臣.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