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投资心得体会

投资心得体会

时间:2022-08-20 23:00:55

投资心得体会

第1篇

我们作为一名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但是,我们缺少丰富的市场分析及理财常识,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不敢投资,或是盲目投资,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颜老师通过五次的讲课,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如何在股票市场上规避风险,取得先机,传授了我们股票投资分析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使我们受益匪浅。直到活动结束,同学们都还意犹未尽。下面是我从这五次讲座中所学到的知识及心得体会。

现在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受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逐步发生转变,尤其是在财富的创造方面,现在的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懂得把钱攥在手里,而是逐渐趋向于投资,用财富去创造财富。

投资是调动产业机构和产品机构、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途径,也是投资者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投资范围和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将逐渐多元化,影响投资的因素也将日益复杂多样。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不同,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和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也将有所不同。投资者只有掌握科学的投资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才能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最佳投资收益。所以投资分析越来越重要。

股票投资分析顾名思义是指对股票投资方面的分析。要想了解股票投资分析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股份公司、股票。

股份公司在国外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了。而而在中国,也就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还有好多人感到生疏。其实我们经常说的一些世界有名的大公司,例如美国的IBM、可口可乐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松下公司,无一不是股份公司。国内许多股份公司的产品也早就家喻户晓,比如长虹电视机,春兰空调,嘉**摩托车等等。为什么要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那?股份公司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优越性一方面他可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满足社会大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将风险分散到整个社会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股份公司的股份分别由不同的人持有,每人持有的数量有多有少,而不论多少,凡是持有股份的人就是股东,持有的凭证就是股票。股票的几个特性,无期性、权责性、流通性、风险性。

股票分析包括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两部分。基本分析研究影响股票供给和需求关系变化的因素,它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股市政策、上市公司的各种情况以及能够影响股市变化的其它信息,作为股市投资的参考,以帮助投资者研判未来股市发展的总趋势,指导投资者选定入市时机,在众多的股票中,选择确定能够获得较大收益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股票投资技术分析是一种完全根据股市行情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技术分析注重市场本身的活动,其基本假设是:股价有市场上股票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供求关系又受许多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股价除受市场短期波动影响外,其变化趋势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历史会不断重演,即使面对不同情况,不同时期的投资者或许会做出相同的反应。因此投资者可以冲过去的交易资料和股价变化过程所显示出来的有意义的形态和信号的分析中预测股价的变化趋势,选择股票投资时机。

影响股市行情变化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公司自身因素、行业因素、市场因素、心理因素。

颜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案例让我们更深刻的掌握。根据几种典型的股票K线向我们解释了如何抓住投资时机。印象最深的是颜老师给我们总结的投资之术和投资之法。

投资之法是:一、长期价值投资之法,价格是月亮、价值是地球、时间是金钱;价格大大低于价值,买入并持有;价格适度高于价值,开始减持直至减空

二、否极泰来、泰极否来、福祸相依,否时我入地狱、泰时成人之美

投资之术是:一、正常情况,分批买入、分批卖出(一次性判断那是赌博,多次性判断那是智慧),初次买入一般至少在合理估值之下开始

二、正常情况的下跌不止损,实质性利空的下跌止损

三、优秀的股票平常被大家供着高高在上,在非实质性利空下或系统性下跌才有可能被便宜的买到,关注事件性机会

四、平均线理论等技术派理论仅做参考性印证,不做决定性因素

五、股票的选择,大行业大龙头+简单估值+财报分析+网络追踪,简单估值法PE、PB、PEG,估值的简单性经验:牛时PE,熊时PB

六、弱周期股票估值相对稳定,强周期股票估值相对不稳定(如牛末可能PE小反而差,熊末可能PE大反而进入价值区,可使用结合PB、重置法、财报补充、长期年份的追踪等修正)

七、不太熟悉股票买入的周期相对要长一点,从试探性买入到建仓完毕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第2篇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认真体会。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四、“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现在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

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3篇

关键词:体育基金;基金筹集;积累减缓;成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307―3612(2007)01―0022-03

投稿日期:2005-04―21

作者简介:宋涛(1968-),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体育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体育基金曾对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体育基金在筹资、投资运作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体育基金是在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的发起下由社会赞助、体育彩票公益金、公开筹集、运动员互助保险金缴纳,并将这些资金中的非专款专用资金用于购买国债、股票、投资体育产业产生的收益而构成。它的投资运营是我国体育资本市场与竞技体育保障、体育保险建设的重要内容。用于对国家队老教练员、运动员的关怀基金支付;全国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的赔付;运动员助学金、奖学金的支付。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基金支出日益增多。在目前体育基金的发展过程中,资金来源筹集已远远跟不上体育基金的支出,这中间的资金缺口只能依靠原始资金填补,加大了体育基金支出与筹资之间的资金缺口矛盾。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体育基金建设方面应不断寻找新的筹资途径及新的投资方法进行增值保值,以扩大原始资金的数量来跟上这种发展需要。

1 体育基金积累减缓的成因分析

1.1金融投资工具投资收益的变动对体育基金投资的影响我国基金会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基金会可以将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利息。”以一年定期存款为例,1996年是10.98%,以后一路下调,2000年是2.25%,现在是1.98%,下调幅度为79.4%,也就是说,依靠存款增值的能力减弱了将近90%。在进入2000年以后体育基金在银行的资金基本上已经达不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所以体育基金加大了对债券投资比例,因此体育基金的资金投资重点放在债券、股票上。2005年会较以前有适当增加,重点放在对现存债券投资品种的结构和期限进行合理调整,向中短期国债靠拢以达到体育基金投资流动性强的投资原则,这样做无疑是以收益的减少为代价的。流动性强是要求资金的变现能力强,因为它必须保证满足不定期的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保费的庞大支出。表1是我国从1999年到2003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与国债的各年利率对照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国债利率大部分时候是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但是这种差距正在减小,投资收益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体育基金大量投资国债也存在着较大的替代率风险。基金在股票这方面的投资状况也不容乐观,尤其受到股市非系统的影响:2003年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了1230多家,总股本5.8千多亿股,然而其在获得量方面有显著成绩时,其质的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较差,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差,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约束力弱和政策性特征明显,股民常常形容我国股市为“熊市”,它是说资金经常性地被股市套住,很难收回资金,要收回资金只能低价出售,有时间甚至血本无归。这对体育基金占有的流通股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对所持的国有法人股中体股份也有一定的影响。上述这些非系统的因素致使持有流通股的体育基金来说在股市上的投资不敢过多。国债收益的减少、利率下调和股票市场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基金会资金积累的速度。目前我国体育基金投资的市场途径有限,收益率偏低,使得体育基金的保值增值难度加大,也动摇了我国体育基金体系的稳定。

1.2体制改革与企业赞助能力减弱影响了体育基金的社会赞助 1998年我国体育管理改革,特别是成立20个项目管理中心,它们在向实体化过度的进程中,各中心的经营开发任务不轻,都在为在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块宝地而努力,这其中包括接受社会对体育事业的各种捐赠。而企业的决策者对体育项目的偏爱也产生了某种亲和力。这种捐赠具有很大的回报力度,所以企业一般对此乐此不疲。与捐赠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只落个名相比,企业当然愿意选择前者。这样做的直接后果造成目前很少有企业对体育基金进行捐赠。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国有企业冗员多、债务重、社会、社会负担大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国人民银行在1995年4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会管理的通知”中,强调“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基金来源主要来自个人及国外捐赠;国内提供捐赠的企事业必须是盈利的其捐赠资金不得进入成本。”也就是说必须是税后的利润才可以进行赞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赞助能力减弱,不少企业根本无心涉足赞助,即使赞助也会选择有较高回报的赞助各个项目管理中心的赞助方式。上述这些对我国体育基金社会赞助的资金来源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1.3体育基金投资体育产业的限制过多 与投资国债、股票相比之下,体育基金投资体育产业的资金收益率要高出很多,最高的年收益率可达到12%,最低的也在5%左右,在2005年初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预测了今年的投资回报率可到达40%左右。即使这样的一个高回报的投资途径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它是受到投资资金额度的限制,对体育产业的投资资金是不可以高过总资金的15%。那么在当前体育基金投资途径收益率普遍减少的情况下,对投资额度的限制无疑是很不明智的。其次选择的体育企业还必须是体育用品制造业。这无疑把许多可以选择更高投资收益的其它体育产业的机会给剥夺了。此外由于当前体育基金对我国体育中介组织还比较陌生,造成体育中介组织对体育金融领域涉及过少;加之我国体育资本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发展之中,上述这些原因就会使这种可以获得体育基金资金支持的机会并不被许多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所得知。

1.4参加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与获得奖、助学金的人数不断攀升加大了体育基金支出体育基金支出的迅速上升也是导致体育基金资金积累减缓的一个主要原因。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的赔付与运动员奖、助学金的颁发是体育基金资金的两个重要的支出途径。从体育基金对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的赔付与奖、助学金的支出来看:运动员奖励、助学基金支出从2002―2004年增幅达到了97.5%,同期人数的增长也达到了96.6%;伤残互助保费的支付的数额与参保人数也在不断上涨,伤残互助保险在03年中只有16500人参险,2004年参险

人数达到20 327人之多,涨幅达到了18.8%。2004年所缴纳的保险费与实际支出的赔款额差距达到了504.26万之多,该年月平均赔付额增长达到了39.36%。面对体育基金支出资金的不断增加,而体育基金资金筹集途径与数量却又在不断减少,这无疑加大了体育基金资金积累的难度。

2 针对体育基金资金积累减缓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完善现行的基金保值增值方式,尝试开辟新的投资渠道,是解决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个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能够有效地减少其中每一种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体育基金的投资组合形式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即要看资本市场中有多少具有比较稳定回报率的金融工具可供基金投资选择。如果资本市场是不发达的,那么金融监管机构通常会对体育基金的投资加以比较严格的控制,限制它们向风险较高的金融工具投资。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可供我们选择的投资机会逐渐会多起来,体育基金的投资组合也就可以越来越多样化。

2.1通过减持部分国有法人股来增加体育基金的资金筹集

体育基金持有中体产业的国有法人股达到了19376600股,持股比例达到了43.8%,在1995年以每股1元左右购得,2005年中体产业每股8块。假如将手中的国有法人股全部减持,那减去减持成本后净收益将会达到0.58亿,收益将会达到1.47亿。那将会解决目前体育基金资金筹集不足的困难。通过循序渐进的国有股减持与变现来补充体育基金,并继续用于其它投资,既能促进中体产业战略重组与证券市场规范发展,又解决了体育基金积累不足的困难。

2.2从政策上对体育基金加大倾斜的力度 当前我国体育基金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之中,还有许多法制、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尤其从投资政策上讲,对体育基金的投资限制过多。从当前来看在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从这几年的奥运会奖牌数量的增长就可以看出来,相对于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言,体育基金的发展又处在较低的水平,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其投资限制过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全力备战2008年奥运的阶段中,如何对我国竞技体育实行全方位的保障,如何更好地激励广大运动员、教练员为国争光是我们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在现行情况下可以考虑取消对体育基金专款专用的限制。对于由体育基金会的关怀基金、训练奖金可以实行年初划拨年底发放,那么所留有的时间可以把这笔资金进行投资增效;伤残互助保险的保费可以进行短期投资,如短期的资本市场的拆借。其次,应放开体育基金投资体育产业的政策,特别是放开投资额度及投资行业的限制,转向体育产业内的各个行业的投资,不拘泥于一定的投资额度的限制,而是选择高投资收益率的行业,进行大额、重点投资。制定、建立一些在保证体育基金投资体育产业的政策、法规,保证体育基金的投资顺利实施。在目前国债、股票收益率偏低的情况下,体育基金投资体育产业的收益率较高,但是却受到投资额度的限制,收益率却不是很理想,所以投资额度的限制应该取消。最后,对于体育基金可以适当放宽投资地域的限制,逐步允许可以向境外资本市场投资,对于体育基金来说这样以来既丰富了投资工具,还赚取了客观的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是获得了更高的投资收益。

2.3建立以体育基金管理中心为核心的资金调配中心 我国体育改革,特别是成立20个项目管理中心对我国体育基金社会赞助的资金来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此我们可以成立以体育基金管理中心为核心的资金调配中心。具体的做法是:根据社会企业赞助金额、赞助回报要求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划拨赞助金额,并根据各项目中心的需求,把赞助资金划拨到各个项目中心;由体育基金管理中心来整合各个项目中心的资源,做到统收统支,这样可以更有效地筹集资金,更有效地使用资金;避免各个项目中心为争夺有限的赞助市场而出现相互倾轧的现象,也避免了各个项目中心相互竞争使体育基金社会赞助资金筹集处于不利的局面。

2.4体育基金投资多元化,降低风险,提高收益任何一种投资都会具有一定风险,为使体育基金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保证投资相对安全,就必须将体育基金投资的风险分散,实行投资多元化。风险分散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体育基金的投资投向多个项目,以避免风险集中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如将一定比例的体育基金按一定的比例投向股票、债券、产业投资等项目。可以针对股票的类型选择投资,这样即使某一个投资工具受损,还可以用其他的收益来补助。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体育基金的支出来划分投资方向:一是随时支付的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金,这部分资金要求随时支付,所以要求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因此可以首先选择银行的存款,其次也可以选择投向货币市场、用于资金短期拆借,商业票据贴现,购买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债券等;二是用于将来支付的老运动员、教练员关怀基金与运动员奖励、助学基金。这部分资金的支付是有规律的,而且在一年左右,那么这部分基金不要求及时变现、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因此可以用于中长期储备性投资,如信托委托贷款或直接投资。在投资多元化的基础上,要尽量实现收益率多元化。

第4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羊群效应;行为金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的研究进入金融领域,行为金融学理论在对一系列不同于有效市场假设的异常现象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羊群行为作为行为金融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备受学者关注。羊群行为是股票市场异象之一,它难以用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之上的传统金融理论进行合理解释。它的概念来源于动物界,意指动物们群居生活、成群移动等行为;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思考、感官和行动,采取跟大多数人一致的策略,以期降低决策失败的风险,减少行动成本,尽可能地增加收益。随着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这一概念被进一步引人金融市场,用以表达在信息不确定下,投资者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出现“羊群效应”、“聚集效应”,导致股票价格就出现系统性的偏差。本文主要针对股票市场上的羊群效应进行研究探讨。

1 羊群效应的概念及特征

羊群行为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金融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有限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环境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的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得到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把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称为羊群效应,主要研究信息传递和行为主体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

羊群行为的特征包括:(1)先做出决定的投资者的行为对后面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常常会导致投资者形成错误的投资决策;(3)当投资者发现决策错误之后,会根据更新的信息或已有的经验做出相反的决策,从而开始新一轮方向相反的从众。从羊群行为的特征可以看出,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条件:首先,别人的决策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否则无法模仿;其次,所有决策并不是同时做出的,而是有先后次序发生的。

行为金融学是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偏差的系统分析来描述羊群行为的。当证券市场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心理因素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投资者的行为。每一个投资者开始总是试图进行理性投资,并希望规避风险。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2 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

机构投资者的特点是既有个体的行为特征又有群体的行为特征。在股票市场中,一方面投资基金的投资决策主要由基金经理做出,因而基金的投资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基金经理个人的投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投资基金由于是群体性的研究,其信息来源比一般个体投资者要广得多,故而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又带有群体行为的特征。因此,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因素

(1)机构投资者的委托机制不完善

从投资股票者来看,作为人其目标是让委托人的满意度最高,尽管在投资初期,基金公司对投资策略、投资风格、投资理念也做了详细地制定,但是毕竟是要取悦委托人。因此,基金公司原先的投机策略不得不让位于对名誉的维护,不得不从众和跟风。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如果采取同其他基金同业相同的投资策略,则至少可以取得平均收益水平,相同的策略操作产生了羊群效应。

(2)缺乏信用经济基础

股票市场的建立需要发达的信用经济基础,但对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的中国来说,必然会带来不健全的股票市场。同时市场基础不完善的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较大,当投资者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时,特别是当投资者依靠自身能力不能做出正确判定时,投资者将会明显地追随其他人的观点。市场波动性越大,市场风险越大,投资者的预期就越不确定,这时候投资者会更多地观察他人的交易行为并加以模仿羊群行为程度增大。

(3)可供股票投资者选择的优质品种不多

由于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股票估值偏高,具备投资价值的优质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的数量过少,稀缺的优质公司股票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基金追逐的对象。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机构投资者在挑选自己投资组合时都纷纷追逐市场热点,同时买卖相同的股票,选择那些业绩突出,盈利能力强,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龙头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同时投资于少数蓝筹股绩优股的现象,产生基金投资的“羊群”效应,交叉持股自然不能避免。

(二)投资者自身因素

(1)投资理念模糊、投资知识缺乏

我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大多数缺乏专业的股票投资知识,这表现在投资者无法分析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或对国家出台的政策不能从深层次的把握,同时对经济的动向不能很好的把握,这就造成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判断股票的价值,很容易形成混乱的投资局面。同时市场上那些专业的投资者一般都系统学习过投资知识并且经验丰富,对信息的把握能力也比普通的投资者要强,也能够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以及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这些投资者往往成为羊群效应的领头羊,而那些缺乏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成为羊群。

(2)从众投资者的非理性跟风

从众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做出的决策并不完全出自其理性的分析,而更容易受情绪、心态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当投资者处在投资群体当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行动。这样做可以使个体获得一种安全感。当投资者做出的决策与其他人不一致的时候,投资者很容易怀疑自己的判断进而改变自己的判断,选择与其他人一致的行为。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大部分缺乏专业的知识,对于那些最近几年才加入到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来说更加缺乏相关的经验,绝大多数投资者没有接受投资方面专业知识的训练,对证券市场研究能力不强,不能够对相关的股票进行系统的合理分析,他们投资时候往往是听取各种专家的建议,这些投资者就扮演着跟随头羊的“羊群”。

(3)缺乏良好的心态

我国股票市场建立时间短,多数为新股民,这些投资者往往缺乏良好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投资者抱有非理性的收益预期;第二,获得虚假的心理安全感;第三,大众化思维。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容易出现去个体化倾向,即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更倾向于采取与集体一致的行动。行为金融学也赞同这个观点,并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资行为受其情绪、态度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3 弱化羊群效应的措施

理性的羊群效应对我国的股票市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个人投资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对市场有效信息的充分掌握,因此理性的羊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投资者确定自己的投资策略,获取收益,规避风险。其次,理性的羊群效应有利于加快股票市场价格发现的速度,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的稳定,因为此时羊群效应的发生使得大量资金能够快速的向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流入,从而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职能。除此之外,理性的羊群效应能够促进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使得股票的价格更向其内在价值靠拢,这能有效的提高市场效率。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

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形成羊群效应的主要原因,只有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资者及时掌握真实有效并且全面的信息,市场才能够逐渐变得公平。为了增强信息市场的透明度,使投资者获得完全公平的竞争条件,弱化市场羊群效应,就要充分和及时地披露真实信息。所有可能对股票市场中的股票走势产生影响的信息都应该及时的予以公开,包括企业对某个项目的操作情况,如兼并和收购的各项工程的进展情况,不能等到股价急剧变化之后再披露有关资料。而由于上市公司在披露自身信息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也因此需要监管制度的约束,对于瞒报信息或者报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应当予以严厉的处罚。

(二)培养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倡导正确的投资方式

羊群效应的另一重要产生原因,是由于投资者抱着投机心态的错误投资理念,普遍持股期限短是其一大特点,在市场出现震荡时,羊群效应会使得市场震荡进一步恶化。因此,一是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向公众传输选择有价值的股票长期投资长期持有,以公司价值为投资目标的理念。二是加强管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红政策,杜绝上市公司不给股东配发红利的现象。三是对股票投资者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倡导以长期投资价值为核心的投资理念。在进行投资时应以长期平均收益为中心选择有价股票,即选择一个有潜力的有价股票长期持有,而不是跟风炒作。当市场中的投资者更成熟更理性时,市场中的羊群效会减少。

(三)改善股票投资市场的外部环境,拓宽投资渠道

一方面,规范上市渠道,尽可能地扩大市场的容量,并将重点放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快发展股票类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选择投资组合时有更多的风险对冲工具,为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刀剑,不仅对股票市场起着稳定作用,同时也可能加剧股票市场的动荡。但是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推出的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业务,门槛过高,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无法涉足,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明显,甚至可能成为那些机构投资者操控市场的工具,从而加剧市场短线的风险性。纵观国外成熟的股票市场推出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对市场所起的稳定作用,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金融衍生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股票市场中的羊群行为,能够为市场长期的稳定发展带来好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衍生工具带来的稳定功能,对衍生工具带来的危害采取弱化遏制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曾云龙.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研究[D].广州大学,2013.

[2]崔显林.论当前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的危害及对策[J].全国商情,2009,4:49-50.

[3]罗冠男.我国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行为分析[J].经济视角,2013,12:7-8.

[4]李厚泽.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比较及其演化研究[J].时代金融,2012,3:145-146.

[5]尹晓光.我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6]沈潇茹,陆珩,李晓钟.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2013,15:108-110.

第5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线走势,过去的K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赌场资金效应”,赌场资金效应是指在赌博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赌博,再次的赌博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第6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线走势,过去的K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赌场资金效应”,赌场资金效应是指在赌博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赌博,再次的赌博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参考资料:

第7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 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 to 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 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 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论-文-网 LunWenData/Com)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 线走势,过去的K 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赌场资金效应”,赌场资金效应是指在赌博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赌博,再次的赌博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 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参考资料:

第8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线走势,过去的K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赌场资金效应”,赌场资金效应是指在赌博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赌博,再次的赌博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参考资料:

第9篇

关键词:农村物流;物流金融;利益主体;激励机制;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3-0022-04

现代金融活动的核心问题是其激励问题。研究现代农村物流金融激励相容制度安排,能帮助克服农村物流金融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制度所涉及的各利益主体提供有效的激励作理论参考。如何创建一个多元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企业产权制度格局,建立适应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企业发展的农村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激励相容机制,对我国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创新,建立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Ⅲ,完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体系,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物流,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激励相容理论概述

“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lbility)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教授威廉・维克里(wiuiam Viekrey)和英国教授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Mirrlees)引入经济学领域,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他们使用委托模型讨论激励问题,并使用“激励相容”概念。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将经济学意义上的委托关系定义为“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或者说,知情者(Imfarmed Player)是人,不知情者(Unln-formedPlayer)是委托人”,由于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人的行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又难以观察到这种偏离,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从而出现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在任何激励合同下,人总是选择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任何委托人希望人所采取的行动,都只能通过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实现。但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也存在着激励的问题。因此,经典激励相容理论不仅仅适用于物质激励的情形,还适用于低层次的制度。这对我国发展现代农村物流,建立适应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企业发展的农村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激励相容机制,构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正相关性分析

依据现代“激励相容”理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物流企业、商业银行与民间投资者或境外资本,在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建设与营运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体是经理人,这些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函数。经理人的目标函数是收入最大化;物流企业、商业银行、民间投资者或境外资本三者作为投资者的目标函数是利润最大化;政府的目标函数是发展最大化(经济发展是对政府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三个目标的概括)。根据各目标函数的不同,将现代农村物流金融诸行为主体分为经理人、投资者(物流企业、银行与民间投资者或境外资本)和政府。三者之间各行为主体的目标函数具有一致性,其表现为:一是相互的制度界定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共享的价值理念是其发展的充分条件。

(1)经理人。经理人具有人力资本所有权,个人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构成了经理人人力资本所有权的具体内容。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本表现出人力资本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两个特点。人力资本的选择性表现为空间的选择,人力资本的创造性表现为有效的人力资本与有效的物质资本相结合,并能创造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一切都源于人力资本对财富的追求与创造,激励机制是刺激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驱动力,可表现为高薪与奖金,也可表现为股份与期权。

(2)投资者。投资者是资金的提供者,在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建设中,投资者提供资金的方式和程度,决定着投资者相应的股份或债权以及承担的权利与责任、风险与报酬。拥有人力资本所有权的经理人和拥有农村物流金融中心财产权的投资者,必须拥有经济选择的自。作为分散的、众多的个人和企业没有经济选择的自,就不能发现、挖掘、分析和运用市场信息,就不可能有激励的积极性和效率。人力资本是生产技术函数中人的源泉,设备、土地、货币和技术是生产技术函数中物的源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结合的不同形式构成了不同的体制环境。个人和企业越有活力,经济效率就越高,即个人和企业的目标函数具有一致性。

(3)政府。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行为主体,政府目标函数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系列微观目标指数的总和,是微观主体活动在宏观总体上的反映。如果微观的个人收入水平高,则宏观的国民收入水平高;如果微观的企业富有竞争力,创造的产品价值高,则宏观的国民生产总值水平高;如果微观的个人就业难,企业开工不足,则宏观的失业率较高或经济不景气。只有微观的个人和企业有活力,有经济效率,才会有宏观的经济总量指标的提高或增加。因此,“十一五”时期,重点要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就得开拓农村市场,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现代农村物流的发展与农村消费的增长呈正相关性。由此可见,在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经理人、投资者、政府各利益主体行为的空间选择和目标函数具有一致性,在经理人与投资者高度的自主性、政府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的前提下,经理人的收入水平、投资者的投资利润水平和政府的效用水平,三者目标函数趋于一致并呈正相关关系。但从市场动态演变和相互博弈进行分析,三类利益行为主体目标函数则经常处于相互博弈之中。

三、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激励相容博弈分析

现代农村物流金融诸利益主体激励相容的博弈,主要表现为经理人、投资者、政府三大利益主体行为之间的博弈。

(1)投资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博弈。在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的相互博弈中,作为委托人的投资者与作为人的经理人,可能存在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经理人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面临经理人的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双方博弈的第一阶段,投资者可以选择不与经理人合作,这时双方各得0的收入;双方博弈的第二阶段,如果投资者选择与经理人合作,经理人却选择拒绝,双方各得0的收益;如果经理人

选择接受,博弈进入第三阶段,经理人就其努力程度作出选择。双方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第一个数字表示投资者的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经理人的收益。

图1中的C表示投资者的机会成本,即投资者选择其它项目的所得,一般指社会平均收益;U0表示投资者选择合作,经理人选择接受时候,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收入;w表示经理人在不努力的时候所获得的报酬;r为激励因子;a为经理人努力时投资者的收入乘数,通常a大于1。

在上述博弈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能使经理人在接受合作并努力工作,必须设计一个激励因子r,只有当经理人努力得到的收益比不努力时大,经理人才会选择努力工作;假设经理人因为努力而牺牲的时间与精力给经理人带来的效用为e,当r>e时,经理人选择努力工作提升公司业绩,当r

(2)投资者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在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建设的博弈过程中,投资者与政府之间的目标函数通常也会不一致,如投资者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会尽量少雇佣员工,提高佣金,并希望少缴纳利税等,而政府的目标函数是为了使经济能持续稳定的发展,所以政府希望企业能降低佣金,广泛地开展业务,缴纳税费,多雇佣员工以降低当地的失业率。政府作为规则的制定者,企业作为游戏的参与者在多个方面开展博弈。

假设政府为A,投资者为B,B有两个投资机会,一方面是投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另一方面是投资其它项目,假设B有资金w,在A没有任何行动的情况下,B选择投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所获得的收益为U1,A获得V1的收益,B选择投资其它项目所获得的收益为U2,A获得V2的收益,考虑到投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能迅速地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使A的收益比较大,即V2>V2,而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的建设属于投资大见效慢,且风险大,按照市场原则投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所获得的收益U1应该小于投资其它项目所获得的收益U2。因此,如果A不采取一些激励措施,B不会选择建设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

在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的建设中,为了吸引投资,A必须对建设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的投资者B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低廉的土地价格等。当A实施优惠政策时,B选择建设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其增加的收益则为R,A增加的收益为r,而A实施优惠政策对B投资其它项目没有影响。A、B在各自行为下的收益如表1所示。

显而易见,在表1中,当B坚信A为了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的建设,确定会实施优惠政策激励投资者,则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就是A选择激励,B选择投资建设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

四、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激励相容机制的构建

在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建设中,投资者需要面临企业内部(经理人)激励与外部(政府)激励,建立激励相容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机制,能使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各主体的利益选择空间和收益函数趋于一致。良好的激励相容机制能使各利益主体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这对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激励不相容的机制反而会阻碍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激励相容机制的建立,在其构建的路径上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1)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结构。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结构,就是要调整利益主体目标,使利益主体目标与制度目标更加趋于一致,从而在实现主体目标选择时,制度目标也得以实现。但是,由于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企业各利益主体需求的“多维性”,且需求的满足存在明显的效用递减规律,要设计一个主体目标与制度目标完全一致的激励结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设计一个多层次的多元化激励结构,是建设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首要的任务。

(2)注重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问题。“委托-”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现象越严重,信息失真的程度就越高,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就越容易出现问题,激励相容的实现也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企业的委托一关系中,人是私人信息的拥有者,存在单方面的信息优势;经典激励相容理论,是通过向人支付“信息租金”来诱使人揭示其私人信息,从而达到其激励相容的目标。通过委托人制定相关契约要求人披露信息,将会大大降低达到同样效果的成本。因此,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企业各利益主体激励相容机制委托人实施激励相容制度的重要内容。

(3)加强长期的利益激励。在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企业各利益主体激励相容机制中,投资者与经理人之间建立有效的长期利益激励,是使投资者与经理人目标趋于一致的重要手段。建立长期利益激励机制,以及专用性人力资本与长期雇佣制度,能使经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且使经理人承担了一定的经营风险,矫正经理人的短期行为,从而发挥长期激励作用。1996年《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企业500强中,89%的企业已经在高级管理人员中实行了这种制度,而且股票权数在企业总股本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在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时,应该注意股票期权的形成办法、比例与实现方法。因为股票期权持有者,可以比较市场情况,在有利可图时执行期权,否则将放弃期权的执行。因此,从技术地位、显著的市场份额和有效未来成长的战略优势中获得成长期权价值,加强长期的利益激励,建立股票成长期权,这对高科技行业或新兴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企业的发展格外有价值。

(4)建立适当的精神激励。马克思早就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使得社会文化水平成为影响其主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人对具体目标的理解和选择。因此,在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激励相容机制建立中,通过对被激励者进行文化熏陶,并以适当的精神激励,使其认识到原本没有认识到的目标,从而对自身的目标作出新的调整,这也成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各利益主体激励相容机制建立的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第10篇

【关键词】证券市场 归因偏差 过度自信

一、过度自信行为的分析

(1)个体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分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表现为:归因偏差即很容易将股市投资的成功归于自己的正确判断,而把失败归因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在归因偏差的引导下,投资者坚信他们掌握了必要进行投机易的信息,所以经常在不确定的未来价格情况下出现非理性的投资,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自己过度自信心理。另外,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会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导致大量盲目交易。具体表现为“换手率”。同时个体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使其容易低估风险,倾向于持有高风险资产组合。

(2)公司管理层过度自信行为分析。过度自信心理在公司管理层中更具有普遍性,已有很多研究表明管理层非理的普遍性。管理者非理性是高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倾向。管理层的过度自信表现在投资决策中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对证券有认识上的偏差,一般会认为有效的市场低估了企业的风险证券,会偏爱企业内部资金使得投资不足;在投资预算中,过度自信使他们坚信高的投资回报,投资时又会高估投资项目的价值和产生的现金流,容易投资一些净现金流为负的项目,出现过度投资。管理层这种过度自信的直接后果就是损害股东利益。

(3)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分析。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价格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我国股市中,可以从机构投资者的心理偏好中看出“金融市场异常现象”的一些原因。因为在中国股票市场这样一个不成熟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好比较突出和显著。同时,也存在“归因偏差”。当股票价格处于上涨阶段时,机构投资者会把持有股票的账面收益率的增加归结为投资决策的正确,偏好过度自信的心理;当股票价格处于下跌阶段时,机构投资者又过分相信自己掌握的信息,低估股价进一步下跌的信息的精确性,往往在股票市场反弹时抛售。机构投资者的这种过度自信心理在其投资决策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中国股票市场会出现用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暴涨暴跌、高换手率等。

二、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过度自信对交易量的影响。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市场中的交易量会增大。投资者买进的股票表现差于卖出的股票,这些投资者交易过多,由于交易成本的原因,过多的交易损害了其收益,其解释是投资者是过度自信的,过度评价了其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并错误地解释了这些信号,才导致了差的决策。

(2)过度自信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在理性市场中,只有当新的信息出来时,价格才会有变动。但是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会对市场波动性产生影响。过度自信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信息在市场中是如何散布的。如果少量信息被大量投资者获得,或者公开披露的信息被许多投资者做了不同的解释,过度自信会使这些信息被过度估计,导致价格偏离资产真实价值,这时过度自信损害了市场效率。

(3)过度自信对波动性的影响。过度自信的价格接受者会过度估计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会导致总的信号被过度估计,使得价格偏离其真实价格。由于过度自信使投资者扭曲了价格的影响,使市场波动增加。过度自信对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特征交易者的数量、财富、风险承受能力和信息。

(4)过度自信对投资者期望效用的影响。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其资产组合并没有完全分散化,集中的资产组合会降低其期望效用。如果信息是有成本的,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花费更大的成本去成为知情者,同时进行更频繁的交易,由于交易费用的原因,过多的交易会降低其净收益。

过度自信的决策行为对个体投资者、公司管理层、机构投资者的都有很大影响,并且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经济后果。鉴于此,对于个体投资者应该重视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对股市的影响,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促使他们的投资理念日趋理性。对于公司管理层,应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通过合理化的制度来约束管理层的过度自信行为,进而减少股东的损失。对于机构投资者,更多的是强化政府监管,完善股市相关制度,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来减弱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好的负面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羊群效应;心理行为障碍;行为陷阱

一、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又被称为羊群行为、从众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群体压力之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在行为金融学看来,羊群效应是影响资产市场价格水平内在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羊群效应发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不完全。模仿他人的行为可以节约自己搜寻信息的成本。研究发现,人们越是缺少信息,越是容易听从他人意见;(二)推卸责任的需要。这特别集中表现在一些投资经理和股评人士身上;(三)减少恐惧的需要。人类属于群体动物,偏离大多数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孤独、恐惧感;(四)缺乏知识经验以及其他一些个性方面的特征。比如,智力低下者,接受信息能力较差,思维灵活性不够,自信心较低,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有较高社会赞誉需要的人,比较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许,因此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高焦虑者从众性较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羊群行为。

市场并不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市场。每一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投资理念,有人注重短期,有人注重长期,市场是完全竞争,单个人在大趋势中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创造者。因此群体心理的作用是可观的,甚至是可怕的,举例说明,在股票市场上,“集体决策机制”就是一种群体心理行为。

“集体决策”中的“集体”不一定就是心理群体,但是集体比个人更容易转变成心理群体。有研究表明,在股市中,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集体决断非常容易导致更高的差错率。

对于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集体决策”的典型表现就是“讨论行情”。无论是在交易场所还是在证券论坛,由于心理因素使然,讨论行情的现象屡见不鲜。讨论行情的过程不但是一种群体心理决策行为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绪相互传染的过程。

按照法国的心理学家勒庞的理论:心理群体的思维模式的有以下几个最基本特征:1、表象化:心理群体几乎不具备逻辑推理能力,也不接受任何逻辑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一特征表现为“肤浅”和表面化;2、形象化:心理群体具有极高的形象想象力,也极易接受形象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群体善于理解“图象化”的建议,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目标。

勒庞这一理论在证券市场中得到深刻体现。市场常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激发起心理群体的情绪冲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煽情”。看看每日见诸证券报刊的股评术语,诸如“大盘有调整的要求”,“黑色星期一”,“空方突破1600防线”,“重大利好”、“重大利空”等等,这些报纸上或者各种股票软件上经常会出现的煽动性的字眼常常会带动一大批人,这就是群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力。

二、羊群效应中反应出的证券投资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障碍

1、心理行为障碍的概念

所谓证券投资心理行为障碍,就是指投资者想达到却没有达到某一目标(获利水平)的心理、行为上的原因;不仅个体投资者会存在投资心理行为障碍,机构投资经理同样存在类似的心理行为障碍。证券投资心理行为障碍可分为两大类:行为障碍与心理障碍。本文阐述的羊群效应就属于行为障碍中的一类。

2、证券投资中的行为障碍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行为障碍分析主要包括:过度反应(overreaction)与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1][2]、行为陷阱(behavior traps)、错位效应(disposition effect)。

本文主要阐述下行为陷阱:所谓行为陷阱,即投资者采取一些潜在的有害行为而妨碍了目标的实现(plous,1993)[3]投资者常容易落入的行为陷阱有投资陷阱、恶化陷阱、集体陷阱、时间延迟陷阱、无知陷阱、一美元拍卖陷阱等等。

投资陷阱指的是先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会影响个体其后的决策,因而它也被称为“沉没成本效应”。有研究表明,投资者对某股票分析越多,收集的信息越全,也就对该股票上涨的判断存在越高的信奉水平。产生这种沉没成本效应的一个原因,在于投资者的启发式加工应用不当。对投资者而言,多考虑机会成本无疑是克服投资陷阱的好办法。

恶化陷阱又被称为“滑动强化陷阱”。“滑动强化陷阱”可以解释为什么投资者的价值曲线会是1型。正是由于滑动强化存在,随着投资者收益的增多,要增加一定量的主观正价值,需要增加更多量的收益;随着投资者损失的增多,要增加一定量的主观负价值,则需要更多量的损失。

集体陷阱指的是个体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股票市场的泡沫、金融崩溃等集体非理都是一些个体的理所致。广大散户的整个资金量并不比主力的资金量少,但却不能像主力那样影响股价,其原因也就在于散户群体中存在集体行为陷阱。

无知陷阱是指个体由于对行为的长期后果无知所导致的行为陷阱。股市是没法完全准确预测的,但还是有许多人乐此不疲地进行预测,寻找着能击败市场的“模型”。正如人类和害虫的斗争一样,投资者从来没有停止对股市进行预测。

“一美元拍卖陷阱”起源于“一美元拍卖游戏”。特格(Allan Teger)研究发现:在对1美元进行拍卖时,参与者在最初时总是由个体收益所驱使去参与竞标;但随着竞标的继续进行,参与者更关心赢得这场比赛,以挽回面子,尽量减少损失,并给他的对手以惩罚。这种逐步落入陷阱的情况往往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情境下最容易发生。股票市场是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因此这种“陷入”经常发生在股民和投资经理身上。

三、小结

证券投资者的心理行为障碍严重影响其投资业绩,导致各种证券投资心理行为障碍的深层原因非常复杂,学术界目前对某些现象也无法加以合理统一的解释。而心理学的“理论丛林现象”更是加剧了解释的困难。投资者要提升投资业绩,就必须克服上述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复杂网络;投资行为扩散;心理阈值;随机演化模型;政策建议

一、基本思路

一般而言,行为扩散的传播渠道包括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人们的许多行为都会受到其身边的朋友、同事、邻居或社会中其他与之邻接的人影响。对于证券投资行为而言,人际传播网络对投资行为扩散至关重要。因为在证券投资市场中,个体投资者高密度的接触促使其产生激烈的互动,同时受情感的控制,产生所谓的“隧道现象”,造成众多个体投资者的心理经互动后达到思想观念和感情一致的同化融合状态,并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等途径加速投资行为的传播和扩散,直到形成特定的群体投资行为模式。这种彼此助长、相互促进的从众行为,是投资者群体不断扩大的重要诱因。基于此,我们采用心理阈值衡量启动个体投资者从众行为的临界影响程度。所谓心理阈值,通俗地说就是心理承受的极限,心理阈值越高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越强,则其从众的倾向越低;而心理阈值越低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越弱,从众倾向越高。传统的模仿传染模型往往用一组确定性的微分方程描写传播扩散的动力学行为,由于受研究工具的限制,无法探究人际关系网络类型对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复杂网络上的扩散模型建模方法,首先模拟出投资行为扩散的人际关系网络,为系统设定一些规则后让系统在该网络下自发演化,然后考察系统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若干性质。由于考虑了扩散网络拓扑结构本身对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因此可以得到很多传统模型不能得到的结果。

二、模型构建

对于投资行为扩散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判断是研究行为扩散的前提。由于能够用来描述投资行为扩散的定性约束很少,需要根据常识和专家知识进行过滤,建立相关的约束规则。对于潜在投资者网络结构的判断可以:(1)借鉴过去的相关投资行为扩散研究中对投资者网络的观察结论;(2)将一个假想的投资行为介绍给潜在投资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网络结构;(3)在某种投资行为扩散之前调查潜在投资者的网络结构。本文采用网络图的形式描述投资行为扩散的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我们用G(V,E)表示人际关系网络,其中V是顶点集,E是边集,每个顶点代表系统中的一个人,两个人之间有一条边相连,表示这两个人有可能发生联系,从而可能使投资行为扩散,这里记为相邻个体。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要,我们采用邻接矩阵定义人群中的关系网络。如果第i节点与第j节点之间有边相连,对应的邻接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和第j行第i列的元素都为1,否则为0,如图1所示。

系统完成对每个未投资行为的节点进行检测和转变过程称之为一个阶段。用t表示系统所处的阶段。投资行为对节点i的吸引力c(i,t)由t阶段时,邻接的节点中已投资行为的节点个数m(i,t)以及邻接节点的个数n(i)所决定:

模型有两个假设:

(1)每个阶段,投资者要决定是否跟风投资。如果某种投资行为对一个潜在的投资者的吸引力c(i,t)大于其心理阈值,他将跟随投资;

(2)投资行为扩散过程中,人群中的人际关系保持不变。

按照上述假设规则进行演化迭代,演化过程如图2所示:

图2中,(a)为系统初始化,随机指定初始投资行为节点,(b)、(c)是相继的演化进程,即从系统现有投资者的节点出发,对每个未投资的节点检测,判断并完成未投资节点的转变过程。

三、基础网络

证券投资行为扩散动力机制极其多样化,决定了其基础网络有着不同的网络性质。本文主要以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随机网络、无标度网络以及小世界网络为基础网络,在试验中将网络规模均设定为N=2000,分别研究投资行为在这三种网络结构上的扩散情况。

1.随机网络。随机网络的连接是随机设置的,其大部分节点的连接数目会大致相同,即节点度的分布方式遵循钟形的泊松分布,有一个特征性的“平均数”,连接数目比平均数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都极少,随着连接数的增大,其概率呈指数式迅速递减,故随机网络亦称指数网络。

在随机图理论中,连接概率被定义为系统大小的一个函数:P为系统中已有边数占总边数N(N-1)/2(其中N为系统中结点的数目)的比重。随机网络的节点度的分布见图3(1)。

2.小世界网络。小世界网络是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两种极端网络中间地带的简单网络。这一网络在社会系统中有其根源,社会系统中大多数人是他们邻居的朋友——同一条街的邻居、同事以及他们朋友介绍认识的人,而每个人又有一两个远方的朋友——在其他国家的朋友或老相识——他们由Watts-Strogatz模型中重新连线得到的长距离边来代表。我们考虑以下随机重新连线过程:从一个具有N个节点以及每个节点有K条边的环形网络开始,以概率PNK随机给每条边重新连线,约束条件为节点间无重边,无自环。通过重新连接规则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线来增加该网络的无规则性。小世界网络的节点度分布见图3(2)。

3.无标度网络。无标度网络的生成遵循增长和择优选择两种原则,它存在拥有大量连接的集散节点。与随机网络和小世界网络的网络拓扑性质不同,在无标度网络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分布遵循幂次定律,其中大部分的节点只有少数连接,而少数节点则拥有大量的连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网络是“无标度”的。若将节点连接的分布取对数绘制在双对数坐标上,结果将成一直线,其网络节点度的分布见图3(3)。可见,一个社会系统若为无标度网络,它的最大特征是即使存在少数节点也拥有大量连接。这些节点可被视为意见领袖,拥有广泛的联系,这些意见领袖是系统中对其他成员接受传播信息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四、试验结果与分析

我们进行了四组试验,即基于随机网络的证券投资行为扩散演化试验,得到随机网络的连接概率对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见图4);基于小世界网络的证券投资行为扩散的演化试验,得到重新连接概率PNK对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见图5);基于无标度网络的证券投资行为扩散的演化试验,鉴于无标度网络中节点度数的大小相差悬殊,我们观察了初始投资行为节点的属性对证券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另外,通过试验得到初始投资行为节点的规模对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见图6);基于三种网络的证券投资行为扩散比较的演化试验,得到基于三种网络的投资行为扩散比较图(见图7)。试验采用的三种网络中有相同的边数6000、节点阈值均为0.01,对每种网络随机取两个度为4的初始投资行为节点。

图4表明,在随机网络上连接概率越大,投资者群体中个体的交往更广泛,投资者关于证券投资的信息沟通越便利、及时,投资行为扩散速度越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图5显示在重新连接概率越大的小世界网络上,即不太规则网络上的投资行为扩散更容易。在无标度网络上,图6(a)显示,随机选取的初始投资者节点的数目越多,即群体中采取同一投资行为的人数越多(比如同时买股票或投资于同一股票)影响力越大,该投资行为扩散得越快。节点的度大意味着投资者之间人群中建立了广泛的人际关系,便于扩散投资信息。前文将位于这种节点的投资者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投资行为扩散过程中发挥杠杆作用,能够加速投资行为在广大投资者中的传播进程。准确鉴定系统内的意见领袖,并有效控制他们,将对投资者从众行为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将图6(b)与(a)相比可以看出,随着心理阈值的增加,投资行为扩散的范围大大缩小。并且当初始投资者节点规模较小、他们的度数取为最小,投资行为无法扩散;当有更多数量的度数最小的初始投资者节点,投资行为扩散的速度和范围有了明显的提高。将三种网络拓扑结构中的投资行为扩散过程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在无标度网络结构中,投资者行为扩散更加迅速(见图7)。这主要源于意见领袖发挥着提高传播结构的网络联通性、加速投资行为扩散的作用。

五、政策启示

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得到这样几点启示:(1)初始投资者节点数目越多,投资行为越容易扩散,这与社会心理学群体规模与从众率成正比的结论是相吻合的。在证券市场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投资者集结在一起,由于情绪互相感染、暗示和模仿,个体往往会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在群体中有不良的情绪出现并呈现漫延趋势时,监管层应尽可能将通过适宜的渠道,将聚集的投资者分散开来,以免造成证券市场的疯狂飚升或恐慌性抛售,产生动荡甚至危及到国家金融安全。(2)开展行之有效的投资者教育,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培育长期投资、讲求投资组合的理念,有效提高投资者的心理阈值,使投资者了解各类非理产生的根源和危害,减少对他人投资行为的依赖,在投资活动自觉中防范各类证券欺诈和风险,以规避投资行为扩散造成的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3)新兴证券市场对于一国社会、经济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既能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职能,又不至于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政府对新兴证券市场的干预度往往高于成熟市场。然而,政府对新兴证券市场的监管却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监管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与政策制定者的本意相违背。为此,监管层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有效甄别证券投资行为扩散中的意见领袖,探求合理控制意见领袖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在投资行为扩散中的枢纽作用,将证券投资行为向有利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方向引导。

参考文献:

[1]罗伯特·J.希勒.非理性繁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DavidP.PoterandVernonL.Smith.StockMarketBubblesintheLaboratory[J].TheJournalofBehavioralFinance2003,Vol.4,No.17-20.

[3]N.T.J.Bailey.TheMathematicalTheoryofInfectiousDiseases[M].Griffin,London:1975.21-24.

[4]J.D.Murray.MathematicalBiology[M].Springer-Verlag,Berlin:1993.142-153.

[5]P.S.Romualdo,V.Alessandro.EpidemicSpreadinginScale-FreeNetworks[J].PhysicalReviewLetters,86,2001:32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