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族音乐欣赏

民族音乐欣赏

时间:2022-10-26 02:38: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族音乐欣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族音乐欣赏

第1篇

自从我园开展省教科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展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研究”以来,在进行专项的音乐活动外,还力求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的音乐活动环境,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以进一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一、创设多方位的音乐欣赏环境

研究表明,环境对人们能产生暗示、感染、熏陶和塑造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十分深刻,表现在幼儿身上就更为明显。因此,我们注重为幼儿创设浓郁音乐气息又与各教育领域整合的多方位的音乐欣赏环境。

1.走廊文化

如名画欣赏长廊。艺术不分家,借助美术作品提高幼儿的音乐智能是很多教育家都提倡的。因此,幼儿园充分利用长廊布置专题名作展览,主要有关山月、郑板桥、齐白石等的拿手作品。孩子们利用来园、离园、散步等时间都有机会与大师接触,时时感受艺术作品的美。再如民俗风情廊,步入长廊,首先跃入眼帘的是56个身穿各民族服饰的民族娃娃,他们神态各异,似乎在热情地邀请你快去了解他们民本文由收集整理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沿着走廊一路走来,有京剧脸谱、蓝印花布工艺品、藏族的哈达、新疆的帽子等等。鲜艳的颜色,富有特色的造型,给幼儿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感受到祖国艺术文化的博大精美。

2.班级欣赏园地

我园在每个班级都开设了民曲欣赏园地,各班根据班内幼儿特点,收集并布置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各班除了在选材上各具风格,在布置装饰上也各有特色,有灵活的版块布置,有固定墙面的布置,有悬吊空中的布置,也有见缝插针的零散布置等。班班都有民俗特色,一个班级一个主题,小班注重本地民俗;中班注重地区民俗;大班注重中国特色民俗等,通过换班,幼儿三年的幼儿园生活能学到很多精彩的民俗艺术。进入班级,仿佛进入了一个个艺术的殿堂。

3.民曲萦绕

为了让民族音乐与日常教育有机结合,利用园内安装的智能广播系统,设置几个时间段分别播放不同的音乐,将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的音乐指令系统化,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播放民曲,让优美的经典民曲萦绕孩子的生活空间,陶冶孩子的情操。

二、提供多样性的音乐教育环境

民族音乐内容广泛,知识面广,让幼儿理解和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提供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活动。

1.形成宽松、愉悦的心理空间

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允许孩子根据他们不同的感受、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只要幼儿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只要情绪上与音乐保持一致,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今后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例如,欣赏《摇篮曲》,它是一种抒情曲,在欣赏时,教师有意让有的幼儿扮演妈妈闭目聆听抚摸自己的手臂,让有的幼儿深情地闭上眼睛,学宝宝安然入睡的样子,让他们在温馨、柔和的音乐中去体会乐曲的意境,感受躺在摇篮里享受妈妈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听着听着,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左右摆动,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幼儿的情感和作品本身的情感融合了。由此可见,和谐、融恰、活跃的心理空间可让幼儿的思维更活跃,感情更丰富,反应更积极。

2.开发有趣、丰富的玩乐空间

卡尔·奥尔夫曾说:“音乐原本是充满乐趣的事,在不经意的玩乐中,也能学到知识。”探索开发班级里更多更大的学习民族音乐的玩乐空间成为思考的内容。如最大化的音乐智能区,我们为幼儿创设了联合各类乐器、乐谱、表演道具、服装及多媒体设备的音乐智能活动区域。在我们的“才艺大舞台”上,为幼儿复习认识在民族音乐活动中所学习过的知识提供了游戏的机会,小朋友们可以用单独的节奏卡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拼出各种样式的节奏型,然后进行各种节奏练习、声势练习。这种自由、互动的游戏方式令孩子们高兴不已、玩了又玩。再如,功能化的多元智能区,在班级的区域活动区中,我们搜集了与我们的各个民族音乐主题课程活动相关的玩具、图书等,引导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用折、剪、贴、画等方式制作民族表演服装,于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书中欣赏美丽的故事,感悟其中的善与美……这些活动,使幼儿在自己喜欢、感兴趣的活动中进行了科学认知、语言表述、社会交往、美术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与认知,为幼儿积累知识、进行音乐的表现和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3.提供求异、存同的自由空间

面对不同的孩子,我们也会相应地提供能体现差异性的音乐教育环境。例如,在音乐区角活动中,教师为资优儿童投放的各种材料、内容和所提的要求有别于

一般的幼儿,做到上不封顶。同时,还考虑到利用音乐智能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如听音乐编故事、跟着不同的音乐节奏拍皮球、多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等等。总之,我们是这样理解的:环境就是教育,教育要利用环境。

三、呈现多元化的音乐表现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地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原则之一,可见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孩子们喜欢表现,创设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能使孩子对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更加兴趣盎然。

1.“音乐墙”——展现感受民族音乐活动的进程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如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孩子大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游戏中来,对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愉悦感受与快乐向往。我们及时满足了幼儿的所想、所需,生成了“我和民族音乐一起玩”的音乐主题墙饰。鉴于幼儿平日活动中总喜欢唱一唱以前所学过的歌,玩一玩自己喜欢的音乐游戏,我们又引导幼儿亲手制作了“民族音乐花”,作为一个滚动墙饰,用图画、乐谱、节奏谱等形式,记录并展示一些学过的相关民族音乐内容,引导小朋友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与小伙伴一起玩玩、看看,复习巩固原有的知识,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新认识、新感受。令幼儿在玩乐中进一步学习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表现民族音乐,得到想象、认知、动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风采墙”——拓展表现民族音乐的个性舞台

通过音乐环境的创设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在各方面都获得了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我们的“明星宝宝秀”作为班级风采展示墙,为幼儿记录下了从各个民族音乐欣赏主题活动中或表演、或歌唱、或演奏、或游戏的欢乐片段。当幼儿看到自己的精彩“剧照”时,喜悦与骄傲的感觉油然而生,学习音乐、参与表演的欲望空前高涨。这面风采展示墙为幼儿主动动脑、动手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创造了最佳的互动机会与展示空间。

3.“联系墙”——体验家长资源的民族音乐魅力

第2篇

虽然钢琴属于舶来品,但是在我国,音乐的创作、发展都是以本民族的生产生活为根基,具有鲜明的民族灵魂。从赵元任先生1914年创作的我国第一首钢琴音乐《和平进行曲》到如今,已经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我国钢琴家、作曲家结合音乐的民族特色,创作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民族钢琴音乐作品。比如,1950年,丁善德先生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是选用舞蹈家戴爱莲的歌舞《马车夫之歌》旋律的首段描述部分主题创作而成。陈培勋先生创作的《广东小调“思春”》,是将广东民歌材料“移植”创作而成。此曲通过加花变奏、对答、装饰和展开的方法对原民歌进行改编,在保持传统广东民歌基础上,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曲式融合。1972年,王建中先生的《翻身道情》,以同名陕北民歌为材料,加上钢琴音乐成分写成。还有其著名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将陕北民歌《当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改编创作而成。作曲家利用加花变奏的技巧,将原歌节奏和西式节奏加以融合变化,深刻地展现了民族音乐的艺术风采。1976年周广仁先生创作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借用陕北绥德的民歌《三十里铺》。此曲通过将民歌元素在曲中不同位置变奏,增强了音乐的结构和表现力。此乐曲也使用加花变奏技法拉宽节奏,采用同向、反向和斜向的旋律线条,旋律若隐若现,音乐曲调的氛围增加,层次分明。节奏上密下疏或上疏下密。句式长短不一,句逗起伏有致,乐曲的欢快风格尽显。全曲主要构成是主题和八个变奏,钢琴音乐作品的故事性更强。此外,还有崔世光先生的《山东风俗组曲》,以东北民歌为基调;黎英海先生的《嘎达梅林》《兰花花》等优秀钢琴作品。此类民族音乐作品举不胜举,向人们展示了其深刻的民族风格烙印。

二、从钢琴音乐的表现看民族音乐的审美艺术

《阳关三叠》和《平湖秋月》突出表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中和之美”。《阳关三叠》展现的是一种平和、深沉、适度、层次感强的意境,将古人惜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进行了深入刻画。《平湖秋月》表现的是静、虚、淡、远,将宁静、飘逸、淡雅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利用古琴、唢呐的意境开拓了钢琴音乐表现的新领域。还有黎英海的《夕阳箫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美景,让人得到淡雅、宁静的艺术感染,尽显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艺术。

三、从钢琴音乐的元素看民族音乐的的独特艺术风格

(一)各种钢琴的演奏技巧,展现音乐的不同情境

赵晓生的《钢琴演奏之道》归纳的钢琴演奏技巧有:耳、心、指、化、身、气、神、腕、臂9种。钢琴音乐的和弦、八度、连奏、断奏、装饰音等是必备演奏技能。“技术”是钢琴演奏的重要的基础手段。“闻其声,解其意”是演奏技术成熟的最高标准,能够深刻表现作品的艺术形象。钢琴作品的演奏还必须把握其取材的广泛性,演奏者必须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任何一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依赖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扎实的演奏技术,才能展现民族音乐的艺术。

(二)民族特点的和声创作,展现

民族音乐的个性风格和声的主要创作手法是五声调式,相比三度叠置的和弦,个性化的民族音乐风格尽显。一方面,和声的四、五度叠置。相比西方的和声的功能性特点,我国的和声却带有韵味和旋律。如《夕阳箫鼓》主要采用和声的二度、四度叠置,使人感觉寂静、萧瑟。瞿维的《花鼓》,运用了三度、五度撞击声,展现敲锣打鼓的热烈氛围。另一方面,和声的二度不协和音的叠置。如《百鸟朝凤》中音颤音和小二度叠置变化,展现了群鸟争鸣的热闹情境;《庆翻身》这首儿童钢琴曲的引子部分,表现了锣鼓齐鸣的欢乐氛围。以上作品音乐的和声色彩突出,区别于西方的和声特色,应该深刻领悟我国民族音乐的个性。

(三)从钢琴音乐创作的来源赏析

钢琴音乐艺术的多样化演奏钢琴作品的基础工作是了解作品的创作来源,我国钢琴音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改编器乐曲。如:陈培勋先生以广东名曲改编的粤调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旱天雷》《平湖秋月》等;刘庄的《三六》,以江南丝竹名曲改编;《百鸟朝凤》《阳关三叠》《十面埋伏》等,是将唢呐、古琴、琵琶等器乐曲改编而成。改编声乐曲。借用歌词优美的语言,旋律的唱腔明显。此类作品的特点是歌词内容的地方风格鲜明,形式上常加入语气词。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蓝花花》等,分别选用内蒙古、陕北信天游的民歌曲调。还有《青年钢琴协奏曲》中,将陕北民歌《打南沟岔》融入第一主题,将具有山西民歌风格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融入第二部分主题。本土作曲家创作。本土作家在借鉴吸收保留民族音乐精华的同时,又增强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如丁善德先生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贺绿汀的《晚会》等,融合五声调式音阶,利用多声部织体创而成。

四、结语

第3篇

一、结合律动,舞出民族音乐的艺术美

幼儿园开展的民族音乐欣赏活动,其选择的音乐不但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还要求音律动听、形象生动、曲调优美,这样才能让幼儿听到音乐后愿意通过身体来表达美的感受。

1.选择特色民族音乐,调动幼儿律动情绪

幼儿天生具有表演天赋,在民间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选择角色鲜明的音乐,让幼儿更容易记住音乐的乐句特点,也能更好地和同伴互相合作完成音乐律动。如民间音乐《梁祝》,其故事性和角色性都很强,以四小段为一个点,引导幼儿在蝴蝶和花朵之间互换动作。

2.多形式、多样化的律动,丰富民族音乐欣赏活动

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设计的动作不单单是身体动作,还包括表情、肢体控制等。不同年龄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律动要求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把握幼儿在动作上的最近关键期,有难度但不能太深奥。有不少民族音乐在动作表演时是可以多样化的,如民间音乐《划龙舟》,我们在设计律动表演形式时可以从单人表演到多人表演、再到集体表演。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的律动是根据音乐层层深入的,加上形式的变换,这样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效果更精彩。

二、结合节奏,踏出民族音乐的规律美

1.选择节奏性强的音乐,帮助幼儿掌握音乐特点

(1)节奏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各节奏型

节奏是每首民乐的基本要素,强烈、明显的节奏能深入人心。在幼儿园组织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时,孩子们往往对有节奏的东西掌握较好。因此,我们可以在活动中利用节奏让幼儿掌握各种音型(如切分、附点、弱起等),如歌曲《拔萝卜》,在音乐中有很多小节是附点型的,我们可以让幼儿先练习节奏后学唱歌曲,这样既学习了一种音乐节奏,又能更好地掌握这首民歌。

(2)节奏游戏,让幼儿喜欢民族音乐

一个民族音乐欣赏活动能让幼儿感受特色音乐、掌握音乐风格,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幼儿通过一个活动喜欢上这些音乐。在日常生活中,节奏游戏是幼儿园教师运用较多、用来安抚情绪、调动积极性的。我们在活动中之所以选择节奏强烈的音乐,除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音乐外,还可以将这些强烈的节奏应用到生活中,让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幼儿通过节奏每天都接触民乐,最后喜欢上民乐,这也是民乐欣赏延伸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2.结合肢体表现节奏,感受民族音乐的规律性

每首民乐都有它的节奏点,在活动中,我们通过提示幼儿在节奏点上变换动作。我们的民族音乐都具有规律性,有整首歌中穿插一个特殊节奏的,有两三个节奏交替的。如少数民族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歌曲的每个乐句都有相同的词“阿里里”,那在欣赏这首歌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用一个肢体动作代替这个节奏,在熟练后,幼儿可自主创编肢体动作代替。这种重复的肢体运动能让幼儿更好地感受民乐节奏的规律性,让他们更好地在民乐欣赏活动中展现生动的一面。

三、结合音乐,听出民族音乐的传承美

1.欣赏地方民歌,感受地方特色韵味

教育从身边出发,我们的民乐欣赏活动也应从孩子的生活中挖掘题材。如江苏民歌《茉莉花》、《采红菱》,优美的曲调向幼儿展现了江苏人民生活的美好安定;如东北民歌《小看戏》、《秧歌》,热闹的风格让幼儿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热情与豪放。因此,不同地方的民乐具有其艺术特色,既给孩子们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差异,也让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更加喜爱。在对自己所在地的民间特色音乐有所掌握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

2.欣赏劳动歌曲,了解民歌的实用性

流传在民间的歌曲有很多是在人们劳动生产时所唱所听的,俗称劳动号子。现代幼儿在欣赏民族音乐时会从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特色出发,而往往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首歌。因此,在欣赏民族歌曲的同时,教师要挖掘歌曲的实际用途,让幼儿知道,民族歌曲不但是文化的,而且是实用的。

四、结合乐器,打出民族音乐的跳动美

在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除了让幼儿欣赏歌曲的节奏、情愫、文化外,其传统的民间乐器也能调动幼儿从小爱民乐、表现民乐的兴趣。

幼儿表演打击乐的前提是对这首民族音乐的结构有一定了解。一般,我们在组织民乐打击活动时也分角色,每个角色都代表了某个乐句。因此,在欣赏中掌握歌曲的结构是前提条件。如大班打击乐活动《喜洋洋》,我们可以选择铃鼓、响板、双响筒、串铃来表现过节时热闹的场面。打击乐活动是基于理解音乐作品之上的,也是一个合作性很强的表演活动,所以,此类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不但能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幼儿受认知水平的限制,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民族民间音乐,还不能完全理解民族音乐所传递给他们的全部内涵。但是,这些带有实用性的欣赏内容和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民乐欣赏活动,为广大幼儿所喜爱。随着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发展,这些丰富的音律教育形式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对民乐的憧憬和喜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背景高校音乐欣赏创新途径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步伐的快速推进,各大高校已把音乐欣赏作为主要选修课之一,为了将这门课程更好的被学生学习和接受,将音乐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课程的安排上,增添了现代化音乐的审美观和艺术性,使音乐课程不再枯燥乏味。现代音乐的欣赏形式确实是多种多样,主要是以抒发创作人的思想感情和表行行为为主,音乐教育当中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高校音乐赏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章在素质教育背景的影响下,通过对各大院校音乐教育的需求,近似于专业院校的音乐欣赏,却又区别于专业音乐学校的课程安排上,着重对现代的音乐欣赏做出更多的创新,把这种音乐欣赏的创新思维进行扩大和推广。应该重视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研究,以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一、对高校音乐欣赏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审美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原则,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的课程安排上,应打破这种教与学的模式,老师照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音乐的传授,让学生按图索骥,根本就无法开发学生的审美观念。因此,教师要尽量与学生之间有一个感情的过度,让学生身临音乐的境界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2、思辨和创新能力

对于音乐的欣赏,若想达到创新的境界,就必须让学生深知创作人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内心的感受,对创作人的作品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思考,求得与创作人的心境达成共鸣,在此基础上,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音乐的欣赏境界推向高峰。

二、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与更新改进

1、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1.1是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占据了其中的较大比例。

1.2是缺乏课堂外的实践内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以课堂为媒介进行传递,倘若没有开展与音乐欣赏教学内 容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教学将呈直线形状的发展。可在实际上,音乐教学最佳模式并非为直线形状的过程,而是呈发散性的形状存在。课堂实践的补充学习将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接触和理解音乐知识。

1.3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高校教师多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他们有的专注钢琴演奏、有的擅长于音乐历史知识、有的则偏好声乐的表演,等等。由于教师的自身特长,导致其在课堂的设置多是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但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目的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发展,因师而定的音乐教材忽略了学生这个最主要的主体,无法起到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作用。

1.4是音乐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已经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可基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而且多为至今延续几千年、几百年的音乐知识。

2、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

2.1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东方古老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其文化、语言、历史以及风俗等不同,导致各个民族的音乐具有各自的异彩。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因此,开辟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之路,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

2.2编写科学、合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据,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就应当编写出一整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结构性等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它是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编写适用于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材,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音乐欣赏内容具有时代性。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辉煌、多样化的音乐戏剧文化与民间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其进行珍惜并且善加利用。高校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与编写应当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必须渗透入现代流行、经典的音乐作品,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2)音乐欣赏内容具有开放性。高校音乐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决定了编写应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此,应当根据各个地区情况与要求的不同,在教材编写过程当中保留一定的余地,允许、鼓励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3)音乐欣赏内容的载体具有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纸张形式,教材应拥有更多的变现载体。高校编写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时,也应当对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多样化的教材变现形式。把文字教材(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学生的指导书和补充书本等)、音像教材(幻灯片、录像磁带和音像光盘、电影片等)、视听教材(教材影片、投影片等)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音乐图像资料以及电子书籍等)有机结合起来。

2.3加强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当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时,除了确立以民族音乐为核心之外,还应当加强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1)培养学生注重民族音乐的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发展。逐渐在音乐创作、表演、体裁、形式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均是我国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观和文化传统的反映。高校音乐教学不但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 (2)纠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在长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导致在学生的认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主流,从而忽略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国民族音乐的衰退、灭亡。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传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以本土音乐为主体的意向。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但也存在细致的一面,任重而道远。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门类之一,也有自身的规律。现代的教学模式,大抵讲求创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方法上,因势施异。本文对我国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的缺陷进行了阐述与研究,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从加强中国文化元素、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音乐教学内容应当具备时代性、开放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特征,以及注重音乐教学中的隐形传播等方面,进行内容的更新改进。使得我国的高校音乐教材内容更加合理、科学,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充实将继承、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音乐融为一体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张礁.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

[2]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7,(07).转

[3]查雁楠.职高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

第5篇

一、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之美

众所周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无法像美术雕塑那样直接表现音乐的场景、音乐形象等视觉性的内容,也无法像小说、诗歌那样直接表达思想感情、哲理等概念性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音乐的独特语言来理解,从而获得音乐想象、丰富音乐思维。首先,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移情入境"的方法,引领学生进入美妙的音乐意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为主,让学生通过听赏来加深对曲目创作背景、表现形式以及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因此,我把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再通过FLASH音画效果把乐曲所表现的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冉冉升起的景象一幕幕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伴随着的音乐和画面的流动,我激情朗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样的视听结合,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音乐意境中,在聆听与想象之中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为进一步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该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心理,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 ,这才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二、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我们应该遵循"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动之以情"的原则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说"移情入境"能让人找到亲临现场的感觉,那么情感体验便可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引起的一系列的情感反应。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们可以把"梁祝"的故事情节作为线索,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艺术联想,结合旋律的变化感受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在。进而通过音乐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追求和向往,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真情的纯朴与善良。因此,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时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经常以此为切入实施教学。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美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就是因为它总是真诚地反映着生命的本质。不同的艺术作品,表现的形式和蕴含的情感内容都是不同的。我们不但要学会通过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历史等相关内容,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还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能够抓住和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特征,就能够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获得艺术的熏陶。

音乐教学中,"审美核心"的活力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筑的音乐课堂教学,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和视像美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情智互补的作用。而其中的音乐欣赏则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以欣赏者的聆听为主要手段,以阅读分析乐谱、有关音乐资料及认识作曲家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为辅助手段,进而达到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实现音乐审美目标的一种过程体验。在弥漫着情感的音乐活动过程中,当这些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学习之目的。而本节课,我恰恰是围绕着所教授的艺术作品,从体验的角度入手,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真正魅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扬长避短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音乐体验,如何围绕音乐本体进行体验,体验要注意哪些情况,都还存在着许多操作上的问题。如音乐体验缺少针对性、体验过程与体验目的缺少内在的联系,或者体验只是浮在思想教育或者情境体验的层面,教师没有从音乐的本体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缺乏深层感悟等等。故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总结和探索,走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误区,克服各种弊端,扬长避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便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粹。同时,它又不断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

在各少数民族中都蕴藏着一定数量的民间乐器和乐曲。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形制的乐器达五百余种,有拉奏、吹奏、弹奏和击奏等类别,其表现性能丰富多样。各民族的民间乐曲均含有独奏曲和合奏曲。合奏曲又分吹奏乐、拉奏乐、弹拨乐、锣鼓乐以及丝竹乐、吹打乐、弦索乐等。少数民族的乐种也颇具特色代表性的,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白族的洞经音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景颇族的文邦木宽等,还有苗、壮、彝、侗、瑶等民族的芦笙乐和铜鼓乐也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时,不仅要从文化背景和知识介绍入手,而且还要讲求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才能让学生在感知美、享受美的基础上去创造美。

总之,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的最本质特征。学生的情感可以和音乐的情感直接沟通,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使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升华情感,净化心灵。因此,在进行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时,如果不首先感知与把握音乐的外部形态与状貌(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机构的布局等),就无从进一步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新课程理念明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和努力的目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欣赏教学的导入,而且要突出体验的过程,鼓励学生说出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让音乐欣赏课在心音相映的互浸下进行,用情感连通音乐,用音乐染化感情。

参考文献

[1]刘建刚.音乐欣赏教学[J].艺术探索,2006(6).

[2]张思镜.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戏剧,2006.

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基于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创作出了风格多样、情感真挚的音乐作品,而这些少数民族音乐也是我国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兴起,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虽然有些高校为保证音乐教育的完整性,也在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缺乏而导致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中华大地上聚居着五十六个民族,而少数民族以其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为我们贡献了许多宝贵的音乐文化财富,例如蒙古族音乐中的长调和短调,侗族音乐中的“侗族大歌”,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根据彝族民间曲调整合创作的著名歌曲《马儿快快跑》、《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此外,还有我国的经典音乐剧《刘三姐》,其中的对歌文化就是壮族音乐最完整的体现。这些音乐作品是一种最直接、最艺术化的音乐表现形式,因此,在高等院校中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系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了解不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与流传,进而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高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感;二、有利于保证我国音乐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是提高文化内涵,保证文化传承质量的关键,而面对目前流行音乐“一家独大”的情况,我国高等院校应该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改善大学生的音乐教育环境;三、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少数民族音乐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是音乐形式最直接的体现,而大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音乐特点,还能够在音乐营造的情感氛围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

二、如何落实高校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改革

(一)深挖背景,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内容是高校开展音乐教学改革的载体,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接触的音乐内容丰富多变,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对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以保证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深入理解,例如在学习王洛宾先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背景介绍,让学生体会音乐中浓郁的西部民歌特色,进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开展实践,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单纯的说教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在音乐理解上将学生引入歧途,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实践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调查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习俗,以进一步了解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例如在学习蒙古族民族乐器马头琴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深入了解马头琴的历史,以及蒙古族的骑射文化对马头琴音乐的影响,以进一步探究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三)创新教学,拓展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的改善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高校在音乐教学改革中,应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为学生积极组织创新型的音乐表现形式,以拓展音乐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乡土音乐教材,为学生引进更加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鼓励学生从身边的民族音乐出发,收集多种音乐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乐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情感渗透,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

教育缺乏情感渗透是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因此在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改革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将音乐知识的传递与音乐能力的提升、情感价值的培养等同起来,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同时为学生提供音乐欣赏机会,让学生在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欣赏中提高审美情趣。

三、结语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逐渐被发现,而高校也成为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在音乐教育改革中必须要给予少数民族音乐足够的重视,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深化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进而体现音乐的育人价值,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卢国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1:163-164.

[2]冒小瑛.浅谈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大关系[J].黄河之声,2012,11:101-102.

第7篇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民间民族;开发原则;运用策略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音乐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由于受到教学题材和教学模块设计的局限,教育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教师应当从多形式的民间民族音乐资源中汲取养分,丰富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民间民族音乐资源在幼儿音乐课堂开发的基本原则

1.代表性原则

中华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民间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对这些种类繁多、类型丰富的音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遵循代表性原则,选取那些被广泛认可,节奏、乐器、旋律、肢体语言表现均达到完美水平的音乐素材。例如,《百鸟朝凤》运用道具和口技模仿各种鸟的叫声,将唢呐音色的不同变化和小乐队的伴奏优势发挥到极致,就非常适合作为大班音乐欣赏课程的教育素材。

与此同时,所运用的音乐资源还必须具备地域代表性、民族代表性,能够切实保证幼儿从中感受到民族民间艺术之美。例如,道情是甘肃皮影戏的剧种之一,普遍流行于黄河两岸,其落音拖腔的地方,众人相和,以增强气氛,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适合在中班音乐欣赏课当中运用。

2.适宜性原则

幼儿年龄较小,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阶段的孩童活泼好动,他们主要通过具体地感知形象来认识事物,记忆、思维和想象活动具有表象特征。3~4岁的小班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学习个性、兴趣、爱好;中班学生处于游戏巅峰阶段,他们极其偏好角色扮演类的游戏,爱玩会玩;大班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渴望追寻那些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物,抽象思维概括能力处于萌芽时期,学习行为方式和学习态度比较稳定。

在不同班级运用民间民族音乐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适宜性原则,所选取的音乐素材应当与幼儿的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吻合,一方面要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还要适宜幼儿发展,尽量选取那些幼儿喜闻乐见的素材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例如,中班学生喜好角色扮演游戏,教师可以开展《金沙》音乐剧欣赏活动,帮助幼儿了解音乐剧的形式和特点,感受3000多年前神秘的古蜀文化。

3.普及性原则

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认识水平有限,无论选取何种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教师都需要注意所选择的音乐应当具有普及性,可为大众可复制,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便于幼儿理解。纵观以往的幼儿音乐课堂,笔者发现虽然也有教师关注到民间民族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所选择音乐素材的普及性这一问题,选用的素材对幼儿而言明显具有一定难度,幼儿理解不了那些音乐的形式和表现特点,这就导致他们开始抗拒课堂教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当尽量挖掘那些能调动课堂气氛、韵律特征明显、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素材。

二、民间民族音乐在幼儿音乐课堂开发的基本途径

幼儿音乐活动包括歌唱活动、音乐欣赏活动、音乐剧欣赏活动和集体舞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应用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可以参考以下两个途径将其有效融入幼儿音乐课堂:

1.与表演结合

音乐剧融音乐、戏剧于一身,富有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通俗易懂,可以表达那些用歌词无法表现的强烈情感。幼儿音乐教师应当关注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资源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教育素材,将其与表演结合,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幼儿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例如上文提到的《金沙》等类型音乐。

2.与舞蹈结合

“音、体、美是一家”,音乐离开舞蹈便会黯然失色。教师可以将民间民族音乐与舞蹈相互结合,通过集体舞、创造性律动等形式渗透音乐教育。例如,《七月火把节》《千手观音》《草原小牧民》《竹筒声声》都可以与舞蹈相互结合。

民间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加强对民间民族音乐运用于幼儿音乐课堂的研究,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提高幼儿音乐课堂活力的需要。幼儿音乐教师除具备专业音乐素养之外,还应当不断拓宽知识面,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注意发现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溯源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族音乐。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民族音乐涉及的知识非常多,包括中国民歌和古代歌曲、戏曲和戏曲音乐,曲艺和说唱音乐,民族器乐、民族曲式等。当今,中国音乐文化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古今的撞击、中外的撞击、雅俗的撞击都汇集到一起,处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和转型时期当中,弘扬我国民族音乐的必然要受到严峻的考验。现在的社会流行音乐,尤其是爱情歌曲充耳可闻,具有地方特点的民族音乐却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尤其是当代中小学生,他们对刘德华、周杰伦等流行歌手了解颇多,崇拜有加,甚至于对他们的个人档案也能倒背如流,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的国乐大师刘天华、华彦均是什么人。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的民族音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受到了世界音乐人士的重视,多少外国人克服语言障碍来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却陌生到几乎不认识。因此,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否认流行歌曲优越的一面,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忘却我们的民族音乐!为使下一代接受“美育”熏陶,端正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使我们民族音乐能够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义务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应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

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

民族音乐欣赏如果在大学校园中没有听众,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那么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热爱,丰富的表现形式得不到学生的了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上也不会重视对自身民族音乐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忽视音乐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缺乏音乐素养的人,个性与性格就不能称得上完整;从大学校园来说,缺乏民族音乐是单调的,也是色彩单一的。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这是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我们的民族音乐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来一段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定会把人们的情绪调动到一个新的,而且定会使人们对某一民族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可能就因为一首歌而使我们对此地永世难忘。让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而风土人情又离不开原汁原味的当地民歌,也就是说原汁原味的当地民歌能集中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例如到了云南大理不听上一曲《蝴蝶泉边》到了石林不听上一曲阿诗玛的歌就象是没来过这里,这话也许有点过,但这的确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另一方面,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让我们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我们的民族音乐而了解中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发扬光大,为增进我们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第9篇

一、创建温馨的环境,激起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音乐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异,音乐的课堂与理论知识性的学科相比较,它更具有活泼性和娱乐性,因为音乐教学就是一种审美的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由的表演,畅所欲言。因而,老师要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能够进行音乐互动,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音乐,从而使他们在音乐互动中享受乐趣。举个例子,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一首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音乐,这样可以很好地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引起互动。问问他们平时的欣赏音乐的类型和习惯等。由于每位学生的性格、阅历等都不同,所以在欣赏过程中会造成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所以面对同一首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老师不能局限同一标准去要求学生,应由学生自由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并领悟音乐情感。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心理的差距,而且在不知不觉间创造了师生之间和谐的氛围,从而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趣味,为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提供了条件。

二、创造好的环境,激起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教育家杜威曾说:“为了激活学生的观念,必须由一个恰当的经验环境,作为观念的开端。”因此,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完全适合学生欣赏与感受情感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完全的投入到情境中去感受音乐十足的魅力。初中学生的个性稍有开放,自身自制能力不是很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不能再达到教学的要求。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与本堂课相关的音乐家的图像与影像等。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拥有部分做事的能力,他们也可以去搜集资料,这些图像资料可以由师生一起努力共同完成。比如在欣赏《保卫黄河》演奏音乐时,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音乐的主题是什么,以及演绎与创作背景,有关这首歌的历史等,使大家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音乐的情感美和意境美。这样的艺术美,会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与氛围,使学生完全投入到音乐美的境界里,早已忘了自己是在上音乐课。

三、抓住学生的爱好,提高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音乐需要人们投入到歌曲的里去,带着丰富的情感,一定会产生一种打动人心感受。初中生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范围逐渐扩大了,他们的情感也慢慢丰富了。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转换为自己的感悟,因此,在增强感受能力的前提上,提高了对不同音乐的欣赏兴趣,丰富了情感世界。

例如,中国民族音乐是人民大众的歌曲,是我国艺术的经典,民歌赏析是初中音乐课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在老师在上此课程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民歌根本不喜欢,没有一点兴趣,他们认为民歌不够时尚,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听起来让人困倦,甚至让人感觉到十分无味,受折磨的感觉,与流行音乐来比差远了。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提高学生对民歌欣赏的兴趣。譬如为了使学生了解民歌中号子的表现形式,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把学生分成两拨,加油时吹响号子,让学生体验到号子在拔河中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欣赏《小白菜》的影像,让学生自主投入到那种艰苦的情景当中,用心感悟小白菜的苦楚。总的来讲,初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就是要以学生的主观情感出发,展开自主思考与学习,使学生进行愉快的欣赏,为学生提高体验音乐的氛围,激起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四、融入流行音乐,符合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大多处在青春期,大多数学生特别喜欢流行歌曲,因而,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上可以适当的听一些流行歌曲,这样不但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平时欣赏可以做出更好的指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选择适合的音乐,可以进行合理到位指导,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乐意的。在初中教学中,要尽量挑选一些积极向上,健康,符合中年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的歌曲。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之类的中国风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同时这类流行歌曲也能够十分符合学生的欣赏类型。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较容易,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进而联系到民族音乐的情感问题,学生就不容易抵触民族音乐的鉴赏。

第10篇

【关键词】欣赏教学 音乐教育 培养兴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一方面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音乐艺术审美评价能力得到提高。李岚清同志曾讲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说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中国民族音乐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四、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五、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 音乐鉴赏 民族性

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多元化现状是构成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文化包含语言、风俗、音乐等等不同的内容,不仅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而且同时受到语言、哲学、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状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不尽相同的,并且彼此之间平等。所以笔者认为我国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课程应该立足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族音乐,通过大量聆听的方式使学生对多样的文化遗产与多样的民族音乐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现在随着全球化、多样化脚步的加剧,民族的多样化更加凸显。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凸显出教育需要多元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这样教育才能够获得非常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便是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性的、民族性的音乐教育。多元化、民族化的思想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文化结构中,因而在现当代这样一个文化频繁交流的时刻,教育也不断在自我革新。尤其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中学音乐课程设置也随之进行了涉猎更多更广的民族化调整。

在美国音乐教育体系中,1994年便立法《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要求将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育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规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多民族的音乐。在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体系中,官方在1998年也开始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在欧洲一些国家实施得更早。

近些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家们也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民族音乐部分。尤其在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因为艺术是一个学生综合发展的一种显性表现,强调多元化的民族音乐,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多民族的音乐传统,更是让学生尊重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并且,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树立平等的民族文化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新一代学习者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社会视为是一种智力视野的扩展,而是一种社会需求,它的功能是形成一种跨文化理解的均衡,并对国际社会的未来产生直接影响,多元文化教育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每一种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其音乐概念产生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指出我国音乐教育的方向便是需要建立起多元化民族音乐课程,将民族音乐纳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广泛的传播。同时,中学课堂是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课,生动的民族音乐教育需要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价值。再者,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音乐的传播、散播民族文化的传承最为重要的便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如今信息化时代需要各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强自身民族文化修养。

还要指出的是在中学阶段实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是民族文化继承的现实需要。民族这个词是依赖于风土人情、、独特审美等丰富的特征而形成的一种历史沉积下的文化。尤其是民族音乐,是建立在独特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体现出不同人群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体现着文化、传播着文化。在现如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中,人类越是要发展越要保护传统文化、越要继承延续民族音乐。只有不断的承接历史,才能够在充分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创造。因为,这才是个性创造力和社会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

我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在各民族形成过程中沉淀应运而生,这鲜活的民族音乐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同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同世界各民族人民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思想。正是这多样的文化创造出了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民族音乐。例如,我国音乐界现在使用的琵琶、唢呐、扬琴等乐器均是外来乐器,经过历时的沉淀逐渐变化,融合为我国的传统乐器。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包含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特质,因而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传播两个概念,即:传承与发展。并且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将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引入进课堂,这不仅顺应时展的脉搏,也是教育体系中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从小浸润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另外,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建立在多元文化视角上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也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而,工作在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向学生传播民族音乐的地位与功能,使学生真正爱上这朴素、纯净的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第12篇

笔者从事小学音乐教育多年,发现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着种种弊端,从而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现实状况。喜欢,又不喜欢,这是个矛盾的现象。何有此怪现象?细分析,就不难理解了。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还在按部就班,沿袭那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没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落后的教学理念,一定是要淘汰的。

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笔者在多年来的音乐教学中及时发现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革新,总结出一些经验,开创了目前还基本属于个例化的崭新教学理念,即:把音乐教学科技化、信息化。

万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笔者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拟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细化如下,以供大家商榷:

一、学音乐,启迪学生从欣赏开始

现在的孩子远远非我们小时候所能比拟,他们的思想高度、活跃性,是远超我们所见之外的。因此,他们在小学里,或多或少地懂得开始欣赏人生了。欣赏人生,同时他们就会欣赏生活;欣赏生活,音乐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我有个学生叫韩少阳,歌唱得不错,说起话来时常富有哲理性,寓意的味道。因此,我对他刮目相看,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我对他时常讲一些音乐典故,比如《高山流水》的经典故事。他在接受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知音传说中,对这首曲子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慢慢变得喜欢上了古典音乐。以点带面,别的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收获颇多。

音乐是美的东西,尤其是古典音乐。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们灌输欣赏一切美的东西,先从欣赏音乐开始。只有能够感受美和欣赏美,才能理解美,进而发展想象美与创造美。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科学家都很重视欣赏美,而且无不具备相当高的艺术欣赏能力。例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美育。他要求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欣赏音乐可以“益智”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而获得成功。因此,启迪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二、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给我们都配置了投影仪,电脑等,这样有很多资料就可以从电脑中找到,让孩子学习的非常充实,我们的教学也很方便了,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致淡漠、不以为然,坐不住、听不进。过去教师用了很多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听不进去。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像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如在欣赏《梁祝》一课英台抗婚一段时,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势力主题,这里为了增加学生对乐曲的切身感受,可以在故事片《梁祝》中选择英台抗婚中的部分情节,当欣赏到这段时,播放故事片断,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自然地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英台反抗的主题中,小提琴强烈的切分节奏,旋律上行,表现的是英台抗婚不嫁,同样也播放故事情节,英台在电闪雷鸣前与父亲祝员外抗争,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曲的发展,真正了解到乐曲表达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乐曲会很容易地被学生接受。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而情感是不能强迫的,情感体验是不能替代的。缺乏主动参与的音乐欣赏教学必然流于形式,回到教师唱独角戏的老路。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通过图、文、声、像结合,把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到最佳状态。首先我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照片收集、扫描,根据欣赏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制作文本,用动画效果旋转或飞入背景画面中,及时引导与提示,吸引学生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路。通过视听结合,学生从思考和回答问题中,找到了各有关学科知识与民族音乐的联系,找回了了解民族音乐的自信心,缩短了学生同民族音乐的距离,进而使他们自觉进入到感受音乐的状态中。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意境,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帮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寻求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粉笔+黑板+挂图+录音机所达不到的效果,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和想象力,对欣赏的民族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