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05:1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冰心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冰心在这首诗中与小朋友们交流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冰心对小花乃至对孩子们的爱心。以小见大,理解“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这句话,从而对冰心的仁爱之心有初步的感知。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冰心奶奶的照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个老奶奶是谁吗?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冰心奶奶?
(通过交流,使学生对冰心这位著名作家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要突出冰心的文学创作中的“母爱、儿童、自然”这三大主题,突出冰心的仁爱思想。)
2、课件出示本课课文的导语。
师:同学们,冰心奶奶在对我们说什么,在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板书课题:26 别踩了这朵花
二、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渎,指名读。
3、交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冰心奶奶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为什么这朵小花值得我们去爱护?
为什么这朵小小的黄花引起冰心奶奶这样的关注?
(让学生从诗歌的第二至第四节进行精读,从两方面进行概括:一是这朵小花是一朵蒲公英,它很幸运,很快乐,得到了妈妈和大自然的爱护。二是这朵小花很勇敢、顽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勇敢地面对着一切。)
4、朗读指导
从诗歌的内在情感上进行指导,要让学生想象富有爱心的冰心奶奶是怎样柔声细语地在和小朋友交谈。
三、精读诗歌,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1、默读思考:你懂得了冰心奶奶的心思了吗?
学生结合有关语句,认识到冰心奶奶是在告诉小朋友要爱护小花,因为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它也为春天的美丽景色做出了一份贡献,它和小朋友一样在创造着春天,也在享受着春天。
2、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本身的内容生发开去,思考:“冰心奶奶的心思只是告诉我们要爱护蒲公英这朵小花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从这朵小小的蒲公英可以看出冰心奶奶是有爱心的,她告诉小朋友要爱护自然界里的一切生命。
四、拓展延伸
一是依据“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让学生阅读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冰心作品。
1.了解冰心及冰心体小诗的特点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学会赏析《繁星·春水》中的几首小诗
4.学会写小诗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赏析诗歌
3.学写小诗
[教学难点]
1.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赏析诗歌
2.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诗歌创作
3.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诗歌赏析和创作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导读赏析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
听读法、朗读法、思考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冰心的《纸船》,也学过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学完之后,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他们的诗歌就像话一样,或也可这样说,诗如话、话如诗。你们想不想和这两位诗人一样写出一首美妙而又富含哲理的诗呢?(学生回答)好,今天就让我们写点儿小诗吧!
二、师语
请叫醒你的耳朵,用你动听的乐音,打开你的智慧与创新之门。
板书:
课堂教学设计四步骤
1.听——用心去听,用心去感悟
2.读——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说——赏析字、词、句
4.写——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三、自动播放画面
教师活动:
1.配乐随着画面的切换,朗诵—首诗歌——普希金的《皇村回忆》学生活动:用心去听
2.教师示范赏析《皇村回忆》中的词语“娴静”“挂”,再赏析全诗所营造的意境。
学生活动:
朗诵、欣赏冰心的诗歌《墙角的花》《灯儿》《阳光穿进石隙里》,教师在必要时稍作点拨。
(教学设想:可让学生按“朗诵一赏析一朗诵”的方法进行,还可让学生分组朗诵并比赛,这样便可很好地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活动)
四、“让我们写点小诗吧”活动开始
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创作一首小诗
2.可以独立创作,也可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创作
3.创作完成后,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并共同推选出优胜者
(建议:教师事先给每一幅图片配上一首小诗,必要时可让学生对老师的诗作进行评价)
五、通过创作,试让学生归纳几点写诗的技巧或方法
教师准备:1.能够抓住画面的主要意象;2.可运用想象和联想,创设出一种意境;3.积累丰富的词汇,让画面上的意象生动起来,请别忘记使用拟人和比喻;4.要让诗歌有生命,充满感情,作者就需有丰富的情感……
六、播放一段“瑞士风光”的视频。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准备好创作
要求:在第二遍播放时,小组合作写出一首诗歌,然后进行修改,定稿之后,互相交流,并选出优胜小组,让小组成员配乐朗诵。
七、作业布置
1.诗歌源于生活,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皆可入诗,请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一情一景,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
遗爱在人间(节选)
――悼念冰心大姐
臧克家
文坛世纪老人冰心安详地走了,撇下她心爱的祖国和她的亿万读者,远行了!她慈祥的面容,宽广的胸怀,高尚的人品,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她用圣洁的爱和纯真的情铸成的作品,将永远地流传下去,直到千年万代!
2月13日,从中国作协传来冰心大姐病危的消息,我的心顿时揪在了一起。我和全家人都在祷祝她能平安地迈进21世纪,再亲眼看看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看看下一代儿童在她的作品滋润下茁壮成长!但是3月1日清晨的广播传来了è hào(),我们都悲痛万分!
冰心大姐是我和我全家都很尊敬的文学前辈。她的《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不朽著作,教育了我家几代人。1923-1926年,我读中学时,酷爱新文学,她的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诗文集,是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她那对大海和母亲的纯真的爱,那清新的文笔,深深地感染着我。直到1945年2月,我才和冰心大姐初次见面。
后来,我们这些老弱先后下到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算是照顾,我和冰心大姐又一度轮班看菜园。菜园在一个小土坡上,四顾无人,我们像出笼的鸟,自由自在。交班后,我总是和她聊一会儿才走。她健谈又有风趣。
我喜欢作家字,会客室里高挂着郭老、茅公、叶老、闻一多、王统照、老舍、郑振铎等十多位师友的手迹条幅。我去信向冰心大姐求字,她一直不作答。我一再催促,终于在1977年5月19日寄来了她的墨宝,我欣喜万分;更何况她写的是“敬读词二首”后的“旧作”词,真是双璧辉映。她写的词是:
“仰望井冈山赤帜高翻巨人挥手白云端燕雀低飞天欲雨莫下征鞍
百战兴犹酣怕甚艰难熊罴虎豹等闲看唤起全球无产者共越雄关”
我马上以诗答谢:“高挂娟秀字,我作壁下观。忽忆江南圃,对坐聊闲天。”冰心大姐既qiān xùn(
)又风趣地回来一信:“我的几个破字,换来了两信及一张诗笺,我总算一本万利了。老兄诗兴不浅,可喜可贺!”她这幅字,一直与郭老、闻一多先生的条幅一起高挂在我会客室的东墙上。冰心大姐心平如镜,十分达观。1985年9月,我得知文藻同志重病住院,去信慰问。9月9日她来信说:“文藻因心脏病于7月27日入院,8月3日起昏迷不醒……医生正在抢救,暂时平稳。人老了,总得想到身后的事,我想这也是自然规律,我把他惦念的事办好了就行……您也不要太为老友伤心。”
冰心大姐90华诞那天,我和妻子郑曼携小女儿苏伊前去祝寿。她身披红披肩,满面春风,shén cǎi yì yì( )。在挂有她最心爱的梁启超为她题写的对联前的沙发上,她让我和郑曼分坐在她的身边,亲切地注视着我喝完那杯她递来的祝寿酒,她的外孙陈钢摄下了这一瞬间。这张照片,成为我家永远珍藏的纪念品。
冰心大姐住院后,我也病倒了。几年来,我和全家都很惦念她,怕打扰,不敢去医院探望,只不时地给她家打去电话,询问病情。我们是多么希望冰心老人能健强地活到科学家所说的人类生命的极限,让她的爱和美照亮她所关爱的千千万万人的心。而今,她走了;不,她没有走!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1.根据文中的拼音,在括号内填写正确的汉字。
2.文中作者对冰心的称呼有“冰心老人”、“冰心大姐”、“她”等,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作者最喜欢哪个称呼?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一直把冰心写的字高挂在会客室的东墙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而今,她走了;不,她没有走!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句话是不是前后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繁星》《春水》是冰心的诗歌集,里面的内容是冰心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读下面的诗歌,说说你的感悟。
聪明人,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吧!她只是毫无缥缈的,反分却你眼底的春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关于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冰心的作品,更是第一次读到《繁星春水》这篇动人的大作。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些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于是,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在小的时候,我还只懂得什么叫古诗,却不知现代诗的格律比古诗的韵律给人的情趣更高。
这本《繁星春水》中,冰心多以花朵、小草、清流、流星为铺垫来诉说一个个藏在心中的信念或警句。看似温柔天真的语句中蕴藏着冰心奶奶无边无际的爱。也许,冰心常常轻抚花瓣,细数花纹,静赏花艳,倾听花开花合的声音,所以她的文章才如此细腻温婉馨香。我往往是伴随着芬芳来品读她的文章;也许,冰心常常偷瞧小草的顽强与调皮,倔强与坚韧,所以她的诗篇让人感受到了她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家庭的美好幸福的渴望,对大自然中生意盎然的一切的一切的坚持;也许,冰心常常在午夜的露台上凝视灿烂的星辰,任自己的思绪飘荡在玄奥神秘的太空,所以,她的文字就像那闪烁不定的星辰,瞬间绽放出璀璨的光芒,那光芒令所有人目不暇接。
也许,也许……众多的也许使冰心奶奶同自然融为一体,她在享受自然的时候也使自己的文字的无限魅力散发出来。就如《繁星春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及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娇柔的造作,却能使读者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冰心的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真心的感受。她的幻想是那么美,她的母爱是那么的圣洁啊!
2022关于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自从我前几天把冰心奶奶的《繁星》认真的看完以后,总会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和感触,就如同一滴滴清泉敲击着我的心,嘀咚嘀咚嘀咚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是啊,生命真的也只是这般的一瞥么?生命就如同涓涓小溪,匆匆流过,当你还来不及回头凝视时,它早已悄悄汇入死亡的海洋,生命的短暂,如此如此
我至今仍记得,躺在病床上的外婆是那般的无神!那枯干的嘴唇,吐出的几乎无声响的孙女是她声嘶力竭喊出了的;那抚摸着我的粗糙的手是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抬起来的;而那种晶莹的液体,却是不费一丝一毫,就这样静静流淌下来的
如今,外婆也如冰心奶奶笔下的娇花一般,在我心中撒得落红满地,花谢了,就再也不会
我曾问过自己,我为外婆做了什么?是生硬的一句外婆?还是在她
流泪时递上的一张纸巾?
或许,生命就真的只是这般的一瞥罢了那个想要抚顺外婆银丝的冲动,在我羞涩地将手停在空中,知道放下的那一刻,也跟这消逝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也只能心生遗憾,叹息落花的短暂
人们总说,时间还有很多,可是一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五十二万五千六百秒,三千一百五十三万六千秒仅此而已,回头望去,自己又度过了多少年,多少天,多少分,多少秒呢?
人生如落花,也就不过是这么般的一瞥罢了。有些人,错过了就不会再来;有些事,发生了就不会重演
唉,生命啊,为什么就没有人去珍惜你呢?
2022关于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纤柔、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了《繁星》、《春水》两本诗集,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通畅而又情韵悠长,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哲理性强是《繁星》和《春水》的一大艺术特点。《繁星》和《春水》中,有许多诗都是蕴涵着深刻思想的哲理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以及诗人深沉的思绪揉合在一起的,因而仍然具备着诗的情绪,有着诗的美感。
其次,纤柔是冰心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柔。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真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谴责。
最后,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繁星》和《春水》中词句的运用,仿佛是信手拈来,处处透露着轻柔雅丽的风格。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冰心,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她认为,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在《繁星》和《春水》中,她把母爱视为最重改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1.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1・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1・江苏省泰州市)阅读杜甫的《不见》① 一诗,完成题目。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②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1・江苏省扬州市)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1) “巴山夜雨涨秋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志向。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天地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是世界诗歌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频繁出现,屡考不衰。它们营造的古典馨香,滋润着一代代学生的心田。
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重在考查同学们理解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的能力。题型上趋向于主观表达;诗歌文本的选择以课内为主,并逐渐有向课外“延伸”的动向。
本课时所选例题均侧重于考查同学们把握诗词的内容主旨、体悟作者情感、阐述阅读感受等能力点;从文本的“取材”上兼顾到当前中考古诗词选材的三种形式:“单一课内诗词鉴赏”(题1,湖北省黄冈市),“单一课外诗词鉴赏”(题2,江苏省泰州市),“一课内诗词一课外诗词比较鉴赏”(题3,江苏省扬州市),体现了中考古诗词选材的最新趋势。
同学们答题中可能存在以下不足:1.难以准确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对词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文意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还比较薄弱;2.难以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所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对作者的情感体会不准确。
出现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1.文化底蕴浅薄,对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习惯缺少了解,造成古今文化理解的偏差。 2.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品质的了解贫乏,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3.想象力缺乏,不能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难以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面对鉴赏诗词时出现的“病症”,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本意。
除了单一课内诗词鉴赏没有提供注释,其余两道诗词鉴赏题都提供了注释,帮助同学们理解诗词的本意。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借助注释了解诗歌的本意,是我们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基础。
比如题3中的《芙蓉楼送辛渐》,根据注释可以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作者的好朋友辛渐;送别的时间――黎明;作者的品格――高洁、清白。将这些信息联结在一起,就大体疏通了诗歌的内容: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走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意、作者的感情倾向。
比如题2,就要紧扣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虽然创作风格不同,但是两个人物的政治经历都是坎坷的,怀才不遇是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了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由此可以领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既有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哀怜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结合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根据题材可分为送别、爱国、思乡、怀古、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从诗歌的流派可分为山水田园、边塞、隐逸等。这些具体内容的切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题1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诗歌。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满目凄然,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露无遗。再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诗,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比较异同,领悟深刻思想。
由于初中生对古诗词接触不多,且对古诗词的创作环境了解不透,因此在理解把握上有障碍。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夜雨寄北》侧重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迫切希望重逢的情感,而《芙蓉楼送辛渐》则侧重表达作者自己高洁、清白的品格。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阅读下面《过零丁洋》古诗,完成题目。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象征了什么?“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末二句的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赏析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赏析诗歌的主旨,这也是高考古诗词最常见的考点。那么怎样把握与分析诗歌的主旨呢?
一、要熟悉古典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类别
当我们对古人所写诗词的题材内容、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类别熟悉之后,每读一首古诗,就会顺着古人的想法去思考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一般来说,按题材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诗、爱情诗、哲理诗、边塞诗(军旅诗)、田园山水诗、咏史诗(怀古诗)、咏物诗、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而古人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别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相知相思;长亭送别;别恨离愁;思妇闺怨,等等,这里主要以送别诗与边塞诗为例来展开分析。
(一)送别诗
1.兴起原因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难以再见面,因而古人更重视送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留给居者(留别),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2.感情主旨
①全诗基调凄清缠绵,表现惜别恨别之意。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因别而幽怨悱恻,悲情满怀。
②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③借别抒怀之作。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出自己虽被贬但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决心。
(二)边塞诗
1.兴起原因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不少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
边塞诗歌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歌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歌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2.感情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与奉献精神,如杨炯的《从军行》。
③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如高适的《燕歌行》。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⑥表达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如徐兰的《出关》。
二、要掌握如何分析诗歌的主旨――“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诗歌是用来干什么的?诗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毛诗・关睢》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这是诗歌的本质特点。而诗歌靠什么来抒情言志呢?历览古词,会发现诗人主要借意象抒情(间接抒情)。当然诗歌还可以直接抒情,但中国古诗讲究含蓄和韵味,靠意象来抒情的占绝大多数。诗歌主要借意象抒情,这是古人写诗的规律。意象是出现在诗歌中的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这个载体包含四大类:景、物、人、事。而诗歌的情感特征和意象特征是相融合的,因此要从赏析意象特征入手来感悟作者情感。根据诗歌的本质、规律,分析诗歌主旨的总方法就是“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三、要掌握诗歌主旨题的作答步骤,答案表述清晰完整,要点突出
诗歌教学是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六艺》中就有《诗》这门功课。用诗歌来对儿童进行语文教学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诗歌的精神。而当下儿童诗歌的教学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材中儿童诗歌数量的贫乏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一至六年级的课文中儿童诗歌仅只有十几首,而且以低年级为主。如金波的《鲜花和星星》、冰心的《雨后》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富有情趣的诗歌的数量还是少了一些。谭旭东老师在《童诗在困境中挣扎》一文中将童诗的尴尬处境精辟地概括为:(1)儿童文学家庭里的失宠儿;(2)新诗家族里的流浪儿。
2.教学方法单一
诗歌往往用凝练的语句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短短几十个字就能展现诗意的美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地对诗歌进行分析,将流畅的语句肢解为单纯的字或词,在分析字词的过程中,不但一点点抹杀了孩子对诗歌仅存的那点好奇心,而且破坏了诗歌所创设的那种意境,那种美好。
3.儿童诗创作的苍白
当下的语文课堂,儿童诗创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大部分老师总是认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诗歌的创作对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于是,课堂上只是读诗、解诗,很少涉及儿童诗歌的创作。在台湾,语文教学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认为,让低段的孩子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二、诗歌教学策略的思考
面对以上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反复琢磨,希望能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幸福地徜徉于诗海。
1.及时的补充
儿童热爱大自然,倾情于多样的生活,但又很难将自己对生活的这份喜爱、这份体悟表达出来。许多儿童诗歌作品则做到了,帮助儿童更准确、更细致地去感受生活,更活泼、更鲜活地去描摹大自然。因而,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一首诗的教学,拓展一个作家诗歌阅读;由一位儿童诗人诗歌的阅读,拓展到其他儿童诗人创作的诗歌的阅读。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意的美好。诗人笔下的星空、明月、春风、夏雨、秋实、冬雪、飞鸟、走兽……都与孩子的情感水融。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第14课《鲜花和星星》时,笔者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著名儿童诗人金波的这首小诗,在反复朗读之后,在看图背诵之后,孩子们是越来越喜欢这首小诗,因为诗中的鲜花是那么美丽,那么繁多。置身于花海,孩子们仿佛就是花海中的一朵花或一只蝶;诗中的星星更是勾起了笔者与孩子共同的回忆——在晴朗的夜空下,举起小手,一颗一颗数着满天的星星。于是,出示金波的儿童诗集《长出翅膀的太阳》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带着对儿童诗歌的好奇,带着对金波的崇拜走进书中,走进一首首小诗里。
2.儿童的立场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性情去学习甚至欣赏一首童诗。
如今,我们总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阅读儿童诗,总觉得那些诗歌平淡无奇,没有深度,有时甚至会怀疑诗人的想象力。总之,把一切看得太过简单,太过容易,缺少了那份童真,缺少了那份浪漫。我们真的是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怎样上好儿童诗的课?
(1)读一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明白了朗读在儿童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儿童诗简单易懂,形象生动。首先可以鼓励孩子各自去大声朗读。自主性的阅读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在朗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全体孩子拿着书本,大声朗读。此时,因为有了对诗歌的理解,他们朗读起来,就津津有味了。最后,个别学生示范性地朗读,更是可以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热情。各具特色的朗读让孩子对诗歌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想一想。记得严清老师在听完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力量,在冥思中拔节》后,曾说:“这堂课,我们不禁去关心蝴蝶的命运,不禁跟孩子一起通过美的文字去领略一种美的感情,去体悟一种人生的哲理,去享用一种凄美的诗意。这种很宝贵的情感是文化,这种很质朴的哲理是文化,这种凄美色彩的诗意是文化。”是啊,诗歌中内藏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课堂上,孩子在大声朗读之后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由“闹”到“静”,鲜明的对比,更是给孩子插上了思考的翅膀,在诗中让思绪飞扬,在诗中让情感交融。
比如,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从冰上走过/小狗也会叹息/它说,很寂寞。——《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
短短的几句话,纯净得令人心颤。读了之后,我们眼前马上会出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纯美意境。整个天地之间是一片纯净的雪白,在这样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我”和那只可爱的小狗,悄悄地从冰上走过,就如画家手执画笔,在一块巨大而洁白的画布上轻轻地画下两条生命律动的线。世界仿佛静止了,但生命就如冰面下的河水一样在涌动。简单的语言和凄美的画面表达的是一种纯净、寂寞的思想。这看似简单的诗句却透着深意,透着深度。孩子们可以根据诗句去思考,读了诗句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诗歌的情感就跃然纸上了。我们真的是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我们的诗歌教学的课堂,也只有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才能在课堂上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共同成长。
【关键词】体裁教学法小学语文语文阅读
语文作为所有科目的基础,主要有诗歌、通话、散文、记叙文四大类,在语文中阅读是重中之重。搜集处理信息、认识生活、开拓思维是阅读学习的中心思想,“体裁教学法”是众多阅读教学方法的之一,是建立在体裁的基础上。运用此方法教学,可以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新方法,方便日后其它学科的继续学习。
一、体裁教学法的意义
“体裁教学法”最早流行于澳大利亚,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理论发展学生意识,分析不同的题材作为研究依据,从多角度出发探讨分析,促进学生掌握分析不同的语文阅读结构。这种构建方法是一种语言学习结构,以语言的交流为基石,形成“体裁教学法”的阅读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水平、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
二、“体裁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问题整理归纳的应用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经常会安排阅读任务,学生通过漫无目的的阅读书面内容,无法在文章中找到中心思想和关键词,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无法正确答出问题答案,老师询问无果会直接给出答案。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无法学会怎样有效阅读,降低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语文作为开放式教学科目,需要发散性思维,没有固定的答案,符合作者思路和文章主旨的答案,都是正确答案。每个学生站的角度不同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给出正确答案。老师可以采用“体裁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老师在文末总结时可以采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大胆假设,学生在进行不同尝试时会增加研究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老师引导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正确分析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思考自我解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调整学生学习方式,养成优秀的学风。
(二)对问题研究分析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前,首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文章中阅读,学生有目的阅读,理解效果会更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随信息时代的步伐,需要将新科技运用到教学模式中,课堂上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需要多媒体工具呈现给学生,好的阅读气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被读者带入文章中,再结合“体裁教学法”的引导方法,对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思考,改变了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体裁教学法”是构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对问题思考提出的应用
问题解决不等于问题已经结束,当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也要学生思考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例如,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是否融洽,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已经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疑问等,同时老师在完成教学目标后,可以让学生做相关练习。例如,用类似的描述法描述身边的事物,用情景演绎出文章的主旨,等等。通过反复不断地思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体裁教育法”适用于小学语文学习过程,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是能够提出问题并自我解答。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中,对老师也是一项新的挑战,老师需要不断创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的下一步做准备。
三、“体裁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例
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常见的诗歌类型分为两种: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以现代诗歌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雨后》为例,阐述“体裁教学法”的教学方法。
(一)设计目的
通过对本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理解阅读材料,使学生掌握诗歌类体裁的阅读方法,抓住诗歌文章描述情景和诗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解析阅读材料。
(二)教学内容
《雨后》是儿童对生活的描写和感触,语言十分生动,通俗易懂,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呈现孩子雨后玩耍的场景,将孩童的童真可爱展现出来,初次阅读文章后,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中,想起儿时遇到雨之后的自己,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诗歌体裁的文章结构,为日后阅读这类体裁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1.情景设定,新课导入老师:下雨是夏天最常见的天气,大家听一听下面是什么声音。(播放打雷的声音)学生:打雷的声音。老师:打雷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呢?(播放下雨的声音)学生:下雨的声音,而且下雨后会有很多积水。老师:对的,雨停啦,彩虹出现在空中,小朋友们都跑出家门,文章的作者冰心奶奶看见孩子们高兴的笑脸写下了《雨后》这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冰心奶奶笔下那些快乐的孩子吧(播放冰心《雨后》阅读版)。2.初次感悟,体裁介绍老师:这篇文章属于诗歌体裁,是一首现代诗。请阅读诗歌全文,以小组为单位,在文章中尝试找到以下问题答案:这首诗歌描述的形象有哪些?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提问学生回答,例:这首诗歌描述了树梢、广场、水花、孩子。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法、借代法、白描法。这首诗歌表达的作者通过雨后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象到自己童年的快乐。3.深度阅读(略)4.写作练习老师:运用每个人的小脑瓜,完成下面的造句。雨后的_________。(在哪里)我在___________。(做什么)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学生1:雨后的操场,我在跑步,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学生2:雨后的公园,我在散步,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老师:同学们的句子造的非常好,那么谁可以到前面来表演一下这篇文章呢?学生踊跃举手,老师选出一名同学做旁白,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分别饰演小哥哥和小妹妹,阅读全文并演绎。5.总结全文老师:通过对本篇现代诗歌的学习,大家现在都是小诗人啦,让我们记住小哥哥和小妹妹的快乐时光,也要记住诗歌体裁有什么特点,掌握诗歌的结构,对日后其他现代诗歌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繁星 春水》是一部诗集,由346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构成。这些小诗又是冰心“零碎思想”的汇集,但是贯穿着“母爱”、“童心”、“自然”三大主题。另有一些篇章表现人生感悟与思考,它们共同构筑冰心“爱的哲学”。小诗篇幅短小,文笔清丽,音调和谐,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应该说,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皆可作为学习的重点。不消说一节导读课,就是十节导读课也难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课程资源。事实上我们不必给名著导读课赋予太多的任务,一课堂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如果真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教者就把名著看低了。如何取舍,似乎很难定一个标准,只能因“材”施教。如果真要谈标准,那么学情是最好的标准。
立足学情,取舍有度
既然本次名著导读课是面向七年级学生的,那么就要尊重他们的学情。他们涉世未深,但是对于母爱、童真、自然贯穿始终的三大主题都有自己的体验,因此对涉及“三大主题”的诗作有较浓厚的兴趣。因而,这三类小诗的朗读、体悟是本课的重点,在朗读、体悟中感受诗中满蕴着的爱与微带着的忧愁。虽然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一类的诗作也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还是深奥了些。因此,点到为止。这是在作品内容上的取舍。冰心的诗虽借鉴了外国散文诗作的语言,但是又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精华,语言清新,表现含蓄。这一特点不得不提,然而又不宜深入。这是在作品艺术特色上取舍。另外,在学生的阅读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试着模仿原作,写了一些形神兼备的小诗,让人大吃一惊。因此,为学生搭建创作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情,又纳为本堂课上的学习任务之一。于是,教学目标几经考虑,定为:自读《繁星 春水》,积累自己喜欢的小诗;了解冰心小诗的艺术特点;诵读,感悟冰心小诗中满蕴的爱和微带的愁;尝试“春水体”小诗的创作。
师生协作,真实阅读
没有课前真正的阅读,那么导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而,课前真正地阅读是导读课成功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上课10天前,我就开始带学生一起诗作的阅读了。我先请他们通读一遍,圈出陌生的字词,通过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其次,结合人生体验为自己喜欢的诗作做些批注。第三,背诵一些喜欢的小诗。第四,重读所有小诗,试着从内容或情感角度为这些小诗分类。第五,开展诗作交流会,或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我和他们一起逐一完成以上几项任务。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他们的兴趣所在,了解了他们的困惑之处。这为我确定修正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前的准备活动虽丰富,虽有条不紊,但对他们而言一天到晚抱着诗读啊背的,还是比较枯燥。但因为有我同行,他们的脚步都很坚定。课堂上,我们师生默契地对话,是本课堂的一大亮点。课前充分的准备让我从容不迫,让他们收放自如。
活动有序,导读有法
导读活动的设计既要有梯度,又要有深度,否则导读课便成为成果展示课,失去导读的意义。在老师的导读下,学生情感更丰盈,认识更深刻,表达更精彩,思维有提升,才是名著导读的要义之所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五易其稿。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最后以理解冰心在《诗的女神》里表现自己诗歌艺术追求的一句“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哀愁,欲语又停留”一句为主线,建构起整个教学过程。先感受满蕴温柔的博爱,再体会微带忧愁的哲思,了解欲说还休的含蓄,最后抒写触动心弦的诗意。四个学习活动由感知内容、体会感情到了解艺术特点再到诗意表达、巩固提升,有梯度,有深度。
各种形式的“读”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课前有通读、背读,课堂上的自读喜欢的小诗,有感情地演读《造物者》、诵读佳作、品读《故乡的海波呵》,读得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在“读”的基础上的“说”与“写”,也成为学生体悟感情,交流体验,表达思想的平台。
这些活动切合新课标倡导的“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理念。
本堂课结束的时候,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并深深地向学生鞠了一躬。我就希望听到学生动情的读书声、质朴的心声,看到学生对小诗的兴趣,感受到他们迸溅的才情,我满足了。
保留遗憾,继续前行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堂我也有诸多遗憾,比如虽有取舍,但是否取舍得当?这个疑问要我通过今后的教学与阅读实践,进一步思索才能获得答案。再如虽是以学情定学习目标,但是有一项学情我有意回避了,那就是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很多抒写人生感悟的诗作。而偏偏这些诗作,也是我的疑点所在。我不敢直面困难,所以选择避重就轻。我想,随着阅历的丰富,体验的丰盈,学生会对这类小诗有新的理解。名著常读常新,说的应该就是这层意思。
题;意象;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124―01
一、析诗题,顺藤摸瓜明思路
古人作诗,很讲究拟题。标题是诗歌的眉目,它往往暗含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品的线索。一般地说,分析诗题,首先有助于阅读的方向。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事》一诗中,“闻”意为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揭示了写作背景;“遥”表明了两人分隔两地。有了这种对题目的分析和理解,再阅读此诗,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容易。其次有助于准确把握诗词中某些词语的意思。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很多学生对诗中的“故国”、“空城”难解其意,其实,结合题目,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它们和题目中的《石头城》一样,指的都是六朝古都金陵。把握了这一点,诗意就贯通了。再次有助于把握绝句的前两句和律诗的前两联。诗词的开头一般要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及事件等。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这两句点明了《约客》的环境,富有地方气息。又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这两联照应题目,写出了登高所见,呈现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情调。
二、抓意象,透过意象看抽象
意象是读者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通过对诗歌物象的把握就能领会作者借用了哪些意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如“月”是唐诗宋词中常用的意象,一般说来,“月亮”是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再如“梧桐细雨”是凄楚悲凉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梅花”多比喻诗人不幸遭遇与诗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松”则是正直、坚贞、高尚的象征(“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寒蝉”含有凄惨萧索之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鸿雁”常寓游子思乡怀情和羁旅伤感(“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冰心玉壶”比喻无意于追逐功名富贵,自己的心如同一片冰在玉壶那样纯洁、晶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鉴赏诗歌只要抓住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不同旨趣,所体现的不同情调,就能较好的鉴赏诗歌。
三、品语言,结合语境解诗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古代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古代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古代诗歌多半短小精悍,但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的语言美集中反映在精炼美和音乐美上。分析古代诗歌中精炼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必须让中学生弄清弄懂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从而确定诗歌的语境义和领悟作品内涵。品古代诗歌语言,也就是要中学生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古诗的语言一般有如下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感,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奇幻的情思,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
5.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所述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去品味。如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其特点是语言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注重炼字炼句,如贾岛的诗。
“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是非常真诚、非常纯粹的人,冰心的作品即是她的精神境界。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类,对和平,冰心总是怀着博大精深的爱,对黑暗、腐败和丑恶,她又无比憎恶。她的创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她爱了,也抒写了,她的生命因之丰富而高贵。
作品原文
空 巢
冰 心
我大声喊道:“老梁,你这一次来还要呆多久?”
他叹了一口长气说:“明天就走,我的情况不容我久呆呵。”
我没有说话,只望着他。
他低头看着自己互握的手,说:“说来话长了,可是还得从头说起!我们到美国的头十年,美博也出去工作了,我们攒钱买汽车、置房子和一切必需的家庭用具……这都是在美国成立一个家庭的必要条件,而最要紧的还是为梁平储蓄下读大学的费用……可是到了梁平读完了大学,找到了工作,又结了婚,我也到了退休年龄,而……而美博也逝世了。”
我像安慰他似的,说:“你退休了,正可以得闲看书了。”
他苦笑一声,“看书?我是非看书不可,退休金不多,我要交的所得税可不少!我把我们家楼上的几间空屋子租给几个大学生住,不包饭,我自己每顿只吃一点简单的饭。就是做一点饭,我的锅勺盘碗,也是隔几天才洗一次!幸亏有一个朝鲜的学生,研究明史的,常来问我些问题,他来了就替我做饭,并替我洗碗,这算他给我的报酬,但是他也和我一块吃饭,这又是我给他的报酬……”
他又凄然地笑了:“老陈,你们现在怎么样呢?”
我笑了一笑,又想伸手去拿烟,立刻自己控制住了,说:“本来我从五七年以后,就不能教书了……调到图书馆里工作,也好,我搜集了不少的资料卡片。六六年以后,我的那些卡片,连同以前的,也都被烧掉了!这以后的情况,也和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但我还是活下来了,我始终没有失去信念!我总是远望着玫瑰色的天边!……我闲了二十年,如今,政策落实了,我也到了退休年龄,反倒忙起来了!我说我上不了大课,但学校里一定要我带研究生,还好,这几个研究生,都很扎实,很用功,只是外文根底差一些,看不懂外文的参考书,本来嘛,他们整整耽误了十几年,他们中间年纪最轻的也有三十多岁了……”
老梁用回忆的眼光看着我说:“我们像他们这样年龄,已经当上教授、系主任了。”
我说:“他们正努力地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我也是这样,恨不得把我知道的一切,都交给他们,好把‘青黄’接了上去,可是这二十年来我自己也落后了,外国寄来的新书,有许多名词我都看不懂,明年春天,我还要跟一个代表团到美国去,我真不知道如何对付!同时,我还有写不完的赶任务的文章,看不完的报纸刊物,回不完的信件,整天忙得晕头转向!”
老梁猛地一下站了起来,说:“能忙就好,总比我整天一个人在‘空巢’里呆着强……”
女儿安放好杯箸,便和妻摆好一桌热腾腾的菜。女儿安排老梁、我和她妈妈各据一方,她又拿起茅台酒瓶来,笑着说:“三十年不见了,今晚妈妈陪梁伯伯喝一杯,爸爸喝多了不好,少来一点吧。”妻忙说:“梁伯伯是不会喝酒的,茅台酒又厉害,这瓶酒是我让他带回去当礼物送人的,大家都少来一点,意思意思吧!”老梁却一把把酒瓶夺了过去,满满地斟了一杯,一仰脖就干了,又满满地斟了一杯,还替我和妻斟了半杯。他一边用手背抹了抹嘴唇,一面大声念: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念完,他哈哈大笑了起来,一仰脖又把第二杯酒喝干了,这时他满脸通红,额上的汗都流到了耳边。妻连忙从他紧握的手里,夺过酒瓶来,说:“吃菜吧,空肚子喝多了酒要伤人的!”老梁颓然地坐了下去,拿起筷子,睁着浮肿的眼皮望着妻和女儿,说:“你们不但管老陈,还要管我!我是多少年没人管的了……可是我要是有人管,那有多好!”
这一顿饭一点不像好友久别后的聚餐,老梁是一语不发,好像要拿饭菜去堵回他心里的许多话,我们也更不敢说什么。
小文惊奇地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赶紧扒拉完一碗饭,就溜回她们屋子里去了。
妻和女儿把果盘和果刀摆上的时候,老梁已完全清醒了,正要说话,门外一连响了几声汽车的喇叭。老梁抬头望着窗外说:“对了,是我侄子替我叫的出租汽车,说是夜里坐公共汽车进城怕不方便……”女儿赶紧站了起来,说:“梁伯伯,您别忙,我出去和司机说请他等一会儿,您吃完水果再走。”
老梁三口两口地把妻给他削好的几片梨,都吃了下去,一面站了起来。我帮他披上大衣,我们去到门口,正碰见女儿回来,老梁忽然问:“小文呢?”女儿说:“她大概睡了。”老梁说:“我去看看她。”
女儿把老梁带进她们的屋里,打开床侧的灯,在书架后面一张双人床旁边,一张小帆布床上,小文把被子裹得紧紧的,睡得正甜呢。老梁低下头去,轻轻地吻了她一下。妻笑说:“你还是那样地爱小孩。梁平有孩子吧?”
老梁冷冷地笑说:“没有,他的媳妇儿嫌麻烦,不要,可她还养了两只波斯猫!”
女儿笑着打岔说:“您看我们这屋里多挤!这本是爸爸和妈妈的书房,让我们给占了。”
老梁把灯关了,一面走出来,一面回头对我们说:“你们这个‘巢’多‘满’呵!”
司机从里面把后座的车门推开了。老梁拱着背上了车,却摇下车窗来,对女儿说:“小美子,外面风冷得很,你快陪爸爸妈妈进去吧。”
车尾的红灯,一拐弯就不见了,女儿扶着我们的肩,推着我们往回走,我们都没有说话,眼前却仿佛看见老梁像一只衰老的燕,扇着无力的翅膀,慢慢地向着遥远的空巢飞去。
(节选并有删改)
作品赏析
小说围绕着一个“巢”字展开。巢即家。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方式展开情节。“我”(老陈)在家里接待一位阔别30年,如今经成了美籍华人的老同学、老朋友――中国史教授老梁,见面后彼此倾诉衷肠,感慨不已。表现了如今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以两种很不相同的心情忙于各自工作的一对同学――老梁和老陈的不同的人生况味。
对比手法是本文突出的写作特色之一。文中描写了两个家:老陈家虽历尽风雨、至今仍简陋、拥挤,但毕竟是家在祖国,有浓重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氛围,也是人物活动的环境,作者多正面描写,充满亲情;老梁建在异邦如今已形同“空巢”的家,是通过本人介绍给读者的,属于虚笔,言语间充满了凄凉和酸楚。一空一满,一虚一实,两个“巢”的反差是如此强烈,在这两个“巢”里的两位老友的心境,也就不言而喻了。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诗歌离学生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遥远。面对学生薄弱的诗歌基础,我们如何“据此进行教学”呢?如果还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按常规的要求带着学生进入书本的学习,就很难弥补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的空缺点,就会加剧学生学习新课的畏难情绪,那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让学生走近诗歌,充分感受诗歌的魅力。
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近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尝试:
(一)从视频的欣赏入手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在正式学习诗歌之前,适当运用视听手段,给学生带来美的震撼,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起到磨刀的作用。笔者在初一新生入学之后,带着学生欣赏了《唐之韵》,它是一部文化纪录片,那独特的视角、绝美的画面、高雅的品味带给学生的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欣赏空间,笔者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视频的内容,而在于让学生在视听震撼中步入艺术的境界,领会到诗歌的真谛,激发起对诗歌的浓厚的兴趣。
(二)从简单的诗歌入手 所谓简单的诗歌,笔者所期望的是那种内容理解难度不大、形式不复杂、语言不隐晦的诗。如冰心的《繁星・春水》作为初一新生感受诗歌的载体是非常合适的,除了因为它是课标推荐书目,还因为《繁星・春水》里的诗歌通俗易懂,这些诗歌从内容上说符合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兴趣的步步提升做好起始工作;从形式上来讲,冰心的这些诗“表现了诗人在刹那间对于平凡事物的独特感兴和情思的变迁”,突发的感触、瞬间的喟叹,三言两语,略作分行,便自成诗一首,不像律诗、绝句、词曲那样有节奏、音韵、语言、修辞等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在学生基础相当薄弱的情况下不要用特别规范、特别严格要求下的诗歌呈现给学生,那会吓着学生,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就排斥、远离,那样是无法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的。
(三)从大量的阅读入手 在学生诗歌基础较薄弱的情况下,不要一下子就灌输太多的诗歌知识,那会因为枯燥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刚开始学习诗歌,带着学生大量阅读,重点也不在于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只在于揣摩诗人写作时所见、所闻、所感。感诗人所感,悟诗人所悟,这样就更容易产生亲近诗歌之感,从而消除畏难情绪,跟着诗作走近诗歌氛围。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积累,学习的兴趣才得以激发,知识的传授才得以顺畅,能力的培养才得以提升。另外,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课上课下的阅读实际,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课外阅读也能落到实处。
韩军在《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关系》的第三大关系“偏了例子,应重视数量”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语言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做习题)”,“举少”而“胜多”。语言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待成年累月数量再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言语)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条件。
(四)从写作的训练入手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任何一个写过诗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会记住诗,不管他以后生活中需不需要诗。诗歌只要写过,就已经流进你的血液里了,是洗不掉的”。让学生带着写作的任务开始他们的诗歌学习,知道写诗也是件不难的事情。这种认识非常重要,因为有了这一次初啼,他们就能亲近诗歌了,从自己的写作中感知诗歌的平易、简单,明白有些小感触在很难梳理成大文章的情况下,可以用三言两语写成诗,边读边写,边写边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读写写,水平、能力螺旋上升。在学习诗歌的初期,无论学生的诗歌写作有多烂,我们都要给予肯定;不要急于用好诗的标准来框学生,那样会框住学生的思维,框住写作的激情,框住阅读的兴趣,框住坚持的耐心。
现在很多学生的写作趋向“功利化”“模式化”,每到作文,内容上是杜撰,形式上走的是套路,缺少真挚的情感,缺乏现实的气息,写作与心灵无关,表达的主题是别人的观点。低要求的诗歌写作训练,能够提醒学生关照自己的内心,学习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体验,从初中一开始就学着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真情实感。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精神意义上的作家,自己用心写出来的东西,都应该是最好的。所以,尽管有人反对学生写作那种不像诗的诗歌,但我还是坚信,只要学生的作品是用心写的,是努力地学着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的,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与鼓励。
教师通过选择那些可亲易感的诗歌,让学生去感受、模仿,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让学生大量接触诗歌,就能拉近诗歌与我们的距离,感受诗歌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关系,产生想读、想写的冲动,便为触摸诗歌的灵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