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2-02-02 07:4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国内高校;课程分析;设计

一、计算机专业的分析

高校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计原则是注重基础、重视实践、追求创新。尽管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的,但是有关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的理论是不会变的,学生只有学好基本理论,才能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当然,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设置一些新颖的实践性课程,实现学生自身的技能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大学四年中计算机课程中的主修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高级编程、网页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基础课程学完之后,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比如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等,而且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社会实践性较强,因此还需要设置一些实践课程,安排专门的专业实习,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教学中发现,尽管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依旧出现了编程能力不足以及硬件设计能力较弱的现象。

二、计算机专业的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1.教材设计

在对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根据该课程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任务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建立起来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体系,而且要不断更改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和实际应用衔接起来。

2.教学管理设计

对于教学管理而言,不仅需要完善的教材设计,还需要给学生配置良好的师资、完备的硬件设施、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配备实验室等,从而使得学生在一种完善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3.教学改革设计

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将一系列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设计高效合理的课程。

(1)实施因材施教,学会尊重差异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教学。首先,要设置一个基本的学习目标,这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达到的目标。大部分学生在完成这个目标的时候既能够不会觉得目标过难,难以达到,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会具有挑战性。再次,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求知欲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需要给学生配置良好的资源,给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引导,从而使得这些学生得到更多的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自行进行方案的设定,从方案的选题、设计、实施以及最终的总结阶段都由学生来进行,从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教学中发现,这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往往性格热情、想象力丰富、实践性较强、执行力也强,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某一个话题的时候,这些学生往往能够积极完成,并且完成的结果很好,而且这些学生身上的那种感染力也会使得学生都积极也被调动起来,积极动手、动脑、创新。最后,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经常去关心这些学生,教师要搞清楚这些学生的薄弱点,然后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这些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逐步克服自己在学习中的弱点,从而使得这些学生能够逐渐达到基本教学的要求。教师在对待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时候,教师不能够为了迎合学生的能力,就一味地降低对这些学生的标准,这样的一种做法不仅放纵了这些学生的学习,而且会降低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2)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动手能力

计算机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实践课堂,使得学生走出只是注重“写”与“读”的课堂。

此外,要对实践课程进行良好的管理,使得学生经过实践课堂以后能力能够真正得到提升,而不是使得实践课的开设徒有虚名,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了教学的资源。

计算机专业开设实践课最关键的就是要开设上机课程,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以及正确性验证等技能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在对上机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学生在完成了上机实践以后,要让学生进行专门的实验报告的撰写,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规范,这是一个专业的程序设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素养,这对于学生在以后工作所具有的严谨规范的品行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在进行上机操作之间,教师要提前让学生准备要上机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自己上机的时候,就能够熟悉要上机的内容,从而在上机的时候能够有针对地进行练习,避免在课堂中临时编写程序,从而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3)开放教学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的时候,还需要锻炼学生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一种技能是将来学生在自己进行程序编写和改进的时候所必须的一种技能。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学生也乐于参与到这样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了提升。

(4)强化课程设计,提高综合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学会一些编写程序的技巧,具备软件开发的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文档的书写水平,按照软件工程的需求,规范课程报告的书写格式,要让学生学会书写需求分析、调试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用户使用说明以及测试结果等这样的组织文档,使得学生具备软件工程的思想。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实践题目,从而使得学生进行分组来完成设计报告,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从问题的分析阶段、模块设计阶段、集体讨论阶段以及最后的编码完成的阶段都让每一个同学参与进来,最后每一个学生都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能够对整个课程设计的思路、主要技术手段都能够详细描述,并且能够回答出教师问出的问题,这样学生才是进行了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

(5)采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活力

计算机专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是十分枯燥的,许多学生提不起来兴趣,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如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抽象的知识点能够具体化、形象化起来,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变得活跃起来,思路跟着老师走,这样学生就会融入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氛围中,从而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也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课堂,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友好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互动,比如BBS、微博、微信等,这些新兴的多媒体形式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在进行高校计算机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树立学生是一个专业的软件开发者和设计者的思维,使得学生不仅具备编写程序的能力,而且能够了解计算机硬件内部构造原理和工作机理。此外,教师还需要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使得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得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计算机课程;应用

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利用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通过上机实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加强对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内涵概述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就是以教学对象为中心,通过项目实施探究的教学模式[1]。教学双方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全过程展现。项目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们自己面对真实的项目,从搜集资料、策划方案、设计初稿、定稿修改,一直到项目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进行。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模拟项目实施的真实过程,希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践运用

项目教学法具体运用为四个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明确项目、计划制定、计划实施以及评价应用。

(一)明确项目具体内容教师在使用项目教学法前,必须结合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强特点,根据职业成长规律、能力发展需求等对典型工作任务整理分类,并按照难易程度进行任务排序,建立一个任务集合,并围绕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具体工作项目,明确每一个项目的内容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根据项目对能力的要求,将课程项目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项目中,按照需求分为不同操作的实验项目。

(二)落实整个教学计划设计在划分好项目后,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做好课程设计开发工作,为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打好基础。在项目实施前,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项目具体情况,让学生了解项目实施的意义,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学习,并激发学生兴趣。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合理划分项目合作小组。在组间项目合作小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自身优势特点,保证组内成员搭配合理。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或者根据项目概要等资料,对需要掌握的学习知识进行掌握,明确自己在项目实施中的任务、责任,并组织学生制定项目开发计划,编写文档,在开发计划基础上开始制作。

(三)保证项目计划的实施在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后,需要按照项目计划进度目标实施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核心阶段。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项目、合作讨论,利用上机实践操作,找出项目处理办法,完成项目预期目标。例如,在《多媒体制作》单元学习过程中,课前可以让学生自信搜集相关素材;课上可以围绕设计创建学习情境,构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项目,包括处理数码照片、制作宣传板报、制作电子贺卡等;课后进行一些拓展性练习、巩固性练习。

(四)实施过程性评价模式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同时也需要提倡过程性评价。针对此类课程,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模式,才能检验学生实际能力。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以计算机课程来说,主要是通过学生提交设计作品、理论考试等评价,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但实际上,每一个项目实施后,教师都需要结合项目实施要点对学生考核,根据考核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集中解释、分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2]。另外,通过过程性评价模式,找出不足,帮助学生梳理项目的思路,不断完善项目教学,以便于在今后实施过程中更加顺利。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项目教学法提倡实践,对于教师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要求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师不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让及时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让教师能够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将教学内容、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3],确保项目教学法实施效果。

(二)项目选择中必须紧贴企业岗位高职计算机课程在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项目内容选择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可操作性。保证所选择的项目都有其实施的条件;第二,紧贴企业。高职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项目需要与企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保证为学生提供可以提升知识、技能的办法,拉近学生学习和就业距离,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率。

第3篇

1.教师间的专业交流。

虽然专业之间差异很大,计算机专业老师要经常和艺术专业老师进行专业交流。可以鼓励老师们举办公开课的形式,艺术专业课程行课期间,计算机专业老师去随堂听课,了解艺术专业课程的行课特点,努力去发现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计算机的相关应用。例如原来的艺术舞蹈中老师的形体示范就可以录制成视频进行展示等等。计算机课程上课期间也鼓励艺术老师在旁听来寻找艺术的闪光点。互相旁听课程之后学校多多举行教师教学方法交流座谈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多多谈论,一定会有意外的灵感迸发而出。

2.课程设计间的交流。

建议学院的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多多加入平时老师间交流的想法。各个专业的知识本来就不是孤立的,我们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共享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可以了解学生专业特点,从他们专业内容角度上介绍计算机的知识,计算机专业老师还要帮助艺术专业老师设计课程内容,可以在行课期间多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这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多多见识一下计算机的应用。

3.实践应用层面的交流。

任何专业在教与学的活动之中,都非常重视实践。高职学生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学生新接受的知识需要进行实践才能很好的消化。与其每个专业课程都安排自己的学习实践还不如多专业融合起来一起设计实践课题。实践中尽量体现每个专业知识的特点,这样学生参与这个比较大的综合的实践课题就能促使其学习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在结合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要求更高。就像学生参加高考时,有一门综合测试把几门学科集中到一起解答问题。只有不断给学生营造这样弱化学科界限强调问题解决的教学氛围才能消除每个专业课程的孤立乏味感,才能促使学生开始思考原本孤立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二、尽量安排艺术专业学生体验计算机前沿知识介绍课程

虽然说我们在课程设计和专业融合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但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对计算机这种技术不是那么感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陌生的感觉,对计算机产生兴趣,这是艺术院校的计算机老师普遍面临的问题。计算机老师作为学校IT界代表群体有义务向学校广大师生普及拓展计算机领域知识,可以平时多关注计算机前沿新闻和科技动向,多多收录一些吸引学生眼球而且接受起来又不是很抽象的内容。积累到一些就可以开设一下类似于IT科普之类的讲座课程。也就是尽可能多的宣传计算机领域新闻和知识。越是这样看似和授课没有关系的专题讲座越是能培养兴趣群体,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普及会对艺术类学生产生影响。有个形象的比喻,这种方式犹如垂钓者用随便扔撒饵料的方式吸引鱼群到来一样。随撒饵料看似和钓鱼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吸引鱼群必定会更加鱼群上钩的几率,虽然这个比喻不是那么适合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因此本人还是建议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老师多多在培养学生兴趣,扩大计算机兴趣群里方面多多留意,也不用有太多的针对性,时间长了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了。

三、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积极创新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计算机专业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艺术高职院校的资源,大胆创新授课内容和形式。艺术类学生艺术细胞多,想法更加丰富。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根据学习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解决其他的问题。例如,建议学生举办一次艺术表演赛,要求学生采用网络报名,然后根据参与者特点进行分组,制定赛制。赛前要求准备宣传海报,赛间准备大赛流程,做好比赛费用预算,制定打分机制,最后做好赛后总结工作。从这个小小的活动就能调动学生的根据计算机应用知识进行实践的热情。这里面会引导学生学习网上报名需要的技术,制作赛制规程和报告等要用到Office的Word文档技术,费用预算要用到Office的Excel技术,海报宣传要用到Photoshop等技术等等。通过这个活动就能够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好多知识利用到。所以只要积极探索思考就会创新出适合的教学方式。

四、制定适合艺术类专业要求的计算机技能标准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10-01

正确的教学思想必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 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计算机技术具有发展快,更新变化快的特点,所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对应的就要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的进行改革。

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考试以笔试为主,上机考试为辅。对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实际操作能力低,就业时,很难适合就业单位的要求。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1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1.2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

1.3在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普遍都存在这样的看法,就是应用软件好学,程序设计语言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想法,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时采用的是这样的做法: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实践能力的改革

2.1实践能力的教学无论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还是程序设计专业课程,上机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上机操作教学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往,教师在上计算机实验课之前,先要"讲实验",即把实验内容从头到尾讲解一番,说明每一步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教师还必须强调学生不要进行诸如删除系统文件、修改注册表。这种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际操作分离,不符合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规律,教学效果往往不很理想。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这样,可使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直接学到教师的操作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捷径。

2.2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开设都突出专业特色,也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偏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的缺陷等。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在校学生每周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8课时,上机总机时不少于500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该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营造学术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

我们在学生入学时,专门组织计算机专业介绍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全校范围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比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批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学生,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4.评价方法的改革

除笔试外,更加大了上机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此外,针对不同的年级我们还鼓励参加计算机认证考试,包括基础知识、多媒体制作及软件编程三种。

经过以上的改革,计算机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 教学方法 有效性

计算机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发展创新,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实现学习的飞跃,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率。然而,目前的教学中效果不容乐观。现在就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改进的措施作一番探讨。

一、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意识淡薄。应该来说,在中学所有的课程中,计算机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与学生浓厚兴趣形成对比的是学校的重视程度:由于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并没有纳入中考成绩,因此,很多学校对计算机教学并不重视。一方面,计算机课程安排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很难真正吸引学生。与县城学生相比,农村地区计算机教学更加难以真正普及,除了计算机硬件设施不够齐全之外,水平和方法也是阻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教学模式落后。中学计算机教学很大程度上只关注学生是否能操作计算机,而轻视计算机道德教育。对县城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家里都配有电脑,对电脑的一些基本的用法有一些了解,很多学生已经会使用搜索引擎浏览网站,传播信息等,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学不应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农村地区而言,电脑的普及率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教学要考虑的是如何形成一个崭新的模式,使原本陌生的计算机变得生动,从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方式单一。计算机教学方式与其他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有类似的地方,大多注重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参与度较低。很多时候,教师对着教材款款而谈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课堂上讲授的时间长短与学生掌握的程度并不成正比,教师说得越多,出现的专业名词越多,学生听得越糊涂。尤其对山区的学生而言,如何帮助学生解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勇于动手并产生浓厚兴趣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策略

计算机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其发展首先需要教育部门有所作为。

首先,在教材的编写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大段的文字堆积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在版面的设计方面要做到图文并茂,减少学生的阅读疲劳;在内容的设计上,应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其实践的欲望。同时,不同地区的学生基础是不同,因此,在教材编排上应体现一个梯度,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有难度。县城与农村选用的课本的的也应该有所差别,应该根据当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选择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课本。

其次,在计算机硬件设施上应与教学相配套。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教育设施不太齐全。政府应该从经济上对其援助,建立计算机实验室,保证学生有计算机可操作而不让计算机成为一门单纯的理论课。与此同时,也要注重"软件"的配套,尤其在农村地区,要选拔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教学,只有优秀计算机教师这种"软件"和齐全的电脑"硬件"相结合才能推动农村地区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最后,课程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计算机教学作为一门课程的重要性,课时安排、考核方式应该有所改变。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如语文、数学,计算机的课时安排比较少,要在较少的课时安排下要完成一本厚厚教材的教学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另外,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分数并不计入中考分数内,因此,在重升学率、重分数的学术氛围下,学校并不真正重视计算机的教学,甚至在有些学校计算机课只是个摆设。

三、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在促进中学计算机有效性教学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注重学生的道德培育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使用计算机是每位教师应该要重视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网络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做到自觉抵制,不转发或者传播虚假信息,不利用网络做违反法律或者道德的事情等等。成功的教育应当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播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价值观形成上。

(二) 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的自主意识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计算机课程的探索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上方式要灵活,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实践从而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教师理论讲解应该是启发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少讲多练,更多的时间应该是学生上机练习,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这种自主发现并亲手解决的问题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实践出真理,这句话在计算机教学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注重因材施教

各个地区经济与教育水平并不一样,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点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采取不用的教育方法。城市地区和山区,教材与授课内容应当有所差别,山区学生计算机普及率并不高,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也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基础的知识教起;另外,不同的学生基础有所差别,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让其自由学习,这样的话教师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辅导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兴趣成为学生的永远的"老师"。

信息时代里,掌握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公民必备的素养,让每一个中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的教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应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教师也应当适应时代要求完善其教学方法,为计算机教学注入新鲜元素。

参考文献

[1]陈颖秋.浅析初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培养[J]

第6篇

从计算机学科本身来讲包括信息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四个方面。从中医药学科角度需要选哪些内容讲,不同的专业方向对计算机课程设置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本文的研究将注重其分层次、重实践、有专业方向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在理论上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学术特点,主张多元化发展中医教育。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可以提高中医院校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医学信息的综合能力,其次开设一些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课程让学生自选,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

中医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整体规划研究

研究目标是打破学科体系,融合专业内容,合理定位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在中医学科各专业中的应用,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取得培养现代中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成果。研究内容是围绕着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结合中医信息学、中医知识工程、中医大型数据库、专家系统、中医药信息化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交叉地研究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践模式。根据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对前各阶段)的逻辑顺序展开整体规划的研究[1]。其中,分析包括:按不同专业确定计算机教学内容,再通过选修课与课外自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解决学时数不够的问题;确定通过教学想达到的目标(解决与中医学科的交叉结合问题);研究期间可以达到的目标,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预期。

设计包括:把目标转换成课程教学的内容框架(制定教学大纲);确定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教材);分解内容至各教学单元,并确定具体目标(确定开课时间,充分考虑到与学生所学的中医学科课程的衔接问题)。开发包括:收集整理相关教学资料;根据设计编写课程内容。实施包括:将开发的教学课程在中医类相应专业使用;)随时收集反馈信息。

评价包括:对前述各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价;利用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规划方法是从国内各中医院校进行学科设置调查,并从中医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着手,结合本校前期开展的教学经验架构教学模型,建构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具体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对课程的开发、教学的设计、评价的方法等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与综合分析。采用与兄弟院校交流、本校各学院学生座谈,通过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问卷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学行动的实践,获得相关的反馈结果。

中医院校各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远远满足不了当今中医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对象设置相应计算机应用课程。如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的系列课程,包括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原理远程医疗和中医药管理系统、医学数据处理等课程;在临床专业中设置临床支持系统的系列课程、设置程序设计、医学图像处理课程、web应用等;在中药学专业中设置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和网站建设等;在研究生中进行更高层次的、针对医学某一应用领域的信息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课程,如医学信息标准化的理论和规范、医学多媒体技术、数据挖掘、软件工程等,具体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此表中选修分任选和限选,任选对全校学生开放,限选只针对指定专业学生。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内容的介绍以及所学前期课程的要求,针对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在不同阶段自由选修,满足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需求。

教学改革措施

坚持定期组织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内容、领会教学大纲要求、组织编写适合本校学生水平且各专业有所侧重的教材、建立与维护题库、完善考试系统。重视师资力量的平衡,引入中医学科的老师参与教学和共同承担一些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机房设备及相关人员的管理,要求机房管理满足实用、先进、服务原则,相关人员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自觉维护和更新教学软件,方便文件的上传与下载、邮件收发与管理。开放计算机房试验教学模式,为计算机课程的上机练习和学生自学创造条件。

完善教学方法。演示教学,要求有经验的教师以演示的方式迅速讲清每堂课知识点,交代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任务驱动教学,围绕各专业相应热点问题作为任务展开学习,利用计算机工具完成任务,用与本专业知识思考的方法进行对比,并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使学生提高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项目分析教学,通过对项目的分析、讨论、感悟和实践,与所学专业联系评价,借鉴项目反馈的策略,让学生举一反三,推广应用;反馈教学,定期在相应学院举办教学座谈会,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

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教学课件、课堂录像、软件光盘、直播课,开展网络教学讨论、网上答疑;查阅教学大纲、实验内容、素材、案例等,进行课外练习;)课后分组,结合本专业完成课程设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实践模式。

计算机教育实践模式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上机实践与课外实践,“平台+资源+项目”模式是计算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3]。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验证实验结果,向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创造性转变,鼓励学生去思考一些计算机课程与自己专业结合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通过立项目让学生把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技术、网页设计、应用程序、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工具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具体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教学网站,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题库系统,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课程设计有效的实验方案,提供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实验课程,从消化上课内容、拓展开发方法层面上综合考虑;加入课程作品考核,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整体设计和开发的能力,从项目立题、项目分析、项目实时、项目测试、项目答辩等各方面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学生作品的汇集也丰富了教学资源[4];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市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邀请部分优秀老师对学生进行参赛前的集训,为大赛取得更好的成绩打下一定基础,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7篇

一、什么是计算思维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e ACM》杂志上发表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1]。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2]。

计算思维的核心是计算思维方法。但最终,计算思维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即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来说,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机的应用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计算思维能力。例如,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创建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制造一个机器人等都是计算机应用问题,是计算思维的目的所在。

要牢固地掌握一种思维方法,紧靠课堂教学很容易使学生陷入似懂非懂、纸上谈兵的境地。而针对数据库课程的特点,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数据库应用能力则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逐步以培养计算思维为导向,锻炼学生对计算思维方法的运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积累经验、培养计算思维的必需之策。

二、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多层次的课程实验体系

传统的数据库实验,大多是验证型实验。而当实验手册中的步骤或者命令使用错误的时候,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学生已习惯了接受,缺乏基本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计算思维培养的导向是相背离的。

在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上机实验的设计中,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思路,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构建验证性、设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多层次的实验体系。

开放性实验,要求学生遵循计算思维规律,自由探索,建立并优化数据模型,引导学生利用 SQL 语言进行数据库编程进行验证,并在计算机上验证正确结果。

验证型实验要求学生模拟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实验内容,是计算思维方法的模仿;

设计型实验综合运用多种计算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计算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2.基于任务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环节中,由学生自组小组分工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是计算思维方法的拓展和升华。

教师和学生围绕案例和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设计任务、呈现问题、辅助任务实施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明确任务,分析问题、共享交流和反思内化等教学活动训练计算思维,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计算思维是一种问题求解的思维,问题求解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联系、行为选择和反思检验[3]。而在具体的课程设计环节中,这个问题求解过程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设计任务,展现问题

教师根据数据库课程特点,运用计算思维的一系列方法设计任务,呈现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数据库设计的同时,以分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从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等设计开发过程,最终实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反映应用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将数据库设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再以设计成果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任务,是计算思维中的关注点分离( SOC)思维方法[4]的体现。

学生以每组4-6人的形式自由组合,成立协作学习的项目小组,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教师通过展示往届学生的数据库设计作品,向学生提供部分⒖肌N蘼垩生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最终的设计目的, 都是通过设计一个相应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突出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的训练。

(2)明确任务,分析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实时指导下,明确任务目标,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参考书、网络、实地调研等各种途径进行自主检索、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3)任务实施

根据所选项目,各组同学分工协作,定期交流各自完成的情况。对于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组间讨论,或向老师请教,以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各组成员在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结合计算思维的系列方法,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规范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同时撰写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技术文档。

在这整个的数据库的各个设计阶段中,体现了各种计算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抽象方法、折衷方法、保护、冗余、容错、纠错和恢复等方法[5]。学生从课程设计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有效地将所学的各专业模块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中,对已有知识结构进行了拓展性的创新。

(4)总结评价

在课程设计的最后阶段,学生以分组演讲的形式展示本组的项目成果,以答辩的形式接受全班学生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刺激大多数同学积极思考。并让书本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实现知识的迁移、升华,从而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

教师应对答辩情况进行点评和打分。通过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使学生深刻理解计算思维及设计方法。

三、结语

计算思维作为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思维能力,已成为现阶段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国良.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R]. 济南: 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2010.

[2] WING J M.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2006,49( 3) :33 -35 .

[3]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 1) :7 -11.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正确的教学思想必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计算机技术具有发展快,更新变化快的特点,所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对应的就要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的进行改革。

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考试以笔试为主,上机考试为辅。对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实际操作能力低,就业时,很难适合就业单位的要求。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解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完全可以超过老师,我们在讲课中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

3.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要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他们是怎样接受知识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只有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普遍都存在这样的看法,就是应用软件好学,程序设计语言(如VB、ASP等)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想法,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时采用的是这样的做法: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板书+讲解。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学生只能是把操作步骤一步一步的记下来,看不到操作的结果,所以接受起来有些费劲。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教学地点也应该从教室转移到现代化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光、电、色等多重元素,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它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并茂的人机界面,改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点:1.它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2.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3.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集中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4.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将授课内容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辅导。现在,我们的计算机课程均改在了现代化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大量的实施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组织教师收集、研制和使用多媒体CAI课件,部分课程(如基础课、图形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都是以CAI教学为主,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将自己实际的经验及见解放在授课中

每个人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会积累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别人的经验不能代替自己的实践。在讲课中应该体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它是一般书本上所没有的,是教师通过自己实践积累的经验,很可能有一定独到之处。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我们不断的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计算机使用及各种软件应用方面的技巧。把这些内容溶入到我们的讲课中,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四、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往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而且学生不重视上机练习。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针对以往学生的情况,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应用软件,我们基本上都能安排每个学生每周每门课程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2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另外,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时安排的实践课之外,对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软件和一些编程软件,如静态网页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VB、ASP等课程,我们设置了一周到两周的实训课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更注重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实训,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完成实训作业的同时,检验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由于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毕业生在就业中逐渐受到了计算机市场的欢迎。针对学生上机操作不认真的情况,我们还采用了讨论法教学,就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上机课的一些问题,教师对于共同的问题根据情况进行解答或给学生提示让学生再去上机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在实施时,分组采用男女学生以及善于言谈者与不善言谈者适当的比例,来保证讨论的气氛热烈。这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督促他们勤于上机实践起了很好的作用。

五、营造浓厚的计算机学术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计算机重要,但对计算机在其专业的具体应用尚不了解。因而学习起来有点茫然。所以我们在学生入学时,专门组织计算机专业介绍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全校范围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比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批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学生,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六、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考核几乎都是笔试,学生学计算机如同学语文、政治一般,去背书本上的知识,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大多只限于理论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总是觉得难以动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考核方法做了改革。现在除笔试外,更加大了上机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

实践能力考核又分成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两种:

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上机作业作为考核依据。

能力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实训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实训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

此外,针对不同的年级我们还举办了校内计算机认证考试,包括基础知识、多媒体制作及软件编程三种。

经过以上的改革,计算机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萍,《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朱龙祥,《怎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3]赵继承,《中专计算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初探》.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课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呈现明显的金字塔结构,有系统开发级的,也有应用操作级的,还有大量的跨专业应用服务和客户支持等复合类型的专门人才。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这种分级越来越明明晰。

目前许多学校将人才培养侧重点放在培养研究型和本科级(亚本科级)计算机技术人才,而对计算机应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却重视不够或措施不力。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特点,计算机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潮流,与学科发展接轨,与时代同行,要分层次培养社会需求的技能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1、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特点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重大调整,而且要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要有准确的定位: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和创新教育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1.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课程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

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精心安排必须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加强界线模糊课程的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强化学生技能。

1.3要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

各门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例如《NIIT模块》课程中的ISAS以及软件项目课程教学中采用主题作业让学生来搜索知识,系统地整合知识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能力方面的系统教育锻炼。从而处理好知识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大为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

1.4评价体系要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在课程标准中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技能人才。

2、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方案

为完成以上目标,需要对专业基础课程和计算机软件、网络等一些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2.1精心设计实训题目,加强上机实训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动性。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精心设计实训题目,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实训,分必做、选做和提高等类型。学生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在课内和课外充分进行实训。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辅导中应特别重视“实践”这一环节。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是靠教师教,而是靠自己动手、动脑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的。只有多上机动手实践,才能破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才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所以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上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

2.2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采用书面作业、上机作业和项目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例如计算机相关的一些专业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程序设计》、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均可采用以上三种并行的教学模式。

另外,可以通过一门课程就进行试点,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经功能扩展之后,放在校园网上,并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同时精讲理论课,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根据这个教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即:预习教材、重点讲解、上网自习、上网自测、网上讨论和提高。

2.3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得到控制、调节达到优化,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中通过得到教学活动信息的反馈,及时而准确的做出反映及处理,使教学活动中的缺陷之处得以弥补,不当之处得以纠正,完善之处得以强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计算机教学活动是知识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巡视检查学生上机操作练习,从学生的操作过程及完成试题的步骤和结果中搞好每次活动的教学信息反馈,即做好“行程性”反馈。当发现个别学生“反馈”的效果不佳时,教师应提出一些“暗示性”问题,启发其继续准确地完成练习,提高教学质量。

2.4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

在计算机教学中,素质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育之中,这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注重过程性和阶段性考核,注重从学生掌握知识、学习的能力等多方位考核,从而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客观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正面导向。

2.5加强重点课程和系列课程建设

通过全面细致的考察分析,有重点的选出学校层面以及系科层面的重点课程建设,成立小组分工合作,摸索总结经验,继而以点带面推广一系列课程的建设,有目标有计划实施计算机专业各门课程建设。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又能对这些知识运用自如,教学环节的安排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加强实训环节、努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活动的信息反馈,善于创新,才能形成完整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体系,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3、教师如何应对计算机课程改革

教师是教育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计算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创新教育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创新教育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创新教育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创新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应具备精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设计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的能力,会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网络教学。

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再次,计算机课教师自学能力要强,要具有创造性,懂得吸收、借鉴国内外典型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先进成果,引进教材,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这必然要求计算机课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做大量开拓性工作。

4、如何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职业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是阶段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

总结、评价是教学活动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来体验创新的乐趣,评价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给予热情的肯定。因为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活动印象深刻,产生极大的满足和喜悦感,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从而下一次的创新兴趣又得以激发。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专业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努力让教学活动焕发出创造的活力,让学生在科技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

第10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 现状 教学改革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传统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硬件设施。

计算机技术主要是实用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计算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技术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和实用技术,但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实地观摩考察、亲自动手实训才行。可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学校难以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普遍存在教学设备不足、设备老化的现象,这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师资力量。

计算机知识变化多、更新快,但学校缺少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提供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一些教师也没有对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不断更新和提高,教学主要依赖课本,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教学质量不言自明。

3.学生情况。

现在的在校中职生,多数是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兴趣不高,没能考上高中,但由于年龄较小不能参加工作的初中毕业生,同时学校对生源的挑选也很宽松,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薄弱、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心理易损,个体差异大等现象。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实现的。

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办法

1.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虽然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可是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一个不会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学生,在将来就业的岗位上是难以立足的。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不再有什么单纯的经典的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多的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这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其思维表达能力,增强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抗压能力,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2.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为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职业的实际需要,对课程及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重点培养。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上机操作是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应加大学生上机操作的力度,使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目标驱动”的方式,分组进行,这样让他们带着任务,在一种竞赛的氛围中进行练习,使他们产生紧迫感,增强竞争意识,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技能的提高。

3.改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一个被淘汰的计算机机房,专业知识再强、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三个中心:(1)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2)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任务”为中心;(3)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老师则做好引导工作,同时在讲授中也不再只依靠单一的课本进行讲解,应附带使用一些类似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扩展他们的视野,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4.改变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基本就是笔试,但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都处于弱势,按照现有的方式进行考核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这势必会更加打击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试考核无法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除笔试外,还应加大实践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两种。其中,笔试考核占40%(平时表现和作业总评占40%,期末理论考核占60%),实践能力考核占60%(平时技能考核占40%,期末技能考核占60%)。

(1)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

(2)实践能力考核可以分成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两种。

实践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实践能力考核:以课程设计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精心准备实践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中专计算机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使中专的计算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19-02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微软Office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技巧。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Office的使用方法,简要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熟练地利用互联网服务于工作和学习,了解多媒体系统和数据库的基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1]。课程教学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科学思维方法。本文针对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方法。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各专业教材过于统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只要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几乎都会选用统一的教材。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我校目前存在的现象,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也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大一新生是各大高校从全国各地招收来的,他们的社会背景大不相同,经济水平也参差不齐,更突出的问题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会因人而异,所以如果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而各专业统一规划教材,那么同样的教师授课,学生的听课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2.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模式一般是多媒体教学,教师直接在讲台上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内容也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般也是统一设计的。教师在进行第一次授课时,没有机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或者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学生在课堂上听的时间多,动手的时间少,即使教师讲的很精彩,有时学生的积极性也并不太高,一部分原因与课件中准备的案例与学生的专业没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听的时候,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总认为讲台是教师的,自己处于被动的状态。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机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机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从比例上来看,机试成绩取决定性因素。从近几年的学生试卷分析来看,有的学生平时做实验时,表现得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不错,但是最后因为对上机考试系统不熟悉,提交试卷时没能按要求正常提交,结果教师在改卷时出现种种情况。例如,有个别学生不小心将原始试卷提交上来,结果教师阅卷时看到是空白的学生答卷;或者有的学生即使将答卷做的非常好,但是没能提交到系统上,导致的后果是试卷出现乱码或根本没有试卷信息,最后上机考试成绩只能以零分记。

4.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目前,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类似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选修课授课教师往往是授课完以后就离开教室,等到下一次授课时再和学生见面,几乎没有额外的时间和地点专门和学生沟通,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学生每次课上遇到的难点和问题。长此循环,等到下次授课时,教师只能是按照教学大纲来授课,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在听课的时候由于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随着课程进度的一步步深入,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1.教材的选定应不拘一格。由于我校大一新生在本学年下学期将会选修程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所以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除了使学生掌握以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Office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还应逐步引入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如果此时没有适时的引入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等到下学期学习程序设计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在教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基本概念还要从头讲起,另一方面,学生常常会感到没有头绪,无从下手。这是近年来很多教授程序设计的教师经常会遇到的尴尬情况。因此,在选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时,最好不要统一规划指定通用教材,而应该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2],而且尽可能按不同的专业来选定适合该专业学生提高自身计算机素养的教材。

2.教学方法多样化。(1)转换角色,学生上讲台。在传统的大学课堂上,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有时即使老师讲的很精彩,但学生仍然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如果能转换角色,教师在教授基本理论时,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地安排互动环节[3],如请部分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动手演示当堂课上的内容,教学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在演示过程中,如果学生出错,教师应及时地进行现场引导。此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往往出错的时候,就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时刻,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同时,计算机水平也就会慢慢提高。而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尺度,尽量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往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自我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目的。(2)由学生参与提供教学案例。在传统的案例驱动教学法中,大部分案例都是由教师来编排和确定的。试想如果能由学生参与,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学生参与制作教学案例;或者作为授课教师来讲,能在讲授课程之前及时归纳总结出学生平时遇到的此类实际问题,并且能将该问题融入到课件的制作中,这样当教师在讲授案例时,学生很可能会有更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重视实验课。虽然,在教学安排上,大学计算机课程安排有理论课20学时,上机实验课16学时,但是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实验课,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同时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消化本次实验课的知识点,并自己对该次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交实验报告的同时一并附上目前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于教师下一次讲解。有时,甚至可以考虑将理论课搬到机房上,一边讲理论,一边做实验。

4.考核方式新探索。经过近几年的考核情况来看,学生仅仅通过学期末的上机成绩很难如实的反映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达不到较理想的测试结果。例如,有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平时表现的相当不错,但是由于期末上机考试时,对考试系统提交试卷时操作不当,错过提交时间,结果机试成绩很低,有时甚至不及格。这样,似乎有些不太公平,但是对于机试而言,是全程在线考试,每一位考生几点几分登录,几点几分交卷,系统是实时记录的,一旦考试时间结束,该考生的机试成绩就已经确定了,所以授课教师也没有办法改变结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出以下一些改进措施,仅供参考。(1)改变考试形式。应逐步改变原有的考试形式,一种方法是可以尝试将总成绩分散到平时实验,具体可以通过教师为每次实验现场打分,最后将几次次实验的平均分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不再设置学期末的机试。(2)突出动手能力。考试总成绩也可以这样来确定,当学生第一次上机时,教师就布置一个类似于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实验的题目,该题目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可行性。学生可以先考虑考虑,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有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早点动手做,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展开。等到学期末需要对学生考核时,学生只需要将自己完成的该综合性的设计成果上交,综合性实验的分数就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

5.创造条件反馈问题。为了能让学生听完课以后及时地反馈自己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例如可以利用目前学生经常使用的QQ群和学生及时地在线交流,也可以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微信功能,及时地查阅学生的问题并在线解决,如果不能在线解决的至少也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等到下次授课时,将学生遇到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统一讲解。此外,如果有些问题需要和学生当面交流的话,教师也尽量地找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授课学时来解决[4]。总之,只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授课教师来说,都要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便利。

四、小结

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对各大高校来讲,常常会作为新生入学的选修课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在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部分突出问题,从教材的选定,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实验课的重视度以及考核方式的探索等提出了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战德臣,王浩.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9-66.

[2]刘合兵,尚俊平.基于计算机课程的成人信息素质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4,(12):9-11.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网络环境;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简单的说,就是在学习环境中引入网络因素,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因此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就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革。以往,教师讲课的内容是以“板书+讲解”的方式来呈现的,都是老师在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如 Flash 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等的操作都比较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应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机房,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积极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自己的工作总结,或学生的习作等),选择或编制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多媒体 CAI 课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以“CAI”教学为主,计算机类的许多课程内容都可以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同时让学生参与练习环节。即以:“演示+操作+讲解”(即边讲边练)新的呈现方式来进行讲授,使学生主动的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真正达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其学习方面也发生巨大变化。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不再依赖老师的讲授和课本进行学习,而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的收集,教师从旁给予引导与帮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开展讨论,以合作、探究、创造、展示等一系列方式来进行学习,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和载体,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3)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计算机课程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门基础课,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上机作业为主,如在 Flash 动画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例题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还应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

在教授课程 Flash 动画设计时,针对这一课程的特点,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可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主创新。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采用相互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完成上机实习报告,将找到的操作方法、实现的步骤、完成的过程以及在设计当中遇到的问题体现出来。在这时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逐步学会知识创新、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教授知识的发现过程;计算机也不再作为教师辅助教学的主要工具,而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资源获取等的学习工具。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解”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以演示、启发诱导为辅,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新知的学习;学生则通过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交流创新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突出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在教师所创设情境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索学习去获得体验,而教师的作用则主要是课前资源开发、建设以及学习的组织调动和引导。这样的互动方式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更易于激发学生对主动探索产生兴趣。

二、网络教学改革误区

在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要注意几个误区:

(1)上课一定得用网络才算“网络与课程整合”,是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误解。网络课堂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教师查找资源、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授课、考试、评价等,都可以运用网络;同时也不排斥其它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相反,在决定教学手段时,如果常规教学就能达到最佳效果,就不必使用网络。

(2)运用网络技术一定比常规教学“先进”,是对网络功效的夸大。网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否比其它教学手段先进,要视教学内容、教师的特点而定。对教学手段而言,只有是否“适用”,没有是否“先进”。

(3)强调软件制作不重视教学设计,是对网络教学目标认识的偏颇。“网络教学”的目标也是实现教育目标,不仅是运用网络,而是更注重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作为灵魂。

总之,网络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结合是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较好模式,在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和学,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对网络教学改革的错误理解。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改革浪潮中积极地开展实践和研究,为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的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三种方法.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2

[2]李华君.《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

[3]陈琦,刘儒德.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111~115

[4]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 2 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5]王洪,沈凌霄. 计算机与教育.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