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作文论文

语文作文论文

时间:2022-09-11 20:1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作文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作文论文

第1篇

一些高中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不好,比较爱玩,他们的语文基础和作文能力很差,学习其他学科也很差劲。对于他们来说,作文是困难的,因而对作文不感兴趣。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来看,尤其在高中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重视作文的教学。更何况有些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写作课不重要,没必要去学;也有部分高中的学生认为:“读书为了技术而学习的,不是为了学作文的。”这样的学生,作文的基础差是可想而知了。高中学生的作文情况,反映出了大多数的现象,即有的是胡编乱造,有的是虚假的故事、虚假的情感。作文教学长期这样的话,很难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的需要。一些高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写出的作文格式相同、单一;作文的内容存在空洞、乏味、泛泛、枯燥、单调等缺点。而且很多学生习惯通过摘抄“优秀的作文”来烘托自己作文段落的气氛。

二、语文写作的必要性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时,我们应该把现实的生活放在其中,即把语文变得生活具体化使得学生能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应该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发展下进行,通过“读、写、听、说”等训练来提高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知识,陶治情操。课堂学习是教学的重心,要能体现学生的生活。为了使学生能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得到解脱,能够很好地去感受在各个方面的东西,如自然的、社会的、事实的、事件的、人物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得生活化教学得以实现。所以,在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注意提升其语文的素养。我们还可以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教学所在的实质,是生活联系的核心部分。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构建教学的机和确定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所用的方法。在生活化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学习的内容联系学生的体验,使得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得到接收、理解。总之,优化学习过程是通过这个策略得以实现的。

三、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的方法是通过课外阅读、课堂的教学以及研究性的学习等形式开展教学,促进语文的学习。

1.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是指以学生课外自读为主,教师集中指导内辅助的。对于这样的教学活动,一般归类于:统一阅读、自由阅读等两种方式。实现这种的做法是:通过激发其阅读的兴趣,给予阅读的策略,来培养其阅读的习惯、读书的方法。

2.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措施,来提高语文效率。

语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依靠教材教学,而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需要做到的是课堂的外延。其范围是:在时间上的外延,即在课前要预习;在课后要深化;而内容上的外延,即通过多渠道、多角度,来搜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而在空间上的外延,指的是:学生从社会、图书室、微机房所得到知识,都应用在各学科。或者在课堂教学上的外延,即通过语文观的树立,使得学生的眼界得到开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

3.实现语文生活化的策略。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完成学习的任务,需要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手段。

4.通过激发兴趣来实现。

对于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实现。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学生、肯定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5.通过加强指导来实现。

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6.多向互动。

在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来扩大学习的范围。我们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理解和阅读迁移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阅读具有创新,使其能力得以培养。另外,开展活动,家长的职责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的环境。

7.心理的调适。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作用是为了调节学生的心境,保持其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时间较长、困难较大的过程,因此,大部分学生是需要付出毅力、耐心的。

四、结语

第2篇

高中语文论文2000字(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材料作文”近几年来正往高考作文焦点的方向发展,这种形式的作文更多的要求学生有发散性思维及对事物的广泛认知,从而检测学生的审题能力。

其实这种类型的作文比以往类型的要简单得多,因为新材料作文的内容比较开放,是在有关材料已经由命题者给出的情况下,考生按材料在不脱离中心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此时就会有很多的考生因会错了意而创作出脱离中心点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以审题立意和教学策略为主体,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快而准地命中主题以及审题立意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引言:

“审题”和“立意”作为新材料作文的重难点经常使学生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分不清主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时的作文立意及命题,更是会出现“偏题”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多进行一些有利于构建思维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审题与创作水平大幅提高。

一、语文学习中,新材料作文占重要地位

(一)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新材料作文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因为写作一直与阅读理解紧密相连,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极为罕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这门课在当今社会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使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这种形式的作文要求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精读”并标出关键词,而后再考虑这一段材料的主题并对其作出总结,最后根据上述进行创作。如在分析“IBM公司信守承诺”的材料时,可以发散思维逆向思考,如果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就必须有客户,而拥有客户的前提是取得客户信任,这一要求就需要以诚信为基础,从而依据上述判断为材料准确立意。因此在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用发散性思维将材料主题丰富化,同时这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直接决定立意的合理程度及作文分数,所以考验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发散程度是新材料作文中的加分点。

(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低不仅仅靠书面表达来体现,更多的是靠好的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在精读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多方面的考虑以确定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究材料主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确定立意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理清文章脉络伴随清晰的思路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学生的思维密不可分,同时华丽的词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给文章添加一些色彩的同时让教师觉得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高、语文功底深厚,这很利于教师加分。

二、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探究分析

学生的阅读水平直接决定了审题能力,新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否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文章中心思想并作出多方面的考虑而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突出,那么就要从其精神世界入手[2]。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只是对接触到的东西进行机械化解读导致思维固化,这就影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学生的思路单一且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所接触到的语言,所学到的知识与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得精神世界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材料观点和思想。同时学生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且使自己脱离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师在教学新材料作文“一诺千金”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着手深入思考判断出材料中心点,而后带动学生讲述一些自身经历或是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反向立意,从这些开始进行创作,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只会让学生觉得轻松,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大事

在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大多数高考作文都是“现象型”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判断立意的出发点会比较单一,其实这些本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判断难免会有急功近利之嫌,写作并不是为了比较高低好坏,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写作中得到启发升华自己去感受生活,这才是写作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焦点,从中受益并得出有价值的观点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在分析“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时,可以一改往日从批判角度出发的写作方法,从鼓励社会的角度出发,在事件中可得出的结论:对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明确衡量标准不放松并不是社会退步,反而是社會进步的表征,而后引出舆论场和媒体平台来确定立意为言论自由或是责任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主题内容丰富广泛,对此教师应该抛却旧观点而进行新时期的开放性写作教学,拓宽学生思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深化每一次得到的启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高中语文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优质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更是牵动了全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師,就文言文这部分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落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以直观画面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故事经过合理的改编搬上了荧幕,而当下的课堂环境也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应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通过以直观画面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将滕王阁的场景映在了学生的眼前,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了课堂上,让学生想象如何用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我引导学生划分了文章层次,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场景,指导学生赏析了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了骈文的两大特征。之后,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带领学生学习了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对偶和用典的作用。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了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以诵读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情感体验

从表面上看,文言文的文字过于枯涩,很难一气呵成的进行诵读,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是具有韵律美的一种文本。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将诵读情境落实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实现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第一段的音频,让学生想象所描绘之景,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情感,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了“赋”这种文体。然后,我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朗诵音频,旨在使学生感受到文章声韵美的同时对课文进行正音。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本文写景、议论、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处境交流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这样,我以诵读情境激发了学生文言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切实实现了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积累习惯

一般情况下,集思广益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集思广益方式的一种,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文言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完成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的任务。

第3篇

语文课中的知识点的教学,应让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枯燥的知识,而是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下面,以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人物语言描写练习所经历的这次教学为例,来讨论浸润在童趣里的语文教学。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是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发表,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朋友们~

《课外语文》杂志创刊于2002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出版集团主管,辽宁人民出版社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二五科研规划课题“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研究”课题组、“学校教育最优化变革研究”课题组权威学术指导,《课外语文》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全国优秀教育期刊。本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21-1479/G,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0490。邮发代号:8-35。

栏目设置:

语文论坛、教学随笔、教材教法、课改研究、教案选粹、阅读与作文、命题与解题、汉语研究、文艺评论、德育与党建、治校方略、素质教育、名校巡礼、语林学人

来稿要求:

1.为尊重作品版权、维护本刊权威性及作品质量,作者保证论文无抄袭、不涉及保密、署名排序等争议,请勿一稿多投,来稿文责自负。凡向本刊所投稿件,本刊即认定作者将该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如作者有异议,请在投稿时声明。

2.欢迎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投稿。论文应论点明确,材料翔实,行文流畅,文字简练。篇幅一般在2100-7000字符数为宜。

3.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WORD文档投稿。凡给本刊来稿者,必须符合以下规范:文题一般不超过18个汉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标题下注有作者姓名及单位全称;正文前放置摘要和关键词;文尾注明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研究方向)、通讯(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来稿如果是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来源和批准文号。

4.本刊为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尊严,借助“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所有文稿进行检测,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5.本刊对所有来稿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

6.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

第4篇

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议论文写作是写作的高级阶段。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我们应该进行适度的议论文写作,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从熟识类文体开始,何以这样说呢?

议论文是一种高级的文体,需要学生生活阅历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每个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面向实际,和学生一起去分析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引领他们去发现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不易让人察觉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议论文这种文体来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缺乏思维的训练内容,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根本改观,就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一种误区,把分析讲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是教师掌控着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的思考,自然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语文而语文,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一味的就文本而文本,没有能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这样难以使学生对文本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导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隔膜。因此,如果不结合实际进行语文教学,不结合实际进行语言训练,无论我们运用那种文体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苍白的,毫无意义的。改变教学方式,凸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是治本之策。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这双发现美的眼睛究竟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当然也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理解他,但是理解了的东西我们却能深刻的感觉它”。我们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一起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生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训练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训练出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我们怎么才能拨开迷雾,看清事物的本质,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去锻炼,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总结。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思想的根须深入到生活的地下,去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果我们停留在纸上,停留在生活的表面,那么,我们无论写什么文体,都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好好思考。我们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语文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语文的生活性上。学习文本,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作家的思想,还需要学习作家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靠传授所能得到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历练,不断地去总结。所以,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我们都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本质上来说,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在1923年就指出,语文说到底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的。语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这是由语言和思维的形式及内容这一关系决定的。

就学生的认识规律来说,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人的认识都要超越感性认识阶段而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作为叙事文来说,学生要写作叙事文,他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感性思维,相反,他更多的需要理性认识。他仅仅对生活有感受,这还不足以激发他的写作动机,只有他超越自己的感性认识,把表现的生活现象提升到一个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从感性的材料中提炼出中心观点的时候,他才能去创作作品。我们说作品的思路,其实就是作者逻辑思维的反映。同时,就叙事来说,这里面有很多的逻辑思维在里面。事件顺序的安排,语言的调整等,这都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反映和思维水平的体现。学生在作文时所以出现词不达意,语序混乱等毛病,并不是因为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而是学生的理性认识还不够。一个头脑清醒,思路畅通的人,他的文章的思路是清晰的,他的文章的思想是有高度的。所以,写叙事文并不一定就是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反,对中小学生来说,在形象思维的培养中渗透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形象思维发展的同时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这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

新课改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要学生得出结论,重要的还是要学生通过研究的过程,体验研究的方式和方法,感悟研究性学习的乐趣。研究性学习要得出结论,要推导,要概括,但是这些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就语文教学来说,任何理性认识都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写一些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让学生写叙事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写作的艰辛,学生才能感受到文章里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并把这些化为自己的血肉。枯燥的议论文提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因为学生不会写,而是学生的思想认识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所以,他们才不可能去写作。思想认识提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语文说到底还是要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当前,人文论的泛滥,许多教师有一种倾向和错误的认识,认为新课改不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多的倾向于让学生去感悟、体验,但是他们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忘记了体验感悟之后的认识的升华。使得语文教学停留在表面,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实人文论者并没有否定理性认识,人文论者是要求语文教师更多的注意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这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

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学习,通过语言和文字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从低年级起就进行写作训练,这种训练看起来是叙事训练,但其实质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任何学科都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之处是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语言性即是语言文字性,又是人文性,两者的结合才构成语文教育的全部。就研究性学习来说,语文教学的研究性首先是从感悟和体验入手,是感性和理性的充分结合。学生思维的培养不是通过议论文的写作来培养,而是贯穿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当前的高中新课改,改掉的不是文体写作的顺序,而是语文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是教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无用的作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说到底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应该贯穿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对一个作品来说它既是思想的,又是形象的。也就是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这意味说穿了就是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就是作家的思想情感。因此,我们认为,语文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的,但是将议论文作为一种主要的文体让中小学生来学习,这似乎有点偏颇。我们认为,语文学习要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是形象化的,情感化的,而不是严密的逻辑化的。因此,写作教学不应该从议论文开始。

(周得岚 甘肃省山丹县陈户中心校 734100)

第5篇

【关键词】:兴趣、创新、勤奋、积累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说:“对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困难、挫折,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回。”

为解决农村学生作文难等问题,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逐步提高写作创新能力,将快速作文与创新写作融为一体,在学校实验组的指导下,本人以“写作英才的发现与培养”作为“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具体实施如下:

一、成立作文兴趣小组。

二、达成目标:达到初中生45分钟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做到语言美、文面美、首尾美、立意美。作文每年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

三、实际计划分三年进行,2007年秋季开始实施。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学习《快速作文真法》(田家骅教授主编)记叙文快写法、说明文快写法。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学习议论文快写法,各种应用文写法。

第三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学习创新写作教材的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写法、综合巩固训练。

四、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1、不断发现写好者、让他们自愿报名参加作文报小记者,给他们投稿和参赛优先条件。

2、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如坚持写日记、周记,每天抄录两条以上的中外名人名言,教师每周认真审阅一次,并加以点评、鼓励。

3、教师订阅《作文报》、创新写作教材,《我这样学写作(上、下集)》、《创新写作指导》、《快速作文描写·论据手册》、《中学生话题作文素材大全》、《中学生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大全》,并将这套资料由组长负责保管,让同学们互相传阅,同时要求做读书笔记。如分类抄写:勤奋、兴趣、自信、成功、创新等多方面的论点、名言、典型论据。

4、上好每一堂作文指导课。用田家骅教授主编的《快速作文真法》的写作理论信息交合法和创新写作教材《我这样学写作》的写作技法指导学生审题、拟题、构思、成文、开头、结尾、过度等写作方法及话题作文的模式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欢笑声中进入写作意境,由学生讨论———写作——修改——成文。

5、上好作文讲评课。由小作者有感情地朗读优秀作文,学生评作文,教师归纳总结,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多赞美成功之处,课堂上迎来掌声阵阵,气氛非常活跃。

6、班上开辟优秀作文栏目,用“功精力勤出佳作,意到笔成生妙品”作为激励性对联,使写作英才有成就感,写作新秀有学习的榜样。

五、成果

鲁迅先生说:“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学生获奖

学生曾参加三穗县教育局的现场快速作文大赛,推荐八名均获奖,张美俊同学《半杯水的故事》获一等奖,二等奖2名,三等奖5人。首届“21世纪全国初中生写作大赛潘俊同学获三等奖,优秀奖5名,黔东南州“联通新时空杯”获优秀奖三名,全国青少年光辉的五十年读书活动作文大赛获优秀奖4名,第三届“语文报杯”中, 潘俊同学《可爱的家乡》获州级一等奖,黄音同学《我的家乡》获县级二等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中学生迎奥运写作大赛中,陈金凤同学《窗》、田茂霞同学《最美的景色是心情》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4名,优秀奖3名,全国中学生“创新写作杯”写作大赛中,杨贵元《写作——启开心灵的窗户》、姜烹《学会欣赏,也是一种快乐》获一等奖,周英琼《春天的故事》、罗隆霞《写作——激励了我》获二等奖,王志文《我家乡的水电站》、黄志芳《考试》获三等奖。

个人受聘

曾被三穗县教育局聘为教法改革培训中小学语文学科示范课主讲教师,中学教师“快速作文”优质课竞赛评委,初中生现场“快速作文”竞赛评委,被湖北省荆门市快速写作研究院聘为“快速写作研究员”被首都师范大学作文导报社聘为首都师范大学作文报特约编辑。曾向作文导报社推荐校刊《雏鸟》三本,优秀作文若干篇。

个人获奖

曾荣获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贵州省赛区县级一等辅导奖。首届21世纪全国初中生写作大赛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参加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少年“成才杯”获最佳“园丁奖”,“优秀辅导教师”称号。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中学生迎奥运写作大赛荣获“指导教师”二等奖。荣获“全国中学生‘创新写作杯’指导教师”一等奖。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指出:“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深刻阐述了浓厚的兴趣和优异的学习成绩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从心里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兴趣有四个特点:

第6篇

关键词:权力距离 不确定性规避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男性度-女性度

一、Hofstede的文化心理模式与写作

荷兰跨文化合作研究所的霍夫斯特德(Hofstede,1980)做过一项著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他曾对IBM公司在40个国家、地区中的10余万雇员,用20种语言进行了一项长达7年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男性化与女性化”。这4个方面也就是民族文化差异的4个维度,每一种文化的特点都可以用它在这4个维度上的强弱来表示。

1.“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指一种文化对社会地位差别和等级重要性的看重程度。也可视为上级对下级,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大小。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整个社会是一个等级较鲜明的组织系统;而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则会使人们有较为平等的观念。

2.“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ence),指社会大众面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情境所产生恐惧感的强弱,及是否采取措施消除这种恐惧感。不确定因素规避指数高的文化信赖权威,避免分歧和不确定;而不确定因素规避指数低的文化乐于冒险和接受新奇、陌生的事物。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pidualism-collectivism),指一种文化依赖和忠于个人自我的程度。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注重自我需要的满足,追求多样化的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重视集体的利益及个人对集体的责任。

4.“男性度-女性度”(masculinity-femininity),指一种文化是看重自信、成就和财富拥有,还是更看重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等其他方面。男性度指数高的社会崇尚成就和野心及其他阳刚行为;男性度指数低的文化中,工作和成就则是次要的,提倡的是人与人的相互依赖与和谐相处,同情弱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文化属于社会结构的概念,是社会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因此,文化模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结构、形态、运行等总的社会意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负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美国应用语言学家罗伯特.凯普兰(Robert Kaplan,1966)便发现,语言和写作是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修辞习惯,篇章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他总结了五种文化不同的段落组成类型,其中英语的段落模式与汉语的段落模式便有很大的不同,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linear),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汉语学生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卡普兰有关思维模式和写作的研究导致了对比修辞研究的发展。文化和心理模式的研究成为探讨第二外语写作的重要角度。本文便想从霍夫斯特德的四种文化思维模式来透视中国学生英语论文与英语母语论文的差异。

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模式

1.中国文化中较大的权力距离

中国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儒家礼教的熏陶,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中。上下级甚至父子、兄弟之间都有不同的权力等级。虽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封建观念已然过时,但“长兄如父、官大一级压死人、师道尊严”这些上下观念依然深入人心。较大的权力距离使得中国文化中的人们比较尊重上级、长者或已有的权威,习惯顺从和接受。与之相比,英语国家封建社会的历史都较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文明的民主议会制度,说英语人数最多的美国和澳洲又都是年轻的大陆,英语文化的权力距离相对较小,人们崇尚平等,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2.中国文化中较高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

不确定性和标新立异往往与社会等级化的程度成反比。在即成的、稳定的社会组织系统中,不确定性自然不受青睐。因此,中国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也相应较高,人们对尚未被社会舆论或权威确定的事物往往采取规避态度,不太喜欢竞争和冲突,追求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力求将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处肥沃之地,以居住地为根,衍出“家本位”,更导致人们对不确定和模糊情境的较强恐惧;而多数英语国家探险和迁移的传统使得英语文化中的人们较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敢于冒险和面对挑战。

3.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

在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inpidualism)包含着自我认知、自我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突破等优秀品质(Waterman,1984)。但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常有自私、不考虑集体利益、特立独行等负面内涵。中国的文化更重视互相依赖和共享的集体利益。自我的价值实现、成就的追求会受到有意识的压抑和贬低,以求得同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和谐。

4.中国文化的女性主义倾向

根据霍夫斯特德的界定,男性主义的文化崇尚成就和野心;而女性主义文化提倡的,人与人的相互依赖、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虽然中国有男尊女卑思想,且对物质和金钱非常崇拜,表面上看是一个男性度高的社会;但本质上,对追求成功、重视成就、崇尚力量、速度、高大等男子气概并不认同。相反,中国的儒家精神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 林语堂先生在其成名作《中国人》上,把中国人的性格概括为,“老实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虽然有些偏颇,但也真实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女性主义倾向。

从以上四种文化维度的内涵和数据上都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对第二外语写作也会产生一定的负迁移作用。Connor(1997)在《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中的跨文化层面》一书中提到,霍夫斯特德的四种文化维度可以用来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跨文化写作的差异。 Nelson & Carson(1995)和SU-YUEH WU也都分别对中国和北美学生英文写作中的各自的“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倾向进行过研究。本文想通过将中国学生用英语写的学术论文与英语母语学者用英语写的学术论文进行对比,从霍夫斯特德的四个文化维度角度来找寻差异的原因,以改进我国学生的英语论文水平。

转贴于 三、中国学生的ESL学术论文和英语母语学者学术论文的对比

1.引用时附带的尊称

英文母语论文中每逢引用名家或其他作者的原文时,往往只加上“According to(根据xxx的话)”、“As xxx says(如xxx所说)”,或直接在引号后注上所引的出处。英语母语的论文很重视将别人的话加上引号,标明出处。但标明本身即意味着尊重,很少再附加其他的尊称。但中文的论文在引用名家之言时,仅仅说明出处似乎远不能表达对作者的尊重,“xx先生”、“xx教授”、“xxx翁”、“著名xxx家”等标签常常可见。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中在引用时也相应地有“the well-known(famous/great/experienced(知名的/著名的/伟大的/资深的))”等恭维性修饰词,或“其观点对xx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奠定了xx的基础)”等推崇性句子,以表明其所引话语的权威性。这种对权威的恭维明显是受中文传统的影响。而这种传统可能是源于中国较大的权力距离造成的习惯思维。在权力距离大的社会中,直接提到长者的名讳是十分无礼的,甚至有砍头之罪。这种传统流传下来,便造成了习惯性的附加尊称,在用第二语言写作时,也难以避免。

2.引用成语或俗语的频率

这里所说的成语或俗语是指已在语言中固定下来的表达法,这些引用在英语论文中并不得到欣赏,被称为“cliché”(陈词滥调),英语的论文中喜欢使用某些自创的隐喻,或灵活使用一些惯用语,却很少照搬已有的成语或俗语(在统计的5篇文章中,这种“cliché”的数量为零)。而中文论文却把这些固定成语、谚语或格言看作是全篇必备的“华彩乐章”,一种文采的体现。因此中文中的引用不仅仅包括英语中常用的“观点回顾”(literature review),更重要的是用名家之言、古诗、古谚使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这种应用成语俗语的习惯也常常被沿用到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动辄“as the old saying”(古语云)等。然而,这种引用在英语中却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对成语、名家的引用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权威的态度以及对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中国文化不确定性的规避指数较高,权威之言意味着被社会广泛认可,因此,引经据典可以尽量避免分歧,减少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相反,英语文化喜欢竞争与冲突,因此,自己的观点尽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避免步人后尘。英语文章不仅不喜欢使用“陈词滥调”,对自己的观点还常常从不同角度反证其可能性。而中国学生的论文则追求自圆其说,尽量减少不确定性。

3.结论中第一人称复数和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频率

从数据上看,中文的5篇论文与英语的五篇论文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us/our)的频率似乎相当,但实际上,5篇英语文章的结论都在700-1000词左右,而汉语的结论则都在200-300字左右,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的结论也很短,都在200词左右。在这样的字词总数比例下,第一人称复数在汉语文章中的使用频率就远远高于在英语文章中的使用频率。英语文章结论中使用较多的是第一人称单数(first singular pronouns)和个人的观点(personal anecdotes)。在有的文章中达到12次之多,如

By way of concluding, I would like to make four comments.

I have now stated that…

I have suggested that…

I consider it important to …

I want to make it clear that…

My second/third comment relates to

I have pided…

I have outlined…

I believe that…

My concern here is …

第一人称单数和个人观点的使用体现了文章作者对自我的展示和肯定,体现了英语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男性主义倾向。他们认为个人的经历最有说服力,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说服读者。而中文论文却相比之下,对自己的观点比较谦虚,常常出现“以上各点信手写来,全是一孔之见,还望行家不吝指正”(李观仪,2003)等谦辞,以保持学术界的和谐。这种对和谐的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和女性主义倾向。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对自己的观点评价不够自信,更多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复数,也显然受此影响。

四、结语

第7篇

一、创新理论:对语文教育进程的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教育的奥秘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魅力,教育界有这种魅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①这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就是创造精神。30多年来,曾祥芹在语文学界发表了“一语(语言)双文(文章和文学)论”,率先阐述“文章学课程开发论”;在语文教学界主编出版了《语文教学能力论》,阐发了“语文教师业务修养”的“十能”体系;首倡了“快读快写比翼双飞”的语文教育高科技;在文章学界最早《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率先主编出版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和《文章学教程》,将文章学视为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在阅读学界主编出版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阅读学丛书》5本;进而自我超越,主编出版了有中国特色的《阅读学新论》;创编了《历代读书诗》,彰显了阅读诗性文化论;主编出版了“阅读动力学”专著《阅读改变人生》;主编出版了《文章本体学》,建构了前所未有的实用文章概念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在《浅谈曾祥芹教授对语文教育学研究的杰出贡献》一文中称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以上五个方面创新突破贡献为“五论创新”:一语双文论、两学指导论、文章课程论、双快比翼论、教师能力论。以上理论填补了我国语文教育学中理论建设的种种空白,对中国语文教育进程的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概念快速作文就是在“双快比翼论”中创立的,该理论和实践成果已让数以万计的师生受益。

二、开拓精神:深入文章学、阅读学、语文教育学等学术前沿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就是开辟精神、拓荒精神。陶行知先生认为“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开辟时,目光要远”“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②曾祥芹先生从教52年,治学33年的经历何尝不是一直都在开辟、拓荒呢?曾先生就是怀着教育报国的责任,凭借高远的学术境界,依照“开辟拓荒”的高标准,开创了两门新学科。“实用文章学”超越“广义文章学”,与语言学、文艺学鼎立,属于语文基础学科的创新;“汉文阅读学”超越“普通阅读学”,与外文阅读学并立,这属于语文技术学科的创新。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对于填补“语文学”的空白有开创之功。因为“学科创新”是高难度的尖端创新,它不限于某一观点、某一材料、某一思路的局部创新,不是写几篇、几十篇有创新点的论文就算了事,而是“发现新大陆”的别开天地的综合的体系的创新。从创新范围看,它包含“学”的原理创新和“术”的技法创新以及“行”的工程创新。从创新内涵看,它既包含科学性的创新(如新观念、新事料、新思路等),又包含人文性的创新(如新体验、新情感、新心态等),其成果要经得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检验。曾先生认为,勇于创新,开辟新学科,这是做学问的无穷乐趣;不拘泥传统,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是做学问的可贵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术研究推向前进。正是他多年来对学术研究“荒地”的关注和开辟,对学术创新的不懈追求,让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筑起了实用文章学和汉文阅读学两座“学术山峰”。

三、哲学依据:保障曾祥芹学术思想健康深入持久开展

世界教育的趋向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再到今天的“人本中心”,是和哲学的发展史分不开的。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代的本体论、近现代的认识论演化后,发展到了当代的生存论。人类则经历了从古人对外部世界的惊讶,到近现代人对外部世界的怀疑和认识,再到当代人对自身生存境域和状态的困惑。哲学研究已经整体性地开始了“生存论转向”。曾祥芹先生更是顺应哲学的历史轨迹丰富完善了阅读哲理的“三体框架”:从宏观视角,立足哲学高度,建构中国阅读学的理论体系,把“阅读本体”界定为阅读主体(读者)和阅读客体(读物)的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他响亮地提出“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的精神生活需要”;“阅读又是人为的,它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追求真、善、美的发展水平。”

曾祥芹先生根据科学学中的科学原理――科学技术――科学工程三级体系,提出了阅读原理――阅读技术――阅读工程三级体系和快写原理――快写技术――快写工程三级体系。笔者正是根据以上三级体系探索了快写原理,完善了快写技术体系,总结出版了快写工程实用成果。让学生愿写、会写作文,不再怕作文;让老师会教、善教,不再愁作文。

由以上可看出,哲学依据是保障曾祥芹学术思想科学健康持久开展的基础。

四、实践意义:在语文教育教学、阅读和作文领域让无数人受益

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阅读学和文章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让无数人受益,有很强的实践意义。1980年以来,曾先生已506篇;1986年以来,已出版著作33本,1000多万字。这些成果已经远传五大洲,遍布全国各地。不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小学教师;不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中小学生;不论是国家首领,还是贫民百姓;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专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实用文章学、汉文阅读学、语文教育学创新理论带来的益处。仅在其语文教育学“双快理论”下创立的快速阅读、快速作文实用成果就多达600多万字,普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让数以万计的人受益。

五、长期影响:突破时间空间发扬光大曾祥芹学术思想

曾先生强调,要立身学坛,自成一家,一靠学术领先,二靠人格纯正,即使学术一时立不牢,至少人格要立得稳。追求人品俱佳的人,其学术的每一步进展都要靠人格的磨练来支撑。曾先生长期兼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和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两个会长职务,团结带领数百位教授、研究员、编审,以及硕士、博士生导师。这靠的是他的博采众师,广结人缘,善待诤友,外圆内方,不为书奴,志当文胆,耐得寂寞,愈挫愈奋。靠的是他的治学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当你根据社会的广远需要和个人的才学潜能选定了学术拓荒的目标之后,切忌见异思迁,中途转向,一定要矢志不移,终身以之,才会最后胜利;“百炼成钢绕指柔”――当你在治学的坎坷道路上遭遇各种磨难和挫折的时候,一定要迎难而上,愈挫愈奋,用“创商”去指挥“情商”,用“情商”去提高“智商”,“三商”兼备,方成大器;“学海迷茫未有涯”――当你在学术中披荆斩棘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一定要戒骄戒躁,反思得失,通过科学扬弃确立拓荒新标,让问题意识引导自己不断开拓前进。细数曾教授的治学历程,30年文章学“拓荒”,27年汉文阅读学开创,52年杏坛执教,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让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不能不肃然起敬。正是他的这一份坚持,让他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影响深远。由他的创新理论衍生的实用成果多达几千万字,曾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果突破时间和空间发扬光大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当下的教育家具备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两要素当中的一种,就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第一流的教育家。拉斯克在1918年提到,伟大的教育家有五个标志:对教育进程的理论做出过贡献;观点背后有明确的哲学依据;提出过新观点;所作的工作有实践意义;在很长时期内都被认为是有影响力。③无论从哪种标准来看曾祥芹先生都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注释:

①②余子侠:《陶行知教育名篇导读》,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14页。

第8篇

在农村普通二类高中从教18年,一直痛感高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也一直致力于作文教学系统性有效性的研究,今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策略整理成文,希望能对高中作文教学体系的建构有所帮助。

一、以话题促积累

谁都知道作文水平的提高,靠的是平常的积累,但我个人认为如果平常不带方向性仅是泛泛地阅读,那效果就不见得好了。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有意识地积累素材呢?或许有人说要挖掘课内素材,有人说应多看名著,有人说可多看文摘报纸,这些当然对,但他们仅仅在讲素材的来源,还没切入到实质性的可利用的材料,下面我就人物类素材的积累及话题类素材的积累谈谈我的做法。

1.人物类作文素材的积累:早在05年之时,我就提出一个口号,“30人在手,写作不愁”,我在介绍课文的作者时,会有意识地丢几个有关作者的好玩的故事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对作者生平的兴趣,课后,我还会提供一些材料或书目给学生,希望他们深入了解作者。我在评述课文的人物时,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个人物曾经被哪个学生用在什么主题的作文上,以启发学生写作时大胆运用。我督促学生从凡人伟人,古人今人,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正人小人,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多角度收集30个左右的人物,深入解读他们人生,为这些人物写评传,以备不时之需。实践证明,这一届学生写作能力大有提升,06年,他们班以104的平均分为学校的语文打了个翻身仗。在新课改开始之后,我更结合《中外人物传记》这门选修课,加强对人物类素材的积累,09届,我们年级的语文成绩高出全省平均分5分,再次证明了人物类作文素材积累的功用。

2.话题类作文素材的积累:在多年的高考作文研究之后,我意识到:作文就是做人。作文题实际上都是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成败得失。他所关注的问题离不开:做最好的自己,处理好人与己关系、人与事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国家关系、人与文化关系等。由此,高一伊始,我就有意识地从这六大角度命题,比如,高一上――做最好的自己,我设置了系列题目:善待生命,理想与现实,寻找一盏灯,尊严,超越自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高一下――处理好人与己的关系,我设置了系列题目:学会欣赏,学会宽容,理解,沟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缩短心与心距离。高二上:――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我设置的系列题目是:坚守与变通,学会放弃,方法的重要性,狂妄与冷静,直面挫折,注重细节;高二下:就把剩下的三个角度关注完,我设置的题目是:敬畏自然,师法自然,祖国啊母亲,根,和谐,继承与创新。

如果高一高二学年就做好人物积累、话题积累,高三阶段经过审题训练,文体规范训练,学生的作文就洋洋洒洒,下笔成文,立马可待了。

二、以问题促审题

所有的作文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所以,作文的第一步应该是审清题目。从当前的作文类型来看,主要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四种类型,因话题作文有淘汰趋势,半命题作文与命题有类似之处,我们重点来看看命题作文与新材料作文如何带着问题去审清题目的内涵与外延。

1.命题作文的审题:

如果题目是一个名词,要就这一名词问:谁的?好还是不好?用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到?

如果题目是一个动词,要就这一动词问:谁在做?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意义与价值?

如果题目是一个形容词,要就这一形容词问:谁或什么有这种状态?这种状态的表现?为什么有这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利与弊?如何改变或提升这种状态?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他的题眼是修饰语部分,可以参照形容词类题目提问,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可以参照动词类题目提问,如果题目是并列短语,则要理清并列短语之间的关系,可以设置问题为:有你是否有我?因为并列短语无非四大类关系:对立统一:没你也没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非取舍:有你没我;并非绝对:有你未必有我;互补共存:有你也有我。

2.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如果题目是一则寓言或故事,可以问自己:作品中有几个人或物,他们做了什么,结果如何,成或败的原因是什么,成败原因应该就是我们要确定的中心论点。或者问自己:这则材料有没有中心句,有,中心句就是观点。没有,就再问自己,这则材料有没有关键词,也就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字词,或是意思接近的词。以关键词为话题,确定观点。

如果题目是一段名人名言,可以问自己:这一段话是就什么问题而展开的探讨,它之所以成为名言,它的高明之处在哪,一般凡人在处理这方面问题时有哪些表现、有何严重后果。

如果题目是并列型的材料,就得问自己:这些材料有没有共同点,在阐述同一主题时,切入的角度是否一样,分别从什么角度切入?

当然,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题目,有一问题必须都要问,那就是:出题者有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我们从材料中褒贬词的使用,可以为自己立论定下基调。

三、以模仿促规范

没有规矩哪能成方圆?许多名家在成名之前,也是首先从模仿开始的:冰心、巴金、数不胜数,我自己当年中考之时,也是仿着朱自清的《背影》成章,一跃而成当年全县语文最高分,所以,对于初学者,最快让他成型的办法就是模仿。当然,模仿不是抄袭,下面我们从仿全文的架构与观点的论证两个角度来谈谈模仿。

1.仿全文的架构,让自己言之有序。议论文的写作,我们给学生谈立论、本论、驳论、结论,他们会觉得太抽象,无从下笔。这时,我会拿出三篇经典的议论文:的《谈骨气》,胡绳的《想和做》丁国成的《理想的阶梯》?。我会要求学生对模子熟读成诵,而后,再帮他们分析作品的结构:的《谈骨气》全文概括起来就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摆明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引用名人名言支撑自已的观点,并点明骨气的表现;第三?部分,选了三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证明了我们民族自上至下、从古到今有着无数有骨气的人;?第四部分,把话题引回开头,既照应开头,更呼吁发扬传统,使议论既前后贯通,又深入了一步。水平一般的同学,仿《谈骨气》相对容易一点。层次稍高一点,我们可以推荐《理想的阶梯》,本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本论部分,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侧面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的。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重申和深化引论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这种并列开拓式的结构难就难在三个分论点必须服务于总论点。而《想和做》则是先破后立的典范,作者先摆现实生活中种种关于处理想和做关系的错误的态度,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摆明观点后,作者又从正反两面证明了自己的主张,而后又联系了联系学校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实例,具体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最后一段是全文总结。这三篇课文呈现了议论文论证时的典型的整体框架,学生心中有这三篇文章,基本就不会出现四不像的问题。

第9篇

一、“鱼头”巧设,简明靓丽

清代文学家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妙语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对于议论文的“鱼头”来说,一般以开门见山、落笔入题为好,简明扼要的直接触及论题或论点(鱼眼)。如:《谈骨气》一文中“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话简洁明了,表明中心论点,有一种能使读者一望便知全文重点的效果。

靓丽,即要精彩。精彩的开头,能吸引读者,给人留下好印象,可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故事导入话题。如:科学家的意气,让他们登上学术的高峰;工人的意气,让他们不畏艰苦的条件;学生的意气,让我们拥有勃勃的精神。意气当它代表人类坚韧的意志和宽广的气概时,是自古不变的美德,是永远经典的操守!(《谈意气》)这个开头,排比手法的运用达到彰显气势炫示文采的效果。

二、“鱼身”丰满,典型精要

议论文的结构要严谨,条理要清晰,论证要严密,论据要典型精要,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丰满“鱼身”的写作。

1、如何确立分论点。“鱼身”部分主要是分析问题,论证为什么,从而使中心论点令人信服地成立。因此,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就应当是因果关系,即中心论点是“果”,分论点是“因”。那么怎么确定分论点呢?提出中心论点后,只要围绕中心论点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找到提出分论点的方向。例如,“宽容”这个话题,中心论点是“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分论点就要回答“为什么”和“有何结果”这个问题。如:“宽容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宽容需要我们不斤斤计较”或者“宽容就像一扇窗,照亮了人的内心世界”等。

2、事例要典型鲜活。摆事实在“鱼身”的论述中是必不可少的。事例论据首先要典型,所谓的“典型”就是事例与观点高度吻合。

其次是力求“鲜活”。如果在文章中选用一些新颖的具有时代感的事例,会令人眼睛发亮,效果岂不更好?要举出新颖的典型的事例,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积淀。这就要求大家平常要多读报刊时文,留心积累新鲜素材,这样写作时才能派得上用场。

3、事例要高度概括。议论文事例不同于记叙文事例,叙述语言要精炼简要、高度概括,切忌拖沓冗长。叙述时不必强求细节,只需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运用短例列举的形式高度概括事实,大大强化了语势,增强了论证效果。

4、事例要多角度。列举事实论据时要多角度,最好是正反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正反对比,鲜明有力;不同时空事例进行组合,因跨度大、概括性强,能增强论证的力度。

5、叙议结合有深度。在分析论证过程中,有的同学往往缺“议”,只有“分论点+事例”,没有讲道理。议论文举例只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议论相互配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如果只是一味举例,举例之后不作必要的阐发和分析,就会使文章肤浅,缺乏思想深度。因此,举出事例后一定要有精要的分析论证,使材料与观点融为一体,如果缺乏分析,那就成为堆砌材料了。

三、“鱼尾”响亮,清音留响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议论文“鱼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严谨、自然、和谐、统一,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这种结尾方式能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元代古文论家陶宗仪认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议论文写作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夏丽 余音绕梁 语文教学的另一窗风景《陕西教育》2013年第Z1期。

第10篇

一、 结合字音、字形等知识,探索汉字、词语的涵义

学习文言文基础就是掌握字的音形义。要激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结合字音、字形等知识,发掘汉字、词语的涵义。《鸿门宴》中有一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数”,有的学生读作“shù”,其实读“shuò”,义为屡次、多次。,“玉佩也。从玉,声”。是形声字。从“”的字有“坚决”之义,如决、诀。取坚决、果断之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范增多次以目示意,除掉刘邦,可是项王仍犹豫不决,此时,他不得不以象征果断的“”暗示项王,早作决断。在此绝非他物可比。“数”“”,能写出范增的老谋深算,也可以看出项王的优柔寡断。讲清汉字的形音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字词、文章的理解。

二、要把现代社会生活和古人思想精华相结合

中国古文博大精深,许多成语、俗语就来自文言文。现代社交中,许多场合,我们也会用到文言文。比如:朋友离别,就常常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宽慰对方;学生骄傲了,用“谦受益,满招损”激励学生虚心学习;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当朋友相聚,举杯痛饮时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有很多成语也来自文言文,比如,游刃有余、唯才是举、唯利是图、守株待兔等。引用文言名句,不仅典雅、凝练,而且显得我们文化底蕴深厚。讲讲这些实例,学生必定会增强学文言文的兴趣。现代的中学生,虽然物质生活优越,可是也有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在文言文中找到激励自己的方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中可以悟到人生应奋斗不息,为人需胸怀宽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从中可以体会到学习需要注意积累,要持之以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人需客观冷静看待自身。把现代社会生活和古人思想精华相结合,使文言文贴近现代生活,贴近中学生,必然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把讲解古代作品的构思及表达技巧和学生写作相结合

阅读文言文不只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同样对我们的写作大有帮助。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以《劝学》为例稍加说明。中学生议论文论证乏力,荀子的文章颇有借鉴价值,《劝学》是议论文中的上乘之作,荀子文章论证严密、气势磅礴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本文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再运用大量的比喻逐层论述:1.论述学习的意义;2.论述学习的作用;3.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样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值得我们借鉴。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句构成排比句,气势磅礴,语气强烈,突出积累的重要性,这种表达上的技巧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以文言文的构思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把文言文和作文联系起来,二者发展能相得益彰。

四、把文言文课上好上活,教师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1.要坚持古今结合,学以致用。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服务现实。中学生常写错别字,推究字义可有效地减少错别字。初,“衤”有人写成“礻”。其实,“初”是会意字,指用刀裁衣,是制衣的开始,故为“ 衤”旁。而“礻”与祭祀有关,比如,神、社、祈、祷等。“贺有喜,吊有忧”中“吊”字的意思是“安慰”,很多学生不理解,我就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吊孝”讲解,“吊孝”就是安慰孝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讲解这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形音义知识,坚持古今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就不会产生“古文无用”的思想,必然能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学习文言文需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先让学生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正如常言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课文,讲一些有关文言文的语音、字义、语法、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11篇

议论文中,如何提升论证水平,一直是困扰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虽然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了一些论证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无以措手。面对这一现状,笔者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依托,拟从论证的展示、论据的选定两点上培养思考习惯,强化选材意识,找到学生认识和能力的突破点。

一、明论证

1.确立中心论点,鲜明且有条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议论文的核心是中心论点,既是核心就必须在醒目之处直接展示,且言简意赅,强化学生的这一意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中心论点不能等同或近似于某一个分论点,它应该是大于分论点的,是所有分论的总述和概括。

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确立观点后,议论要始终围绕着论点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展开,因为这三个问题才是我们认识一切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依次解读了事物的类别和性质、原因和目的、方法和途径。

而论证的过程,可以是依次阐明这三个问题,也可以是就其中某一个问题展开。这在进入论证前务必明晰于心,以笔者所带班级的某次作文练笔为例,中心论点为“乐观”,如示例一:

中心论点:乐观助我走向成功。

是什么:乐观是相信未来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心态。

为什么:事物是发展变化着的,因而困难终究会得到克服;人总是要成长的,不会长久地停滞在困境中。

怎么做:树立“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相信没有解不了的难题。

以上分论点的确立,就基本构成了全篇的论证主体。

又如示例二

中心论点:乐观助我走向成功。

分论点:乐观是――逆境中对坦途的期冀。

挫折时对理想的守望;

窘迫里对信念的坚持。

这即是以其中一个问题(如“是什么”)展开,深入挖掘后得出的结论。

2.叙、析、议三者结合,具体段落论证清晰有序

“乐观亦能让人满足,这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只是使人能更好的生活。/犹记得罗斯福总统家中曾被小偷光顾,看过朋友的安慰信后,总统的回信却表达了三个感谢:感谢贼没有伤害他的生命,感谢贼没有偷走所有东西,感谢做贼的不是自己。/在大多数看来,家中失窃总是件不愉快的事情,而罗斯福总统却能乐观面对,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满足于现在的状况。/其实当不好的事情已然发生无法挽回时,乐观的心态可以使我们免于悲愁,无碍继续前进的勇气。”(学生作文示例)

以此段为例,具体段落的论证最好能达到逻辑清晰、“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要求。说起来容易,如何做到则需要学生反复的思考与修改。仍以上段为例,可以看到其基本构成了“分论点+叙述+分析+议论”的结构,遵循着“叙、析、议”的论证结构。其中,“叙”即陈述论据,应力求简洁,不枝不蔓,与论点无关的细节和情节要不叙或少叙;“析”即分析论据,应突出中心,呼应材料;“议”则要跳出论据,由点及面,从个例到普适,还要注意概括其中的道理,且以理服人,减少口语的使用,强调思辨意识和理性思考。

二、定论据

“定论据”是突出一个“定”字,这其中既包括论据的储存,又涵盖着临笔时的选取,更强调行文中论据的合理运用。

1.回归课文,储备丰富论据

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常常会感到论据不足,以致伴有或篇幅不足、或思路不畅之虞。因而,材料的储备便成了优秀议论文的物质保证,而笔者平时引导学生关注《感动中国》、参阅《作文素材》之类的书也是基于此种考虑。但必须看到的是,高中生囿于年龄阅历,且在目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学习时间越来越少的客观环境下,让学生大量积累储备新鲜素材的要求几乎成为空谈。故而如何就现有材料进行深入挖掘的做法就显得比较切合实际。而现有材料中,真正最值得常备常用的,也许更应该是课本。笔者认为,所谓“课文是例子”,学生绝不应仅仅以课本来学习语文知识,还可以其作为议论文写作的优秀材料,故而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从不同角度挖掘课文素材的内涵和外延,以此为据,不仅能与读者(多是阅卷者)拉近距离,更能体现学生“语言周旋”的思辨能力。

2.精思细选,敲定最佳论据

有了可用的论据,并不等于大功告成。议论文动笔前还须指导学生斟酌两个问题―:全文用多少论据适宜?用哪些论据最有效果?

首先,用多少论据并无任何成规,这取决于采用的结构模式和分析语言运用的能力。譬如对比式肯定不能低于两个,并列式至少三则。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两例或三例会使文章过于简单,亦容易附生“以叙代议”的毛病。所以,高于这样的数目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笔者以为,只要素材丰富,适当的群例便于体现学生的文学积淀,应该鼓励。

其次,论据的选取也应更考究。尽管从理论上讲,但凡用的精当,论据无所谓好坏,但在掌握或储存相对较多材料的前提下,选择哪些和弃用哪些仍能体现作者的论证功力。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如果论据类型比较多元,如涵盖古今中外的取例,或个体、群像的再现,又如跨越文学、科学、经济、军事、政治等多种领域,凡此种种,都需要作者自身丰富的积累,却也为读者展示了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能力,常常能收获好评。

当然,就考场议论文而言,论据选用并无一定之规,可是要获得加分效果,却有着一些值得注意之处,比如选择体育界(现役)、演艺圈中的论据就应相对慎重,没有盖棺定论的例子亦应慎用。

3.回避误区,体现论证能力

总体而言,学生的论据误区最常表现为以叙代议、以例成文。如:

“拒绝形式,不能只看外表,而丢失了其中最珍贵重要的。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丽。郑国人只看到了形式上匣子的美丽,就买下匣子,把珍珠退还了,郑国人只重视形式上的美观,而忽略了其中最为珍贵的珍珠,本末倒置,白白地让楚国人赚了一笔,自己却只得了一个一文不值、徒有外表的匣子。”

可以看到,本段论据选择是不错的,但是只有论据内容而缺乏相应论证,导致文段缺乏深度,难以体现议论文“论”的效果。

可见,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论”的特点,才能在叙述论据和论证阐发上找到平衡点,此点前文已叙,不再赘言。

其次,有些学生为用例而用例,或者说为篇幅而用例,这样往往会使论点(分论点)与论据成为“两张皮”,彼此无甚干联或联系不紧,如:

“不拘于形,知忍让。汉高祖刘邦,一介草莽黄袍加身的故事的确让人热血沸腾,但为何占据优势的霸王失了天下,自刎乌江?答案很简单,就是项羽太过于自持名门之后(此句为病句),自视甚高,最终才饮恨收场。其实项王有很多机会可以杀死刘邦,然后独揽天下,如著名的鸿门宴,但项羽不齿为之,最终让刘邦脱身,使其步步为营,成就大业。刘邦就不拘于形式,他自知弱小,便仓皇逃逸。正是刘邦的不拘于形式,知道忍让,懂得变通,才成为一代帝王。”

本段关于“不拘于形”的论据过于牵强,生拉硬扯,强行用例,最终使得论点和论据“自说自话”,自然难以征服读者。

如此说来,引导学生避免行文中简单的“论点(分论点)+事例陈述”应该是议论文论据教学中的重要训练内容。其实,只要能让学生明晓论据的作用,并以此贯彻在行文之中,诸多疏漏是可以避免的,而这也需要学生在写作中养成努力压缩事例篇幅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将选定的论据材料内所蕴含的与论点(分论点)有必然联系的内容展现出来。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将继续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课堂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主要工作

l、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课改意识。

  措施:

    ①认真参加学校语文大组的各项活动,做好记录,并及时写下反思或随笔。

    ②语文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变得准确、生动、

形象,为学生示范;为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

组织教师订阅各级各类语文刊物,引导全体语文老师读好理论书刊和文学经典,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还要学会写教育笔记,做好教育反思。

    ③加强学习,落实好四个基本点:

    a、坚持语文课改的正确方向,要切实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努力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变;

    b、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育中实现工具性、人文性的动

态统一;

    c、继承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注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提倡吃

透两头、精讲多练、一课一得、咬文嚼字等优良传统;

    d、积极倡导本色语文。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研组活动质量,服务于教学

  目的:以减负增效为目的,提高教学水平,树立精品意识。

  措施:

    ①教研组将广泛收集课改信息,及时印发,组织教师学习。每一个语文教师

也将发挥群体教育智慧、挖掘潜力,可以不断丰富它的内涵,也可以利用它的资

源,得以不断地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②加强校本培训。教研活动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做到专题化、系列化、经常

化。学习内容精心选择,符合学校以科研促教研的要求,形成人人发言的氛围。

    ③规范和优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开展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在钻

研教材及新课程标准,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学生在各阶段必须达

到的双基要求,与同段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抓好三环节即

课前准备、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要聚焦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精

心设计,认真实施每一堂课教学任务。

    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六认真”管理。及时上传教案,加强网络备课管理。作业要落实“有讲必练、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要求。在辅导方面,

要建立班组后进生辅导记录、落实转差目标、责任,尽最大努力转化学有困难的

学生。

    ④努力提升公开课质量。每人每学期的公开课,必须围绕学校当前的研究主

题、经过自身精心准备,学科组认真讨论修改后,才可以实施。严格公开课执教时间,非重大工作冲突不得随意变动。积极、主动配合上“自报课”的老师,共同钻研,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经常开展正常听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的常规教研活动,提倡一课多上,加强评课、切磋环节,提高研究含量。努力探究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及其评价过程,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

    ⑤继续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

学就是服务,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自己识字、自己阅读、自我体验和

感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充分 共3页,当前第1页1

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的提升和发展构建一个恰当的平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

当充满魅力,不仅有情趣,更要有品味,不仅有得益,更要有文化的内涵,要有

情感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要让学生长期受益,终生难忘。我们欣赏并提倡“简

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3、抓好课题研究。只有科研才能兴教,只有科研才能兴校。要抓紧课题研究的

落实,强化过程管理,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力求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目的: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为组内教师创造展示

自己才华的机会。

  措施:

    ①进一步重视写字教学,不仅是低年级要重视,中、高年级更要重视。每周

集中安排两次不少于20分钟的写字时间,老师作认真指导,努力使学生的字写

得“入规、入轨、入体”  。

    ②要继续加强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关于

口语交际的要求,鼓励教师对现行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大胆实践。要为学生创

设良好的语言交际的环境,重视平时语言交际的练习,教研活动中要组织研究课,

进行专题研讨。

    ③进一步重视阅读教学。要加强阅读教学的研究,要在重体验、重感悟的基

础上提高整体阅读水平。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挤出时间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班级建立图书角,并定期举

行读书交流会。同时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着力营造书香校园。

    ④作文教学要加大研究力度,要重视作文与学生活动及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重视想象作文的研究,加强作文教学的开放性,追求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

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⑤优化小学尘语文课程评价。

5、各项常规工作

    ①认真听课,听课次数不少于10节。

②认真备课,重视二次备课、分层作业的布置以及课后练习的设计。

③重视补缺补差工作。

④做好推普工作。

⑤做好常规检查。

三、主要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教导处工作计划;教研组活动计划;学科教学计划。

2、教研组长会议。(期初,时间另行通知。)

3、各教研组制定学期备课方案,并落实相关人员及注意事项。

4、随堂听课。

5、教学六认真检查。

6、组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参评(市级)。

7、落实校际研究课题。

8、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进修自考。

9、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10、组织教师认真参加“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相关培训。

三月份:

1、教研组开展常规教研活动。

2、教学六认真检查。

3、校一年级识字检测。(下旬)

4、低段写字检测(坐姿、握笔姿势等常规检查,无固定日期。)

5、随堂听课。

6、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3月15日)

7、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研讨活动。

8、校本培训。

四月份:

1、校三年级看图写话检测。(上旬)

2、镇语文学科教师说课比赛。(中旬)

3、教研组开展常规教研活动。

4、镇二年级情境会话能力检测。(中旬)

5、教学质量期中调研。(下旬)

6、随堂听课。

7、校本培训。

8、区语文名优教师教学展示。

9、市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师德与职业道德》考试。(闭卷、4月底)

10、镇学科骨干教师示教活动。(第十周)

五月份:

1、校四年级作文能力检测。(上旬)

2、镇语文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中旬)

3、教研组开展常规教研活动。

4、校读书读报比赛。(团体平均分;个人10%)(中旬)

5、镇五年级句式达标。(下旬)

6、教学六认真检查。

7、随堂听课。

8、校本培训。

9、区语文论文、案例评比。(5月8日止)

10、心育上岗资格报名。

六月份:

1、教研组开展常规教研活动。 共3页,当前第2页2

2、随堂听课。

3、校本培训。

4、试用期新教师业务考核。

5、教学六认真检查。

6、六年级毕业考试。

7、心育上岗资格面试。

8、镇各学科案例(教学叙事)评比。(下旬)

9、期末复习与教学质量调研。

10、部署暑假工作。

 

 

九龙湖镇中心学校教导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