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17:3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和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正在推动这个社会进入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同样,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是使人们对传统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新的认识。今年来许多国家都从各国的国情出发,开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为适应科学技术信息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新五年规划中科学技术、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简单认识。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史面向全体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反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免费论文下载。
2、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事现代教育的技术和灵魂。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发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合格加特长”以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multi --intelligerce)理论,即多重智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中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他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思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4、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方面的素质应当全面发展;二是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张“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就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5、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 目的。
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
(1)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2)教学目标――发展整体素质;
(3)教学关系――民主合作互助;
(4)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
(5)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
(6)教学环境――和谐愉快共振;
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所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两个运用:1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2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1是优化教学资源;2是优化教学过程,级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五个操作: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由此可见,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例如,如果我们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免费论文下载。
1、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使教育拜托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2、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像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3、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5、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6、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总之,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实践,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职业教育论的观点,并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当今的新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模式上。很多学校都是初、高中生统一编班,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开设了电脑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由过去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将成为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教学内容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是采用材,统一检测目标,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是很明确。
针对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想要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素质的需要,就必须对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1)教学内容要紧跟时展。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新技术和新软件层出不穷。而作为教学依据的教材由于在编写、出版、发行等环节上耗时较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相对陈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学内容也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时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版本软件的新增功能与特点等补充到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其次,兼顾教学层次性,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架构。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一本好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变化速度快,涉及的学生面广等,如何让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呢? 笔者认为,在教材建设上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作为一门内容更新速度快的基础学科教材,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材版本、教材内容,突出一个“新”字。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资源开展教学,把网上内容写入教材,使教材增加新的活力。其次,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变“教本”为“学本”。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教材中的难点,图文并茂,使学生自己也能将教材看得明白,这对学生进行课下预习和复习非常有帮助。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学习如何去学”——即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设置教学问题,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想办法从课本中、从网络中找到解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拓宽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容迎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但是,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教师尤为重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
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5(8).
关键词:实践教学 改革 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适应江苏省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又能在本专业范围内承担科学技术任务的复合型人才,从实践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入手,全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仅以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为例进行全面总结。
一、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过去,高校各专业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较少,教学评价也主要是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过去,实践教学以灌输为主,主要是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教师提前规定好实践课程的目的、内容、步骤,学生只需按部就班的完成规定动作,得出预期的结果,就能得到满意的分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创新性的愿望被日渐销蚀。
3.实践教学设备短缺
高校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无力添置、更新设备,有些设备由于年老失修只能成为摆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缺乏或不完善,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
1.开设开放式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技能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和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式的实验,其训练内容包含多个知识点或涉及多项技术。其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设计性实验结合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进行的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进行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出理论依据,选择实验仪器,确立观察内容,设想实验结果,实现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要搞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就必须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创造实验条件,给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选有兴趣的方向向纵深发展。优化基础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结构。同时,配套多样化认真严肃的考核程序和实验室的开放的新型的运行模式,通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此,我校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通信系统原理、局域网工程、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了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意义和检测目的, 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分小组集体研究、讨论,选出一个恰当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待老师评价其可行性后,由学生自行研究、设计制订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日程的安排、实验中选用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准备、源程序的编制、实验步骤地设计等,最终在实验课中按计划实施。从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都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自主空间,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局域网工程课程开设的设计、实现、维护和管理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实验,涉及安装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设备、配置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TCP/IP参数、配置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文件服务器和打印服务器、配置PC机和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连接到Internet等多个步骤。各个步骤相互依赖,学生在完成实验时必须认真仔细操作,其中某一步骤不正确,均可导致实验的失败。一旦实验失败,实验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并证实出错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又如,计算机通信课程,学生通过“高级TCP/IP 分析、数据报结构分析、病毒分析与防御”的系列实验后,将计算机通信技术理论运用于实践,掌握了基本的保障小型局域网信息安全的方法。
再如,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开设的医学图像处理实验、指纹识别技术试验、地理信息系统试验,让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图像的采集、变换、压缩、编码、传输、重现、编辑、共享等一系列实验内容,参与了从课题设计、方法选择、器材准备、原程序编制到具体操作、结果分析、方法评价的全过程,对计算机多媒体图像建立与评价有了全面、深刻地认识。
2.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和开放实验室
多年来,根据教学计划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情况,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如通信系统原理、局域网工程、计算机通信课程新开设设计、实现、维护和管理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实验,通过安装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设备、配置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TCP/IP参数、配置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服务器、配置入侵检测设备等实践活动,使教学直观化,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设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管理、指纹识别技术、图像处理、GIS、智能监控系统等新实验,首次将网络平台用于该类课程的实验。同时,实验室在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
3.重视实验总结,提高学习效果
过去学生做完实验,交了实验报告后这个实验就算结束了,很难再有接触的机会。为了使学生对所做的实验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进行了实验课的专题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如在实验课后安排一次实验专题讨论会,让同学回忆前几次实验内容,重温实验的原理、目的、意义,回顾操作程序;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正确解决;实验结果如何,如何解释这些结果以及实验的影响因素,应怎样避免和克服等等。学生普遍反映实验收获大,加强了对实验环节的理解,巩固和进一步验证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了相互交流,互学互助,提高了学习效果。
4.强化毕业论文阶段的综合能力提高
毕业论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的最后一次模拟演练。强化毕业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基于前面三个方面的实践改革,学生在完成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实习的同时,一方面及时跟踪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一方面与教师一起工作,学习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目前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增设了部分开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据统计在通信系统原理、局域网工程、计算机通信课程中占40%,在计算机图像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课程中占35%,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课程中占30%。以改革创新求发展,实验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质量提高,得到学生和学校教学督导组的一致好评。
1.实践教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深化和拓宽
促进了实验技能的提高,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实习基地普遍反映学生上手快,能迅速进入角色,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有较大程度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前对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加强了学生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所需仪器和药品自己提交计划、领取,试剂自配,实验进度自己掌握,训练了学生统筹安排实验的能力,并学会如何简便快速、经济有效地完成实验。强化学生系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纵向、横向思维能力。
3.促进了学生创新于产业意识的加强
大学生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而积累的感性材料和实验数据,再经过仔细分析和思考,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近几年,在学生中各项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团队精神。2009年,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大力扶持下,四位志趣相投的大学生创办“南京多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多火网络)”,现为从事南京网站建设,南京网站设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移动客户端开发的技术型公司。学院网站建设是他们接到的第一张订单,目前公司整体运营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第二届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天融信杯”网络安全技术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学生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少大学生通过创新实践教学的培养,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显示了其科技创新的能力。
4.培养了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强化了学生的全局意识,通过实验,对团队协作精神有了新的认识,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更加注重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失败与挫折,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5.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发挥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经过多年的培育,大学生校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逐步建立,实践的规模与影响逐渐扩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与装备优势,有效弥补学院在设备、技术与技术人才方面的不足,构筑大学生实践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2012年,为深化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作为江苏省首批20家软件服务外包试点高校之一,我校加紧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开展软件服务外包试点工作。我校软件服务外包试点的建立,将深化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也对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全面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高教司编.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颖强,祁随元.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9-72.
[3] 冯志刚,陈明明.“多学科交叉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4):95-97.
[4] 赵炎.高校应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位置[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7):83
[5] 卢雅红,陈启元,汪明朴.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1994-2006http://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漷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 并确定漷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 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 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 ,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小、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小、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一、 加强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引导信息技术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前提,做好教学设计,改变单纯的技术操作教学模式,把技术操作与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深入学校听课,规范常规教学,指导引领教学,随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4月,组织信息技信息技术教师到省教学学院和白山市教师研修院听课学习,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二、 举办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在3月20日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 ,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
三、 以教育科研课题指导教师网络研修
基于**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3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架设**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论坛板块。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对**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的技术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四、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
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并入职业高中20m因特网带宽接口,改变了我校计算机网络网速较慢的情况。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指导教研员和培训教师在解决使用计算机网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谷哥、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东莞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过去比较低,尤其是地理教师。近年来,东莞地区经济飞跃,新进地理教师几乎都是由市教育局统一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这提高了东莞地理教师整体师资水平。在整体师资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学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些老教师缺乏系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新技能,许多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一项必需的、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为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随时“充电”、自我“增值”,成长为一名专业化教师。教师专业化过程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全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师专业化。为了让学生学习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转变角色,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带来了新挑战。在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角色应由过去简单的地理课程知识讲述者转变为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评价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者,由地理教师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教师。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担任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的主力教师,要通过校本培训或制度化学习,尽快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任务艰巨,这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需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升华到意识需要学生将课堂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为此地理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渐上升为成熟稳定的价值观。
平时,地理教师要多进行教学反思,多结合教学案例与同事进行讨论、分析、思考。另外,地理教师还要根据发现的问题确定研究问题或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方案设计,收集、分析资料,撰写教育论文或体会。
三、教师要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
可持续发展知识和技能与日俱新,对基础地理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地理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地理教师而言,面对新知识,要增强学习意识。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个要素。涵盖了自然、经济与社会三个层面,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其基本目标是达到人类与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一定规律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的协调统一和共同繁荣,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地理教师要先掌握、理解这一思想,不断充实、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效开展的根本途径和策略。地理教师只有注重激发自我提高动机,积极反思与实践,才能紧跟可持续发展潮流,为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教育硕士;矩阵培养模式;课程框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119―03
引言
教育硕士是一种专业性学位,在国外称职业性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不同,它面向的是中小学教师,以培养实务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既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又是教师的学历提高,旨在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1996年教育硕士开始在我国设置,审视十年来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信息技术教育摆在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于广大教育硕士就尤为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于其他课程,它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通过这门课程培养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提高信息信息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忽视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个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教育硕士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小学的一线学科教师,为教育硕士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失为一个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因此,计算机基础对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忽视了教育硕士的实际需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教育硕士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现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的设置虽然能够使教育硕士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由于缺乏对教育硕士的调查和分析,与教育硕士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一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样知识,这些知识通过哪些内容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没有关心教育硕士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过哪些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能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其结果必然是难于充分调动教育硕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学以致用。
3 忽视了教育硕士自身的特点
教育硕士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广大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经济条件、学校级别、从事学科以及个人兴趣等原因,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次,教育硕士绝大多数是来自于中小学的一线学科教师,他们都至少具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有着强烈的渴望,同时个别人还有过一些使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而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强大动力。而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教育硕士自身的这些学习特点,把教育硕士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评价标准,没有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导致所学知识与实践脱离。
二 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式培养模式的设计
从实际出发,为解决这些来自中小学的一线学科教师的教育硕士在教学应用、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通过对教育硕士进行座谈、问卷调查等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对所收集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后,我们认为对教育硕士应在三个层次(教学应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和五个能力(资源管理、写作能力、演讲能力、数据管理能力、信息共享能力)上进行训练与培养,图1就是我们所设计的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式培养模式。
三 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框架设计
根据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式培养模式,我们认为教育硕士的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我们结合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框架如表1所示。
有了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框架,我们就可以根据矩阵式培养模式和课程的内容框架来组织编写教材,从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评价等设计,更加有效的提升教育硕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技术实践能力的改善和教法的提升为根本。
课程目标: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
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并为教师更好的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
使教师具备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全局观和较为扎实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基础
四 总结
到目前为止,我们连续对我校最近三届教育硕士按着教育硕士计算机应用能力矩阵培养模式实施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而且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学员们一致认为,他们在这门课程中收获了太多太多,既有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能,又有新的教学理念;既学会了计算机知识,又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运用计算机辅助自己的工作的过程;既完成了学业,又获得了个人的作品等等。总之,为教师们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
参考文献
[1] 王克勤,盖立春.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反思及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2] 金芳.关于面向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课程设计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3 ] 张培,狄雁.教育硕士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到行动学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8).
[4] 李蕾蕾.对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Matrix Cultivating Model Design in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Education Master
ZHAO Xi-wu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Computer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010022, China)
关键词:远程教育 优点 缺点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优质教育技术和资源。教师在将优质教育技术和资源运用于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过程中, 回顾历史的进程,瞻望未来的发展创新,作为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现代远程教育的诞生,由于它具有许多优点,所以它可能会给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带来极大的挑战。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知识、新课程、新方法、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因此,明确教师在应用资源方面的技能与要求,对于提高农村教师应用课程资源能力以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通过视频(直播或录像)、音频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函授、兼容面授和自学等传统教育形式、多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
一、现代远程教育突破时空限制
过去传统教育不管天热、天冷还是下大雨刮大风,学生都必须要到学校上课,如果不按时到校上课,就将错过学习的机会。而现代远程教育则突破时空限制,一天24小时,你想什么时候学都可以,你想在哪里学就在哪里学,不需要非去学校学,也不问地点,当然也不问世间,这些好处对有些人是有好处的。例如有的人晚上记忆好,如果按传统的教育,那就只能白天上课,从影响他的学习;还有的人喜欢安静,同样传统教育去和许多人在一间几十平米大的教室一起学习,我想那他学习肯定也不是太好。然而,现代远程教育却补上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洞,我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它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
二、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了教学规模
好学生人少,普通学生人多,名师虽然差不多都在好学校任教,但学校的学生毕竟是有限的。名师教的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范围是小的,按传统教育方式,名师只能针对有限范围内的学生进行教学,现代远程教育就改变了这种不足,它可以名师上过的课录制成视频,然后发到网上,这样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看,这样,学生也不因为自己没有考上重点学校而感到不愉快了,因为他们虽不在重点学校上课,但自己一样有着重点学校名师教育的待遇,听课的人多了,从而现代远程教育就扩大了教学的规模。
三、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远程教育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三机一幕的优势,充分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做到了图文声像并茂,从而确保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课堂主角往往是教师,传统学习方式往往把学习活动变得枯燥、沉重、单调乏味,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压制,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就不同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全方位的交流,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接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并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人数、次数、类型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和主要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充分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成绩,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现代远程教育的不足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一系统的社会工程,它的实施虽然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市的距离,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在教师水平件、教学条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教学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平衡发展,但是任何新事物的诞生,一般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也不能忽视。同样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也存在着不足。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就很明确的决定了远程学习是以自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与同学、教师是分离的,没有教师,更没有几十人一起上课的课堂氛围,这样会使得许多学生刚刚开始远程学习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不习惯或有些困难。
如果一个人自觉性、自制性不高,没有别人监护,没有人照料,那他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肯定学不好,无法达到远程教育的预期效果。当今环境,当今社会,由于父母出去打工,就都剩爷爷、奶奶老年人在家里了,对于顽皮的还是,他们根本管不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特别要中小学生,他们自控能力和自觉性都比较差,还有很多孩子有可能会打着学习的谎子,去上网玩游戏、聊天或看电影,最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终身的发展。故我认为中小学生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必须有外人监督,否则,他们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还不如传统的教育方式效果好。
总之,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学生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最为根本的目标,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是进行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不仅极大的改革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其起到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38-02
举办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是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展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术动手能力。“依托技能大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高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1]
笔者,既担任过广西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项目的评委,也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加过该项目的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发现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但可以展示师生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对学科专业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改革与评价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一)开拓师生视野,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
职业技能大赛为兄弟院校间的老师提供了互动的平台。竞赛期间,选手、老师、厂商之间构成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增进了兄弟院校间的了解,彼此之间吸取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原有的经验和新的交流、收获碰撞出新的火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效开展,不仅仅是学生的参与,教师更要在竞赛中成为参赛的主体。随着企业产品的不断升级,行业标准的不断更新,引领竞赛项目的发展,教师也必须用竞赛引领自己前进,通过竞赛促进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优化教学改革模式,形成相互“学技能、比技能”的师资队伍建设良好氛围。
(三)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以竞赛促进教学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有显著的两个特点,一是竞赛采用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标准,反映了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通过比赛,我们要认清当前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需求间存在的差距,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从而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二是大赛主要考察选手在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使得我们要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刻不容缓。
二、职业技能大赛反映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过高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涉及的学习领域非常广,网络相关技术更新的速度又非常快,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这门熟悉又陌生学科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总是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些都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关联性不强
教材都是一个知识点配一个实际案例,彼此之间关联性不强,学生很难将所有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蓝本,教师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
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不能完全掌握该专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
(四)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试题主要采用笔试,侧重于记忆,只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参与质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三、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围绕典型案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 要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标,围绕一个完整的应用实例,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内容。此外,还要设计一些实际中经常遇到的,与新旧知识有纵横联系的问题作为思考题,使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课前准备好的案例和习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鼓励学生以固定团队的形式开展讨论,并形成团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风以及团队协作的科研精神,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氛围。教学的重点是要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环境,在该环境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与结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愿意学并学得轻松、主动。计算机网络很多原理性的知识点,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OSI参考模型下的数据流向模型”、“VLAN工作原理”等,我们都可以借助生动的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效果,让学生有更加直观地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建立相应课程的网络课程
以课程知识、操作技能及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创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课后学习的教学环境。笔者开发了一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课程,网站内容包括教师教案、课件、教学录像,课程中重点、难点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课程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动画展示,该网络课程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开发了一个虚拟平台,课程中的所有实验操作都可以在虚拟平台中实现,学生课后不用到实验室,也能在网络上自主动手完成网络的配置。另外,网络课程也可以实时上传课程相关技术的最新动态,介绍最新的案例等,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创造了一个便利的环境。实践证明,有了这样一个网络平台后,学生的课堂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该专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中,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的唯一场所,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所在的学院根据教学、大赛需要,创建了锐捷、思科网络实验室,并与这两家公司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我们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高职教育在改革发展道路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载体,不仅使参赛师生终身受用,而且对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我们发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竞赛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竞赛的本身。
[ 参 考 文 献 ]
[1] 方向阳.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关键词】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53-02
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聋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资源,才能提供服务,才能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才能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随着校园网建设的逐步升温,聋校校本资源库建设正式纳入议事日程。建设一个规范的、内容丰富的、开放共享的、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并面向教师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性资源库对聋校来说尤为重要。
一 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原则
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合作建设、分头维护、全面共享的原则。
第二,学校开设的各科目是建设资源库学科分类的框架。
第三,资源库建设要充分考虑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必需以人为本,以一线教师的意愿为根据,切实做到所提供的资源信息好用、适用,使学科资源库能真正为广大教师使用,为教学服务。
第四,资源库的建设应是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长期连续性,构建的资源库必须拥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为以后的工作预留空间。要注意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做到可以存放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
二 聋校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程序前提和步骤
1.资源库的建设首先是以硬件配置为前提
服务器是教学资源库的最基本硬件设施,没有服务器也就不用说资源建设了,只有把服务器建设好了,才能向教师开放教学资源库,提供相关的服务。服务器一般来说不能用普通计算机来代替,从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速度上考虑提倡服务器选用专业服务器,服务器为了随时提供资源下载和上传服务,通常需要24小时不关机,储存着全部教学资源。建议服务器最好安装使用Windows 2008专业服务器系统,安装最新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等,做好防木马防病毒的各种措施。
2.教学资源库的定位
首先要确定学校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目的,要确定它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它将包含哪些方面的资源内容,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功能等。一般情况下,学校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辅助教学,使教学工作更方便、高效。资源库的使用对象上,对教师开放,作为教师备课及收集教学资料使用。至于资源库的内容,应包括支撑学科发展的必备内容和可选内容,其中必备内容为直接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素材、知识库、试题库、积件素材库、工具模板、文献库等资源,可选内容为供学科发展的教学录像、教学心得、教育论文和研究性学习专题等辅助教学资源。资源是整个资源库建设的核心,资源设置要以各科目作为构建资源库的学科分类基础,提供教学资源。一般科目主要包括语文、语训、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科学、体律、工艺美术、信息技术等。
3.教学资源库系统建设
对于教学资源库功能的定位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B/S模式,方便的下载支持。要让服务器存放的教学资源向全校教师随时随地开放,服务器需要开通Web
服务(网页浏览)。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在校园局域网(LAN),应用在因特网。
Web服务可以通过开通服务器的IIS服务来提供,开通IIS服务后,以方便给广大教师随时通过域名访问服务器的资源。
对于计算机基础还不算太好的教师来说,简单的操作用户界面能使他们快速地找到相应的资源,进行打开浏览或下载保存等操作。将所有的资源按各学科分类,然后每个学科再分类为教学课件、视频、试题、教案、图片等,这样就很容易找到需要的资源,方便教师操作,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在线浏览功能,方便教师直接在线观看或者在线测评等。
(2)多种方式的资源检索功能。
(3)方便资源收集与整理等功能。允许教师上传的教学资源。本校注册用户可以下载免费的资源。审核管理员主要负责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评审,以确定是否该资源,还有可以删除不符合标准和过期的资源。
(4)良好的扩展功能。
4.资源库教学资源的来源和整理
只有拥有了优秀的资源素材,我们的资源库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才会吸引我们的教师使用它,否则只是空壳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
现在许多学校的资源库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是,没有充分考虑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与教学脱节。因此,要建设好用、适用的资源库,必需以人为本,以一线教师的想法为根据。学校资源库,应采用购买为主,自建为辅相结合的方式。
购买优质资源库,在资源库建设的初期是资源素材的主要来源。现在市场上有许多相关产品,价格也比较适当,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购买一些。但是这些素材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常常量大而质不优,开发标准不统一等。为了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避免盲目性,在购买前应充分调研,了解所购资源库跟学校现行的教材版本是否相符。要求厂家提供资源库的试用版,让每个科目的骨干教师试用一段时间,反馈试用结果。教导处根据反馈结果决定购买何种资源库。
资源库购买后并非一劳永逸,要保持资源的生命力必须定期更新,只有不断更新,资源库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迅速丰富教学资源,使教师能轻松查询到所需素材。
在学校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由一线教师自主开发的素材,并将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及时通过学校网络进行共享,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又能促使学校的教学资源贴近本校的教学实际。
一线教师开发的素材资源对教学的针对性显然要好得多,但不足的是,每位教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加上大家的能力有所区别,制作一个良好的教学课件要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所以,教师自主开发的素材只能作为教学资源库的辅助来源。但这些资源在使用时,教师会更加得心应手,相对质量要好一些,针对性要强得多。所以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来。像试题库之类的素材,教师还是也可以自主开发的,这些并不需要太多的计算机技术。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素材开发,教师可以量力而行,实在有技术问题,可以向信息科教师请求帮助。
信息库的课件来源一般包括以下三类:
(1)优秀教师课件。每个学期,各科各类的教学设计大赛、课例大赛、课件大赛、说课比赛、论文评比多如牛毛。笔者所在学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的教师也数不胜数,他们参赛的准备材料就是大批优秀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有教学设计、课堂录像、课件、说课稿、论文等等。我们让这些参赛教师把自己的资源共享出来,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使全校的教师受惠。
(2)一般教师课件。不主张教师开发完整的课件,而是鼓励教师开发基于某个知识点的课件。知识点的开发相对来说需时不多,可移植性强。
(3)网上课件。目前网上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这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教学资源保障。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有时花了大量时间,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资源。但若有心收集,还是会有很大的收获的。这工作可以在平时中点点滴滴地积累,发现优秀的素材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后上传到教育资源库中,校内教师可登录后下载使用,使用后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又上传至资源库中,通过这些操作使校园网成为学校收集教学素材的阵地。就这样积少成多,假以时日,一样会使教学资源库丰富很多。
开放资源上传的权限,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上传教学资源。经技术人员审核,确定上传资源没有病毒,即可把上传资源放到资源库中。要重视资源的评价反馈,要求所有使用资源的教师,必须填写用后评价,所有的评价都实名公开。每个学期,组织各科骨干教师对上传资源进行评定,综合网上下载排行榜和资源的评价反馈,评选出精品资源,表彰资源制作先进个人。这样子有利于资源的制作与改进。对于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到位的学科及个人要及时督促。同时还可以与一些先进的学校建立联系,定期组织教师互相参观学习,互相交换课件及资源库内容,达到共享资源。
将外购资源、自主开发的资源和网上下载的资源整合成校园教学资源库,一方面可以使用资源的管理规范化,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三 聋校教育资源库的日常管理
为了做好资源素材的采集工作,学校应该成立资源库中心,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专兼结合),其中至少一名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资源库中心应该配备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如扫描设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制作软件,以及相应数量的计算机等。
教学资源库的正常使用,是以信息网络设施、各种系统软件的正常工作为前提的,没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平台就没了。
不要忽视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因为教学资源库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如果资源库没有人去好好管理,没有几个人去使用,这将是令人痛心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定要避免这点,不然建设过程中付出的心血石沉大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投资以及辛苦制作或搜集的素材,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为数字化校园的一个关键部分,对于日常的资源库素材采集工作,必需设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维护。学校要定期检查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而教师在使用资源库中的素材时,可能会碰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也最好有资源库中心教师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开展教师计算机操作培训。部分教师对互联网的使用、查找资源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障碍,无法很好收集网上资源。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学校要大力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让教师掌握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掌握下载音乐、图像、文本的方法和常用的办公软件等等操作方法,学会操作最基本的几种制作课件的软件。
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更多教师一起来参与完善。只要充分发挥众人的智慧,一定可以建立起合适的校本资源库,实现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立珍.教育资源库现状分析与建设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4)
[2]查军.自主建库共建共享求发展――中学教育资源校本建设探索与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06(7)
一、网络平台,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
网络平台,是新时期教师发展的智力源泉,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无穷无尽的空间。如何在网络条件下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管理中的新课题。
1、教育论坛,是教育信息汇聚台
这是个论坛盛行的时代。论坛又名BBS,它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信息或提出看法。因为它的强交互性,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在论坛上轻易浏览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反思与问题,感受教师们的主动参与与对同行出现问题的积极帮助,看到同行们在论坛上展开的激烈讨论、智慧火花的碰撞,也可以欣喜地看到在论坛的互动交流中教师们迅速的成长。论坛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人们的沟通更加便捷、有效,教师可以通过论坛信息,与专家、学者探讨有关教育教学的问题。
2、教育博客,是教师思想的展示台
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博客与论坛一样,方便人们跨越时空进行交流,博客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可以通过博客进行快捷的展示。博客是一个学习的好处所,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开阔视野,在网络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疑惑、困惑,促进教师反思、探索。一些教育网站推出了“分类博客名录”、“名博推荐”,方便教师学习教育名家对教育的理解与感悟。
3、教育网站,是教育理念的检阅台
网络技术为我们建立教学资源库、教育网站提供了便利。教师是教学资源库、教育网站的建设者,各种各样的图片、文字、动画、课件等现成的素材和已开发好的资源、课件、试题、案例、论文、文献,都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网站、教师个人网站的素材。学校教育网站、教师个人网站是先进教育理念激进的场所,一些时尚教育理念、教学措施在网站上公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
二、网络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网络教学是指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老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向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这种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人机(网)互动的教学系统或教学模式,是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上、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校甚至全国、全球范围共享的教学形式,它具有强大的共享功能、交互功能、虚拟功能。
1、加强集体合作,构建网络备课模式
“细节决定成败”,备课是教学的初始环节、基础环节。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更显重要。为此,我们立足网络环境,积极构建了“个人备课、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网络集体备课新模式。
2、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网络上课模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为此,我们积极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大大扩展了单机多媒体系统的功能,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我们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纳入了对教师的课堂评价。我们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摆脱了鼠标的束缚,所有操作都在白板上可以实现,实现了真正的互动。
3、通过课例展示,追求网络评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