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

时间:2022-03-21 13:2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化学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基础化学课 实效性 思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60-01

高校基础化学课是高等农林院校必修基础课之一,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地位较低,但其基础性的特点,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托。所以,大学基础化学课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了解高校化学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找出不足,并制定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对策。下面笔者就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谈一谈高校化学基础课目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一些教学改进措施,期望通过教学改进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 化学基础课教学现状

1.1 授课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化学基础课是为我校食品、农学、生命、动科院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长期以来,学生以获得学分为主,学生需要化学课内容少些,考试好过,所以,化学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被压缩,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不得不减少或删除,这样就使得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片面强调灌输,而不是探究,片面强调教材的重要性,而不是用教材教。有时一节课能讲半本书,没有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探究过程,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呢?

1.2 学术前沿渗透不够

大学是培养科研人才的地方,但是化学基础课只是讲述简单的基础知识,几乎不涉及学术前言,因为它不是专业,学生需要的只是分数。但是,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社会本位论强调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规定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作为自己的目的。”[1]也就是说,社会本位论认为人不具有社会价值,强调人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强调人的现实需要,那么,学生得到合格分数,顺利毕业,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吗?

1.3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缺乏

大学化学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可以说专业知识丰富,但不等于说教学很出色。虽然有的教师在科研方面有建树,但教师的角色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具有过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大学化学基础常态化教学依然是传授式方式,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基本不涉猎,如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方式,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本不知道,怎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化学实验课创新实践能力不够

化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自然科学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能够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一定要进行上百、上千次的实验。但是,作为一所普通农业院校,由于化学实验课开设不足,资金有限,化学实验药品、试剂缺乏,从怎能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

2 教学对策

2.1 注重课堂探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化学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应该设计一些能够和现实生活相近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参与进来主动探究。常听学生抱怨: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这节课对我有什么好处。“当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经验,远离学生生活的时候就会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2]因此,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将一些生产生活经验带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理念,让每个学生愉快的讨论、发言,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要懂得设置情景,注意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杜威的“在做中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2 搭建脚手架,提高课堂的思辨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要总是让学生被动的接收,要通过图片、视频、化学实验演示,分子结构模型等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勾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课程才有思辨性。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学术前沿,针对同一问题,演示不同的方法,制造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将以往的知识和新学知识进行联系,这样也会巩固学生所学,学生再也不认为这样的课没有意思。所以,教师积极搭建脚手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化学基础课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也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如可以给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关于化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填写开题报告,阶段总结和结题报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把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准备了条件。当然也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其他创新类活动,解决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化学基础课虽然只是公共课程之一,但其基础地位不容忽视,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3-224.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30.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农业院校提升基础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模式的构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JG2012010459。

作者简介:郑文凤(1978―),女,黑龙江大庆人,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论研究。

梁英(1964―),女,黑龙江宾县人,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基础化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第2篇

关键词 科学写作 大学化学实验 教学策略 概念图 综合性实验

近年来,大学化学课程改革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挑战,即大学开设的化学实验课程需要满足学生因学习能力差异和学习兴趣差异而造成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实验时,这个挑战更加明显。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切入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化学教师通常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其中包括科学写作。知识创造者们一直都认为“写作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在写作中能够较好地形成新的观点,并将观点在纸上或是在电脑上清晰地显示出来。因而,将科学写作融入到大学化学实验中,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树立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化学教师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1.科学写作策略分类

1.1启发式科学写作

Keys与Hand等人发展了启发式科学写作用以帮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有感于学生的科学实验经常流于食谱式的按表操作,而未能掌握实验背后的主要概念,Keys与Hand等人依据知识建构理论与认知改变的科学写作模式,设计了一套启发式的科学写作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完成启动先前认知经验,观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反思等步骤,从而实现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1.2问题引导式科学写作

Reardon依据多年的科学写作教学经验,整理出十多个提示问题,以帮助学生撰写更清楚、有条理的科学文章,例如:什么让你感到惊讶?你最好奇的是什么?你的疑问从何而来?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你如何确定你的解释是最好的解释?有没有更好的解释?如果卡住了写不下去时你怎么办?哪些证据你觉得最有说服力?

1.3多元读写素养教学策略

澳洲学者Len Unsworth发展出的多元读写素养教学策略,应用于科学写作教学中,共分成3个步骤:依循示范的练习,指导式的练习,独立练习。教师首先说明科学文章的结构与用辞语法,并且提供不同示范,协助学生规划写作的步骤,接下来学生开始进行写作,教师同时持续提醒科学写作的社会功能性,学生完成初稿之后进行修改,最后学生发表他们的作品。

1.4科学笔记薄

Campbell和Fulton发展出“科学笔记簿”的科学写作教学策略。学生的科学笔记簿里除了有笔记、记录、条列、图示、观察和表格等,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之后,要像科学家在科学会议中一样,把他们撰写的实验结果,在班级或学校举办的“科学会议”中发表。通过这个真实的发表体验,他们不仅练习了口头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习了必要的科学写作技巧。

1.5概念图

Novak和Gomwin首先对概念图的定义和评分标准作出了明确界定,之后概念图广泛应用于教学与评价领域。概念图作为教学工具应用于教学中,可呈现教材内容的组织与结构,协助学生建构清晰的学习内容;作为复习课程的工具,可呈现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作为科学写作策略运用于教学中,可建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2.将科学写作应用于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2.1科学写作改变了传统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流程单一,学生往往拘泥于对课本内容的复述,缺少反思的空间,久而久之产生依赖心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果讨论,停留于观察阶段,未能做到通过化学实验学习、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将科学写作融入实验教学中,能够改变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通过写作、讨论、交流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实验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2科学写作过程中学生尝试以自身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

学生科学写作的过程是对先前所学的知识进行重组,用自己的语言建构新知的过程。写作的过程也是强迫自己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过程,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和原理,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中。

2.3科学写作过程能促进学生对获得的经验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发展

科学写作的过程是不断反思先前想法和经验,经历迷思、设法理解、发展知识的过程,因而在写作期间学习者能建构更丰富的解释。科学写作强调的是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证据的表述,结论的解释,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科学写作策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大学化学实验类型,一般分为3种: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研究表明,将启发式科学写作、科学笔记薄、多元读写素养教学策略分别应用于3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

3.1启发式科学写作在验证性实验中的应用

启发式科学写作能帮助学生从实验和写作中建构理解。与传统实验报告不同,启发式科学写作贯穿于实验活动的始终,实验前需要向学生说明写作的目的,实验后需要学生阐明学习的化学知识,而不只是回顾实验而已。启发式科学写作强调科学合作的本质,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推论及寻找证据间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科学写作报告为例,具体格式见表1。

3.2科学笔记薄在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

综合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提高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学会使用多种化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科学笔记薄应用于综合性实验教学中,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实验过程,还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实验结果的机会,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此外写作、发言等活动环节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以“配合物键合异构体的红外光谱测定”为例,见下页表2。

3.3多元读写素养教学策略在探究性实验中的应用

大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取相关课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探究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探究结果进行梳理,撰写论文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顺研究的思路,寻求证据,解释证据,从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多元读写素养教学策略应用于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科学论文的格式,掌握论文的撰写方法,从而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效率。以学生探究“Ag+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实验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1)教师提供几篇科学文章,讲解文章的结构。教师提供密切相关文献并指导学生阅读,如阅读:(a)J.Kang,Mi.Choi,J.Y.Kwon,E.Y.Lee,J.Yoon,,Chem,2002,67(12):4384-4386;(b)S.Iyoshi,M.Taki,Y.Yamamoto,Inorg,Chem,2008,47(10):3946-3948。教师分析上述文章内容包括:研究领域的科学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结论,支持材料,文献等,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论文的格式、内容、语言表达方式。

第3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 教学方法 基本技能 科研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249-02

有机化学是农业院校许多专业十分重要的必修基础课,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环节是学生接受和消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效果及学生所达到的水平都直接影响到多门后继课程的学习乃至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1]本科有机化学实验不只限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不只限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精湛、细致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技能,使学生具有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2]本研究通过改革与实践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手段,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在注重强化基础的同时,向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方向发展,使实验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的培养。将有机化学实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对应的将实验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设计成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设计技能训练,符合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发展综合素质。[3]

在前期,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通过4次实验:重结晶、蒸馏和分馏、薄层色谱分离色素、测定熔点,将有机化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内容融入其中,在实验中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在中期,重点训练学生综合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素质教育打下基础。这一时期选择包含较多知识点的实验内容,以合成和提取实验为主,如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和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过程涉及了物质的制备、提取、分离纯化、性质检验,对物质的研究较系统完整,这将更直接地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基本操作的用途和意义,进一步巩固了基本能力,也锻炼了综合思维及运用能力。

在后期,重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使学生具有涉足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课程的后期设置两次设计性实验课,以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实验为主,合成、提取实验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为得到好的结果,必须优化实验的每个细节。教师提前一周拟定设计性实验题目,告知学生实验题目与要求,让学生认真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出的方案经教师批改,根据设计情况分配好组数后实施,实验结束后,全班可共享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实验报告要求写成科研论文的形式。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锻炼学生的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创新等综合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第一层次,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阶段,以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为主,因此,教师认真细致地讲解和现场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阶段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时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实物、图片、影像等形式将标准的操作技术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其留下深刻记忆;其次,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流动到每个学生周围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操作问题;最后,实验结束时要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关键点。

在第二层次,重点训练学生综合实验技能,这一阶段的教学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式。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上课时,教师把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设计好问题,以提问的形式,随机叫起某几位学生进行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再点评,这种方法在师生讨论中讲解了整个实验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第三层次,重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使学生具有涉足科学研究的能力。此阶段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科技文献,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积极开发制作了有机化学实验课件放在有机化学课程网站上,拓宽了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学生也可以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中使用,使学习更便利。

三、多元化成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是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通过考核也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调整改进学习和教学的信息。[4]以往有机化学实验成绩包括平时实验课成绩、期末操作和口答成绩,由于操作考试和口答所抽取的题目少,学生通常存在侥幸心理,不太重视考试,对于实验课训练的技能没能达到很好的掌握。因此,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改革了实验考核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充分锻炼和强化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此,实验课成绩为100分制,平时成绩占60分,操作考试20分,笔试20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预习、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记录、总结报告、实验卫生等内容。操作考试要求学生随机抽取教师设计的实验题目,根据相关信息自己确定实验方案,口答式讲解实验原理,安装所需仪器装置。笔试内容为所学相关基本操作和基本知识,建立试题库,随机组合成试卷,考察的内容更多、更全面,能充分检验和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并认真复习掌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使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基本技能,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中,针对不同实验与学生共同讨论后将实验设计成多因素多水平实验,最后分享数据,写科技论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如何设计、如何实施、如何分析、如何得出结论,从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改革考核方式,使学生逐渐由被动学习型向自主学习及学以致用方向发展,为后续课程学习及毕业后顺利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福贤,董静,贾寿华等.农科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9,24(3):37-41.

[2]高永军,冷树伟.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68-69.

第4篇

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级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是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的本质[1]。目前,各高等院校不断优化材料化学课程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优化组合,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首先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一、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学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它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材料化学专业教育课程论及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根据材料科学发展规律,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优化调整(分别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我们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特色,完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方法论教育。

3.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反映社会和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倡导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必修课教学,实现在校内与企业的对接,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办学特色不明确。

专业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材料化学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等等。此外,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近年来,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

2.课程设置理念滞后。

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受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狭义专业概念的限制,不够重视独立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市场前景等的考虑程度不够周到等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本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实验教学条件欠缺。

优化实践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分流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获取名副其实的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进程。三是增设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原因,欠缺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实习和创新性实践内容。

4.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也是培养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后有优秀的学生,再有品牌专业[2]。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加大力度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名,充实了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课程体系等措施优化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1)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内容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随着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科学化,有必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此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习惯,这个阶段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学习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我们认为无机化学理论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元素部分内容是辅助部分。目前无机化学课程详细介绍理论部分内容和元素部分内容。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的三届(2007、2008、2009级学生)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名同学不赞成全部介绍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而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方式完成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元素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质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个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逐步了解结构—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手册汲取知识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内容我们设置为自学内容。

(2)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

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数理方法论的任务。高等数学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材”类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而随着材料化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定性定量分析发展迅速,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计算时需要更深的高等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同时我们在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以便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的知识要求。

(3)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优化

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广发和苛刻,对材料性能及其组分和微观结构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因而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实验方法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测定仪器的原理,然后到实际仪器设备房间进行教学。学生在仪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仪器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以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充实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企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常常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前的人类材料科学知识的概括。所以,任课老师要根据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及时充实现代材料科学知识,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材料化学专业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恰当地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用新的材料科技内容去改造、替代、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开设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内容或开展材料设计加工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开展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就的专题讲座。

2.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类型。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3]。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目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学课程体系要求能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往三四十人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今,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地实践学习,微小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实习生,加上专业实习经费的缺乏等原因,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任务。所以,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我们设置了适合地区特点的、按学生兴趣分成由五—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课程时我们注重学生自身管理和实践指导老师巡视管理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效率和学生安全问题。

改变材料化学专业现行毕业论文模式,允许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选择课题,可以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也可以在科研所、企业、经济实体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3.增设自学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我院材料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自学性选修课程。材料化学专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以便学生顺应社会需求选择性地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而提高生存能力。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当今时代,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性人才,而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人才。所以,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程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观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营造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舆论氛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指导学生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内容,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促使学生自学的原动力[5]。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措施。

目前,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化学与社会、化学史等课程完全可以设置为自学性选修课程。优化的材料化学课程体系中应有无机化学元素部分的一些内容,还应有自学性选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建重视自学,提高自学能力的学习环境。

总之,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培养合格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我们办学条件改善和教学理念提升的产物。我们主张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有兴趣的材料科学问题。同时,我们给学生创造进行独立或在老师指导下的半独立实践活动的条件。采取上述无机化学课程、高等数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自学性选修课程的优化措施,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材料化学专业问题、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11,(33):216-220.

[2]张婧,孙建三.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4):130-132.

[3]高等院校材料化学规范讨论稿[EB/OL].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6,9.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03

美国教育系统实行的是分权制的管理系统,分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学区三个级别。新世纪以来,美国各州立足实证研究并结合本州实际对已有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与丰富,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其中,德克萨斯州位于美国南部,幅员辽阔、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而繁荣,其教育在美国诸州中是比较领先的。因此,本文参阅德州的2010年8月最后修订的课程标准《德州科学基本知识与技能(高中)》(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Science (High School))[1],介绍其中高中化学课程部分,以此来探析德克萨斯州高中化学课程教育设计与实施特色,以期为我国高中化学教育改革及课程标准修订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一、德州高中化学课程设置简介

德州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开设科学课程,其中高中科学课程内容最为丰富,难度也最大。高中科学课程可划分为4个一级科目,8个二级科目;二级科目以选修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部分课程适合低年级学生选择,如“生物学”、“综合物理与化学”,部分课程要求有其他科目的知识基础,适合高年级学生选择,比如“化学”、“天文学”等(详见表1)。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现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化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州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化学课程是其高中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初中科学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并且为未来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具体包括“综合物理与化学(Integrated Physics and Chemistry)”、“化学(Chemistry)”、“大学预科化学(AP Chemistry)”、“国际学位化学(IB Chemistry)”。

现将各具体化学课程的特色介绍如下:

(1)综合物理与化学――该课程供低年级(9年级或10年级)学生选择,以化学和物理的基本概念为基础,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现象,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物理素养,建立起科学与社会相互关联的理念,如“清楚在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移和节能减排的影响”、“了解物质的变化影响着人们每日的生活”。本课程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化学的基础课程,学生学完后可以在未来从事如土壤化学与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化学、工程化学、核物理等专业的工作。

(2)化学――该课程供中高年级(10-12年级)学生选择,以最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素养,且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如“学生必须花40%以上的学习时间在实验室里用安全的、环保的、人性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究”、“运用批判思维、科学推理来解决各种问题”。本课程为学生未来学习、从事如法医、环境分析、化学教师、医学与药物化学、材料化学研究、生物化学研究、大气化学与气候、土壤化学与物理等化学相关专业作准备。

(3)大学预科化学――该课程适合对化学有兴趣的高年级学生选择(建议学生已修完“化学”和“代数2”两门课程),目的是提供与大学化学一年级相当的学习经验,内容包括大学化学课程中规定的课题,化学计算和公式、原理的理解,丰富多样的学生实验等。本课程为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化学及相关专业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适合从事如无机化学研究、有机化学研究、物理化学研究、高分子化学研究、高水平化学教师等相关专业的工作。

(4)国际学位化学――该课程适合有意向去世界各地学校深造的高年级学生选择(建议已学完两年的高中科学实验课程),目的是为在快速全球化的环境下培养人才。该课程的综合性很强,主要着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未来可以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国际化工作,如在世界顶尖大学开展化学研究、在国际著名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等公司进行产品?_发与生产、在国际学校承担化学教学工作等。

二、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微探

《德州科学基本知识与技能(高中)》(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Science (High School),以下简称“德州高中科学课标”)是德州教育厅依据“K-12科学教育框架”的思想,自己研制的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由州教育委员会(The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SBOE)授权通过,该课标的相关要求将对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提供指导性建议。

德州高中科学课标基本要素涉及三个方面:“总体要求(General requirements)”、“前言(Introduction)”、“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and skills)”,这是对标准整体框架所作的宏观说明(图1)。其中,“总体要求”从宏观上介绍课程的学分、学习要求以及开设年级等整体状况;“前言”部分扼要说明了科学学习的内容主题及科学本质、科学探究、科学与社会道德、科学系统的相关内容;“知识与技能”部分具体描述了学生学习每部分内容将要达到的目标,可以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依据;上述三个要素蕴含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则直接指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本文将重点探析德州高中科学课标涉及化学课程部分的特点:

1. 课程理念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理念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直接的描述,而是渗透于“前言”和“知识与技能”两要素中。表2从科学素养、科学本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与社会伦理、评估方式等角度总结概括了“综合物理与化学”和“化学”这两门课程的基本理念。

对比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不难得出以下认识。

两者间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文本中分别提到了“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在科学素养上达到一定的水平”,表明两者均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两者都鼓励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3)两者均注重从实际出发学习科学,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4)两者均强调评估要多向度,如我国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德州则在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上作了具体的说明,这都将激励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

德州课程理念独特之处:

(1)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设置多个科目,而且指向性更加地明确,不同需要的学生根据自身可以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2)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在具体内容选择时刻体现着“职业生涯教育”这一教育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也有利于学生进入未来的工作岗位;

(3)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更注重学生对科学史内容的学习,这更有利于让学生将“严苛的科学世界”与“丰富的生活世界”两者有机统一起来,逐步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2. 课程目标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构建了三层次的目标体系:高中科学总目标、化学类课程目标、具体课程内容目标(图2)。其中,化学类课程详细描述了综合物理与化学、化学两个学科的课程目标(表3)。

对比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不难得出以下认识。

两者间相同之处:

(1)两者都提出“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表明两者都注重“双基”;

(2)两者都非常重视科学探究过程,并强调在过程中?炼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考虑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3)两者都非常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充分体现了STS的教育思想;

以上内容体现了两者均关注到了学生的“四基”发展,即不仅掌握“双基”,更要在活动中学习“双基”,形成基本的学科思想,最终指向于科学素养的提升。

德州课程目标独特之处:

(1)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没有集中描述,而是根据不同课程模块分别描述,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可供不同未来需要的学生自由选择;

(2)“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常态教育,综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文献查阅技能”、“数据整合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要求“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科学推理对课堂内部和课堂以外出现的问题作出明智的决定”,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为“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过分析、评估、经验证据、逻辑推理和实验,包括科学解释和科学证据各方面来批判科学的解释”、“学会沟通,并学会从各种来源,如时事、新闻报道、出版的期刊文章和市场营销材料中提取科学信息”。“职业生涯教育”克服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在所学知识与个人职业生涯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走向职业生活。

3. 课程内容

美国高中科学以综合的形式出现在课程体系当中,“化学课程内容”是其实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所有内容均为选修,现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简述其体系构建。

宏观上看,美国高中化学课程由综合物理与化学、化学、大学预科化学与国际学位化学四个部分组成:“综合物理与化学”是在初级阶段所学物理和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培养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化学”则介绍高中阶段最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培养学生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化学素养;“大学预科化学”和“国际学位化学”更进一步深化化学素养有专攻的方向,与职业生涯教育相关。

中观上看,内容以“主题式”推进学习,如“化学”的主题包括“科学的定义和方法”、“化学实验及实地调查中的安全操作”、“科学与社会环境”、“化学与职业生涯”、“物质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与应用”、“原子理论的发展”、“化学键”、“化学计量学”、“气体定律”、“溶液化学”、“热化学”、“核化学”等。

微观上以“化学”课程中的“化学键”主题为例,其内容要求细分为以下几点:①采用IUPAC规定的命名规则命名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酸、碱;②会书写常见的多原子离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酸、碱的化学式;③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④会描述金属键的性质,并将其用于解释金属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⑤会用VSEPR理论预测分子的结构。

综合来看,德州化学课程内容选择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体系中的四大化学类课程,分别适合于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如“化学”部分中的“化学键”主题要求“使用VSEPR理论预测分子的结构”,这体现了专业学习的深度。

(2)提供给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大学预科化学”和“国际学位化学”的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时间、空间视野,鼓励学生将化学学习与个人终身发展相联系。

(3)更重视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如要求“学生必须花40%以上的学习时间在实验室里用安全、环保和人性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去感受化学安全常识。

4. 教学建议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涉及教学建议的内容融合于知识与技能板块,主要体现如下:

(1)依据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实验教学

将“化学实验及实地调查中的安全操作”主题列为“化学”课程的第一主题,并多次提及“用于实验室和实地调查的教学时间至少为40%,须展开安全、环境友好、符合道德准则的教学活动”、“恰当使用安全淋浴器、洗眼器、护目镜和灭火器”等实验室基本技能;化学课程的其他主题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验和实地调查,获得样本数据,将数据应用于理论公式、定理,验证公式、定理的正确性”。

(2)遵循科学探究规律,关注方法培养

该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多种探究方法,如实验法、描述法、对比法等等,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科学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规划和实施调查程序,包括提出问题,制订可检验的假设,并选择设备和技术”、“收集数据,并做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测量”、“采用科学和数学规定表达数据,包括多维分析法、科学计数法,突出化学量的数字化”、“整理,分析,评估数据,作出推论,预测数据变化趋势”、“交流,得到以数据为支持的结论”。

(3)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体现生涯教育

该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科学推理对课堂内部和课堂以外出现的问题作出明智的决定”、“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过分析、评估、经验证据、逻辑推理和实验,包括科?W解释和科学证据各方面来批判科学的解释”、“学会沟通,并学会从各种来源,如时事、新闻报道、出版的期刊文章和市场营销材料中提取科学信息”,这种学习形式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体现了“贯彻职业生涯教育”的主旨。

5. 评价特色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涉及评价的内容也融合于知识与技能板块,主要体现如下:

(1)丰富的评估内容

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优劣的唯一标准,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情况也纳入评估内容,若某一学生积极参加科学活动并表现出众,他将取得较高的综合成绩。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等。

(2)多样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包括传统的纸笔测试、操作表现、撰写调查报告和书面论文、口头测试等。如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可以采取撰写调查报告、口头报告等的评价方法,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摘录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在开展实验室和实地调查学习时,“学生是否恰当使用化学仪器、是否安全操作、是否合理搭置实验装置”都将成为操作表现评价法的评估内容。

(3)采用学分制,进行综合评定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属于选修,其中化学、综合物理与化学课程在修完后将被分别授予1个学分,大学预科化学、国际学位化学在修完后将分别被授予1-1.5个学分。在具体评定时,要根据学生在相应课程中的纸笔测试、操作、调查报告和书面论文、口头测试等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并计量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机会,以决定学生是否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三、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特色分析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关教育理念的体现、学习层次的设置、学习形式的引导、评估方式的选定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借鉴。

1. 教育理念人本化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理念的第一条就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接受科学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并在科学素养上达到一定的水平”,体现了教育理念中的人性平等。整个科学教育课程的课程理念的具体内容一直在递进变化,但始终贯穿着“追求人性化”的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我国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应需加强落实这一理念,以适应化学课程学科特点、时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诉求。

2. 学习层次进阶化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根据不同课程设置,四大课程中前两类课程为基础、后两类课程为拓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加贴切学生,循序渐进、相辅相成,更具有进阶性。这样的课程目标具体、丰富,不易产生歧义,且实用性强,便于直接实施。我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可以借鉴这一作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的需要,为不同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 学习形式多样化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将学生学习看作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动手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实地调查过程中进行“合作与交流”,既能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和自信,也将加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让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我国要一改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

4. 评价方式多元化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十分重视外部效度,即“真实评估”,参考因素不再局限于理论考试,更关注学生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加灵活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国目前的考试气氛依然十分浓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德州的评价做法对我国改变其“一考定终身”制度、转向多元评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5. 生涯教育常态化

第6篇

【关键词】理科平台课 基础化学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66-02

我国高校化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借鉴前苏联模式,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四大化学课程体系,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实施专业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大学化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1)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需要在快速变革下的社会里具有应变能力和高度竞争力的人才,国内大学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2)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教育培养的目标开始多元化,从培养专门化学人才向培养具有化学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过渡;(3)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学生已经拥有更多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甚至选择院系的自由。

此外,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学科专业课程中,四大化学基础课比重大、学时多,内容重复严重,造成学时浪费,导致讲的内容用不上,要用的内容没有讲。同时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交错重叠或衔接不紧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结构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此情况下,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改变原有的本科教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方面开展探索,建设适合大理科模式人才培养的基础化学课程新体系。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办学方针,充分利用本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发展,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生源;同时也为社会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本科毕业生。这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而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理科平台课设置方案又最具有代表性。

一 课程体系概况

北京大学首先在元培计划实验班中开设了理科平台课,而南京大学与此相对应的是理科强化班。这两个实验班均是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一般是在第一学年设置大平台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完毕后,在对自身特点、学校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其他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后,选择进一步学习的专业领域。第二学年按模块设置核心课程,学生可以选修数理类、化学生物类核心课程。从这一学年开始,无论是元培计划实验班还是理科强化班的学生,均开始按照各院系的教学计划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但还归元培班或强化班管理。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分流到各个院系,这一学年开设课程为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第四学年为选修课程、科研训练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后课程体系建设的重心是第一学年的大平台课程。

二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中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化学原理,课程开设对象为化学、生物、环境、地矿类专业方向的学生(数学、物理、信息、力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学学化学)。对于修化学专业方向的学生,随后开设的主干课程有定量分析、仪器分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及相关实验等。从课程内容上来讲,他们所开设的平台课普通化学原理类似于传统授课方式中的无机化学(上),但在内容处理上又与传统的无机化学(上)有较大的区别。普通化学原理教材为一册,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六部分:(1)物态(气体、液体、溶液);(2)化学热力学初步;(3)化学动力学初步;(4)溶液化学(四大平衡);(5)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物);

(6)元素化学导论。

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减少了新概念比较少的四大平衡、溶液等部分内容,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理解化学原理更为重要且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原理部分,如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等。虽然这其中也列出了元素化学部分,但其课时数较少,仅仅是对元素化学进行简单的概况介绍,更为详细的内容放在了化学学院开设的后学的课程无机化学中。这样的课程设计真正体现了普通化学原理作为理科平台课的作用,因为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来说,过多地学习元素化学的知识没有多大必要。

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中的化学课程为“化学原理”,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它们与北京大学一样,都是着重化学原理的讲授,但课程开设对象更广,包括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大气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后续的模块课程包括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上)、谱学原理、物理化学实验(上)、仪器分析实验、生物化学为化生大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实验(下)和物理化学实验(下)为化学生物大类学生的选修课程。在通过大理科平台课程和化生模块课程后,专修化学方向的学生可以进一步修读材料与结构、结晶化学、高分子化学、高等无机化学和高等有机化学等化学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其他化学类选修课程。交叉方向如生物物理方向等在通过平台课程后,根据需要可选修谱学原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部分课程。

从南京大学的课程设计来看,他们对原有的化学课程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和充实。新设计的化学原理内容丰富,包括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和物理化学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上、下两册出版,具体内容包括:(1)物态(气体、液体、固体);(2)溶液化学(四大平衡)及定量分析化学;(3)热力学基础(包含统计热力学简介);(4)化学动力学;(5)物质结构(原子、分子、晶体和配合物结构);(6)元素化学。

由于化学原理涵盖的内容很多,因此不再开设后续课程无机化学。这样设计的主要优点有:(1)从基础化学教学的总体要求出发,删减了原三门课程中的重复部分和陈旧内容,融入了近现代化学的思想、内容和发展成就,增加了新的涉及学科前沿的内容。(2)该课程及教材的特色是注重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使一年级学生对整个化学领域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及其相关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3)大大缩减学时(从原先的240学时减至140学时),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4)配置有系列后续理论课程,如谱学原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材料与结构等,构成了完整、全新的基础化学课程体系。

从两者的课程设计来看,南京大学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课程体系中已经完全不见了无机化学和定量分析化学的踪影。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也有弊,好处是大大缩减了学时,利于教授授课和学生自学,不利之处是这样的课程设计极大地增加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要求较高。

三 实施效果

由上不难看出,通过理科平台课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具有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强、对交叉、边缘学科的适应性好的特征。学生有深厚的数理和化生基础、独特的知识结构,能够在不同学科方向之间作选择。如物理方向的学生可以在化学领域,特别具有向理论化学、量子化学等方向发展的潜力,在物理领域内也特别适合在凝聚态物理的某些方向发展;化学方向的学生也可以在物理、材料、生物、环境等学科发展,成为能适应边缘学科和很快进入学科前沿的人才。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科研道路后,与其他学生相比也将有更为出色的成就。据统计,南京大学强化班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都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于国内外科技期刊。

总之,南京大学强化班的课程设计同北京大学元培班的课程设计相比,向前迈的步子更大,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更宽。但这种模式的推行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学校的整体实力,二是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及智力水平,正因如此,这种理科平台课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短期内还不能在更多的学校内实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7篇

一时间,应佚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大众也很容易想象出了一个女学霸的形象。然而,应佚伦坦言,成为科学家,是她的热爱与选择。应佚伦研究的是快速且低成本的DNA测序技术。目前,哈佛大学实验室正联合科研医药公司,投入上亿美元攻克成本难题。应佚伦的团队除学生助手仅她一名正式研究员,却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就。

应佚伦年少好奇时,自发上过钢琴班、奥数、绘画和计算机课,但都没坚持。现在回想起来,应佚伦非常感谢她的父母,当时一直支持她去参加这些“非主流”、又不能考证加分的活动,“我记得,他们为了我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利用太空辐射获得具有超高捕蚊效率的猪笼草,几乎跑遍上海全部的花鸟市场寻找猪笼草。如果没有那么包容与理解的父母,我想我也不可能踏上科研的道路”。

应佚伦初中就读于一所普通中学――娄山中学。初一时,学校和长宁区少科站合作组织活动,应佚伦照例跑去尝鲜。培养植物组织、解剖小动物、做标本,那些玄奥的配方,色彩绚丽的菌类,请教高年级才知道的名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溶液,让尚未接触化学课的应佚伦大感兴趣。

兴趣之后是求知欲,很多实验需要借助学科知识,应佚伦用一个暑假自学了初三化学。“我发现自己对化学特别有天赋,再长再复杂的学习内容都能很快弄懂。”娄山中学当时有免考制度,这给了学有余力的应佚伦更多发展兴趣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她的首篇“论文”完成于初二,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影响因素。

高考成绩出来后,当应佚伦把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时,老师和父母曾有疑惑,她为什么不冲一冲排名更靠前的名校。事实上,她最终的高考成绩超出该校30多分。应佚伦告诉师长,之所以不“随大流”选择大学与专业,是因为她查阅资料后发现,以化学化工为特色的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更适合她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华东理工设有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课程,鼓励独立承担小课题的机制,这种提前接触,就像是一块关乎未来与专业选择的“敲门砖”,对她明确自己想从事的目标有很大的助益,“通过这些实验和课程,我发现分析化学是我喜欢的,在大三我明确了细分专业的一个目标,我想要读分析化学”。

2007年,龙亿涛教授自美国回国受聘华理,应佚伦与龙老师聊了两小时,脑洞大开。龙老师启发她必须思考化学的本质是什么,并建议她的科研方向是与生物、医学、环境相关,专注苦干去攻克科研难题。她从此开始跟随龙教授,从熟悉实验室开始,开发数据分析软件,展开自己的研究方向。

“对于我这样的不冒尖的普通学生,我想我们需要的是自由成长,发现兴趣,坚持选择,家人支持与名师提携。”应佚伦说,遇到这样一片土壤,是她最大的幸运。

热议锐评:人人都能成才,是人才也可能被埋没。在科研路上能走多远,人生目标的清晰与坚持、是否专注与忘我、所处环境适宜与否都是志趣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应佚伦是幸运的,30岁未至已在热爱的科研路上行走经年。她靠的当然不单是幸运,看应佚伦,其实是看占据多数的如应佚伦般的人群的成长故事,看那些未发掘的或将流失的人才之困,以及留给人们的思考。(周彬,搜狐网)

第8篇

1 问题的提出

在氧化还原性方面,PbO2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国内比较权威的现行无机化学教材[1][2]682在讨论PbO2的强氧化性时均做以下描述:

5PbO2+2Mn2++4H+==5Pb2++2MnO4-+2H2O

在酸性溶液中[2],PbO2还能把Mn2+氧化为MnO4-:

5PbO2+2Mn(NO3)2+4HNO3==5Pb(NO3)2+2HMnO4+2H2O

许多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书也是这样描述的,中学化学考试题在出现这部分内容时其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上述观点处理的。

文献[3]中有这样一段话:“在2 ml 3 mol·L-1 H2SO4和1滴0.1 mol·L-1 Mn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PbO2,在水浴中微热,观察紫红色MnO4-生成,写出反应式。”一些指导书也采用了上述观点。实验研究显示[4],按上述用量加入试剂后,生成的并不是紫红色,而是樱红色。把PbO2氧化Mn2+的产物和标准高锰酸钾溶液,以及在HNO3介质中用NaBiO3氧化Mn2+所得产物进行对照,前者与后二者产物颜色确属不同。用UV—240分光光度计(日本)自动记录、测定二者吸收光谱,结果吸收光谱也不同,在3 mol·L-1 H2SO4介质中,用PbO2氧化MnSO4,得到的樱红色物质是Mn3+,而不是MnO4-。在HNO3介质中用NaBiO3氧化MnSO4得到的紫红色物质才是MnO4-。

2 讨论

化学热力学计算结果:

5PbO2 + 2Mn2+ + 4H+==5Pb2+ +2MnO4- + 2H2O

-217.33 -220.75 0 -24.23 -447.2 -237.129

=67.34 kJ·mol-1>0,说明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PbO2 + 2Mn2+ + 4H+==Pb2+ + 2Mn3+ + 2H2O

-217.33 -220.75 0 -24.23 -82.025 -237.129

=-3.70 kJ·mol-1

还可以通过计算酸度对锰、铅两个电对电极电势的影响来给予说明(假定除了溶液酸度变化外,其他条件不变)。

PbO2 +2e+4H+==Pb2+ +2H2O

=1.455+

MnO4- +5e+8H+==Mn2+ +2H2O

=1.51+

Mn3++5e==Mn2+

=1.51

显然,电对(MnO4-/Mn2+)的更高,而且在增大酸度时,(MnO4-/Mn2+)增加更多,而电对(Mn3+/Mn2+)并不随溶液酸度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PbO2不可能将Mn2+氧化成MnO4-,而是在一定酸度下将Mn2+氧化成Mn3+。

因为(Mn3+/Mn2+)=1.51 V,与(MnO4-/Mn2+)相同,Mn3+颜色是樱红色,又与紫红色的MnO4-相近,以往常把Mn3+误认为MnO4-,通过此实验予以纠正,在教材编写时应予以更正。

3 思考与认识

锰的化学性质是无机化学实验中一个常见的内容,有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1)锰化合物的各种不同氧化态在不同介质中可以相互转化,但实验过程中这种变化远远不像教材中描写得那么简单,而要复杂得多。

2)对实验进行细致的研究,并运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后,对化学的理解自然要深刻得多。

3)传统实验方法太局限于照方抓药,学生兴趣不大,教学效果不佳是自然的事情。而开设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寻找问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反复实验理论分析撰写论文”,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这种训练必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无机化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45.

[2]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82,763.

第9篇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 改革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现代化、社会化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已由“专才”型向“全才”型转化,而学生所学知识的知识面已大大拓宽;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丰富,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书越编越厚,然而无机化学的教学时间又大幅度减少,难以完成原有的教学内容,所以无机化学课程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的论述比较完整,但利用无机化学的实践活动操作比较困难;元素部分的内容比较琐碎,教师在讲授时困难较大,教学内容繁多,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本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素质高人才的目标要求, 适当减少基础课学时, 增加专业实践和新知识介绍是必要的。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不大幅度地减少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从课程改革中挖潜,从课程内容整合中获得。

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表现为, 剔除那些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陈旧过时或与中学化学教学联系极少的教学内容, 对经典的无机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适当补充化学前沿知识[1]。

1.1 课本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2]课本上的理论与具体的科技研究成果介绍相结合,既有利于避免教师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空洞抽象,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应地引入一些化学史、化学重要发现的介绍。例如诺贝尔化学奖中无机化学方面的成就包括了英国化学家W.Ramsay 对空气中稀有气体元素的发现、法国化学家H.Moissan发明氟元素分析法、瑞士化学家维尔纳创立配位学说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一些无机化学知识引入到教学当中,例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为适应知识经济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将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知识如纳米技术、金属有机化合物等渗入到基础教学之中。这些课外知识穿插于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在讲授配位化合物的知识时延伸出与配位化学联系密切的人体微量元素与健康、抗癌药物顺铂的发现历程;在沉淀反应中介绍肾结石形成的化学原理;在电化学中介绍燃料电池、电解制氢等新型能源技术;在卤族元素的学习中,介绍感光材料、阻燃材料等的应用。

1.2 改革教材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1.2.1 着眼课程群建设,调整课程体系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不仅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更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我们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注意与其它课程的协作配合,以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统一的课程群模块。该模块包括如下课程:基础化学原理、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这四门课程共同瞄准无机化学这一主修课程在系统中的基础作用及优化这个目标,统一调整教学内容,精简学时,各自侧重完成分工的局部教学任务。基础化学原理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无机化学实验部分让同学们了解化学实验的分析和简单设计;分析与物化课程使学生掌握化学的深层次内容,更大程度上学习化学理论。

1.2.2 运用现代观念,优化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课程内容的优化,一是要选择知识,再者一定要加强重点内容的提炼,明确知识点,抓住课程的“三基、三新”,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基础课调整的重点是增加新知识,专业课调整的重点是增加新技术。同时妥善处理好经典内容和现代化内容的关系,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同时压缩那些起点低、简单重复和陈旧老化的内容,使增加的教学内容与高新技术接轨[3]。

1.3 突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3.1 课程教学突出基础性、前沿性、时代性通过对现在与过去、国内与国外化学类学生培养目标,中、外无机化学教材内容对比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复习及发展趋势预测,在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修订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结合省级精品申报和高教研究中心批准的“十一五”教研课题,更新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内容,探索、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在强调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适当介绍重要进展。

1.3.2 课程教学突出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术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除了坚持无机化学传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传授,坚持无机化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的原则,加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论相结合,把二十一世纪化学类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无机化学学科应具有的基础理论和最优化知识作为精品课程的内容依据,着重处理好无机化学基础理论与无机化学前沿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如绿色化学、微波化学等)的关系,吸收无机化学发展的新知识,强化无机化学的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能够使学生高效率地掌握无机化学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创新能力。

1.3.3 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就注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突出地位。为了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安排每个学期至少一个“研究性课题”;为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安排了“课程实习作业”,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和途径。

2 元素化学部分教学的改进

元素化学部分内容繁多难学,为此我们对元素化学每章内容,重点抓住原子结构与族通性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原理来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概括归纳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性,从而突出化学的基本原理在元素化学学习上的指导作用。从学生反馈回来的教学质量调查证明,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方式、制备、用途等,则着重于学生的自学,让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来认识有关化合物的最新用途或制备方法,然后让学生撰写有关这方面的总结文章或论文,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了最新的一些化合物的研究动向。这样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深受学生的欢迎。

无机元素化学教学难点的解决办法是:①元素部分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4], 深入地讨论主族元素及重要化合物的结构、物理性质、稳定性、氧化还原性、物质的制备及用途。以物质结构原理和热力学原理为基本点,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去学习、讨论和研究无机化学的问题,注重规律性的讨论和总结,从而突出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在元素无机化学学习中的应用和指导作用,加深学生对无机物性质及反应性规律的理解及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改变元素化学在学生心目中内容繁多的印象。②以性质为中心讲好重点元素。由于同族元素性质相似,所以在讲授每族元素通性之后,对族内的重点元素必须较为系统地讲解,以便学生对族内其它元素的学习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③密切联系实际。元素化学很多内容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特别是中学化学教学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主动联系实际问题,教学就会更加深入、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就不至于感到枯燥无味,反而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④善于比较差异,归纳总结规律。元素化学内容多,知识零散,学生总感到难掌握,不易记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采用归纳总结规律的方法使学生学的知识系统化,这两点都有利于学生记忆。⑤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代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能帮助或替代教师传递信息,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大课堂容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更可毫不费力地将传统教学中难以描述、难以突破的难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3.1 案例教学法以讲授为主,通过典型实例教学激发教与学的课堂互动。在课堂讲授中,通常将典型实例和疑难问题作为内容展开的引导和说明,始终关注社会上的热点化学问题,分析其中的化学机理,增强该课理论的实践性、时代性、启发性、通俗性和生动性,便于本科生接受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课堂还实行课末5分钟学生提问,及时答疑。由此,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3.2 问题教学法适当给予刺激和压力,以各种形式的提问、作业和讨论等辅助手段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问和作业中,既有要求当场口头回答或书面完成的,也有要求课后完成并提交的,还有仅提供思考的。为了方便学生复习,无机化学教研室编印了供校内使用的无机化学习题集,深受学生的欢迎。

“以问题为中心”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为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整合教学中,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即设计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做到“三先”, 即先尝试、先讨论、先思考。教师通过点拨、参与、辅导,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的目的[5]。

3.3 多媒体教学法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推进,在无机化学的教学中,明显地出现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通过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实物模型实施课堂教学。通过各种课件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了内容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耳目愉悦中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及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有教学课件上传在精品课程网站上,有利于学生自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施无机化学内容整合教学的尝试,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研究教学问题, 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努力探索教学过程各要素、各环节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由于调整了无机化学相关内容的衔接与分工,内容突出主干,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无机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是大学一年级唯一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影响很大,而提高无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是多样化的,需要我们不断的讨论、探索和实践,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家宁, 史苏华, 阎 雁, 等. 努力探索, 全力打造精品无机化学课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Z2:6.

[2] 翟林峰,杭国培,王华林,等.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2(1):94.

[3] 黄 滨,王秦辉. 优化课程结构的探索与实践[J]. 教书育人,2002,24:28.

第10篇

关键词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113-02

化学基础实验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实验课,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门面向全校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实践类课程。

本课程由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整合而成,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与相应的理论课紧密联系,具有自己独立的培养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该课程突破了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框架的限制,按化学学科的整体性在化学一级学科的层面上安排教学过程。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开展,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三基”能力训练和培养,而且增强了基本知识运用能力和基本研发能力的培养;加深了对所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基础化学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同时,为后续的专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践课程以及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发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作用。

1 课程内容的改革

化学基础实验课程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化学”一级学科为平台,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基础,构建实验项目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彻底改变了原有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一体化、三层次、四模块”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1.1 重组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之间的界限有时不再分得那么清楚,有些实验项目的重复开设,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基础厚、知识新、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从整体考虑,各学科适当地交叉融合,有利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一级学科的指导思想下,进行重新组合、优化,确立了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实现了学大纲、统一实验教材、学内容、学管理、统一实验资源的5个统一,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按照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开设实验。整个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分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四模块”。各个模块之间既相互交叉,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又相互独立,各自有着本身的教学目标。

1.2 全方位的课程建设与改革

在继承原4门实验课程教改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内容、重组实验体系,按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三层次推进实验进程;从基本实验训练、综合实验训练、课外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训练三个层次,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素质。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实验讲义和实验教材;课堂上采用音、视频教学素材,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从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上,抓住合成与表征这条主线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使课程设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3 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整个化学基础实验过程

化学对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也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贯穿绿色化学的理念。

1)选择教学内容,尽量采用无毒的化学试剂,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与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铁矿的分析采用无汞定铁法,尽量少用洗液、铅等有害物质。

2)化学实验微型化。实验过程中,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和现象的情况下,所用试剂的量尽量减少。通过多次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有些研究成果还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到推广。

3)处理或回收有害物质,如将有毒的汞、铅变为无毒硫化物;致癌物重铬酸钾回收为无害的铁磁性材料;回收电池中的二氧化锰为碳酸锰。

1.4 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开展教学

充分利用校级重点学科、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德州学院分析测试中心等平台资源,发挥学科群体优势,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直接参与实验教学,加强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科研促进教学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2 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大量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和改革成果的应用和实践,优化了教学内容,革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了适合本校实际的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

2.1 构建了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

在化学一级学科的平台上,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按照力求先进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探索适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的、较为完整的、有一定特色的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1)对原来四大基础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和重新归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2)在基本操作训练、技术基础实验的基础上,由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重新编排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大纲,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获取实验数据,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充实综合设计实验项目;

3)注重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4)每个实验模块都提供一定数目的课内选做和课外选做的实验项目,对实验兴趣浓厚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早期接受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意识。

2.2 实现了科研促进教学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利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平台资源,发挥学科群体优势,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直接参与实验教学,加强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科研促进教学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2.3 拓展了化学基础实验的外延

化学基础实验是一门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实践类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创新型实验和毕业论文环节,是其他二级化学实验课程所无法替代的。由于本课程的培养基础,连续在2009、2010、2011三届山东省实验技能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各3项;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2篇。

此外,化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师团队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注重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在近几年的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学生“挑战杯”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全国三等奖3项。

参考文献

[1]欧阳玉祝,吴道宏,王迎春.基础化学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299-301.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 教学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09

1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必然。该创新是我国大学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能使我国高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更上一层楼。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课堂添加新活力,为改善化学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环境。不仅加强了化学基础知识教育,而且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训练。

2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是培养化学类高素质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实验课程教学相对于理论课程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基本理论,提高其运用基本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都起着某种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目前的高效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不利于提高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我们阐述了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把已知的化学反应过程和结果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是化学教学不同于一般教学的性质所决定的。虽然这种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一定的程度上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已知的,结果是确定的,仅是对已知的化学方程式的确定,对开创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一定的困难。

2.2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固定

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一般采用老师操作,学生观察和模拟操作的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情况下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过程,重新演示并进一步验证。而且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僵化固定,仅仅是为了迎合课程教学的需要。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固定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令学生的教学地位处于一种“被动式”,其实该模式就是应试教学模式。

2.3 传统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化

传统实验教学考核的单一性体现在,仅是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现象进行再一次的验证和比较。需要考核的学生只要掌握了老师的操作过程,就能非常简单地通过实验考核。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3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方式

在我国已有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创新,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在之前就有专业的人员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学生、老师角色,教学的准备、方法、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

3.1 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进行关于实验内容的改革创新。关于实验内容方面,要秉承单方面到综合发展的原则,由基础向高层发展的原则,从而让学生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到能综合运用和充分发挥化学高深的理论。根据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当前大学化学教学的实际,可以将大学本科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层面和阶段进行教学。比如说:化学基础实验技能培训、设计性实验技能培训、研究性实验技能培训、综合性实验技能培训。

3.2 化学实验内容技能创新

化学基础实验技能包括基本的化学操作等内容。此技能培训可以使学生熟练、正确地操作各种仪器。至于研究性技能则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得以体现。要求学生将之前学到的内容运用、体现出来,把各学科知识结合以此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综合性实验技能培训是通过增加综合性实验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化学教学内容进行充实,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化学教学和计算机结合,实现科技化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3.3 化学课程体制改革创新

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化学实验教学的状态,吸取我国重点大学的改革经验。然后改变原有课程体系,将最能培养动手、思考能力的课安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将多门实验课程结合,搭配进行重新整理。可以将其尝试设置为化学基础实验,仪器分析使用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基础化工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性实验。这种化学教学模式得到很多高校的认可。

3.4 利用实验室独立进行强化创新

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由选择实验的内容形式,进行实践创新活动。实验室的开放性可以使大学生自由发展思维,创新精神。而且在时间上进行了充分安排,考虑了大学生的学习实际,是比较合理的。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化学专业人才,通过对教学体制的改革,完善,更合理地使用实验室,让其实验教学的水平更加明显。同时,讲解实验课程的老师也应提升自身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教学讲解水平,运用更高端的实验教学方法,使实验室得到充分利用。

4 结束语

化学实验课的特点是启发性、基础性,它在化学的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为改革化学实验课程的体系和化学实验教学内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具有高效性、科学性、可分性的综合性化学实验课。对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要对其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改革,确保大学生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将其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提高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沈刚.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策略[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09,8(8):77-78.

[2]郭彬.新课标下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6(31):56-57.

[3]孟祥书.谈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1,7(13):34-35.

[4]陈红梅.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7,(30).

第12篇

关键词:双语有机化学;人才培养;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65-02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决定了知识的创新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鉴于此,双语有机化学教学正是新升本科院校适应时展的必开之课程,它重在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双重提高,并在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双浯有机化学教学与普通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由于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以前没有接触过双语有机化学,因此在教学准备中要力求以易懂为主,也可为学生准备一些国外教材的资源,熟悉一些专业词汇,等等。

衢州学院原为专科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工科为主的生产一线人才,强调实际操作能力。随着2010年升本,2011年已开设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工专业已有两届学生,很快进入大三。由于本科院校已普遍开设双语课程,其中有机化学因其逻辑性、重要性强,成为化学化工类首选的双语课程之一。我院拟在大三开设双语有机化学,以下是笔者对开设此课程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开设双语有机化学的必要性

首先,新升本科院校开设双语有机化学顺应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教育的全球化,[1]新升本科院校双语有机化学教学也可以视为顺应时代的需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对于化学专业研究人员来说,用于国际交流的绝大部分科研论文、著作、学术会议都使用英语。而双语有机化学教学则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英语,可以为学生获取更多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为从事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以英文写作科学内容日益普遍。按照课程的目标,开展锻炼,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和专业能力。[2]同时让学生检索国外专利中的目标产物合成路线和目标反应,锻炼实际的双语有机化学能力。

再则,新升本科院校采用双语有机化学教学是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化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化学类专业基础课,双语有机化学教学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开设双语有机化学的条件

我院原专科学生英语成绩和有机化学成绩普遍较差,毕业时英语四级通过率不足20%。2010年首届化工专业本科生两个班共69人,已有53位学生一次通过英语四级,英语水平与以往专科生相比有很大提高。另外,本科生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对有机化学的掌握也远超原专科生,成绩一般在70分以上。原专科有机化学为一个学期课程56学时。而本科有机化学为两学期课程80学时。由于多年来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有机化学已是我院的老牌精品课程。因此无论英语还是有机化学水平,都已适合开设双语有机化学的课程。另一方面,近年我院先后引进了一些高层次人才,如学科带头人,海外博士等,师资队伍已拥有一些英语水平面较高的教师,有能力开设双语有机化学课。

三、双语有机化学的主要教学语言、教学内容选定和教材选用

双语有机化学教学坚持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和PPT电子教案全部使用英语,但在一些专业术语后面采用中文注释,以方便学生理解。同时,在PPT教案里引入大量的已知反应和机理,附以中英文对照注释;并且引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生动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以一些简单英文表达,然后逐步在教学过程中加大英语的表达难度,直至最后全部教学内容采用一些相对难度的英语表达,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点一目了然,很快获得大量的专业英语信息,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适应的过程,可以很好地进入英语学习状态,增强学习的信心。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分别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通过撰写课程报告,加强学生查阅文献,进行文字归纳的能力等。

我院本科有机化学采用高鸿宾《有机化学》教材,学生对有机分子的命名、成键、结构、物理性质、制备、化学性质、应用研究等已有较好的掌握。考虑到双语有机化学的一些特点,笔者认为,双语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既不应是大一有机化学的重复,也不应是全新的内容;应把重点放在反应和合成上,与大一有机化学的重复度以20~40%为宜,但即使是相同的反应,也应讲解得更深入、重透切,同时应有更多的应用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语有机化学教学要有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国外有很多优秀教材,但因为每个国家的教育体制不同,所以教材的设计也不同。双语有机化学课程使用的主教材是由Wade主编的Organic Chemistry(6th Edition);并选定McMurry的Fundementals of Organic Chemistry为主要参考用书。我院所选用的教材是L.G.Wade,Jr编著的Organic Chemistry(第六版),由王梅、姜文凤改编的双语有机化学教材,该书是突出双语教材特色,既保持原作原汁原味,又适合国内实际的教材,具有国内使用的版权,价格很合理,学生能承受。同时每章结束都有中文总结以及书末的词汇表,解决了有机化学专业术语特别多的困难,部分有机化学专业词汇、术语及化合物名称给出中文注释,方便了学生查阅。该教材涉及内容广,在全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双语教学中使用。

四、双语有机化学的教学目的

在双语有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到课堂活动中,能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通过学习双语有机化学教材来掌握本课程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阅读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英文文献资料,而且还能够用英语以口语和书面的形式、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处理和交流与本课程有关的专业事务和信息。学习和掌握双语有机化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工、环境行业打好基础。在学习中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听课,收集阅读参考资料,归纳总结,发现和提出问题,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文字表述,口头表达,实验动手,等等。

根据新升本科院校双语有机化学现有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今后在师资上应加大专业知识培训,注重培养英语水平较好的中青年教师,同时应提高学生英语水平面,提倡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实践,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应用相结合,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人才,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基础。也可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建议只为有机化学与英语成绩都比较好的学生选学(限选),采取小班化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