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12:5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体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部等部门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扬州会议”,随后教育部颁布试行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由此拉开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改革的进程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
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
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
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二、大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二)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
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三)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
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四)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第一条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1.概述。
所谓的体育公共服务,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行为。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对现有的相关社会体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以此达到全民健身,并以此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与食品、卫生等不一向,但是同样可以直接向公民提供相关的健康服务,在疾病的预防、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位。
公共体育服务通常由体育公共部门或者是政府部门直接提供,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府的授权,有个人或者是相关的团体进行提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也为服务的管理者,而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则通常有社会来承担。政府将公益性体育项目作为其建设的重点,而社会则主要发函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和组织,并有社会专门的体育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以此可有效的确保整个体育发展在良好的氛围之内。
3.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内容。
随着当前经济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也在逐步的增多。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其满足公众的需求也不同,将其公共服务有具有专业性和不同的针对性。根据其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公共体育服务分为体育设施服务、体育组织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等五方面。其中的体育组织服务则主要是参与体育组织服务的相关群众组织、站点与团队等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与管理等。替身提高组织服务质量,对培养自发性体育群体,同时增强我国体育组织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对发展体育社团和培养社会体育组织服务的骨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设施的服务则主要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满足不同的需求,其主要包括对体育健身和体育场地、场馆、器材等,而这些有分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设施两个不同的部分。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服务,则包括对社会的建设、更新和维护等。体育指导服务其内容则主要包括对体育锻炼着的指导和健身咨询。通过对市民进行具有专业性和一定针对性的体育健身指导,并为其提出合理化的健身锻炼建议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则主要包括来自社会各个部门、社会、政府和相关的社会团体通过互联网、电话、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来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体育健身指导、健康知识和体育赛事进行传播,以此推动体育服务的信息化发展。同时俄日更好的满足公众对各种不同信息的需求,通过够构建各种比赛信息平台、健康咨询平台等方式来斤西瓜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体育活动的服务则主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进行的提供。该服务则主要包括相关的体育展览、体育赛事的转播、体育表演等,从而提高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
二、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调查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则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本地区居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
1.2研究的方法。
对该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采用专家访谈、调查报告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其中,专家访谈则主要是为保证对问卷在进行编制的时候,使得问卷更具备有效性,因此采用专家访谈的方式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专家进行意见的提取。本文共访谈5人。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地区城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总共3000份,其中有效收回2740份,回收比例为91.3%。最后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当前比较流行的SPSS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并对样本的独立性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的方差检验。
2.调查结果分析。
2.1满意度因子分析。
通过对五个不同维度的调查显示,并通过SPSS进行的检验,对数据进行因子检验,从而可以得出不同维度的因子贡献率的大小,也就是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的大小,并确定出其中的最大的贡献率因子,以此为政府的服务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而通过Bartlett球体检验,其KMO的值为0.86,则表明这类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方差也可以得到其正交旋转的5个因子。通过调查其中国的体育组织服务的子方差的贡献率为最大,达到66%,则表明该类因子包含的信息量为最大,同时通过对不同因子的权数进行分析,表明该因子对本地区体育服务的满意度的影响也为最大。其次则为站点(0.6)、体育转播快慢(0.58),标准化程度为(0.69),体育指导人员数量(0.64),场地安全性(0.51)对整体的贡献最大。
2.2不同性别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对男女不通过性别的群体进行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的调查,其结果为p<0.05,着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男性的整体的满意度为3.72,而女性的整体满意度则为3.83,可以看出男性的满意度要小于女性的满意度。而通过选取两个群体在各个不同维度的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其结果在场地设施服务、体育指导和体育组织方面p都小于0.05,从而使得整体数据达到显著性的差异。同时在交谈中,我们发现,上述三个不同维度的满意度都比女性小,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男性所参加的体育锻炼的频率要比女性高,从而使得其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也显得要高。另外男性锻炼通常是通过组织起来的,而女性则主要是自发的。
2.3不同年龄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调查。
通过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的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其P>0.05,从而可以说明其不同的年龄对体育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在对其中的对体育组织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其P小于0.05,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在对体育组织的满意度的调查中,60到69岁的人对体育满意度最低,由此可以说明其在该年龄阶段的体育组织是比较少的。
2.4不同文化程度对公共服务体育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方差结果显示,其P都大于0.05,从而可以说明其不同维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通过采用单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程度在不同维度的满意度都没有达到显著性的差异。而从均值来看,其中小学和高中的满意度与高中学历相比显得稍高,而大学学历比硕士学历的满意度则显得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低学历则更容易配合对不同政府体育组织的管理服务的实施,从而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但是,由于不同的学历对体育满意的期望值不同,因此,其不同学历的满意度也存在差异。但是,从总体来讲,其学历的变化对体育公共服务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满意度。
2.5不同职业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对本地区不同职业的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其p=0.0000,因此可以表示其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而通过对其中的显著性的差异的排名进行显示,军人对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最高。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军队的很多的公共体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不对提供,在完善性和丰富性方面要高。名列第二和第三的则为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如学校等。而满意度最低的则为则为农民工。而通过访谈发现,工人的满意度最低,其在很多的程度上因为体育服务设施为收费项目,并且价格通常都比较高,从而其满意度低。在对不同职业的分项进行满意度的方差分析的时候,其结果显示出公共体育场地的设施满意度、信息满意度和指导满意度方面都小于0.05,通过对上述的三者进行顺序的排列,可以看出体育设施满意度最高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低为工人。而体育信息和指导满意度最低为工人,这主要是因为本地区相关的体育场馆可能收费比较高,另外其免费开放的时间则显得比较短。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的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以下的问题措施提高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完善社会相关的组织和制度,加强对相关体育组织的登记和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松散的个人体育组织,则必须时期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基本体育组织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基层体育组织的建设当中。通过在不同社会建立健康俱乐部的方式,并定期举办不同的信息,因此加强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发展中注重对不同年龄层次对体育组织的要求,适当增加老年人活动的体育活动,以此切实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并丰富老年社区活动的质量。另外,在建设中加强以街道为主的协会建设,并通过街道组织不同的体育比赛,并对表现优秀的体育协会进行适当的表彰。
第二,构建体育指导员的大力培养,替身社会体育自身服务的水平。
在实际中,注重数量和质量的协同发展,有效对相关的体育指导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测评,同时定期对指导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在考核中表现比较差的进行在培训,方可上岗。同时相关体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大对体育指导员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加大资金倾斜,使得有专门的款项对指导员进行培养。另外构建体育指导员协会,通过协会完成对指导员的管理。
第三,加强对农民工等相关弱势群体的关注。
通过上述的调查发现,军队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最高,同时在体育设施方面事业单位也现代比较高。而在事业单位之中,则主要以学校为主,因此,首先应该积极的利用学校的资源向广大的社会进行开放,在保障学校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往社会公众倾斜。其次构建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社区,构建简易的公共设施或活动室的方式,来提高农民工锻炼。再次则是通过成立相关的流动人口服务组织来对农民工进行指导,从而更好的提高该类人群的整体身体素质。
四、结语
在目前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研究中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公共服务”这两个概念在认识上存在争议[1-2]、在使用中存在混乱[1],所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概念分别存在于不同的研究之中,但是就其研究对象而言都基本一致.通过对文化、教育、卫生领域公共服务相关概念使用情况的考查,本文认为在体育领域使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可以与其它领域保持统一,因此采用“公共体育服务”这一概念(本文在引用文献时为尊重作者原意仍保留“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使用),也相应的使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郇昌店[3]将国内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含义的研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视为各要素的综合.如肖林鹏等[4]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即由满足公共体育需求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由核心类、支持类和保障类等三个层面和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信息、体育指导、体育资金、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评价等九个要素构成.李静[5]所构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由公共体育政策法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体育组织结构和人才、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和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等部分组成.另一类是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分成多个系统.如王才兴等[6]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市民的基本体育生活需求为目的的、向市民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体育公共服务信息;体育公共服务便利、体育遗产保护;体育公共服务机制;体育公共绩效评估以及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人才、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等方面内容.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要素综合说、系统综合说,或者是结合要素和系统的广义、狭义说[4],笔者认为评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否合理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必须要符合一个“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7].组成体系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并共同执行某种功能,这种体系的功能由各组成部分所支撑同时又不单独为各组成部分所拥有.因此构成一个体系至少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有两个以上的组成部分;二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三是各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对独立和特定的功能;四是该体系具有各组成部分所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如果以“体系”的标准对已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较为随意,同时存在着体系组成各部分功能重叠以及体系总体功能模糊的问题.
2公共性视域下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在拙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研究》中,已然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进行了充分讨论,认为公共性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本质特征,公共性是供给主体的理念指引、公共性是供给目标的价值标准、公共性是供给客体的实现基础以及公共性是供给内容的约束条件,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认识促进了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认识,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认识基础之上,在公共性视域下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展开新的认识.
2.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表征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表征的基础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在明确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基础之上,才能够深入地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首先,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具有公益性的组织或者个人,供给主体以公益性作为其进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准入标准,因此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会为私欲和私利所主导.其次,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目标是广大社会成员符合公共性价值的公共体育需求,这种符合公共性价值的公共体育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渠道之中得到传送,而不会仅仅屈就于部分社会群体的需要.再次,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客体是广大的社会成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每个人都得到平等的对待,以人为本在其中的含义是以每个社会成员为本而并不是以部分人为本.最后,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应当满足公共需要并带来公共收益,因此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供给与需要之间实现地是一种动态的均衡,能够通过供给与需要的良性互动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性表征得以明确之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即可确定为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
2.2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
围绕公共体育服务所建立起来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从其表面来看公共体育服务是其核心,确实从表面来看如果离开了公共体育服务那么也就不再需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但是就其实质或者从现实来看通常情况下离开了“公共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固然存在,但已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公共体育服务了.现实之中出离“公共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屡见不鲜,各地花费巨额资金兴建了大量的处于闲置状态的体育场馆,而老百姓的锻炼场地却得不到保证,彩票公益金所获得的体育发展资金被用于各类赛事,但是社会成员能够参与的非常之少.正是出于对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性”缺失的担心,因此提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在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首先保障的是供给主体供给的公益性.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受制于行政绩效考核的约束,对于可以用金牌和名次衡量的竞技体育投入过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当调节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失衡的结构,保证供给主体在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时所应当秉持的公益性.其次保障的是公共体育需求能够得到正确的表达并能够得到流畅的传递与反馈.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当保障公共体育需求能够通过良性、顺畅的渠道加以表达并得到上层的重视和采纳,公共体育需求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开端,只有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才能够使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不发生偏差.再次保障的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对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公共体育供给对象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和法规途径,也可以是日常性质的规定和措施,但是都体现了对于公民体育权利和广大社会大众获得公共体育服务的保障.最后保障的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供给水平、供给标准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既要防止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不足也要防止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过度.
2.3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功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
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措施才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因此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功能就是为了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的实现,为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性的实现提供各种支撑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首先是公共体育服务需要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就公共体育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汇总和上报,系统的要求是客观、真实、快速和顺畅,其所提供的公共体育需求信息是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供应链的基础.其次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依据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进行供给,该系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供给形式、供给内容、供给标准、供给水平,在供给的这些方面需要以实现公共性作为其根本目标,而在供给的生产环节效率则是决定因素,这正如在使用公共体育资金建造体育场地设施时,政府体育职能机构是出资方但是并不需要它来负责建造,进行建造的任务可以通过招标方式由最具资质、效率和经济的企业来完成.再次是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系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评价系统对于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非常重要,它既要负责对需要和供给系统分别进行评价以确保需要和供给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偏离公共性的方向,同时也要对需要和供给系统的匹配性以及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运转加以监督、评价和改进.
3结语
关键词:终身体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终身教育理念作为一种自我的、社会的以及互动的教育,早已成为了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有效促进了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终身体育理念展开,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综合心理素质的提升,帮助其能在未来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因此,高校要坚持贯彻终身体育理念,不断加强学生的身心教育,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度,最大程度满足现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概况
1.高校领导对体育教学改革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大部分的高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不重视,由于体育课程往往都是设置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教学课时甚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都偏低,在高校体育考核方面上时常出现低分现象[1]。学生初入大学,既要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又想着在空闲时间去进行娱乐活动,根本无心参与体育教学课程,从而降低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2.学生严重缺乏锻炼时间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校后,由于受到拘束较少,很少主动积极的去进行体育体育锻炼,运动场的人往往都是体育爱好者和体育专业学生。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生活中的大量时间通常都花费在专业课程和上网娱乐交际上,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高校设置的体育教学课程又少,教学方法和内容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偏差,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3.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往往只关注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外在身体素质锻炼,还必须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和学习压力减少,教师要树立起终身体育观念,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2]。
二、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1.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上,要敢于创新尝试,通过树立先进的终身体育观念,在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满足现代化学生的学习需求。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自我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观念,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进行日常体育锻炼,不断增强自身体质,缓解学习压力。高校要始终在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上贯彻好终身体育理念,督促教师加强自我思想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2.创新体育教学方式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充分掌握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留白时间,不能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各种体育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要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3.组建专业化的体育教师团队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适当加大对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投资力度,要组建起专业化的体育教师团队,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教育培训,除了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水平,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坚决履行自身的职责,坚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教学原则[3]。高校要及时优化调整体育教学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专业研讨会和进修会,让全体体育教师进行讨论交流,提出更好的教学想法和意见,能够有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想最大化满足现代化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就必须引进先进的终身体育理念,有效将终身体育理念作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加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
作者:闫站站 王燕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韦经富.浅谈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5):719-720.
加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满足了我国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实际需要,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一、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
近年来,在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十分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建立健全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要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有准确把握,如此方能推动我国体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公共服务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技术设施;信息服务;安全检测以及体育指导等几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体育公共服务内容中既包括物质方面,例如,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械等,也包括人力资源方面,例如,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服务人员对群众进行锻炼进行指导的工作人员。信息服务类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体育锻炼人员对体育信息的实际需求,通过媒介县群众宣传国家制定的体育目标以及给类方针,使群众及时了解我国体育发展概况。安全检测是保证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群众可以放心的进行锻炼,维护群众的省敏感全。体育指导指的是由专业的人员对群众的体育锻炼进行科学指导,确保群众进行健康的运动,避免不健康的运动习惯。
二、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坚持的原则
建构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为宗旨。早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的过程中,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减少因为收入水平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体育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一)坚持社会化原则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转型期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若政府,强社会”的特点。政府的许多功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向社会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社会组织出现并取代了政府的部分职能。因此,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二)坚持多元化的原则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法面:一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者的多元化,这既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也包括私人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打破公共体育服务来源于政府的但以途径;二是服务与服务内容的多元化,要满足不同人群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要不断弥补城乡之间的体育公共服务之间的差距。(三)坚持公平性原则加强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要逐步实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统筹城乡公共体育发展,满足不同群体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在公共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平性。
三、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
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随着我国政府服务模式的转型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而谈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了国家、市场以及社会三个主体。(一)国家供给主体国家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社会公共体育服务是通过其强制力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的。国家作为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国家机关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提供社会服务职能中的一部分,维护了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权力。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具有整体性以及普遍性的特点,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权利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一方面政府是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引导者,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政府指定的相关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我国公共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体育服务者提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政府需要政府加以协调以促进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市场供给主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已经逐步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体育运动已经转变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的需求。市场共公共体育主体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会收取一定的费用,呈现出功利性的色彩。在市场供给主体在提供体育锻炼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人民群众实现了锻炼身体的需求,另一方面提供体育服务的市场主体实现了自身的效益。(三)社会供给主体社会主体是我国公共体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体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具有功利性特点,坚持自愿与半自愿性的原则。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在我国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共体育组织,另一方面是体育公共事业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组织构成了我国公共体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不断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是要做到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二是要制定科学的发展原则,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基本原则;三是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群众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积极作用。
作者:李志勇 单位:九江学院体育学院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以及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一般由学校领导或教务部门组织督导员进行。它往往采用同其他学科课程相同的标准和模式来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同时,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教学管理方为中心,以定性的方法进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社会适应目标的重视度不够,因此评价难免有所偏颇,不能真正体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科学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管理方进行,更要依靠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河南理工大学2004、2005级在校学生。
2.研究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体育教学评价和其他学科教学评价方面的文献资料。第二,问卷调查法。针对本课题中有关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效度,信度和权重的科学性,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第三,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和模糊数学原理方法对指标信息、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第四,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方法对收集信息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二、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1.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在学校,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因此,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现状,不断改进体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自觉地朝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标准不断前进。
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教学质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质量的动态综合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将着重点放在教师教学质量上,忽视了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或者说根本就不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从观念上就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而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将对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将“评教”与“评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科学地、全面地反映课程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也只有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才能真正满足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
3.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实施科学教学管理的需要。以往高校一般依靠工作量制度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管理,仅仅强调教师教学上作量的多少,忽视了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实行体育课堂教学质价,可以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给教师一个客观评价,这对完善教学管理,健全教师业务档案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1.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吝。根据体育课堂教学
活动的特点。我们认为,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要涉及以下内容:(1)教学内容。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紧扣大纲,信息是否丰富,重点是否突出,这些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都有重大影响。(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的正确运用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强调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手段应用是否妥当,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否注意启发和引导,是否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言是否简明生动,是否注意因材施教,是否重视能力培养,这些都是对教学方法的考查点。在教学手段方面,则要强调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掌握与运用。(3)教学态度。教学态度也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它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态度可以从教学是否认真负责,是否重视以德育人,是否关爱尊重学生,仪表是否端庄大方,精神风貌是否良好,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进行具体评价。(4)教学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终要以教学效果来反映。因此,教学效果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掌握,师生互动是否满意等指标来衡量。
2.评价指标与等级。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学
生评教、同行专家评教、学校领导和督导组评教以及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与规范情况评价四个方面组成。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应实行量化考核,采用百分制计分,具体计算公式为: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学生评教×0.4+领导或督导组评教×0.3+同行专家评教×0.2+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情况×0.1。(I)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评价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学生应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4个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于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同行对教师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并且具有相同的教学经历,因而他们对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教材处理是否妥当,教学组织是否成功具有绝对的发言权。所以,同行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由于同行对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具有一定的相同教学活动,它的评价重点应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具体评价项目为:第一,教学日标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第二,教材选择合理,教学设计层次清晰,善于利用和开发教材。第,场地、器材布局合理,利用率高,安全措施到位第四,教学组织过程分配合理,层次清晰,调控得当第五,教学组织多样化,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第六,教育主体明确,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学生积极参与:第七,教学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全面提高,又照顾到薄弱群体的学习与需要:第八,教学目标的实现度。第九,学生参与程度与表现:第十,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第十一,心理与生理负荷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第十二,教师的语言及示范动作具有感染力。第十三,教师的教态、仪表、举止自然大方。第十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第十五,驾驭控制课堂教学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程度。第十六,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教学特色显著。每个评价指标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差五个等级。(3)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领导(或督导组)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领导或体育界退休的老教师专门组成督导组,代表学校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依然处于监控者的地位。在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过程中,他们应注重对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具体评价项目为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例证恰当、难点突出、精心组织、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等10个方面,每个评价指标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4)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与规范情况评价。任课教师应按时间要求及时提供以下教学资料:教案、教学日历、教师工作记录手册、课程考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学生的成绩单、课程考试分析报告等。
四、结论与建议
1.以评促改,重在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就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绝不是简单地给教师定等级,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重在指导上下功夫。校系两级专家评估组,不仅要对各单位课程教学质量监督、指导,还要耐心帮助教师对授课情况进行分析,从备课、内容、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提改进的意见。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2.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辽宁,沈阳 110102)
摘 要:公民是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实施的最大受益者,这一政策的实施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为贯彻落实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无论是在直接财务投入还是间接的调控上都做采取了积极的支持手段,运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形成了一定的经济福利。本文通过对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内涵的介绍,明确该政策的理念与实施价值,分别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支出政策与最高限价政策做出了分析,面对我国现如今仍然存在的公共体育服务投资上、分布上、普及上以及结构上的问题做出归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公共体育服务政策;经济福利;财政支出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98-02
现如今我国正在建立体育强国,大力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应运而生,但是该政策发展还不尽完善,针对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主要的解决方法,唯有从政策最顶端开始进行改革。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体育发展方式由政府作为主导,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政府单方面制定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制度,致使公共体育服务没有发挥其实际具有的价值。根据收集数据不难了解到,我国城市居民对于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实施的满意度也不尽人意,可见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没有真正为人民的生活带来明显的改善,没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这一制度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1 公共体育服务政策
1.1 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
公共体育服务是一项具有公益性、普遍性、基本性和文化性特征的服务。为了实现和维护社会公众或者是社会共同体的公共体育利益,以政府部门作为工作核心,根据法律为其制定的职责,联合社会各层级公共部门实行公共权力,通过宣传、组织等多种形式与途径,以各种不同形态的公共体育物品作为载体,并实施相应公共行为。随着2011年10月我国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再一次提出我国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强调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走出局部亚健康状态,充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活动,为人民提供可靠的公共体育服务平台[1]。要求全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创建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坚持城乡共同发展,完整可行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2 公共体育服务主体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事业主要是由政府来作为领带力量,然而,这不意味着政府是唯一实施这项活动的机构,公共体育服务事业正在逐步从政府单一的中心供给模式向外扩张到社会各个阶层以及各个专门从事体育组织工作的企业共同执行的模式。首先就是政府以及体育行政部门,也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体育公共服务部门以及各执行部门,主要负责重大决策、公共体育资源的调配以及开展服务的监督等工作;其次就是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即不以盈利为目的组织群众共同参与志愿性、公益性的公共体育活动;再次就是盈利性的体育组织,也就是专门提供各种体育服务,以从事体育经营活动为主的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收取利益来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供给[2]。
1.3 公共体育服务经济福利
经济福利是指人们的各种欲望或需要所获得的满足和由此感受到的胜利幸福或快乐。经济福利是有个人福利和公共福利两部分共同组成的。首先,个人福利取决于个人收入,一个人的收入越高,生活条件越优越,说明其所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就越大;第二,公共福利也就是由政府投资,带给社会成员以无偿消费的公共产品,而公共体育服务就是对公共福利的一种集中体现。政府通过实施公共福利政策,为人民带来便利,这是政府调控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工具,能够平衡人民的生活状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最大化,成为各级政府思考的主要问题。公共体育服务政策的实施,便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达到经济利益的最优化。
2 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支出政策
2.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始终依靠政府的财务投资,本身缺乏自主性,缺乏市场导向,公共体育服务应投资哪些项目,投资多少,如何分配等问题,全都是依靠政府的决策和资金投入。然而,一方面,公民真正需要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无法得到准确的满足,另一方面,当下政府对于公共体育服务没有足够的认识,投入经费越来越少,人民公共体育供给根本得不到保障。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以来,政府财政一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来源,但是根据数据调查,我国体育方面的投资在年复一年的减少,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公共体育服务的普及率达不到期望值,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体育经费不足5元钱[3]。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服务落实不到位,财政投资上需要进一步的增强,并且应带动体育市场自行发展,采取相应措施,使公共体育服务事业逐步扩展,在国家的支持下,逐渐解决财政投入问题。
2.2 地区投入不平衡现象显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受到了全民的普遍重视,并且政府为发展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事业,于2012年制定公共体育发展战略,积极投入资金2亿元落实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政府支持各县级体育场和全民健身中心的建立,普遍提高了各地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设施水平。但是,我国公共体育事业依赖政府投资与管理的惯性并没有得到改善,体育资金投入的结构仍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以国家决策为主,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地区之间也出现了明显的工作差异,东南方因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在政府投资方面依赖感并非很强,而问题在于我国西部地区,体育资金来自于国家的比重高达60%以上,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国家应采取措施调整体育方向经济的宏观调控,采用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独立性[4]。
2.3 投资结构失衡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几十年以来,国家对于专业体育的财政投资与公共体育的财政投资结构极为不合理,处于完全不平衡的状态。国家重视专业体育项目投资,而轻视公共体育,本身公共体育有缺乏社会资本的支持,各种条件的不允许,必然会导致公共体育的发展严重不足。与此同时,我国为保证基层公共体育事业的落实与发展,在相关体育法律当中有明确的规定,地方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应当跟上当地经济发展的脚步,也就是要求公共体育与经济的发展同步进行,然而却由于各地方对公共体育建设的不重视和对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方面一直都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公共体育的投资方面一直处于较低的状况,所以公共体育的发展始终难以得到落实,甚至在一些个别情况下还出现不增反减的状况。
3 公共体育服务最高限价与最低限价
3.1 最高限价
最高限价也称为最高价格,也就是政府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将公共体育物品的价格定在市场均衡价格之下,因为成交价格要低于没有现价是的均衡价格,消费者在购买体育物品的时候便能够享受到较为低廉的价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的购买力,一些生活条件并不是很优越的人群也能够购买到质量相当的体育用品[5]。政府通过这种限制最高价格的方法,推动了体育用品的市场流通,不仅为低收入人群将创造出了消费机会,还鼓励了高消费人群扩大消费范围。有利于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3.2 最低限价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旨在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者予以支持和鼓励,为维护提供者的利益,亦或是为了调控非基本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专门针对在市场当中定价较低的某一类商品提出一个高于市场均衡价位的定价。从而起到一个平衡供需的作用,由于价格高于自由竞争的市场价格,所以这类公共体育物品的产量也会相较高于市场均衡产量,而存在超额供给的现象。
3.3 采取限价政策的意义
最高限价主要针对的不仅仅是各个阶层的体育消费人群,而且还包括体育用品的提供者。公共体育服务当中存在基本型服务和较高等服务的区别,如果是高档体育用品的价格受到限制,对于体育用品消费人群存在一种福利性优惠,这种做法符合我国目前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需求,而对于基本型的公共体育服务用品的价格限制,有利于大面积扩展消费范围,提升公共体育发展,一定程度上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与此同时,最高限价对于体育用品的供给者而言是以一种补贴的形式存在的,让其在供给体育服务的过程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收费政策,从而进一步满足体育消费人群的需求[6]。
最低限价针对的则是非基本体育服务。由于高档体育服务无法面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消费群众,属于一部分人群所追求的个性化服务,例如高级健身会所、保龄球以及高尔夫球等等,高档公共体育不可能成为服务大众的纯粹意义上的公共体育产品,所以对其实施最低限价政策。与此同时,高档体育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小,价格的上下浮动并不会对这类体育用品需求产生过多影响,针对高档体育服务的这一特点,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限价调控,从而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内部均衡。
结语:现如今,国家和人民对于国民体质越来越重视,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为止,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一方面仍然需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并且在国家下放资金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疏漏与问题,一方面缺乏市场经济自主管理能力,对政府财务下拨存在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进步。为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政策,唯有如此才能够带动社会力量共同提供体育服务,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提高人民体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占坤。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地方实践、问题及化解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4(02):12-17.
(2)彭国华,张莉。广东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基于农民满意度视角[J]。安徽体育科技,2015,05(01):17-20.
(3)杨杰。我国全民健身研究现状及趋势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15,02(02):141-145.
(4)马德浩,季浏。城镇化进程加速背景下提升我国城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的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8(12):11-16.
关键词 英国体育 公共体育服务 民间组织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7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ountry,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function is more prominent. As the cradle of modern s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is accompani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management, which has a uniqu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expert interview law, discusses the British public sports service development after World War II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ompares with the Chinese public sports service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China in the future can choose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in the United Kingdom,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system bottleneck, breaking the thought imprisonment and limitations,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and social sport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in the future of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is the way to develop wider space.
Key words sports in England; public sports service;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
随着现代国家的发展,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更为凸显,公共服务内容也更为丰富。体育,作为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共体育服务就是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包括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发展体育公共事业,体育公共信息等,为丰富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供社会保障和创造条件,已经成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英国作为现代体育的发源地,一个传统体育强国,其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伴随着公共服务管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演进过程。通过梳理英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演变历史,分析英国公共体育服务背后的政治背景及显著特征,对于我国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1 二战后英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战以后,英国政府在体育发展模式的政策基本上沿用旧体系,即公民自发的民间非营利组织。随着非营利组织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的与日俱增,沃芬顿(Wolfenden)报告―“社区体育”(Sport in the Community)在1960年由中央政府提出。1975 年又出台了《体育运动和娱乐白皮书》,宣布体育运动是社会服务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构成,是社区日常必备的服务。在“福利国家”系统下,英国体育政策明确地服务于全民体育。体育运动委员会(Sport Council)为半官方机构,为政府提供体育政策、建议、报告、组织活动和推行计划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英国体育建设的结构框架有很大关系,即体育主要由市场和体育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控制,政府行为只占 30%左右。至今,英国依然在这样的框架下发展体育。
另一方面,英国重视体育教育建设,开始着手重建国民体育教育的总体规划。教育部的体育科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之后,体育训练(Physical Training)改为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体育要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等综合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政府寻求公共部门活动私有化的背景下,职业俱乐部负责建立社区体育计划,但其不断增加的商业行为最后丧失了社区责任而只对股东负责。1997年,以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为首的新工党政府以“第三条道路”在英国全面推行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英国体育发展模式开始发生明显转变。第三条道路(Third Way),是一种走在传统社会主义和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中间的一种政治经济理念的概称,它强调建立强大的公民社会。在体育范畴,就是将政府主导的体育发展模式转变为强调体育团体自治,认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要依靠社区、民间组织和家庭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而不应只局限于国家或私人。主要内容包括平等协商体育政策、体育组织的相互配合、政府契约购买服务和鼓励志愿者服务行为。在这一政治理念下,政府选择与民间组织合作成为了实现英国体育发展现代化的一种战略。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更加关注、重视体育与社区整体发展的关系,不断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及体制改革,这一切都得益于强有力的体育政策支撑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成熟发展。
2 英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主要特点
2.1 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行政体系
英国的体育职能部门具有一个高效率的管理体系,核心在于决策与执行的有效分离,制定与实施的有效分离。具体而言,体育政策的制定与计划由政策司负责,政策执行则由非政府性质的公共管理机构负责,比如英格兰体育理事会和英国体育理事。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契约购买公共服务,将服务职能转移给民间组织。这一体系的优点有以下几点:首先,收缩了政府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垄断力,将其职能限制于规则的制定与咨询,具体的实施权利被给予了非政府组织,有效地为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提供了发展空间和自由度。其次,应用了宏观经济学与社会经济学原理,通过将管理的过程外部化,利用了市场机制来调控体育政策,在可能的范围之内达到了总体效率的动态最优化,避免了单纯政府调控的无效成分。最后,通过分工的方式,实现了政策制定效率的提升。政府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运用于政策的研究与制定而不是耗费在琐碎的执行与实施上,既同时发挥了分工的单位成本优势,又合理地避免了双方职责不清。
2.2 间接提供、社会治理的管理网络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性体育服务容易导致无效性和浪费,为解决这一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间接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性体育服务。上述高效率的管理体制为此提供了制度性保证。其中一个显著的体现是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来源。在公共性体育事业中,英国政府扮演的角色由资金的提供者变为了政策的引导者和绩效的评估者,民间组织则成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建立在公众自发基础上的民间组织能满足民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激发普通公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形成社会体育治理的社会网络结构。通过市场机制,政府直接提供服务导致的低效率得到有效避免,民间组织的志愿精神维护了社会公平,效率与公平两者兼顾,达成了一种较好的均衡。
2.3 公益投资、全民受益的服务模式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产品,增值性也是公共体育服务的特性之一。新工党强调体育事业作为社会投资所发挥的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将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投资用于社会凝聚、公民认同感、降低犯罪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来实现社会整体效应最大化的目标。据统计,这项社会投资给英国政府带来了每年约百分之五百的回报率。此外,对足球运动的投资在贫困地区起到了降低当地社区青少年犯罪率的作用。总之,体育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成分通过社会投资实现了有机结合, 从而推进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由此看出,英国体育的发展对其整个国家的进步也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3 英国公共体育服务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1 建立分工互补、竞争合作的服务供给机制
在我国“全能型政府”管理体制下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既是居民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同时又是监督者和控制者,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实际上被淡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政府不再谋求直接管理体育公共服务活动,而是通过将具体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政府之外,逐渐引导社会组织来治理。
根据治理理论:“治理和善治的本质特征是公民社会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独立管理或与政府的合作管理。”因此,中国体育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将部分职能转移至社会民间组织,同时强化决策和监督,建立一个“有限”和“有效”的政府。
政府下放执行权力、减弱垄断力量是第一步。通过经济调控与法律手段来间接控制体育事业,形成一个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分工、互补、竞争与合作的管理机制,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建立配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最大可能满足服务对象要求的同时,从法律上保障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规范,从根本上保证不同供给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及其相互之间合作的有效性,最终形成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再次,建立、完善体育管理的总体监控与评测机制。有了对过程的科学监控与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并及时修正与调整。
3.2 夯实利益共享、全民受益的需求表达机制
公共体育服务的对象问题是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关键问题,即为谁而发展,它决定了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目标及方向。作为国家的主人,人民大众应该享受公共体育服务。通过全民体育参与率的提高,英国体育在健康与教育、青少年培养、社区发展、社会凝聚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还减少了犯罪,在获得良好的体育发展土壤与群众基础的同时还推动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得协调发展。
而由于中国特殊国情,在举国体制下,体育发展呈现重竞技体育、轻公共体育服务的状况,导致人民群众体育参与度较低,体育热情普遍不高。随着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大的转变,对竞技比赛金牌的渴望转移到实际的健康休闲娱乐成为明显而且必然的趋势。我国在北京奥运会后提出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体育发展战略,要求我国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必须全面提高。一方面是提供基本服务,提高民众体育参与度。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公民意识教育,鼓励民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全过程。值得肯定的是,近些年来,面对我国城市与农村二元公共体育服务体制的格局,我国逐渐侧重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共体育服务的差距,以全民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为目标。
3.3 强化资源整合、组织协同的互动机制
英国政府推动体育发展选择与民间社会组织合作,不仅可以避免由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造成公共体育服务的漏洞,摆脱公平与效率两难的困境,还在于公民个人或群体的技能、兴趣、信仰和价值观念通过民间组织平台为公众和社区发展提供服务,使得传统精英体育转型为真正的大众体育。因此,这种服务对于构建现代公民社会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状况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组织的多少。清华大学NPO研究所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目前300家以上的社会组织总量中,体育、健身和娱乐领域的组织占到总数的18.17%。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自我管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具体到公共体育服务发展领域,英国的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发展给我国提供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范例。民间体育组织扎根基层,既能充分动员那些政府无法通过行政手段调动的社会资源,拓宽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来源渠道,又能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因此,政府应当减弱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垄断,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引导、支持、鼓励、促进民间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与模式,在政策倡导、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当代英国体育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与典范,成功地兼顾了公平与效率,有效地调整了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实现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分离,从而达成了一种高效的有机组合,最终帮助英国的体育事业走出了困难的境地,走向了复兴的光明道路。我们应该深思的是,英国体育发展的成功与其坚持群众体育,提高群众体育参与机会与参与程度的发展理念是紧密相连的。当然,中国与英国的社会制度与国情并不完全相同,经济状况与人民具体情况也大相径庭,因此,完全照搬英国的改革经验亦不是可取的态度。所以,中国在未来应该有选择地借鉴英国体育的发展经验,突破制度创新的瓶颈,打破思想的禁锢与局限性,力争提高政府的效率与社会体育的发展机会,争取在未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王志威.二战后英国体育政策进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8):17-21.
[2] 汤际澜.英国公共服务改革和体育政策变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
[3] 黄晓灵.二战后英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9(4):31-33.
[4] 李梓烨.浅析“第三条道路”下英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130-130.
[5]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4):78.
[6]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28-329.
[7] 陈丛刊,卢文云,陈宁.英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28-32.
[8] 汤晓波.当代英国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变――基于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的视角[J].体育学刊,2013(3):55-60.
[9] 刘玉.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野中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5).
Abstract:At this stage,the supply of rural public sports products aims to highlight the value of social justice.It is dominated by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secured by system arrangement.It has the difficulties of backward,inefficient and imbalanced development.The reason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The differences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supply subject are the main reason of the supply difficulty.The value selection of the demand level of the majority farmers for public goods is the internal reason of the backward development.The game of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under the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leads to the low efficiency of the total supply.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market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s not clear.The lack of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and legal bond leads to the game of the authorities and low inefficiency.The value game of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leads to the lack of supply of intangible goods and recessive goods.Conflict between the top??down system and the reflecting system of the interests of farmer sports leads to the short supply of ethnic and public goods.The market dominated by sports tourism oriented to commercial value leads to the blind profit maximization of the supply subject,which then leads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e environment in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industry excessive supply of goods in the region.
Key words: rural public sports products; supply; difficulties; causes
如果说我国一度在公共体育产品的投入上侧重于竞技体育是基于有效增强民族内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方面因素的考量而使其带有泛政治化和工具理性的特点。那么随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出台以来带有普遍性的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行为则表明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考量已侧重于追求社会公正、提供社会服务、谋求城乡协调发展和培育新型农民。并且现阶段加强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是适应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稳步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建立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机制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民族文化各异,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及农村体育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还处于整体滞后、低效和结构失衡的状态,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是实现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价值的前提,也是制定相应发展对策的依据。
1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内涵、特征与分类
1.1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内涵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对应,其包括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萨缪尔森认为纯粹意义上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1],如国防。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外部性三个特征[2]。布坎南认为在以上两者之间还存在着“非纯公共产品”,也叫“准公共产品”[3]。其后又有学者指出“准公共产品”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只具备一定程度的消费的非竞争性或者受益的非排他性[4]。
在上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农村地域范围内,用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提供的、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5]。它涵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社会福利的方方面面。关于公共体育产品的概念问题有研究指出,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应是指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设施和服务,主要包括各类用于开展农民全民健身活动的公共体育设施等实物型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农村体育政策、法规等非实物型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等[6]。通过上述概念的分析表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内涵应当具备如下基本要素:农村地域内;涵盖物质产品、服务及制度;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表明农村公共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其目的在于满足广大农民的体育文化需求,旨在彰显社会福利与平等,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非排他和非竟争性性,在所追求的效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与制度。
1.2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特征 依据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认为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及外部性特征。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非竞争性特征,是指其以不存在拥挤成本为前提。如果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不足则就存在着拥挤成本,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具有竞争性,因此其只具备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是指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不能够排除任何人对它的消费,但是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来说,因村级管理组织的责任规避行为,使得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在特定的情况下具有了排他性。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选址,将其建在农村学校内,这一做法虽具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体现了村级管理组织对体育场地、器材维护责任的规避行为,使其至少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了排他性。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特征,表现在其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体质,还有助于促进广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从长远来看,对塑造新型农民亦具有积极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农村公共体育产品除具备上述特征外,还具有需求的高层次性特征、地域性特征和文化传承性特征。需求的高层次性特征是指,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整体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来看,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并非是急需的公共产品,还处于相对的高层次需求阶段。地域性特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自然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该地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形态的差异以及体育习惯、行为的偏好。文化传承性特征是由于农村社会的弱流动性和“熟人社会”使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得以很好的传承,并对农民的体育习惯和行为的偏好产生持久的影响。
1.3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分类 关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外延,闵健的研究按照产品的物理属性,将其分为“物质型产品”和“非物质型产品”,根据受益范围和相应的提供主体,又将其分为全国性或是地方性的公共体育产品[7]。还有研究将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分为物质型与服务型产品;法律与法规型产品和责任与义务型产品[8]。可见研究目的、任务及分类标准决定了具体的分类形式。因此根据本研究目的的需要,本研究将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分为如下几类:第一,根据存在形态,分为实物与非实物公共体育产品两类。第二,根据供给主体在实践中出现的“责任规避”现象,将其分为显性与隐性公共体育产品两类。因显性公共体育产品容易被监管部门感知,通常是政绩评估的载体,隐性公共体育产品因难以为监管者所感觉,成为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薄弱环节。第三,根据供给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公池体育产品与俱乐部体育产品,这一分类有助于明晰不同的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的实现机制。
2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行为的特点
2.1 以彰显社会公正为价值目标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价值目标是其供给实践的基本前提。200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9]。可见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以培育新型农民,以彰显社会公正为目标。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属于发展满足型公共产品,中央政府的积极作为其目的在于凸显公共体育文化产品的社会性价值,培育新型农民,彰显社会公正。而这一价值目标的深刻社会背景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巨大的经济成就,以及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口素质的瓶颈问题。
2.2 以政府供给为主导 发达国家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具有的显著特征是以制度化、法制化来保障对农业的投入;建立了多元化的供给体系;农民组织化建设程度高[10]。从这一特点中可以看出,制度化、法制化与组织化是多元供给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保证。我国自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逐渐由单一的政府主体供给向政府、私人、社区及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转变,至目前的确也基本建立了多元供给主体的框架体系[11]。然而,由于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供给主体之间边界模糊、供给主体的“缺位”和“错位”现象,从而导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以上现象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主体包括:政府、农村社区(村委会)、市场、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农民自身。但事实上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
2.3 以制度安排为保障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以政府为主导,在供给实践中政府既是供给政策的制定者,是体育行政的绝对权利机构,也是高度集中的资金安排的主体,加之政府对彰显社会公正的价值诉求,因此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来落实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就成为政府决策的最优选择。 从2002年颁布实施《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2003年颁布实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5年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证明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行为的制度保障性特征。应该认识到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切实有效的保障了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使得工作落到了实处。同时也使得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种类统一规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
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困境
3.1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滞后 ?┆?我国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虽有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为支撑,但是面对我国数亿人口的农民来说难免力不从心。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其中乡(镇)村的体育场地仅有66 446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8.18%。这一数据显然与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不相适应[12],表明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严重滞后于城市的供给。此外,具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统计显示,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国农村社会服务的基本状态如下:87.6%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74.3%的村有卫生室,76.1%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6.3%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13]。由此可见在我国农村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上,仅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处于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最后。也就是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总体上滞后于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产品。
3.2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低效 ?┆?据“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表现出效率低水平趋同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各地基本公共产品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没有明显差异,政府基本公共产品整体属于“投入型”而非“效率型”,地区公共产品差距主要表现为投入差距,而非效率差距。《报告》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共产品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公共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导财政资金优先向公共产品领域倾斜,推进我国公共产品由“投入型”逐步向“效益型”转变[14]。
在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整体低效的大环境下,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低效的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政策导向层面来看,政府与市场、非赢利性组织等供给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不明确,导致政府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中责任过重,而市场、非赢利性组织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灵活性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体育需求的变化,最终导致效率降低。其次,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由政府统一供给的体育场地设施(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是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主要形式,甚至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此类体育场地设施供给过剩的局面,而农民身边的民族、民间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不足,导致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的产出效益不明显;第三,部分基层政府组织为规避场地器材的维护责任和展示政绩将国家供给的体育场地建在村委会大院内、学校内或旅游景点附近,从而导致实际使用效率降低。
3.3 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失衡 从宏观上看其表现为区域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失衡和城乡间的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失衡。也就是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不平衡和乡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远远落后与城市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
从微观的视角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失衡主要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实物产品供给与非实物产品供给失衡。也就是政府多热衷于投资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体育产品,如体育场地设施等,尽管部分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并不高,但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依然对此有高度的热情。第二,显性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和隐性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失衡。突出的表现为制度供给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但制度的执行不利。农村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是显性公共体育产品,对于此政府表现出积极作为的态度,而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保障条件,执行能力等却往往被忽视。第三,人工体育产品供给与自然体育产品供给失衡。主要体现在依托农村自然环境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规制,导致其开发无序。
4 利益博弈视角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困境的成因分析
4.1 供给主体的利益取向差异是供给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 依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任何行为主体在其行动过程中都是追求自身效用、利益最大化[15],这是导致不同供给主体利益冲突的深层根源,是造成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滞后、低效和失衡的根本原因。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是高社会价值低商业价值的公共文化产品,以彰显社会公正,培育新型农民为基本价值目标。但是还必须深刻认识不同供给主体利益取向的差异及其冲突。不同主体间利益取向的差异是其在具体供给行为中选择不同供给策略、产品类型的内因,为保障其价值目标的实现,不同的供给主体可能会在局部形成利益冲突。
总的来看,从国家政府的立场和宏观社会发展视角出发必然要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谐为根本目标;基于县、乡(镇)、村等地方政府主体利益的立场出发必须实现政府责任、义务、投入和政绩效益的最优化,因此会导致与上级政府在权利、责任、义务等方面的博弈;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出发要实现农民主体利益的最大化[16];从体育主管部门的立场出发则要以建立农村体育自主发展的良性机制为目标,避免重复、多次供给;从市场供给主体的利益出发则要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利益诉求。由此可见,在农村文化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市场主体策略性的选择与旅游相结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是一种理性的策略选择。这一策略选择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类型同时也对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起到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的作用,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防止“权利寻租”现象的发生。
要避免供给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则需政府转变行政理念,行政重心要向引导、保障、监管社会资本提供公共体育产品方面转变,切实服务于农民全方位、多层次体育产品的供给。
4.2 广大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层次的价值选择,是导致供给滞后的内在原因 ?┆?据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中文盲占9.5%,小学文化占41.1%,初中文化占45.1%,高中文化占4.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2%[17]。这一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构成使其表现出如下特征[18]:勤劳但科学素养与劳动技能层次低;诚实本分但民主政治的意识薄弱;尊重传统乡村文明与文化习俗但封建迷信等“陋俗”尚有较大生存土壤。以上的数据与特征必然决定我国当前广大农民群众对体育的意识淡薄。这一点在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中得到了印证。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显示,相当大比例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会影响生产劳动。并且城镇人群体质优秀率高于乡村人群,城镇人群体质不合格率低于乡村人群[19]。此外关于我国西部农村体育的调研显示80.0%的村没有专门的体育经费投入,农村体育在镇(乡)村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偏低[20]。
应当认识到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滞后是广大农民群众对体育的意识不高、需求不强的集体价值选择结果。有研究通过实证调研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排序为:医疗保障及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农田、山林水利建设;田间道路和乡村道路建设;饮用水的改善;生产技术指导与培训;义务教育;养老、社会救济;生活垃圾;大规模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农用电的改造;计划生育;文化设施及服务[21]。而决定这一集体价值选择的因素包括:我国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广大农民现有受教育水平,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征以及乡村文化习俗与行为习惯等。因此广大农民体育文化需求不强是基于其现实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做出的理性价值选择结果。而这一广大农民的集体意志必然使其表达有限体育需求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因而也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政府及其他供给主体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针对性供给,最终导致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滞后。
4.3 社会性价值取向下各级政府间的利益博弈,导致了总体性的供给效率降低 前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价值属性,指出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目前主要体现社会性价值。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基层乡镇政府其目标都是相同的。但是,应当认识到在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行为中,各级政府都是“理性经济人”,都具有权衡利弊和行政行为的选择能力。中央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政策的制订者、组织者和资金提供者,其特点是追求供给效用与效率的最大化;地方政府通常以上级对其政绩评估最优化和最大限度的获得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为基本施政方针[22];基层乡镇政府由于层级低,制度约束弱,监督成本高,表现出明显的自利性[23]。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对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行为的价值取舍和出发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基层政府依据各自利益最大化原则所做出的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行为就形成了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行为。在这一信息不对等的动态博弈中,下级政府出于本地区自身利益的理性需要,往往夸大需求,强调财政缺口,以便获得上级政府更多的人、财、物支持。因信息不对称,面对下级政府夸大需求的行为和受财政能力的约束,上级政府会采取统一决策,上收财权,下放事权的策略,导致下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失衡。这一博弈行为最终导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灵活定和适应性不足,使其总体供给效率降低。
4.4 政府与市场、非赢利性组织等主体责任不明,并缺乏制度保证和法规约束,导致强权博弈,使得供给效率不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多中心理论得到政府与社会的普遍认同。市场与非赢利性组织开始参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社会制度、举国体制、政府责任角色的“缺位”等使得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不足和失衡[24]加之目前我国还缺乏关于市场与非赢利性组织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法规和制度,因而也就导致了政府、市场、非赢利性组织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行为中责权利不明。
多中心理论认为,政府、私人机构、社会组织在供给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存在利益的博弈行为,这将影响到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25]。市场主体可能处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其行为导致整体上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降低。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法规约束,加之政府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因此当其认为市场组织及非赢利组织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可能会削弱自己对国家社会的实际控制能力时,就有可能采取强硬的博弈策略,使得处于相对弱势博弈地位的私人及非赢利组织明智的选择“合作”[26]。强硬的政府策略则必然导致市场与非赢利性组织的供给效率不高。
4.5 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博弈,导致非实物产品和隐性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政府的绩效评估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塑增强政府形象;提高改善对公众的服务水平;监督控制工作开展;激励改进工作进程;沟通反馈加强交流。但是在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不同价值观的博弈将深刻影响政府执政行为。如政府为避免公众的行政监督,不将“政务公开”和“群众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此外,政府绩效管理是行政改革的目的取向,不管政府是选择服务取向、市场取向或社会取向,都需要区里以“公众利益”为先导的原则。要使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引发的政府行政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27]。因此,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中,要关注“效率”与“民主”的和谐,规避因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而引发供给的失衡。
目前在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中,基层政府往往受“颜面”和“政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将实物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作为主要工作,如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等。非实物公共体育产品和隐性公共体育产品因其往往不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其供给严重不足。这在农村体育实践中表现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的不均衡发展。事实上显性公共体育产品和隐性公共体育产品是能够相互转化,当政府把非实物的服务性产品,如农民体育活动组织的次数,参与率等作为考核基层村官政绩的量化依据,可使隐性产品转化为显性产品。
4.6 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与农民体育偏好表达机制间的矛盾,导致民族民间产品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来保障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使得我国当前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表现出显著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决定性特征。具体表现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决定性特征决定了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实物形态,更决定了制度保障的内容与形式。其次自上而下的政策决定性特征使得市场、第三部门等主体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机制受制于政府的政策[28]。也有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广大农民的体育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不能反映农民对公共体育产品的需求状况,从而导致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不足和结构不合理[29]。
自上而下的政策决定性特征使得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内容形式单一,加之农民体育需求表达欲望不强和表达机制不健全更加剧了民族民间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不足。前文坛谈到我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具有地域性与文化传承性特征,此种特征是特定地域内农民体育生活方式、体育习惯、意识和体育偏好的体现。因此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要通过保护民族民间体育传承人,要挖掘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来满足农民的体育文化偏好。这样既符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文化基础、习俗和农民的行为习惯,也有利于摆脱农村体育制度性安排的过度依赖。
4.7 商业性价值取向下以“体育旅游”为主导的市场供给主体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农村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区域内产品供给过剩 从全国范围来看体育旅游产品主要是依托广大农村的自然环境资源而开发供给的。事实上依托农村自然资源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是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重要类型之一,这也是目前市场主体介入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主要渠道,他对丰富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类型,培育农村体育文化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如目前陕西已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金丝峡漂流、岚河漂流、太白山升山、关山牧场滑草、陕南国际狩猎场狩猎等。均是利用了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八白里秦川”、陕南秦巴山地等农村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资源。
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在依托农村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开发活动违反环境管理法规;景区生态遭受破坏;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从业人员环境素质不高;环保部门执法工作不力;人工建筑与景区整体不协调等问题[30]。在我国农村体育旅游产品上,除了存在上述环境问题外,还存在总体产品开发不够和区域性小规模重复建设,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在农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必须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强化法制意识,做好科学有序开发的规划,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督。此外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要注意不同区域体育旅游产品的小规模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意味着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上减少政府的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让民间资本介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是为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作为政府投入的一项公共体育设施,其基本定位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满足运动训练和竞赛,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和满足群众锻炼消费需求的。追求经济效益也是为了提高体育场馆的运作效率,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有效地实现体育社会效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否认体育场馆的公益性。
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模式
1.国有民营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已经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政府通过招标、谈判、协议签约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使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享有经营决策权、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利益分配权。政府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能无偿调用公共体育场馆的人财物。在利益分配的调动下,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从而提高场馆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管理公共体育场馆的负担。主要经营形式有经营责任承包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
国有民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将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减少了后期的营运成本投入,包括维护运营资金和管理费用,还有场租、税收等收入。第二,政企分开,顺应市场经济激励体制,改善经营状况。企业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取得场馆的经营权后,在利润的吸引下,一定会积极经营管理,创造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经济效益的激励有助于改善服务质量。民营化后,经营者必须通过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来吸引顾客。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2.公私合营模式
公私合营模式主要是针对政府计划和准备建设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这种模式可以使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注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及运营中,在利益的转让下,调动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事业的积极性。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突破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资金“瓶颈”,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体育锻炼需求,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公私合营中常用的BOT模式意即“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是一种融资方式,多运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该模式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中的应用是指政府与私营机构(包括国内和国外)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承担公共体育场馆项目的筹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在双方协议商定的期限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权的利用收回投资和获取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之后,该体育场馆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政府,用以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公私合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民间资本进入推进了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民间资本的引入不仅解决了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短缺而人均体育场馆消费低下的尴尬局面,而且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多元化局面有利于改变政府包办公共体育场馆的旧局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二,产权明晰,提高管理效率。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于产权的不明晰造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但是民间资本投资者为了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会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第三,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和专业的管理人才,必然带来新的维护管理技术的创新,减少不必要的雇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是国家的一些分支机构。企业单位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公司和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而现阶段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肩负着产业经营、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三重任务,既要履行服务的职能,也要履行经营的职能。并且,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必须把服务(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开展经营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有资产,它的首要职能就是经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为经营服务,只有经营好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果一味地强调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势必造成公共体育场馆在资产消耗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注入,结果只能维持在低资产水平下运行。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毕竟不是纯粹的公益事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产业化与其社会公益性质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两者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因此,这种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公共体育场馆部门自身转变观念:既不依靠政府,也不依靠体育部门,到市场上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前景。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向公众提供体育场馆服务,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后公益性的实现途径
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中必须认清公益性的主体地位。体育场馆的国有性质和建设目的决定了体育场馆决不能搞成纯企业式经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不等于削弱甚至否定体育场馆的公益性。相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公益的重要性,体育场馆经营是为公益服务的,更要确保其公益性的实施。
1.确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已是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趋势,为了有助于日后的统一管理,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一些列的管理办法。当然这其中肯定要包含怎么解决民营化带来了公益性淡化问题。
2.国家的价格规制的政策的约束
私营部门取得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权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可能会做出高于合理价格水平的场馆服务消费价格。首先对于这一点国家要实行相关的价格管制规定,约束其抬价行为。作为经营者应该明白经济效益是需要社会效益来宣传的,所以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段实行优惠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并通过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的层次,实现双效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是公益性实现的间接形式。
3.定期提供免费开放时段
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收益应该是最大的目标。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定期向公众实行免费开放时段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吸引消费者,抢占市场。二是吸引潜在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三是虽然免费,但服务质量不变,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获得好评。而对于公众来说,也切实体验到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这是一个双赢的好方法。
4.体育赛事的优先举办权
有些经营者为了增加收入,一味地出租场馆接一些演唱会、展销会等商业活动,反而削弱了场馆本身体育职能需求。公共体育场馆肩负的职能是产业经营、为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所以体育场馆应合理应用,一方面发挥其公益的性质以满足群众运动和健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经营职能,通过举办比赛等维护体育馆的正常运营,而不是一味的从商业角度出发而改变了体育馆的本身最基本的服务职能。
5.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政府应区别对待公共体育场馆和经营性体育场馆。比如税务部门对公共体育场馆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财政国资部门将收取的“国有资产占用费”返回给公共体育场馆;国土部门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应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并在“土地有偿使用、转让金”方面按公益性标准优惠收取;市水电部门按公共事业或较优惠的水电费标准收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王国尊陈融: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的剖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6,6
[3]谢萍萍陆亨伯:公共体育场馆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刘省平:BOT项目融资理论与实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目前,我国满足社会群体体育公共需求的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通过研究大多集中在内涵、目标、任务、外在形式等相关理论上的文献查阅发现,我国仅有少数学者和专家对体育公共服务从基础层面进行了概念的界定,还未研究其呈现情况和发展形式。范东云认为,体现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公”字,是她的研究重点,公共部门提供大众享受的体育公共产品的过程就是体育公共服务。可见,“公”字也应该是相关群体的体育公共服务,而不是某些特定群体的特殊服务,能提供各类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的体育公共产品。
2农村体育事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2.1营造生态宜居环境,改变居民生活方式
许多乡镇因地制宜,利用没有过度发达、工业污染也较少的农村自然资源,结合农村地理环境特点,以“体育旅游、休闲养生”的模式打造了可激发居民体育锻炼兴趣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改变了居民观念,发挥乡村生态宜居特色。例如,桂林大力实施的生态文化旅游战略,影响当地传统生活方式,利用漓江秀丽的风光,建设发展全国马拉松、攀岩、漂流等项目的桂林体育旅游,发展起来的体育赛事日益增多,促进体育与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也为带动经济的发展、增强国民体质提供了良好条件。
2.2促进社会团体交流,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城市人口融入农村带来了新的健身方式和健康理念,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操守,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运动中释放压力,促进人的社会化,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体现体育的增强农村人口凝聚力的社会化功能,无形中带动了周边人群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社会群体通过体育活动相互交流,促进其享受身心的放松。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问题
3.1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
缓慢,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以广大农村群众为主体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是以完善的农村基本体育设施为依托,以全民健康为核心的需要多方保障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受国情影响,受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不完善,无法完全促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一直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现阶段,最突出的就是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
3.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缺乏专业体育指导员
作为一种组织服务体系机制,硬件设施是基本物质条件,该机制的顺利运行对体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人才供给作为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支持是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一些健身人士缺乏科学健身知识的指导,大量设施闲置废弃,在盲目健身的过程中,尽管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媲美专业设施,但错误的动作或练习,无法发挥应有的健身功能,对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而专业体育指导员和专业健身教练的缺乏,是农村体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3.3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的限制
受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的制约,目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重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主体体现在长期以来农村资源分布不平衡,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足,各部门、各部门之间严重的盈利性问题。实践主体体现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过程中的体系边界划分,造成农村体育机构与不同形式的社会组织之间的界限。由此,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各行业碎片化和个性化情况等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的问题。
3.4社会文化思想制约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国,中国长期保留着农业文明的传统。由于农村地区社会文化思想制约,这种农业文明的保守元素与体育的进取精神背道而驰。作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文化瑰宝,体育文化提倡奋斗、勇敢等价值观,而信息传递缓慢,技术落后的以社会静态为主的农村地区往往不重视体育文化。农村群众长期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缺乏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形成恶性循环,形成的历史文化思想桎梏,导致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缺乏自我动力。通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打破落后的观念,任重而道远。
4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路径
4.1加强制度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深化改革,推动国家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从战略高度突出服务宗旨,根据农村体育服务现状,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依托,制定符合各地区情况的公共体育发展战略。针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地方政府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规划,建议出台促进体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写入法律法规,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落实。政府除了要加强规划和法律制定外,还要制定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体系,调查分析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原因,将场馆设施的规划建设纳入规划开发序列,制定促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制度体系,谋划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将农村社会指导员培养体系纳入师范生教育序列。
4.2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社会公共服务管理方面,借鉴欧美、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和西方先进社会群体运行机制,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我国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群体。
4.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当前信息技术传播缓慢,农村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知之甚少,而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体育价值认同感较差,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亟待改善。将体育公共服务与腰鼓、秧歌等农村特色体育运动和农村特色自然资源相结合,传播农村特有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充分发挥农村区域优势以及群众性健美操、广场舞等群众性体育健身项目,激发农村人口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上表明,需要立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增加体育活动的参与人数,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4.4多领域发展农村体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