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5 22:22: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暑期实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找出存在问题
以往的高校培养模式中,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思想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直接教学目标,而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熟练掌握某种操作技能为目的;实验教学内容过度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类型较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实验教材落后,未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过程强调模仿和训练,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方案、仪器、设备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即可,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参与,没有主动思考。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发展十分迅速,领域在不断扩大,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学科水平提升很快,但在本科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前述问题,亟待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开拓新的培养方法[6-7]。
1.2确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调动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8],摸索出了一套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可归纳为“顶天”、“立地”式,即:一方面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和环境学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实现“顶天”;另一方面将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暑期学校的生产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中试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锻炼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立地”。
2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
2.1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坚持实验教学内容与我国环保形势和国际学术前沿接轨,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改革研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实验室主任孔令仁教授就将自己的“光化学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实验课“环境化学实验”中,开发了“萘水溶液中的光化学氧化实验”、“产生柱法测定萘水的溶解度”等新实验,近年还把新开发的“多功能光降解仪器”应用到教学实验中;杨柳燕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成“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高效脱酚菌的分离和筛选实验”,并将Ames试验转化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肝微粒体致突变性实验”;孙成教授把新技术“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应用到专业基础实验课“环境监测实验”中,开发了新实验“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测定废水中苯酚与2,4-二硝基苯酚”;高士祥教授将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糊精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研究”的部分内容编写成研究性实验———“增溶实验”,应用于低年级学生的开放性实验中,等等。
2.2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南京大学自2007年4月起全面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设立创新训练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追加投入经费和人员指导,构建了完整的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学生也展现出较高的科研热情和良好的实践能力。3年来累计申报通过65项,支持总经费26.7万元。其中2007年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8项;2008年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15项;2009年目前已获得省级1项,校级14项。迄今已结题16项,获得国家级优秀3项。
2.3开放性实验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低年级学生主要接受化学、生物、物理等基础实验训练的特点,依据学校“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教学原则,为浦口校区一二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设置开放性实验,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开放实验的内容及手段均综合了多门学科,是集基础知识、学科前沿动态与实际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其中包括:小麦受重金属胁迫实验研究、工业废水实验室模拟多级处理实验、浦园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检测与控制研究、浦园水体富营养化检测与控制研究等12项实验项目。参加学生120人次/年,并提交相应实验报告及论文[9-10]。
2.4本科生导师制度
为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环境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吸纳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即可自主选择导师、参与导师承担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对本科生开放重点实验室、资料室,提倡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作进行实验和研究活动,鼓励本科生学研结合,积极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在本科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受益于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生导师制度,发表了学术论文,参与了专利申请。近年来,本科生37篇,其中SCI论文10篇。
2.5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与导师科研课题挂钩
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和设计均从导师承担的课题中选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学术前沿。根据近3年的统计,41%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指导老师承担的国家级课题,29%来自省部级项目。
3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应用性极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承担着解决经济发展中必然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的重任。因此,实验教学中心突出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和社会应用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11-12],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的目的。
3.1暑期学校
南京大学自2003年起实行3学期制,在暑期举办5周时间的暑期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心承担了环境学院“暑期学校”的教学任务,通过聘请国内外学者开设专题课及讲座、安排研究型实验、组织数学建模等竞赛培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小学期总结或撰写学术小论文等,提高综合能力。
3.2教学实习
中心与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环保管理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拥有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工程和社会的机会。这些基地包括: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生态系统实验站、中石化扬子石化水厂、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常州市环境保护局、江苏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三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均有良好的设施、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教学实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实习的要求。其中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中试基地,成为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3暑期社会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学生经过社会实践的洗礼后能达到“长见识,增才干”的锻炼效果。中心在学生实践方面给予了很高的支持力度,连续3年被评为“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多支团队和个人受到省级和校级表彰。以2008年为例,成功申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9个,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实践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湿地使者行动”、“绿色蒲公英”等实践团均引起了当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和称赞。
3.4环保协会活动
中心通过支持南京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环境主题活动,同时加强学生对外交流,服务于社会。如开展各类环保知识讲座;组织“绿色”系列活动———与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在校内以及紫金山开展垃圾清理志愿服务;在南京市梅花山以及扬州市开展环境风险与人身健康调研系列活动;组织绿色活动、湿地使者行动等品牌活动。
3.5实验教学开到海外
为拓展人才培养视野,中心致力于本科生国际交流合作,将实验教学的课堂开到海外。
(1)本科生赴海外著名大学插班学习。每年均有人数不等的学生派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芬兰和香港等地学习和生活,直接接受国外著名大学的熏陶,培养实验能力和国际化的眼光。
(2)赴美科学实践之旅。联合美国自然科学研究院和美国圣约瑟夫大学于2008年8月共同组织了一支包括2名教授、2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和8名本科生的学习交流团队,赴美国费城等地参加了为期20天的活动,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迈出国门、接触世界、开拓视野,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环境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努力探求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3)赴名古屋市、常州市污水处理厂参观比较实践。2008年8月,05级同学组团联系并参观了日本名古屋市的名古屋市宝神污水、污泥处理场、宝神废物回收利用中心以及挖留污水处理厂,通过与名古屋污水处理厂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就名古屋市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现状、所面临的难题以及处理工艺等展开讨论,同时结合环境工程暑期实习前往常州市污水处理厂的生产实践,比较了两市污水处理发展情况,尝试找出差距,并探究了中国在发展污水处理时的着力点,如何预防缺乏远见的发展模式。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方式可以多样化。台州学院结合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立足本地,开展主题先行,点面结合,以专业性、服务性为
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
(一)合理组队,明确任务台州学院各二级学院招募团队时,采用按项组队的形式。首先是确定团队负责人。队长必须责任心强,组织经验丰富。接着,根据预期目标,将成员人数严格控制在5-15人,其中要有至少一名组织能力强,一名文字能力强,一名是台州本地人。要求每个队员各尽其能,注重团队合作。最后,选定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表,明确注意事项,制定实践计划,进行申报立项。这种以按需组团形式组织起来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能够有效地促进队员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挥,培养团队合作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专业,走进基层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遴选、培育与立项,必须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实际,围绕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科学设计实践选题。[2]台州学院致力于摸索并扩展“订单式”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模式,结合各专业特色策划活动方案,例如以开展基层调研为前提的“赴企业、农村和机关单位”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学、思、行的统一。
(三)结合课题,服务就业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暑期社会实践的教育性,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台州学院每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申报省、市、校立项科研,并将课题研究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课题的可行性研究放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使参与课题的学生具备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能够为暑期社会实践规范有序地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台州学院根据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和办法,编写了台州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方案设计、调研需求、动员实施、宣传指导、总结展示、评价表彰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说明。同时,成立以校团委为总策划,各二级学院分团委组织发动的暑期社会实践实施体系,分工明确,便于加强管理。
创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形式,丰富成效评价体系的途径
(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1.结合社会调研和科研实践活动坚持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社会实践活动调研选题,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台州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二级学院学生科研项目的参与者为主,充分利用假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查资料、做实验、写论文等,开展集体研究和攻关,争取出一批科研成果。2.利用学生骨干挂职锻炼集中组织学生骨干到台州各社区、企业、农村进行挂职锻炼、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国情,经受磨练,增长才干。作为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挂职的学生骨干在参与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台州这座城市的认识;同时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行动”,帮助他们提高职业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顺利就业奠定基础。3.提倡创业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践,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社会,充分焕发创业激情和创造活力,开展各类实习和见习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主动开展创新实践,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积极参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锻炼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改革运作形式1.加强项目化运作根据学生现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情况,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设计项目课题,进行社会实践。在团队成员组织结构上应提倡多元化,鼓励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组建团队,优势互补,进行项目申报;再次,通过台州学院网站对申报的实践项目进行公开评估,对创新点突出、思路详实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2.深化基地化运作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应鼓励各二级学院成立实践基地,坚持“双向受益”和“就近原则”,加强校地的交流联系,探索校地合作的良性发展模式,为推进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持续开展奠定基础。3.合理确定专业教师指导一方面,学校应为暑期社会实践队伍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以其擅长的研究领域进行分配,保证“一队一师”,为社会实践的专业性、科学性提供支持,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明确实践方向,极大地提升实践效果。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应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融入课题的项目化运作中,使教学与学生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学院应完善教师指导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到社会实践队伍中。[3]
关键词:循证检验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96-03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其概念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大学的David 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定义,即“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最佳证据对每个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的决定”。[1]将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到检验医学中,即为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 labo ratory medicine,EBLM),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概念,通过临床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更紧密的沟通,从而提高实验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检验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现代化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它是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许多检验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都来源于基础医学的理论,循证检验医学是临床检验医学发展的结果。[3,4]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传统检验医学课程体系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忽略了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检验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少循证检验医学环节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始了循证检验医学教学的探索,还没有正式开设循证检验医学这门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明显缺乏循证检验医学相关课程群,缺少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内容的融入。
2.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医学院校往往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实习检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言语粗俗,行为失范,缺乏一名检验医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缺乏思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根据历年实习检查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我们了解到实习生在学校时虽然机械地掌握了一些医学检验基本知识,但思辨能力低下,缺乏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实验现象,他们缺乏分析思考,判断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只会按照带教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相应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教育改革措施
1.深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循证检验医学发展需要,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校至今已有五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是根据前几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而成的。在修订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还可以广泛征求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教学计划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在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
(1)注重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医学检验课程体系共包含了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这些课程群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构成了科学规范、井然有序的课程群体系框架。以五年制医学检验为例,可以分三个阶段培养。
第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阶段,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和优质选修课课程学习阶段,历时五个学期。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重点发挥我校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管、理、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加强学生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第二阶段:临床检验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即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学习阶段,历时三个学期。此阶段充分发挥我校临床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学生临床检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创新思维和循证医学思维培养为主,把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的内容融入此阶段,以适应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师生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51-03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大等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同时,论文购买、、伪造数据等问题的曝光,以及学士论文抄袭剽窃[2]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受到社会质疑。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主体的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和行为将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江苏高校师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和需求,为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5月先后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南京市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师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时间精力投入、沟通交流、认知态度,以及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条件保障等。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3.2%;理工类、经管类、文史法哲教育类、农林医药类学生分别占46.1%、34.1%、11.7%和5.9%,艺体等其他类别学生较少。运用SPSS建数据库,对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认知、行为与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和江苏大学对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教师17人,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6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受访教师的专业类别主要为理工类和经管类。
二、主要结果
(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态度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最后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实习或找工作,其次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复习考研,这分别占18.5%和17.5%,还有约3.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补考等其他事项。尽管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调查对象中,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占15.2%和12.7%。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多一个教学工作流程。”
同时,问卷调查对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到定稿的预期完成时间差异较大,平均值为64.2天,标准差为50.6天,预期时间分布为:1个月以内占37.4%,1~2个月占25.3%,2~3个月占16.4%,3个月及以上占20.9%。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巩固专业知识居首位,占71.8%,其次是训练科研能力,占51.0%,再次是提高写作水平,占49.9%,认为能增加交流能力、师生了解、团队合作和接触社会现实的比例在30%~40%之间,只有3.8%的人认为没有收获(详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
(二)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前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积累的综合体现。在1183名调查对象中,16.3%的调查对象没有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经历,61.4%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竞赛实践活动。在有前期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或竞赛实践活动经历的调查对象中,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次数不多(详见表1)。在日常学习中,只有25.8%的调查对象经常关注搜集相关学术论文资料,60.7%的调查对象偶尔关注,13.6%的调查对象几乎不关注或从没留意。调查还发现,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 课程,其中,认为很有帮助、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比例分别为6.9%、27.8%和55.9%,只有9.4%的调查对象感觉说不清或没有帮助。
表1 调查对象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情况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情况
调查时,93.7%的调查对象已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以师生双向选择居多,占47.8%,其次是统一指定,再次分别是学生选教师和教师选学生,还有2.1%的学生不知道是如何确定的(详见图2)。指导教师的职称以高级职称居多,教授和副教授各占30.9%,讲师占30.7%,助教占0.7%,另有6.8%的学生不知道指导教师的职称。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各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院系导师确定方式不同,有低年级就实行导师制的,有双向选择的,也有统一指定导师的。通常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会继续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论文)。
图2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
调查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导师指定和自身兴趣,两者分别占37.8%和36.0%,来自导师科研项目的占15.0%,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占6.4%,2.6%尚未确定,其余来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其他选题。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方式多样化,以当面指导为主,占69.7%,电话指导和网络信息比例相当,分别占31.4%和30.0%,尚有0.8%的调查对象未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访谈中,教师也表示:“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网上、信息、电话、QQ交流”。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程序、选题、字数、格式、参考文献、外文翻译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
(四)主要问题
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投入不足,这占调查总体的57.1%。其他突出问题有:不知如何写论文,占44.5%;外语翻译困难,占29.3%;自己重视不够,占24.6%;经费设备有限,占22.5%;缺乏教师指导,占20.7%;不知如何选题,占17.7%;抄袭/同学,占3.3%;其他的如专业知识不足等,占0.3%。对突出存在的时间投入不足、不知如何写论文两类问题深入分析表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之间差异显著。理工类学生自认为时间投入不足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而农林医药类学生不知如何写论文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详见表2)。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尽管多数高校明文规定每个教师最多带6~8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但有的院系由于师生比偏高,存在一个教师带20多名学生的情况,加之教师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繁忙,导致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访谈中,教师也多次提到“现在的学生不重视不努力,论文质量下去了,日常教学也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主要取决于导师的责任心”。
表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的列联分析
注:*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五)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指导教师在研究方法、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予以指导,选择比例分别为39.9%、38.0%和30.2%,而选择需要格式规范方面指导的比例仅为12.8%。实地访谈显示,教师最大的需求是学校优化管理、认定实践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多数高校采用或即将采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过程管理,但在网上提交材料的同时往往需要教师提交纸质材料,教师认为“系统、纸质材料都用,工作量大,没有体现优势”。有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没有工作量,教师坦言“没有工作量,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利于学生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表示“有了前期投入,后期好做多了”。
三、结论与建议
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本次研究中高校师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存在问题与需求,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教育,深化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列为大四学年最重要的事情,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此造成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而相关研究表明,整个过程没有三四个月踏踏实实地工作,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3]因此,学校、教师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处理好实习/找工作、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三者间的关系,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精力投入。
第二,夯实基础,强化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方面,有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讲座 / 课程,且九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指导讲座 / 课程对毕业论文(设计)有帮助;另一方面,六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竞赛 / 实践活动,近两成的学生没有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经验,导致学生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准备不充分,缺乏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借鉴基于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训练体系[4],建议高校将课程论文常态化、学年论文制度化。同时,打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关联,使毕业设计(论文)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第三,优化管理,发挥教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引领与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和质量保证。[5]高校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精简管理程序,减轻教师负担,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中。同时,应认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竞赛活动的工作量和业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此相应,教师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开展原创性、应用型研究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积极主动发挥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类学生需求和各阶段工作特点,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水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78-79.
[2] 何方永.高校学士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68-70.
[3] 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西南石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制定了以“在坚持育人为本,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融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和谐发展,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以“方向性、主体性和层次性原则”为遵循原则的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加强组织保障,建构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和运行机制
西南石油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领导重视,机制健全。成立了分管该项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全面推动学校该项工作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实行分工负责制,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任务分解,并将该项任务纳入工作考核,为工作所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加强高校间的基地互动,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西南石油大学借助四所院校(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平台,联合举办大学生科技、学术、文艺等文化方面的交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加强校际间的联通、协作,发挥所长,各尽其能,取长补短有效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
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
西南石油大学利用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成功将两者结合,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绩。具体有以下四中做法:第一、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平台,在各学院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二者相互渗透,共同推进;第二、加强网络建设,通过微博等新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第三、通过“安东论坛” 、“我的中国梦”等系列主题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第四、加强学生公寓管理站建设,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有效融合。
4.建立和完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将校园与社会连接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西南石油大学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完成了“专业知识生产实习、社会责任暑期实习、勤奋励志创业实习”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学校分别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230余家企业签订生产实习协议,送出在校大学生12000余人次进行生产实习;暑期社会实习由校团委集中组织选拨优秀的在校大学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队进行“支农、支医、支教”三下乡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学校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习,校联合招生就业处、团委、科技园、经济管理学院四个部门成立辅助大学生创业的组织机构“创业者联盟”,通过为学生提供政策、场地、管理技术支撑以及联合当地政府免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工科同学专利或技术的转化提供后勤保障,也为文科类同学灵活就业创造条件。
5.构建 “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互为交织”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学校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设立文化艺术学校,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结合”。为具体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升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学校于2010年3月成立了“文化艺术教育学校”。该学校的创立旨在重点突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个性培养,对教学计划中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给予重点扶持,有效落实“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文化艺术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模块,即:人文素养和艺术欣赏。旨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审美品位。教学活动也主要分由两种模式来进行,一是文化艺术类课程讲授及培训,一是文化艺术类系列讲座。文化艺术教育学校对全校全日制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同时,文化艺术教育学校在每周末或工作日晚上安排1—2次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其间,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演讲,内容涵盖人文社科、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使学生在聆听中与大师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点燃更耀眼的火花。
文化艺术学校组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由分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任校长。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将大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艺术学校的活动。
第二、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三课堂。课堂和活动做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载体都有其共同的不足点,就是不能从细节着手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因此,学校设立学生工作公寓管理站,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三课堂,将所有与学生有关的党建、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重点工作的重心前移真正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切实为学生服务。
6.创建和谐校园,保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通过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活、塑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等方式,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7.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界定文化素质教育基本内容、基本范围以及明确发展方向的和趋势的重要方式,是确保我国高校顺利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西南石油大学在导向性、整体性、持续性和灵活性原则的基础上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组织领导与条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途径与方式、实施效果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效果进行定期测评,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为该项工作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为确保评价效果的客观性,评价指标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本身就是教育的主体;另一方面,评价的主体还引入了毕业生用人单位,将其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作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这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西南石油大学创新文化素质教育的模式,适应新时代国家对高校提出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为各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庞洁丽.建设创新型国家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硕士论文2011.5.
[2] 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的核心使命(大学·问道)人民日报 2012.09.08.
[3] 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1,1(3).
[关键词]持续实践;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DOI]10.13939/ki.zgsc.2016.24.066
实践环节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切实保证教学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且在各类实习实践教学环节都应制定严格的工作规范,明确各类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等内容,使学生能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1 构建一套专业实验、社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的一体化实践体系
根据传媒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一般可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兴趣拓展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专业综合项目实践教学六大部分。第一,课程实践是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的各类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实验课程等统一组织教学的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相关原理。第二,课程设计是结合培养方案要求而进行的专业类综合性训练,包括针对不同年级开设的课程设计和综合课程设计,旨在加强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毕业设计(论文)及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第三,兴趣拓展实践教学是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包括学生工作室、兴趣小组等对优秀学生进行的课堂外教学,旨在让他们参加具体的科研项目,对传媒实践有一定的认识。第四,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让学生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充分的接触社会、接触行业知识,进行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教学包括寒暑假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活动。第五,毕业设计是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主要指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的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专业综合项目实践教学可在大四年级开设,主要包含综合项目实践及指导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整体意识,让学生全面参与实体项目,与毕业实习密切结合,并为毕业设计及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2 每学期间断实习,四学年持续社会实践的新模式
一般说来,学生的实习都设置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年,由于实习时间有限,且较为仓促,并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专业不足,也无力再去弥补专业知识的缺失。传媒专业是一个特别强调应用型的学科,因此学生在高校期间,应从低年级开始就进入传媒行业实习,这样使传媒企业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让学生不断接触行业,关注传媒业动态变化,传媒企业也不断接触各个层次的传媒学生,对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提供指导意见。故可将实习期分配到各个学期的寒暑假,让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完成长短不一,且每学期间断实习,四学年持续进行社会实习实践的一种新模式。这样既保证了实习锻炼的质量,又有机会提高学生传媒实践能力。既能着力推进实践技能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到学思结合,巩固传媒专业知识;也能使学生及时关注传媒业的动态变化。
目前,各行业、各部门招聘都会对应届毕业生存有偏见和不公平性,很多单位都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工作经验,而让应届生具备工作经验需要高校和行业内的公司进行紧密的合作,让高校与社会无缝对接,让行业在高校中按需定制人才,也让高校根据行业要求按需培养人才,让学生毕业时就能具备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故每学期间断实习,四学年持续社会实践的模式有助于传媒企业参与到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中,为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出力。
每学期间断实习,四学年持续社会实践的模式,具体实施如下内容。
第一,大一年级寒暑期,2周+4周,认识实践,进入传媒相关公司、企业、电视台实习,初步认识传媒行业。第二,大二年级寒暑期,2周+4周,转段实践,进入传媒相关公司、企业、电视台实习,重点了解自己所学传媒专业的专业前沿动态及专业核心知识。第三,大三年级寒暑期,2周+4周,专业实践,进入传媒相关公司、企业、电视台等单位实习,重点将已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掌握专业领域前沿知识、技术等,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点。第四,大四年级,2个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点,进行专业岗位实践,进入岗位角色。经过四年持续实习实践,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而且根据每年学生实习的单位反馈,也为学校提供了人才培养意见和要求。
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高校的实习实践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传媒学生的每一个实习实践活动必须进入传媒相关的公司、企业、电视台等单位,才能得到社会锻炼,也能真正地了解市场需求。
鉴于此,高校需在“互惠互利、双方受益”的基础上建设实习基地,必须从校企双方长期利益考虑,立足于高校依托的传媒行业优势、高校所在区域位置。学校和企业可以在科研、教学、培训、实习实践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合作。通过教师进入企业展开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开创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此外,传媒行业校外实习基地要想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品牌基地,除了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以外,还必须鼓励高校和传媒企业联合开展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申报立项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承担高校大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享受到相关的国家政策,不断改善实习基地条件,从而提高校外实习质量。
4 校内实验平台的综合化,搭建适用于传媒领域各专业共同使用的全媒体演播室
所谓“全媒体”是指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通过广播、影视、音像、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
在传媒类高校搭建全媒体演播馆,是适用于各个传媒相关专业的综合化实验平台。全媒体演播馆可结合摄、录、编、播等演播技术环节,为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如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学生均能找到自己的实践定位。
5 结 论
本文根据当前传媒人才培养现状,探索了传媒高校的一体化实践体系,以及大学期间持续实习实践的模式,并根据实习实践需求,在校外积极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在校内,搭建适用于各传媒相关专业的综合化实验平台――全媒体演播馆,使学生能在各个阶段、以各种形式获得实践经验,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开军,刘利枚.面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市场,2016(12).
暑假开始了,忙碌了一个学期的学生们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快乐时光。但是在假期也要做好相对应的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暑假个人计划最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大学生暑假个人计划最新1总算要迎来暑假,大学生的暑假虽然没有作业了,但是2个月的时间还是很长,还是好好计划下吧。
一个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是很多综合因素的“集成”,而决不仅仅靠比如:“学习好”等某一方面的优势就能够成就事业的发展。这些因素有很多,针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我想说有以下几点比较重要:从学生生活向社会生活个人生物钟的调整、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的初步成型、适应社会的个性养成、对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态度的认知。
而由于暑假自身可控时间比较多且集中,因此利用暑假对未来工作中需要的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就这几点分开来谈谈。
首先,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是使大学生学生时代的生物钟与社会节奏接轨的有效办法,漫漫地使自己16年的“假期人生”与社会工作时钟接轨打下基础。这样会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节奏。
其次,大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是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有效办法。
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好”,更多的是需要适应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这必然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拓宽自己学习的领域。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好专业课程,还需要学习很多未来工作中必要的技能,如:人际交往能力、处世耐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等等。这些技能甚至往往比专业学习更重要。而这些技能在学校中往往是学不到的,或学到的东西与社会大环境脱节。为此,大学生很有必要尽量利用假期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第三,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个性的养成。
一个人的性格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但却可以漫漫学会有意识地对其控制,以使其满足个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需要。过于“柔弱”或过于“刚烈”的性格都会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起反作用。因此,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性格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加以“控制”,会对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
第四,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明白“正确工作态度”的重要性。
很多大学生在工作后的1~2年都遇到了盲目地不断跳槽的状况,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引起绝大多数盲目跳槽的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工作态度。
很多大学生在还没有给予企业什么的前提下,就要求这样那样的待遇,包括高薪酬、升职等等,否则就不满意,就跳槽。这样的职业态度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正确的工作态度应该是:塌实肯干,有目的地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很少有企业看不到优秀员工,一切待遇往往是水道渠成。
大学生暑假个人计划最新2前几天突然意识到,如果今年暑假的两个月时间在家里晃过,未免有些奢侈。想想自己本科时凡事都不尽心(打篮球除外),已然落后别人好远。现在抱着去美国读博的计划,若再不努力,一年后必将重复本科申请时的感慨。于是,去做暑期实习的念头冒出来了。
身边的人听到说我想去做暑期实习,第一反应就是“你都要出国了,为啥不趁暑假在家多陪陪爸妈”。说的也是,此番出国不知何时才有时间好好陪家人,这样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打电话告知家里,家里说年轻的时候就该把前途摆在第一位。多么有力的理由!我欣然忘了曾有的愧疚,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近人情。
找实习,我首先想到的是MSRA,于是去惊动系里已在MSRA实习的两个大牛,他们都热心地提供了建议和帮助,只是后来发现MSRA有只招在校生做实习的规定,于是作罢。然后我开始考虑中科院的研究所或者其他IT公司。很快,我决定先去了解北京自动化所有没有实习的机会,一来我想做偏研究而不是偏工程的工作,二来自动化所在我感兴趣的领域算是国内的。接下来事情进展得异常顺利。我把想到自动化所实习的计划告诉了保研在那的同学后,由于我们方向接近,他把我直接引荐给了自己的导师,而他导师又是一个非常非常nice的人,再加上科大学生的良好声誉,就这样,一切水到渠成。我真是个幸运的人!
最后,感谢家人,感谢在这过程中给我提供无私帮助的三位同学,感谢自动化所那两位很nice的老师,也感谢用自己的优秀诠释着“科大学生”的师兄师姐们。
大学生暑假个人计划最新3这两天专家系统的东西终于有点眉目了,心情不错,希望能一直顺利的进展下去。感谢下那位东南大学的朋友,感谢跟他的交流。接下来先好好读文献,准备6号的读书报告,希望这次能做好。这两天状态真的不错,很满足,希望一直这样下去,希望把专家系统做好,把九度做好。
一个学期过的真快啊,不知不觉又到暑假了。暑假,要把实验室的项目做好,希望开学的时候,我的程序有很大的进展了,甚至于争取能有篇小论文出来。因为项目的需要,都拒绝了刘老师的帮助请求了,因此一定要把项目做好,要不然就太过意不去了。今年这个暑假除了做好实验室项目外,一定要好好来武装自己,很重要的一个暑假。好多的书想好好看一遍,php、算法导论、c++primer、stl源码解析、大话设计模式、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呵呵,似乎我很贪婪,因此也经常是啥都没深入的学好。现在计划下暑假两个月的学习打算。
早上:7点起床
上午:8点-9点,英语单词,英语是不能放下的。
9点-11点,专家系统
中午:11点-13点,午饭、午休等。
下午:13点-17点,专家系统。
晚上:17点-19点,晚饭等,在九度灌灌水,呵呵。
除此之外,看点文学书,提高下自己的人文素养,呵呵。
大学生暑假个人计划最新4我是名准备考研的学生现在暑假中想米一份好的英语学习计划 我要精确的比如一天几点到几点干什么等等
我早上8点起床(8到11点)
下午2点开始(2到5点)
晚上不学
真想要一份好的学习计划呀
我以前的计划效果不大所以想要参考一下大家的意见
心得共享:100天全职考研英语学习计划
复习内容:
第一层次:大纲词汇两遍,以谢振元词汇和马德高星火式词汇为载体,选择两本不同的书主要是为了能多一点新鲜感,本来考研已经够枯燥的了,再老对着同一本书,不更愁吗。
第二层次:精细区分不同词汇及其用法,以朱泰祺复习指导中的词汇部分和新东方词汇课堂为载体进行复习;学习新概念2、3册,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层次:以历年真题为中心,通过新东方flash讲解,系统掌握考点和解题方法;同时结合王长喜三轮过关的进度,完成非听力部分。
时间安排:
新概念:2—3小时/天,每天复习2课,先听一听新东方的讲座,他的课讲的挺慢的,不过对教材内容有所扩展,从基础的角度讲,对写作应该有比较好的帮助。11月中旬前底完成第二册,1月前完成第三册。如果能达到目标,应该可以达到考研作文的要求。朱泰祺复习指导中的词汇部分,个人以为这部分是他的精华,其余的是垃圾,不要误会,垃圾也可以再利用的,只是我们时间不多,学就要学精华部分。这部分很枯燥、综合性和难度比较高又容易遗忘,所以把他安排在两次记忆大纲词汇的中间,同时又处于第一次大纲词汇和新东方词汇课堂的中间。(表格传不上来,所以说的比较累,要是我没说明白或是你们没听明白,就再想想)。如果第一遍大纲词汇背的顺利,朱泰祺词汇就从11月初开始,用30天每天1.5小时的'时间完成一遍,如果其他的都复习顺利,就再背一遍,如果来不及就算了,老朱在他的讲座里说要背n遍。
历年真题是复习的核心内容,1.5小时/天,这部分具有综合性的作用,现在才开始复习,即使基础不好也应该放在最先。预计用30天的时间,如果需要可以再延长15天。当然,真题复习一遍是不够的,11月份应该在第一遍的基础上再用1个月的时间再来一遍。王长喜三轮过关,1小时/天,别太当回事,附带的做做,好多东西都是历年的真题,选择这本书主要是因为他有时间安排,其他的考研书多没有这种安排,而且书不是王长喜编的,印刷质量挺好,价格比.
大学生暑假个人计划最新5第一:纪律是搞好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的保障。同学们一定要处理好学习与遵守纪律的关系,人若没有纪律的约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会任意放纵自己,所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学业,更重要的是破环了整个班级。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必定是严格按照纪律来约束自己。有人说:“纪律是执行路线唯一的保证。”在我们集体中,纪律的维护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与义务,严格要求自己,以此来变更班级的班风、学风。
第二:激发学习斗志。斗志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也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潜能,一旦引爆,就表现为强劲的力量。在一这年中,我们一定要高喊:“做学的主人,做读的卓越者,我最踏实,我一定成功。”的口号,把满腔热血带进学习中,将自己带进良好的学习情境里。谁都知道引擎冒烟不是什么好兆头,但往往只有训练有素的技师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麻烦,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愿意学,还要学懂、学透。
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关键是积极的学习、主动的学习。渐渐把自己带进书的海洋中,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爱上学习。古人说:学为立世之本,学可以立德,学可以增智,学可以致用。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人生的极致。在这世间,任何事都讲究公平,公平,人心就平,心平了就和,和谐安乐由之生焉。学习也是如此,你爱它,它也会回馈于你。
第四:制定人生目标,树立崇高理想。在我们中间的许多人,为什么有很多人贪婪、懒惰,那是因为在我们内心世界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在指引,没有崇高理想在驱动,没有坚定的信仰在支撑,甚至没有道德去约束,所以,我们确定目标、理想之后,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有人说:任何一个方向的努力都可以取得成功,关键的是在于人品,重要的是能否坚持!
摘 要: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本文介绍了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取得了系列成果。希望我们的经验对于生命学科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生命学科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平台 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等学校必须努力肩负起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生命学科是实验的学科,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较完善的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学院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源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学习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源,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给予了充分的经费保障。近年来获得国家的相关资助如表所示。
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教学实习、图书资料 、教学改革、骨干教师培训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完备的硬件条件和充足的经费保障。
二、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复旦大学具有良好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氛围和平台:
1、莙政项目
为纪念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莙女士,李政道先生及其家属和朋友自1998年起由私人捐赠设立了“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基金的宗旨是支持二、三年级优秀本科生,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或者社会实践,了解并获得基础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的训练和经验。CURE鼓励学生能在某个研究方向独立提出课题,若是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组,则要求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该生为主完成的子课题。CURE实施9年来,已有310个课题310位优秀本科学生得到该基金资助后,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现据不完全统计,莙政学者现已发表的第一作者SCI论文达30余篇。每年暑假,前一年入选CURE的同学将有机会赴台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进行暑期学术交流。
2、团委“科创行”项目
1999年由复旦大学团委组织立项的“科创行”项目,其宗旨是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大创新空间,推广科技创新的理念。
3、望道项目
为了资助在校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2003年5月,复旦大学开始实施名为“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的本科生学术研究项目。2004年11月,该项目结题通过的学生获准被授予“望道学者”的荣誉称号。因此,我们将这个项目简称为“望道项目”。该项目的基本宗旨是充分利用复旦大学高水平研究性综合型大学的优势,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科学实表说的能力等。该项目的基本特色是采取教师公布与学生自主提出课题相接合的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和课题征集形式,利用一个课题、一个学生和一个导师的方式,通过多层次的课题审核制度和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使学生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受益和成长。
4、创新性实验计划
根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2006年起教育部在我校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工作,旨在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研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实行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学校牵头院系开展该计划。院系管理委员会负责计划项目的申请、中期报告、结题的审核及相关工作。“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范围不限,可以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但必须由学生团队相对独立完成;必须有创新思想,研究过程符合学术规范,并能在一年内完成(特殊项目可申请延长);每个项目可有1—4位学生参加,优先鼓励团队合作的项目;每个项目必须有一位指导教师。
为配合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实施,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鼓励本科生参与平台项目的申报;并提供便利条件,尽可能保证中标项目的顺利结题。表3为学院学生获批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的汇总。
三、在全院营造科研创新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使科研创新成为师生的共同需求和自觉行为
1、加强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网络建设,为学生的科学研究实践提供优良的条件
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资料12万册;生均图书240册;生均经费760元/年;面积500平米。
建立和完善天目山野外实习基地:完成天目山植物、昆虫、脊椎动物的名录编写;制作了1000号的昆虫标本;野外实习论文集5本;野外实习网页访问人数已达万余人次;三次被评为校产学合作先进集体。
2、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同教学、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1994年始,在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中试点“自选实验”:即学生自己确定实验题目和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过程,然后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自选实验内容和题目,在固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自选实验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客观上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生物化学乃至其他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选实验”在生物化学试点成功后向各门实验课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6年始我们又尝试“研讨型课程”的建设,将科研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即在专业课中抽出一个月,由学生自行组团,每团自己确定与专业课相关的题目,通过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给出科学报告,进行答辩比试。“研讨型课程”目前在《细胞生物学》和《基因表达技术》中试点。
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和专业学习与科研活动紧密联系,切实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
3、创建生命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创新人才基金的支撑下,2007年学院创建了生命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资助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能在某个研究方向独立提出课题,或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该生为主完成的子课题,项目必须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科技创新中心负责计划项目的申请、经费的管理、中期报告、结题的审核及相关工作。科技创新中心成立后对学院学生科研资助的范围、力度、项目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早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使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开始参加科研活动
学校、学院活跃的氛围、优良的条件和完备的平台,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和科研成果展,促动和鼓励了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开始参加科研活动,在科研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得到成长。
四、学院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学院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学院先后获得“优秀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优秀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优秀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称号。
2、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多项奖励
3、学院本科生发表多篇科研学术论文。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本科生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成为科研队伍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4、学院学生在全国、全校的其他学术活动中表现优异,频获荣誉和好评。
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在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学、科研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们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总结有益经验, 弥补不足之处, 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Xuanwei Zhou, Juan Lin, Yizhou Yin, Xiaofen Sun and Kexuan Tang. 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Program: a novel cours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life scienc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07, 35(5):322-327.
2、王卫,胡震寰,丁金萍.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1:1-2.
3、夏欧东,曾志荣,杨军,杜华,文民刚. 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西北医学教育. 2006, 5(14):493-494.
4、金莉萍,刘靖晶,孟鑫,汤红明,朱佩筠,曾红丽,邓磊. 构建学生科研平台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医学与哲学. 2006, 8(27):70-71.
关键词:创业 创新 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目前,我国已有300余所独立院校,承担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每年三本院校的毕业生高达百万。成为我国人才输送的一条重要渠道。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成立于2004年,依托青海大学优势专业,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重要议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创业辅导和创新实践等多维立体综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开设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创业教育课程。同时积极开展SIYB创业培训。通过讲授和讨论、访谈、案例研讨、咨询 互动、 角色演练及课外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启蒙创业意识,传播创业精神,使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都能理解创业过程,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创业风险,获得创业激情,为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奠定基础。 在实践环节上,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开展金工实习,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三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四是组建重点实践团队,大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业指导课程开设精细化程度不高,没能达到预期目的。虽然大部分高校均已将创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但事实上,高校的创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大都限于政策宣传、技巧培训的服务工作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但这种应急式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面临就业时的应对能力和综合素质,“零敲碎打”的指导工作显然不具有系统性。通过对现有的创业指导模式研究,认为以下问题,尚有待于进行深入思考:
1.1不同性质的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何精细化、专业化。目前大部分就业指导书均为《大学生创业指导》,但大学生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自身定位、对工作的需求不能一概而论。为此,针对性强,精细化指导的要求呼之欲出。
1.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何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授课模式相差无几,填鸭式的理论教育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不强。建立就业素质拓展室和沙盘模拟企业,寓教于乐,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心灵启迪。
1.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效性的考核标准如何确定。传统的课程有效评估以考试成绩定论,但创新创业能力更应注重实践成果,包括学生创业成功率、创业过程表现、适应能力的评估。
2.缺少专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目前的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师资普遍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革新精神和冒险意识不强,所以在对学生指导时,说服力不强,学生愿意接收的程度不高,加之很多教师本身对创业意识不到位,很难保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久而久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慢慢演变成了政策宣讲,使其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3.创新创业教育认知还停留在表面。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将创业实践停留在一般劳务性的勤工俭学、简单的贩卖上。此外, 许多大学生缺乏项目评估能力,在搞创业项目时,不了解市场,也不懂政策法规,存在盲目性,创业成功率很低。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1.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优势,在院内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系列学生活动。重视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给予创业型学生社团大力的支持,院团委加大指导力度,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密切融入到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寝室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计算机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我院传统、特色学生活动中,以举办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大学生创业方案设计大赛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激发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教育的渴求热情。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竞赛
重视创业科技竞赛的举办,为学生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其他学校之间的竞赛交流。通过自身举办的一系列创业竞赛选拔出一部分优秀学生,邀请指导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积极推荐代表学院参加校级、省级等与创业相关的科技竞赛,为创业积累经验,培养信心,开阔视野。
3.加大对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考核力度
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理论学习之余,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考核,杜绝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表面和形式,根据专业特点,团学组织特点,组建重点实践团队,充分发挥该项工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4.扩大“准就业”政策覆盖面,为毕业生实践、实习保驾护航
学院为保证应届毕业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习实践工作,专门制定了《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毕业生“准就业”管理办法》,在大四年级可以通过工学兼修的方式,在自主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工作实践,此项政策推行以来,深受广大毕业生好评,建议今后应放宽准就业申请条件,鼓励学生工学兼修,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5.加强金工实习的专业性、时效性。
目前,金工实习主要面向学院理工科的学生,是一门实践性技术基础课,而且实习内容多以工艺程序和流程为主,看似与创业教育无太多联系,但是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所应具备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于未来大学生创业仍然具有软实力积淀的作用,同时,对于生产工具流水的了解和熟悉掌握,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未来在本专业创业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经管类学生由于实习面较为宽泛,技术性较理工类稍差,为此加强经管类学生实习的实效性,一方面需要学院的努力,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态度和认知的转变。
6.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依托青海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办学,青海大学的大多数的优秀教师成为我院学生的任课教师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如何发挥这部分优秀人才对我院学生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一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来,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可以学到更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良好方法,最后,通过广泛的与人交流接触,还可以为今后的创业积累一定的人脉资源,但鉴于青海大学昆仑学院的实际情况,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很深入,我院也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前期在该项工作上的一定经验积累,未来将会在本项工作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7.鼓励和支持我院创业指导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
近几年来,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不断重视对我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下大力气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大创业理论教育力度,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创业实践机会,而且从提高为学生教授创业知识的创业指导教师素质入手,每年将我院从事创业指导教育的教师送出去进行专业创业指导培训,不仅使得这部分中青年教师获得了较为先进和具有实践意义的创业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院创业指导教师欠缺和创业指导教师专业素质不足的缺陷,今后我院仍将持续不断的输送创业指导教师走出去学习,进修,争取做到自己培养一部分高素质创业指导教师,从社会邀请一部分创业指导教师,形成内外兼修的创业教师配置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 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 [J].江苏社会科学 ,2012,(5):237-240.
[2] 陈颖 , 李永能 , 葛长荣 ,等. 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6(5):72-76.
[3] 施颂华.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6):91:93
作者简介:
唐于峰(青海大学昆仑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作者信息:唐于峰,男(1963.5―),汉族,青海大学,本科,副教授, 研究方向:会计学
朱丹冰(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16)
作者信息:朱丹冰,女(1984.7―),汉族,黑龙江省巴彦县人,硕士
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邓超(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
作者信息:邓超,男(1987.5---),汉族。青海省湟中县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现状
1.1畜牧兽医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目前,动物医学专业面临招生难而就业形势却非常喜人的矛盾局面。招生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现代畜牧兽医行业不甚了解,许多考生因传统观念作祟或“怕吃苦”而不愿报考;二是畜牧兽医科学及动物检验检疫条件复杂,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更高,考生对从事动物医学工作具有畏难情绪而不敢报考。就业形势好是因为现代动物医学产业和畜牧业方兴未艾,动物性食品安全及共患病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能从事高效无公害饲料生产,畜禽、伴侣动物、经济动物疾病和共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性产品的检疫、检验,兽药及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突出。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关系
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医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所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但就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培养高素质能吃苦、强技能、能创业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目标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科学设置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2]。同时,在实验项目的开设方面,目前主要是开设基础性、应用性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偏低;在实验方法方面,实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使用不够[3]。
1.3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法质量,必须改善现有条件
1.3.1师资内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真正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双手都硬、能做到教学质量好的同时搞好科研与推广、能做到兼职管理与专任教师角色调整适当等“大师”级的优秀教师匮乏,能够独立承担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师也比较缺乏。
1.3.2硬件条件越来越难以适应实践教学要求。随着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扩大,但实验条件并没有相应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实习(技能训练)内容不断增多,现有器械、设备的配套性和可利用度差,促使现有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必须加以改善。
2“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教学目标
“2+1”学期模式也称之为“19+19+5”形式,即全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9周)、春季学期(19周)和夏季学期(5周),将目前的传统每学年两个学期各缩短为19周,增加一个短学期5周,由此构成“19周+19周+5周”的“两长一短”三学期模式。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每年于其中的一个短学期(5周)到企业中去进行生产实习,参加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直接感受市场机制与市场信息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的影响,弥补因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及原有实验室条件限制所带来的不足。针对动物医学专业招生难这一严峻形势,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并实践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效果显著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更强社会竞争力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实现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行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
3“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3.1实施时间
2008年9月-2009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和论证;2009年7月-2010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构建和支撑条件建设;2010年7月-2013年8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实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实施的全面总结。
3.2实施范围
在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动物医学专业(本科)2007级至2010级8个班及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专科)2009级至2011级6个班全面实施。
3.3实施措施
3.3.1“双导师”制共同培养。采用学校-企业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建立以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企业配备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生产实践教学;配备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畜牧兽医法规、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
3.3.2更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能力。以课程组为单位,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泛珠三角区域的相关机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调研,尽快掌握以犬、猫等伴侣动物和猪、禽等小动物及热带地方品种的动物疾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指导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性教学水平。
3.3.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采用“2+1”学期设置、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合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管理环境,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训练养成。加强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训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进行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的应用型人才。
4“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基本内容与合作模式
4.1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4.1.1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包括见习、课程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等几部分[4,5]。见习主要是针对低年级本科学生对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貌。课程技能训练主要开展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6]。生产实习是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岗位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则更多地侧重缩短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磨合期,尽早进入角色,为就业做准备。此外,为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改革原有单纯的技术理论课程体系,以专题形式,增加法规类、企业管理类、人力资源类、市场营销类课程,聘请企业高管为主讲教师,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1.2创新精神培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让学生在二、三年级就有机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掌握动物医学实验的先进技术和综合技能。
4.2探索合适的校企业合作模式不断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积极探索实施“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和“订单融入型”4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4.2.1“研发带动型”助推产业技术升级校企合作共建行业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与企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一体提升。以新产品研发带动校企合作,以应用产品带动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施“跟单式”人才培养。新产品的研发成功,推动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公司将新产品的研发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校企出资共同建设研发培训基地。基地具有开发、研制企业新产品、资料培训技术骨干等功能,学校学生不仅能到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跟随产品到使用该产品的企业,提供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4.2.2“实体融合型”服务地方优势产业实行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联合举办特训班,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共荣共赢。2008-2011年,学校先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江门一德宠物医院、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举办专业班。校企双方根据广东省传统产业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预测,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企业开放车间和实验室,每年暑期一个月及最后一学期接受学生顶岗实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与指导,实习实训期间发放一定补助费。毕业生优先在合作企业就业。参加订单班的同学在校期间享受企业命名的专项奖助学金,受奖率达到50%,受资助率达100%。
4.2.3“智力合作型”与国企强强联合学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智力资源合作,在长期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内涵,共同打造贴近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学校与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积极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动物科学专业(含动物医学)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组建的教学团队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兽医临床诊断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企业每年接纳上百人次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接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接纳一定数量毕业生就业,现已有多人担任分公司经理和主要技术骨干,校企合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阶段。
4.2.4“订单融入型”顶岗实战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举办订单班4个。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企业学习训练期间,享受企业员工待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并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计发业绩奖励。公司投入专项经费,为订单班配备了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设备,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实行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
5“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实践效果
5.1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活动的80%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试验性毕业论文比例逐年增加,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奖5项,在专业期刊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约60篇,获得省、校级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资助项目21个。
5.2实现招生良好形势并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招生与就业形势得到明显的改善,塑造了创业人才品质,缩短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磨合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5.3动物医学专业报考志愿率逐年增长2013级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近70%,其他志愿录取的新生提高12分。要求转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逐年降低,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入学新生共65名,仅有1人提出转专业要求,经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后主动撤回申请,安心就读本专业。
5.4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就业率高。五年来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与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为100%。据不完全统计,社会每年对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由2008年得200%提高到2013年的600%。就业质量高。就业的单位包括畜牧兽医局(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兽药公司、饲料公司、养殖公司、宠物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防疫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教学、科研、兽药与饲料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等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校农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人对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用人单位的意见予以反馈。结果显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担任领导、充当业务骨干或自主创业等成功校友达70%,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6结论与讨论
一、构建制度保障平台
制度保障是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1]学校制定出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和《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赣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赣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细则》等文件从项目的申报、训练及经费等方面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推行教学方法改革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了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teachingmethod)、“双语”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伙伴,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安排学习步骤;精选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学时数;丰富第二课堂,开设校级资源共享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化课程设置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必修课程开设有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预防医学(含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概论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有医学与哲学讲座,选修课程中开设有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自然辩证法概论、循证医学、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创造学等。
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学校注重医学生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倡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一是将学生科学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三早教育”计划(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等)进行科学研究。三是建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五、丰富实践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龙头,以教学医院为主体,以实习医院为补充,发挥附属医院尤其是第一附属医院的示范作用,强调各基地教学质量标准的统一。2012年,第一附属医院组织专家编写了校本教材《赣南医学院临床技能操作标准(第二版)》,供实习生临床技能训练、考核和竞赛使用;组织第一附属医院教师到各基地开展教学培训和示范教学,安排各基地教师到学校培训观摩。通过各项措施的实行,加强各教学基地的日常沟通,促进教学质量标准的统一。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走进乡村(社区),贴近百姓,开展感恩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树立主动沟通、主动服务的意识,学习了解人际沟通技能;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平台,以中心团队与学生小分队相结合的形式,深入县(市)、乡村,以科普宣传、文艺表演等形式为农民服务,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漆艳春工作单位:赣南医学院
按照学校的部署和要求,今年的暑假,我在我爸爸的单位县供电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将这次社会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可以有助于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放假回到家里后,我跟爸妈商量了学校下达的暑期任务,他们都很支持学校的决定,也赞同我在暑期里去社会实践的这一作法,我也觉得这真的是一次自我锻炼的好机会,于是在爸爸的介绍下,我去了县供电局政治工作部。
我刚去的时候,正赶上单位的文明单位复验工作,整个科室的人员都很忙碌。“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认真做,细心做”这是我刚进办公室时,工作部的袁主任对我说的。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开始扛着责任,凡事得谨慎小心。能来这里实习,我觉得对我以后的从业生涯很有帮助,自己也感到很幸运。也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因此心情很忐忑但也很开心。我明白自己要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
主任给我任务是担任文员一职,平时在工作只是接接电话,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接收各部门文件、复印后分发给各相关人员,本部门一些文件的传送、追踪、回收、整理、归档、保存等,部门人员所需求的表单制作、打印,协助主任工作,如整理领导干部工作台面,帮助他们处理一些琐碎、能及的事情。由于是新手,刚开始好做得不完善,幸好本部门的老师的指导。看到他们工作得顺心顺手,很是羡慕,经过一番努力,慢慢的,我的工作也有起色了,并且得到了本部门成员及领导们的认可。
在实习的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我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大学期间的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住的地方离工作地点较远,所以每天7点不到我就起床,就算再热再差的天气,我都和爸爸一起往单位赶。一直以来,我都是依靠爸爸妈妈的收入,大手大脚的花钱,通过这次实践后,我才能体会爸爸挣钱养家的不容易,再也不好意思为了个人的不必要的花销向他伸手要钱。
一个月的暑期实践过得很快,自己慢慢地开始习惯了这种生活和这项工作,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了,袁主任也夸奖我适应性很强,工作能力也错,以后要是暑期还想实践就到他们这来。那时离开时还真有点舍不得呢。一个月的辛苦也是有回报的,拿到我的工资时,真的很欣慰,但是并不是因为有钱可以领,也不是终于结束了打工的苦日子,而是自己的付出有了结果和回报,自己的实践也有了收获,回想一下自己真的觉得很值,自己在这个月里学的东西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虽然这次实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确实从一个学生开始慢慢的转变,思想上也是。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免费论文他们给我留下都是友好和真诚的回忆。我在那里或书本上看到过很多精彩的知识,似乎很容易,又觉得很难。也许亲临其境或亲自上阵才能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
短期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在这其中,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将会让我终生受用。回到家时爸爸妈妈也说我真的变了好多,变得懂事多了,孝顺多了,脾气也变好多了。学校让我们去社会实践真的很有作用,会让我们从中收益匪浅。社会实践让我知道了,挣钱真的很不容易,也明白工作的辛苦,以后也不会再浪费钱了。
社会实践还让我明白了不要抱怨这个社会是如何如何的残酷,因为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改变的,只有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