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心球教学反思

实心球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1 18:4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心球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心球教学反思

第1篇

我市体育中考关于投掷实心球的规定是:原地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并且是要求两脚左右开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1、原地:在球没有出手前,两脚的任何一点同时着地,都应理解为原地,要求两脚左右开立。2、双手:双手同时持球,并用相同的力将球掷出,而不是像单手投篮一样,一手抚球,一手用力。3、头上:球出手时必须是经过头上掷出,而不是经过身体其他任何部位。4、掷:必须有“鞭打”动作,而推、投、抛等投掷动作皆没有“鞭打”。可以提示学生想象儿时玩的“抽陀螺”,所不同的是“鞭打”的用力方向,“抽陀螺”是横向鞭打,掷实心球是纵向鞭打。

开始学习投掷实心球主要是让学生做到两点:1明确此项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投掷实心球能够增强学生腰腹力量和上肢的爆发力。 2培养兴趣和信心。利用实心球创设体育游戏和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实心球是力量和技术的接合,而力量和技术都是靠平时锻炼获得的,只要坚持锻炼,每个同学都能达到理想的水平。3 投掷实心项目是体育中考选项之一。

大家都知道,实心球投掷的完整动作包括:握球和持球、预备姿势、预摆和最后用力

1、握球和持球

握球的方法:十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两手掌,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球的侧后方将球包住,两手手指指向上方,这样有利于发挥手指手腕的力量,(男生两食指接触,女生两食指中间距离为1-2厘米),两大拇指紧扣在球的后上方成“八”字,以保持球的稳定。握球后,两手下垂自然置于身体前下方,这样可以节省力量,在预摆时增大摆动幅度,握球和持球时应注意:①球应握稳,两臂肌肉放松;②在动作过程中能控制好球并有利于充分发挥两臂、手指和手腕的力量。

2、预备姿势

两脚左右开立,比肩稍宽,脚跟稍微离地,两手持球自然,身体肌肉放松,重心落在两脚中间,眼睛看前方。

3、预摆

预摆是为最后用力提高实心球的初速度创造良好条件,预摆次数因人而定,一般是一至二次,当最后一次预摆时,此时球依次是从前下方经过胸前至头后上方,加速球的摆速,此速上体后仰,身体形成反弓形,同时吸气。这时的呼吸很重要,在出手的时候把气快速的呼出来,最好能喊出声;这样有利于力量的爆发和学生的兴奋,同时球也能飞的更远。

4、最后用力

最后用力是投掷实心球的主要环节,动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球的初速度及抛球角度。最后用力动作是当预摆结束时两手握球用力积极从后上方向前上方前摆,此时的动作特点是蹬腿、送髋、腰腹急震用力,两臂用力前摆并向前拨指和腕,旨在提高手臂的鞭打速度。

在日常的教学训练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易犯错误,同时也摸索出纠正方法:

1、投掷实心球时腕指无用力。

原因:持球手指完全放松,手指、手腕力量差。

纠正方法:要求持球握球时两手手指应适度紧张,可以用铅球进行抓握练习;注意发展手指、手腕力量。

2、投掷实心球时两个肘关节过早下降或摔小臂现象,造成出手角度过小。

原因:球出手时肩部前移过早,上臂用力不当,使球出手点低,投掷近。

纠正方法:两个肘关节不能过早弯屈,投球时不能低头,眼看前上方。

3、投掷实心球时腰腹收缩与两臂用力不协调。

原因:投掷时单纯用两臂力量将球投出,而腰腹没有协调做动作。

纠正方法:先进行徒手练习,注意蹬地,收腹,投球协调,再由轻球到重球进行练习。

在投掷实心球时力量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投掷实心球是属于力量型运动,要想提高投掷实心球的成绩,需发展投掷实心球的爆发力,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进行训练:

1、发展局部肌群力量:俯卧撑、引体向上、卧推、举重物练习或爬竿。

2、发展腿部肌群力量:手抱实心球蹲起、纵跳、蛙跳。

3、发展躯干肌群:仰卧起坐,俯卧收背,转体练习、两头起等。

4、用哑铃或重物做上举后仰前摆的模仿练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柔韧性好的同学学的特别快,且成绩很好,所以柔韧性练习也是必要的,我的几点建议是:

1腰腹部柔韧练习:两人互背、下腰、后仰穿越一定高度的橡皮筋等。

第2篇

[关键词]实心球 中小学 跳跃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26-02

引言

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8年第七期栾桂芝、贾冲老师的文章《利用实心球提高途中跑技术》,我不得不为两位老师利用实心球来提高学生的步频和步长方法而叫好。我们知道,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决定于步频与步长,而步长小、步频慢的原因,是由于学生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后蹬不充分,大腿前摆不高,没有髋部动作造成的。两位老师将实心球用于提高短跑途中跑训练中,无疑解决了步长和步频的关系,也使学生对错误动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是经过我们及周边学校的实践,利用实心球发展步频和步长练习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练习效果也不尽理想。我仔细琢磨一下,利用海绵块、废弃的硬纸片等替代实心球,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不利于训练的问题,本文最后还列举笔者将实心球运用教学中成功的做法。

一、疑惑一:实心球做标志物

在发展步频中,原文中将15~20个实心球,依次摆放在直道上成一条直线,每个球间隔1.20米,用站立式起跑姿势助跑。在发展步长中将15~20个实心球,依次摆放在直道上,每个球间隔1.80~2米,让学生站成一路纵队,离第一个实心球10~15米处。巩固直道途中跑时,将20个球分别摆放在两条直道上,两行各间距1.50~1.80米左右,将学生分成相对的两路纵队等等。(具体参见《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8年第七期第42页)

在进行每项练习的时候,教师都应强调:“学生精力要集中,要有自信心,要勇敢的跨越实心球。”文中最后也提到:“应考虑安全因素,要让学生依次进行个人练习,以改进工作为主,切忌采取竞争的练习方法,以避免学生在竞争中忙中出错,导致误踩或误绊到实心球上,造成伤害事故。”

我县有五所中学尝试了栾桂芝、贾冲老师的练习方法。我们在训练中谨小慎微,按照两位老师所提示的方法进行训练,可不幸的事情还发生了,每个学校都有几位训练的学生因为误踩实心球而扭伤脚踝的,有的直接摔倒,皮肤都挫伤了一片。面对这些令人痛心的情况,我们开始反思:当学生在进行步长、步频训练的时候,他们总会不自觉地用眼睛看实心球,跑步的时候技术动作也发生了变形,这一点同我们在进行篮球或足球行进间运球练习的时候强调学生不可以用眼睛看球如出一辙,何况他们的脚下是圆形又硬的实心球;在进行全力加速的时候,他们的步长、步频只要发生一点点变化就有可能踩到实心球。那么,用实心球作为标志物来发展步长、步频练习的时候,势必影响学生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形成,势必带来安全隐患。既然存在如此之高的安全隐患,又影响正确的技术动作形成,我们是否可以进行改良呢?实际上我们只要将海绵块、废弃的硬纸片替代实心球就可以解决安全隐患,也同样达到以摆促蹬、蹬摆结合的技术动作,并能很好地发展步频和步长。

在发展步长和步频二要素时,从跑的技术原理分析:步频受运动神经中枢和肌肉中快肌纤维及面积所占百分比以及其比例成分的增大程度;步长受后蹬能力、上下肢摆动能力等影响。从运动生理学可知,运动员在10~13岁是发展步频的最佳时期,步频又受先天性遗传因素制约,因此在进行学生运动员,特别是初高中的学生训练,我们采用保持步频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步长训练,在训练中采用身体负重练习,例如:负重跑、负重深跳、负重跨步跳跃、负重多级跳等,通过这些练习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后蹬能力;我们还在训练中加入拉橡皮筋抗阻力跑、原地双手持杠铃片进行摆臂练习来提高上下肢摆动频率。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采用最大频率的小步跑,小距离障碍半高抬腿跑,在做这个练习时要求学生腿抬起后要积极主动地去放脚,同时障碍放两排,两排之间的距离同一大腿宽,这样是为了学生在抬腿时腿能直上直下,膝关节始终朝前,快速摆臂、击掌练习,因为人体是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上肢速度的提高会带动下肢频率的增加。不同速度、频率的摆臂和击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实践表明,经过改善后的训练方法更有效果。

二、疑惑二:安排的实心球练习无训练量的要求

通读《利用实心球提高途中跑技术》全文,我们没有发现两位老师对于学生在进行跑越实心球练习时提出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要求,这样不利于其他教师对此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进行运动训练,必须有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要求,只有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达到学生的生理极限,才会有“超量恢复”,运动成绩才会提高。正如孙海平教练所说:“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容易造成疲劳,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疲劳,而神经系统疲劳和机体疲劳会造成整个训练质量的下降,并且低强度的训练不会对专项形成有效刺激也不利于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在进行跑越标志物训练时,一定要有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要求,我们在训练中采用:30米×4,每次休息1分钟,每次进行3~4组练习,每组休息3~5分钟的方式,练习中要求学生用85%~90%的强度完成,并且要求学生在完成最后一块标志物后保持原先动作继续跑15米左右,要让学生在无标志物情况下将跑越标志物的技术动作完成下去,在脑海中形成表象,有利于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形成。

三、疑惑三:练习中无上肢练习

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两位老师的训练全部集中在下肢,忽视了上肢训练,我们在各级运动会中不难发现:“运动员的手臂、腿的比例严重失调以及错误的摆臂等,我们知道正确的摆臂能维持身体平衡,还能够调节步频、步长,只要在训练间隙中融入上肢练习,特别是摆臂练习,必定会提高途中跑技术。我们可以在每组跑越标志物休息时间里进行1~2分钟的摆臂练习,要求训练的学生成弓箭步站立,上体稍微前倾,听教师的口令,由慢及快进行摆臂练习,要求摆臂时以肩为轴前后放松摆动,眼睛目视前方。在进行跨越标志物训练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摄像机等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技术训练,能够让学生清楚的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进技术动作,促进途中跑能力的提高。

四、实心球在球类训练中的运用

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进行灵敏和反应速度训练中,可以将实心球引入其中,在进行篮球、足球训练中可以将实心球作障碍物等。

1.发展灵敏和反应速度训练中运用 此练习可以参照田径训练中发展灵敏性,在此不作过多叙述。

2.在篮球(足球)中运球练习 动作要领:将大约10个实心球沿直线摆放,球与球之间间隔在1米左右,学生将运球过程中必须绕过每一个实心球,运球绕过实心球的瞬间加速要快,体会摆脱“实心球”的感觉。练习提示:可以将实心球不规则摆放,提高学生变向运球的能力。

3.在足球射门(低平球)中的运用 动作要领:将两个实心球间隔1米摆放,练习者距离实心球5米处进行低平球射门练习,以正脚背、脚背内侧、脚尖等形式进行射门练习,足球必须穿过实心球为准,射门瞬间心无杂念,动作一气呵成。

4.在羽毛球(排球)中运用 动作要领:两人一组,相距10米左右,面对面站立,双手或单手做肩上抛掷球练习。要求运用类似鞭打的动作将球抛出,对于羽毛球和排球扣球,羽毛球的回后场球等的鞭打动作有很大帮助。

五、实心球在游戏中的运用

1.传球接力 将班级分为四组,每组排头持球进行跑步,跑至规定位置返回后将球传给下一位同学,哪组先完成为胜利,游戏过程中如果球丢落要在丢落位置处捡起后才可以跑步。

2.看谁滚的准 画一条投掷线,在投掷线前15~18米处画一正方形靶区,每一个小格为30cm正方形,靶区内分为9个小格,每格标上分数。将学生均分四组,每组排头在线后持球,将球滚向靶区,球落在哪一格就得到哪一小格标注的分数,哪一组得分多为胜利。

【参考文献】

[1]栾桂芝,贾冲.利用实心球提高途中跑技术[J].中国学校体育,2008.7.

[2]丁玲娣.实心球在田径中的运用[J].田径,2009.4.

[3]王艳.运用实心球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J].田径,2006.

第3篇

【摘要】以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为依据,首先,分析参与式教学方法概述;其次,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树立学生创新精神、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两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方法中学体育运用创新精神

一、参与式教学方法概述

所谓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期间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推动教学的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充分利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教学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调动全身心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为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提供便利条件,确保学生更好的成长。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措施

1.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树立学生创新精神

参与式教学注重的是参与这两个字,所以教师需要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如在下节课程开始前,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赋予学生自主设计体育活动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再由教师检查并审阅,最后要求学生对可行性的活动方案进行投票筛选,直至选出最佳活动方案。例如,在学习篮球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学生可能会提议进行小组比赛评分或者个体代表竞赛等活动方案,这时便可以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促使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此期间,教师应在活动场地一旁对学生进行辅助,及时指出学生在运功工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加强学生篮球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此外,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体育课堂训练中,可以引进评价环节,要求学生在活动之后对体育活动进行评价,指明某项体育技能需注意的要点与操作原理,并且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由此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凸显体育教学效果。

2.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

体育教师在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组织体育课堂时,需要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与学生互换角色,将灌输式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最大程度的将学生学习的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式学习状态,使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体育技能。同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创设出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实心球过程中,因实心球的抛掷技巧存有一定难度,所以体育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实心球运动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实心球对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当教授实心球的运动技巧期间,教师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使学生熟悉抛掷时肩部与手部发力情况,针对学生训练过程中存在问题给予有效建议。此外,教师应与学生交流互动,与学生在课下建立朋友关系,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用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喜悦与悲伤与教师共享,全面提高参与式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方式运用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意识,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又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于此,初中分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为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作铺垫。

第4篇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增进学生健康为宗旨,承载着用健康武装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作为体育教师,要立足体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不能简单机械、空洞说教,而是要做到“教学做合一”。

一、师生互换角色――教学合一

“教学合一”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再也不能主宰课堂,不能充当“权威”的讲师,而要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当老师进行讲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的“攀爬、钻”一课时,教师没有采用先讲解后练习的教、学分离的模式,而是采取了依托“做”从而实现教、学合一的方式。给每一组学生提供一块垫子,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动作在垫子上自由攀爬,之后,邀请了一名攀爬动作与本课要求相近的学生给全班演示,通过学生的示范活动,其他学生迅速掌握了动作要领,在做中教胜过单独讲授,学生教学生,让学生更加易懂易学。

新时期的教与学没有明显的界限,教即是学,学便是教,生可为师,师亦是生。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工怍,为学生搭建“做”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做”中探究学习。教学合一提升了教学境界,让体育教学更加灵活,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二、讲练互为渗透――学做合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尽量少讲多练,讲练结合,以“做”为核心,组织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边讲边练,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行动,在行动中提升。例如,教师在第一次教学“双手从头后向前抛实心球”时,先给学生讲授操作步骤、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训练,结果原本很简单的内容教了大半天还有一些学生没学好。课后反思,不是学生笨,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理论脱离实际,讲和练没能有机渗透。于是,在另一个班新授该内容时,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直接给学生完整演示双手从头后向前抛实心球,让学生观察教师的动作;接着,再分解动作给学生示范,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动作要领;然后,让学生徒手跟教师学做抛球动作;在学生徒手练习三次后,让学生拿起实心球进行实体训练。学生练习中,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的操作错误进行纠正,在练习中调整动作,帮助他们理解感悟正确的动作。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第一次教学。

传统的体育课大多是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后由学生练习,那种纸上谈兵式的枯燥演说,使得部分学生不得要领,学习效率低下。讲练互为渗透体现了学做合一的思想,在讲中练为学生理解提供了物质支撑,在做中讲为科学练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心力互相融合――做思合一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体育课程的两大目标,体育课不仅要加强学生身体锻炼,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教师要做到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力的同时劳心,达到心、力互相融合。例如,在教学“跨越式跳高”时,教师在给学生演示讲解了跨越式跳高的方法后,让学生逐个练习,部分领悟能力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顺利地越过了跳杆。还有一部分悟性和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连续几次都没能跨越过去,个别学生有点灰心丧气,甚至产生自卑情绪。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获得成功,教师首先鼓励他们不要难过、泄气,然后邀请一名动作协调的学生给他们示范,在示范时教师让示范的学生放慢速度,同时指点他们在观察中感悟从助跑到起跳这两个关键环节。接着,教师带领他们进行助跑练习,重点让他们调整把握好起跳点的位置以及助跑中的步宽与速度。学生在练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逐步掌握了跨越式跳高的技巧,在他们多次尝试并用心体会后,终于调整好步伐与速度,勇敢地跨过了横杆,教师和其他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的胜利鼓掌。在他们初次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让他们再次练习,以巩固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往返接力跑的练习方法,90%的学生能够展示此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教学、分组练习,学练结合的过程,发展速度、力量、灵敏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和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右错肩、立式传接棒,合理的折返方法。

【难点】

传接棒的时机和配合。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同学们,大家在平时都见过快递员叔叔、外卖小叔叔吧?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他们不辞辛苦帮我们搬运快递、快餐,这种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呀?嗯,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精神,也做一名“小小搬运工”,通过接力棒的交接,传递友谊!

2.队列队形练习:进行原地三面转法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队列整齐,步伐一致。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慢跑,绕操场一圈。

2.徒手操:头部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背弓拉伸、全身运动、跳跃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注意事项,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动作到位,舒展大方。

3.专项练习:高抬腿、后蹬跑。

组织教学:两路纵队20米折返高抬腿、后蹬跑。

要求:动作规范,活动关节,拉伸韧带。

(三)基本部分(25分钟)

1.教师示范技术动作,启发学生思考要点。

提问:老师在与下一位同学交接棒时,两人的手型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接棒人右手四指并拢,大拇指张开,虎口向前,手臂深处向前准备接迎面同伴传来的棒,传棒人右手持棒一端,棒立着将另一端传到接棒人右手中。

组织教学:采用双轨队形进行示范。

2.讲解

采用站立式起跑,右手持棒一端,教师发令后,向前跑出,跑至折返处绕过标志物跑回,采用立棒式传接棒技术,把棒传给同伴后站到本队对尾。依次进行,先跑完的队为胜队。(右手递右手,从他(接棒人)右边过)。

3.练习

(1)两人一组原地交接棒练习。

组织教学:两人一组,采用立棒式,一人传棒,一人接棒;五次一组,每组结束之后接棒人和传棒人互换位置。

纠错:立棒式交接手型不正确。

(2)10米慢跑迎面接力。

组织教学:将学生分为4组,进行10米慢跑往返接力,交接过程中体会交接时机。

纠错:交接棒时机不恰当,交接棒过早或过晚都会导致掉棒。

(3)20米快速跑迎面接力跑。

组织教学:将学生分为4组,进行10米慢跑往返接力。

要求:跑动迅速、交接顺畅、折返时转弯半径小(4)分组25米快速跑迎面接力比赛。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两组,进行25米快速跑往返接力比赛,用时时间少的队获胜。

要求:跑动迅速、交接顺畅、注意安全。

4.检验—优生展示

5.游戏“蚂蚁搬家”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四组,在25米内,搬运实心球接力游戏,发展上肢力量。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接力棒20个、实心球4个、竹竿4个、田径场。

五、预计负荷

第6篇

关键词:中考前;体育教学

自体育纳入初中升学考试科目以来,其战略意义十分明显。对学生而言,增强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体育教师而言,提高了体育学科的地位,加强了体育教师的自信心;对学校而言,各级主管部门及领导日益重视对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和投入;对社会乃至整个国民素质而言,更是意义非凡!然而在其实施过程中,尤其在中考前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能切实感受到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它值得我们去反思与探索。

一、初三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体育中考日益受到各界关注,因而很多初三体育教师一心想把学生体育成绩搞好,将每节课用来强化训练考试科目,导致中考前的体育课堂完全沦为应付考试项目的训练场,教师完全成了教练员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往往是各练各的,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拿满分,其余的课堂时间显得无事可做,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因赶不上那些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心里焦虑,产生自卑心理,促使运动成绩提高不明显。在这种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快速的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相反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二、体育中考前的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不同的体质、兴趣、特长,这势必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其中包括(1)学生在这种训练式的教学方式下主动参与不够,不能从中获得乐趣,这抹杀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约束了他们的发展,很多学生因此不喜欢体育教师甚至讨厌体育教师,对体育课也就失去了兴趣,甚至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反感和厌恶,长期以往学生会对体育不感兴趣,终身体育计划不能得到保障,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就很难实现。(2)学生在一个缺乏趣味性的体育课堂中所获得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体育成绩的进步不明显也是理所当然的,另外学生在课堂上训练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体育成绩好的同学很快完成测试项目,在剩余的时间里无所事事,甚至还去打扰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同学,而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同学看到别的同学能很快完成任务,势必产生焦急心理,长期这样下去,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体育成绩的提高很不利。(3)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合作与竞争的社会,每个人但要学会能和别人去竞争,同样也要学会去和别人合作,各顾各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之间缺少交流,缺少合作与竞争,长期这样下去,学生会害怕竞争,不会合作,没有团队精神。

三、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改善,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和经验,认真思考,总结了3点想法。

1.让初中体育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初中体育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而不应该收到体育考试的影响,结果却相反好多学校和教师将初三中考前的体育课用来专项训练中考项目,而初一和初二两年却几乎没有涉及这些内容。这种把考试项目与平时教学独立开来的做法不仅让学生苦不堪言,同时也让体育教师处于被动。

2、体育教学形式应多种化

(1)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体育教学应该多样化,初三体育教学也应该如此,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厌学。如今,初三体育课大都是以自然班的形式开展的,教师对学生情况比较了解,但学生情况是各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分层教学。教师可以将各个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小组,再将班级中的体育中考项目达满分、不需要强化训练的学生编入各小组中做组长,负责帮助和督促该小组中未达满分的同学进行练习和提高,对集体率先达标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场景。同时也节省了教师的辅导时间,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帮助那些成绩提高起来慢的同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更多合作与探究的机会、产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2)中考前的体育教学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运动成绩,如:在上跳绳课时,可以采用多种跳绳法,其中包括集体跳大绳、个人跳小绳、跳小绳接力、跳小绳比数等等,实心球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掷实心球,如:后抛、头上、体侧掷实心球,也可以用多种姿势,如:站着、坐在等等,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不会觉得枯燥,甚至很有激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练习了考试项目,同时还爱上了体育课,提高了体育成绩的同时还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体育中考应丰富考试项目

第7篇

一、教学方法和运用

小纸球的做法:用1~2张报纸,用手将报纸揉成一个小纸团,做好属于自己的一个标记便于识别,外面用透明胶布裹紧。

对于不同年级和年龄的学生,我们制作轻重不一样的球以方便不同年龄的学生使用,从轻到重慢慢练习学生的力量和协调性。

1.发展掷远能力。由于场地有限,学生多,投掷项目在很多学校被取消。用纸球代替垒球、实心球,进行各种形式的推、抛、掷的练习,不但使学生学会投掷动作,而且增强了手臂力量,提高了身体协调性。

2.标志物。在折返跑或者换物接力等活动中都可以用纸球充当标志物,简单、轻便,容易收拾。

3.多种游戏。(1)棒球:在练习棒球运动时,学生用手臂代替棒球棒击打另一同学扔过来的小纸球;(2)打鸭子:将7~8个学生分为一组,选2人充当猎人,其余学生充当鸭子,在一定范围内躲避猎人甩来的纸球,被击中者淘汰;(3)夹球跳远:将纸球用大腿或者小腿夹住,进行跳跃练习;(4)击鼓传球:击鼓的时候让学生传球,鼓声停,球在谁的手里谁就表演节目。

4.纸球代替篮球。传接球、投篮。

5.纸球代替足球。运球、传球、射门。

二、教学成果和反思

1.此动作不仅节约了学生体育器材的成本,更可以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我们所使用的体育器材,首先由老师制作一个样品,然后叫学生自己制作,每个人制作自己需要的用具,这样学生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可以使说是一举两得。

2.纸球制作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怎么去制作纸球,比比谁的纸球做得更好、更实用,让更多的学生在上课的同时得到自我满足。

3.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容易教各种动作和技巧。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大的体育用具,往往也需要更多的精力去教。纸球制作既方便了教学,也方便了学生。纸球在教学中可以做到人手一个,安全实用。

4.学校里的体育用具不可能让学生带回家,而纸球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玩耍,甚至还可以带回家里,和小伙伴或者大人进行互动,不仅节约成本,还方便携带。

三、教学注意事项

1.安全教学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虽然纸球很轻,但是也不能让学生乱扔,不能向人群以及玻璃等易碎物品扔。当纸球掉入阴沟等危险的地带不能让学生去捡,也不能让学生在大街上等人多、车多的地方玩耍。

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44-02

心理障碍是指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心理或行为异常。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临场情感过敏,心理疲劳,动机不足,运动感觉迟钝,胆小、疑惑、害怕、慌张等情况,特别是女同学表现得更为突出。部分学生在课上有这种表现就直接影响了老师讲课的积极性,也就直接影响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那么,怎么才能消除中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障碍,是体育老师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积极的、适宜的心理状态能较快较好地学习和掌握各项动作技能,有利于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和要求。中学体育老师有时为了完成体育课教学内容或中考任务,通常只重视学生课上内容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没有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就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胆小、害怕和懒得练习的表现,如果老师没有注意,处理不当,那学生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通过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学生如果出现心理障碍,对教学内容的完成会起消极作用,并且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体育课上有心理障碍的原因

1.学生自己原因造成的。(1)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我国的教育似乎都是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多数人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有好的前途,受这些观念的影响,好多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上不上都行的样子,出发点就不对,把体育课看做是一个要完成的任务,而没有从内心去发现体育的魅力。(2)个人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定。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都各有不同,在体育课上,直观性强,学生们的这些差异一下就表现出来了。有些意志品质不够坚定的学生,在体育课上一碰上有难度或有危险的教学内容时(如背越式跳高、跳马),不想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战胜它,而是产生畏缩心理:算了,反正这也不参加中考,干脆不练习。

2.教师自己的原因。教师在课上没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全部用一个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并且在练习过程中,没有发现这些学生的错误动作或错误练习,没有及时纠错,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老路子、老方法,枯燥、单一也是学生不爱上体育课的原因。

3.教材的内容。中学体育课,有些学习内容比如中考项目,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就很难完成,这就要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二、课上多见的心理障碍

1.厌烦心理。学生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要上体育课,或者没有动力学习,这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那么在上课时就容易萎靡不振、反感,甚至干脆不听讲。

2.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由于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性。对一些必须完成的内容,比如中考项目,由于相对来说,这些内容达标要求较高,有的学生就偷懒,不练习,打闹,影响其他同学。这些就是叛逆心理的表现。

3.焦虑心理。焦虑是伴随着某种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模糊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学生高矮胖瘦、爆发力、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等都不统一,再假如课上听不明白,理解不了,测试成绩不及格,就会产生心理压力,出现各种焦虑心态。

4.自卑心理。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或没有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练习,或练习效果不好,在考试时没有取得好成绩,大家看不起,更主要的是在先天遗传与后期发育上得不到提高,有些学生过分看重自身过胖、过瘦、个子矮等所谓的身体条件,心理老是不平衡,甚至把成绩不好都归结到这里,渐渐的就形成自我暗示了,结果产生自卑心理。

5.唯我心理。与班里同学或者与老师之间关系不协调会使学生产生唯我心理,不爱上体育课,练习不积极,不发力,不合群,配合项目不团结协作,不和同学一起交流,不玩耍,交际范围比较窄,大家也不喜欢他,不爱和他说话,甚至给他起哄,这些都会造成学生的唯我心理。

6.哗众取宠心理。个别学生在课上好表现自己,但是只以打闹、不遵守纪律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打断教学进度,这样只会影响自己和大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初中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项目。男生:1000米,实心球,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女生:800米,实心球,立定跳远,仰卧起坐。

2.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观原因:(2)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信;(2)学生以前失败经验的情景再现;(3)对体育运动科学的无知;(4)教师的单一要求和不自觉的偏爱;(5)列席效应。

3.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1)树立自信,克服自卑;(2)良好的保护、帮助;(3)自由结合成为联系伙伴;(4)教师正确优美的示范;(5)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6)教师要尊重与信任学生,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7)合理的场地器材布置。

四、结束语

体育教师不是下了课就结束教学任务了,上课之前要备课,备学生,课下要有教学反思。由于我跨界教学,还要研究掌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对于学生,要多动脑筋,巧妙合理地组织教学,让大家对体育课感兴趣,每周都盼望上体育课,并且要和学生多沟通,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在这之上,进而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愧对“阳光底下最灿烂的职业”!

参考文献:

[1]马其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4).

第9篇

一、在教学之初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

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某项运动产生兴趣之时,他们就会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如在上篮球课时,如果我们特意少拿一个球,学生发现有一个学生没有球时就会问我们:“老师,少一个球怎么办?”于是就有学生提出与没球的学生一起练习,甚至还会有学生将自己的球主动让给他。再如,如果我们上课之初拿着秒表对学生说:“希望同学们在今天拿出自己最佳的长跑速度。”学生立刻就知道我们将要进行长跑测验了,甚至还会有些学生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架势。

二、在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引导。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1.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

所谓情境是指教师利用不同的方式来营造教学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对学习过程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自觉克服所遇到的困难,最终达到学习任务圆满完成的教学目的。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刨设时,我们可以通过设问的形式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加以引入,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创设教学情境。如,在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障碍?”学生马上就会想到水沟、石头、大坑等等。我们便可紧接着向学生发问“遇到这些障碍时,你们是怎样办的?”学生自然会说:遇到水沟就跳过去或者迈过去,遇到石头、大树就绕过去。这时,我们不妨就势引导,“好,那我们现在就以垫子、实心球、标杆等设置一些障碍,请同学们选择最合适的方式通过这些障碍,好不好?”这时学生立刻就会活跃起来,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如何进行障碍设置、如何通过障碍,说不定还会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呢。

2.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体会创新的快乐

人在创新过程中会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感到无限的快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自主经历由疑而思、由思而乐的自我实现过程。如在我们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徒手操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排一些徒手操,并表演给其他学生看。

3.及时给学生以反馈,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果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多多鼓励学生,表扬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各种成果,同时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与众不同的学习和活动方式,真正实现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三、在教学的结尾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其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

第10篇

摘要: 经过近几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体育评价体系已与新体育课程所需要的新的评价理念不相适应.特别是体育纳入中考科目所带来的思考,促使每一个体育教师的思考,同时也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时代的要求,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而这评价体系应当是多元的,可操作性,才使体育评价体系成为促进体育教育的手段,使评价更趋于合理化\人性化,真实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各门学科注入了活力。同时也给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特别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争论的体育课程中的评价理念又一次摆上议程。课程评价是教育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整个评价体系的合理度是可以影响体育教学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曾经历过几次评价方法的改革,至20世纪末,体育课程的评价与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由于改革中的各方面的原因,评价体系仍然有模糊性,缺乏可操作性,为评价而评价的情况也依然存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全新的评价理念与之相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确定评价标准,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是我国“体育与健康”课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拟就大理市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作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探索教学评价的新的方向,为《全民健康纲要》全面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动大理市学校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

一 .引述资料

1. 引述2003---2006年的中考成绩

2004年和2003年相比:

体育中考测试中的各个项目的测试成绩都提高。男子1000米平均提高10.1??,男、女立定跳远平均提高5.04cm,2.72cm。男子实心球提高61.8cm。女子仰卧起坐平均提高0.74次。

2005年和2004年相比:

男子1000米下降0.3??,男、女立定跳远提高0.08cm, 2.72cm. 男子实心球下降14.4cm, 子仰卧起坐下降0.66次。

2006年和2005年相比:

男子下降5.5??,男、女立定跳远下降3.4cm, 12.32cm. 男子实心球下降46.8cm ,女子仰卧起坐下降1.32次。

综上所述,我市初三学生在03---05年期间各项成绩呈增长趋势,而2006年与2005年相比,各项成绩明显下降,原因是2005年体育中考结束后,由于某些原因,传言2006年初三年级不在进行体育中考,各校就开始放松教学、训练,甚至体育课的时间都被其它科目挤占。到2006年3月10日市教育局发通知,大理市体育中考依然进行。4月10日开始考试,全市各学校就进入慌乱的迎考准备中,出现了大强度、不科学、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晨练、晚练,师生疲于训练。最终2006年各项成绩比往年明显下降。

2. 引述03---05年的初三毕业生的体检资料(以下数据为平均值)

从以上数据看出,我市初中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但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一方面说明学生活动锻炼时间严重不足,课余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学生用眼卫生意识淡薄。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体育中考的实施使广大体育教师激起了工作热情,社会、学校开始关注学校体育,加大学校体育的投入,购买器材,修缮场地,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由于目前的评价体系不完备,与新课程理念相去甚远。以体育中考的形式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对推动学校体育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实施体育考试的目的是引起社会、学校关注青少年的健康,促进学生积极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为培养学生的终生锻炼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却依然用以往的评价体系。学生为分数而锻炼,这样的评价对师生是一种误导。教师只能围绕考试项目组织教学,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究其实,这是一种变向的应试教育。有违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饽新课程理念。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为此,对我市初级中学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应围绕体育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三方面进行评价。

二 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传统上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内容既多又复杂,评价的可操作性较差。根据未来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侧重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

一个教师对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解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工作方向。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也是直指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等方面是否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2 学生喜欢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程度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教学的表演能力,扮演的角色是主角,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坚持参与体育活动,则很少考虑。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将十分重视学生喜欢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程度。因为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只有这样,体育课的目标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2、3 创造性工作能力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我们的一些体育教师习惯于墨守成规,不思创新,加之我们以往只能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去教学,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基本上大同小异。未来的体育课程将给予体育教师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鼓励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因此,对体育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其教学在实现目标的同时是否有新意。是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锻炼,享受成功。

三、 课堂教学的评价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法倍受人们的重视。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似乎反映了一个体育教师的所有方面。于是乎,为了准备一堂体育公开课的教学,为了得到同行的称赞和评委的肯定,教师得花数月的时间精心设计,精心彩排。教师所想的就是如何在这场表演中出色的完成任务。最终,公开课的结果如何就看评委们的意见了,然而,又有多少评委说得清楚好课和不好课的标准呢?结合现代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的理念和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

3、1 “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

传统上,对一堂课的评价首先是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组织是否严密、声音是否洪亮有力、哨音吹得是否富有节奏感受、动作示范是否准确……做好这些方面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如果我们思考一下,学生究竟学到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是否在平时的教学中便于推广和实施?

3、2 “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

在平时的体育课上,特别是在体育公开课上,教师为充分显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往往充当“主角”,学生仅是“配角”。为了演好“主角”,教师则需要学生的鼎力配合。多数公开课为迎合评委的口味而精心设计,课堂上展示的是教师的个人表现能力,并不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然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满足教师的个人表现。

3、3 “只达到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的课不是好课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是否达成,从而使这一目标似乎成了体育课程中的唯一标。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与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发展。

3、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是好课

体育教学虽然离不开运动技能的教学,但它不等于技能教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

现行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内容单一、评价工具和方法单调的问题,这种评价体系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挫伤了许多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许多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表面上看似客观,实际上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未来的体育课程将注重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提倡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以及由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的方向转变。

四、对学生的评价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应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帮助学生学会与课程目标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自己,从而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对学生的评价,即要对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评价,还要注重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制定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1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种标准,结合使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有运动天赋而体育学习成绩好,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和长处明显一些,有的学生则恰恰恰相反。这是个体差异的反映,是必然的结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师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即可制定评价等级标准和评分标准;既可制定有关测试成绩的绝对性标准,又可制定进步幅度的相对性标准。将各类标准的评价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实现评价方法和标准的多元化。

然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体育教师认为某学生的体育成绩好,就“一俊遮百丑”,产生“爱屋及乌”的情感和不切实际的评价。其结果导致体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自命不凡,骄傲自满;而体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自感卑贱、悲观丧志。

鉴于此,体育学习评价要让不同水平、不同天赋和条件的学生都能看到自身发展的起点与潜力,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终结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激发和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控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以激励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2 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更新,增强标准的适应性。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教师不能以学生一时的学习表现来断定其终身的发展情况。体育教师应从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并通过相应的评价,促使学生跨上不断发展的阶梯,跃入成功者的行列。在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决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而是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全面发展。例如,对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失误不能一味地批评,更不要一棍子打死,而是要不断提醒其注意,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反思,并提供机会让其继续练习,为他提供再次成功的机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不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为畏途。

4、3 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历程

由于在体育学习实践中,许多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情意 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创新能力等学习目标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新的体育学习评价非常关注对学习的过程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运用。学校应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记忆特点,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测试记录和评价结果都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以真实记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育学习所发生的变化。当一个阶段结束时,体育教师可以从成长记录中调出与本阶段体育学习相关的内容,发放给学生和家长。为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以便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变学习策略。

五、结语

学校体育是全体学生的体育,只有根据全体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切身需要,从目标、内容和实际操作的评价上全面进行改革,才会使我市学校体育突破传统观念,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卫华 窦丽.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简介[J] 中国学校体育.2006.1P46-47

2 王辉 中考体育改革的反思[J] 中国学校体育 2004年第2期

3 李小伟 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中国学校体育 2006.1P12-13

4 林晓辉 学校体育教育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C] 中国校医 2002.5P462-463

5 夏冬 叶佳春 进步度与达成评价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 体育学刊(第4期)

6 季浏 体育教学展望[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季浏 体育课程标准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第11篇

作者简介:张锡程(1973~),中小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课堂教学练习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体育的教学效果取决于课堂的学生参与度、练习密度和练习技巧。教师对体育教学练习进行理性认知、科学组织、深入反思是从微观层面推进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使体育课堂练习更具有目标性、科学性、针对性。

1练习要明确目标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明确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练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动作要领和动作方法认知。教师根据课的任务细化课的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知道本节课练习,这样激励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兴趣。

2练习要突出重点

体育教师要在课堂练习中抓住基本要素或知识点,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完成教学任务及提高学生的体能,教会学生在运动的基础上,学会动作及练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在重、难上下功夫。例如,在投掷教学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时,应把出手角度作为教学的重点,把自下而上的发力作为教学的难点,重点加以讲解。

3练习要有启发性

“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练习的方法,不仅激发学生对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练习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设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例如,做篮球行进间运球,怎样做到上下肢协调,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讲解怎样在跑动中控球。

4练习要有顺序

在课堂教学练习设计要按照课的内容进行设计,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考虑到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在学生练习中设计顺序很重要,设计合理,利于学习即且容易引起学生们的练习兴趣;设计不合理,前后颠倒只能让学生越忙越乱,失去练习的兴趣。

5练习要有“度”

随意的安排教学的练习难度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在练习中自由散漫。教学内容有适当的难度,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每一堂体育课都应该有一定的难度。设计由浅到深,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突破重难点。例如,在“跑”的训练中,如果每堂课都用30m跑、单腿跳,就显得简单乏味。如果改变形式和要求,增加一点难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耐久跑练习中,利用不同的图形或加入定向越野,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和对定向越野的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练习,且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练习要灵活

教学方法要灵活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最核心的作用,围绕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练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材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这些教学的基本要素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课堂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要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体育教学特点,符合学校教学环境的实际。例如,跳跃教学中,学生常常感到厌倦,提不起精神。如果用不同的跳跃姿势或加入跳跃障碍等比赛方法,学生就能积极参加,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7练习要合理

合理安排练习,发展身体素质,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课的内容不同,任务不同,练习负荷也不同。即使教学内容相同,课型不同,负荷大小也不同。复习课就要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大些。安排运动负荷,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以,在课堂练习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适量考虑学生的运动量,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

8练习要考虑全体学生

第12篇

一、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传统体育教学,主要包括田径、体操和三大球。学习时不分性别、年龄、体质、技术基础,要求统一,忽视了学生个人各方面的差异。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新课程体育教学认为:(1)注重学生的运动发展技能,鼓励学生在自己适宜发展的范围内进行适当训练;(2)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3)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体育教学倡导以“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新课程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营养与健康、养生与保健的学习,增强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通过动作技术原理、项目规则的学习,达到体育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在每一模块教学或每一节课上,都要想方设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包括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诙谐的讲解、规范的示范动作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以竞赛活动诱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坚持锻炼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保证体育课教学必须的场地和器材

学校要按国家制定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建设和修复场地、配置器材。条件好的学校要逐步实现体育器材和设施的现代化,条件差的学校也要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作用。因为,体育课教学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作为教与学的手段、方法,利用室外场所和体育器材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练习,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如果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作保障,就无法开展好体育课教学。但是,由于有些学校的经费短缺,没有条件修建和购置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体育教师可以开发常用器材的多种功能。例如,跳绳不仅能单人跳和多人跳,还可以利用能打结的特性来学习生存自救的本领;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连续跳跃的障碍等。另外,体育教师和学生还要主动自制简易器材。例如,用矿泉水瓶装点沙子代替投掷物,利用旧布、方便袋和锯末制成“足球”,用破旧排球装些锯末和沙子制成实心球等。这样既克服器材的短缺,又能为学校节约经费,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多年来,体育教学形式以班授课顺理成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高中阶段男女分教的教学形式利大于弊。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逐步使体育教学整体改革向着俱乐部制、按兴趣分等级教学的授课方向发展。学生按兴趣、等级分组既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而且有利于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分层教学既可以避免“吃不饱或吃不消”的现象,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提高,加强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每节课留给学生十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可以让素质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又可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差点的同学,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团结协作的作风,完成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每学期抽出两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其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又可使他们体会老师的艰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改进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立体的发展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采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根据这一原则,我们要建立全新的高中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1.改变传统的评价思想,建立新形势下立体全面的体育评价思想。新的课程标准就必须对应新的评价标准,为了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就要通过培训学习、探讨,打破教师心中原有的评价标准,进而形成新形势下对体育评价标准新的认识,为新评价标准制定做好准备。

2.评价内容全面且有选择性。评价内容既要概括运动知识技能、课堂表现、学习过程记录等项目,做到全面,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选择度,加入特长展示,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应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师生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参与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