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毕业总结

医学毕业总结

时间:2023-02-17 01:3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毕业总结

第1篇

医学三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跨入医学校门口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

思想上。我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参加各项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进取;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在临床实习期间,持着主动求学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临床上级医生学习,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学习上。三年来,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圆满的完成了全部课程,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医学专业课程。同时,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在临床检验课的学习中,我对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生化检验,免疫检验,寄生虫检验,卫生理化检验,血液系统检验,解剖学,生理学,内外科等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努力,重点掌握了临床检验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临床检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中也知道了还有许多疾病我们人类是无法克服的,对它还是不了解的,所以,我更加知道自己肩上责任,还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刻苦努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年的学习,塑造了一个健康、充满自信的我,自信来自实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身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改正缺点。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其他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白衣天使的摇篮在等着我去添加色彩!

第2篇

关键词: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07-02

每年六月,都是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日子。在这特殊的六月,毕业生的心态错综复杂,起伏不定。这其中有找到工作的欣喜,也有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既有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有对踏出校园的恐惧,还有同学间复杂的感情恩怨和对学校的抱怨。总之,毕业季的各种矛盾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毕业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特别是班主任,做好思想教育预案,分析和把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毕业生离校前思想教育新思路、新途径,做到以人为本,提前预防,整体引导,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和谐。为此,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实际总结出“六维一体”的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一、开展“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上好一堂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课

每年四月份,各地公务员省级联考逐渐开展,这个时候大部分毕业生都还在考公务员、考研以及找工作的纠结中,对考研、考公务员及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充满疑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工作做到前面,以人为本,耐心细致地做好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建立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消除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恐惧感和迷茫感,教育引导毕业生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首先,我们要认真传达和落实学生处的就业形势分析,积极寻找信息,帮助毕业生客观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用准确的数字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学生找工作、考研与考公务员的关系,宣传当前政府为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国家政策和当地政策,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增强毕业生对毕业后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我们每年四月份都会邀请专业职业规划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观念,克服就业过程中的随意和浮躁。提前打好“预防针”,让学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就业困难做好心理准备,初步引导毕业生合理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以上步骤,使毕业生对接下来三个月可能遇到的情境做好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处理好就业、择业、心理等困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二、健康心理教育

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每年毕业季,除了毕业、离别等正常现象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普遍问题,如毕业前的消极心理、不正常的情感表达、毁坏公物,甚至为了逃避现实而自杀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心理上的问题。为此,有必要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程。这次心理课程的针对性要强,要通过心理暗示和认知行为及生命教育等心理学方法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对正常的分别情绪,正确面对所遇到的挫折并指出适当的发泄途径。总之,要通过特殊的心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毕业生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离开校园,走向社会。

三、法制安全教育——举办一场法制安全讲座

举办法制安全讲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毕业生认为自己即将毕业,置校纪校规甚至国家法律于不顾,以校园“老大”自居。在校内不遵守作息时间,擅自离校,冲动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在校外,频繁的“散伙饭”导致酒后惹是生非等非理性事件。第二个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为了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出校门后能够遵纪守法,顺利融入社会,我们特意举办一场法制讲座。例如,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目前共有三名律师,每年五月份,学生实习回来之后的第一堂课就是让我系的律师讲一堂与毕业生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近三年,所有毕业生都顺利毕业,文明离校。

四、党员离校教育——再举一次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党员的离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毕业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经行一次正式的党员离校教育,通过“再次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的形式,增强党员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树立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心,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争先创优,做好模范,带好头。

五、感恩教育——再说一次感谢

毕业的季节除了即将分别的悲伤,在网络留言里还有毕业生处处可见的感谢话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积极引导好同学们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开展一次感恩教育主体班会。在这个主题班会上引导学生思考在毕业之际还能为母校做些什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安全文明离校。学校也积极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便利温情的服务,让学生对母校留下美好回忆,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进一步教育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关爱。

六、未来有约——写一封给未来的信

毕业生群体虽然心态错综复杂,但都对未来充满向往。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在毕业生离校前都会让学生们写一封给未来的信。在写信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展望未来,还能对大学做一个总结,重新梳理大学的点滴路程。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反应“写着写着眼泪就流出来了”。班主任将这些毕业生的信保存好,等到以后毕业生再相聚时将这些信再交给学生。这封写给未来的信能让毕业生们沉静下来,认真思索那些读书日子的得与失,思考之后的人生规划,鞭策他们为未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奋斗。

“六维一体”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还只是一个探索,实施近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怀着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恩,安全文明离校。针对毕业生教育这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还有很多途径值得我们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智新,冯时林.论大学生法制教育[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出版社,2002.

第3篇

一、制度文件的起草与修订

1.规范管理制度

为规范毕业论文管理,自2009年毕业论文工作伊始,首次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系毕业论文手册》。几年来,针对该手册在论文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多次修改。2011年初,学院进一步明确了院、系毕业论文二级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反复沟通与调研,协助教学部完成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在协助修订的过程中,吸取了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与法学专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规定更加合理,简化繁杂的工作流程的同时加强了规定的可操作性。

2.修订写作格式

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了调整。为此多方查找资料进行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管理经验,结合法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指导教师进行讨论,协助教学部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并结合法学系实际情况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实施细则》。

二、规范流程管理

1.合理安排论文工作时间,召开动员会

根据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要求,从每学年第一学期末开始,提前制订好每一届毕业论文工作的计划安排。召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会议,布置本年度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与要求。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对学生端正学风教育,强调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论文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使学生真正提高对论文撰写的重要意义的理解,自觉遵守学院相关制度要求,认真参加实习,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2.选题的申报与审批,确保题目质量

在毕业论文工作选题的准备阶段,按指导教师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拟定论文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条件和实习案例及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自行拟定题目,并通过选题审批的程序,对初拟题目进行反复修改,做到一人一题,要求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能够与学生的专业更加贴切,切实做到论文选题的规范化管理向分类化指导的转变,提升论文内在质量。

3.指导过程监督

在毕业论文工作进行过程中,按照法学系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安排及时进行监督和管理。分为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检查,前期主要检查指导教师的到岗情况、开题情况、资料查阅的情况。中期针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监控,检查指导过程记录,学生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后期检查毕业论文质量、组织评分及分组评阅。

4.毕业论文格式审查、评阅和答辩

在毕业生实习返校之后,收集各种管控表格,对每一名同学的论文初稿进行格式审查,在总结历届学生答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每一名同学指出答辩技巧和建议,为正式答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正式答辩前,做好准备工作,成立答辩委员会,明确答辩时间、答辩场地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召开答辩分工会,确保答辩顺利进行。

三、规范档案管理

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认真整理相关电子档案资料,做好纸质版资料保存工作。将学生论文、材料装入档案袋,存入档案室备查。按照要求对论文工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填写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调查表,做好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所有档案汇集成册以备教学部检查和教委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互查工作。

四、树立服务意识,保障工作顺利完成

毕业论文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我系毕业论文工作的服务性工作,内容琐碎,繁杂。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为此我建立了论文指导小组分组联系表,指定学生组长负责,定期与学生组长以及指导教师沟通,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总结与反思

在每届学生毕业答辩结束后,认真总结本届毕业论文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发现问题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将建议和意见上报教学部以便于上级部门对我系工作整改的监督,为下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晓飞,天津人,现任职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系。

编辑谢尾合

第4篇

1.研究背景

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自从2001年开设并招生以来,学生毕业前一直采用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通过对近5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成绩总结和分析,发现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部分是理论探讨性文章,部分是简单病例的分析或诊疗体会,论文答辩偏重于对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毕业班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从2010年起,对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具体方式是在原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临床技能考核,以检验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特点的毕业考核模式。

2.考核内容及方法

结合医学教育模式,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巩固临床实践教学成果,课题组加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前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现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2010—2011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相续进行了临床技能考核。

2.1 动员宣传和组织管理

分别在2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基地之前,进行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动员与宣传,使学生带着任务走向实习岗位,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系统一组织部署临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选主考成员、组织考前培训会、监督考核过程及考核成绩分析等。同时,根据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发动全系中、西医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组织考核题库,系部主任亲自把关,保证题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2.2 考核学生范围

中西医结合系2010—2011届全体毕业生,共计434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5级15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8级82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级13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9级64人。

2.3 考核内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参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多站点考核方式。因本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进行论文答辩,同时上交20份不同病种的大病例,因此,我们不再组织临床答辩和病历书写环节。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经过专家对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论证,最终决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际能力的2站式考试。第1站考试为基本操作考试,考查学生西医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规范程度,学生现场任意抽取2道试题,每道试题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现场演示或作答,监考教师当场给分,满分50分。第2站考试为辨证论治考试,考查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依据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完成中医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剂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针对病情,提出中医预防、调护方面的措施与注意事项等,考试结束后由中医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满分50分。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达到60分为考试合格。

3.考核结果及分析

2005级本科、2008级专升本、2006级本科、2009级专升本第1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31.73、30.35、31.46和32.00分。总评成绩分别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绩显示,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4个班共同特点为:第1站考核成绩较高,平均成绩达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绩偏低,平均成绩只达到及格(30分)。

4.讨论

4.1 学生重视考核程度有待加强

2010届毕业生第一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2011届毕业生考试前准备相对较充分,部分学生向往届学生探听有关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考核成绩总体上升。但是,总评成绩上升幅度不大,则说明2届毕业生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专升本的总评成绩高于同届普通本科班成绩,原因在于,专升本的同学已经经历过一次毕业和就业以及专升本考试的历练,他们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认真对待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这一点在我系学生论文答辩时也有所体现,即专升本的同学对待论文答辩比普通本科班学生认真,论文书写质量较好。所以,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引起学生对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足够重视。

4.2 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对于西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扎实,对常规的检体操作都能应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绩良好。但是,中医辨证论治平均成绩只达到合格,说明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但是,传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核结果也提醒我们,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根据专业实际继续进行调整,适当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4.3 考核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以往我系毕业生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书写比较规范,认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随便摘抄一些文章内容,甚至从网络上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只要论文答辩过关,就能毕业。我系组织的除论文答辩之外的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临床技能的热情,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4.4 为参加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做好铺垫

目前,国家已推行执业医师考试、注册制度,这是医科类毕业生从业的必经之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提前预演,学生切身体会考核的方式和难度,对其今后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只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技能基本功,首先要重视临床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还应该对考核方法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多层面挖掘学生的潜力,较为全面、客观地对学生毕业前的临床技能进行评价。

第5篇

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日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了积极探索,并将一直推崇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到“培养临床能力型”的教学模式上来。结合西方的医学教学改革经验,日本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开始逐步推广样板核心课程和“PBL”教学模式。从2001年4月起,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供全国各医学院校参考应用。样板核心课程的实质就是要课程之间的联系系统的进行课程整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挑选和改革,重点在加强临床教学,其总体目标是培养优秀临床医师。根据2005年的调查,日本有66所医学院校已经实施了《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另外,日本一些医学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始追求教授内容新颖化、考试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根本上革新了教学理念、学习理念。PBL教学法病案是线索,问题是平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偏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只充当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角色。其设计思路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PBL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首先它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量当场暴露,并在讨论中加深印象;另外它能锻炼学生文献检索、逻辑推理、查阅资料、总结陈述等多方面能力。1990年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率先实行了PBL教学法,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紧跟其后,其中79所医学院校中有63所(80%)已将PBL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另有13所院校正在计划之中,各医学院校PBL教学时段不同,但所有PBL方案均为与讲座相结合的杂交型。PBL在注重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对本科生临床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开始重视起来,率先引进了PBL教学方法并进行大力地应用和推广,随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对PBL教学方法也开始积极探索和尝试,但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体制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模式。对于如何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和推广PBL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热点话题,也是难点问题,这需要一批高等医学院校和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及一些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科研能力培养。

日本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部分院校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机制。本科生的科研培养计划被作为必须课安排到第四年进行,各院校首先向每位本科生介绍各个实验室的科研内容、导师及实验员的科研方向,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实验室安排导师介绍自己的实验研究,并与本科生相互交流,本科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导师和相应的研究方向。然后在导师安排和指导下,本科生进行一些简单实验以熟悉实验过程、实验仪器及设备。之后本科生通过对实验的熟悉和文献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每周实验开始前本科生都被要求汇报自己本周试验计划,并且实验室将定期举行研讨会,会上学生向导师和其他实验老师汇报自己实验进展,听取导师意见并进行总结。第四年结束后,院校将组织专家以答辩的形式对每位本科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本科生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我国教育部和各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比较重视,专门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基金”等多项基金支持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并且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设立自己的基金支持本校学生的科研项目。本科生首先需要自行联系一位或多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作为自己项目的导师以及数名本科生形成科研团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自己的项目计划书,包括项目内容、时间、预期效果、经费预算等,并向学校组织的专家团进行汇报,经专家审核通过后学校发放经费开展项目,项目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中期,专家组将对项目实行情况听取本科生汇报。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并须向专家组递交结题报告书,专家根据审核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来决定是否给予结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活动不作为必修课,而是在课余时间进行,这大大限制了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但随着国家和各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视和在资金投入上逐年增加,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会参加到科研项目中去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三、临床技能培训。

日本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见习一般在第四年,实习在第五年。由于在第四年、第五年仍然穿插着基础课程学习,所以临床见习和实习周期相对较长。日本法律规定未获得医师资格的公民禁止进行医学操作。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只能在学生和学生或者学生和老师之间模拟医生与病人进行操作。这明显限制了本科生对临床诊断技能和操作方法的掌握。近年来,随着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的出现,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经过培训后的正常人在临床教学或考试中充当病人,医学生在模拟病人身上进行相应的诊疗操作,病人做出相应的表现,整个过程中,模拟病人担当了评估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我国,第三年下学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临床见习在第四年与专业课一起进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由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不十分严格,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见习和临床技能培训部分可以在病人身上进行,但随着2002年4月4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举证倒置”的观点提出以后,患者的权益开始得到充分维护的同时,本科生的见习和临床技能培训资源缺乏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临床技能培训也从科室走进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SP教学法开始推广和应用。但由于需要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充当模拟病人而且培训资源缺乏,目前只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等少数院校开展,且大多数是以“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StandardPatient,SP)的形式进行。

四、临床实习。

日本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要求本科生在第五年开始进入临床实习。平均为40周,共计1100学时左右。从2005年12月开始,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经过临床技能培训后,必须通过公共成效考试(TheCommonAchievementTest,CAT)考试才能进入临床实习。CAT包括计算机考试(Com-puter-basedtesting,CBA)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根据样板核心课程而定。日本的临床实习分为三种:诊疗见习型、模拟诊疗型和诊疗参与型。日本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实习以诊疗参与型为主。住院医师与实习生组成诊疗小组,实习生参加实际的日常诊疗活动中以提高实习生的临床能力。各高等医学院校对实习生采取观察记录、共用考试和OSCE进行考核。其中半数以上学校采取网络版医学测试(NationalBoardofMedicalExamination,NBME)进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结束后,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临床技能考核,考核通过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医学院校本科生一般第五年进入医院实习,时间为一年。实习采取轮转制,学生轮流在各科室实习,每个科室实习三个星期左右。在各科室实习期间,实习生由带教老师一对一指导,并参与到带教老师所在的诊疗小组中,且实习生需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病史询问、病历书写、病人处理和一些常规操作。在每科室实习完毕后,经过出科考试,带教老师给予评定并提出意见,然后科室负责人给予评定合格后,实习生方可转往下一个科室实习。在一年实习结束后,实习医院根据实习生表现,给予评定,评定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五成绩考核和学位授予。

日本各高等医学院校在第六年末自行举行考试,一般为书面考试,也有OSCE形式,但考试内容不同,通过考试者将会颁给学士学位。在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在第五年结束后组织考试。大多数院校都有自己的规定,一般要求在五年内各科考试平均成绩及格、实习合格者准予毕业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后安排。

在日本,当年毕业的本科生可参加当年举行的国家医师考试。国家医师考试一般在每年的2月举行,时间为3天,要求必须有完成本科医学教育的证书才能报名参加考试。考试多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必答题必须正确80%以上,选答题根据当年形势而定。考试合格者后授予国家医师执照。根据日本厚生省颁布的法令,强制要求所有获得国家医师执照者参加毕业后临床培训(man-datorypostgraduateclinicaltraining)或称住院医师培训。毕业后培训一般为期2年:第一年培训内科(不少于6个月)、普通外科(不少于3个月)和急救医学(包括麻醉);第二年培训儿科(不少于1个月)、妇产科(不少于1个月)、精神医学(不少于1个月)和社区医疗服务(不少于1个月)。培训机构分为独立医院、协作医院和行政医院。独立医院为各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或者教学医院,可单独负责毕业后临床培训,而协作医院和行政医院必须联合培训。经过毕业后临床培训后,他们可选择攻读研究生而进行专科培训成为一名专科医生,也可以直接进入社区作一名全科医生。

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在第五年1月份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被报考的高等医学院校院校录取者,可于本科毕业后进入该院校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未参加“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和参加考试但未被录取者可选择参加临床工作。选择参加临床工作者可在所选择医院进行住院医师学习,并参加“全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临床操作部分,两部分均通过者,相关部门授予医师执照和处方权,准予参加临床工作。近年来,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结合国外经验,形成了系统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北京为5年,上海为3年。2013年起,我国将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培训者颁给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受训者通过“全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后方可参加临床工作。

第6篇

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抓好落实

要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必须做好规范化建设, 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国家《执业医师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医疗技术操作常规》等法律法规, 持证上岗。设立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 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对各项检查以《超声技术操作规范》为指导, 规范操作规程, 对操作步骤、方法、程序、结果、图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等检查设立绩效考评机制, 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量化管理, 科学地统计、规范各脏器及常见疾病的检查范围。

2 学科基础建设, 人才是关键

2. 1 无论超声设备如何发展, 科室的持续发展, 取决于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及合理的梯队建设。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晚成熟期。必须分析科室人员的构成及其优势, 做好职业规划及培养方向。从事超声医学工作的人员来源于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专业, 专业的不同, 知识结构会存有差异, 临床医学毕业生临床知识相对丰富, 但影像理论基础原理欠缺, 而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影像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熟悉, 但临床知识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要求, 对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 强调临床技能的学习;鼓励参加医院临床知识学术讲座, 增加临床知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强调超声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影像专业知识的学习, 打牢基础。活跃的学习氛围, 形成专业互补, 强化了综合素质提高。

2. 2 加强在职培训, 全面开展医学继续教育,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专业技术。①打牢基础是关键, 对新入职影像专业毕业人员, 采取岗前临床科室轮转 , 学习临床知识, 拓宽视野, 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了解临床不同专业超声检查的目的所在, 了解本院临床科室发展水平及开展的新技术;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在了解超声专业的基础理论、超声解剖、仪器操作检查方法后, 采取到其他影像专业短期轮训, 了解其他影像专业特点, 诊断优势, 建立大影像概念, 充实和拓展思维模式。在强调理论培训的同时 , 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规范与提高, 要求大家勤于实践, 规范操作并不断熟练。②适时选派工作作风扎实, 安心本职工作, 有上进心的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进修, 进行系统的规范化训练, 并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及科室专业的发展需要, 选派参加不同的专题学习班或提高班, 将让个人的成长与科室的发展前景结合, 激励其发挥更大的工作、学习热情, 使科室人员“人人有专业, 人人有特长”, 既避免了内耗, 又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力量。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 撰写论文。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对一个疾病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军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 让大家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开阔视野。④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 举行专题讲座等。以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

3 强化随访工作

超声诊断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随访临床的最终诊断来印证。通过随访, 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平时将个人随机随访与科室集体随访纳入常规工作, 统筹安排,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室安排专人、专门时间, 下病区或病案室, 针对不同的临床科室、某个病种等进行统一的随访, 并统计分析随访结果,根据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指导科室的下一步工作;个人随访随机性比较大,尤其是个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认识该疾病, 所以随访结果的回报交流, 共同提高尤为重要。完善的随访制度纳入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每月进行随访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才能确保随访顺利实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随访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符合率, 评价超声检查质量。如果超声诊断与病理或手术结果相符, 则总结经验,加深印象, 增强信心。如超声诊断与临床不符, 则分析误诊原因, 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4 规范化留图

超声检查中普遍存在存图的随意性, 尤其患者较多时。为了提高超声质量, 必须规范化存图, 与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 应做图像储存, 记录并存档。图像质量要清晰, 掌握仪器各项物理参数的调节, 熟悉已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 根据个人习惯及患者条件, 调节图像在最佳状态。在眼球或产科检查时, 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声功率输出。对于异常图像保留相互正交的两个切面, 杜绝了以往随意性存图检查中因漏查器官结构而造成的漏诊, 对异常的动态变化和前后对照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 同时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规范化存图使规范化检查真正落到了实处, 规范化存图成为超声检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规范书写报告

超声检查报告书写质量体现了检诊水平。报告单作为一次检查的结论, 必须将实际情况用图文的形式报告给临床和患者。一般项目要齐全, 真实, 必须实名制。必要时, 加填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 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直肠法)。描述检查内容时术语应科学化、标准化, 文字简练, 描述全面、客观, 严禁加入任何主观判断, 既不武断地以图像诊断疾病, 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资料, 杜绝先入为主, 先有结论再有图像描述的思维模式。超声提示或诊断明确提示物理学诊断, 除十分明确的病例外, 不做病理学诊断, 可以提示数种需鉴别的诊断。

6 树立服务意识

超声检查主要是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要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 多与临床医生沟通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其实与临床医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临床知识的过程, 只有结合临床才能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才能谋求正确答案, 达到为患者负责的目的。

第7篇

摘要:伴随着创业教育的进步以及中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尖锐,在中医学类院校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迫在眉睫。中医学类院校毕业生创业教育需要面对的主要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内容、师资、支持、反馈评价等五个具体部分。应用最新的中医学教学理念、设立创业教育、创造创业文化气氛并且对实践教育进行强化等是中医学类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需要进行的主要步骤。

关键词:中医学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们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以及能力,让他们拥有创业的想法,开拓创业思路,具有创业素质以及掌握相关的创业知识,从而具备创业能力。中医学类院校办学是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宗旨的,因此创业类教育对中医学院学生来说距离略远, 而且中医学类院校的专业掣肘和其学科的学习方式以及社会环境对医务工作者的特殊需求性及中医学类院校学生的惯性等原因,在不经意间为中医学类院校学生的创业活动创造了无形的障碍。 笔者在下文中对这些成因进行了探讨。

一、中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1.1创业教育的相关体系以及包括的内容

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一般分为三个大类:一是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的培训, 二是创业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三是创业中有切实作用的技能技巧的学习。 具备创业素质是想要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同时也是成功创业的基础;创业学学科理论是进行创业的前期指导以及必须要具备的知识储备比较常见的有KAB 创业教育或 SYB 基本创业知识等;创业实践使能否付诸实践的前期检测,同时也是理论基础和实际应有的结合、从而形成创业素质的过程。【1】三者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常见结构。

1.2创业教育的师资匹配

创业教育是一项并不简单的过程,而且教师团队是保障创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所以创建一支具有过硬师资条件的团队是很有必要的,有过硬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前期引导对他们的未来创业是有很大裨益的。 研究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事例发现,进行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不仅仅要具备优秀的教育心理、过硬的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还要有某些强大企业里的精英人员、相关方面的专业以及在我们身边的典型事例。

1.3创业教育的辅助体系

想要创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系统,不只要拥有教学管理、研究、实践、基金等组织体系,还要尽可能的加入政府的相关帮助和指导。 中医学类院校毕业生的创业基本只停留在理论平面上,这导致他们不具备现实生活中的实干经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中医学类院校应该对于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进行扶持和相关指导,而有关政府部门也应尽力提供相关帮助,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创业在前期就直接宣告失败。【2】构建一个创业辅助系统不仅仅可以帮助大学创业群体按照中小型企业的合法手续以存在,还可以将政府等部门作为后盾,可以提升小型企业的稳定性。

二、中医学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2.1采用最新的中医学教学理念

要进行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让中医学类院校采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中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中医学专业性质较为严肃而且中医学相关知识极为复杂,传统的中医学教育是以将毕业生定位在救死扶伤和治病救人之上。 而现在中医学理念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一是如何进行疾病以及伤痛的预防;二是对疾病的医疗和诊断;三是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四是尽量防止患者死亡时间提前,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护理服务档次。 1999 年,国际中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纽约成立,而后就确立了全球中医学教育都需要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对临床医务人员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了制定,具体包含七个方面:职业素养、服务态度、个人行为;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应用;沟通能力;卫生系统;资料数据管理;研究思维。所以,现代中医学的最新需求以及传统中医学教育方式存在着矛盾, 现在中医学不仅仅需要毕业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毕业生具备着很强的综合能力,所以中医学类院校的教育重点应该从知识逐步转移到创业精神以及创业素质的方面,从而提升中医学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

2.2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眼下,国内诸多高校极少有开设创业类课程的,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今对于人才的需求。中医学类院校具体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课程改革:一是强化专业基础课教育,为学生下坚实基础,尽量让学生做到学识广博。二是增强文理科的合并,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三是设立综合项目课程,扩充学生们的眼界,强化学生们的非智力因素以及相关能力。

2.3建立全新的中医学创业体系

中医学类人才的培养和创业体制要确立新的目标,先进行人事管理系统的改革,将培养和运用有机结合,逐步将中医学科技人才培养和创业体制由封闭逐步转为开放。首先,面向全球,全面强化中医学类院校培训体系的改革。 要走校与校交流以及与国际合作的路线, 尽力推动教育培训课程的综合、逐步将教育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国际化。 这样的合作交流可长可短,可以进行学术交流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专家互相讲学的手段,抑或使用进修或者共同完成协作课题的方式。【4】 其次,将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充分学习国外创业教育获得成功的经典案例,做到博采众长。

三、总结

付诸实践是大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强化个人能力的空间,对于拓宽专业途径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好的使用社会有着很好的帮助。 中医学类院校应当针对性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比如进行义务诊疗服务、进行社区服务、创业模拟等形式的实践,全面扩充原有的专业实习的固定方向,让他们将所学到的东西付诸于实践,强化学生们创业的能力。 有能力的高校还应该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大学毕业生们提供实践的场地以及练习的环境,还可以选择将毕业设计或者论文等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可以为广大企业提供紧缺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新宝.创业教育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影响及政府推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7):149-153

[2]李丽芳.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评析[J].高教探索,2012,(4):57-61

第8篇

论文摘要:国家经济的发展、朴技的进步使得社会对高水平外语人才的雷求日趁多元化,外语院校所培养的外语通才已难以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我校科技英语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我们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英语与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一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本文从我校科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础阶段教学、高年级教学、毕业分配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的本专业知识,还应有一定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许多理工大学文学院应运而生,诸多大学都开设了辅修专业。外语类院校都增设了专业倾向。我系科技英语专业于1987年设点,1989年正式招生,我们的办学宗旨是为各医疗科研机构培养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英语人才,现今已有四届毕业生。那么,什么是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呢?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是一种以英语为基础材料(basematerial),以另一门专业为增强材料(reinforeement)而锻造出来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reinforeedmaterial)。这种材料比原来单一材料性能优越,具有综合效果。”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路程,我们在传统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努力朝英语与科技(医学)相结合的方向迈进,在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拟从我系科英专业课程设置、基础阶段教学、高年级教学、毕业分配等方面作较为深入的探讨。

1.课程设置

在医学院校办英语专业就必须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及外语师范类院校所办的英语专业,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一特色又只能体现在如何把英语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我们的办学模式就无法沿袭传统的英语专业办学路子,几经尝试、调整,我们科英专业课程设置已基本成型。在五年学制中,总学时4057,其中英语专业课占2698学时(含360学时用英语上的医学课程),汉语及医学课程占1323学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既要考虑到让学生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及获取必备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又要顾及专业倾向,尽量使学生学习到较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从几届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这种模式总体上是比较有效的。

2.基础阶段教学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基础阶段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丰富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学生升入高年级打好扎实基础。

众所周知,公共英语及英语专业近几年都已实行四级统考,统考模式已步入正轨,形成的社会影响很大,无形中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英语水平的杠杆之一,而应试教学也随之产生.这就使得我们在基础阶段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宗旨: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还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其实,统考的初衷是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正确处理好了教与考的关系,“测试就既可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有用信息,也可为学生提供提高学习效果的有用信息.”(Madsen,1983)有了这种明确认识之后,我们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法改革,把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精读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讲某些课文段落,主讲学生不仅要提前备课,还要在课堂上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泛读课上学生不仅要写读书报告,还要定期做classpresentation(课堂表演);听力课要求学生每天作newsreport(新闻报道);语法课上学生根据章节内容提前准备,课堂上根据已有知识或课本内容自己总结须掌握的语法要点,再由教师补充讲解.为配合课堂教学,我们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定期举办英语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英语晚会,鼓励学生办英语学习园地等,并把树立正确人生观贯穿到这些活动中。诸如此类的教学法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上的独立性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在实践中我们又发现,在统考前,学生如果对考试题型、应试技巧一无所知,其水平往往不能得到正常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寓考于教、双管齐下”的方针,把四级统考融汇到正常教学中,每月进行一次AchievementTest(学业测试)。测试以所学内容为主,题型模拟四级统考题型。此外,期中、期末考试也基本类似于统考题型。这样做,既检查了正常教学,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使学生熟悉了统考题型并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从近几年我们学生英语专业四级统考成绩(TEM)来看,我系学生的通过率、平均分均高于全国高校和理工科大学的平均得分,并接近最高平均分,绝大部分学生的统考成绩与平日表现相符.这说明我们基础阶段教学是卓有成效的(见表2).

3.高年级教学

在高年级教学中,如何突出专业特色摆在了首要位置。在基础阶段,为让学生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功,英语专业基础课占了大部分学时,那么在高年级该如何摆正英语课程与医学课程的关系呢?突出专业特色并不意味着英语课程必须退居次要位置,而是指英语课程与医学课程要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说,科英学生可用于医学课程的学时少得多,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较有系统地开设了医学基础课程,学生上理论课、实验课,不上临床.此外,还开设了用英语讲授的医学文献阅读、医学术语,医学翻译等课程,给学生创造了把医学与英语结合的环境。

我们深知在高年级巩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坚持从三年级至五年级开设文学课程,正如国外语言学家所指出的:“既然语言是文学的媒介,那么文学本身就会给我们提供语言运用的例证……从文学作品中也可获得词义、词义的延伸、词义的构成,人们对各种语言形式所采取的不变化的态度以及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关系。"(杜瑞清,1997)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不可忽视文学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社会情况、社会问题,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因此,“要精通一门外语,必须阅读用该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杜瑞清,1997)通过与外语院校毕业生相比,我们发现科英高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逊色于外院学生。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在三年级翻译课上逐渐增加口译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英语专业八级统考,使他们认识到语言知识水平的重要性.我系93级学生在1997年全国八级统考中,通过率为67.65%,而全国平均通过率为55.56%。由此可以看出我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基本达到了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五年级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实习,我系学生基本在系内进行教学实习.我们为每位学生指定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实习期间有教案,写教学体会,实习结束时写毕业论文,严格把好最后一关,让学生在走上社会前树立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总之,在高年级教学中,我们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针,努力将英语语言知识同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在教材、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学生仍时有微言,我们尽量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反馈信息进行必要改革、调整,但总的来讲,我们高年级教学是比较成功的。

4.毕业分配

自1989年正式招生以来,我系已有四届毕业生。现在大学生毕业分配已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国家统分的框子,用人单位直接同学生见面,进行双向式选择,因此,学生毕业去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能间接反映出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各用人单位对我系四届毕业生反映基本良好,有些用人单位,诸如北医、上医等,连续几年向我系要毕业生,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上是很受欢迎的。在往届毕业生中,有14%考上研究生,62.8%分配至各医疗科研机构,可以说,我们的办学初衷基本得以实现。表3为我系四届毕业生的分配去向。

5.结束语

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路程,我们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办学模式在传统英语专业办学模式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性的改革,为国家、社会培养出了一批科技英语人才。但是,医学院校创办英语专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诸如师资短缺,没有适合科英学生使用的用英语编写的医学教材等。但从长远看,英语专业带专业倾向是必然趋势,医学院校英语专业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我们愿意与各位同行一起为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敲

1Madsen,Harold.TeehniquesinTesting.oxfordUniversityPress,1983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3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2

第9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医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25-02

医学教育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临床专业能力的关键性环节[1],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学人才培养的成败。我校结合专业办学特点,经过四年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1.实践课时比例调整。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共计2774学时(含理论课与实践课,除临床实习外),其中实践课占总学时的33%;专业课1278学时,其中实践课473学时,占37%。不断增加主干课程和实践课比例,使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由原来的3∶1逐步过渡到1∶1;并配置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教学实验室,真正做到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且将实践课成绩作为本门课程考核的一个部分。

2.专业相关课程设置强调实用原则。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与专业密切相关西医实用课程学习,强调实用原则。以《影像学》为例,我们规定必须由临床一线的专业教师任教,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为2∶1,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等;这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康复治疗技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了解所需康复的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预后和转归,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3.将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实践教学相融合。为了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适应行业及学科的发展,康复治疗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在重视现代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前提下把中医传统康复理论技术融入到现代康复医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中医传统康复理论及诊疗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既掌握了完整的现代康复治疗学理论与技术,又具备较为丰富的中医传统康复知识与手段。我校在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知识结构的培养上比较合理,现代康复知识与传统康复知识的课时教学比例约4∶1,传统康复教学内容主要以针灸推拿为主,既体现了以现代康复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院校在传统康复教学上的优势。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实践教学环节引入PBL教学法。通过强化以“实验—开放实验室—创新课题—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PBL(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教学法[2],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正确地解决问题。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力。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坏直观地反映教师实践教学的成败。经过四年的专业建设,本学科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共有17人,在职称结构上,以中高级职称为主,其中高级4人,中级12人,初级1人;在学历层次上,以研究生为主,含博士3人,硕士11人,本科2人,专科1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年龄层次上,以中青年为主。师资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走出去”包括选派青年教师去院外听讲座、参加会议、培训,“请进来”包括邀请外院或外校骨干教师、名师前来讲学,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

3.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以及校园科技文化、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学生除进行正规的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外,还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增加学生临床见习机会,利用第二学年假期让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临床见习,同时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基层、福利院等机构宣传康复、认识康复的社会需求等,让学生尽早地接触患者、社会,认识康复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加强沟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多次开展了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专业交流活动,由学生现身说法,大大加强了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使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四年来,学生申请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2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指导学生设计的“调节新型康复台阶机”已申请国家专利等。参加校级竞赛获奖289人次,市级竞赛获奖8人次,省级竞赛获奖7人次,国家级竞赛获奖12人次。

三、加强临床实践基地建设

学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实践基地的条件、管理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保证实习质量,我校制定了适合康复治疗专业的实纲、实习计划、毕业考核实施细则,对毕业实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了巡回教学制度,由学院组成实习检查小组,定期开展实习检查和考核,并与实习生和带教老师座谈,及时写出检查总结,反馈检查结果,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制定了实习生中期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实习生的实习质量;改革了毕业考核模式,分为基础理论考试和基本技能考核,旨在确保实习教学质量,达到实践教学的培养要求。到目前为止,与学校签订康复治疗学专业实习基地协议的单位有20余家,均为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现有的实习教学基地均有PT室、OT室、言语治疗室、理疗室、针灸推拿室、康复病房等,实习医院均开设有神经内科、骨伤科、功能科等,作为康复治疗专业的配套实习科室完全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为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带教老师均为中级以上职称。

四、实习、毕业考核制度改革

我校改革了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和毕业考核模式,学生实习前将进行强化训练,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实习;实习成绩合格后方可毕业,实习中平时成绩占60%,包括工作表现、实习记录和病历考核,结合带教老师和实习基地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态度、医患关系等项目的考评进行综合评定;实习结束时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占40%,以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和康复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代替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答辩的毕业模式;毕业考核包括临床技能考核和综合笔试两部分,其中综合笔试占40%,临床技能考核占60%。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但直接反映出学生实践技能强弱,还可以评测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可以检测学生临床运用能力,而且可以为用人单位把好技术关。

五、结语

医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与能力的培养[3]。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我校康复治疗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以“实验—开放实验室—创新课题—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通过改革,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过硬、适应范围广,由于本专业学生社会需求大,目前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2011届毕业生,共有52人,一次就业率达100%;今年2012届毕业生,共53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4月)已签订协议25人,升学4人,有就业意向17人,目前就业率达86.8%,就业形势良好。以此为契机,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邹菁,仇菲,吴荫梅等.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J].新疆中医药,2011,29(2):58-60.

[2]常华,张琦.“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8):787-788.

[3]张效玮,曾玉.浅谈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2-1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基金项目(GJ2010-185);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JG023)

第10篇

在长学制和高科学素质的宏观背景要求下,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是近十余年来出现的高层次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毕业实习开展课题研究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微生物学教研室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带教和指导进行了分析。

1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特点分析

1.1学制的由来和培养模式国内数家医学院校开展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教育,其宗旨是面向基础医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这改变了基础医学人才长期依赖招其他专业毕业生再重新培养的模式。开设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解决了基础医学的师资问题,可以在医学院校里培养精通医学和理化学科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了基础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的接轨。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分成四个阶段:前两年在综合性大学培养,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程;然后,回到本校后进行两年医学专业基础的学习,其中包含三个月的科研训练;第三阶段为临床实习阶段,学习临床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约一年半;最后一年半返回基础医学专业完成毕业前研究实习任务,拿到科学硕士学位。本教研室自从1997年至今共指导毕业实习学生25名,其中19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在高校任教,占76%,有6名学生进入疾控中心和医院的检验科工作,占24%。可以看出,培养的大部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成为基础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1.2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毕业实习包括学生学习、参加课题组的课题讨论、开展课题研究等活动。毕业实习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增强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1]。毕业实习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特点分析

2.1学生素质特点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学成绩高,生源质量好,有在综合性院校学习数理化基础的经历。学生思维较活跃,科学素养高,具有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整体上学生擅长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如有些同学容易骄傲,但遇到挫折则会气馁,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指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向老科学家学习客观、严谨、求实和刻苦钻研的品质。指导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研究尝试。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自主性强的学生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自主性差的学生实行博士研究生带教的模式。指导教师需要阶段性地监测学生的课题研究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关注程度和辅助作用直接相关。但是,这也给指导教师和课题组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2.2知识结构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属于科研型人才,科研综合素质突出[2]。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具有精和专的特点,适合从事某一医学专业的研究,尤其是基础学科,而不适合临床主干科室的工作。这是因为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时间短,医学专业知识背景较弱,毕业生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和博的特征。尽管本教研室毕业的基础七年制学生的24%的学生从事临床辅助科室的工作,但还是面临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这也是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办学目标(面向基础医学师资培养)所决定,很难解决。学校开设的面向临床医师培养的临床七年制能很好地解决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3]。

3毕业实习的指导模式

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前的一年半时间为研究实习阶段,目标为达到硕士毕业要求,对发表文章不作硬性要求。在实习前,需要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后,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实习。此时,转为所在学生年级和教研室的双重管理。在实习的开始阶段,由教研室统一组织为期两周的入科培训,包括科室管理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培训、仪器使用培训和知识产权培训等。对于病原生物学专业来说,生物安全培训是培训的重点[4]。经实验室主任考核合格后,填写入科登记,并领取许可证进入实验室。

3.1个性化的讨论式实习指导针对每一位实习学生,进行专门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一个系统的研究方案,把前期背景和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提炼出来,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这个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导师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与学生共同讨论并逐步确立课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习过程中,一般由导师指定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带领学生开始熟悉课题组研究,此时,学生主要是熟悉课题组研究方向,逐步参与部分实验操作。在一个月后,导师、高年级博士生和七年制学生共同讨论,在确认实习学生的现有状况和感兴趣的方向后,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进展共同制定研究计划。毕业实习的研究计划与高年级博士生的研究发展方向形成高低搭配的互助模式。在随后的资料查找过程中,高年级博士生参与实验分析,以解决宏观性的背景资料的知识支持问题。在第三个月结束时,完成开题报告,开始实验研究。

3.2课题组支持模式为每位基础七年制学生建立一个支持小组,包括指导教师和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研究辅助平台,弥补了学生能力素质的不足,较好地解决了深入研究所需要的医学复合素质。同时,在具体实验上,将一名博士和一名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分配为一个研究方向,两人需要有总体研究计划和阶段目标,阶段性地向导师汇报进展和成果。这样两人形成了一个发展共同体,两者实验研究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前进。我们在实践中觉得这种实习模式的研究效率最高。在实践中,学生的研究效率提高,创造性得到发挥,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七届学生的实践,毕业生均在省级或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著,超标准完成了学校规定的研究目标,其中一位同学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课题设计大赛一等奖。这都源于在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上做好了统筹规划,在宏观上完善了课题组的支持机制。

3.3研究课题的选择课题选择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强调“点”而非强调“面”,不适合选取需要很强背景知识的尖端课题和系统性强的复杂课题研究。这时就需要在指导教师亲自指导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可把握的创新性课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发挥基础七年制学生创新性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学生容易突发奇想,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尝试打乱或者否定既定课题研究和实验方案,导致课题组的实验计划受影响。#p#分页标题#e#

4存在的问题

4.1毕业要求达到的标准问题基础七年制毕业学生从事研究的时间短,学校对学生毕业没有发表文章等硬性要求,导致毕业学生在成果方面两极分化。一方面,自主性较强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要求较高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同期硕士毕业标准;另一方面,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没有成果,学位论文的水平较差。毕业标准如何要求成为难题。我们发现,基础七年制毕业实习的时间和硕士研究生相比偏短,如果要求过高,则学生负担过重,而且指导教师和课题组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出现了一个学生身后跟着一个专业支持组的模式,影响了课题组的正常研究工作。如果要求过低,则获得硕士学位的门槛偏低,不利于该学制的健康发展。

4.2增加实验研究的时间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短,导致学生潜力不能有效发挥,现有的一个解决办法是增加实验研究的时间,这也就是近年出现的基础医学八年制[5]。在具体实施上,增加实验研究时间,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同时,提高毕业要求标准,达到或超过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在试行中发现效果很好,解决了七年制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通过延长研究时间,提高毕业标准,发挥了学生的最大优势,也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

第11篇

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基层应用型人才,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来源是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首先在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提出,成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随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视[1],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医学教育中也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理念,但对其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措施等诸多问题并不明确。本文就医学本科“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医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大多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老师是来自其附属医院或相关教学医院的医生,承担基础课的教师是基础医学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

临床医生主要是以医疗和科研为主,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方面,对于专业的教学培训和学习用时较少,缺乏专业系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转化能力、传授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需要更进一步提高。他们临床经验丰富、操作技术更为熟练,但是对于写作教案、制作设计课件、如何进行课堂分配、教学方法的总结等方面研究得比较少[2]。

基础课的教师,在本科毕业前,由于考研和就业的压力,没有系统地完成临床实践学习,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基础医学的研究,缺乏临床经验,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即使具有很深的造诣,但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能完成现象机制对策效果评价根本原因拓宽应用,常在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从近几年的教学评教、教学督导等反馈结果来看,普遍反映的是,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青年教师都比较缺乏实践动手的能力、结果实际案例教学的能力等等,实训教学时的指导水平不是很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多数的中年或者资深的专任教师虽然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责任感也很强,但是长期从事繁重的教学工作,没有时间进行进修和实践锻炼,实战经验跟不上,不能及时补充先进前沿的新知识新经验[3]。

医学专业出身的医学教师属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相对薄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医学“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

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仍没有一个权威的科学性的概念定义。人们的共识是“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有“?p证”,即双执业资格证书;又具备“双素质”,即双职称代表的专业能力素质[2]。“双证”和“双职称”,因有简单、可操作的特点,目前成为衡量“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对于医学“双师型”教师双证为:执业医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双素质体现在医师和教师双系列职称。笔者认为,学校应以教育部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为标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院校“双师素质”认定标准。就本科医学院校“双师素质”应主要体现在:既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教学能力: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教学目标运用特定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表达能力、组织执教能力、运用教法能力、激励学习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熟练、教学方法多样等。临床经验: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并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学生;能指导专业实训、实习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医学“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一定临床经验又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最显著特征是把医学专业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此,还要强调的是:好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能力培养者,还应成为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的引导者。

三、培养途径与措施

1.学校制定相应的认证标准和激励机制。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还没有官方和系统的资格认证方式,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这导致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不够深入,同时对培养“双师”的积极性也不高。首先,学校应以教育部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为标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院校“双师素质”认定标准。其次,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双师”进行奖励,在薪酬待遇上和普通教师拉开差距,从而激励普通教师自觉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4]。最后,还要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等级体系,激励已获得“双师”称号的教师持续的进行自我提高。

2.培养途径。(1)开展医学院校学生的“双证书”教育。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师的来源医学院校毕业生。临床医学教师来自于专职的临床医师,因此,在学生毕业后,既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又获得教师职业证书,能从源头上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2)对于没有临床经历从事基础教学的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建立定期到临床一线实习制度,不断增长实践经验,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定期到医院进行实践,面对新的教材模式、新的思维语言环境以及社会医患关系的转变,在临床实践中,接触医生、护士和患者等多重角色,身临其境,体会并思考医院人才需求,并应用相应课程教学中。通过其他途径加强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组织中青年教师参与临床课程的集体备课、听课以及参与临床典型病例的会诊、讨论,通过与临床学科教师的互相交流,实现知识互补,不断提高临床知识的积累和临床经验的培养。经常保持与临床科室的密切联系,注意收集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一些重点章节如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等的典型病例和图片,条件允许下摄制临床病例录像。(3)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根据办学实践,参与教研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临床技能比赛等),以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请专家来校讲座,讲授与本科医学教育有关的教育理论、人才模式、发展趋势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要求教师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修养。(4)网络平台是学习基础和临床专业知识重要平台。阅读中英文期刊杂志如:知网、pubmed、google和丁香园等医学网络平台,可以成为丰富知识结构,是培养医学毕业生的最轻松平台。

第12篇

1.1实习医院临床实习教学能力及水平存在差异

医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医院的医疗水平、教学能力、管理水平对实习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未来自身医德医风的形成起着较大的影响。由于实习医院接纳能力及临床教学资源有限,所以医学院校会联系多所实习医院安排学生实习。各个实习医院由于发展程度不同,所以临床教学的能力及水平存在差异。中医院校在为学生联系实习医院时,由于中医的发展及社会认同度较西医落后,中医类医院较西医院数量更少,而且各个中医类实习医院的医疗及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医学院校为学生安排实习医院时,就会出现实习学生多数想去医疗及教学水平较高的临床实习医院,而对于医疗及教学水平一般的实习医院却不予认同,给临床实习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1.2学校与医院管理对接困难

由于多数医学院校相关附属医疗单位临床教学能力及资源有限,不能够完全接纳本校实习学生,所以多数实习医院和医学院校之间都是非行政隶属关系,二者之间在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模式、重点以及对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实习学生走出学校走入医院后,基本打破原有在校时期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实习医院多个科室轮转,由于多数医院的医疗科室均有自身的管理及临床教学方法,所以容易出现学校与医院的管理对接困难,对实习学生管理缺失,容易造成学校的相关通知、信息传达不畅、临床实习质量下降、临床实习管理“真空”等不良结果,影响临床实习管理效果。

1.3学生就业与升学压力增大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当中,由于近年中医发展相对不景气,中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考研、考博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而由于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医学临床实习较其他专业实习时间要长,多数医学院校都规定学生临床实习时间为10~12个月,而学生临床实习的一年时间也正是学生毕业、就业以及升学复习的重要时段,因此如何处理好学生实习与就业升学压力之间的矛盾是做好临床实习管理的重要环节。

2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管理对策

2.1加强岗前培训提高适应能力

学生开始临床实习之后,学习环境从学校课堂转变为医院病房,面对这种陌生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开始时医学生往往会感到压力较大,在工作中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实现由医学生到临床实习生的角色转变,对初到医院的医学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岗前培训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中医经典知识回顾、问诊查体技巧、医疗文书书写规范、无菌操作与消毒技术、徒手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内、外科急重症的处理原则等医疗基本技能,同时更应该包括学习实习生职责、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介绍医院的组织结构和基本情况,学习临床医学道德规范,了解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医疗辅助内容,这有助于学生走上临床岗位后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促进学生提高自身适应能力。

2.2公平实习分配合理科室轮转

实习医院分配是临床实习管理工作的开端,由于实习医院临床教学水平及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做到公平公正的进行实习医院分配能够对做好临床实习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实习医院分配时,应该合理制定分配计划,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以优秀带一般为基础公平进行实习医院分配。在做好实习医院分配的基础上,要积极与实习医院进行沟通,了解医院医疗科室分布情况,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身体条件等客观因素,合理安排实习科室轮转。公平实习分配,合理科室轮转有助于缓解学生因为实习医院之间差异而造成的心理浮动,能够促进实习学生尽快进入实习状态,有利于临床实习管理。

2.3健全管理体系增强有效沟通

临床实习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医院、学生等多个方面,要保证临床实习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必须规范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临床实习管理体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从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实习医院为单位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医学院校要以实习医院为管理模块建立“学校—院系—医院—实习小组”多层次全面的管理体系。选拔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学生干部来担任实,真正在上传下达、具体执行、信息反馈等各个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医学院校应该加强与实习医院有效沟通,以定期查岗、走访的形式走入医院,了解学生临床实习情况,客观真实记录学生实习表现,有利于临床实习管理工作的开展。

2.4立足专业学习完善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