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测绘工作经验总结

测绘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2-09-12 23:5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测绘工作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测绘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工程测绘;GPS;优势;应用

一、前言

当前,在国际和国内普遍使用GPS作为工程测绘的主要技术,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测量结果,而且缩短了工期,为工程测绘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的依据。

二、GPS测量的优势

GPS测量是现代测量技术极大提升,是种高科技产物,是通讯遥感技术和测量技术的高度结合。GPS测量的优势在于:其定位技术的高度自动化及其所达到的高精度和具有的潜力,此外其测量的速度之快惊人。

原先刚开发研制出来的GPS定位基本上只有一个作业模式――静态相对定位,其速度和精度均为有限。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快速静态定位方法和方式大大提高了GPS测量的劳动生产率。测量精度和速度的要求,促使各种GPS测量仪器推陈出新,GPS全站仪(有的称之为RTK实时动态测量,有的称之为RTKGPS)也研制并生产和应用于工程测量实践中。GPS测量理论与设备的不断发展,使得GPS测量技术日趋成熟,GPS测量功能更加完善,GPS测量应用面更广,并且GPS测量设备越来越小型化、价格低廉化、操作简便化,携带便携化。使GPS测量更加朝着实用化和自动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与完善,使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原先以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技术所代替,从而使得工程测量更加精准、高效、快速和方便与实用及自动等等。

对照于其他传统工程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GPS测量具有如下绝对的技术优势:

1、可以全天候作业,在任何时候、任何气候、任何场合下都能不间断地进行工程测量作业。

2、测站之间无需通视,测站之间可以是高山阻隔、可以是大江大海阻断,只要是测量上空开阔便于信号的接收,则不会影响工程测量的进行和精度。

3、定位的精度极高。一般双频GPS接收机基线解精度为5mm+1×10-6D,而红外仪标称精度为5mm+5×10-6D,GPS测量精度与红外仪相当,但随着距离的增长,GPS测量优越性愈加突出,其测量精度相对于传统光学仪器测量则精度可谓极高。

4、观测时间短,速度极快。采用GPS布设控制网时每个测站上的观测时间一般在30~40min左右,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观测时间更短。时间短,则速度极快,效率极高。

5、直接提供三维坐标。GPS测量在精确测定观测站平面位置的同时,可以精确测定观测站的大地高程。

6、携带便利,操作简便。GPS工程测量仪器,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小型化,越来越便于携带,其测量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简便,越来越智能化,并自动记录存储有关测量成果,甚至处理相关数据。

三、GPS技术在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GPS技术就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缩写,这种测绘技术现如今在工程测绘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种技术的操作程序较为简单,主要是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来完成所有技术上的问题。在工程的测量工作中,采用这种技术可以对测量地点进行准确地定位,同时可以在一定的设备终端上以检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际的工程测量的过程中,采用这种技术可以准确地将测量的长度、角度以及相应的距离等进行准确地展现,并且利用现代化的高精度仪器进行优化。这种技术和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其中所用的检测仪器不需要太多,包括经纬仪、全站仪等在内的相关测量仪器都不需要再利用。部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还提高了测绘工作的准确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技术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以下的方式来进行:

1、在测绘工程进行之前,要组号桩位的设定工作,允许一定的误差产生,但是误差要以厘米来进行计算。但是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还要选择相应的测量技术来做辅助,主要是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虽然重要,但是测量工作所用的时长也应该得到控制。因此,需要在施工平台上展开放样,既保证测量的精度有压缩了时间。

3、由于对桩位的测量和桩心的测量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进行一个环节的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应用到另一个环节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够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这种方式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得到了有效地应用。

4、定点检测工作在整个测量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现代的GPS技术并不能对其进行准确地定位,微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还应该采用相关的测量仪器来进行补充,其中包括测距、弯度等方面。

四、提高GPS技术在工程测绘中应用效率的策略

针对GPS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现状,测绘人员应该在熟练掌握GPS技术的将基础上,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对GPS技术进行优化与升级,使其能够进行动态的实时测绘,进一步的对工程测量的速度进行提高,简化GPS技术的应用操作,从而提高工程测绘的工作效率。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并结合对GPS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市场调研,从提高GPS技术在控制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提高GPS技术在房地产工程与地籍测绘中RTK技术的应用两个方面对GPS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高效应用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以供所需者进行参考:

1、提高GPS技术在控制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在城市建设的控制中,提高GPS技术的应用效率,对满足城市的规划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城市规划要求精度高、使用频繁、控制面积大,所以要对城市的区域之间进行界限的划分。但是,现阶段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城市资源过度的开发,导致城市无法进行合理化的发展。因此,对于城市控制的测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测量水平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的质量与进度。

2、提高GPS技术在房地产工程与地籍测绘中RTK技术的应用

随着GPS技术应用领域的逐渐扩大,使得各行各业测绘工程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与变革,其简单的操作、数据准确性较高的优势使GPS技术受到测绘各界的高度赞赏与推广。其中融入PTK技术的GPS广泛的应用与地籍与房地产的测量过程中,其具体使用与对土地的界限之间的测绘,其准确性较高,可以达到厘米的级别,对各个行业的测绘需求都能够满足。相关的测绘人员通过GIS系统对GPS测绘技术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能够快速、直接的得到地籍图与房地产。PTK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可以应用在勘测定界之后中,能够对界桩的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确定土地的适用范围,并对其的占地面积进行计算。PTK技术是GPS技术在土地实际面积测量中的功能延伸,并且能够在面积计算的同时对其进行检验与审核。PTK不但对传统的操作方法进行了简化,而且对其检测的准确性进行了相应的提高,对于建筑工程中的测绘具有极其中重要的积极意义。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进步,GPS技术也将不断优化,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也将更加深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2017年是 “十三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更是我公司乘势而上、借势而进的突破之年,设备部紧紧围绕公司“三个115”年度目标,从建立完善设备管理体系、夯实设备基础管理、推进设备管理精细化、积极开展增收节支等方面着手,对各项设备管理工作细化分解,逐项落实,在公司各级领导支持以及各部门的配合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管理目标。现将设备部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2017年工作回顾

一、全年指标完成情况

2017年,设备部各项目标工作均按时完成,各项设备管理指标均达预期目标。主要内容有:主要设备完好率均达98.55%以上;按照节点建立起了设备监护运行、维护保养五位一体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无因设备维修任务或因维修质量影响装置减负或跳车情况发生, 5月份、10月份圆满完成了两次DCC装置的抢修任务;9月份建立并完善了设备专业管理体系;10月份完成了特种设备设备人员取证换证工作;特种设备年检工作按计划节点全部完成;费用支出均在全面预算控制指标之内,增收节支效果显著;长周期设备技术谈判工作顺利开展,无滞后现象;全年无一般以上生产安全环保质量事故发生。

二、设备基础性管理工作

1、设备基础管理

2017年,设备部从夯实设备基础管理,持续加强设备基础资料、运行、维护、成本管理等基础性管理工作着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深化专业管理能力,主要工作如下:

一是持续巩固2016年“无泄漏工厂”工作成果,减少物料损失,节能降耗,17年全厂动密封泄漏率为1.07‰,静密封泄漏率为0.11‰,远优于目标值。

二是编制完成了全厂设备的大、中、小修检修操作规程以及设备“一机一档”存档管理工作,逐渐形成设备选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的设备全寿命管理,规范了设备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三是继续强化设备周检及专项检查,设备部全年已累计“周检通报”36期、“周检整改通知单”36次;“专项检查通报”6期、“专项检查整改通知单”6次,检查问题整改率达100%,及时消除了设备日常运行过程中各类隐患;

四是定期召开设备管理月度例会及设备管理专题会议,及时总结本月设备管理工作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各装置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建立了设备管理月报汇报体系,从设备运行维修管理、维修及大修费用管理总结、设备事故总结分析、月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次月重点工作计划等方面对当月设备管理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分析,不断指导、总结各中心设备管理工作,逐步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2、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为提升生产装置设备可靠度,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突出设备专业化管理职能,保障各生产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设备部对设备管理开展了全方位的自查,进一步完善了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开展设备专业化管理模式。

首先,成立设备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评估小组,参照管理纲要,全面梳理设备部现有制度及核心业务流程。设备部原有各项设备管理相关制度进行梳理总结,查缺补漏,对原管理制度进行拆分、优化,最终形成28项设备专业化管理体系文件。对原有7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修订,经过评审对其中2项进行合并,2项进行修订,3项废止,新增4项核心业务流程,最终形成了设备购置计划审批流程、日常检维修工作流程、装置大检修工作流程等7项核心业务流程。

其次,建立设备专业化管理组织机构,编制设备专业化管理手册。为突出设备专业管理职能,2017年设备部打破过去“区域管理”模式,搭起专业化管理新框架,在部门内成立动设备管理组、静设备管理组组、专业施工管理组组、电仪管理组组和综合管理组五个专业。编制设备专业化管理手册,细分专业组的管理职责,推动专业管理向标准化转变。系统梳理,推动工作程序向精细化转变。

通过对管理模式的转变,组织架构的搭建,制度文件的梳理,最终形成了以“一本管理手册统领,一套制度文件支撑,一种运行模式保障”的设备专业化管理体系,全面有效开展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3、精细化管理

设备精细化管理是我部门重点工作之一,为此设备部建立了详细的设备精细化管理方案,积极组织开展管理各项活动,通过努力,各生产装置的设备管理逐步提高,各生产装置管理经评比后,全部达标,详细如下:

一是建立了设备精细化管理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中节点计划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并修订完善了《设备管理规定》,明确设备管理工作流程和管理责任,细化管理规定,尤其是完善大型机组的管理;

二是全年组织油知识及管理培训3次,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督促各级管理人员强化管理意识,细化巡检要点,提高巡检质量,确保油状态良好;

三是组织各中心对现有油(脂)种类和牌号进行科学合理的合并优化,减少11种油(脂),同时积极研究进口油品国产化替代,成功实施PP2装置PRU压缩机油国产化,在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四是设置管理标杆装置,以烯烃中心MTBE装置管理为全厂管理的标杆,组织各装置管理人员对标学习,加大考核力度,督促各级管理人员强化管理意识,2017年全厂各装置管理已全部达标;

4、特护设备“五位一体”管理

为了保障我公司各生产装置长周期平稳运行,确保设备运行隐患及时发现处理,减少设备运行故障。设备部组织全面开展特护设备“五位一体”管理提升活动,制定了详尽的管理提升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各中心建立以设备部经理为组长的特护设备监护运行管理组织机构,对全厂70台关键设备进行五位一体特护管理。根据机、电、仪、修、操,各专业特点,设备部制定了“五位一体”巡检记录表,全方位对各关键设备进行定人、定点、定时、定数据、定周期巡检并填写关键数据,及时发现运行隐患并消除完成,严格执行检查考核机制。

自执行以来,各专业人员均能各尽其责,维护保养、巡检操作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未发生一起因巡检不到位、故障处理不及时等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关键设备停车情况。

5、预防性维修

2017年,设备部全面实行预防性维修管理,要求各中心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开展设备预防性维修各项工作,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设备故障,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对设备故障由事后抢修逐步转向事前预防转变,确保各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

设备部全年共组织了8起关键设备的事前故障处理,保障了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主要如下:组织专业检修单位,提前处理完成空分装置氮压机高速轴轴承温度高的设备隐患;对DCC装置丙烯压缩机主油泵小透平驱动端轴承箱温度进行重点监测,当温度报警后当机立断组织抢修,成功避免因压缩机油压波动导致的连锁停车;邀请烟机厂家针对DCC装置烟气轮机运行振动波动较大的情况进行状态分析,并紧急进行解体检查,成功避免烟机转子叶片的磨损隐患;及时对4号锅炉给煤机、送风机进行预防性维修,确保热动力系统设备稳定运行。

6、固定资产管理

设备部是负责固定资产实物和运行效能的管理部门。2017年初,设备部对公司固定资产进行了一次全面盘点清查。我公司账面资产总计9291件,现场实物清点固定资产9140件,盘亏资产151件,盘点出闲置资产91件。5月份,设备部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内容对盘亏资产责任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上报企管部进行考核,对闲置物资拟定处置方案,并于5月底完成闲置调剂利用。9月份,设备部组织各中心对一期项目待转固资产进行实物实地盘点,清点出各类问题385项,并提交至审计部。

另外,设备部针对资产转固时间较使用时间滞后的问题,与物资采供部、财务部和用友公司共同研讨,制定出资产出库前即转固的新流程,彻底解决公司前期资产转固滞后的问题。10月份设备部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范围修订,并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的培训和宣贯,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7、特种设备管理

为了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杜绝生产事故发生,设备部2017年重新修订了特种设备管理规定,防止出现管理漏洞及缺陷;并积极开展特种设备注册登记、定期检验工作,并按照计划节点及时完成了特种设备的校验、年检工作;对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组织全面培训取证工作,确保人员持证上岗。详细工作如下:

设备部按时完成1196台安全阀的校验工作(其中离线校验安全阀1125台,在线校验71台),21部电梯、63台叉车的年检工作;完成了27台球罐的首次定期检验工作, 80台压力容器的注册登记;完成9台起重机械的定期检验工作以及全部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许可年审工作;10月底顺利完成了榆炼至榆能化七条长输管线的定检工作。

为实现公司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设备部积极组织公司一线员工进行特种设备培训、取证工作,17年共计培训487人,取证487人(其中压力容器操作191人、锅炉及水处理73人、压力管道16人、起重及叉车司机134人、特种设备管理73人),累计取证1684人,保证了100%的操作人员持证上岗。

8、承包商管理

设备部共负责43家包括机组检修、防腐保温、高压水清洗、阀门维修、脚手架搭设、人工清理等承包商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设备部着重从承包商保障安全生产、加强应急处理能力并严格按规范施工服务方面进行管理。与各承包单位签订了《安全管理协议书》,并积极组织参与安环部组织的人员进厂安全培训,定期对各承包商进行安全检查,经过努力,设备部管辖各承包单位全年无一起一般以上安全事故发生;另外,设备部组织各承包商不计成本、及时处理了裂解重油罐人工清理、空分氮压机检修等紧急抢修工作,为我公司的安全高效生产做出了极大贡献。

三、快速响应、精心组织,圆满完成DCC抢修工作

2017年5月份、10月份,烯烃中心DCC装置分馏单元运行出现故障,导致被迫停车抢修两次,设备部快速响应,精心组织,根据公司单套装置年度检修工作安排,统筹协调检修人员及机具及时到位,日夜奋战,历时9天和7天,圆满完成两次抢修任务,对装置消除设备隐患和运行瓶颈做出了重大贡献。

两次抢修累计完成检修项目共计370项,其中包含设备(管道)维修项目180项、电仪检修项目145项、检查项目22项、清理项目14项、检验项目8项、技改项目1项。重点解决了DCC装置反再单元两器及分馏塔结焦;分馏塔塔盘技术改造;再生器二级旋风分离器翼阀护罩、阀板及一级料腿脱落;提升管进料喷嘴更换;反应器二级旋分料腿、提升管结焦;热分离单元除杂系统催化剂过期;反再系统脱气罐脱气蒸汽环磨损等重大问题。

四、严格管控,多措并举节约费用支出

为切实降低修理费、大修费、维保费用支出,为公司增收节支做出贡献, 2017年,设备部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设备管理增收节支实施方案,在严格审核备件计划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备件国产化、修旧利废以及关键设备国产化测绘制造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1、设备部联合合肥华生泵阀有限公司及合肥大学、江苏大学多名教授,针对DCC装置P-4207A/B/C/D循环油浆泵设计缺陷及运行隐患,开展了《大型高温高杨程两级全衬里油浆泵的研制》科技项目的研发,该项目于2017年4月底得到集团公司批复,5月16日正式启动 ,7月底完成完成了详细设计;如该泵改造成功,不仅保障了DCC装置的正常运行,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我公司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更解决了该核心设备进口配件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等弊端,极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2、积极开展进口备件国产化工作。针对两套PP装置挤压造粒机切刀,PP2装置反应器驱动轴、沉降器过滤器滤芯、急冷液泵泵轴,HDPE装置挤压机换网器支撑板等高价进口备件进行国产化测绘;对甲醇装置高压氮气压缩机段间冷却器国产化测绘,空分螺杆压缩机国产化保养等、脱盐水站大流量过滤器滤芯国产化等,2017年仅备件国产化共节约费用约1123.37万元。备件国产化不仅降低了维修费用,而且大大缩短了采购周期。

3、设备部持续推进修旧利废工作,包括压缩机气阀修复、气化炉激冷环组件修复、DCC裂解气压缩机干气密封修复、PP1轴流泵机械密封修复、搅拌器机封修复、各类电气仪表元件修复、阀门维修等,节约费用约为825.47万元,备件国产化和修旧利废工作为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截止9月底,全厂维修费发生额度为3934.99万元,占年度预算额度(6349.55万元)的61.97%;大修费发生额度为2907.13万元,占年度预算额度(5840.47万元)的49.78%;维保费用发生额度为3374.45万元,占年度预算额度(5872.52万元)的57.46%;各类费用均控制在年度预算范围内。

五、长周期设备采购工作

长周期设备采购工作作为部门重点工作之一,设备部积极配合填平补齐项目开展长周期设备采购工作,不仅建立了长周期设备采购组织机构,而且细化了配合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分工。

根据一期项目建设经验,设备部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了LDPE/EVA装置33台,PP装置10台,DMTO装置4台,甲醇装置22台,热动力装置2台,共计 71台长周期设备。

截止目前,58台/套设备已完成技术谈判,其中12台/套完成技术谈判正在编制招标文件;14台/套已完成招标文件编制;22台/套 已挂网准备招标;10台/套已完成招标,其中7台/套已签订采购合同。

13台/套设备未完成技术谈判, 8台/套设备制造厂正在编制技术文件;5台套准备组织技术谈判。

六、ISAS五级达标工作

ISRS五级达标是我公司2017年度重点工作之一,是我公司创建绿色环保型企业的手段和措施,设备部作为专业职能部门,在保证设备技术方面有优秀的专业管理和严谨的现场管理的前提下,积极配合安环部开展ISRS管理提升的各项工作。

部门领导带头提出安全承诺并制定安全行动计划,按时对全公司进行安全观察与沟通,消除安全隐患;并根据ISRS六级达标要求,组织各中心编制关键设备清单,编制完成了130台关键设备检维修规程及9项常规检修的检维修规程。跟进PSM设计基础资料收集,多次组织检查评比,敦促各中心完善设备设计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为了保证高效完成(ISRS)五级达标工作,设备部对ISRS中93个管理要素进行逐条识别,其中涉及设备管理9大要素,52个子项。对照52个子项开展专业管理诊断,发现目前设备管理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并落实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期限,顺利完成了93个管理要素中各项工作任务。

七、存在不足及经验总结

2017年,我们在设备基础管理、设备体系建立、增收节支、以及DCC抢修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各项管理目标,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改进:

1、管理体系推行任重而道远。设备管理体系虽已建立,但将体系管理深入到各装置内部,切实落到实处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2、特种设备管理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工作流程中未设置控制节点且考核机制不完善,个别问题突出,亟待解决。全厂压力容器共计1057台,仍有182台未办理注册登记使用证书;全厂42台起重机械,33台仍未注册。

3、电仪技术管理急需提升。电气、仪表设备作为生产装置的神经系统,对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但2017年因电气、仪表导致设备或装置停车事故较多,体现出技术监管力度不够,检查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4、DCC装置的两次抢修过程中,存在对设备内部检修内容预判不足、脚手架搭设不及时等问题,导致5月份的抢修工作比原计划推迟3天,体现出管理人员工作经验欠缺、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不强等问题。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我们将总结经验教训,努力转变设备管理工作作风,加强设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对两次DCC装置抢修进行经验总结,归纳教训;对设备专业管理体系加强宣贯,深入推进运行,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第二部分: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贯彻落实公司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完成各项经济目标任务,狠抓设备基础管理工作,继续巩固2017年的各项管理成果。现将设备部2018年重点工作计划如下:

一是继续巩固2017年设备管理取得各项成果,并继续强化设备基础管理、完善设备基础资料、提升设备技术管理,从基础管理方面扎实推进设备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二是积极贯彻、全面推行设备管理体系,提高设备管理工作效率,突出设备专业化管理职能,保障各生产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

三是全面提升特种设备管理水平,坚决贯彻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检验规则进行检验,按时完成6台锅炉、63台叉车、42台起重机械、20部电梯、2089台安全阀、35万米压力管道、1057台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工作。

四是深入推进增收节支与降本增效工作。全力推进修旧利废,继续加强备件国产化和以修代换工作,切实降低维修费用支出。

五是提前谋划,科学安排,从材料到位、队伍确定、机具落实等方面全面协调,扎实完成2018年大检修前期准备工作,检修期间周密部署、统筹协调,努力消除生产装置的全部运行隐患,确保大检修任务保质保量、按时按点、安全有效的完成。

六是积极配合填平补齐项目,从设备选型、设计、制造、购置全过程进行深入管理,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确保完成填平补齐2018年各项工作任务。

七是继续坚定不移的开展ISRS管理提升各项工作,制定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各项任务并落实责任人,为公司完成ISRS五级达标贡献力量。

八是强化培训提高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定期组织各中心设备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努力提高各装置设备管理及操作人员业务水平。

九电仪管理

十预防性维修,五位一体

第3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轨道几何平顺性;轨道精调

1 概述

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顺性和舒适性,需要良好的轨道几何状态做支撑。轨道精调是轨道精度控制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探讨轨道静态调整,即在联调联试之前,根据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以下简称轨检小车)测量数据对轨道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整个过程中,影响精调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有:轨道控制网的复测,精调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调整量的确定和调整。工程实践过程中,现场大多采用规范规定的验收指标作为工作指标,而且经常会忽视一些重要的技术要点,有时候技术交底不到位或执行不到位,都会造成不必要的返工。现场实际情况就是,轨道需要多次反复调整才能满足要求。所以,为了提高轨道精调的施工质量和效率,本文提出了精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环节,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提出现场施工应该采用工作指标,并以短波平顺度为例介绍了工作指标的确定方法。

2 轨道控制网复测

轨道控制网复测是轨道静态调整的关键工序,其目的是为了恢复CPⅢ控制点的三维坐标,以满足全站仪自由设站的精度要求,保证轨检小车数据采集的精度和连贯性。轨道控制网复测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对区段内的CPⅠ、CPⅡ进行全面核查,对已经破坏的点进行恢复;对区段内的CPⅢ标志进行全面检查,已经破坏的进行重新埋设。

(2) 复测过程中,应注意环境温度对测量成果的影响,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3) 当复测成果各项精度指标均满足要求时,须对复测成果进行稳定性分析,当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的较差满足规范要求时,宜采用原测成果;当复测中恢复的控制点较多或与原测成果较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采用复测成果进行分析判断,以轨道的绝对位置不需进行大的调整为原则。

3轨道测量

轨道测量是静态调整过程中最关键的工序,在具体实施测量之前,需对轨道进行检查,确保钢轨无污染、无硬弯等缺陷;扣件和垫板安装正确;焊缝质量符合要求。确认轨检小车和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精度符合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使其能够正确反应轨道当前的几何状态。

3.1全站仪自由设站

全站仪运至现场后,要先适应环境温度。首次使用应正倒镜检查全站仪水平角和竖直角偏差,如果超过3″,在气象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进行组合校准及水平轴倾角误差校准;全站仪打开ATR的测角偏差应小于3″;采用线路两侧的4对(8个)CPⅢ控制点进行自由设站,困难情况下,设站所用控制点不能少于6个;设站所用的控制点前后至少有一个60m以外的控制点。设站的位置应靠近线路中线;设站位置首先要考虑测量距离,其次是与近处控制点的距离,一般应不小于15m。

图1全站仪设站位置示意图

3.2轨道检测小车现场组装

(1)组装轨检小车时,连接部位的螺丝一定要拧紧,不然会因为小车几何尺寸的变化影响测量结果。

(2)校准轨道检测小车的水平传感器

将轨检小车置于稳固的钢轨上,正反两次对轨道同一位置进行测量。轨道检测小车每天开始测量前都应校准一次,如遇气温变化大,导致测量数据不稳定,可再次校准;校准后可在同一点用轨道检测小车进行正反两次测量,两次偏差值应在0.3mm以内,否则应重新进行校准。

3.3工作距离的确定

将轨道检测小车推至距全站仪70m处,进入施工模式,看偏差数据是否稳定,如果数据变化范围超过0.7mm,则缩短轨道检测小车与全站仪的距离,找到相对稳定的距离。

3.4测量

小车应由远及近靠近全站仪的方向进行测量工作。因为随工作时间的增加,全站仪因马达驱动和环境变化等原因,精度在逐渐降低,而测距的精度随着距离的缩短在提高。应尽量保证工作的连续性。测量时要实时关注偏差值,如果存在明显异常,则需及时分析原因。

全站仪移站前,必须用设站所用的一个CPⅢ控制点进行设站检核,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发现异常时必须重新设站测量。

全站仪移站后,应对上一测站的最后8根轨枕进行搭接测量。

4调整量计算

调整计算的基本原则是“削峰填谷,最少调整”。《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对轨道应达到的各项指标都有要求,这里暂且称作验收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轨道的平顺性和工作效率,会提出更高的作业标准。作业标准中各项指标的制定得有依据,既要保证调整后的轨道状态能达到验收标准,还要能有效降低工作量。如短波平顺性指标的提出可参考以下算法。

高速铁路轨道精调强调的是相对精度,也就是轨道几何平顺性,轨道几何平顺性具体可分为短波平顺性和长波平顺性[3]。规范中给出的短波平顺性计算式如下:

(1)

式中 表示设计矢距, 表示实测矢距, 表示48a弦长范围内扣件节点序号, 。通过简单的推导,我们可得到计算较为简单的替换式。

(2)

表示轨道横向或高程实测与设计的偏差, 和 分表代表30m弦的起点和终点。

采用式(2)计算轨道短波平顺度,式中各项都是轨道实测偏差,采用误差传播理论计算短波平顺度所需要的最低测量精度。因 与 相距5m,如采用1″的全站仪进行测量,则精度只相差0.02mm,所以将这两项的精度都按 处的偏差测量精度 计算, 对 的影响不大于0.005mm,忽略不计。以短波平顺性指标2mm的1/3为最低精度指标,则 ,可得偏差测量的最低需求精度为 。同理,我们可以推导出全站仪测量横向和高程的误差计算式。

(3)

式中 分别为斜距、天顶距和方位角, 分别是距离、天顶距和水平角的测量中误差。横向调整量中误差为 ,竖向调整量中误差为 ,全站仪测量时照准方向与轨道中心线的夹角为 。

轨道精调测量过程中,全站仪的设站高度与轨检小车棱镜高度相当,天顶距小于80°;测量方向基本与线路中线平行,与线路中线的夹角也小于80。计算式(3)中 与 数量级为10-3, 与 约等于1,对横向和高程测量精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由图2也可以看出,全站仪距离测量误差在轨道横向和高程方向的分解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继续对式(3)简化可得:

(4)

由式(4)可知,轨道横向和高程偏差的测量精度主要与全站仪的测角精度有关,其大小与测量距离成正比。由上可知,采用1″级的全站仪,一测站距离控制在70m内,最远处的横向和高程测量精度为0.34mm,其短波不平顺的精度为 。如果我们按照2mm的短波不平顺验收指标进行调整量计算,并假设调整也精确到位,因测量误差的存在,其平顺性也不可能通过一次精调就可以满足要求。所以在现场精调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多次精调后还达不到标准的情况。综合考虑,现场精调时短波不平顺指标按1.6mmm进行控制。

5 轨道调整

轨道精调是整个精调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工序,任何的疏忽都会造成返工。轨道调整工作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 必须对所有现场负责调整的技术人员和工班长进行技术交底,尤其是正负号所代表的调整方向,螺栓的松动和紧固应该注意的事项。

(2)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先轨向,后轨距”,“先高低,后水平”; 切不可将两股钢轨扣件同时打开。应先调基准股,用轨道尺测量,调整到位后紧固扣件,然后再调非基准股。

6结论

轨道静态精调作业是轨道平顺性控制的关键环节,作业过程中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建立严密的质量保障体系。本文所述的关键技术,是对现场工作经验的总结。高速铁路轨道精调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本文提出了轨道精调过程中需要重视的环节,并做了相应的解释和推理。本文提出的技术方案通过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某标段的验证,二次精调测量后的调整量为0。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检验证明,本文所述方法够较好的应用于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工程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