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设计制造论文

机械设计制造论文

时间:2022-05-10 12:12: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设计制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设计制造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能带动制造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用科学的力量解决各方面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更趋于智能化、人性化,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业生产的整体性能。21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机械制造设计与自动化的研究力度,通过政策扶植与资金投入,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涉及诸多技术种类,各个技术种类之间联系紧密又相互牵制。

1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特点

(1)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相对传统技术而言处于稳定发展状态,现代技术更加的智能化,很多工作使用自动化设备完成,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实际生产过程中,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2)以需求为导向。产品的研发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所以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实用性能或作用,机械设计制造也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当急需某一特殊产品时,设计人员根据产品特有的性质,科学合理地设计出适合该产品的生产工艺。传统的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出错的概率也大大增加,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成为发展的必然。

2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优势以及作用

(1)生产能力强。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应用过程中,信息系统接收到生产的指令后,会对指令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指挥产线上的各个设备,机械化的生产能力比人工生产的效率更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在统一调控下统一生产,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2)应用安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是企业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问题。在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前提下,也要注意生产中的安全隐患。目前安全级别比较高的是自动化生产工艺,可以在没有操作员的前提下,自动实现生产要求,避免了因操作失误造成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3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

(1)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使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升级,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完善。新时代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与微电子技术的紧密结合与运用。老旧机械设备不断地被淘汰,新型机械设备不断地完善并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2)智能化。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正朝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前进,智能化是指机械设备在接受工作人员操控的同时,还能自主判断对生产过程或技术进行能动控制,这样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失误和技术缺陷。实现智能化需要综合多门类的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结合与运用,使设备拥有模拟人工智能的能力,减少人力资源,为企业生产节约成本。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通过机械的智能化实现,一些复杂的工作还是需要人力解决。智能化技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3)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技术也在逐步普及,这两种技术几乎覆盖了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计算机的应用减少了大量的计算工作,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控制技术被普遍应用,最为突出的就是远程监控系统,机械生产领域与之结合应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操控系统监控生产过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提高工作效率。(4)模块化。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产品种类繁多,需要充足的硬件设施,复杂的接口要更加的注意,这样才能保证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准确性。根据标准的软件程序开发出适合产品的生产程序,实现生产模块的扩大和稳定,有利于节约时间和资金,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5)微型化。老旧机械设备一般都技术落后且体积较大,生产过程繁琐。新型机械技术的发展使得设备的实用性能越来越好,体型更加轻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控制产品逐渐趋于微型化,新型技术的应用,使设备体积变小、能源消耗降低、操作更灵活,且产品质量全面超越传统技术。但我国目前机械设计企业中,大部分的高端设备还不能实现微型化,内部环节的设计受到很多限制,设备的外观优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6)绿色化。工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伴随着相应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今从国家到各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机械设计制作及自动化应在环保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求,也是必要的条件,针对这一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和必然性更需要与环保相结合,在发展经济技术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达到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要保证干净、无污染。

4机械自动化的前景分析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涉及很多产品,若想要企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注重企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发展,完成企业的生产转型。转型涉及很多的问题,需要高额费用,还要选择适合企业的自动化类型,只有这样的转型才能使企业更有竞争力。目前在我国的科技还没有处于世界的一级水平,所以需要不断的研究开发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可以适当引进国外先进自动化技术,以此提高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加强企业智能化的发展,生产出更加高难度的产品。

作者:李郑临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探讨

机械制造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国民经济各个技术部门的基础装备,对于调整并完善中国的工业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处于技术创新时代的今天,工业企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就要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进行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以不断地扩展其应用领域,提高其应用价值。长期以来,中国在该项领域研究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较于工业发展国家,中国在机械自动化领域中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于中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究成为了重点研究课题。

1 现代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浅析

作为传统工科专业中重要的一种,机械设计制造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与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机械设计制造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但是,随着外界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水平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传统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工业水平的发展需求。自动化技术是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是基于传统技术的发展,并且广泛的应用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机械设备产品的自身价值提供了更多的价值。机械产品融入自动化技术,通过信息处理和交互,实现了更多的功能,突破了传统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限制。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同步发展和相互交融,提高了机械产品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对于提高生产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自动化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并且融合其他学科来渗透和发展的,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于传统机械设计制造行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赋予机械设计制造行业了很多新的内容与定义。例如,在机械制造行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于制造过程的工艺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有着高度的变量精确性要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达到了对工艺变量的精确控制,实现了高效的无人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 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发展

现阶段,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技术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并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是,与其他国际社会上的发达国家专业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大体可分为网络信息化、智能化、模块化、绿色化与生活化的趋势,下面笔者就这几个技术发展的趋势方向进行分析。

第一,信息网络化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技术,并且对于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深入的影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也受到信息网络技术的影响,其专业深度与广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多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新技术应用于自动化技术当中,使得很多远程监控、信息交互等都得到了实现。例如,在企业生产机械设备的过程中,通过远程监控,可以使管理者实时的掌握企业生产情况,并且对于设备生产状态进行控制和调整,提高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与此同时,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自动化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更好的提高了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有效的提高了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是现代机械制造行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之一。

第二,智能化与模块化发展。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区别传统机械与现代机械的一个重要指标。智能化是机械产品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机械产品自身适应现代生产与社会需求的重要前提。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的拓展机械设备的应用范围。模块化是现代社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思想,通过模块化思维的推广,使得机械产品从研发到使用的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标准化建设成为可能,有效的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规范、标准的发展。

第三,绿色化与生活化发展。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就是可持续化,持续发展是保证人类长远生存的关键。机械产品的研究与生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必须以绿色化为根本目标。通过环保技术的应用,提高机械产品的循环利用,进而为后续生产降低成本。机械产品应该与人类的生活进行深入的融合,并且体现出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特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融入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办公、居住等多方面的内容都实现了自动化,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 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方便了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等方方面面,作为工业技术的一个门类,它值得我们投入一定的精力去了解、认识。或许我们以后不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了解机械设计制作自动化技术之后,我们才能更加坚定的支持它的发展。现在我国的任何企业都离不开机械的设计与制作,而机械设计制作自动化也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是不容否认的。希望,在未来不但是国家企业重视机械设计制作自动化技术,而且更多的人能为其发展投入自己的精力。

参考文献

[1] 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

[2] 陈义厚,周思柱,冯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品牌专业特色研究[J].管理观察,2008,

[3] 刘武发,刘德平.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0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能在机械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其不仅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等相关知识,也要求学生系统地对机电控制、自动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1,2]。在“中国制造”期间,该专业为市场输送了大量的工科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当今,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持续深化,制造产业的变革不断推进[3];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国内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行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4,5]。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我国提出了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其将“创新驱动”摆在了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人才为本”作为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根本。为了给“中国智造”输送更优秀的专业人才,适应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本文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浅谈《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启示,以供参考。

1强化教师培训,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根本是“人才为本”,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领路人”的重要角色,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队伍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6]。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两个方面的知识,在长期的教学期间,高校教师不断地强化自己所在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技能,但是随着学术专注度的不断提高,知识面的宽度有所变小;并且,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知识跨度大、思维方式差别大,很难长期掌握二者的大部分知识及其发展方向;再者,“中国制造2025”是以“互联网+”为支撑载体,将电气化工业时代的机械进行有机融合,进而把制造业提高到智能化水平。如果高校教师不对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互联网+”等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只是依照传统的方式按部就班的将专业知识零散的传授给学生,而不对相关关联知识、应用、技术等问题进行拓展讲解,那么就会导致学生非常被动地进行学习,更不会对知识进行再思考、再学习,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从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①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对“中国智造”发展及方向进行讲解分析,为老师进行知识更新提供方向;②鼓励教师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互联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③鼓励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根据当前技术的发展,不断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2优化专业课程,突出特色课程

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之后,便进入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基本的途径之一[7]。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宽度,添加了很多与本专业相关度不大的课程。而且,上述课程大部分还是采用考试为考核方式的必修科目,这些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知识的宽度,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课程并不感兴趣,多是抱着拿学分的态度进行相关的学习,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在这些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十分有限[8~9]。为了培养更加适合“中国制造2025”所需求的人才,需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考量、设计学生的专业课程方案。首先,在保证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基础上,删除与专业相关度较小的课程,或者将相关度较小的基本专业课程合并,减少教学以及学习工作量;其次,根据学生兴趣及需要,增加自动化、现代制造产业、互联网+、现在制造管理类等相关课程,使学生对制造业及其发展有良好的认识,并初步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3改革实验室制度,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室的主要作用是配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是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设定相应的实验项目,而且是定时、定点、定人的进行相关的实验,实验完全依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传统的实验室使用管理制度,基本上对学生的实验行为进行了较强的限定,很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对实验方案进行重新设计,极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11],其与“中国制造2025”中的“创新驱动”不能很好的契合。学生实验不仅是验证知识的工具,还要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充分让学生享有实验的自。首先,要合理的设置课程实验的类型与数目,区分实验主次,在保证课程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学生实验;其次,改革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不仅让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融合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产品实现过程;项目设置;项目集成

作者简介:范彩霞(1976-),女,河南渑池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课题编号:[2010]-JKGHAG-03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83-03

一、机械实践类课程概述

日本机械工程教育基于产品部件展开,体现了以机器部件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不仅包含了画图、读图等一系列制图本身的内容,还包含了互换性、零件设计、金属材料学、加工工艺等诸多学科内容,涉及方案、强度、结构等与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1]在课程设置上将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课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但具体实施方案尚未见报导。美国机械工程教育注重学科与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溶合,认为工程设计制造技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培养人的右脑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2]

我国图学课程全程教育的新思路提出拓宽教学领域,[3,4]与相关课程整体优化的思路大体上获得同行专家的认同,但全程教育体系的具体构建实施一直是制约该项改革实效的重要环节,因为专业知识的拓展外延多宽没有进行深入探讨。[5]范彩霞提出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的培养方案,[6]可以看作是以数字化设计技术为主线的整合图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工艺装备设计、数控加工等专业理论实践环节的实例,但也只是从宏观上理顺了机械图学基础及综合提高阶段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并未从微观上详述如何关联知识点与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流程。

现有机械实践类课程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三维机械设计在教学中仅仅起到辅助学习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的作用。在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中,用于传动机构的演示动画,在软件操作上,多属于了解的层次。第二,有些院校仅侧重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不注重与专业设计制造知识融合,培养的人才属于“造型派”而非“设计派”,造成学生学了课程和几门软件后,仍不能胜任一些工作任务,例如用常见的三维软件设计工艺装备(Computer Aided Fixture Design,CAF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在软件操作上比较熟练,但CAM生成的数控代码由于缺乏生产实践设计训练无法直接控制数控机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加工工件。第三,在高校中,计算机工程分析(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的教学主要在研究生阶段,实践中,CAE能力是作为工程设计一个必要阶段而存在,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将其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教学体系建设中。第四,各门实践教学课程各自独立,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孤立进行。

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拓展机械制图与其他专业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和数控实训等实践环节的联系,加强了学生相关实践环节工程图学能力的深层次应用,以培养学生为设计、为工程、为项目、为创新、为交流服务为目标,对机械类实践课程重新整合,形成基于产品实现过程和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机械类实践课程体系。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方向实践课程体系建立

在基于产品实现过程(Product Realization Process,PRP)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中,实施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将产品的实现过程划分为一个个有逻辑关系的项目,将项目实施主线贯穿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强调课程之间的关联及理论学习和实践集成,使课程体系符合工程教育规律。

图1为机械实践类课程基于项目式教学体系结构示意图,其总体设计以各级项目实施为主线,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CAD/CAE/CAFD/CAM/CNC(以下简称CAx)集成应用能力为总体目标,通过一种一级项目、三种二级项目和若干种三级项目集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方向的主要实践环节,建立专业知识、图学设计实践技能、工程应用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图1中一级项目的设置目标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机械设计图学技能设计复杂产品和系统的能力。一般分为毕业设计项目和小型综合项目,其中小型综合项目重点与工程实践和教师的科研结合,主要面向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包括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工程创新训练、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校内科技竞赛,该类项目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

二级项目的设置目标为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的核心知识模块的能力。每个核心知识模块对应特定的课程群,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实践项目,使学生认识到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内容。二级项目通常在若干个三级项目的基础上完成。

第5篇

[关键词]专业认证;教学改革;能力导向

一、引言

专业认证是国家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一项重点工程,认证目标主要有体现在下述几点:第一,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第二,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密切联系机制,提高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对工业产出及社会的适应性;第三,促进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1,2]。

专业认证对于保障和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意义非凡。通过专业认证,可以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可以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办学理念,从而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提高我校专业建设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也在积极进行认证前的准备工作,为以后参加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做准备。为此,学校在去年也专门组织了几场关于专业认证的报告会。

我校机制专业是我校办学最早和最强的专业之一,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实验室”,还拥有《数控技术》、《液压气压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学》等安徽省精品课程。如果本专业以后能够顺利通过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话,对我校影响力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特点

要正确认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区别主要表现体现在主体不同、深度不同、对象不同、目标不同等4个方面,具体区别详见文献[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共同参与;注重目标设定及人才培养完整体系;关注人才培养整体出口质量;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重视持续改进机制。

(二)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最新的认证通用标准共包含7大项(35个小项),它们分别是:1)学生,包括4个小项。2)培养目标,包括3个小项;3)毕业要求,包括10个小项;4)持续改进,包括3个小项;5)课程体系,包括4个小项;6)师资队伍,包括5个小项;7)支持条件,包括6个小项。

机制专业的补充标准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体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10%)、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训练、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设计(论文);2)师资队伍,包括专业背景、工程背景;3)支持条件,包括专业资料、实践基地。

从认证标准的内容不难看出,除了对重要课程设置进行规定外,专业认证还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突出作用,对产学研结合也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环境下的教学改革

(一)明确定位培养目标

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工程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的标准和专业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必须让用人单位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过程,使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真正发挥起重要的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专业认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育以培养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应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教学方式。同时开展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去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程体系设置

首先,在满足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的前提下,以社会和产业界的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培养方案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4-7]。只有贯彻执行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能力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的合格毕业生。为此,机制专业2014级培养方案做了一定的改进,如增加《工程化学基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数学、物理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增加了《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企业管理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了《机制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竞赛》、《科研项目训练》等实践性的环节,使各部分都达到认证的指标要求。将原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实验单独分离出来,开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综合实验”,让学生真正把学习的知识较全面的整合在一起,更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今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更加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篇

摘要:在机械设计中引入CAD技术,可以解决机械企业中重复性设计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机械设计;CAD技术

1CAD技术的发展

CAD(ComputerAidedDesign)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辅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或产品的设计与分析,达到理想的目的,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一种技术。自1950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诞生以来,已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航空航天以及能源交通等领域,产品的设计效率飞速地提高。现已将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CAM)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roductDataManagement,PDM)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CIMS)集于一体。

产品设计是决定产品命运的研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产品的设计工作决定着产品75%的成本。目前,CAD系统已由最初的仅具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的CAD系统发展成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CAD系统(ICAD)(IntelligentCAD)。21世纪,ICAD技术将具备新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以提高新时代制造业对市场变化和小批量、多品种要求的迅速响应能力。

以智能CAD(ICAD)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技术、智能活动是由设计专家系统完成。这种系统能够模拟某一领域内专家设计的过程,采用单一知识领域的符号推理技术,解决单一领域内的特定问题。该系统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优化、有限元、计算机绘图等技术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使计算机参与方案决策、性能分析等常规设计过程,借助计算机的支持,设计效率有了大大地提高。

2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优点

通过实际应用三维CAD系统软件,笔者体会到三维CAD系统软件比二维CAD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零件设计更加方便

使用三维CAD系统,可以装配环境中设计新零件,也可以利用相邻零件的位置及形状来设计新零件,既方便又快捷,避免了单独设计零件导致装配的失败。资源查找器中的零件回放还可以把零件造型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

2.2装配零件更加直观

在装配过程中,资源查找器中的装配路径查找器记录了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若装配不正确即予以显示,另外,零件还可以隐藏,在隐藏了外部零件的时候,可清楚地看到内部的装配结构。整个机器装配模型完成后还能进行运动演示,对于有一定运动行程要求的,可检验行程是否达到要求,及时对设计进行更改,避免了产品生产后才发现需要修改甚至报废。

2.3缩短了机械设计周期

采用三维CAD技术,机械设计时间缩短了近1/3,大幅度地提高了设计和生产效率。在用三维CAD系统进行新机械的开发设计时,只需对其中部分零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和制造,而大部分零部件的设计都将继承以往的信息,使机械设计的效率提高了3~5倍。同时,三维CAD系统具有高度变型设计能力,能够通过快速重构,得到一种全新的机械产品。

2.4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由于机械产品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同时采用CADCIMS组织生产,机械产品设计有了新发展。三维CAD技术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如优化、有限元受力分析、产品的虚拟设计、运动方针和优化设计等,保证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同时,大型企业数控加工手段完善,再采用CAD/CAPP/CAM进行机械零件加工,一致性很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3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1零件与装配图的实体生成

3.1.1零件的实体建模。CAD的三维建模方法有三种,即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在许多具有实体建模功能的CAD软件中,都有一些基本体系。如在AutoCAD的三维实体造型模块中,系统提供了六种基本体系,即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环状体和楔形体。对简单的零件,可通过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将其分解成若干基本体,对基本体进行三维实体造型,之后再对其进行交、并、差等布尔运算,便可得出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对于有些复杂的零件,往往难以分解成若干个基本体,使组合或分解后产生的基本体过多,导致成型困难。所以,仅有基本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机器零件三维实体造型的要求。为此,可在二维几何元素构造中先定义零件的截面轮廓,然后在三维实体造型中通过拉伸或旋转得到新的“基本体”,进而通过交、并、差等得到所需要零件的三维实体造型。

3.1.2实体装配图的生成。在零件实体构造完成后,利用机器运动分析过程中的资料,在运动的某一位置,按各零件所在的坐标进行“装配”,这一过程可用CAD软件的三维编辑功能实现。

3.2模具CAD/CAM的集成制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从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从人工设计和制图到CAD/CAM/CAE,制造业正向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方向发展。同时,模具CAD/CAM技术、模具激光快速成型技术(RPM)等,几乎覆盖了整个现代制造技术。

一个完整的CAD/CAM软件系统是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如三维绘图、图形编辑、曲面造型、仿真模拟、数控加工、有限元分析、动态显示等。这些模块应以工程数据库为基础,进行统一管理,而实体造型是工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3.3机械CAE软件的应用

机械CAE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工程数值分析、结构优化设计、强度设计评价与寿命预估、动力学/运动学仿真等。CAD技术在解决造型问题后,才能由CAE解决设计的合理性、强度、刚度、寿命、材料、结构合理性、运动特性、干涉、碰撞问题和动态特性等。

4CAD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4.1图形交互技术

CAD软件是产品创新的工具,务求易学好用,得心应手。一个友好的、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可以开拓设计师的思路,解放大脑,让他把精力集中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因此,智能化图标菜单、“拖放式”造型、动态导航器等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为设计师提供了方便。此外,笔输入法草图识别、语言识别和特征手势建模等新技术也正在研究之中。

4.2智能CAD技术

CAD/CAM系统应用逐步深入,逐渐提出智能化需求.设计是一个含有高度智能的人类创造性活动。智能CAD/CAM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智能设计在运用知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知识的设计仓库,及时准确地向设计师提品开发所需的知识和帮助,智能地支持设计人员,同时捕获和理解设计人员意图、自动检测失误,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方案等。并具有推理功能,使设计新手也能做出好的设计来,现代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设计,人们正试图把创新技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应用到CAD技术中,用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系统去创造性指导解决新产品、新工程和新系统的设计制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工程和系统有创造性。

4.3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CAD中已开始应用,设计人员在虚拟世界中创造新产品,可以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检查设计效果,可直接操作模拟对象,检验操作是否舒适、方便,及早发现产品结构空间布局中的干涉和运动机构的碰撞等问题,及早看到新产品的外形,从多方面评价所设计的产品.虚拟产品建模就是指建立产品虚拟原理或虚拟样机的过程.虚拟制造用虚拟原型取代物理原型进行加工、测试、仿真和分析,以评价其性能,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和成本、外观等,基于虚拟样机的试验仿真分析,可以在真实产品制造之前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虚拟制造、虚拟工厂、动态企业联盟将成为CAD技术在电子商务时代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另外,随着协同技术、网络技术、概念设计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设计理论和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利用基于网络的CAD/CAPP/CAM/PDM/ERP集成技术,实现真正的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已成为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森彬主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荣涵锐.新编机械设计CAD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徐建平,盛和太.精通AutoCAD200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在发展经济的背后,科学技术的推动是不可缺少的。而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科技发展上展主导地位,其发展迅猛,在我国各个工业领域中应用广泛,并且在农业生产中也有应用到自动化技术。文章针对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工业领域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此简单阐述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发展作用。

关键词:

自动化设备;机械设计;方法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自动化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对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自动化设备机械设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能够提升设备研发效率,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增强设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自动化设备发展现状分析

自动化设备一般由四部分构成,其一是机械传动机构,其二是控制系统,其三是检测单元,其四是执行部件,其中控制系统发出指令,设备就能够按照人们要求的方式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自动化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例如工业生产中的检测装置以及数控机床,农业生产中所用到的收割机等,这些设备的应用能够明显提升各个领域的生产效率、减少人们的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等,对于我国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设计出功能更加健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成本更低的机械设备已经成为自动化设备设计人员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机械设计对于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自动化设备的机械设计中仍具存在很多问题,整体设计相对复杂、对于先进技术应用较少、智能化水平不高等,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寻求更好的机械设计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满足设备的各项要求[1]。

2.自动化设备的机械设计方法分析

2.1自动化设备机械设计条件分析

首先,机械设计要能够满足设备的功能要求,因此,研发人员先要确认设备的具体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自动化设备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例如,有些自动印刷设备除了具备印刷功能以外,可能同时兼具自动化清洁、包装以及检测功能,因此在了解设备功能时要注意全面性,包括设备的作用对象是谁,设备的使用场合大致有哪些,设备的所有功能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然后对这些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比以后选择最合适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中既保证所有功能全部实现,又能适应运作环境,同时做到自动化控制过程简约,还能兼顾经济成本。其次,研发人员要熟练掌握各项机械原理,同时可以将先进的电子技术、智能化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在设计中。当前我国自动化设备机械设计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设计过程和使用过程都比较复杂,其二是设计成本高,与国外自动化技术相比缺乏竞争力,使用科学、合理的机械原理机构,同时设计中多应用先进技术,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能够减少传动零件的使用量,大大节约传动时间,另一方面能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某自动化设备中原本使用曲柄滑块方式来传送物料,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该设备增加传送行程,但是设备本身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不能按照传送要求来增加曲柄长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人员采用曲柄齿轮齿条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行程放大,满足传送行程要求。随着新型材料的发展,各类环保、性能优越的材料已经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自动化设备设计人员也应该考虑使用这些新材料,例如,传统轴承的成本高、且耐磨性不好,可以使用塑料轴承代替它,不仅大大降低成本,且免油耐磨。一些材料特殊、形状复杂的零件使用传统方法很那被加工出来,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2]。

2.2具体设计方法

2.2.1参考设计论文和成熟的设计作品

设计人员在正式开始设计之前,要查找并阅读一些相关资料,可以是有关机械设计的论文,也可以是一些发明专利,积累这些资料能够进一步丰富设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同时开阔视野,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开放性较强的工作,设计人员不应该将思想停留在某一个点、某一项功能或者是某一种实现方式上,而是将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从大量资料中获取设计灵感,丰富设计方法、提升设计水平。除了理论资料以外,设计人员还要多参考一些成熟的设计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无论型号大小、功能如何,都是经过市场考验并获取认可的,设计人员可以将自己预想的方案与这些成品进行对比,找到设计中不符合现实的地方,并加以改正[3]。

2.2.2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RTIZ理论

计算机技术是自动化设备的基础技术,而当今时代属于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处于时刻发展之中,设计人员要时刻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状况,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于设计中,目前比较常见的应用就是CAD一级PRO-E等,要熟练掌握这些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不断提升设计效率和修改效率。设计完成以后,设计人员还可以利用仿真模拟等方式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模拟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改,提升设计的可靠性。TRIZ法属于一种系统理论,也属于一种方法工具,系统对世界上的高水平专利进行集中分析,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人员在研发自动化设备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就可以从TRIZ理论中寻找解决方法,首先是要将设计中的问题转化为TRIZ问题,然后用系统中的理论得出模拟解,最后将模拟解在转化成自己需要的设计内容。

2.2.3形成一种机械创新思维

自动化设备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要求技术人员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其具有创造性思维。设计人员要将传统设计方式与现代设备功能要求综合起来考虑,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电子技术作为基本依据,大胆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如果设计人员不能灵活使用设计手段,对所有设计工作都保持相同的看法,那么其最终设计出的产品一定也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且所有作品都大致相同,这样就没有将机械设计的价值发挥出来。设计人员在设计前、设计过程中乃至设计完成以后都要保持一种创新思维,善于联想,将相关领域知识综合考虑在内,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使设计出的自动化设备功能更全面、适应能力强、成本更低[4]。

3.总结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将向着简约的方向发展,设计中将更多的应用到先进技术,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发展创新性思维,参考设计论文和成熟作品,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TRIZ理论,在满足设备各项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成本,提升设备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文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12(14)07:318+320.

[2]周海峰.日用品生产流水线自动化专用机械设备的设计方法与经验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3(15)16:10-12.

[3]杜巧连,陈旭辉,舒柏和.自动化包装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5,10(12)06:27-29+32.

第8篇

Abstract: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is the "industry-based"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hat the main training is applied talent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the profession is wide, there are mor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different educational locate schools have opened this profession. As an application-type school, "machinery" direction in line with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CNC technology"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modern machinery to improve the skills of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professional CNC positioning.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数控技能;方法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CNC skills;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173-02

0 引言

机械制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方向之一,是安徽三联学院该专业的专业方向。现代制造技术又是机械制造方向的主要内容,数控技能也就是我院该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数控技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全面提高学生的数控技能,区别于其它普通本科高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文章通过教学实践,从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阐述了提高学生数控技能的方法和措施,通过不断教学改革,希望能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数控技能。

1 梳理课程体系,突出“数控技能”核心

应用型本科相对于普通本科还是个新鲜事物,很多学校对应用型本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应用型本科专业申报时,往往都是按照普通本科的模式来开展的,其课程体系也都是参考普通本科设置的。“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到”[1]是很多普通本科毕业生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应用型本科以培养高水平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这就必须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素质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选修模块和实践模块五部分组成,课程多达40余门,具体专业方向不明确。根据专业方向,围绕数控技能,梳理出影响学生数控技能的主要课程(如表1[2]所示)。加强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习效果是提高学生数控技能的基本保障[3]。

2 转变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根据表1所示的课程,根据与数控技能的核心程度,选择《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作为课程教学改革对象的试点。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即将全部的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分别如表2[2,4]所示),以任务为基本教学单位,突出每个任务的具体应用,使得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从而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以前数控实验时,一个小组只有少数几个人愿意动手,现在大家都跃跃欲试),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学习效果显著提升。此外,为了巩固课程教学效果,组织专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根据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合作编写两门课程的习题库,并将习题库作为期末考试的考试题库,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确保习题库作用的发挥。试点课程的成功经验必将逐步推动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控技能。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施教能力

安徽三联学院是所民办高校,同其它民办高校一样,师资问题也是学院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水平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分层次,专兼结合。具体来说,对于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水平人才,坚持柔性引进和自主培养,该院最早从2013年开始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例,共柔性引进教授2人,副教授14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其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解决专业核心课程年青教师驾驭不了的问题,取保了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引进高职称教师中,多数教师每周都有4-6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利用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导师制”活动,柔性引进老师与年青老师组成帮扶对子,加快了年青老师的成长,目前我院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例,目前在研的省级教科研项目多达近20项,在项目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参与项目。此外,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通过培养在安徽省本科高校教学竞赛中或的二、三等奖,创下省内同类学校最好成绩,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表教科研论文30余篇,青年教师施教能力显著提高。

4 强化实验室建设,确保核心技能

实验室是学生获取动手技能的主要来源,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作用更加突出。安徽三联学院虽是民办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但对于学生核心技能培养,硬件投入也毫不含糊,2013年10月至今,该院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购置数控实验设备,目前已购置普通机床20台,数控车床12台,数控铣床4台,数控线切割机床6台,且所有设备都已投入金工实习、数控实习教学使用。考虑到数控系统的特殊性(数控系统多样性),所采购的设备涵盖了主流的FANUC系统、华中系统、广数系统等,大大提高学生对数控系统的适应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数控技能。在2015年10月初开展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反馈情况来看,2015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共145人,从事数控相关的89人,约占61.3%(2014届仅占38.9%),一方面企业数控设备普及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由于学生数控技能得以确保。

5 结合实训环节,突出工程应用

实验室能够培养学生基本数控技能,但仍不同于工程实际[5]。实验室只能培养学生对于数控编程与操作的基本技能,但对于数控加工工艺,同学知之甚少,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生产实践,从实践中熟悉各种加工工艺,因而实训环节对于数控技能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我院已建有多个实训基地,主要有长城制冷有限公司、长源液压、斗海工程机械公司、应流集团等,学生通过第八学期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对各种不同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控技能。

6 结束语

数控技能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技能之一,全面提高学生数控技能是实现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共培养具有一定数控技能应用型本科生近400人(2016届280人还在学习中),这既符合专业的发展定位,也符合我校“以工为主”的学校办学定位,更贴合市场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斌.以人为本提高质量打造就业工作品牌[J].交通职业教育,2010,4:41-43.

[2]吴明明.《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2,8:113-114.

[3]吴明明.数控仿真软件在教学中的点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9,2:80-81.

第9篇

摘 要:生产实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促使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素质转化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采用灵活的实习机制。其次要加强实习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最后要强化学生生产实习过程的管理。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实习教学

生产实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促使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素质转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高校生产实习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说实习单位的接纳能力有限,经费紧张,学生对生产实习的认识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生产实习的质量,成为高教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生产实习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单位的接纳能力受限,加上许多企业从经济效益、安全角度考虑,学生实多是参观、听讲座,动手操作机会少,没有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对生产实习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生产实习缺少兴趣,对待实习敷衍了事,没有全心投入到实习中,从而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呢?

首先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采用灵活的实习机制。选择好合适的实习单位是搞好实习的前提,好的实习单位可以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到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生产管理方式。为了使学生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实习地点尽可能选在生产装备先进,技术水平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中进行。建立起长期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有利于指导教师实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可以通过技术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式构建企业、学校及学生之间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建立起长期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实习单位,或是去自己将来的工作单位实习,这种灵活的实习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实习人数多造成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位或者对自己以后将要从事的工作有帮助的实习单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对于这种自主实习,要加强管理,需履行一定的手续,包括接收单位来函证明,学生向教学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实习结束时,实习单位应对学生的实习表现给出评定意见。

其次要加强实习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习的指导工作好坏关系到实习效果的优劣,指导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实践经验,才能较好地传授专业知识,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对没有带过生产实习的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对实习流程方法等进行讲解,另外,定期选派实习教师赴实习企业进行业务培训,既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同时也加强了实习师资队伍建设,锻炼了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最后要强化学生生产实习过程的管理。强化学生生产实习的管理是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

一要加强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使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走过场,不肯深入学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实习环节虽然只能看,不能动手,但是可以了解机械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看到和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通过实习还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合理安排实习过程。为了充分利用好实习时间,在下厂之前,安排一天到二天的实习讲课,必要时可以在教室里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除进行实习动员和入厂教育外,还结合实习的内容,详细介绍与现场有关的理论知识,着重介绍实习单位可以看到和实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先有大概的了解,并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先通过看书,查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生产实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实习时间,使学生在企业中的生产实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有助于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时指导老师对设备工艺等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与实习单位协商,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要建立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内容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内容评价体系对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生产实习成绩。改变以前只通过撰写实习报告的方式,采用多种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学生生产实习的考核内容有:实习出勤率、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实习考试等4项主要评定内容,平时注意及时抽检。邀请学生的辅导员一同参与实习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辅导员了解学生生产实习情况杜绝了盲目请假、逃避生产实习的情况。在实习过程中,在每个车间实习完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汇报,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考核,同时实习指导教师对汇报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与不足。最后指导老师要对整个实习进行总结,对表现优秀的个人与小组进行奖励,对违纪和实习态度不端正的个人和进行评批与教育。

四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讲座和交流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产实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习社会知识,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行业现状、发展规划发表看法,对运行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详细分析,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早日成为有用之才。在一拖实习时,我院师生与单位领导组织座谈会,单位领导结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经历,就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如何正确定位、如何真正的融入企业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学生兴致很高,感觉收获颇丰。指导教师经常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们一起谈心,增加了解,沟通思想,了解学生的对生产实习的认识和感受,收集学生和实习接收单位的意见,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总之,生产实习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必须使实习基地、学生、指导教师三者有机的结合,明确实习目的,要让学生提高对生产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其积极性,同时指导教师要认识到生产实习是一场高于理论教学的教学过程,必须精心组织、悉心指导,加强管理,不断总结方法,不断探索,切实保证逐年提高生产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静伟.改革生产实习模式,促进实践能力提高[J].高等教育研究.2003.(1):51-53.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79-0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我国隶属于省或地(市)并处于地方且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本科院校。这类院校其中大多都是近年来或由专科升本、或由几所地方不同院校合并而成,目前多处于转型性变革并致力于提升办学水平和注重质量建设阶段。如何保障并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自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并组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本文结合我校的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建设过程,深入讨论该类院校师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 引言

我校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于2005年4月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省重点建设学科。三年来,根据我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地方性的服务面向定位,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和资源条件建设等方面扎实开展建设。特别是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同类应用型本科学校各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2 围绕学科方向,打造教学团队

2.1 学校高度重视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

教学团队是学科建设工作最为重要的资源性基础,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党委和行政对学科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在学院人事管理制度体系中,强化优秀人才引进与使用的政策与办法,对重点学科给予倾斜,在原来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基础上,又规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为凝聚学科骨干,进而形成学科团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多途径进行教学团队内涵和素质建设

根据学科建设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的中远期规划,着重从“引进、凝聚、培养”三个方面着手加速学科队伍内涵与素质建设。首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积极引进名校的博士和硕士,有意识地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著名的“211”高校引进博士和硕士,使本学科的学缘结构大大改善;第二,实施“博士培养”和“教学名师”计划,大力加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要求和鼓励他们继续自己的学历学习,并且做到有计划、按步骤、有方向、有目标地选送近年来入校的优秀硕士去国内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通过政策引导进行调节和约束,使他们在研究方向乃至导师选择上,紧紧围绕建设方向,主要攻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以保证学科方向的有效凝聚而不发散。鼓励已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继续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如安排两位博士分别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数字化制造、数控技术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进一步增强研究能力;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选拔推荐优秀教师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有关高校学习进修,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第三,突出对优秀人才的打造和锻炼,给他们压担子,有如安排研究方向与学科内涵一致的已经毕业的博士担任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副主任,在读的博士担任校特色专业的负责人,使他们有具体明确的任务,在相关研究方向上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现在他们已经迅速成长为学科建设的中坚。

2.3 发挥学科带头人及团队骨干的作用,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以项目凝聚团队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升本较晚,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绝大多数都将学校都将学校定位为“教学为主型”,我校也不例外。每位老师都要承担多门课程以及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的教学,要完成几百个学时的教学任务。在我校2000年升本后的几年里,绝大多数老师对科研的认识不足,只是少数人根据自己的专长,在相关的领域和方向进行一些研究。由于没有共同或相近的方向,各人都埋头于自己所教的课程之中,探讨也仅限于教研活动时少数教同一门课程的老师之间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团队建设。启动重点建设学科工作以后,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认识到重点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研究,即使是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应用型本科,也应围绕这一核心指标,开展相应的、内涵丰富的科学研究工作,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成果转化、教学研究等。这就要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的作用,以点带面,并且做到以项目为纽带,建立团队。

学科建设负责人在课题申报、对外交流、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凝聚力量,科学组织,依托学科人才,先后争取到“863”子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联合承担国防预研子课题,实现了我校科研项目层次的突破。根据这些项目,打造了由博士和副教授、硕士组成的研究团队,带领学科团队围绕并联机构及并联机床应用技术研究、高速与高效加工、高精度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几个主要研究内容,开展研究。其他几位教授以及几名优秀博士,积极响应学校党委提出的“百名教授进百企”的号召,多次到市内企业调研,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研究、分析技术难题,结合企业实际,与企业联合申报了多项科技攻关项目,获得淮安市科技局的立项资助。三年来,共承担市级以上课题44项。有了明确的任务,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他们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取得了大量应用性成果,为企业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赞誉。

应用型本科的团队成员是科研、教学两不误,教学任务与普通老师一样多,所以形成的科研团队也易成为教学团队。我们的团队成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研究,承担和参与了省教育厅和学院的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和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18项。其中有多项,就是经过团队成员的讨论,将相关科研成果内容辐射到教学内容中而形成的教改项目,如《高速加工工艺技术》立项教材等就来自于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基于切削性能的高效加工数控编程基础算法的研究”和淮安市科技局工业发展项目“模具高速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

3 团队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以教授带头,以多名副教授、博士、硕士为核心骨干,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学科团队。与2005年相比,高级职称比例增加了30%;博士从1人增加到15人,硕士增加了20人。团队素质和水平很高,有多人分别获选江苏省“333”高层次科技人才、江苏省知识型职工标兵、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淮安市“知识型个人”、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第二层次)”、淮安市“十大青年标兵”、淮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淮阴工学院“十佳师德标兵”等;在学校三次共评选出的36位教学名师中,有7位出自学科团队,另外有12人先后被评选为院“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也得到了多所知名高校的认同,先后有10名教师分别被江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有一名教授正在申报某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已经独立或联合培养了15名硕士研究生。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从这些著名高校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对我们的人才梯队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为我校申报硕士点积累了经验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07年12月份教育部专家对我校的教学评估工作中,作为新升本院校,我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该学科建设的一些做法,特别是打造教学团队的方法与途径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赞扬。

在三年的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39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3篇,共获得淮安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10篇学术论文分别获得淮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建设3年以来,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教材13部,在同层次院校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团队成员,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和挑战杯、学科竞赛等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优异的成绩。从2005年到2007年,有29人次取得国家级奖励,还获得省级奖励21项,市级10项,校级82项。这些成绩,都是在团队成员的精心指导下取得的。

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为相关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本学科的两个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相关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5年12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授予江苏省特色专业称号。2006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遴选为校品牌专业。2006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遴选为校特色专业。2007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被批准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并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实现了专业建设的重大突破。

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带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赢得了社会赞誉,与本学科的两个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相关的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 05届、06届、07届年底就业率分别为95.8%、98.3%、98.6%。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比例也在我校名列前茅,06年为8人,07年为12人,08年为27人,而且大多数学生考取的学校为国内名校。

4 小结

本文结合我校的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建设,对建设该类院校的教学团队的途径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快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主流,从而尽快适应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当代社会的变革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2] 柳友荣.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4).

第11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借阅行为;理工科;统计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的关键力量在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理工科院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教学科学研究工作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在此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教学科研工作对大学图书馆的依赖程度也不尽一致。本文拟以荆楚理工学院图书馆 2011-2014 年的学生借阅登记为基础, 对我校具有代表性的理工科专业在校学生图书借阅量作较全面的分析比较, 探讨地方本科院校高等理工科图书信息教育中的出现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1 基础状况

荆楚理工学院是一所省市共管、以省为主的地方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设有14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开设33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90个,附属医院1家和教学医院2家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场所。目前正在按理工为主,理、工、农、医、文、教、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重点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群进行学科定位。学校现有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93人,其中专任教师659人。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4078人,其中本科生9689人。学校图书馆总面积32340m2,阅览座位2800个,按照现有学生规模计算,每百人有阅览座位约20个;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129332册,生均纸质图书75.51册;电子图书836678册,纸质期刊1092种,电子期刊 8083种,各类资源数据库10余个。

本文选取我校应用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数据为2011-2014 年间10级各专业的在校学生图书借阅登记记录。

2 借阅量的统计数据与分析

我们在借阅量的数据统计主要选取两个方面:不同学科专业/年的人均借阅频次以及不同学科专业借阅图书种类所出现频次的比例。从2011年到2014年应用物理学每年人均借阅频次分别为:10.2、11.6、24.5、2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别为:17.9、20.1、39.7、33.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分别为:11.8、13.7、25.6、21.3;电气工程分别为:11.5、16.3、28.1、23.7。

以学科专业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1-2014年借阅频次均为最高, 最低的是应用物理学专业;各专业的借阅频次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专业的借阅频次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13年个专业人均借阅频次最高。

从2011年到2014年应用物理学每年人均借阅图书种类所出现频次(%)分别为:12.3、20.7、11.2、24.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别为:25.2、30.3、10.5、31.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分别为:14.6、19.3、12.3、23.7;电气工程分别为:13.8、18.5、9.0、27.2。

以学科专业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1-2014年人均借阅图书种类所出现频次为最高, 最低的是应用物理学专业;各专业的借阅频次逐年来有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13年个专业人均阅图书种类所出现频次最低。

3 讨论

不管是从人均借阅频次还是借阅图书种类所出现频次的比例看,从以上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明显高于其他类,其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电气工程专业,应用物理学最低。这个可能与不同学科之间差异有关,计算机专业内容较新颖实用,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较高,急迫需要动手实践操作欲望较强,所以借阅行为较积极,并且较延续,而应用物理学专业医学课程较枯燥,理论部分较多,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困难,所以学生进入图书馆研究专业性知识的欲望不大;而其他理工科学生相比较则更具体,因此学生愿意借阅。另外我们可以发现2011年两项指标均较低可能与刚进大学,对图书馆环境以及功能比较陌生导致。2013年相同年级借阅图书种类出现频次的比例均明显下降可能与三年级学生积极考研备考有关,功利性因素较大,在此期间学生又要进行各种毕业实践活动,所以才出现上述情况。2014年学生人均借阅频次以及借阅图书种类出现频次的比例均明显增加,可能与学生即将毕业,学习压力基本消失,可以阅读大量消遣类、小说类、娱乐趣味类以及其他非专业类书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我校存在学习风气明显不足, 尤其是低年级以及毕业班的阅读风气较差。也可能与我校为二类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素质略差,学生学习欲望以及能力不强有关。不同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 其当年借阅的书目趋同性不明显, 可能与不同专业的考研、考证、就业方向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等内容比较分散有密切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培养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忽视人文素质,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偏窄,创新能力欠缺,高校图书馆应将其设为重要建设内容[1]。

4 对策建议

4.1 图书馆积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培训

每年随着我院新生军训结束,图书馆便会开展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图书馆领导高度重视、全面筹备,选派馆内业务骨干认真准备培训材料,为使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获取信息和知识,图书馆以学院为单位,分批次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培训。

为确保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图书馆精心制作《入馆指南》,为各学院同学们讲解。培训中,图书馆老师介绍了图书馆概况、入馆须知、馆藏资源分布、借阅规则、数字资源的使用及图书馆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并强调了做一个文明读者的基本要求,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会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掌握快速的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授课老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激情演讲,同学们聚精会神,在听到介绍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周到的服务和多彩的活动时,都兴奋不已,对图书馆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培训课上,图书馆还为每位新生读者发放《入馆指南》,让新生更直观的了解图书馆的服务,更好的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将科学的利用好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来提升自我。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提供了实用而有效的平台。新生入馆教育为广大新生展示了我院图书馆的魅力,使得刚迈入大学的新生对图书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藉此进一步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保持健康的个性,热爱自己的专业,树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探寻精神的财富。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文明的积淀,精神的家园,这里可以找到前人的精彩与广博,也可以找到自我的充实与自信。希望新生可以从图书馆开启知识财富之门,在浩瀚的知识世界遨游。

4.2 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图书馆的职能是应该通过多方面多途径引导学生读好书以及好读书。为了更大的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倡导读书风尚,创建书香校园,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每年我校由图书馆主办,校学生读者委员会承办的主题为“读万卷经典 引航激扬青春”的读书节顺利进行。为了办好读书节,在图书馆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读者委员会作了充分准备,进行了深入宣传,对每一项活动进行了精心策划与落实,使得本届读书节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读书节的活动项目有读者之星的评选、我为图书馆做点事、我爱阅读的横幅签名、好书推荐、精品图书展、演讲比赛、电影展播、图书漂流等。在我爱阅读的签名活动时,学校领导均亲临现场签名,并鼓励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为了提高理工科学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和掌握,培养训练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图书馆会邀请省内外在理工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学术讲座以及现场操作指导,旨在激励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以及科技创新等工作的进行。

4.3 积极加强校园图书馆服务建设

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评估中已将图书馆与实验室建设、师资力量并列为高校发展的三大基石。为了服务我校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结合我校转型的需要,我校图书馆已全方位多时段实施开架阅览,文献资料检索基本实现计算机和网络化的需求,校园网内数字期刊免费使用, 远程访问校外可申请,全年仅寒假闭馆,每周包括周六日、每天16小时(8:00-9:30)均开馆,便利性较高。在目前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便利性较前显著增加,图书馆仍能接待大量的读者上门。虽然目前我校借阅量的无显著下降,但随着当代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阅读的进步, 我们要保持借阅量上升这个状况,图书馆可以在实践方面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如网络检索以及文献查阅系统内部增设读者的评论、留言和意见,有益于帮助学生的专业学习。如今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再按传统模式运作,必须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工作,通过大量的阅读推广来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内涵[2]。为更加有效地指导同学们利用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图书馆还将不定期地举办类似培训讲座,通过图书馆网站通知、学生权益部微博、微信等服务平台培训活动计划。最终是为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实用性人才,找到了本科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切入点、载体、路径和方法,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创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并为其服务。针对地级市,强化地方性、突出民族性,开展地级市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为中部地区提供人才、科技、先进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Research Strategy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echanisms Professional Tutor System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for improving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to establish a new train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However, most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utorial system are more or less there is a certain probl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to find these problems and find solu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problem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in the professional tutori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problem; strategy

1 目前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1 选择机制不健全

调查显示,专业导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最好能做到双向选择。一方面,学生学习能力不一,需要分层次。另一方面,专业导师的精力有限,最好能指导对自身研究方向感兴趣或在这方面有发展意向的学生。否则全面撒网,容易使导师制流于形式,带少点带精点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1.2 师生双方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对导师制改革认识浅薄,认为导师制改革没有带来实际效果,仅停留在形式的转变上。同学们由于进入大学之后突然没有了学习方向,对大学的课程没有概念,对自己的学业、人生发展方向表示非常的迷茫,希望有人进行指导。但是他们对导师的作用及应该负起的责任不了解,自己遇到课程以外问题的时候自然也想不到找老师寻求帮助。导师每学期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会,有的导师甚至只有一两次,对导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方向及个人品质有极少的了解。

1.3 职责与工作内容不够明确

导师们认为现行专业导师制的职责与工作内容还不够明确,对专业导师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楚。“需要指导学生的哪些方面?是指导学生的学业还是指导学生的生活?”“自己对学生应该指导哪些方面,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只能是指定几本书看看,自己有课题的就让学生加入,其余的就没什么了”。同时学生也不明确专业导师的职责范围,不知道碰到哪些问题可以去找专业导师帮助。

1.4 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完善

激励机制的完善是全面实施导师制的关键,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导师的选拔、任用原则不够清晰,导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得不到明确,就难以评价导师在本科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久而久之,导师就会渐渐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首先,以灵活的双向选择方式为途径。我们都知道研究生导师制是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是对学生从入学到离校的长期指导。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借鉴此种模式,但不同的是研究生已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而本科生相对来说对自己认识可能不足,双向选择对本科生来说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不进行导师的分配,学生在基本了解导师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等选择导师,学生和导师自行联系完成双向选择。

其次,明确专业导师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正确处理专业导师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推行导师制的同时保持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辅导员负责整个年级的学生管理工作;班主任负责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及对全班同学的思想教育工作;导师具体指导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科研,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指导学生在四年级做毕业设计。

再次,健全专业导师制的激励机制。对本科生专业导师的考核既兼顾可以量化的部分如学生的成绩、考研录取率、科研数等,又兼顾导师职责中规定必须完成的部分如指导学生次数、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等,还要兼顾导师根据自身特点增加的部分,如科研项目、校内外专业比赛等。进一步调动导师本科生学生指导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 导师制实施过程的研究策略

本文将主要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结果为基础,结合其他高校的改革经验,综合分析探索导师制的发展路径。

2.1 研究目标

(1)以机制专业为试点,探索专业导师制的好处和弊端;(2)以机制专业为试点,探索专业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及相关人员职责划分的研究;(3)以机制专业为试点,探索专业导师制实施过程控制研究;(4)以机制专业为试点,结合本科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理论和实践。

2.2 研究内容

第一阶段:实施导师制的好处和弊端;

第二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前提。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分清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重点,弄清本科生导师制和政治辅导员的职责区别。其次,专业导师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也很重要。首先要明确目标,同时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时机四个方面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基于新的评价目标和评价观念,从导师的职业道德、职业履行情况、工作绩效三方面的指标体系是实施评价体系的核心。这也是专业导师制实施质量控制的关键一环;

第三阶段:采用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式探讨专业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四阶段:专业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第五阶段:总结、提炼,完善理工类院校专业导师制实施方案和理论。

2.3 研究方法

(1)广泛调研,重点讨论。主要采用到国内各兄弟院校参观、调研、学习,在校内和专业内部组织研讨、总结、形成共识的方法,对国内相关高校专业导师制实施现状与我校专业所具有的特色、面临的环境、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对比、借鉴、研究,找出适合于我校专业导师制发展的模式,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明确分工,通力合作。课题组根据各成员专业知识领域优势,明确各自分工与责任;在导师制方案规划、培养计划制定、方案实施、创新科技活动指导、了解学生动向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完成。(3)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高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己任,但学生存在基础、兴趣、努力程度等方面差异,在进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构建分层次的培养模式。

2.4 研究步骤

(1)广泛调研,确定具有我校特色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师制本科教学培养模式;(2)群策群力,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师制模式下的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3)分工负责,相关人员按照导师制实施进度分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4)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以赛促能、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实践机会,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部提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5)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手段了解项目实施效果,进而探索专业导师制下的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

导师因材施教教导每位学生,使每位同学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导师制的根本目的。②然而如何给本科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全方位的素质化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为更好的研究此课题,我们对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师制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追踪调查。在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并参考国内外高校实施导师制经验,摸索、总结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及实施方案,期望能为未来专业导师制在理工类院校的全面推行提供参考。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