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8 10:12: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描写雪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除夕之夜的诗句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描写除夕之夜的诗句精选《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描写除夕之夜的诗句推荐《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迎春》[清]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宋]朱淑贞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唐 杜甫《杜位宅守岁》
《除夜》[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柱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霄。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岁尽应令诗》[南梁]庚肩吾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新岁》[宋]陆游 改岁钟馗在,依然旧绿襦。老庖供餺飥,跣婢暧屠苏。载糗送穷鬼,扶箕迎紫姑。儿童欺老聩,明烛聚呼卢。
《卖痴呆词》[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唐太宗《除夜》
《除夜雪》[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关于除夕的诗句 句关于除夕的诗句 句。
患难思年改,龙钟惜岁徂。——宋 唐庚《除夕》
《元旦试笔》[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玉关西望肠堪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唐 岑参《玉关寄长安李主簿》
《除夜宿石头驿》[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如何岁除夜,得见故乡亲?——唐 孟浩然《除夜乐城张少府宅》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唐太宗《守岁》
《凤城新年词》[清]查慎行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鹧鸪天·丁已除夕》[宋]赵师侠 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春风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三年除夜》 [唐]白居易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 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 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关于端午的古诗一、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三、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四、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五、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六、五月五日
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七、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八、竞渡曲
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九、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十、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关于端午的诗句精选1、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宋·高箸《重午怀旧》
3、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4、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宋·苏轼《屈原塔》
5、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6、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宋·陈与义《临江仙》
7、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8、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宋·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关于端午的诗句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3、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4、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5、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7、条脱闲揎系五丝。——宋·李清照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9、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宋·卢祖皋《小龙吟淮西重午》下阕
10、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11、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12、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3、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14、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15、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16、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17、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1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关键词]木棉;木棉花;岭南三大家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48-02
木棉为木棉科落叶大乔木,又名红棉、英雄树、攀枝花,树形高大,雄壮魁梧,枝干舒展,花红如血,硕大如杯,由于是先长花芽再长叶芽,盛开时冬天落尽的叶片几乎全未长出,远观好似一团团在枝头尽情燃烧、欢快跳跃的火苗,极有气势。因此,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中这样描写木棉:“木棉,高十丈,大数抱,枝柯一一对出,排空攫絮,势如龙斗。正月发雷,似辛夷而厚,作深红、金红二色,蕊纯黄六瓣,望之如亿万华灯,烧空尽赤,花绝大,可以为巢,尝有红翠、桐花之属藏其中。”元孝诗:“巢鸟需生丹凤雏,落英拟化珊瑚树。”“子大如槟榔,五六月孰,角裂,中有棉飞空如雪,然脆不坚韧,可絮而不可织,絮以褥以蔽膝,佳于江淮芦花,或以为布,曰绁,亦曰毛布,可以御雨,北人多尚之。绵中有子如梧子,随绵漂泊,着地又复成树,树易生,倒插亦茂,枝长每至偃地,人可手攀,故曰攀枝其曰斑枝者,则以枝上多苔文成鳞甲也。南海祠前,有余枝最古,岁二月,祝融生朝,是花盛发,观者至数千人,光气熊熊,映颜面如赤者。花时无叶,叶在花落之后,叶必七,如单叶茶,未叶时,真如十丈珊瑚,尉佗所谓烽火树也。州自江而上至端州,自南津、清岐二口而上至四会,夹岸多是木棉,身长十余丈,直穿古榕而出,千枝万条,如珊瑚琅丛生,花垂至地,其落而随流者,又如水灯出没,波波欲红,自春仲至孟夏,连春接野,无处不开,诚天下之丽景也。其树易长故多合抱之干,其材不可用,故少斧斤之伤,而鬼神之所栖,风水之所藉,以故唯乔最多与榕树等。”屈大均对木棉的描述可谓是如飞如舞,淋漓尽致。除了屈大均外,陈恭尹与梁佩兰的文集中关于木棉的作品也很多,笔者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关于木棉的几个问题。
1 木棉与“扶桑”的关系
在岭南三大家关于木棉的诗句中,有好几处出现了“扶桑”这个词。如梁佩兰《送沙子雨往安南》中有“直入大鳅腹,发欲就扶桑暾”;陈恭尹《南海神祠古木棉花歌》有“受命扶桑捧日车,旌旗片片裁虹倪”;屈大均《南海神祠古木棉花歌》有“扶桑久已催为薪,独有此花擎日出”;《木棉花歌》有“树树双栖孔雀暖,枝枝交映扶桑斜”等诗句,诗中的“扶桑”是什么意思呢?
按我们传统的说法来讲,“扶桑”是指日本,但是放在这里似乎解释不通。 例如“直入大鳅腹,发欲就扶桑暾”、“树树双栖孔雀暖,枝枝交映扶桑斜”这两句,大鳅与孔雀是动物,古人作诗讲究对正,与大鳅、孔雀相对的应该是一种动物或是植物,而不是个地名,故“扶桑”不能解释为日本。
笔者认为这里的“扶桑”应是指太阳。扶桑本指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郭璞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晋人郭璞的《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传说日出于扶桑树之下,拂其树梢而升,因谓为日出处,故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王逸注:“日出,下浴於汤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晋陶潜《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逯钦立校注:“扶桑,传说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明凌云翰《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清颜光敏《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辇过。”这几句诗中的“扶桑”均是太阳之意。这样一来,前文中岭南三大家的诗词便能解释了,“直入大鳅腹,发欲就扶桑暾”中的“扶桑暾”即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2 木棉的物质价值
2.1 木棉花絮可用以纺织
前文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里就提到木棉花“子大如槟榔,五六月孰,角裂,中有棉飞空如雪,然脆不坚韧,可絮而不可织,絮以褥以蔽膝,佳于江淮芦花,或以为布,曰绁,亦曰毛布,可以御雨,北人多尚之”。在他的《南海神祠古木棉花歌》中有“还怜飞絮白如雪,织为绁布做衣裳”。《木棉》中有“朵朵开残口有棉,雪花飞满女郎前。织成白绁温柔甚,持于兰房作褥眠”。陈恭尹的《木棉花歌》中有“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由上述材料可见,木棉花中有絮,可以用来做衣服和棉被御寒。岭南的开远地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利用木棉花絮纺织的地区。
2.2 木棉的食用与药用价值
木棉不仅可以用于纺织,而且也具有很高的食用与药用价值。
木棉花性甘凉,有清热、解读、止血之功。《本草求原》载:“木棉花饮”,取木棉花适量,同武彝茶煎水,常饮可治白痢、赤痢。木棉树皮可祛风除湿,活血消肿。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木棉树根可以散结止痛,治疗胃痛、颈淋巴结结核等。木棉花还可以与多种食物搭配,形成既美味又有理疗功效的佳肴。
3 木棉的文化价值
木棉由于其本身的特性,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作英雄的象征,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除岭南三大家之外,丘逢甲《春日杂诗》中有“极目春城夕照中,落花飞絮木棉风。绝无衣被苍生用,空负遮天作异红”的诗句,杭世骏也作《咏木棉花》:“目极木乱流,低枝宛地入端州。最怜三月东凤急,一路吹红上驿楼。”这些诗词为我们研究岭南地区的物候乃至文化都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4 结 论
木棉是岭南地区植物的代表,与岭南文化息息相关,木棉的研究对岭南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能力有限,只能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日后能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清)梁佩兰.六莹堂集(卷三):七言绝句[Z].
[3](明)陈恭尹.独漉堂集(卷三):增江后集[Z].
[4](清)屈大均.屈大均全集(卷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清)屈大均.屈大均全集(卷十六):七言绝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6](明)陈恭尹.独漉堂集(卷三):增江后集[Z].
参加吟诗会的人有很多,最先出场的是台灯台历二兄弟。他们两个你一句我一句:
台灯说:“莫厌指桑又骂槐,”
台历说:“自古不遇辜怀才。”
台灯又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台历又说:“千金散尽还复来。”
瞬时,震耳欲聋的掌声响起来了,大家都对这首充满“拿来主义”的古体诗赞口不绝。这一下子让台家兄弟高兴了不少,蹦蹦跳跳地下场了。
紧接着,矿泉水瓶闪亮登场,由于她的折射,使桌子上的灯光更加绚丽多彩了。大家情绪高涨,手舞足蹈,欢呼道:“欢迎吟诗,出绝唱!”
矿泉水瓶不紧不慢,转了一个角度,折射出了更强的一束光,说:“献词一首,望大家多多指教!”说毕开始了。
“独立书桌角,目放十米半径;心藏九霄外,怀拢万倾碧波。看天问地,欲上九天珠穆朗玛揽月,敢下五洋马里亚纳捉鳖。思前想后,感叹不绝。鹰击长空不越鸟笼,鱼翔浅底难逃水库。万类霜天竞自由,君子好俅,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好象雨过天晴,得到好评连连,令大家进入了疯狂状态。矿泉水瓶满意地下场了。
第三首诗的创作者是眼镜盒与他的儿子眼镜布,他们的作品很有特点:一首古体诗,一首现代诗,都表现了极强的知识性。眼睛盒开始吟唱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四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十六雪,门泊二五六里船。”
大家听了还没有反应过来,眼镜布就开始了,洪亮的声音让人陶醉。
“一天,我早早起床,
发现了一枚蛋在门旁。
它,大如西瓜,色如泥浆,”
众人听了面露惊诧之状,眼镜布接着说。
“闭目猜想,它来自何方?
此刻,可能为恐龙蛋化石,
明年,又没准是鸵鸟之误失。
待到十年后,
难保不为猫之子,鼠之后,
蚂蚁所爱,草履虫之走狗?”
这两首诗略微难懂,可也有听明白的,那就是学识渊博的字典先生。他一语道破天机,点评道:“第一首解释了乘方的奥秘,第二首揭示了生物进化论的玄机。”众人恍然大悟,再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一张成绩单见以上四首诗都很受欢迎,心中也跃跃欲试,抢上舞台后,大声说道:“我作为学生成绩的见证人,也是有话说的!在此对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做一下总结!”
成绩单的诗是一首七绝:
千里排名脸色红,分似圆月叉如星。
少年屡识愁滋味,只缘名在最底层。
大家哈哈大笑,说:“形象极了!具体极了!生动极了!明确极了!”
成绩单前脚刚迈下舞台,考试卷就蹦上来了,他说:“我听了成绩单的诗后,深有感触,现在,做学生难,做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更难了,看我的诗作。”
考试卷用着低沉的语气,慢慢地说:
“清清眼中泪,试卷待重批。
减负布德泽,万题红叉辉。
常恐考节至,昏黄白卷衰。
百川东到海,永远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下可好了,两首关于校园生活的诗的问世,激发了所有人的诗兴,大家都对校园生活产生了兴趣,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研究起来。场面出现了无数个“诗社”,个个成了诗人,七嘴八舌,唧唧喳喳。
在所有人商讨了十多分钟后,众人推出了两首“极品”,都是和校园生活有关的。一个带有迷宫的玩具尺子摇了摇头,哗啦啦的响声成了伴奏。她在伴奏声中说道:“现在,我代表大家朗诵书桌组合推出的第一首诗:沁园春玩!”大家带着愉快的目光。
“沁园春玩
下课风光,千里人疯,万里喧闹。望班级内外,笑声茫茫;操场上下,玩闹套套。班舞气球,手持卡片,欲与校长试比高。须假日,看淘装笑裹,分外妖娆。同学如此多挑,引无数玩具竞折腰。惜魔术宝盒,略输文采;宠物精灵,稍逊;一代玩骄,方圆卡片,只识翻个摔摔跤。惊展望,数风流玩具,还待制造。”迷宫尺子一首朗诵完毕,大家带着更加愉快的目光。
第二首由众人创造的“极品”是一个八字令,朗诵者是笔筒。
“字字字,万字印书上。书书书,书上全是题。题题题,题题难至极。考考考,把人烤糊了。”笔筒带着激昂的语气朗诵道。
大家非常高兴,特别快乐,实在兴奋,十分开心……
好诗一首接一首。
压轴的佳作出现了,创作者是一个本夹子,诗名为“问雪”。他的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避开直接描写的规律,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雪之无知喻雪之纯洁。
本夹子上场了!
“问雪于北风,俗乃何许物?不解反问吾,何许物为俗?”
关于清明的经典诗句
1、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出自于: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出自于: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3、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出自于: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出自于: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出自于:高翥《清明日对酒》
6、清明时节雨声哗。——出自于: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7、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自于:温庭筠《清明日》
8、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出自于:孟浩然《清明即事》
9、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出自于:杨万里《寒食上冢》
10、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出自于:孟浩然《清明即事》
11、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出自于:王安石《壬辰寒食》
12、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出自于:孟浩然《清明即事》
13、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出自于:王安石《壬辰寒食》
14、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出自于:李冠《蝶恋花·春暮》
15、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出自于:杨万里《寒食上冢》
16、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出自于:王安石《壬辰寒食》
1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于:杜牧《清明》
18、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出自于:韩偓《夜深》
19、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于:韩翃《寒食》
2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于:杜牧《清明》
21、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出自于:韩偓《夜深》
2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于:韩翃《寒食》
23、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出自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出自于:王禹偁《清明》
25、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出自于:黄庭坚《清明》
26、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出自于: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27、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出自于:孟云卿《寒食》
28、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出自于: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2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出自于:孟云卿《寒食》
30、舞烟眠雨过清明。——出自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31、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出自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32、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出自于:程颢《郊行即事》
33、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出自于:白居易《清明夜》
34、西园日日扫林亭。——出自于:《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35、黄昏疏雨湿秋千。——出自于: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6、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出自于: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37、绿柳朱轮走钿车。——出自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38、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出自于:白居易《清明夜》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I)针对具体的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如:这两句诗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赏析某句在写法上的特点。(2)针对整首诗分析表现手法,如: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3)比较鉴赏,如:两首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例1(2008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6分)
[解题指津]首先要明确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哪种角度作答,是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还是兼而有之。其次要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答案要点一);再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最后解释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答案要点三)。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要点一)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2分,要点二)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足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3分,要点三)
二、形象意境类
1,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例2(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题指津]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象、物象、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组成的画面,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形象类”解题步骤:
①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②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③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④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参考答案]前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开在小池的南边,不必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即便是在雨后霜前也一样开得鲜艳。作者颇有以木芙蓉喻己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之意。后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冒看微寒,在秋天孤单地开放,虽然艰辛,但作者并没有把木芙蓉看作愁苦,写它仍向霜神致意,不惧寒冷侵袭,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 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诗歌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例3(2008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试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二要概括意境特点,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三要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类”试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①什么图景;
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题作者笔下的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1)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或“诗眼”: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赏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某词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这里本可以用某字,为什么用了另外一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4)整体鉴赏诗词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9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其中,前三种考查类型尤为常见。
例4(2008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解题指津]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弹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感情、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语言赏析类试题解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词语放人诗句中描绘形象;
③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词语的表达效果,点出该词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在这首诗中,“雪”隐喻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四、思想情感类
[命题形式](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某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某诗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2)整体把握诗中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通过诗歌中的形象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比较不同诗歌中作者的感情:两诗中均有某相同内容,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例5(2008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乌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5分)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要知人论世、明察诗情,把握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其次要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进行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努力忠实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思想情感类”题目答题步骤:
①纵观全诗,抓住体现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句;
②分析归纳诗歌的思想情感;
③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思想情感的;
蜡梅,因香气似梅花,颜色、质感像黄蜡而得名,又因傲霜斗雪绽开于百花凋谢的寒冬腊月,故也作腊梅。此外,它还有黄梅、黄梅花、香梅、腊木、素儿、雪里花、干技梅等别名。其枝干苍劲,花色金黄灿烂,芳香浓郁,元代文人耶律楚材曾用“枝横碧玉天然瘦,蕾破黄金分外香”的诗句来描写它。历代咏蜡梅的诗很多,诗人写蜡梅时常在“蜡”宇上下工夫。诸如“蝶采花威蜡,还将蜡染花”,“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岁晚略无花可采,却将香蜡吐成花”,“底处娇黄蜡样梅,幽香解白北寒开”,“冻蕾含香蜡点匀,古来幽谷有佳人”……都以“蜡”喻花,写得贴切得体,妙趣横生。
蜡梅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传说先民在四千年前就已开始种植观赏了,到了西汉,武帝修建上林苑,遍选奇花异草入内,其中就有蜡梅花,但当时韵蜡梅是野生品种,花色淡黄接近白色,花瓣较尖,形似狗牙而被称为“狗牙梅”或“狗荚梅”,武帝认为其名不雅,就命人将其改为九荚梅,盖因其花瓣为9片。“蜡梅”一词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杜牧就有“蜡梅还见三年花”的诗句。宋代任渊在《黄庭坚诗序》里说:“香气似梅花,类女工捻蜡而成,京洛人故谓蜡梅。”范成大的《梅谱》也有“此物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近,色酷似蜜蜡,故名蜡梅”的记载。清代刘灏的《广群芳谱》中就曾提到罄口梅、荷花梅、九英等蜡梅品种,并特别指出开花最早,色深黄,香最浓的檀香梅是蜡梅的最佳品种。蜡梅在明代传入朝鲜,后又传八日本,再后由日本传八欧洲。
蜡梅还有一个别名叫“素儿”,根据《宾月宴语》记载:宋代诗人王直方的父亲家中,有许多侍女,其中有一个叫素儿,长得最美。在蜡梅盛开的时候,王直方折了一枝送给他的诗友晁无咎,晁赋诗答谢,其中有“芳菲意浅姿容淡,忆得素儿如此梅”之句。一时被传为美谈,一些文人便把蜡梅称为“素儿”。
蜡梅原产我国中部,河南、湖北、陕西、江苏、四川等地都有分布,人工栽培以河南省鄢陵县的蜡梅矗为著名,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此外,重庆、四川成都以及江苏镇江、扬州等地的蜡梅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江苏镇江还把蜡梅选为市花而广泛栽培。
在鄢陵还有一个关于蜡梅的传说:相传有一天,汴京城(今河南开封)突然天昏地暗,狂风骤起,大风所到之处,瓦揭树断,就连皇宫门前的影壁墙也被刮倒了,皇帝想派人马上修复此墙,但又疑暴风摧墙乃天帝发怒所为,恐违天意而有不测,考虑再兰。仍无良策。次日早朝,百官朝拜之后,皇帝请大家商量万全之策。有大臣出班奏到:“宫前影壁损毁,不宣重修,如若将鄢陵蜡梅移来一株,栽于此处,一则可使蜡梅枝成壁,二则可遮阴赏花,三则蜡梅花开正值新年,颜色金黄,更是吉祥之兆,望陛下三思。”皇帝听后,愁眉舒展,即刻准奏。几天后,一株上等的百年素心蜡梅从鄢陵运至宫中,栽于宫门前,正好与原来的影壁大小相同。腊月的一场大雪过后,这株蜡梅便在皑皑的白雪中欣然绽开了金黄色的蓓蕾,吐出了浓郁的芳香。皇帝到此一看,盛开的蜡梅花像一串串吊挂的金钟,在凛冽的寒风中微微晃动,与白雪交相辉映,顿觉心旷神怡,不禁惊叹“真乃国色天香,天下第一花也”这时飞来一只喜鹊,轻落在蜡梅枝顶。弹落了枝头的雪花,皇帝见此雅兴大发,让人取来文房四宝,画了一幅《蜡梅飞鸟图》,鄢陵蜡梅也因此名扬天下。
蜡梅为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其品种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素心蜡梅”,又称荷花蜡梅,其花瓣全部为黄色,花心为黄色或白色,无紫色条纹,花瓣近椭圆形,盛开后反卷,浓香馥郁,河南邢陵的素心蜡梅花开时不完全张开,且张口向下,似金钟吊挂,所以又称金钟梅或吊金钟,南宋诗人杨万里“栗玉圆雕蕾,金钟细著行”就是指此蜡梅,此外扬州也有一种叫“扬州黄”的素心蜡梅,其颜色较浅。“檀香蜡梅”,其花深黄,色如紫檀,花密而香浓,故得名檀香蜡梅,此梅品质较佳。且开花早。坡“玉蕊檀心两奇绝”就是指素心蜡梅和檀香蜡梅。“虎蹄蜡梅”,因花形似虎蹄而得名,花瓣椭圆形,花色黄,盛开时中心有紫红色斑纹,香气浓,此花农历十月就能开放,故又有早梅、十月梅之名。“罄口蜡梅”,其叶大花大,花色纯黄,花瓣较圆,内部花瓣有紫色条纹,香气淡雅,花朵稀疏。宋代范成大《梅谱》说此梅“形似僧罄之口也。”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称“虽盛开常半开半含,名罄口梅。”“狗牙蜡梅”,也称红心蜡梅、狗英蜡梅、狗蝇蜡梅、九英梅,因其花瓣狭长而尖,形似狗牙而得名。此外,还有夏天开花的夏蜡梅;花朵较大,颜色呈红褐色的美国夏蜡梅等品种。
香,是蜡梅花的一个重要标志。有诗云:“纵有冬心橡样笔,能描花骨不描香。”蜡梅的香味很特别,它艳而不俗,浓而且清,只要你嗅到郡么一点点,就会感到幽芳彻骨,心荡神浮。古人评品花番有“浓、清、久、远”四条标准,而蜡梅的香浓可醉人,清芳凛冽,经久不散,远飘数里,四条标准占垒了。实为花中上品。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有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端午古诗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古诗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古诗浣溪沙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古诗端午日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古诗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端午古诗五日(选一)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古诗竞渡诗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古诗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端午古诗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古诗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古诗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诗词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端午诗词竞渡曲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诗词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唐 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诗词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诗词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宋 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端午诗词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宋 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端午诗词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关键词: 杜甫 诗歌教学 生命教育
一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生命教育是德育范畴的内容,殊不知各学科教学或多或少都渗透生命教育,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语文教材蕴藏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因此,“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应当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与人文意识,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语文教学不同于政治思想教育,不能采用灌输说教的方法传授人生观、生命观,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字词,抓住蕴含生命态度的词,引导学生品读,在品读中体味情感,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二
杜甫诗歌教学是高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在他的每一行诗句里,我们都能读到他对人民、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杜甫的诗句,感知个体生命的丰富性,体验人世的艰辛,从而更深层次地思考人生的目的及意义。
杜甫一直是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形象定格在世人眼中,然而,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诗人,在他的诗篇中,我们不难找到历史的痕迹及诗人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特别是诗人的晚年,社会动荡,流离失所。他“活了五十九岁,却好像活了两百岁,他一生的经历几乎浓缩了个体生命所能经受的全部苦难”。正如他在诗句中写的那样:“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通过品读这些饱含个体苦难生命体验的诗句,让学生体会世道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感悟“人世的苍茫,生命的促迫”。
然而,衰朽残年的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旅夜书怀》中,诗人写道:“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自己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形单影孤的一只沙鸥,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诗人满怀希望,换来的却是一连串的失望。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悲愤正是诗人对自己、对国家存在意义的坚守,正是他人格生命的真实显示。这里,学生从杜甫的生活态度悟出如何认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准确把握“渴望建功立业”的内涵中,获得了一次关于生命价值的真切体验和自我教育。
杜甫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然而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关心朋友,热爱妻儿。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富有人情味。写妻子、朋友的诗不但多,而且很感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洒扫庭除,迎接好友,粗茶淡饭,幸福无比。“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梁上燕子,飞来飞去,自由自在;水中白鸥,远近嬉戏,相亲相近。幽美的夏景已让诗人陶醉了,恬静的家庭生活更使诗人舒心、惬意:憨态可掬的老妻“画纸为棋局”,天真无邪的稚子“敲针作钓钩”。这些是怀才不遇的失意诗人晚年过着的诗意般的生活,这里,诗人告诉我们,他没有被苦难吓到,相反,这些悠闲清贫的生活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美好。生命是苦难的,苦难是每个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在这苦海中,“以一种精神应对苦难”,继续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原进发,生命由此变得恒远而绵长,美丽又动人。诗人把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直观地反映在生活的态度上,诗人又以诗的形式传达了生命的自由与美好,并表达了人类共有的生命特质和深层存在的哲学方式,诗人对生命本质的诠释和思考,启发我们不断关注生命的艰辛和苦痛,不断探索生命的真谛和价值,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拥抱生活,体验生命。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的自我体现,更体现在此过程中给予他人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杜甫在《兵车行》里展现给读者的是诗人对战乱征兵的客观史实的描写,表现了战争带给百姓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苦痛。然而止步于此是不够的,这些分析只是让我们看到个体生命的苦难及面对苦难的绝望。想要做到生命教育的深化,还应该让学生看到,杜甫作为一个儒家士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儒家思想是他的终极信仰,儒家文化对他的诗歌具有重要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便能进一步体会到《兵车行》显现的深切的情感――仁爱。无论是对生灵涂炭的哀叹还是对制度黑暗的愤慨,都能让人感受到那颗无止境的恻隐之心,都能让人感受到杜甫对儒家理想的坚守。
可以说杜甫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做了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有血有泪的歌吟,呈现出对天下的终极关怀和自身的生命价值。
正因为诗人心中有爱,杜甫看到天地万物,看到他人的生命乃至小动物小植物的生命都能产生浓情惬意,“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风和煦,百花绽放,飞燕衔泥,鸳鸯静睡,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和谐统一,相映成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陶醉于春暖花开、莺歌蝶舞、生意盎然、恬静宜人的意境,其乐融融。字里行间闪现出诗意的光辉,表现出一种万物和融的境界。一个有爱的人,他的生命就总是会得到爱的滋润,透过杜甫的诗作,教育学生随时留意身边的花红柳绿,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意趣,善待世间万物。当你生活在一种和融万物的境界之中,学会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时,你就会感受到生命越来越充满生机活力,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三
就像冰心在《谈生命》中所说:“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总之,语文教育应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以至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样,语文教学才真正发挥作用,教育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一、 在评价中反思,变浮躁为踏实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改中,教师要想快一些提升自己,寻找同伴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课堂教学之后,请同事评价,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既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又可以总结自己的教训,对于改进课堂教学和发展自我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在活动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我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进行“说春词”“对春联”“唱春歌”“画春景”活动。课堂上热热闹闹,可谓是“书声、歌声、欢笑声,声声入耳”,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才把异常兴奋的学生拉回到课文中来。满以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的要求,没想到评课时,一位同事提出了这样疑问:“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呢?”
是啊,这句话不亚于一个响雷震醒了我。语文实践活动课,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这个教学环节花了近10分钟时间,让学生表演、汇报,而并没有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探究到语文知识,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了。这样的设计虽然没有走题――离开语文,但事实上只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关于语文”的内容。明显是浮躁的,热闹背后是空虚的。反思及此,我立即对这个环节重新进行设计。让学生欣赏春景(课件播放),然后让学生试着用上描写春天的美词佳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颂春景。同样,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看到这满园春色,就想到我家门上的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我一看到这洁白如雪的梨花,就知道春天来了,不是有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吗?”“春天是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季节,我看到清晨的朝霞映红了大地,绿叶、青草、野花正贪婪地吮吸着甘露。”“我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雨染绿了柳丝,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田野里五颜六色的野花。我真想投入它的怀抱里。”……孩子们精彩纷呈的描述为课堂增色不少。他们不仅用所学过的知识再现了春天的美景,也在表达过程中训练了语言能力。
二、 在感悟中反思,转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吟诵春诗”这一环节时,学生激情四溢地吟诵完诗歌后,我让学生模仿古代大诗人也来创作一两句赞颂春天的诗。本以为这将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结果却使课堂一下子沉寂下来,学生冥思苦想了好一会儿,也没想出令人满意的诗句。课后仔细想想,其实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我自己,是我一下子先给学生套上了一个圈子――模仿古代大诗人的作品。试想,唐宋家之一的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州》时,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反复斟酌了好多次,我们的小学生怎么能在几分钟内想出什么绝妙的诗句呢?一个要求把学生逼到了死角。“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预设必须以学情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哪一节课,教师都应该根据学情备课。在课堂上,有时候教师一句话说不对,就有可能让学生陷入困境。
感悟及此,我让学生在吟诵完描写春天的诗歌后,激励学生:“想不想也来露一手,用我们自己的诗来夸夸我们眼中的美好春色?”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各小组的同学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交头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组①:两只燕子鸣柳枝,一群布谷促播种。
组②:花艳蝴蝶飞,花香蜜蜂舞。
组③:春天在哪里?在那流淌的小河里,在那嫩绿的小草里。春天在哪里?在那鸟儿欢快的歌声里,在那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里。
……
尽管孩子们的诗远不如古诗的意境美,但也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眼中春天的美好景色,抒发了心中对春天的美好感受,表达出了对春天的美好愿望。其实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大的改变,只是一句话的差异。但对孩子们来说意义却完全不同。他们感觉到限制少了,活动地位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热情也就不同了。所以说,教师及时地对课堂进行回顾,在感悟中做反思调整,才能把预设转化为生成精彩的动力。
三、 在批评后反思,化尴尬为动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学会聆听课堂上的声音,少一些批评与否定。针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能迅速作出反应,并巧妙地予以解决,让授课与听课在思路和情感上始终保持一致。教师应变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哑口无言,而在于开通思路,启迪思维,并让学生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使之心悦诚服而产生内化反应。
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奖励课上合作好、表现优异的小组,我特意奖励优秀小组一本《小学生日记》,本意是想借这个奖励,让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外。谁知,我刚奖励完,就听到有学生起哄:“一本作文选给谁呀?不如一人撕一张!”随即,那个学生被我批评了。但那一刻的尴尬,让我难以平静。著名的“德西效应”表明:当学生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我的奖励不正是这样吗?但在课堂上如果我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机智,随即引导那个优秀小组说说使用方法――和全班同学们共同学习,汲取日记写作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就会生成课后去观察身边的春天变化,撰写成日记。那样就不再是尴尬,而是水到渠成地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一、诵读——诗韵清锵玉不如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文诵读则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读题入文到初读感知、细读解文、品读悟情,诵读应贯穿课堂始终。
“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是古诗吟诵应遵循的规则。我在执教《送元二使安西》时,我先指导、示范读“城”,从舒展绵长中掌握“平长”的缓;然后再指导读“渭”,从声促气短中明白“仄短”的急。通过逐字逐句的指导,同学们读得有声有味。古诗的韵味、韵律、节奏在朗朗书声中飘荡。
“回声叠读”,这种诵读方法适合描写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的诗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模拟山谷回声叠读的方法定能让学生在诵读时脑海里浮现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壮观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日边来。”书声在教室里回荡,诗文的意蕴在孩子们心中涌动。
朱熹在谈古诗朗读时说:“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诗词的诵读,应根据诗词的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法,如:“吟唱”、“节奏诵读”、“配乐朗读”、“表演诵读”等。
古诗合辙押韵,旋律优美,是汉语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本。歌之、舞之、吟之、诵之,方能体验古诗词的韵味。
二、想象——借得东风好行船
古典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深远,赋予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诗论》道:“诗与画同质。”英国诗人雪莱也曾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想象将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美中蕴含中深深的情。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的:
师:王维的诗是悠扬婉转的歌,更是精美绝伦的画。圈一圈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景物有 “渭城、朝雨、轻尘”。
生:“客舍、柳色新”。
师:在这幅图中你认为最有诗情画意的是哪个景物?
生:轻轻飘落的朝雨。
生:被雨淋后新绿的柳树。
……
师:说到柳树,那可是诗人们喜爱的景物之一,你知道哪些诗句写到了“柳”?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一个“柳”字,诗人王维向我们勾画出一副色调清新的图景。写 “柳”仅仅是为了突出渭城的景色美吗?读整首诗,想一想“柳”还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从题目看王维和元二是好朋友,可能是王维希望元二留下来。
生:哦,“柳”和“留”音相似,王维用“柳”留元二。
……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关于“柳”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出现了。首开咏柳寄情的先河。“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这是依依不舍的柳。到了唐朝盛行“折柳送别”,“柳”为“留”。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是挽留的柳。
我通过抓住“诗眼”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理解图景,拓展诗人们笔下柳色,进而领悟“柳”实则为“留”。“柳”传递着王维对元二的情谊。
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的方法有“意象联想法”。古诗词较为常用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雪”、“酒”、“梅竹兰菊”……“补白想象法”、“表达创作法”、“对(类)比推想法” 等。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再论文理通顺》)面对中年级的孩子,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地要帮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真正地领略、欣赏古诗词这朵文学艺术奇葩。
三、链接——知人论世见珠玑
鲁迅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因此, 链接全篇作品,链接作者本人,链接写作背景才能较为确凿地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词大意。
《送元二使安西》一文,要感同身受地体验诗人的心情:1.联系时代背景,元二出使安西唐朝正处于非常时期——“安史之乱”发生了。一个混乱的社会王维对元二的担忧不言而喻。2.联系环境状况。元二出使西域本是壮举,可阳关以西却是飞沙走石,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酒”道了出王维对元二前行安西的忧虑。3.联系王维本人,王维写这首诗已是55岁,可以说渭城一别就是人生的诀别,无限凄凉化作“酒”。4.联系“阳关遗迹”,感悟人世间可贵的真情。
又如《渔歌子》这首词,链接张志和个人资料。对诗人的“不须归”便有着进一层的理解,链接张志和兄弟间一问一答,对诗人“不须归”感悟更深刻。
古诗词博大精深,言有限而意无穷。“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探究诗歌意旨的重要策略,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践;策略
在初中语文中,诗歌教学相当重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诗歌分为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词两个部分,在考察方面,既包括了对诗歌背诵程度的考察,又包括了对诗歌理解层次的考察,换言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要求学生们既要背诵诗歌又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手法等等。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来说,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更上一个层次。
此外,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了解与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储备文化知识,对学生们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鉴于诗歌的历史久远,学生们在诗歌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与研究诗歌。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诗歌教学策略之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之前先引导学生们对诗歌的作者进行了解与研究,从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这将大大降低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难度。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应当尽量避免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以免让学生们心生厌烦之感。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根据诗歌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果是较为容易的诗歌的话,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单独进行作者资料的搜集,然后再根据自己所得资料对诗歌作以初步的分析;如果是较难的诗歌的话,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们去搜集作者资料,然后再让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小组所得资料对诗歌进行初步分析以及交流讨论。不管是哪种方式,这都有利于诗歌的进一步讲解与分析。
例如,笔者在讲《天净沙・秋思》的时候,鉴于其作者马致远对于学生们来说较为生疏以及这首诗歌内容较为简单,我便让学生们在上课之前搜集好关于马致远的一些资料,包括马致远的人生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理想抱负等,接着我再对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做一个高度概括,最后再引导学生们深入研究其中的关键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让学生们在对诗歌有个大概了解的基础之上再去感悟其间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从而达到一个知人论世的效果。
二、诗歌教学策略之诗歌翻译
诗歌中所用的字词与表达与我们所熟悉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古代诗歌,因此,诗歌的翻译至关重要。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翻译,换言之,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不注重对诗歌的翻译而初中语文注重对诗歌的翻译,毕竟翻译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
例如,《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次”这个字翻译就显得尤为关键,它在本诗中的意思并非我们所熟悉的“顺序”“等第”或者量词的意思,而是“停留”的意思,也就是说“次北固山下”应该翻译成“停留在北固山的时候”,倘若缺乏对这个字的翻译,则整首诗的理解就显得过为牵强,不利于学生们对其的理解与研究。此外,教师在诗句的讲解过程中,应当先引导学生们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然后再根据整句的意思对之前所做的翻译进行顺序或者搭配上的调整,以使得整个翻译更为清晰明了。
诗歌翻译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诗歌翻译,学生们能够深入剖析诗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文字运用能力。此外,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师生们的互动也会有所增加,从而改变了传统沉闷的语文教学氛围,进一步提升了诗歌教学质量。
三、诗歌教学策略之感悟作者情感
诗歌不仅是作者展露文笔的最佳平台,更是作者抒怀的最好载体,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们挖掘诗歌的文字底蕴,也要引导学生们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们真正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现代诗歌,它的抒情方式较为含蓄,上阙全是对雪这个意象的描写,这是借助雪的壮阔来表达作者的恢宏大气,下阙虽然看似是在历代的英雄将领们,但却是借助这些过去的名人从侧面表达出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感悟了作者的情感才能体会到诗歌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让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诗歌教学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中华文化,提升学的文化功底以及语文素养,所以,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很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