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5 09:4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工生产实习学生自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宋应华 陈盛明 李宁 傅敏 蔡强 李仁炳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化学化工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费用都在逐年增加,实习费用成倍上涨,仅实习厂家收取的实习费用一项就达到了20元/天/生,而我们学校实行的是几十年一贯制,对于化工类专业的生产实习经费一点都没有增加,甚至还略有削减,生均生产实习经费不到250元。由于实习经费不足,无奈之下学院只能在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安排上打折扣,而实习单位对接待和指导学生也缺乏积极性;实习指导教师待遇与其付出不匹配,致使教师不愿带实习;而且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后果责任较大,现有的实习经费使学校无法承担这一后果责任,责任企业也普遍不愿意承担,教师、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些后果最终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大大受挫,实习环节教学质量降低。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保证实习质量对于我国高校而言,“重科研、轻实践”已较为普遍,要扭转目前局势已很困难,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均重在衡量论文指标,一方面,具有实际化工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很难进入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由于学科限制,高校化工专业博士又很难有高水平科研论文产出,因而导致目前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就成了老大难问题。而引进的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专业基础扎实,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自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对现代化工生产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指导,难以胜任现场生产实习的指导工作,不能有效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导致实习效果较差。化工专业本身就是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这必然会影响生产实习质量。生产实习变参观实习,难以保证实习效果现代大型化工企业日趋集成化、自动化和连续化,现场操作危险性增大,使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进一步减少,学生在生产岗位上唯一能做、唯一可作的事情就是凭肉眼观察整个工艺过程,收集工艺数据,甚至到现场的机会都很少,难免使生产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参观实习,这就无法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难以保证实习效果。学生就业压力大,难以保证足够精力投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即已突破600万,这必然导致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忙于考研、忙于找工作、忙于出国,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生产实习。而化工本身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参与实践、实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创新能力,如果学生在生产实习上投入精力不够,得不到相应锻炼,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迫切地需要对化工类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进行全面创新和改革,正确把握好实习中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生产实习真正能够达到训练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目的,全面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以更好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化工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加强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利益共同体,使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实习,拓宽实习渠道。学校、学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企、校校合作,在学校、学院与有关企业洽谈与签署教学、科研协议时,要把建立实习基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到实习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安全生产可能造成影响,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大规模的学生来厂的情况,应充分发挥学校、学院自身的专业优势,例如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培训、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向企业开放或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与其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已有两家单位与我院共建实验室,并已开始接纳部分学生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技术先进、生产和管理水平高的大型化工企业。这类企业有固定的实习车间、有对教育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提供较完整的实习资料和图纸,还可提出一系列生产中所碰到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要让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充分认识到化工生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化工行业充满希望,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同时也要意识到现在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大型化工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努力学好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克服自我满足的心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因此,我们将化工专业的生产实习安排在四川化工总厂、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此外,学校、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国内一些高校在专业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建设了一定规模的中试实验基地,实验操作和控制与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相当,学生可以利用校内实习基地深入地了解生工艺和流程,并模拟设备开停车、工艺参数调整、过程系统控制、故障排除等操作,且学生管理、安全等方面均可以得到有效保障。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化工原理仿真实训室、化学工艺专业实训室,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改革实习模式,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目前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经费紧缺的状况,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主动性,亟需对目前单一的集中式生产实习模式进行改革,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工厂现场实习与仿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集中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能使实习深入,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教师应以课堂理论教学为线索,把课堂上讲授的比较抽象的流程、设备、仪表及管线等,到生产现场对照实物,认真讲解。要多准备一些“为什么”,使学生深入到问题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提出技术革新的建议等。分散实习是欧美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也是我国人文社科类专业生产实习常采用的方法。应鼓励有能力找到实习企业的学生自主联系企业进行实习,或由学生到有意向就业的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内容由学校、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商定。有些生产规模较小的化工企业,每次只愿意接受少量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但由于其高度重视实习工作,均安排专人指导,学生能够完全参与到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可显著提高实习效果,使生产实习真正成为正式工作前的一次大练兵,真正实现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引进工段级、全流程级的仿真教学软件,尽快完善化工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了克服大型化工厂生产实习时不能动手、不易深化的缺陷,尽快将化工仿真实验教学引进生产实习环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虚拟出真实环境中难以实现的环境,认识生产实习中不可能看到的内部结构和操作原理,用虚拟工具拆装设备,模拟生产单元的开、停车、运行和事故处理。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克服在大型化工厂生产实习的局限性,不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化工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完成对实际操作的培训。我校引进的由北京东方仿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用于化工原理实验过程仿真软件,可针对化工典型单元操作进行仿真操作。化工原理实验的仿真实验室的建立,为建立校内生产实习仿真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改变目前生产实习环节上的困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完善考核体系
加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进一步严格实习要求,建立完善的生产实习考核体系。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习管理办法,在确保集中实习教学的前提下,照顾学生分散实习,强化安全管理。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应注重实习的现场管理。我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在进厂进行生产实习前,即先与实习企业商议好学生实习的具体岗位,然后把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组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上,推荐一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任组长,组长负责学生的考勤、与岗位班长的联系等事宜。实习指导教师应每天到现场巡回检查,进行提问、辅导、检查实习笔记等。如对工艺流程,要求每个学生不仅在图纸上全面熟悉掌握,而且在实习现场应准确指出对应的工艺管线,准确指出主要控制点,能够绘出本工段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对于生产实习的考核,主要看两方面,一是看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实习纪律、实习笔记、现场提问回答情况;二是看实习报告和工艺流程图纸。在这些环节中,应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主要考核学生对工艺流程和化工生产装置原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定方法对学生比较客观,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生产实习的效果,能较大地激发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
加强实习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提高教师对工厂的熟悉程度。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实习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完成质量如何的大事。如果教师对生产情况不熟悉,就提不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钻研。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上,多让从事专业理论课一线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参与,让教师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与青年教师组合指导实习,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培养,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职称结构合的教师队伍。有计划的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制定出培训计划,使其有深造的机会和深入企业的条件,要提倡教师到工厂去,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才能带好生产实习环节。
结语
生产实习是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必修教学环节,实习教学质量的下滑已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也为各高校联系了对口企业,但是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相信,只要实质性地重视实习教学环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断改革实习教学模式,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完善实习考核体系,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促进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化工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学实践
受国家产业政策的的调整,尤其是缺乏校外实训基地的影响,玉溪工业财贸学校近年来食品、化工类专业招生情况不容乐观,现有食品、化工类班级仅5个,在校学生人数不足300人。
但玉溪市有与食品、化工行业相近相邻各类得天独厚的行业。有江川、华宁、澄江的磷化工集团公司、玉溪化肥厂,有冶炼的玉钢集团有限公司,有制糖、酿酒、造纸为一体的元江糖厂、新平糖厂、峨山糖厂、有氮肥生产的龙头企业――峨山银河化工有限公司,有玉溪高开区的各类生物制药厂,有玉烟和德国合资的天宏香料有限公司,还有分布各县、区的大小水泥厂,应该说我校食品、化工及相关拓展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是广阔的。
从绿色学校的创建,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化工、分析检测、冶金、造纸、水泥生产等工种的培训和鉴定工作来看,也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加强食品、化工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我国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仅有丰富的实践基础,而且有多学科的理论做支撑,已成为我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典型模式。
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应具有如下特征:
(1)主要适合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过程,教育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
(3)生产工作是教育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并占有台理的比例,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部分;
(4)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员参与相应的生产工作活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情境学习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为工学结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学习理论依据。
玉溪技师学院通过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以“相互需要互惠互利,互相参与,互相依存”为主要标志的食品、化工专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一、食品、化工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食品、化工专业以实施校企合作为基础.积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食品、化工专业品牌。
1.开展市场调研和市场拓展
根据我校专业层次特点和学生工学结合时间、要求等情况,组织人员对企业进行调研访问.
向企业推荐学生,介绍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与做法,截至目前共与甜馨食品有限公司、达利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沃森生物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意向。
2.编制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部.编制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方案》。从工作计划、方案总则、实习协议等10个部分.对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了指导。
3.加强实践环节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下企业前开展企业岗位讲评提高学生对企业实习的认识,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兼班主任工作。这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人性化的岗位实习管理体系,解决了实习管理难题.
4.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积极开展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必要、合理的劳动报酬和保险.建立健全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保护制度和下厂前、中、后的三层次安全教育制度,杜绝了重大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发生.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要采用学校主导型这一模式,以学校为主.企业成为学校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内容、培训时间多少按学校教学需要协商。“工”在企业,“学”在学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设备和实训教师,学校安排学生分段下企业进行教学顶岗实习。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此模式突出实践环节.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体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通常学生只需经过较短时间就能适应企业的岗位,为其创造效益。
2.在教学改革上,实现了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
学校采用与企业协商制定培训课程的原则使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台,积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台作和共建探索出一条“订单式”人才培养新路。企业通过对学生下厂期间较长时间的观察,也能真正做到人才的择优录用.
3.在学生管理上,实现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零对接”
我们将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我校为企业举办的冠名班,其教室的文化氛围完全依据企业的要求设置,企业则赋予学员“准员工”身份,双方共同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四、推行校企台作取得的成效
1.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制定了教师下厂实习计划,同时聘请高级技师和专家来校传授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2.推动了学科专业建设
按照校企合作模式开发出来的新专业具备前瞻性.它注重教和学的过程,其培训内容及方式适应企业技术要求,学生滚受企业青睐.
3.促进了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办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又使学生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4.实现了多方共赢局面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受益,即:
对学生: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赚取工资补贴学习和生活费用。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多次循环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深度与广度,促使学生职业认同度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修正自我定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对学校: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对企业: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学校专业人才集聚的智力和人才优势,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学习策略 职前培养
教育实习是整个师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教育实习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和实际知识,培养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的能力。它是师范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战演习”。
对一名刚跨出校门进入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的实习生来说,如何有效地向有着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学习,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直接经验,是一门学问。这需要实习生有策略地向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学习,在短暂的实习中获得有价值的教育和教学经验,为毕业后很快地适应教育角色做好必要的准备。
一、有目的地看
实习生和指导老师往往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开展实习活动,这种浸入式的方式能使实习生受到全方位的培训和指导。实习生经常会跟在指导老师的后面,看各种各样的活动,从生活活动到教育活动,从晨间接待到离园道别,从集体管理到个别教育,从与幼儿交流到与家长沟通,等等。这样的辅导方式对于实习生的实际带班工作和教学工作都是一种最直接、最直观的指导和学习途径。
看,看自己最需要或目前最疑惑的;看在校学习的理论怎么样与实践有机地结合;看指导老师的教育机智;看指导老师的日常管理,等等。实习生面对这样的状况,往往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学,结果因为求“全”而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和改进”。实习生要学会给自己定目标,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学会有目的地看,有意识地观察,目标明确了,才能看得更仔细,收益也才会更大。
二、有选择地听
活动评析是实习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风格,这是一个有效帮助和再学习的过程。但是由于实习生没有判断是非的标准,确定不了活动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值得商榷的,因而“照单全听”,结果往往“稀里糊涂”。因此,实习生面临听什么和怎么听的问题。
听,听指导老师的思路。指导老师会把问题的空间从更大的任务情境中分离出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问题。因此在活动评析中,实习生应该更多地听指导教师对活动评析的一些思路,感受指导教师对问题思考的角度,以及过程中的目标的调整、内容的生成、方法手段的灵活运用、个体差异的照顾调整等原因,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解,以及灵活运用。如在“水的秘密”活动中,实习生从水的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无味、无色等特性设计各个环节,结果活动出现了“赶场”的现象,而指导教师却只是从水无固定形状的角度设计了活动“胖子、瘦子和其它”。在自我评析中,实习生找到了活动的设计思路,明白了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更多地从细处着眼,从生活化入手,引导幼儿作一些纵向的深入探究,真正实现科学活动的发现性、探索性、研究性、主动建构性等。
三、有思考地学
学习指导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实习生最直接的想法,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就学而学,而是要学习透过这些经验“看”背后支撑的理论,用理论研读经验,并思考在运用中自身与指导教师存在的可能差距,倡导有“思考地学”。
思考指导教师“绝招”后面支撑的理念。指导教师良好的经验表现了知识的个性化、情境性、缄默性的特点,但这种经验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即教师针对具体情境下具体幼儿经验,因此对实习生来说,幼儿不一样,教师把握程度不一样,这种经验只能是有效的体验,而不是不顾及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地全盘跟学。因此,实习生在学习指导教师良好经验时,需要有“思考地学”,重点领会指导教师良好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具有个别特征的教育方法,才能在理念的指导下创造出“我”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思考“我”和“她”的异同点。这有助于实习生更多地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思考问题,杜绝简单地模仿,照搬照抄,“丢失自我”。如活动“跳跳毯”指导教师觉得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创造、充分探索,于是设计和记录了不同的跳法,活动中的引导则“见机行事”。实习生没有简单地模仿,而是分析了自己和指导老师的不同特点:指导老师有足够的教育机智面对当时的处境和幼儿的问题,“应付的方法灵活多样”,但自己缺乏对活动的预见和“应急方案”,如果按照指导教师的想法“赤手空拳”地开展活动,就会有抓不到边的感觉,这样对活动的开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于是,实习生设计了幼儿在探索时的“核心引导”问题,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有方法地做
实习生的学习最终需要回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领悟和完善,这就需要实习生“有方法地做”,以促进自己成长。
模仿中有创造。实习生在向指导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更多地采用模仿的方法,模仿指导老师的教学,模仿指导老师保育时的细心,模仿指导老师的常规培养策略等。但如果在教学和活动中单纯的模仿,就会削弱实习生自我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延缓自我提高,因此,需要实习生在模仿的同时有自己的创造,哪怕点滴的思考,即实现“她”中有“我”的影子。如在语言活动《城市里来了大恐龙》中,指导教师把活动的内容定位于大胆的表述,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活动很成功。而实习生在向指导老师学这一课的活动中进行了小改动,在情境学习中加入了“贴贴纸”和“交通游戏”的环节,试教后得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使实习生敢于创新和想象,使实习生的教学活动不拘泥传统的活动形式,体现《纲要》的时代性。
跟进式的学习,对实习生来说,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的“试教”,也就是体现在常用的跟进式手段: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循环往复,在跟进中体验幼儿的特点,感受指导教师的智慧,在不断的梳理中明确自己的思路和教育目标,知道如何围绕目标设计,如何更好地贯彻“过程性”等。每一次试教,都会面临新的教育情境,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每一次试教都是对活动的新的梳理,再加上指导教师精心的点评,使得实习生组织的活动日渐成熟,与幼儿相处得更加融洽。
五、有针对性地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思可以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专家,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反思能在理论的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使教师隐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反思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和传统理念的摒弃;反思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而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反思课堂教学资源是否机智处理;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反思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是否体现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等,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反思能力是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而即将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应该具有教学反思能力,从而为将来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习生在实习中一定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这有利于激发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专业化能力的形成。一是要反思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批判地学习他们的经验,如反思指导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思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指导教师的教学策略;反思幼儿的学习过程;反思指导教师整个活动设计的理论背景等。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写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写不足之处;写教学机智;写幼儿创新;写教学设计等。可采取些实习日记;课后写心得和及时和指导教师交流等方式,从而避免实习的盲目性,发挥实习的时效性。
总之,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职前教师能力与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的重要阶段。只要掌握了良好的实习策略,就可以提高实习的效率,为职后短暂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敏,陈峰.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石筠.学前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本社,2008.错综复杂,但结合社会上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30%这一现状不难看出,注重区域产业结构调研,优化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增强中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可以有效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既能降低他们首次就业后的下岗率,又能提高其再就业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 中职教育吸引力 专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吻合度
上世纪80年代曾有许多初中毕业生以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为荣,而今,在众多城镇,就读中职学校是多数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的无奈选择。究其原因错综复杂,但结合社会上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30%这一现状不难看出,注重区域产业结构调研,优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可以有效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下面我以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就“如何增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谈谈一孔之见。
一、切实做好学校所在区域产业结构与人才资源的调研工作。
1.明确学校毕业生的服务区域。
学校地处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所辖企业。因此,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育技术精英,服务地方经济”。
2.调研区域内经济产业结构。
学校所处的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是江苏省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临江型开发区之一。这里已成为芬兰UPM,美国杜邦泰科,AAM,英国皮尔金顿,法国道达尔,瑞士诺华,意大利达涅利,日本夏普、住友、三菱等众多著名公司最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目前,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已发展成为港口和仓储运输、能源、造纸、钢铁、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机械等临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聚集地。
3.分析区域内从业人员结构。
经过调查,目前开发区内拥有的各类人才结构大致如下:从学历而言,初中学历占10%左右、中专普高学历占55%左右、大专学历占20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5%左右;从行业而言,一线生产技术工人中:机械机电类占35%左右、化工类占15%左右、计算机类占6%左右、现代物流类占5%左右;从员工性别比例而言,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机械、机电、物流行业更为突出,几乎是男性统一的行业。
4.了解区域内各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
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的主要产业是现代物流产业和化工产业,支柱产业是装备制造产业,特色产业是科创园,新兴产业是服务业。因此,机械、机电、物流、化工、宾馆服务、家政服务等专业人才需求稳定而且数量较大。
二、调研区域内职业教育培养规模与培养能力。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是唯一的地处开发区内的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是根据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于2007年7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全额投资兴建而成。
1.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队伍。
学校占地120亩,分为教学、实训、生活、运动四个区域,各类基础设施设备配套齐全,主要建有机械加工、机电技术应用、化工工艺、计算机4个实训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44人,其中教师134人,具有本科学历及其以上学历128人,中级以上职称55人,常熟市级以上教学能手20人、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中心教研组、协作组成员或组长10人。
2.学校现有专业分析。
学校现有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化工工艺、计算机应用、会计物流5个专业大类。学校现有59个班级,在校生2400名左右,主要培养中专、高技、高职三个学历层次,另有成人大专函授、自考班若干。
三、分析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吻合度,优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
目前,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如下:
1.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学校该专业涵盖了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3大专业,学校考工主要有钳工、车工、数控,在校生820人左右,女生占17%左右,学生数远远不能达到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很难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用工短缺明显。但多数企业提出了只需男生的用工要求,于是出现了男生供不应求、女生鲜人问津的现象,导致女生的就业难与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因此,对于机械类专业,学校应大力发展专业规模,但要控制女生的比例,最好在5%左右,同时也可适当增加机械CAD技术方向。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学校该专业涵盖了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维修、电气技术应用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校考工主要有钳工、维修电工、电子装接,以维修电工最为集中,在校生690人左右,女生比例占10%左右,学生数和学生技能都不能满足用工需求。因此,对于机电类专业,学校在适当增加招生数量的同时也可增加焊接技术、机电CAD、模具CAD/CAM技术等专业化方向,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3.化工工艺专业。
学校该专业主要有化工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工机械维修3个专业方向,在校生220人左右。因化工专业是学校新办专业,专业服务能力与办学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数与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但是,开发区是苏州市重点化工集中区,化工、造纸、生物医药又是常熟市大力发展的主要产业,因此,学校强化化工专业发展势在必行,既要提高毕业生质量,又要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企业用工要求,
4.计算机专业。
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校生310名左右,专业偏向于网络及文秘方向,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在供稍大于求,且专业对口性少吻合。因此,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学校应考虑整合机械机电专业,培养具有从事CAD与CAM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同时也要适当控制招生规模。
5.会计物流专业。
学校会计专业在校生200名左右,其中女生比例占85%左右。因开发区会计用工需求较少,且学校毕业生的质量并不高,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专业对口率极低。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应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为外贸报关、宾馆服务类专业。
学校物流专业是2008年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应运而生的,有在校生170名左右,其中女生比例占75%左右。现代物流产业是开发区的主要产业,用工需求量较大,但以男性为主。因此,对于物流专业,学校应调整招生宣传思路,控制女生比例,同时还要保证招生数量。
四、确定学校专业建设重点,明确思路,强化管理。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从而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增强吸引力,学校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教学过程控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二级管理体系。
学校实行系部二级管理体系,设立了机械工程部(机械类专业)、机电工程部(机电类专业)、化工与信息技术部(化工类、计算机类专业)、基础管理部(会计、物流专业级单招教育),各部门职责明确清晰,更加有利于强化各专业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师资整体素质。
(1)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学校一方面积极推进校外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外培训、国家级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等,另一方面开展校本培养,主要有开展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等骨干教师的评选活动、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
(2)尝试吸引优秀人才到校任教。学校面向社会广泛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如:特别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退休专家和技师到学校从教,特别邀请各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特别邀请常熟理工学校等高校专家到校授课。
3.继续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以项目课程开发为切入点,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以职业综合素质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三以一化”课程体系,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了《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教程》、《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验教程》、《分析化学实训教程》、《车工实训教程》、《钳工实训教程》、《CAD实训教程》、《数控实训教程》、《维修电工实训教程》、《电子电工复习讲义》等一系列校本教材,更贴近学生实际,教材的操作性、实用性更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顶岗实习是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企业和学校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举措。每年12月,学校都召开应届毕业生的学生、家长会议,部署学生实习与就业工作,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习与就业单位。
5.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体制保障和机制创新。学生在校内的实训环节完成后,必须到企业去顶岗实习,才能真正由课堂和学校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
学校是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校企合作联盟成员单位,同时,学校于2008年6月成立了由主管单位、企业、高校等单位领导与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恳谈会。通过多种活动,学校既可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的动态变化,又可以提升专业教师的产学研水平,还可以加深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由于学校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有效地措施,注重社会产业调研,优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专业对口率不断提高,吸引了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关注,《让高素质中级人才脱颖而出》、《99.67%的就业率从何而来》、《“蓝领”为什么走俏》等一些学校的专题报道先后在当地报纸刊登,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使学校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学校事业规模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蒋洁.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2下).
[2]高云亭.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措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大学生自我鉴定
暑期社会实践,是我们大学生充分利用暑期的时间,以各种方式深入社会之中展开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而今年的暑假暑期社会实践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将为我们以后走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能通过暑期实践接触到一些大学里所接触不到的事物、学到无法通过课本来学习的社会知识,也希望通过暑假这个较为难得的机遇,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找出自己的不足,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第一天由工人师傅带我参观了生产线、给我们进行了入厂安全讲座.
第二天我就正式进入车间参加生产.由于厂里对大学生比较照顾,同时也担心产品的质量所以我和其他三名工人一组,也包括那名带我参观生产线的工人师傅.
这次打工我被安排在*钠、亚*钠生产车间.(以下是对车间的介绍)
该车间主要产品为*纳和亚*钠,所用的原料是氨气和氢氧化钠,所经过的工艺流程有:氧化、吸收、蒸发、结晶、转化.
1氧化岗位
该岗位的生产任务是将原料之一的氨气经与空气的高温氧化后生成氮氧化物,作为下一步吸收的原料.
2吸收岗位
该岗位的生产任务是将氧化岗位产生的中间产物--氮氧化物与氢氧化钠反应,即实现氮氧化物的吸收,生成最初的钠盐.
3蒸发岗位
该岗位的生产任务是将吸收岗位产生的钠盐反应液进行蒸发饱和,以形成过饱和溶液,用于下一流程的结晶.
4结晶岗位
该岗位的生产任务是将蒸发岗位产生的过饱和溶液进行冷却结晶,并将形成的晶体和母液的混合物进行离心分离,最终得到产品和母液.
5转化岗位
该岗位可以说是一个中间循环岗位,其任务是将结晶岗位产生的母液(含未反应的碱液)与钠氧化物反应,进一步生成钠盐,并将本岗位产生的钠盐送入蒸发岗位重复进行上述工艺,本岗位是生产循环的中间载体.
我们一组是在吸收岗位,我本身不是化工专业的,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就被分配第五道控制程序,同时由那名工人师傅给我做一些必要的示范,指导,同时起到一些监督作用,避免我的失误给生产带来麻烦:第五道生产控制程序相对简单,负责输液泵的工作,就是注意循环水泵的、电机电流是否正常,并做好评细纪录.现在的化工厂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工人劳动相对比较轻松,但是一般一个产间一班就一个人,一班的时间是8个小时,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一呆就是八个小时.这八个小时的工作真的是十分单调,面对着没有丝毫生机的仪表板和电流表,让人全然提不起兴趣,但是随着与工人师傅共同工作的时间久了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我现在只是短期性打工,没有过多体会到工作的压力,但是真正到了社会上,假若这份工作就是我的经济来源,有上司的批评监督,有固定工作时间的约束,有来自家庭的压力,有身体和精神的压迫感,,那时的工作就完全不同于现在的了,这时我就不会觉得这八个小时是多么的漫长,而是多么幸运了,毕竟只是暑假的实践性打工而已.大学是一个教育、培养的圣地,而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是一个需要不断磨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的途径与方式.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将来更好的进入社会,
我总结了几点打工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2要有自信,
3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4在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
自我鉴定范文
我于20xx年3月21日开始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为期2周的工厂实习活动。实习地点为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整个实习过程有:一、安全知识教育;二、熟悉流程、生产工艺;三、参观现场。主要的实习车间为成品车间、原油车间、装洗车间,最后还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参观了整个厂区。实习内容以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生产操作为主。这次的实习任务主要是在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学、讨论、参观听报告、参观现场、草图绘制、总结等实习方式,具体做到以下内容:
1、了解工厂基建、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产品种类、生产方法、产品质量和技术规格;原料、产品的性质、贮藏、运输以及产品用途等方面的概况。
2、了解各工段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主要工艺条件和主要设备结构;各工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过程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理论教学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过渡的必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期间所获得知识的综合考察,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应用。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深入生产实际,使学生获得感性的生产工艺知识,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在工厂技术人员、带队教师的指导下,从生产工艺、原理、仪器、设备、仪表、厂房构筑、设备布置、技术指标、经济效益等等各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和了解,初步建立工程概念,为今后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完成在校期间的工程基本训练。
工厂概况
炼油厂前身吉林省石油化工厂,建厂初期隶属于吉林省管理,1970年开工建设,1980年建成投产。1978年划归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管理,更名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炼油厂;1994年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厂;20xx年11月,更名为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截止20xx年末,炼油厂有员工20xx人,其中管理人员227人,专业技术人员223人,操作及服务人员15
62;机关设综合办公室、生产科、技术科、机动科、安全环保科、组织人事科、党群工作科等7个科室;下辖常减压一车间、常减压二车间、催化裂化车间、重油催化车间、柴油加氢车间、加氢裂化车间、联合芳烃车间、硫磺回收车间、延迟焦化车间、成品车间、原油车间、装洗车间、分析车间、仪表车间、电气车间、供排水车间、锅炉车间、综合车间等18个生产及辅助车间。炼油厂厂区占地面积1
55.42公顷,原油加工能力700万吨/年,有380万吨/年和320万吨/年两套常减压装置、140万吨/年和70万吨/年两套重油催化裂化装置、25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40万吨/年联合芳烃装置、9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12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10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90万吨/年汽油脱硫醇装置、30万吨/年液化气脱硫装置、10万
吨/年催化干气脱硫装置、7万吨/年加氢干气脱硫装置、60万吨/年酸性水汽提体装置、64万吨/年溶剂再生装置、7000吨/年硫磺回收等16套生产装置,以及锅炉、循环水场、污水处理场、原油和成品油罐区、装卸车等辅助设施。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丙烯、苯、甲苯、邻二甲苯、混苯、化工原料油、石油焦、硫磺等20多个品种。20xx年,原油加工总量675万吨,商品总量650万吨。目前,炼油厂正在实施汽柴油质量升级和Ⅱ常减压装置改造项目,项目主要包括:Ⅱ常减压装置600万吨/年改造、催化裂化装置140万吨/年采用MIP技术改造、建设60万吨/年液化气脱硫及气分装置、新建120万吨/年催化汽油加氢脱硫及烃重组联合装置、16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和2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以及进行贮运系统、公用工程配套系统的改造。项目建成后工厂原油加工量可达1000万吨/年,汽油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Ⅲ标准
车间实习记录
原油车间:
原油车间是以原油储存为主要任务的车间,车间的主要岗位分别是:原油罐区、蜡油罐区、原油卸车站、驻寨、计量、调度、办公室等。现车间共有人员为162人。岗位班次的运转方式为两种;一种是四班三倒(原油罐区、蜡油罐区),另一种为运输班(卸车站、调度)。
装置特点
a.车间大部分原油储罐为浮顶油罐,此种储罐限度地减小了原油蒸发损失。b.三个原油罐区与卸车站之间流程相连,可以实现最科学的原料平衡。c.原油卸车站拥有四个原油上卸鹤位和两个渣油上卸鹤位,可以最快速地处理原油、渣油瞎子车。d.渣油站台为装卸一体化站台,可以同时实现渣油装车与卸车。
储存原油种类及输送形式
储存原油主要分轻、重两种组分,按来源主要分为大庆原油、吉林油田原油、俄罗斯原油、扎赉诺尔原油。按输送形式主要分为管输原油和铁路槽车原油。俄油、大庆油两种原油性质的差异。
工艺原理
利用液体油品流动性能,通过不同的管路自压或用泵压进行卸车及输送油品入装置。
成品车间
成品系统于1976年开始长周期的投入使用。其主要操作是接收、储存、调合、转输半成品油和成品油,并按要求进行加温、脱水及计量。其最主要特点是罐区分散、战线长且储存介质易燃易爆。目前的成品车间共设置五个罐区,即:汽油罐区、柴油罐区、液化气罐区、渣油罐区、芳烃成品罐区,总存储能力19万立。9个泵房,即:汽油泵房、汽油消防泵房、汽油加铅泵房、柴油泵房、柴油消防泵房、液化气泵房、液化气消防泵房、渣油泵房、芳烃成品泵房。共有储罐77台,其中储油罐64台(包括10台球罐),其他储罐13台,冷换设备9台,机泵61台,其中油品转输用泵44台,消防用泵10台,其它机泵7台,以及全部出入该5个
罐区的全部输油管线约35万多延长米。汽油罐区1976年建成。目前的汽油罐区共有储罐17台,其中5000立储罐11台,20xx立储罐2台,1000立储罐4台,总储存能力63000立,共有离心泵12台,其中加铅泵1台,消防泵3台,消防泡沫罐2座。总占地面积约为93100米
2。柴油罐区1976年建成。最初的柴油罐区共有储罐11台,目前的柴油罐区共有13台储罐,其中5000立储罐9台,10000立储罐2台,20xx立的储罐2台,总储存能力69000立。油品转输泵7台,加降凝剂泵2台,消防水泵3台,消防泡沫罐1座。总占地面积约为54600M
2。渣油罐区1976年建成,目前渣油共有储罐7台,其中5000立储罐3台,3000立储罐2台,20xx立储罐2台,总储存能力25000立,共有油品转输用泵7台,其中离心泵5台,蒸汽往复泵2台,总占地面积约为21600米
2。液化气罐区1976年建成,后有扩建和改建,目前共有球罐13台,总储存能力7200立.其中1981年建成400立球罐三台,1986年建成400立球罐四台,1992年建成400立球罐一台,随着生产装置的扩建和改造,20xx年增建两台1000立球罐,20xx年增建3台1000立球罐。共有油品转输用泵10台,消防用水泵4台,另设汽车装车鹤位19个,总占地面积约为58000m
2。芳烃罐区1995建成,为30万吨乙烯装置配套。1996年10月投用,共有储罐8台,其中3000立储罐6台,1000立储罐2台,总储存能力20xx0立,共有油品转输用泵10台,总占地面积约为8400M
2。油品储罐及其附件炼油厂成品车间用于储存油品的设施为油罐,油罐共分三种类型,分别是立式拱顶罐、立式浮顶罐和球罐。汽油罐区、四苯罐区全部为浮顶罐,柴油罐区为部分浮顶罐和部分拱顶罐。渣油罐为拱顶罐,液化气罐区储存液态烃,全部为压力球罐油品储存的注意事项?
1、易燃性。燃烧的难易和石油产品的闪点,燃点和自燃点三个指标有密切关系。石油闪点是鉴定石油产品馏分组成和发生火灾危险程度的重要标准。油品越轻闪点越低,着火危险性越大,但轻质油自燃点比重质油自燃点高,加此轻质油不会自燃。对重油来说闪点虽高,但自燃低,着火危险性同样也较大,故罐区不应有油布等垃圾堆放,尤其是夏天,防止自燃起火。
2、易爆性。石油产品易挥发产生可燃蒸气,这些气体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一遇明火都有发生火灾、爆炸危险。爆炸的危险性取决于物质的爆炸浓度范围。?
3、易挥发、易扩散、易流淌性。
4、易产生静电。石油及产品本身是绝缘体,当它流经管路进入容器或车辆运油过程中,都有产生静电的特性,为了防止静电引起火灾,在油品储运过程中,设备都应装有导电接地设施;装车要控制流速并防止油料喷溅、冲击,尽量减少静电发生。
装洗车间
?装洗车间建于1970年,是我厂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担负着我厂成品油出厂主要任务。目前车间共有三座装车站台,分别是汽油装车站台,柴油装车一站台,柴油装车二站台;一坐挑车站台,一座洗槽站台。汽油装车站台于1986年3月建成投用,设有2台浸没式内液压柴油大鹤管,另设有2台浸没式外液压汽油油大鹤管,同采用爬车牵引,双侧轮换液下装车。(20xx年新建一套膜法油气回收装置与其配套)柴油装车站台于20xx年9月建成投用,设有2台浸没式内液压轻油大鹤管,采用爬车牵引,双侧轮换液下装车。
?汽油装车站台设计装车能力为130万吨/年。两坐柴油装车站台设计装车能力为300万吨/年。汽油装车二站台设计装车能力为130万吨/年,目前正在建设中。洗槽站共有48个洗车鹤位,采用双侧洗车,可洗汽油、柴油槽车。工艺原理
1、根据液体油品流动性能,通过不同的管路自压或泵压进行装车。
2、对含污油槽车进行清洗,将清洗后的污油抽至污油罐内,从而达到洗车目的。
一、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
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后进行的教学环节,是实现全程多元化考核的关键内容。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意味着他有一个正式的工作岗位,是一名正式的工作人员。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随着顶岗实习模式转换成了生产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不断转化,伴随生产和生活不断得到升华。
顶岗实习有利于校企对接。通过实际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生产设备的基本维护技能、生产一线的基本管理技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改革。企业可根据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和自己的需要进行考核,按需择优录用,使企业有自由选拔人才的先决条件。
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而且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这就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的精神。在实习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从学生的实习岗位出发,实现了结合实际进行选题,保证了课题的真实性。
此外,顶岗实习还能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二、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思想认识模糊,岗位适应能力差。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员工两种角色,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从实习企业的角度来说,对实习学生以员工的标准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求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完成企业员工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对顶岗实习学生是以学生的标准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求其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工程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定的任务。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愿意接受学校的领导,总以为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太高、太严,难以适应。再加上绝大多数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报酬时并不是按正式员工的标准进行,可能会造成学生巨大的心理失衡。部分学生过高估价自己,“眼高”现象较突出,之所以“眼高”,一是由于一些学生的自我感觉盲目良好,认为自己已受高等教育,让其从事具体的操作,有“大材小用”之感,工作中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和上进心;二是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清,认为自己在其中输入了一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要求以相应的工资,与自己的付出相配套,在思想上有片面追求实习报酬的倾向,而现实与其要求不符,则在思想上表现有情绪、行动上表现迟缓,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与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也随之产生负面影响。
2.师资力量不足,管理难度大。目前,各专业没有专职的实习教师,实习指导教师除指导实习外,还担任其它班级的授课任务,对实习指导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解决这一突出的问题,学校只能派出非专业人员协助,这些非专业人员对具体的技术环节不能做具体的专业指导,不能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能起一般的组织作用。同时,由于学生实习岗位种类多、人员分散,要让每个学生得到专业教师的有效指导,困难较大。受人员数量和资金制约,指导教师往往只能起到巡视、监督、信息反馈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管理和指导功能弱化,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与企业的关系上,面临的种种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3.企业配合力度不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实施顶岗实习的平台在企业,学生在企业主要以企业中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热心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和技术能手指导为主,学生在岗位上,其技术的掌握、提高、熟练、创新主要依赖于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一个高水平、并愿意传授技术的企业师傅,对学生技术的掌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考虑到生产秩序、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问题,对学生不够放心,尤其是化工生产最大的特点是高温、高压和易燃、易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出于安全生产、管理以及新设备与工艺技术保密等自身利益的需要,一般是不欢迎学生实习的,即使是允许某些特殊关系的院校学生实习,企业的设备不敢让学生动手操作。
4.顶岗实习重开始,轻结尾。顶岗实习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在开始的进行阶段安排的井然有条,而在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内部交流、总结等环节,由于受时间制约,往往比较草率,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不能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纳、总结,对取得的成绩不能上升到理性。
三、解决的对策
1.加大顶岗实习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适应性。首先要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动员工作。因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会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脱离学校环境,处在完全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环境中,繁重的生产劳动、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企业管理,以及种种无法事先预测的人和事,都会使学生产生许多想法,甚至产生很多不适。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他们明白要做什么,应当怎样做,准确给自己定位,为有序地落实实施方案和各项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进行金钱观、吃苦观、敬业观教育,使他们不应以获取金钱为目的,并能扑下身、静下心、吃得苦、耐得住寂寞,并能敬业爱岗、安心本职工作,对企业忠诚。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长久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需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能满足顶岗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要选择一些与化工类专业对口的具有现代规模的企业,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结合点,本着“双赢”原则,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在目前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条件,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可优先为合作单位提供优秀毕业生;学校还可利用自己的师资、设备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校企合作。
3.强化实习指导队伍,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学校要选派得力的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学会用员工的意识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一方面,从校内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具体负责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以及与企业的沟通协调,管理部门要在实训人员组成和资金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进入实习一线,为实习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热心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介绍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工艺控制、设备的维护及操作安全等内容,以利于学生的实习,对于企业的兼职指导教师学校要付给一定的报酬。
4.做好实习时机选择、成绩的考评和经验总结。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学完全部主干课程,考试合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过岗位技能的培训,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能基本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才能安排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考核不同于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学校与企业作为共同的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
要引导学生做好日常工作中的记录,及时进行经验总结,让他们通过顶岗实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还要组织初期、中期两次抽查,对抽查不合格者给予通报批评,阶段检查不合格者,系可以取消其毕业答辩资格。在实习过程中,要组织好人员,从考勤、思想表现、操作技能、完成程度、实结、内部交流等方面,及时地、客观地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评分标准要具体。实习结束后,系实习考核小组根据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具体表现、上交材料等情况会同企业指导教师在企业组织汇报或答辩,并进行综合考核,给出实习成绩。组织校外指导教师座谈,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以便在下次训练时发挥优点、克服不足,使实习效果不断提高。
关键词:园艺专业;生产实习;创新能力;学生就业
毕业实习作为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导向,通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团队合作的科学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技能,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认知和解决园艺产业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胜任本职工作打下基础。
1实习前充分准备
1.1召开动员会
在实习开始前,组织全体实习学生和带队老师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让大家充分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充分认识到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实习特点制定实习纪律,分配各班班长和团支书的工作职能范围,使其参与到生产实习的组织工作中来。着重强调安全教育,尤其是实习中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让学生明白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实习的落实。安全、纪律问题重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作用和学生的自律。
1.2合理配备实习老师
在实习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是主导。指导老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习教学效果质量的好坏。因此,根据年龄、职称、经历、专业等对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优化组合,一般由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老教师担任队长,以便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教师指导实习的整体水平,以及实习期间内外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讲解要耐心细致、有针对性,答疑要准确、切合实际。
1.3与实习基地沟通协商
由于园艺专业生产实习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较强,实习前应周密计划,与实习基地加强沟通交流,协商落实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等,确保实习效果。
2实习形式多样化
2.1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并举
分散实习是利用周末分散的时间,学生自由组合,根据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联系实习单位,确定生产实习内容,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前往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这种方式具有不占用学生正常的上课时间,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方案实施的优点。集中实习是停课集中时间进行实习,指导教师依照实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率领全体学生集中前往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采取参观学习、现场实际操作、专业讲座和讨论等方式实施实习。集中式实习因占用时间过长,需要教学计划集中安排,势必造成其他课程的安排过于集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实行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并举,在园艺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段利用周末两天集中学生实习,其余时间分散实习,既不影响教学效果,又使学生乐于接受。
2.2分批分阶段实习
园艺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假定实习完全套用教学计划,仅仅安排在几周内进行,学生就不可能对整个生产过程有清楚的认知和实际操练,势必影响实习效果。因此,可采取灵活的分批分阶段实习模式,将实习时间与周末时间综合考虑,将实习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实习内容可以大大得以丰富。
2.3循环交换式实习
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同,学生分组安排进入不同的实习基地,每组学生在某个基地实习一段时间后与另一个实习基地的学生对调互换。这种模式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产单位和企业,对专业行情加深了解,学到更多的适用技术和专业知识,从而使得专业综合素质得以大幅提升。
2.4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
鼓励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以及未来的就业动向,让有能力和有条件的学生自己寻找、联系实习单位,或由指导教师推荐到有可能招收毕业生的生产企业去实习。学校聘请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作校外指导老师,校内老师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实习并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企业也可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双方可相互增进了解和加深了解。如果学生和企业最终能达到双向选择的意向,对两者都是有利的、互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另外,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模式,使实习内容、课题来源更加广泛、丰富,学生除了选择学校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内容外,也可将企业交给的课题带回学校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达到“校、企、生”三方共赢。
2.5混合式实习
生产实习不再单独进行,而是随本科生导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一起进行生产实习。这种方式有充足时间保障,能够与毕业设计(论文)或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有充足经费作保证,与导师朝夕相处,教师以自身的科研素养影响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能力,更具科学性、严谨性。缺点是导师实践阅历、经验和课题差异较大,部分导师的科研方向和指导本科生的论文内容与实际生产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有些实习内容与未来的就业或工作关系甚微,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技艺的培养,对学生就业工作帮助不大。
3考核科学合理考核方式
对人才培养有明显的导向性。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实习考核要科学合理,要体现出目标一致性、客观性、可行性、简易性。在实习结束时,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和纪律情况)、实习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实习记录本记录的认真性和全面性综合评判,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数。评定等级分为优秀(≥90分)、良好(≥80分)、中等(≥70分)、及格(≥60分)、不及格(<60分)五级,且优良率不超过55%(优秀20%),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体现教育的全面性。尤其是实习报告的撰写,体现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4结语
毕业实习是完成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只要加强管理,善于管理,积极大胆探索,就能提高实习效果,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定元,潘红忠.高校工科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62-163.
[2]俞成丙,张宪康,邵勇.简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3):24-26.
[3]郄世鸿,梁军.高校生产实习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6):158-159,189.
[4]李永刚,张铉哲,张俊华.农科类生产实习的分析及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224-225.
[5]沈涛,卢鑫,黄金哲.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在生产实习教学中的渗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146-147.
[6]杨世芳,祝媛媛,王治国,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广东化工,2013(2):128-129.
[关键词] 一体化 精馏 教学 应用
高职教育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的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机构。因此,在搞好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拉近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职工之间的距离,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
为了使高职的教学工作更充分地实现这一特征,走教学一体化的路子势在必行。目前一体化教学在实际运用中有两种形式 ,即课程一体化教学和教师一体化教学。所谓课程一体化教学就是由不同教师分别担任理论性强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要求高的教学。教师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际合二为一,即与教学、与课程相关的所有授课内容均由一位教师担任。这对理论实际的有效结合、融会贯通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拆细教学课题;对课题中理论实际的比例、教学手法、教学形式等根据学生以及教学条件加以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的这两种形式均可使用,课程一体化对教师的全面要求相应比教师一体化要求低,因此职业学校应侧重运用教师一体化教学。
1、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教师可以反思一下,学生在学习《化工单元操作》的各项实训项目时,是否真的有兴趣,学的过程是否充满乐趣,并在乐趣中真正学到知识,并深刻掌握了其中的原理及要点,真正到了企业中的生产环境是否可以胜任该岗位?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教学的方法,实现“一体化”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
2、“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过去很多年,高职教学倾向于理论课教师专职带理论课,实训课教师专职只带实训课,一旦让专职带理论课的教师去带实训课,带理论课的教师便会措手不及,而且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带;而带实训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工厂及企业请来的老师傅,如果让他们来带理论课,似乎根本不切合实际。因此,很多高职及中职学校在近几年开始从企业招聘一些具有工程师资格的优秀人才来到学校来担任教师,这些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具有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到了学校之后可以很快的适应职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学,并经过简单的培训便可进行实训课教学,这在很多实训课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并可实现“一体化”教学。
3、“一体化教学”在《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精馏”单元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精馏”实训中,理论课教师只是单纯的给学生讲解精馏的理论知识及相关计算,但是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而并不知道精馏设备具体的构造及各部件的用途,更不会操作精馏设备,因此只是“纸上谈兵”。而当进行“精馏”实训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已将精馏塔的基本知识忘记,实训的时间又非常紧,因此实训课教师也只能粗略的给学生们回顾一下,便开始实际操作的练习,许多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按照步骤操作,并没有熟悉“精馏”过程的工艺流程,单纯的靠“死记硬背”来进行操作,结果学完之后仍是“一知半解”。
近年来,许多高职加快了一体化教学的步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践证明,推行一体化教学,把专业理论和生产实习这两种教学任务集于一人,有诸多好处,是一件既势在必行又势在可行的事情。可以避免理论课与实习课脱节的现象。这里所说的脱节,有两种突出表现;一种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对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往往不一致,给学生带来一定困难,而实行一体化教学则完全可以在这些问题上保持一致性,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种是往往出现理论课与实习课间隔时间过长或实习教学先于理论教学的情况,这都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当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时间过长时,在学生实习前还得再次讲解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造成课时的浪费。当实习教学先于理论教学时,因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实习起来不仅很费劲,而且也很难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实行一体化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和错位,大多是由理论课教师或实习课教师的特殊情况而不能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造成的。在推行一体化教学的情况下,如果教师有特殊情况,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可以同时推迟或同时提前,不会发生脱节或错位的问题。
这些年我在“精馏”教学中探讨了我的一套教学方法,“精馏”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案是通过课堂内的开放式互动教学与课堂外的计算机仿真、实训教学以及工厂实习的现场教学等动态教学方法相结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操作谢练有效地融为一体。
3.1课堂内的开放式互动教学在精馏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既担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又同时担任该班“精馏”实训课的教师,在“精馏”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校的精馏设备的资源,带领学生参观精馏设备,并在现场讲解精馏的原理及各部件的用途,这样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职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结合实物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将学生分为几组,并选出组长,给每个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去讨论,在讨论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并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便是课堂内的开放式互动教学的效果。
3.2课堂外的计算机仿真在精馏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采用的是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的仿真软件,通过DCS系统真实模拟工厂的操作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学习仿真操作的初期,要使学生熟悉工艺流程,有了前面精馏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铺垫,学生可以很快的将理论与仿真操作系统的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学习的效率得以提高,并可以在后续冷态开车,事故处理中根据精馏的原理来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依靠提示步骤“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变得更加轻松,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感觉轻松许多。在实际的精馏仿真操作过程中,学生更多的像是在经历一次次新奇的体验,因为,在有些步骤的操作过程中,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高的效率,便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自己去探索的习惯。实践证明,凡是在学校学习过DCS仿真操作的学生,到了企业可以很快的适应真实的操作环境,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3.3实训教学在精馏教学中的应用
有了计算机仿真教学作为铺垫,下一步便是利用学校真实的精馏操作设备,带领学生从计算机仿真系统中走出来,真正的进行精馏装置的操作。
在精馏实训教学重,我们采用的原料液是“乙醇和水”,实训思路如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参数是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逐步去探索调整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提示,并在必要时亲自去调整并演示,这样在不断调整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只要是在控制的范围内,怎样操作可以使效率达到最高,而这一点结合前面精馏仿真操作意义非常重大,精馏仿真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比如在塔釜加热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塔釜的温度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有些学生会按部就班的逐步将塔釜的电压升高,这样升温所需时间较长;但有些同学在做几遍之后,便会想到更快捷的方法,比如先快速升高电压,当温度快接近所规定的温度后,再降低电压值,这样既达到了规定的塔釜温度,又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比较这两种同学的做法不难发现,后一种同学善于思考问题,如果在真正的企业生产环境,既可以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又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只需起到引导与总结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学生在自发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学到了经验与知识。
3.4工厂实习的现场教学在精馏教学中的作用
进入企业之初,我们会邀请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相关厂方负责人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们还安排各实习小组在进入每个生产车间时,先邀请车间里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对车间环境、工艺流程、注意事项作专题讲解,使学生预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带着问题进行实习,避免了盲目实习的现象。改革实习单一考核方式传统的实习考核只需提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只能造成学生对车间表面现象的了解和报告的抄袭,不能真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新的考核方式应由日常出勤、平时表现、实习日志、实习报告、总结答辩、实习考试等几部分组成。考核不及格的学生来年必须重新参加生产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还能更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
关键词:化工专业 教学思想 教师教学水平 教学模式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应用技术高速发展,并且不断走向综合化,生产技术的复杂性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的全球化使我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化、自由化的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背景下,企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接轨,必须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积极应变的工作态度。这就使得企业对职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创新的意识和更强的推断、抉择、应用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有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存在不足,教育理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不能与企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这些都成为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生产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转变教学思想
要想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前提是转变教学思想,教师首先应深刻体会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掌握教育的本质。化工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通用性较强的专业,我们的教育应注重化工专业的岗位定向性,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培养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对化工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化工企业的行业特点,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确定企业所需的人才知识结构,化工企业更注重职工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教学资源,构建与化工企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让学生们能够零距离上岗,化工专业教学还要加强在师资培训、教学设备、教学场所、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为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不仅要拥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适应社会技术的快速发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学生补充“营养”,由于化工专业对实践应用技能要求非常高,化工知识的更新需要深入到实际的工业生产中去,这就要求化工专业理论教师走进化工行业进行参观、学习、培训,了解行业先进的生产状况、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收集信息,改变教师的固有观念,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除了走进企业,我们还需要吸取其他相关专业院校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学习成功的教学改革方法,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对专业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人才。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时,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由于化工产品涉及的品种繁多,化工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而教学中相关的专业课程学时有限,致使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内容介绍较少或未提及,而有些内容又存在着覆盖面广、内容琐碎且难以组织等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较差,存在泛而不精的状况,因此,我们应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本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对企业的调研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做好授课计划,在授课过程中区分重点部分和非重点部分,重点部分着重介绍或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加鲜明、生动、形象的掌握相关知识,非重点部分由学生自己课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加强理解。同时,要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的教学体系,使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践相互依托,相互融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操作技能,使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选取合适的教材
化工专业课程的独特性在于它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大部分专业课程涉及到了大量的产品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及重要设备等,而传统的板书讲解“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习兴趣不浓,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章节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教学设备模型、制作流程动画或采用相关视频录像等教学手段,将课程内容科学准确、形象逼真、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效率,扩充知识量,增强学生对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主要工具,教材的合理选用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及设备也在不断进步和更新,而我们的教材中介绍的某些工艺或者某些设备在企业中已经淘汰或做了改进,出现了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现象,学生不能尽快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教材建设,利用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优势,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教材或自编实用性强的教材。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重视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思维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
化工专业的应用操作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可将化工仿真实训与生产实习穿插在理论教学当中,讲完工艺流程后带学生进入仿真机房进行DCS仿真模拟操作,通过仿真实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的控制方法,结合仿真系统内设置的一些事故现象,让学生意识到事故带来的影响,并能够找到合理的处理事故的方法。讲完主要设备后带学生到实训基地掌握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设置障碍,使学生认识到,化工企业的工作并非只是简单的机械式的开关阀门、查看仪表,还要有合理应对和解决突发事故的能力,使学生在操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引起的后果及解决措施,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可以把学生带到教学工厂或者实际工厂里,让企业里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实地培训,让学生与化工企业、化工设备、化工生产近距离接触,使学生对实际生产过程更加清晰,实践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要充分利用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学到为人处世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课程项目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讲解,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共同学习,尽量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另外,企业对创造性的要求使得我们要把课堂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封闭式教学致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新课程提倡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自我发挥的余地,追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实现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改革,例如,角色扮演,利用一些设备模型、图纸或教学软件将教室或实训基地变成工厂,让学生成为企业不同职能部门的员工,让他们讲解、演示、模拟操作,控制一些流程,使其体会各部门的作用及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配合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课题的研究当中,或者教学体系的构建当中,对学生的价值和能力加以肯定;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经常组织一些技能大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以这样一些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亲身体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喜欢思考、善于钻研、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四、小结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培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不仅要培养具有良好理论功底的化工专业学生,更要培养技术娴熟,具有创造力、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师知识体系,不断深入用人企业,转变教学思路,理论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HYZJY1106)
参考文献:
[1]李廷真、梁克中.关于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国西部科技,2008(3)
[2]吕鑫祥.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职教论坛,2008(2)
[3]吴保明.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学与管理,2011(3)
实习目的:
作为一个工科院校,生产实习是我们高材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基本生产的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同时专业实习又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渠道,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状况、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途径,逐步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培养我们初步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初步了化工工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工厂的了解,与工人、技术人员交谈,得以对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所加深,培养事业心,使命感和务实精神,为适应从学生到工作者做准备。
同时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得到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生产现场细心观察,虚心请教,积极思考,多方了解,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这些实际知识,对我们学习后面的课程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础。
实习要求
(1)掌握化工生产工段的主要工艺流程、生产原理、工艺组织原则及控制方法; (2)掌握主要化工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操作特点; (3)了解化工生产中的主要单元操作过程及其原理; (4)了解化工产品生产的主要过程和产品生产的基础知识; (5)了解工厂的技术改造、革新和新工艺在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6)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一、实习简介
(一)、实习地点:xxx厂
大学生活就这样不知不觉就将结束,离开学校实习的时间虽然很短,在这期间确实经历了不少,让自己不断的行动,不断的学习与成长,使自己的吃苦耐劳的能力得到磨练。
xxx厂建于1970年,位于云南省蒙自县新安所镇,隶属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农垦总局)。是以设计、生产、销售各式热硫化布面胶鞋为主的国有中型企业。目前有胶鞋成型生产线10条,单班年生产能力1500万双,主要产品有“石林”牌运动鞋、劳动用鞋、休闲鞋、轻便鞋、童鞋及“生力”牌解放鞋七大系列,共70多个品种,400余种规格。产品销往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山东等国内10多个省市,部份产品通过转口贸易至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企业通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检测设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是云南省胶鞋行业生产规模最大、发展最快、产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胶鞋生产企业,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国同行业前10位,居云南省第一位。企业在自我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树品牌、创名牌为重点,不断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的变化。
二、实习内容
实习的第一天,厂领导带我们一起举行了一次精彩的会议。此次会议主要介绍了南湖橡胶厂的大体概括和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各自的人生经历、实习期间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等。除此之外还给我们提了毕业后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面对社会、如何在社会中取得自己的立足之地,还有讲述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观、爱情观、事业观。让我们听了真是受益匪浅,每个人都听得津津有味,从中也体会到了许多东西,自己在心里也做了一个理想的打算。
由于我们是实习生,本身对企业的经营方式,运作方式等都很陌生,所以企业只是安排我们去里面帮助员工打杂,进一步了解有关制鞋的的生产流程。第一天我们初步在厂领导的带领下,对该厂有一个大致了解,我们组被分在第三车间,在三车间的半天虽然很累,如每天上鞋帮要上数千个,但是在那里工作确实很开心。因为我的要求不高,工作中只要每天过的很开心就好。这和车间工作人员和气氛是分不开的,师傅们教我们如何快速上鞋帮,还和我们聊天,最后做了朋友。不要小看它是件很简单的事,但是细心是必须的,否则你的辛苦将全功尽弃。因为你错误导致这个鞋底的不美观,甚至浪费了厂里的资源。这一点让我知道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负起一定的责任。虽然都是些任何人都可以做的简单的小事情,但是不能因为它是小事情,而三心二意的对待它。有一天因为我们不是很注意,上鞋帮时没有留意,而导致返工事情的发生,还有一次由于前一晚上玩的太晚,没有休息好,就是由于心不在焉的,导致出错了,而导致返工。通过以上例子可以说明我们不能小看一些很细微的东西,你越是忽视越容易出错。所以我们要向成功,必须要从小事做起,在我们每个人看来,这样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其实我们错了,这是我们走入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们在工作中他们都对我很好,处处都包容我,好多都不懂的地方他们都主动帮助我,提醒我,有时候也有不愉快的时候,但是我们还能保持很好的同事关系。所以我要真心的感谢你们对我的照顾和指导,让我得到了新的体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何和陌生人进行交流等。
实习的最后一天,厂领导在会议室对我们实习期间做了详细的讲述,并得到了好的好评,并给我们详细的讲述了生产鞋的全部生产流程、相关的材料,除此还有现在企业需要的三大方面:优秀的技术人才、营销人员、管理人员。这三个方面是企业的能以快速的发展必须具备的的方面。
三、实习工厂的生产流程
(一)、 原辅材料仓库管理
1、每日原辅材料进出库须做好材料帐及库存帐,并用微机管理;
2、进料和发料须专人管理,以免出错;
3、进料时须有质检人员在场,检验品质是否正确,颜色是否正确。
(二)、生产流程
制备一双完整的鞋的生产流程:包括鞋底、鞋帮、鞋底与鞋帮用胶浆粘合等三部分。每一部分有分许多工序,就拿鞋底的制备,要根据要求是生产成本最低,还有要保证质量问题,这就要求各个配方要要做许多试验,看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效果。
(三)、 调配中心管理
1、调配中心依据订单情况,将裁切好的部件排列整齐,等待加工;
2、已裁切好的部件如需印刷、削皮、贴内里、烫印等,均由调配中心负责;
3、加工好的材料交付给中仓备料组,由中仓备料组发料至针车车间加工。
4、裁切好的部件如中底板、鞋垫等,如果不需要特别车缝加工的,可在完成必要处理后送半成品仓库
5、在调配中心,待所有部件完成后,一定要将鞋面所有部件质量及统计数字妥善整理,准备交付给针车车间;
(四)、 针车车间管理
1、针车车间的车帮及做帮的工艺流程和员工配置,依据鞋面设计的不同而变化,一般一条针车流水线;
2、车缝时必须注意车线边距,针距是否控制良好,与要求的标准是否相符;
3、车缝时必须注意鞋面部件上各记号点的正确性,如车缝时未按正确的记号,鞋面完成后将会不正,造成夹帮困难,影响成品鞋的品质。
4、针车车间必须配备小剪刀等工具,鞋厂要自行采购
5、做好的鞋帮必须经过质管部检验,再依每张订单所需鞋号适当整理后送半成品库,由半成品库再发给夹帮成型车间。
6、教导操作人员定时保养机台,以免机台故障率高,影响品质及产量
(五)、 鞋底车间管理
1、成型底制作
2、橡胶组合大底制作
(六)、 半成品仓库管理
1、半成品仓库是鞋类生产过程中面部及底部工艺流程的中转站
2、半成品仓库管理应根据生产顺序表所排定的时间,适时给针车车间催促,同时对夹帮成型车间的发料又给予控制;
3、在帮面、鞋底发料给夹帮成型车间前,半成品仓库管理人员必须特别注意按工艺流程表,先做好品质管理及数量统计工作
4、每张订单须备齐帮面、中底、大底、鞋垫、内盒、外箱、纸标等各种材料,方可发料给夹帮成型车间
5、应按所订楦头数量决定每日生产回转数,成型车间则照表领取生产
6、全厂进度表的排定
7、每日填报生产动态表
(七)、 夹帮成型车间管理
1、夹帮工序包括前帮、中帮及后帮三部分
2、鞋弓的穿法及长度应符合标准自分段
3、夹前帮时必须特别注意鞋面部分与楦头对准,不可歪斜,同时注意先固定好后跟标准高度。
4、夹中帮时要注意两腰鞋面是否真正拉紧,其紧张度要适中平均。
5、夹后帮时要注意后跟高度是否依照标准,若每只鞋后跟高度都有符合楦头后跟标准记号,则成品鞋不至于发生左右脚鞋高不一致现象。后帮完成后要将中底钉取下以利脱楦,避免穿鞋时伤脚。
6、夹帮工序应设品质检验员,对夹帮不良鞋面给予手工调整补救。
(八)、 擦胶及贴底成型
1、注意划线板的准确性;
2、粗磨须按划线后的弧度将皮革表面的漆料除去。
3、大底部的贴合面须用药水处理
4、加温应在100℃±5℃左右
5、贴底前,鞋面及鞋底须注意刷胶水的正确性及均匀度,不可污染鞋面及鞋底;
6、鞋面贴合鞋底时,员工须注意贴底不可歪斜,有边沿的鞋尽量使用气袋式或三维块式压紧机压底
7、压底时,作业人员应注意到压底机的使用正确性,同时注意对压着时间、压力的控制
8、压底完成后:加硫鞋:须收集鞋子置于加硫罐内进行加硫定型;冷粘鞋:须置鞋子于冷冻箱内,进行冷冻定型。
9、压底后鞋子在楦头上未完全冷却定型前最好不要拔除楦头,以免鞋子会变形。
(九)、 整理及包装
1、拔除楦头后,鞋子须经过内外初步整理清洁;
2、需要喷光整理的,要正确调配喷光剂,喷光要均匀并能突出重点;
3、放入鞋垫,并正确胶牢;
4、上鞋带
5、最后清洁整理,装入鞋头填塞纸;
6、最后品质检查
7、装入鞋盒或塑料袋
8、装箱
四、实习的心得体会
对于我来说实习生活,虽然实习的时间短暂,但是感触是很深的,提高的方面也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工作能力的进步和社交能力的提高,自身内心走向成熟。毕业实习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我们应届毕业生社会工作的能力,如何学以致用,给我们一次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各种书面以及实际的知识,实际操作、演练的机会。自走进广方制鞋有限公司我慢慢的开始改变了自己,本着踏实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去积极的对待我的每一天,用最大的激情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关键词:机械类 毕业设计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1]。
1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本人有幸到某机械有限公司服务锻炼,期间,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的不断完善,抓紧机会与人事资源部工作人员、新进大学生及技术人员座谈,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毕业生就业初期遇到的实际困难,调研高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其中之一就是加强对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高等工程教育是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有效措施,其中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是机械工程师重要的基本工程素质。而实际上工科机械类各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的基本工程素质离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相距甚远,目前工程教育的问题在于工程教育过于理论化,对学术问题过分关注,忽视对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的培养。这在机械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面向工程实际”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口径不适应实际需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和毕业生就业后适应期过长的问题越发凸显[2]。
机械类毕业设计是对整个大学期间学习的一项综合检验,是与其工作接轨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本科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计划,是完成其专业基本训练,其他教学环节无法代替的步骤,对于机械类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整体回顾消化并创新的过程,其难度较之其他专业更大,而且与其以后从事工作方向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加强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科学管理,使其制度化,科学化,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更好地培养机械类本科生毕业的就业能力。
2 毕业设计和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相
结合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是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为一体的模式,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全周期为主线,让学生以主动地联系地实践性地学习工程。从根本来说,工程意识的内涵包含创新意识、实践意识、时代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管理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许多方面。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独立思考各种工程问题,抓住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具备工程简化能力,以合理经济简便的方式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及结合实践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设计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综合性训练环节,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与绘图、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文献检索与外文翻译、综合分析与统筹规划、语言表达及书写、答辩口才与协同合作等方面。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科研及工程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创新和图形处理能力。
3 怎样在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就业能力
3.1 提高指导教师的工程意识和能力
处于技术革新前沿的高等工程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教育界共同的重要命题。因此工科院校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工程教育,而毕业设计在工科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毕业设计是培养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机械类学生的毕业设计需要在和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出色地发挥主导作用,除了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外,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专业设计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对于没有带过毕业设计的青年教师,应该参加机械类毕业班的生产实习,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锻炼,接触工程实际,增加实践知识;或者给有经验的教师作毕业设计辅导教师,逐步了解毕业设计的要求和过程;有条件时应当参加团队项目实践工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其工程意识和能力[3]。
3.2 机械类毕业设计选题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在机械类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应当力求选出的题目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满足机械类学生对现代工程设计的需求:根据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和培养目标,尽可能多地选择工程设计类题目;根据学生的分配去向,选择一些与就业密切相关的题目,这样可提高使学生尽早地开展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缩短工作时的不适应期;拓宽选题渠道,积极地与科研单位、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开展合作选题,丰富毕业设计题目,增加了题目的实用性;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指导教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应当严格审查。
毕业设计选题所覆盖的知识面要宽,毕业设计的选题是十分关键的,合适的选题对学生的综合训练有很大的帮助。避免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单一,涵盖的知识面狭窄,设计简单工作量不足。因此选题时要涉及较宽的知识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满足教学要求,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又要有一定的工程特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3.3 从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
制定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全面科学地从选题开题设计答辩各环节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环节质量的监控来提高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分析整个过程,选题:应将突出工程教育理念,要求毕业设计内容与工程实际更紧密的结合,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图形处理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开题过程:机械类学生更强调要阐明其研究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实施计划等,审查小组通过审阅开题报告,听取学生的开题答辩,对研究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质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设计过程:在毕业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毕业设计训练环节,可综合性考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与绘图能力、实验设备的操作、文献检索与外文翻译、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及文字处理能力等。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创新和图新处理能力[4]。
答辩: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其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和真正运用。
对选题、开题、设计过程、结题监控很重要,能保证毕业设计的教育质量。 还需要通过毕业设计监控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并且更要注重毕业设计过程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才能构建出合理的毕业设计教育质量体系,才能培养学生成为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工程学科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宽广专业知识、综合工程系统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工程师。毕业设计是一个在培养人才能力素质方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个人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它是目前国内进行工程类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深化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求的现代化综合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2007-02-17.
[2] 杨健.浅议机械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14(3):110-112.
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才观 技能观
中职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培养一方面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考虑中职学生的就业达标率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另外一方面需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职业化素养,也就是说中职教学当中所提倡的德才教学观。唯有从德才观与技能观教学出发,才能够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性的能力与素质。
一、中职教育当中教育与就业现状分析
(一) 中职教育当中自我角色定位不准 影响实习效果
在一项调查当中发现,中职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未来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自己当初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父母所喜欢的,自己并非那么喜欢。也有一些中职学生认为希望在学校多练习,多学些本专业的知识,理论少一些,多一些实践操练。从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已经有明确的就业意向,也就是说当初选择这样的专业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或者是说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社会阅历。但是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以及该专业真正可以为自己带来哪些实际的效用却并不是很清楚。这就造成了中职学生一旦学成走上实习岗位后,会很茫然,不知所措。
在一次参与我校造价专业学生的毕业答辩期间一个学生的实习际遇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该学生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实习,而一年多的实习,并未给她带来什么,只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打印机。原来在这一年的实习当中,基本上该公司所有的人都将当成是跑腿的小妹,复印资料、递送资料、甚至扫地擦桌子都成了她的活。而学校里学的知识也忘的差不多了。对毕业设计的内容也是一问三不知。这个学生的答辩自然是没有通过。我询问了多位曾经教过她的老师她在校期间的表现,发现所有老师对她的印象都很好,说她上课认真,学习也很努力,特别是专业课,在校期间的成绩也不错。
虽然这个学生只是一个个例,但却能见微知著,许多中职生由于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只一味的学习专业知识,而忽视德育教育,对自我角色定位不准确,从而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中职教育当中的过度职业化倾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中职人才所需要达到的技能范畴以及技能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当中更为明显,因此在中职教育当中出现了“过度职业化”的教学倾向?,学生被灌输技能比文化教学重要的思想,所以很多中职院校生更加加强对技能的操练而往往忽略了对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在就业当中出现了虽然可以在短期之内满足企业的人才用工需求,但是当企业转型升级,产品含量提升时,中职生因为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在专业化的技能提升上存在着一定的就业劣势,直接导致了薪酬低于高级技工,或者是在工作几年之后,薪水涨幅不高的情况。
过度职业化虽然可以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在面对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技能全科多样化发展的社会当中,存在着职位提升难与薪资涨幅不高的问题。
(三)技能培养不符合产学研的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率而展开的教学。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职学生的受教育模式与就业模式直接画上了等号,受教育模式需要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主导的中职教学工作,符合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人才就业需求,甚至是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需要中职毕业生参与到企业的研发当中去(尤其是满足于目前的企业结构转型,一线职工参与到产品设计的过程当中去),因为一线职工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各类功能,对于优化工艺,提升产品含金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当中,中职院校依然以掌握一门技术来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基础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技术的发展。随着产业融合,技能员工的职业生涯完全提升到一定的层面,从最初的适应岗位到高能量生产,从高能量生产到职位的晋升再到对产品的研发与设计,这些都不断要求中职毕业生要以全新的发展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自己未来的就业发展规划。
二、中职教育中德才观与技能观的培养策略
(一)关于孔子的德才与技能的观点
在《论语》当中,孔子提倡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说的是不要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就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胜任该职位。“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说的是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上述的两句话同样适合于对现今德才观的解释,通过学习而获得自我的提升,才能够胜任工作的职位,才可以在岗位上做得更久,那么这个便是才,该才同样指的是技能。而孔子同样主张爱人之仁才能获得他人的爱戴。所以德才观必须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上,才能够有立身之本。有爱人之仁的气度,有技能才可以胜任该岗位,便能在该岗位上不断向前迈进,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
可见,孔子口中的德才与技能观,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职教育,那就是说通过教育来认识自我的价值,学习各种品德与技能才能够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下去。
(二)中职教育中德才观与技能观的培养策略
1.明白自我的定位 提升自我德育与技能价值
学校衡量学生的标准与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是不同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有一点是极为重要的,那就是其自我评定的标准要站在自己是否在原有的水平上迈进一步,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掌握上是否为将来的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个是自我角色定位与自我能力判定的一个方法,也是作为中职院校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向转变的一个过程。
作为老师,我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结合起来,更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自我的定位在哪里,今天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必定是要在明日的实习工作当中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让学生们学会与人相处并能为自己争取利益,通过付出自我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而这一点也是对那些在专业课方面学习地相当出色,但是在实习当中碰钉子的学生的一种警醒,让他们明白,进入社会,并没有学校的庇护,学生除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外,要以品德贯穿到实习工作当中去,更是要学会认识到自我的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实习当中快速获得提升。
在这里所需要强调的定位是中职生对自我设定目标之后达到目标的过程,这是中职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所设定的目标。而到了实习单位,虽然不少学校为学生找到了合理的实习单位,但是在具体面对实习内容与自我提升时,需要中职生与实习单位进行交涉,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各种难题进行自我解决,在原本站立的地点继续向前,真正找到自我的价值所在。
2.德才技能两手抓 有助于中职生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的全面展开
“过度职业化倾向”并非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合理化发展,而是学生过度学习技能从而忽略自身在其他方面的提升。简单的说,过度职业化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丧失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的工作方面存在着的缺陷与不足。所以在中职教学当中,需要将德才与技能两手抓,让他们更好地看待自我的职业,以全身心的方式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并非是适合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社会人,对于处于校园环境当中的学生而言同样有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刚刚入职以后的心理状态与工作能力体现,也包括在未来几十年工作当中的职业提升标准。当中职生可以意识到在未来的某个定位当中不足时,就会产生不断向前的学习冲劲,明白自己为何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会结合自身的不足增加对专业课的深度化学习,对专业当中的不足进行及时的修改,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技能培养的立足点要符合产学研的教学模式
建立产学研的教学模式,是为了中职生更好地提升自我的技能素养。在这里技能指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为满足学校教学计划的开展而进行的专业课学习,在未来就业中可以满足应聘方的最基本的对人才聘用的要求。一种是综合技能的素养。拟定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自身能够上升到一个怎样的标准,培养多方面的综合性技能。
技能培养的立足点需要符合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标准要符合企业对人才招聘的需求;根据产业化研究来制定确定相应的教材课本与教学目标,研究人员根据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要求进行产业化教材的更新,满足学校的对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作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为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更为激烈竞争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方向日益清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则是进一步明确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还指出:“要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倍增的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然而,教学资源与招生人数相比,其增长速度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由规模效益转向优质内涵,确保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高等职业院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必须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改革切入点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然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势必会引起管理、考核、分配制度、教学组织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特别是“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1.教学场所较多不便管理
“工学结合”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和共同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企业的参与,使得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为教学与生产搭建了对接的平台。但是,由于专业和课程的不同,学生有可能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岗位上学习,也有可能在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习;一般企业能提供的岗位数量不多,往往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同一班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实习;为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专业教学还经常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时间调整教学计划,“工”和“学”顺序和时间经常要改变,造成“工学结合”组织和管理的困难,教学管理不到位又缺乏监控,使“工学结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再加上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理解、企业对学校“工学结合”也缺乏热情,形成了“工学结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2.“双师素质”教师不足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将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而学习过程要结合实际工作,要大规模的推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则需要大量的“双师素质”教师。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没有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对到生产一线指导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者,由于学校对教师实践锻炼的重视不足,繁重的教学工作也束缚了教师能力的发展,加之投入与产出失衡的状况也使青年教师缺乏到企业锻炼的动力。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实践能力不足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适合“工学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立一系列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