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导师总结

德育导师总结

时间:2022-05-12 02:1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导师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导师总结

第1篇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在一次与英语老师的聊天中,我发现小震的英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因为他是一个很懒的学生,懒得做作业,懒得学习。因为是副班主任,我接触学生也比较多,无论是平常下课,还是在我的科学课堂上,我发现他是一个聪明,开朗的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会举手发言,科学成绩在中等水平。相对而言,语文,英语方面成绩差了一点,因为太懒惰了,不肯花功夫。那么,整体而言,他在学习上他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选择他,本着教育为主,更好发展的想法,希望他有所进步。

本学期学校安排了家长会活动,正好借这个机会对这个孩子的家庭有更进一步地了解。要开家长会的前一天,我跟小震说,要跟他的家长好好聊一聊。他有些惊讶:老师会不会向我爸妈告状啊!于是立马上课就端正起来了。看来家长的作用还是很大的。通过聊天我了解到:孩子父母平时工作很忙,但是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还是很重视的。为了培养孩子及时做作业的好习惯,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只要有空,他做作业时,他爸爸就在旁边督促,只有完成后才能看会电视。

二、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作为科学任课老师,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小震比较懒,懒得学习。之前与他一起坐的是小辉,也是一个懒洋洋的孩子。两人上课的状态有点类似,没有兴趣时,精神不佳,经常走神。或者是有了好玩的玩具,就自己一个人在那摆弄,完全没有进入课堂。有时候让他回答问题,提醒他一下,但是总体还是如此。这次换了座位,跟小强一起坐。小强是一个蛮有威信的孩子,很会管人,有了他的提醒,小震上课倒变得精神起来了。有一次,我上课提问:一根塑料绳有哪几种重新使用的方法?对于这样生活化的问题,他就特别有灵感,爱举手发言。叫了三次后,我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爱发言的好学生。那一刻我发现他第一次坐得这么端正。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在学习上变得主动了,以前常常因为玩而忘了写作业,现在他常会来主动告诉老师他已经写完作业了,一下课就把作业本上交了,我也常会用“做得真好”来继续鼓励他。可见,一味地批评,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感,不乐意接受,不如利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好好表扬一番,让其感受到表扬带来的喜悦,让孩子更有信心改掉身上的其他坏习惯和不良行为,如果能得到全班孩子和家长的肯定与鼓励,我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耐心,坚持,反复抓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而且如果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击,到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我经常跟他说,我觉得你是个很聪明的学生,很会动脑筋,上次的用纸做一座桥做得特别棒,特别有想法。对于你特别喜欢的事情你很热爱做,而且能够做得很好。那么其它的时候呢,能不能也参与进去,跟着老师的思路,动脑筋,一起讨论。谈心,然后提出一些要求。第一个要求:上课不要玩玩具,第二个要求:举手发言二次,第三个要求:做作本上得两颗星……当然这中间学生错的思想和旧的习惯会反复出现,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们老师千万不能对他们失去信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到两点:(1)为了减少学生反复的次数,平时对后进生要经常教育,;(2)当出现反复时,要仔细分析反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作好反复教育工作,使他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期中考试结束后他的科学成绩从平时的七十几分提高到八十多,上课表现也有了很大进步。

这个学期在帮辅小震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地方,让我收获很多,但也有很多失败的地方,我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希望在下学期的帮辅工作中,使其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第2篇

本文主要是以丽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进行了探究。其中,导师制模式的实施主要针对“3+2”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丽水中等专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女生居多。而这些学生正值青春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形的时期,他们往往缺乏判断正误、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学习方面表现出了盲目被动,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等特征。针对这一现状,丽水中等专业学校应该实施德育导师制模式,并实施优雅女子教育,以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得到改善,从简单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同时,师生的交流范围也随之延伸,即从课堂教学上的交流向学习、生活、心理和工作等方面内容进行延伸。在施教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实践表明,其成效十分显著。

二、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的实施步骤

1.选拔并任用导师

首先,德育导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素质,拥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模范遵守国法校纪。其次,德育导师也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德育工作经验,善于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威望。与此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最后,德育导师最好从事过班主任、教学、行政管理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坚持做到与学生“三见面”。也就是说,每周都要跟班干部进行一次交流,每周都要亲自去一趟学生宿舍,每学期都要跟学生进行两次集中交流,而且他们需要认真对待学生反映的情况,特别是当一些学生遇到某种问题或困惑时,导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帮助。当选拔出德育导师之后,要确保导师的工作能够有计划、有实施、有措施的进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要及时向所在教学部沟通学生情况,每学期写出一份学生鉴定意见,不断总结和改进导师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选拔任用的专业德育导师之外,其他的任课教师同样具有担任导师的职责,他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发挥德育导师的作用。

2.明确导师的基本职责

一般来说,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的基本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发展。第二,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心他们的个性及特长的发展,从而合理地对他们的学习做出指导。与此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对他们的课余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并引导他们参加一些积极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优雅女子教育,以陶冶情操。第三,要经常和学生的家长,以及其他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全面掌握学生的状态及表现。第四,要对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方向应该以幼儿教师为主。

3.确定学导关系

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来确定最终的学导关系。由学校以教师、学生的比例为依据,来确定每一位德育导师所带领学生的人数。而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德育导师。最后,导师以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专业特长为依据,来选择自己所要施导的学生。虽然此次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面向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但是,也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余缺调剂,其中,要重点安排那些家庭贫困,存在心理障碍、学习困难、行为偏差、单亲家庭或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的学生。

4.实施个性化全员德育教育

在实施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的过程中,德育导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实行个别辅导。一般来说,德育导师要全面负责其施导的学生,关注他们在校内外的所有活动。学生在学校期间,每周至少与导师会面一次。导师与受导学生一对一、面对面谈话。与此同时,在课堂教育中,也应该实施相应的个性化全员德育教育,并与优雅女子教育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实施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环境,以促进这一模式得以持久的发展。首先,学校应该建立施导学生档案制度。具体来说,就是由导师来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档案,其中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详细状况、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学生的跟踪档案等内容,并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缺点记录下来,以制定出更加具体的德育措施。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家访联系制度,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或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建立起德育导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其中,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位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共同探索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来帮助并指导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做出改进。第三,学校应该建立交流谈心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每周都要找施导学生进行谈心,包括笔谈和面谈两种形式。这样一来,导师就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了解,从而在他们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予以帮助,并制定操作性较强的计划。与此同时,导师也需要认真地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正确认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在尊重他们身心发展与认识水平的前提下,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使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与困难都能得到良好解决。此外,每周学生也应该向导师进行汇报,主要说明自身的学习生活状况,由导师将师生活动的整个过程全部记录下来。第四,学校应该建立特殊案例的会诊制度。由班主任定期召开班级导师会议,组织导师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加以会诊,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共同探讨相应的对策。

5.对德育导师作出评价

学校应该采取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客观地评价导师的德育工作进展。与此同时,也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思想、特长和行为等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其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通过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导师了解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各位导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促使学校的德育水平全面提高。

三、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的实施成效

实施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之后,丽水中等专业学校出现了“全员育人”的局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提高了思想品德水平,也实现了从女学生到优雅女子的蜕变,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具体来说,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了过去任课老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合理地分解了辅导员的重担,由其他的任课教师共同分担,并形成一股合力,同心协力地负责学生的智力教学及德育工作。第二,在德育导师制下,教师和学生成为了朋友,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了充分关注,一旦发现他们存在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等行为偏差,就会通过谈心等措施,对他们进行指导,从而使各种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第三,德育导师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一对一”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爱好、追求、特点、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德育模式,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德育导师制中融入了亲情,通过换位思考,在师生之间构建起了架起了“心灵的桥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四、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的完善建议

1.加强宣传及指导工作

在个性化全员的德育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教师不了解导师制,认为导师就是学生的课外辅导教师,或者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师,而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所以,学校有必要加强宣传与指导,通过校园广播、学校网站、校报和橱窗等媒介,来宣传指导德育导师制工作,推动导师制深入人心。

2.扩展师生沟通渠道

在实施德育导师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谈话,然而,在谈话方式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办公室和教室之间的距离往往较远,空间不够私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时学生花费很多时间根本没有找到导师。因此,学校应该拓展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在信息时代,微信、QQ、电子邮件等渠道都可以成为首选,当然还有传统的电话、书信或随笔等方式,都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

3.不断提升德育导师的综合素质

导师要想高效率完成德育工作,其自身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导师还应该继续强化理论知识,主要是德育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相关知识。导师只有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导师并不是辅导员的替代品。在德育导师制模式下,所有任课教师都是导师,而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受到关怀。与此同时,导师的个体工作也离不开班级的整体的教育,也就是课堂教育,只有多方面一起努力,方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

五、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双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学生就业市场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遇到了许多新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实行的是辅导员制或班主任制,这一制度的构建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由于学生人数多,配备的师资比例严重弱化,以及受老师个人能力差异的影响,根本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仅局限于处理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日常事务,难以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政治思想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规划、就业方向等方面给予恰当指导。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在高职院校探索实施双导师制的育人模式已势在必行。

一、双导师制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双导师制指高等教育中由德育导师和专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专业素养培养工作的人才培养制度。从这种制度本身来看,它要求每个教学行政班配备一名德育导师和一名甚至多名德育导师从事学生的培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其中德育导师主要负责的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一般由辅导员、分管学生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担任;专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习层面、职业规划、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的指导,一般由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

双导师制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逐渐形成,大学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得以贯彻实施。这种变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导师制就是在这种变革中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将学生的培养过程与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制度创新。

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强调的是由两名导师共同负责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传统的培养模式是一个教学行政班设一个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由他们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忽视了专业导师与学生的对接,学生的业务学习主要通过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专业课教师的辅导等不同渠道进行。这种传统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示出诸多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体现在:

1、社会经济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要求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进行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教学环节改革的同时,加大对学生的人才培养力度,使高等院校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掌握多种技能和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学习、实习实训两条线的状况,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2、激烈的市场竞争改变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很多学生一进校门,就定下了专转本、专接本的目标,他们希望在专业学习、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得到更多具体的指导。但大学教师多年形成的上课来、下课走的习惯,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极为有限,容易在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上出现真空和断层。其实在大一、大二多为基础专业课的情况下,这一时期是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职业目标定位的关键时刻,专业导师工作的介入,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而且近年来,辅导员、班主任日常事务较多,使他们也难以满足学生在思想建设、业务学习、职业规划等多方面要求。

3、教书育人虽然是每一位教师应尽职责,但他们大多将这一过程体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很难要求他们对每一届学生或者有代表性的群体都制订出全面的培养规划,进行目的性很强的培养。况且教书育人中的“育人”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保障。这些情况都表明,需要加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力度,需要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系统化、规范化,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二、高职院校“双导师制”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职院校中个别院校对导师制进行了初次尝试,其主要形式有综合导师制、特长生导师制、社团导师制、宿舍导师制和德育导师制五种,其建设的内涵侧重点互不相同。共性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高职导师制模式是模仿研究生、本科生导师制,脱离了实际对象的差异性,高职导师制实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差异较大。

2、高职导师制的重点在学生管理某一方面,这种制度创新强调的是学校对外的宣传功能,其取得实际效果与普通高校导师制相比存在差距。

3、高职导师制的实施没有结合“产学研合作”、“社会实践”、“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4、没有利用导师制的实施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技能要求和协调能力的提高。因此,结合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和存在问题,实施具有高职特色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导师制”,不仅是社会发展、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

三、高职院校“双导师制”运作的模式及内容

双导师制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通常指表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主要依靠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实现素质教育,加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力度的关键往往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水平与层次。因此,选配优秀的德育导师和专业导师,便成为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实现的起点。

(一)导师的选聘

对于德育导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思想境界;其次要热爱学生工作,有很强的责任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足够的投入;第三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多样有教育意义的各项活动;第四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水平,以便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具体指导。配备的比例按照1:200为宜。对于专业导师,应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在学术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应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广泛的学术交流往来,较深的学术造诣,能够在教学、科研领域对学生提供高层次的指导。按上述标准严格选配双导师,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导师的工作内容

德育导师的工作内容:1、在学生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工作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3、贯彻执行学校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定,负责检查各项规定的实施,沟通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诉求。4、指导行政班的党团组织活动,协助学生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5、帮助并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遵纪守法观念。6、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导师的考核机制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学生培养模式,每年由所在系组织一次阶段性评审,待毕业时组织一次总评审。首先由两位导师结合学生在校三年的表现情况,写出书面工作总结;其次由所在系组织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议,最后用统一的目标管理体系来全面考察学生的素质能力。这一目标体系包含:1、该班级校规校级执行情况;2、在校园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现及班集体的获奖情况;3、各种技能证书的获取情况;4、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及实际效果;5、参与各种专业竞赛获奖情况;6、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情况。通过总结、检查、评审,使这种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对优秀的导师,颁发奖励证书及奖金,并作为优先晋级、评优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

[2]严瑜筱.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第4篇

一、指导思想:继续贯彻落实小学德育工作总结意见,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以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计划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开创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新局面。

二、工作重点

(一)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

(1)组织班主任参加县举行的班主任全员培训。

(2)加强《班主任手册》使用的管理,促进班主任工作管理的规范化。

2、加强德育导师队伍建设。

继续推进“学生成长导师制、伙伴制”,建立健全德育导师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扩充导师队伍,激发工作热情,提高育人成效。

3、加强心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1)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重视把心育课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上好心育课作为青年班主任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

(二)优化德育工作内容

1、夯实基础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①继续深入开展“争做文明人” ———六项基础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等契机,结合“学生成长导师制”和“学生成长伙伴制”,将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和学校的常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

②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③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如教师节、“”、国庆节、“”等,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活动。

④加强诚信教育。大力倡导教育诚信,充分树立诚信立校、诚信立教、诚信育人的思想,培养学生诚信交往、诚信作业、诚信考试的良好习惯,使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

2、深入开展“和谐心灵,阳光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①根据《徐州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暂行办法》,配备高标准的心理辅导室,配备率达100%。

②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召开“与阳光作伴、为心灵导航”主题班会,针对学生成长、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实施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预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发生事故,让学生学会助人、自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③举行“健康快乐有效学习”大型团体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情况严重等问题,组织一线骨干心理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团体咨询,帮助他们摆正心态,缓解压力。

④开展阳光好伙伴,成长手牵手学生心理社团建设活动,要与“学生成长伙伴制”的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在学生中组建心理社团,发挥伙伴的影响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渠道。

⑤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面向学生、教师、家长举办不同类型的讲座,引导学生进行提高心理素质的有关技能的训练,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生存质量,帮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方法,优化家庭教育,让教师、家长以自己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大力开展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要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

4、继续开展“德行校园,从心做起”莘莘学子汇报母校、回报教师感恩系列活动。学校利用教师节、感恩节这一契机,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懂得感恩、知恩、回报社会。

(三)重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外德育基地实施德育实践活动,力求做到在活动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充分利用每年的各种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和重要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倡导校园网、校园广播站建设、校园“小记者团”、文学社等学生社团建设,通过组织指导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学生团结协作的综合能力。利用9月20日的“公民道德宣传日”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充分发挥道德实践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大力宣传等先进事迹;要及时树立并宣传学生身边的学习典型,倡导广大学生学习身边人、关注平凡事,强化道德实践的内驱力。通过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善良勤劳、执着诚信等精神。学校德育工作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努力营造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四)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

1、营建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注重环境育人的基本功能,优化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在净化、绿化、美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彰显自身特点、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营建生机勃勃、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同时重视班集体文化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理智对待网络、交友、心理等问题,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发挥对学生的成长的激励作用,使学校真正成为培育文明人的摇篮。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本学期将继续深入开展“校园歌曲天天唱”、“校歌大赛”等系列活动。

(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体系。

德育活动安排表

月 份

工 作 安 排

8

1、领取班主任手册,组织学习《班主任工作要求》。

2、开学准备工作。

9

1、新学期开学常规教育。

2、统计上报班主任信息。

3、“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

4、庆祝教师节,感恩教育。

5、军人子女、校车排查登记。

6、学校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

10

1、组织参加建国60周年系列比赛活动:演讲、征文、展板等。

2、感恩祖国教育。

3、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中秋、重阳等。

11

1、迎接县心理咨询室检查。

2、励志教育。

3、迎接县平安校园整改工作检查。

4、感恩教育(感恩节)。

12

1、珍爱生命教育。

2、元旦庆祝活动。

3、迎接县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整改情况检查。

1

1、总结本学期德育工作。

2、班主任手册应用评选,两制论文评优上报。

2

1、寒假前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等

第5篇

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根据县教育局“师德建设年”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本学期开学以来,我校继续以“强师德,铸师魂,树师风”为主题,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 以班子建设为核心,探索师德师风建设新路子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本次教育活动,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学校政教处主任、办公室主任、教务处主任、总务处主任及各年段长为成员,做到三落实:组织机构落实、制度落实、活动落实,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坚持“领导就是榜样”、“领导就是旗帜”的理念,事事做表率、处处做榜样,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发挥实干的工作作风。在学校领导班子中,绝大多数中层领导都兼课,工作量比较大,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当中去。

工作中执行从严治校的原则:

1、严在明处。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努力使每位教职工明确意义、要求、方法、步骤和结果。既使教职工有条不紊地参与工作,又得到了教职工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2、严在细处。工作中将问题尽可能想得多,过程尽可能想得细,办法尽可能想得实。既使教师工作有章可寻,又使工作井然有序。3、抓行动,大兴“三风”。(1)团结风。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引导教职工“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全校出现了“讲沟通、讲协作、讲大局”的良好态势,并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具体的体现出来。(2)民主风。充分发挥校委会的职能。谋事求详、监督求广、评议求实,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3)求实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一线,多次召开教师座谈会,征询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关心教职工生活,把温暖送到每一位教师心中。

二、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构建师德师风教育新机制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经过全体教师认真的讨论和学习,大家清楚和深刻地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是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大事,是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明溪县教育局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并充分讨论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我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执教,时刻做好表率,在学生面前树立“严师慈母”形象;在家长面前树立“最可信赖的人”形象;在社会上树立“最文明群体”形象,展示坦诚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校下发了《关于在我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详细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完善教师一日规范,强化评比奖励制度,靠正面教育、靠榜样引导、靠制度约束,既对教师从正面提出了要求,又从反面划出了禁区。使教师始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视“正己、爱生、敬业”为天职。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出击,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

三、注重教师思想政治与业务素质的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与业务素质,本学期开学初,我校就在全校教工大会上明确提出,每周四下午第七八节课为全校教工思想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时间,以年段或备课组为单位,要求定主题、定内容、定主讲人、定地点开展思想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并做好活动记录。参加学习情况纳入考勤。

四、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工作规章制度。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要求全体在工作中要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模式。

第6篇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第7篇

迈入“十二五”,教育正处于“转型、提质”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全区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核心作用,现结合我区实际,对做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坚持“六制六化”的行动策略(即坚持学校德育项目制、德育活动课程制、学生成长导师制、班主任上岗持证制、家庭教育联动制、学生健康公告制,推进学科德育全员化、班集体建设制度化、学生发展社团化、社会实践常态化、德育评价多元化、团队工作一体化),创新育人模式,凝炼德育文化,积极构建德育体系,致力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和区域德育的品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主题活动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是要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各校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爱心奉献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有道德的人。二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以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为载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着力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和引导作用。三是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切实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活动。四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多载体多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服务学生个性发展。各中小学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构建以加强学生社团为基础,以开发多样化课程为支撑,以落实体艺科“2+1+1项目”为载体,以建设“十有学校”为目标的活动体系。要统筹规划学生社团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以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和按学校班级数成立社团数为基本标准,保障活动场地、器材、时间、课程和指导老师的落实,努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积极培育精品社团,繁荣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各校要逐步建设社团文化节制度,以区级两年一届的“十大精品社团”评选为契机,不断提高我区学校社团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社团化。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浓厚文化育人氛围。各校要高度重视现代化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生命和核心。要着力加强学校文化规划,妥然解决好精神力系统、执行力系统和形象力系统的关系,有机整合学校文化要素,进一步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优化校风、学风、班风,细化校本礼仪,加快文化环境布置,加强校服、校刊、校歌、师生誓词、学校宣言等个性化设计。同时各校要建好校史展览或荣誉陈列室,充分挖掘和传承学校原有的优良文化。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凸显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持久影响作用。进一步做强做大特色项目,提升拓展特色学校,并不断从特色中挖掘育人的品质,真正融学校德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德育目标细化落实。各校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校本措施,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优秀班集体建设。加强班主任区校培训效度,坚持实施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全国心理健康辅导C级及以上证书和区班主任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实现我区班主任教师持证率达到100%。要加大班主任的管理力度,研究班主任工作艺术,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继续开展名班主任评选与考核制度,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逐步壮大区级高级德育工作者队伍,形成人人争当名班主任、人人关注学生人格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加强班级(中队)文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以“温馨班级、文化教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班级育人氛围,实现优秀班集体建设制度化,并建立优秀班集体建设定期交流制度。

(五)加强德育小班化建设,深化学生成长导师制。推行德育小班化,实行由2-3名德育导师分担原行政教学班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以进一步落实全员育人理念。全面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健全学校领导带头、班主任为中坚、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原则上要求一名导师辅导6-8名学生,在思想、道德、做人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在学业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促进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高教师培训的参与率和持证率,切实发挥好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努力使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低龄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外来工子女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子女的关爱行动。

(六)加强“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建设,增强德育工作合力。各校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增强对办好家长学校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履行好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和服务职能,加强家长学校规范化、制度化和校本化建设。区教育局将通过组织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家长学校建设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等活动推动家长学校建设。同时,各校要高度重视学生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将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设计各种有效途径,保证初中学生每年参加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高中学生每年不少于15天。要进一步丰富社会大课堂,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利用好已有的23家区级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及校级实践基地,注重多方联动,完善评价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继续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千百万工程”,主动配合社区建好“假日学校”,并深入推进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工作,让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充实而有意义。

(七)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推进德育渗透全员化。坚持举办德育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展评活动,促进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通过学生对德育内容的体验尝试体验,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内化功能。各校要积极抓好《市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落实工作,实现学科德育渗透全员化。通过每年举行的市区级德育优质课、学科德育渗透课、主题班会课评比,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培养,民主法制教育及禁毒、环保教育等内容切实落实到德育课程和相关学科教学之中。要加大德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研究德育活动系列化开展,注重各类校本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渗透,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八)加强评价制度建设,实现德育评价多元化。积极构建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目的,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摒弃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完善中小学生全面素质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过程评价,丰富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继续开展区“中小学生身边的榜样”十佳评选及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三好学生、“四好少年”、张士柏奖学(育)金等各种形式的评选和表彰奖励制度,树立一批中小学生优秀典型。鼓励各校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学生特点、区域特色的多样化德育评价制度,着眼于学生多元智能,注重成长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

(九)加强德育干部建设,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各校要深入贯彻《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团队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完善团队干部选拔、配备制度,保障团队干部在政治、工作量和职评方面的待遇。要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德育组织领导体系,分管领导、德育主任、年级组长和团队干部职责明确,队伍稳定,能根据计划定期研究、部署和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干部要热爱学校德育工作,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指导和实践能力。要增强德育干部考察、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德育干部片区交流研究制度,继续实施德育干部考核表彰制度,逐步建立德育校长述职制度、学校德育结对联谊制度,拓宽德育干部工作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促进我区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第8篇

1.导入背景: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提倡教书与育人并行。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导师制的尝试推行,不限形式与内容,重在摸索情况总结经验。经贸系的会计专业生源良好、学生就业形势好,为更好的培养德育才齐全的优秀职业会计人,我们采取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导师负责制,即班级导师制。这是一种一对多的导师形式,需要导师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

2.导师工作内容:

我校的班级导师负责制度,是从刚入校某个新生班开始至其毕业,负责该班在校三年的专业及素质培养工作。一个新生班还配备一个辅导员,主要负责生活方面,与导师工作分开。班级导师工作主要分两步骤进行。首先,在会计专业新生入学时,班级导师主要进行了解摸底工作,包括:(1)专业介绍、大学学习方法转变的指导、开展主题班会;(2)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留心记录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3)采用比较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对大一新生与大三毕业生两者进行摸底调研,分析学生的真正需求、探索适宜的导师工作方向。通过第一步骤工作的收获是:导师与学生的距离缩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找到学生的大学学习需求。特别是第(3)项导师工作摸底调研后,结果很具有启发性。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大一学生对会计专业的选择被动,专业兴趣不能成为学习驱动力;入校后虽对大学学习方式、内容与高中不同有一些认识和思想准备,但学生的空闲时间相对增多,除课堂外,课外时间绝大部分耗费在睡觉、上网、玩乐,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消耗严重;班级团队凝聚力较差,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毕业生认为与自己大学三年的时间没有进行合理规划;毕业前会计与英语相关的资格证书取得的不够,对找工作没有信心;相对于专业理论知识,更希望多进行动手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等。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后,有所启发。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初步确定导师的工作内容调整如下:(1)导师需要引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需要对新生的专业预备知识进行引导工作;(2)导师需将三年各学期学生们考到的证和需要补充的课内课外知识的时间进行分期计划;(3)导师需要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合理引导同学安排利用好三年时间;(4)导师需要对班级的团队合作方面进行引导;(5)教学空理论可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专业导师需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和素养,以便指导帮助学生。(6)导师在进行学生教育引导时,需要姿态放低,学生不太接受从上向下的压制方式,影响效果。其次,在通过上述情况了解后,班级导师工作进入第二步骤,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早自习巡查,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引导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及注意学习方法,特别注意正确学习态度的引导启发。(2)咨询班级授课老师授课情况,对学习及表现状态不好的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引导;(3)指导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网上报名,推荐合适的考试参考书、引导有效率的自学、收集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时间、城市,形成表格资料以方便提醒和关注。(4)结合同学们会计证考证要求,考前进行每周一到两次的会计从业资格模拟考试。

3.导师工作后积极效果:

导入班级导师制一年后,通过实践与观察,发现学生在二年级时,有以下几方面变化:(1)学习态度的扭转,课外去图书馆阅读和自学的学生增多;(2)师生关系的转变,与导师主动联络增多,关心信任导师;(3)专业成绩的提升,授课教师的反馈良好,班级考试平均成绩稳步上升;可喜的是,进行了上述导师工作辅导的班级,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7%,结果出乎意料。而且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增强,主动要求进行严格监督引导会计初级职称考试。

4.结论

经过实践总结,高职院校中推行导师制,要求导师更要注意工作细节,与学生交流方式不仅限于教室,通过QQ、微信、电话、校园见面等方式处处引导。另外,高职院校的导师工作较本科院校来说,更贴合高职院校培养实用性学生的特点,特别要考虑专业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毕业后若干年的职业发展生涯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在高职院校里推行导师制度,就导入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效果是值得肯定的,结合专业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朱玲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9篇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推行“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学生成长导师制”相融合为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使课堂成为师生幸福学习和快乐成长的场所。

一、小班化分组课堂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基础

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减少,地处偏远。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知识面较狭窄,他们有许多问题想说、想问。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子女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已成为许多父母的迫切愿望。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这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采取“小班化分组课堂”,每班学生不超过25人,分4~5个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组建学习小组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学习小组内的分工切忌按学习成绩排序。否则,会一下子多出十几个人为的“差生”,造成人为的不平等;二是教师需要学生展示时可以按角色分配,也可以由小组自行推荐,切忌用“请各小组中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这样的词汇。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尊;三是不提倡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由教师指派,也不主张组长和副组长连选连任,搞终身制。否则,学生是被动的,不会有集体荣誉感的产生。

小班化分组课堂让每位教师能够真正了解每位学生,和每位学生亲密接触,小班化分组课堂不仅拉近了师生的空间距离,更缩短了师生的心灵距离。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品格;有利于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更好地备每一位学生,哪些人需要多指导,哪些人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到每一个人。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要求。

同时小班化分组课堂对教师教育理念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还孩子一片清新明净的心灵空间,让真、善、美永远滋润学生的心田。三是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是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发现学生的个性是前提,掌握学生的个性是过程。只有把前提和过程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个性才能张扬出个性风采。五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小班化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思考的终生发展能力。

小班化分组课堂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研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小班化分组课堂使教师更虚心求教,认真探索,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开始更重视教法研究,更重视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抓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2.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能否紧扣教学要求上出有质量的课,能否在学生中取得较好反馈,这是至关重要的小班化教学实验为教师成材创造了条件,在这片“试验地”里,毫无拘束地自由探索,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二、六个环节教学模式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关键

根据“小班化分组课堂”,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组织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着眼于“学”、服务于“学”——为了学;落实于“学”,使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学习中解放学习力——学会学、善于学、乐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学的角度,积极推进课改,创新“六环节”教学模式。

1.目标导学

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建构中,应重点把握三维目标,力求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高度统一。导入方法上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以旧导新、以新导新,也可以是从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导人教学目标。导入的思维模式上,要有强烈的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意识,要在认知的冲突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学

自主不是放任自由,要有具体的学习问题(体例)和任务(要求)做引导。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恰当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习小组的困难和问题(以备合作研学之用),并适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出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之所在,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

3.合作研学

学生首先要明确合作的问题和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研学;学习小组的分工要明确,要有“兵教兵”“兵强乓”的具体责任,尽可能地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并在小组中做简要评价。同时还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并做个别辅导。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实时深化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4.展示赏学

让每一学习小组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避免少数的好生重复表演。要鼓励展示的学生面向全体同学大声地表述,同时允许同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分析、欣赏,又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同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并及时地板书。教师还要以精彩的串联与精准的引导展现教学智慧,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巧妙地将展示活动引向深入。

5.检测评学

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检测任务,此时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学困生身上。对检测的结果要给予评价,检测题的设置可以是教材中的练习题和作业题,亦可是教师自行创设的补充题。但要紧扣学习目标,不要人为拔高难度,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检测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当堂补缺补漏,力求不留学债,在课堂中完成作业是最高境界。

6反思促学

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写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进一步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水平。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学习方式是否掌握?今后应如何改进?学生反思记录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而幸福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方法、内容等过程的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从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来反思自己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今后学习时应该如何学。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幸福高效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变课堂为自己的舞台。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充满魅力和幸福感。

三、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动力

在20世纪末,在借鉴大学导师制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在中学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进一步发挥任课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指导和教育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充分整合德育资源,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德育工作新局面。推动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充分互动、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学生成长导师制要求教师树立一种理念: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明确两大目标:一是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使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二是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配合“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学生成长导师制采取“四导”策略,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单独谈话两次以上,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及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

该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制度。它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思想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起到“导心”“导学”的作用,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印制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工作手册体现导师一年的工作方案、计划、小结,受导学生档案、综合素质,工作纪要,学生获奖记录,谈心记录,家长联系记录,学生的不良记录,学校对导师的考核量化等。同时学校不定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一是通过向学生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对导师工作手册进行检查,把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评,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工作落实和推行,成为构建幸福课堂的生命动力。

“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模式+学生成长导师制”,三项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不仅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有助于学生成长需要。成为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推动力量,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第10篇

一、问题的提出

团体心理活动是高中日常心理工作和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以往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以发现学生问题、解决学生问题为主,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心理技术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共同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但是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什么形式、开展什么样的主题活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并主动进行挖掘和发展是评价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一个人自我发掘和成长状况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长点”,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

在心理学领域,关于探究“生长点”方面的研究和指导有很多,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问题的发掘和探究上。本文作者在学校团体活动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究。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活动的实践

(一)借助拓展活动,塑造学生积极的行为

在最初阶段,学校将团体心理活动开设为校本选修课,活动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由于学生们对于心理这个名词都感到很新鲜,而且觉得心理选修课的课业负担肯定不重,于是报名参加的学生达到80人。我原计划设定的活动主题为“团队的建立”,由于人数的超编只能改变为“心理活动课”――就是将80个学生分成4个大组,组与组之间进行一些竞争类的心理游戏。实话实说,刚开始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在操场上,嗓子都喊哑了,学生还是像小鸭子一样东一堆、西一片。但是后来小组建立了,每个组有负责人了,秩序也就逐渐形成了。当时的团体心理活动借用了拓展活动的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团队的组建,学生们在课上一起活动,没有压力,过得很高兴。但是除了高兴,我的团体心理活动还带给了学生什么呢?我觉得没有。因此,我决定在小范围内改进这种活动形式。

第二学期,我针对上次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限制了活动人数,并对来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对心理学感兴趣、并能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同时可以为自己的团体作一些贡献。学生都有一定的惰性心理,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完成任务,就不来报名了,这样我就筛查出真正在主观意愿上愿意参加的学生。这期团体活动我既没有定主题,也没有针对学生做特定意义的专项辅导,只是做了一些拓展活动的常规流程,进行了“团队的组建”,每次活动时间间隔为一周,共活动8次。这期的成员是24个学生,我按照我所学过和体验过的知识,将学生打乱分为两组。从团队的破冰期开始,一直到团队的高效工作期,每次活动设计一个小专题,让两个团队在相互竞争中达成一种内在凝聚力。由于人数较少,我可以清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行动和表现并及时作出指导和反馈。在这个团体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表现,自然地成长。在团体活动的最后一次,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在团体中的成长作梳理,并且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大家对这个团队都表现出了不舍之情。有一位学生在一开始的团体活动中在交往行为上表现出一些退缩,不爱说话,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手足无措并伴随有一些口吃。经过8次的活动后,他觉得自己能够比较自然地与陌生同学打招呼并能当众简单表明自己的观点了,他觉得非常高兴。

(二)借助团康辅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007年,我赴香港乌溪沙训练营参加了团康辅导导师训练营,这次活动为我在学校团体心理活动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扩展了视野,丰富了思路。

在此次活动中,我有一个深切的感悟,那就是团体康乐辅导(团康辅导)与以往我们接触到的拓展活动和历奇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团康辅导更注重的是一种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而拓展与历奇活动主要是以任务的达成为目标。我觉得这种情感体验对学校团体心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在乌溪沙训练营中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团队的创立过程,也就是当一个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如何让这个团体在情感上更融洽,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使这个团队更具备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以往的拓展和历奇活动所不具备的,而且可以将这种积极的效果保持到团体活动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团康辅导程序结构解读:

1.心理历程

2.团康特色活动

3.评价系统

使用过程评价、自我发展评价、终极评价及行为塑造技术。

4.不同阶段的活动介绍

(1)团队建立期(热身、互动)

带动唱――如:《中国人》《让爱发光》。

初步认识:人名串串烧、组员特色介绍。

加强记忆:抛狗仔、抛鸡仔(引出指导语差异、建立团队间的竞争)。

队旗、队歌、队呼、展示形式、掌声的创作(在团队中建立分工,发挥每人所长,建立和谐团队)。

(2)团队凝聚期

早上绶带,表扬前一天的优秀队伍。

队旗、队歌发表 (荣誉感的增强)。

突破难关:团体凝聚力的增强,以时间作为任务完成的限制,从而迫使团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并加以实施。

参考活动:同心圆、迷宫、鼻触瓶、解毒圈、传递球、飞毯……

(3)团队工作期

当以上所有的程序进行完毕之后,我们所组成的团队就成为一个工作整体,大家在团队中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角色,如:领导者、策划者、执行者、监督者……在后续的活动中,团队中的成员会不自觉地在团体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以使本团队的效率达到最高。这时,时间不再是衡量任务完成的标准,而任务能否完成成为最重要的目标。

参考活动:过电网、罗马炮架、核辐射、寸步难行、多边形组成、变形虫……

此时的团队就结成为一个高效、团结的整体,活动后进行分享和情感体验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此时的分享是有感而发,团体成员间的相互批评也就更加真诚并对团体有促进性。

(4)在细节处唤起积极情感体验

在进行团康辅导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深。在最后一天的总结会时,导师公布了各个队伍的得分总和,我所在的队伍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领先第二名20多分。这时,导师对我们说:“下面,我来为冠军和亚军队伍颁奖!”然后,他念到了第三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二名奖,又念到了第二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一名。我感到茫然了,左顾右盼,发现同组成员之间也很迷茫。这时我们的导师不再提这件事情了,我们觉得心里很别扭,看着获奖组的成员们欢欣鼓舞的样子,觉得非常不公平。这时,导师突然说:“我们现在颁发特别大奖给……”当听到我们队名的时候,我们觉得异常开心!导师总结说:“其实,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当你以为它理所当然是你的时候,你往往会失去,而我们往往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第三名的队伍和第一名的队伍,你们的感触应该是最强烈的!”我的心中触动很大,反思整个训练过程,发现像这样在细节上的精心设计是很多的。

导师指导语的时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团康辅导活动中指导语的准确性也非常值得思考。当团队建立之初,在开展“抛鸡仔”的活动时,一开始导师的指导语要求“小组每一位组员将玩具鸡仔抛给对面的组员,同时叫出对方的名字。每一位组员都被叫到名字之后,玩具回到最开始的组员手中,游戏结束。我们比比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大家把玩具鸡仔抛来抛去,力求尽快结束以赢得比赛,最快的小组大约用时两分钟。当进行两轮之后,导师将指导语变换了“请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手都摸到玩具鸡仔,同时大声叫出对面组员的名字,完成的组高喊完成,我们看哪个组最先完成。”有些组没有听清导师的要求,还在将玩具抛来抛去,有一个小组认真研究了导师的话,然后所有组员摸着玩具,一起喊出对面组员的名字,他们仅仅用了两秒钟。其他组没有意识到指导语的变化,处于茫然状态,同时觉得这个组作弊了,认为不可能这么快完成。这时导师笑了,将指导语又重复了一遍,大家恍然大悟。作为导师,这种细节设计需要我们慢慢回味、细细体验,思考之后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三)与德育处和年级组工作相配合,营造学校融洽的心理氛围

将问题解决在没有发生之前,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团体心理活动的主要目标。如果说对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调整是我们的重要工作,那么一对一的解决往往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与德育处配合,找出每个年级学生的集中高发问题,将它作为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从而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打一剂预防针。如:对高一适应情况不良的学生,如果他有主动希望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我们开设了提升交往能力的团体;针对高二学(下转第27页)(上接第24页)习动机不强的学生,我们开设了激励团体;针对高三学生压力大,有时会破坏公物的情况,我们开设了合理减压团体。这些团体以海报招募为主,教师推荐为辅,在加入团体之前首先进行座谈和量表的测试,如减压团体,我们通过SCL-90量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想加入团体的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这样就做到了有针对性,让真正需要在团体中成长的学生加入到适合他的团体中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的时候,他在团体里往往就能找到支持,有利于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除了做小范围的心理专题的团体活动,从上学年开始,我们开始与德育处和年级组配合,做好学校积极心理氛围的创设。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针对新组建班集体的凝聚力问题,我们推出了年级性质的团体活动,邀请班主任参加并作为团体一员,使师生关系在比较快的时间内得到拉近。同时在活动中自然涌现出一些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为教师选择学生干部提供一些参考。班级间的竞争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问题与反思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不是孤立的单打独斗,而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大氛围中顺势而为,我们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又是对他们工作的有力补充,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切入点,让学校感到离不开心理工作,这时应该是心理教师感到最幸福的时刻。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所感受到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

1.可以提高班级建设管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可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3.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欢迎。

4.可以增强心理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5.可以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心理学科在学校中不孤立。

第11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而作为专业教育机构的学校也必须千方百计地发掘、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良好的、立体的教育大环境,只有这样的教育(即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的),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培养与提高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新时期对中学生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必须要联合父母、老师、社会及学生自身的力量,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搭建平台。本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已近十年,下面将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这一方面的认识。

一、资源的类型

年级组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的科室,除了和其他科室有着不同的工作分工外,其工作更加复杂与艰巨,每一项工作与其他科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部分工作需要同其他科室合作并需要得到相应的支持,另外,还需要家长、社会和学生的支持,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并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级部教学管理的关键,经过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下面将资源的类型与开展的工作总结如下图所示:

二、针对不同的资源开展各项工作

1.优化教师资源

一所学校要促进内涵发展,就必须优化学校内部元素——教师资源。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锐意改革,乐于奉献的育人队伍。牢固树立一切为孩子、为家长、为人民、为社会的服务观念,将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作为自己的教育理想,真正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级部在这种大环境下为进一步整合教师资源,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工作。

进一步加强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的联系,协调发挥好班主任的纽带作用。班主任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在尊重任课教师的地位及意见的前提下,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这样不但能及时了解各科的教学情况,还能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推进全员导师制。导师制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以外,担负起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级部全体教师都担任导师,每个导师负责一个或几个小组。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在任何环节上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导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解决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课后辅导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并进行检查督促。各类作业、周练、试卷等的批改要及时,尽可能采取面批、详批的方式,批改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留后患。做好作业、周练、试卷讲评后学生思想态度、思维习惯、知识和方法的查缺补漏工作,做到考后有收获,考后得满分。建立定期反馈制度(每周1~2次),制作导师交流卡,以便师生相互了解,使教和学更有针对性;通过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鞭策,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

2.拓展家长资源

当前,我国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家长作为学生与学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学校和社会越来越不现实,为家育柱石、为国育栋梁的家长责无旁贷。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克服学校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弊端。级部针对这一情况,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教育,参与教育,协同教育。一句话,要让家长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明确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在充分认识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的基础上,级部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将家长委员会细化为三个职能部门:德育家长委员会,教学家长委员会,家长培训委员会。德育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包括参与级部德育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德育报告会等;教学家长委员会主要工作是组织并实施家长开放周、家长自习来访、参与成绩分析会;家长培训委员会主要负责家长的再教育,进行家长培训,通过“家校通讯”及“给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马克思曾说:“教育别人的人首先受到教育”,这充分说明了对家长进行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实施家长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月例会制度,每月组织一次家长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会议,对级部的教育教学管理进行评议,制定下月的活动计划。

总之,家长作为陪伴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学生身心健康、内在修养、外在气质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打铁还须自身硬”,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培养出色的新一代。

3.内化学生自身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级管理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的,班级各项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可通过组织班委会、实行小组管理等模式完成对班级的管理。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级部在校学生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及学情分析会。学生自治会成员为各班班长,主要任务是协助级部对教学情况、自习情况进行监控,并及时反馈;反馈教师上课质量及作业量,协助级部做好对任课教师的测评工作;反馈各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协助级部总结和交流学习经验,树立学习标兵;负责维持全年级晚自习、周末自主学习的纪律,检查并统计各班纪律情况成绩;负责年级周工作计划的完善工作,及时汇总每周出现的问题,协助级部发放通知和对外宣传。此外,可协助班主任进一步落实学校布置的具体任务。学情分析小组,由每个教学班推荐两名同学组成教学反馈小组,印发制度要求和有关表格。教学情况调查与反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查本班各位任课老师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讲评情况,以及对老师的建议等;二是收集本班同学还存在的普遍性疑难问题,以及该学科的学习状态等。教学情况调查与反馈表每两周由教学反馈小组成员在本班调查汇总后直接送交给任课老师,不再由级部转达。此项制度使各位任课老师能更直接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并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以使自己的教学更符合学情;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从而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通过表彰身边的优秀学生,通过具体的事迹及学习方法介绍、开设相关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发掘社会教育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是丰富的,它的涵盖面极广。在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中应解放思想,不应自我禁锢。级部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开展相应的教育,如针对女生早恋问题,聘请心理学老师做关于自尊、自爱、自强及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报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聘请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做关于理想与目标方面的报告,为了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爱心教育,让学生定期参加公益活动,走进社会,开展学校与社区同步教育活动,实现社会与学校同步进步,进而让学校成为社区文化教育、文明传播的中心,让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丰厚土壤。级部在期盼获取社会关心支持的同时,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多渠道地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不仅在进行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中应注意,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进一步规范,进一步整合。

第12篇

有这样一所县级市普通高中学校,她的资历较浅,只有十年校史;她的生源一般,学生基础薄弱。可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成绩却芝麻开花节节高,连续七年被安丘市教育局评为“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她就是山东省安丘市青云学府。始建于2002年的青云学府就像一只振翅高飞的鸿鹄,从亮丽的市北区凌空而起,在安丘教育历史上画下了优美的一笔。

他们是如何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大的教育教学成果?如何从众多名校中脱颖而出?又是如何办出了让人民满意的学校?秉承“走基层”的指导方针,2012年3月19日,记者走访了这所位于青云山脚下、青云湖畔的现代学府,深入挖掘其特色办学之道。

坐落在风筝之都潍坊市的安丘市青云学府是一所高级中学,成立于2002年,学校占地300余亩,在校生5 000多名。该校建校只有短短10年,且生源以农村学生为主,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硬是在短短10年间迅速成长为家长和学生高度信赖、上级部门非常认可的优质校。学校已经连续7年被安丘市教育局评为“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还先后获得“全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先进单位”“全国第二届语文教改示范校”“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实验教学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在办学社会满意度调查中,家长满意率连续三年在99%以上。

究竟是什么因素成就了学校的迅猛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了青云学府,通过多方探查,发现其成功靠的是先进的办学理念,靠的是科学的管理模式,靠的是一流的执行力和润物无声的学校文化。学校既有运筹帷幄、身先士卒的领导,又有甘于奉献、勤于思考的教师,既有先进完善的制度,又有特色鲜明的文化,用坚实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强校之路。

一、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立校

1.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形象

学校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形象,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强调以德立校,将“仁智,和谐”确立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师首先要讲师德,尔后才是强师能。学校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和“讲纪律、正教风、强师德、塑形象”的活动,全面加强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大力提高了教师素养,通过深入开展师德主题培训活动和加强师德日常考核评议,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

2.尚德笃学,不坠青云之志

校训“尚德笃学,不坠青云之志”很好地诠释了学校“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学校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向成功,致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身心健康、基础扎实、特长突出的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建立健全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等12项育人制度,集全校教师之力,根据学生的个人条件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

3.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彰显人性化的理念

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追求精细化,要求教师以自身过硬的职业素养熏陶学生,育人于润物无声之中。同时,学校在教师管理上高度彰显人性化的理念,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定期召开教代会、座谈会等,积极听取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搞好落实。

4.科学管理强师能,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学校着力深化教研管理,用扎实而广泛的教科研探查真问题,寻找好教法,本着“常态化研究、全员性参与”的原则,让“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理念深入每位教职员工的内心,在全市首开了大教研活动。学校还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的内涵式发展战略,制订了《教育创新工作项目实施意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现在,具有学府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从根本上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大批教师投入到教育科研热潮中,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劲。建校以来的短短几年里,青云学府先后有30多人荣获“潍坊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有40多人荣获“潍坊市教育局优秀金点子奖”,32人被评为潍坊市教学能手,有120多人被评定为安丘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2012年,孙献良校长主持的教研课题“外驱内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课题组列为研究项目。

5.宽松与严格相济,竞争与合作相辅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按照“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的要求,进行“严、细、实、恒”的服务式教学管理,落实了以岗位竞争和双向选择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了教职工队伍的优化组合。学校还研究制定并落实了《关于校级领导包靠年级的规定》和《青云学府学生评教办法》等规章制度。学校在教学上实行年级内平行级部间的竞争加合作的管理模式,同一个教研组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平行级部展开合作前提下的良性竞争,保障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6.校本课程,唱响教师最强音

为充分激发教师才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三大类共90多本,成为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优势的亮点。第一类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辅助和深化,针对此类课程编写了符合学生实际的《PSE导学三案》《青云桥》等45本;第二类致力于加强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编写了《养成教育》《心灵驿站》《安全教育》等10余本;第三类致力于满足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兴趣发展需要,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闲暇生活指导系列等20本。在2011年安丘市中小学活动育人精品课程评选中,学校“德育系列教育课程”等4套被评为精品课程,这在安丘市各校中是最多的。最近,王丽萍等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议论文分段限时训练》,在山东省首届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获三等奖。为使校本课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剂,学校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设力度。针对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书法”“唱响校园”,在高二开设了“心理驿站”,在高三开设了“辉煌人生”等校本课程,三个年级均开设了“德育系列教育课程”“安全教育”等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做人”的总体育人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扎实推进德育教育,让每位学生心中有光明,人生有规划

1.实施立体德育,让每位学生心中有光明,人生有计划

学校坚持以德治校,用德育教育引领学生管理工作。德育工作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狠抓德育队伍建设,将德育工作目标明确化,措施具体化,工作规范化,形成科学、系统、立体的德育教育模式。通过在高一年级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高二年级开展诚信教育及成长、感恩、励志教育,在高三年级开展责任心、信心教育和成才教育,做到学年有重点,学期有特点,周周有活动。通过大力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六个教育”和全员育人活动的实施,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得到了各级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2.落实德育校本化,提升德育实施水平

学校围绕德育校本化构建,突出德育文化这一重点,以课题研究的方式,从构建校本环境文化、心理文化、活动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入手,将经常开展的一些德育活动加以深化研究,使之科学化、系列化。学校遵循德育工作规律,结合自身的特点,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着力创设德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德育文化气息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道德情感,以自己的特色德育文化彰显校园的文化特色,走上了内涵发展之路。

3.整合德育策略与资源,提高德育实效性

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两项创新教育工作:在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做到“四个整合”,即与学科课程整合、与校本课程整合、与传统节日整合、与重大活动整合;在德育题材选材上体现“四个贴近”,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校、贴近学生。学校积极开展了“纪念中国人民胜利65周年”“托起明天的太阳”等大量的符合学生需求的德育活动,从学生的点滴小事开始培养,于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的目的。在德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校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德育活动深入到大部分学生中间,学生的参与率均在95%以上,大大提高了活动对在校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德育教育的效果。此外,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文明守纪月”等活动,引导广大同学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自主自律,知行合一,努力营造明礼崇文、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的和谐校园新风尚和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德育方面,学校高度重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合力。学校在班级、年级以及学校层面,分别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三级家长委员会网络的建立,让学生家长都能充分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评价等工作,共同解决学校的发展难题。

4.狠抓养成教育,让优秀成为第二天性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小事着手,巧抓养成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帮助学生解析粗心大意的本质和危害性,培养学生为集体负责、为他人负责的意识。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进行以礼让、知耻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遵规、修身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明礼仪教育,通过“文明礼仪伴我行”和争创“文明班”“示范班”等活动,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学校的生源来自城乡各地,卫生习惯参差不齐,每年学校都把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学校通过开展团队活动以及“卫生优胜班”评比表彰和“美丽青春、文明校园”文明守纪月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良好的卫生意识上升为良好的卫生行为表现。另外,校团委成立共青团文明监督岗负责全校卫生和班级卫生的监督、评比工作,督促全校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学校政教处以日检查为基础,每周一通报,每月一总结,卫生检查的得分情况与文明班级评选挂钩,形成“教育—管理—反馈—再教育—再管理”的工作模式。养成教育的事例还有很多。学校通过召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主题的班会、进行个别谈话等形式,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学校语文教研组经过深入研讨,连续多年开展“高一重规范,高二重美观”的学生书写训练活动,促进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设计爱心主题班会、开展团队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如何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5.感恩教育,让校园生长出善良淳朴且善解人意的心灵

学校通过开展“爱我同学、我的责任”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与人为善、友好相处。通过开展“爱我学府、我的责任”教育活动,使学生的爱心由人及物,让节俭的观念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爱父母,爱老师,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恩之心,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一是开展书写感恩书信活动;二是开发德育校本教程,开展“感恩父母、回报真心”教育活动以及以“谨身节用、明理孝悌”为主题的“孝道”教育活动;三是广泛开展“感恩教师、尊师重教”活动,向老师表达崇高敬意。

三、“双导一育”,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最高追求,为素质教育注入新活力

学校为努力培养志向高远、身心强健、基础扎实、品德优秀、富有个性、自主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围绕育人目标,经过积极地探索、研究,提出了“双导一育”学生培养模式,即“PSE导学模式研究”“全方位导师指导模式研究”“心育系列化课程模式研究”。

1.精心研究,反复实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遵循新课改精神,学校引导教师深入研讨自主、合作、优质、高效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创建了富有特色的“PSE课堂导学”模式。“PSE”是指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P”是Preview(预习),“S”是Studying process(研究探索性学习),“E”是Extension and consolidation(延伸和巩固)。“PSE”意味着预习、研究探索性学习和延伸巩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S”是课堂教学的核心,“P”“E”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保证。

该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能够在未来社会中自尊、自信、自强,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2.从班级到年级,层层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

“全员育人导师制”以班级为落实单位,由年级统一管理。要求班主任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兴趣爱好、学习情况、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情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自己的导师,填写《全员导师制导师分工班级明细表》。每位导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全面担负起育人职责。各班每月召开一次“全员导师制”主题班会,以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和各小组之间交流经验,写出班会总结。班主任每月负责主持召开一次导师会,互通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每个年级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观摩课,检查主题班会落实情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政教处配合开展指导、培训与监督工作,定期考核导师落实心理教育的情况,检查评比成绩都要记入班主任的量化分数,与期末班主任的星级评定挂钩,并与教师的师德考核及评先树优挂钩。

3.统筹规划,搭建心育立交桥

学校心理教研室科学规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指导讲座、专题报告会。除定期请心理专家来学校作报告外,还对高三学生开设考前心理及应试策略讲座、人生规划讲座,对高二学生开设青春期健康成长讲座、信心教育讲座,针对高一学生开设如何适应高中学习和生活、如何适应高中的人际关系等讲座。另外,学校还专门开展了“自尊自爱,做美丽优雅女生”的专题讲座。心理教研室主任负责开设心理辅导讲座,指导教师们如何做好一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老师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进行个别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暗示、换位思考等方式,建立起健康合理的逆境应对机制。教师认真负起导师的责任,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积极性,而且在课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能够及时化解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虑、孤独、脆弱等心理亚健康问题。

(1)逐级设立心理辅导机构,为心育保驾护航

学校在每个班都设有心理委员,负责举办班级“心灵角”。在此基础上,又在心理教师的支持与指导下,由各班爱好心理健康知识、热心为同学服务的近100名学生组成了学校“心语”社团。2012年在“心语”社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阳光心理协会。

(2)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

为推动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阳光心理协会成员定期推出了年级“心理墙”、学校心理广播“心灵的天空”等项目,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推动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遍地开花。

(3)高瞻远瞩,引入心育装备

近年来,在安丘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引进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器材及相关图书的配备标准已经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拥有容量为9 000人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以及各种训练、治疗、咨询等电子软件;配备了近千册心理图书、数百套心理电影及课件光盘;拥有各种团体活动器材;配备了先进的音乐放松及治疗设备,标准的沙盘设备。

(4)心育联盟,学生、家长、社会齐努力

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学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使心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开展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学校邀请资深心理专家、法律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到校做专题心理辅导讲座。二是注重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会,以及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指导学生家长正确应对学生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

四、超越应试,剑指学生全面发展和超常规发展

1.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创设最佳成长环境

学校指导学生自主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学生社团组织共计150多个。学校通过制定《青云学府社团管理规定》等社团管理制度、大力落实星级社团评选表彰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管理。同时,建立科学的学生干部选拔、任用、指导体系,全面推动学生自主管理。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落实活动场地和经费,严格监督活动计划的执行,确保活动效果。让学生在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特长的同时,为将来的升学、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积极指导各类学生社团大力开展特色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兴趣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才能。在学校级别的社团中,科技型、兴趣爱好型、志愿服务型较多,通过组织调研探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课余生活向健康化、规范化、有序化发展,活跃了校园文化,成为学校落实“自我实践、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了组织、策划、交流、合作等重要能力,在高中和大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为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社团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校严防社团活动的精英化倾向,力争使社团活动对于丰富每个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特长的有效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课余辅导,成就孩子的超常发展

为提高广大学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青云学府投资建设机器人实验室,从最基础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开始学起,刻苦钻研蓝牙机器人的组装和应用技术,悉心研究全球通用FLL机器人比赛规则,并结合竞赛要求开展课题研究。2011年5月,第11届山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举行,青云学府代表队从14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山东省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赛二等奖的好成绩,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意和智慧,开阔了视野,增加了自信,提升了能力。

五、齐抓共管,让校园成为最安全的地方

一直以来,学校全面贯彻“教育优先、积极预防、依法管理、全员参与,责任明确”的工作原则,大力加强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学校投资30余万元,在安全防控的各个重点部位,安装了监控设施,购置了警械。通过制定和落实《青云学府安全管理规范》,各处室与学校签订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书,把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各处室的安全稳定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各处室都成立了以处室主任为组长的安全稳定工作小组,定期分析、研究本处室的安全稳定工作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办法。通过上述几方面,形成了学校全面负责、校内各处室齐抓共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人防、物防、技防全面实施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学校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