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

时间:2022-08-24 00:3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工程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

第1篇

1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能源与资源的可再生技术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各国的资源与能源问题迫使国家将重点转移到能源与资源的合理、节约、再利用方面上;在电力工程中,通过在智能电网中的利用,能够将能源进行转化的作用,将能源进行合理的转化并运用;低碳节能的模式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对于能源的转换,开发出的多种新能源被大范围的运用;风能、太阳能等都在各地区得到利用,这种系能源的利用,不仅节约能源,还起到环保的作用。能够为国家节约能源、做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在智能电网技术中一定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管理,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一些欠缺之处;为了能够将电力工程更加完善的应用及发展,要将电力工程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发现新渠道、新思路进行改造。通过与新的技术相结合创造更有价值的技术;为了国家能源的使用能够更合理化、可持续化,要将电力工程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做到完善,使其更具智能化、节能化。

2重要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2.1串联补偿中的使用

我国电力相关部门批准并且大力投身建设的伊冯500kVTCSC项目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个项目是C-EPRIScience&TechnologyCo.Ltd组织建立起来的,同时,利用一些实验把伊冯500kVTCSC项目的额定功率有效地从1460000kW提升到2500000kW。并且在这个科研项目中,所使用的TCSC等设备都是由我国独立进行研发和生产的,并且得到了成功的安装和调试。这一套设备的成功应用直接说明了我国已经有能力在极其寒冷的地方安装运用电力工程技术,并有能力实现HVTCSC的工业化。

2.2常规电力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某些公司中的一些电力负载对电压的变化以及电源突然中断非常的敏感。当供电系统中的电源及其不稳定或者突然出现断电,会对该公司的负载产生致命的伤害,根据这一公司实际用电情况,研发人员经过研究而使用两套常规的电力设备来解决相关问题。在正常投入使用后,这一套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电力质量。

3结论

经过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分析了其在运用过程中的影响。我国提倡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智能电网技术能够将电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控制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将电能进行清理,还能够有效的节约电能;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智能电网运用中,电能能力进行转化功能,通过其转化开发新的能源,为国家乃至世界提供了新的能源,做到了能源的合理、高效的运用。走上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王廷 单位: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四平风电厂

第2篇

关键词:国际工程公司、矩阵式组织结构、项目型组织结构

Abstract: how to better acces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tracting market and become the domestic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mpany currently needs careful consideration.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a successful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and reasonable projec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set is the premise of general con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 how to set up the correct reasonable projec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contracting busi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mpany how in the overseas market initial establish temporary, adaptability, phased projec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domestic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mpany that on the way to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mpany transitional stage should be used more can adapt to "go to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mpany" the strategic goals of the projec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projec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ype.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总承包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程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及资源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力设计、施工企业都开始承担工程总承包项目,它们不但在国内开展总承包业务,而且在国外也承担了大量的总承包项目,尤其是电力紧缺的东南亚市场。然而,在进军国际市场、在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承包商所需承担的风险更为复杂,如企业规模不大,融资能力不足,不同国家政策风险、自然条件风险、设计施工技术风险、合同风险等。

如何更好地进军国际市场,成为众多国内电力工程公司急需考虑的问题。本论文将讨论如何在开拓海外市场初期建立临时的、适应性的、阶段性的项目组织结构――项目型组织结构。

1. 影响项目组织结构的因素

影响组织结构设置的权变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的战略、规模、技术及环境的不确定性,下面进行分别介绍:

(1)组织的战略:组织结构应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目标是由组织战略决定的,因此,组织的结构应与战略紧密配合。企业战略的变化将导致组织结构的变化,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又能够促进公司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只有将两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放在激烈地变化着的环境中去考察,才可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2)规模与结构:组织的规模明显地影响着结构。伴随着企业活动的内容会日趋复杂,人数会逐渐增多,活动的规模会越来越大,企业组织结构也须随之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大型组织(通常雇用了2000多名员工的组织)倾向于比小型组织具有更高程度的专门化、部门化和集权化,规则条例也更多。

(3)技术与结构:组织的协调和控制方法应该视技术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技术越是常规化,组织规范化、集权化程度就越高,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的效率就越高;反之,技术越是非常规化,组织规范化、集权化程度就越低,这时,采用柔性有机式组织结构的效率也就越高。

(4)环境不确定性与结构: 一些组织面临相对稳定和简单的环境,另一些组织面临动态和复杂的环境。因为不确定性威胁着组织的绩效,管理者试图减少这种不确定性,而组织结构的层级变化就是减少环境不确定性的一种措施,越不确定越需要有机式设计。

2.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组织结构

现在我们将从以上几个权变因素分析国内电力工程公司进军国际工程市场应如何灵活地选取组织结构:

(1)战备与结构有效结合的一项重要的分析是要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如果企业的一项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核心业务不能够安排在一个组织单位内完成,那么需要加强分管这项业务不同方面的几个组织单位间的沟通和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需要设立一个战略管理单位,对这几个组织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以促使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就走向国际工程市场而言,目前采用项目型组织结构更适合目前的战略,从各个职能部门选出一些有国际项目工程经验的员工,不再隶属于具体的职能部门,专心研究国际总承包市场,为国际总承包工程累积经验,同时能够更快地更准确地响应目前正在进行的国际总承包工程业主方的要求。

(2)从组织规模角度对组织结构进行分析,一般而言,组织规模扩大,使得组织中劳动分工就越多、越细,导致组织结构越复杂,组织结构规范化程度提高,使高层管理者难以直接控制其下属的一切活动,势必需要分权。

对于许多工程公司而言,随着近年来企业的发展,在组织上势必要劳动分工也越来越细,科室的设置也越来越体现专业化,正规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逐步将权力下放到各级中层及中下层领导,适度放权。

这些措施均为企业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但是对于“走向世界的国际型工程公司”而言,国际总承包工程无论是经验、人员配置、资源情况等都会明显不足,如果套用国内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套用在国内电力市场已经成熟的适用的组织结构,不利于国际总承包项目的发展:

① 由于国际总承包业务相对较弱,应成立专门的项目部,将各项目部成员的职能划分弱化(职能划分原本是为了提高单个工种的工作效率而划分的,对于提高单项工作效率是有效的),而对于较弱的事业部而言,复合型人才才是目前最需要的。;

② 正规化规范化的章程仍是国际总承包方面所必须遵守的,但是在迈向国际工程公司的过渡时期,可以允许项目部减少正规化的审批步骤等,提高效率,使项目部能更快更准确地响应业主的要求,为品牌的创造打下基础。

③ 对于分权方面,由于目前国际总承包项目部的员工对于国际总承包项目并不是特别熟悉,在对责任放权的同时,应加强指导,项目经理在充当领导角色的同时,应作为导师的作用引导整个项目团队,以弥补团队成员经验之不足。

从以上分析可知,对照项目型组织结构的概念,项目型组织结构对于过渡时期的国际工程公司而言,明显优于矩阵式的项目组织结构,可以将复合型的人才聚集起来,同时能够提供统一指导,减少从职能部门审批某些文件的正规化步骤,大大地提高项目的效率,为国际总承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 从技术角度来讲, 查尔斯•佩罗使用任务的多变性和问题的可分析性这两个变量,构建了一个2X2矩阵,如图示:

佩罗提出,从两个方面对技术进行考察:一是任务多变性(分为:少量例外、很多例外),即技术在工作中遇到例外的数量;二是问题可分析性(分为:确定的、不确定的),即技术在工作过程中可被分析的难易程度。根据上述两项维度标准,佩罗将技术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常规技术、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和非常规技术。

对于国内电力工程公司而言,这里同样将技术(包括管理技术、谈判技术、生产技术等)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已经形成标准化步骤、可以通过更多更细的劳动分工来进行量产的工程技术或生产方法,而且由于对国内市场的熟悉,可以将之归为从工程技术在向常规技术转化的阶段;另一类是面向国际总承包市场,该类技术不仅仅存在工程技术,一些软技术尚属于非常规技术、手艺技术及工程技术方面,因而对项目组织结构也提出了分权、低正规化的要求,以保持其灵活性,保证其对业主要求、工程状况、市场需求等的响应速度。

(4)环境不确定性方面,我们仍采用一分为二的角度看待目前国内电力工程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

由于对国内市场了解,国家对于电力系统建设的政策以及电网公司的支持等,国内市场相对处于稳定和简单的环境,采用与职能式组织结构相结合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不仅满足了总承包项目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与职能式组织结构相结合,可发展技术分工以达到技术精细化的作用,还大大提高了类似工程的建设效率和效益。

但是对于国际总承包市场而言,面对全新的课题,复杂的国际环境,尤其是电力行业,各国政策的不同,电力基建项目所需资金大的风险,自然条件风险,施工方法风险、合同风险,甚至政治因素等都处于一个不熟悉及变动的过程,因为面临这种动态和复杂的环境,只有采取组织结构层级的减少才能减少这种不确定性,才能达到设定的绩效目标。从对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和项目型项目组织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就环境不确定性而言,项目型组织结构更能适应目前国内电力工程公司国际工程总承包的过渡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内电力工程公司进军国际市场,发展国际总承包的过渡阶段,采用项目型项目组织结构更能适应公司战略、规模、技术及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对国际总承包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为国际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提供良好的组织结构前提。

3.项目型组织结构的阶段适应性

前面我们分析了项目型组织结构如何比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更适应目前国内电力工程公司进军国际总承包市场,同时列举了一些项目型组织结构相应的优点,那么是否可以认为项目型组织比矩阵式项目组织更优,更先进?

答案是错误的,正如先前分析所说,没有任何一种项目组织结构是普适的,组织结构应根据组织战略、规模、技术及环境不确定性进行相应变化,同时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不同业务的组织结构也应有所差别,以便能够促进组织的发展和达到组织设定的目标。组织结构没有先进不先进之说,当然也没有任何一种组织结构对于企业所有发展阶段都适合。

项目型组织结构很明显的缺点就是:一、成本低效,项目从一开始的投标到最后项目结束,并不是所有的阶段都是高效的,很有可能出现一段时间项目组成员闲置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二、项目间缺乏知识信息交流,除非一个项目结束,该项目组成员转入到另外一个项目,该项目的成果很难被其他项目所分享。

因此,组织结构的设计重在思维和实质,而不在结构和形式,重要的是适应的阶段性,而不是存在的普适性,组织结构的设计应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战略、规模、技术及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调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组织结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超.ACRE公司总承包项目管理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5-12.

[2] 黄新.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一些体会[J].中国工程咨询,2008,(9):44-47.

第3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2467

国内刊号:31-1466/U

邮发代号:4-33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百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第4篇

英文名称:Compressor Technology

主管单位: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

主办单位: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2971

国内刊号:21-1176/TH

邮发代号:8-7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5篇

【学科特色】

学院目前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包括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建设与运营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

学院专业设置体现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相结合、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力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设备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旨在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强弱电兼顾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电气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等教学平台以及“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重点实验室(部级)”、“武汉雷电防护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级)”、“高电压大容量开关电器研究开发平台”和“武汉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学院下设高电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系统研究中心、电机与电力电子研究中心、基础教学与实验研究中心。教育部防雷与接地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以及湖北省雷电安全防护与检测中心(筹)等单位挂靠电气工程学院。学院内部通过团队管理模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形成了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分析、智能电网、电磁场分析与高压电器、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电能质量以及柔性电力技术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同时设有电气工程学科平台课程、电工电子、电机学、电磁场、信号与系统、计算机与通信、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新能源、电气工程创新与实践等11个教学团队。

学院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技术训练中心、电力工程专业训练中心、高电压实验大厅、户外220kV试验变电站、电力系统动模实验室、RTDS数字仿真实验室、新能源发电平台、智能电网示范平台。其中与电子信息学院等共建的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为国家级电工电子示范中心,电工技术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开设电工实践技能训练。

【学科实力】

学院现有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有9名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近三年,学院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高达2.1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发明专利26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8本,10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556篇,被SCI收录论文35篇,并有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些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才培养】

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高电压交直流输电、变电、配电和供电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维护、自动控制及保护,电能转换与优质、高效应用,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电子、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电气信息工程领域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掌握电工与电子基础理论、系统分析与控制理论、电气工程基础理论、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技术、电能变换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较为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适量的人文社会和经济管理知识。要求学生具备电气信息工程领域技术分析、系统运行与控制技术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学院每年招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40余名,硕士研究生220余名,本科生340余名。从2006年起,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办了“3.5+1.5”本硕联合培养教育项目,前三年半在武汉大学学习,后一年半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毕业可获得武汉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南洋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目前已有153名同学参加了此项目;2012年又先后与日本上智大学、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签订了“2+2”本科生培养项目,学生前两年在武汉大学学习,后两年在日本上智大学或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学习,毕业可获得双方学士学位。

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支持并多方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数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等多项大型赛事,借以多元化的教学培养方式来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就业竞争力,做好人才梯队建设。此外,学院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开展“小亭爱心支教”等志愿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6篇

关键词:电力行业;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

作者简介:倪良华(1966-),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志超(196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1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62-02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低碳化席卷全球,绿色能源利用蓬勃兴起,智能电网发展方兴未艾,电力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为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结合电力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大背景,为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从输配电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定位好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构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及现场实习基地,促进教学科研相互融合,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目前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国家电网发展特高压输电和新能源技术,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现有输配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没能很好地与时俱进,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第二,原有课程知识体系中,理论课程中部分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现象,部分理论教材内容未能及时反映行业领域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滞后于现场工程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知识和跟踪学科前沿知识,不利于学生从系统角度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未来较快适应现场工作。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现主要以课堂灌输式讲授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和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难以全过程监控教学过程,考核手段单一,往往以一份考卷或一份报告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多元化检验、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更无法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十一五”期间,通过承担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和教改试点,经过多年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了一条新时代背景下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教学成果。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归纳总结如下。

1.紧跟电力行业发展,定位好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国家电网正朝着大区域、大规模电网方向发展,同时电力行业需要多种层次的专业人才。认清并明确输配电工程本科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层次,是形成人才培养理念的关键。为此,深入到电力公司、送变电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监理公司、地铁公司等单位进行广泛调研,虚心听取用人单位对输配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意见,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要务。目前现场方面的人才层次不高,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要求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方面不仅要具备完备的电工理论基础、机械工程知识、电力工程知识、输电线路工程知识,还要求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强、现场适应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团队合作意识好等综合素质。

认清形势,紧密跟踪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输配电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建设特色,采取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面向生产第一线、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端专业人才,是南京工程学院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先进实践基地

打造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目标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在增加实验室建设投资的同时,通过与电力公司和送变电公司等单位合作,在原有已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了“输变电工程实习中心”、输电线路施工实训基地、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输电线路测量实验室、电缆故障测试实验室、输电线路金具陈列室、杆塔模型室等实践基地。实验基地及实验室配置的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为解决学生毕业现场实习问题,与地方市供电公司大力合作,设立了校企合作培训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训练和现场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紧扣行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组优化课程体系

制定出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因素。专业改革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育部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电力行业对岗位职责及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突出以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为培养主线,重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等不同层次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方面,通过开设“电气工程导论”课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电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开设三大力学课程和电路、电机和电子技术等电类课程,将力学和电工类课程巧妙融合,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了良好基础。专业方向课方面,为突出专业特色,优化相关课程,将“架空线路设计”与“输电杆塔设计”课程合并,将“架空线路施工机具”与“架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课程合并,增加“电力电缆”课程课时数和电缆故障测试技术相关内容,增加开设“配网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方面,开设能反映新技术、新设备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类课程,比如“特高压电网”、“远距离输电技术”、“输电线路概预算”、“GI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智能输电技术”、“配电网灵活自愈技术”等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课方面,利用优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加输电线路施工现场实训,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基地实习,参加一次、二次系统设计和到企业现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并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设计、科研项目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将输配电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为“九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课堂讲授与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毕业设计与现场工程设计相结合;毕业实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编写或选用教材与企业培训要求相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仿真实验室虚拟培训与现场具体实践相结合。

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常规课堂教学中辅助运用高级多媒体课件教学,将理论知识和现场知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与师生共交流,拓宽了专业视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选自实际工程中的项目,做到真题真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场实训与在输配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培训互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效果明显增强。

5.重视科研进修实践,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为了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应倡导教师积极参加高校进修读硕读博,积极申报并承担科研项目,并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大部分专业教师达到了“双师型”标准,一部分教师队伍达到了“双师型”加“科研型”标准,多名教师成为相关电力企业的特聘专家和顾问。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亦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先后承担省级、校级教研教改及横向纵向项目多项,发表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多篇,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个人和团队奖励,学科研究形成了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技服务方面,承担了多个变电站及线路工程二次线设计。

6.突出电力特色,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精编适用教材

为了突出输配电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出能反映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工艺的系列化适用教材,特地邀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几年来共编写出版各类规划教材8本,其中《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输电线路设计基础》等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7.改革课程考核手段,多样化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过去仅凭一张试卷或一份报告的课程考核手段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能力,不能客观、多样化地评价学生。为此,应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推行期末考试与平时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更公正、更公平、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三、总结

以上是主动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着力改造传统输配电工程专业,通过一系列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组合、先进实践基地打造、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多样化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经过改革,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就业率提高,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为培养适应电力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高级人才作出了贡献,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宏斌,等.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2):2-7.

[2]钟秉林.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 应对新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3,(7):4-6.

第7篇

关键词:卓越电气工程师;多元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胡晓倩(1977-),女,四川绵阳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讲师;张莲(1967-),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教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01102)、重庆市2010年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验区“‘宽口径、大工程’观下的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0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10-03

电气工程专业专业面宽、适应性强,要求学生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既有强电又有弱电的宽口径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必须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重庆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并实施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首个试点专业,已经从2010年9月开始具体实施。目前,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以面向电力企业为主,已经全面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2+1+1”的卓越电气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与本质——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建立了创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我国电力及相关工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满足国家、行业对电气领域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要求卓越电气工程师不仅掌握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而且是能在以上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维护、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最终目标是培养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突出的工程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总体思路与方案

教育部“卓越计划”强调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整个改革必须围绕以下总体思路进行:

(1)教育和社会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素质在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工程实践应和人文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做人、做事,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卓越电气工程师之所以“卓越”,除了其专业知识更丰富、工程实践能力更强外,关键在于其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2)卓越电气工程师必须具备本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即掌握电力能源的产生、传输、变换、调控和使用所需的系统运行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相关的国家、国际技术标准及行业法规,具有优秀的进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行与管理的能力。

(3)在实践的内容上一方面要强调综合性、设计性与实用性,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人才培养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并要体现当前电力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在实践的形式上,推行全面工程教育,以多层次、多元化为主要特征,并强调与企业工程实践锻炼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1,2]

(4)建立开放式、自主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重庆理工大学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已经与重庆市电力公司、重庆市电科院、重庆万州水利电力集团、重庆水轮机有限公司、长寿狮子滩发电集团等重庆电力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实行联合培养。每年从大二学生中公开选拔20名优秀学生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每名参与学生都能在合作企业中有具体实践岗位,时间累计不少于1学年,所获得的学分数不得少于28个学分。实施手段采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即四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每组都指派一名学校导师,并聘请一名电力行业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开放、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培养模式方面,根据重庆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按照工程创新型模式培养,强调基础扎实、视野宽广、电气与自动化、计算机学科交叉,注重工程实践与创新研究能力,尤其注重设计和动手能力。为此,从品行、知识、能力多个维度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构建了“工程创新型的卓越电气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从整体层次上包含了人文素质实践、自然科学实践、工程能力实践、创新研究实践四大类(见图1),每一类都包含多元化的实践方法与手段,并针对工程能力的培养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3]

1.人文素质实践

人文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能激发学生的多维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学校强化了学生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实践,主要由入学教育、军训、社团活动(包括学术类、公益类、艺术类、体育类)、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就业教育等组成。各种类型的人文素质实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热爱祖国和遵守纪律的观念、坚强的意志与集体意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际交往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2.自然科学实践

自然科学实践由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实验组成,对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基础性和无可替代性作用。针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在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基础上进行改革。一方面在传统的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型实验与综合性实验。另一方面强调面向各应用型专业,将实验整合为三个层次,包括:

(1)基础型物理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仪器与操作。

(2)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综合物理实验,让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与电气工程专业接轨,夯实专业基础。

(3)开放式的创新设计物理实验为选的卓越计划参与学生提供研究设计与制作型实验,激发创新意识。通过以上分层次、系统的科学实验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并为今后在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打下深厚的数学、物理基础。

3.工程能力实践

工程能力实践由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和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实验及电气控制应用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设计、生产实习、在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组成。[4,5]根据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实际的工程设计、研发能力训练为核心与主线,重新整合、统一规划和系统化,构建了多层次的“2+1+1”工程能力实践体系,如图2所示。它由“专业基础训练一专业综合训练—综合工程能力训练”三个层面构成,产学研结合,循序渐进地实现对学生由浅入深、系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4,5]

专业基础训练层(“2”:大一、大二学年,校内培养)。通过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实验以及基础实训,包括工程制图、机械制造基础训练、电工电子技能训练、电路电子基础实验、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等,使学生完整地掌握本专业基本工程技能与实践能力,并强化计算机应用部分,在相应的实践课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的工程制图与电子设计软件,如Autocad、Protel、Protus等。

专业综合训练层(“1”:大三学年,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第一阶段,以电气测试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及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为核心,一方面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测试、控制的、元件与系统,在传感器、电机、电力电子器件等方面得到具体的感性认识与初步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于MATLAB、Labview的控制、信号处理的建模与仿真。第二阶段,在电气工程专业课教学阶段,单独开设电气工程综合实验课,并结合电力企业生产实习,使学生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相关识图方法、绘图、接线、调试、检修和维护等基本知识。并在重要的专业课程,如电力工程、高电压工程等课程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外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三阶段,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在专业及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以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设计与电气工程综合设计环节为主,设计内容面向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引导学生把原理分析与工程设计结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电气工程分析与设计软件,如PSASP、Saber、Ansoft等,为毕业设计与企业工程实践打下坚固的基础。

综合工程能力训练层(“1”:大四学年,企业实践)。参与学生实际进入合作电力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员工式实践,掌握实际电力企业应用项目设计、开发与管理的方法和技能。

(1)第一阶段:通过在岗实习深入电力企业进行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教育、生产技能培训等实践,使学生熟悉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了解电力产业人才需求及产业动向,掌握最新的国家及国际行业标准。

(2)第二阶段: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熟悉电力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项目开发过程和开发管理规程,能够独立阅读及掌握最新国外设备的英文技术文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规范、团队协作、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备电力企业工作的技术及能力。

(3)第三阶段: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综合工程能力训练。设计内容与工程实际接轨,由电力企业提供设计所需现场数据、技术,使用与工程设计一致的研发设备,使学生接触电力行业的前沿科技与最新设备。采取项目驱动制设计方式,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以项目组的方式完成一个企业实际产品由构思、分析、设计、实现到交付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不仅从技术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还必须从产品和市场的角度,包括成本、性能要求和开发周期等综合因素考虑实际工程问题,拓宽工程领域基础和口径,在较高的层次上培养学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

4.创新研究实践

深化和完善卓越计划参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体系,提高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及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1)积极开展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和学校组织的各类科技竞赛、科技兴趣小组等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实践,给卓越计划参与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设计和研究环境,拓宽专业知识面与研究方向。

(2)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和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独立自主地开展科研活动。

(3)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将自己设计、研究的产品及新方法、新思路转化为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及专利申请,使有进一步深造需求的学生的培养模式从工程创新型转变为技术科学型,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4)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当学生经过完整的项目开发训练,并且条件许可时,鼓励学生针对电力市场需求进行自主创新,开发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将实践成果推向市场,了解国家在微型企业创办、专利转让等方面的相应政策与法规,培养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能力。

四、强调工程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考核从注重“考核结果”向注重“实践过程”与“工程能力”转变,采取以个性化和制度激励为特点的管理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环节以提交书面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实施复合式考核,针对不同的实践项目要求学生提交实习体会、调研报告、工程分析报告、技术革新建议、科研报告或论文,或者提交产品设计、工程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实际设计产品以及其他物化成果,此外,考核结果需要参考学生在实践环节进行过程中的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在电气综合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答辩中,引入校外企业专家评审机制,按一定权重综合电力企业专家与双导师评审及答辩的评分结果作为最终成绩,以促进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需求的全面对接。

五、结束语

针对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构建包括人文素质实践、自然科学实践、工程能力实践、创新研究实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使每一位卓越计划参与学生得到了全方位、个性化、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其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校的卓越电气工程师计划正在进一步探索中,基于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还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并将该计划分步骤地、系统地扩展到所有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多层次工程能力培养,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具备研究、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本科工程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3):54-58.

[2]罗正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3.

[3]王修岩,乔辉.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133-134.

第8篇

关键词:10kV配电网,工程规划设计,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 U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配电系统中10kV线路应用相当广泛,主要进行电力的输送以及分配工作。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电力的地位举足轻重,对整个配送线路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10kV配送网来说,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发展,整个电网系统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整个电网的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但是配电网的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专业的系统工程,并且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设备折旧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对配电网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10kV配电网的规划设计中,大部分是针对县级城市的电力配送方案的规划。本文以东莞常平供电分局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对整个10kV城市配电网的工程规划设计内容要求,优化电网的运行条件,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能力。

一、10kV配电网现状及其可靠性分析

在配电网的建设中,往往由于整体的决策能力比较低下,造成设计的盲目性大的特点,通过对现有的配电网进行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配电网的基础薄弱,建设难度大,电源点容量不足等缺点,并在10kV线路中存在着架设不合理、自动化水平低下、设备能力不足等问题,直接的导致了电能使用效能不高。

10kV配送网规划设计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原则与详细的规划目标,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在此条件下,往往会造成电网的分布不合理,在一个布置点电网的负荷过高,线路的通行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线路中断现象等问题,造成整个线路规划建设没有一个合理的设计思想。

10kV配电网现有的条件下设计的结构比较混乱,使得整个供电线路的利用率不高,可靠性、质量不高,容易发生事故。

10kV配电网的工程规划中,必须满足配电网规划的可靠性、安全性、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设计结构合理化,其中配电网的供电的可靠性尤其重要,影响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如下:

10kV配电网网架结构的影响

主要的指标是线路或者断路器的停电时间以及大小与停电的可能性(包含了配电网的中性点与主线运行方式)。电气的主接线方式的不同,停电时间与大小都直接影响着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例如在配电网接线中主要有:接线单电源方式、备用电源、双电源接线、环状形式,N-1接线方式等,各个接线对供电的可靠性影响见表1-1所示,可知双电源方式的可靠性最高。

表1-1 各个接线对配电的可靠性影响

10kV配电网的设备对可靠性影响

在10kV配电网中配电设备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主要因素有线路故障(包括缺相运行、断线、短路、倒杆等)和变电设备故障(变压器故障,10kV真空断路器故障、开关站、配电室故障,电压互感器故障灯),这两个因素对供电的可靠性有重要的影响。

10kV配电网的电源对可靠性影响

电源的供电能力的设计需要满足广大用户对电力的需求,需要对对人口负荷,未来预测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配电不足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降至最低;电源供电的中断故障机率、停电时间、中断时间是影响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做好断电管理工作,提高供电可靠性。

二、10kV配电网工程规划设计

为了有效地保证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性能,通过进行配电网工程规划设计,满足在实际工程应用,对电网进行有效的改善,提高配电网供电的性能。10kV配电网工程规划过程,主要考虑如下内容:

(1)合理的电网结构的设计

在10kV配电网中,可以采用环网、双回或者多回线路等灵活的方式,设计网络式的线路,防止配电过程中出现重叠,保证了电路之间的相互通信;在10kV配电网线路根据可靠性能力选择配电方式,如在主干线上可以采用闭环接线。

(2)选择合适的配电方式

通常选择的配电方式有:采用导线截面选择、变压器的选择,配变布点选择的方式。

导线截面

导线截面的选择其选择考虑的主要条件有:发热条件、电压损耗、经济能力、机械强度的要求。一般里说选择合适的导线截面将可以降低线路功率损耗以及电压损耗,根据配电线路的类型,选择呢合理的验证方法。例如在进行高压架空线路设计时以经济电流密度和机械强度来选择导线截面;对于照明线路中,电压质量要求高的需求,通过电压损耗来选择导线截面。

配变布点

在配电线路中,采取容量小、布局密、平径短的选取原则,尽可能的避免线路交叉现象的产生,防止一根杆上有两个电源,保证用电的安全性。采用单杆式的布局方式应用在200KVA的配电变压器上,布局结构简单,方便、投资少,同时配电器的安装位置的高度在2.5-3mm之间。

变压器选择

在10kV配电网损耗中,配电变压器占据很大部分的损耗值,选择合理的变压器,尤其对于变压器处于轻载状态的情况,负载率低的电网中,对降低损耗有着重要的作用。变压器的容量的大小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负荷大小为变压器容量的百分之六十五到百分之八十。对于照明电路来说按照最大负荷量来选择,根据负荷增量大小以及配电器的容量大小来进行选择合适的配电器。

(3) 工程路径选择

在合理选择接点与新设线路的导线截面之后,工程路径的规划必须满足与经过的建筑物之间的协调。高压线路尽量短、跨度小,位于负荷中心处,使得整个施工容易。

(4)合理的选择环网设备

在架空配电网上,柱上分段断路器作为环网设备,其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可靠性高的特点,有效地在线路发生故障时,将故障点进行隔离,确保了正常供电的需要,,实现相邻线路之间的负荷满足N-1准则。

电气设计

在10kV配电电气设计过程中,应进行电器级之间配合保护的选择,通过过载延迟保护与短路瞬时保护的方式,采用相对应的开关控制单元,满足电器的保护。

在变压器低压侧出线开关定值的设定中,保证低压母线与变压器在规定的范围内运行,保证两者的安全。

进行变压器低压侧开关的分段能力的选择,充分考虑开关的寿命以及电网的可靠性,选择合适的短路电流值,利用开关的分段能力,减少开关接触点的损耗。

(6)自动补偿装置

当整个线路的电容电流超过10安时,应该在变电站设置自动补偿装置,降低瞬时的故障率,使得瞬时故障的电弧降至最低点,有效地降低了跳闸率。

(7)自动化水平

在10kV配电网设计中,采用配电线路自动化,通过自动化装置将故障隔离处理,使得配电网故障停电时间达到最小。

(8)可靠性

建立起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价指标,主要有解析法、模拟法、故障分析法、后果分析法,网络等值法,最小路径法等,可靠性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系统、客观、科学地反映配电网

的技术和经济特性.通过以上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为了保证10kV配电网建设的可靠性,对于重要用户采用双回线,主干线路上加设开关,进行分支,将支线故障率降低到最小;铺设地下电缆或者架空绝缘线的措施在人口集中地方实施;通过增大导线截面提高输送的容量;选择与当地适应的自动化管理方案,加强对电网的状态进行管理与实时的数据采集工作,提高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9)配电网工程内容规范

在配电网工程设计中,采用规范合理的设计方法,编制施工图纸与说明内容以及工程技术要求。在施工前,将施工要求与说明准确的下达到施工现场,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工作。施工完成后,细致的阅读文件,进行实际施工与设计的要求是否符合的检验工作,消除施工的问题;定期的进行10kV线路的检测与检修,对线路进行有效地保护,建立断路器,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故障率降到最低等内容规范要求。

三、结语

10kV配电网的工程规划中,遵循着科学设计、科学施工,其设计施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企业的切身利益。10kV电网的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干扰因素多,需要进行多个环节的综合考虑,本文通过对10kV配电网的不足,进行电网设计的可靠性分析过程后,提出在10kV配电网工程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并进行相对应的措施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安乐. 10kV 配电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J].工程技术,2012年6月。

[2] 刘洪.10kV 线路生产技术管理及运行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2011年12月。

[3] 李晋瑛.论如何提高10kV 配网工程设计[J]. 科技信息,2009年第9期.

第9篇

一、目前培养模式实施中暴露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普遍采用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并形成一些有效的具体实施办法。例如许多高校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完成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有的高校采用双师型师资结构,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衔接起来。学校和企业如此深度合作在国内还未形成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普遍适用的规范,因此具体实践起来会暴露出一些问题:(1)知识产权问题,成果归属存争议。传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整个研究生阶段依靠学校培养,其所取得成果自然归于所属学校,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着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两种不同的培养经历,甚至导师也是学校、企业双师制,在研究生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或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成为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2)技术问题,实践内容难深入。在企业实践阶段,企业导师应当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研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提高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然而,企业的专业技术往往是企业的机密,特别是一些正在攻克的问题更是高度机密,实习学生并不是企业员工,如果对企业机密涉入太深则对企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企业在对实习生培养上必然有所保留,实践内容难以真正深入。(3)企业管理问题,学生身份难定位。企业作为一个运营机构有其自身完备的管理机制,但其管理制度都针对内部员工,对来此实践的学生缺乏约束力,又不完全适用,且存在学校与企业多头管理的问题。学生在企业中的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导致身份难以定位。

二、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设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监控、输配电、供用电、电气工程自动化六个培养方向,以强电为主线,实现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技能结合,将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校对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依托新能源、电力行业,创办具有电校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在借鉴其他院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同时,针对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遇到的问题,对于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培养和造就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能在电力领域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问题进行了思考。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学校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评价标准上的区别,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在体系构架上采用模块化:按培养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有利于毕业生在相应领域方向就业。在课程类型上体现多元化:除常规课堂教学外,增设工程实践和专题研究类课程,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融合,体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规律。在工程实践上注重系列化: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需要经历基础实践、工程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论文逐层提高的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受到工程师的完备训练。具体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实行开放办学,促进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路对于电气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学校界限,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优化培养环境,实现产学研融合。广泛开展校企共建,形成体现行业先进水平的优质教学资源环境;学校、企业、政府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学科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据产业技术发展,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学科体系与职业资质标准,开发新课程,合编新教材;实行工学结合,交叉培养,实习实训“双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培养质量“双评价”。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符合度。要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水平,在培养方式上需要不断优化,从实践反馈中吸取经验,促进校企合作培养的深化、细化。在此方面有些思路可供参考:(1)权责分清,利益共享,调动各方积极性。校企合作培养中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构成了一个社会关系,且该关系是在学校和学生双方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关系开始之前就应当将各自的权力义务划分清楚,而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事先签订三方协议。在以往的校企合作经验中,联合培养方面的经验本来就不多,规范、协议并不完善,且一般都只有校、企两方,后续实践中可以考虑通过协议条款来划分各方权责,保证各方利益,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2)开放与约束并举,实现深度合作、深入培养。企业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涉及到核心技术往往会“放不开”,原因在于缺乏约束。对于企业自身的员工,有劳动合同的保护,不用担心由于人员流动等原因引起技术泄密,而在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非定向生,其毕业流向等都是未知之数,技术开放对企业是有风险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企业和学生之间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增强双方约束力,从而提高双方开放程度,企业可以放心利用更多的人才资源,学生可以掌握更深入的专业技术。(3)在企业中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办法。企业对其培养的学生建立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与学分挂钩,对学生行为形成制约力;同时,企业对其培养的学生建立优招优遇机制,以实质优惠吸引这些已提前熟悉工作的学生加入企业团队。

3.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因才选企电气工程是一门内容丰富、方向众多的大型学科,涉及到电力系统、电机、电工技术等多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又有许多专业方向,以电力系统为例,有发电、输电、配电、电力运行、电力建设、电气设备等多个方向。在本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时,可以不把每个学生的培养方向都划分到非常细致,而是在培养过程中综合学生个人素质、个人偏好以及行业发展需求现状,对方向选择进行推荐和引导。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各方向的真实内涵与内容,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实习学习,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电气工程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总结

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非常完善的培养模式,经验的积累、新办法新思路的尝试仍然需要实践的检验。把握教学定位、把握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特点是推进培养模式成熟化、高效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也是在此方面优化和完善的思路来源。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积极探索下,本专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将日趋完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人才。

作者:桂淑华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课堂教学;工程实例;发电厂电气部分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是安徽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在专业教学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较紧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初步掌握发电厂、变电站电气主系统的设计与计算方法,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根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精神,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校企合作的特点,提出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即把课堂教学与工程实例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特点

“发电厂电气部分”是一门理论性、综合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针对本课程的特点,通过“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就成为工程教育的首要任务。本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教学内容涉及电气主接线、电气设备、配电装置以及监控、保护等二次设备及回路接线图等,其特点是课程内容庞杂,连贯性差,系统性不强。该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学生正处于由系统性强、条理清楚的基础课转向专业课学习的过渡期,在学习方法上略感不适。另外,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没去过电厂,对电能生产的各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对各种电气设备也感到陌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们很难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设备和电力系统联系在一起来理解和掌握,建立工程的概念,特别是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因此打破“发电厂电气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教学与工程实例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发电厂电气部分”这门课由抽象到具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

1.精选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

课程是专业目标培养的体现,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前首先要明确专业目标,并充分认识到本课程在整个专业目标培养实现中所起的作用及地位,还要明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达到怎样的认知效果。基于此我们选用了华中科技大学熊信银主编的教材(第四版),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与时俱进,能反映现代电力工业的现状和特点,如节能减排,“一特四大”,100MW大容量发电机组的电气主接线和特点,750kV超高压和1000kV特高压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以及数字化发电厂和数字化变电站等。在课程学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校设置的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0学时),结合大纲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合并和序化,经研究,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能源和发电;发电、变电、输电的电气部分-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厂用电接线及设计-互感器-配电装置-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信号和控制回路。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时,应注意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发电厂电气部分”这门课程而言,内容比较繁杂、抽象,电气设备非常多,到了现场学生叫不出设备的名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采用将工程实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教学模式。工程实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指选取当地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电力工程实例,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本知识点融入工程实例,随着课程的展开,一步步深入到此实例中,而后随着课程的结束,此实例中的相关问题也一一得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当地一个发电厂的电气部分设计作为全程实例。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将声音、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还原设备的真实面貌,增加上课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形象和立体。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到当地的发电厂和变电站去拍摄一些设备的照片和视频,同时还可以利用动画技术将一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制作成动画演示文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应用

根据课程大纲要求,以“一个发电厂的电气部分设计”为全程实例。围绕该实例,展开一个个知识点,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实例中,典型发电厂的选取非常重要,笔者选取了校企合作单位——芜湖发电厂为实例。该发电厂具有125MW和600MW两种不同的机组,既有普遍性又可与其他教学环节充分衔接。该发电厂也是我校学生实习的电厂,充分利用了资源。  笔者针对“发电厂电气部分”的课程内容与工程实例的衔接做了如下安排:

(1)能源和发电;发电、变电和输电的电气部分。围绕实例,引出发电厂的类型。介绍发电厂的类型,发电、输电、用电相互间的关系,发电厂如何把一次设备通过主接线搭成通路将电能输送出去。旨在引导学生对供电回路有个整体理解和认识。

(2)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围绕实例,介绍导体载流量和短路时发热温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讲述各种开关的作用、种类,选择的标准,引导学生注意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区别。

(3)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厂用电接线及设计。围绕实例,分别介绍该发电厂125MW机组和600MW机组主接线的形式及其特点,厂用电接线是如何进行选择的,并演示了发电厂升压站运行工况的视频。

(4)互感器。介绍一次回路中设置互感器的作用,一般电厂或变电站在哪些点设置互感器,互感器在实际工程中的接线方式,并引导学生注意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在正常工作状态的区别。

(5)配电装置。围绕实例,讲解根据电气主接线的连接方式,开关电器、保护、测量电器、母线和必要的辅助设备是如何组建成供电整体的,各电器设备又是如何布置的,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配电装置布置方式的区别等。

(6)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信号和控制回路。围绕实例,讲解该电厂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等主要部分布置了怎样的保护,介绍回路哪些点要作常规测量;遇到故障线路如何通过二次回路进行自处理或向运行人员发出信号,继电保护如何使断路器跳闸等。

如此,就可以很好地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工程实例中去,使得学生对电能的生产、输送等环节有了整体的、深刻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现场教学

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和工程实际结合,配合教学进度及时到发电厂、变电站对照实物进行现场教学,以增强学生对各种电气设备的感性认识。为了避免现场教学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现场教学点和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电气主接线及配电装置等章节时,在课堂上只用理论讲述电气主接线图上符号所代表电气设备的外形结构及功能,学生没感性认识。在现场看到变电站或发电厂的电气主接线,如单母线两分段接线、双母线带旁母接线等,就能将书本上这些抽象、难理解、易混淆的理论知识,变得一目了然,便于区分和记忆。再比如屋外配电装置的布置种类非常多,如中型配电装置、高型配电装置、半高型配电装置,比较难区分和记忆,现场看了实物后,它们各具特色,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学生豁然开朗。再比如主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母线的防雷等,学生们接触到了,就比较容易理解,避免一知半解。

四、课程设计改革与探索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实践性很强,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也是结合实际的一项工程。课程设计对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在布置课程设计题目时,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本地或附近比较典型的实际工程进行训练,这样避免了题目太理想化,要考虑的工程矛盾比较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程实际设计步骤,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和设备手册,了解行业规范,所绘电气主接线图等要严格按照行业规范要求,使整个课程设计工程化。

(2)为了避免抄袭,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我们在进行该课程的课程设计时,设置了多个设计题目,比如110kV变电站、220kV变电站、热电厂、凝气式发电厂等,根据学生学号的不同,分配不同的课程设计题目。由于工程原始资料不同,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很好地杜绝了抄袭现象,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们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风电工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岳勇(1980-),男,重庆人,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讲师;刘晓勇(1954-),男,北京人,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教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2011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项目、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2-02

2000年以来,我国风电事业突飞猛进。201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总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主要的风电市场之一。国家气象局组织的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可开发风能总储量约有43.5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6亿-10亿千瓦,近海风能储量有1亿-2亿千瓦,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共计7亿-12亿千瓦,风力发电潜力巨大。

根据《2020年我国电力工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预测》表明,到2020年,我国需要各类风电人才18.5万人。[1]目前,虽然我国很多地区风电行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大部分核心风电技术均从国外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风电专业技术人才、产业经营人才、售后管理人才等都相对紧缺。[2]目前,国内有一定数量的高校设置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旨在缓解风电方面人才紧缺的问题,而如何进行风电人才培养也是国内相关高校一直在探索研究的问题。

一、风电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影响下,我国风电产业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世界范围的常规能源的日趋紧张,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历史机遇到来,风力发电等新型产业正处于朝阳期,多兆瓦级风电机组设计、风资源评估、风电场微观选址及现场维护等对风电专业人才在专业知识、实践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根据各类风电企业的对风电专业人才的招聘信息分析可知,风电企业对研发设计人才、复合材料专业人才、现场工程师和维护工程师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随着风电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其市场的不断拓展,风电行业还需要大量的企业中层管理人才、营销及售后服务人才。

人才是强国战略的基础。[3-4]高校作为各类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风电工程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上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秉承“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的专业培养模式,努力寻求风电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风电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风电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5]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开办风电工程方向本科教育的单位之一。学校从2005年开始从电气工程专业中设置风电工程方向,2009年该班学生顺利就业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11年,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风电工程方向)被新疆列为首批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学校围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风电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努力探索和实践风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水平,逐步形成了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以符合风电企业实际需求为目的,培养适应现代风电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学科竞赛对风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在加强风电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中,积极开展专业学科竞赛,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1.是培养风电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

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一直缺乏风电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风电行业的人才储备较少,专业的高级人才更是匮乏,现有的少数高级人才相对集中在一些科研单位和上市公司。随着风电技术的快速进步、风力机组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加以及风电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

目前,我国从事风电事业的各类技术骨干人才中,只有极少数人员是风电专业出身,其余大部分人才是从其他相关产业转行过来的,普遍缺少风电方面的系统专业培训和专业技术学习。具备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规模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风电专业人才已刻不容缓。事实证明,三维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方式是提高风电等专业人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设计合理的学科竞赛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后续风电专业人才的需要。

2.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需要

组织和开展相关学科竞赛,不仅能引导和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而且还能推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近年来,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将各专业学科竞赛与相关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有效推进了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等各教学环节进行的配套改革,从而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现代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中,学院大力倡导、积极鼓励开展学科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氛围,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形成学生个性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同时,学院还针对学生在三维创新设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中的薄弱环节,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和机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主体,在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实践和发挥创新精神参与学科竞赛的同时,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逐步提高。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风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在风电工程专业学科竞赛设计与建设中,将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国际化视野”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提出的“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目标,在竞赛中采取以实际科研项目研究与理论应用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强化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基本思路及模式详见图1所示。

第一,让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规定基本课程的同时,通过与风电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的初步接触交流,以及在企业的实践认识学习,开拓眼界,更新观念,明确本专业所需知识与技术,掌握本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的方向,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参与相关专业学科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与本学科的在职教师、合作企业充分沟通和互动,了解在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动态,了解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瓶颈,从相关课程、课题、科研项目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中抽取和提炼出合适本学科的竞赛题目。学科竞赛题目来源于理论教学工作、前沿科研项目和实际生产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项目的积极性,增强学校风电专业学术研究氛围和科研实力;另一方面可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为合作企业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机会和灵感,增加学生学习本专业的成就感。通过组织学科竞赛,加强风电专业建设,2003年至2011年,机械交通学院学生累计获得新疆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26项,学院教师获得风电有关的自治区级科研项目2项,承担企业横向合作项目5项。

第三,对进入大学三、四年级即进入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将其分配在不同的学科竞赛题目小组中,根据每届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具体情况对本学科竞赛题目及出题范围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与此同时,将学科竞赛典型题目作为案例融入风电专业主干课程中,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近年来,学院根据专业学科竞赛的需要,先后成立了机械创新学科竞赛小组、电子工程学科竞赛小组、数控模型设计组等多个学科竞赛小组,并由相关专业教师全程参与指导。通过不懈努力,该专业学生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自治区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自治区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相关专业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第四,对具有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采取导师制,进行个别化培养,并从这些优秀学生中以优中选优的方式遴选出顶尖级学生,让其提前参与到科研项目或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参与设计创新实践、到国内著名企业科研院所甚至国外院校企业进行交流培训、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结束后,不管是否获奖,每位参赛队员都要及时分析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积累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赛后总结不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参赛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对学科的未来发展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学科竞赛的题目来自研究课题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题目本身往往涉及风电相关学科中的深层次理论和前沿性技术,参赛学生拟采用的有效解决方法,一般情况下是在教材上找不到的,远远超出了课堂所学知识范畴。解决这些竞赛题目的方法往往不是需要技术新颖就是需要另辟蹊径,很难做到一次就能找出合适的解决途径,一般需经过多次的不断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此外,指导教师应该认真组织学生仔细研究竞赛中其他不同参赛团队的解决方案,详细对比,讨论优劣,以提升学科竞赛的内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6]

四、基于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效

通过专业学科竞赛建设的有力带动,及新疆2011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大力支持,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风电工程方向)已升级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该专业已由教育部正式备案并批准招生。[7]

1.将学科竞赛设计与企业实际需求变化相结合,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教育理念

针对风电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学院将风电工程专业方向分成机械设计及工程应用、电气控制及工程应用两个研究方向。其中,“机械设计及工程应用”方向注重培养学生从事风力发电机零部件、塔架等结构件的设计以及客服、现场吊安装、机械故障处理、质量环节零部件检验监造等相关工作的从业基本能力素质。根据专业需求,学院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设置了面向纯机械工程的学科竞赛兴趣小组即三维创新设计小组,提高了本专业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兴趣,毕业生也受到风电企业的好评。

2.将学科竞赛和学术研究结合,硕果累累

建立开放式的工程训练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大学生的金工实习、课程实习和设计、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平时均可在中心和实验室进行;建立了本科生参加导师科研工作机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已形成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自治区、全国的竞赛。近年来,取得了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新疆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目前,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已获得9项专利,其中1项专利发明者还在2011年荣获新疆大学生优秀发明创造专利获得者称号。多年来,本学科荣获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取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近5年来15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有5篇分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

参考文献:

[1]水志国,荀振芳.2020年我国电力工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1.

[2]李云超.在机电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风电专业模块拓宽就业渠道[J].科教导刊,2012,(5):68-6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

[4]《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

[5]刘小勇,李雪莲,唐茜.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的专业培养模式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专业建设[J].教学研究,2012,(3):85-88.

第12篇

【关键词】热工系统;故障诊断;容错控制

目前,自动控制技术已广泛深入地应用到电力生产的各个方面。在电力工程中往往存在着复杂而庞大的自动控制系统,这些控制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保证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已经成为首要目的。

1.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的发展

1971年美国专家提出用解析冗余代替硬件冗余,通过系统的自组织使闭环稳定,并通过比较观测器输出得到系统故障信息的新思想标志着这门科学的诞生。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故障诊断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国际上每年发表的有关FDD的论文与报告在数千篇以上。目前,故障诊断主要方法有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基于输入输出信号处理的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

1.1基于数学模型方法

从1971年以来,基于数学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在自动控制的过程系统的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是一种与硬件冗余相对应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利用系统可以测量的运行信息(系统的输入,输出)来和系统的数学模型所提供的各种先验知识所规定系统的理想无故障系统应输出信息比较得来的信号来进行检测,分离存在于系统的故障。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基于数学模型的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

故障:系统至少一个特性或参数出现较大的偏差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此时系统的性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难以完成其预期的功能。

加性故障:故障加性地作用于系统的输入输出上,因此对残差信号的影响也是加性的。

严重故障:在特定的操作下,由于故障使系统丧失了完成给定任务的能力。

失灵:在系统完成特定的任务时出现了间断的不规则现象。

残差:故障指示器,由测量值与模型计算值的差得到。

症状: 由故障引起的系统的可观测的特性与其正常的特性相比所出现的异常变化。在基于解析模型和信号处理的诊断方法中,他们通常由传感器测量信号反映;在基于知识的故障诊断方法中,操作人员通过观察(如设备振动情况,声音信息等)用语言描述的故障现象也是重要的症状信息。

故障检测:确定系统是否发生了故障。

故障辨识:在故障分离之后,确定故障的大小和故障发生的时间。

故障的诊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它通常作为故障检测、分离和辨识的统称;狭义上它特指故障分离与故障辨识。

故障检测与分离:故障检测与分离之和。

故障检测与诊断:故障检测与诊断之和。

基于数学模型的故障诊断包括两个基本的阶段:残差产生和故障决策。

残差产生:残差产生单元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被监控系统的可用输出输入产生故障指示信号残差,这个信号用来反映被分析系统的可能故障。当系统无故障时,残差信号应该为零或接近于零,当有故障时,残差信号应显著地不同于零值。残差信号在理想的情况下,应该独立于系统的输入,输出。用来产生残差的算法或处理单元称为残差产生器,从系统中抽取故障症状,出于鲁棒性的考虑残差信号理想情况下的应该只考虑故障信息。另外一方面,为了确保可靠的故障检测与辨识,残差信号中的故障信息的损失应该尽可能的小。

故障决策:残差被用来检测故障的可能性,决策的规则是检测故障所必须的。故障决策的方法有许多种,可以简单设定一个阀值,也可以用统计决策理论,比如一致似然比或序贯概率比的方法。

基于数学模型方法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此方法需要建立在被诊断对象较为精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可分为:基于参数估计法,基于状态估计方法,一致空间法。

1.2基于可测信号的故障诊断法

(1)可测值或其变量变化趋势诊断法。这种诊断方法根据直接可测的输入输出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故障诊断,其依据是:正常情况下被控过程的输入输出及其变化在一定范围变化。

(2)基于可测信号处理的故障诊断方法。它包括对于输入输出信号做小波变换来进行故障诊断以及利用系统输出在幅值、相位频率及相关性上与故障源之间会有联系。这些联系可用预定的数学形式来表达,在发生故障时则可利用这些量进行分析处理来判断故障源的存在,常用的方法有谱分析法,概率密度法及功率谱分析法。

1.3基于人工智能方法

(1)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的方法。

(2)故障树的诊断方法。

(3)基于模式识别的诊断方法。

(4)基于模糊数学的诊断方法。

(5)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方法等等。

2.容错控制的发展

2.1被动容错控制

被动容错控制大致可分为:可靠镇定、完整性、与联立镇定。

可靠镇定:它是针对控制器失效的容错控制,当任意一个或多个补偿器失效而剩余的补偿器正常工作,闭环控制系统仍可以保持稳定。

完整性:一直是被动容错控制的热点问题。它是专门针对控制系统执行器、传感器失效的一种被动容错控制。

联立镇定:主要研究给定N个有限维的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对象,构造一个固定的控制器,使其能够镇定上述任意一个被控对象,这是针对被控对象的一种被动容错控制。

2.2主动容错控制

主动容错控制是指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后重新调整控制器参数,也可能改变控制器的结构,大多数主动容错控制需要FDD子系统,少部分不需要FDD子系统,但需要已知各种故障的先验知识。

2.3容错控制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应用

容错控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科学意义就是要尽量保证动态系统在发生故障时仍然可以稳定运行,并且具有可以接受的性能指标,因此容错控制为提高复杂动态系统的可靠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于任何系统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故障,因此容错控制也可以看成为是保证系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容错控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FDI的方法研究。(2)主动容错中的鲁棒性分析与综合以及鲁棒故障检测与鲁棒控制集成设计的问题。(3)控制律的在线重组与重构。(4)非线性以及时滞动态系统,高维,时变多变量对象的容错控制设计问题。

3.热工过程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的发展

电厂的火电机组设备昂贵,热工过程非常庞大和复杂,目前,电厂热工过程故障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包括机械设备故障、流程故障、液压系统故障等,有些故障属于渐变性故障,有些故障属于突变性故障,故障诊断的方法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经过认真研究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电厂热工过程的故障诊断集中在旋转机械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对汽轮机的故障检测和诊断应用的例子也较多。

(2)应用于电厂的故障诊断方法多集中在基于人工智能方法以及基于信号处理方法,对于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还很少。因为电厂热工过程对象复杂而庞大。系统的非线性和外界干扰复杂,有些根本不能进行精确的数学建模,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方法和基于信号处理的故障诊断方法在电厂应用更加广泛。

综上所述,在电厂热工过程中的故障诊断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针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的研究还很少,而电厂热工控制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对于电厂的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又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