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03:0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声乐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声乐教育;教;写;文化;师范
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表现为课堂上的教授能力、课程教案编写以及论文的撰写能力,尤其是在中小学,学生的理解能力或多或少会比成人受到限制,更需要中小学老师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接受,那就需要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写”能力的培养。
一、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来,许多声乐教育专业,过于追求声乐技能的培养,借鉴声乐表演的声乐教学模式,忽视了师范类声乐教学所特有的“师范性”特色,未加强学生对音乐课程讲演的实际操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走向教师岗位后,常常因为理解力或者表达能力的限制不知所云,在解释或者讲解课程内容时不能一语道破,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质量,从而不能更好的的担当起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也往往只重视学生声乐技巧技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应有的特色――师范性及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教”“写”能力的不足方面,导致学生很难达到师范教育的教学目标,以至不能扮演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因此, 声乐教育的责任重大。
二、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的薄弱的原因
长期以来,在师范类的声乐教学中往往存在只重视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常被称之为“表演二系”,导致学生难以达到师范教育目标所规定的全面性的要求,这种能力的缺乏体现在声乐教育学生“教”“写”能力的不足方面。
1.“教”
“教”即声乐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学习后的成果体现。而现有的学生往往只会唱不会教,不懂得教学方法更不会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主要原因为声乐教学曲目缺乏积累、教学语言过于匮乏、理论知识掌握太少、教学手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往往造成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教学中无从下手,“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以及对于一些常见的声乐演唱问题不能一语道破,更缺乏针对性的解决等问题。
2.“写”
“写”即教案的撰写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音乐教育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毕业以后的科研、教研水平,更会影响到教学能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音乐教育类学生的教学中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究其原因:首先,音乐类学生文化课要求不高,进校门槛较低;第二,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而不偏重“理论”;第三,论文指导课程的设置问题,论文写作只是放在了最后一学期完成,对于文化素养相对较差的声乐学生来说,这只能导致论文完成质量差的结果;第四,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力较低,积极性也不高。
三、高师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培养的建议
如何提高声乐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全面性,为中小学输送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资源,这是从事师范教育的领导及声乐教师都必须引起重视并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声乐教育学生“教” “写”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文化修养
文化是一切学习之本,声乐亦固然如此。一首声乐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曲与词的表达,声乐歌曲中歌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文化修养去理解他深层次的含义,或者需要学习者对歌曲的背景或相关历史做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演绎作品。因此文化课程应视为与音乐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2.重视艺术实践
声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二度创作,最终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录音或者演出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二度创作与平时积累离不开,也是实践的积累过程。无论任何领域,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声乐教育应专业学生应特别注意的自己的参与过程,在过程中感受自己亲身参与后获得的音乐美感体验、形成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成果不可或缺。
3.发挥声乐技能课教学的灵活性
(1)注意发挥小组课的优势
在小组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一块唱或逐个唱的老传统,让学生在互相讨论、聆听中学习,相互提意见,不但可以强大歌唱心理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同学的优点及不足的了解、明确自己出现的同类问题和困惑,进而完善自己。
(2)个别课教学中应突出理解力
个别课应该因材施教、提高专业素质、突出艺术个性。注重解决学生歌唱生理、歌唱心理、歌唱协调性以及歌唱曲目处理手段等具体问题。从一首作品中尽可能的学到更多知识。
4.积极发挥声乐教学法课的作用
声乐教学法是声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他的目的在于讲解关于声乐的一些理论知识,例如声乐发声的原理、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的支持等等专业知识。
(1)课程中应该注重讲课内容的知识扩展
如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知识注重声乐教学理论的深入讲解,例如从“教”的角度考虑,让学生了解声乐教学的方法、手段、模式和目标等等,了解歌唱心理以及如何应对调整,从生理学的角度,可以加入相嗓音医学的知识让学生更可能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逐步让学生掌握每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达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真正理解声乐学习与教学的真谛。
(2)注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法课程中,理论课占的比例较大,而学生的教学实践课较少,应将实践内容穿插于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中,适时让学生进行讲解与锻炼。在方式方法上,注意针对每位同学的上课情况利用同学之间提意见、讨论、教师点评、作示范等方法,让同学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3)在声乐教学法课中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
针对培养学生写教案与说课的能力,可以在课后布置针对性的任务,对每节课的设置安排以写教案的形式完成,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或讲解写作技巧。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助于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能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教”与“写”的能力。
5.增设相关课程
(1)设置交叉学科
高师声乐学生应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的,可以增设部分如声乐与文学、声乐与美学等具有交叉性选修课程来提高“教”与“写”的能力,如声乐与哲学等。
(2)增设论文指导课
艺术高校的论文指导课程一般开设在毕业前夕,仅仅是由主专业教师代替指导,而没有专门的论文指导老师,可以设置专门针对音乐专业的论文写作课,同时结合专业老师的指导,将会对学生写作水平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
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相信通过多方面的改革与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培养出更为合格的毕业生,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输送更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音乐,2007,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美]本耐特―雷默《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
全国第七届音乐教育会议文件
【关键词】高等师范 音乐教育 声乐教学
关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问题是常谈的老话题。声乐教学作为主要专业学科也随着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新形势下对高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知识储备与应教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从高师声乐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上看,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模式,缺乏声乐技巧、歌唱理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师范与非师范教学内容划分不明显,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单项轻综合、重单一轻多元的弊端。
一、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一)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全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出现得比较早,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成熟的教学模式,但伴随着基础教育积极改革的步伐,以此自足、不求创新、因果循环造成音乐教育理念陈旧、模式僵化。我们要认真思考研究,不断推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方法。目前有很多高等院校还是按照老的教学观念模式,已经出现与基础教育的要求脱节的现象,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高等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存的良好发展,因此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机地成为一体,既有共性也不失特性。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与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面向中专、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队伍,其教学特色在于培养音乐教学师资,具有师范性的功能。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的教学,是从感性上感悟体验,从理论上去认识把握音乐的本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非师范性音乐教育不同的是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即学到手、用得好、传下去,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一项学习。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影响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本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音乐教育改革以来,众多高等师范院校为弘扬民族文化,地方师范院校引入本土音乐资源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从而突出强调国民音乐教育、业余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作用日渐突出,促进群众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现阶段群众声乐文化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发展趋势。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归根结底要靠音乐文化人的队伍建设,依靠大众喜爱的、有影响力的、有高素质文化艺术修养的文艺工作者来组织建设,这就给高师声乐培养人才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给高师声乐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带来了考验,高素质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声乐专业技术,又能进行声乐艺术实践操作,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市场岗位的竞争。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在古代就有很高的成就,如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礼记·月记》中关于歌唱气息的运用、行腔、吐字以及情感抒发的记载;《诗经》将民歌汇集;屈原的《楚辞》;中国说唱音乐鼻祖《荀子·成相篇》等。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在不断改革,声乐教学不仅停留上个世纪20年代受欧洲文化影响,以美声方法演唱风格占据主要院校优势,洋为中用。声乐教学更好地借鉴了西方融合多元素的民族唱法,更多地融入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成多元共生的状态。声乐教学以独特的个性跟国际接轨,声乐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
声乐艺术虽不能通过具体的概念言语来形容,但可以结合听觉,是用声音与语言来表现音乐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感性透过理性的认识,有意义且科学地传递给他人,从而得到体会的学习过程。声乐教学也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音乐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法规等课程,约占总课时的33%;专业必修课包括14门课程,其中师范必修声乐、师范必修钢琴、师范选修主科、学校音乐教学论与教材教法、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名作赏析、和声、曲式等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4%;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7%;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素养类四个系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约占总课时的5%,文科学生至少应选修2学分自然科学系列的课程,其他学分可以任选课程修读,如意大利语、歌曲写作、音乐课件制作、教师技能、形体、论文写作等,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1%;实践环节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为必修学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6%。其一,公共课门类多,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觉得枯燥,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其二,占据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专业必修的设置虽然丰富,但是由于课程独立性强,学生很难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纵向贯通,比如曲式、和声、复调的学习为歌曲分析、声乐演唱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很难去将这些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其三,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更多的是对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的导论,提出的是教育的共性问题,并没有对声乐艺术的个性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如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分析、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的开设,理论基础课程的缺乏,学生毕业后只会弹、唱,却不懂如何教。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打破学科分割状态,注重学科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师声乐教学不单单是教唱,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理论性指导,声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够范唱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的能力,还要有声乐教学的能力以及根据音乐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娱乐实践发挥特性的能力。必须掌握大量的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力。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的几点思考
1.课堂发声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课堂大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发声,二是歌曲演唱。声乐是一门长期积累、不断练习的一个过程,考验培养学习者的耐心与毅力。发声对于初学声乐非常重要,有助于训练巩固发声肌体。由于现在高校低年级都是小组课,学生多,课堂练声时间匆忙,忽略了学生的发声时间,更侧重的是学生歌唱作品的完成,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好的歌唱习惯来源于基础,通过练声可以使发声的各个器官不断调节使之协调,更好地为歌唱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歌唱气息可以调节喉头的稳定,以更好地打开喉咙建立良好的声音位置。初学者更多的是靠教师的听觉感受及经验,巩固自己的声音位置,通过长期的学习可以自我总结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
3.教师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是对演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有很强的表现力,一种情感的抒发,体现人类精神、文化、情感的丰富世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具备范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歌曲乐谱的演奏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声乐专业的钢琴伴奏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考试或参加比赛时大都为学生相互伴奏,有利的是学生可以加强钢琴伴奏能力,但毕竟学生的弹奏能力参差不齐,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演唱技法程度也不如专业声乐教师,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演奏可以带动学生歌唱的情绪,因此音乐教育系声乐教师培养钢琴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运用高科技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科技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辅助声乐教学,数字化就是把电脑、投影、录像机、摄影机投入到教学课堂中,使原本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歌唱原理的本质,还能运用软件对歌唱作品分析数据,对完整的歌曲演唱进行数据分析,能够使歌唱完美化,加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5.培养适应实践的重要性
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检测方式,注重理论技能实践。在原有声乐考核的基础上增设小组唱、二重唱、表演唱、小型四声部合唱歌曲的能力考核标准,完善教育实习的规划体系,增加实习量,有针对性地建立自我实习档案。
(四)高等师范音乐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在当今高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师有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学科基础技能、自身专业修养、良好的师风师德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勤于参加社会实践跟上国家整体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等师范乐声乐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根据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声乐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前沿问题,加强自身艺术修养,与时俱进,以适应高师声乐艺术教育改革和培养新时期艺术教学人才的需求。
三、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声乐教学的发展要突出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相关文化的整合与融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以器乐、声音为在校主修必修科目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有个师范特色问题,师范类的声乐教学除发声,演唱训练外,还需有一定的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如声乐发声基础原理或者歌曲的音乐分析等,这样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性。
(二)声乐教学的题材要丰富,内容要具有全面性,侧重体现本土音乐文化
学生在接触演唱曲目上,不要像非师范声乐专业那样有严格的声部划分、音色划分,着重演唱某种风格的歌曲。要多听、多唱、多积累声乐作品,增强范唱能力。同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素材,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学生不仅在独唱中唱好,合唱中也要唱好。加强合唱、合奏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合唱中的一员,要如何组织进行训练,如何带动整体,同时学到指挥技巧、排练方法等,开拓思维,有创造力,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自我发挥。
21世纪,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培养的目标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单一的培养目标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多元的声乐文化蕴涵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学、人文科学等,使人们对声乐的审美有更深刻的认识。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声乐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将以就业为导向迎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行业领域需求,提高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发展是要紧跟大方向,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其掌握着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命脉,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瑞.高师声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悦平.新形势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构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4).
[5]王安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J].人民音乐,2012(6).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有规范标准的,不是作者瞎编乱造的写,文后参考文献提供的信息是要可以查阅到的,这样可以方便读者在对论文进行研读时核查。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蒙桂生.从了解价值入手,让学生爱上音乐课[J].基础教育研究.2011(14)
[2]马婧.浅谈音乐课实施创新教学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06)
[3]范子泉.河南温县司马懿得胜鼓调查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4]何宇鹏.河南新乡“中州大鼓”的调查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5]韩晓娜.唐宋曲子词的音乐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6]朱亚楠.河南项城“官会响锣”的考察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7]刘沛着.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曹理,何工着.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扎西娜姆.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6)
[10]程红红.让教师在音乐中作为,让学生在音乐中有所为--重返音乐课堂教学引发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1(30)
[11]李向峰.引趣、激趣、增趣--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三步曲[J].黄河之声.2011(02)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付娜.儿童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王扬扬.唐代教坊考述[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王珣.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4]汪怡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中央音乐学院2014
[5]张倩.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河南师范大学2011
[6]杜化丽.《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7]刘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
[8]李建荣.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9]桑玉婷.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石惟正着.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李法桢.马克·贝雷依访谈录[J].歌唱艺术.2012(11)
[3]满新颖.“抠查”前进一小步,中国声乐就能迈出一大步吗?--谈我所认识的艺术指导这个行当[J].歌唱艺术.2011(11)
[4]张晋伟,邓江.针对性的元音练习对歌唱的意义[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5]王德才.面罩唱法在歌唱中的运用[J].民族音乐.2011(03)
[6]朱敬修.中西文化交融的新尝试--中国河南版《爱的甘醇》观后[J].人民音乐.2011(01)
[7]唐琳编着.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8]马晶晶.对河北省理工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9
[9]李佳烜.音乐教育三位一体合力发展模式[D].上海音乐学院2009
[10]丁允笛.传统声乐艺术中“善歌者”的人文阐述及当代反思[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1]吕佳音.欧洲歌剧中女中音角色创作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2]张玉.怀梆唱腔艺术及其流派的考察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3]李曼.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声乐;研究生;音乐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34-02
研究生教育的职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我国面临高等教育的变革,对研究生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如今我国许多专业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和一些综合院校的音乐系,都非常重视研究生发展的综合性培养。开设了很多类型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学习发展,于此同时实行学分制,比如课程学分、创新学分、实践学分等,以此鼓励学生不只学习课程理论知识,且兼具综合能力素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作为音乐类声乐专业研究生,应该达到高级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与国际化教育接轨。
所谓综合素质,是指人具有的学识、才气、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特长等综合条件,也称综合能力。而音乐综合素质,是指音乐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技能、音乐学理论知识、音乐综合能力。专业技能比如声乐、钢琴等;音乐学理论知识比如音乐史、乐理和声等;音乐综合能力比如作品分析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实践能力、音乐研究能力等。那么作为音乐专业领域内的声乐类研究生应具备怎样的音乐综合素质呢,怎样做才能培养较好的专业技能和相关音乐综合能力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声乐研究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作为声乐方向研究生,唱功是其专业的长项,也是检验声乐学习最直观的标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比本科阶段的学习,首先是要对发声机能状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比如呼吸机能的力度调控、声区的扩展贯通、音色音量变化的控制等,从而进一步演唱中外不同风格类型的歌曲,完成不同难度的歌曲作品,扩大作品演唱范围,达到精唱与泛唱曲目质与量的双重要求。于此基础之上将歌唱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将歌唱技能运用于不同类型歌曲的演唱中,正确诠释作品风格、塑造艺术形象,声情并茂地表演歌曲内涵。这是作为声乐方向研究生应该研究的内容和具备的能力。
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培养系统高效的研究学习能力,规范学习方式,提高交流合作、独立思考解决声乐问题的能力。声乐类研究生首先要明确教学大纲所提的要求,了解各个学期训练的内容以及任务。以一年级声乐研究生为例,应强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而不是急于完成大的声乐作品,因此应该多听范唱,随堂记录每周一对一声乐专业课、声乐理论课程、声乐讲座、声乐小组课等学习内容,强化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辨别声音正误与纠正错误发声的能力;同时重视声乐技法的基本练习,比如发声练习(呼吸、音阶、琶音、连音、跳音)和练声曲(意大利作曲家孔空编写的高、中、低声部练声曲),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练唱中外古典艺术歌曲为主,打磨声音,加强呼吸与中声区的练习。每学期划分泛唱与精唱歌曲,泛唱曲目每周一至两首,目的是广泛了解歌曲和音乐风格,积累声乐演唱作品,提高视唱歌曲的能力;精唱曲目从泛唱曲目中筛选,每学期四至六首,每首歌曲需逐字逐句反复练习,使歌唱技术娴熟,能较完整地诠释作品,达到一定的水准。
二、声乐研究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声乐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又涉及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原理。因此作为声乐方向研究生要具备语言能力、作品分析能力、鉴赏能力、钢琴伴奏能力、表演能力、研究能力等。
(一)语言能力的培养
声乐语言能力是歌唱者对歌曲歌词的诠释,包括读音的标准、语言风格的体现、歌词内容的表达。
培养声乐语言能力首先是对声乐作品的歌词进行分类。一方面是中国歌曲,包括古典诗词歌曲、各地民歌、创作艺术歌曲与歌剧,应当对我们母语的语音、语义、咬字归韵更加精准;另一方面是外国歌曲,包括古典艺术歌(德、奥、意等)和歌剧作品,这类声乐作品应掌握正确的歌词语言读音,发音和拼读要标准,通过多听范读,掌握基本拼读规则,培养语感。此外还应尽可能多的掌握几种歌唱语言,无论是训练语言能力还是帮助我们欣赏声乐作品或者作语言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作品分析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不同歌唱家对同一首歌曲的演唱处理会不同,原因就在于其对歌曲的理解不同,而理解不同则是对作品构造的分析具有不同能力。作品分析就是对音乐各要素的解析,如何培养较全面的分析能力,也是培养声乐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问题。
声乐类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仅要涉猎各门专业理论课内容,阅读积累大量中外文献材料,还要学会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答声乐作品。分析一首歌曲,首先是了解作品的音乐文化背景,了解作曲家、词作者及其作品创作的时期,历史政治背景;然后仔细读谱分析,大至曲式调式、织体和声,小至休止符、连音线、表情术语、速度力度记号等,明白歌谱上所有记号的含义和用法;同时根据歌曲风格进行分类(艺术歌曲、咏叹调、民歌等),确定作品的情绪基调,透彻理解歌词;最后分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人物情感以及作品的音乐思想。通过这样系统全面的学习在提高读谱效率的同时提高作品分析能力。
(三)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艺术虽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着内在的规范与认可度。内在规范指的是音乐技艺与原理等的正确性与准确性,认可度是音乐评价与认同。声乐学习的基础是辨别声音的正误、培养正确的声乐鉴赏能力,而后更重要的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从而去感受、学习、评价歌唱家对音乐作品的诠释。
音乐鉴赏能力是一种音乐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一种审美能力,需要提高艺术修养、扩大音乐视野、拓宽知识储备、更新审美观念。艺术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比如欣赏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等,可以通过内在的感知逐渐培养较高情趣的艺术审美能力,学习艺术的内化与释放。其次要欣赏大量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以及世界各国音乐家的演唱演奏会。通过多听,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真谛,训练较为敏锐的听辨能力;多看,学习音乐艺术的表达性,感受音乐作品在二度创作中的魅力;多比较,在同一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去比较、归纳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思考,思考音乐艺术的同一性、鉴别音乐艺术的差异性,将所闻所感转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赋于音乐作品之内。
(四)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
每一个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钢琴,而许多声乐毕业生也会从事声乐教学,钢琴伴奏就是声乐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项技能。国外的音乐学院,声乐课有专门的钢琴伴奏老师,被称为声乐生的“艺术指导”,而国内音乐学院对钢琴伴奏的重视度却远远不够。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很少有钢琴伴奏课,而大多数声乐小课的伴奏都是由声乐老师承担,属于弹唱教学。这就更加需要声乐类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
目前我们弹奏的声乐作品分为两种,正谱(五线谱)和简谱。在平时练习中应多弹正谱,首先训练识谱的速度和对键盘的熟练,其次正谱的配奏设计精致,和声织体有很美的音响效果,有助于唱者培养乐感。简谱伴奏,则可进行和弦连接的训练,准确弹奏每个调的调式音级和弦,于此尝试接触多种伴奏音型,并巧妙安排到歌曲中合适的位置,丰富伴奏音乐,填充演唱空隙。钢琴伴奏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水平以及自弹自唱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声乐类研究生自身和伴奏的能力。
(五)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家石惟正教授在书里曾经提到:“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在练习过程中,排练过程中或声乐教师备课中的实践。第二层实践是对社会观众的,即为观众演唱,使自己的或学生的演唱作用于社会。”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声乐艺术是表演的艺术也是舞台的艺术,而对于声乐类研究生来说最基础的部分是通过艺术实践去培养舞台心理调控能力,从而奠定音乐舞台表演能力。
国内外很多歌唱家都是通过“学校舞台――社会舞台――国际舞台”的过程成为家喻户晓的声乐艺术家,如我国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她通过参加各种大中小型表演与比赛的锻炼,从最初的对舞台的胆怯到在舞台上自由发挥,最终成为优秀的歌唱演员。对于我们声乐研究生而言,类似教学汇报演出、声乐小组课、音乐晚会和正规音乐会,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这里特别提出声乐小组课,这个平台是由导师带队组织所教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登上音乐厅演练。这种上课形式具有很多优势,一方面通过听其他同学的演唱,取长补短,帮助提高自身演唱水平;另一方面增加了舞台演唱经验,培养舞台临场心理调节能力,锻炼自己克服登台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从而逐步提高舞台表演。
(六)研究能力的培养
科研与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本质要求。艺术类研究生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太重视科研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恰好忽略了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忽略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最需要提高的能力。
作为声乐类研究生,首先要培养科研能力,在课程学习中,锻炼自主研究、探索、思考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多参与学术讨论、听取学术报告,在平时学习中思考研究课题,培养系统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在信息网上浏览获取前沿科研信息;再者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思考提出问题,并作读书笔记;最后是撰写学位论文,在课余时间定期阅览相关书刊杂志,从中归纳整理学习论文的写作方法。声乐类研究生对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现阶段主要是基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领悟,积累教学方法。类似课程观摩,注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效果,探究创新,再通过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培养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借鉴各国声乐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我国在发展声乐研究生教育中,也应该保有自己的特色。既能有美国教育概念的实用性又有德国教育概念的学术性,这正好是声乐类研究生专业技能与音乐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让声乐研究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任务,转变学习观念,更新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总之,培养声乐类研究生综合素质不仅是自我提升的需求、教育改革的倡导、新时代的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市场和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 汤雪耕.实用歌唱法[M].文光书店出版社,1950.
[3] 孙从音,等.读谱歌唱艺术[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
社,2006.
[4] 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 高誉.再谈声乐小组课[J].石家庄:大众文艺,2011(07).
[6] 李莉.声乐教师应努力提升钢琴伴奏水平[J].北京:中国音
乐教育,2010(08).
[7] 李晓艳.国外声乐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与分析[J].哈
尔滨:北方音乐,2011(05).
作者简介:
关键词: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针对高校音乐毕业生专业技能单一、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尽快适应工作等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来看,其根源就是长期以来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办学不同程度的受传统音乐专业办学模式的影响,基本的职业技能训练单一;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说,专业技能训练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不足,因此,音乐专业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工作。
1 “综合能力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立的目标与定位
为更好的做好音乐人才的培养工作、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增强毕业生适应工作的能力、提升音乐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我们结合云南特别是滇西地区高校办学与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实际,从2000年起就以“综合能力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为基点,注重音乐技术的综合训练、改革创新,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和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音乐五大能力(声乐演唱能力;键盘演奏、伴奏能力;自弹自唱能力;音乐教学组织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的综合培养,积极探索“以社会人才市场为目标,以素质培养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高音乐技术应用能力和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为主线”的“综合能力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0年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为“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云教高[2010]78号)。
2 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2.1 以“五大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综合能力型”音乐教育人才
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五大职能”(声乐演唱能力;键盘演奏、伴奏能力;自弹自唱能力;音乐教学组织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综合能力型”音乐教育人才。
2.2 推进课程改革,完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构建、培育和实施“一四四”课程体系建设工程。一个专业平台,指专业支撑课程: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中外音乐史欣赏、声乐、键盘、自弹自唱、音乐教学法、舞蹈、合唱指挥。四个专业主修方向: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专业个性,开设专业主课选修,实现音乐教育人才的一专多能。目前主科选修科目:声乐演唱、钢琴演奏、手风琴演奏、舞蹈编导。四个阶段:拓宽基础,在一、二年级注重文化和专业学科基础理论课和基础技能课的学习;强技能,音乐、舞蹈的基本技能训练,三年不断线,声乐、键盘专业个别课和专业小组课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重创新,在二、三年级实践专业课中强化音乐创造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训练;重实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与舞蹈实践相结合,加重专业课中的舞台实践分量。
(2)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特色课程。依托和发挥我院地处滇西的区位优势,针对云南省农村、山区艺术教育教学条件差、师资不足、中小学音乐课开不足、开不齐、效果有待提高等现状,从2000年起,引入民族乐器笛子进入高师课堂,随后逐年引进民乐师资,逐渐开设了笛子、古筝、琵琶、葫芦丝、巴乌和云南花灯等民族乐器和地方歌舞音乐等特色课程。此项改革自2005年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3)开设“自弹自唱”实验课程,积极探索音乐教育专业“主科”之路。自弹自唱是音乐教师和基层声乐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我们认为应该成为培养中小学教师和基层音乐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在云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2008年我们在云南省率先开设“自弹自唱”实验课程,积极探索音乐教育专业“主科”之路。经过三个学期的实验,取得良好效果。2010年我院承办了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的“云南省六所院校‘自弹自唱’课程任课教师培训班”,自弹自唱课程随后在云南省六所院校全面启动。(4)专业课程建设实行项目引领,狠抓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战略。根据我院地处边疆,教学基础条件薄弱与丰厚的民族音乐资源的矛盾,我们在扎实的做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与名校名师“结对子”,加强与国内名校、名师在师资培训、教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建立起边疆地区民族声乐人才培养通道,积极探索边疆地区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从中间接的学习名校名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我院声乐精品课程建设始于2005年校级立项建设,2007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为:云南省高职高专二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云高教[2007]48号)。声乐精品课程经过两年校级建设和近五年省级立项建设,得到了云南省业界众多音乐家、教育家,特别是得到了原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我院声乐精品课程建设去得了优异成绩,学生在校期间于2005年、2007年获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2008年云南省“金钟奖”、“孔雀奖”和(香港)国际艺术家音乐比赛、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大赛、2005年和2008年获云南省第一、第二届大学生文艺活动展演文艺节目大奖赛中均获金奖和一等奖,2008年我院学生和教师分别获中国教育部此项大赛独唱、声乐指导教师和论文比赛三等奖。出版了声乐理论专著两部、声乐精品课程建设补充教材一套、声乐学术论文70余篇,声乐精品课程建设找有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区工作的健康发展。
3 实验区建设工作以音乐教育省级特色专业和声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统筹谋划,各有侧重,整体推进,成效显著
“综合能力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展一切工作的平台,始终是建立在我院音乐教育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全盘谋划,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二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打破常规,改革创新,在课程设置方面,将中国民族乐器笛子、琵琶、葫芦丝、巴乌引进高校课堂,增设了“自弹自唱”课程,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个别课改为小组课与个别课相结合,还增加理论的内容,将传统的舞蹈基训课改为舞蹈课,学制由一年改为两年,并且推出了舞蹈专业辅修方向,实验中,在狠抓常规教育教学的基础上,狠抓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定期举行实验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示范课、公开课及学术讲座,定期举行实验区学生综合能力竞赛,全方位引领教师间相互学习,狠抓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启发学生树立“综合能力型”人才质量意识,引导学生“安心、耐心、细心、舒心”学习,刻苦训练,全方面营造和培养教与学“综合能力型”音乐人才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实验区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跨越式提升,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实验区各项工作均得以健康发展,以质量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渐渐的凸现。
参考文献:
[1]李艳芳.嗓音训练与歌唱技巧[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字:声乐教学改革 课程定位 课程内容特色 教学形式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6-4
一、有效的课程定位
面对新时期的到来,大到国家体系运行的改革小到校园内部的课程改革,紧张的节奏敦促着每位忙碌在一线的执教者在顺应新时展的同时,不断反思创新提出并推动时代前进的改革方案。而笔者认为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儿童发展”为核心。要求幼儿教师不仅具备歌唱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 ]
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综合能力很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等实践技能操作。声乐教学作为其中的子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演唱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在音乐生活中启发幼儿、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专业或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教学,由于其专业的自身特点,高职执教者更需要明确有效的课程定位:培养艺术综合素养较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谓艺术综合素养不仅只是会唱歌跳舞,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接受完三年高职教育后能够具有较好的音乐感知能力、节奏感知能力、音乐解读能力、音乐作品处理能力、音乐分析能力、音乐演奏表演能力;并且能将这种艺术素养灵活运用于幼儿教学,激发幼儿的音乐感知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特色课程内容的挖掘
立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声乐课的课程定位,必须科学合理的调整课程内容的安排,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提供具有一定实用性和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下面笔者从演唱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音乐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两方面讨论学前声乐教学课程内容的把握。
演唱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课程定位:培养具有综合艺术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打破以往的强调歌唱专业技巧的传统观念,可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歌唱技巧上的有关要求,从音乐欣赏、声乐、视唱以及钢琴弹奏等相关课程中提炼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简单的发声技巧基础上提高视唱和范唱能力,并且能够对简单的儿童歌曲作品进行准确的音乐理解与处理。
与此同时,学前声乐教学中教材质量的参差不齐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面对此现状任课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以及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以及音乐教材内容,为学生选择经典声乐作品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挖掘当下优秀的音乐作品。例如在儿童歌曲的选择上,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教材上有限的声乐作品,而需要对教材进行纵向的解读和横向的挖掘,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教材中有一首汉乐府时期的儿童声乐作品《江南》,在讲授到此首作品时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横向的延伸,引申出了谷建芬老师于2004年所创立的古诗儿歌系列《新学堂歌》。古诗与儿歌相结合的音乐创作形式很好的将国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使得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因此我通过演唱、表演、欣赏等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综合艺术能力。
音乐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
声乐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幼儿园同步,因此声乐教学的课程内容不能仅停留在“唱”上,更需要关注在如何“教”上。科学的音乐教学设计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基本音乐教学设计环节的掌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在歌唱课上通过情景设计等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等音乐实践教学内容都是需要执教者在日常的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内容。
三、特色教学形式的运用
丰富教学内容的挖掘注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打破传统老师教学生唱的单一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定位于学生本身,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学前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根据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就目前的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歌曲表演唱的展示以及学生弹唱能力的强化两方面丰富教学形式。
歌曲表演唱的展示
所谓歌曲表演唱是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以简单、形象的基本动作、姿态和在对歌曲理解基础上的自然表情对歌曲内容和音乐形象为表达,以唱为主,动作表演为辅的表演唱运用在幼儿歌曲上尤为合适。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表演唱”的展示安排在布置作业和回课环节上,学生在学会一首声乐作品后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随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把握加入简单的音乐伴奏、舞蹈等形式再次充实表现音乐作品。在此期间,学生们在查阅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编排创作,采用不同的形式完成作品,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当然“回课”环节的表演唱环节并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在每节课5-8人的表演唱回课后,教师和学生会对这几位同学的表演进行点评,在实际教学中,我会设置“小小评论家”环节,让学生们评出他们心目中表演的前三名同学并说明评论的依据;与此同时,我还会将同学们推举出来的第一名以“小小幼儿教师”的身份请上讲台让她教同学们自己编排的表演唱,在课堂上短暂的体验教师的角色,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弹唱形式的融入
如果说表演唱是与舞蹈课程的结合,那么弹唱形式便是声乐课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融合。
幼儿园的真实教学多以幼儿歌曲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弹唱能力,因此弹唱形式的融入也是声乐教学特有的教学形式。但考虑到学生自身素质与课程安排的设置,弹唱形式的教学模式通常应该放在第三、第四学期。当学生们经过第一、二学期的钢琴即兴伴奏学习、声乐学习以及乐理视唱等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后,在教学形式中加入学生“弹唱”环节的设置,学生通过对旋律进行不同伴奏音型的编配进行演奏演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能够学生的音乐实践中打通他们对课程的深入认识。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8
【关键词】学前声乐教学 生源特征 课程模式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45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特征分析
高职学院的大学生经过十余年的知识积累,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迅速发展,并达到最佳状态,其认知达到相对成熟水平,并具备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然而,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入学前不需要进行专业的音乐技能面试,音乐基础非常薄弱,因此入学零基础的现象越发明显。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近90%的入学新生都有比较严重的音准问题,而具备基础音乐知识的学生不到5%。这些普通高中学生,对音乐的接触仅仅局限于高中时期少之又少的音乐课,因此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音乐理论的认知能力非常差。据笔者调查而知,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习声乐是什么概念,而他们通常认为的唱歌是把一首歌在不跑调的情况下唱下来即可,学生对于专业声乐作品和儿歌作品更是知之甚少,对于声乐演唱过程中的音准节奏问题、体态问题、呼吸问题、共鸣问题、咬字问题、等更是闻所未闻。
与此同时,更严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问题。高职学前教学的学生习惯了在高中时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突然进入大学学习环境、课程设置、上课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能快速适应这一变化的学生少之又少。众所周知,声乐专业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而是需要课下大量的感悟与练习方可有所提高。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实践的自觉性,并且自己练习与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学习进度非常之慢,出现上台表演紧张、跑调、节奏不稳、无法恰当表现音乐,最终对声乐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在充分认识分析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的生源特点后,更应该根据这一特点调整教学,优化教学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学前声乐教学课程目标与内容的不明确性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向幼儿园输送专业人才。据笔者调查得知许多一线的职教教师虽然明白这一培养目标,但在真正地教学中依然延续自己多年教授音乐表演专业的教授方式,以歌曲演唱、舞台表演为培养目标。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忽略了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而且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不相符合;高要求的发声方法以及单一专业歌曲的学唱不仅使那些连音乐旋律都唱不准的学生望而却步,而且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萌发厌学情绪。
因此,真正地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的标准不但要学习声乐演唱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教唱的能力。以讲课能力、示范能力、教育教学法及专业基本功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性必然带来教学内容的模糊。传统的学前教学声乐课上仅分为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两种,并以此为重要内容;儿童歌曲的学唱不仅曲目陈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一带而过,会唱即可。这样教学内容的安排严重背离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初衷,如此培养的学生不明白儿童歌曲演唱的系统方法、不了解传授幼儿歌曲的教学方法等等。因此,任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增减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培养幼师演唱和教学能力的课程内容。
三、学前声乐教学“集体课”式的课程模式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受到社会青睐,近些年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在有限的师资力量与有限的声乐教学课时要求下,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通常采用“集体课”授课模式。而这种存在争议的授课模式必然存在其优缺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一般为2课时90分钟。集体课的授课方式不明思议就是“齐唱”。虽然齐唱的方式能克服很多新生演唱时的紧张心理,并且可以省略基础性的理论发生方法讲解的次数,提高声乐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却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和课堂管理。
声乐课教学有别于文化课的集体式授课,每位学生的嗓音条件不一,基础条件不一,感悟音乐能力不一,而在现实集体课的教学中不仅教师听不到每位同学的声音,很难分辨每个学生歌唱时存在的问题;而且在齐唱环境下学生自己也无法听到自己的声音,也就无法做出有效的调整和改正。因此往往出现的情况便是,齐唱时似乎每位学生都有能力比较完整的演绎歌曲,但逐个表演时缺悬殊极大。因此,笔者认为声乐课课程设置中,连续两年半的声乐课若都以“集体课”的方式授课最终学生们的收获将会少之又少。
综上所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只有正面清晰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形势下的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幼儿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8.
论文摘要:文章就边疆地区高校民族声乐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声乐训练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结合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对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观和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教学规律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声乐教育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云教研[2007]11号)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摘 要: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已在全球盛行。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
>> 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高校设计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对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分析 高校《Photoshop图像处理》公选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高校科技论文撰写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在高校中应用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校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 运用翻转教学模式推动高校课堂教学革新 高校翻转课堂模式有效教学研究 浅谈高校音乐技能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音乐课堂中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研究 高校体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借助翻转课堂实现高校教学模式改革 翻转课堂带给高校课堂教学的启迪 浅析高校翻转课堂中师生合作新模式 基于SNS的高校远程翻转课堂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5-06].http:///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_3.shtml.
[5]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本文为2015年宿迁学院院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媒体时代翻转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学生视角”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 双向选择 师生配置方案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声乐歌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声乐课一般是贯穿始终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及创作歌曲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课上不能范唱是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
第二、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三分之二为声乐主修考入大学,声乐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整体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二分之一来自于我国广大农村,将来他们的绝大部分也将回到农村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农村尤其是在山区音乐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下,声乐歌唱能力是上好音乐课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第三、高师声乐课教学一直沿用音乐院校的模式,无论就教材使用、授课方式、课时安排以及师生配置方式,均已沿用十几年,暴露出一些不足。就我系的情况来看,尤其在师生配置方式上,我系的分配方式是新生入学后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分至各教师进行小课教学直至毕业,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这种配置方式有以下几种不足:
1、这种师生分配方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声乐课不同于理论大课,属于技能小课,授课过程以师生一对一方式为主。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无论在歌唱方法,技能技巧,教学方法手段,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小课教学由于师生之间的频繁交流更为突出。声乐课教学中,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是否认可,是能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在小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个性品质决定着是否能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制约学生歌唱能力的发展及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利用这种差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声乐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环节。
2、这种师生配置方式,不利于形成一个竞争的、有活力的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搭配的相对稳定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这种搭配过于稳定就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高师音乐教育自八十年代后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师资质量比过去也有显著提高,但绝大部分师资脱胎于应试教育的旧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老化,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客观存在的。师生搭配过于稳定,无形之中助长了某些个别教师在专业上不求上进,出现吃老本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挫伤。长此以往,教师没有危机意识,不必担心无课可上,无学生可教,学生的歌唱水平无显著提高,彼此之间可比性不大。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逐渐涣散缺乏活力,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这种配置方式不利于高师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不利于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长远利益。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一个单位不断发展的动力。师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无法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从而影响了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师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音乐师资提出了全新的质量标准。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更为重要。
2001年7月,在音乐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声乐教研室迈出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在师生配置上实行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情况选择学生。双选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双选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声乐教研室分配至各教师名下学习,在第一学年期末考试后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对每一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有一个普遍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歌唱水平,声音条件,学习态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这样双向选择就更具可比性,目的性。在双选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私下游说学生或干预学生的选择。
第二步 在系领导的安排下,由系办公室组织学生依照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双选。班主任,辅导员要认真细致作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提示学生要把握机会,慎重选择。后由办公室统一发放填写双向选择志愿表。志愿表分三个志愿,依次填写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的姓名,填报完毕后由系办公室统计并存档。
第三步 由声乐教研室组织选择学生。根据办公室的统计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选择一般以学生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依据,若第一志愿教师课时已满可顺延到第二志愿教师,第二志愿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脱拒收学生,更不能因学生选择其他教师而打击报复。新的师生搭配形成后直至学生毕业,原则上不在改变。
自2001年实施双选已近三年,第一届实施双选的2000级本科班今年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目前的全系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声乐教学情况看,双选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双选的功效:
第一 双选激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创了全系良好工作作风新局面。过去,小课教师迟到,早退,上课时间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课上聊天、接打电话,范唱少,把声乐课简化为唱歌课,诸如此类的消极授课并不少见。自实施双选之后,以上现象基本已杜绝。教师们绞尽脑汁,用丰富多变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改变过去单一的小课方式,辅之以理论课,实践课,观摩课,集体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还积极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益友,是相互切磋专业的同行。可以说,双选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带动全系的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 双选转变了全系的学习氛围,坚定了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声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是依靠声情并茂的歌唱来构建艺术形象的听觉艺术。美妙的声音依靠的不仅是高超的歌唱技巧,气息控制能力,歌唱者对音乐的准确把握,对音乐形象的恰当表现及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都对艺术的歌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师声乐学生由于入学前声乐学习急于求成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歌唱习惯,这些习惯需要在课上耐心细致的纠正并重新建立起正确的歌唱习惯。在这里教师的工作态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使学生树立起歌唱的自信身心解放的投入歌唱?双选充分改善了学生的上课环境,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下进行。教师的教学由模式化转为个性化,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化,教师的角色由简单的施教者转化为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的双重角色。师生之间加强了互动,信息相互交流反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声乐课不再是枯燥的发声练习,作品演唱,而是融情感,技巧,艺术,表演以及思想道德意志培养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为艺术的创造者。歌唱能力,表现能力的逐步提高激励着学生更主动积极的学习。
第三 双选增强了技能课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声乐艺术是不断发展的艺术,无论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曾经被高校拒之门外的通俗唱法,其歌唱方法,艺术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竞争的观念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也对教育领域产生很大的冲击,各高校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系教师努力调整教育思路,更新教育理念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培养出使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创造精神的新世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众所周知,学术理论水平较低是高师技能课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制约整体师资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为先天文化素质营养不足。其二也是主要原因,后天努力不够。这样在对作品的理解处理就会比较肤浅和表面化,很难挖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对教学实践缺乏理论化,概括化,深刻化,从而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双选之后,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大量音乐论著,撰写学术论文以提高自身的学术理论水平。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多次自费赴京观摩专家演唱教学,以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目前声乐教研室有五名年轻教师在读音乐理论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
民族声乐以民族审美为基础,以民族语言为素材来展现民族音乐风格,是一种用以表达民族感情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的艺术形式,民族声乐的发展之路受到我国音乐界的广泛关注。艺术学校是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平台,应该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改革,促进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声乐人才。
一、当前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优点与不足
(一)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教育的优点
1.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西方美声唱法有一些值得民族声乐借鉴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要求喉头位置稳定、气息深厚;充分发挥腔体泛音;发声较自由;音色优美;音域较宽;声区过渡较为平滑等等。借鉴这类训练方法,不仅能够丰富我国的声乐唱法,还能弥补传统唱法的不足,补充民族声乐在演唱技巧、声音铸造等方面的不足。
2.注重吐字与发声方法的结合。传统的民族声乐,非常注重语言的清晰与准确。尤其是在戏曲中,十分讲究“字正腔圆”。西方唱法引入时,常常出现吐字不清、发声不委婉的问题,但是经过中国音乐人的不断探索,新唱法出现,最终解决吐字与声音相结合的问题。
(二)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不足
1.生源质量下降,教育模式“趋同化”严重。经过多年的音乐教学,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的民族声乐人才,而近年来,艺术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生源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来,艺术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出现了“模式化”现象,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对共性的塑造,忽视了对个性的培养,导致了“千人一面”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艺术院校的民族声乐教育中多强调技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这就导致了声乐教学模式过于统一,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2.模仿现象严重。歌唱明星名利双收,音乐学校的学生越来越乐于模仿明星声音,将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仅仅致力于成为某位明星的模仿者,就会丧失自己的个性。所以,艺术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时,不仅要强调共性,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尽最大的可能“因材施教”。
二、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原生态民歌
1.可以将原生态歌手聘为声乐教师。现在的艺术院校中,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一般是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民歌的旋律、风格、吐字等的把握可能稍显不足。相对而言,原生态歌手在这一方面具有优势,在演唱中,能够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也体现出地域性特点。将生态歌手聘为声乐教师,不仅会扩展教学内容,还能为学生提供了与民族民间唱法亲密接触的机会。
2.招收擅长演唱原生态民歌的学生。这些学生成长于民族聚居区或偏远山区,长期与原生态的民歌接触,他们继承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基因,也在生活中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创造。这些学生进入学校后,应该为其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以保持其自身特色。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音乐史、乐谱和演唱知识的教育。
(二)改革民族声乐教材,优化课程设置
1.调整艺校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较多艺术院校使用的教材是曲谱,却没有将经典的音响、音像材料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所以,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摆脱曲谱的局限,大量补充经典音响、音像材料和图片材料教材。其次,应丰富理论教材,理论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应包括人体发声原理、发生器官结构、发声器官性能等,还要包括代表不同审美观念与风格的歌唱方法,可以是基本唱法,也可以是特性唱法。此外,还要介绍歌曲的二度创作概念、创作原则与方法、论文的写作方法等。这样,学生就能从视觉、听觉、感性和理性等方面吸取全面的营养。
2.在课程设置方面调整民族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加少数民族音乐的分量,引进各种类型的民族声乐。其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针对民族声乐专业的特点,开设民族声乐课,不仅要注重对世界民族声乐的研究,还要特别关注东方民族声乐。另外,从事民族声乐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声乐知识与声乐技能,还要对历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一定的了解。
(三)健全音乐学知识结构
声乐要表达出一种美感,不仅有赖于一定的技巧,还要求演唱者体会出音乐中的韵味。所以,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发声技巧,还要深入民族生活中,对民歌源地的民俗风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民族声乐教学应该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理论上、技巧上都要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全面的民族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萍.如何构建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J].民族艺术研究,2010,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