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管类专业论文

经管类专业论文

时间:2022-05-13 21:1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管类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管类专业论文

第1篇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著,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的情形,计量经济学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第2篇

论文关键词:

 

一、调查设计的背景和思路

从近几年经管类专业就业情况看,社会对管理类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该类人才的短缺问题逐年显现,我国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相继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开设对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所从事的职业以及经济管理工作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经管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有:

1.较为扎实的经管类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2.较强的经济市场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具有经济管理的业务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运用信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赢得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

3.较为全面的企业管理素质。包括具有较好的内在修养、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谈吐和礼仪。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本文以甘肃省某大学经管类专业2006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率为97%。了解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进而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1.专业知识技能方面

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正如西方学者恩德尔斯(Enders)所言“专业人员和专家在社会中正在变成更为重要和有影响的群体”。[1]从表1看出,40.4%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较强;而接近50%的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均一般;甚至有70%的认为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一般,62.8%的认为掌握专业知识一般。

表1 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自评表(%)

 

专业知识技能项目

很强

较强

一般

较差

很差

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4.0

19.3

70.0

6.3

.4

专业意识

7.6

40.4

46.2

5.4

.4

掌握专业知识

4.0

22.4

62.8

10.3

.4

专业技能

9.9

31.8

48.0

第3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作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起点的选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过大或空乏

部分学生在选题时非常盲目,不能判断题目是否过大,应怎样去缩小选题。如每年都有学生选择我国货代企业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等题目,这类论文题目过大,最终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

2、选题陈旧无新意

从专业题目汇总来看,学生热衷选择讨论了很久的题目,因为学生自己能力有限,又不愿意花过多精力在毕业论文上,所以文献资料丰富的题目成为首选。

3、理论性选题偏多

由于经管类学生论文固有的特点以文字表述为主,而理论性文章相关资料无需实际调研容易取得,结果就是过于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堆砌成文,容易造成论文内容雷同,质量不高。

二、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共性方面,从参与毕业论文的主体进行分析。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1)思想上重视不够

有的毕业生缺乏对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与就业关系不大能通过即可,论文质量高低无所谓,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导致选题比较随意。

(2)时间分配上存在矛盾

以我校为例,目前我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启动时间是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上报毕业论文计划即题目大致在12月中旬,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准备考研、求职或实习过程中,由于远郊办学学生基本已退宿离校,因此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选题方面更多体现了学生的主观意识。

(3)能力不足的制约

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分析处理问题,也缺乏创新能力,对于专业热点问题把握不住或驾驭不了,只能选择资料收集容易、内容大而空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2、教师的主导作用受限

(1)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考核以数量为主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对论文质量的考核比数量的考核更为复杂也难以操作,因此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只偏重数量的考核,按指导学生数量来计算工作量,后果就是部分指导教师只关注指导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当然更不关心学生的选题。

(2)师生比制约导致指导作用限制

近年来,随着经管类专业连续扩招,导致生师比过高,通常一个教师每批要指导8- 10名学生,学生人数过多造成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平均时间减少,而教师自身教学工作量大,还要兼顾科研工作或自我充实等,致使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明显偏少,对学生论文选题放任或者把关不言的情况增加。

三、本科毕业论文中对选题的指导实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必须是在教师和学生充分配合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指导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加深了解,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分类指导。结合专业热点、兴趣专长和实践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帮助学生进行选题。

(1) 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实际指导论文选题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方面专业热点问题有兴趣,其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能满足要求,这样的选题就容易写出比较好的论文。如有学生在选题之前跟笔者的沟通中提到对供应链金融问题感兴趣,通常此类问题对物流专业学生来说研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当了解到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比较熟悉,同时在拍拍贷有过比较成功的实践经历,因此建议可适当缩小范围对电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最终该学生论文通过对电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的研究,参考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进行了融资业务设计和电商金融系统设计,并构思了未来电商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合作模式和业务形态,答辩时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优秀论文。

(2)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选题指导

有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已经有过暑期实践或者正进行的实习工作,通常笔者鼓励学生把毕业论文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当然直接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与论文结合相对较容易,如有学生在制造企业的采购部门实习,在选择时就以《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某新资企业JIT采购的分析和优化》作为论文题目,以具体企业实际操作出发,从物料管理、JIT采购具体的实施、采购流程等方面作为分析切入点,着眼于当前的运营流程的改善和未来的组织系统架构,制定了一套OEM公司JIT采购方面可以选择和借鉴的系统方法。有时候学生实习岗位与物流没有直接关系,笔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启发学生发现工作与物流的切入点,如有学生实习岗位是质量管理,经过多次沟通,最终确定的题目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企业物流改进研究》,论文从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物流两者的关系入手,剖析制造型企业在物流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某某电机制造企业为例,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该企业在物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这些贴近实践的选题再加之学生后期的努力,最终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赫连志巍.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点选取与对策.教学研究,2007(3)

第4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62-02

1999 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得到空前发展,本科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完成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2006)》显示,全国 600 多所本科院校中有 500 多所开设了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形成了“校校办经管”的格局[1]。

上述格局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对经济管理人才需求急剧增加的结果。从知识理论来看,经管类专业知识内隐的成分比较大,如何使内隐知识显性化,实践教学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据现有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统计结果,90%以上的企业强调经管类人才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更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调整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甘肃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把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位,以“加强基础实践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为探索形成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参考借鉴国内外教学研究成果,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和学科需求,对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进行适度的重组和调整,对教学内容适度扩充与删减,逐步形成适用于农业院校经管类学生开展创新教育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系。学院于2009年、2012年全面调整修改了经济学、金融学、农业经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基地班、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六个本科招生专业的教学计划,确定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序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时段,从新生入校开始,即着手理论学习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的培养,为进一步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习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本科四年不间断的,和课堂教学并列、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达到培养目标提供了保证。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特色的“1+3+3”模式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图1),即1个全方位实践创新平台;“3个层次”,即基础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和创新实践层;“3个梯度”,即课内实践、课外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

图1实验教学体系框架

经管类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既和学校整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呼应,又结合经管类专业发展实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在学校统一实践教学体系指导下的探索成果,它把长期以来,经管类专业零散的、分割的实践教学整合为一体,形成了合理的、完整的、系统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特点来看,实践教学应该包括学生课堂内外的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一切活动[2]。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训、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5个一级子系统,基本技能训练等17个二级子系统,如表1所示。

表1实践教学体系子系统

三、开展竞争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工程体系,大力支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

为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的长效运行,学校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协同机制和长效机制,构建竞争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了保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切实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确保创新实践学分的真实价值,学院在严格贯彻学校SRTP项目管理办法的同时,形成了以《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管理实施细则》、《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学分认定条例》等为核心的制度、条件保障、运行管理体系。在SRTP选题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进行选题,学院组织教师对选题的新颖性、创新性进行把关,引领学生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和动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学院严格执行SRTP中期考核和结题工作。

构建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市场营销实训大赛、ERP模拟沙盘创业大赛、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为辅助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工程体系、经费保障体系、管理体制、奖励体制和创新学分认证体系,大力支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等创新实践活动。

四、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引进,创造有利于师资培养与使用的环境与条件,坚持青年导师培养制度,通过业务培训、专业进修、学术交流、具体业务探讨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实验室目前购置ERP企业模拟沙盘等教学软件20件(套),实验开出率达到100%。为保证实验室开放的稳定化、业务化和标准化运行及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实验教学中开放对象不仅仅面向校内和院内的师生,更加注重面向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体。在开放内容上,主要提出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传承四个层次。

在校外实践基地专项建设中,紧密依托学科优势和杰出校友,促进校外实践基地的拓展、稳定、共享。已建立稳定校外教学基地12个,校内基地5个,设立市场营销专业“莫高班”,为大学生创新教育工程实施提供物质与条件支持。

五、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课堂教学从案例入手,生动活泼地引导学生结合理论,了解和把握经济管理实践的现状和前沿,并通过一系列包括实训、实验、实习、课程论文的撰写、SRTP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训练,全面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经济活动实际问题、科学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创新、实践的能力。

近年来,学生连续几届参加世华财讯、财讯.COM联合举办的第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参加“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获得了甘肃赛区总决赛亚军;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组委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获得了甘肃赛区亚军,西部区半决赛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2011年取得了甘肃省本科赛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011年参加由共青团甘肃省委、省教育厅、省科协和省学联联合主办,兰州大学承办的“动感地带”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暨作品展示活动,入围终审决赛的4件作品《兰州市大学生家教市场调查报告》获得一等奖,《农户借贷行为研究》和《高校学生评教结果影响因素的调查》获得二等奖,《皋兰县什川镇泥湾村甜瓜供销链成本收益调查分析》获得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姚永鹏.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43).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收稿日期:2013-12-29

第5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87-02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方式急需转变,各级各类教育开始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把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部已于2015年实施了一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地区和学校,引导一批非研究型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在此背景下,研究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目前很多经管专业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然而究竟具备什么样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水平才算创新型应用人才,学校自己也含糊不清。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重理论科学传授轻实践应用的传统教育思想仍普遍存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通常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体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从而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院校经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跟不上时代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一是课程体系缺乏应用性特色。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上照抄部委或重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过程中没有结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也没有考虑自身办学特色,从而导致课程结构体系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匹配。二是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实践教学。理论课时较多,实践课时偏少,仅有的几次模拟实训、学位见习和毕业实习均因掌握的实践资源少或分散进行而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学生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大多数经管专业已逐步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经费、管理、考核等实际问题而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没有真正应用于实际。一是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必备的实践教学资源和设备缺乏;二是实践教学管理不完善,没有严格的监督体制,评价体系不明确,考核办法不规范。

(四)双师型教师不足

当前,许多地方院校的经管类专业缺乏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结构不合理,出现年轻教师偏多、高学历教师较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等现象。经管类绝大多数教师基本上从校门到校门、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实际从业经验或实践培训经历,缺乏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入沟通与接触,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到企业进行具体实践,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二、国外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1.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双元,指学校和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两个场所,学校传授与职业有关的知识,企业培训职业技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

2.澳大利亚TAFE模式。TAFE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缩写,指技术教育与培训,它提供的课程大多是教育决策单位和工商企业界共同设计的,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就业为导向,能够提供学生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TAFE采用小班制,平均每班15―30名学生,教学方法常采取讨论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是实践工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3.英国“工读交替”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称“三明治”模式。学生一年级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二年级学习专业方向基础课;三年级到企业进行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四年级再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完成毕业设计。该模式通过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企业实践学习相互轮替的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国外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型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发达国家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地方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是重视教师科W研究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师的讨论与交流。二是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和校外企业见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利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关注模拟实训锻炼及校外见习、实习实践,为学生开拓“学思结合,学用结合”渠道。三是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三、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建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呈现了一系列不利于有效实施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障碍,需打破传统培养思想,突破现有培养瓶颈,构建以“创新”为特征,以“应用”为目标的“1244”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地讲是一体两翼、四模块、四平台,以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教学为载体,以能力培养模块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一)一体两翼

“一体两翼”是指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为主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两翼。其中,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是目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途径,理论教学包含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和前沿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包括基本实验技能训练阶段、专业基本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它们有机结合、相互衔接。

图1 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1244”培养模式

(二)四模块

“四模块”是指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内容模块,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四模块的设计遵循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紧密衔接、分层递进,共同构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内容体系。(1)综合素质培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课程设置含军事训练、生产劳动、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外语听说读写应用能力、口才辩论和演讲等。(2)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经管类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含经管类专业基础知识、财经写作、社会调查分析、应用统计软件的使用、网页制作与处理等。(3)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含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论文、毕业论文、ERP综合模拟实训、见习、毕业实习、职业(岗位)技能竞赛等。(4)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科技发明设计、创业模拟运营、创业设计大赛、学科(专业)竞赛活动等。

(三)四平台

“四平台”是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保障,也是人才培养的依托。(1)校内知识创新平台。主要培养学生实践精神与科学研究精神,包括学生创办的创新社团、学生申请的创新课题、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创新方案设计大赛、暑期“三下乡”活动等。(2)校内大学生的创业平台。主要鼓励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该平台是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试验田”,经过该“试验田”培育出来的“准老板”、“准职业经理人”,将来极可能发展成为商界精英。(3)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包括经管类实验室、校办企业、教师创办的研究所或咨询公司等。(4)产学研合作平台。用于检验其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指在生产、科研、教学等方面开展的多层次校企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美丽,杨健全.国内外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14,(12):95-96.

[2] 莫旋,何青.地方高校管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2016,(3):173-174.

第6篇

关键词: 经管类 研究生 学风建设

随着研究生扩招步伐的加快,高层次就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本应促进研究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从教育部的重要讲话和媒体的报导中,我们发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却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由内外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共同影响着研究生求学阶段的人力资本形成。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天赋、努力程度;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导师指导、所在学院学校的学风,学校学科基础等。在众多因素中,本文选取学院、学校比较容易掌控的学风建设因素为突破口,尝试探讨研究生学风与研究生培养的关系,并介绍经济管理学院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学风和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学风是广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和学习纪律的综合表现。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营造出“勤奋努力、积极拼搏、治学严谨”的学习风气,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打下夯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对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正如温校长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中所指出的那样:“勤奋是一切美德的集中体现。”

学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是学风中的积极因素作用于大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引起内在的矛盾思想运动,通过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过程。学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得学风建设与学生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对学生治学精神的培养,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觉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直做人的目标等。

学生工作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保证育人方向的正确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创建优良学习环境,实际上包含着德育工作的内容。诸如: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三观”教育;举办学术讲座、名家讲坛、学术沙龙,倡导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开展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规范学生的行为,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育人环境,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在内涵和形式上是互相包容的,也是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常抓不懈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学习特点

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很多研究不可能通过实验室进行严格的控制,利用精密仪器加以严谨的测算和估计。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在经管类专业体现研究生教学培育环节中:主要通过阅读文献、书籍,社会调查和调研,聆听学术讲座、掌握前沿方法论等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了培养“研究型人才”,经管学院研究生教育尽量把研究生培养计划压缩,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自主学习时间。因此,我们能看到自然科学研究生在实验室中热火朝天的做实验的同时,也能看到经管专业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处科技楼中勤奋读书、认真写文章的身影。

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普遍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具备较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值也比较高。我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中一半左右是调剂来的生源,其本科专业多数是非农业经济与管理类。一些学生在入校不久就立下了考博士的目标。在平时的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较强,他们对本专业怀着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在学科科研上有所创新。此外,他们热切希望通过和名师的学习交流开阔视野、紧跟经济发展脉搏,并且将所学知识联系实践,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能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学院开展营造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活动时,需要结合本学院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经管学院的具体做法: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科研成果斐然

1.研究生学术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在分管院长主持下,经管学院研究生管理条例《***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汇编》(以下简称《管理制度汇编》)颁布实施。本条例对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例如:研究生的要求、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研究生课程学分修订等。结合条例的颁布,学院还召开了研究生导师会议,要求研究生导师增强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心,突出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核心作用。

2.积极开展学术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经管类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多个环节可以增进其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即:看专业书籍、听学术讲座、专业论文的练笔。2007年度累计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36场次,其中校外知名专家莅临我校29场。为了更好地督促研究生拓展知识面,关注学术前沿,学院还制作了针对研究生的学术讲座登记卡。学院基本上在每场学术讲座中,做到精心组织,严格学术讲座考勤制度。

3.组织第六届“经济学观察”活动,推动研究生对外学术交流

学院每年举办“经济学观察”学术征文活动。每年一度的经济学观察秉承着“崇尚学术、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努力方向,旨在促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学院认真筹备:征文的通知拟定、案例选择、专家评审、论文格式修订,以及最后阶段的刊号批文和付梓印刷。学院还鼓励研究生积极地向本专业学术期刊投稿。在2007年制定实施的研究生《管理制度汇编》中,明确要求研究生毕业前需要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

4.搭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沟通平台,创刊学院学术刊物“经世济言”

为了营造学院本科生较好的学术氛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专业认同感,搭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交流平台,领导带领经管研究会创建学院第一本学术刊物《经世济言》。刊物中既有博士生的鲲鹏宏言又有本科生的雏凤清音,使学生们面对瞬息骤变社会经济现象触觉更加敏锐。此外,学院认真推动研究生对外的学术交流,组织好企业参观调研,先后组织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虎头电池集团、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可口可乐等近十家企业,让研究生更好地了解了企业运行和行业知识。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云计算;实验教学;云桌面

一、引言

2006 年伊始“云计算”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后至今,因其具备良好的动态扩展、终端适应性强等特点,各行业都给予 了高度关注。近年来,在具体领域的用“云计算”来构架应用环境的发展趋势很迅猛,特别是在教育及医疗等涉及民生方面的应用更是吸睛十足[1]。教育平台走向云端、教学终端趋向移动、实践教学项目应用多样已成为我们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大势。云技术及4G 移动网络的大发展让高校专业教学的实践应用系统构建更易实现。因而,乘4G之风,漫步“云”端来推动高等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创新能够水到渠成。

二、当前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平台的现状

在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项目设计及实验室建设、实验平台构架方面成效性还不突出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特性。随着国家教育部及各省教委一系列明确要求“大力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评估中的核心指标”的指导性文件出台后,各级高校都纷纷开始重视起以前较少有实验实训项目的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中来。各级高校都行动起来开始整合专业实训室的资源,搭建起专门的经管类专业实训中心,作为组织和实施经管类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重要平台。但这些资源和实训中心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缺乏全盘统筹,重复性建设颇多能高效合理利用的机会较少。几年来我国经管类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当前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功能性单一,资源封闭,使用频率低效,已不能适应当前移动网络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要。利用好“云技术”来改造和提升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平台势在必行。

三、基于云技术的经管类实验教学平台设计

(一)经管类实验教学环境的云框架。经管类实验教学环境的云框架平台由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集群构成的“公有云”;加上高校内自己的服务器集群组成的“私有云”和学生用户多种终端构成一个基本的云技术架构的经管类实验教学平台。

(二)基于云技术的经管类实验教学平台系统分析和功能。(1)公有协作云向终端用户提供可独立运行随时调取的包含计算和存储在内的虚拟网络资源。协作云通过把传统 PC 的通过个人机硬件存储的计算资源集中到云计算数据中心在公有协作云端实施统一分发,平台的终端用户只需轻松通过PC端显示器和移动设备的客户端即可接入到自己的“虚拟计算机”,这既降低了实验平台对终端设备的性能要求,也使多个终端接入实训平台成为可能,有力支撑了专业实验教学的多样性。专业实验平台的服务人员能从繁杂重复的机房软硬件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整个平台的资源管理工作转交给了协作云。(2)具备云技术的高校内服务器集群,给经管类专业的实训平台提供了更为灵活多变的上机环境,也能够把现有的或各类厂商不同标准的经管实训软件实施统一的部署,从而提供更为便利和完善及适应多种虚拟服务器环境的实验教学服务,部署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企业舆情监控、商业环境分析等各类经管类的实训软件。(3)形成校园级统一通信平台,对

PC端、及Pad和智能手机等多终端接入予以灵活的支持,提供了即时消息、语音、视频等多媒体的终端业务,以支持远程会议、便利的远程培训、移动环境下的灵活办公等全方位应用,能够方便快捷地召开多媒体课堂教学,支撑跨区域的互动交流,从而提升师生间的沟通效率、辅助快速科学决策,同时还降低和节约了可能产生的差旅成本。(4)互动远程教学平台。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校区之间、学校与家庭间的互联和互通,轻松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学生可以从远程云端教室、自己家中或在任意一处地方,通过智能终端加入云端实时互动课堂,与专业老师或同学进行多媒体的互动。同时,实训平台具备多媒体共享、多屏幕共享等功能以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需求。

(三)新型产业信息化环境下云计算平台的设计。(1) 整合资源构建虚拟化环境。整合资源的虚拟化环境构建是由网络资源池和存储池共同构成的。首先,是由一组刀片的机架式服务器来充当可配置的资源池主要部件,及CPU和内存共同组成网络资源池;还有就是用于存储系统部分的存储池共同来构建虚拟化环境。(2)云计算平台中资源的调度。基于数量众多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组成的计算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构架了云计算的资源管理平台。资源池中生成用户所需的资源,并在用户使用完毕后释放回资源池。云平台管理员在降低总体能源损耗指定的策略下对资源管理平台中的资源池信息进行,包含虚拟机迁移、集群弹性伸缩、无负载物理机等转入低功耗模式的动态调度,来提高整体平台的资源利用率。(3)构建全方位云桌面。在传统桌面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管理和维护的成本占很大一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安装配置的管理成本,操作系统升级,修复的成本,以及终端硬件设备的安装配置,升级,维修的成本,终端数据恢复,备份的成本,及其各种应用程序安装配置,升级,维修的各种管理成本都很高。云桌面也被称之为桌面云,是通过瘦客户端或者其他与网络相连的各种设备来实施跨平台间访问的应用程序,或指代整个客户桌面,是提升和替代传统桌面的不二选择。

四、基于云环境下的经管类实验教学框架体系[2]

(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以专业课程为设计单元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关键环节。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结构,是在研究了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实际需求技能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能符合专业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依据增强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原则,高校应该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一是,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实现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二是,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模块化、规范化;三是,构建实验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此实验教学体系分成三个模块:①课程单元及整体设计实验模块;②毕业设计(论文)和专项技能③第二课堂模块,包括社会实践、各种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各种证书考试等。

(二)校企合作。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来实施校企合作。该环节分为三个模块:①横向课题是企业向高校引进智力支援,招标来实施的校企共赢的合作模式。②项目研发是高校教师挂职企业和企业研发人员共同致力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甚至还可以是高校教师将自己的专利转售给企业加快转化速度,项目开发与专业教学实现共通。③现代学徒是利用企业成熟的产品生成线或良好的经营平台以及成长起来的优秀员工帮助高校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一线员工。当然,此举也改善了企业特别是在阶段性急需用工的阶段找到合适的高素质的学习能力较强的临时大学生员工,降低了用工的管理成本和工资成本。根据企业生产的技术标准来修订专业教学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开发校本教材,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得到了更新。此模式对学生而言通过企业项目实训,其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培养,学习和创收合一,就业时能更从容自信,由此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赢和深度合作。

(三)实习平台。高校学生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走向实习岗

位,特别是高职学生实施的是2+1模式,在专业最后一年都是在实习的。如何实施对走向实习岗位学生的监管和指导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显得尤为关键。该环节分为三个模块:①实习生管理,该模块对实习生的基本信息和其所在实习单位的动态表现予以加强监督和管理。②实习生指导,要对学生实习就业过程中的迷惑和不稳定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及专业知识的指导。③推荐就业,对实习成绩进行全程科学评判对成绩优异者推荐合作企业就业并减少企业实习期限直接正式上岗,给学生带来实惠给企业减少培养人才的成本。

(四)创新教学。引进先进的专业仿真教学平台,虚拟仿真专业实验教学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及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专业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身临其境的专业学习,达到专业教学目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全国人民的号召,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更具创业和创新的能力。为专业学生的创新进行指导和创业方面物资、信息和法律等诸多方面的援助让学生们创新和创业之路走得更顺畅。

(五)云桌面。经管类专业众多,每个专业都设计一套独立的实验系统显然浪费人力、财力。让实训系统中主框架共用,在具体应用界面上有所差异即可。让实训系统应用云桌面的形式来降低终端配置要求及适应灵活终端的需要,提高实训系统的使用效率。

结束语:搭建教育云实验教学系统进入各专业一线师生的常态教学还任重道远,而这个过程需要教育云实践中各个角色的主动参与和良性互动。作者从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研究和设计两个维度围绕创新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一主题,就如何在“云端”架构起专业任课教师、高校学生和企业社会各方资源间的协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经管类专业 经济法课程 职业性 凸显和实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9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Law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U Jingwen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Xiaogan, Hubei 432000)

Abstract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 to realize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especially the basic courses,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the teach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law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occupation of the occup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o highligh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economic law course in four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from the selection,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etc..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economics law course; professional; highlight and realize

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特性,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学会如何工作并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要能将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的设置、开发和建设彰显其职业性已然成为高职教育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法课程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有些专业教学标准还将经济法课程定位为文化基础课),其职业性远没能充分体现,这使得该课程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经管类专门人才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1 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职业性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主要讲述与企业经济管理相关的一些经济法律、法规,以培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既懂经济又会管理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然而,在高职教育中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如火如荼的如今,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学科课程特征依然明显,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考核等都没有或缺少专业职业针对性,具体表现在:

(1)经济法课程仍然带有明显的学科课程特征,缺乏职业的针对性。高职经管类专业涵盖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不同的专业面向的职业及其岗位不同,自然对法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同,但是在目前许多学校这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所教授的学习内容基本相同或差别不大,企业法律制度、市场管理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等面面俱到,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与职业教育课程定向性的要求相距甚远;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应用性要求相距甚远;而且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明显的独立性,造成和加深了与专业课程的分离,不能较好地服务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教育课程整体性的要求相距甚远。

(2)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些脱离,职业能力培养明显不足。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课程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性开发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经济法课程开发却明显滞后,绝大多数高职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仍主要为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即注重经济法律知识的传授,没有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培养目标,更不可能针对专业所面向的经济管理相应岗位去进行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3)课程实施者教师没有企业经济管理相应的职业经历,教学中很难针对职业岗位工作进行有效的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被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认同和接受,近几年,高职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中对工学结合进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然而,由于经济法课程教师大多由“两课”教师兼任或直接由高校毕业到学校任教,没有企业经济管理相应的职业工作经历,不了解经管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到底需要和具备哪些经济法律知识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能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即使有些实践教学那也只是案例分析等,而针对职业岗位任务的工学结合的“做”则几乎完全没有。

(4)在课程评价上,无论是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方式都没能体现职业性。目前,高职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价主体仍然是校内任课教师,尽管有些加入了学生小组评价或学生互评,但没有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考核内容仍以知识考核为主,尽管有学习过程性考核和法律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如平时考勤、作业、案例分析、模拟演示、课程结业小论文等,但该“过程”并非“工作过程”,该“应用”并非是基于“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应用。这种无职业性的课程考核评价不利于职业人才的培B。

2 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职业性开发对策

2.1 课程培养目标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职业能力本位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专业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专业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法律基本理论知识、法律素质和经管类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能胜任企业经济管理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具有终身发展能力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我校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武汉城市圈中小型制造和服务企业,培养从事企业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掌握从事本专业职业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职业工作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能胜任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领域的基层管理岗位(或岗位群)工作,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是中小型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领域的基层管理岗位(或岗位群),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就业岗位,其经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服务于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领域的基层管理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经济法律知识和应用能力,使经济法课程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定位于培养学生懂得一定的经济法律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的专业基础课程。

2.2 课程内容的选取应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原则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课程不仅仅是要反映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而且还要遵循学习规律、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因此,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的选取:首先要提供职业入门教育,即让学生学习本职业(专业)的基本工作内容,了解职业轮廓,完成从专业选择向职业工作过渡并初步建立职业认同感。如市场营销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就以完成市场营销工作内容为主线选取:(1)熟悉营销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价格法等内容;(2)促销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3)完成产品销售中的合同事务的法律,如合同法等内容;(4)维护市场营销秩序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内容;(5)了解营销企业产品销售的税收缴纳的法律,如增值税法、营业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等内容。其次,课程内容的选取还要提供职业关联性教育,即让学生对工作系统、综合性任务和复杂工作建立整体认识,这样,市场营销工作人员还要了解营销主体即公司企业的运营管理,还要懂得在营销工作中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防止对其他企业知识产权的侵害以及经济活动中纠纷的处理等复杂性工作,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经济法课程除了选取上述内容外,还要选取公司企业法、知识产权法律和仲裁诉讼等法律制度。以满足学生在职业情景中完成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再次,课程内容的选取还要满足职业资格证的获取的需要和创业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决定其课程还必须帮助学生获取职业入门的资格证和职业发展资格证,如会计专业学生要想从事会计工作,必须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而经济法课程是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重要考试内容之一。除此之外,会计专业学生要想获取初级会计师以及之后获取中级会计师等,经济法课程都是其考试的重要内容。另外,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毕业后创业涉及到如何设立公司或企业?如何对公司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如何开展员工招聘及进行劳动关系管理?如何与其他企业开展经济业务联系?如何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等等,要满足以上创业需要,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可选取公司企业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应法律法规。

2.3 课程的实施应遵循工学结合原则

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于完成职业实际工作任务而选取的教学内容要满足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实施必须实行工学结合,即由教师和企业相应管理岗位优秀工作人员共同基于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以培养学生在完成相应岗位工作任务中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如企业营销管理岗位经常要与客户进行商务谈判并签订经济合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并进行劳动关系管理,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等等,都要求学生既需要相应的法律知识,又需要相应岗位工作的实践经验才能较好地完成上述工作,这是仅仅靠学校教师特别是缺乏经管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是无法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

2.4 要构建实践性、职业性的课程考评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还仍然以知识性、理论性考核为主,与岗位工作任务无关。要使经济法课程真正在经管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发挥作用,课程的考核也必须在实践性、职业性上下功夫。即考核内容要与完成相应岗位工作任务即“做”的内容紧密联系。法律知识只是一种工具,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即“做”,所以课程考核的主体应该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应管理岗位工作人员。

3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也必须具有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中,不管是专业技能课程,还是专业基础课程、文化素质课程,都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凸显和实现课程的职业性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B3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0):4-15.

第9篇

(一)教材适用性不强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选用科学合理的教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市场上针对经管类专业编排的经济法教材很多,如《经济法》、《经济法教程》、《实用经济法教程》等,但内容不一、良莠不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教材理论性过强,内容晦涩难懂;二是内容陈旧,跟不上现行立法实践的步伐,如《民事诉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改,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及时体现,使学生在学习时造成混乱。新华学院在教材的选用上也是几经更换,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到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但从教学的效果来看,目前所选用的教材依然存在内容过广、难度较深的问题。可见,要选择一本教师认可、学生满意的教材的确很困难。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对于法学基础几近空白的非法科学生开说,要想熟练地理解掌握困难颇大。因此,经济法课程在大学的第几学期开设、安排多少课时数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的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新华学院的经济法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在课时上分为经济法A和经济法B两类,经济法A为48课时,主要针对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经济法B为24课时,主要针对工管类专业。对于动辄近二十部法律,囊括了民法、商法、狭义经济法、程序法的“大经济法”而言,48课时或24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造成教师不得不快马加鞭、紧跑快赶,匆匆讲解书面知识,甚或无奈砍删部分章节,造成知识的支离破碎;而学生在紧张的教学中,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甚至产生厌学烦躁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要想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极为重要。在目前经济法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讲授为主,以“讲授+板书”或“PPT+板书”为常态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虽有部分教师偶尔夹杂少许案例,但由于时间有限,往往是看完即分析,很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严格控制着整个教学的过程,而学生只是默默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看似有条不紊,但实则沉闷乏味。

(四)考核机制不尽科学

考核是检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对学生的考核中,目前新华学院分为两种模式,经济法A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题型大体分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客观、主观题各占50﹪,其中案例分析占15﹪左右。经济法B采用考查形式,一般通过小论文形式呈现。这两种考核模式较单一采用闭卷考试、完全依托期末考试有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对理论知识考查过多,对案例分析涉及过少;题型内容多为对知识点的再现,这种以修炼“背功”为主的题型,较少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学生只要提前一周稍加准备即可顺利过关,甚至取得较好地成绩。而经济法B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只要在课程结束时按期提交一份小论文即可,至于是自己独立写作还是提前一晚在电脑前“复制+粘贴”,缺乏相应的规范监督机制。

(五)教学资料库缺失

在经济法教学中,学生的参考资料往往只有教材和课堂笔记。而经济法内容丰富,知识广博,囿于课时和教材等限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极为有限,而教材又相对抽象,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有机会和途径去了解相关部门法有哪些法律规范,通过章节习题和综合性习题加以检测,并通过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思考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立相应的法规、习题、案例库就显得极为迫切。目前,新华学院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教研室或经济法教研室,相关的资料收集还只是由各授课老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难以保证资料的代表性和高价值,也难以做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经济法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经济法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法律实操技能和法律素养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选用先进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选用教材时,要坚持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能够体现经济法立法的动态情况,反映经济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适用性是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富有启发性,能适应应用性人才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市面上经济法教材的版本众多,我们在坚持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原则下,还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是否符合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了经管类专业职称考试的要求、是否切合经管类各专业的专业性质。我们在长期的经济法教学中,根据新华学院的学科定位和专业特点,正在拟定《经济法》自编教材,希望能早日完稿并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

(二)增加课程学时数

经济法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多个法律部门,而学生法律基础薄弱,原有经济法课程的48学时或24学时远远不能适应系统讲授经济法知识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适当增加经济法课程的课时数。当然,在增加经济法课程课时数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经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较多,课时需求量大,经济法课时数的增加不能过多挤占专业课课程的时间。根据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经管类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经济法课程的课时数以56课时至72课时为宜。

(三)丰富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此,有必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讨式、情景式教学;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倡导学生参与专题性讨论;有选择地播放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如“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庭审直播”,边播放边分析讨论;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组织相应的模拟法庭,有条件的还可以安排学生到各级法院参加庭审旁听。

(四)完善考核机制

1.推行教考分离制度。

考核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包括考试前的命题选题、考试中的监考督查、考试后的评阅分析,其中最关键的是命题选题和评阅分析。推行教考分离,授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授课程,考核试卷由教研室或所有授课教师统一命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前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组合成一份试卷。这种教考分离制度有利于规范公平的学习和竞争环境,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优化考试内容,加大案例分析题的比重。

目前的考试题型和内容,均以死记硬背的知识为主,难以考察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中应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可采取客观题中的小案例和主观题中的大案例的结合。

3.完善考核方式,

在试卷中增加选做题型。可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笔试+面试”的考核方式,笔试针对理论知识,而面试可选取热点事件、经典案例,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解、语言和组织能力。同时,在考试时,可增加选做题,以方便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

4.规范考核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并抽调专门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宣讲考试规范和学术道德,倡导诚信考试、无监考考试。对考试、考查两种考核形式进行督查,发现考试违纪、学术不端行为予以严格处理。

(五)健全教学资料库

1.法规库。

建立法规库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查阅相关法律规范提供方便,法规库的内容主要是现行有效的民事、商事、经济法律规范和相关联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在进行汇编时,应注意法规的时效性,要根据立法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2.习题库。

习题库的主要内容是与教材相匹配的各章节练习题,其来源可以是来自于教材或教材的变通,或来自于司法考试或专业职称考试。建立习题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自测自评,查缺补漏,以更好地掌握经济法律知识。在建立充实习题库时,应注意保证习题的代表性,并可根据难易程度设立易、中、难三个难度区间,以方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3)案例库。经济法内容纷繁复杂,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经济法律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经典案例,结合教材的编排内容,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实例充实案例库。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可设立初阶、中阶、高阶三个层次。案例库的设立,对于学生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培养法律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 应用性 本科 经管类专业 开放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开放实验室内涵

开放实验室是根据本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主导实验前、中、后的整个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择题,然后从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及步骤到独立操作、撰写实验报告等基本上都是独立完成。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检查和评价。这样的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开放实验室,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和实践锻炼的空间,从而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2 本科经管类专业构建开放实验室的必要性

(1)符合当代教育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当代的教育一方面扩招使得某些高校招生的标准一降再降,导致录取的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主动性比以往的学生要差一些,由于人们对经管专业的误解,使得这一现象在经管类专业更明显。这些高校只有另辟蹊径,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样才能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一方面经管类专业刚毕业的学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基层,用人单位需要要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性人才,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刚毕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很低。开放型的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是趋势所在,形势所逼。

(2)开拓学生学习潜力空间的需要。大众化的教育也使得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层次差距很大,如果按照统一的大纲要求,由于各种因素限制,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满足那些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也使得实验教学环节单调无味。开放实验室弥补了这一缺点,可为有兴趣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创造条件,学生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自主实验内容,学生获得了实验研究过程的全程信息,促进了创新能力培养,这在以往的实验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做到的,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条件。

(3)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能力,由于经管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势必会使得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比重加大,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已不适应课程发展的需求,有一定难度的实验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构建开放实验室后解决了时间和场所问题,为每个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提供了保障,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本科经管类专业开放实验室的构建

要构建开放实验室,应该从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的情况出发,构建“一体化多层次” 开放实验室运行模式,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3.1 宏观环境的构建

(1)树立实践观,重建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践课程体系是构建开放实验室的先决条件,建立健全实践课程体系的关键是重组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逐渐建立起与课程教学内容既紧密配合又相对独立,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要突出实践课的重要性,大幅度减少理论课的课时,将开放实验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开放实验项目学分制。其次,按照教学培养计划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精心安排一定数量、切实可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注重融入本学科所需的技能的实验项目及相关课程的实训项目。最后为便于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能顺利做好实验,各经管类专业应组织编写了适合开放型实验的实验教材。

(2)树立学生观。在构建开放实验室时,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首先要认为所要建设的开放实验室是面向学生的,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新型实验室。所以在建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使用的方便,体现方便学生、服务学生的思想。其次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就应当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给学生充分锻炼与实践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容忍学生犯错误。

3.2 微观环境的构建

经管类专业是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所以要搞好经管类专业开放实验室具体的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全方位开放”这个“核心”。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形式、时间、对象、程序、方式全开放。

3.2.1 开放形式

为了适应目前学生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和分层次培养的原则,我们应分层次、按对象采取了三层次实验开放形式,即基础训练牵着走,能力训练引着走,提高训练放手走的“牵、引、放”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属于课程相关型实验。开放实验室主要承担经管类正常教学计划内的实验,特点是基础性强,学生面宽。通过实验首先要能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具备了基本的商业实验操作技能,如电脑的基本操作、局域网的基本使用以及管理智能化的理解。最后对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的一般规律和要遵循的规章制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规的实验室素养。

第二层次属于第二课堂型实验。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综合性实验。这种实验主要以竞赛性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模拟和情景模拟,全面灵活运用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预测和决策。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命题进行实验,比如几个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小团体进行某门课程的PPT制作,参加课件设计大赛。这类实验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属于科学研究型实验。一方面可以由实验室提供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开放项目,通常为教师的科研课题。优秀的学生通过教师考核后进入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承担一定的课题任务。另一方面学生根据实验室的条件,联系相应的指导老师,自行拟定活动课题,自主选择实验室设备,制定方案、撰写科技论文等活动。另外学校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企业提供资金或部分资金,这一层次要突出和重视个性培养。

3.2.2 开放方式

开放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开放方式。课堂相关型实验采用以实验教师现场指导为主导教学方式,学生接受式学习,强调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课开始阶段不厌其烦地反复辅导和督促学生,使其掌握技术要领和仪器设备使用规范。第二课堂型实验和科学研究型实验都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方式,实验项目与实验内容的公布以及学生教师互动均可借助于学院远程教学系统、Q Q群来实现。

3.2.3 开放时间

实验室开放时间模式可针对不同性质的实验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实验室做到真正意义上采取多种形式的人性化的开放。这其中包括预约开放、 定时开放、 随时开放和全天开放。

3.2.4 开放对象

根据开放形式的不同层次开放的对象也不同。课堂相关型实验对所有学生开放或部分学习成绩、动手能力较差、在规定的时间内尚不能完成的学生,我们在双休日、短学期给这些学生提供条件做实验,按照教学大纲和实验进度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动手能力。第二课堂型实验对学习成绩好的,动手能力强的并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开放(包括部分成绩虽不好,但希望尽早个性化发展的学生)。这类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乐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研究型实验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三、四年级 20 %左右的优秀学生)开放。这类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对学科发展前沿有一定认识甚至对多学科知识有所了解, 动手能力强。有的曾参与过一些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具有独立完成项目设计实施、调试的能力。

3.2.5 开放程序

对于课堂相关型的实验,正常程序应该是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班级情况按照课表进行实验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去开放实验室即可。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差,在规定的时间内尚不能完成的学生则和要参加第二课堂实验或科研型实验的学生一样,程序为首先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团体申报提交《 开放实验室项目申请表》,同时也应该提交实验内容、实验计划、实验方案以及所需设备和预期的实验结果;然后实验室对申请人资格进行审查后给以回复,明确是否接受及其原因,对实验的合理性、内容是否需要补充以及在操作工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作出肯定和说明;学生根据预约时间安排准时到预定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指导教师要随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查和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遵守实验室的有关规章制度。最后实验完成后,学生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或实物、报减损坏的小件及易耗品等,实验教师对学生实验成果及过程作出评定。

3.3 中观环境构建

开放实验室不是一项单一的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所以为了避免开放实验室的尴尬场面,徒有虚名流于形式,学生教师并不领情的局面,必须做好中观环境。

3.3.1 制度建设

为保证开放实验室的顺利运行,必须进行规范管理,而规范管理则要靠一套完善的条例和制度去实现。为此需要制定《实验室工作规程》、《学生管理条例》、《实验室预约和登记制度》、《开放实验考核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人员管理制度》。

3.3.2 队伍建设

对于教师和管理人员,首先要求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加要求他们有丰富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所以必须给实验指导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其次是要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室的工作,对指导创新实验项目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计算工作量并发放酬金,创新实验项目通过参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指导教师,学院予以相应奖励,并作为优先推荐和评选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条件之一。

对学生管理主要是对其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对实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学生参加开放实验的成绩经考核及格后取得学分,作为实践性课程学分。

3.3.3 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对于课堂相关型实验,指导教师学生依据实验预习、实验记录、操作技术、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采取给予分数的评价方法。对于第二第三层次的实验,根据实验的综合性和难度设定了相应的等级,实验小组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向实验室提交实验结果,指导教师给出评阅意见,学生本人参与实验项目验收答辩会,验收小组严格把关,按照实验项目完成效果分别给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种结论。

3.3.4 可持续性保障机制建设

充足的实验经费支持,是实验室能够正常开放的前提。开放实验室运行后,由于实验内容增多,而且很多实验是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实验费用远高于传统实验的费用,而且实验室开放后设备的使用率大大提高,设备的故障率随之也提高了,维修经费自然也要相应提高。为了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学校一方面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用于统一支付开放实验项目所引发的系列经费。另一方面尽量减少费用的开支,其中一个就是要对实验室的设备安全进行很好的管理。

4 展望

虽然经管类专业开放实验室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但它更是一个复杂、琐碎而又艰巨的工程,我们将任重而道远,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分析和解决潜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实验室开放的模式和管理措施,努力培养出更适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经管人才。

2011年西安外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民办高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1B05)

参考文献

[1] 黄雅丽.论开放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

[2] 李金昌.全面开放实验室 培养复合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3] 温武.嵌入式系统”开放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

[4] 徐凯.教学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5] 余亮.基于实验室建设构成要素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

[6] 王丽丽.浅谈园艺、园林专业的实验室开放及其内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10).

[7] 徐江.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8] 季明浩.新闻传播类学科开放实验室建设研究[J].新闻传播,2010(7).

第11篇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校内实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02-03

实践环节是高等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表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在校期间除接受系统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学习之外,必须学以致用,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因此,经管类校内实习平台的构建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结合研究与应用现状对经管类大学生校内实习平台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经管类校内实习平台构建的研究述评

付秀华(2010)论述了加强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必要性,不仅要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同时还要注重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多渠道地建立校内实训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施展能力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沙彦飞(2010)把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提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般架构,在衔接实践教学体系与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就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集成提出建议。杨洲(2010)分析了以学校各层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的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以及在学生实习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并对校内实习基地功能拓展进行了探讨。高新等(2007)介绍了如何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校内实习基地,营造一种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在就业之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以便走出校门后立即与市场接轨,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供求矛盾。曹照洁(2010)提出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整合师资队伍,融入企业文化和行业需求的应用性课程,加大校内实训和校外实操力度,采用“平台+专业模块群”的理论教学体系,设置独立运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构建起适应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创新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王天曦(2008)根据实践教育规律,在研究有关国内外实践教学资料和考察各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建设高水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思路和具体方案。

翟艳(2010)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提出:通过实体公司运作形式,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全真模拟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弥补校外实习(实践)不足。程玉桂(2007)、常永胜(2006)、曾青春(2009)等根据现有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并结合学生的需求,提出校内实习模式的思路是“因地制宜,利用校内已有的资源、条件,引入外来项目或企业共同进行”。

麦海娟(2008)在“手工+ERP软件财务会计校内实习”实践的基础上,从我国高校会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实习现状出发,对该实习的总体目标、必要性、实施过程、教学实践及思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吴志坤(2007)阐述了加强会计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主要措施。曹健(2009)提出改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构想是,强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树立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的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心从校外移至校内,以解决专业实践对口难的问题。杜驰等(2012)结合财务管理的教学体系及职业能力要求,对现有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基于能力要求的校内实习平台建设构想。

刘春梅(2010)提出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应从培养研究或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通过强化校内实践、改善校外实习、改革毕业论文管理、重视社会实践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朱念(2010)分析了国贸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综合、长期实训少和灵活、动态、任务驱动型实训少,实训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基于岗位能力的“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王成林等(2009)提出了新型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化教学平台、搭建综合型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校企联动培养机制和建立“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制度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一些实例说明了具体的构建措施。

李栋梁(2010)针对当前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和当前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几个误区,提出了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几点设想。冯金丽、詹浩勇(2009)认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但一直以来,存在着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薄弱,实践教学监控不严,校内实习内容不合理等问题,对集中实践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建议设置主干课程课内实践环节,提早要求学生准备实习并加强监控,开设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来提高集中实践教学质量。张倩男(2013)结合广东财经大学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的教学实践,分析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的运作过程和特色,从学生和教师角度探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对校内实践教学的研究非常丰富,有对实践教学整体现状的研究,有对具体学校或某一具体专业的校内实习平台的构建情况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的从自身教学的感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有的对国外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借鉴,研究比较丰富。

目前的大部分研究或者只是针对实践教学整体现状进行的理论研究,或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专业的校内实习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或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但是针对一个学科大类(如经管类)跨专业的校内综合实习平台构建的研究很少。所以有必要从一个学科大类多专业融合的视角进行了解,找到研究的突破点,构建“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经管类学生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管类校内实习平台构建的发展趋势

1.从实训型实践教学走向实习型实践教学。经管类大学生的校内实践教学目前主要是基于操作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一般是训练某个专业应用软件包的使用,成为社会上某些软件公司的软件产品的操作使用培训课程。因此,作为校外实地实习的补充,构建一个经管类跨专业的校内综合实习平台,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内综合实习平台是一套仿真现代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运行环境的经营模拟学习平台,它以企业经营与管理为主体,建立虚拟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可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亦可进行宏观微观分析,多组织对抗和多人协同模拟经营。通过模拟企业运营,训练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真正实现最大真实化的实习。

2.从理论验证的实践教学模式走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理论验证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的验证”,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很低。基于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侧重的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解决专业理论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其应用范围很广。从目前来看,一些高校建立了其中的一些实验教学系统: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运作模拟系统、运作模拟仿真系统、管理岗位操作模拟系统、EDI模拟系统、会计实验模拟系统。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已涉及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这些软件运行于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化环境。

3.从专业性的实践教学走向综合性的企业经营模拟教学。经管类大学生最终都会走向企业或与企业相关的机构,仅仅了解专业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企业运作有着全盘的认识。企业经营模拟教学(Business Simulation)是参与式教学法(Engaged Learning Techniques)的一种,它在教师创设的管理情境和模拟的经济环境下,利用模拟情境或模拟软件,将参与的学生按团队分成若干个竞争企业,通过学生模拟一系列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其方式和过程可以看出,管理模拟教学具有如下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参与性、合作性。

企业经营模拟教学作为参与式教学法的一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属于美国大学商学院联合会核心会员的382所美国大学中的绝大部分(372所),基本上都引入了商业模拟课程或方法,来辅助提升教学水平。不仅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与财务等课程中广泛使用管理模拟,从事模拟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而且经常开展全美或地区性的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常见的模拟方法包括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博弈、训练模拟等。

参考文献:

[1]付秀华.高校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7(4).

[2]沙彦飞.工科院校经管类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与资源集成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

[3]杨洲.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

[4]高新,王波,王海英.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习基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

[5]曹照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5).

[6]王天曦,李鸿儒.建设世界一流的实践教育中心-清华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

[7]翟艳.实训公司――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模式的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09,30(6).

[8]程玉桂,于锦荣,莫超浩.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校内实习模式的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7,(1).

[9]常永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9(2).

[10]曾青春.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管理观察,2009,(5).

[11]麦海娟,宋新欣.高校“手工+ERP软件财务会计校内实习”实践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

[12]吴志坤.关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1).

[13]曹健.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剖析与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

[14]杜驰,李怡,邓小红.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平台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财会通讯,2012,10.

[15]刘春梅.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9).

[16]朱念.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

[17]王成林,张旭凤,邬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9,28(11).

[18]李栋梁.浅谈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J].广西轻工业,2010,(6).

[19]冯金丽,詹浩勇.浅谈金融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优化[J].大众科技,2009,(12).

[20]张倩男.高校经管类专业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的实践研究――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第12篇

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探析研究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与经济法课程性质的矛盾

(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

独立学院普遍都是“三本招生学校”,其招生对象的“三本性”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现象特别严重。从客观上看,一些学生高中的基础知识总体表现比较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对较差,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从主观上看,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整体上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没有涉猎课外知识的积极性。

此外,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正因为一方面学习基础不扎实,另一方面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独立学院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后不自习,迟到、旷课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自我意识强烈

由于三本的学费较高,这就使得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生活优裕。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而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可能与一本、二本的学生有所不同,同时在遵守纪律、团队合作等方面意识较差。

(三)思维活跃,综合素质高

在学习基础薄弱、自我意识强烈的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优势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有过接受特长教育的机会,思维敏捷活跃,具体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能力强,敢想敢做,富有灵感和较强的主观创新意识[1]。

上述提到的独立学院教学对象的独特性与《经济法》的课程性质产生了较大的矛盾。《经济法》课程性质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学基本理论作为基础,而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对法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法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作一定的阐述。由于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轻视比较常见,导致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教条、机械、需要死记硬背,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掌握,更不用说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二、独立学院教学要求与经济法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

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被认为是独立学院教学的特色,而大多数独立学院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改革存在着一定难度。

尽管《经济法》这门课程在各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几乎都有开设,但真正开展《经济法》实践教学的学校寥寥无几。在独立学院理论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味移植母体高校教学方法的做法。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在本科生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讲授内容,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讲授为主,对应用教学关注太少,缺乏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关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得不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过分注重继承、重复前人经验,其独立性被严重削弱,这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事实上,经济法的许多法学理论、法律条文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法学理论及法律条文的解释层面上,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实践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一)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于与主动掌握[2]。

教育学专家发现:使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学员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3]。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承担着管理者所需要的法律知识传授和法律素质培养的任务,因而课程涵盖所有与市场经济运行有关,以及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内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4]。作为一门不同于经济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 ,又能与其他经济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就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要使《经济法》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法律实践能力,尤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5]。

四、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

《经济法》课程离不开案例教学。《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一个练兵场所。因此,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但如何组织好、运用好案例教学值得思考。以下是笔者多年从事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①在案例的选择上尽量是与经管类学生所学专业如会计、旅游、金融等相关联的案例,例如案例中的当事人是会计、导游或银行的工作人员,以增强案例的吸引力,也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掌握。②在案例的表现形式上,尽量图文并茂,如采用录像教学,教师选择典型案例,集中给学生放录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融入到案例的发展情节中去,轻松愉快地学习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目前电视、网络上有关法律问题方面的录像资料很多,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③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是对实际情况、法律现象的客观描述,其基本内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而且因当事人可能不经意的违法行为给自己或他人造成的后果严重,能给学生带来震撼。④案例应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其中应含有人们易混淆的观点,如法律与道德、情理等的混淆,也可能是对不同概念、不同法律主体、不同法律行为等的混淆,这些问题可以用直接的方式提出,让学生思考、分析、解决,也可以用间接的方式提出,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来发现问题。

(二)主题辩论教学

经济法律规范具有适用背景的复杂性,即由于社会经济现象千差万别、纷繁复杂而使“准绳”的采用极为难以把握,很容易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对经济法的理解和适用具有极大的可辩性。法学从其产生到现在就是在学术争鸣的历史征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辩论式教学理应在“经济法”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内外经济生活中有争议性的问题,由学生自由组合五人一组,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课堂上由组长发言,阐述己方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再由教师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法律意见加以点评,并请部分学生参与交流,最后每一小组写出书面的辩论报告。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也具有实用性,效果很好。主题辩论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辩论的话题不能太难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三)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一个逼真而没有实际风险的环境中去体验、练习各种技能,可以训练学生灵活地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也能够将各种知识及时整理。结合《经济法》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有些章节的部门法学习中,很适合搞模拟教学[6]。例如笔者在给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讲解《公司法》这一章时,曾组织学生模拟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模拟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而如何设立公司,设立公司需要什么条件、准备哪些资料,这将会迫使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探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实践经验,又可为学生的日后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四)角色分配教学

角色扮演法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类似游戏般的体验,促进学生能深刻地体会法律知识,可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最好方式。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则是以客观的局外人的立场出现的,主要的作用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场景、提供背景资料、点评总结等,可见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笔者以《合同法》为例介绍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其课程中的具体应用:订立合同。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合同订立的两个重要的阶段:要约与承诺的法律效力。情节有:设计若干名学生代表分别代表买卖双方,对教师所给素材中的合同主要内容进行洽谈。学生洽谈的内容一定要体现要约和承诺,然后请其他的同学就洽谈过程所体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教师主要对学生分析和点评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总结。角色扮演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主角是学生,可选择学习能力强和探知力强的学生来担当主角,但对其他未直接参与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兼顾,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五、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计划一般在四十课时,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

(二)注意传统课堂教学与体验教学的关系

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它既弥补了传统知识体系的缺陷,又自成一体形成新的知识、技能体系。体验式教学法应该得到提倡,但是不能忽略了课堂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体验教学活动更不能代替课堂教学,颠倒主次。

(三)需要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

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随机性的突发事件,教师必须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涵养才能胜任此教学法。需要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要具有丰富的临场指导经验和较高的技能水平等。

(四)考核学生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合理评价。

总之,体验式教学法为《经济法》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从“配角”变为“主角”,而教师则从“主角”变为“配角”,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目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把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高度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2]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131—133.

[3]张渭绒.体验式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J].新西部,2009(08):195.

[4]李瑾.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环节问题探析[J]. 商业经济,2009(6):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