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14:4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与教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都得到极大发展,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广大教育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大量教学研究成果。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我们决定编辑出版《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并首先推出《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两个专辑。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丛书由《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组编,届时将聘请部分入选论文作者担任编委。《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主要面向工作在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征稿,论文写作要求和入选标准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相同。《教育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数字校园建设;区域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校长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教师发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与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与效益,教育信息化评价等。《学科教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促进高水平思维;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实验实训实习等。
《教育管理研究》与《学科教学研究》两书计划分别收录60-80篇研究论文,出版后将分别赠送国家图书馆等公共图书收藏单位收藏和展示。
作者来稿请通过本刊“稿件处理平台”,请勿用其他方式投稿,以免影响稿件处理。稿件录用并发表后,作者获赠样书3册,如需增加册数,可按8折订购。欢迎踊跃投稿,积极预订。论文投稿的具体事项可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联系,联系人:何佳媛(010-62637789)、陈国岩(010-62782405)。
“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中期检查评估的通知
2008年7月28日《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在烟台召开了中期评估培训班,总课题组刘雍潜组长布置了中期评估工作,李龙教授作了如何开展中期评估检查的报告。华南师大徐晓东教授代表子课题作了典型发言。
以此次培训为标志,中期评估工作已开始,中期检查评估通知(教技协[2008]10 号)已通过电子邮件发到各子课题组的邮箱。未收到通知的子课题请与协会秘书处联系。电话:010-66419038 66490963 ,电子邮件:。
中国教育技术网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2008年8月4日
目前国内外都很重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研究,但大都着眼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很少关注那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如何胜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这就造成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研究匮乏。我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此课程的关注与深入探讨。
一、国外教学方法的模仿和借鉴
美国人Tom V.Savage,Davage,David G.Armstron编写的一本《小学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理论翔实又具有启发性,不是单纯的知识性材料的堆积和相关理论的罗列,尤其是各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令笔者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尝试一下呢?于是我首先模仿了美国人在新集体里组建学习小组的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半分钟内找一位你不太熟悉的伙伴.组成二人小组。
步骤二:用两分钟时间与同伴沟通。知道同伴的姓名、班级、生日。如果给同伴50元钱,必须在本周六消费.问问同伴会怎么做。
步骤三:现在随意两两组合,形成四人小组。每个人告诉小组其他三个成员有关你同伴的事情,记住这些问题:(1)同伴的姓名、班级;(2)同伴的生日;(3)如何在周六消费50元。给四分钟时间沟通。
步骤四:在此基础上组合成八人小组,给六分钟的时间向七个同伴依次提供同伴的信息。
步骤五:组成十六人小组,给八分钟时间,按以前同样的程序进行活动。
步骤六:一起组成一个大圆圈,给八分钟时间,用与前面同样的程序进行活动。
步骤七:教师提问:现在,谁能够提供小组内所有人的三条信息?
最后总结提问: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在倾听他人讲话时,你学到了什么?在其他情形下,我们可以如何运用今天所学的东西?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师范生的特点重新设计了问题,但方法步骤完全是借鉴美国人的。经试用,课堂效果非常好。由于充分的人际互动和井然有序的规则,课堂活而不乱。师生之间马上建立起和谐的心理相容关系。我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有了50元钱,2/3的学生要买东西:书、碟片、衣服或食品,1/3的学生显然有更多选择:给电话卡充值、打游戏、过生日等。
我又模仿采用了内外组分组法。首先分成两组。内组12人、外组12人,围成内外两圈。内组讨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小学社会课究竟应该教给小学生哪些知识?”外组观察内组的成员做了什么,并记录: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所发表的新意见,总结讨论内容提供证据以支持观点。时间大约8—10分钟,然后内外组互换位置。新内组开始讨论主题时间大约持续8—10分钟。最后全班进行一个简短的评论,介绍记录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并予以点评。
课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我来设计小学社会课,我将增大心理学知识的比重;有的说。应该叫“小学历史课”;有的反驳说:社会课里还有地理知识呢:有的甚至提出干脆将它与语文课结合起来。我肯定了学生勇于思考的精神,也向学生介绍了人教社小学社会教材的结构,并鼓励他们,你们可以研究一下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具体有哪些内容,怎么构建的,如果让你设计教材,你会如何设计,说不定以后你的教材还会得到公认和推广呢。
在模仿中揣摩,在学习中探索,使得教学思路越来越活跃。教学是完全可以应需而教、应时而教的,这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理论。
二、学生资源的挖掘
在资料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挖掘学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程教学资源就会更加丰富。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表达的观点、学生的作业设计.无一不启发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曾经让学生练习设计一个模拟情境:围绕一名12岁的被绑架儿童小宇展开,其他人物、情节自行设计,要求人物对白生动,想象合理,为《学会生存》一课教学服务。学生设计的方案丰富多彩.教师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讨论其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达到小学教学的要求。同时,教师又结合小学教学录像,让学生讨论其情境设计是否精彩。就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
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更能为我带来丰富的教学内容。我在指导实习时发现,像《做事不拖拉》、《我们的大地妈妈》、《我长大了》、《我们为祖先骄傲》等见习课,涉及不同年级的内容.由优秀教师执教,往往有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的精彩课件设计,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行为、案例分析,通俗易懂、辩证科学的道理说明,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师范生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听优秀见习课时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安插了看优秀教学录像片的内容。要求学生看之前,自己先研究教材:“如果我来上,我怎么上?”然后听课时,学生开始有所领悟,听完课,再集体评点,讨论这堂录像课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写出心得报告。通过这样的步骤,学生便容易有所领悟,听课也更有效率。
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小学社会课在全国尚处于探索性阶段。它具有一些独特的课程特色,如校本性,即这门课虽然有统一的教材,但是允许和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情况、风俗、学校特色来有机地设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性。越是像小学社会课这样的需要灵活创新的课,学生在实习时越感到困难。因为如果按部就班地实施课堂教学,学生感觉比较容易上手,比较容易形成程式化的一套模式。而目前的小学社会课,还没有较为固定的模式。
比如,学生在见习中,亲历了一位小学教师在上《心中有他人》一课时,针对当今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只管自己,不顾别人的现状,增加了 “讲谦让”这一主题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把一个小刺猬带到教室,并巧妙地创设了让小学生看刺猬的活动情境,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于是争先恐后地来看刺猬,但毕竟他们还小,不懂得做事要讲谦让,于是出现了拥挤混乱的场面。这样的场面,是真实的,在他们的生活中或许会常常出现。小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真实的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讲谦让,有了这样的真切的体验感悟.更容易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这时,教师再次组织观看小刺猬,为学生创造了机会超越自我,体会到讲谦让带来的秩序井然和愉悦感受。这时体验才真正升华为学生的道德认知。
但这么灵活精彩的课.我们如何把握呢?教师必须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把握实习课应达到的标高。有的学生求新求异之心过高,导致教学内容游离教学目标之外,或整个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无实质内容;有的学生对这门课存在轻视态度,马虎敷衍对待,结果没有好好地备课,认为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有的学生对小学生了解研究不够,生硬地搬用所学内容,设计的教案严重脱离实际。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教案不需要我们帮他设计,关键是我们的评价态度,以及帮助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研究教学的氛围。一般而言,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现象要区别对待:好高骛远的学生,我们除了要肯定他热情的态度和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外,还要实事求是地给他分析,指导他注重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安排试讲、说课,编写教案,班级评比,从外部压力刺激他重视实习,严格要求自己;对于那些脱离小学生教学实际的教案设计,我们就需要组织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班级集体讨论,形成科学实际的方案.再运用到具体教案中。
在进行教材处理时,我经常鼓励他们要大胆设计,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更贴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题;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设计一堂校本特点的课;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一堂具有音乐、美术或历史、地理等内容的课;更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主角,在教案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都有创新的成分,教师不一定完全赞同,但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希望学生能积极创新,早日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多元互动 弹唱教学 研究
众所周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性、独断性、“领合式”或“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重大变化。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多元互动教学设想的提出与实践无疑顺应了当今高等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历史潮流,互动是教育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互动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而多元互动教学正是互动教学的升华。多元互动教学的实施与开展,在激发学习动机、改变学习态度、掌握学习策略和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对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弹唱教学的现状
随着连年的教育扩招,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发展与挑战。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如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能力拓展,也是发展进程一直存在的困惑。弹唱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与必备课程,教授与学习的程度制约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能力拓展,甚至影响学生能否适应就业实践。现如今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弹唱课程,学生人数众多,课程需求大,教师教育压力大,不能满足技能问题中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弹唱专业作为新形势的产物,专业教材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教师教学容易出现片面性;教学内容上,往往是简单的几首曲子感受学习,脱离了实际应用;再之,学生钢琴基础能力差距较大,教学进程缓慢。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但重视程度不高,只作技能训练的部分,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加之对学生的实践考核形式单一。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单一教、学生单一接受”,角色互动与转换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也没有给师生、生生教学情感交流的互动时间与空间。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指引下,首先,强调高等院校自弹自唱课程应随着时展而变革,使高师自弹自唱课程主动适应地域中小学实际教学的时代需要;其次,注意增强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再次,初步转变了“学科本位”的课程观。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专业的师范性教育灵活掌握基础教育教师需要的能力与专业素养,这就要求培养机制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特点,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找准定位,紧紧围绕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需求,建立健全与完善课程机制、考核与评价模式,给予互动交流的空间。在弹唱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对弹唱课程的基础知识了解、合作互动学习交流、就业前景的需求关注。帮助学生清楚的认知弹唱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目的,制定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坚持因材施教,做好课前准备,利用多媒体,建立线上讨论反馈与线下实践学习的双效互动模式。营造多元互动弹唱教学良好环境,师生都要转变以往的思维定式,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给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加强学习的有效迁移。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结合理论技法学习、实践观摩,课下给学生布置弹唱拓展练习,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发现旋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艺术活动,或设计中期“弹唱大赛”,创建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效,更多的是激励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多元互动弹唱教学课程模式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与课程考评机制。规范和完善考核机制,将日常课堂、中期检验、实践锻炼、期末创新,相互结合给予科学合理的评定。引导学生对弹唱教学、学习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利用评价与反思相结合,让学生发现自我优势与不足,利用同辈群体的影响,建立学生合作意识,调整自己的弹唱学习、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弹唱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多元互动教学研究与实践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自弹自唱的教学不仅更新了教学的指导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沉闷局面,更拓展了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过程,使枯燥无味的技能训练转变为快乐无限的音乐享受。教师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弹唱课程教学与学习中的认知与体验,融入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想交流与碰撞,情感转换与实践拓展,逐渐达成教学与学习双向成长的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课题成果,项目名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K04。
参考文献:
[1]梁剑英.钢琴教学问与答[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
关键词:模拟法庭课;实践性法律教学;问题;优化策略
在新形势下,针对实践性法律教学工作而言,也在进行全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广泛地推行模拟法庭课等相关内容,这样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保障。然而,从具体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不足,具体的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据此,有必要着重探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现状以及优化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学生法律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作出应有贡献。
一、模拟法庭课概述以及相关优势
现阶段,在各大院校的法学院中都越来越广泛推行模拟法庭课,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相对应的实践性法律教学。模拟法庭课也是实践性法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全新尝试,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模拟法庭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进一步有效针对案情进行分析、实施角色划分,在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中,有针对性地模拟法律层面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使其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在实践性法律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模式,利用这样的课程操作方法,可以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和优越性[1]。在当前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把模拟法庭课作为关键性的课程内容在计划中有效融入,并且构建与之相对应的、设备更为齐全、规模更大的模拟法庭实验室。同时,进一步明确模拟法庭教学环节的各项步骤、实施细则等等,通过模拟法庭的建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模拟法庭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进而确保多样化、典型化的法律实践案例有效确立,以此为学生实践性法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渠道和来源。另外,模拟法庭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进一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创设与之相对应的真实情境、模拟岗位和社会环境,使相对应的教学情境更加真实有效,更加打动人。与此同时,进一步有效利用他人的帮助,确保人际关系和协作共赢的体制得到充分的确立,使其更为完善,确保学生在头脑之中对于相对应的概念、原理、想法等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应对,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融合实际情况和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充分地掌握相关概念原理,并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强化自我专业技能业务素养,在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等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同时对于模拟法庭课的各类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的各项措施、注意事项等也可以充分掌握[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相对应的社会环境和真实情境,通过他人的帮助,使人际协作更有效完善,让学生在头脑中对于相应的概念、原理、想法等等有实践的对应,这样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协调,使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的融合,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同时在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也得到全面增强。
二、模拟法庭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表演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针对模拟法庭课来说,创设相对应的模拟情境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关键所在。但是,在具体的模拟操作过程中,教师、学生等往往没有充分把握模拟法庭课中模拟法庭的知识点、特点和现场管控的具体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在“表演”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对于现场布置道具、个人发挥等,往往存在一定的漏洞或者不足,进而导致模拟法庭课往往成为某些学生对于自身动作和演讲能力进行体现的平台,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模拟法庭的效能和价值。在诉讼流程、认知和具体的案件处理等相关方面都应呈现出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表演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各个角色的作用和价值。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或者漏洞,这样的情况对于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和实践性法律内容的掌握,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存在误解,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实践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二)实践性法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评价时,往往评价学生的理论成绩,更加关注结果的评价,根据考试成绩来有效评判,而这种评价相对来说比较片面,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效。针对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评价而言,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传统评价手段的痕迹,更依赖考试或者教师、学生给出的具体分数,实现的是分数和结果性的评价,而此类情况和模拟法庭课的具体评价要求存在很大的出入,由此导致该课程的评价效果面临很大误区。学生为了获得相应的分数,往往死记硬背相应的原理和理论知识,或者选择相应的具备得分点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最终的评价通过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数的评判,此类情况导致模拟法庭本身失去了意义,不能充分体现出实践性法律教学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会造成严重限制[3]。(三)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各大高校在针对模拟法庭课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往往在各个年级都有匹配。然而,针对高年级的法律专业学生而言,通常情况下对于法律的基础知识、诉讼学的相关知识,已经有充分的学习和掌握,有了自身的体系性知识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模拟法庭课程的有效设置,对于此类学生来说是一个强化的过程。但是,针对低年级的法律专业学生来说,并没有充分学习相对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在模拟法庭课的演练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支撑,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对应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者不足,相关课程不能有效衔接,课程的内容缺乏足够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可行性,进而导致整体的课程教学往往无法呈现出良好的实践效果,由此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就业效率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除此之外,因为课程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和实践效能,进而导致模拟法庭课的各类内容无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呈现,不能体现出良好的实效性,无法达到学生知识强化的效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不同阶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同时要充分体现出课程设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具体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来切实地应对和处理,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创新而华而不实,这样的话,如果课程设置无法按照既定的计划顺利推进,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不能取得良好的实践性效果,这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增强,也会造成严重限制。
三、模拟法庭课的实践性法律教学改革策略
(一)针对该课程的流程进行改革创新。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有效规避学生表演成分过重、无法取得实效等方面的问题。在课程的流程设置方面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和完善,确保模拟法庭课能够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实践性教学成效,有良好的教学效能,在课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等一系列相关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改革创新效果。1.事前控制。在实施模拟法庭课之前,要与学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到充分的认知,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对于课程的整体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此为事前控制质量和控制效率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实际的事前控制过程中也要着重对于该课程的形式、内容、关键之处等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分析,教师着重做好说明,以此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明确该课程和演讲、辩论等相关方面的实质性差异。同时,让学生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严格的检查,充分的分析和理解,针对关键角色要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培训,使其充分明确角色的关键职能,进而有效规避课程推进过程中或者表演环节建设方面的误差或者出入[4]。2.事中控制。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可行的中断措施,进而确保模拟法庭的推进更加顺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确保中断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通过中断措施的有效推行,以此有效避免模拟法庭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出现偏离或者流程出现误差而导致相关问题出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着重针对各类漏洞或者应急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纠正,以此呈现出应有的模拟法庭实践性教学成效。3.事后控制。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分组进行,把每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此进行法庭的模拟演练。在演练结束之后,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切实做好引导性指点和赞赏性评价,确保事后控制和评价更精准有效,进而确保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有效地查漏补缺,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各类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改进和完善,进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完善的基础之上,更有效地掌握全新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模式,对于模拟法庭课的各类内容可以更有效地熟悉,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融入,这样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应有的学习效果,为实践性法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全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推进过程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根本上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此为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二)针对效果评价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模拟法庭课的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要着重针对效果评价手段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充分确保传统的注重结果评价和分数评价的弊端得到充分的规避,创新教学评价模式,通过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进行相对应的评价,进而呈现出应有的效果评价成效。要充分认识到效果评价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以学生的感受优化、素质提升为基本条件,在量化指标方面要体现出应有的实效性,反思“模拟法庭”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效果,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强奠定基础。(三)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针对模拟法庭课的课程设置而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而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同时,要充分体现出模拟法庭的合作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协调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和调动相对应的课程教学资源,改进积极性和创新的主动性,使课程设置方面更科学合理,体现出教学内容的丰富完善,充分做到与时俱进,更有效地体现课程整体设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5],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要有效进行学生分组和案例融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师进行共性指导和差异化指导,以此确保法律教育能够从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进行转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以此确保课程教学实践富有成效。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增强提供必要支持。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各大院校在法律教学方面要更加关注实践性法律教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要与时俱进,针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着重做好全新的尝试。在具体的教学创新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模拟法庭课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以此确保该课程的教学取得更加良好的实效,为学生法律专业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向明.论实践模拟法庭学失范与规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154-156.
[2]冯春萍.模拟法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59-162.
[3]姜春兰.模拟法庭课——实践性法律教学的新尝试[J].政法论丛,2014(1):84-86.
[4]余方巍.论刑事诉讼法的模拟法庭教学[J].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5):50-53.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都有不同的成就。即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资源相对均衡。而九年级英语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阅读是英语语言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决定其是否能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均衡发展。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英语阅读正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遭遇的瓶颈。自从八年级学生的课文中出现文章阅读之后,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出现了下滑。但是根据新课程标准九年级学生毕业时应该具有600~700的单词量和50个左右的词组,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要具备有效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线教师就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当作提高阅读技巧的基地,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可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均衡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勇于进取,积极探索,找出适合学生均衡发展的教学方法。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重视英语阅读教学,积极着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呢?在英语教学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的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文化等,在文章的体裁上应避免单一化,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选择的文章和其相应的任务不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困难,否则学生会对这样的文章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达不到提高阅读技能的目的。这种任务型的阅读能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寻找有效信息来完成任务,在此之前老师应该明确的给出任务,帮助学生提高技巧和尽可能多的传授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具体做法有如下三点。
一、做好读前阶段(pre-reading stage)的预测和情境预设,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Pre-reading也就是Lead-in阶段,是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铺垫的。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解文章的主题做好准备。主要是要让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期待,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方式来实现:
(一)标题预测。
一个好的标题通常包含了作者写作的最重要的信息,通过预测能够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也可以通过就标题提问的方式来指引学生进行预测。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Unit9“Being a Volunteer is great!”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What is a volunteer?②Are you a volunteer?③What do a volunteer do?
(二)词汇预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预测一些极有可能在文章中出现的词汇,猜出文章大意,然后再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来证实推测。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Unit6 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 一文中可以提供关于食物(food:ducks,cola,French fries,vegetables,meat,fruits,biscuits,oil,etc.)和味道(taste:good,bad,healthy,sick,awful,fresh,bitter,sour,sweet,etc.)的词汇,要求学生预测哪一些会在文章中出现,并通过这些词汇来推测文章的内容,最后浏览全文证实你的猜测。
(三)问题预测。
老师提出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正误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判断,再通过阅读文章来检测其推测。
(四)预设情境。
大量的语言试验说明,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实际上在英语阅读中对所读材料的语言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掌握不够,在英语阅读时会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和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创设情境就是使学生熟悉与所读文章有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而背景知识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对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Unit12 SectionA 3a时,老师可以介绍各国在约会时间上的文化差异。
二、做好读中阶段(while-reading stage)的阅读理解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那些复杂的语言通过图片,影像,表格,注释,小标题等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Unit2 SectionB 3a My biggest problem时,My biggest problem is that I'm too busy. When I was young, I used to have so much time, but these days I get up early and stay in school all day. Then I go right home and eat dinner. Before I started high school, I used to spend a lot of time playing games with my friends, but I just don't have time any more. In the evening, I used to watch TV and chat with my grandmother, but now I have to study. I love music, and my father used to take me to concerts. These days, I hardly ever have time for concerts. I do my homework and go to bed. I really miss the old days.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将Rose Tang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又如,Unit8 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一文中,可事先准备一段与文章相关的影像资料,介绍导盲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来帮助它的主人,以及对导盲犬训练中心的训练一般流程进行介绍,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同时也增强了它的趣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注意爱护小动物。但是必须注意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也可提供一些与之相关的口头任务。
(二)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这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从易到难分类好。例如,第一类是对文章了解后用文章中的原句就能回答的问题,或者是一些Yes/No问题,要求学生快速回答。这些问题都浅显易答,因此把这些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同学,以增进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接下来一类问题需要将文章中的原句进行组合来回答,第三类问题的答案是文章内容所暗示的,第四类是要根据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来做出判断的问题,最后是完全取决于读者的反应,表明读者自身观点的一类问题。在答题时,要求学生要仔细全面的考虑后再确定答案,养成独立思考、认真答题的习惯。
(三)发掘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
在阅读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同时对于文章中出现的难点、结构和背景要加以点拨和启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老师可指导学生分段阅读,找出各段主题句和各段大意之后,再查读课文,指出文章中的转折词或过渡语,分析其逻辑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把语言知识的学习渗入篇章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寻找最适合学生和所读文章的方法,使那些相对复杂的语言能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熟练地把整体阅读的方法运用到他们的英语阅读中,提高他们的理解力,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做好读后阶段(post-reading stage)的检测和巩固,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当今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学科又在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必需的设置。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作为实践教育的一环,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网络技术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更有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网络教学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教育系统的一些人士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教材的“零起点”。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白坯”来教,反复地教授学生“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使用,以及Office的几个组件”。我们认为,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很重要。可采取灵活的网络课程设计,例如,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学习过Word、PowerPoint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才能做出作品的。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可以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可以问学生既然大家学过Word了,为什么班级里的报纸还是手抄的呢?为什么不利用Word去制作电子报刊呢?当学生把自己的第一份报刊用E-mail上交后,教师发现他们大部分都熟悉Word的基本功能和技巧,但不会综合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奖的电子报刊作品。学生看后,立刻感到耳目一新,原来Word还能做这么漂亮的作品!学生开阔了视野,兴趣高涨。通过这个任务的设置,不但提高了学生应用软件的熟练程度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是为了学习使用软件才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于Word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设置是相同的,教师进而向学生提出,Word可以制作电子报刊,那么PowerPoint是否也可以呢?通过一个任务,使学生可以把相关的软件综合起来运用,有效地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增进了软件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网络教学有利于合作和分层次教学的开展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个体的差异除了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和受教育经历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试。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学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提高的练习,并让他们给其他同学作演示,展示其成果。以生生互助交流的方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很有作用。
三、网络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好,发掘潜能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也参差不齐,两极差距悬殊。为了避免课堂的内容过于死板,不利于个性化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来使各类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通过在网络上将所授知识逐一细致讲解,学生获得知识水平明显提高。显而易见,利用网络教育可以使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从而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与爱好不同,通过网络进行特长教育(即自己选课,单独辅导)。在教育的同时,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学生们在参赛过程中既锻炼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又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同时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多次的竞赛使学生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应紧跟国家的研究方向,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加快教育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把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摆在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以适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的要求。
作者:贾娜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古诗文教学;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实施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文,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诗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诵读古诗文中开拓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诵读中获得成功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又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的确,在小学中诗声琅琅已蔚然成风,古诗已被小学生所接受并吟诵。诵读古诗文,能有效地开发小学生智力潜能,培养他们记忆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进行母语学习,同时还能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中国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利用古诗文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学校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血液,增强新的教育活力,丰富新的教育内容。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载体的活动”。利用诵读古诗文中开拓人文素养,突出“综合”和“实践”的特点,为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创造了独特的条件。
二、利用现有教材打造人文经典课堂,让学生在广博的经典中获得成功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警言美句、掌故熟语,都来自古诗文的历史传承,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历史故事、名人逸事、传闻美谈等都有古诗文可据,因此,我们就把这些儿童熟知的出自古诗文的语言材料作为选文对象,让学生在广博的经典世界中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为学生之理解和吸收奠定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这些古诗文的语言简练,语言富有生命力,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
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但三岁到十三岁的孩子记忆力相当高,作为老师,在教学中不求甚解,但求会背,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倾醉于此,感悟诗文形式和意韵的美,找到诗文的独特感觉,让孩子更全面地吸收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让古典诗文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奠基和生根。
三、创设诵读环境感受人文素养文化,让学生在文化书香的氛围中获得成功
利用学校的文化墙、教学楼走廊、教室内处处贴上了古人的名言警句,创设诵读古典诗文的诵读环境,给学生诵读欣赏古典诗文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活教材”。
例如,贴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古人的名言警句,这样让古典与生活时时同在,让学生的感官沐浴在浓浓的古诗文天地中,使之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校园的这一大特色景观,蕴含了“千淘万沥出深山,吹尽风沙始到今”的励志哲理,展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辟读书方法,也体现了“吾日三省吾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立人之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体验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人间正道皆藏其中。不仅营造了文化书香学习的氛围,又创设诵读古诗文的诵读环境,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活动,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成功
诵读古诗文能促进学生个性、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凸现“打造文化书香校园”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中华古典诗文诵读,开展并实施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古典诗文诵读活动中来。使校园里掀起了诗配画、经典古诗词诵读的热潮。更重要的是读美文,学做人,吟诵《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传承五千年灿烂文化与传统美德,通过大胆创新,运用舞蹈类(民族舞、现代舞)、相声、小品类、歌曲类(独唱、多重唱)、如配音诗朗诵、歌舞、表演唱、背诵接力、器乐的表演类等艺术表现手法,在每年的六一节的文艺汇报演出的舞台上,小学生们意气奋发,朝气蓬勃,展示了本班的魅力和风采。经过这几年来的积累,古韵盈满园已经成了一道特有的亮丽风景。
策马芳郊看李白,桃红绿草遍天涯;闲步茂林闻燕青,雀灰黄鹂全树满。不断创新活动,让学生阅读经典成为习惯。在经典诵读特色建设中,我们结合每年经典诗文诵读的“止于至善”宗旨,使5月的“诵读节”精彩纷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亮点。让学生们大显身手的“诗意教室”评比,手抄报设计比赛,“我读经典”征文比赛,“经典小状元”评比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形式的活动凸显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诗声朗朗”。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既使学生获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又在“诵读节目展示”等一次次活动中积累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美德;既使学生大大提高了诵读热情,又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郁的诵读氛围。
1.1理念引导发展,研究是行动的前提
我们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面对三个基本的问题:一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如何形成教学特色。这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但都离不开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两个方面。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两者孰先孰后,应该是不证自明的。理念引导发展,研究是行动的前提,没有好的理念,怎么会有好的建设与发展呢?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们想做好,多动一番脑筋,做一些思想的理论的准备工作,其目的是一定能达成的。在遇到问题时,我们都不是一直在追问自己到底怎么办?这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思考,而不是行动,是研究而不是建设。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往往就是蛮干,没有思考与研究的建设,往往是缺乏创新的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我们需要教育思考,需要教学研究,否则我们就无法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也无法避免滑向事务主义的泥潭。
1.2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教学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在教学工作中也常说要给学生以猎枪,而不是给学生以猎物。说来容易,但如何去做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必要的教学研究,而且非要下一番工夫不可,来不得半点的弄虚作假。我们提倡研究性教学,更热衷于研究性教学,所以应该对教学研究工作给予特别的关注。可以说,教研水平有多高,教学及教学管理水平就会有多高。没有对教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教学就会处于徘徊状态,就没有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更谈不上有特色。反过来说,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是改变我们目前教学现状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高等教育教学具有内在的教育教学规律。既然是规律性的东西,那就需要去发现与认识,这样才能避免一些背离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的发生。大学总要做一些像大学一样的事情,教师总要做出一些像教师一样的事情,这样大学的教育教学才像其本真的样子。如果我们做出不懂得教育教学的事情来,那倒令人十分纳闷了,大学也就不再像是一所高水平的教育机构,而是混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组织,也就可能失去了大学的品质、水平与品位。教育部举办各种各样的中外教育教学论坛、进行各种教育教学研究立项,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应当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教师职业要求做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人们往往会受一些经验性的结论所迷惑,误以为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肯定懂得这个职业涉及的领域。其实并不尽然。这就好似凭直观判断来自孔子故乡的人就肯定深知孔子一样荒谬,可能他根本不知道孔子为何许人也。依此做出这样的逻辑推理:虽然有些人从事教育教学职业,但由于从来没有做有关教育教学的思考,更谈不上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那么只能认为他们是在教书,但还不能说他们懂得了教育教学。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起码要研究两个方面的学问:一是与教授的课程内容相关联的学问,另一个就是教育教学方面的学问。这两门学问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就是称谓教师,而不是工程师的缘由之一吧。教学是行动哲学,它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科学。我们只有潜心地去研究,才能更科学更艺术地从事这个职业。一位大学毕业生刚走上讲台,只能说他获得了走上讲坛的机会。严格地讲,他还不能称为大学教师。因为他能够教书但未必懂得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是一门学问,是值得研究的一门学问。如果不懂得教学,就不知道如何教学,又怎能知道其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落后于时代呢?怎能说他是一位称职的教师呢?倘若背离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越远,那只能将教学工作搞得越糟糕,最终不是事倍功半才怪呢!马克思说过一句话:“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高校是一个探究的场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通过学习、思考、研究来实现一种自我教育,而不是被动地总结一些感性的经验。因为缺乏思考的教学肯定会显得苍白无力。
2管理视觉:教育教学研究的能级
2.1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学管理的一种现实需要
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是离不开教育教学研究的,否则教学管理工作就会成了盲人摸象。教学的效率如何?简单地讲,主要考察三个方面:设置什么课程,教师如何教授,学生接受如何。首先要研究课程设置得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等于跑错了道,跑得再快,又有什么用呢?要想知道所设课程是否科学,就需要做一番研究。教授如何,重要的是看学生接受教学内容如何。学生不接受,怎么能够说教学效果好呢?现代教学讲究逻辑和理性、效率和效用。教授的课程效率如何?课堂效果如何?这都需要思考与研究。思考我们做了多少有用功,又做了多少无用功。无用功越多证明我们越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开展研究,就不可能成为教学管理的内行,对于教学中很多简单而基本的道理就有可能不知道,甚至违反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自己都不知道。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说:教学研究是不可小视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受到惩罚的。
2.2教育教学研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战略需要
教学管理不同于常规管理,常规管理一般具有按部就班、简单重复的特点。应该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教学研究,而不是仅从战术的角度。从长远来看,教育教学研究具备战略管理的一些特点,如全局性、根本性、系统性、未来性、长期性、相对稳定性、适应性、激励性等等。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的适应性,答案只能从教育教学研究中得来。如何规划教育教学的未来,答案也只能从教育教学研究中得来。不思考、不研究,就无法与时俱进,也无法与外界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社会要成为学习型社会,企业要通过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成为学习型企业,大学又怎能作壁上观呢?教学组织就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让我们从长远的角度来深刻认识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且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去,那么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会大有裨益。因为教学研究会蕴积更多的能量去启动更好的教学,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简单道理。
2.3教育教学研究是一种柔性教学管理的手段
如何能够激励教师将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一般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依靠激励,而激励又分正激励与负激励,即俗话说“大棒子加胡箩卜”。除此之外,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激励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而教育教学研究就可以使内因自觉而主动地发挥效应。教育教学研究可谓是一种软管理,而软管理往往可以产生一种硬管理达不到的力量,况且硬管理也需要软管理去提升。教学管理不是为了更强有力的控制和操纵,而是赋予教师与学生更深刻的洞察。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就会更加关注教学工作,从而对教学工作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因为思考什么就会关注什么,研究什么就会兴趣什么。兴趣是内在的,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将本职工作做好。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说,只有对工作有一种积极的心态,才有可能追求一种超越,因为心态起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心态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工作的意义是靠自己去发现的,如果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了解得太少,那不也是一种遗憾吗?
2.4教育教学研究也是大学所需要的一种形象大学
需要一种大学必须的教学文化精神,要显得有底蕴而不是肤浅、有气象而不是委琐。而教育教学研究恰恰可以帮助我们培育一种特色的教学文化精神,形成一种新的教学传统。大学倘若缺乏教育教学研究,就会不知道教学理念是什么,共同的教学心理是什么,用何种制度体系去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最终也就很难说清楚学校有价值的教学传统到底是什么。如果教学落后,那就是教学研究水平不高,如果教学管理水平落后,那就说明研究还没有到位。大学需要养成一种教育教学研究的习惯,这样方能沉潜精微,防止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浮躁情绪。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浮躁现象是危险的。因为,谁在这种大学扩张时期能够稳扎稳打,谁就是将来的赢家;谁在这个时期马虎应付,以便取得短期的利益,谁就会输掉未来,就会在形式好看的泡沫中垮掉,最终沦落为“垮掉的一代”。这才值得我们大家警醒啊!支撑一所大学,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大厦,更重要的还需要有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同理,支撑起一所大学的教学,不但需要有形的物质,更需要一种无形的教学文化。
3愿景:教育教学研究应该受到重视
3.1转变观念,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同志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要转变对教育教学研究这种软件建设投资的看法。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改变农业时代或工业时代的一些思维方式,再不能认为只有投资于硬件建设才是必要或是优先的,而投资于软件建设就觉得没有必要,甚至还认为是一种浪费。其实,投资于教育教学研究的软件建设不但十分必要,而且正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那才叫花小钱办大事呢!不能瞧不起软件建设,不能瞧不起理论的研究,要确保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创造适合于研究工作的外部舆论环境。
3.2将教育教研工作真正地见诸行动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实效性
[作者简介]孙静华(1963-),女,江苏常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建设分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江苏常州213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建设类五年制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实践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49,项目主持人:黄志良、金友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43-02
一、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为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是研究型教师。目前,教学研究在职业学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效益的发挥。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学研究认识不够。教师的工作是带有较强研究性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去研究,要想提高教学水平,还是得去研究。但一些教师却认为研究应是教育理论者的事情,教师的职责只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因此,对学校安排的教学研究活动往往持应付、随意的态度,认识不到只有经过深入研究,才能使教学工作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能力才会不断增长和不断提高。
第二,教学研究动力不足。随着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许多学校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承担的课务量空前的大。教师抱怨没有时间、精力来搞教学研究,一些教师缺乏危机感,认为教学是硬任务,只要完成任务就好了,教学研究是软任务,搞不搞都无妨。尽管教师工作考核中对科研有明确的规定,并占据一定的比例,但许多教师认为搞研究太费时耗精力,自己水平不够,信心不足,还不如多上一些课的酬金来得快,来得容易。
第三,教学研究形式不新。教学研究工作都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开展的。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不断进行交流、探讨、反思或学习。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不能与时俱进,不知道开拓与变通。形式上沿袭传统习惯,主要以听课为主,而对听课后的评课往往浮于表面,不深入,看不到问题的症结,起不到研究的效果,激不起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第四,教学研究过程不实。扎实有效的教学研究过程,可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但一些教师即便参加了教学研究活动,由于认识不够,信心不足,思想上不重视,甚至将自己游离于教学研究活动之外,在听、评课时充当“看客”,在活动过程中缺乏思索,没有感悟,对于怎样运用先进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产生不了共鸣,更谈不上有所收获。
第五,教学研究保障不力。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源保障。但是,一些学校往往不重视校本培训,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教师整天埋头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或应付各种检查。一些学校为了节约开支,教学研究所需的经费甚少,用于研究的物质资源匮乏。此外,教学研究的管理不到位,或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评价。
二、提高教学研究实效性的路径
开展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真正理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将职教课改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将教、学、做很好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提高教学研究实效性的路径主要有:
(一)创新教学研究形式
传统的教学研究形式普遍较单一、僵化,难以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需要,这就必须对教学研究形式进行创新。这里摘要介绍四种。
1.“五课”“两课”教研。“五课”是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工作的简称,“两课”是指研究课和示范课,“五课”“两课”将教学工作提升到了教学研究的层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关键的阶段便是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课程标准,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就是课程的整体优化,就是如何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来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综合项目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课程改革的成效如何,关键在课堂教学,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上好教学研究课、示范课,聚焦课堂,同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听课、评课,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予以充分评价。还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学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理解和自我超越的过程,对教学过程的再优化和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五课”教研改变了传统教研单一的不足,它赋予教学研究以新的内涵和更高要求;“两课”评比活动则通过层层选拔,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
2.网络教研。网络教研就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教研可以在校园网开辟教学研究栏目,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平台。与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教学实施相比,工学结合的课程不确定因素增多,难度加大。教师将遇到的问题及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以供大家探讨、研究,网络教研可以突破传统教研活动瓶颈,使教研活动内容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论坛式教研。论坛式教研,实际上就是一种专题研讨会,论坛要有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既要有引领性的专题发言,还要有探究性的自由发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参与中掌握了一定的课程开发技术和课程实施方法,对课程改革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学校适时举办教学论坛或沙龙,则有助于凝聚教师智慧。论坛或沙龙可请职教界行家对教师进行职教新理念的领航,还可让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或一线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更能让一线教师走上讲坛,畅谈课程改革的体会、困惑、思考和建议。教学论坛能让教师了解到职业教育学术界和相关专业界的最新动态,把准脉搏,找准研究方向和方法,更能让教师有机会更好地参与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之路。
4.课题引领式教研。课题引领式教研,就是教研与科研的有机融合。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对课程进行研究的过程,也是对教学实行创新的过程。把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转化为课题,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将遇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制订研究方案,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研究、探索,最终解决问题。在课题研究上,学校既要抓宏观层面上的课题研究,更要抓微观层面上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营造人人课改、人人科研的氛围。课题研究式教研与常规教研相比,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
(二)丰富教学研究内涵
1.专业建设的研究。专业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知名度的标志。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各专业教研室要组织教师着力在专业建设上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在专业招生和就业问题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教学研究,以此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2.课程改革的研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同于普通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自下而上的改革,给职教一线教师更多的机会来研究、探索和实验。课程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课改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实施步骤,教研室和课程组必须组织教师反复商讨,研究、制定出本专业课改实施方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还要组织专业教师会同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分析,研究如何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和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
3.教师素养的研究。职教教师除了应具备教师的共同素养外,还要具备富有职教特点的素养。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教学能力,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拓展专业知识,通过参与企业管理、生产项目和项目研发,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将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学到的东西融入课堂教学,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都是教师素养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完善教学研究保障
1.加大投入。经费是教学研究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学校应把教学研究所需的费用列入学校财政预算,保证每年都有足够的研究经费。教学研究是软科学研究,所需的经费虽然不是很多,但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教学、科研资料,都需要学校一定的经费投入。学校应尽力为教师购置各种教学材料及研究资料,添置相应的科研设施,以丰富教学研究的物质资源,同时应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教师是开展教学研究的主体。学校要有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学习,增强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改变传统的研究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研究,浓厚教学研究氛围;还必须投入一定的费用,邀请专家,引领教师开展教研,为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持。
2.加强管理。时间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必要因素。教学研究活动是学校的集体活动,学校要努力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特别是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在规定教研活动时间,不安排事务性的工作或政治学习等,要求专兼职教师都必须参加教研活动,并严格考勤,以保证教研活动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活动。健全的制度也是推进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学研究工作,做到教学研究活动的科学化、正规化,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教学研究活动过程,做到研究与管理的密切融合。要精心策划教学研究活动,使活动真正成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主阵地,做到每次活动都有明确主题,每次活动都能解决一两个问题,使教学研究更富有针对性,更讲求实效性。学校还要加强专业教研室(组)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建设。专业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开展教学研究要有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学校对专业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实行聘任制,并严格考核,以确保基层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学研究活动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科学方法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教学规律的过程,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研究活动,真正提高教学研究效益,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雷树福.教研活动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彦文.高等职业教育原理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虞哲中.新课改背景下教研活动形式的创新[J].教学与管理,2004(4).
[关键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01-02[ZW(N]
[作者简介]王海蓉(1969―),女,硕士,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自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至今,已有十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以及各地州、县市等教育职能部门都出台过很多关于“双语”教育工作的文件,在文件中明确了“双语”教育这项大工程中对新疆教育事业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基层主管教育的职能部门来说,在学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有效、更快捷地提高本校的“双语”教育质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近三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发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校,组织任课教师开展行之有效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不论是对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还是对促进教师理解、领会和执行“双语”教育政策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授课是每一位“双语”教师的天职,脚踏实地、认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个人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双语”教师追求的目标。面对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每一位在基础教育学校任职的“双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仅仅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致力于教学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发挥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的作用,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一、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研究活动是学校和教师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研究活动。教学研究包括教学理论研究、教材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和学生学习方法研究等方面,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研究活动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
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通过教学研究这个平台,教师能够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新的教学理念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可以充分挖掘教师个人的潜能,发挥学校集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研究活动对提升教师个人素养的作用
教学研究活动不仅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同时对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大作用。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个人的语言行为来正确地引导学生,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所以,一名教师只有在学校这个集体中,利用教学研究这个平台,不断地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构建出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空间。教师通过教学研究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教书育人的能力及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南疆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当下南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各方面对教学效果的要求也比较高。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都是十分迫切的,家长对孩子的未来也是非常关注的,社会对学校的教育也寄予厚望。而南疆民族地区的学校师资并不充裕,而且他们的学历不高,基本上是专科或者非全日制本科,只有少数是全日制本科,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南疆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都不合理,怎么样整合教师力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学校教学的需求,这是学校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找准问题,开展工作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校规模较小,在职教师比较少,教师大多居住在乡镇,很少是住在学校的。在调研中发现,南疆边远地区的教师对于每个班级的管理实行包班制,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很少,只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其专业水平、教育教学理念逐渐退步,学校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从2012年开始,县教育局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确立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每所学校开展“1123”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1123”系列教学研究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每次活动设计一次课堂教学实践,一次主讲教师的说课和教学反思,两次教研组教师针对主讲教师的说课及教学反思进行的研课,三次备课(一是主讲教师按照拟定课题提前备课,形成初稿;二是主讲教师依据教研组教师的第一次研讨对储备教案进行整理、完善,形成二稿;三是主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和教研组教师课后评价建议对教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三稿)。
(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研究活动
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实施的关键因素在于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教师的思想认识。教学研究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必须发自内心地积极参与。为了确保教师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享受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在调研中发现,教师渴望教学交流的平台,渴望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提高所教学科的教学效果,渴望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学校开展“1123”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教学研究活动出台后,教师们都积极参与。在对活动评价的过程中,学校发现,最初的教学研究活动因教师的经验不足,活动缺乏针对性,关键问题找不准,实际效果不好。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调整了教学研究活动的内容,在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中增加一次教学实践,也就是每次教学研究活动开始,首先由主讲教师授课,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然后由教研组教师进行第一次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评价。
这样,“1123”系列教学研究活动的主题内容被分为七个部分:主讲教师第一次备课和教学实践;教研组教师针对主讲教师的第一次教学实践的评价;主讲教师第二次备课;主讲教师的第二次教学实践;主讲教师的第二次教学反思;教研组教师进行第二次研讨;主讲教师根据大家的研讨结果和自己的第二次教学反思进行第三次备课。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活动更加符合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教材解读、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难点把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时间分配等实践性问题。
(三)科学有效的严格管理制度化
经过试点实施和内容调整,通过开展学校中层领导和教学骨干参与观摩的方式,“1123”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在全区全面铺开。为了保持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泛滥,各乡镇中心学校统一负责管理本乡镇所有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实行分片负责制。除此之外,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监督和考评机制,考查各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南疆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研究活动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法宝
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南疆民族地区的教师享受到了教学研究活动带来的丰硕成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效地改变了学科教师少、教学活动无法深入的局面。通过教学研究活动,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了解教材,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为学校教师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整个教研组教师一起研究、共同探讨最佳教学方案成为每一位教师最宝贵的经历。同时,学校也利用教学研究活动这个平台,培养和锻炼了教师的研究能力、知识转化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使南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 〔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
有的教师说,教研是教研员的工作职责,与教师无关。教师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一是由于对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不当认识引起的,导致了教师对研究产生了种种误区;二是传统认识造成的,仅仅把教师局限在教书这一狭小的角色上,使教师望“研”却步。
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面对的是生动的、鲜活的、动态变化着的实践问题,研究报告、论文、著作等规范性学术文档并不是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唯一的呈现形式,教育经验总结、教育随笔、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反思等,都是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载体,都应该是与教学、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智慧行为,因而都是教育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对教师而言,这些研究的素材隐藏在教育教学之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唾手可得。因此,教师要养成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与反思及时写出来的习惯,这是教师理念和思想的真实体现,也是自己工作的迫切需要。
研究方式应是“行动感悟式”的研究。教师要努力做学校教育“田野”里的调查者、观察者、记录者、反思者,研究校园教育场域的那些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捕捉那些在真实的教育经历中而在研究室的文献检索中无法谋求的灵感,并且尝试或寻求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育教学研究场域应是学校教育。教师每天生活在教育“田野”之中,所察、所见、所悟的东西都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场域选择的对象。教师选择教育教学的研究场域主要基于3个方面考虑:“为了教育”、“关于教育”、“在教育中”。换言之,教师要研究的是在自己的教室内外发生的教育问题,而不是脱离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
教育教学研究论题应是教育问题。教师时常对“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教育研究论题”产生犹豫,因为确定论题是任何研究的起点。笔者认为,论题即是一个问题、一个愿景、一个主题。为此,教师选题时要遵循“三零”原则:选题内容要与学校需求“零距离”,选题目标要与教师岗位场景“零位移”,选题操作要与教育实践“零间距”。
教育教学研究策略应是时时研究。通过教育随笔、教学后记、教育博客等记录方式,将教育研究渗透于“寻找问题实施尝试反思调整优化尝试”的循环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将学校变成教师研究的基地,融教学于教育情景之中,变教室为研究室。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研工作; 教育规律;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79-01
一、基础教育学校教研工作的特点
(一)科学性
既然是研究活动,首先就必须要尊重科学,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端正思辨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方法来实施组织和实施研究活动。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科学性应该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更应该是学校所有工作的根本,忽视科学,不按科学规律来办学、治学,教育也必然是失败的。掌握了科学的教学方法,老师教着不累,学生学着也轻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违背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生拉硬套,那只会让学生厌学,老师也失去信心。那么,教学研究就是为了防止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走偏路、走歪路,通过研究的方法来指导工作、开展工作。
(二)人文性
以人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以来的核心理念,树人先立德,无论是教育部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还是国务院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都很明确的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教育的战略主题,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持久动力。所以,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研究的本质应该是研究人的活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要深刻认识到“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要通过研究给予学生和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力求在教育中认识人、发展人、尊重人,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友善、共同进步,以期为文明社会、和谐家园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基础性
由于教学研究活动的主体是教师,研究对象是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这种研究首先应该是一种量的研究,教师的每次教学活动都是不尽相同的,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班级等等都有独特的元素,问题层出不穷,每位教师感悟问题的角度和能力也是不同的,这些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最直接和最宽泛的素材,而这些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单位,学校制定的每一项管理制度,执行的每一条管理措施,都是与学生、教师及教学活动息息相关,故此,通过教学研究,把基础性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更好的保障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实践性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教学研究自然也是如此,只有当教师意识到教育的现象和规律的存在,并提出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问题后,才能去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因此,问题的产生是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是诞生于日常教学的矛盾中,诞生于班级常规管理的事件中,诞生于平时学习交流的思考中。学校的教学研究就必须要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从事实和现象入手,并且研究的整个过程应该是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研究的成果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和验证,最终,将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实践,并让时间来检验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每一套工作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此时此地的“好方法”未必在彼时彼地还适用,因此,教研要不断创新,理论方法要不断推出,实践活动要不停开展,如此才能保证教学的活力,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活力,保证整个学校的活力和整个教育事业的活力。
(五)创新性
创新性是学校教学研究的灵魂,也是衡量学校科研成果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事业要发展,改革创新是其根本的动力,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都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实现。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努力成为教育家,而不要变成教师匠。而要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建立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二、基础教育学校教研工作的作用
(一)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力抓手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切实需要,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是否能够实现的重要保障,所以,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无数典型例子证明,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研究是造就有作为的教育家和提高广大教师综合素质的最重要途径,要将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搞了十几年,新课改给教师的实践带来了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原有的教学经验难以应付,思想观念仍转变不过来,而且教师们都有着积极接受当代先进教育理念的渴望,因此教学研究必然成为教师研究自己、更新自己、超越自己的有效途径之一,要通过教学研究,让教师体会到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让天天上课不再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而是一个自我成长和创造的过程。只有老师自身有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把课堂搞活,才能让学生也跟着新的观念和理论走,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因此说,学生的成长是和老师的成长同步进行的,没有老师的进步,没有老师的积极引导,学生是很难取得进步的。所以,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教学相长”这一教育理论是亘古不变的。
(二)教学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对学生成长最为根本的意义是为更加合理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保证,日常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在思想理念的合理性上,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需以对教育思想、课程结构、实施策略的合理认识和理解为基础,所以,没有教师的研究,就很难获得正确的教育认识和理解,也就很难从中找到相对更合理的教育道路和方法,这里就体现了,教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寻找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育和教学才能少犯错误,才是对学生成长进步帮助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研究对学生发展最直接的意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等到持续、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