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前滚翻教案

前滚翻教案

时间:2023-01-23 02:0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前滚翻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前滚翻教案

第1篇

此次研修活动,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人”:我们有幸得到教研室冯老师的指导,冯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课堂指导能力,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在我校的8位研修团教师中,樊媛洪担起了此次活动中最具挑战性的执教任务;学校古栩睿主任是智襄团领军人物,将团队紧紧凝聚在了一起;大家集体磨课、分工合作,显示着团队的智慧和凝聚力,充分发挥了实验小学老师的合作精神,浓浓的校本研究氛围。

我们上课的内容是五年级《前滚翻转体90度》,属于小学高年级水平三的内容

1参与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术目标:让学生能初步学会并体验《前滚翻转体90度》动作方法,培养运动安全意识;

3身体和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4适应目标:培养学生能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第一次试教的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是:

(准备部分):猴子游戏――(基本部分)前滚翻转体90度(结束部分)身心调节

说明:1上完课以后有些老师就提出来 ,上课过程看不出重难点(2)开始部分与结束部分游戏与课题内容脱节。3没有掌握学生对前翻动作基础,直接教学转体90度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就有了我们的第二次的设计。

(准备部分):找朋友(热身)――垫上徒手操――(基本部分)《前滚翻转体90度》――(结束部分)身心调节

说明:用“找朋友”游戏来热身,用于学生的身心激活,然后做与课题有密切联系的徒手操,这样能达到热身,又能在做徒手操的过程中,为后面的课做好铺垫;也就是确定把第二个流程作为我们来柳州参加青赛课的最后流程。

当我们进入第二个流程,采用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然后老师示范,学生再练习的学导式教学方法,(但是从自主尝试――到老师示范――再到学生练习),这个过程包括分组练习,分组讨论,优秀学生展示,要完成一个环节至少要用8分钟的,花时间太多了,也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最后我们一致同意把教师的前滚翻与转体90度分别示范改一次性示范。

《护卫兵》游戏活动,由各个小组自已创设障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脑,动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让让他们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后来效果还真不错,学生勤于思考,讨论积极,并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其次在让学生游戏中知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我也是环保一员,没有地球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 但是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学校学生人数很多,每组多达到15至17个人,每个同学的意见都不一致,(比如说在设置“跨”的障碍时大个一点的同学把它放高一点,矮的同学喜欢低一点,胖和瘦的也有来争论),导致学生在创设障碍中用大量的时间,第二次试教也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次试教在昨天上午进行,整个上课流程思路清晰,教法方法也很好,但是组织学生仍有很大的困难,课堂气氛活跃不起,由各个小组自已创设障碍游戏比赛存在原则性安全防范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较强技术性的动作不能用于速度游戏来进行比赛。比如,有些学生在比赛中把前滚翻转体90度,质变地做成了鱼跃前滚翻,脱节了本节课的课题,所以我团队认为把“自已创设障碍游戏比赛”这个环节改为“小组展示会”,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本节课学到东西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

第2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 课堂教学 提问策略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53-01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体现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特征,才能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平台,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此,我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进行了尝试与探讨。

一、通过提问为学习新动作打好基础

每次学习新动作前,教师应抽出一定时间,提问以前学过的且与新学动作技术有联系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讲解示范,既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引出了新课的动作概念,再进一步阐明,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新的动作技术打下了基础。因此,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提问,对于那些理解不透的重点、难以攻破的难点,似是而非的疑点,相互联系的节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并且使这些问题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例如,初学鱼跃前滚翻时,应在团身前滚翻动作熟练掌握后,再练习远撑前滚翻,然后引出鱼跃前滚翻动作。学习新动作时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动作要领是什么?区别在那儿?各有什么特点?如何保护与帮助等。提问时,如果第一个学生回答得不完整,或者有错误,教师应不忙做解答,可再提问一两名学生。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加深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从而更好更快地领会、掌握新动作。

二、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程度

教师在课堂上,应不断观察和了解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知识)的程度,来检查自己教学的效果。这虽然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完成动作技术的质量上做出判断,但往往还不全面,若能提出一两个问题,找几个理解程度不等的学生来回答,更能全面地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例如:前滚翻分腿起动作要领是什么,应注意哪几点等。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动作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从我的实践情况看,经常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动作质量就高,记得也较牢。

三、通过提问复习和巩固教学的重点

在体育课中,教师提问教学的重点难点,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脑子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所提的问题,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应很好地考虑,应突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时的薄弱环节,并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重点内容上,使提出的问题真正能起到复习和巩固重点内容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动作的用词要重点难点突出,确切精炼,通俗易懂,熟练的运用动作术语和口诀,既使学生易懂易记,又有利于学生领会动作要领。如:急行跳远是由助跑、踏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重点技术环节是助跑与踏跳的结合,它主要取决于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结合,这是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课中可以这样问:提高跳远成绩的关键在哪里?在学习短跑时,腿的后蹬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是短跑训练的重点。课中可以提问:如何加强腿的后蹬力量?应注意哪几点?

四、通过提问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目的的提问。学生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对问题已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应采取“抛砖引玉”的方法提问,让学生自己回答思考的问题。如前滚翻动作,教师可以用圆和方的滚动作比喻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圆的滚动快又容易而方的不易滚动的原理,使学生从形象的比喻中得到启发,加深对前滚翻低头、收腹、团身动作要领的理解。另一种是:课堂纪律松懈,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或对问题不发生兴趣。

五、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体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舒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而,有兴趣的学习,丰富多彩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所学习和应该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往往是迅速而牢固的。比如田径课一般来说学生兴趣不大,特别是中长跑课,不少学生有畏惧心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长跑后肌肉有酸痛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极点?出现极点后如何消除它?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这便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利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而且还会使学生正确理解中长跑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现象,加深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在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所起的作用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再如教女生学习仰卧起坐、仰卧收腹举腿等腹肌练习时,问:锻炼这些项目有什么好处?女生会很感兴趣的。抓住学生很想知道其中道理的心理,讲解生理知识:经常进行上述项目练习可以锻炼腹肌,能够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改善肌肉的弹性,对维持骨盆内储器官的正常位置有着重要作用,女生在青春发育期经常锻炼腹肌,对于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有着重要作用。这样往往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同学们锻炼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六、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第3篇

(一)生理发育的特点

1、四年级学生一般为9~10岁,属于人体发育的童年时期,总的说来,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指标男生均自9—10岁开始突增,女生均自8---9岁开始突增,女生均早于男生。四年级学生相对比较是属于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

2、四年级学生安静时脉搏均值比三年级相对减少;女生血压指标10岁时增长迅速;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有递增但差异不大,男生稍大于女生。

3、四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提高,50米、立定跳远和50米乘8往返跑男生优于女生,差异不明显;立位体前屈女生优于男生且差异明显;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为四年级学生的敏感期,既关键发展时期。灵敏素质发展也极为敏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较快。

4、四年级学生骨骼成分中胶质较多,钙质较少,可塑性比较大,富弹性,坚固性较差,不容易骨折,且容易弯曲变形、脱臼和损伤,因此,要特别注意身体姿势的培养和练习前的准备活动。

5、四年级学生肌肉中含水率较高,肌肉细长而且柔嫩,大肌肉群发育比小肌肉的发育要早因此,要多安排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在注意发展大肌肉群的同时,也要注意小肌肉群的发展。

6、四年级学生的心脏容积和血管容积之比小于高年级,因此,不易进行过分剧烈或耐久性过大的练习活动。

7、四年级学生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逐渐占有主要地位,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要有意识地将体育教学的五大领域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四年级学生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身体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经常忘记练习的主要目的。兴趣十分广泛,几乎那项体育活动都喜欢,感知动作的要领比较笼统,容易把相近的动作混淆起来,时间和空间感较差。

2、四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有意注意虽有发展,但还很不完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好,交换练习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内。

3、四年级学生无意记忆还占相当优势,因此,讲解不宜过长,叙述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

4、四年级学生的情感容易外露,爱争论问题,容易激动,动不动就提出批评意见,但仍愿意依靠老师,希望老师来做主。

5、男女生之间开始出现界限,男女生之间容易保持一定的距离,站队时的间距都比低年级大了,不愿意站的很近。

6、自我评价意识开始形成,担心自己体育成绩不佳、担心自己在练习中影响集体。开始能分辨同学中体育能力的高低及学习态度的好坏。愿意听表扬,要求老师采取公平态度,老师批评不当,就不乐意,特别是女生.

二、教学目的

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体育课教学常规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4、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5、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6、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7、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及积极分子的作用并且经常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和训练工作,使他们真正起到教师助手作用。

9、教学中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与要求,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作好妥善处理。

(二)、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钢笔,小刀等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3、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课堂各项规定。

4、在课堂上严格执行教师的各项要求,不经允许不得随意移动器材教具要严格执行教师规定的各项保护措施。

5、要爱护体育器材,不得有意损害各种体育设备和用品,课后要按教师的要求如数送还各种器材。

6、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三、教学进度

周次计划进度

一引导课,体育常识,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二1、队列队形;2、游戏:穿过小树林;

三1、基本体操;2、游戏:守卫红旗;

四1、基本体操;2、游戏:报数比赛

五1、基本体操;2、游戏:春种秋收;

六游戏课:1、穿城门;2、夹球接力;

七1、技巧:前滚翻起立接球;2、游戏:绑腿接力;

八1、技巧:不同开始姿势的前滚翻:2、复习前滚翻

九游戏课:1、端水平衡:2、障碍赛跑

十1、技巧:复习前后滚动;2、游戏:绕木棒接力

十一1、韵律活动;2、走:各种姿势的走

1、用各种正确姿势的走;2、游戏:迎面接力

十二1、队列:报数;2、复习各种姿势的走

1、韵律活动;2、队列:报数

十三1、技巧:前滚翻;2、游戏:跳垫子游戏

十四1、劳动模仿操;2、游戏:迎面接力

十五1、队列:齐步走—立定;2、复习劳动模仿操

游戏课:1、蹦蹦跳跳;2、猎人猎枪老虎

十六1、队列:走圆形;2、十字接力

1、技巧:立卧撑;2、游戏:换物接力

十七1、队列;行进间走;2、复习韵律操;

1、韵律操;2、游戏:单脚跳接力;

十八1、游戏课:1、踏石过河;2、攻关;

1、技巧;仰卧起坐;2、游戏;快跳快跳;

第4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教材 ; 概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号:1004-4590(2006)02-0093-03

Abstract:This research defies the conception of sports teaching material that "sports teaching material is sports scene set up by teachers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defied by teachers" from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Discussing from ontology, abstract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oncrete "sports scene" depend on each other, so sports teaching material show the unity of concretion and invisibleness, one and more, theory and practice. Discussing from ontology, the definition include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then the sports scene reflects the objective. The explanation to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students' condition reflect the subjective. Based on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the definition not only can change people's unilateral understanding that people consider the sports teaching material as pure object (objective), but also people can consider the definition as the platform where the operation in fact and the independent condi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ory such as "teach what" "teach with what""how to teach" talk with each other.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teaching material ; conception;curriculum content;teaching method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教材的概念与内容的概念在我国课程教学理论界一直处于模糊的乃至混淆的状态,这种情况在体育课程同样存在着。比如在体育课程中进行“篮球”(运动)的教学时,基本的是教材是“教科书”还是相关的身体运动?如果将“篮球(运动)”解释为教材,那么为什么还将其称为内容?如果说它是教材,那么“篮球”在怎样的意义上称为教材?如果说它是内容,那么“篮球”在怎样的意义上称为内容?很显然,导致这些疑问的产生的根源之一在于体育(运动)教材概念的不清晰,而课程教学理论界对此不应该保持沉默。需要首先说明的是,本研究中的“运动教材”即以运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时的教材。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本研究试图基于教学现场的经验性事实,从操作的立场出发将体育(运动)教材(以下简称“运动教材”)的概念定义为如下表述:“运动教材是教师对课程内容予以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状况所设置的运动场面”,并对其构成及其意义进行论证和阐述。

研究方法:围绕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以及关系进行论证:1)运动场面的构成要素以及与教材的关系,2)运动场面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关系,3)运动场面与学生状况的关系。

3 考察

3.1 教材的基本性质与“运动场面”的构成要素

笔者之所以用“运动场面”指称运动教材是基于以下考虑:

无论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其教材在操作层面都表现为可感知的对象性存在或者说是客体性存在。在以运动学习为基本形式的体育教学中,尽管人们通常习惯于用“动作”来指称运动教材,但是实际上无论在教师备课时还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动作”都不可能作为可感知的对象而单独呈现。因为任何动作都是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存在,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时空条件,动作就成为抽象的存在。经验告诉我们,当教师试图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某一动作(这里暂且将其称为目标)的时候,无论是将该动作作为学生的感知对象还是采取辅助练习或诱导练习作为学生的感知对象,都必须对该动作存在的条件予以规定。也就是说,当“田径”、“篮球”或者“前滚翻”以动作的形式出现在教学现场而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时,它们必然伴随具体的形式、具体的条件和练习要素。

如果将运动教材理解为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材料,那么基于上面的经验性事实可以将运动场面的构成归结为如下三个要素:“技术动作”、“运动条件”和“运动课题”。

“技术动作”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作为教学目标的某一动作而安排的身体练习。比如教师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采取“抱膝滚动”作为诱导性练习,并且对该动作的速度、节奏以及身体状态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在此时“抱膝滚动”动作就属于“技术动作”的范畴。

“运动条件”是学生在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时的外部条件。比如在进行“前滚翻”练习时将垫子是设置为平面还是斜面的规定,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关于人数、场地、篮筐高度等相关规则的规定。

“运动课题”是指通过身体练习所期望获得的运动感知觉。基于新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以新的运动感知觉获得为其内在原因,而新的运动感知觉必须借助身体操作才能够获得这一“手段―目标”关系,“运动课题”就是将特定的身体练习(即动作)与特定的运动感知觉之对应关系予以认同的基础上,对进行某一身体练习之内在指向的规定。比如教师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之所以让学生进行“抱膝滚动”的身体练习,就是基于教师对该动作有助于学生获得身体(背部)依次接触垫子的感知觉这一考虑,而对依次接触垫子时那种感知觉的关注就构成了“抱膝滚动”的运动课题。

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对于理解运动教材具有如下价值:

首先是方法论方面的意义。

从存在论的角度说,任何类型的运动无论怎样表现或怎样变化,都是以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为支撑。既然任何可以被感知的运动都是由这三个要素所构成,那么应该如何考虑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以及相互关系就成为研究运动教材的视角。具体而言,当教师从这三个要素以及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备课时,不仅需要关注外在的可显现的部分(即技术动作与运动条件)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关注技术动作与运动课题之间的关系。因为运动课题才是教师通过教学试图达成的目标,而提供给学生的技术动作和运动条件则处于手段的位置上。如果教师不能清晰的把握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不仅无法对为什么采取这个动作而不采取那个动作予以明确的解释,也将导致将特定的技术动作误解为教学目标。

换句话说,技术动作以及运动条件的选择基准是运动课题的确定,在试图达成相同的运动课题时,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来选择不同的技术动作和不同的运动条件。而因此教师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技术动作”、“运动条件”和“运动课题”三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表现以及评价产生直接的影响。

其次是有助于教师理解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领域往往将教材与教学法分开讨论,这种思维方式意味着教材被归结于“物”的存在方式,而教学方法则被看作是“人”的存在方式。但是教学现场的经验性事实告诉我们,教材与教学方法在现实中是不可分离的相互依托的存在。因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显现不能脱离一定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的显现必定不能脱离具体教材。

3.2 运动场面与课程内容

将运动教材的概念定义为“是教师在对课程内容予以界定的基础上……所设置的运动场面”应该说是对经验性事实的概括性表达。

如果我们对某一教学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就可以注意到以下事实:当教师设置诸如“100米赛跑”、“高抬腿跑”、“起跑”或“摆臂”等运动场面对“短跑”这一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时,我们对该教师所设置的这些运动场面是否能够认可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会对所设置的运动场面表示认可呢?我们是以什么作为根据而认可的呢?很显然,这个根据就来自教师对“短跑是什么”所做的解释和界定。换句话说,当教师对某一课程内容展开教学时,无论他自己是否意识到,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该内容“是什么”的解释与界定,而教师的解释与界定则直接通过他所设置的运动场面表现出来。

具体而言,当教师将某一课程内容作为A予以界定时,他所设置的各种运动场面就是以A作为其存在的依据。然而如果他将该课程内容作为B予以界定时,他所设置的各种运动场面则是以B作为其存在的依据。很显然,如果教师对课程内容予以不同的解释和界定,那么设置的运动场面也将不同。从这个逻辑上说,即便教师不用语言来表达他对该课程内容是什么的理解,只要对他所采用的运动场面的观察就可以推测出他是如何界定某一课程内容的。

比如教师将诸如“高抬腿跑”、“起跑”或“摆臂”的运动场面来表现作为课程内容的“短跑”,而不将诸如二人手拉手的跑、低中心跑、两人三足跑的运动场面,或者在诸如“跳高”的教学中仅仅看到单脚起跳的运动场面时,而看不到双脚起跳的运动场面时,就可以推论出诸如二人手拉手的跑或者双脚起跳不符合该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界定所以被排除在外所致。

同样,如果我们注意到现场教学对诸如“团身前滚翻”进行教学时,难以看到诸如团身前滚翻成坐姿的运动场面,也难以看到在手与足在落差相距一尺的条件下完成团身前滚翻的运动场面的话,就可以推论出这样的运动场面有可能被排除在教师对“团身前滚翻”的理解和界定之外。而在对诸如“篮球”或“足球”进行教学时,如果教师不是以竞赛为主线来设置运动场面,而是以传接球、运球和投篮(射门)为主线设置运动场面的话,那么也就可以推论出该教师不是将其作为“人―球―人”的对抗关系予以把握,而是将作为“人―球”关系予以把握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注意到,将运动教材的概念定义为“是教师在对课程内容予以界定的基础上……所设置的运动场面”不仅能够成为分析教学现场的工具而体现其价值,并且为进一步寻求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比如是因为教师的水平还是理论认识方面存在偏差――提供了研究的视角。

3.3 运动场面与学生状况

将运动教材的概念定义为“是教师……结合学生状况所设置的运动场面”同样是以经验性事实为依据所进行的概括性表达。不仅教师需要借助运动场面来展现被他所界定的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样是以运动场面为平台而展开。如果说运动学习的指导必须立足于学生以往的运动经验以及性别、身体素质等相关因素,那么以运动场面与运动指导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何运动学习都必须以具体的运动场面为依托才能够实现,离开具体的运动场面就运动学习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运动学习时之所以设置这样或那样的运动场面,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借助这些运动场面形成运动技能,如果所设置的运动场面无助于或不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那么这些运动场面的价值当然也就会大打折扣。

如前所述,运动场面一旦被确定,那么构成运动场面的各个要素也就随之被确定。既然任何运动场面都是由“运动课题”、“技术动作”以及“运动条件”三个要素所构成,那么要素的不同也就对学习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以低单杠的“翻身上”为例,其技术动作是单腿蹬地还是双腿蹬地?屈髋角度是大还是小?在运动条件方面是否使用辅助器材?如果使用的话采取何种方式?很显然,教师在对这些要素予以规定时都以它们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作为检测的尺度,都不得不考虑这些具体要素是否符合学生的状况。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既然学生的先天条件以及个体差异的因素与运动学习的关系密切,因此教师所设置的运动场面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适合部分学生就成为必须考虑的具体问题,如果发现所设置的运动场面不适合部分学生,那么教师就应该通过对构成运动场面的相关要素予以必要调整和改变。

比如日本的山本贞美以起跳准确为教学目标所采取“目标跳远”中,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将运动场面设置为如下方式:

1)按照从哪里起跳从哪里测量的方式测定每个学生急行跳远的最远距离,并记录。

2)以每个学生最远距离的80%作为他们各自的目标距离。比如,若学生甲的最远距离为5米,那么该学生的目标距离则为4米,以此类推。

3)所有的学生以各自最远距离的80%作为自己的目标距离(比如上例中学生甲的目标距离是4米)进行练习。在练习时尽可能做到准确起跳(踏在起跳板)和准确落地(落在目标距离上)。

4)为调动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或以小组竞赛方式进行,并且使每个学生了解自己运动技能的变化,采取了起跳准确的得高分而起跳不准确得低分的记分方式。

由此可以注意到,教师在设置运动场面时如果不将学生的状况考虑进来或者把握不当,那么势必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其实,即便凭借经验性事实我们也同样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进行运动指导时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它们的作用最终是要以具体的运动场面为平台而得到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运动场面实际上是处于万法之首的位置。

4 简要归纳

其一,本研究对运动教材的概念所给出的定义具有可操作性。稍微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在本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以经验性事实为依据,因此,构成的各个要件以及逻辑关系与教学现场(包括教案)完全符合:教师在进行教学(备课)时要1)“备教材”――即确定自己教的是什么以及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它;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状况;3)“备场地和器材”――即根据学生的状况确定相应的运动条件。

其二,本研究中以运动场面来指称运动教材,并且围绕构成运动场面的三个要素以及运动场面与内容、运动场面与学生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这种从操作层面对运动教材的解释对于理解理论层面的“教的是什么”、“用什么教”以及“怎样教”提供了相互对话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贾齐. 作为“关系”的体育课程内容--以“教什么”和“用什么教”为中心 [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4,(2).

[2] 贾齐. “运动规则”及“运动技术”(技能)概念的学科教学论考察[J]. 体育与科学(南京),2001,(5).

第5篇

1. 培养农村学生自主学练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中,场地小的问题有所改善,但是器材数量少、不全面,体育教师师资缺乏,学生每节课练习次数少等,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发展。正确的认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不足与缺陷,改进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将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为组织教学 — 复习旧课 — 讲授新课 — 巩固新知识 — 布置课后练习。教师的过多主导,忽略学生的主体,使得在课堂中学生自主练习时间、次数少;运动量小,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学生缺乏创造性、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安排的内容多、难,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主学练的时间,约束思考、探索的客观原因。

例如上鱼跃前滚翻,半节课把鱼跃前滚翻的动作都教了,学生能够掌握吗?但当一半时间教动作(不要过多强调学生动作的对错),另一半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练习)、看(人家怎么做,老师怎么做)、想(为什么这么做,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吗?)、试(试试自己能做好吗?我的做法对吗?)。在摸索中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了解、掌握。留一定时间还予学生自主学练,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改、自己评价,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有效的发展学生全面素质。

2. 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

2. 1 教案设计时考虑周详

教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中,班级学生较多、师资、场地、器材少的特点,使得教案的安排尤其重要。一定要因地制宜处理好复习课与新教课的关系;体育好的学生与体育后进生的关系,才能使学生自主完成课时任务。

例如中学教材中的跳远(新课),在农村中学一般会受到场地限制,备课时可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如何安排学生运动的量和学习效率是关键,如果让学生练习一次跳远后,再安排一定的素质练习,虽解决了运动量,但对学生跳远动作的掌握效率则不高。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可将男生分成甲、乙两组,使男生的甲组练习,乙组观察记录错误人次、错误类型以及哪位同学跳的好、教师的指导性建议。练习一定时间后双方交换,最后如何安排讨论的时间。女生安排其他复习课内容。对于复习课中,对于掌握动作技术较快的学生指导其他落后的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项有兴趣的运动进行练习,如篮球、羽毛球等备课时还应将跳远的常见错误、解决方记法录在案,这样有助于在讨论时减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学生跳远的运动量的不足,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跳远技术。让学生在认识、比较、练习、探讨、思考中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对体育课的兴趣。

教案不宜死,要活,也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教学内容要有实用性、趣味性,使学生自己积极地去学。死板硬灌的课不是体育课,更不是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而是枯燥的军事操—体操课。要求过高学生掌握要领时花费的时间多,且效果不明显。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在教案中适当编一些游戏项目,在游戏中让学生找到学练的乐趣。要求体育课堂教学气氛达到活而不乱、自由思索、探究的情形,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练。

2. 2 实践课中练习任务,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新动作进行简单阐明、示范后,组织学生分组(每组7人左右)进行练习。各组自主学练,对练习中存在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方法。然后各组由一名代表根据练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所找到的方法。并总结练习心得与效果:为什么 — 怎么练习 — 有无改进(创新)方法—效果怎样。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在讲解其姿势要领时,同时也对学生提出要求“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半蹲充分,摆臂与起跳协调,蹬地有力,空中收腹、收大腿,落地时小腿前伸,手臂用力往后摆。”分组练习,在练习中分组让学生主动学练并观察其他同学的姿势正确与否,并对自己的动作做出自我评价。有疑难或技术动作不明确地向组长汇报,由组长负责帮助指导。练习后集体讨论立定跳远中的重点、难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十分钟后,再由教师总结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导纠正个别动作的错误学生,最后学生各自练习5、6次。对于有创新的意见或方法给予肯定,在这个练习中有同学提出“在脚落地时,可否成外‘八’字形来增加跳远的距离。”我当场给予表扬并成立课后研究小组,事后表明确实有所提高。对于复习内容则要求学生多练、多思、敢于做、敢于改,小组长在训练结束时汇报复习情况。 转贴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体育好的学生的指导能力,而且带动了其他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和所有学生的思索性。同时增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团结协助的集体精神。而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捕捉学生的优点和发现学生的缺点,及时进行表扬和改正,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练习的时间、空间、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和创新的积极性。

2.3教师做好课后小结

第6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 课堂教学 提问

一、通过提问为讲(学)新动作打好基础

每次讲(学)新动作前,教师应抽出一定时间,提问以前学过的且与新学动作技术有联系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讲解示范,既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引出了新课的动作概念,再进一步阐明,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新的动作技术打下了基础。因此,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提问,对于那些理解不透的重点、难以攻破的难点,似是而非的疑点,相互联系的节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并且使这些问题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程度

教师在课堂上,应不断观察和了解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知识)的程度,来检查自己教学的效果。这虽然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完成动作技术的质量上做出判断,但往往还不全面,若能提出一两个问题,找几个理解程度不等的学生来回答,更能全面地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例如:前滚翻分腿起动作要领是什么,应注意哪几点等。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动作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从我的实践情况看,经常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动作质量就高,记得也较牢。

三、通过提问复习和巩固教学的重点

在体育课中,教师提问教学的重点难点,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脑子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所提的问题,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应很好地考虑,应突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时的薄弱环节,并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重点内容上,使提出的问题真正能起到复习和巩固重点内容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动作的用词要重点难点突出,确切精炼,通俗易懂,熟练的运用动作术语和口诀,既使学生易懂易记,又有利于学生领会动作要领。例如,教师在讲解排球垫球的手臂动作时,简练地用“压腕”、“提肩”四个字来强调手臂动作要求,既简单形象又易记。当然简练也要注意讲解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顾此失彼。

例如:急行跳远是由助跑、踏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重点技术环节是助跑与踏跳的结合,它主要取决于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结合,这是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课中可以这样问:提高跳远成绩的关键在哪里?在学习短跑时,腿的后蹬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是短跑训练的重点。课中可以提问:如何加强腿的后蹬力量?应注意哪几点?

四、通过提问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目的的提问。学生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对问题已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应采取“抛砖引玉”的方法提问,让学生自己回答思考的问题。如前滚翻动作,教师可以用圆和方的滚动作比喻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圆的滚动快又容易而方的不易滚动的原理,使学生从形象的比喻中得到启发,加深对前滚翻低头、收腹、团身动作要领的理解。另一种是:课堂纪律松懈,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或对问题不发生兴趣。这时应采取“问答式”的提问,用一些难以回答或容易疏忽的问题让学生(尤其对精力分散的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可促使大家对问题发生兴趣,收到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的效果。

五、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体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舒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而,有兴趣的学习,丰富多彩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所学习和应该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往往是迅速而牢固的。比如田径课一般来说学生兴趣不大,特别是中长跑课,不少学生有畏惧心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长跑后肌肉有酸痛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极点?出现极点后如何消除它?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这便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利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而且还会使学生正确理解中长跑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现象,加深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在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所起的作用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合作学习

魏书生老师在三段六步教学法中,特殊提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多年来的教学总结,个人认为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民主的、协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合作者之间具有相互认同、接纳、独立平等和诚信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在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同时,又通过教与学的整体作用,通过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对其体育技能进行培养、促进其学习质量的提高。对于体育教学来说,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非常多,它也是我们平时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下面,我就如何进行学生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1.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组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合作学习也必须先创设一种民主化、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合理组织,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法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乐于参与,乐意接受的过程,真正做到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学有所好,学有所得。

通常我会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和学生的不同情况,把课设计为情景教学,通过设置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冒险之旅”等等情境中流连忘返,通过简单的语言和一些器械,把教学目标分为若干小目标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的见,练的实,也容易成功。例如在《探宝记》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器械布置和语言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深山”寻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呦!老师得到一张藏宝图,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寻宝呀?”,“想”,“老师,我们马上出发吧”,这时教师捉住时机,利用学生的兴奋点,把孩子带入课堂,随后通过“丛林行军”──教师在场地上布置的小障碍(障碍桶、体操垫)来代替以往枯燥的慢跑,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障碍之间闪动,学生一会跳、一会躲,玩的十分高兴,我的教学目标──激情活跃,也达到了。接下来“智斗怪兽”在教师扮演的怪兽袭击下,同学躲闪连连,兴奋的叫声此起彼伏,学生为了躲避我,一会东一会西,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完成准备活动。最后在“探寻宝藏”的游戏环节,通过教师布置的教学情景,学生玩的很高兴,学的也很活跃。在小组的合作下,他们都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借助情景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欢乐,激发了兴趣。

可见,只有在课前精心的组织,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的形式,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显学生个体在课堂上的地位、作用就能使课堂变的更具有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

2.把握住合与分的尺度

合作学习并不等同于教师撒手不管。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有了合作的形式并不等于就是合作学习,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和锻炼就可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样的道理,若教师一步一随,满场包办,就和过去的教学没两样。在这里就有一个“合”与“分”的尺度问题?

“合”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集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分”即是化为小的团体,是“合作”学习的表现。

(1)合与分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合”与“分”是两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宣布本课学习内容、确定目标、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组织分工、整理恢复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最好运用“合”的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在学生自主协作探究过程中,则需要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自己发现问题,和同伴合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一节新授课前滚翻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组织学生集中,介绍了本节课的目标和要求,重点讲解、师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和学生的自我保护以及配合学生的保护方法,并给学生交代了在前滚翻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再让学生分成小组到我指定的地点,自主合作练习。事后证明,整节课次序清楚,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完成。说明只有良好的“合”的保证,才能使“分”这一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得以顺利完成。

(2)把握分与合的尺度

“分”与“和”是互相矛盾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既要多给学生“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但若是完全放弃“合”的时间,就容易形成“放羊式”的教学,从而背离我们的初衷,把“分”的意义和目的变相抛弃。所以,在这里我提出一个我自己的方法:精讲多引。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一个主题,课堂是学生的。我们教师的话要讲,示范要做,不然还要我们体育教师干吗?让学生自己练就好了。重要的是应该强调对学生的引导,“精讲多引”。我认为教师应该下到学生中去,通过个别辅导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小群体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之一:学会学习。例如在上面所说的前滚翻课教学,在课堂上我集合的次数不超过五次,在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后,我就下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在学生合作讨论时,通过适当的语言,例如:“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这位同学的动作好在哪?我还有没有比这更棒的办法?”引导他们到我的教学目标上来。 有了好的措施和方法,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学生的热情参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习小组合作不顺或者貌合神离,无话可说,甚至相互埋怨,导致合作学习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研究问题,正确引导。

(1)首先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交流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潜在优势和特点,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并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让学生感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与发展。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如:组织一些集体的小游戏、让学生到前面来发言,请学生示范。此外,我们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社交性语言的引导和要求,让学生学会沟通。彼此之间传达知识、态度和感情,活跃小组活动的气氛,积极提建议与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或不赞同的应答,学会说服他人”“学会微笑与倾听,做会说话的人”等。教师应在语言表达上给予积极地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形成习惯。这些常见的语言和动作是组成合作的重要开端,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很容易做到,但又常常被我们教师和学生所忽略。

(2)重视学生情感意识

情感态度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内容之一,积极的情感态度能促使人奋发,调整人的内在动力系统,促进人的成功。我们应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潜在的优势、特点,多用正面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到成功。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有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可能。“教学的本质是信息交互,是认识交换,是学生人际交往”。这些都与个体的参与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难以体现教学的本质。在《课标》中把“运动参与”作为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而且它在诸学习领域中的载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具有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注重兴趣、习惯和意识的形成;一方面是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强调理性参与。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情感意识”上下功夫,让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带动别人参与学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3)重视学生合作精神

第8篇

俞伟顺,北京市第七中学体育特级教师、教研组长,北京市首批正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首批中小学体育学科市级骨干教师、北京市中学体育学科市级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担任“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体育课程研发组核心专家、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协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城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评委等职。

在北京市西城区教师队伍里,俞伟顺是一个“传奇”。他今年59岁,有43年的教龄,是唯一一位集北京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于一身,而仍在教学一线,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人。

既练学生身体,也育学生心灵

800米以上的长跑属于耐久跑,这是锻炼学生耐力和心肺功能的一项体能运动。但现在的学生普遍娇贵,吃不得苦,不愿跑、不爱跑。在这个事关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问题上,俞伟顺和耐久跑较上了劲儿。

2004年,西城区开展首届“西城杯”教学评优课,俞伟顺决定拿难度较大的耐久跑“开刀”。他设计了让学生踢着球跑、运着球跑,并要求学生记住踢球、运球的次数。

“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数踢球、运球的次数上,长跑过程中的枯燥、单调感就转移了,他们不再痛苦地一圈一圈数跑的圈数。”俞伟顺说。那天,他还特意将长串的风筝剪开来,让学生们每人拉着一个小风筝跑,跑完后,有学生主动请缨:“老师,我还想跑一圈……”

评优课的结果,俞伟顺拿了个一等奖。自己的创新教法得到了认可,此后他陆续开展了重复跑、障碍跑、情境跑、定时跑等各种跑法,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跑步。

为了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俞伟顺又设计了一种趣味练习法。他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边踢球边跑,第二组拉着绳子跑,第三组赶着球跑,第四组跳着绳跑。一圈下来,每组之间顺时针交换跑步项目。学生都想试试自己没“玩”过的,那情景真是你争我夺,热火朝天。

变着法儿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俞伟顺还特别注重利用体育培育学生的心灵。连队列散开这样常规的动作,也被烙上“俞氏风格”。他认为常见的两臂间隔散开的方式太过松散,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为此,在实践探索之后,他撰文《浅谈体操队列‘分列式’散开练习对学生的行为影响》,主张采用正步走的方法散开。比如,横队第一排先走7步,第二排走5步,第三排走3步,第四排走1步,排与排之间间隔两步走……

学生们一开始走横队时还好,但走纵队时就有点乱了。俞伟顺并不灰心,他认为坚持做下去,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也能培养出良好的纪律性及合作精神。“因为个人的失误最终会影响到整个队列的整体美和整齐度,所以学生会不断提醒、强化自己,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与队列散开育人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2005年俞伟顺为全市体育教师所作的一节“鱼跃前滚翻”示范课。双人、三人、四人直至全组多人手拉手的前滚翻让教师们大开眼界:“原来简单的前滚翻还能这么练,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这些育人心得,俞老师常与我们一同分享,不会留一手。”西城区外国语学校的孙玲玲记得,在一次研讨中,她主张采用正误对比纠错法进行双杠教学,即让做得好和做得差的两个学生分别在同学面前做正误示范,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点,以达到纠错的目的。“俞老师听后,不同意我的观点,就差生的心理变化问题向我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使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诲人’不是‘毁人’。”孙玲玲说。

帮青年教师捅破“教学窗户纸”

在西城区,许多青年体育教师都或多或少得到过俞伟顺的指点。有一年,区里安排北师大二附中的郭华做一节研究课,接到任务,这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变得紧张、慌乱、没有头绪。“那种压力,非亲身经验者难以真正体会。”

一天下班后,郭华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忙碌,门突然开了,俞伟顺笑眯眯地走进来:“郭华,准备得怎么样了?”“我当时呆住了,俞老师不请自到,竟然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地从七中赶过来,为的就是指导一个仅在前一天参加区里教研时,跟他说起过这次研究课的年轻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郭华仍很激动。

同样的感动,北京八中的张健也有。2013年,因为要做一节市级公开课,她打电话向俞伟顺请教。为了让张健掌握技术要领,当时已58岁的俞伟顺亲自演示横箱侧腾跃动作。最终,张健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俞伟顺看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帮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他认为:“新老师的头几年定型很重要,像小树苗,如果一开始就歪了,以后再想尽快进步就难了。”

这样的看法,源自俞伟顺特殊的成长经历。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高考还没恢复,没有大学毕业生,学校短缺大量教师,俞伟顺是在初三临毕业时,被学校突然通知留校当体育老师的。“白纸一张”的他被学校送到原西城区教师师范进修学校脱产学习了大半年,心里才算“有点底儿”。更幸运的是,在回到原北京市第八十六中学担任体育教师时,俞伟顺与他当学生时的老师王达成了同事。受王老师的熏陶,认真负责、愿意把课教好成了俞伟顺工作的主旋律。8年后,俞伟顺被调到北京市第三十二中学,结识了另一位老教师、教研组长苑得石。苑老师在理论和驾驭文字能力方面都很强,俞伟顺的教案、教育论文没少得到他的指导。两位恩师对青年教师无私的帮助、提携,使俞伟顺深切地感受到,年轻时得到优秀教师的帮助,自己的进步才很快。因为教学有时就像是一层窗户纸,老教师不帮着捅破,青年教师要花很长时间去摸索才能领悟。

如果因此就断定俞伟顺对青年教师的帮助是温暖的、贴心的,这不是真正的俞伟顺。他那双深邃的眼睛,能把一节课的优劣看得一清二楚,即便是一点小瑕疵。

北京市三帆中学的郭建伟就见识过这双眼睛的威力。

2010年,郭建伟做过一节“篮球游戏化教学”的观摩课和一节“核心力量”的研究课,这两节课,很多教师的评价相当高,可俞伟顺却说:“郭子脑子灵,总能创新,这很好,但一定要注意语言组织和精讲多练的原则。”

“青年教师想吸引人眼球,难免弄些花哨的东西,但往往过不了俞老师的眼睛。”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陈贺举例说,如果一个教师要上的是一节短跑课,那么热身运动做健美操就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场面的漂亮代替不了学科的科学性,正确的应该是多做听声音快速反应的训练。

渐渐地,俞伟顺的这双眼睛变得让一些老师“爱恨交加”:“爱”是因为他喜欢从不同的视角来看课、评课,让老师们屡有收获;“恨”是因为他是一个直率而认真的人,对待教学中的问题从来都是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如果要照顾到大家的面子好看,就捂着错误和不足,不去说,老师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故伎重演’,这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

近些年,俞伟顺开始变得“圆滑”了:当着被评课教师学校领导的面,他尽量说得婉转一些,事后再和该老师深入交流,他认为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也很重要。

把体育当作一门艺术

“体育和艺术看似不搭边,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是自己既从事体育工作又从事艺术工作,俞伟顺觉得体育也是一门艺术。在他眼里,教体育最辛苦的不是户外上课,而是备课,因为上一节体育课太容易了,但上好它太难了。“比如学生上课时既要上得高兴,又要出汗,还要学到技能,样样都得考虑齐全。”

对于艺术的理解,俞伟顺始终认为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学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做队列练习,学生觉得被动、没意思,他就尽量不喊“齐步走、立定”,而是改为规定步数齐步走、自动立定,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练习横箱侧腾跃这个项目时,不少学生担心磕碰,老是屈着腿。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他们的恐惧心理,俞伟顺和他的徒弟、北京七中体育老师裴立伟一起,在跳箱的侧面挂上几个高度不同的挂钩,将橡皮筋穿过挂钩连接到一旁的障碍跑标杆上,这样使得跳箱得以“延长”。学生从最低处开始跳,很容易跃过,即使随着高度的升高不小心碰着了橡皮筋,也一点儿不疼,信心大增。当学生们跳过了与跳箱平行的那条线后,他们再做标准的侧腾跃时就变成了“小菜一碟”。

俞伟顺的教学从不拘泥于某种模式,而是颇有创新。细心的俞伟顺发现,学生普遍不爱长跑的原因之一是跑步时嗓子难受,呼吸困难。而以往的教学,教师强调的都是让学生加强吸气,于是就会经常看到学生长跑时呼哧、呼哧地吸气。但俞伟顺认为,这样做效果非常不好,因为学生的呼吸都是在无效腔中进行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耐久跑中“呼”和“吸”哪个较为重要,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实验道具是一根头上戴橡皮囊的玻璃管和一瓶红水,俞伟顺告诉学生橡皮囊代表他们的肺、红水就是他们吸进肺里的氧气。他用手捏住气囊,捏瘪一半松手,这时玻璃管里吸进了一半的红水。第二次他把气囊全捏瘪再松手,此时玻璃管里吸满了红水。这个实验迁移到长跑中就是:只有呼出的气体多,才能吸进更多的氧气。“这种正确的呼吸法,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记住一辈子。”俞伟顺自豪地说。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民间艺术家,俞伟顺将个人爱好“顺延”到了工作中。做面塑作品手要巧、心要细,这种“细”转化到教学中,不光教案写得很细,而且在评课时特别注意细节,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或看不到的长处,他都能看到,因此点评能“一针见血”。他认为自己历年来能不停地超越自我,与艺术创作不无关系。

记者手记

“双面”俞伟顺

俞伟顺的肤色有些黑,这大概与他常年在户外上课不无关系。原本以为,以他59岁的“高龄”,又手握诸多荣誉,应该退居“二线”,多指导一些青年教师。可他不!体育办公室的过道里,贴着全校的体育课程表,俞伟顺的那张,与组里的其他老师一样,每周14节。贴上墙的目的是要大家互相监督,他说自己也不能搞特殊,大家要一视同仁。为了保持体能,只要有时间,俞伟顺坚持每天跑40分钟6000米。上体育课跑步热身,有学生跟不上,他来一句“你十几岁还赶不上我这老头子吗?”

第9篇

一、前滚翻教学的观察误区与对策

1.案例一

在一次听小学三年级的前滚翻教学时,教师的设计非常清楚的展示在听课教师面前:先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与巡回指导。听课的老师都明白,在这次分组练习之后授课教师肯定是指出一个动作不够好的学生与一个动作非常好的学生进行示范。这位老师找出的第一位学生动作较差,大家以为,教师肯定要对他的错误动作进行讲解分析,然后纠正,可让听课老师不明白的是,这位老师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对他进行了表扬:“你真棒!”然后就让其回到队伍中去了,这让听课者大为不解。接着,这位老师又找了一位学生前来示范演示,但这个学生动作并不是最好的,动作不是很标准,只比第个学生好一点。示范表演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2. 误区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老师找学生进行示范没有针对性。第一个学生做得不好,老师不但没有针对他的错误进行分析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解决问题,反而表扬了他,这让其他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而第二次,老师应该找一个动作标准的学生上来示范,但老师没有找到,而是找了一个“中间位置”学生,做的动作不好也不坏,这个示范不能给其他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老师观察不到位。学生在练习时,老师就应该心中有数“下一步教学是什么”,找一个好生与差生进行示范表演,而老师可能是没有预计到下一步的教学步骤,再等到这一环节教学时却发现自己没有找准学生,而匆匆忙忙随便拉了几个学生上来。这位老师在观察时不够准确,或者根本没有观察,他根本不知道哪位学生做得好,哪位学生做得差,所以在找学生示范时一时慌了神。

3.对策

仔细观察,为预设的教学服务。预设教学环环相扣,如果前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下一个环节就会受到影响,正是因为这位老师对学生的观察不到位,才引出了示范表演出现差错的现象。既然老师心中已经知道下一环节将纠正错误动作,在之前的练习中,老师找两个极端的学生即可,一眼看出哪个最差、哪个最好,最到心中有数,在学生示范时便可以信手拈来。

二、滚铁环教学的观察误区与对策

1.案例二

听过一位老师的滚铁环教学。大家知道,滚铁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内容,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想内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技术是很困难的。这位老师在教完基本部分的内容后,进行了一个滚铁环接力的比赛,但是在比赛时,问题出现了,学生滚得乱七八糟,甚至有的学生是把铁环躺在地上拖过去的,虽然游戏还是按老师的教学设计完成了,但效果不敢恭维。

2.误区

很多老师认为,新授完一项教学内容后,为了巩固所学技术就要进行一次与该技术有关的比赛,在大部分项目中,这个想法都可以实现,但也有少数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由于难度较大,新授完并不能马上进行比赛,即使强行安排比赛,学生求胜心切,在运用该技术时,就会出现欲速而不达的现象,致使动作变形、变味,不但起不到巩固的作用,反而给正确的技术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大部分教师更多时候还是执着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任务”,把课上完,不落下教案中的每一个环节。这个问题和老师平时教学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直接影响到老师如何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的环节。而这位老师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设计,没有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强行安排这一教学环节,致使滚铁环游戏失败。

3.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认真观察,再根据学生今天学习的具体表现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此时的技术还不熟练,还不能达到比赛的这一要求,老师就不要设计比赛的游戏了。如果有的项目可以进行比赛,但要降底难度,以让学生能运用正确的技术进行比赛为最低条件,如果一些学生不能按正确的动作要领去做,老师可以适当限制比赛成绩或者惩罚给予警示,目的是让他们通过比赛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三、广播体操教学的观察误区与对策

1.案例三

一位老师教授广播体操时,在统一口令的练习之后,学生基本掌握了运动要领,做得比较规范、整齐,其中有一个学生做错了。显然,这个细节被这位老师一眼观察到了,他在全体学生面前对这位学生的动作进行了纠正。听课者发现,当这位老师认真给这位学生纠正错误的时候,其他的同学却无心看老师的示范,因为他们知道老师的示范只是给那位做错的同学看的。由于其他同学的不配合,课堂一时出现骚动。

2. 误区

以上案例中老师在教学时观察很准确,但这位老师却走进了另一个误区,这个误区与案例二的误区有所不同,案例二老师尽管发生错误,老师还是不顾一切的按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去教,不改变或者不落下每一个教学环节,带有一定的教条主义,而案例三中老师的误区是在生成不能预测的情况下,临时想出一个“教学策略”,这个教学策略是预先没有想到的,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一不小心,因为一个学生的错误而耽误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

3.对策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课 课程结构 教学方法 语言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双边活动,教得好不好,从学生的学习情绪上就可以流露出来,从学生的运动成绩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就一般学校大多数体育课而言,课堂教学是室外教学,以练为主,一堂课虽然只有几十分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却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备课就是一项辛勤而又艰巨的劳动,“几番心血一堂课”,道出了备课的不易。为了上好一堂体育课,教师往往要用上课的数倍时间进行精心准备。备课应把心血花在精心设计课程结构、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注意运用教学语言三个方面,做到“胸中有书,心中有人,手中有法”。

1.精心设计体育课程结构

体育教学,看上去“蹦蹦跳跳,上不了纲要”,然而,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巨大的项目工程。上好体育课,正如同工程施工前的精心设计一般,其布局结构忽视不得。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体育课程结构是一种艺术,其意味着教学必须细致地、妥善地加以设计。因此,对于一堂体育课的全过程,教师需要在明确目的、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胸有全局,通盘考虑。在选择和组织教材时,要突出动作重点,提纲挈领。不能主次不分,贪多求全,讲多练少。在考虑讲课内容时,应注意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兼顾“两头”不同情况。体育课堂设计的具体方法不拘一格。有的人喜欢把课堂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个步骤,再分别加以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有的则分“感知”、“理解”、“复习”和“巩固”四个环节;还有的干脆将课堂分成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段落。但不管如何分,其目的都是为了

上好体育课,上活体育课。

2.认真研究教学方法

一堂课的成功或失败,往往同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密切相关。高明的教师能使课堂活跃、妙趣横生,学生听了以后,印象深刻,兴趣浓烈,热情高涨,这样,效果自然就好。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比,特点在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既要进行思维活动,又要进行一定的体力活动。学生不仅要通过思维活动去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在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结合中,反复练习各种动作,掌握各种体育技能技巧,从而促进身体协调发展,实现增强体质的任务。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以启发式教学为例:它包括运用口诀进行启发、诱导学生做分析思考、分段演练法、对错比较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究竟哪种方法为好,这要根据一堂课的目的、任务、内容、性质、学生的年龄、场地设施、人数多少和知识水平等确定。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使学生发挥学习体育卫生知识、动作技能技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兴趣和自觉地去参加各项目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着眼于增强讲课的感染力,使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能够潜移默化地融会贯通于练习之中。在讲解动作要领及保护和帮助的方法时,体育教师要察言观色,像中医诊断那样“望、闻、问、切”,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2.1 重视直观教学法。

“百闻不如一见”,据国外生理学家研究:人们的知识60%来源于视觉,依靠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单纯依靠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这说明,看到的比听到的印象深刻。如果既能看到又能听到,效果就会更好,约能记忆65%。体育课教学动作示范,特别是准确、轻快、协调、熟练、姿势优美的示范相当重要。过硬的高水平动作示范,会引起学生由衷的钦佩和赞美。由此,使学生在知觉、意向中产生连锁式的心理反射:欣赏―羡慕―向往―积极理解―实践,会给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动作痕迹。比如上游泳课,在教室里讲解学习蛙泳动作,对初学者来说不可能解决问题,就是在游泳池边光讲不行。只有教师在水中正确地示范,学生看后才能在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如教师在水中扶漂浮物(利用浮板)或两臂在水中平举,腿部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是蛙泳训练的重点);再加上边讲边动作,学生注意力集中,看得清记得牢。

2.2 讲课力求条理清晰。

体育课的讲解,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一堂课如果讲得颠三倒四,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呢?

2.2.1 纲目分明。动作技术分析要讲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几个小问题,一个问题中讲哪几点都要脉络清晰,井然有序,这样学生就能较快掌握要领,较好地完成动作。

2.2.2 突出重点。所谓重点是指在一个身体练习中,不管有多少技术环节,其中必有一个主要环节。这个环节对完成该项技术起决定作用,这就是讲解的重点。讲解重点要保证时间,讲透讲深,并反复演练。

2.2.3 语言简练。说话唆极易导致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语言要求准确、肯定,绝对不能模棱两可。

2.2.4 内容连贯。备课时要注意教学项目的内在联系,力求做到前一动作要为下一个动作做铺垫,为掌握更复杂的技术动作做准备。例如,学习垫上前滚翻、后滚翻,为学习鱼跃前滚翻和结合动作打基础。

2.3 课堂确保气氛活跃。

体育课在室外教学,以实践为主,课堂不活跃有可能导致学生精神疲劳和注意力分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把学生的精力全部引导到课堂上来呢?

2.3.1 游戏入课,穿插运用。课中穿插游戏,运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简便易行、生动活泼的游戏内容穿插在准备活动里引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2.3.2 语言要通俗易懂,教学中要把教材的内容、动作要领归纳概况起来(运用口诀、顺口溜、单字概括)使学生能够听明白,可以更好地领会动作。如在教垫上前后滚翻时,应告诉学生身体要团身紧抱,像雪球滚动。在教学途中跑动做时,最后腿部动作归纳为“蹬、摆、送、压、趴”五个字,使学生易记易懂。

2.3.3 要用启发式教学。依据课的任务、内容不同,所采用的启发式教学形式也不一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如:分段演练法、对错比较法、问答法、运用口诀进行启发等)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2.3.4 讲练结合,形象直观。课堂上尽量结合动作要领,采用挂图、模型、小黑板示范讲课,并把讲、练结合起来,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看得清、摸得着、记得牢。

2.4 启发运用,教学相长。

“启”是手段,“发”是目的,“启”而得法,才能够达到“启”而能“发”。当学生对问题若明若暗时,应适时提示思路,给予思索性的启发;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要抓住焦点,画龙点睛,进行探索性的启发;当学生的认识视野扩大,需要外因促进时,进行引导性的启发,使之豁然开朗。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体育知识就会理解得快,从而印象深,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善于运用教学语言

3.1 语言

语言对于教师来说,既是工具,又是要求,言传身教,离不开语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搞好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丰富。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外壳。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讲课是通过语言艺术感染学生、传授知识的。为此,更要重视体育教学的语言修养与技巧。

3.2 音调

音调对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音调要变化适度,要使学生听而不厌。如果音调低沉,缺乏变化,自然不会受到欢迎。但如果音调过高,破着嗓子大喊,就会使学生感到心烦意乱,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

3.3 速度

讲课的速度应稍慢于通常的讲话速度。如果讲课时“开快车”、放“连珠炮”,就会使学生听不清楚,头脑里没有思考的余地,直接影响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消化。但如果讲述过慢,又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不安,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

3.4 停顿

正确运用停顿,也会使讲述活泼有趣。如讲:“跳高的姿势(停顿),有跨越式、剪式、俯卧式、滚式、背越式……”又如讲:“游泳的姿势(停顿),有蛙泳、仰泳、蝶泳、自由泳……”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5 重复

有一些动作技术要领,需要反复向学生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例如,进行简化太极拳教学时,因动作比较复杂,做动作的过程中转体、方向变化很大,要求联系手、眼、身、法、步协调地配合。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反复用(有声和无声)语言作为信号,时时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和运动中方向的变化。

3.6 表情

体育教师是讲课的表情,特别是在严寒季节或盛夏酷暑时的表情,对学生学习情绪影响很大,一定要十分注意。采取恰当的表情,配上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又使他们感到听课与学习是种享受。教师的示范动作是色,讲述是声,把两者结合,课就会讲得有声有色,就能增强学生注意力,提高听课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4.有声语言与形体语言的运用

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声(有声和无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语言、哨声和拍掌声,用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组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等,在体育教学中起着帮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作用。

4.1 有效地运用语言

运用语言教学,是所有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体育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呢?主要有七个方面:

4.1.1 讲解要简练、明了、准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1.2 说话要符合逻辑,连贯流畅;

4.1.3 表达要生动、形象、逼真、活泼而有趣;

4.1.4 比喻要适中、贴切,深入浅出,联系生活实践;

4.1.5 讲究语气、声调、节奏抑扬顿挫,伴随恰当表情手势,使语言倍加有力;

4.1.6 语言要美而富有情感,带有鼓励性,激感,引起求知欲;

4.1.7 讲评要实事求是,坚持正面原则,可借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的效果。

4.2 恰当地运用哨声

哨声是“号角”,也是体育教师语言的“工具”。体育教师常以哨声组织训练队伍,指挥动作节拍,表示练习或比赛的开始与终止,配合手势指点学生等。哨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感,是教师语言的“替身”,是一种信号,教师利用哨声既可减轻身体负担,还可以起到语言的效果。哨声的长短节奏和音量强弱的运用与时机的把握,是体育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

4.3 善用击掌之声

击掌声有情感意味,其在体育教学上应用颇广,起着欢迎、祝贺、鼓励、指挥节奏、协调动作的作用,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节奏有特殊意义。如学生的击掌操具有协调动作、振奋精神和使他者心生愉悦之感。在跑步的专门练习中用短促或快慢交替的击掌,可强化动作频率,提高快速动作的能力。掌声是人的一定的情感反应,也是激励情感的手段,适时而恰当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之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作用。

4.4 巧用身体语言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教学

1 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小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和家庭,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干部子弟、有农民的孩子,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求知学习,走到一起来了,因此必须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小学游戏教材中能够培养这种精神品质的内容比较多,如1―3年级“奔跑”游戏中的《老鹰抓小鸡》、《大渔网》、《8字接力跑》、《跳长绳比赛》、《打龙尾》等等,这些游戏大部分都需要分组,编队,且具有对抗比赛的特点,因而需要教师在游戏前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男女比例均衡,身材大小搭配合理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队,同时教师在导入或激趣谈话时要强调,做好这个游戏关键是同一组队的每个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心中要有一个目标,为自己的组队获得胜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这样所分出的组队自然形成一个临时的集体,而每个队员心中也自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我要为我的集体出力流汗。

再者,教师要讲清楚在这个游戏中在某一个具体环节上怎样团结协作,怎样才能配合默契,达到取胜的目的,如果教师这番话讲出来以后,或正在讲时,学生中有了比较明显的反应,这种反应现象正是这个游戏教学的目标初步,在组织初赛、复赛之后,教师必须总结出获胜组队或失败组队之所以获胜或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每个队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和相互配合是否到位,如此一来不管是胜方还是败方的队员心理自然产生再决雌雄的欲望,而这时,学生思想上的集体主义已经产生,已经成为一种很强大的凝聚力,这就达到了这个游戏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2 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为。其行为表现出具有果断、坚韧、自制的毅力。体育运动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在参加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这也就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寻找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还与体育教师自身良好的品德、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的感情、知识、才能和品格方面的内在涵养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心胸坦荡、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优美的教态以及动作的熟练性和准确性,能让学生产生敬佩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3 了解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体育课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教师不仅要备课,设计教案,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根据学情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课的内容和课外活动,充分展示体育特长生的指挥才能和组织活动能力,教师在整堂课的组织上,应该抓住开始和结束部分的教育引导和总结评比,以调控课堂教学秩序。在常规训练和具体练习中,教师可适时地讲解、示范和纠正动作,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要领和技能后,教师要机智的点拨,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启发学生采取什么办法较快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呢。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刺猬在回家的路上看见果树旁有很多小果子,它怎么才能把果子运回家呢?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一致提出让小刺猬蜷缩身子在地上翻滚,让果子扎在刺猬的身上带回家。这时候有意思的场面出现了,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的把果子扎在身上,大多数学生主动练习蜷缩身体、向前翻滚,但有的同学还翻不过去,于是我演示了鸡蛋和乒乓球在地上滚动的情景,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人只有蜷缩身体才能成功的在地上滚翻。由于学生置于情境中,联系生活经历和已有经验积极开动脑筋,使难点得到突破.通过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学生的权利。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应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有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机会。只有那些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够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12篇

【关键词】课外作业;自觉锻炼;兴趣

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也应有课外作业,但因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书面作业,所以往往没有引起老师与学生的重视。笔者对所认教的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下来,参加课外作业练习的人数平均只占实际人数的33.4%,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体育技术、技能处于较低水平。针对学生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只有有效合理地组织好学生完成课外体育作业,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对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一、根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外作业

在体育课本中每一节都有课外作业练习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把课外作业备在教案中,下课前布置给学生,并简要地讲解一下练习的次数和练习的要求。或者结合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上对没能完全熟练掌握的内容,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根据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各阶段的教学重点,适当调整课外作业的内容。

例如仰卧起坐。初练时,不少学生每分钟最多做15-20次,有的学生连一次也做不成。因此,我就给他们分别提出“步步高升”的课外作业:第一阶段(练习7-10天):原始次数*3组/天;第二阶段(练习7-10天):比原始次数增加5次*3组/天;第三阶段以及以后的阶段均以5次递增进行。经过一个时期的练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根据体育课的“两个标准”布置课外作业

目前课程表上,每周有三节体育课,两次体育活动,基本能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期考核标准”的要求,但全部“达标”的难度较大。因此,我根据“两个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中长跑在我们学校是老大难的项目之一,即使利用体育课时间和晨练安排学生练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达标”。所以我根据学生耐久力差这一薄弱环节布置作业:每天在晨练时用中慢速交换跑800米,或自然地形跑800米等,同时,结合体育活动课,进行接力赛跑、往返跑等练习。

三、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布置课外作业

爱好是因人而异的。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布置不同的课外体育作业。这样既能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又能帮助体育差生弥补不足,同时也使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得到满足,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增强。

比如女同学的上肢力量较差,就布置这些学生练习举哑铃,做俯卧撑等。对下肢力量差的学生则安排跳绳、单换跳等练习。经过一个时期的练习,原先的弱项得到了弥补。

四、根据练习的条件,辅导课外作业

及时认真的辅导工作是帮助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关键。大部分学生是在清晨起床或下午放学后到学校运动场练习,教师要在这个时间到现场观察,采取集中或个别辅导的办法讲解示范。比如单杠,投掷实心球等技术性动作进行集中讲解辅导;发现个别同学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单独纠正,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外作业。

课外体育作业布置之后,只能算完成了工作的一半。为使课外作业能够落实处,布置作业时,内容不可过多,要安排好作业的顺序,考虑活动的场所、器材、安全等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督促和检查。为了将课外体育作业深入到每位学生的自觉锻炼行动中去,采用了以下三种开放、自主的练习形式。

(一)自选型练习。

通过“自选型”作业,根据自身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在“身体素质练习指南”中选择合适的练习方法,制定运动处方,进行自觉练习。

如有一位学生在去年的体育考核中,除了仰卧起坐合格外,其于项目均较差。于是我在充分肯定她的柔韧素质和协调性较好的基础上,分析了她速度素质比较薄弱,帮助她对照“身体素质练习指南”制定了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力量,耐力等素质为辅的运动处方。经过几次辅导,她逐渐学会了选择处方中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现在的考核均能达到合格甚至良好。

(二)创编型练习。

“创编型”作业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技能,广泛借鉴,发挥想象,创作或改编一些技巧动作,并在尝试练习中巩固已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如初一年级后滚翻练习,我要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创编一两个简单技巧动作。表演时,有的后滚翻接着再做一个前滚翻,有的接着做一个挺身跳,有的来一个定格亮相,变化多样,各有千秋。

(三)专项型练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虽然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他们对体育项目的喜爱往往有很多相似。“专项型”作业,就是在培养学生广泛的体育兴趣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体育项目,进行专项练习,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发展运动技能。

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我帮助他们选择进入各类体育兴趣小组进行专项练习,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对体育素质一般或较弱的学生,通过课外观察,发现他们的体育爱好,不断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喜欢体育。

经过老师的精心组织和认真辅导,通过学生一段时间的自觉锻炼,我对先前调查的初一年级六个班级再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参加课外体育作业练习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0%以上,比实验前大大提高了。通过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作业的练习,不仅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激发了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4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