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课交流材料

网课交流材料

时间:2022-09-04 09:13:06

网课交流材料

第1篇

关键字信息化时代;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68-01

1语文课外阅读欣赏活动的理念及目标

随着社会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

1.1第一层级:复述性理解,主要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采取表演所阅读的材料,或者将阅读的材料用图画表达出来等形式来培养其第一层级的阅读能力。

1.2第二层级:解释性理解,要求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例如:对于中年级学生可采取问答方式或者制作一些简单学件(如幻灯片)来介绍或推荐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从而培养其第二层级的阅读能力。

1.3第三层级:评价性理解,即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例如:对于中年级及高年级学生可利用课堂以及网络交流阅读材料时,对自己所阅读的材料本身,以及同学推荐的阅读材料进行评价来培养其第三层级的阅读能力。

1.4第四层级:创造性理解,要求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例如:让高年级学生写读后感,或者对阅读材料进行改写、续写,而这些学生作品也可放入学件,或贴在网络BBS论坛让其他学生来当“小老师”对其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手段来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其第四层级的阅读能力。

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2语文课外阅读欣赏材料的选择

阅读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千万不要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去选择大人心目中的好书好文章,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欣赏的乐趣。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形式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直接在网上进行在线阅读电子文本,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2.1低年级课外阅读欣赏材料的选择。低年级识字量为1800个左右,所以应该由教师指定阅读材料,以简单的儿歌、小故事、寓言、童话、浅显的古诗词为主,书中可配有拼音。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唐诗三百首》、《看图读古诗》等。

2.2中年级课外阅读欣赏材料的选择。中年级识字量为2500个左右,所以应该由教师推荐阅读材料为主,学生自选阅读材料为辅相结合,以作文、微型小说、短小的散文、优秀的古诗词为主,鼓励看短篇及中篇小说。例如:《微型小说选》、《吃耳朵的妖精》、《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等。

2.3高年级课外阅读欣赏材料的选择。高年级识字量为3000个左右,所以应该以学生自选阅读材料为主,教师推荐阅读材料为辅,以优秀的诗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优秀的散文为主,鼓励看长篇名著。例如:《春江花月夜》、《水浒传》、《三国演义》、《季节飘带》、《锦绣心情》、《羊脂球》、《简爱》等。学生可以在阅读过后,通过在课堂上以及在BBS网络平台上进行评价、交流和推荐,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使学生不断增强对阅读的兴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3语文课外阅读欣赏活动的开展及评价

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欣赏的能力应该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该活动的开展应该做到长期、长效,并利用合理的评价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做到“厚积”才能实现“薄发”。

3.1低年级学生可将课外阅读先放在课堂上欣赏和交流,并渐渐引导其在课堂外的网络上扩大范围进行欣赏和交流,慢慢培养其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扩大其阅读和交流的视野。例如:在课堂上,老师每次可抽取两到三名学生向同学朗读自己推荐的好句子、好段落,要求说明推荐句段的出处,做到朗读时口齿清晰,可加入自己的表演,再谈谈为什么推荐这句段,表达自己对句段的感受,再让班上同学谈谈对这句话的感受,注意在低年级中随机抽取的学生应先抽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有了好的开头,才有了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在网络上,教师可以制作学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及电子表格中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评分。

3.2中年级学生可将课外阅读欣赏放在课堂上欣赏和交流的同时,在课堂外的网络上进行大范围的欣赏和交流,激发其课外阅读欣赏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请一到两名学生向同学推荐好段落、好文章,要求说明推荐段落、文章的出处,朗读时做到感情丰富,可加入自己的肢体表演,再谈谈推荐的理由。在网络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BBS论坛上对阅读材料的评价或者对学生的阅读评价进行发帖或者参加互动讨论。

第2篇

关键词: 网络资源 历史课堂 搜索功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历史课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资料的缺乏,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习惯和热情,学校课程设置不当,所以很难使教师在每一堂课都激发投入的热情。鉴于网络教学的优势,我在农村初中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尝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学,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借助网络资源,营造和谐交流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在晚年写的《实施民主教育提纲》中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就初中历史课而言,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角。我在初三历史课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课堂应成为课堂教学民主化的逻辑起点、民主化又是和谐沟通的前提,而在众多媒体中,网络在营造课堂教学民主化氛围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因此,我对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结合网络媒体、尽量把学生的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结合起来,消除师生隔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初一历史“评价秦始皇”活动课时,由于很多学生课前没有准备,无法交流,这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我校多媒体网络教室浏览网页,找到资料后再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查找到资料后在系统平台上自由交流,克服以往常规活动课上交流有效的缺陷,尤其是使胆小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

网络教学课,都在学校的电脑室进行,特殊的空间结构给教师提供了与学生交流的更为平等的场所,使自己去除外表的威严,在学生面前塑造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我也积极投入,指导甚至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可见,网络建立起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去除学生交流的心理屏障,民主氛围得以营造。网络融入历史课,适应了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感兴趣、容易接受的心理特点,网络的新鲜感无疑给学生注入了强心针。我深深体会到:学生信赖网络、认可网络、参与课堂。

二、依托网络材料的直观性,促使学生融入情境,激发交流的欲望。

在教学中,图文并茂的网络材料,能有效促使学生融入到网络创设的情境中,发挥自身认知的主体作用。如进行初二历史“红军长征”这一课中,我精心设计与构思网页的内容,搜集大量的与长征相关的资料图片(如四渡赤水,过雪山等10多幅图片) 和相关资料、评论,将教师的语言灌输内容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媒体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丰富的网页内容所吸引,通过浏览和思考网页内容,获得知识并提高能力。

可见,传统的活动课中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而在网络多媒体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中,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兴趣选择所要的内容,从而与同学沟通。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唤起他们沟通的欲望,而且网络教学参与活动课打破了以往个别学生发言的现象,使人人都有动手、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会出教学的全体性、民主性,实现网络教学课中的人人平等。每个学生在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都自学自悟,独立求索,拥有了一个美好的心境,逐渐在沟通中有意识地创新。

三、依靠多媒体网络系统,实现课堂师生交流的真实化、个性化。

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不敢当面提出问题,也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沟通,营造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活动课设置的内容讨论(如讨论、人物事迹评价)进行个性化的讨论,也使每个学生都改变上课时不愿举手的习惯。例如:本学期,我们在校园网BBS上设立《历史小天地》栏目,让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华盛顿、拿破仑等),谈学习一些历史事件的感受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联机讨论、BBS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并且与其他同学随时进行交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对有疑问的问题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见,采用网络混合式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上机、教师点拨、开展活动几部分组成,恰好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为学生反馈提供便捷的途径。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使活动突破教学中教师对时空的限制,网络环境简化了评价程序,使得反馈信息更及时、准确,使学生更愿意、喜欢说真话,从而实现教学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

四、凭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实现交流的自由化、多样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量的图片丰富了历史信息,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搜索功能,利用其便捷性,不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图片资料、数据材料,都可以现查现用。特别是历史网站,对资料都进行了优化归类,制作者都精心筛选编辑,为我们拥有更优化的网络材料提供了保证。因此,我在活动课时经常指导学生利用“谷歌、百度、新浪”等搜索引擎,搜索他们所需要的资料。学生按老师提出的相关要求在网上搜索、下载及资料的组合,将信息课所学到的中文书、word操作基本技能 、相关网络知识运用到课堂中,在活动课沟通中显得游刃有余,“百家争鸣”。

例如:在初二历史《新中国的外交的成就》中有两大板块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自由发挥,开发网络资源。一组学生负责我国五十、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的外交成就图片,z另外一组是图片文字资料。然后让学生拼接成外交成就展。意味深长的是: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图片展投入了高度的热情,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剪辑、插入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有的同学甚至制作了小海报。可见,多媒体教学网络以多媒体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师生之间同时自由传播大量有益的真实信息,也使活动课交流实现多样化,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综上,借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解决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使初中历史课堂更加精彩,真正成为学生乐学的沃土。但是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甚至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有其一定的局限。因此,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历史学科有宏观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结合起来,这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

参考文献:

[1]优秀教师论文选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1,(第1版).

第3篇

摘要: 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它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有以下优点:1.提供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2.丰富的阅读内容,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3.快速检索,增加阅读的效率。4.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协作学习精神的培养以及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在网络条件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可采取以下操作方法:1.精心选择阅读材料。2.阅读交流,教师检查。总之,我认为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将语文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创造性融为一体,确实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阅读、优点、培养能力、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的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的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还指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针对这一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网络阅读”的一些尝试,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大容量的阅读积累和灵活多样的网络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造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天地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那么怎么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

我认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审美因素和文化因素,能够打动小学生的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能够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语言文字上来。(2)便于学生自由、自主地表达和交流,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自由表达和交流的愿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3)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表达和交流。

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1)从文本阅读转向了超文本的阅读,传统的优质媒体在检索筛选方面,远不如第四媒体的高效。(2)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增加了文本的形象性,使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一、网络在课外阅读中的主要优点

1.提供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纵观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包罗万象,科技知识、自然风光、风云人物、童话寓言……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要认识理解这些事物,对于这些阅历较浅,判断力欠佳,又以无意注意为优势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出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上《十里长街送总理》前,我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搜集了周总理的图片资料和影视片断,并建立了一个小资料库,分小组分别从周总理的工作、生活、童年、外交、为人处世、生平、以及业绩等方面自主进行网络阅读,然后小组针对一个方面内容进行所选材料的整合,做成幻灯片集体交流,让学生通过网络所提供的背景资料各个侧面地了解了这位伟人的风采,敬爱周总理的感情油然而生。在上这篇课文时,在哀乐声的渲染下,孩子们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丰富的阅读内容,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往往是那些爱好读书,博览群书的学生。这表明,阅读无论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还是陶冶情操、学会做人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媒体最大的优点就是海量的信息。另外,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还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美妙的音乐,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外,还应常常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我是在一些小学教材课件、K12教育资源库中进行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如在上《卢沟桥的狮子》前,让学生欣赏K12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掌握相关知识,培养阅读方法。学生对于狮子的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上起课来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罪恶行径,则让学生通过欣赏课件,目睹侵略者的暴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这样在课堂上教育其不忘国耻,奋发读书,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新课文时,也会主动在Internet网上找一些与之相关的短文、图片等等,在全班同学中交流、阅读。通过大量课件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快速检索,增加阅读的效率。

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阅读方式的出现,电子计算机的存储量与处理的加工进度,是手工检索所无法比较的,它可以让你瞬间拥有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减少了人的奔波、查找、收集、摘录之苦。

例如上《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水力发电站了解得比较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在网上通过搜索引擎来搜寻相关资料,几秒钟就查到了几百个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即时了解了水力发电站的构造,工作原理。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学生从语文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4.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阅读材料由教师提供,经过老师的筛选,阅读材料会更适合于学生,避免学生接触不健康的材料,再加上教师对学生阅读任务的适当规定和语文课上的检查、指导,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是传统课外阅读方式和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另外,网络的特点决定阅读过程的可控性,教师可以通过控制主机或自己的电脑来实现对学生阅读时间和内容的控制。

二、基于网络条件下课外阅读中几个能力的培养

1.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能力,信息整理、加工重组能力。我们的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勤于接受课堂知识而忽视课外信息的利用,他们还不懂通过图书馆的书来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查询资料,更不用说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利用网络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

我们通过在网上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对信息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信息意识在孩子的脑中也不断地渗透,通过网上资料查询,课间交流,不但培养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协作学习精神的培养:为了寻找某一个知识的背景或材料,我在课外阅读后,常常需要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网上查找资料,学生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交流,不断地完善、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而且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交流提供了方便。如上了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在网上找到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有的找到了草原上的蒙古包的图片,有的找到了草原风光的照片,还有的找到了介绍蒙古族情况等资料,我们相互交流、补充,最后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库,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个体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了1+1〉2的高效。

3.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多媒体的课外阅读资料能集声、形、音于一体,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地增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各种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潜词造句的方法,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网络条件下课外阅读的操作方法。

1.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可以向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它不但能拓展思维,还有独特的见解。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成为作文的典范。文学刊物、报纸中的好文章也值得推荐,这些文章的语言具有鲜活性和时代性,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新大纲推荐的篇目,可以逐年渗透。

2.阅读交流,教师检查。

这一步骤也非常关键,它将进一步巩固学生阅读的效果,使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性。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后,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形式检查阅读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 特色课程 信息技术平台 使用策略

特色课程属于校本课程一类,学校先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开发特色课程,教师能提高对课程的参与度、教学的热情和自身的教学素养。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可使学生走近社会、走进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信息技术平台指提供信息技术应用所需的操作环境,为使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电教设备等一系列工具提供条件。包括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是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

在特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可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与质量,使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方式简便、安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手段丰富,信息的交流与快捷高效。

在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应用到特色课程的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资源,不仅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促进信息素养的提高。

下面我以我校特色美术课程《淳朴的味道——麻绳》和计算机特色课程《玩转计算机》为例,阐述信息技术平台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环节中的使用策略。

一、特色课程编写中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策略

(一)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

利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收集编写特色课程所需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为开发设计特色课程提供各类资料。《淳朴的味道——麻绳》课程编辑开发前,我利用网络搜索大量关于麻绳的资料,分类有麻绳手工作品、麻绳装饰品教程、麻绳手工作品图片、麻绳手工作品教学、麻绳手工作品制作教学视频、麻绳手工作品制作教案、麻绳手工作品制作工具、麻绳材料、麻绳手工作品的保养等。根据我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及本地风俗习惯和地域特点,选取相关可参考利用的信息。《玩转计算机》课程编辑开发前,开发组教师利用网络搜索大量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软件知识、计算机硬件图片、计算机软件操作视频等。根据我校学生已有的计算机水平和家庭计算机使用水平,结合江苏省信息技术教学教材,确定了计算机维修、Linux操作系统、计算机安全、网络通讯等为特色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故障,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正确使用网络搜索,不仅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与质量,节省时间,而且可以提高开发课程的效率,在特色课程编写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码设备的使用

在课程教材的开发编写过程中,有些资料信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集、录入。利用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可以保证信息采集的正确性与时效性。在《淳朴的味道——麻绳》课程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麻绳装饰作品,利用数码摄像机录制制作的全过程,供学生参考学习,作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资料。麻绳的成品用数码相机拍摄,作为插图在课程教材中使用。开发过程中的纸质图片资料可以利用扫描仪进行信息采集,转化为电子图片。在《玩转计算机》课程开发中,利用扫描仪将纸质资料采集到计算机中,利用相关软件转换成电子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可拍摄采集网线接口、路由器等计算机硬件图片。数码摄像机可以录制维修计算机的过程。

使用数码设备提高了信息采集的速度与质量,大量精美直观的图片增强了特色课程教材的直观性、兼容性、实用性。

(三)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

1.视频资料的编辑。会声会影(绘声绘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视频编辑”软件,具有图像抓取和编修功能,主要特点是:操作简单,界面简洁明快,可以挑战专业级的影片剪辑软件。影片制作向导模式,只要三个步骤就可快速做出DV影片。

在《淳朴的味道——麻绳》教学中,教师示范麻绳编制过程的视频文件,可编辑麻绳编制过程快播形式,关键技术点正常播放,这样可以缩短视频时间,节约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玩转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师视频录制系统安装的全过程,过程中相关知识点较多,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可以加上文字注解和重点提示区域,有利于学生观看时记录。

2.图片资料的编辑。Photoshop、光影魔术手是两款常用图片处理软件,其中Photoshop为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图像处理是对已有的位图图像进行编辑加工处理,运用一些特殊效果,重点在于对图像的处理加工。通过网络收集和设备采集的图片资料,在编辑课程教材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可以对图片进行加工处理。编辑《淳朴的味道——麻绳》教材时,拍摄的电子照片需要处理成统一的格式,利用光影魔术手可以快速进行多张图片的色彩、大小调整。编辑《玩转计算机》教材时,计算机的硬件图片有多个,利用Photoshop将多个图片组合编辑成一张图片。教材的封面和封底的设计利用Photoshop进行制作,体现了特色课程的亮点。

3.文字资料的编辑。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文字资料,利用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可以记录、编辑文件,对比传统的纸质记录有方便修改、复制多份、保存传递快捷等多个优点。

二、特色课程实施中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策略

(一)专题网络平台应用

专题学习网站是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专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系统,通过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习者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或项目设计,自己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设计了《淳朴的味道——麻绳》和《玩转计算机》的特色课程专题网站,挂靠在学校网站下。在专题网站中,共设计三大板块即课程指导、学生交流讨论、管理评价,这三个板块有分有合,互相联系。课程指导板块包括特色课程教材、特色课程指导视频、拓展知识库三个单元;学生交流讨论板块包括学生作品交流展示、学习计划、成果展示、过程记录四个单元;管理评价板块包括对学生评价、对指导教师评价、获奖纪录三个单元。

《淳朴的味道——麻绳》和《玩转计算机》专题网站具有以下功能:

1.即时学习、资料下载功能。学生只要登录网站,就可以观看课程教学资料、教材,并且能下载学习资料,进行网络脱机学习。

2.交流功能。在专题网站中每一个页面都设有一个交流的空间,学生可以参与讨论,表达看法,进行交流。

3.评价功能。教师针对学生提交的作品、作业,给予评价,给出评语。

4.展示功能。在专题网站中,可以选取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5.录入、记录保存功能。可以录入、记录学生参与特色课程学习过程及评价和成绩,同时系统给予记录保存,可以随时提取和再现。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多种教学资源,方便快捷。教师把特色课程中的教学相关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中,方便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与提高。网络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思维、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系统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手段,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并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对话,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课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时间,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在《淳朴的味道——麻绳》的制作指导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播放麻绳手链的制作过程,能保证教室里每个学生都看得清楚,为学生动手制作提供帮助。我在《玩转计算机》无线路由器安装实践操作课中,利用PPT播放发无线路由器的过程,直观、清晰,便于学生记忆,学生能很快记录下安装方法和要诀。

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解决了场地、时间的限制问题,便于学生观看、记录,针对学生具体问题,可反复或就某一段落观看。在活动中不仅学生学习方法得到了指导,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QQ群等网络平台软件的使用

QQ交流是现代社会常用的交流方式之一,QQ群讨论问题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和限制,满足学生主动的人际交往需要。在学校中,以特色课程名称建立相对应的QQ群,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课程分别加入。在群的空间中可以分享学习心得和展示学习成果,供其他同学、老师参考与讨论。

《淳朴的味道——麻绳》和《玩转计算机》分别建立了QQ群,对全校学生公布群号,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学生在QQ群中交流制作麻绳的技巧,分享作品成功的感受,对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的意见。学生在QQ群中更加乐意发表感受,诉说自己制作麻绳作品、动手操作计算机时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更加愿意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

使用QQ群等网络平台软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广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这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强调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之,特色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助于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和个性更加健康地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在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构建一个动态、开放和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模式,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盖志武,王蓬湖,王述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J].中国教育装,2008(5).

第5篇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展现在世人的将是这样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拓展得无限宽泛,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材更多元化、立体化。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可以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引发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全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育、一体化、宽泛的课堂、多元化的教材、新型的学习工具、新型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下面,笔者试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进行粗略地描绘,并借此说明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教育变革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第6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英语;教学整合

一、引言

随着时代和信息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给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对于人类最重要的工程――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为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认知工具。而高中作为中等教育中学生接受英语知识最为丰富的阶段,其英语教学更是迫切地需要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眷顾。那么,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呢?

(一)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信息技术包括三种技术:视听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它具有两方面的内涵:(1)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

而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信息技术相比,是利用现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实现目前广泛使用的上述信息技术。具有更为优厚的硬件基础和软件质量水平。

(二)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相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相整合,具体的说,是利用网络上的英语教学资源包括数据、图画、声音等发达的信息技术将英语课程中散碎的知识内容有机组合起来,采用合作探究的模式,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学平台,通过信息检索,师生语音交流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如使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或者利用网页)、利用主页网站,开设邮箱等,便于师生课后交流,留作业、交作业等手段实施英语课程整合。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相整合的意义和作用

(一)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只有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张讲台,一块黑板和一台录音机便度过了两节一次的英语课,非常单调和枯燥,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但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可以看到老师制作的精美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作品,这些多媒体作品可以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内容要素,而这些素材都可以来自于有着浩瀚信息资源的网络。这样便大大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

(二)全方位地优化了教学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形象、生动、直观地接受知识,增大了课堂语言流量及容量,从而可以优化高中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如在介绍某位名人的章节中,就可以从网上下载该名人与该课有关的种种图片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与该课有关的新词汇,又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了该课的主要内容,之后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有关话题的讨论(如对该名人的评价等等)。又如在关于英文诗歌的某章节中,在课件中插入该诗歌所描绘的相关情景的图片,视频和乐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在英语语言运用的优美当中。这些都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优化了教学的课堂,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课堂,把复杂,抽象的,不常见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的,浅显的,动态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景,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配合,而后再通过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协作解决学习上的难点。这样,学习英语从原来的枯燥无味变成了现在轻松有趣的事情,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便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很少。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快节奏。在课堂中,教师根据教训内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营造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登录教师主页点击查看课堂上尚未呈现的其他资料,或向教师询问不解之惑,得到教师的适时答疑;或登录教学邮箱下载作业题目,做了之后再上交作业。这一过程是搜索、交流、互动的过程,它充分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得课堂教学真正地活了起来。它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用英语思维和用英语表达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现代信息技术从具体上,应该如何与高中英语教学的各个部分相整合呢?

三、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与高中英语教学相整合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相整合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播放英语听力材料比传统的录音机更加清晰,而且可以是融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而多媒体在播放中,所播放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找到去重复听。而且,在网上有很多地道的英语听力材料,如VOA,BBC等,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弊端,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语音、语调不规范,给学生造成了听力障碍,而纯正地道的英语给学生则是带来享受。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相整合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并没有给学生提供锻炼口语的环境,基本上是哑巴英语,甚至连老师上课都用中文讲课,这给学生日后英语口语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而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锻炼口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是让学生在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的时候,对着计算机话筒跟读,模范纯正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在此同时可利用评判软件,根据学生的语音进行打分,让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水平有清楚的了解,从而针对自己的不足去提高自己。这便是人机对话。二是借助于网络语音聊天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优秀人员或学习伙伴的广泛的英语口语交流。三是通过国内互联网,学生可以与国内英语人士甚至国外英语人士交流,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提高口语的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相整合

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选择大量丰富有趣的阅读材料,选择阅读材料时,大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延展性,选择的材料不能与课本有太多的交叉,应该是从课本材料延展出来的,或者与课本材料关系不大。

二是时效性,选择的材料不能太老旧,要与时具进,与当今社会热点,娱乐热点,知识热点相一致的材料最好。

三是趣味性,选择的材料不能太枯燥,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才是吸引学生的关键。

四是科学性,选择的阅读材料要有真实性,符合客观实际,不能违背科学。

五是艺术性,选择的阅读材料难度要适中,适合学生阅读水平。对于偏难的材料,教师要做适当的改编。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相整合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最直接的就是给写作提供了情境传设资源和条件。教师可利用powerpoint、flash、网页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写作情境。或者学生可以通过自行上网查找写作的主题和素材,自己自学自写等等。写作的作品可以通过发送到教师邮箱等形式来提交,而后教师批改的意见结果再通过邮箱反馈回来。或者教师也可以利用BBS等交流互动工具让学生就某一贴某一话题进行互动英语表达,提高学生们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英语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否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就能有百分百的正面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在把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哪些问题呢?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不能忽略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作为教学手段和工具,如果运用不当,会导致当一的人机对话,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过分运用视频、声音,图画等,过多的注重课件的动画、色彩、音响等效果,其结果是喧宾夺主,冲淡了教学主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要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若教师片面地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无论是课本上的图片,表格,文字概括等都要一一搬上课件,这不仅浪费了教师备课的时间,而且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忽视了黑板和粉笔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以及其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五、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恰当有效的整合,有利于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有利于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体现英语课堂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作为21世纪的高中英语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是重要的教育方法和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多媒体技术全面打造高中英语教学新时代[J].信息技术教育,2007,(8).

[2] 胡谬.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3]朱枫.多媒体语言教学:问题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10).

[4]顾小京.浅谈信息技术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整合的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6).

[5]郭峥春.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3).

[6]高胜利.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探微[J].山西电教,2008,(2).

[7]田勇凤.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的整合研究[J].信息技术与教学,2006,(3).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形式,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使我们能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进行学习。互联网的发展开拓了教育思维,为因材施教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1],因材施教一直是高等教育孜孜追求的教学理念,互联网的环境制造了不同的场景和手段,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各级各类的课程,获取新知识,打破了传统教室课程教学的限制。互联网+课程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如何教、如何学、如何交流、如何考评、如何监管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得以有效推广和应用。因此,目前我们面临着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改革和实施的迫切需求。

课程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是教育政策、教育思想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学改革落地的地方,也是教学要素集中汇聚的地方[2],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系列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仅是很多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也是社会已从业人员希望选修学习的课程,适宜构建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实施网络化的教学手段。

1 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要素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授课者、听课者、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估等[3]。授课者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听课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的反映;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评估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质量评估。

传统课程教学要素中听课者基本由?W生组成,教学环境也是以教室为主,教学资源主要由教材、PPT、板书等组成。传统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授课者与听课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提问解答,可以重复等。这样对授课者来说,能够掌握现场听课者的理解状况,实时进行教学进度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学习时间相对固定,不能满足随时随地学习的要求;下课后,学习的可重复性没有,无法实现重新学习;学习进度固定,不太容易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对高层次学生和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带来不便。

互联网具有广域性、远程性和开放性[4],应用到传统课程教学中,特别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中,导致课程教学要素发生实质性与结构性的变化,产生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关系和教学效果。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的授课者为讲课的老师以及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的老师,讲课老师往往都是用事先录制的视频课件、MOOC等,而网上互动老师直接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讨论;选课者为随时接入网络学习人员,可以重复学习;教学资源主要包含视频课件、MOOC课件,以及拓展资源、习题、大纲等教辅材料;教学环境为网络环境、翻转课堂、智能手机等教学平台。这种富有全新内涵的教学要素重构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为学习教育提供了新的开发学习环境、丰富的网络资源,听课者可随时随地接入学习,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定制学习进度和计划。

2 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

2.1 教学的实施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案、课件与课堂的组织实施,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主体;但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活动是非对等时空下的交互过程,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主要角色体现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上。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计划、教材、课件、视频、拓展资源等“五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建设是否分层次、成体系、有特色,决定着互联网+课程选课的适应度和教学的质量。

(1)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了适应不同选课对象的学习需求,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划分不同的课程模块,明确知识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时数和教学要求,形成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系列课程中有48学时和56学时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侧重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有32学时的“网络技术与应用”和48学时的“网络工程技术”,侧重计算机网络基本技术与应用;有64学时的“TCP/IP网络设计与实现”,侧重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实现与延拓;还有32学时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实验”,侧重计算机网络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如此形成的课程内容体系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的选课要求。

(2)教材。教材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形式丰富,教材的作用有所减弱,但由于教材的系统性和可触性,仍是学习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了配合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我们先后出版了4本自编教材,其中2本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分别获江苏省精品教材和江苏省重点建设教材,目前已有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选用该书作为“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教材;一本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是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配套教材,于2014年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自2010年出版以来先后被南京邮电大学、青岛大学等多所高校相关专业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一本是以应用和实验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材,侧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目前在一些高职高专学校使用。

(3)课件。根据出版的教材,对知识点和内容进行分割,编制不同层次和学时的课件,以供选修者选学。由于课件是无音频的,所以要充分考虑自学的需求,从自学的角度进行课件的制作,力争做到结构明了、叙述清楚、系统完善、易于学习,这也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所要关注的。

(4)视频。我们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以PPT课件为基础进行课程的视频录制。与PPT课件不一样,视频课件配合讲课的内容进行讲解,是选课者的主要选择,所以要对讲课内容进行设计,视频课件不宜过长,可以以知识点或内容段落为单元独立进行录制,要保持整门课的课件逻辑性。作为视频课件的补充和延拓,要充分利用MOOC课件和微课件的特点,发挥其动态演示功能,要着重针对课程内容的难点和重要点建设这两类课件,丰富教学资源。目前我们已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线32学时的全课程视频,并制作了150多个微课视频,这些微课视频也获得了多个奖项。

(5)拓展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知识背景材料、相连课程内容介绍、师生互动交流等,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知识面,满足高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于2014年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爱课程网)上线,在共享课程网站里,除了有常规的立体化资源(课程大纲、教学授课计划、课件、复习要点与习题、历年试卷等)以外,重点建设网上作业、测试、问题讨论、答疑、师生交流等互动模块。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来说,拓展资源还包括诸如网络大事、重大技术及发明者、网络设备等背景材料。

2.2 选课者的学习

在我们互联网环境的新教学模式中,既解决选课者来源多元化、水平差异大、学习时间不固定等互联网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困难,也凸显了互联网+课程学习的优势,真正落实因材施教、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发展方向、兴趣爱好等选学相关内容,参考有关资源资料,实现个性化、终身化学习模式;第二,学习者可以制定课程的学习进度,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对感到困难的内容重复学习多遍,能弥补课堂学习过程的时间过于统一性等限制;第三,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可以跟踪和保存,方便继续学习,包括已选学的内容、与老师交互情况、学习成绩等;第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可以预先设计,也可以随时进行,互联网教学平台设置了预设模式、定时模式、唤醒模式,学习者能十分方便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和问答;最后,学习者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测,完成在线习题、测验和考试,以便选课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能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程度,进行学习质量监控、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等。

2.3 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互动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学习者释疑解惑,教师能做到及时了解学习状况,监控教学质量。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比较容易实现,既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教案中预先设置提问和讨论,也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和理解情况随时交流。在网络环境下各选课者的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师生互动受到限制,师生交互需要进行细化。在我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采用3种交互模式:预设模式、定时模式和唤醒模式。预设模式类似课堂教学中的计划安排,但与其又有不同,在网络教学资源中预插一段对话框,如MOOC和视频课件等,这些对话框需要学习者的回答才能继续学习下面的课程,当然可能存在多次回答问题不正确的情况,可以通过设置几次回答不正确后给出正确答案的方式解决,这样既能了解学习者的理解情况,也能防止学习者启动课件后离开而没有观看课件,通过学生的留言和调查了解,这个环节的设置对学习比较有帮助,解决了网络环境学习的互动性差问题。为了弥补预设模式中交互内容相对固定的不足,我们同时采用交互的定时模式,每一阶段网上发布老师在线答疑时间,类似课堂教学的答疑时间,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实时交流,老师在线时可以与学生电话视频或者在留言板实时交流。唤醒模式下,网络技术上实现由学习者随时发起与老师的对话,解决学习者在固定时间段内无法与老师交流的问题,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或立即与学生交互,或留言预约时间,近期我们也在探索进行授课QQ群的方式交流。通过以上3种教与?W的交流解决了互联网环境下课程学习的互动问题,为学习的进程和质量保证提供了手段。

2.4 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为了保证互联网环境下新教学模式的质量,除课件的制作、学习平台的建设、交互活动的安排等环节外,还要建立一个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有较完备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针对互联网学习环境的特殊性,我们在课程实施中采取基于互联网特征的课堂模式与网络模式互补的原则,具体方法是静态信息采用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方法,动态信息采用互联网环境下的质量监控方法,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新型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在静态信息的监控方面,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计划的审定发布;教材的选用;视频和MOOC等课件的先期制作;学习平台的技术开发;学习辅助材料的选用,如习题库等;拓展资源的建设,如知识点的背景资料、个人传记等。这些静态信息的审定可以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法,组织专家讨论定稿。

动态信息的监控方面,主要包括选课者选课情况、学习进度、经常学习的时间、三类师生互动模式的交互信息、自我习题测试、单元测试情况、课程结束考试情况、调查反馈情况等。这些信息分为4类,第一类是学习进程信息,包括选课者选课情况、学习进度、经常学习的时间等,集中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第二类是师生交互信息,由三类交互模式中的交互信息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参与互动的交流信息,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三类为测试信息,主要包含自我习题测试、单元测试情况、课程结束考试情况等,为阶段性学习的测试,也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最后一类是调查反馈信息,由各类调查反馈情况构成,反映学习者对学习进程的合理度、网络质量情况、课程难易度、课件使用情况、测试试题、课程的总体满意度等,主要是对学习平台和资源的评价。我们对这些信息采用大数据分析研究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第8篇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计算机的应用,将会弥补这些不足。

1.利用磁盘存贮听力材料。磁盘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优点。薄薄的一张磁盘可存贮相当于几十盘录音带的内容。磁盘的复制比录音带的复制容易得多,轻轻一击,则复制完毕。并且,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选择空间大大增大。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且,在播放中,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就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而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

3.选择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传统的听力教学,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英语授课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规范,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好的听力软件,所播放的语音纯正、地道,学生听起来觉得是一种享受,可以有效地弥补单一的教师教的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加深,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对说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环境。计算机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而真实的空间。

1.网上交谈。一是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外国人交流。现在,中学聘请外籍教师的寥寥无几。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沟通。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和国外人士直接交谈。这种网上交谈与国际长途电话相比,费用较低,选择的余地较大。因而,不出家门和校门,学生便很容易地与外国人沟通,交流情感。并且,不是面对面的交谈,学生可以大胆地说。二是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国内说英语的人士交流。国内网民人数与日俱增,不乏精通英语人士。学生和他们交流就更容易,交谈话题更多。三是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

2.人机对话。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软件自主地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达。学生可对着话筒模仿计算机所播放的内容,计算机可以对此进行反馈,发出诸如“Very good”“Excellent”等声音,激励学生。学生就会愿学、乐学,说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年来,许多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理论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总体效果不够理想。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使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CAI即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具有集成文字(Text)、图像(Gra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dio)及动画(Animation)等多种信息功能。因此,它愈来愈受到欢迎。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研究教材课件制作课堂实践课后改善。

根据这四个步骤,教师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应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英语阅读效率。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例如阅读题材狭窄,内容陈旧,训练方法单一,呆板等。网络具有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利用网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选择网上阅读材料时,大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拓展性,即从网上选取的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二是时效性,即所选的材料内容要新,有时代感,或是热点问题。三是趣味性,即所选材料要符合学生特点,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四是科学性,即所选材料要真实,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因为网上虚拟的东西数不胜数。五是艺术性,即所选择材料要难易适中,适合学生阅读水平,对一些文章可进行适当改编。

另外,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所选择的材料难度较低,趣味性强,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并且对于阅读结果不划分等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后,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时调整阅读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欣赏水平,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英语写作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教师一般是让学生就一情景写作,或对课文改写,或写英文日记。这些做法都较死板。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可使写作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用法和句型及语法项目后,逐步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写My Hometown(《我的家乡》)一文,我就播放了云阳的宣传片,并对可能用到的词汇和语法作必要的解释,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写。

第9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 课前参与 有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88-02

随着课改的深化,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这一课前参与环节越来越受到品德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课前参与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课前只会“网络搜索”,分享资料时“照本宣科”,活动“草草过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本文试以浙教版五年级下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次教学为例,探讨优化学生课前准备的有效策略。

【案例呈现】

走进生活――寻找“我中有你”

1.从肯德基说起

(1)课件出示肯德基全家桶:同学们,这是什么?

(2)你知道肯德基创建和发展的历史吗?

(3)小结:肯德基目前在中国已经有4 900多家门店,在我国餐饮业遥遥领先。洋快餐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了解身边的外国品牌产品

(1)这样的改变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课前已经请大家去了解身边的外国产品,接下来请大家先分小组交流自己的调查成果。

(2)小组内交流身边的外国产品。

(3)各小组代表从食品、服装、电器、汽车、日用品等方面展开汇报。

(4)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5)用课件播放身边的外国产品,再次感受世界带给我们的精彩。

交流环节中,学生手拿调查表,交流着从网上搜来的香奈儿、LV(路易斯・威登)、大嘴猴、兰蔻、雅诗兰黛、西门子、法拉利、兰博基尼等一大堆知名国外品牌。课堂上虽然形成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场面,但效果并不理想。交流结束时,一名学生说了“感受到身边的外国产品很多”之后,课堂就陷入了一片沉寂,无论教师如何铺垫启发也无济于事。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失败的。

【原因剖析】

资料不是学生自己搜集来的吗?为什么学生会没有感受、无话可说呢?沉思之余,我再次将目光聚焦于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这段文字惊醒了我:“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家长大多是农民或在企业打工,文化程度不高,这些国外品牌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不要说见过,有的可能连听也没听说过。没有亲身的体验,又怎能有真切的感悟和参与的激情呢?归根结底,本堂课错在教师没有深入领会课标要求,对学生课前准备这一环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不管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还是资料汇报的组织上,都未能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致使学生搜集的资料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策略应对】

明白原因后,我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课前参与指导。

一、多管齐下,拓宽路径

现在网络普及率高,操作简单,能搜集到的材料也较为齐全。所以很多学生把网络作为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其实单靠网络,不仅资源路径单一、信息雷同率高,而且搜集出来的资料往往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一定适用。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课前参与的各种路径:除了网络查询,还可以通过文本、音像作品搜索,在书报、画册、影视作品中获取相关资料,也可以走社会途径,开展调查、访问、咨询、实地观察、亲身实践等活动。像本课教学,最适合的途径就是开展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外国产品:上超市找外国品牌的食品、生活用品,到电器店了解正在销售的国外品牌电器,上街调查国外品牌手机的使用情况,去停车场统计国外品牌汽车的拥有量等,也可以观察自己和邻居家中国外产品的使用情况。

二、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随着学生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教材呈现的主题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给学生的课前参与活动增加了难度。如果每个学生都各自为政,孤军作战,必然会出现资料搜集不系统、不全面、重复等现象。“寻找生活中的外国产品”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靠个人力量完成会费时费力。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分别从食品、生活用品、电器、汽车、服装等方面寻找外国产品,不仅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减轻学生的任务量,而且学生会因为有了与之共同活动的搭档而兴趣倍增,从而提高调查的质量和活动效率。

三、整合提炼,学会取舍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时巧妇更难为“多米之炊”。许多时候,我们安排了课前参与活动,学生也进行了大量的准备。然而面对搜集到的信息,学生缺乏选择、处理的能力,往往会出现下述现象:抱着一大叠资料到课堂上来,但到了真正需要交流时,却不知道应该交流哪一些,只好照纸宣读,大大降低了交流的实效。怎样才能让搜集的资料精炼恰当,紧扣主题,发挥实效呢?教师除了明确告知课前参与活动的目标任务之外,还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教材上每个单元的前言、每课的关键词、提示语和课文中的图文内容等来搜集和整理材料,树立课前参与是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材的关键词是“经济全球化”,以“经济”的视角让学生感受“全球一体化”现象,同时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课前,我发现一名学生特别喜欢汽车,搜集了很多关于国外名车型及构造的资料,这显然偏离了本课的目标。在我的劝说下,他忍痛割爱,这些资料就在课余与大家一起分享了。

四、形式多样,全员参与

在课堂上,学生常用的交流形式是分组汇报,一人读,众人听,说者茫茫,听者寥寥。汇报的学生深感委屈,辛苦搜集的资料未能发挥作用;听的学生也很委屈,这种单向的信息灌输让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所以才会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改变这一弊端,我们要特别关注资料交流时的课堂互动。指导学生合理选择汇报形式,采用能激发大家兴趣的形式,有理有据展示自己的观点,使听的、看的有滋有味,让做的、讲的兴趣盎然。

在第二次执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我借助“小眼睛大发现新闻会”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汇报。新闻联播的音乐响起,瞬间抓住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各组“新闻发言人”纷纷上台自己的调查发现。汽车调查小组宣读了他们的活动成果――学校停车场停着的33辆汽车中竟有32辆是国外品牌,还设计了“看车标猜汽车品牌”的游戏。食品、日用品调查小组把实物带进了课堂。耳熟能详的产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哇,德芙巧克力、汉堡、三明治,太好吃了!”“舒肤佳、飘柔也是美国的产品啊!原来我们天天都在用洋产品!”男同学说起汽车品牌更是如数家珍。此时再追问“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洋品牌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国外产品”“国外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课堂预设水到渠成。

第10篇

网络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技术领域中新崛起的前沿技术,网络教学作为1种新的教学方式正在我国方兴未艾地开展起来。在选修课、研究课的实践中已经认识到网络教学的资源共享性、多媒性、交互性3大优势,但它能否适合于45分钟内的课堂教学?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呢?为此,以地理课“澳大利亚”1课为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尝试与实践。

2、实践的步骤

1.网页的制作

依托校园网这1局域网络环境,制作澳大利亚网页。主页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分为自然环境、资源与发展、居民与城市、特有动物4个部分。

在自然环境的网页中又分为位置、景观、地形、气候4部分。位置的1页中与突出澳大利亚轮廓的“世界地图”,“澳大利亚地图”,回归线有动画效果的“澳大利亚领土组成图”及相应有关位置的文本材料链接。地形的1页与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大分水岭的景观图片,有动画效果的“地形图”及文本材料链接。气候1页中与各种气候类型下的景观图片,“气候类型图”及文本材料以及典型地点的“降雨量分布图”、“气温曲线图”链接。此外,景观的1页中还与大堡礁、艾尔斯石、蓝山等澳大利亚独特风光的图片和材料链接。

居民与城市的网页中与有关人种构成,民族组成,语言宗教等材料和图片,还有“人口分布图”,库克登陆地图链接。城市1页中与城市风光建筑景观,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等材料介绍链接。

特有动物1页中与有关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材料、图片介绍,还有澳门利亚外来动物对澳大利亚的影响等材料链接。

资源与发展的1页中与“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澳大利亚矿产出口图”、“澳大利亚铁路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及有关工业发展的影音文件,文本材料介绍链接。

网页信息来源较为丰富。主要由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图片扫描、文本嵌入、光盘复制等渠道。网页之间的链接即按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的跳转,并利用检索功能将发散的思维聚焦于1点。总体设计出发点是教材,但内容丰富,深度、广度横向、纵向延伸。网页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在电子阅览室或网络教室通过浏览器登陆访问。

2.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澳大利亚1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1.5课时。前半个课时,同学们在澳大利亚网页自由浏览,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确定兴趣小组。接下来1课时,分为5个环节。

(1)情境创设典型的图片,优美的语言引出学生对景观、动物、居民、发展的兴趣。布置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带着专题任务去澳大利亚考察。对于学习目标不清楚的学生,教师要通过适宜的学习情境的设置诱发其形成阶段性目标。

(2)小组协作将同1兴趣小组的同学安排到附近的微机上,小组内部可以分工也可以共同进行,通过查找本小组专题内容信息,并通过语言交流或98短信息等交流方式共同将本小组专题知识结构完成。

(3)全班同学会话交流第1小组就澳大利亚自然环境专题主要内容及建构的知识结构向全班同学,其他小组在接受的同时,思考、观察,将迷惑的问题向的第1小组同学提问,或将自己更了解的问题与小组或全班同学交流切磋。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交流的内容及时启发、引导、点拔、评价。第2、3、4小组依次进行。

(4)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据全班同学的对话交流,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丰富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完成本节知识结构的建构。教师则以学生的角色将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拿出供同学评价、借鉴。

(5)练习巩固将要落实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做成趣味练习上传到网页中,学生通过有趣味的练习加深自己对本课的理解。

3、指导实验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的指导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课所采取的教学法是支架式教学。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学生因为有向全班同学、发表、展示的机会,针对初中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期望值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尽可能多的查阅、练习、交流,主动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习是目标指引的每个学生都将自己考察的专题内容给其他同学作为真实任务,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又都不是教师施加的,而是学生自己确定的。同时,学习目标的形成与真实任务有关,学生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始终面对结构不良的或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因此他的学习目标只产生其学习过程内部,或产生学习者、教师、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中。

学生的学习是累积性的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要有1个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则通过同化或顺应重建知识结构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1个平衡进入另1个平衡状态。学生的学习中,知识是累积的,不仅有量变,更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质变。

第11篇

1、活化交际法教学开展课堂

生源高考分数较低、基础较薄弱是独立学院不容回避的现实,但是这不表明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具备进步和发展的能力,因材施教、依据其性格特征开展特色教学往往可以使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市场提供具备现代能力、思路活跃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交际英语课程可以此为出发点和目标,开展教学改革,立项钻研,打造品牌。交际英语课程首先需要在教学环节中更为有效地吸收利用交际教学法,实现课堂教学学生主导、教师从旁的交互性。交际交际教学法由英国语言教育专家JeremyHarmer提出,该理论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习得语言的规律同样适合课堂语言教学的论断,JeremyHarmer认为语言学习者的成功大多取决于高频度的接触目标语言,尽管有时不能完全听懂语或使用该语言,在接触的过程中为了交流而产生兴趣学习该语言,并且在合适的机会使用语言,语言学习的动机和契机可以成为一种流畅的自发行为,JeremyHarmer基于此提出了适合语言教学的ESA理论,即Engage(输入及参与),Study(学习及钻研),Acti-vate(激发与运用)。在交际英语课程课堂组织中,教师可依据ESA理论有效组织教学,巧妙构思课堂活动。在新生入学的初始阶段即在课堂教学中加大英语投入的强度,为了保证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投入方法上尽心尽力,如课堂上输入学生较容易理解的日常生活、校园生活话题,通过游戏、音频视频展示、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语言材料的兴趣。将情景教学作为交际英语课程课堂教学的常态,活化教材内容为现实生活境遇,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创设情景,将抽象的语言概念与现实生活切实结合,尽量实现教学和语言知识的直观性和真实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体验感知,在逼真的情境中触景生情,主动地探寻求索语言知识领域。当然,教师要切实做好情景教学的统筹规划,力求课堂活动可行性、目标性、趣味性的统一,只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动,积极参与活动,真正成为课堂主导,越来越多的应用语言,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的目标。有效的情景教学是ESA理论中学习与运用的桥梁,课堂上的情景预设取材于生活,其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形成巨大的张力,触发学生在课堂外生活中使用英语,语言习得用作日常交际,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以开发,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整合教材内容,创新评估体系

交际英语课程依托交际英语课程核心课程1-4册,共32个主题单元,话题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程度循序渐进,内容取材于国内外新闻稿、百科全书、专著等多处来源,其汇编理念非常先进,内容真实可靠,语言形式丰富且规范,适合贯彻交际教学法,十分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然而由于各高校课时安排不同,加上独立学院学生的较薄弱基础,该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内容容量过多,在有限的周课时内无法完成全部内容的授课和操练,教师因此需要内化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始终贯彻以培养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为终极目标,不过分依赖教材,敢于创新,对单元内容删减以突出重点,分配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操练语言、应用语言,与此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需具备首创精神,对教材内容甄别选择,重新整合,使教材资料与课堂活动相得益彰。总的来说,教师要把握重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讲解和示范重点内容。一般重点和重点内容的辅助练习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内化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语言从根本上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因此,教师需要在语言教学中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升级教材资料,删除过时材料,增补贴近生活的、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新语言材料,从而达到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进而活用语言的教学目标。创新完善评估体系应该作为交际英语课程品牌建设的又一特色环节。从时间段上划分,评估可以分为前测、阶段性测试、终测。前测可在新生入学之初完成,测试内容可采纳传统的英语测试方式,即英语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听力、翻译的综合测试,测试难度应根据本年度生源的英语入学平均分为基准有意识的选择略低于、高于、或者等同于当年高考英语难度。除此之外还应考虑新生的英语语音记载,选择难度较低的英文短文作为朗读材料,记载学生的英语语音原貌。前测的目的在于摸清新生的英语基础,前测成绩同时可以作为基准以观测学生的进步程度,不同年级学生的前测成绩的纵向比较也可将成为测量本课程效果的重要依据;阶段性测试并非传统的学年期末考试,而是教师根据课程安排随时随地进行的测试,测试目标更多的在于观测和记录,并非考查和监督。测试的形式可以是试卷,也可以口头,可以是个别测试,也可以是配对甚至是群组。测试的内容可以是以单元话题,也可以是单元话题的延伸。阶段性测试的意义在于教师不断的刺激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将语言输入不间断的活化,专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终测是本课程历时两年学习的最终评价,是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程度的评判。终测内容应该囊括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各个方面,此外需突出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解释社会现象,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将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程度、流畅程度、理解深度作为考查观测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给出立体的、描述性的评价。终测应采取系列考试,将传统的试卷考查、听力考查、口语考查、情景对话、小组展示有机的结合起来,除试卷考查外,所有的考试话题设定都应该是开放性而非规定性的,教师提供宏观话题后应该巧妙的撤回到配角、观察员和记录员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在与教师、搭档、以及其他组员的互动中展示其利用语言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总之,交际课程评估体系要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该课程的交际性,教师在测试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提供让学生参与的空间,实现测试、测试者、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建设多媒体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教育部提出精品课需要具备示范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因此,利用现代化技术铺设多媒体网络成为精品课建设的必要环节。多媒体网络总体上包括课堂多媒体应用和精品课网站建设两部分。课堂多媒体应用主要依赖计算机设备,教师的教案设计从传统的教学目的、手段、环节、活动、作业等的安排上拓展为电子课件设计,课件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一般和特殊心理,包括动机、愿望与需求。课件设计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导向,综合交叉使用音频、视频、图片辅助材料,依据学习——刺激——反映的思维图式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结合情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言习惯的形成。根据交际英语课程核心课程教材的线索,教师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搜集有关中西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各方面的材料,以完成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课件设计作为教材和课堂活动的有效补充。材料的搜集和课件同时可作为网站资源,教学团队商讨决议材料的实用度、适用度、幅度、长度,筛选精品设立为衔接内容模块,供学生观看和下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该模块可建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库和语料库。在精品课网站上开设学生空间,邀请学生上传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关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该模块建设必将对学生思学好问习惯养成大有裨益,也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拓宽方向。网站建设的另一重头戏是课堂录像,创新教学环节的以保障知识有效传播是精品课建设的首要出发点,交际英语课程贯彻交际法教学理念,课堂以学生主导、教师从旁的交互性原则以及课堂活动的可行性、目的性和趣味性的三性统一都体现出该课程有别于且优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实践,课堂录像模块课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平台,使其卓越性得以分享,同时也为同行评价和教学反思提供资源。除此之外,精品课网站设立展示模块,教师科研成果和学生活动成果,形成教师教学启发科研、科研推进教学的传统以及学生学以致用的传统。该传统的形成从实践上重视外语学习的情感、个性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使个人潜能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本质上切合交际法教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从而提升该课程的总体效果。

4、加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建设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的品质建设需有不断创新的灵感,还需要具备历史的传承,使精品发展为品牌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组建优秀教师梯队势在必行。成员职称、年龄、交际英语课程授课年限要筹划合理梯度,从而使师资团体里既包括经验丰富的年长者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南针,又存在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作为课程建设的新鲜血液。精品课师资要勇于迎接挑战,授课科研双肩挑,依据交际法教学原则并多方采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总结课堂得失进行教学反思,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实现科研指导教学、教学推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教学团队应定期开展教学观摩和讨论,通过交流互取经验,已达到强中更强。除交流教学经验外,师资团队要发展为科研团队,实施项目课程的开发,立项研究交际英语课程的精品课发展路径,使其科学性和创新点得以推广。此外,团队合作编写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基础、顺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教材,合力打造交际英语课程的品牌建设。

作者:林云雷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12篇

王  莹

(合肥市铁四局中学,安徽  合肥 230023)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网络已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阅读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丰富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策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的合理使用,最终达到优化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英语阅读;阅读策略

一、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育部2011年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中就特别强调:“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1]。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往往都围绕着一本教科书,由于材料有限,内容狭窄,导致学生对阅读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丰富的阅读语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来优化英语阅读教学.

 

二、         多媒体网络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化功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英语阅读材料中,文章单词量较大,训练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时感觉困难重重、枯燥无味,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备课中,可以搜集与阅读体裁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表现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能很快融入到阅读的情境中来,增加了学生的感受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英语的阅读体裁相当广泛,包含人文科学、中西方文化、哲理寓言、天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相关主题。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的阅读主题,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适当地拓展课外阅读。通过提供纯正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地道的英语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让学生乐于阅读。

(二)丰富英语阅读教学内容

基于教材的英语阅读材料大多缺乏真实性,为了适应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教材编者通常对阅读材料进行一定的整合,如:减少不常见的词汇,将复杂句变为简单句等。这样,英语阅读材料就失去了原汁原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外语学习者只有接触大量自然的语言材料,他们的语言水平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只有学会最真实的语言才能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从而实现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紧密结合[2]。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可以丰富英语阅读的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以其灵活性、多样性、直观性的方式,把阅读材料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地从网上下载与阅读教材相关的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登录一些英语学习网站,利用课外时间扩充自己的阅读量,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又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三)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

传统的英语阅读训练多以选择或问答题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将阅读内容作为语法知识的练习场,很少关注阅读策略的培养和训练,更少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网络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

创设情境         呈现任务        利用网络         合作交流       

导入新课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总结反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阅读材料的主题内容和有关背景知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材料所提供的语言环境中,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阅读课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导入。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图片等。阅读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极大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2、呈现任务,学法指导

导入之后,教师向学生呈现本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呈现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会积极地寻找相关信息,快速、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在学习期间,教师可以充分巧用多媒体,积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解决任务,给出相关的学法指导。例如:在略读(skimming)中,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句子,以了解文章大意,如通过读首尾段落及每一段的首尾句、文章的标题等;在寻读(scanning)中,采用浏览的方式查找出某一具体的信息或细节;在细读(Intensive reading)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提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具体事实与信息,如教师设计表格、填图、判断正误、问答讨论等活动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学法指导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3、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与任务主题相关的资料,进行自主阅读。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和交流,锻炼并提高了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如:在学习有关濒危动物的话题之后,让学生自己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动物的生存现状及面临的危险,学生通过report、speech或制作招贴画的形式进行展示。

4、合作交流、总结反馈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与小组的其他成员互动交流,讨论并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再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总结。汇报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以说的形式、辩论赛的形式、也可以以写的形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之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并提供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