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课交流材料

网课交流材料

时间:2022-09-04 09:1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课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课交流材料

第1篇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学生:激发兴趣、进入状态。目的:通过教师设置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探究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学习。操作提示:创设情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和兴趣点,以便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要使学生对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同时明确这一课题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和求知的欲望。情景可以是小故事、小资料,可以是演示实验、某一生活现象,也可以是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在联系等。注意:①新课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意图,激起求知欲,如果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学生会在等待中丧失兴趣。②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研究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③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任务分配、调控参与、帮助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达成共识、找出问题。目的:这一环节是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基础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解决了解、识记层面的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学生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能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操作提示:教师分配任务,出示探究材料或问题,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组织本组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教师巡回指导,规范要求。注意: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认真分析,科学设计学习任务。给学生布置的每一项学习任务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点:①为学生探究指明方向,即解决什么问题。②创设一个具体的学习情景:为小组合作探究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以此驱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③要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通过个体自主探究和小组成员的合作达成目标。

3 展示成果,质疑深化。教师:提供平台、点拨评价、完善结论。学生:展示交流、质疑释疑、成果共享。目的:通过成果的展示,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交流探究中发现的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对探究问题进一步深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操作提示:可以以一个小组为主,其他小组完善补充;也可以对分解的几个问题分别由不同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注意总结以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交流互动过程是一种自我评价与完善的过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评析,激起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共鸣,使个体从不同侧面得到自我完善。注意:①学生展示成果和进行争辩的时间要充分。②信息的采集要有代表性,要明确对错误信息的辨析过程比死记正确信息更重要。③要关注为什么,不能只关注是什么。④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评析,而不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裁决。⑤学生要依据事实组织好语言,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包括可能是错误的观点),要善意地与他人争辩。⑥要以成果共享、互相完善的心态进行交流。⑦教师必须根据交流情况,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使学生达成共识,必要时进行补充完善,确保最后结论的正确性。说明:学会分享与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在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初步结论,往往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些空间的完善不能靠教师的讲解补充(甚至纠正)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

4 梳理知识,归纳整合。教师:搭建平台、引导归纳、知识整合。学生:学生自结、交流互评、共建网络。目的: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及时构建知识体系而开展的整合性认知活动,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类链接,重新整合,构建符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操作提示:①学生个体先自结,整合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②组内讨论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③教师引导组间交流,形成本节的知识体系。注意:是学生自己的总结整理,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5 强化训练,巩固提升。教师:提供材料、诊断补偿的。学生:自我演练、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目的: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后,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使已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同时对前几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操作提示:教师出示训练材料,材料的出示应根据学情,灵活设置。学生自我演练,独立完成。

第2篇

一、针对不同课型实施阅读教学

1.新授课的阅读分为概念课、命题课、解题课、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

概念课的阅读.采用“粗读、细读、精读”三环节教学.粗读——了解慨念的结构、意义及背景.细读——反复推敲关键字、词、句.精读—一准确把握概念关键特征、基本性质,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区分相近的概念,理解其适用范围.

命题课的阅读.采用“粗读、细读、精读、拓展”四环节教学.粗读——弄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及其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细读—一探讨命题的证明途径和方法.精读——联想类似命题,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拓展——思考命题能否逆用、变用、巧用、推广及引伸,并举例说明.

解题课的阅读.采用“细读、精读、拓展”三环节教学.细读——认真审题,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思考解题过程.精读——尝试解题并与正解比较解法的优劣,掌握用图技巧,使解题过程的表达简捷规范.拓展——适当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探求问题成立的真假,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自编题目进行知识拓展.

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课内外结合,以教材内容为引子,鼓励学生多方收集信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合作交流.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学习新知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反思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复习课的阅读.

课前独立反思性阅读,系统梳理、归纳整理所学知识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沟通知识与方法间的联系.课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使学生体验构建知识网络过程,形成所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最后,通过拓展解决—些综合性或应用性较强的问题,训练技能,使知识“循环出现、螺旋上升、不断深化”,从而提高能力.

3.讲评课的阅读.

测验后,反馈结果,展示典型错例,让学生细读,寻找错因,进行讨论、评析、纠正.展示一题多解及创新性解法,进行借鉴性阅读,优化解法.对典型题目进行拓展、变式训练.评析后可布置一些相应的练习题作巩固或拓宽,鼓励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或对试题作变式研究.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

二、将阅读教学按阶段划分,分层次要求

研究中,根据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将阅读教学分为“扶读、解读、放读”三个阶段,分层次要求.“扶读”阶段——教师编好阅读提纲,选一些典型内容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阅读,解读每段材料的含义,指出关键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阅读不同材料的初步方法.“解读”阶段——在老师指导下自编提纲,根据,材料进行阅读,逐步掌握数学阅读的策略并适当进行交流评价.“放读”阶段——学生独立阅读,整理归纳出阅读重点,并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遇到困难能自己查阅相关辅助资料进行解决.

三、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初期,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期刊、网站等,让学生收集趣味数学、数学史、生活中的数学等材料,在全班交流,使学生通过“读”,学习数学新知识,感知数学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在阅读材料中设置一些易错、易疏忽的信息陷阱,使学生体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及其与其他学科阅读的区别,转变观念,提高阅读意识.

四、注重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采用主动式阅读.

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教材编写特点,根据上下出预知、猜想、估计、试证等等,再与材料进行比较,通过主动加工上下文材料,发现知识进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2.重视数学语言的掌握及转化训练.

数学语言是文本、符号、图形语言的交融,阅渎中语义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因此学生应边阅读材料边进行画图、演算、推理、概括、验证和揭示规律等,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基础.

3.通过学生习作培养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达、交流能力.

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数学小论文、错题剖析、归纳学法及解题方法等材料,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五、推荐课外资料,加强阅渎指导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材料力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35-02

材料力学课程作为我校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后续课程以及未来的工作搭建一个扎实稳固的基础性支撑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转变为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笔者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了信息化环境下材料力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环节,开展了两次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了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和深度学习。

一、信息化环境下材料力学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

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作为支撑,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保证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本课程搭建了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网站。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有24个一级栏目,包括教师授课的教学课件、教学日历、教学笔记、翻转课堂学习任务书、形成性评价成绩等栏目,并对全校学生全方位开放。另外平台上有教学邮箱、答疑讨论等栏目,实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的信息交流互动,充分营造了交流讨论的学习氛围,保证了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学习的指引,使学生充分把握自己的学习进程与状态。

课程网站有17个一级栏目,有教师的全程授课录像、自学辅导系统、考研加油站等。两套网络资源彼此配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信息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帮助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各环节的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概念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设计:强化课程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学科基础。

2.建立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教学目标设计:通过发现和探索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扩展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设计:将已经内化为学生已有知识的知识点进行扩展、推广、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

1.课前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平日里的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过往的学习状态和目前的学习情况下,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基本上是自由组合,每一组4-5人。组内成员确定一位学,组长的职责是管理督促本组组员,并负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

教师将设定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单,连同学习资源指引一并公示在教学平台上,指导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组长在课余时间组织小组同学首先学习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单,清楚明白任务后,组织本组同学学习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授课课件,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小组学习报告,将小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形成学习报告一同提交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审阅学生的学习报告,并针对学习报告反映出来的问题给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指导。同时教师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并进行归类整理,找出共性问题以及需要特殊指导的个性问题。将个性问题在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讨论栏目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一般是继续给出问题,指引学生查阅哪些资料,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不给出明确的解答。

小组同学针对老师的建议进行第二轮的学习,修改小组学习报告,重新梳理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疑问。小组整理第二轮学习报告提交。教师再一次审阅报告,梳理学生的疑问。在这一次的审阅中,教师基本上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了学生的困惑,清楚明白应该向哪个方向引导学生的讨论,拥有了为下一步课堂交流活动进行设计的依据。

2.课中交流讨论

由于上课前教师将学生产生的疑问进行了整理,课堂交流讨论环节就能比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促进更高层次的推理思维的养成。

课堂交流环节按学习小组进行,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名单随机抽取一位学生登台讲课,讲课时间控制在8-10分钟。讲课完成后其他组同学针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困惑、讲课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讲课组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进行反馈,讲课组的全体成员随时解答问题。

书记员记录交流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以便老师课后反馈。所有小组交流完毕,由班长对全班同学的课堂表现、讨论情况、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评价。

教师对本次翻转课堂的效果进行总结,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阐述、解疑。由于经历了课前两轮的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剩下的疑问也就很少了,再通过教师稍微的点拨学生的疑问就全解决了。

3.课后总结反思

课程结束后,教师问卷调查,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在本次翻转课堂学习中有哪些收获,翻转课堂的学习形式锻炼了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对比其他同学,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学习与人生成长中,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应如何克服自己的弱项,如何提高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表达能力。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117―01

一、落实知识情感价值观目标

1.落实知识目标要求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拓宽知识面,在教学上与时俱进。网络时代的高中学生,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比以往中学生丰富得多,用老一套的方法不但难以适应他们的要求,反而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嘲笑。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把电脑、网络、音像制品、FLASH动画、网页、博客等等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是一门讲究经验的艺术,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善于学习其他教师的好做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提高业务能力。

2.落实能力目标的习题课首先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会做题。对选择题要会排除错误选项,对非选择题要学会落实考点、会组织语言,更要求教师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特别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具教育功能,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每节课习题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目标的体现和实施,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习题课的讲解一般不像讲授新课一样有理论有材料有实例,比较枯燥乏味,习题课的高效课堂应注意调控课堂气氛。一堂习题课要教会学生答题,巩固以前所学过得的知识,这必须是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才能生成和实现。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习题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习题课学习,笔者尝试了下面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高三政治习题课主要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讲授,因此教师在讲解中可要求学生从背景材料、知识链接、命题角度、例题分析等方面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并进行课堂交流讨论,相互学习,能成功提高学习效率。在习题课上讲解选择题的时候,建议先布置学生做简单的选择题习题,教师对答案;对于难易相间题型,可由课代表结合自己的情况提出需要及讲解的;特别难的题目可师生一起分析。

从非选择题的角度来看,典型的非选择题可根据知识模块制定几个专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指定专题,要求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侧重准备不同的内容,可以分为背景材料、知识链接、命题角度、例题分析等方面。学生准备完毕后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以修改、补充,完善相应内容,最后就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专题内容,这样每位学生既主动参与了学习,又通过交流可以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1.教会学生学会审题。

解答高考政治论述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包括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第5篇

以区教委学前科和进校工作要点为指导,结合学前教研室工作总体要求,继续坚持“项目管理,任务驱动、研训一体”工作模式,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以市区级基地园验收为契机,以“社区早教基地园建设”和“早教教研工作”为载体,以系列教研、培训、交流为主要途径,以提升0—3岁早教师资队伍专业化素质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区早期教育工作质量。

二、重点工作

1、进一步加强早教中心教研组研究力度,提升研究水平。

2、加强各类园所早教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完成早教师资培训工作。

3、组织早教工作系列观摩研讨活动。

4、继续加强“在早教活动自选环节中如何有目的的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 的专题研究。

5、做好早教示范基地验收前的视导工作。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早教中心教研组研究力度,提升研究水平。

1、结合11所验收园的需求,组织中心组成员学习、掌握0-3岁幼儿发展目标,作好指导、示范准备工作。(9月15日)

2、中心组骨干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做教学设计展示,按各环节活动内容进行目标、材料投放、对幼儿要求、对家长指导等全方面说课指导。(9月22日)

3、做教学活动观摩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0月13日)

(二)加强早教教研活动,专题引领基层研究。

将教研工作与验收视导工作有机结合,发挥教育的价值。

1、活动时间:每月二次(单周四)

2、研究内容:“在早教活动自选环节中如何有目的的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

3、研究形式及目的:以中心组研究、示范为抓手,以专项培训、学习和专题观摩研究为主要途径,提高教师研究力;通过专题交流提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逐步提高专业素质。

4、以基地园观摩研讨为途径,引领、提升早教教师研究水平;

本学期中心组活动在房幼、良幼、韩村河等幼儿园进行。在市级示范基地园开展区级早教观摩研讨系列活动,提高幼儿园早教教师组织、指导活动的能力。促进房山区早期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以座谈交流形式为抓手,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实践经验的能力。

5、本学期重点活动:进行专任教师亲子活动方案设计评比活动。

活动方法:(1)各园在11月中旬进行园内评选,按专任教师40%的比例评出优秀活动方案;

(2)12月16日前按比例上交学前教研室。

(三)做好早教示范基地验收前的视导工作

加强对申报区级示范基地验收园的视导与管理,促进早教工作的开展。

本学期对申报示范基地的11所幼儿园进行全面视导。

结合区级教研,充分发挥中心组成员优势,将说课、做课、反思、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施行全方位引领。

1、组织11所园早教负责人、专任教师共同学习纲要精神,掌握0-3岁(分段)婴幼儿发展水平,使教师有目的的备好每节活动课方案,使幼儿身心都得到发展。并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家长科学育儿。

2、骨干教师根据教研专题,结合验收标准,有目的的为验收园教师以及其他园所教师进行说课指导。

3、骨干教师观摩课展示,与教师一起研讨活动课优势与不足,了解并掌握活动策略。

4、观摩验收园所教师活动课,研讨活动效果,提高教师组织活动课水平。

5、以市级示范基地验收标准的要求对11所幼儿园早教基地验收文字材料的准备进行细致的指导,逐步完善,逐步提高,达到标准。

14所有意向的园所有:

城关、长沟、琉璃河、霞云岭、石楼、张坊、长阳、河北、原子能、矿机、

西潞、昊天、小英才、希望之星。

(四)充分利用早期教育网,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发展的平台。

本学期重点活动:

将示范基地好的活动方案、案例等在网上与大家交流、研究,实现网上教研。

突出不同年龄段教养重点,要有主管领导(负责人)的点评。

(五)根据需要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市级早教师资培训。

1、统计需要培训人数。

第6篇

关键词:聋校学生 沟通交往 内容 分布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方案》提出:“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沟通与交往课程是新课程一大亮点,旨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法,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沟通交往课分布在小学一到六年级,各个年级平均是每周3节,占总课时比例的6.8%~6.6%,位于课程比重排行第四位(语文24.8~24.3%,数学16.7%~16.6%,体育与健康、艺术各占9%~8.8%并列第三位)。沟通交往课不仅出现在课程设置中,而且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地位与语文、数学是等同的。可见,聋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方案》中,强调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即不单独提倡某种教学理念,也不贬低某种理念,而是“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适合什么,就安排什么”。因此,沟通交往课应根据聋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

一、师资与课程

1.聋人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聋人手语为载体,是聋人群体进行文化传承和相互启迪娱乐教育形式之一。

手语课大体分为三大板块:老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反馈信息。通过理解、内化的过程,激发聋生沟通的愿望,培养其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初级阶段培养沟通交往能力的细化目标之一。

聋人教师参与的课堂充分展现了“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人’,说‘自己想说的话’”的特点,是培养聋生沟通交往兴趣最好的途径。

2.听人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

2006年,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适应盲、聋学生发展的课程调整与开发研究》做了一个关于聋生发展及发展需要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有98.6%的学生希望能够走出学校与外界进行交流。听人教师承担着将聋生引领进入主流社会的责任。由听人教师承担的沟通交往课的目在培养聋生与健听人的沟通交往能力,传授与健听人群沟通交往的技能技巧。教材可以是语训教材部分内容,可以是聋校教材中的句式练习等。听人教师承担沟通交往课,有利于促进聋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建立两种语言转换的桥梁,促成聋生与听人进行沟通交往的实现。

3.聋听合作――文化课

这里指的文化课是针对聋生开设的讲解“聋人文化”、“听人文化”的专项理论课。

在聋、听的交往中,聋人“说话”很直白,喜欢询问隐私,没有礼貌……这些感受都是源于聋、听文化差异。聋、听人群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因文化差异产生误会和矛盾。聋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主流社会,就一定要了解主流社会的文化,知晓两种文化的差异。聋生的需求要求承担课程的教师熟悉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势在必行。

二、学生活动与课程

1.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是心与心的交流,是阅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阅读的内容来看,我们找不到手语阅读材料,呈现在聋人面前的都是主流社会的语言和文化。让聋生借助读加深自我对文章内容的感知,整体地从字里行间内含的意蕴进行感受、领悟和品位,推动聋生书面沟通能力的形成。

提供给聋生的阅读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在选择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和阅读兴趣;有直观的图片,能从图片中大概了解文本的内容;适合采用多种形式给予反馈。

2.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亲子活动、手拉手活动、共建活动等,是聋人社会与听人社会的初步融合。将在课堂中逐渐培养的沟通交往能力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需要”的推动下促进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习”的理念。但是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与特定的人取得联系,需要学生克服自卑等心理障碍,必须得到活动相关人员的支持,需要主流社会的接纳。

三、内容分布

聋童要接触两类人:聋人和听人(包括会手语的听人和不会手语的听人)。如果说聋童在学校里和老师和同学之间多少还有一点因经常性接触产生的默契而易于交流,那他们进入社会后可能会因交流不畅而孤立。所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聋生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

1.小学低段

小学低段的聋生主要交往对象是家长、老师、同学,听力较好的聋生与其它听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多。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根据聋生言语发展特点,在低段初期主要发展聋生第一语言,采用聋人手语为载体,对听力状况较好的聋童采用个训方式发展口语;中期,继续发展第一语言,建立手语与汉语的联系,初步渗透汉语句式;后期,继续发展第一语言,进一步建立两种语言的联系,培养阅读兴趣。总的来说是:以聋人手语为载体,辅以汉语(书面语、口语、手势汉语),注重个别化教育。

2.小学中段

小学中段的聋生主要交往对象是同学、老师、家长、亲人、邻居等与自己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他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由于交流范围的扩大,他们对短信交流、网上交流、文字交流等有了极大的兴趣,使用汉语交流便成了他们最急需的交流方式。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的内容应以听人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为主,帮助聋生树立沟通的信心,建立良好的两种语言的转换体系,掌握沟通交往技巧,培养与听人的沟通能力。

3.小学高段

聋生的生活圈子进一步扩大。在这一阶段应为聋生开设文化课,以便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的世界;为聋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在阅读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同时开展主题讨论,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进行集体疑问解答和个别疑问解答,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时间活动。该阶段应更注重沟通方法、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聋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沟通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聋生情况,沟通交往课的开设向小学以上的阶段延伸也是必要的。

沟通交往课是一门综合类课程,具有灵活性、可变性、极大的包容性等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内容在聋校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课程的内容、方式均应根据学生的身理、心理、听力状况有所取舍和补充,真正做到“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第7篇

一、传统科学探究的不足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传统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讲解实验注意点,然后统一安排学生分组实验。“齐步走”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需求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之间往往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弊端。

1.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满足儿童需要的教学,才是最受他们欢迎的教学。但传统的科学探究,内容往往是统一规定的,很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下降。

2.无法兼顾个别化指导。探究能力差异使老师无法回避这样的尴尬: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急于动手实践,不愿意听教师“说要求”“讲方法”“定规则”,且实验结束又比其他组早,没事干;而另一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实验方法、材料、分工等认识过程较长,需要老师花较多时间反复引导,实验中速度慢甚至不会做,实验效果差。

3.疲于应付重复化问题。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深入,会出现许多求助需求,其中大多数需求是简单、重复的,教师往往穿梭于各组之间,反复讲,重复做,疲于应付,忙碌而低效。

二、借力“微课”丰富科学探究

“微课”资源的加入,让科学探究活动内容更丰富、方式更多样、交流更高效,吸引学生自主加入,在一定的自主空间和时间里勤于动手,积极思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随时得到必要的帮助服务,交流研讨更加直接、便捷、及时,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收获,体验快乐,并生成更多的研究问题,提升研究兴趣。

1.层次性微课:引导个性化科学探究。将学习任务分解成不同难度层次和不同内容的模块,形成菜单式选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模块,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并根据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寻求相应的微课资源帮助,自主控制探究进度,实践个性化科学探究。教师则可以从“说要求”“讲规范”等机械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转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观察、了解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保障探究实验的持续或深入开展。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热水变凉》一课为例。运用微课程理念,将研究内容进行分解与分层。一是PPT式微课,用简单的文字、图片介绍实验要点,启动PPT自动播放功能,然后转换成视频,此做法难度较高;二是用实物操作演示,拍摄微视频,指导详细,此做法难度较低。让学生根据本小组的实际能力和研究意愿,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2.参与式微课:激发自主化科学探究。小学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动画、视频等内容感兴趣,如果这个视频内容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的真实变化,学生更感兴趣。如果这种数字资源是通过自己努力创建的,则关注度就更高了。因此,让学生自主参与微课资源建设,既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字技术快的优势,又迎合了学生的自我探究需求,创建的微课资源更成为集体关注的焦点,提升了学习的参与度和效率,可谓一举多得。如《观察蚂蚁》一课,学生观察过蚂蚁,但让他们说一说蚂蚁的身体结构,学生依旧错误百出。有认为蚂蚁有8条腿的,有认为蚂蚁的腿长在屁股上的,有认为蚂蚁头上长有腿的,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蚂蚁体形太小,又运动太快,很难观察清楚。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字技术(智能手机、IPAD),给蚂蚁拍拍照,录录像,再把这些图片或视频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在集体面前,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与交流的需要,通过放大、慢放、回放等功能,更方便、更仔细、更全面地观察蚂蚁,学生完全沉浸在观察蚂蚁的活动中,数字技术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简捷、新颖的方式,自主化学习便自然展开了。

第8篇

以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总目标,以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为目的,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今后学生学好语文,学好各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二、阅读目的

1、为学生发展服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2、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强调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3、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通过阅读典范的诗、文,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阅读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本学期努力使学生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背育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四、阅读途径

1、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

2、图书馆借阅图书和查阅资料。

3、班级设图书角,供班级同学阅读。

4、利用上语文课时融入的扩充阅读材料,进行课内阅读。工作计划网

五、阅读时间

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所有的语文课

晨会周三

每月汇报会

课外自读,每天阅读30分钟

六、阅读内容

语文教材

聪明语文及其它的练习当中的阅读材料

报刊、杂志

典范的古代诗歌及现代诗歌、散文

七、反馈

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读后感交流会;

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

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八、具体安排

3月利用弹性课介绍读本,并写阅读计划;

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班级图书馆成立:请家长协助和配合,每位学生提供2本故事书,充实班级图书。

4月展开交流,到各班的图书角去借书并注意归还;

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就『如何成立班级读书会举办讲座,老师、及热心家长共同参与研习,以便未来推广班级读书会。

5月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提供的内容;

第9篇

信息技术师生交流交流方式一、概述

传统的“师生”观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教师是“主宰”,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平等甚至对立。进入大学后,学生每学期会面临许多课程的选择,接触各专业不同的老师,老师往往是上完课就走,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课任老师的名字。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造成了大学里师生关系冷漠的现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

二、高校师生交流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师生交流包含三个方面:认知交流,情感交流,人格交流。认知交流主要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大多在课堂上完成。情感交流和人格交流是大学师生交流中比较薄弱的方面。

1.高校师生交流现状

大学生自由时间较多,大多数学生也会配备计算机,大学中的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相对中学较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实现“生-师-电脑”之间的有效互动等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

2.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大学师生交流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文从教学互动和情感互动两个方面出发,通过阅读文献和对本校师生的调查走访,基于时间和空间的考虑,对目前大学师生交流存在的问题描述如下:

(1)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资源有限,学生能获得的学习资源受限制,与老师沟通的机会少。

(2)大学教师不但有教学任务,还有许多科研任务,因此教师参与的学生活动较少甚至没有,许多老师对本校有哪些学生社团都不知道。

(3)由于大学生对人生有了一定规划,学习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各科目的上课积极性各不相同,有些课程缺课严重,一学期与课任老师见不了几面。

(4)课下的师生交流一般都是在刚下课的几分钟进行,而且是极少数同学,课外,周末,假期时师生之间交流很少,大多数为零交流。

(5)教师与学生家长围绕学生发展进行的交流很少,除了班主任能与部分家长沟通交流外,其他课任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极少。

3.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关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过来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基于目前大学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相关分析:

(1)学校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信息化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发展。学校建立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师生在网上进行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作业的布置与提交,学习资源的共享等。在网上按课程创建学生自主活动的班级和课堂,学生可以进入不同课程的班级,参与学习与讨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开阔的空间,既有现实班级中的同学和老时,也有网络班级中的同学和老师。

(2)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触及心灵,塑造人格的教学方式,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发展。大学中知识的学习和学生道德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仅仅口头教育,远远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利用信息手段,将生活中的鲜活例子加工,在课堂上展示,逼真的画面,感人的情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受到的心灵震撼自然很强烈。比如,在大学数学课中,可以加一些数学家刻苦勤奋的例子,播放一些名人影片片段;在计算机课程中,可以多演示一些和计算机相关的实际应用例子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

(3)充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网络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知识交流。大学课程的学习很多需要动手实践,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才可能充分发挥,如摄影课程中,给学生演示样片,然后带学生去户外实际拍摄;电子课程中先演示组装收音机的流程,然后提供材料,让学生手动组装收音机等。充分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如利用网络组织师生献爱心募捐,举办网络师生三国杀竞赛,举办专业师生微薄明星评选等。

(4)充分利用微博、网络语音通讯软件、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升入大学后,个人空间、主页、微博等信息平台的频繁使用,使师生在网络上就可以时时通讯,互相关注动态,教师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目前的现状和心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另外,还可以利用“QQ”、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生日进行祝福、节日进行祝贺、指导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或进步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提醒学生由于天气变化或其它自然因素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三、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对目前大学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关解决途径的分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师生交流的相关建议和措施。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与教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对话,教师可以隐藏严肃性和权威性,畅所欲言地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更加亲近。

参考文献:

[1]付伟.浅谈师生交流[J].经济生活文摘,2011,(8):219.

[2]张智辉等.解决高校师生交流问题的有效途径[J].科技信息,2010,(35):194.

[3]杜小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意义[J].中国教研交流,2009,(10).

[4]郭莉.信息时代课堂教学的新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9):80-83.

第10篇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中学习方式的优化实施不是机械地照搬某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是针对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需求和现实可能性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方案。它着眼于不同的的课型和特定的教学问题的解决,立足于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其实施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的诸多课型中,优化实施最典型的就是阅读课,其思考拓展的空间与形式宽广而丰富。

阅读,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对象(文本)的对话和交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达到构建“新我”的创造过程。阅读的实质和对话教学以及学习方式的优化理解,为我们的阅读课的学习方式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行为准则。目前有的学者根据学生的发展和中学阅读教学两方面需要,把阅读教学活动分为五种类型:即浏览性阅读、理解型阅读、鉴赏性阅读、借鉴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根据这五种类型,可以设计出五种对应的阅读课,并且将其与一定的学习方式相结合,使学习方式的优化落实到具体的不同类型的阅读教学活动中。

(1)流览性阅读——泛读课

针对这种阅读类型,我们重点是设计出泛读课,进行浏览性阅读能力训练。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实施策略可以这样优化设计:自主查找资料——感知理解——观点交流汇报——价值评判等环节。

(2)理解性阅读——精读课

针对理解性阅读,我们设计出精读课,可以组织学生就文本的重点、难点、特点质疑问难,达到深入把握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目的;与这种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这样优化设计:自读感知——多重对话——质疑问难——自我总结。

(3)鉴赏性阅读——欣赏课

鉴赏性阅读,指为获得审美愉悦而进行的阅读。针对理解性阅读,我们设计了欣赏课,对学生进行鉴赏性阅读能力的训练。可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典型作品和课外的经典名著、精美时文。教师应当加强鉴赏的方法指导,并让学生深入体验,可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这样优化设计:自主预习——诵读涵咏——情境体验——感悟交流——拓展延伸。

(4)借鉴性阅读——读写课

借鉴性阅读,指的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阅读。针对借鉴性阅读,我们设计出读写课,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进行借鉴性阅读训练,可以组织学生揣摩分析范文,选定一个角度进行模仿。与这种阅读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活动可以这样优化设计:自读指导——集体讨论——作品分析——品读促写。

(5)探究性阅读——研究课

探究性阅读,指为研究特定的问题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极有发展价值的阅读。通过精思细审,参照比较,使认识更全面,更深入,以至于产生创造性的见解。它可以锻炼阅读主体的才干。针对探究性阅读,我们设置研究课,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展开探究。与这种阅读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活动实施可以这样优化设计:问题的提出(发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讨论心得——问题解决——书面报告。在此提供笔者的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来说明:

研究性阅读设计

研究内容:大秦兴亡之启示

取材范围:(1)文本材料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

苏教版语文读本二:贾谊《过秦论》,苏轼《六国论》,苏辙《过秦论》

(2)音像材料《复活的军团》

研究步骤:

一、材料解读(1周)

1.学生结合工具书自主解读教材中的有关文章,疏通文意,理解主旨。(对于文言解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阅读中标划并提出,由教师协助解决。)

2.提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想,与小组同学一起交流解读心得,通过讨论加深认识。

3.观看音像材料,拓展阅读视野,丰富知识积累。

二、论文选题(2课时)

1.阅读往届学生研究性论文佳作,了解研究性论文的写作方式。教师点拨要点,作出本专题的论文选题及写作指导。

2.分析总结自己的阅读心得,确定研究的方向,报出论文题目。

3.论文选题交流。学生展示自己选定的题目,并简单介绍写作思路(或提纲)。同学共同评议,明确写作方向。

三、材料整理与搜集(1周)

1.根据选题重新阅读指定篇目,搜集整理相关的素材。

2.围绕选题拓展阅读空间,或上网搜索,或阅读相关书籍,摘录素材。

四、论文写作(1周)

整理素材,梳理成文。

五、论文交流(2课时)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

近些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尤其是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新的高校课堂模式、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所提供的教学氛围中,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在许多高校都逐渐开展起来了。第二课堂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活动。第二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向学生提供比传统课堂教学丰富得多的学习手段和内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取向和兴趣爱好去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而教师则可以因材施教,设计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但在很多高校,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也不够显著。这里,笔者将探讨英语第二课堂的几种活动形式。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如下:

1.安排常规活动:

1.1英语角

英语角活动是由专人负责的常设项目,可在校园内固定地点,定期进行。英语角能提升全校的英语学习氛围;它所创造的良好语言环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交流愿望,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角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式进行:

1)自由交谈。邀请外籍教师和英语教师参加,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自由交流也可以提前公布一些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有所准备。讨论题目的选定应具有代表性或是大家都比较熟悉和关心的话题。

2)访谈外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不同的访谈任务。例如:了解某种风俗习惯,风景名胜,校园生活等。学生根据任务设计不同的问题,与外教进行交流。访谈结束后.各小组可以就访谈结果进行相互交流。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提问,如何与人沟通,而且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1.2英语情景棋拟室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搬进教室进行模拟,并定期开放。比如,商店购物银行交易、餐厅就餐、机场登机等等。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中,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会大大提高,英语操练的效果也会十分显著当然,这种活动同时需要多个教师指导组织并配合。同时,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必要道具才能进行。

1.3影视欣赏英语影视教学的优势是多面的。首先,它能提供丰富的文化、社会背景,造就一种亲临其境的课堂氛围。其次,它能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再者,通过影视的形象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并激发其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因此,学校应定期向学生开放多媒体教室,利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有价值、有利于练习口语的外语录像、电影等,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环境,加上教师的适当讲解,师生之间观后感的交流,学生的英语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1.4英语专题讲座有计划地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外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控能力,增强语感、启发思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到某一知识领域的精华,看到成功的希望,找到通向成功的方向。

2创办各类英语机构:

2.1英语协会

英语协会是由学生组织的社团,定期开展英语活动。外语协会可下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分支机构,供学生选择参与。如:英文演讲小组、英文剧社,英文合唱团,英语朗读小组,英语阅读小组,英语智囊团等。

2.2校园英语调频台

校园英语调频台是英语课堂之外覆盖面最大的辅助设施。它可以在学生的闲暇时间,如早晨、午休、晚间广播,让学生时刻处于英语的氛围中;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环境中逐渐培养他们的语感。培养语感在语言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多听、多说、多模仿自然就能形成一种语言使用上的感觉。校园英语调频台,可以招募一些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担当主持人,分级分段播报各类英语节目。例如:转播经典英语广播节目、访谈外籍教师、介绍英美国家风俗习惯等,以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调频台的负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采、编、播,在制作精彩节目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节目播出后,应对学生的收听情况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并反馈,以便不断提高节目的质量。

2.3学院英文网站

1)利用学院教学网络平台创办校园英文报刊,开辟各类英语学习专栏,招募英语水平较高、有专长的学生负责相应的栏目,让他们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踊跃投稿,由相关教师担任责任编辑进行审阅、定稿,上传到网上,定期出版。2)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安排教师在网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探讨英语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交流学习经验。)3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提供多媒体学习软件、教师教案、在线测试等教学工具供学生自主学习、操练使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英文原版电影、英文歌曲、英文听力资料等有价值的视听学习资料。4)设立校园网上英语聊天室。聊天室的英语输出,形式上是文字性的,但实质结构是口语性的,甚至比口语还要简洁,还要有个性。这实际上是学生锻炼口语输出和新兴的网络语言输出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聊天室内,除监督和提醒学生用英语沟通外,也会主动提供一些话题组织大家讨论。由于大家都用网名,所以不用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太差而遭人嘲笑,都能大胆地发表见解。所以这里的聊天不再是一种语言活动,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活动。在聊天室里,最关心语言形式的是教师,当他发现一个学生频繁发生某种严重错误时,应用巧妙的方式进行提醒,而不是打断他的谈话。

3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竞赛

丰富多彩的英语竟赛活动,使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与机会,来体现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的特点。适时地举办英语词汇竟赛、英文朗读比赛、英文书法比赛、英文游戏比赛、英文歌曲大赛、英文短剧比赛、英语知识竟赛等。通过竟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从中发现不足,互相交流、总结,促进进一步的共同提高。另外.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省级、国家级的英语竞赛,增加他们与兄弟院校优秀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

第12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激发口语交际课活力,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真正让语文交际工具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要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内涵,准确把握口语交际教学各个学段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口语交际课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以此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而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每一堂课都应成为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的平台,让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语文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口语教学,使学生从小就爱上口语交际课,培养其乐于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愉快课堂氛围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途径之一。"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了,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常常把学生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差归因于学生年龄增长,面子观念增强,不愿意说而已。实质上,它是学生对文本材料固定的答案与思路的不认同而没有兴趣,缺乏参与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生动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无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好帮手。

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感受到图、文、音、色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刺激,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让学生用放松而又自信的心态与人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形成愉快而又有成效的交流氛围,为提升交流效果和提高交流能力打下了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口语交际课《动物尾巴的功能》时,我首先在大屏幕出示一些动物尾巴的图片和资料,这些图片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有小狗、小绵羊、小老鼠、大公鸡等,鼠标点到某一个动物身上,会出现描述这个动物尾巴作用的文字,并且这些小动物还可以动起来。面对这挡不住的诱惑,学生顿时兴趣大增,纷纷举起了小手,有一位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也勇敢地举起了他的小手,我请他走到大屏幕前,并用商量的口吻说:"你能对我们大家说说你喜欢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吗?"孩子红着脸,轻轻地说了一遍。可惜,大家都没听清。于是我又鼓励他:"你能大声地重复一遍吗?"同时用期待的目光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回答。这一次他用响亮的声音答道:"我喜欢小狗,我家里就养了一条小狗,我知道小狗摇尾巴可以表示亲热。"多有自信的声音!此时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真诚的评价:"你真聪明,知道的可真多……今天,你表现真棒!希望以后再接再厉,说得更好。"孩子的脸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

二、扩充课堂学习内容丰富口语交际资源

我们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在口语交际课上,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情、手势等来表情达意,提升他们准确地组织语言和恰当地表达情感的能力。从理论掌握上来看,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反映出学习内容的不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扩充学生丰富的学习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可以播放《新闻联播》、《曲苑杂谈》、《国际大专辩论会》等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体会语感、语速及语言的技巧,起到攻玉之效。与此同时,还可以播放与文本相关的影视作品,使其感受到在语言环境的具体应用。此外,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与口语交际材料有关的信息资源。例如在进行自选课题《介绍世界名城》的口语交际时,我先设计让学生课前准备世界名城的信息,同学们在网络上遨游了一圈后,都搜集了很多关于世界名城的各种资料。上课时,先请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名城,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小组分工合作,当点名学生起来介绍时,学生个个介绍得有条有理,生动引人。由此可见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快捷、生动、丰富的资源,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口语交际途径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际中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交际,这体现了语言教学实践性要求。我们生存的母语环境,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努力开拓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训练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在口语交际课《学会做客》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是怎样去做客的?然后播放一位学生真真去做客的四张照片,让学生说这几张照片分别拍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境?如果你是真真,当时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环节联系学生丰富的生活,创设了一个轻松而又真实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引起观察和思维变化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实践证明,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激发兴趣,优化效果的作用。口语交际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及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教学的生活化,口语化,凸显情感性、互动性。口语交际训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低水平到高层次的训练过程,它不仅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也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智和培养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地创新、积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不断寻找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突破口,巧用信息技术,为口语交际教学创设更为广阔的天地,让口语交际课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