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0 21:4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91
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对于实验教学这一块,较以往的老教材相比有了重大的突破。根本就在于增加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比如“媒体针对生物科学技术的报道”、“被子植物花粉管的观察探析”、“人类的遗传病探析”等等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版块,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生物教学死板单一的模式,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学习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基于一定的总体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可以分为五项基本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
对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遵守需要性原则。一切研究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处理事物,并且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研究性学习要选择那些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项目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生物研究的价值。
(二)开放性原则
高中生物研究的内容要是开放的、广泛的,不能只局限某个领域的某项实验,要结合当今生物界的整体发展方向,对于研究内容进行选择。
(三)实践性原则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不是简单的课后作业,靠的是学生切身参与到研究学习的所有阶段,不能简单地糊弄了事,要让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新颖性原则
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
(五)可行性原则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要以可行性原则为基础,不能天马行空的发挥想象,从实际出发,对最贴近学生本身的内容进行着手。
二、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坚持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还要讲求科学的方法,这样才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认识。
(一)观察与实验法
观察与实验法是进行生物研究最基本的方法。观察法就是通过肉眼直接观看或是借助仪器细致观看的方法,对所研究的事物或者现象进行仔细的、直观的认识,比如对植物的花粉管研究时的仔细观察。实验法就是参杂人为因素,对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就行干预并获得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得到研究结果。比如在研究生长素对于植物发育的影响时人为的对植物添加生长素,以此来获得实验结果。
(二)调查法
调查法也是研究性学习常见的方法之一。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各种方式对所研究对象的调研、考察,并且结合相关的理论,从而得到研究结果。这主要适合研究范围较大的使用。例如研究人类遗传病,就需要做大量的调查记录才能获得较为有代表性的结果。
(三)文献法
文献法本质上属于调查法。但是由于它主要是针对各类历史文献进行的调查,所以可以自成一法。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通过翻阅相关内容的文献资料,既可以指导自身的研究活动,又可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此外,对于时间较长的文献,由于事物的变化发展,可能在数据上偏离真实水平,这时也可以起到纠正的作用。
(四)比较与分类法
生物研究结果的最终得出,往往是通过多次重复实验的结果,而每次实验的数据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尊重事实,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对比,保证实验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另外,为了使研究学习更加富有代表性,常常会将实验的对象内容进行分类。
三、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确定研究课题
在研究课题的确定上,要注重和老师的合作。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坚持研究性学习的几项基本原则,结合学校或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讨论之后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最好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从小问题进行着手,这样实施起来效果会事半功倍。比如食堂中的饮食问题等。
(二)搜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
在成功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成立课题小组,由课题小组围绕研究课题先行收集研究资料,为研究课题制定方向、目标以及研究计划。计划中要尽可能符合生物研究的规范,名称、目的、内容、步骤、预期等等都要体现在书面计划上,为研究学习的具体实施提供基础。
(三)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
上述准备工作均已顺利做好后,就要进行实质性的研究。首先要结合搜集的资料,对此次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把所有能想到的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要预测到,对于超出自己知识水平能力范围的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做到不盲目、不回避,细致认真地做好资料分析与知识储备,并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的实施。比如在研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过程中,综合分析可能出现的结果,可能是促进植物生长,也可能是损害植物生长,还可能是不影响。在实验过程中,要重视过程,重视体验,在相同的条件下滴入不同剂量的生长素,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详细的记录在案。
(四)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整个研究实验的集中体现,学生在研究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报告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报告格式上要符合相关的规范。比如在研究人群中的传染病的报告上,要结合研究小组的调查统计,将各种传染病的比例、传染方式、传染几率等都要详细的体现出来,并且要提出如何预防在人群中被感染的方法和建议。
总结:
现在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要向学生讲解足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注意保护学生的人生安全。在坚持开放性、需要性、新颖性、可行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认真的实施,科学的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在生物学习上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杨雄珍.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1,(08).
[2]招清.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11,(01).
【关键词】高中音乐 研究性学习 选题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13-0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首次提出在基础教育中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以跨跃式的步伐追赶世界教育的发展水平,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都将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应当承认,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及音乐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不可否认,面对不断深化的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出现了诸如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如何在高中有效开展音乐研究性学习等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参与高中课改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选择并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整个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么,作为高中音乐教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选题?选题时需要考虑什么问题呢?我认为可以遵循如下四个原则:
一、提倡课题的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提倡探究性。一个人即使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缺乏积极的态度和精神,他的知识仍然不会发挥作用,反之,即使他的能力不足、知识面不宽,如果有了旺盛的探究热情,那么,他的能力很快就会提高,知识很快就会拓宽和深化。这样,探究的心理态度,在发展探究能力、探索未知世界方面是最基本的,这种探究态度,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及现象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由于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而广大高中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发展时期,研究性学习也正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未知的结论层层探索。因此,研究性学习活动应重在培养高中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比如,在教学完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大众音乐》一节后,有的学生就将研究课题定为《流行音乐发展漫谈》。但是考虑到这个题目范围过大,而且缺乏探究性,因此我建议学生从一个点或一个角度出发进行定题,最后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确定了《如何用比较法欣赏流行音乐》、《中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校园流行歌曲现状研究》等课题。通过实践证明,以探究性为原则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业余爱好,而且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高中音乐鉴赏得到了有益的外延。
二、体现课题的创新性
研究性学习就好比是一项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创新、前进。创新是课题研究的生命,科学研究的选题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不仅可以表现为理论、观点、概念的创新,而且还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对于高中生来说,刚开始参与科学研究,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即要求选题应是无人提出的或是别人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样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而且,就高中生而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而不在于研究,通过研究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出一个别人还没有研究过的课题,就是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个已经研究过的课题,这也是创新;将一种理论、一个观点首次应用到实际中去,这还是创新;将已经在某一领域得到应用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手段,应用到新的领域中去,这同样是创新。
比如,我在指导高一学生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准备阶段,从课题的创新性考虑,拟定了《校歌歌词我来创》这样一个课题。因为最近几年,每间学校都在争创属于自己的校歌,甚至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校歌创作中,而且有许多同学也开始争创自己学校的校歌。创作校歌歌词是一种创新,同时想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让广大高中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校歌歌词创作的方法,尝试校歌歌词的创作,并挖掘出校歌创作的意义、内涵及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获得、锻炼、巩固有关音乐知识的同时发展中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增加中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揭开歌词创作神秘的面纱。同时,我还希望广大中学生通过对校歌歌词作品的收集、整理及创作形成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通过实践证明以此为课题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收效很大。
三、注重课题的可行性
可行性就是指对过程、设计、程序或计划能否在所要求的时间范围内成功完成的确定。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课题研究过程往往是学生与社会中的人与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的研究活动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课题研究又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这就要求师生在确定研究课题前必须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而这些相关制约因素大致可分为:外部客观因素和研究者自身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先看自己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兴趣和能力方面是否与选题的大小、难易程度相适应;然后再从时间、地点、人力、信息资料、资金,以及必要的工具、设备等方面去考虑。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研究这个课题需要什么环境、材料?是否易于获得?所需费用是多少?能否解决?所需时间是多少?能否保证?本身的能力、水平、志趣如何?是否有信心完成?只有认真进行诸如此类问题的考虑后再确定研究课题,才可能在长久保持学习动力、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避免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造成的徒劳和盲目。
比如,我在指导罗村高中高一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准备阶段,从课题的可行性考虑,拟定了《乐安花灯的艺术魅力》这样一个课题。罗村乐安花灯具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佛山本地一项非常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每年正月初九的罗村乐安花灯会是南海区罗村街道传承了300多年的特有民间习俗,在珠三角甚为出名,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甚至港澳地区,每年都有超过十万游客前来逛花灯。乐安花灯包含着“孝”的内涵,有着美好的“生仔石”传说,是佛山非常珍贵的民俗文化财富之一,传承并发扬光大很有意义。而且,课题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居住在罗村地区的地域优势。因此,同学们很快就制定了可行性很强的活动计划:第一阶段——寒假第一、二周,撰写开题报告,在互联网上查询资料,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第二阶段——寒假第三、四周,访问他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拍摄照片、撰写心得体会。第三阶段——下学期一至六周,撰写小论文、撰写研究报告。由于这个课题是在主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确定的选题,因此,一系列有关该课题的探究活动进展顺利,课题组成员最终的收效也很大。
四、突出课题的实践性
艺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音乐艺术更是如此。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需要人们心灵与肌体两方面都投入其中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鉴赏还是参与音乐方面的课题研究,都需要人们展现出生命的活力。换句话说,就是要对音乐音响所表现出的整体情绪、情感的体验。而音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要突出对音乐的亲身体验,换句话说,就是要以音乐素材为中心组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在实践中体验到研究的成功和快乐。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比如,在教学完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节的《生活之音》和第一单元第四节的《自然之韵》后,当我巧妙地抛出几个绕有趣味的课题,激起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激活沉睡的脑细胞,使创造性思维跃出课本、跃出课堂、跃入生活、跃入社会。学生在进行《“生活之音”面面观》、《天籁之音》等相关课题的学习与探究中,通过学生的“自组织”过程,每个人不仅在自己特有的层面上理解了“音乐来源于生活”,还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锻炼了学习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定要突出实践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学习主体
21世纪,我们正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活动。多媒体与超文本技术结合通过网络的交互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变。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把抽象思维能力和切身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促进科学和人文的直接结合,促进文化的加速发展。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一、首先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以上只不过揭示了网络的资源观、工具观、媒体观,也就是说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的“物”,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应当是强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即生命观。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程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2. 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
例如,笔者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从山水画看现代旅游资源、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画里的宗教气氛、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优秀的选题。在确定了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
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同学,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了以《溪山行旅图》、《潇湘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了这些山水画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这样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两种艺术形式联系起来,我们的高中生在学习时感觉到了这一点。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学生们成立了课题组,作了具体分工安排,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不但查阅了著名园林建筑的图片和建筑结构图,研究了园林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状况,考证了园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情况,下载了山水画图片与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连园林建筑内部陈设和匾额、楹联的内容都不放过,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学生能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说明高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达到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终生学习,从而达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现在网络交互的方式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BBS、QQ、E—MAIL达到交流。专业的美术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园地,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发表个人美术欣赏专著,譬如全国著名的七彩网美术论坛等,当然还有更加专业的艺术论坛,譬如建筑论坛里的美术论坛等,都是人气极旺的优秀论坛;QQ犹如网络电话,师生可以面对面、点对点直接对话;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及疑问编辑成超文本通过E—MAIL发到老师信箱,待教师阅读完毕给予完善的答复;还有网络留言板,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布置研究方向、策略,学生通过留言板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这些交流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得以迅疾和便捷。
网络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高中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是高中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坚强后盾,为我们所有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那么我现在思考的是如何结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优化网络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我现在正在学习网络技术,准备建立自己的网页,内容涵盖高中美术欣赏各课,针对教学内容建立美术欣赏图片库、编写自己的欣赏性文字、链接其他优秀的美术专业网站、建立网络留言板,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教学思想和个性。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但极具意义的工程,但我愿意在新时代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模式作新的探索,我们已经把眼光放眼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在internet环境下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课外阅读兴趣 激活
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课外阅读效益低,这些往往成为高中生忽视语文课外阅读的借口。有份调查报告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同为华人,接受美国教育的华人学生在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时候,通过查找资料和广泛的阅读,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沿革、操作过程以及它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影响多个方面作了几万字的介绍。而接受中国教育的学生只写了区区500字,还是教师讲解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除了看到中国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以外,还应该看到我们的学生阅读面确实狭窄。调查发现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80%以上的高中生阅读兴趣不高。课外阅读量小面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武侠小说和卡通书,文学类的读物无人问津,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从而严重影响了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大量阅读的功劳。《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外阅读,新课程理念下的各类测试已开始涉及课外阅读,比如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出现的探究题。2008年江苏语文高考在语文附加题中就有15分名著名篇阅读理解,因此强化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刻不容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下面就谈谈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激活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一、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修炼。是“积学”的捷径,是治学和科学研究的起点。可以说。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智力背景,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直接接触阅读材料的机会,在大量阅读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外阅读是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告诉学生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些高尚的人谈话,这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极为有利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高考指挥棒对语文课外阅读考查的落实,使语文课外阅读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江苏2008年新课标高考模式中就增加了对名著名篇阅读的考查。如“简述体现黛玉多愁善感的一件事”。又如“请说说《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指的是什么情节”等。考生如果没有读过名著和名篇。或者没有阅览过关于名著名篇的介绍、评论文章,答题时将会一筹莫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只有在读书中体验到智力生活时,他的学习愿望才能被确立”。书籍,特别是经过了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著,是影响学生智力活动和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最有效的媒介。作为教师可用“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博览群书,而晓天下”等成语和诗句来启发、熏陶学生,让学生懂得多读书对提高自身的习作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还可以用名人轶事来启迪学生,以马克思、叶圣陶、鲁迅等伟大人物终身学习的热情来激励学生。
二、以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带动阅读兴趣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较为活跃的学习模式,它与接受性学习不同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语文学习不局限于学校课堂,“研究”的天地很大,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研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它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感悟语文、培养科研意识。而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广泛地阅读,但不是泛泛而读,要在阅读中感悟语文,在阅读中发现研究课题,培养研究能力,并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阅读能力、鉴赏水平。
在语文教材范围之外,完全依据学生的读书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自由度较大,依赖于学生读书的兴趣范围。比如“解读席慕蓉的诗”、“林清玄散文漫议”、“《红楼梦》人物评说”、“唐诗宋词对中学生作文的影响”等等,这些专题反映了学生的读书欲。引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对其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势必会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与人文素养。
在阅读中发现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拓宽阅读视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平台,激发阅读兴趣,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营造自主轻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品尝到阅读的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轻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自主阅读的乐趣。激发读书兴趣,首先要做的是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读他们感兴趣的书,了解他们最想知道的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高中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所以放手让他们去阅读。这也是对学生成长的尊重。
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阅读课,由教师带领学生到阅览室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书,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并想想为什么要摘抄。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教室里展览出来,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各抒己见。我们也可以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的5分钟搞读书汇报活动,按学号由学生进行新书推介或名篇赏析。这样他们动口动手又动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原来想读书的学生阅读兴趣更浓,原来被迫读书的学生在这样氛围的感染下也变得积极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他们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
四、用教师富有成效的启发和引导打开学生的阅读之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教学。从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
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修定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过程性正适应了这种要求。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那么,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从“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为兴趣,学生在某些方面知识的积累,对有关信息进行关注,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具体到音乐课研究性学习而言,注重选题的趣味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应该首先考虑并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哪个方面感,然后在学生感的方面来设计具体的课题。在我实施研究性课题“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的选题中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爱好流行音乐的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如何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课题,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另一种是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两种都实现了师生互动。在进行课题实施中我将两种选题方法分别对学生进行尝试。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尝试,因为在学习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所以学生才能最终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能够饶有兴趣地提出自己想研究的课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商讨,最终由学生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实验我觉得采取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形式效果不够理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学习的方法、方式、过程不是很熟悉,并且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对于未接触过的学生,最初课题的提出最好由教师设定,希望通过教师第一次问题的提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高中会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会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发法,这也正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三、研究性学习的交流评价与成果展示阶段
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注重学习过程高中生间的交流、感受和体验。通过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来考察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教师需要灵活掌握对学生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等做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就这样,学生们在研究高中习,在交流中进步,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探究兴趣越来越浓,超越了书本认知的层次。最后,在课题研究完成后,课题组应当写出课题研究报告作为成果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撰写研究报告可以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四、组织研究与实践体验阶段
在课题研究正式开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自由组织课题组成员,课题组人数一般以3~6人为宜,自由组合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间彼此特长和爱好的互补性,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如学生有善于写作的,有善于实验的,有知识较广博的,有对事物特别好奇的等等,应将多种爱好和特长的同学组织在一起。小组中选定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一名同学为组长,负责课题工作的分工和协调,写作能力较强的一名同学做课题的记录和各类报告。在课题确定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然后分组活动,分工到人,同时经常进行群体学习,共同探讨一个问题,让学生最终在群策群力研究中得出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会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围绕课题进行分类,锻炼了信息加工能力。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还锻炼了怎样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共同分享了团结合作的乐趣,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人格养成、懂得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下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几年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深切体会到在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因此,希望广大的高中音乐教师们一起努力。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美术 多媒体技术 应用研究
自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得到各地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以来,大家的共同努力使高中美术课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在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开展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教学与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但是这也需要我们在前进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反思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术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次课程改革浪潮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美术特色和优势力量。其中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
二、高中美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1.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类智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观点,把智力结构归结为九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九种能力相互间是独立的,但由于受到环境和教育以及遗传或性格等影响,又会使不同方面的智能形成各自特点,在成长过程中突显智能的优越性和差异性。因此如何利用教育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美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特质,并适宜地开发其美术方面的智能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以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他们通过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研究活动来更加了解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体现。美术可以与历史、文学、音乐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只要学生对某一个方面有兴趣,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同样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参与社区活动、合作创作、交流汇报等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由于高中生对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所以面对着信息网络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时代,电脑、数码相机、DV等已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将动态或静态的图、像、声、字等多种信息资源巧妙结合,带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视觉冲击,这一特点与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的形象直观性特点是最吻合的,使得美术课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视觉形象上,而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漫游在无际的虚拟世界。倘若师生不擅长运用最具时效的交流工具,就会和21世纪的先进文化脱节,那将不利于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力和独立思考的价值取向,有碍他们的智慧提升和人格塑造。
三、加强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整个互联网时代的环境背景下,美术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传授者,网络资讯的普及使得学生获知的渠道变得四通八达,因此美术教师要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就必须加强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职业角色,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开展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中,课程的性质需要教师以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课题研究中来,师生之间应该体现出“对话”的关系。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课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面对疑惑时能给予启发和指导,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尤其是关于课题的选择上,教师更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都应该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兴趣提出并经过筛选等方式最终确立下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地点也不一定都在课堂上,反而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更能体现师生对资源的优化能力,因此网络上流行的QQ、E-mail、BBS、MSN等对话方式成为了师生青睐的
2.完善对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关键词: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多媒体技术引导
自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得到各地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以来,大家的共同努力使高中美术课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在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开展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教学与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但是这也需要我们在前进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反思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术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次课程改革浪潮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美术特色和优势力量。其中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方针的号召和顺应时代的发展,许多普通高中教育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颇有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或开展的方式一知半解,出现了开展方式过于形式化、学生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样的研究学习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方面无法起到突出的效果。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它也指明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解释:“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在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它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教师的“解惑授道”来引导学生习得相关知识,又在实践上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来验证问题的假设,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个性塑造的和谐发展。
二、高中美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1.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类智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观点,把智力结构归结为九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九种能力相互间是独立的,但由于受到环境和教育以及遗传或性格等影响,又会使不同方面的智能形成各自特点,在成长过程中突显智能的优越性和差异性。因此如何利用教育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打破以片面培养学生一两种智能为核心的课程的传统观念,力求更全面、创新地培养独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它关注为学生创设更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从自身及周边生活中去挖掘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种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大限度地减轻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扭转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被动接受性,开辟了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向性。
美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特质,并适宜地开发其美术方面的智能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以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他们通过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研究活动来更加了解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体现。美术可以与历史、文学、音乐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只要学生对某一个方面有兴趣,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同样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参与社区活动、合作创作、交流汇报等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由于高中生对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所以面对着信息网络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时代,电脑、数码相机、DV等已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将动态或静态的图、像、声、字等多种信息资源巧妙结合,带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视觉冲击,这一特点与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的形象直观性特点是最吻合的,使得美术课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视觉形象上,而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漫游在无际的虚拟世界。倘若师生不擅长运用最具时效的交流工具,就会和21世纪的先进文化脱节,那将不利于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力和独立思考的价值取向,有碍他们的智慧提升和人格塑造。
随着20世纪初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的诞生以来,逐渐显示出研究性学习是一场以合作为方式、以实践为手段、以网络为平台的学习方式革新,显然它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探究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应怎样学。在美术教学中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知世界,掌握艺术表现的方法,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学生“实践——感知——思考”的整体学习。学生除了可以利用电脑进行绘画和设计,还可利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工具进行摄影摄像。他们对搜索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最后把经过筛选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重新组合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把学习成果实行资源共享,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团队交流协商互助的意识。
三、加强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整个互联网时代的环境背景下,美术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传授者,网络资讯的普及使得学生获知的渠道变得四通八达,因此美术教师要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就必须加强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职业角色,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开展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中,课程的性质需要教师以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课题研究中来,师生之间应该体现出“对话”的关系。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课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面对疑惑时能给予启发和指导,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尤其是关于课题的选择上,教师更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都应该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兴趣提出并经过筛选等方式最终确立下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地点也不一定都在课堂上,反而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更能体现师生对资源的优化能力,因此网络上流行的QQ、E-mail、BBS、MSN等对话方式成为了师生青睐的互动手段。假如美术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建立一个专门用于交流讨论的网站,那么必定是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在网站里大家可以把研究成果分阶段共享,对有效的信息资料也可以互相传阅和讨论。此外教师同样生活在合作的群体里,要善于利用其他科目教师的优势,打破教师孤军作战的教学方式,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进行协作,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
2.完善对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由于美术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与社会、宗教、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文化发生普遍的联系,加之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包括绘画、雕塑、摄影摄像等不同种类,决定了在美术领域有丰富的可研究资源,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表现手法也比其他学科更多样化,除了常见的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对绘画作品的评析,还可以制作手工艺品、设计海报、拍摄DV或制作小电影等。一些高中开设美术研究性学习时虽然体现了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却只是注重研究的结果,单纯从研究课题的选题新颖与否、作业表现形式创意与否等作业质量角度来评价学生,使得评价的标准仍然停留在“书面”的层面上。由于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一般是以合作的形式组合,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投入等量的努力,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全面的智能,所以才需要教师因材评价。有时候学生会出现一种对待自评和互评“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就更应该加强学生在合作中的自评和互评的时效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的全面客观性。不仅学生本人要认真进行自评,还需要组员之间进行匿名互评,从对待研究课题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投入程度,到合作期间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能力。通过书面形式把这些相对客观的评价汇集上交给教师进行审核。教师要善于用学习记录或成长记录袋等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并注意对评价的反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再请代表对本组研究情况向全班作汇报,最后教师再作总结。另外,家长也应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课内外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学习的途径也应是多元化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学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把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途径。我们提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融入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摆脱往日那种因为受客观物质环境所限的状况,使学生的学习可以更透明,传递学习成果的途径更宽阔,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公平。由于高中生对多媒体技术并不陌生,因此除了言语表达,他们还可以通过软件制作、摄影、录像、幻灯、制作电子杂志等媒体技术来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如利用投影把研究学习过程的笔记原版放映出来,或者利用录音录像把采访调研的片断剪接编辑成片等方式,让多媒体把同学间共同探讨问题、走访调查时的片断都变成汇报共享内容的一部分,使得老师和同学评价时可以更全面综合地分析每个同学的表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理念;主动性;认识语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仅是语文教师有这样的教学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在学生身上产生实效,就需要学生的接受与配合。
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深感烦恼的是高中生普遍轻视语文学习。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安排中将语文科极度边缘化。众多高中生学语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平时不阅读、不积累,只靠高三复习冲刺时大量的题海战术以及所谓的答题套路等方法技巧来应对语文高考。然而,语文学习本身又有厚积薄发的学科特性,没有长期的积累与学习,语文是很难有真正的好成绩的,所以要真正提升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也就成了“老大难”问题。原因就在于众多高中生没有具备真正的语文素养。
高中生为什么如此轻视语文学习呢?很多学生可能认为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是立志成为作家、诗人之类的人所追求的,自己无志于文学创作,所以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对自己来说意义不大,学习语文只是考试所需。所以考试要考的才学,只需要能够通过考试要求就可以了。什么文学情操培养,什么弘扬民族文化之类的说法在很多学生看来就是老师在唱高调,他们根本不屑于接受。
然而,这种功利性的语文学习心态肯定是错误的。不少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走进社会,才真正理解语文素养与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才发现自己的语文水平太差了,无论是书写水平,还是口头表达水平,都不能使自己在目前的社会中应对自如。
一、语文对其他学科有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比如,在数理化课程中,有许多的定律和公式,还有许多在平常人看来都难理解的应用题,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就很难明白。学好了语文才能学会理解,学会了理解,自然很多理科知识点就能掌握得更快、更准确。事实上,笔者也时不时会听到理科老师在抱怨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影响了理科成绩。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学习通过写作”的口号,认为在各科的学习中,应运用写作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推动、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写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拿学生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来说,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来选题,制订研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最后还要写出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不管他们选的是哪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几乎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并最终要落在“写”上。这也可以说,是“通过语文,通过写作”进行“学习”。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如能借助写作和口头交流来探讨问题,表达学习心得和思考的成果,就能事半功倍。
二、语文对社会生活有用
假如一个学生立志于理科,他现在很可能就觉得学习语文没用,但是,即便他将来是工程师、科学家,他确实不用摇头晃脑地读诸子百书,可是当他作报告、写论文的时候,就会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自己的意义绝对不亚于理科知识。
其实,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将来,不管他要涉足哪个行业的工作,他的语文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找工作写求职信,应聘时参加笔试、面试,企业主管写项目策划书、业务报告,律师写司法文书,公务员写行政公文、述职报告,记者写新闻稿件,医生写诊断报告,科学家写实验报告、科研论文……这些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往往需要在一定的场合中将我们的工作内容或思想诉诸口头语言。环视当今社会,几乎所有与升学、就业有关的人才选拔,都离不开对语文能力的考查,考查的重点又大多是放在写(笔试)和说(口试)上,因为语文能力是一个人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言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蜂拥而至的报刊、书籍,扑面而来的广告,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等等,不会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不会学习,就不能胜任具有较高智能性与挑战性的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生存。
只有学生能够较为正确地认识语文的意义,明白语文的学习规律,从而改变对待语文学习的漠然态度,形成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习惯,那么,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理念才能真正在学生身上发芽、开花、结果,所以,语文素养的形成应从认识语文开始。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必要性;实施策略;理解
1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研究性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的优势是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2 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1)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给人才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中人才的重要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目前全国进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关键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将灌输式的传统传授方式改变为启发式、师生互动而积极有效的传授方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机械化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自主学习。
(2)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认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它是一种认知过程的体现,是“在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学习的心理过程可描述为:发现问题形成假设拟定方案解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种种假设,然后对所提出的假设逐一地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学习者转变为“研究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实践和体验,知识就不是消极和被动掌握的,而是靠积极努力去获得,学生将会更加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系列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激活了学生各学科知识的储备,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将以一种全新的理念认识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
3 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根据生物学的特点,笔者把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三种:实验探究、文献研究、调查实践。
(1)实验探究:实验研究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性实验,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生命现象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生命现象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许多生命的奥秘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正是通过实验手段被揭示的,因此,充分挖掘和开发实验在生物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对“酶的专一性”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最后通过事物的内在联系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通过动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得到了科学方法、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工作方法。
(2)文献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通过收集图文资料、上网查询等手段,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来解决认知冲突。资料查询活动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和有益的活动。
(3)调查实践: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师还应该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例如在研究环境污染这一课题时,可以指导学生针对本地的水质变化、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还可以结合当地有关部门研究数据,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又如高中生物讲述生物的性状遗传内容时,让学生去调查自己与父母的一些性状特征:有无酒窝、单眼皮和双眼皮、有无耳垂、干耳垢和湿耳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状的体现与遗传的关系。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更加接近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生物教学的开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将研究性学习从课堂引向生活,学生带着问题观摩现场,从而亲身体验知识的来源和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多变的环境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 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程序设计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和研究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不仅使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加工信息,而且知道如何对提出的假设推理论证,形成新的学习理论。
(1)创设情景,展示目标。学习动机和兴趣是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巨大动力。学习目标的提出要从学科本身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和途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分析问题,设定方案。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后,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对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各种片段知识、素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加工和改组,从中发现必然的联系,逐渐形成较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候,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素材,或者提供给学生获得资料、素材的途径,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
(3)摸索实践,探索验证。实践出真知,这对于生物学来说尤为重要。自然界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实践摸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研究、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产生了极大的成功体验,同时也能使学生经常保持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验证是判断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关键,通过实验、调查考察、文献查询,以获得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假设的科学性。
5 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为主,而研究性学习则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虽然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大量系统知识和信息的掌握,这也是成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保证。因此,对研究性学习既不能认为高不可及,也不能无限扩大它的适用范围,要因“材”制宜地开展,不能不顾哪一种知识的讲授,也不管是否适合研究性学习方式,都生搬硬套,结果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不但不能培养学习的探究能力,而且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传统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04-0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三唑酮,又称粉锈宁,为一种广谱高效的内吸式杀菌剂,目前是农业生产上使用最广泛、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之一。三唑酮的大量使用,势必会造成环境污染。生物课上有学生提出“三唑酮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否有影响?到底有何影响?生长期使用过三唑酮的作物秸秆对家畜的健康有什么危害?”等问题。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大量走访农民,查阅资料,进行预备实验,通过论证后,最终确定该研究课题。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强化环保意识;了解三唑酮对胡麻种子萌发的影响;理解生物科学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收集资料、实验设计及操作、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心身边环境,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正确认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三、活动的组织及实施
首先组织成立兴趣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全面负责探究活动,小组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第一阶段:资料积累。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上网查阅等形式掌握胡麻生产、三唑酮及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情况、植物种子萌发试验规程等第一手资料。
第二阶段:方案设计。在对资料汇总分析、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预备实验方案,进行预备实验,分析总结后,形成最终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实验探究。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具体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测定指标并作详细记录。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设计结果统计表,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在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制作展板在学校橱窗展出,并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该研究获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四、结果分析及结论
由下表可知,不同浓度的三唑酮浸种对胡麻发芽势、发芽率的影响都十分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的发芽势、发芽率都有明显的降低,且发芽势的下降程度更大。当浓度为50mg/l时,发芽势只有对照组的25.93%,浓度为100mg/l时,发芽率也降到对照组的50%以下。可知三唑酮能抑制胡麻种子的萌发,特别是对早期萌发作用更为明显,表明三唑酮能延缓种子萌发,推迟田间出苗时间,影响出苗的整齐程度。三唑酮对胚轴的生长也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10mg/l—100mg/l浓度范围内,胡麻胚轴长都在对照组的50%以下,对主根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相对较弱。表明三唑酮对胡麻幼苗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幼苗生物量。
表:三唑酮对胡麻种子萌发的影响
五、体会及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应立足本土实际,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好能开发本土资源,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家乡资源、环境等问题进行研究思考。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健康心理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当学生参加到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中时,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且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素质的锻炼与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及健康心理概述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所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探究方法来解决高中语文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由社会、自然及生活中的专题来选择及确定,且按照像科学研究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健康心理所指的是人在情、意、知、行方面能够持续地符合社会的基本要求,人际关系比较和谐的一种心理态度,它需要学生不仅要学会选择、适应及生存,更要学会思考、发展及创造,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正在向着成人转变,这时他们的心理特别敏感,再加上高中面临着高考压力,而作为母语教学的高中语文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够让学生亲自进行研究与探索,发现及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收集、分析及运用信息的能力,还能够进行分享及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及道德,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并保证了学生的健康心理。
二、高中学生心理状况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刻,思维也很活跃,可自身的世界观及人生观还没有定型,再加上高中课业负担多、高考升学压力及师长殷切期望,让高中学生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支持,是沉重负担及压力。在内心中时常交织着各类矛盾,像开朗及忧郁、合群及孤僻、努力及懒散等,当竞争失利后,就会出现孤僻、厌学及逆反等心理状况;伴随着心理成熟,他们渴望与外界进行交流,可由于现代独生子女增加,在家庭中处于被宠爱的地位,这就让有些学生和别人交往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为人际交往带来困难;还有些不良业余爱好,像QQ聊天、网络游戏及帝国等,这些网络对很多高中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诱惑力,特别是在学习上并不成功的学生,可能为了转移在学习中的失意以及另谋成就感,就会迷恋电子游戏,缺乏自制力控制而浪费了时间及荒废了学业,并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而高中探究性学习能够为有效调控高中学生的心理,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会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运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1.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进行学习的最好老师,它能够让人们对某些事物优先进行注意,并含有积极情绪色彩,学生树立了对高中语文的研究态度,就不仅仅会对语文领域进行研究,还会把这种方式应用到其他领域中的未知事物当中去,在学习中就会充满怀疑及好奇因素,也有着很大的热情去探究及揭秘,从而感受到成功及创造的喜悦。在高中语文课标准中也强调着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培养,随着高中生的身心成熟发展,他们已经拥有了阅读表达及文化知识的积累,这为高中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应该积极引导高中学生进行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增加他们的探究意识及探究方法的学习,激发自身科学思维、精神及探究兴趣的有效培养,像《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非常优美,很适合朗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学生的探究式心理来加强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就无法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让学生写纸条、小组讨论、找学生谈话及课代表意见收集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需要,再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像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纪念刘和珍君》进行学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之后,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悲愤之情非常撼动人心,对于“鲁迅先生运用何种方式来达到这种理想效果的”就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这是由于这个学习重点是他们自己所定下来的,当学习时,学生就会特认真,讨论也就很激烈了,在这种小组合作及讨论学习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自身的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还会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推荐自己所喜欢的文章,像小小说、报告文学及美文等,教师可以与他们共同质疑和探究,这种方式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不仅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高中学生自觉水平。
3.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满足学生的新鲜心理
单调机械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与厌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及需要,并注意教学方法的新颖及启发,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作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像在学习《都江堰》这篇课文时,可以让课堂以记者招待会形式来开展教学,一部分学生扮演余秋雨,一部分学生扮演记者,从而围绕这篇文章进行问答;而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作为老师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读;还可以开展多种研究性课题,并组织参加演讲、朗诵歌词创作、辩论及广告创作比赛等形式,充分让学生进行自我才能的表现与发挥,在满足了学生自我价值需求的心理基础上,还培养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健康的心理。
4.亦师亦友,以满足学生平等尊重的心理需要
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认为,教师不仅能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还希望教师成为他们的知己与朋友,要想成为学生的知己与朋友,就需要教师能够真挚地热爱他们,并且平等对待,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与学生一起搞活动及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给予适当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觉得教师是个值得信赖依靠的朋友,有些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某个学科,通常是受到了教师启发、感染及鼓励而促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他们对教师持有肯定态度,且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及赞许,形成了爱屋及乌的学习动机,还能够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学生自身参与,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及成就心理,并培养他们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及其他能力等,引起他们科学探究兴趣,并形成良好习惯、性格及正确价值观,这有益于学生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浙江省台州市一中(318000):朱朝义
研究性学习被首次列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家长,甚至许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足,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偏差,使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难以顺利开展,这些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列入高中必修课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打好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搞研究性学习,充其量应放在课外活动,不应把当作占用了那么多课时的必修课。”
我们知道,传统学校教育以班级为单位,以分学科的形式进行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效率。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它是一种从“知识”到“知识”的过程,教学内容和过程都是封闭的、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不可选择,教学过程缺乏直接经验的参与,缺乏“体验”过程,并与社会、与实践相隔离。而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定位已经发生了转移,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更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关注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为他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学科课程和课外科技活动也可以开展一些类似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但事实证明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其效果难尽人意。因此,在新课程目标即将实施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列入必修课,正是为了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弥补传统的学科教学的种种局限和不足,并促使人们尽快冲破传统学校教育中“知识本位”等陈旧的教育教学的观念,加快教学方法的变革,为新课程的推广实施打下基础。
我们不指望中小学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希望“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此次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开设的课外科技活动,也有助于防止研究性学习演变为新的学科竞赛而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
2、中学是否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搞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课题各不相同,专题门类繁多,需要做实验、查资料、搞调查等,目前我国多数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有限,因而很难落到实处。”
应该承认,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实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学校应给予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保证,但我们也不要过分夸大它的难度。我们一方面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题实施,另一方面教师也予以适当的指导,注意让学生量力而行,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取长补短,并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的人力、物力、场地设施等资源,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如我校2004届高一(13)班《中学生近视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课题组的同学,不仅将学校档案室中学生体检表也利用起来进行统计分析,还通过一学生在医院的亲属深入到医院请教有关专家,使研究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对学生来说,不仅在研究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成果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做学问、搞研究,是专家、教授们的事,中学生的能力有限,即便有条件,也很难搞出什么名堂。”
有这种观念的人,恐怕是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缺乏认识。研究性学习必竟是一种“学习”,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是不同的,可以说,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载体,它更强调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或者说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不管学生所选的课题是什么,我们都不必寄希望他们会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和发现,不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重大突破。尽管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也可能会产生某些社会的、经济的效益,但这不是我们的追求所在,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丰富的情感体验、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健全发展的个性和人格。与外在显现的研究结果相比,这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提高,这些内心对社会和对知识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对学生来说是更为重要的东西。
如我校2004届高一(14)班的《干电池与环境污染》课题组的同学,为了弄清同学们使用干电池的情况和减少干电池的污染,专门买来一些塑料桶摆放校园内回收废旧电池;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还开展了出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进行调查访谈等一系列活动。应当说,这不仅是一次很好的研究活动,更是一次活生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学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形成。
4、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处理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高中生本来课业负担就较重,拿出较多时间去搞研究性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各门学科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学校的升学率。”
显然,有这种观念的人,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而产生的顾虑。的确,目前的高考从形式到内容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们不否认研究性学习与升学考试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但这也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在目前这种特定的时期下,我们可考虑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并实现良性互动。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引导学生尽可能挖掘学科课程中与当地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相关的问题选题,并强调基础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激活和应用,使之在研究性学习中得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另一方面,更多地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和相关成果引入学科课程,使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这样做,可以防止研究性学习因与基础课程过分脱节而遭受与以往活动课程同样的厄运。
从我校实践的情况来看,只要我们处理得当,研究性学习和现有学科课程这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形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相当多的个案显示,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学生“用然后知不足”,常常自觉地或加深或拓宽了与课题相关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知识层面上来透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熟练地处理学科课程中相关的基础知识和问题。还有的学生则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深了对相关学科课程的热爱,学科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而得到了增强。如我校2004届高一(2)班《椒江岩头化工区的污染及防治》课题组的同学,就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对制药厂、化工厂排出的废气和废水进行了测定分析,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研究报告,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上书市委、市政府,引起了有关部分的高度重视,大大加快了污染的整治步伐。这样的研究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真可谓一举多得。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有关部门也正在加快高校招生制度的配套改革,如上述课题就获得2002年《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英特尔英才奖”,该课题组的几位同学在因此而获得了大学免试保送资格;再如这几年的高考理科综合测试生物试题每年都出现了份量不小,类似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设计题,特别是这几年上海的高考试题还直接以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命题,这些有益的尝试无疑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毕竟研究性学习才刚刚兴起,如同一粒刚刚萌发的种子,还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才能茁壮成长。如我校在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就出现一些教师因担心完不成学科课程的教学任务而随意占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也出现一些学生借机上操场踢足球,上网巴玩游戏、聊天等现象和问题。不过,由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提高师生的认识入手,反复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并几次组织师生前往上海取经,终于使研究性学习走上了正轨。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努力提高认识,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方法,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把研究性学习搞好。
参考文献
1、刘成坤,钱相珍.谈研究性学习进课堂.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2、霍益萍,张人红.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