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音乐研修总结

初中音乐研修总结

时间:2023-02-03 01:07:12

初中音乐研修总结

第1篇

摘要: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力度逐渐加大,正规化的剧场、剧院孕育而生,为民族管弦乐队的产生与发展铺平了道路。彭修文作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奠基人之一,为民族管弦乐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音乐大多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对传统音乐的执着,他认为:“民族乐队只有遨游在民间音乐的海洋中,才能获得新的自由。”

关键词:彭修文 民族管弦乐队 传统音乐

近日,拜读了山东艺术学院彭丽教授的《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让笔者深有感触,全书主要以彭修文具有代表性的数十部民族管弦乐曲以及相关乐器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彭修文在民族管弦乐创作方面的风格特征,强调彭修文在民族管弦乐艺术方面的思想观念,进而指出他在民族管弦乐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其中,第三章作者以史学家的目光深入把握彭修文在乐队模式建立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积极作用,从而梳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编制结构、演讲过程及相关乐器改革实践,并检讨这一乐队模式及乐器改革的得失。

书中作者将彭修文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学乐之初(1931-1949)、初涉乐坛(1950-1965)、沉没与挣扎(1966-1976)、再度辉煌(1977-1996)。以彭修文在每个阶段的创作和发生的历史事件为写作线索,方便读者了解本书内容。彭修文十九岁前所受到的音乐熏陶与教育,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彭修文步入了音乐的殿堂。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音乐专著,聆听各种版本的唱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音乐积累造就了他后来的创作灵感如汩汩清泉,源源不断。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彭修文大显身手,改编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奖;带领乐队走出国门,将民族音乐传递给异国人民;开始了民族管弦乐交响性的最初尝试。彭修文的作品应时应景,内容积极向上,旋律欢快喜悦,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期间,彭修文无奈地沉默了六年之久,几乎完全远离了民族管弦乐创作与指挥工作,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事业。于是在这灾难性的十年后,他迎来了创作历程的“再度辉煌”,更趋成熟的作品和日臻完美的指挥艺术迎来了他创作与指挥生涯的高峰,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多部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如套曲《四季》、幻想曲《秦・兵马俑》、交响诗《怀》等,还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赴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近百场。这位大师为了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献出了毕生心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关心的还是民族音乐的发展。作者在最后附上了 “终曲:驾鹤西去之后”一章,记录了中央电视台于1997年举行的“中国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逝世一周年纪念音乐会”,2002年香港中乐团举办的两场纪念彭修文逝世五周年的音乐会。大师虽然已逝,但是他的作品将永远流传。时至今日,彭修文的作品依然是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节目单的核心曲目。这个来自江岸的大汉,持着铜琶铁板唱尽了他的生命!他在中国20世纪的音乐史上,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一书的第二章对彭修文的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比较,在认真拜读后反复听了这些作品,颇有感触,其中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套曲《十二月》中的《腊月-踏雪寻梅》,这首作品的引子过后,出现了阮和梆子的声音,快速紧密的后十六节奏型模仿出达达的马蹄声,由弱到强由远及近,加入了笙和钢片琴的声部,清脆的钢片琴声仿佛轻盈的雪花一片片飘落,梆子的敲击则似模仿马儿脖上的铃,随着奔跑叮当作响。第一段和第二段衔接的地方很有特色,正如作者题解:“雪园静悄悄,驰来群雪橇,冷香浓艳无觅处,山崖谷底潜心找,踏雪寻梅溶溶乐,歌声渐远人已渺。”

音乐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从来都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历史过程。笔者记得刘承华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音乐很少作大规模的合奏,即使偶尔有合奏,也多是小范围的,且合奏时也尽量挪出空来让有特色的乐器独奏或轮奏……”中国的管弦乐作品能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个性,以自己独特的音色抓住人,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外国的音乐作品则追求一种共性,音乐织体思维主要是以纵向和声为主的网状立体性的织体思维。彭修文完美地将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运用到他的作品中,给民族管弦音乐增添了网状立体性的织体思维的同时又保留了每种乐器独特的音色特点。综观彭修文的作品,旋律大多较欢快,无论是改编曲还是创作曲,无论是中国曲调还是外国旋律,他总能完美运用旋律诠释作品所要包含的内容。也正如书中提到“彭修文不愧是我国民乐界的一位主帅、一面大旗,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

最后,关于《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一书中的结论部分,充分肯定了彭修文在建国以来民族管弦乐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彭修文在逝世后,全国上下惋惜之声不绝于耳。彭修文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宝贵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相融合的历史思考。

中国处于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当中,民族管弦乐队在接受一些新的西方作品的同时应当保持传统,民族音乐是中国独有的特色音乐,民族管弦乐的建制不能被西方音乐文化牵着鼻子走,封建是当今社会所摒弃的,但是封建不等同于传统,我们始终要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民族管弦乐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凝聚了中国民间的特有音色,我们应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民族管弦乐队要在其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刘天华1927年在北京成立的国乐改进社,其目的是组织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乐器的改进,民族乐曲的创作以及编辑出版音乐刊物,其核心思想亦是民乐需要中西合璧,在以往传统乐曲的基础上兼容西方的作曲理论,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今后民族管弦乐队发展的趋势。总而言之,只有保持传统,不断创新,民族音乐才能长久的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第2篇

刘庆,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陕西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文化部优秀专家,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获得者,国家一级作曲。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2012年作为国有院团体制改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被文化部通报表扬。

从陕西省庆祝建党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党旗颂》到建党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永远的旗帜》,历时二十年,他一直担任总导演。此外,他还担任陕西省历次国庆大型文艺晚会;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艺术节开、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历届东西部经贸洽谈会大型文艺演出;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重建三十年大型纪念晚会;陕西演艺集团“春天系列”迎新春主题晚会总设计、总导演、作曲等。获得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总策划、总导演、作曲、创作等各类奖项近百项。

2015年10月15日,陕西著名作曲家刘庆为贵州无偿创作的交响乐作品交响音画《走近贵州》研讨会在贵州省文联举办。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演艺集团的有关领导以及我省部分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

研讨会首先由主持人柴永兴(省音协副主席、秘书长)介绍了这部作品创作的来龙去脉。刘庆与贵州的缘分源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在贵州举办培训班的机缘, 2015年5月18日至26日,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主办、贵州省文联协办的第六期全国文艺家高级研修班在贵阳举办,刘庆便是其中的一位学员。学习期间,研修院除了开设课堂教学外,还组织学员们赴遵义会议会址、中华布依第一村寨贵定音寨、猴场会议纪念馆、草塘古戏楼等地进行采风创作、现场教学,短短数天,贵州这片红色的热土、壮美的山河和淳朴的民风给参加研修的文艺家留下难忘的记忆和创作的冲动,刘庆老师在结业典礼上表态说:“贵州的真山真水真情感动了我,也激发了我为贵州谱写交响乐的热情,将为贵州创作一部交响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良性循环,将来有更多的优秀文艺家来谱写和歌颂这片美丽动人的好山好水”。历经三个多月,刘庆老师反复查阅贵州的音乐资料,并结合自己对贵州的记忆及感悟,创作了交响音画《走近贵州》。

接着,刘庆为大家介绍了作品的基本构思:交响音画《走近贵州》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苗岭秀・山河》:乐曲反映出这里的山河雄浑俊美,这里的人民质朴无华。昨天孕育了中国火种,今天将这动人的故事传颂追随。多少眷恋、多少豪情、多少赞叹、青史永垂;第二乐章《旭日升・希望》:乐曲反映出贵州的生态环境,绿色葱茏中拥抱着希望,青山碧水里隐含着蓬勃,晨曦的大地刚刚复苏,露珠的眼睛在朝霞中闪烁,回眸长河、今日风雨、明朝高歌;第三乐章《百鸟啼・和谐》:反映多民族和睦水融,多姿多彩的贵州靓丽升平,瀑布浇灌出乐土,真诚相拥着天空,山歌描绘出畅想,热舞潇洒着快乐,万物和谐的世界,永驻心灵的彩虹;第四乐章《报新春・升腾》:反映出多彩贵州的秀美山川伴随着大地升腾,贵州一路欢歌,怀着美丽的中国梦,走向复兴,走向征程,走向阳光,走向明天。

在欣赏完刘庆的作品之后,与会人员就跨省院团的合作、跨省音乐家的创作形式,以及《走近贵州》作品的元素、结构、层次、感情、风格等多角度地进行了探讨,也引发了关于跨省合作、激发贵州音乐人的创作热情,以及院团建设、城市建设等文化方面的思考。

顾久(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非常感动,这里就想说三个词,一个是欢迎。欢迎像刘庆老师这样的音乐家来到贵州,为贵州创作这么好的音乐作品。第二个是感谢。刘庆老师对贵州感情,以及在这片土地上激发的创作激情,在市场经济时代,能有这样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感谢刘庆老师的艺术修养,支持贵州文艺的创作。第三个词是传承。希望刘庆老师的这种精神以及好的作品在贵州开花结果。

汪信山(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剧协主席):刘庆老师在贵州期间,去到了遵义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等地,刘庆老师说,他看到这些文化有种想下跪的冲动,仿佛贵州这一山一水一物都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文明。我想这就是刘庆老师对文化的尊重和膜拜,也是刘庆老师在艺术创作中紧贴大地的情怀。把这个作品包装好、推出去、传下去,是省文联下一步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我相信,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在贵州演艺集团、贵州省歌舞剧院的努力下,在各位专家朋友的帮助下,一定会取得不俗的成绩。

李崇明(省文联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在研讨会上再次回顾了刘庆在贵州的学习与采风创作过程。

赵季平(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来函):刘庆是我多年的朋友,也是在演奏家的基础上努力学习音乐创作的学生,这几年也有许多作品问世并受到好评,这次为贵州写了四个乐章的乐队作品《走近贵州》,实属不易,我祝这部作品成功!

夏青(陕西演艺集团歌舞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编导):刘院长的音乐非常有画面感,在听他音乐的时候很多舞蹈画面就在我脑子里闪现。我是第一次来贵州,但是听了刘院长的这部《走近贵州》,我能感受到贵州山的雄壮,水的清澈,这些感受应该来源于刘院长被贵州山水的真情所感染。研讨会后,我们将到贵州的一些地方采风,我相信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作品,了解贵州。

韩贵森(原贵阳市音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刘先生的精神十分可嘉,对贵州的音乐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鼓舞和鞭策,作品有气势,脉络清楚,也运用了一些贵州元素,也许是因为了解不够的原因,在贵州民间音调的使用上略显不足。

黄承志(音乐制作人、国家二级作曲):刘老师为贵州无私奉献,创作此曲,可谓音乐界的“活雷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感觉作者对贵州还不是很了解,民族元素的使用上还不是很到位。

张泉(省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二级作曲):贵州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是贵州的亮点,雄伟磅礴、温婉秀美兼而有之,作品名为《走近贵州》,民族特色或者说贵州特色不够,把握上也欠准确,显得主题不够鲜明。乐曲富有激情,但如有些对比可能会更好。可适当考虑贵州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的使用。

周正军(省音协副主席、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教授):作为一个省外作曲家,无偿为贵州创作交响音乐作品,精神难能可贵。这部作品气势宏大,具有较强的交响性。旋律优美、流畅,听起来亲切感人,通俗易懂。这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创作态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虽然还只是一个小样,但管中可以规豹,作品已经具有很好的雏形,如能更多将贵州少数民族“芦笙节”、“跳花坡”、“对歌节”、“火把节”等民族节日场面通过音乐进行展现,并在适当位置增加贵州特色民族乐器音色,作品将更加多彩。

唐德松(省音协副主席、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

贵州有20多个民族,17个世居民族,7个主要世居民族。不可能在乐曲中都予以显现,也没有哪个民族的就可以说代表了贵州,因此,在作品的民族特色上,不必苛求一一展现。作者根据自己的印象和感受来创作,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不要概念化、模式化,或许作品叫“感悟贵州”之类的更贴切。从结构上说,作品更接近于组曲或套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交响曲。

罗舒(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这次研讨会让我看到了文艺院团的重要性,有了乐团,一个省的演绎事业才有了基础、灵魂,乐团能充分展现音乐艺术的张力和水平,陕西演艺集团在这方面的工作值得我们学习,同时,陕西省演艺集团的领导能亲自抓创作也非常值得贵州所有演艺集团学习。非常感谢刘庆老师为贵州创作作品,我听了这个作品,觉得作品结构严谨,既大气磅礴又不失行云流水的细腻。作品引发了我的对民族音乐交响化的思考。

丁盛(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展现了贵州的山河,贵州山美水美,以及多民族和谐相处,体现了外省艺术家对贵州的感受,希望文联、剧团高度重视和关注这类作品,推广、提升这类作品。这是推介贵州,以及相互间交流的很好的方式。

周蕾(省文联艺术研修院院长):《走近贵州》这部作品结缘于我们举办的培训班,培训班的初衷也是希望能更多的推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在贵州期间,刘庆老师非常激动,常常被贵州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所感动,在外出实地考察时,刘庆老师总是掉队,他总是在我们认为不起眼的地方细细的感受贵州生活。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太好了”“太美了”。

宋世琼(音乐时空杂志社总编、副编审):首先这部作品的创作让我很感动,刘庆老师作为一个音乐大家,无偿的为贵州创作交响乐,值得我们点赞。这部交响乐体现了刘庆老师对贵州最初的感受,整部音乐跌宕起伏,层次分明。刘庆老师为我们抛了很好的一块玉,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在推出这部交响乐的同时,带动贵州音乐的创作。

赵旭(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我不太懂音乐,但我在这部作品中听见了贵州流水叮咚响的细腻,感受到了贵州大山的巍峨。刘庆老师的作品几易其稿,我觉得每一稿都很珍贵,随着对贵州的不断认识,每一稿都能体现刘庆老师“走近”贵州的足迹和感悟。“走近”贵州不是驻足,而更多的是行走,“走近”也意味着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现在很多艺术门类在不断整合,音乐也可以与文学整合,第一稿与最后一稿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如果用文学的手法,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记录了一个大山外的音乐人如何一步一步走近贵州,并探寻贵州的一部完整作品。另外,这次跨省的创作方式,也引发了我从文化学方面的一些思考。作为大山外的音乐家,如何认识贵州,以及贵州的音乐家所认识的贵州?贵州要展现给世人一个怎样的面貌,世人又是从哪些方面接受贵州、认识贵州、感悟贵州的?这些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雯(省音协副研究馆员):刘老师《走进贵州》这部作品,以远距离的视角抒发了作者对贵州这片多彩土地的赞美之情,四个乐章中熟悉的贵州音乐元素结合多元的创作手法把作者的情感通过音符传递给听众,感情真挚热烈,无疑给本土作曲家们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启发。

刘洪英(省音协副主席、铜仁市音协主席、教授)从交响音画《走近贵州》的作品创作,可以看出作曲家对大美贵州、多彩贵州“映像”所投入的真挚情感及丰满热诚的内心。作品通过四个乐章的结构布局、音乐本体内语汇技法的创作手段、非音乐性素材的使用、画面感视觉感音响的呈现以及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给听众呈现了一幅最美贵州的山水画卷及丰富的多民族风土人情的“映像”。

柴永兴(省音协副主席、秘书长):近年来交响乐创作一直是音乐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现在一些年轻的作曲家,注重创作技法运用,忽视音乐美的本体;注重形式、忽视内容,使得听众不愿意听、指挥不愿意排、乐团不愿意演。听刘庆先生为贵州创作的《走近贵州》则完全不是那样的情况。他的音乐像水一样地自然流畅,有激情、有向往,有贵州的民族风情、有贵州的自然风光!我认为这种创作理念,是现在更多人民群众的美学追求。

刘庆专访

《音乐时空》:您是在贵州参加培训班时与贵州结下了缘分的,能说说您当时的想法吗?

刘庆:2015年5月23前后,由中国文联研修院组织的“全国第六届高级文艺家研修班”在美丽的贵阳举办,学习期间组织者带大家实地采风,从红都遵义到布依山寨,从猴场古戏楼到当代新瓮安……短短数天,贵州便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和创作的冲动。我认为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讴歌这方水土和人民,他们的故事和奉献,他们的生态与和谐,必将与山河共存。自己深知才疏学浅,但激情难抑,苦思几日,于是有了在研修院结业大会上自己代表第二组的表态:为贵州创作一部交响乐。豪言一出,压力自来,由于初到贵州,对当地风情、音乐、人文、历史等等,虽历历在目但只是皮毛,走马观花一闪而过,并没有真正的投身这片厚土,三个月来,我在写作中反复查阅了贵州大量的音乐资料,并结合自己对贵州的碎片式记忆及感悟,才完成交响音画初稿。

《音乐时空》:研讨会上,大家都被您的这种奉献精神所感动,我们也非常珍惜您对贵州的这份深情,您希望这部作品在贵州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庆:我也只求能为贵州做一点实际工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作用,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优秀艺术家来谱写和歌颂这里的好山好水。

《音乐时空》:您常说,贵州的山水感动了您,能具体说说吗?

刘庆:那太多了。就拿猴场的戏楼来说,雕梁画栋、青瓦灰墙、飞檐翘角,显得是那么的巍峨、庄严,这就显示了一个城市对文化的态度,体现了文化在一个城市的地位。那些挂落、斜撑、雀替、花窗让我舍不得离开。还有青岩,我们的队伍一直朝前走,我悄悄的停下来,坐在小餐馆里,品尝美食,还小酌了几杯,那种小镇的惬意和情趣让我非常享受。

《音乐时空》:您的这部作品大气磅礴,其中细节并不局限在贵州某一个具体的民族元素上,您在研讨会结束后的再一次贵州采风中,会对这部作品有改变吗?

刘庆:从构思到小样完成,不过才三个多月的时间,仓促之意是难免的。再一次深入到贵州各地采风,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认识,研讨会上贵州各位专家学者提到意见也非常好。我想,我还是会把我对贵州的认识,对贵州的真实感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出来,我也希望这部作品得到更多人的接受。

第3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不利现状;应对策略

系统而专业的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今的初中音乐课堂在教学方面却表现出差强人意的效果,面临着非常不利的教学处境。笔者执教初中音乐教育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总结了其存在的众多问题,本文将集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归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对正处于音乐教学困境中的广大同仁提供更多的警示与帮助。

一、初中音乐教育存在的众多问题

⒈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学生不但要学习语数外这三门主要科目,而且史地生政、化学、物理等众多科目的学习更是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在中考沉重压力的面前,学生普遍感觉学习时间不够,因此,对于音乐这门“不需要考试的科目”,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反正中考的时候不考音乐,还不如直接取消这门课程,那样的话我们也能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地用到其他需要考试的科目上来”。学生的这种错误认知导致初中音乐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教学状态。

⒉学生对音乐曲目的分辨能力不强,导致口水歌泛滥

由于年龄因素的限制,初中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因此,面对社会上流传的众多歌曲往往不能很好地分辨与判断,这就导致他们很容易盲从所谓的“流行歌曲”,而逐渐抛弃了对中国传统音乐曲目的正确品味与鉴赏。例如,学生日常哼唱的都是《两只蝴蝶》《伤不起》《老鼠爱大米》这类歌曲,对那些反映初中学生特点、表现爱国主义情感等积极向上的歌曲却持有不屑的态度,更谈不上从中汲取精华、吸收正能量了。

二、针对这些教学上的问题提出的具体应对性策略

要想改善当前初中音乐的尴尬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⒈让学生意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是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

学生之所以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产生严重的懈怠心理,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未能真正认识到其学习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因此,作为教师来讲,要想更好地展开初中音乐的各项教学活动,就必须从学生的心里想法入手,既帮助他们端正音乐学习的态度,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方式让他们明白其真正的意义所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名人名言向学生阐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尼采”“ 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黑格尔”……名人名言对于初中学生往往有着很强的说服力,这对于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音乐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欣赏音乐

不可否认,口水歌因为歌词粗浅、旋律简单等原因,在社会上的流传度比较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就是主流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相反这种肤浅、庸俗的歌曲还很容易对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利的影响。

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初中音乐教师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鉴赏音乐曲目,逐渐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专题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口水歌与优秀歌曲的区别与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对口水歌以及优秀的音乐曲目形成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品味。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音乐教育,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还可以帮助他们抑制一些不良的情绪以及思想,这对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完善其人格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既要认识到初中音乐教育当前存在的众多问题,同时又要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相关精神以及理念,真正实现促进学生音乐修养以及综合素质全面进步的最终教学目的,为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不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许玉屏.音乐新课程实施艰难的原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5(14).

[2]陆建苏.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宁夏教育,1998(1).

第4篇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展现思想、实现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教育部在2007年新课标高考大纲中将音乐学科纳入高考科目,并在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省率先实施。

那么,让我们反过来审查一下,初中的音乐教育是否为高中继续学习打好了基础?就目前广西农村初中而言,音乐教育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为此,笔者对广西柳江县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做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任务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校教育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学校的一切育人活动都可以归为教的范畴,学生所接受的影响都可以归为学的范畴。作为一种有着自身特点的社会活动领域,学校环境下的教育活动也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传媒技术高度发展和艺术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之下,学校环境中的基础音乐教育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

本研究的任务是对柳江县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音乐学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音乐教师教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进而探讨与揭示影响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各种因素间的关系,为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三、研究内容

1.对初中生音乐学习状况进行调查

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生由于处于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的特殊阶段,其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那么,在基础音乐教育大力进行改革的今天,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本研究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知识结构与技能状况等方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2.对影响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初中学生学习活动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信息传媒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学生的音乐学习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师的教学艺术与策略;家长对待音乐学习的态度;教学环境与设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对外部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初中生音乐学习的整体面貌和特征。

3.对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和状况进行调查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和能力状况是关系到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核心因素。所以,必须了解和分析当地初中音乐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和教学状况。调查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展示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通过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图略),得出统计结果,笔者以为农村初中生歌曲演唱的整体水平并不太高。这就说明即使在农村,电视等传媒对农村初中生学习音乐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个影响甚至超过学生在学校接受到的音乐教育的影响。

柳江县农村初中任何一所学校目前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也没有。为了迎接上级“两基”验收,大部分学校都形同虚设的摆上音乐教室的门牌。每一所初级中学目前能用的或是一台手风琴、或是一架电子琴、或是一台脚踏风琴。教学硬件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资金投入也不多,每学期用于音乐教学的经费都在100元人民币以下。

四、研究结论

农村音乐教育目前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有很多不利因素还在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柳江县农村初级中学的音乐教育还是非常落后的,初中生的音乐素质是不理想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领导,特别是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领导,教育观念陈旧,缺乏对音乐教育功能、意义的认识,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数理化等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上。多数农村中学校长认为音乐课是“副科”,不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所以轻视或是忽视了音乐教育。学生家长对音乐课的学习就更有误区:孩子学好文化课,在中考榜上有名才是希望,学习音乐课就占用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牵涉学习文化课的精力。农村音乐教育、教学设备备受冷落与歧视。

2.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结构失调

绝大部分兼职音乐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音乐教育,缺乏音乐教育的基本素质。即使是专职的音乐教师,也多是幼师音乐班毕业,学历层次低,毕业后缺乏继续教育,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

第5篇

然而,正如刘再生教授在该书的修订版前言中所说,“历史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当一些旧的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很难真实客观地反映原来事物的本来面貌时,那么对教科书进行修订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刘教授正是本着“新材料、新观点、新成果”的思想原则以及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年届七旬之际毅然开始对原著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终于在2006年5月,修订后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以一个崭新的面孔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新版除了在装帧设计上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享受外,还增加了很多与内容相关的图片、谱例,作者更是在材料、观点、内容等方面对原著做了字斟句酌,增补删减,对我国古代灿烂的音乐文化历史重新进行了系统而认真地梳理,使这部史书更趋完美。笔者读后感触颇深,认为该书在修订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拓展,思路创新

(一)修订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将原著的93个专题经调整扩充至100个,在内容上有所拓展。作者在修订版前言中阐述此次修订写作的宗旨时说:“‘新材料、新观点和新成果’的涌现是使音乐史‘解构’与‘重构’的三要素……也是基于上述三者的大量涌现,使得原著已经或多或少难以反映中国音乐历史的客观面貌。”为方便读者浏览,现将主要新增的专题梳理列表如下:

当然,作者增加或补充新专题的另一个出发点就是“补接中国音乐历史中的‘缺环’,使之更具有历史发展的脉络感”。例如,修订版在专题80、85增加了对历史上被称作“外族”和“异族”(如党项羌、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音乐的梳理与介绍,他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因此,对其进行轮廓性的描述和一定规律性的探讨,使之更像一部阐述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著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较原著相比,修订版在内容方面有所创新。作者吸纳了十余年来音乐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增添大量学术信息,使其在同类学术著作中处于前沿地位。归纳起来,这些“新东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补充了大量20世纪以来我国重要的音乐考古方面的新材料。如1992年被盗墓人从山西曲沃县曲村遗址盗掘后走私到香港的“晋侯苏钟”(同年由上海博物馆购回收藏,后经考古专家对原墓及时进行抢救发掘),就属近年来我国音乐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钟体上共刻有的355字铭文,纠正了以前厉王在位23年的谬传,使厉王在位37年的记载得到了确认”;再如2003年4月至2004年12月在无锡鸿山出土的战国早期越国墓的青瓷乐器,也属重大音乐考古发现。其中,“青瓷三足缶”第一次确认了“缶”的形制,填补了音乐史的空白。当然,像2000年8月济南洛庄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编钟、1996年新疆且末县出土的“竖箜篌”等等也都属近年来的重大音乐考古发现,本文不再一一详述,总之它们无疑已经起到“改写”历史的作用!

二是提出或发现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如在专题55“音乐家皇帝唐玄宗”一节讲到李隆基擅长作曲时,作者引用《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又制新曲四十余,又新制乐谱”,得出“这里的‘制新曲’和‘新制乐谱’是否系指作曲和配器的区别,尚难定论,但这部分数量可观的作品却仅是唐玄宗某一时期的创作成果”的新观点;再如专题33“济南洛庄汉墓出土编钟的启示”一节,通过大量考古实证表明:洛庄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编钟全部为双音钟,“并且洛庄编钟每个钟的正、侧鼓部音程关系相当准确,音质奇佳,双音各自的独立性能极好,说明先秦以双音为核心的编钟铸造技术在汉初不但没有失传,而是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从而打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秦火”之后,编钟“一钟双音”制作技术失传的观点。

三是随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一些学术观念。正如作者所讲,“政治观念不能替代学术观念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因此,历史的研究有可能对以往历史著作的‘定论’进行重新审视”。例如在专题10中,将“雅乐”评价为“登峰造极的西周雅乐”。以往多数学者认为西周雅乐是“冗长、呆板”的僵化之物,包括在刘教授修订前的版本中也认为“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强调教育性而不注重艺术性,所以雅乐风格一般是严肃、冗长、呆板的……”并用《淮南鸿烈》所说雅乐的特点“朱弦漏越,一唱而三叹,可听而不可快也”加以论证。而在修订版中作者订正了这种观点,作者引用《乐记・魏文侯篇》中一段对雅乐特征形象描绘的话得出:西周雅乐并非“冗长、呆板”的僵化之物,而《淮南鸿烈》所说雅乐的特点,“则是西周奴隶制度崩溃后,雅乐趋向没落而失传,后世在复古思想支配下制作的‘假古董’”,因此认为西周雅乐实际上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到登峰造极阶段的文化产物。再如,过去我们常常不适当地贬低了文人的地位和他们的文化创造,修订版中(如专题94)作者对明清时期封建文人(如王骥德、徐大椿等)在戏曲理论著述方面予以高度肯定,以客观的立场,实事求是的态度给予了正确的历史评价。

四是广泛吸纳了新的学术成果。如在专题65讲“传统音乐中的唐宋遗音”时,吸收了黄翔鹏先生的“曲调考证”理论。此理论为从民间音乐的大海中寻觅古曲提供了实践范例和理论凭据。所谓“曲调考证”,用黄先生的话说就是:“将埋藏在今乐中的古乐,从古今混杂和历代的名实紊乱中‘鉴别’之后‘发掘’出来,意在说明,古乐藏于今乐。”刘教授正是以黄翔鹏先生已经考证过的《舞春风》、《菩萨蛮》两首古曲为例,来具体分析他的“曲调考证”工作是如何进行和展开的;还有在专题49“乐籍制度下的悲苦人生――隋代的‘识音人’万宝常”中讲我国的乐籍制度时,吸收了项阳《山西乐户研究》的理论成果。项阳教授认为:“‘乐籍制度’是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制度,没入乐籍者为‘乐户’。他们在宫廷、官府、军旅、庙宇中执事应差,为之提供多种与‘乐’相关的服务。他们以音乐为业,甚至担当起了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之主脉,却世世代代被称作‘贱民’与‘奴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构成了我国封建时代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万宝常就是一位“被配为乐户”,一生都处在中国乐籍制度的阴影之下的失去人身自由的音乐奴隶。项阳的乐户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使我们对万宝常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代表着学科研究的新发展 和学科进步的新成果。

二、旁征博引,史料翔实

一部史书的学术价值如何,我们从它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和参考书目就能了解个大概。修订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书后所附引录过的“参考文献”计有52部之多(新增30余部),包括古代典籍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书目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书中正文直接引用文献高达400篇(部)次之多(新增近300篇),涵盖了古今重要的史籍、著述以及当今学者在重要音乐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的学术成果。一部著作能如此重视、利用文献,可看出作者“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的严谨治学态度。

就书中的引文注释方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为说明或论证某一学术问题,作者常博引众多学者对此问题的论述。例如:在专题1为了说明“骨笛的测音是研究贾湖骨笛音阶形态和结构的前提条件”,作者引用黄翔鹏《舞阳贾湖古笛的测音研究》(原载《文物》1989年第1期),章俊《亲历新出土的贾湖骨龠的测音》(《人民音乐》2002年第11期),夏季、徐飞、王昌燧《贾湖骨笛音乐声学特性的新探索――最新出土的贾湖骨笛测音研究》(《音乐研究》2004年第1期)等研究成果加以说明;再如,专题64讲到“唐燕乐二十八调存在着许多复杂情况”时,作者引用缪天瑞《律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黄翔鹏《乐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版)、赵为民《龟兹乐调理论探析――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1期)中有关对此问题的论述等等,从而使得论点更加充分有力。

2.正是由于作者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对研究成果的旁征博引,原著中存在的一些尚未确定或值得怀疑的观点在修订版中得到了订正。例如,在讲到曾侯乙钟上错金铭文的总数时(第134页),作者引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页)中的统计数字“2828字”来取代原著中的“两千八百多字”;再如,原著124页讲到“《摩诃兜勒》乐曲是张骞由‘丝绸之路’带回中国的第一批音乐成果”,而修订版引用阴法鲁《中国古代音乐史料杂记三则》(《音乐研究》1988年第1期)中的观点,得出“张骞传《摩诃兜勒》一曲和李延年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之说是值得怀疑的。”诸如此类的订正大大提高了对学术问题研究的准确性。

3.在引用研究成果时,并非盲目照搬,而是以敏锐的学术视角对其认真甄别后进行取舍的。例如,在专题37讲到“九代之遗声”中的“九代”指向时,作者先引用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研究及有关新材料、新问题》(台北汉唐乐府1997年版,第71页)中“秦、汉、魏、晋、宋、齐、梁、陈,到唐代是九代”的观点,然后引用《唐书・乐志》中“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得出九代“应是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九代”的正确观点。

三、结构别致,趣味性强

修订版保留了原著在撰写体例上的一大特色,就是以专题形式编写,这是与同类史书在撰写体例上的最大区别(传统史书编写大多以编年的形式进行音乐史写作)。修订版的结构别致,系统性与逻辑性强,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编,分别讲上古(先秦时期)、中古(秦汉到隋唐时期)、近古(宋至清时期),编下分设100个专题,并从文献史料中择出那些最能反映史事本质的语句作为标题,增加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例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节,介绍古文献中的原始乐舞;“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一节,介绍唐代的大曲和法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节,介绍白居易诗歌中的“中唐音乐”;等等。读者既可以全篇通读,又可以挑节选读,每一部分的每一专题既独立,又保持着清新的内在逻辑,系统性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专题标题方面,修订版并非是对原著的完全照搬,而是随着学术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而有所变动。例如,原著专题61的标题为“一千多年前的宫廷乐舞――五代王建墓乐舞伎石刻”,而修订版将其改为“一千多年前的宫廷歌舞――五代王建墓歌舞伎乐石刻”;原著专题69的标题为“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我国弓弦乐器的问世”,而当弓弦乐器形成于战国时期的“筑”且到宋朝后被新兴的弓弦乐器“奚琴”所取代的观点已是一种定论时,讲宋代开始出现的弓弦乐器自然要加上“胡琴类”三个字,因此,修订版在专题75将其改为“我国‘胡琴类’弓弦乐器的问世”。诸如此类的变动,使标题对全文的概括更具准确性。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的趣味性在于,全书为配合知识的论述插入了70余幅珍贵的图片,彩色插图近30幅(这些图片大多来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国音乐史图鉴》等权威图书)以及谱例30首(段)(修订版的谱例与原著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修订版将原著的“简谱”形式统一变成用“五线谱”记谱)。图片和谱例也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它们的运用充实了本书的内容,加强了本书的学术性,更重要的是将“无声的音乐史”变得“有声有色”,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提供了更直观的参照,用作者的话说,即“缩短了历史距离感”。另外,“作者力求通俗地说明古代枯燥、繁难的知识,即使学术性的探讨也以通俗的语言说来,而不作高深状,这是值得提倡的文风”,也是此书能被广大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修订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书,资料详实、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图文并茂,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难得的一部可读性强的专著,它的修订出版,对我国古代音乐史学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本书中同样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

1.在专题37讲到“相和歌”时,作者引用《宋书・乐志二》中“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一句话,得出“可见这几类歌曲并无绝对的界限,只是艺术加工的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徒歌、但歌、相和歌都属一种类型。而四川大学孙尚勇博士通过大量的史料论证得出:“但歌既非相和歌的一种类型,亦非相和歌的前身,而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徒歌,其特点在于装旦作伎。”并且还指出:“采用相和歌唱方式的不一定都是相和歌,相和歌的根本特征在于曲调的规定性。”笔者认为孙尚勇博士的观点较为准确。

2.在专题66讲到隋唐时期中日音乐文化交流一节时,文中提到“中国唐代雅乐大量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还是认同修订前版本的说法,即“中国唐代燕乐大量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赵维平教授也通过大量史实资料研究得出“日本的雅乐曲目《破阵乐》、《兰陵王》、《春莺啭》……都是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曲目,并不是唐代‘十二和’雅乐的内容。因此日本雅乐的实际内容并不是中国的雅乐,而是唐代的燕乐。”因此,笔者认为赵维平教授的观点是比较准确的。

3.在讲到朱载坑骗与十二平均律时,书中写道“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或称十二等音程率)”(第578页),传统书籍(如《辞海》、《辞源》、《中国音乐词典》等)均认为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却忽略了冯文慈先生已有的论证观点,即“新法密率和十二平均律属两种概念,它们之间有具体性律数或率数和概括性律制之差别。”因此,笔者认为这两种概念需要区别对待。

第6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必然要先行。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成为音乐教育者关注的课题。为改善农村基础音乐教学状况,福建省教育厅在2009年下达了相关文件,由福建教育学院承担农村教育教学提升班培训工作。体艺部音乐教研室承担音乐学科的培训工作。本部通过前期的初步调研结果形成培训方案。培训方案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培训目标”主要内容设置为:使培训学员在师德修养、音乐教学技能、音乐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有较大提升,进而发挥农村初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2.“培训内容”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学习任务是学员在本院进行理论与技能技术学习、参与教学考察,观摩优质课程,同时在班级内部进行教学热点难点讨论,以及说课、片段教学等教学交流活动;第二阶段为教育教学实践与校本研修阶段。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学员回所任教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消化吸收第一阶段所学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形成第一阶段布置的作业成果。第三阶段为总结提高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学员交流总结学习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论文等,并展示优秀课案例等学习成果。

3.“培训方式”采取集中的理论学习与分散的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包括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名师引领听课评课、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演练与研讨结合的方式。

4.“课程设计”分为师德修养、音乐教师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技能以及音乐教学研究能力等四个模块内容。

二、调研情况

2009年5月与11月,当小学与初中两期培训班开班,音乐教研室通过向培训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并通过小组访谈等形式向这些农村一线教师深入了解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以及对培训项目的评估,以期望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教学需求情况得到更深入的把握和了解。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参加福建省小学、初中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班的学员,其中小学学员有44位,初中学员有45位,分别是福建省九地市乡镇及乡镇以下中小学在编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从事农村音乐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小学与中学一级以上职称。

2.调研的内容

调研的内容为提升工程的培训项目评估,主要包括对课程设计与专题课程效果、培训方式设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各项内容,还包括农村教育教学现状以及原因的了解,其中对课程设计与专题课程效果的评估是调研重点。

3.调研的方法

调研采取了(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86份。(2)访谈法。接受访谈的教师共89位,采取了分小组访谈的形式。(3)统计法与分析法。用统计法对定量材料进行统计,用分析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调研的结果以及结果分析

1.调研结果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音乐教研室向学员开展评估研究。问卷采用4分制评分方式,评分栏分为4、3、2、1四个分值栏,分别代表了满意、较满意、一般与不满意几种情况。对培训方式与课程设计测评上,学员认可度尚可,均为2.96分。学员对提升工程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设置与认可程度较高,分值分别为3.36分与3.66分,学员认为提升工程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设置比较符合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体现了较高的针对性。

课程设计是实施培训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培训前根据预期调研结果制定的课程方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深入了解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与需求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音乐教研室对于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了专项的深入调研。下表呈现的是提升工程班课程开设的板块课程内容以及学员对开课效果的测评。评分采取4分制,分为4、3、2、1四个分值栏,分别代表了满意、较满意、一般与不满意几种情况,以下分值是学员评分后的平均分值。

《课程设计与专题课程效果评估表》

2.结果分析

从统计数据上体现学员对所开设的百分之九十的课程持较满意的态度,分值多在3分以上。但学员对培训课程设置的评价调研反馈分值却不高,仅在2.96分。因此,必须从两方面看待调研的结果:

首先,学员对开设的课程评价体现了课程设置的成功一面,其原因在于课程设计能体现一定的针对性,有助于提升农村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水平。如:

(1)农村音乐教师接受的信息较为闭塞,迫切希望接触前沿的教育知识与信息,希望通过培训获得对课堂教学以及专业技能的新的认识与提升,而此次培训开设的一些提升性课程满足了学员对学习的期望。如《新课程理念引导音乐教学》课程重点讲授如何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合唱与教师音乐素质》重点讲授如何根据作品风格选择合唱的音色等。由于能从新的视野讲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技能教学,使学员们吸收到了音乐教育教学领域的前沿信息成果,因此,受到学员欢迎。

(2)农村一线教师对课程要求具有实用指导性,欢迎能够解决实际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问题的课程。此次培训开设了一些操作性课程,例如《电脑音频剪辑以及打谱制谱》、《艺术实践课程探究》等课程,操作实用性强,能够解决教师日常开展教学活动以及组织策划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员十分感兴趣。

(3)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贯穿教学始终,使农村音乐教师深刻体验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也是课程开设成功的重要原因。现今课改教学植根于教学理念的改革,扭转了过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此次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重视上课的技巧,注重课程趣味性、交流性,使课堂生动活跃而富有趣味。如:在《小学音乐教学技巧》课程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让学员根据所提示的音乐要素进行叠加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员集体创作,不断生成新的创作成果,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充分体验到参与的快乐,真正体验到以学员为中心,教师引导学员学习的教学法的内涵。

本次学员对课程设置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对课程设置感觉不够满意的原因又与农村音乐教师的特点与需求相关,既有课程设置等客观原因,同时也有农村音乐教师自身素质水平存在局限的主观原因:

(1)农村音乐教师学习课堂教学技能的需求最为强烈,但在此次课程设计上,课堂教学技能模块重要性不够突出。通过调研了解到,在课程设计四个内容板块中,最贴近学员学习实际的板块内容依次为课堂教学技能、音乐专业知识技能、音乐教学研究能力与师德修养。其中学员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技能的需求最为强烈。但开课过程中,此模块的课程数量在总设计中占据比例不够大。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技能课程受授课时间限制,深入性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需求。

(2)授课内容缺乏专门针对农村教育教学实际的研究成果。农村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深感困惑的问题是不知如何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缺乏农村音乐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而对于开设的某些讲座课程如《教学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实施》,尽管学员对课程的主题深感兴趣,但授课内容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实际有距离,因此传授的知识经验与方法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缺点,因此评估得分不高。

(3)农村音乐教师自身缺乏对新课程理念以及教材教法的深入研究。在调研过程中,教师反馈教学中的常见困难是教材内容太多,不知怎样去完成,同时如何在农村音乐课堂上落实新课程理念也是农村教师困惑的问题。观摩优质课的学习方式是学员最欢迎的学习形式,但由于地域特点条件等诸多因素存在差别,在城市开设的公开课课程只能给于农村教师提供借鉴,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许多教师认为看课后收获也不大。但实际上,这反映出农村音乐教师对于教材教法缺乏研究。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自主的大空间,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选择组织教学的内容,因地制宜开发教学资源,采用适合自身条件与特点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材的研究就会导致教师把握不住教材教法的核心,顺利组织教学。自身缺乏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探讨,而只想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

(4)农村音乐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水平较低,学员对理论性课程较为排斥。农村音乐教师较为排斥一些理论探讨性课程,如《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小学音乐科研方法》等课程评估得分较低,课堂上学员的听课积极性不高。在学员提交的论文与课题作业中,学员抄袭的比例相当大,且论文质量较差。这反映出音乐教师不重视科研,缺乏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热情与积极性。学会做研究,潜心思考教学是教师自身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最终支持。排斥科研势必影响教育教学能力的持久性发展。

四、提高农村音乐教师师资水平,促进农村音乐基础教育事业的对策思考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本文针对怎样提高农村音乐教师师资水平,促进农村音乐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对策:

1.教师培训部门应当继续加强农村教师职后培训

在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更加贴近农村教师需求。课程设置是决定培训是否成功的核心因素,为提高农村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职后培训部门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应更多突出课堂教学技能板块的课程内容,多开发此模块课程专题并增加课时时间。在教学内容上各门课程也应当更多针对农村教学实际需求来进行设置。在教学方式上避免过多的满堂灌的讲授方式,注重多采用教师指导,学员参与的授课方式,注重引导学员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的技能技巧进行课堂教学。

2.教研部门与农村音乐教师都应当重新调整对农村音乐教育的定位与认识,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

对农村音乐教育多数人带有一些固有的认识,譬如:学校不重视音乐课,教学设施落后,教师素质不高,音乐教育层次低等等,而忽略了农村的音乐教育反映着农村文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具有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农村生活丰富的一面,而这正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独特性的一面。教研部门需要调整对农村音乐教育的定位与认识,根据农村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风俗传统等文化性和境遇性来思考和建构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在此基础上研究课改理念,探讨农村学校如何进行音乐课改的实践,研究农村基础音乐教学理论,进而指导农村音乐基础教育的实施。

3.农村音乐教师应当努力进行农村学校音乐课程的开发利用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提高其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为不同地区的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纲领性的支持。许多农村教师抱怨学校条件差,抱怨缺少必需的音响、资料、乐谱、参考书等音乐课程资源,而对于如何去开发和利用当地的音乐课程资源往往被忽视。教师应当学会开发校内与校外的音乐课程资源,挖掘乡土音乐资源与人力资源,调动身边所有积极因素来实施教学。

4.农村音乐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来加强自身的学习与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当前,我们国家不缺少创新人才,但是缺少拔尖创新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反思。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总量中只占极少数,却创造了大多数科研成果和全部的尖端科研成果。因此,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谈谈音乐教育对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1 音乐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两本著作的问世,使创造性人才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他把富有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总结为八个方面。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独立的个性品质、健全稳定的创新人格、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基于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内涵。中国古代文化认为,“乐”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论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音乐修养的重要性。

(1)音乐可以升华精神境界。音乐是一种使人感到愉悦的精神食粮。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优美高尚的音乐是塑造人们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人们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它可以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人们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

(2)音乐可以放松日常压力。荀子说:“乐使人血气平和”,一语道破了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古代《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听音乐可以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在欣赏中审美,在审美中陶冶,使生活丰富多彩,帮助人们通过松弛的享受来积蓄精神和活力。

(3)音乐可以促进智能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能够激发大脑的兴奋点,诱发灵感,把思维引向深处。古今中外众多很多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爱好者,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酷爱音乐,是小提琴手;数学家华罗庚热爱拉二胡;物理学家钱学森也是一位钢琴名手。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对大脑的研究,也证明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在音乐方面的修养具有密切的关系。

(4)音乐可以治疗疾病。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还是在中世纪的阿拉伯,都曾有著名的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提倡音乐治疗。有些民族长期以来保持着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击乐治疗精神抑郁症的风俗。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在一些噪声很大或过于寂静的劳动环境中,劳动者特别需要佩戴附有耳机的耳罩,边劳动边欣赏音乐,音乐治疗在近几十年来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音乐治疗的诊所、书刊、协会、专科学校纷纷成立

(5)音乐可以使领导更有艺术。1972年,在为美国总统尼克松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特地安排演奏了尼克松家乡得克萨斯州的歌曲《美丽的阿美利加》,调动调宴会气氛。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家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在与代表联欢时,登台和歌唱家共同演唱《祖国歌》,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音乐教育的建议

莎士比亚曾说:“音乐是整个宇宙的守护神”。贝多芬也说过:“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拔尖创新人才是各个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既可以是复合型人才,也可以是学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虽然受遗传、年龄、个人努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高对拔尖创新人才音乐教育的认识。有人认为,音乐修养对从事专业的人员很重要,对其他人没有关系。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必须要有音乐天赋才能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音乐修养是一个人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所产生的综合体现,一方面取决于一个人的先天因素,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生理上的先天条件,就是相对于学习某种乐器所需要的特定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一个人能否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各种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并将之运用于音乐实践活动中。拔尖创新人才一方面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培养生活情趣,在茶余饭后或看书时听听舒缓音乐,或者听音乐广播、参加音乐会,平静自己的心绪,缓解大脑疲劳。多听、多看、多欣赏高雅的、经典的音乐作品,多看音乐书籍,多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加强审美感受。有条件的话,可以学习识谱、视唱,训练自己的节奏、音准,学习并掌握乐器演奏方法,也可以在晚会、联欢会等活动中登台表演,施展自己的文艺才华,提高亲和力和个人魅力。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社团;课堂教学;民乐团;戏曲社团

音乐社团活动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在中小学中的,属于新兴形式。因此学者们对音乐社团活动的研究较少。通过笔者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论文及期刊杂志进行搜索和整理,可以看出,与音乐社团活动相关的学术性论文少之又少;而且研究者大多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少有教育专家学者。经整理,发现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研究分别是从现状、音乐社团与课堂教学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的。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现状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自开展至今,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出于希望音乐社团能够更好开展的意图,笔者在整理资料时,着重于现状中做的不太完美的地方进行综述,更加客观、直接地让后续研究者了解音乐社团活动现状。除了对中小学音乐社团大框的综述,笔者还总结了一部分中小学民乐团、中小学戏曲社团的相关研究。

(一)对社团活动教师的研究

在高文丽的《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事业伙伴”协作组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教师只是在追求表面荣誉。这一观点与李宝红《如何将古筝社团活动与音乐课堂有机结合》一文中论述音乐社团只顾及面子工程,主次不分,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相一致。此外,李宝红还指出教师不能将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说明音乐社团活动教师迫于各种压力,难以将音乐社团活动“单纯”的开展。另外,在赵文静《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指出教师普遍对新课标的掌握较弱;且多媒体这样的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比较生疏;教师团队质量无法提高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培训体系。这些观点均说明音乐社团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又不能得到相关支持,导致音乐社团活动不能按理想模式开展。

(二)对社团活动学生的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中学生的研究,在笔者搜集的资料中郭越怡的硕士论文《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最为全面,有说服力。文章从学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进行论述。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这是内部原因;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活动往往受家庭环境影响,属于外部原因。文中还明确指出“动机”是学生学习音乐,参加音乐社团活动的心理动因,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想要使学生积极参加音乐社团活动,从其内心激发学习音乐兴趣是首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音乐,才能解决其他外部原因对学生的影响。

(三)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研究

综合文献,发现各学者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现状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社团活动方案不完善;2.教育资源严重匮乏;3.没有合理、统一的课后培养体系;4.部分学校对于音乐社团不重视;5.学校间音乐社团发展不均衡;6.招生考核标准不合理,学生处于“被选择”状态。以上均为音乐社团活动的不足之处。但其本身所具有的优点也不容忽视。例如温爱霞在《课外活动推动高校音乐课堂》中指出社团可以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使师生惯性更融洽;使课堂关系更高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四)对民乐社团活动研究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开展对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合作精神;与传统课堂结合是必要的。赵婧伊在《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民乐社团中的实践研究》中学生指出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增强民族情感意识,提高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民乐,学习民族器乐,是很有必要的。民乐社团活动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学生不仅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还需要与别人配合,共同完成作品演绎。这就显露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一特点。吴伟华在文章《初中生民乐活动中合作精神的培养》中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培养合作精神的设施办法,其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值得借鉴采用。梅玮在《音乐课程与民乐社团“伙伴协作”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传统课堂各自的不足之处。随后,他提出传统音乐课要与民乐社团建立一种“协作”的伙伴关系,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在文中给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于协作的影响,他认为能够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民族意识”。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的发展虽前景一片大好,但现实状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王直在《如何建设学生乐团_从北京35中金帆民乐团成功访谈记》中提出民乐团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排练、训练的问题;2.预备队员问题;3.演出问题;4.曲目问题。这些问题在整理过程中也找到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由于篇幅就不一一论述。但是关于演出问题,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者们只浅显的提出要鼓励积极参加演出,参加竞赛。但具体的方式方法却无人涉及,这会导致一线教师空有想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心,却无计可施。笔者呼吁教育相关工作者能够多关注演出平台的问题。

(五)对戏曲社团活动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时发现,与中小学戏曲社团相关的文章几乎没有。但戏曲是中国国粹,音乐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弘扬戏曲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呼吁戏曲进校园。因此对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发展研究迫在眉睫。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高中、大学开设戏曲社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望对日后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开展及研究有所帮助。

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学生的研究,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指出学生对戏曲喜欢的不多,但是并不排斥,认知层面也只停留在戏曲的基本知识。且文中也分析了原因,“听不懂”“流行音乐冲击”。对于教师的研究,基本是一致的。指出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且戏曲社团活动开展对教师另有要求,正如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论述“懂戏曲,会唱戏”的教师不多。无疑会对社团活动开展造成影响。对于戏曲社团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与其他社团一样,最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没能高度重视。戏曲社团活动不能很好的开展,与戏曲本身也存在很大关系。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就明确表示戏曲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发展戏曲社团活动,对于戏曲本身也要有改善和提升。戏曲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笔者对相关资料整理、归纳,总结为对学生的意义;对戏曲文化的意义。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开展对策研究观点较为统一。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指出曲目方面可以引进新曲目,也可引进其他剧中的经典曲目。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指出可以举办讲座、研讨会;举办戏曲表演;建立戏曲网站。

综上所述,中小学音乐社团有效开展的条件可以概括为管理部门重视、保质保量的专业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校外有效资源以及社团自身的管理等等。总的来说,中小学的音乐社团的开展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音乐文化传承的。希望像戏曲社团这样的“冷门”社团也能大步赶上,早日走进中小学生的生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与课堂的联系,是社团有无开展必要的重中之重。因此,许多研究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社团与课堂的联系上。通过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音乐,表现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

薛琪《以音乐社团形式开展高中音乐课选修模块》与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中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二者观点一致课堂音乐社团活动的基础;社团实践是课堂的更高阶段。课堂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根本;音乐社团活动是补充与延伸。在传统音乐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是聆听、模唱,是吸收音乐的过程,但不能给他们一个自由学习音乐的空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中,将表演和创造也纳入美育教育的领域。音乐社团活动应运而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环境,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的音乐知识自我吸收后升华出新,延伸课堂。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原因、意义的研究

胡菁华在文章《关于音乐社团与音乐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初探》中对二者结合的原因进行了说明:1.教学目标一致;2.教学内容相似;3.教学方式互补。这三点使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优势互补。

王婷在《“里”应“外”合德艺并进――课堂教学与学生音乐社团训练关系初探》一文中罗列了二者结合的意义: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在音乐社团活动中得到再现、运用、创造;2.促进社团成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不仅有独唱、独奏,而且有合唱、合奏,使学生自身音乐技能及合作能力都有所提高;3.保障人才培养,音乐社团活动给学生了一个展现音乐才能,激发音乐兴趣的舞台,这样不仅让课堂教学优势最大化,且最大限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音乐人才。

综上可得,正是由于将音乐社团的表现性、空间性、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欣赏性、知识性、以教师为引导者的优势相结合,才能将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够推动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更高追求。

三、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喜爱。它的发展问题自然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或作为核心阐述,或对此问题的分析思考作结。均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可供一线教师参考。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管理、开展方面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至今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管理不足成为首要原因。对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管理,主要是要尽快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音乐社团活动要想取得成绩,就要将制定的先进管理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位社团学生。更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不单单可以自上而下开展,亦可自下而上,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音乐社团活动开展起来。因此,笔者总结资料得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参考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完善教育相关政策,建立先进管理理念;制定素质教育整体规划,落实常规活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抓好素质教育两支队伍――师资队伍与社团文化队伍。

此外,社团开展什么活动,如何开展,成了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例如李雷《浅析校内音乐社团的发展》中论述可以“引入优秀的课外音乐”“进行音乐的对比”“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也有学者将创新列入,提出要创新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自主的社团体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师资方面

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王静的学位论文《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和中央音乐学院硕士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现今的音乐社团活动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师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将这一问题解决,音乐社团活动才有继续开展的可行性。对音乐社团活动教师的发展,可从数量、质量两方面着手。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文献中提到的发展对策都是针对现状研究中涉及的,音乐社团现状中的确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由此可知,研究者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实地调研后给出的指导性意见。笔者相信,只要根据实际中的问题,合理借鉴,音乐社团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笔者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发现,有些观点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例如民乐团的排练问题,音乐社团的发展对策问题等等。而有些问题则急需研究解决,却无人涉及。例如戏曲社团在中小学的开展问题,民乐团成果展示途径问题等等。为避免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相关研究出现重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笔者呼吁研究者能够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文丽.《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事业伙伴”协作组的构建与实施》[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01).

[2]李宝红.《如何将古筝社团活动与音乐课堂有机结合》[J].《新课程・小学》,2014,(04).

[3]赵文静.《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4,(07).

[4]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温爱霞.《课外音乐活动推动高校音乐课堂》[J].《信息科技》,2011,(02).

[6]赵婧伊.《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民乐社团中的实践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3年.

[7]吴伟华.《初中生民乐活动中合作精神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年.

[8]梅玮.《音乐课程与民乐社团“伙伴协作”的构建与实施》[J].《黄河之声》,2015,(16).

[9]王直.《如何建设学生乐团――从北京35中金帆民乐团成功访谈记》[J].《人民音乐》,1999,(04).

[10]熊秋玲.《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J].《戏剧文学》,2013,(12).

[11]房宁.《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2014,(19).

[12]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03).

[13]薛琪.《以音乐社团形式开展高中音乐课选修模块》[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

[14]胡菁华.《关于音乐社团与音乐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初探》[J].《音乐时空》,2015,(07).

[15]王婷.《“里”应“外”合德艺并进――课堂教学与学生音乐社团训练关系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13,(07).

第9篇

【关键词】耐心;细心;修养

表演艺术是从接到乐谱到上台演奏,最终将乐谱实现为音响的全过程。钢琴演奏家属于音乐创作全过程中的二度创作的范畴,是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桥梁。然而,演奏家不仅仅在传递作曲家记载在乐谱中的信息,必然在音乐中注入他本人的理解、情感和思想。钢琴家准备乐曲的过程,包括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不但要熟悉乐谱上所记载的音符;而且要了解乐谱上的一切标记、符号、术语,由浅入深地了解和研究谱面上所记载的一切蕴含的深层含义,谱面上凡与此首乐曲相关的一切,包括作曲家的生平、思想、风格、创作乐曲的背景资料,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及其全面的文化现象等等。

把钢琴的艺术创作过程分作读谱、练习、记忆、难点、背景、贯气、准备、上台这样八个台阶,可以帮助学生和演奏家自觉地、主动地控制与把握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既避免原地踏步,又避免拔苗助长。有助于扎实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与舞台经验。在每一次上台演奏之后,演奏家还需要不断地总结与反思,这对于艺术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的九个方面不是割裂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也互相牵制,互相约束,任何一个方面的疏忽或薄弱都可以造成在舞台上的整个演奏的失败,在这九个方面,中心是奏——在音乐会舞台上演奏。而演奏的成败则取决于演奏家的全面修养和准备程度。

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公开信。乐谱上记载着作曲家希望传递给他人的全部信息。当演奏家拿到一份新的、不熟悉的乐谱,就开始了由陌生向精通的过程。

什么是乐谱所传递的信息?首先是乐谱符号。

第一,音高。由谱表,调号以及每个音符所处的位置构成。

这些老生常谈的话听起来似乎是废话,不过经常发现,不仅初学者,也有程度较深的演奏者会在舞台上演奏时,出现看错音音高的现象。常出现的错误有:

1.看错谱表。这经常发生在乐曲中临时改变谱表的时候。错误地以为右手一定弹高音谱表,左手一定弹低音谱表,不注意已换了谱表。

2.看错调号。尤其在传统记谱法中,容易在乐曲进行过程中忘记了调号,以致该升的不升,该降得不降。

3.看错临时升降记号。在传统记谱法中,每个临时升降记号要管一小节。它们常被初学者忽略。在现代记谱法中,每个临时记号只对其后一个有效。

4.看错等音。在许多作品中,尤其浪漫主义作曲家如肖邦,喜欢大量使用重升、重降一类等音记谱。这也容易使不少演奏者造成读谱错误。

5.在大量加线时,把音高看错。

音高是音乐作品的基调。保证把每个音符读准确,是对所有钢琴演奏者的基本要求。自然,把音高看准确有赖于演奏者的修养水平。

第二,节奏、节拍、时值。每个音多长?处于什么节奏位置?在小节中处于第几拍?有没有休止符等,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经常引起读谱错误的方面。

第三,其次是表现符号,包括连线、跳音、重音、顿音等等。这些符号对于音乐的分句、语气,乃至风格关系极大。哪几个音应该连在一起,哪些音应当断开,哪些音应当跳,跳音又各有多长,这一切不仅是读谱问题,而完全与音乐风格联系在一起。一位演奏者应当从一开始就把作曲家在乐谱上所指示的一切准确地演奏出来。

音符的时值长短,音与音之间的连或断,乐句的划分,都是十分重要的风格问题。从一开始视谱时,就必须非常谨慎小心,一丝不苟,不要养成了错误习惯后再来纠正。

再次是表情记号。包括力度记号,跳音记号,延长记号,反复记号,高八度或低八度记号,重音记号等等。

除去各种表情记号,乐谱上还有着指示性的表情术语,甚至文字性说明。与表情记号的发展一样,乐谱上的术语乃至文字亦随时展而越来越多,越来越详,越来越长。比如,巴赫从未为他的作品添加任何文字性说明。所用的表情术语一般也仅仅指明速度,有许多甚至连速度也不加以标明,乃至他的不少作品可能被截然不同的速度演奏。例如,《平均律曲集》第一册的第23首前奏曲,其演奏速度最慢的与最快的之间竟然相差一倍。

读谱不仅仅在刚拿到乐谱时要仔细地进行,而且要贯穿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过去我们的钢琴老师经常强调“有谱无琴”的练习方法,就是不间断地经常把乐谱当作书籍来阅读,不断从中发现音乐的新的含义。

第10篇

在教学上,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创新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艺术为手段,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以下就是我们组这学期的具体工作表现:

一、组织组内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音乐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

开学初,我们学校就会让每位老师针对一课、一单元或一个专题进行说课标说教材,从而让老师们从纵向和横向更加深入了解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在空余时间我们音乐组姐妹们也会聚集在一起进行歌唱基本功训练、钢琴伴奏的训练以及课堂乐器陶笛的训练。组内教师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和深入探讨,在体验中提炼自己,并且还能在音乐课堂中来更好的传递给学生。

二、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各自学科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在开学初召开会议制订出个人的教学计划、本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并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执行。

三、每周定时认真开展教研组活动、积极参加市区各项教研活动。

定时开展教研组活动,研究新课标、集体备课、听课磨课,每位老师都能按时参加,教研中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人人都能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最佳的教学思路,互相讨论研究,共同进步。一次点滴收获总结,每位老师都收获颇丰。本学期我们音乐组各位成员认真备课,积极教研,每人上了学校规定的4节一课多磨。并且张芳老师出示了区研究课、11月份参加了甘肃省手拉手帮扶送教活动,收到甘肃与会领导的好评;曹洋老师在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我们学校是新校,组里老师基本上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正是通过一次次听课、磨课才使得我们不断进步,每一次精彩的展现都是音乐组的姐妹们一次次听课、磨课的结果。

其次我们音乐组的每位老师也是积极参加市、区级的各项教研活动,在这里要感谢纪老师提供很多机会让我们去听课,在听课中学到了很多,并能在听课中提出更多的疑惑并进行反思,在不断的打磨中进步。

四、 认真组织开展音乐活动

在这一学期中,每位老师依旧带着自己的社团(合唱、舞蹈、戏剧、管乐团、民乐团、朗诵),通过各种社团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1.2017年青岛市“快乐音乐教学”系列活动暨崂山区“多彩课程 艺润人生”教学成果展音乐情景剧比赛,经过激烈角逐,我校的原创音乐情景剧《我有一个梦》夺得一等奖,并在此次活动中荣获最佳组织奖,优秀创作奖。

2.第四届校园个人才艺大赛,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更好更快发展,发掘音乐特长学生,2017年11月13日开始历时一个月,举行了我校 “第四届学生个人才艺大赛”。充分展示了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风采,巩固了学校艺术教育成果,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并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本次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与相互促进的舞台,让孩子们的特长、自信得到更好的锻炼与培养,彰显了学生阳光向上的个性,体现了我校“民主教育、五彩童年”的教学理念。

3.2018元旦合唱比赛,班级合唱比赛,全员参与,钢琴伴奏、合唱指挥分别由本班教师与学生担任,通过这种全员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提高音乐素养、提升自信心。

五、存在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1. 钻研教材不够深。

2.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够。今后我们将会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坚持培养。

3. 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不够。教师总是不能抛开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创新,但力度不够,在本学期集体备课、说课中,发现这个问题,也加以重点补充说明与引导

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中,我们音乐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将不断学习,提升音乐老师本身教学业务,并将不断改进音乐教学方法,丰富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也使我校的音乐教学工作上一新台阶。

下学期的设想

⒈ 继续加大教研力度,多探讨、多反思。

⒉ 加大听课的力度,组内教师互相听课学习反思进步。

⒊ 多走出去听区内优秀教师的课,市内优秀教师的课。

第11篇

摘要:钢琴调律专业在高校的开设,对我国的钢琴调律师水平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国内各高校钢琴调律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钢琴调律专业在高校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钢琴调律专业;高校发展;钢琴调律师

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钢琴在全国的普及率也逐年增加,为钢琴服务的钢琴调律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钢琴调律专业在高等院校的设置,我国的钢琴调律水平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钢琴拥有量在逐年增加。《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04年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钢琴拥有量为2.22架/百户,到2006年增至2.31架/百户,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跃为2.47架/百户,增长的速度十分迅猛,与此同时随着钢琴拥有量的迅速扩大,为钢琴服务的钢琴调律从业者的需要量也急需增加,并且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审美要求的逐渐提高,钢琴调律师不再是只会简单的基本操作的技术工人,也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对钢琴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研究的钢琴调律师。钢琴调律专业进入高等院校不仅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钢琴调律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也为广大调律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再学习再深造的机会,为我国调律专业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钢琴调律专业在高校的发展

最早在我国开设相关专业的是沈阳音乐学院的乐器工艺专业,为广大调律从业者所熟知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钢琴调律专业书籍,就是80年代初沈阳音乐学院张琨老师所著的《钢琴调律及维修》,这本书现在仍被一些高校定为入学考试参考用书,可见其价值。2000年9月乐器工艺专业更名为乐器工艺系,沈阳音乐学院的乐器工艺系是以乐器工艺、乐器演奏双专业的教学模式,涉及文、理各门类知识的综合学科。该系设有箜篌调修技术兼箜篌演奏、钢琴调修技术兼钢琴演奏、提琴制作技术兼提琴演奏等三个专业方向。沈阳音乐学院的钢琴调修技术兼钢琴演奏专业开设钢琴调律、钢琴演奏、钢琴结构、设计、乐器声学、律学、力学、数学、制图、乐器发展史等基础专业课。沈阳音乐学院的钢琴调律技术兼钢2002年星海音乐学院开设钢琴调律专业,2006年成立乐器工艺教研室,星海音乐学院的钢琴调律专业依托星海钢琴厂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乐器工艺方面的理论水平,较好的乐器修造工艺技术水平、操作技能与音乐实践能力,能在乐器生产企业营销或专业维修技术岗位(专业钢琴调律师)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钢琴调律专业高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从近几年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钢琴调律重要性的认识在逐渐增强,对钢琴调律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故而对钢琴调律专业在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近6年的教学活动中,对钢琴调律专业所存的问题做一下总结。首先,也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最大弱点是技术上的不成熟。传统的钢琴调律师是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的,师傅言传身教,手把手的教,徒弟在从生手到熟手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师傅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同时学会如何处理,师傅也会在徒弟逐渐掌握了一些技能后把一些工作交给徒弟完成,徒弟通过不断地反复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钢琴调律专业来说实际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而目前的高校学生4年在校学习期间所练习的钢琴数量和种类是有限的,大部分只局限于学校的琴房,并且缺乏实战经验,学生虽然在学校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但是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量,由于目前国内钢琴品牌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对于钢琴调律师来说实际的动手能力和遇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钢琴调律教学的安排上,应该安排一学期的实习时间,这段时间应组织学生到钢琴厂参观实习或带领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第二点,在教学中,全国各大高校在钢琴结构和调律理论的理论知识上没有统一的定义。钢琴调律和钢琴演奏一样属于舶来品,既然钢琴调律专业已经进入高等院校,那么在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上的不统一就会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譬如钢琴各部件名称的叫法,每个学校都各有不同等。所以制定钢琴调律专业相关理论全国材,能够为钢琴调律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搭起桥梁,也有利于我国钢琴调律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点,对于钢琴调律专业所使用的钢琴问题存在误区。一部分学校为钢琴调律专业所配置的教学用琴不符合专业的需要和标准,认为既然是学习调钢琴的专业什么样的钢琴都能够调好,殊不知钢琴调律专业的学生和其他艺术专业的学生有本质上的不同,传统艺术专业譬如钢琴表演、声乐、舞蹈等专业的学生都经过了多年的学习才能够进入艺术院校继续深造,而钢琴调律专业的学生,除了一小部分成教和进修的学生以外,大部分的学生是从零开始学习,然而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时间过长的钢琴难免会有杂音或内部机械上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初学者,另外能否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音准标准也对钢琴的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在为钢琴调律专业配备教学用琴时,应尽量配备品牌钢琴,品牌钢琴在质量上来说相对较好,使用寿命较长,声音纯正杂音相对少,便于初学者对音准的判断,在钢琴调整和修理的学习和练习时,质量较好的品牌钢琴能够供学生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使用而且达到较理想的调整和修理效果。最后,在钢琴调律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不应单纯的依赖于专业教师。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调律结果的判断上,完全依靠专业教师的听辨并不客观,人耳的判断主观因素较强,譬如专业老师已经听辨了10名同学的十二平均律调律结果,耳朵难免会出现疲劳,敏锐度也会下降,如果只是依靠人耳的听辨来判断可能会造成判断错误,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标准的正确认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应为钢琴调律专业配备音准仪等教学仪器用于辅助专业教师对音准的判断,从主观和客观上达到一致,为学生建立正确的音准概念,树立学生对音准判断的自信心。

钢琴调律专业在高校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校和调律师组织的联系,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和学生出国研修和培训,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国内各高校也应定期组织调律研讨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机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钢琴调律师,使我国的调律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12篇

一、黄自艺术歌曲的主要特征

黄自作为一代音乐宗师,其艺术歌曲被誉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他的艺术歌曲风格雅致、技法精湛、结构严谨,不仅能通过音乐之美展现诗词之美,而且还善于以不同的方式传达不同的民族韵味。纵观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美学特性是其作品的主要特征。

(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黄自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既继承了中华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又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洋艺术歌曲创作技巧,提出用西洋音乐的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与民谣以产生民族化新音乐的主张,这不仅使作品体现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而且还表现出浓郁的东方民族韵味,体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审美趣味与音乐教育理念,推动了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鲜明的美学特征

黄自的艺术歌曲结构严谨、风格雅致、技法精湛,因而被人称为“黄自体”歌曲。黄自艺术歌曲词曲结合极为讲究,他不但喜欢选用清丽典雅、句法清晰、结构严密的现代诗歌托物寄情,还喜欢选用分上下阙的词体诗歌谱曲填词,通过营造诗化意境使歌曲呈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

(三)鲜明的时代特征

用歌曲见证中华民族经历的困难,为民族解放而斗争是20世纪30、40十年代音乐创作的主题与核心内容。黄自除了创作艺术歌曲外,还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抗日救亡歌曲,用强劲的音符和温暖人心的诗句鼓舞军民士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时代性。尽管这类歌曲在其创作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却体现了一个作曲家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黄自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唱曲之法不但讲究“声之宜”,还要“得曲之情”。也就是说,歌唱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声音技巧,还要加强艺术修养,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巧的作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一)歌唱技巧的提高

歌唱技巧是表现歌曲思想情感的手段,精湛的演唱技巧能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音乐内容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做基础,没有演唱技巧就没有艺术的表现和再创造,声乐演唱技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演唱是否完美。黄自的艺术歌曲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而且还存在着声乐演唱技巧的难易之分。如《花非花》是一首旋律优美、篇幅短小的歌曲,但演唱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演唱功底才能以流畅的声音、优美的音色、饱满的呼吸将歌曲中特有的意境和韵味表现出来。歌曲演唱技巧的掌握是一个长期严格训练和刻苦钻研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用心不断积累和总结才能逐渐提高。

(二)艺术修养的提高

歌如其人。黄自自幼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这也使他的艺术歌曲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如《花非花》、《玫瑰三愿》等歌曲不仅充分体现了原诗的境界,而且还以音乐实现了艺术上的升华。演唱者要想很好的表达歌曲的思想境界使歌曲得到艺术上的诠释和更深意义的表达,不仅要提高声乐技巧,而且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这样才能使歌曲演唱日趋完美。

三、黄自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声乐基本功训练

完美的歌曲演唱不仅包括呼吸、声音等声乐技巧,还要求运用不同的音色表达歌曲情感内容。初学声乐的学生声乐基本功不扎实,使用短小的、抒情的艺术歌曲由浅入深的训练,能帮助学生进行气息训练,如《思乡》、《春思曲》等使用发声母音代替歌词进行练习。同时,艺术歌曲还能帮助学生美化音色。如《思春曲》旋律舒缓流畅、婉转动人,适宜用轻柔略暗的音色来展示和刻画人物内心的失落与孤独。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高校是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要阵地,黄自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为学生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艺术歌曲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血液的音乐符号,是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诠释,艺术歌曲在歌词上大量引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承载体的优秀诗、词,音乐节奏旋律、钢琴伴奏与富有传统文化的歌词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感受文化之美,还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黄自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玫瑰三愿》(龙七词)、《花非花》(白居易词)、《点绛唇?赋登楼》等旋律婉转多变,和声匠心独运、感情表现细腻、歌曲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实践证明,在声乐教学中表现这些歌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想象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演唱风格特征的把握。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中国艺术歌曲旋律优美、音程和调式变化不大,音域适中,是初学者练习气息、共鸣、咬吐字的最佳曲目,如《花非花》结构简单,节奏平稳舒缓,有利于练习气息控制,而歌词中的“花,非,雾”等字唱起来较为绕口,有利于咬吐字练习,以这种短小简单的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曲,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