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

时间:2022-08-13 10:48:02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

第1篇

摘要:校审工作作为设计单位重要的技术保障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对校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进行归类并根据“设计报告质量记录表”建立起长期的设计人员技术统计数据,通过分析个人“易发生错误类型”、“错误趋势”和“错误率”等指标数值,调动设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设计人员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从而能实现提高设计报告质量水平的目的。

1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水利水电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全国范围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单位的工作量通常处于饱和甚至是超负荷状态。虽然各大设计单位都有自己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大部分通过了国际化的质量体系认证,设计报告从编制到出版经过一系列校审过程,但因工程复杂、设计周期短、工作强度大等诸多原因,造成部分出版的设计报告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设计报告中的质量隐患无论是对于设计单位还是工程建设本身都是致命的。虽然各设计单位都把设计报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强调校审的重要性,但设计报告中的错误却是很难避免的。设计单位通常采取大力宣传、教育,甚至采取奖惩措施来提高设计报告质量,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笔者认为设计报告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责任心。笔者根据多年校审工作经验,认为要想使每个设计人员能够重视报告中的错误,从而认真编写报告,减少并降低报告中的错误,最终达到提高设计报告质量的目的。需要设计人员编写完成设计报告后,在通过“校核”、“审查”、“核定”和“审定”的过程中开展下述三项工作:(1)对设计报告中的错误按照“一般性错误”、“技术性错误”、“原则性错误”进行归类;(2)对审查过程中的每份设计报告建立“报告质量记录跟踪”制度,对设计报告中的错误进行数量化记录;(3)对统计数据,按照一定周期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比较,分析错误原因和错误发展趋势,提出整改建议。

一、对设计报告中常见错误进行归类

根据设计报告中常见错误,笔者将其划分为三类进行归并,包括“一般性错误”、“技术性错误”、“原则性错误”。

(1)一般性错误

包括:标点符号错误、文字错误(错别字、出现与本工程无关的词语)、数据前后不一致、格式不正确、计量单位不正确、图纸编号不符等。

(2)技术性错误

包括:引用规范、依据和标准错误或不合理;使用专业名词不当;计算错误;设计不合理、缺项漏项;语句不通顺;缺乏结论性意见或论证不充分等。

(3)原则性错误

包括:报告编制不够完整;无法达到规范设计深度要求,报告结论错误等。

二、建立“报告质量记录跟踪”制度

(1)建立设计报告质量记录表(空白处为需填写内容)

备注:

统计人员: 统计时间:

设计报告记录表跟随设计单位内部制定的“产品校审运行卡”同步填写,分别由校核、审查、核定、审定人员填写并签名,并最终由报告编写人员上交给本设计所所长处。由所长指定专人保管,并分别建立电子信息档案,作为评定报告质量的原始依据。

该表格的优点在于,不但可以看出报告中错误的数量,还可以发现报告中主要错误类型(“易发生错误类型”),有利于下次编写报告时加以注意,同时还可提醒校核、审查、核定人员严格把好各级校审质量关。

三、分析、评定报告质量

根据建立的“设计报告质量记录表”电子档案,按一定周期(考虑水利水电工程工作周期,暂按12个月为一个周期),分析评定设计人员报告编制质量,并将分析数据计入设计人员年终考核指标中,对其提出奖励或处罚意见(具体奖惩意见由各设计所研究确定)。报告质量评定标准主要从两组数据中分析取得:

①错误趋势

统计一个周期(12个月),某位员工编制报告数量,及每篇报告的错误数量(按照“设计报告质量记录表”错误合计数量计算),并建立“报告数量及错误趋势图”。当该图表显示上升趋势时,说明该员工编制报告时错误量增加,需进行改正或提供帮助;当图表显示下降趋势时,说明该员工编制报告错误量有所下降,需继续保持。

举例说明:根据A和B两员工12个月内报告质量记录,A员工12个月共编制5本报告,B员工12个月编制4本报告。

图表显示上升趋势,说明A员工编制报告时错误量增加,需进行改正或提供帮助。

图表显示下降趋势,说明B员工编制报告错误量有所下降,需继续保持。

②错误率

错误率=本报告总错误数÷本报告总字数

举例说明:当A员工编制报告的错误率高于A员工所在设计所同期全所平均错误率(全所编制报告总错误数÷全所编制报告总字数)时,说明A员工需进行改正或对其提供技术帮助,当A员工报告的错误率低于全所同期平均错误率时,说明该员工编制报告质量较好,需继续保持。同时,设计所在年初时可根据去年全所平均错误率,来设定当年全所平均错误率目标值(当年全所平均错误率目标值应略低于去年全所平均错误率),并要求全所员工的错误率应低于当年全所平均错误率,从而实现提高全所报告质量编制水平的目的。

第2篇

1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方法的研究背景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合理有效的报告系统包括,不良事件的上报、原因分析、危害调控、反馈4个方面[4],目前,国内外对后3个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模型的建立是对原因进行归类及作为原因分析方法的理论来源,护理管理者可采用前瞻或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分析过程中,护士需要借助一定的可视化分析工具指导研究进程和标准改进[5]。

2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从个人观角度

个人观认为,错误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失常,如遗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积极性、粗心大意、疏忽、轻率等引起的。防范错误的对策是处罚犯错误的人[6]。

2.1.2 从系统观角度

系统观则认为,出现差错的原因主要在于系统而非个人。因此,当错误发生后,防范错误的对策是从组织机构的角度,系统设计防御错误的机制,减少人犯错误的环境和机会[6]。护理管理者在分析和处理护理不良事件时,要大力倡导和运用“系统管理观”的管理理论[7]。

2.2 实践基础

对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的实践基础是护理不良事件数据的上报。 目前,大多数医院上报过程都是非自动的、非自愿的行为,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普遍较低 。 提高护理人员上报主动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就医护人员上报的态度和行为研制了相关测评工具。

2.2.1 给药错误报告量表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ErrorReporting Survey)

该量表由Wakefield等[8]研制,可用于了解影响护士上报不良事件的因素。该量表涉及3个领域,包括为什么错误会发生、错误未被上报的原因和错误实际上报率。实证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比较好的信效度,克伦巴赫α(Cronbach's α)系数在0.70以上,重测信度相关系数为0.67以上。

2.2.2 临床 不良 事件 报告量 表 (the Reporting of ClinicalAdverse Effects Scale,RoCAES)

英国利兹大学Wilson等[9]于2003年研制了RoCAES量表 ,用于研究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上报的态度,包括背景资料、不良事件的经过、上报态度3个部分 。 量表信度较高 ,Cron-bach's α系数为0.83,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5。 其结构与理论设想相符,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2.2.3 医护人员差错上报调查问卷(nursing staff questionnaireregarding error reporting)

该问卷包括场景描述、认知态度的自我评价、开放式问题和人口学资料的采集4个部分,可用于研究医生、护士及药剂师对差错的上报态度。目前尚未有信效度的实证研究报告[10]。

3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模型、方法和工具

3.1 分析模型

3.1.1 瑞士奶酪模型(Swiss Cheese Model)

英国心理学家Reason[11]于1990年提出以系统观为理论基础的瑞士奶酪模型, 认为几乎所有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与组织影响、 不安全的监督 、 不安全行为的前兆 、 不安全的行为4个层面的防御缺陷有关 。 Reason将防御缺陷分为显性失败(个体因素)和潜在条件(组织系统因素 ),前者是指直接接触患者或操作系统的个人所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可表现为疏忽、失误及违反操作规程等。 后者是容易使人出错的条件或环境, 包括管理制度不严 、 人力不足 、 装置和设备的维护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等。 国外将其作为医疗不良事件分析的主要模型,通过解决各层面的不安全因素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12]。 国内尚缺乏瑞士奶酪模型应用于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的相关报告。

3.1.2 Vicent患者安全因素框架

1998年Vicent[13]将瑞士奶酪模型应用于临床实践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总结出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框架 。 该框架包括制度背景、组织管理、临床工作环境、医疗团队、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及患者自身特性7个方面的因素,为不良事件的分析及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3.1.3 SHEL模型

20世纪末,日本医疗事故委员会提出了SHEL模型 ,认为医疗事故的形成主要受以下4个方面的影响 , 包括软件部分(soft,S);硬件部分(hard,H);临床环境(environment,E);当事人及他人(litigant,L)。其中软件部分包括个人业务不熟、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违反制度流程、技术不过关、查对不认真、交接不清、缺乏预见性、粗心疏忽等;硬件部分为工作的场所和设施,包括病区布局不合理、安全设施不牢固 、护理设施不足等;临床环境方面包括护理人力不足、工作流程有缺陷、管理不到位、地面湿滑、未放置警示标识等;当事人及他人方面包括,事件原因中涉及的其他工作人员把关不力、陪护知识缺乏、患者病情严重及不合作等[14]。国外研究将该模型用于分析医疗行业微系统,例如急诊室、手术室等发生的不良事件[15]。国内SHEL模式多应用于精神科护理和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14,16],护理管理者结合科室临床护理特点,针对上述4个要素, 找出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并制订出相应改进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显著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1.4 EDIT模型

2004年,在人因可靠性分析(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HRA)的基础上,Inoue[17]建立起适用于评估医疗不良事件的错误类型(error,E)、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又称行为形成因素,direct threat,D)和间接危险(又称系统因素,indirectthreat,IT)的模型。 其中直接原因包括,环境设备因素、工作环境因素、训练因素、个人因素、团队因素和机器因素。系统因素包括,国家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患者相关信息、医院管理和工作人员管理方面的因素。Inoue根据EDIT模型,对6家医院发生的5339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 ,建立了护理不良事件数据库。

3.1.5 分析模型的比较

SHEL模型主要是对微系统中人为因素的分析,与瑞士奶酪模型相比,更多地考虑了人之间的交互关系。 Vicent患者安全因素框架是在瑞士奶酪模型的基础上,就组织层面因素建立起来的。SHEL、EDIT模型均可以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软件和硬件部分进行分析,SHEL模型应用于小数量不良事件的分析,在面对大量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时需要用到EDIT模型。

3.2 分析方法

3.2.1 回顾性分析

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 最早起源于美国, 是以瑞士乳酪理论为依据的回溯性原因分析方法 ,基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是由组织系统因素引起的,而非个人因素。 包括不良事件的上报、相关信息收集、找到近端原因并确认根本原因、制订和执行改进计划4个步骤[18]。 国内外护理不良事件的回顾性研究广泛应用RCA。 乔艳等[19]采用RCA对医院发生的各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近端原因和根本原因,探讨防范措施 ,提高了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2.2 前瞻性分析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是基于团队 、系统用于识别某个程序或设计出现故障的方式和原因的前瞻性分析方法[20]。 FMEA包括确定主题、组成团队、画出流程、分析危害、拟定行动计划与结果评价6个步骤。 可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制订预防措施,针对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列出失效模式和可能性原因,并进行优先系数(RPN)评分。国内学者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21]、 手术中出现的错误[22]、 用药错误[23]等护理不良事件中使用FMEA进行原因分析 。 施雁等[24]结合失效模式和6Sigma质量管理理念来测量分析静脉置管感染原因 ,寻找预防感染对策,从而降低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 荷兰的一项研究[25]采用FMEA对较高风险的医院不良事件进行前瞻性分析,建立患者潜在风险分析系统。

3.2.3 分析方法的比较

FMEA是对护理不良事件风险的前瞻性评估 , 其优点在于能忽略影响上报的障碍因素,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学科的开放性讨论,评价高风险因素,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另有研究[26]表明,FMEA能够扩大用药错误上报内容的范围。但FMEA这种预测能力只能大致评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忽略了事件的多变性、动态性。 RCA回顾性分析方法则是在不良事件发生后对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分享护理不良事件的经验,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容易忽略危险因素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前瞻性更具风险性[26],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不良事件发生以后,由于护士自身因素(例如害怕心理等)隐瞒差错的上报、医院上报制度存在缺陷等原因,导致护士不良事件上报不足,很多事故经验得不到分享。 ②某些原本是高风险的差错,在临床工作中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实际发生率不高,因而被临床护理人员和护理管理者所忽视。

3.3 分析工具

3.3.1 流程图(flow diagram)

流程图是可用于分析护理警讯事件和流程再造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评价流程改进的有效性,评估患者结局的可视化工具[5]。在RCA的第一阶段需借助流程图还原事件经过,FMEA的第3个步骤需借助该工具画出流程图, 为护理管理者清楚地展示某项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找出问题可能出现之处,从而做出决策。

3.3.2 鱼骨图(fishbone diagram)

鱼骨图又称因果图,用于梳理已知结果与其所有可能原因之间关系的分析工具[5],其图形类似鱼骨。 应用RCA时可采用鱼骨图工具识别、 分类和呈现事件的近端原因和根本原因。 其缺点在于相同的原因可能在不同的分支中多次出现 ,不利于综合考虑问题发生的原因。

第3篇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quality supervision institute, the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key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nly improve thes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titut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titute, and discusses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the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质检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核心

Key words: quality supervision institute;laboratory;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improvement core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048-03

0 引言

随着检测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日益加剧,检测机构作为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的技术组织,根据检测实验室的国际认可准则,建立和运行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测服务科学、公正、高效、准确的必由之路。本文在总结了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理论与方法,总结了质量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发展、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阐述了其质量管理w系建立;通过内外审情况和顾客满意度调查,对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的改善策略和建议。研究对相关检测机构或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改进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指在单位内部建立,为了实现产品质量目标所进行的系统性质量活动。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组织特点,分别对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以及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是对单位内部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单位的管理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最新标准就是单位实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多个质量管理体系之一。根据单位实行的体系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就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质量方针的制定、质量目标的确定、产品质量控制与改进等与质量相关的活动。

2 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分析

2.1 检验报告存在质量问题

检验报告是指质检所在接受客户的委托后,在实验室对客户的产品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为客户出具的质量文件。一般来讲,检验报告的质量代表了质检所的专业性水平。在质检所出具的检验报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检验报告中的检验结果的数据准确性较低。第二,检验报告中首页的信息存在错误。第三,报告中对检验结果的描述存在错误。根据这些问题,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中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与改进。

2.2 检验报告出具不及时的问题

在质检所出具检验报告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检验报告出具不及时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拖慢委托单位产品的检验过程,影响产品从开发到经营的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会对质检所在行业内的信誉产生一定的影响,阻碍质检所的进一步发展。

2.3 质检所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对于委托单位来说,服务质量是对质检所的最直观印象,如果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就会给委托单位留下不良的印象。在质检所实验室的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无法充分理解并掌握委托单位的需求。第二,对委托单位的反馈信息处理不及时。如果不能准确的理解委托单位的需求,就无法根据这些需求做好客户分析,导致服务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或者将委托单位的需求理解错误,进而提供错误的服务。与此同时,如果对委托单位反馈的信息不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到委托单位的产品检验过程,导致委托单位对质检所产生不信任。

3 影响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原因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安全评价报告;质量;建议

1前言

安全评价是通过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安全评价工作旨在从根本上控制、消除事故隐患,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标准是安全评价的依据,政策性是安全评价工作的灵魂,权威性、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针对性是安全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在目前的评价机构中,很多人员并不具有安全专业背景或相关技术专业背景,人员素质莨莠不齐,直接影响了评价质量,并反映在安全评价报告的水平上。笔者曾多次参与评审工作,总结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2安全评价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不按“导则”规定,格式套用错误

封面、盖章、签字、著录项、报告的内容顺序在各有关安全评价导则中都有很明确和不同的规定,应严格按照不同导则的要求完成规定项目。不管是设立安全评价,还是验收评价;不管是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还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其封面、盖章、签字、著录项、顺序等一律按照一个模式来编制显然不符合评价导则的规定。除了应严格按照各导则规定编写审核外,应根据导则制定相应的细则统一规范不同编制人员的行为。

2.2打印、排版和装订错误

安全评价报告打印、排版和装订错误,如页码前后颠倒、标题编号错误、字号大小不统一、错字别字较多、单位符号不规范、表格错位,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等。这些表面看来不是什么大问题,可能也不会影响到评价的结果,但却反映了编制及审核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

2.3安全评价法规、标准引用不足,没有针对性

有的安全评价报告中,不能结合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标准条文,甚至对安全法规、标准引用不足,针对性不强。如在对制浆造纸项目评价时没使用QBJ 101-1988《制浆造纸厂设计规范》和QB 1533-1992《制浆造纸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在对制浆企业液氯的储存和使用评价中没有采用GB 11984-89《氯气安全规程》;在对储罐区作评价时没使用GB l7681-1999《易燃易爆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验收技术要求》、GB 50351-2005《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等标准;在对天然气储存和管道运输评价时没有引用GB50183-2004《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Y6186-2007《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规程》等标准。因此,引用基本法规和文件时,应根据评价项目的需要优先选择具有合适性的法规,并保证引用书写完整,不得使用简略方式。

2.4引用了过期或废止的法规、标准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每年都会有更新,因此在安全评价报告中不仅要在评价依据中有所更新,还要在具体的检查表引用条文中更新,保证最新的安全法规得到及时落实。评价机构应注意对法律法规等评价依据的收集、整理和学习,确保安全评价依据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2.5片面理解引用标准的有关条款

安全评价工作不但具有较复杂的技术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政策性,关系到被评价项目能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能否保障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等关键性工作。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被评价项目的具体情况为基础,以国家安全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为依据。如果对引用依据理解有误,那么评价分析就没有意义。如在氨制冷评价报告中“氨制冷站内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房间应采取通风措施”等涉及“爆炸危险区域”有关规定,某些报告错误认为“爆炸危险区域”即氨制冷站内所有房屋,导致评价结论错误。评价人员应深刻理解相关标准条款的含义,这是评价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的基础工作,否则会导致笑话或判断失误。

2.6评价没有针对性

安全评价的目的就是分析系统与相关标准要求的“符合性”,判定系统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是否“可接受”。不同的评价项目有不同的评价范围与针对性,设立安全评价主要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总平面布置及公用辅助工程的合理性及符合性做出评价分析;安全验收评价就侧重于竣工后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的运行状况及安全管理情况做出评价分析;如果重点指向有偏差,就会消弱安全评价在各个阶段应有的控制功能。还有的评价报告出现内容雷同的现象,更有甚者验收评价的描述仍然采用了“将来时”的语气,出现“拟建”“将会”等字眼,与设立评价混为一谈,究其原因除了编写人员专业知识的不牢固外,更重要的是粗心,不认真,一味地为了赶进度造成的。

2.7选用的评价方法不合适,安全检查表针对性不强

进行安全评价时,首先是针对被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征,收集有关资料,对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其次是对众多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单元进行筛选,针对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重要单元应进行重点评价。由于各类评价方法都有特定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要有针对性地选用评价方法。某些机构的报告,编制了一张“一劳永逸”安全检查表,不管是石油化工行业还是一般行业,不管是设立评价还是验收评价,应用于所有评价报告中,缺乏对评价项目的针对性或者说没有针对性。笔者认为,安全检查表不适用于设立安全评价,因为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实施之前,很多项目在安全检查表中不可查,无法确定符合性。如果在设立安全评价中采用,也只适用于厂址选择和总平面布置单元中。

2.8对评价方法掌握不准,导致的分析评价错误

在某些评价报告中,应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时,常常出现L、E、C取值错误,如L的取值时,某些报告常取一些自己认为合理的数值,如4,5,7,8等,甚至还有诸如4.5,7.5等数据的出现;而该方法中只规定了7种可能性的分值,分别为0.1,0.2,0.5,1,3,6,10一组数据。错误的取值将直接导致D(危险性分值)的错误,最终影响到评价结果。类似的取值错误也经常出现在“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中。

2.9忽视重大危险源(有害因素)分析评价

在大部分评价项目中,压力管道、储罐、反应器众多,工艺流程复杂,要想全面地找出其危险源并对其危险性作出评价,高质量地完成评价工作,安全评价专业知识及相关行业企业工艺技术、行业特色都必须掌握,对评价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评价人员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不熟悉被评价项目的特点,往往把行业特色忽视掉。比如造纸行业中经常发生中毒窒息事故,而引起此事故的主要危险源就是硫化氢,硫化氢是腐浆产生的,此有毒气体主要存在于浆池、地沟、地坑、水力碎浆机中,在腐浆清理不干净且通风不良情况下进行清理检修等作业可能导致硫化氢中毒,造成“闪电性死亡”。硫化氢中毒原因分析及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在很多造纸项目安全评价报告中被漏评,使报告质量大打折扣。

2.10内文重复,过分追求“厚度”与“长度”

有的评价报告为了使报告显得有份量,就过分的追求增加报告的“厚度”与“长度”,而忽视了报告内文的精炼。主要表现在内容重复、叙述逻辑性不强。比如在第二章项目简介中描述了公用辅助工程的相关介绍,又在后边可靠性与符合性评价中一字不差地重复罗列了前文内容;或者把较多的原则上的对策措施、企业已做到的、检查表中所有的不符合项等一一罗列在了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中;虽然拿到手的报告是沉甸甸的,但内容却是轻飘飘的。

2.11安全对策措施不经济、合理

安全评价并不是说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越安全越好,要从实际的经济、技术条件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使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在有的评价中过多地强调安全性,忽略了经济合理性,如某些报告不管企业危险性大小,是否涉及火灾、爆炸区域,建议企业的电力系统一律采用TN-S系统和防火阻燃电缆。要求小企业满足更高水平的要求不太现实,如果企业照此整改,既加大了的运行成本,也确实无此必要。

2.12其他问题

在多数验收评价报告中缺少必要的施工记录、试运行记录等情况;忽视了消防用电双回路的问题;企业提供的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书、消防证明、防雷检测报告等附件常有虚假情况。

2.13评价结论含糊其辞、不明确或太绝对

在某些报告中出现“满足报告中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后,能够符合要求”或者“基本符合”等字眼就等于没有下结论。还有些评价结论出现“完全符合安全要求”等字眼,就太绝对。评价结论和建议既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也不能太绝对,应该在评价结论中说明:评价所有采集的信息和数据均截止于出具评价结论当时,之后危险源能量和物质的变化而变化,事故触发条件随安全设施故障和失效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管理上的疏忽,人员和财产进入危险区域可能造成的损失扩大。

3做好安全评价报告的意见建议

3.1增强责任心,严把质量关

责任心是做好安全评价的基础,评价人员、技术负责人、审核人员等必须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全面、仔细、深入地开展和完成评价任务,严把各个环节质量关,认真做好每一份安全评价报告。

3.2认真学习评价导则、严格执行“导则”规定

安全评价导则是针对某种评价活动的一个规范性文件,对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众多的细节问题作了详细说明,有利于安全评价报告的规范化,保证安全评价的质量。报告的规范化并不等于说报告应成为八股文,其中很多内容需要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危险性分析,据实得出自己的结论。总的说来,格式要固定,内容要各异。

3.3系统学习,亲临现场,提高评价人员综合素质

安全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某行业的专业知识不能全部代替相关的安全知识,由于被评价对象五花八门,情况各不相同,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非常广泛,每个人都很难做到精通,甚至很大一部分也不熟悉。因此评价人员不能仅满足于取得了安全评价证书,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仅仅是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亲临现场,实地调研,与企业深入沟通,了解实情,掌握实据。

第5篇

关键词:盈余重述;异常应计;异常经营现金流;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3-0032-05

Error or Manipulation?

――Attribution of Earnings Restatement

CHEN Li-ying1, LI Wan-li1,2

(1.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2.Accounting School, 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Are earnings restatements due to inner error or intentional earnings manipul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otivation of overstated companies misstating financial reports, and examines wether restated companies manipulate annual earnings using accrual and cash flow. 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stated companies have higher discretionary accrual and lower abnormal cash flow from operations compared with no-restatement companies in restated years, indicating that restatements’ companies have used accrual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to manage earnings.

Key words:earnings restatement; discretionary accruals; abnormal cash flow from operaions; real activitiy earnings management

1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重述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以美国为例,1997~2006年10年间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数量增长了18倍,由1997年的90件增长为2006年的1577件[1]。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年报重述行为近年来达到了高峰,严重时占到了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21.14%[2]。重述的泛滥及其造成的重大影响引起了监管层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探寻重述的深层次原因,挖掘重述的本质,从根源上减少重述的发生成为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述源于之前财务报告的误述, 因此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财务报告误述为什么发生,通过分析被重述公司误报财务报告的原因来研究重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对此,学者们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重述源于被重述公司的内部错误,由会计体系问题、会计准则和会计业务的复杂性及大量判断的应用引起。另一种观点认为,误述是公司有意的、在准则弹性范围内合法的信息操纵。大多数学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重述源于被重述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制度环境,分析上市公司重述的本质,研究上市公司重述的深层次原因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财务信息不敏感,探寻被重述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有利于投资者识别重述背后隐藏的实质问题,更好地决策。对监管机构来说,研究重述是错误还是公司的信息操纵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完善相关的披露制度。

基于此,本文以高报收益(指以前年度财务报告高报会计收益,重述公告中调低之前年度的会计收益)的盈余重述(Earnings Restatement)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盈余重述发生的原因,探究重述是否归因于公司的盈余管理。本文的贡献在于,针对国外学者对盈余重述原因的争议,以我国独特制度环境为背景,研究了盈余重述的产生原因,得出了反映我国实际情况的结论,弥补了国内现有研究的不足;其次,以应计和现金流两方面结合来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考虑到了公司利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操控盈余的可能,丰富了该领域的现有研究;最后,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给投资者以启示,对监管部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 文献回顾

Michael将财务报表的错误陈述划分为2类:错误(Errors)和违规 (Irregularities),他认为,错误指偶然性的不准确,违规是人为故意的不正确[3]。二者的性质和后果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区分重述中的违规和错误[4]。早期研究财务报表错误表述的学者认为,财务报告误述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财务人员失误或簿记错误,GAAP原则的误用,判断错误,不充分的会计知识或会计信息的缺乏,应计错误、算术错误等。上述原因都可归为公司的内部错误。Plumlee等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重述由基本的公司内部错误引起,小公司更是如此[5]。错误频发进而导致重述主要是因为会计准则及会计交易越来越复杂[6],一方面,新的会计制度及具体准则不断出台,会计应用指南不断增多,准则制定机构周期性地改变会计准则的解释,另一方面,公司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商业环境,会计交易不确定性增加,尤其是当公司涉及并购、投资、权益、资本资产等复杂业务时,这些因素客观上都增加了公司发生会计错误的可能性。另外,准则自身存在的某些漏洞以及财务人员执行准则时判断力的失误都可能造成财务报告发生差错[5]。

大多数的关于财务报表重述的研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财务重述的原因归结为管理层有意识的盈余管理。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压力是是激发公司采纳激进会计政策的重要因素,如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外部资金,宣告持续的盈余增长,达到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目标等[7],重述一般发生在盈利下降或比同行业公司利润低的时期,表明管理层试图掩盖盈余下降,是管理层为了补偿契约或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而操纵信息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此外,对高管层权益基础上的激励补偿计划提高了财务报表误述的可能性,当公司筹集新的债务资金或权益资金时,成本增加,财务报表误述可能性也会增大[8]。重述公司往往有较高的应计水平,因此,异常应计可以作为预测、检验公司是否会发生重述的重要指标[9]。Ettredge等检验了重述公司财务报告被错误表述前的资产负债表膨胀系数,发现其膨胀系数较高,从而证明重述归咎于公司之前年度有意的盈余管理行为[10]。

尽管学者们对引起财务重述的潜在原因观点不同,但都是基于本国不同的制度背景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鲜有系统研究我国会计重述原因的文献,在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纵行为时多通过衡量公司是否存在保盈、摘帽、配股等动机进行检验,样本区间较短。本文拓展了研究区间,采用应计和现金流两方面检验公司重述前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重述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 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重述是否归因于盈余操纵。选择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盈余是公司财务报告最敏感最核心的部分,最受投资者关注,Graham[11]的一项调查发现,财务经理们格外关注公司是否能达到盈余目标,为了达到目标,他们愿意操纵盈余,即使这种操纵会减少公司价值。高报盈余的公司在盈余重述公司中更具代表性:本文统计的近700个重述公司中,高报盈余的公司有498个,约占总样本的70%。借鉴Plumlee[5]的研究方法,本文分析了公司的重述公告,发现只有82家公司承认或被监管机构发现存在操纵盈余行为,另外约84%的公司都将重述归结为公司业务复杂、对新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理解不深、公司内控不严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属于错误范畴。事实是否如公司所宣告的,本文将通过验证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给出答案。

公司盈利由现金流量和应计两部分组成,应计利润内生于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具有较大的操纵空间,因此管理人员常利用应计利润来管理盈余,即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弹性和空间来粉饰公司业绩,如通过减值准备或折旧来管理盈余。学者们常用操控性应计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面临一系列资本市场的压力,如保持较高的增长、维护自身声誉、达到配股条件,以及各种契约的约束,在公司业绩不佳或难以达到预期时往往会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以调高盈余。由于应计更主观,不影响现金流,成本较小,所以更易纵。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 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财务报告被误报年度)有更高的操控性应计。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经营现金流比应计更具持续性,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更敏感,能更好地衡量公司的异常行为,因此更适合检验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低水平的异常现金流意味着公司差的经营绩效,反映了非预期的绩效,往往会对公司管理层施加压力,迫使其操纵盈余。异常现金流与异常应计互为补充,反映了盈余操纵的两个方面,应计反映了操纵的机会,而现金流反映了操纵的动机,两种衡量方法互为补充能更准确地验证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方式上来说,现金流同时反映了公司利用真实活动操控(Real Activitiy Earnings Management)盈余的水平,如公司可通过加大销售力度,提供销售折扣,提供更为宽松的信用条件、削减操控性费用、扩大生产等真实经济活动提高收入,从而提高盈余。因此,虽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较高,但很难被审计师识别,更易受到经理层的偏爱。然而,临时性的提高当前盈余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不能带来与销售收入相匹配的经营现金流,甚至对未来现金流有负面效果,因此现金流水平往往较低。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 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有更低的异常经营现金流。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与数据

本文将盈余重述理解为公司对以前期间财务报告盈余或与损益相关的科目金额进行修正并公告的行为[12]。选择了会计差错概念首次提出的1999年作为起点,研究了沪深两市1999~2009这11年间调低之前年报盈余并重述公告的公司(即以前年度财务报告高报盈余),由于重述是对之前会计年报进行修正,最后得到的被重述区间为1998~2008年。重述公告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中国资讯行的上市公司文献库,通过检索涉及年度的所有上市公司临时公告中标题包含“补充”或“更正”字样的公告获得。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研究中剔除了金融行业样本。共获得有效样本498个,同时获得非盈余重述公司(以下简称非重述公司)样本14094个。研究所用其他财务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4.2 变量度量与研究模型

(1)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异常经营现金流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操控性应计的估计模型以考虑公司绩效的修正的Jones模型为基础[13],Jones等通过实证发现,考虑绩效的Jones模型是检测重述或造假行为的最有效模型[9]。绩效基础上的修正的Jones模型为

其中DA表示操控性应计,ACFO表示异常经营现金流。MIS为虚拟变量,如果公司t年度财务报告盈余被错误表述且在之后年度被重述(对于财务报告存在错误但未被发现或未被重述的样本不予考虑),则取1,反之取0。

为了增强模型的解释力,研究中引入了以下控制变量:公司负债水平,以滞后一期的资产负债率(LEVit-1)表示;公司规模(lnAit-1,以期初总资产的对数表示);盈利水平,本文以资产回报率(ROA)来衡量;成长状况(GROW,以营业收入三年的平均增长率度量)。

5 实证结果

5.1 描述性统计与均值T检验

描述性统计及T检验结果表明,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重述公司规模更小,营业收入较低,收入增长缓慢,且公司盈利水平较差。重述公司总的应计利润较高,均值为-84444702.2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较低,均值为112316568.5元,说明公司会计政策较为激进。资产调节后的经营现金流和应计方面,两类公司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异常应计和异常现金流变量来看,二者存在明显差异,重述公司异常应计水平较高(均值为0.0181),异常现金流较低(均值为-0.0257),均值差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t值分别为1.949和-1.914,这与我们的假设一致,说明管理层不仅干涉了财务报告过程,影响了应计水平,而且可能对经营决策施加了影响。

5.2 估计模型的参数

参考Roychowdhury[14]的方法,我们研究了(1)、(4)式中的模型参数,以检验估计操控性应计与异常经营现金流的模型是否合适。从回归结果来看,应计的估计模型以及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估计模型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中各个参数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两个模型的解释力都在90%以上(调整的R平方分别为0.905和0.942)。说明我们用来估计操控性应计与异常经营现金流的模型都是有效的。

5.3 相关性检验

变量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异常应计与异常现金流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85,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自变量MIS与操控性应计DA显著正相关,而与异常现金流ACFO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16、-0.016,这与我们的假设是相符的。自变量与控制变量间相关系数较小,都小于0.3,但大多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进一步的检验发现,方差膨胀因子在1.01附近;容忍度在0.99附近,说明回归方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5.4 多元回归分析

针对模型6和模型7,我们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1。模型6的因变量为操控性应计DA,可以看出,误述变量MIS与操控性应计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038,模型在1%的水平上显著(t=4.105),表明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财务报告发生错误的年份异常应计较高,公司财务政策较为激进,管理层在会计弹性范围内采取了能提高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假设1得到验证。模型7的因变量为异常经营现金流ACFO,自变量MIS回归系数为-0.031,t值为-2.206,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高估盈余的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有更低的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公司可能通过操控销售达到短期内提高盈利的目的,假设2得到验证。

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公司成长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规模大的公司通常异常应计水平较高,而处于高成长期的公司异常经营现金流较高。

5.5 稳健性检验

本文所选的高估盈余重述样本中,有82家在重述公告中已承认之前年报存在盈余操纵行为(被证监会、审计署等监管机构查出会计违规)。为了消除这些极端样本对结论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将这82家公司从重述样本中去掉,重新进行了实证。回归结果表明,模型6中MIS的回归系数为0.036,在1%的水平上显著(t=3.618),模型7中误述变量MIS系数为-0.033,在5%的水平上显著(t=-2.175)。说明高估盈余的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操控性应计较高,异常经营现金流水平较低。回归结果仍与假设一致。

6 结论

针对国内外学者对财务重述原因的争议,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财务年报发生错报的动机,从应计和现金流两个方面验证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是否存在操纵盈余行为。研究发现,与被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财务报告发生错误的年度异常应计水平较高,而异常经营现金流较低。说明重述公司确实存在利用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调高盈余的行为,从而验证了国外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重述归因于公司有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

本文对现有的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作出了补充,即仅分析上市公司的应计是不全面的,应将应计与现金流结合起来考虑,研究上市公司应计操纵与真实活动操纵。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研究了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未考虑低报盈余重述公司的特征,事实上许多公司存在调低收益平滑盈余的现象,这些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纵行为也成为了本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 考 文 献:

[1]Scholz S. The changing nature and consequences of public company financial restatements 1997-2006[R]. Washington, DC: Th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2008. 1-54.

[2]魏志华,李常青,辉.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分析:1999-2007[J].证券市场导报,2009,(6):31-38.

[3]Michael R Y.会计违规和财务欺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52-64.

[4]Karen M H, Andrew J, Leone B P,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distinguishing errors from irregularities in restatement research: the case of restatements and CEO/CFO turnover[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6): 1487-1519.

[5]Plumlee M, Yohn T L. An analysis of the underlying causes attributed to restatements[J]. Accounting Horizons, 2010, 24(1): 41-64.

[6]Ciesielski J, Weirich T. Reading the SEC’s tea leaves[J]. 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Finance, 2006, 17(6): 43-55.

[7]Dechow P M, Skinner D J. Earnings management: 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 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J]. Accounting Horizons, 2000, 14(2): 235-250.

[8]Jap E, Anup S, Edward P S. Why do corporate managers misstate fnancial statements? The role of option compensation and other factor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5(3): 667-708.

[9]Jones K L, Gopal V K, Kevin D M. Do models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 detect actual cases of fraudulent and restated earning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25(2): 499-531.

[10]Ettredge M, Scholz S, Kevin R, et al.. How do restatements begin? 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preceding restated financial reports[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10, 37(3): 332-355.

[11]Graham J R ,Harvey C R, Rajgopal 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 40(1): 3-73.

[12]Kamran A, John 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earnings restatements by Australian firms[J]. Accounting and Finance, 2007, 47(1): 1-22.

[13]Kothari S P, Leone A J, Wasley C. Performance 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 2005, 39(1): 163-197.

第6篇

关键词:医疗不良事件;不良事件;质量管理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是指在临床实践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诊疗结果和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影响医疗工作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不良事件,患者安全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医疗护理质量监控和管理的核心目标,其已经在国际社会上引起高度重视,而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可以促进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是提升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研究表明,杜绝杜绝医疗护理不良事件,增进患者安全,关键是在捕获发生不良事件信息的同时,通过分析、总结经验,查找根本问题,并进行修正改进,使经验教训共享,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我院自2013年9月开始进行不良事件的监测,共15种类型,分别是跌倒/坠床、意外拔管、工作差错、手术差错、手术差错、饮食错误、用血错误、输血反应、输液反应、用药错误、药品不良反应、公共事件、可疑医疗器械、员工职业暴露伤、压疮、药物外渗。其中药品不良反应由药学部管辖/监测,其余的14项由质管办管辖/监测。现将近3个月不良事件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不良事件的基本情况

1.1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我院从2013年9月开始进行不良事件的监测,2013年11月~2014年1月共发生258例。11月份发生不良事件85例,12月份发生不良事件93例,2014年1月份发生不良事件80例,见表1、图1、图2。

1.2不良事件的分布情况 2013年11月~2014年1月发生的不良事件总共258例,其中最多的是用药错误/接近差错,共189例,占73.26%;其次为工作差错和意外拔管,分别是17例和15例,分别占6.59%和5.81%。手术差错、饮食错误、用血错误和药物外渗的发生为0例,见表2,图3、图4。

3改进方法

质量管理办要积极营造医疗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共享,鼓励各科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对各科发生的不良事件实行无记名非惩罚式处理,全院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将各科存在的问题或隐患及时上报质管办。质管办积极组织大家共同讨论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集思广益加以总结,针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不良事件总结出经验教训后,在全科医护人员中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从而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最终达到全院资源共享的目的。

3.1继续鼓励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发生不良事件后,及时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合作,将患者的损害降到最低,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质量与安全改进委员会讨论,将个别经验教训作为间接经验教训在全院引起重视。

3.2加强核心制度及医疗工作流程的培训和督查,通过多培训、多督查,提高大家的思想意识和执行力。用药错误/接近差错发生较多,主要集中在临床医生开具的医嘱错误身上,相关责任人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

3.3质量与安全改进委员会应根据发生的问题从源头上、从流程、制度的制定上给患者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优化操作流程,与信息部沟通提供合理的工作流程,与设备科沟通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器具、材料或耗材。

3.4加强各种告知制度的落实并签字确认。入院宣教制度、跌倒、压疮高危预警制度、走失高危预警制度、约束带使用告知制度、创伤性操作告知制度等,经常不断为重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指导,能及时有效的传达医院对家属、患者自己的重视和相关责任义务等内容,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3.5加强有管道患者的护理和防范措施落实,主动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或杜绝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World Alliance for Patient Safety. WHO Draft guidelines for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and learning systems[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2]谭琳玲,李亚洁,李洪亮.构建医院安全文化[J].护理研究,2006,20(4A):856-859.

[3]Kohn L T, Corrigan J M,Donaldson M S, et al.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 [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1.

[4]罗秀,蒲川.美国的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及借鉴意义[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6):26-28.

[5]An Organization with a Memory. Report of an Expert Group on Learning from Adverse Events in the NHS Chaired by Chief Medical Officer. Department of Health,2000.

[6]马彬,杨克虎,刘雅莉.英国医疗风险监管体系的循证评价及其对我国医疗风险管理的启示[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7):514-522.

[7]Health Care in Canada: The Canadian Institute for Health Information,2004.

[8]Tim Outer bridge. Building Systemic Models for Medical Error Reporting[J].Health Law Journal,2004,12:275-293.

第7篇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29-02

患者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其维权意识也显著提高,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作为承担医院各项理化检查的医技科室――检验科,直接为临床一线服务,其所提供的数据是临床分析和判断的基础,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应该说由于检验科的医疗差错或者工作缺陷直接导致医疗纠纷的为数不多,但是检验报告在医疗纠纷中常常起到促进作用。例如,一项关键性检查项目的报告时间错误,使患方对于整个病历资料不认可,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医院陷于被动状态。虽然是一些看似细微的问题却可以成为整个事件的关键。因而检验科工作也需要加强法律意识。

1检验科常见医疗法律问题分析

1.1 检验报告信息存在的问题

检验报告是病历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报告信息直接作为临床医师作出诊断、排除鉴别诊断和实施临床检查和治疗的依据,其作用不可小视。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由医疗机构对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医疗行为与患者的人身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病历资料作为举证的一种证据资料,必须具备客观、真实、准确性。但是由于检验报告的一些基本信息错误,可能导致病历的证明力大大下降,甚至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1.1.1 患者基本信息填写错误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疾病诊断等基本信息填写错误,例如:报告录入过程中将患者“张民”错写为“张敏”;年龄“37岁”录为“73岁”;将科室“骨科”录入为“眼科”。这些细微的问题,检验科的医务人员对此常常不以为然。但是这些错误会引发患者对检查资料真实性的质疑。不承认是其本人的,医方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证明只是报告的书写错误而不是实质性错误。尽管如此,有时候仍然难以证明,最终导致检验报告不能作为证据资料使用,进而影响到诊断和治疗确立的依据。

1.1.2 检验报告的时间错误由于机器故障,重新调制后没有调制正确的时间,检验报告的时间与实际时间有较大出入。检验结果的时间是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一种反应。报告时间错误不能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例如:患者于2006年8月24日20∶00出现心前区疼痛、憋气伴大汗,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急查心肌酶显著升高,于8月24日22∶00采取溶栓等治疗后患者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医疗行为没有明显过错,但由于心肌酶报告为8月23日20∶00,患方以医方在8月23日就发现心肌梗死而没有采取治疗措施,以延误抢救时机为由而引发纠纷。

1.2检验标本数据准确性的问题

检验技师应该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方法,否则可能出现错误的报告数据,误导临床医生作出合理的判断。检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有着特殊的要求,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标本采集后应该用手紧紧握持,保持和体温同样的环境,并且应立即送检。否则极易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容易误导临床医师,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正在进行葡萄糖或者含钾的液体点滴的患者在同侧输液侧采血检查血糖和血钾,检验数值可能造成很高。溶血标本多是由于抽血后没有取下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中。有经验的检验师可能在发现问题后立刻与临床沟通,了解采集和保存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并要求重新检测,以减少检验结果的不正确性。但患者可能因为对重复抽血不理解而产生纠纷。经验不足的检验师可能会把结果直接发送临床,而检验结果会误导临床医师甚至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

1.3 其他原因

包括:①检验报告的报告不科学;②急诊检查而检验科怠慢了,影响结果报告;③窗口服务的工作人员不能耐心地解答患者的询问,由于态度问题引发纠纷等。

2 检验科医疗纠纷的防范

2.1 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检验报告的证据意识

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局限在某个环节上的。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各个科室的工作其实都是临床工作的一个基础,这些辅助科室(如检验科、影像科)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医疗纠纷的举证是否得力。而恰恰是这些科室作为二线科室对于医疗纠纷的防范意识很淡漠。因而工作中流露出的一些缺陷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一线科室的工作。加强医疗纠纷的防范要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一个科室抓起。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应该多参加有关医疗纠纷和病历书写和管理的培训,用法律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具体工作。

检验报告在病历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是作出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客观依据。检验报告必须具备证据学的属性,即客观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能导致后续的诊断和治疗依据的丧失。所谓客观真实性,是指检验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检验的时间、送检的标本、标本的来源(即是谁的标本、病案号、所有科室)等。准确性是指所送检的标本符合检验要求,检验操作无误,数值准确无误。完整性是指检验报告应该完整,不能丢失或者缺失。一旦出现检验报告的基本信息错误,将可能导致检验报告的证明力大大下降,甚至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检验原始记录是检验质量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实验结果的记录,更是对检验过程的如实再现,是反映检验质量的直接证据。因此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和保管制度。随着我国法律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制观念不断加强,使原始记录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1]。

加强法律意识,强调标本仅对所检标本负责,避免因置换标本而使检验科的报告不正确[2]。

2.2 指导临床科室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正确方法

检验科要为临床提供正确的诊断报告,所以检验科的质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某些采用特殊方法检验的标本,其采集和保存方法十分重要,应该主动地、经常地指导临床工作者(除临床医护人员外,还包括护工等参与标本采集、保存以及送检人员),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有关知识手册,便于临床检索,通过这些工作力争临床能够提供良好的达标的送检标本,避免因标本质量不合格而重复采集标本,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3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在检验过程中,发现有特殊异常的标本,某项指标对患者而言处在一种相对危险的状态下,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的时候应该及时与临床沟通[3],以利于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检查、治疗、监护措施。例如:常规生化检查发现血钾高于正常高限,心肌酶显著增高,血常规发现白细胞明显减低。这些情况应该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与临床沟通,了解病情,而不能等待常规的结果发送。此外,在一些检验结果难以解释时,也应与临床沟通,了解是否存在影响结果的因素,标本采集和保管是否合乎要求,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因素,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

2.4 加强检验科质量控制,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可靠准确

检验科质量是关键,规范实验操作,用标准化的方法完成检验操作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根本。同时应该对各项检验的实验误差进行管理,是实现标本质控的重要保证。

2.5 完善检验报告的书写

完善检验报告的书写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形式上的,检验报告应该遵循《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切忌涂改、伪造检验报告。对于报告复核过程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不能涂抹,而应该将错误的用横线删除,但保留字迹清晰可辨,在旁边书写正确的内容。②内容上的完善。检验报告的描述应该力求科学、客观、严谨。例如,血涂片找疟原虫,报告应写:薄(厚)片法,发现(未发现)疟原虫,而不应写:疟原虫检查阴性。骨髓涂片中发现异常形态细胞或者可疑细胞时,应该描述细胞形态,报告诊断,而不要直接写诊断,没有描述[4]。

总之,检验科医疗纠纷的防范是个系统工程,标本采集运送处理分析质控结果审核报告报告返回临床的系列环节都应做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切实保证检验质量,强化质量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更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施根林,丁天鹏.检验科防范医疗纠纷的对策[J].武警医学,2003,14(12):753.

[2]罗爱容.加强检验人员法律意识 切实预防医疗纠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42.

[3]王惠萱.检验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与预防性管理[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3):81.

第8篇

Windows 2000/XP/2003,甚至Windows Vista系统中,一旦出现了蓝屏死机故障,面对屏幕上有如天书。一般的错误代码,往往令人一筹莫展。此时该怎么办?当务之急,当然是根据屏幕显示的蓝屏错误提示代码初步判断故障原因了。

翻翻微软的“百科全书”

微软知识库就像是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在这里几乎能找到所有与微软相关产品的信息,当然也包含了常见蓝屏错误提示的许多文章。例如发现错误代码为0x000000D1时,可登录/china/support/(微软知识库中文版),在右侧“查找支持”中输入这个错误代码,按回车键,即可搜索出许多篇相关文章,查阅之后可知,这一错误通常是由硬件设备驱动程序配置不当引起的。如果错误代码为0x000000EA,可查出它通常与显卡显示器设置不当有关,等等。

保护好故障的案发现场

微软知识库中也找不到答案怎么办?其实,Windows 2000/XP/2003/Vista系统均为我们提供了保存内存转储文件的功能协助检测蓝屏错误。内存转储文件如同故障发生时的案发现场。以XP为例,右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切换到“高级”选项卡,单击“启动和故障恢复”中的“设置”,在打开的窗口中将“写入调试信息”设置为“小内存转储(64KB)”、“核心内存转储”或“完全内存转储”(见图1)。设置后,再发生蓝屏死机时系统就会自动保存内存转储文件,通过它就可以判断故障原因了。

揭起蓝屏的面纱来

获得了内存转储文件后,怎么才能通过它分析故障原因呢?这时就该请微软官方提供的Debugging Tools隆重登场了,可通过如下地址下载:/whdc/devtools/debugging/installx86.mspx,快车代码为CF0801CMXTOl。下载安装后,启动Debugging Tools,在程序主菜单中选择“FileOpen Crash Dump”(文件打开内存转储文件),打开DMP内存转储文件,Debugging Tools将自动分析内存转储文件中的信息并从中找出可能的故障原因。

实战:原来是防火墙惹的祸

我有一台Windows XP计算机经常发生错误代码为0x0000007F的蓝屏故障,为了调查故障原因,我设置了保存“小内存转储文件(64KB)”。当计算机再次发生了0x000000YF蓝屏故障后,我重启计算机,并用Debugging Tools打开了保存于C:\Windows\Minidump文件夹中的DMP内存转储文件,Debugging Tools经过自动分析后弹出了一份分析报告,报告这个错误“Probably caused byTM_CFW SYS(可能是由TM_CFWSYS文件引起的)”,如图2所示。

原来,TM_CFW.SYS位于%SystemRoot%\system32\drivers文件夹中,以此文件名为关键字通过Google搜索,查出它是趋势的防火墙程序,用来将趋势防火墙以系统服务的形式随Windows一同加载。我想起这台计算机正是在修改了趋势防火墙的设置后才经常出现0x0000007F蓝屏错误的,因此推断可能是趋势防火墙设置不当引发的问题。为了证实这猜想,试着卸载了趋势防火墙,然后按照默认设置重新安装了一遍,果然问题得以解决。

第9篇

方法:统计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市中心血站快检ABO血型32955例,统计快检血型错误情况,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结果:本组共有74例ABO血型鉴定错误,错误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其中,笔误21.6%,误判血型44.6%,试剂因素8.1%,试管标识错误20.3%,受检者因素5.4%。

结论:人为因素是造成快检血型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强化血型鉴定操作管理,一旦发现可疑鉴定结果,应进行复检,仔细分析,排除错检可能性,确保血型鉴定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型鉴定 ABO血型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29-01

ABO血型鉴定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临床输血的安全性,血型鉴定错误极易引起严重输血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约有半数以上的输血死亡患者是因输入ABO血型不相溶制品而引发[1]。因此,准确的ABO血型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快速血型检验因时间紧迫、标本量较大,更容易出现错误。本文研究分析了快检血型错误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统计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市中心血站快检ABO血型32955例,其中74例发生血型鉴定错误。

1.2 标本来源。所有献血标本均由外采科负责采集,快检标本取献血员手指血,确认标本取献血员试管血。

1.3 试剂和方法。血型鉴定所用正定型单克隆抗-A、抗-B以及抗AB-试剂选自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反定型所用红细胞A、B以及O由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均在有效期内使用。快检血型只做正定型,采用玻片法。检查严格按照血型正反定型操作规程实施。

2 结果

本组74例血型错误标本中,血型误判是导致血型错误的主要原因,其次,笔误以及试管标识错误均是造成血型错误的重要原因。详见表1。

3 讨论

ABO血型鉴定是献血及输血必要前提,由于快速检验血型时间较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实现规范化检验,极易引起医疗差错。刘丽[2]等人研究发现,约有60.4%的血型鉴定错误是检测过程中的差错所致,其中又有半数以上是因检测者粗心及责任心不强所致。本研究资料显示,有86.5%的血型错误是因人为因素(笔误、误判及试管标识错误)所致。针对导致快检血型错误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3.1 血型误判。血型误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外采繁忙,试剂反应时间过短,弱凝集不容易被观察,从而导致鉴定结果错误;②手指血采集不畅出现假凝集;③外采人员均是护士,对血型判定不熟。因此要加强人员培训,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提高其穿刺技术,以免影响血型鉴定结果[3]。

3.2 笔误。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精力不集中,在填写血型结果时由于抄录错误造成血型鉴定报道结果错误。或者因人力资源不足,血型鉴定无复核人员,也可引起血型鉴定错误[1]。在血型鉴定抄录过程中,应由双人操作核对,以免因样本量较大时,因疏忽而引起报道结果差错。

3.3 检测试剂因素。临床研究发现,标准血清的亲和力以及血清效价变化,或检测试剂污染等,均可引起血型鉴定错误。本组有8.1%的血型错误是因试剂因素所致。因抗-A及抗-B的亲和力以及效价均将随着保存时间以及使用时间的延长、保存环境温度变化而降低。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正确储存抗血清,合理控制储存温度,在用完后应及时放回原处,避免因长时间在室内放置引起血清退化而产生阴性[3]。血清应用完一套后再使用另一套,同时,强化质量控制,以免血清受到污染。

3.4 试管标识错误。部分医护人员因缺乏责任心,未严格执行核查制度,造成标本采集错误或者对试管的标识错误,甚至在试验过程中未作编号。应强化对血型鉴定相关工作人员强化基础知识、操作技术以及职业道德培训,以免因试管标识原因造成误判。

3.5 受检者自身因素。本研究资料显示,有4例血型鉴定错误是因受检者自身因素所致。其中,有3例患者因具有冷凝集素导致血型误检,因血清中具有冷凝集素即便在30℃条件下仍能够与自身或者他人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这将严重影响血型鉴定结果[4]。因此,在血型鉴定过程中,应重视受检者的血清冷凝集素情况。

综上所述,快检血型错误多是由人为因素所致,应加强血型鉴定操作培训,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强化质控意识,从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以及操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进,确保血型鉴定准确。

参考文献

[1] 黄蓝生,陈蓉,林树波等.流动采血车ABO血型初定错误108例原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22):2795-2797

[2] 刘丽.血型初筛错误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5):748-749

第10篇

关键词 :语言实践 探索问题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 偏误分析

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现状

对外汉语专业要学习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需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及英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中外语言比较、中外文学比较、中外文化比较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应具有从事语言与文化等方面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基本能力。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的语言分析方法,具备基本的语言分析能力。而对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在整个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不间断地进行语言分析实践。

对外汉语专业从一年级起就开设各种语言类课程,但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追踪却发现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学生缺乏实践意识和实践技能。面对语言现象不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怎样理性地去分析,而是习惯于用“我认为”或“我觉得”之类感性的经验主义的表达方式对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表述,在表述时也习惯于直接套用某些相关的规律,不考虑可能出现的特例情况,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对判断标准缺乏选择,对意义的理解不全面,理性思维意识相对较差。

(二)学生在遇到具体的语言现象时,对语言知识掌握不熟练,无法进行偏误分析,出现随意杜撰语言现象和结论的情况,这种不严谨的态度对学生在专业层面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针对语言要素进行语言对比的能力薄弱,缺乏把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学汉语就是学汉语,学英语就是学英语。缺乏主动进行语言对比的意识和能力,严重影响到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对外汉语专业结合现代汉语学习进行语言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现代汉语课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必修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及修辞的基本知识,覆盖面大,涉及内容广,细致繁杂。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层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基本规则。

为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我们在授课的同时结合具体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次实践尝试。在语法部分的学习中,通过利用语料库语料,以留学生的语法使用偏误作为实践对象,通过对相关语料的筛选、分类、分析,最终给出留学生应该注意的具体意见,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时效性。

针对专业需求,我们选择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进行相关专业的语言实践。利用语料库进行相关分析,需要熟悉基本的选择标准,需要对所研究内容进行手动输入并选择所需的标注方式,这不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还需要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专门做了利用语料库进行趋向动词偏误分析的语言实践,对专业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索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

我们之所以选择趋向动词作为实践操作对象,主要是因为趋向动词在作为补语入句时除了词汇意义之外还要考虑语法意义,是表现形式较复杂的一类语法现象。

我们要求学生自行组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通过错词标注找出至少10个涉及到某个具体趋向动词使用的句子并进行分析,总结出现偏误的原因。

学生在接受任务时,教师对语料库的使用进行了示范,在确认学生可以自行操作之后要求学生15天内上交小组报告,共计上交5份小组报告。

通过对小组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主要有下面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选择错误

我们要求做趋向动词的分析,但有部分小组的选择对象不是趋向动词或者根本就无法在语料库中检索到。例如:

(1)说起来容易办的难……

(2)江涛猛的抬起头。

这两个句子经过教师验证,按照错词标注方法根本检索不到。

(3)他去到北京。

这个句子里的“去到”不属于复合趋向动词范围,只有“到……去”或“到……来”才属于,这说明学生对趋向动词的基本构成不熟悉。

再有,第四小组提供的10个例句中有的是复合趋向动词的混用,有的是简单趋向动词的混用,没有按照要求做某一类趋向动词的分析。

(二)不进行趋向动词对错的标注

在五份小组报告中,仅有1份报告做了对错标注,其余四份报告要么是不做标注,要么是标注了但不确定对错,学生不按要求对趋向动词进行对或错的标注,增加了教师检查的难度,这也说明学生对实践操作的要求没有领会。

(三)对研究对象考虑不全面

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只考虑语法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有些趋向动词的使用错误是语言迁移现象的体现。例如:

(4)在日本有个成语“集合三个人就文珠之智慧”,我想这可能是从中国传过来(到)日本的。

(本文所有引用例句中括号内为正确用法)

学生在分析偏误原因时认为这个句子的问题是“到”和“过来”的混用,这个句子是日本留学生写的,是学生对立足点的确定受到自身国籍影响导致的,只是一个理解性错误。

(四)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语法功能意义不熟悉

趋向动词一般都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出现偏误是其中某个意义还是多个意义出现问题?若是某个意义出现问题,会是什么角度出现问题?若是多个意义出现问题,那么是理解的问题、选择的问题还是搭配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对相应的趋向动词进行细致地了解。但从学生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到学生自己对趋向动词的理解是很肤浅的。例如:

(5)过了一个月,雨还没下下来(起来)。

(6)我就大声哭下来(起来)。

这两个句子都是“下来”和“起来”的混用,学生在分析其偏误原因时认为“下来”是状态意义,而“起来”是结果意义,实际上出现偏误是因为 “下来”和“起来”在状态意义上表现不同。“下来”是由动到静,“起来“是由静到动,是分析的角度不同导致的偏误。

(7)人们跟我一样慢慢改下来(过来)以后,这个世界是充满爱还有和平。

这里出现的偏误应该是“下来”和“过来”在结果意义上的混淆。“下来”表示的结果意义有分离,而“过来”表示的结果意义是转变到一种好的状态。学生在分析时却认为“下来”表示状态,“过来”表示动作,完全没有从“结果意义的不同”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8)随着科学的发展,农药也是不断地发展下来(下去)。

这里出现的偏误是“下来”和“下去”在状态意义上的混淆。“下去”表示状态的继续,“下来”表示状态由动态转入静态。学生的解释却是“下去”是从高处到低处。

(9)他们的想法是走出去(走出)树林(去)。

“出去”和“出”在趋向意义上是一致的。这里出现的偏误是“出去”和“出”的混用。“出去”的立足点在处所内部,但学生却认为“走出去”是不及物动词,“走出”是及物动词。

这几个例子都说明学生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偏误原因,说明学生对趋向动词的语法意义不熟悉。

(五)规律总结随心所欲

我们要求学生在逐个分析后做规律性总结,但从报告的总结内容来看,很多总结是随心所欲的,完全没有从偏误的实际出发。

如第四小组在规律总结时根据例句中“‘下来’有时表示结果意义有时表示状态意义”得出“趋向动词有不同的语义发展”的规律。实际上趋向动词本身的语法特征就是有多个语法意义,学生的因果推导正好是因果倒置。

对例(9),学生给出的规律是“由词性决定怎么搭配”,认为“走出去”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而“走出”是及物动词,可以跟宾语,认为动词跟趋向动词的搭配由趋向动词的词性决定,这个所谓的规律毫无理论依据,是对趋向动词语法意义的随意更改。

在教师对小组报告进行具体分析后,很多学生都承认自己的语法知识掌握完全不如自己想象得那么好。缺乏选择判断标准的能力,对语法意义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想当然的东西太多,感性的东西太多,理性思维的意识相对较差。

三、对外汉语专业结合现代汉语学习进行语言实践的启示

现代汉语是一门专业课,其内容涉及到现代汉语的多个方面,特别是语法部分,涉及的规则数量庞大且划分细致,学生在学习中要接触到大量的语言基本理论和判断方法、标准,而这些基本的理论、方法等单凭记忆无法转化成为具体的分析能力,因此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进行强化,进而提升学生结合理论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能力是可行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的偏误是大范围、大批量出现的,如果不能做分类处理,一个一个地进行分析是不可行的。通过语言实践,学生可以切实地认识到学好语法对实践的积极作用,进而确立必须把学到的语法理论与具体的语法现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意识。这种亲自操作后得到的感受远比老师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来的更清晰、准确。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学会了针对不同的语法现象如何选择判断标准,既完成了对课本上各种语法规则的再认识,又提升了分析、选择的能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极为显著的。

对外汉语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引入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是可以切实地提升学生结合理论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的实践能力的。这种课程设置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对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教改项目《对外汉语专业语言类课程引入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探索》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2JG-16706630]。)

参考文献:

[1]朱志平.汉语双音复合词属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国栓.趋向问题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第11篇

1.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会计差错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原因。

(1)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例如,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则属于此类错误。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例如,企业购入的五年期国债,意图长期持有,但在记账时记入了短期投资,导致账户分类上的错误,并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分类也有误,即少计提累计折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3)会计估计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时,多估计或少估计了预计使用年限,从而造成会计估计错误。

(4)在期本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末予调整。例如,企业应在本期核销的费用在期末时未予摊销。

(5)漏记已完成的交易或事项。例如,企业销售一批商品,商品已经发出,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均已满足,但企业在期末时未将已实现的销售收入入账。

(6)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例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但该企业按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

(7)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己实现的收入。例如,在采用委托代销销售方式下,应以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如企业在发出委托代销商品时即确认为收入,则为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

(8)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例如,工业企业发生的管理人员的工资一般作为收益性支出,而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一般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企业将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计入了当期损益,则属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差错。

(9)滥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例如,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为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采用不当方法,或确定不当比例。滥用此两项变更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进行会计处理。

(l0)其他原因导致的差错。例如,错记借贷方向、错记账户等。

2.会计差错的归纳与更正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尽管很多,但差错的更正即账务处理可以从3个标准来考虑。一是差错的发现时间,可以分为日后期间(年度资产负债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差错和当期(当年年度内日后期间之外的其他时间)发现的差错。二是差错的所属期间,可以分为属于当年的差错和属于以前年度的差错。三是重要性,可以分为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即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一般是指金额比较大的差错,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10%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标准一决定了应遵循及时性原则,发现了会计差错立即进行更正处理。标准二、三则决定了应更正哪一会计期间的相关科目。

依据上述3个标准,可以形成7种具体的会计差错,其更正方法有同有异。

(1)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应当立即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当年度的会计报表尚未编制,无论会计差错是否重大,均可直接调整当期有关出错科目。例如,2001年12月,发现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10000元,则发现时应做如下分录,并调整相关项目:

借:管理费用10,000

贷:累计折旧10,000

(2)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其更正方法也是直接调整当期相关项目。对于该类会计差错尽管与以前年度相关,但根据重要性原则,可直接调整发现当年的相关科目,而不必调整发现当年的期初数,所以处理方法同(l)。

(3)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涉及损益的,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过渡,调整发现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或上年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则调整发现年度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因为是以前年度的重大差错,涉及损益的与本期利润无关,不涉及损益的也只影响本期期初数,这样处理可及时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符合重要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同时也不妨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例如,A公司2001年9月发现2000年一项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未结转到管理用固定资产,金额为600万元,2000年应提折旧100万元,2001年应提折旧75万元(公司所得税率为33%,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5%提取法定公益金)。经分析,上述事项属重大会计差错,其中2001年末计提折旧75万元为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两年的差错要求作出调整,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6,000,000

贷:在建工程6,000,0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0,000

贷:累计折旧1,000,000

借: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33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30,00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7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70,000

借:盈余公积一法定盈余公积67,000

盈余公积一法定公益金33,500

贷:利润分配一本分配利润100,500

借:管理费用750,000

贷:累计折旧750,000

(4)日后期间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应当视同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因此更正方法同(1)。

(5)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重大或是非重大)。报告年度是指当年的上一年,由于上一年会计报表尚未报出,故称上一年为报告年度。由于该会计差错发生于报告年度,无论是重大差错还是非重大差错,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第12篇

[关键词] 系统; 护理差错;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45-01

护理差错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差错,对患者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但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1]。护理差错分为一般差错和严重差错,一般差错指未对患者造成影响,或对患者有轻度影响,但未造成不良后果;严重差错指护理人员的行为或技术过失,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2]。护理差错的发生给患者带来身体、心理、经济损害,而且医院也要为弥补不良事件支付额外成本。通过对2所三级甲等医院近5年护理差错分析,掌握产生护理差错的部分系统方面的原因,医学错误主要是由于我们所工作的系统缺陷,如程序设计错误以及工作任务分配、职业训练和工作环境方面的问题。要降低错误,必须从对系统选纠正着手[3],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

1 各级护理人员配置合理、确实保证床护比例 我国护士人数严重不足,卫生部曾调查全国210所医院,护士缺编医院占93.3%[4] 2所医院护士都不同程度缺编,聘用依靠合同制护士补充后仍达不到标准。核定床位1600张,但开放床位均约1800人。部分资深护士由临床一线转至门诊或其他相关科室转行脱离护理队伍。有多例护理差错发生在护理人员缺编严重、结构不尽合理的内外科病房,护士经常加班才能完成日常诊疗护理工作,难以保证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和应对多元化护理甚至发生护理差错。院领导应该认识到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意义,增加一定的护士编制以留住优秀护理人才,配备充足的合同制护士,同工同酬稳定护理队伍。

2 建立和完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增进患者安全,关键是有能力捕获发生不良、事件、护理差错的信息,学会搜集、分析并利用情报信息,提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能力,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国外研究显示:以自愿为基础的患者安全报告系统,作为强制报告系统的补充,是促进医疗安全的有效信息系统之一。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有了明显增加,从2004年的45例上升到2008年的355例[5]。完善不良事件无惩罚、秘密性上报系统,从发生问题后的严厉指责到分析原因,制定防止失误再次发生的措施转变,接受差错,失误是学习改进的良好机会,形成一种非惩罚性的报告制度,通过改进不足而不是谴责个人来确保患者的安全。

3 提高护士准入门槛,加大护士更新教育培训经费投入 风险与高科技并存,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疑难重症病人的诊断治疗、器官移植和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诊疗及管理水平,改善了疾病的诊治效果,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对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6]。而且仅少数人掌握这些新技术,缺乏普及性,因知识落伍经验不足设备故障,而带来的风险亦随之增加。我国护理人员教育起点较低,层次有中专、大专门及本科等,科研知识获取少,提高护士学历教育水平,加大知识更新、外出培训费用投入,使护士水平能力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不是盲目地、机械地执行医嘱,等医生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实施主动护理,与医生共同协手救治患者。

4 重视患者参与的多元安全文化宣教 医院里每一项制度、规则、流程都不是随便制定出来的,那是无数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甚至是生命换来的。因此,护士应该有严谨的自律性,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执行,不能有松懈或偏差。调查中发现,2所医院对这些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方式还仅停留在考试背诵,没有形成患者参与的安全文化氛围。患者知情权已渗透在医疗护理的各个方面,这有助于对护理工作的监督,发现及避免护理差错。

总之,管理者要建立一个安全公正的文化环境,提高员工安全责任,鼓励积极上报不良事件,及时发现潜在的缺陷并制定改善措施,前瞻性的预防护理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姜小鹰.护理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3.

[2] 刘义兰,张亮,王桂兰.对我国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27.

[3] Leap LL. A system analysis approach to medical error [J].Eval clin Pract,1997,(3)3:213-222.

[4] 王硕,王薇薇.困扰与对策――聚集护理管理座谈会[J].中国护理管理,2003,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