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产部经理年终总结

生产部经理年终总结

时间:2022-05-25 12:33:59

生产部经理年终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两大部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01-06

同志指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发展,须臾都没有离开这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是成功地运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方式及其理论经验的过程,而世界观体系和社会制度的本质,却一直寓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发展过程,就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把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数据运用到马克思两大部类的公式中会发现,两大部类公式计算得出的结论,一是证明中国初步实现了马克思构想的社会财产占有方式,二是证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了社会制度作保证。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再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指导理论。

把中国经济的GDP及其结构数据,代入两大部类公式中,看一看中国经济究竟发展得如何。

一、重述两大部类公式内容

1.社会产品总价值W

社会产品总价值W,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不变资本C,一部分是可变资本V,一部分是剩余价值M。

公式为 W=C+V+M

其中:W=ⅠW+ⅡW,C=ⅠC+ⅡC,V=ⅠV+ⅡV,M=ⅠM+ⅡM

(ⅠW、ⅡW为Ⅰ、Ⅱ部类的产品总价值,ⅠC、ⅡC为Ⅰ、Ⅱ部类的不变资本,ⅠV、ⅡV为Ⅰ、Ⅱ部类的可变资本,ⅠM、ⅡM为Ⅰ、Ⅱ部类的剩余价值)

2.两大部类公式

Ⅰ部类:ⅠW=ⅠC+ⅠV+ⅠM

Ⅱ部类:ⅡW=ⅡC+ⅡV+ⅡM

3.实现简单再生产的条件

ⅠV+ⅠM=ⅡC

4.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ⅠV+ⅠM>ⅡC

二、两大部类公式与国家统计数据对接中的说明

(一)两大部类的拆分与“产品价值由谁购买,用于哪种消费为分界”

资本论中已经说明,“不管是货币资本的循环,还是生产资本的循环,只有通过总产品价值由谁购买,用于哪种消费,才能认识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揭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规律。”马克思两大部类公式不是再生产过程的计算和预测,而是一个再生产完整过程结果的描述。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前苏联到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按农、轻、重和一、二、三产业,在生产中通过两大部类的分类拆分方式,界定出生产和消费两大部类产业分类,计算和预测指导着经济发展,完全背离了两大部类公式“产品价值由谁购买,用于那种消费”的产品分类原则,硬套成了产业分类方式。这就是主观臆断替代了马克思主义,导致经济停滞和阵营崩溃的发展结果。

只有高度智慧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轨迹再现了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沿着或又回归到马克思主义,这也许就是社会主义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马克思两大部类公式是描述一个再生产完整过程结果的公式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依据的经济原理源于马克思主义,同时与世界SNA国民账户体系接轨,就有了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数据的分类基础。因此,应用在两大部类公式中,很容易找到一致性。

本文对两大部类公式的应用,是选取了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和其结构数据,是社会经济运行最终的结果数据,完全与两大部类公式要求“产品价值由谁购买,用于哪种消费为分界”两者是一致的。对于没有参与再生产过程的货币和产品,不在两大部类公式的计算中。因此,按两大部类的分类要求,拆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和其结构数据,两者实现了吻合对接。

三、按两大部类数据的分类方式,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对接

A.社会总产品价值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对接,两者是吻合的,支出法GDP包含了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的总支出。

B.Ⅱ部类产品价值与GDP中的最终消费对接,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Ⅱ部类产品价值,完全与生活消费类吻合对接。

C.ⅠM等于生产的Ⅰ部类中,用于生产新增投入的Ⅰ生产M和用于生活消费的Ⅰ消费M,两者之和。有否Ⅰ生产M的投入,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分界线。

ⅠM=Ⅰ消费M+Ⅰ生产M

(1)当Ⅰ生产M的投入为0,ⅠV+ⅠM =ⅡC,就是简单再生产过程。

(2)当Ⅰ生产M >0,ⅠV+(Ⅰ生产M+Ⅰ消费M) >ⅡC,就是扩大再生产过程。

D.ⅠC为上年转入投资,Ⅰ生产M为本年新增投入 =本年ⅠC-上年ⅠC

E.在GDP和其结构数据中,最终消费是由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构成,等同于两大部类公式中的V和M消费。对于没有进入消费的V和M,在GDP结构数据中和两大部类公式中都没有纳入计算,两者结构数据分类是吻合的。对于居民消费支出,来源有V和M的部分交叉,没有进行详细的区分,未到期贷款暂忽略。

四、推导和计算过程

把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代入两大部类公式,推导和计算过程如下。

(一)确定基本数据

W = GDP,ⅡW=最终消费支出,ⅠW=GDP-ⅡW

(二)求得中间参数

Ⅰ部类的占比=ⅠW/W,

Ⅱ部类的占比=ⅡW/W。

(三)计算ⅡV、ⅡM

从最终消费支出的结构数据中,按Ⅱ部类的占比,求得:

①ⅡV=居民消费支出*Ⅱ部类占比。

②ⅡM=居民(自有住房)和政府消费支出*Ⅱ部类占比。

(四)计算ⅡC

ⅡC=最终消费支出-ⅡV-ⅡM

(五)计算ⅠV和ⅠM

(1)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固定条件

ⅠV+ⅠM = ⅡC,求得简单再生产条件的ⅠV和ⅠM

ⅠV = 居民消费支出*Ⅰ部类占比

ⅠM(Ⅰ消费M) = 居民(自有住房)和政府消费支出*Ⅰ部类占比。

(2)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

ⅠV+ⅠM >ⅡC,ⅠV和简单再生产一样,而ⅠM 发生变化,求得新增投入Ⅰ生产M

Ⅰ生产M = 本年(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上年(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本年ⅠC-上年ⅠC

(六)求得ⅠC为上年转入投资

ⅠC = 上年转入投资=本年投资-Ⅰ生产M

五、代入结果的分析

将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和其结构数据代入两大部类公式,就可以得出国家经济的运行数据表1和表2。

从表2的结果,分析如下:

1.中国经济11年平均最终消费率52.7%和居民消费率42.5%,无法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

2.Ⅰ部类生产过剩,Ⅱ部类消费严重不足。

3.计算的结果与中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完全脱节。

4.造成国内外对中国经济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用两大部类公式的分类原则拆分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和其结构数据时,看到统计数据分类错位和失真,已经影响了经济运转的状态。

六、国家统计数据分类错位和失真在“自有住房”

1.中国居民自有住房率为90%是客观存在,而在居民消费数据中,只能找到每人全年现金住房消费支出为451.25元(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358页,下同),完全扭曲了中国居民自有住房的实际消费状况。

2.贷款住房分类在生产领域投资,在消费领域支出的虚拟租金,是合理的。而自有住房居民花的是真金白银,一次性付款的消费性固定资产投资,11年中平均每年有5.2万亿元的消费,如果停留在生产领域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的话,社会经济将停滞无法运转。

3.中国购买自有住房主要的资金来源,特别是城市动迁、改造和增值的自有住房,既不是贷款,也不是居民的劳动收入,而是社会制度无偿配置给全体人民。自有住房占用的土地,作为原始资本,有了级差地租的收益,有了自有住房的重置资金,有了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是社会产品平均利润或剩余价值的返还和再分配,是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

4.中国统计年鉴把自有住房分类在生产领域统计核算,在代入两大部类公式中发现,自有住房是按成本造价计算的,使支出法GDP统计数据本身就少核算了一块,连带使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也都偏低。

把自有住房分类在生产领域统计核算其进入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以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2011年的数据为例,全社会房屋施工、竣工面积和价值中,住宅竣工面积和价值为19.7亿平方米,竣工价值2.65万亿元(168页),是自有住房的造价,而不是居民购买自有住房的商品房价值,如果按实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4 993元/平方米(213页),推算19.7亿平方米×4 993元/平方米,等于商品房价值9.8万亿元,后者比前者高3.7倍,扣除造价后,和商品房价格的差额,在消费领域少统计核算GDP为7.15万亿元。

七、把自有住房分类在Ⅱ部类中,得出中国经济良性运转的结论

把自有住房从资本形成总额调整到最终消费中,按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全社会房屋施工、竣工面积和价值(168页,见表3)新增自有住房竣工价值(造价),加入最终消费中,用两大部类公式计算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如下。

把自有住房从生产领域,调整到消费领域,理顺后的数据代入两大部类公式中,看到中国经济运行质量很高,未来的发展会很顺畅,完全纠正了对中国经济质疑的说法。

(一)中国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处于良好状态

以统计年鉴中自有住房竣工价值(造价),按两大部类公式分类调整后,计算的最终消费率与国家统计核算相比,由11年平均52.7%提高到58.1%,如果再用居民实际购买商品房价值计算,最终消费率可以提高到63.7%。这样,就与各国统计数据具有对比性,中国经济中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始终处在良性的循环中。

(二)自有住房消费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从代入两大部类公式结果分析,排除自有住房造价和商品房价格差额计算GDP的因素外,把自有住房统计核算在生产领域或消费领域,对于GDP数据不产生影响,但是对于最终消费产生明显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自有住房如果不产生消费,就会产生生产领域过剩,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转。中国经济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实际自有住房消费一直正常运转,而仅仅是统计核算出现了差错。证明中国经济良好运行状态,有可靠的自有住房消费作为火车头,拉动着各行各业的制造业发展。

(三)自有住房是重要的社会制度基础和财产占有方式

把自有住房分类在Ⅱ部类中,代入两大部类公式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基本制度、财产占有方式,保证了中国经济良性的高速运转、人民生活幸福、未来经济发展顺畅。

1.构建了两大部类公式所要求的社会财产的占有方式,人民有劳动收入的同时,又有了财产性收入,实现了马克思设想的社会制度基础。

2.把自有住房统计核算在消费领域,代入两大部类公式中,找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源。

(1)中国经济长期始终保持ⅠV+ⅠM >ⅡC的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过程中,11年平均ⅠV+ⅠM 大于ⅡC的比例,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33.2%和自有住房分类数据调整后为25%。11年平均可变资本的剩余价值率,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51.9%和自有住房分类数据调整后为50.6%。这些数据都充分证明,改革开放以来,自有住房的消费在经济总量中占有主导地位,中国经济始终沿着正确的发展规律在运转。

(2)中国的真实消费率一直在合理的水平上增长,是自有住房消费为龙头,拉动中国经济在增长。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只是虚拟的统计数据,把真实的消费张冠李戴到没有真实投资人的投资上,是充裕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在正常的运转,用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验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

八、两大部类经济理论再现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

党的十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准确地把握了发展方向,开始转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上,完全可以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有了切合实际的投资方向和保障。当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走完一个阶段性进程后,中国经济还会可持续发展吗?

当我们运用以消费为主导,追求生产和消费平衡的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就可以揭示,中国经济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其根源在于有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需求做保障。居民消费除了日常衣、食、住、行外,又有了一个中国特色的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需求。自有住房的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部分,而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方式。中国自有住房经济现象:一是人类自然本能的对居住的需求,所以自有住房就会不断地要求更新换代,是一个循环更新的消费需求;二是每个人都有通过自有住房占用的土地攫取级差地租的资金来源。随着经济增长,级差地租不断增长,资金来源也随住房更新换代的要求不断增值。两者合起来转化成既有消费需求,又有重置资金来源的市场消费,就会产生不断更新、不断增值的循环消费需求,成为循环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从具体数据计算是否可以循环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呢?

做一个静态计算,先设定以下参数:(1)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10年完成;(2)每年完成10%;(3)城镇化后商品房价设定为现在城市房价4 993元/平方米;(4)城镇住房改造完成后,城市和城镇今后每年改造、动迁和增值变动量为5%。按以上设定参数推算,自有住房每年为居民消费贡献价值是多少?

首先,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十年中,每年居民消费支出净增加值:

改造、动迁和增值费为:11.9万亿元 [238亿平方米×4 993元/平方米×10%]

在10年城镇化期间,在原消费基础之上,每年净增居民消费支出为11.9万亿元。

其次,10年后,完成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农民住房财富价值增加到119万亿元[238亿平方米×4 993元/平方米],加上现有城市居民住房财富价值113万亿元,全国人民自有住房财富总价值232万亿元。每年城市和城镇自有住房消费支出为:

改造、动迁和增值边际变动增加值为11.6万亿元[232万亿元×5%];

第2篇

[关键字]投入产出表;诱发结构;最终需求

[中图分类号] F269.24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伴随我国GDP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也日趋严重。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制定适当且有效的经济政策,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准确把握最终需求与国民经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对最终需求与总产出的诱发依存关系的研究,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两种。静态研究即基于某一年的投入产出表,直接计算最终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总产出的诱发系数,以及各个产业总产出对各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王岳平、葛岳静,2007);动态研究即基于若干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各年的诱发系数和依存度,进行对比分析(吴畏,2008)。动态研究能更好地反映出随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经济变化,并制定相应策略。另外目前国内学者较多以国家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而对于地方或者城市经济体的研究则寥寥无几。对于上海市这样的区域经济中心的研究,目前相关文献较少,并且大多采用静态研究方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强和张中信根据上海市2005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实证研究了上海关联效应和最终需求特征。

本文采用动态研究方法,根据2002年和2007年上海市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从消费、投资、调出、出口四个角度分析其诱发结构和依存度,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揭示上海市产业特征以及产业发展趋势。

一、计算模型及数据

各项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是指满足一定量的最终需求时通过直接与间接消耗而对某部门所需的总产出额,生产诱发系数是生产诱发额和与之相对应的最终需求总额之比,表示单位最终需求的变动所诱发的某产业总产出的变动。根据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有如下平衡关系式:

(1)

(1)式中,为各产业总产出列向量,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各产业国内最终需求列向量, 为各产业出口需求列向量,为各产业进口需求列向量,为各产业调出需求列向量,为各产业调入需求列向量,其中调入、调出指的是国内贸易。

本研究采用的各部门数据来自2002年和2007年上海市最新42部门投入产出表。

二、上海市产业结构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诱发结构

将(6)式中四项分别除以各自的需求总额,则得到消费、投资、出口、调出的诱发系数。根据上海市2002年和2007年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可以分别计算出42部门的各项诱发系数。

1.消费的生产诱发系数。42部门中,2002年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消费生产诱发系数最高(0.1094),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1059);2007年消费的诱发系数最高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1139),其次为房地产业(0.0918)。两年中,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消费诱发系数显著高于投资、调出、出口的诱发系数,这反映出消费对于上海市这些行业的影响。动态来看,较之2002年,2007年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燃气生产及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产业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2.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2002年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最高的是建筑业(0.4086),比排第二位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0.1327)高出近3倍。房地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0.1175,位列第三。这些行业受投资的影响很大,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来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或抑制投资过热应该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2007年,建筑业的这一指数降到0.1828,房地产业也出现大幅度下滑,说明这些行业的投资过热得到了有效控制。

动态来看,除极个别行业,如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呈现增长之外,大部分行业的投资诱发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投资对于上海最终需求的影响逐渐下降。

3.调出与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由于调出是针对国内贸易,而出口是针对国际贸易,因此将它们放在一起分析。

总的来看,上海市的部分产业调出诱发系数高于消费、投资、出口中的一个或多个,这说明了作为中国的区域经济中心,上海市与其他地区间贸易成为拉动上海市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动态来看,2007年部分行业的调出诱发系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以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较为显著。同时,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出口方面,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一些非金属和金属制品业以及通用专用设备和精密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以及大部分服务业均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另外,与2002年相比,2007年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的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诱发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相关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下降。

从加总合计的结果来看,两年的消费和调出的诱发系数基本持平,而投资和出口的诱发系数在2007年均出现巨大幅度的下滑,分别由1.2839和1.6334降为0.46和0.4666。

(二)依存结构

总产出对某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指该项最终需求对某产业的生产诱发额与该产业总产出的比。通过这一统计指标可知,某一产业的增加值有多少是通过满足消费需求来实现,又有多少是通过投资、调出、出口来实现的。这一定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果想刺激某一产业的增长,是依赖消费、投资、调出还是出口需求的刺激哪种方式更为有效。

将(6)式中四项分别除以各自产业的总产出,即得到各产业最终需求的依存度。

1.对消费的依存度。农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事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产业高度依赖于消费(依存度大于0.5),而这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更是百分之百依赖于消费。相对的,纺织业、大部分制造业、建筑业等都不依赖于消费,而服务业正好相反,主要依赖于消费。动态来看,2007年,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对消费的依赖程度都大幅度下降,而农业对消费的依存度则进一步提高。

2.对投资的依存度。2002年,对投资依存度大于0.5的产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房地产业 ,其中建筑业更是几乎完全依赖于投资,依存度为0.85。其他产业对投资依存度均不高,大于0.3的只有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007年,大部分产业对投资的依存度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例外的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基本和2002年持平,进一步说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仍然以政府或民间投资为主,而抑制其过热发展的方法中以控制投资最为有效。

3.对调出和出口的依存度。2002年对调出的依存度大于0.5的产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废品废料,而2007年上述行业对调出的依存度依然维持在0.5以上。除此之外,还有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研压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这里涨幅较大的有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其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在2007年更是全部依赖于调出。2002年对出口高度依赖的行业有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到2007年则出现相对较大幅度下降,相对来看,它们对调出的依存度则大幅度上升,即在2007年上海市的这类行业区域间贸易量大幅增加。此外,区别于前二项需求,2007年各产业对调出和出口的依存度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反映出了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均对上海市经济产生了稳定而积极的影响。

从42部门的平均值来看,上海市2002年和2007年总产出对消费和出口的依存度基本一致,对投资的依存度由2002年的0.142降到2007年的0.097;对调出的依存度由0.288上升到0.338。

三、结论

1.2002—2007年,上海市整体产业结构并没发生较大改变。大部分产业或部门仍然依赖调出和出口,消费和投资的作用相对较小。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特别有一些是高科技制造业,随着经济和技术进一步发展,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而上海市的优势产业纺织业主要依赖于出口,对于这些行业,政府可以从关税上给予优惠,鼓励其扩大出口规模。

2.农业的消费诱发系数两年相比稳中有升,并在所有行业中排名靠前,同时,这一数据远远大于其对投资等的诱发系数。其对消费的依存度也进一步提升,说明上海市的农业发展仍然主要依靠本地的消费,这和全国的情况基本一致。

3.2002年和2007年上海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都是主要依赖于投资。特别是关系到人们基本生活的房地产行业,政府更应该限制投资来控制它的发展。

4.对于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轻工业以及制造业,应该进一步扩大其出口规模。而在增加出口的同时,也要发挥上海市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贸易中的优势,增加国内贸易量,在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对本市的产业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起运,陈璋,苏汝劼. 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美)沃西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3]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

[5]毛剑锋.我国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纵横,2005(6).

第3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生产力多元结构;结构演变;总供给结构;总需求结构;投入产出表;结构性分析;引进式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20)04-0107-10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

〔作者简介〕周晓波,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璋,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一、引言

得益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技术引进”,我国充分利用自身“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40年间的GDP总量增长达30多倍(1978-2017年),实际GDP年均增速9.5%,为同期发达国家增速的3倍左右,迅速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超越,其经济成果举世瞩目(林毅夫等,2005;刘小鲁,2011)。①但是也因为“技术引进”模式,使得我国生产力增长和结构演变始终受到国际产业转移和引进技术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影响,生产力增长和结构演变呈现出一种非“自然”的“强制进化”过程,生产力的各个构成主体间具有多时代生产力共存的多元结构状态,被抽象表述为“生产力非均衡结构”或“生产力多元结构”(陈璋,1990)。②

所谓“生产力一元结构”显然是一个与“生产力多元结构”相对应的概念,所描述的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生产力结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产力差异仅表现为同时代生产力在各个构成主体间的分布,所反映的生产力结构演变和宏观经济问题具有历时性和单一性。西方经济学中的总量分析框架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而“生产力多元结构”所描述的多时代生产力共存现象,也决定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的生产力结构演变和宏观经济问题具有共时性和复杂性,且与“生产力一元结构”具有本质的不同。“生产力多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特征形成的客观基础和最基本原因,其存在破坏了西方经济学总量分析框架的一系列假设条件,使总量框架在分析我国宏观经济问题尤其是结构性问题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并且分析结论常与现实相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结构性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演变的基本逻辑

“生产力一元结构”和陈璋早年提出的“生产力多元结构”分别对应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从长期看,两种结构下的宏观经济特征具有重大的差异。“生产力一元结构”下的宏观经济主要特征:(1)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方式主要是原发式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创新研究发明等)始终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2)生产力结构(区域、部门、行业等)相对平衡地演变(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水平);(3)宏观经济问题通常表现为总量问题,或为供给侧的总供给问题,或为需求侧的总需求问题,其复杂性相对简单。总之,“生产力一元结构”下的宏观经济特征及其问题的产生主要由原发式技术进步方式决定,同时在“生产力一元结构”下市场机制调节均衡的有效性也更为明显。“生产力多元结构”下的宏观经济主要特征:(1)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方式主要是引进式技术进步,各种引进技术方式(购买设备、专利、合股、独资投资等)是其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动力,投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生产力结构(区域、部门、行业等)长期处于一种不平衡演变状态(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水平);(3)宏观经济问题通常表现为结构性问题,即一方面表现为供给侧问题,另一方面也表现为需求侧问题,两侧问题交织在一起,其复杂性非常突出。总之,“生产力多元结构”下的宏观经济特征及问题的产生主要由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决定,同时在“生产力多元结构”下不仅市场机制调节均衡的有效性受到限制,而且加速了市场的非均衡演变。

所以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的差异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经济理论与分析路径。总量分析适合“生产力一元结构”的宏观经济问题,即将宏观经济问题归结为供给侧或者需求侧的问题,注重的是整体经济中某一侧问题的总量分析,其复杂性相对简单。而结构分析关注的是宏观经济的整体结构,即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的问题,所以表现形式也更为复杂,必須同时分析供给侧结构和需求侧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既包括整体也包括局部。

“生产力多元结构”的形成根源于我国实行的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研究经济结构演变不能不谈技术进步。从要素偏向角度,技术进步可以分为资本体现式和非体现式:非体现式技术进步也称为外生技术进步,是一种中性技术进步,能够同比例提高所有要素的生产率,原发式技术进步便属于这种方式;而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则是非中性的技术进步,是一种融合于物质资本投资过程中,通过使用新设备、新软件等方式实现的技术进步,引进技术属于典型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这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Howitt等,1998;Felipe,1999;Gordon,2000;王林辉等,2012)。③我们认为,从结构意义上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问题实际上是在这种技术进步方式下积累的结构性问题。

1.引进技术阶段总供给的结构演变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一般观点,从长期看,总供给结构决定总需求结构,所以探讨我国数十年来的宏观经济结构演变应从总供给结构演变开始,这也意味着整个宏观经济结构演变是从大规模引进式技术进步(国际产业转移)开始的。

引进式技术进步必然直接影响部门间的供给结构,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实质即国际产业转移。在顺序上,一般呈现为优先转移发达国家的落后产能,所谓“落后”是对发达国家而言的,对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而言则是“先进”产能,这一阶段通过购买设备、专利、合股、独资投资等具体形式完成相关产业(链)的技术引进,相关部门的生产力水平由此快速提高,部门收入也以快于其他部门的速度迅速增长,所增长的收入再被投入新一轮技术引进中。如此循环持续直到该部门的引进技术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引进速度越快,经济增长越快,但由于产业的增长不是“自然”的,导致引进技术部门和非引进技术部门间的发展不平衡(包括收入、规模等)。长期的引进式技术进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向适应外部需求结构的方向发展,这是在外部需求下降时产能过剩伴随结构性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从收入结构看,引进式技术进步会导致部门内以及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的收入取决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引进技术过程中,资本积累伴随着技术进步,新增机器、设备和软件等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相对于非引进技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提高较慢;同时改革开放早期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也压制了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引进技术部门内部资本报酬比例不断提高,使部门内的收入差距扩大;另一方面,引进技术部门和非引进技术部门间技术水平差距的扩大也导致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从而使整体的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Bartel等,1997;张莉等,2012;陈宇峰等,2013;Paz,2014;周云波,2017)。④

2.引进技术阶段总需求的结构演变

传统经济理论中常有“三辆马车”的说法,即经济增长是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共同拉动的。但在引进技术模式下,实际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和净出口。国际产业转移的本质是发达国家需求和生产的分离,需求仍然保留在发达国家内部,生产环节则逐步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体,其出口必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转移发生的初期,接受转移的发展中国家普遍生产能力低下,为满足大量出口订单,需要扩大投资(资本形成),增强国内的生产能力,这带动国内市场也形成新的需求,导致最终需求比重中的投资和净出口比重上升,而这种上升会随着技术引进步伐的变化在不同部门的最终需求结构中产生相应的变化。

由于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的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同时具有供给和需求的二重性,西方经济学中的总供给、总需求概念实际上并不完全适用后发国家。其中,投资的需求属性是指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含义相同;而投资的供给属性指能够通过投资实现引进式技术进步。在引进技术条件下,投资是技术的物质投射,先进技术融合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过程中,通过先进设备、先进软件的使用即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陈璋等,2016;周晓波等,2019)。⑤我国过去数十年需求侧管理的实质是寻求供给侧的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高(引进技术),这种情形下形成的供给结构具有适应外部需求结构的特点。正是因为投资的二重性,供给侧问题和需求侧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复杂性的重要体现。

3.投资的“二重性”是引进技术阶段宏观经济结构演变的核心

在引进技术条件下,投资的二重性是联系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的枢纽,理解了我国宏观经济投资概念的新含义,才能形成解释引进技术时期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演变的基本逻辑。在西方经济学中,投资是总需求的部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从需求侧的投资开始的。而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投资不仅是需求侧问题更是供给侧问题。因为引进式技术进步,导致投资的高速增长不仅对总需求产生影响,更对总供给产生了影响。投资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即意味着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实际上是供给侧的核心部分,我国技术水平的快速进步恰恰是投资高速增长引起的。因此与经典理论不同的是,我国的投资同时影响了需求和供给,使总需求和总供给问题总是纠缠在一起,这种特殊性也是形成宏观经济结构性特征的基本原因(結构性概念的核心是整体性)。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侧和供给侧概念及其理论难以解释我国的宏观经济结构性问题。

从基本理论的维度,投资的供给属性包含国家发展战略和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双重含义。改革开放战略的确立和改革带来的思想解放为引进式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利的可大规模投资的环境,而投资与引进技术结合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正是国家发展战略和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大规模投资的持续高增长,进而形成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安排下,我国形成了以东南部沿海地区为重心的改革开放先行区,通过大规模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引入技术和固定资本,在形成大规模需求的同时,跨越式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技术(引进式技术进步,尤其是工业化产品技术),产品供给能力迅速提高,并通过出口及国内市场得以消化。这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原因,也是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但这种模式并非无代价。引进式技术进步在各部门、地区、行业间的不均匀分布导致了不同部门、地区、行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收入差距扩大影响需求结构,导致消费不足,经济增长不得不依赖投资和出口(以及引进技术),而这又反作用于供给结构。

4.后引进技术阶段的宏观经济结构演变

总供给结构和总需求结构之间这种相互影响持续循环直至技术水平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引进技术开始遇到“阻力”为止。一些学者测算,这一时间点我国大约出现在2007年前后(方福前等,2016;周晓波等,2018)。⑥此时GDP增速下滑,经济结构演变迎来拐点,本文将这一时点以后称为“后引进技术阶段”。在后引进技术阶段,我国已经完成了发达国家除核心技术以外的大部分生产技术的引进,发达国家为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必然不会再轻易出售核心前沿技术,大规模引进技术变得不可持续,引进式技术进步的速度开始下降。

引进技术速度减慢的背后是投资二重性的减弱,即投资供给属性减弱。供给侧,直接导致资本边际产品价值迅速下降,资本报酬占比进而开始下降,全社会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扭转。同时,引进技术部门的技术进步速度下降导致不同部门间的GDP增速差距相对减缓,总体上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得到改善。但由于这种改善主要通过资本报酬率的降低实现,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社会总收入(收入法GDP)增速下降。需求侧,引进技术速度减慢的另一面是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减慢,导致出口和投资增速下降,但得益于收入分配结构的持续改善,最终消费的增速相对更快,出口和投资占比不断下降,最终消费占比不断上升。虽然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导致最终消费的相对增速上升,仍不足以抵消投资和净出口增速的下降,以及投资供给属性减弱带来的由绝对收入增速下降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总支出(支出法GDP)的增速也会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时期通过引进技术构造的供给结构是在满足外部需求下形成的,一旦外部需求不足,出现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特殊现象便在所难免。

二、总供给结构与总需求结构的基本分析工具

表1是一张一般形式的投入产出表,我们利用这张表说明投入产出表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构性,在此基础上,将其改造为总供给结构与总需求结构的基本分析工具。

根据上述计算过程便可编制一张新表,这种基于原始投入产出编制的表被称为投入产出二阶段表(刘起运,2004)⑧,我们将这一二阶段表命名为“总需求-总供给结构表”,下文简称“结构表”。

将上述结果写成表格形式便得到总需求-总供给的二阶段结构表,以下简称为“二阶段结构表”。

与一般投入产出表的区别在于,表2和表3均以增加值形式表示经济联系,并直接建立了总需求结构和总供给结构之间的关系,将生产技术结构隐含其中。其中,表2侧重于反映多部门间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的关系,表3侧重于反映各部门内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的关系。这两张表是对投入产出表的拓展,其意义在于为研究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的平衡关系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工具。

三、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演变的事实梳理

前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之间的相互演变关系,并给出了几条基本结论,下面先对有关结论进行验证,继而运用本文的结构性分析框架进一步展开研究。

1.数据说明

本文编制“结构表”和“二阶段结构表”采用的数据来源于WIOD最新公布的数据(2000-2014年),在对投入产出表的相关部门进行合并基础上,运用前文所述的编表方法并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分别编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六部门的“结构表”与“二阶段结构表”。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分类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按此标准,房地产业不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与一般的国际分类不同;其他第二产业具体指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如无特殊说明,在后续的实证分析中,所有部门结构分析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本文所编制的六部门“结构表”与“二阶段结构表”并经进一步计算整理。

其他总量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主,具体包括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占比、投资与净出口占比,以及基尼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时间段则与“结构表”及“二阶段结构表”保持一致。由于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2000-2002年的基尼系数,本文使用胡志军(2012)估计的未经价格调整的总体基尼系数做补充。⑨由于我国收入法GDP核算中不仅包括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营业盈余),还包括固定资本折旧和生产税净额,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后才能分为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为方便起见,直接使用WIOD社会经济账户(SocioEconomicAccounts,SEA)中已处理好的收入法GDP数据。

根据方福前等(2016)和周晓波等(2018)学者的测算,我国在2007年前后引进式技术进步的速度达到顶点,此后逐步衰减,因此,时间段的划分上可以认为2007年及以前为引进技术阶段,2008年及以后为后引进技术阶段。

2.部门结构演变

根据本文的计算结果,我们发现在引进技术阶段,重工业部门的最终需求对各部门经济拉动的作用最明显,由重工業部门最终需求拉动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的供给分别增长了293%、304%、375%、354%、326%和431%,在各部门总供给中的比例分别上升了2.22%、1.69%、4.96%、0.65%、1.26%和0.78%,且自身名义GDP增长117%,在六个部门中排名第二,由此可以看出,重工业部门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引进技术部门。六个部门中,农业部门的最终需求对其他部门供给的拉动作用最低,自身名义GDP的增长率仅52%,远低于其他部门,是典型的非引进技术部门。接下来以农业和重工业两个部门为例,分析我国引进技术部门和非引进技术部门之间的结构演变,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这两个部门单独抽出来制成表4和表5。

根据表4和表5,2000-2006年重工业部门(引进技术部门)由消费带来的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由投资和净出口带来的收入占比持续上升;2007年后出现相反趋势。与此同时,重工业部门内的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差距也不断扩大,于2007年达到最大值,2008年之后两者差距开始缩小,且随着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进而反作用于需求结构,使消费占比上升。农业部门中(非引进技术部门),农业投资品在引进技术部门快速增长的投资与净出口需求带动下,来自投资与净出口的收入占比快速上升,消费带来的收入占比则快速下降,但从2008年我国进入后引进技术阶段之后,这种变化速度相对放缓,投资和净出口带来的收入比例在2008-2014年只上涨了4.12%,幅度远低于引进技术阶段。但是,与重工业部门不同的是,农业部门内的劳动报酬持续上升,且变化趋势很平滑,这一方面是由于非引进技术部门内的收入分配结构较少受到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影响,从而结构演变较为平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近几十年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持续向其他部门转移,导致劳动边际产品价值不断上升。农业和重工业部门的收入来源与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3和图4所示。

再比较农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间最终需求以及增加值相对比例的变化。从图5和图6可以明显看出,在引进技术阶段,两者间的差距快速拉大,从而导致两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部门差距迅速扩大。到了后引进技术阶段,引进式技术进步明显放慢,两者间的差距虽然还在扩大,但是变化速度明顯降低。

总体上,农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的结构演变与前文两部门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

3.总量结构演变

根据图7,我国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来得益于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加快,GDP从2002年开始呈现加速上涨趋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增速;进入后引进技术阶段,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再看图9的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引进技术时期劳动报酬占比逐年下降,资本报酬逐年上升,结合图8的基尼系数趋势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2007年收入分配差距达到最高点;2008年进入后引进技术时期,劳动报酬占比明显上升,资本报酬明显下降,基尼系数也明显下降,收入分配结构开始改善,且收入结构和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与GDP增速显现较强的相关性。

而图10反映的支出结构变化趋势显示,2000-2008年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投资与净出口占比持续上升,但从进入后引进技术阶段的2008年开始,这种趋势出现转变,尤其投资与净出口占比下降较为缓慢。可能的解释是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针对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大发展也对投资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为了使分析更为严谨,接下来分别计算引进技术阶段和后引进技术阶段的劳动报酬与资本报酬之比、最终消费与投资加净出口之比,以及基尼系数与GDP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检验其显著程度。

表6和表7的计算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不同水平上均显著,表明我国经济总量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前文的结论一致。

4.后引进技术阶段隐藏的新问题

从总量结构看,在后引进技术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但实际上也隐藏着新的问题。

第一,为应对后引进技术阶段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拉动作用不可持续,甚至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数据表明,2008-2014年,其他第二产业部门(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对其他部门供给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7年间对六个部门所起的供给拉动作用占各部门总供给的比例分别提高5.09%、4.87%、5.40%、5.37%、3.39和1.07%,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具有较明显的拉动作用;但是在最终产品价值链中,其他第二产业部门的收入占比分别下降了0.22%、0.61%、0.84%、3.52%、2.47%和2.61%,这意味着在最终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占比却在下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收益越来越难以覆盖高额的运营成本,继续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将给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并进一步推高政府债务率。

第二,引进技术阶段形成的资本报酬占比过高及由此衍射的房地产投机行为扭曲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并对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存在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效率和公平。大量的房地产投机行为本质上体现的是资本报酬占比过高,即资本为追求继续增值而出现的一种金融投机行为,虽然这对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是以价格上涨形式带来的“虚假增长”,而且这种虚假的高增长是通过挤占其他部门的收入实现的。2000-2014年,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占比近40%)最终需求的拉动作用占各部门总供给的比例除了农业上升1.55%以外,都是下降的,分别下降2.07%、2.61%、2.87%、1.84%和4.51%,但是,该部门在各部门最终产品价值链中的收入占比却分别提高0.23%、0.48%、0.82%、1.04%、1.81%和8.17%。显然过度发展并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既为金融系统带来连锁债务链,也为经济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

四、总结

本文在“生产力多元结构”理论基础上,将投入产出分析表改造成适合分析“生产力多元结构”下宏观经济问题的一种结构性分析框架,是对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性分析方法的一种探索,其中内涵了理论、方法与数据,可为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性问题所用。在这个分析框架下,“投资”同时具有需求和供给的“二重性”,使得供给侧问题和需求侧问题交织在一起。分析宏观经济结构问题不仅需要对总需求结构演变、总供给结构演变做出分析,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第4篇

【关键词】: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通货膨胀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第一部分 通货膨胀形成的过程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的普遍规律

2、经济发展是均衡与非均衡的统一。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即使受到冲击远离了平衡,它也会通过自身的调节和与外界的交换趋向新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

一、在没有对外经济关系的经济系统内

社会生产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产品 ,一部分用于内在于生产过程的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居民和政府消费即最终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系统内各部门是相互依存的,即每一部门在为其余所有部门提供中间产品的同时,也要消耗其它部门的产品,假设在这个系统内仅有甲、乙、丙三个产品部门,分别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并且三个部门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资本有机构成相同,剩余价值率相同且为100%,其相互依存关系如1—1表(投入产出简表)。

在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中,这个经济系统应处于均衡状态,若暂时不均衡,随着简单再生产的持续进行,系统也会趋向于均衡,当完全均衡时,在经济系统内:

(1)技术关系稳定,各部门间的产品消耗系数不变。

(2)经济关系稳定,社会产品总量及其内部结构保持供求平衡。此时所有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完全吻合。

因此,在持续的简单再生产中,技术关系稳定,经济关系稳定 ,物价不会变动,通货膨胀也不会发生。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表现在生产领域,社会生产不会停留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而是以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进行的。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个统一过程中,生产规模的扩大就意为着需求的增加,否则扩大了的再生产就无法实现。事实上,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不断满足国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即最终产品的需要。在社会发展中,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和习惯的制约。随着社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劳动者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也是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基于这些,扩大再生产不是简单地对各个部门进行追加投资,对部门产品需求较多的部门追加较多的资本与劳力,对部门产品需求较少的部门追加较少的资本与劳力,当新产品出现时,还要对新兴产品部门进行投资,这样,就使需求的组成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即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产品总量的供求平衡及其内部结构的供求平衡被破坏。

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最终产品的需要,因此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供给与需求在数量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哪个部门生产的产品,都是生产先于消费,在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开始时,既没有新增加的国民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也没有新增加的各产品部门对最终产品的供给,只有新增加的各产品部门对中间产品和劳动力(生产要素)的需求。假定目前的情况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总量增加150,其中对甲产品最终产品需求增加200,对乙产品最终产品减少50,丙不变。由于市场对甲产品的最终需求和总需求增加,在社会再生产循环时需要对甲部门进行扩大再生产。假定这里只有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即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变,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由各部门的技术联系计算得,生产出200单位的甲最终产品分别要消耗产品甲:44.44、乙:66.67、丙:111.11;相应地因为对最终产品乙需求减少50,而减少消耗产品甲:16.67、乙:20、丙:30。在价值规律作用下,现在的供求及价格状况是:

产品

供求状况

价格状况

供给小于需求27.28(44.44—16.67)

上涨

供给小于需求46.67(66.67—20)

上涨

供给小于需求81.11(111.11—30)

上涨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相对于最终产品的生活消费,企业的生产性消费的可补偿性更强一些,因此企业所需的较多的中间产品(包括其他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较高价格获得,而且,由于经济或者政治或者战争等原因,最终产品的消费性需求可以减少的幅度有很大的空间。在进行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时,社会产品的总供求平衡被破坏,供给小于需求,价格上涨;属于最终产品的消费性需求因价格上涨而减少,社会产品的总供求仍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就中间产品而言是可以得到保障的。由于每个部门再生产过程中都要消耗其他部门产品,这样,甲,乙,丙三种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甲,乙,丙三种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由于甲部门的扩大再生产,使甲,乙,丙三种产品得生产性需求分别增加27.78,46.67,81.11,随着生产的无限延续,社会产品的总量及结构性供求趋于平衡 ,价格趋于稳定 ,最后平衡完全建立。平衡后的投入产出表为(1—2表)

当一个经济系统内有更多的部门(n>3)时,情况也是这样。由于最终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一部分产品部门进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包括对新兴产品的投资)时,建立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的供求平衡被打破,使得所有部门的产品供给小于需求,从而所有产品价格上升。每一产品部门在为其余部门提供中间产品的同时,也将这些部门的产品作为中间产品而消耗,这样,中间产品的价格上升又导致所有部门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又进一步推动产品价格的上升。各部门产品的价格变动由下列因素构成:

(1) 需求拉上,在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起初,需求相对增加的部门产品价格上升,这种因素会随着供求平衡的建立,上升了的价格会回落下来。

(2) 成本增加 一些部门产品价格的上升导致所有部门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这种因素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消解。

事实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除进行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外,还进行内含式社会扩大再生产,即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由于科技的进步与应用或者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在各个部门间是不平衡的,在一定时期内,有的部门以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为主,有的部门以内涵式社会扩大再生产为主。在成本推动作用下,劳动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的产品的价格上升得快一些,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的产品的价格上升得慢一些,可能不变,甚至可能下降,但总的产品价格水平上升。因此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最终结果是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而且由于政府政策导向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原因,整个国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是以外延式的为主还是以内涵式的为主也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在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在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增长方式的时期物价水平上升得高一些,在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增长方式的时期物价水平上升得低一些。在经济增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物价上涨压力更大一些。

根据费雪货币交易方程:

mv=pq=gnp

其中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物价,q为交易量

物价的普遍上涨使pq增大,则要mv相应增加,其途径是(1)加大货币的流通速度,(2)需要追加流通领域的货币量,例如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等。否则扩大了的社会再生产便不能正常进行。随着生产的进行,社会产品总量及其内部结构供求处于平衡,所有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因“需求拉上”因素上升了的价格会随着平衡的建立而回落,mv也相应有所减少。当下一次社会扩大再生产发生时,情形又是如此。所以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就是一种平衡被打破又重新建立平衡的过程。这个平衡就是社会产品总量的供求平衡及其内部结构的供求平衡。在这个过程中,mv相对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也周而复始地增加与减少。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金属货币自身具有稳定的价值。扩大再生产结束后,新的平衡建立及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时,多余的货币会沉淀下来。因此,金属货币制度下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而在纸币制度下则不然,。商品价格变化自始至终是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当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进行,即供给小于需求时价格上升,当社会产品总量及其内部结构供求处于平衡时,商品的价格中被“拉起”的因素部分随新平衡的建立而回落,被“推高”的因素部分不下降。在商品-> 货币-> 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商品是因为使用价值而存在,它的价值量通过纸币表现出来;纸币的使用价值是作为一般等价物,表现商品的价值量;而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忽略不计),纸币的名义价值量通过社会上全部商品的价值量,即价格总水平表现出来。因此,上升了的物价总水平在供求完全达到供求平衡时也不再回落,因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追加到流通领域中的纸币在扩大再生产结束时,不会全部退出流通领域,而是一部分留在流通领域中。这样,社会产品总量及其内部结构供求完全达到平衡即一个社会扩大再生产周期结束时,物价总水平相对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前上升了。可见,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造成物价上涨与纸币贬值,即造成通货膨胀。随着下一次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地进行,物价总水平继续上涨,纸币继续贬值。

在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价值的补偿是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的。通货膨胀使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下降。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往往通过增加名义工资来阻止实际工资的下降以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工资的普遍上调反过来又全面推动商品价格与劳务费用的上涨.......反复如此,造成工资物价轮番上涨。

通货膨胀的最表层现象是物价上涨,纸币贬值,流通领域的纸币量增多,但这是一种与纸币呈非本质相关的经济现象。在经济系统中,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是内部因素,它引起产品的结构性供求变化,并通过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相互作用引起物价总水平上升;纸币供应是外部因素,纸币供应量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及存贷款利率控制,它的供应量取决于交易量的大小和货币流通速度。纸币因不具有固定的价值而具有了贬值的可能性,因此通货膨胀是纸币供应增长与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共同造成的。

根据上述,通货膨胀的概念可概括为: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纸币贬值导致的持续的普遍的有起有伏中物价上涨,这种经济现象称为通货膨胀。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系统(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影响

1、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与数量影响着国内商品的总量和结构,使总量和结构性供求矛盾加剧或缓解。

2、进出口商品的价格直接影响着国内商品的价格

这两种因素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其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对外依赖程度也大,受国际环境影响越大;反之,越小。

注释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的普遍规律。

物价波动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在混合经济体中,由市场进行调控的商品遵循着价值规律。一些商品在供求平衡时,其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量;一些商品在供给远小于需求时,其价格也不会严重背离其价值量;这是国家运用财政补贴、限价等手段调控的结果。经过国家的调控,这些商品的价格虽然不完全以其价值量为基础,其情形仍是: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反之,价格上涨。

2、经济发展是均衡与非均衡的统一

任何一个系统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即使受到冲击远离了平衡,它也会通过自身的调节和与外界的交换趋向新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经济系统也是如此

第二部分 货币供给和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与通货膨胀的相关关系的测试

一、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与通货膨胀的相关关系的测试

社会发展是永不停息的,社会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我们可以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假设第n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为cn+vn+mn,国民收入ni为vn+mn,在本年度消耗的不变资本(gnp-ni)cn,消耗的可变资本为vn;同理,假设第n+1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为cn+1+v n+1+m n+1,国民收入ni为v n+1+m n+1,在本年度消耗的不变资本(gnp-ni)cn+1,消耗的可变资本为v n+1。社会扩大再生产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转化为c和 v 追加到生产过程中。在进行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是按简单再生产状态的资本有机构成追加到生产中去的,即

cn:vn=c: v

也就是 cn+1:v n+1= cn:vn

根据等分比定理得 (cn+1+v n+1) :( cn+vn)= cn+1 :cn

因此,第n+1年度相对第n年度的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规模(cn+1+v n+1) :( cn+vn)可视为cn+1 :cn,第n+1年度相对第n年度的外延式再生产的扩大程度(cn+1+v n+1) :( cn+vn)—1可视为cn+1 /cn—1。

下面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一些国家的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与通货膨胀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见表)

根据等分比定理同样可得

(cn+1+v n+1) :( cn+vn)= vn+1 :vn

这就是phillips曲线存在的原因。即在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率与工资增长率成正比。

二、 纸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测试

annaj.sohwartz曾对40个国家1952—1969年间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进行测试,二者相关系数为0.942.

data of gnp ni gdp deflators (sna) is looked up from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1991. data of gsp ni pri (mps) is looked up from chinese statistics yearbook 1993.

参考文献

1、 《社会统计学原理教科书》编写组(1988)《社会统计学原理教科书》 中国统计出版社

2、 卫兴华、顾学荣(1990) <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3、 李拉亚(1995) 《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谢平(1991) ,《当代资本主义通货膨胀研究》 经济日报出版社

5、 董建才(1991) 《当代中国通货膨胀问题概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6、 陆百甫 王大树 王广谦 (1989) 《通货鹏胀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测绘科技 投入产出 经济理论 测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近年来,测绘科技在包括互联网用户、电信、公安、金融、环保等诸多行业中的产品需求不断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测绘可以给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国防和政府服务等各方面都带了较大的社会价值,不仅使得生活更加便利,也促进了包括信息行业以及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经济方面讲,其也带了较为全面的各行业经济效益增长,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在完善阶段,在测绘行业方面来讲随着,其科技形式和运用方向也进入了全新的时期,相应的,其投入产出的经济理论和测算方法也需要作出及时的更新和优化,做到能适应行业发展前景和保证的测算结果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为测绘科技行业提供制定经济计划,进行相关定量分析以及测绘方案制定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2、测绘科技投入产出的经济理论

2.1影响测绘行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影响测绘行业经济效益的核心因素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和盈利空间、行业发展趋势、上下游关系等等,其中,行业环境是对相应经济收益影响最直接的外部因素;而行业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其行业内是否具有良性的竞争环境也是决定测绘科技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影响测绘行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内部因素包含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测绘技术使用的有效性、以及技术队伍数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等等,当前测绘行业主题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模拟形式逐步发展为数字形式,并广泛运用在地理信息测试中,其产业广度大幅度扩张,行业效率也在稳步提高;而在测绘行业经济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维持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经济结构受到综合因素制约,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测绘科学技术的进步效率也对经济结构的变化发挥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测绘行业经济增长收到了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并具有客观制约性,而投入产出分析模式正是研究其客观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手段。

2.2测绘科技投入产出模型

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行业市场等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使得测绘可以有效的按照科学计划方向发展;而在关于测绘科技投入产出分析法中,把消费看成是测绘产品再生产的投入,将经济收入看成是劳动力的产出,在结合当前测绘行业内部实情后,编制投入产出表,并建立合理的数据模型,通过消费和收入二者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其中将中间产品作为内生变量,将投资、消费或产值作为外生变量的模型,从而合理反映出测绘科技各部门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并科学、客观的反映测绘科技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中间投入产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状况,合理探究相关行业内微妙的经济技术联系以及产业结构。而具体到该数学模型中,需要计算增加单位产值所需的投资,并构建将其内生化的模型,并且由单一的投入产出模型发展为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即投入产出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的结合。

3、测绘科技投入产出的测量方法

3.1编制投入产出表

表一 投入产出表

如上表1所示,投入产出表是由投入表与产出表交叉而成的,旨在综合反映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投入情况以及使用去向情况,并衡量相关时期内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表中的基本内容即第Ⅰ象限主要反映部门间的技术,也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如表中一种所示,横向,表明第i个测绘部门的服务提供给第j个产品部门使用的数量;纵向,表明第j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i个测绘部门的服务的数量;而第II象限和第I象限的主栏数同样为n,而其宾栏考量的是总投资、总消费、进出口等各种最终使用指标,旨在合理反映出是各测绘部门提供的各种最终服务的使用数量以及最终使用构成等等;而第III象限主要是为了体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其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各种投入质保构成;旨在通过相关数据的计算来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情况,并体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而一般来说,第I象限和第III象限可提供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投入情况资料,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形成过程。总而言之,通过制定投入产出表可科学、客观的反映测绘科技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中间投入产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状况,合理探究相关行业内微妙的经济技术联系以及产业结构,能为测绘科技行业提供制定经济计划,进行相关定量分析以及测绘方案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3.2建立相关数学模型

在投入产出表所反映数据关系的基础上,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计算和分析,并以此来进行如经济分析、计划论证和产值预测等工作。首先,根据投入产出表中数据,定义并计算消耗系数aij,其含义为生产单位j流程需直接消耗i流程产品的数量,在此数学模型下其计算公式为:aij=Xij/XI (i、j=1,…,n),其中N代表新创造价值向量,反映的是测绘技术流程中的经济消耗及社会纯收入,Y代表最终产品向量,反映的是收入在生产领域初次分配如积累、消费、净出口等的情况,X表示企业总产品向量,具体含义为企业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使用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恒等是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前提,从而可以建立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关系是:AX+Y=X或X=(I-A)-1Y,明显的,在求得消耗系数aij的情况下,就能分析并规划出计划期末的最终产品数量以及分配比例,依据与此,最终确定出最终产品向量Y,则各流程的总产品数量在计划期限内的最优值可以得出。在实际工作中,如当要求预测测绘科技各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关系,推测预测目标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则可以运用此种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建立的数学模型。

3.3结合行业实情进行数据优化

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关数据直接影响到了数据值,而测绘科技投入产出表的设计也需要按照地域大小的不同具体构建,如分为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等,或者按计量单位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并在测绘行业内部,如考量的具体测绘产品方向不同,其实际经济产值、总产量等都会有差异性,则应该依据不同的投入产出表的现实意义来具体统计相关数据;而在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相关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工作,也应该注意考量到其在测绘科技投入产出中的实际意义,数据与最终测量结果明显存在着统计学意义,而其将最终影响到测算结果;所以,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需要在校正和优化后才能带入计算,以此来保证测算结果的准确性。

3.4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和产业结构等问题

宏观经济是指总量经济活动,具体到测绘行业中来。是指整个行业的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生产总值总值及其增长速度、总供给与总需求、等等;而在进行上述一系列工作后,得出投入产出测算结果,其现实意义就在于,针对于相关行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与市场相结合的计划进行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而在确定最终产品向量Y后,由于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是决定产业经济结构的核心因素,需要检测其是否能适合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而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测绘可以行业才能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并且在满足顾客需求等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欧阳资生,鄢茵,陈内萍;一种包含非参数回归估计的回归预测模型[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第6篇

销售是第一线人员,那么后勤就是幕后重要人员,房地产销售后勤是比较复杂,繁琐一些的工作,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房地产销售内勤年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共同阅读吧!

房地产销售内勤年终工作总结2019(一)

在繁忙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历程,作为__企业的每一名员工,我们深深感到__企业之蓬勃发展的热气,__人之拼搏的精神。

__是__销售部门的一名普通员工,刚到房产时,该同志对房地产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精通,对于新环境、新事物比较陌生。在公司领导的帮助下,__很快了解到公司的性质及其房地产市常作为销售部中的一员,该同志深深觉到自己身肩重任。作为企业的门面,企业的窗口,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同时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所以更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高标准的要求自己。在高素质的基础上更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此外,还要广泛了解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动态,走在市场的前沿。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同志已成为一名合格的销售人员,并且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房地产市场的起伏动荡,公司于20__年与__公司进行合资,共同完成销售工作。在这段时间,同志积极配合__公司的员工,以销售为目的,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完成经营价格的制定,在春节前策划完成了广告宣传,为_月份的销售高潮奠定了基矗最后以__个月完成合同额__万元的好成绩而告终。经过这次企业的洗礼,同志从中得到了不少专业知识,使自己各方面都所有提高。

2019年下旬公司与__公司合作,这又是公司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质的飞跃。在此期间主要是针对房屋的销售。经过之前销售部对房屋执行内部认购等手段的铺垫制造出__火爆场面。在销售部,同志担任销售内业及会计两种职务。面对工作量的增加以及销售工作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工作显得繁重和其中。在开盘之际,该同志基本上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完成工作。

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熟悉和了解,同志立刻进入角色并且娴熟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由于房款数额巨大,在收款的过程中该同志做到谨慎认真,现已收取了上千万的房款,每一笔帐目都相得益彰,无一差错。此外在此销售过程中每月的工作总结和每周例会,该同志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及时找出弊端并及早改善。销售部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将二期房屋全部清盘,而且一期余房也一并售罄,这其中与同志和其他销售部成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19年这一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公司在每一名员工的努力下,在新的一年中将会有新的突破,新的气象,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房地产销售内勤年终工作总结2019(二)

2019年在不经意间已从身边滑过,回首这一年,步步脚印!我于20__年_月份进入__公司,在职期间,我非常感谢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

在公司领导和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我很快融入了我们这个集体当中,成为这大家庭的一员,在工作模式和工作方式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改变,在任职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将2019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内勤日常工作

作为公司的销售内勤,我深知岗位的重要性,也能增强我个人的交际能力。销售部内勤是一个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八方的重要枢纽。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日常业务衔接、客户服务、处理客户抱怨、客户咨询电话的接听及电话记录。

2.对客户进行销售政策的传达及业务信函的发送。

3.销售会议的安排、记录及跟踪结果。

4.做好本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客户信息档案(涉及用户基本情况,使用品种、数量、价位、结算方式)。

5.各种促销活动情况了解,统计费用报销等协助办理。

6.建立销售分类台帐(反映出销售收入价格、运杂费、货款回收额度、应收货款额度)。

7.建立销售费用台帐(反映出部门内部费用及每个业务人员的费用、差旅费、运杂费、包干或定额包干费用的提取数额)。

8.各种报表的统计、汇总、报告的打印转发。

9.销售经理差旅费的初审与上报签批。

10.对所经手的各类涉及我厂商业秘密的销售资料、数据应妥善保管,不得丢失或向外泄密。

11.同类产品竞争品牌资料的分析与建档,销售相关宣传资料的领用、登记、分发。

12.各月份客户回款额排查、跟踪、跟进。

二、存在的缺点及计划

对于__市场了解的还不够深入,对产品的技术问题掌握的过度薄弱,不能十分清晰的向客户解释,对于一些大的问题不能快速拿出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过分的依赖和相信客户,以至于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反应。

本职的工作做得不好,指导力度不够,影响市场部的销售业绩。2020年的到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之上,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个人也要尽自己所能,多掌握一些技术上面的知识,尽量做到应对自如,从容得体。不断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在更好的与客户沟通的基础之上,能更多的为公司利益着想。

三、部门组织上面的一些小建议

在明年的工作规划中下面的几项工作作为主要的工作来做:

1.建立一支熟悉业务,而相对稳定的销售团队。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一切销售业绩都起源于有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建立一支具有凝聚力,合作精神的销售团队是企业的根本。在明年的工作中建立一个和谐,具有杀伤力的团队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来抓。

2.完善销售制度,建立一套明确系统的业务管理办法。销售管理是企业的老大难问题,销售人员出差,见客户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完善销售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让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提高销售人员的主人翁意识。

3.培养销售人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不断自我提高的习惯。培养销售人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目的在于提高销售人员综合素质,在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业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4.销售目标。今年的销售目标最基本的是做到月月有进帐的单子。根据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把任务根据具体情况分解到每月、每周、每日。以每月、每周、每日的销售目标分解到各个销售人员身上,完成各个时间段的销售任务;并在完成销售任务的基础上提高销售业绩。

我认为公司明年的发展是与整个公司的员工综合素质,公司的指导方针,团队的建设是分不开的。提高执行力的标准,建立一个良好的销售团队和有一个好的工作模式与工作环境是工作的关键。

四、总结

一年来,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摸索,收获很大,不论在工作安排还是在处理问题时,都得慎重考虑,做到能独挡一面。我坚信工作只要尽心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好。做了一年的销售内勤工作了,有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有些经验,或是由着自己的判断来处理事情不够仔细,所以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也犯了不少错误,事后才知道自己的社会阅历缺乏,或是处理方法不当,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休养,多学习为人处世的哲学,才能够超越现在的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房地产销售内勤年终工作总结2019(三)

2019年就快结束,回首2019年的工作,有硕果累累的喜悦,有与同事协同攻关的艰辛,也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惆怅,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充满希望的2020年就伴随着新年伊始即将临近。可以说,2019年是公司推进行业改革、项目启动、拓展市尝持续发展的关键年。现就本年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经过这样紧张有序的一年,我感觉自己工作技能上了一个新台阶,做每一项工作都有了明确的计划和步骤,行动有了方向,工作有了目标,心中真正有了底!基本做到了忙而不乱,紧而不散,条理清楚,事事分明,从根本上摆脱了刚参加工作时只顾埋头苦干,不知总结经验的现象。就这样,我从无限繁忙中走进这一年,又从无限轻松中走出这一年,还有,在工作的同时,我还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明白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份对工作的热诚及其相形之下的责任心是如何重要,2019年对于公司来说经历了很多,其中我身在的__度假村项目内:

__寺的成功开光为广大信徒解开了它神秘的面纱、__国际大酒店的开业终结了五年来工程的精心铸就,接下来的__水上舞台和度假会所以及别墅区的开业,我相信__度假村项目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也坚定了我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的信心。

总结了一年的工作下来,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产生了许多新问题,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经验,使自己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上有了新的提高和进一步的完善。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时刻要求自己从实际出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提高。

总的来看,还存在不足的地方,还存在一些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新的东西学习不够,工作上往往凭经验办事,凭以往的工作套路处理问题,表现出工作上的大胆创新不够。

下步的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及时与周围的同事进行沟通,听取身边同事和领导的意见并把它实施在工作中,接下来的工作我会继续努力,多向领导汇报自己在工作中的思想和感受,及时纠正和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我们的工作要团结才有力量,要合作才会成功,才能把我们的工作推向前进!我相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京黟公司的未来如同浩瀚雄鹰,展翅高飞。

房地产销售内勤年终工作总结2019(四)

20__年即将过去,回顾刚到房产时,我对房地产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精通,对于新环境、新事物比较陌生。在公司领导的帮助下,我很快了解到公司的性质及房地产市场。作为销售部中的一员,我深深觉到自己身肩重任。

作为企业的门面,企业的窗口,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同时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所以更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高标准的要求自己。在高素质的基础上更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此外,还要广泛了解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动态,走在市场的前沿。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我已成为一名合格的销售人员,并且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房地产市场的起伏动荡,公司于20_年与__公司进行合资,共同完成销售工作。在这段时间,我积极配合本公司的员工,以销售为目的,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完成经营价格的制定,在春节前策划完成了广告宣传,为__月份的销售高潮奠定了基础。最后以__个月完成合同额__万元的好成绩而告终。经过这次企业的洗礼,我从中得到了不少专业知识,使自己各方面都所有提高。

20__年下旬公司与__公司合作,这又是公司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质的飞跃。在此期间主要是针对房屋的销售。经过之前销售部对房屋执行内部认购等手段的铺垫制造出__火爆场面。在销售部,我担任销售内业及会计两种职务。面对工作量的增加以及销售工作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工作显得繁重和其中。在开盘之际,我基本上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完成工作。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熟悉和了解,我立刻进入角色并且娴熟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由于房款数额巨大,在收款的过程中我做到谨慎认真,现已收取了上千万的房款,每一笔帐目都相得益彰,无一差错。此外在此销售过程中每月的工作总结和每周例会,我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及时找出弊端并及早改善。销售部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将二期房屋全部清盘,而且一期余房也一并售罄,这其中与我和其他销售部成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__年这一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公司在每一名员工的努力下,在新的一年中将会有新的突破,新的气象,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房地产销售内勤年终工作总结2019(五)

在房地产行业工作也已经一年多了,在销售方面还有待提高。虽然自己的水平有限,但还是想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写出来,即从中发现得到提高,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完善自己的销售水平。

经历了上次开盘,从前期的续水到后期的成功销售,整个的销售过程都开始熟悉了。在接待客户当中,自己的销售能力有所提高,慢慢的对于销售这个概念有所认识。从自己那些已经购房的客户中,在对他们进行销售的过程里,我也体会到了许多销售心得。在这里拿出来给大家看看,也许我还不是做的很好,但是希望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最基本的就是在接待当中,始终要保持热情。

第二、做好客户的登记,及进行回访跟踪。做好销售的前期工作,有于后期的销售工作,方便展开。

第三、经常性约客户过来看看房,了解我们楼盘的动态。加强客户的购买信心,做好沟通工作,并针对客户的一些要求,为客户做好几种方案,便于客户考虑及开盘的销售,使客户的选择性大一些,避免在集中在同一个户型。这样也方便了自己的销售。

第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房地产相关知识及最新的动态。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树立自己的专业性,同时也让客户更加的想信自己。从而促进销售。

第五、多从客户的角度想问题,这样自己就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化解,为客户提供最适合他的房子,解决他的疑虑,让客户可以放心的购房。

第六、学会运用销售技巧,营造一种购买的欲望及氛围,适当的逼客户尽快下定。

第七、无论做什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那肯定是做不好的。在工作中我觉得态度决定一切,当个人的需要受挫时,态度最能反映出你的价值观念。积极、乐观者将此归结为个人能力、经验的不完善,他们乐意不断向好的方向改进和发展,而消极、悲观者则怪罪于机遇、环境的不公,总是抱怨、等待与放弃!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第八、找出并认清自己的目标,不断坚定自己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信心,这个永远是最重要的。龟兔赛跑的寓言,不断地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兔子倾向于机会导向,乌龟总是坚持核心竞争力。现实生活中,也像龟兔赛跑的结局一样,不断积累核心竞争力的人,最终会赢过追逐机会的人。人生有时候像爬山,当你年轻力壮的时候,总是像兔子一样活蹦乱跳,一有机会就想跳槽、抄捷径;一遇挫折就想放弃,想休息。人生是需要积累的,有经验的人,像是乌龟一般,懂得匀速徐行的道理,我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方法正确,一步一个脚印,每个脚步都结结实实地踏在前进的道路上,反而可以早点抵达终点。如果靠的是机会,运气总有用尽的一天。

第7篇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必然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分析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对理解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1985年和1989年,国家统计局平衡司对这一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结论是:“根据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模型测算结果表明,每增加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直接或间接为这部分投资而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波及过程,最终转化为消费需求(包括建筑业直接由投资额中转化为消费基金的部分)共42亿元。”这一研究在国内学界和政府部门具有相当影响,十多年来一直被广为引用,然而其结论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为便于进一步讨论,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上述研究报告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反映既定的技术经济结构的投入产出表中,总投入与总产出(总产品)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比例关系在短期内不变。因此当最终需求为已知时,就可以求出总投入或总产出及相关的量。统计局的研究就是以投入产出模型的这一性质为基础,设固定资产投资为已知量进行推导的。其分析过程是先求出每增加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各部门提供的产值,即直接或间接为这部分投资而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然后进一步求出各部门相应的消费需求增加值,最后加以汇总。按其1989年的测算,每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如表1。

现在所关注的是表中的消费需求到底是什么含义。对此国家统计局的上述研究报告没有给予直接说明。但其1985年的研究报告曾提到:“1984年固定资产投资比1983年增加464亿元。根据上述比例计算,由于增加这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引起消费需求增加190.24亿元。其中属于增加职工工资和社员收入部分为182.22亿元。由此可以判断,这里的所谓消费需求实际上是指投入产出模型中最初投入的劳动者报酬部分。经用全国1987年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亦可证明上述判断。

需要强调的是,该研究报告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中最初投入与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投资增加与消费需求增加之间的转化关系,实际上是从消耗与产出平衡的角度将这种转化关系定义为“完成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直接和间接耗费的全部消费品及服务的数量”。由于人们对何为“投资向消费转化的数量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明确上述定义十分重要,它保证了以下的讨论有一个明确的分析框架。

对上述研究报告的结论,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进一步讨论。

第一,研究报告将劳动者报酬简单地等同于消费需求,似不够准确。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则,消费需求必须是实际的消费支出,而不是收入。一般来说,劳动者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和其它非劳动收入两部分。劳动者报酬指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体现的是与劳动者付出的活劳动消耗对应的收入,非劳动收入则包括各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由于各类收入均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收入要用于形成储蓄,因此在劳动者收入中只有一部分用于最终消费。将劳动者报酬直接等同于消费需求,忽略了劳动者的其他收入,忽略了所得税,忽略了储蓄,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显然过于简单。

对此判断,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如果运用该研究报告的推算方法,同样可以推算出生产单位消费品、单位存货增加和单位净出口所对应的劳动者报酬,然后经过加权计算后可得到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所需要的劳动者报酬,其结果恰是按收入法核算GDP时得到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1997年,按投入产出法统计数据计算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为54.9%,而同期按支出法计算的最终消费占GDP比例为58.2%,二者相差3.3个百分点,说明简单地将劳动者报酬等同于消费需求是不准确的。

第二,研究报告似乎忽视了其它最初投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如果遵循该报告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中最初投入与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投资增加与消费需求增加之间的转化关系这一路径,则与最终产品中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应的最初投入不仅有劳动者报酬,还有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赢余。其中除折旧部分可确定不可能用于消费支出外,生产税净额和营业赢余中显然都有一定比例必然用于消费支出。如生产税净额作为政府的收入,构成政府消费支出的资金来源。我国近年来政府消费一般都相当于全部最终消费的20%左右,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营业赢余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其中部分要以所得税形式上交政府,也形成政府消费支出的来源,另一部分形成所有者的税后收入,经过各种再分配渠道,也会有一小部分会被用地消费。换句话说,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时,所引起的消费增加不仅来自于劳动者报酬的增加,还会来自于生产税净额和营业赢余的增加。这三部分各自用于消费支出额之和才能真正反映消费需求的实际变动。因此,忽视生产税净额及营业赢余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将导致对消费需求的低估。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年份统计数据可能会表现出劳动者报酬占增加值的比例与最终消费率基本相当的情况。如1999年,按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数据计算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为59.7%,而同期按支出法计算的最终消费占GDP比例为60.2%,二者相差无几。应强调的是,从理论上讲,即使这时也不能认定可以将劳动者报酬简单地视同为消费支出。因为这种相当只是某种巧合,是由生产税净额和营业赢余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数量与劳动者报酬中用于储蓄及纳税的部分恰好大致相当造成的。

二、一个初步估算

以上分析表明,按统计局研究报告的分析方法,既存在从某种角度看对消费需求的高估,也存在从另一种角度看某种低估,那么,每增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到底会增加多少消费需求呢?

根据GDP核算的支出法与收入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可以尝试一个简明的估算方法。

按收入法核算,最初投入包括体现固定资产消耗的折旧和由活劳动创造的国内生产净值两部分(这里仍按传统提法,可能与最新提法有所不同,但不影响分析结论)。折旧仍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净值在使用方向上体现为消费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存货增加支出和净出口支出。从收入法与支出法的内在关系看,可判断国内生产净值中对应的消费部分就是GDP中的最终消费部分。

根据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我国逢2、7年编制一次投入产出表,因此当前仍使用1997年投入产出表),当年国内生产净值为65392亿元,最终消费为44503亿元,二者比例为1∶0.68。换句话说,在1997年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每增加100亿元国内生产净值将对应消费需求增加68亿元。

现在的问题是是否可借助这一比例关系进一步推断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与消费需求增加之间的关系。

同样根据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可计算出全部最终产品及其各组成部分与最初投入两大部分之间的比例,即固定资产折旧与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比例(以下简称“投入结构”)的对应关系,见表2。

可以看出,全部最终产品所对应的“投入结构”与其各组成部分,即各类最终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所对应的“投入结构”基本相同,显现出强烈的同构性。这种强烈的同构性使我们有可能进一步设想,适用于整体的比例也大致适用于其每一个组成部分,即最终消费对全部国内生产净值的比例(68%)同样适用于固定资本形成所对应的那一部分国内生产净值。在这一设想下,通过换算,就可进一步得出增加单位固定资本形成将引起消费需求增加的数量:

0.86×0.68=0.585

这一结果意味着增加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将同时引起消费需求增加58.5亿元。其实,由全部最终产品和固定资本形成在投入结构方面的上述强烈的同构性还可以直接推测,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消费品和服务所占的比例与单位固定资本形成所耗费的全部消费品和服务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在这一推测下,就可直接将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用于估计单位固定资本形成所耗费的消费品和服务所占的比例。根据1997年投入产出表,该比例为1∶0.588,与正文中1∶0.585的估计相差无几。

三、进一步验证

然而,如果进一步分析,人们可能会提出,全部最终产品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各类最终产品所对应的固定资产折旧与国内生产净值的比例虽大致相同,但每类产品所对应的国内生产净值的内部结构却是不同的。如最终消费所对应的劳动者报酬比例为0.58,而固定资本形成所对应的劳动报酬比例仅为0.5,见表3。

显然,如果国内生产净值内部各组成部分用于消费的比例有较大差距,则最终消费占全部国内生产净值的比例(68%)不一定适用于最终产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还需要通过其它方法来作进一步验证。

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虽然可以计算出增加每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增加多少固定资产消耗和多少活劳动消耗,也可以计算出由活劳动消耗新创造出的价值量在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赢余之间的初次分配,但却无法计算出劳动者怎样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其收入,所有者怎样使用其营业赢余和政府对生产税净额在各项用途间的安排比例,因此难以直接计算每增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到底会增加多少消费需求。

现有统计资料使我们有可能通过估计国内生产净值中各类收入形式的“消费倾向”的方法进行估算。首先估计城乡居民劳动者报酬与消费支出的关系。城乡居民的收入来自不同渠道,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劳动报酬收入和非劳动报酬收入,如转移收入和财产收入等。虽然收入渠道不同,但我们认为消费者的总体消费支出状况主要与收入水平有关,与收入渠道差异基本无关。劳动者在决定其消费储蓄比例时一般并不考虑其收入是从哪里来的,因此原则上整个收入的消费倾向亦可看作每一类收入的“消费倾向”,这里未考虑劳动者各种收入的税收差异问题。就本文研究的性质而言,这种忽略不影响基本结论。

据统计,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部年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4186元;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纯收入2090年,平均每人年生活消费支出1617元。考虑到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比为1∶2.34,按加权方法计算,城乡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3009元,平均每人消费2386元,消费倾向为79.3%。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认为劳动者报酬的“消费倾向”也是79.3%。

其次,按同样的逻辑估计生产税净额与政府消费的关系。据统计,1997年政府财政收入为8651亿元,同年政府消费额为8724亿元,占财政收入的100.9%,即所谓财政收入的“消费倾向”。按照总体消费支出水平不决定于各收入渠道比例差异,或各不同渠道收入用于消费城出的比例实质上相同的逻辑,可以认为生产税净额的“消费倾向”就是100.9%。

现在还需要估算营业赢余的“消费倾向”。营业赢余的分配去向十分复杂,一部分要用于交所得税,一部分可能通过利润分配变成消费者的财产性收入然后进入消费,还有一部分形成企业储蓄,最后用于投资。从现在各种统计数据很难对其最终分配比例做出估算。已经估算出了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净额的“消费倾向”,同时又知道了在最终产品中最终消费所占的比例,由此即可根据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赢余与各自相应“消费倾向”之积的和等于最终消费的平衡关系,倒算出营业赢余的“消费倾向”,计算结果是0.142。

计算过程如下:

假设1997年GDP总量为100个单位,T为“消费倾向”;按收入法核算劳动者报酬量为X,所对应的“消费倾向”为Tx;生产税净额量为Y,所对应的“消费倾向”为Ty;营业赢余量为Z,所对应的“消费倾向”为Tz;按支出法核算的最终消费量为C,于是有

X*Tx+Y*Ty+Z*Tz=C

通过计算1997年投入产出表可得到,X=54.9,Y=13.6,Z=17.9,C=59.8,另外前边已估算出Tx=0.793,Ty=1.009,于是可求出Tz,即营业赢余的“消费倾向”为0.142。另外,由于营业赢余的“消费倾向”实际上是一个平衡项,与劳动与报酬和生产税净额的“消费倾向”成反向变化,因此年度间变化较大。

现在可进一步计算增加单位固定资产形成所必需的消费支出。

按199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可得到与作为最终产品组成部分的固定资本形成相对应的最初投入各组成部分的比例,见下表4。

表4 单位固定资本形成对应的最初投入各部分比例

单位:%

合计

折旧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赢余

100

14

50

15

21

如果按国家统计局上述研究报告的方法,根据新的投入产出表,劳动者报酬部分为50,则增加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将引起消费需求增加为50亿元。但按照我们的分析,其答案应为与固定资本形成相对应的最初投入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赢余与各自相应“消费倾向”之积的和。于是有:

50×0.793+15×100.9+21×0.142=57.8

即增加100亿元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将引起消费需求增加57.8亿元。这一结果与上述直接运用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净值的比例估算的58.5亿元相差不大,似可相互验证。

第8篇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校理财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目前,高校已基本实施会计电算化,并逐步向财务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迈进。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管理在科目核算、项目辅助核算、往来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年末结转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一、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的特点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结合会计核算实际,高校适用的会计核算软件一般具有完整的会计核算功能,特点是以会计科目为中心,实现对部门(项目)经费、往来款项、固定资产等进行辅助核算和管理。

在会计电算化管理中,横向以传统手工会计核算模式下的科目核算为中心完成账务处理;纵向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实现对部门经费、科研课题经费、专项经费、代管款项等经费的核算,实现对各类经费的管理、分析和控制。以科目核算为主线完成账务处理过程,以项目管理、往来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为辅助核算手段,为加强预算管理、往来款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财务管理方面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的变化

传统的手工会计管理模式,会计核算具体反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高校会计核算主要反映资产类会计科目、负债类会计科目、净资产类会计科目、收入类会计科目以及支出类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管理模式,会计核算一方面反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反映各会计科目与项目、往来款项各科目与往来款项责任人、往来款项各科目与往来款项项目、固定资产各科目与项目等方面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项目辅助核算的会计科目余额累计

=所有项目余额累计;

应收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项目应收款项余额累计;

应收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应收款项责任人余额累计;

应付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项目应付款项余额累计;

应付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应付款项责任人余额累计;

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所有项目固定资产余额累计。

三、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管理的经验欠缺,使得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核算和管理中,在初始化处理、往来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年终结转处理、与其他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实施,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初始化处理

传统手工会计管理,重会计科目核算,轻项目核算,难以提高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系统初始化处理主要包括参数设置、科目余额、项目余额、往来款余额初始化等。在会计电算化初始化处理中,部分高校存在重参数设置,重科目余额与手工账务(或以往电算系统)科目余额核对相符,轻科目余额与项目余额勾稽、往来款科目余额(分责任人)与项目勾稽、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与项目勾稽等问题,不能通过会计科目和项目核算实现二维核算或多维核算,不利于加强内部考核和管理,也不利于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往来款项管理

高校往来款管理,重责任到人。责任人设置主要以内部职工或学生为分户辅助核算对象。在电算会计核算方式下,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录入科目、金额和责任人信息这种简单的内部责任人分户核算的模式进行管理。该模式不利于往来款管理按部门(项目)责任考核,难以进行账龄分析,难以实现向实质责任人进行催款和核对,易形成呆账和长期挂账,资金使用效率低。

(三)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包括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其载体分为总账、明细账、辅助账和卡片账。财务部门一般进行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资产部门和使用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在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下,财务部门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录入科目、批固定资产金额记账后形成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反映批固定资产价值,但不能反映单件固定资产价值和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资产部门填制固定资产卡片,通过卡片信息录入形成固定资产辅助账;使用部门使用固定资产,根据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形成本部门固定资产辅助账。财务、资产和使用部门没有实施定期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卡核对以及固定资产总价值和单件价值、总价值和分类价值、总价值和部门(项目)价值、实物总量与单件数量、实物总量和分类数量、实物总量和部门(项目)数量核对相符。这种管理模式,使得资产管理信息不准确,家底不清,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四)年终结转处理

高校事业结余包括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两部分。经常性结余按规定提取福利基金和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结余,已完成的项目,应结清账务,并将结余资金先转入经常性结余,再转入事业基金;尚未完成项目的资金,结转到专项结余中继续使用。在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下,按收支科目进行年终结转,只能反映学校总结余,不能反映各部门(项目)结余,不利于对各部门(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和分析。

(五)信息共享性差

高校管理信息使用,涉及教务管理、工资管理、人事信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学生管理、收费管理等部门。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各部门应利用网络技术在同一平台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但长期以来,存在部门各自为阵,各使用一套管理软件,数据接口不开放,甚至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会计核算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收费管理等系统都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造成重复劳动,效率低下。

四、完善电算化会计管理的建议

高校电算化会计管理中存在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重核算轻管理、重科目轻项目、重分配轻考核等传统管理思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算化会计管理。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结构单一,计算机使用技能较低,财务管理中习惯通过重复劳动和简单劳动完成工作,制约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现行会计规章制度,对于电算化会计管理中如何设置会计科目、如何进行年终结算和结账等方面缺少相关规定,高校在进行电算会计核算中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法,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受到影响,制约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

(一)准确处理初始化数据,为二维、多维核算奠定基础

高校会计电算化要实现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人员需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本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需要,熟悉电算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选用能满足单位决策分析和财务管理需要、通用性和灵活性强、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清理、核对和结清原系统账务,形成电算化会计系统初始化基础数据,结合财务管理需要进行参数设置、科目余额、项目余额、往来款余额初始化等。电算会计数据初始化完成,应确保科目余额与原系统科目余额核对相符,科目余额与项目余额之间、往来款科目余额(分责任人)与项目之间、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与项目之间等勾稽平衡,提供准确初始化数据,为实现会计科目和项目核算二维核算或多维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往来款项管理,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益

财务利用电算会计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和审核,应同时提供往来款项管理相关信息。编制记账凭证时一次录入科目、部门(项目)、债权债务确认时间、责任人、实质责任人、当笔经济业务还款情况、经济业务性质等相关信息,为往来款项管理提供准确信息,以做好账龄分析,及时向实际债务人进行催收和核对,及时清理往来款项,以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益。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家底清楚和动态控制

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使用部门应利用校园网络技术,统一使用管理软件,在同一平台基础上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在固定资产分类信息和部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经专家组已验收的资产,由使用部门在终端录入资产相关信息,形成资产部门待提交验收和登记数据;资产部门按权限进行实物验收和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形成财务部门待入账数据;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价值核对、登记入账,形成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资产变更、调剂、报废、减少等数据和信息变动,程序相同。通过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数据及时更新,对资产实行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和动态控制,定期进行资产盘点,适时进行资产价值和实物账账核对、账卡核对,保证账实相符,学校资产和部门资产、总资产和分类资产家底清楚。

(四)年终结转分项目处理,有利于部门考核和分析

高校进行年终结转,在年终清理结算的基础上,应编制科目余额表和科目项目余额表。试算平衡后,各收支科目余额按规定的年终冲账办法,分项目办理结账转冲。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按规定分项目结转分配,结清旧账,记入新账。年终结转分项目进行,既反映学校收支结余,也反映各部门(项目)收支结余;既反映学校结余分配,也反映各部门(项目)结余分配,有利于学校、部门收支执行情况分析,实施部门(项目)绩效考核和分析。

(五)开放交流部门数据,实现管理信息共享

高校应根据管理需要,对各部门管理软件进行统一规划,避免部门管理软件和数据接口混乱,使数据信息在部门之间实现交流共享。电算化会计管理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相对开放、实时、快捷方便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将往来款项、工资、公积金、部门创收、项目经费收支、学生交费、欠费情况等管理信息归集上网,设置网上查询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为内部各单位之间信息交流提供便利,以提高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速度,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展会计信息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避免校内各部门因信息获取滞后而造成的工作拖延和矛盾冲突,减少会计人员重复处理数据和传递信息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是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采取多方面措施,确保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信息及时、准确、有效,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高校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功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宗祥.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区别探析.会计之友,2007(10).

第9篇

总而言之,三句话:成绩不可忽视,问题亟待解决,建议仅供参考。

“5个一”的成绩不可忽视

1.铺开、建设并巩固了一张批发企业所必需的终端营销网络

武汉市场现有医药零售终端共690家,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与交往,我们按照这些终端客户的规模实力、资金信誉、品种结构、店面大小,将这690家零售终端进行了a、b、c分类管理,其中a类包括“中联”在内的25家;b类有94家;c类210家。在这690家终端客户中,我们直接或间接与之建立了货款业务关系的有580家;终端客户掌控力为84%。

我们所拥有的这些终端客户,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铺货率、迅速占领武汉这一重点市场,提供了扎实的营销网络保证,这一点正是公司的上线客户——药品供应商所看重的。

2.培养并建立了一支熟悉业务运作流程而且相对稳定的终端直销队伍。

目前,营销部共有业务人员18人,他们进公司时间最短的也有5个月,经过部门多次系统地培训后,他们已完全熟悉了终端业务运作的相关流程。

对这18名业务人员,我办按业务对象和重点进行了层级划分,共分为终端业务员、区域主管和片区经理三个层级,各层级之间分工协作,既突出了业务工作的重点,又防止了市场出现空白和漏洞。

这支营销队伍,他们的工作虽然繁琐和辛苦,却有着坚定的为a公司尽职尽责和为终端客户全心服务的思想。他们是武汉市场运作的生力军,是生产商启动武汉otc市场的人员保证。

3.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业务管理制度和办法。

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再加上这一年来的摸索,我们已经初步地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批发商终端直销队伍及业务的管理办法,各项办法正在试运行之中。

首先,出台了“管人”的《营销部业务人员考核办法》,对不同级别的业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和对象作出了明确的规范;对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内容也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其次,出台了“管事”的《营销部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在对营销部进行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对领货、送货、退货、铺货、赠品发放,业务开展的基本思路等作出了细化,做到了“事事有要求,事事有标准。”

第三,形成了“总结问题,提高自己”的日、周两会机制。每天早晚到部门集中报到,每周六下午召开例会,及时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调整营销策略,尊重业务人员的意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4.确保了一系列品种在武汉终端市场上的占有率。

目前,营销部操作的品种有四川太极、珠海联邦、纯正堂、河北华威、山西亚宝等22个厂家,曲美、缓士芬、玉叶清火片、小儿清肺、珍菊降压片等30多个品规。对这些品种,我们依照其利润空白和厂家支持力度的大小,制定了相应的销售政策;如现款、代销、人员重点促销等。通过营销人员积极努力的工作,这些品种在终端的上柜率在60~95%之间,确保了消费者能在一般的终端即可购买到我公司总经销的产品,杜绝了因终端无货而影响了产品销售时机的现象,满足了广大生产厂家的铺货率要求。

5.创造了一笔为部门的正常运作提供了经费保证的销售额和利润。

200x年度,武汉办通过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共实现了销售额x万元;利润额y万元。为整个本办事处和十二个周边办事处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及时的、足额的经费保证。

所以说,营销部在建设并掌握终端营销网络的同时,为公司创造了一定的利润,一举两得,成绩不可忽视。

“5个无”的问题亟待解决

问题是突破口,问题是起跑线,问题是必须扫清的壁垒。

1.无透明的过程

虽然营销部已以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每天工作也有布置和要求,但是,仅仅是把业务人员像“放鸽子”一样放出笼,离开了公司之后,业务人员做了还没有做,做得怎样了没有跟踪指导和检查,全凭业务人员的口头汇报,从而导致部分的工作、计划、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

2.无奖罚的结果

业务人员干得好与坏,差别不大,好的略有奖励;差的,毫无惩罚,心慈手软,“恩”“威”未并施。

3.无激励的待遇

第10篇

第三部分清理结算和结账

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前,应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决算编审工作要求,对各项收支账目、往来款项、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进行全面的年终清理结算,在此基础上

办理年度结账,编报决算。年终清理结算的主要事项包括:清理、核对年度预算收支数字和各项缴拨款项、上交下拨款项数字。年终前,对财政部门、上级单位和所属各

单位之间的全年预算数(包括追加追减和上、下划数字)以及应上交、拨补的款项等,都应按

规定逐笔进行汪理结算,保证上下级之间的年度预算数、领拨经费数和上交、下拨数一致。为了准确反映各项收支数额,凡属本年度的应拨应交款项,应当在12

月31日前汇达对方。主管会计单位对所属各单位的拨款应截至12月25日为止,逾期一般不再下拨。

凡属本年的各项收入都应及时入账。本年的各项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应在年终前全部上缴。属于本年的各项支出,应按规定的支出如

实列报。年度单位支出决算,一律以基层用款单位截至12月31日的本年实际支出数为准,不得将年终前预拨下年的预算拨款列入本年的支出,也不得以上

级会计单位的拨款数代替基层会计单位的实际支出数。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面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

各有关账户,编入本年决算。事业单位年终应及时同开户银行对账,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应用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核对相符。现金账面余额应同库存现金核对相符。有价证券

账面数字,一般应同实存的有价证券核对相符。年终前,应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汪理盘点。发生盘盈、盘亏的,应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作出处理,调整账务,作到账实

相符,账账相符。事业单位在年终清理结算的基础上进行年终结账。年终结账包括年终转账、结清旧账和记入新账。年终转账。账目核对无误后,首先计算出各账户借方

或贷方的12月份合计数和全年累计数,结出12月末的余额。然后,编制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后,再将应对冲结转的各个收支账户的余额按年终冲转办

法,填制12月31日的记账凭单办理结账冲转。结清旧账。将转账后无余额的账户结出全年总累计数,然后在下面划双红经,表示本账户全部结清。对年终有余额的账

户,在“全年累计数”下行的“摘要”栏内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再在下面划双红线,表示年终余额转入新账,旧账结束。记入新账。根据本年度各账户余额,编制年

终决算的“资产负债表”和有关明细表。将表列各账户的年终余额数(不编制记账凭单),直接记入新年度相应的各有关账户,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

以区别新年度发生数。事业单位的决算经财政部门或引级单位审批后,需调整决算数字时,应作相应调整。

第四部分会计报表的编审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是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各单位财务部门必须认真做好会计报有的编审工作。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报表格式及说明详见本制度附件《事业单位会计凭证》、《事业单位会计账簿》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对于有专款收支业务的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要求编报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报表格式另定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要做到数字正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一、各单位应当加强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报表的数字要根据经审核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汇总,切实做到账表相符,有根有据,不得估列代编。

二、会计报表要层层汇总,上级单位要在编制本级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根据本级会计报表和经审查过的所属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汇总会计报表,并将上下级之间的对应科目数字冲销后,逐级汇总上报。上报上级单位和同级财政部门的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审阅签章并加盖公章。

三、国有事业单位应按本制度规定的格式、内容和期限,向财政部门或主管单位报送会计报表。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可根据工作需要增设会计报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的特殊会计报表,由单位自行规定。

四、会计报表分为月报、季报和年报(决算)三种。月份会计报表应于月份终了后三日报出;季度报表应于季度终了后五日报出;年度会计报表应按财政部决算通知规定及主管部门要求的格式和期限报出。年报应抄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第五部分附件

附件一事业单位会计凭证

一、原始凭征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书面证明,是会计事项的唯一合法凭证,是登记明细账

的依据。事业单位原始凭证主要有:

1.收款收据;

2.借款凭证;

3.预算拨款凭证;

4.各种税票;

5.材料出、入库单;6.固定资产出、入库单;

7.开户银行转来的收、付款凭证;

8.往来结算凭证;

9.其他足以证明会计事项发生经过的凭证和文件等。

二、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填制的,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凭证。事业

单位的记账凭证主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

1.记账凭证参考格式见格式一、格式二和格式三。

格式一

收款凭证

出纳编号_______

制单编号_______

借方科目:年月日

───────┬─────┬─────────┬──────────┬──

对方单位│摘要│贷方科目│金额│记账│

│├────┬────┼──────────┤│

(或缴款人)││总账科目│明细科目│千百十万千百十元角分│符号│

───────┼─────┼────┼────┼┼┼┼┼┼┼┼┼┼┼┼┼┼┤

││││││││││││││││││附

││││││││││││││││││凭

││││││││││││││││││证

││││││││││││││││││

───────┴─────┼────┴────┼┼┼┼┼┼┼┼┼┼┼┼┼┼┤张

│合计金额│││││││││││││││

─────────────┴─────────┴┴┴┴┴┴┴┴┴┴┴┴┴┴

会计主管记账稽核出纳制单

格式二

付款凭证

出纳编号_______

制单编号_______

贷方科目:年月日

───────┬─────┬─────────┬──────────┬──

对方单位│摘要│借方科目│金额│记账│

│├────┬────┼──────────┤│

(或领款人)││总账科目│明细科目│千百十万千百十元角分│符号│

───────┼─────┼────┼────┼┼┼┼┼┼┼┼┼┼┼┼┼┼┤

││││││││││││││││││附

││││││││││││││││││凭

││││││││││││││││││证

││││││││││││││││││张

─────────────┼────┴────┼┼┼┼┼┼┼┼┼┼┼┼┼┼┤

│合计金额│││││││││││││││

─────────────┴─────────┴┴┴┴┴┴┴┴┴┴┴┴┴┴

会计主管记账稽核出纳制单

格式三

转账凭证

出纳编号_______

年月日制单编号_______

────┬─┬─────────┬───────┬──────────┬──

对方单位│摘│借方│贷方│金额│记账│

(或领│├────┬────┼───┬───┼──────────┤│

款人)│要│总账科目│明细科目│总账│明细│千百十万千百十元角分│符号│

││││科目│科目│││

────┼─┼────┼────┼───┼───┼┼┼┼┼┼┼┼┼┼┼┼┼┼┤附

││││││││││││││││││││凭

││││││││││││││││││││证

││││││││││││││││││││

││││││││││││││││││││张

────┴─┴────┴────┴───┴───┴┴┴┴┴┴┴┴┴┴┴┴┴┴

会计主管记账稽核出纳制单款人

2.记账凭证编制方法

(1)事业单位应根据经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归类整理编制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的各项内容必须填列齐全,经复核后凭以记账。制证人必须签名或盖章。

(2)记账凭证一般根据每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当天发生的同类会计事项可以适当归

并后编制。不同会计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合并编制一张记账凭证,也不得把几天的会计事项

加在一起作一个记账凭证。

(3)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到几张记账凭证的,可以把原始凭证附

在主要的一张记账凭证后面,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结账和

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但应经主管会计人员签章。

(4)记账凭证必须清晰、工整,不得潦草。记账凭证由指定人员复核,并经会计主管人员签

章后据以记账。

(5)记账凭证应按照会计事项发生的日期,顺序整理制证记账。按照制证的顺序,每月从第

一号起编一个连续号。

(6)记账凭证每月应按顺序号整理,连同所附的原始凭证加上封面,装订成册保管。记账凭

证封面样式见格式四。

格式四

(单位名称)

记账凭证封面

──────┬──────────────────────────

时间│年月

──────┼──────────────────────────

册数│本月共册本册是第册

──────┼──────────────────────────

张数│本册自第号至第号

──────┴──────────────────────────

会计主管装订人

3.错误更正

事业单位会计填制的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不得挖补、涂抹、刮擦或使用化学药水消字,

应按下列方法更正:

(1)发现未登记账簿的记账凭证错误,应将原记账凭证作废,重新编制记账凭证;

(2)发现已经登记账簿的记账凭证错误,应采用“红字冲正法”或“补充登记法”更正。

采用计算机做记账凭证的,用“红字冲正法”时,以负数表示。

附件二事业单位会计账簿

一、会计账簿种类

事业单位会计可根据需要设置以下账簿:

1.总账。作为核算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结余的总括情况平衡账务,控制和

核对各种明细账。总账格式通常采用三栏式账簿,按照会计科目名称设置账户。

2.明细账。是用以对总账有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的账簿。明细账的格式一般采用三栏式或

多栏式。主要设置:

收入明细账。包括财政补助收入明细账、事业收入明细账、经营收入明细账、拨入专款明

细账、附属单位缴款明细账及其他收入明细账。

支出明细账。包括拨出经费明细账、拨出专款明细账、专项资金支出明细账、事业支出明

细账、经营支出明细账及对所属单位补助明细账等。

往来款项明细账。包括应收账款明细账、其他应收款明细账、应付账款明细账、其他应付

款明细账等。

会计账簿格式见格式五、格式六。

格式五

三栏式账簿

本账页数会计科目:_________

本户页数户名:_________

余额

凭证号摘要借方金额贷方金额

年月日借或贷金额

格式六

多栏式账簿

明细账

明细科目或户名:_________第页

凭证号摘要借方贷方金额借(贷)方余额分析

月日

说明:各种收支明细账可采用本账格式。本账作支出明细核算时,“借(贷)方余额分析”

栏以借方为主。本账作收入明细核算时,“借(贷)方余额分析”栏以贷方为主。

二、账簿使用要求

1.会计账簿的使用,以每一会计年度为限。每一账簿启用,应填写“经管人员一览表”和

“账簿目录”,附于账簿扉页上。

账簿经管人员一览表和账户目录样式见格式七、格式八。

格式七

经管人员一览表

────────┬──────────────────────

│财政机关名称││

├────────┼──────────────────────┤

│账簿名称││

├────────┼──────────────────────┤

│账簿页数│从第页起至第页止共页│

├────────┼──────────────────────┤

│启用日期│年月日│

├────────┼───────┬────────┬─────┤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

├────────┼───────┴────────┴─────┤

│经管人员│经管日期移交日期│

├────────┼──────────────────────┤

│接办人员│接管日期监交人员│

────────┴──────────────────────

格式八

账户目录

科目编号和名称页号科目编号和名称页号

2.手工记账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书写,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红色墨水除登记收入

负数使用外,只能在划线、改错、冲账时使用。账簿必须按照编定的页数连续记载,不得隔

页、跳行。如因工作疏忽发生跳行或隔页时,应当将空行、空页划线注销,并由记账人员签

名盖章。

登记账簿要及时准确,日清月结,文字和数字的书写要清晰整洁。

3.会计账簿应根据已经审核过的会计凭证登记。记账时,将记账凭证的编号记入账簿内;

记账后,在记账凭证上用“√”符号注明,表示已登记入账。

4.各种账簿记录应按月结账,求出本期发生额和余额。

三、错误更正

账簿记录如发生错误,不能挖补、涂抹、刮擦或用化学药水除迹。应按下列方法更正:

手工记账发生文字或数字书写错误,用“划线更正法”更正,并由记账人员在更正处盖

章。

由于记账凭证科目对应关系填错引起的,应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附件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一、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表(格式九)是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本表按照“资产+

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公式设置。左方为资产部类,右方为负债部类,左右两方总

计数相等。

2.事业单位应先编出本单位的资产负债表,然后与经审核无误的所属下级单位汇总的资产

负债表汇总,编成本部门总的资产负债表。

格式九

资产负债表

编表单位:年月日单位:元

科目编号资产部类年初数期末数科目编号负债部类年初数期末数

一、资产类二、负债类

201借入款项

101现金202应付票据

102银行存款203应付账款

105应收票据204预收账款

106应收账款207其他应付款

108预付账款208应缴预算款

110其他应收款209应缴财政专户款

115材料210应交税金

116产成品负债合计:

117对外投资

120固定资产三、净资产类

124无形资产301事业基金

资产合计:其中:一般基金

投资基金

302固定基金

303专用基金

306事业结余

307经营结余

五、支出类净资产合计:

501拨出经费

502拨出专款四、收入类

503专款支出401财政补助收入

504事业支出403上级补助收入

505经营支出404拨入专款

509成本费用405事业收入

512销售税金409经营收入

516上缴上级支出412附属单位缴款

517对附属单位补助413其他收入

520结转自筹基建

支出合计:收入合计:

资产部类总计:负债部类总计:

二、收入支出表

收入支出表(格式十)是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的收支结余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收入支

出表的项目,应当按收支的构成和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

收入支出表的附表主要是事业支出明细表(格式十一)和经营支出明细表(格式十二)。支出

明细表的项目应按“国家预算支出科目”列示。在事业支出明细表中,对于用财政拨款和预算

外资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应按财政部门的要求分别列示。

格式十

收入支出表

编表单位:年月日单位:元

收入项目累计数支出项目累计数结余项目累计数

财政补助收入拨出经费事业结余

上级补助收入上缴上级支出1.正常收支结余

附属单位缴款对附属单位补助2.收回以前年度事业支出

事业收入事业支出

其中: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中:财政补助支出

预算外资金支出

其他收入销售税金

结转自筹基建

小计小计

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结余

销售税金以前年度经营亏损(一)

小计小计

拨入专款拨出专款结余分配

专款支出1.应交所得税

2.提取专用基金

3.转入事业基金

4.其他

小计小计

总计总计

格式十一

事业支出明细表

编表单位:年月日单位:元

项目合计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备注

列次12345678910111213

事业支出

其中:

1.财政拨款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合计

编表说明:

1.“财政拨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安排的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预算外资金收入安排的支出。

3.在“财政拨款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支出”中对于财政部门指定用途的,应按指定的用途填列;对于没有指定用途,按本表所列项目分别列示。

4.本表按“款”填列,每“款”填一张报表。

5.各事业单位对于上述两项支出可根据核定预算和实际使用情况,采用统计方法填列。

格式十二

经营支出明细表

编表单位:年月日单位:元

项目合计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备注

列次12345678910111213

经营支出

1

2

合计

补充资料: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应填列以下成本费用的补充资料:

未结转到经营支出的成本费用:

其中:基本工资:职工福利费:设备购置费:

补助工资:社会保障费:修缮费:

其他工资:公务费:业务费:

第11篇

A企业华东区域K/A运作模式

渠道结构:截至2004年末,A企业已在华东设置了上海、苏南、南京、杭州、宁波、温台及合肥7个分公司,K/A终端全部由分公司直营,K/A产生的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的比例已超原有的经销商通过批发市场辐射或者直接配送,作为K/A主渠道的补充。

业务团队: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城市内按不同K/A系统设置业务人员,如家乐福业务主管、华联业务主管等;另一种是城市内按不同K/A零售业态设置业务人员,如卖场业务主管、标超业务主管等。在业务主管下设有理货或导购人员,周边郊县则另设业务人员。

业务管理:分公司管理方式主要依据经理的个人经验及认识,企业总部不参与分公司内部管理。

配送方式:如果K/A采取统一配送方式,就由上海分公司直接配送到K/A总仓,再由总仓配送到各门店;如果K/A不强求统一配送,则由分公司直接配送到K/A当地门店。

由于部分K/A采取统购统配,因此上海分公司实质上承担着全权代表A企业与这类K/A进行合作的职能,所有业务往来都由上海分公司负责,但其他区域的门店则需要当地分公司进行维护,其中的利益分配就成为A企业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终端维护:K/A门店的陈列、理货等维护工作由分公司理货员负责,而理货员归业务主管领导。也就是说,业务主管不仅要对所辖K/A的业务工作负责,同时也要对K/A门店承担维护责任。

费用管理:由公司总部核定费用率,费用产生时采用审批制方式。费用率的考核在年底进行,因此基本上日常费用的史出都是由总部审批后执行的。

业务统筹:各分公司之间存在着K/A谈判、配送与门店管理交叉的情况,这主要存在于国际性和全国性K/A,因此统筹协调在各分公司之间展开,而很大程度上需要由上海分公司履行。

绩效考核:对分公司的考核指标主要包括销售回款、费用率、应收账款以及退货额控制等几项,对于终端陈列、产品组合等过程指标没有考核。

K/A运作模式:可以归纳为:由分公司直接与K/A进行贸易条件谈判,获取订单,根据不同K/A要求向总仓或门店进行配送,并对终端门店的陈列、理货进行维护,最终根据贸易条件与K/A进行财务结算。

存在问题:(1)平均应收账款天数为60天,企业资金压力较大。(2)由于国际性K/A在配送方式上的不同,使得上海分公司和其他分公司之间产生利益分配的矛盾,如上海分公司承担的配送费用如何分摊?通过上海总仓配送到其他区域门店的销售额如何分配?(3)产品在门店的陈列零散、不规范,导购员的工作缺乏标准;(4)每当上海分公司开展DM促销,上海卖场实施的低价通过K/A分店直接对其他区域市场产生冲击,导致摩擦不断;(5)分公司费用超标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进场费、条码费、堆头费等固定费用偏高,直接造成费用率超标。

A企业华南区域K/A运作模式

渠道结构:2002―2003年间,A企业先后设立了深圳、广州和厦门分公司,在中心城市以直营K/A为主,销售比例超过80%;在周边市场则设立分销商,对传统批发市场及中小型终端进行覆盖。进入2004年,A企业取消了原有分公司编制,代之以通过经销商对K/A及中小型终端进行拓―展的模式,希望利用经销商的资源和经营能力改善业绩不佳的状况。

业务团队:在经销商运作模式下,分公司体制调整为省级经理一区域经理的组织形式,业务团队的性质由经营型转变为服务型。

业务管理:与华东区域相同。

配送方式:与华东相似,深圳分公司(后期为经销商,下同)承担了代表A企业与总部在深圳的K/A进行合作的职能。

终端维护:模式调整后,主要由经销商的理贷人员负责,A企业销售人员只是巡查指导。

业务统筹:各分公司(经销商)之间也存在着K/A谈判、配送与门店管理交叉的局面,这主要存在于总部在深圳的国际性和全国性K/A,因此整体统筹协调需要由深力,1分公司(经销商)履行。

绩效考核:与华东区域相同。

K/A运作模式:在后期经销商运作模式下可以归纳为:由区域经理与经销商进行沟通,由经销商拓展大型零售终端和分销商(以K/A为主)并获取订单,根据要求向K/A及分销商进行配送,同时对终端门店进行陈列维护,最终在产品回款销售后按贸易条件与K/A进行结算。

存在问题:前期与华东区域存在的问题基本相似,而后期在经销商运作模式下主要问题有:(1)对经销商的依赖性较大,市场拓展的意图受到经销商意识及实力的制约;(2)由于经销商普遍缺乏强有力的理货队伍,终端表现受到影响。

从渠道合作转向客户合作

K/A是终端还是客户

销售人员经常把零售终端分为K/A店、A店、B店、C店及D店等五种门店类型,其中的K/A店就是家乐福、沃尔玛等旗下的大卖场。这种终端门店类型的划分标准似乎已成了行规,可是问题就在这里发生了。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K/A?K/A正确的意思是“关键客户”,这里的关键词是“客户”,而非“终端”或“门店”。这意味着本来应该被作为“客户”对待的K/A,却被当成了“终端”,这种认识偏差直接造成企业在构建K/A运作体系时无法掌握关键点。将K/A当做“终端”,也就是把K/A仅仅当做渠道的一个环节,这表明企业还停留在传统渠道运作的思路上,没有从“客户”的角度来认识K/A。

A企业就是一个将K/A作为“终端”而非“客户”的典型。从它的K/A运作模式上看,与K/A建立合作关系都是由分公司和经销商负责的,包括和K/A总部的合作都是如此,造成企业与K/A的合作缺乏高度,单靠两个分公司如何能与K/A建立策略性的合作关系?而A企业总部并没有一个专门部门与K/A对接,也没有制定统一的K/A管理体系,更无法有效协调不同区域分公司或经销商之间在K/A拓展上的冲突。

将K/A作为“终端”还是作为“客户”,在运作模式上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试想一下,就经销商和分销商而言,企业会更重视哪一个?当然是经销商,因为他是“客户”,而分销商只是渠道成员。一旦企业将分销商也当做“客户”对待,就会带来分销体系的变革。同样,只有企来将K/A也当做“客户”,才会真正从客户的角度思考如何建立K/A运作模式。

K/A领先的经营理念、系统的管

理体系、先进的IT水平、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团队以及对消费者的极度重视,与传统理念中的“终端”截然不同。因此,企业必须将K/A运作从渠道合作模式转向客户合作模式,首先从组织上体现出K/A管理的战略地位,在总部建立专业的K/A管理部门来承不同组织层面与K/A紧密合作的运作模式,包括K/A研究、K/A拓展策略规划、产品组合、贸易条件设计及谈判、配送模式设计、门店管理等各个方面。只有建立起―个能与K/A对接的组织体系及运作模式,才能具备与K/A平等合作的基础。

以产品管理对接K/A品类管理

什么才是与K/A的策略性合作?是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还是增加足够的费用投入,或是提高现有产品的毛利空间,抑或是为其提供专有产品?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的K/A运作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新品卖人K/A为例,企业推出的新品如何才能成功进入K/A销售,如何才能保证每个新品投入产出的最大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K/A的运作模式。比如伊藤洋华堂,它通过POS系统对货架上每一个单晶(SKU)的销售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与供应商进行实时数据交流,从而做到高效消费者回应,最大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最终赢得最大化的利益。与这样的K/A合作,如果企业不能与它站在一个层面上思考,只有甘拜下风。

因此,要从根本上摆脱新品卖入后没有效益的局面,就必须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促进某类商品的整体销售和盈利为共同目标,K/A共同研究消费需求,并从中研发出符合双方利益的新品,这才是战略意义上的合作。而现实中,许多企业只是按照大众化分销的标准来生产产品,产品结构不成体系,不能针对性地覆盖零售终端,从而造成产品进入K/A时毛利空间偏小,经销商无法操作,企业自建分公司也不现实。

一旦产品策略出现偏差,K/A运作中的各项工作将极其艰难,所以企与K/A自身的品类管理对接。这是一个供应商和零售商共同合作的过程,将品类视为经营策略单位,专注于实现消费者价值,最终提高企业业绩。

A企业无论是华东区域还是华南区域,都存在较严重的费用超标现象,主要表现在进场费、条码费以及堆头费等固定费用偏高,这基本上是每个企业都会遇到的难题。为什么会出现费用超标?其实,这是因为A企业新品卖人后不能达到预期的销售额,无法摊薄固定费用。那么,新品卖入后为什么销售不好呢?尽管其中的因素很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判定一点:企业无法在终端有效追踪新品的货架表现,比如缺货以及畅销品缺乏相应的货架空间而滞销品陈列过多。这就是说,A企业缺乏高效的货架空间管理,而这恰恰是K/A实施品类管理的重要内容。K/A在进行商品区分配以及货架产品配置时,就是一个对品类进行管理的过程,如果企业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在K/A获得应有的利益。因此,尽管A企业花费了大量的固定费用,但由于在终端缺乏产品管理,使新品无法获得理想的销售,造成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形成系统的产品管理体系,它的K/A运作必然是低层次、低效率的。企业要走出K/A运作的困境,就必然要回归产品管理的本源,将产品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K/A管理中。

如何确定K/A合作模式――

找到成本与效率的平衡点

企业与K/A的合作简单来说要解决几个问题:谁来建立合作关系、谁来确定贸易条件、谁来谈判、谁来签署合同、谁来支付费用、谁来送货、谁来结算以及谁来维护。如果能把这就走上了一条“快车道”。

一般来说,K/A合作方式有三种:直供、非直供以及混合型。选择何种模式,涉及到企业、K/A及经销商对成本与效率的看法。直供与非直供模式各有利弊,如何才能将三者的优势融汇在一起呢?

以A企业来看,实际上在经销商与K/A合作的过程中,A企业的销售人员会协助经销商与K/A进行新品卖入的谈判,也会就特殊陈列、终端促销等与K/A直接打交道。这说明,A企业除了产品配送、财务结算之外,其实完全可以和K/A建立一种正常的合作关系,只是A企业缺乏这种意识罢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和K/A建立关系并非只有直供一条途径,而是存在着多重层次。这样,即便是采取非直供模式,也可以与直供模式一样强化与K/A的关系。或许,这是不同于以上三种类型的第四种K/A合作模式,可以称之为“非直供的直接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对现阶段广大国内企业而言有更现实的意义,它使成本与效率可以在不同合作者之间达成平衡,从而摆脱目前的困境。

谁来确定贸易条件

对贸易条件的确定,关系着企业利益的盈亏。要设计出能够符合双方需求的贸易条件,就必须对K/A特点、消费者、市场、行业、产品、渠道、竞品等多种因素进行透彻分析,制定出正确的策略规划。

A企业目前的贸易条件确定,基本上依赖于各分公司和经销商自行判断,但是这些判断缺乏策略性思考,只能依靠经验和客情关系。分公司费用超标严重,就是因为在确定费用方面的贸易条件时,对公司整体产品结构和策略方向缺乏认识,无法形成有效的产品品项组合,产品进场后无法达到预期销售目标。而且,由于总部对不同区域、不同K/A的各项费用条件缺乏数据积累,无法形成费用的客观标准,对分公司上报的费用申请难以评判其合理性,使得部分区域费用投入偏高甚至出现“灰色地带”。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企业缺乏一个专业的K/A管理部门,因此只能提出一个大概的发展方向,对K/A运作的总体策略规划模糊不清,无法对每一项贸易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造成各区域与K/A合作的贸易条件产生较大差异,为区域冲突埋下了隐患。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个专业的K/A管理部门,对整个K/A的拓展方向制定明确的策略规划,同时针对不同K/A的运作特点和贸易条件设计有针对性的对策,开对各区域的贸易条件统筹协调,真正从战略高度上构建合作关系。

谁来谈判

无论谈判的主体是谁,企业都应构建一种策略性的谈判体系,尤其是要帮助销售人员建立一种高效谈判的模式,以此提升整体谈判成效。实际上,每个K/A采购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能够了解其真实的“利益点”,并以恰当的方式满足这种利益,谈判就能水到渠成。

在“非直供的直接合作”方式下,随着企业总部K/A管理部门的构建,可以逐渐建立一套直接针对K/A总部的谈判体系,由总部与K/A进行全面谈判,跳出依靠分公司或经销商与K/A谈判的状况,提高K/A谈判的层次,从而通过全国性的谈判来统筹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避免区域冲突。

谁来签署合同

由于涉及财务结算和物流配送,因此要确定谁与K/A签署合同,就取决于企业对K/A的合作模式。目前由于非直供模式采用较多,由经销商与K/A签署合同的形式比较普遍,但是随着更加符合国内K/A合作发展趋势的“非直供的直接合作方式”逐渐兴起,由企业、经销商共同与K/A签订三方合同的形式将成为主流。

“非直供的直接合作”是对成本和效率达成平衡的综合反映,主要体现在企业与K/A达成策略性合作的前提下,并不会失去区域配送的效率,因此会形成一种“全国合作、区域配送”的合作关系。在这种体系中,更多策略性的贸易条件是由企业与K/A之间达成,而财务结算和物流配送则由各区域经销商与K/A签署合同,由此形成更为紧密的三方合作,赢得成本与效率的最佳平衡。

谁来支付费用

在非直供模式下;企业除了要求经销商承担部分费用,同时还要求经销商对由企业承担的费用予以垫付,然后在符合费用率的前提下予以核销。这已经成了部分有话语权企业的通用方式,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占用问题。

那么,企业能不能不要求经销商对费用率负责,并对经销商垫付的费用进行一次性核销呢?举个例子,向K/A卖人新品时,会面临新品SKU组合是否合理的问题,这关系到新品进场后能否顺利达成销售目标。如果对经销商垫付的费用一次性全部核销,而且不要求其对费用率负责,那么结果必定是:经销商不会考虑新品的SKU组合是否合理,也不会考虑进场后能否获得预期销量,由此导致大量新品上市失败。而在由经销商承担费用垫付并对费用率负责的情况下,他就不会不考虑什么样的SKU组合才适合K/A,这批SKU到底要进入多少数量才是最合适的,或者要分几次进入才是最合理的。由于经销商多了一份责任和利益的压力,他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推动产品销售。

为了避免经销商垫付大量费用造成资金压力过大,企业必须在前期的费用规划、销售提升以及内部的费用核销流程上提供高效支持,特别要做好对新品卖人的条码费以及特殊陈列费等固定费用的规划,否则会降低费用使用效率,并导致经销商因垫付费用无法及时核销而产生抱怨。

谁来送货

经销商仅仅充当物流配送商的角色,按企业要求向K/A门店送货,然后由企业支付配送费,这种方式不能获得高效的配送效率,它忽视了一个核心要素――利益制约。

如果经销商仅仅承担物流配送的职能,那么企业的众多品项能否在K/A门店达成良好的销售业绩,将不会得到经销商的重视。而且,进入K/A的SKU数量是否合适、组合是否合理都与经销商无关,这必然导致K/A固定费用投入不合理,费用率超标。因此,经销商还必须承担起本区域销售业绩及费用管控的责任。

如何提高经销商对K/A门店的订单满足率(即降低缺货率),是提高配送效率的核心。如何在现阶段帮助经销商高效、低成本地解决这个问题呢?这里提供一些思路:(1)区分不同性质的订单,设计相应的配送方式;(2)对不同产品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配送周期;(3)改变内部订单处理流程,(4)通过客情关系加强对K/A门店进销存数据的了解;(5)设立小型区域分仓提升配送效率;(6)通过改善仓储设施及产品分布提升装卸效率;(7)通过销售政策的变化来调整终端门店的订单周期;(8)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

谁来结算

谁是贸易合同的签署者,谁就是与K/A的惟一结算者。谁来结算,意味着谁将承担与K/A之间的信用账期。直供模式下企业承担与K/A的结算账期,这给企业带来成倍的资金占用压力;直接影响到销售规模的扩张;而非直供模式下账期由经销商承担,同样会给经销商带来资金占用压销的每一个厂家,而且由于产品供应种类较多,经销商也具备和门店讨价还价的能力。尽管如此,企业仍必须尽量加快费用核销速度,并对经销商的资金运用提供指导。

目前,经销商面临着双重资金压力:一方是K/A的账期压力,另一方是企业的代垫费用压力。要解决这个问题,思路并不在于资金本身,而在于“开源”:经销商的销量并非全部来自K/A,众多中小型零售终端―的流通量仍占据优势,因此如何帮助经销商构建系统的分销体系,更高效、低成本地覆盖中小型终端,并通过这些终端产生的销售收入来平衡K/A的资金压力,将成为企业渠道拓展的一个关键。

如何做到最佳店内表现

谈判――入场――买堆――DM促销――补货,这已经成了众多销售人员的工作重心。接下来还应该做些什么?SKU销售分析、店内位置调整、货架陈列、价格管控、终端生动化、导购管理,这些其实都做得很少,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工作不是什么大事情。真是这样吗?零售业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细节就是一切!没有对门店各个环节的精细化控制,何来K/A销售业绩及盈利的提升?又如何能赢得优势?忽视对K/A门店的管理,前期投入的巨大费用只是一种浪费。

SKU维护:条码不齐全、因销售不好被“锁码”甚至被清场,会直接影响销售目标,并造成费用率超标。销售人员必须树立单品管理的观念,将销售目标落实到每个SKU上,做到进入一个、存活一个。

位置抢占:每个门店都会有吸引消费者的“磁石区”,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区域,是销售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在购买特殊陈列位置时尤其重要。

货架高效陈列:销售人员往往比较重视特殊陈列,但对正常货架陈列并不十分关注,由此造成货架陈列零散,缺乏足够的集中陈列和垂直陈列,主导产品没有分配到足够的陈列面。然而,货架陈列才是真正长期产生销售的地方。

零售价格管控:K/A总部所在地的分公司开展促销,通过K/A跨区域的门店将会对当地其他系统或终端的价格体系产生冲击。如果企业缺乏总部的有力统筹,只能由分公司之间互相沟通,区域冲突得不到根本性解决,会给市场秩序和K/A合作关系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加强与门店的客情关系和总部的整体调控。

门店库存管控:要降低K/A门店的缺货率,就必须对门店实施固定行程巡访,通过定期走访动态了解产品销售状况,尤其是掌握货架库存和后备库存,避免在门店发生断货现象后才忙着补货。

高效助销:在门店吸引消费者有推式和拉式两种手段,推式可以采用导购推介,而拉式可以采用终端POP的氛围营造。企业往往比较重视前者,而对终端POP布置重视不够,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门店不允许企业布置POP,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此缺少系统考虑,总部企划部门几乎不下市场,不能设计出富有销售力的POP,削弱了在门店的品牌传播效果。对此,需要总部为一线提供更加专业、到位的支持。

第12篇

关键词:IT;研发人员;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178-01

1 我国IT企业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主要存在的问题

首先,IT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从总经理到项目经理偶尔有一位是销售人员出生,其他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从技术人员中提拔的,有较强的技术背景,是技术方面的骨干,但是,他们普遍缺乏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他们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具体的技术细节,或者直接从事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等技术工作,而忽略了计划、沟通、协调、监督、控制和指导等管理职能。甚至认为绩效考核大部分是人力资源部的职责,而没有认识到基层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项目经理知识和方法上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使他们转变观念和工作重点,对做好绩效考核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IT企业对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功能定位不当。大多数企业定位于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使得考核在员工心目中是一种负面的消极形象,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是对考核形象的一种扭曲。根据现代管理思想,考核的首要目的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的目标是通过了解和检验员工的绩效以及组织的绩效,并通过结果的反馈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和企业管理的改善。

再次,项目组、研发人员个人的绩效工资实际发放水平与企业或部门经营业绩水平脱钩。无论是年终考核还是每月的考核均没有体现出项目组、个人的绩效工资与整个企业或部门经营业绩有任何关联。员工甚至不知道公司的年度经营业绩究竟如何?自己为公司做出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第四,研发人员绩效评分标准没有量化,工作质量方面没有奖优而只有罚劣。这样通常会导致超额完成任务的员工积极性受到打击,很可能会降低其工作的努力程度。工作质量方面的考核体现了中国绩效考核中典型的“惩罚文化”,没有奖优而只有罚劣!

第五,缺乏绩效培训与沟通。无论是针对月度或年度的绩效考核,公司人力资源部或主管领导很少与员工进行正式或者是非正式的沟通。

第六,考核结果强制分布效果不好。很多IT企业在每月的绩效考核时采取了考核结果强制分布的办法,即把考核结果预定的百分比分配到各部门,然后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规模和百分比来确定各个档次的人数。尽管每月绩效考核依旧在进行,但是在领导同志拍脑袋决定轮流坐庄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2 IT企业研发人员绩效考核诊断处方

首先,为绩效考核功能重新定位。找准绩效考核的功能定位,是企业跳出“为考核而考核”怪圈的重要步骤。绩效考核的定位决定着绩效考核的方向,定位是否明确和切合企业实际,对整个绩效考核体系有着重大影响。绩效考核具有激励、评价、导向和辅助决策四大功能,绩效考核的定位应围绕这四大功能展开。激励功能是绩效考核的首要功能,通过考核的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组织绩效,这是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绩效考核的四大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绩效考核应是强化企业文化的载体;传递企业经营方针、目标和任务的过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依据;进行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基础;价值分配的支持系统;对员工进行激励,提高员工工作业绩,提升企业整体效益的手段。

其次,使绩效工资的发放水平同公司的业绩水平直接挂钩。具体办法是在考核年度初预先测算部门年度绩效工资额度与公司经营目标(收入)间的比例关系,于各考核期末根据公司实际收入核算部门绩效工资实发总额。然后,解决员工绩效工资发放水平同员工绩效表现脱钩的问题,在各部门内部根据员工的考核成绩对绩效工资进行分配。

再次,建立科学可行的内部价值链体系。从一些IT项目的核算方法可发现,对于项目的收益考虑,基本完全以项目部对项目的投入人力作为基础。这样就很自然的形成了IT生产部门(项目部)和销售部门(市场部)的利润分配以及价值链。即从总经理的角度上看,他可以把公司的总的成本以及合同额指标根据价值链分解给市场部、项目部以及产品部等:

市场部效益指标=公司合同额指标

项目部效益指标=项目效益指标

市场部成本指标=项目部项目效益指标+市场部其他成本

项目部成本指标=项目成本+项目部其他成本

产品部效益指标=产品效益指标

产品部成本指标=产品成本+产品部其他成本

公司总成本=项目成本+产品成本+项目部其他成本+产品部其他成本+市场部其他成本+其他部门成本

除了行政等部门外,所有部门的效绩都能有相关的经济指标考量值,例如:

市场部效绩=合同总额-项目部项目效益-市场部其他成本

如果销售中包括产品部的产品,则再减去相关的产品部产品效益

项目部效绩=项目部项目效益-项目部成本

产品部效绩=产品效益-产品部成本

这样在年终考评的时候,各部门的效益基本有一个明确的考评目标,并且各自的责任相对清楚。年终的奖金分配等也可以有依据,打破目前这种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各部门也可以在年度工作中根据这样的考评办法,有目的地提高本部门的效益,从而争取在年终获得更多的部门奖励。总之,各部门必须有明确的经济考核指标;经济责任清楚;这两项作为年终奖金在部门间分配的有力参考。培养各部门以及项目经理的成本意识。管理权限在一定程度上从总经理、部门经理下放到项目经理,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使之有更多精力进行公司建设、部门建设等管理工作。

第四,建立实用高效的沟通机制以及对考核者进行专项培训和辅导。

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是贯穿始终的,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是一个企业绩效考核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企业科学绩效管理的灵魂所在。罗伯特•巴克沃指出:经理与员工一起讨论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潜在障碍和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措施以及经理如何才能帮助员工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就是持续绩效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的重要性在于其先于困难发生之前识别和指出困难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在IT行业中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其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进行持续沟通的过程,完善的绩效沟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绩效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公平性、公正性,不仅取决于考核制度、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和方法等,更重要的是要受到考核者综合素质水平的影响。因此,对考核者进行专项培训和辅导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