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个人年度总结

大学生个人年度总结

时间:2022-02-09 20:1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个人年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个人年度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问题;职业指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69-04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深入认识和理解职业的分布特征与动态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寻求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部分大学生未雨绸缪,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就开始充分利用社会实习或兼职的机会感受职业;部分高校也在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期在提高该校就业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分析环境的综合能力,从而找到与自己人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范围相匹配的职业领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旨在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及家庭环境,如果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估有失偏颇,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挫折和冲突,心理上也随之出现困惑和不适,引起各种心理问题[2]。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矛盾心理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领域是未来能够长期从事该职业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面对众多选择和机会,利益与诱惑,初涉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亦是充满兴奋与惊喜,然而现实的残酷也为大学生增添了不少困惑。一方面,求职者留恋条件舒适、经济效益高的大城市,同时又抱怨大城市带来的生活高成本。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4年对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都在最低的9个城市之中[3],而这些城市又恰恰是大学生求职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城市。另一方面,求职者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工作,同时又畏惧高收入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与挑战。在一项基于全国19个行业的收入差距研究中显示,职工个人年均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是房地产业、金融业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这些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技术复杂程度较高,对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储备、专业技术等各方面能力要求也较高,工作压力与挑战显而易见。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带来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矛盾心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机遇与挑战并存,无疑都使大学生在取舍、去留的问题上矛盾重重。

(二)依赖心理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通过对自身和环境状况的分析,为了选择合适职业制定相关计划的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对自身情况的评估,还是对未来职业方向的定位,最后付之于行动――完成职业选择、实施具体工作,决定未来职业发展状况的始终是自己。然而,有些大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对个人的职业倾向毫不了解,对外界的职业市场不闻不问,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或父母身上,始终处于一种观望就业形势的状态。高等学历、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确实能增强个体求职竞争力,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找到理想工作的充分条件。过分依赖这些有利条件,反而会使其成为成功就业的阻力。此外,父母在很多时候也会成为大学生依赖的对象。父母的意见和选择对一些自我意识发展较差的个人会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这类大学生未完成心理上的“断乳”,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估主要依赖他人,对事物没有独立的见解,害怕承担自主选择带来的过失与责任,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权交于父母或他人。这种依赖心理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而影响将来就业。

(三)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各种比较选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这种比较主要集中在各种因素的综合选择上,如地域选择、待遇选择、职位选择等。这些选择是以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能力专长为基础,然而不少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贪慕虚荣,忽略个人情况与需求,在同学朋友之间比较工作待遇、社会地位、所在城市的经济效益等,产生了盲目的攀比心理。更有甚者将个人的攀比扩大到家庭势力的攀比,追求父母的金钱和权力带给自己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便利。如此一来,职业生涯规划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大学生求职者也失去了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立足的公平机会,并不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四)自卑心理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是接下来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基础。虽然顺利完成高校的专业知识学习,但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求职者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保守,缺乏竞争的勇气,对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应有的自信。在自卑情结的驱使下,求职者通常会找出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岗位需求与专业能力不符、职位的未来前景不确定、薪水太低、离家太远等,并极力去避免这些可能情况的发生,害怕失败。他们从未真正考虑自己求职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与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大胆努力地去追求成功。事实上,在职业生涯规划的任一阶段,问题与困难都始终存在,犹豫、彷徨与退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观望的策略永远也不会将一份心仪的工作带到面前。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选择而采取顺从多数人意见或行为的心理倾向[5]。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但同时又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时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难免参考多数人的选择,依赖别人的评价和建议,忽略自己的个性特点,产生从众心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从众心理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职业选择上从众。高薪白领的工作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大学毕业生的青睐,这里面不乏有盲目跟风、未从个人实际情况、职业未来发展空间等角度出发的求职者。这类求职者一般以多数人的意愿和选择为标准,应付即将面临的就业危机,而非考虑个人职业生涯长期发展。二是在就业区域上从众。国内一线大都市聚集了不少来自外地的大学生求职者,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大都市就业的优势,但很多求职者却没有看到在大城市生存的劳苦与艰辛,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而来到这里,反而使未来生活变得更加茫然。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问题成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

表面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心理问题没有直接联系。但这却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6]。首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直接导致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崇尚理论知识教育,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而对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某些家庭已经提前至幼儿期。其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导致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擅长哪方面知识的学习,而非在职业教育的指导下对所选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发展空间做全面的考察和权衡。再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也使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对职业信息的了解远不及对理论知识的关注。这就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之后,面对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还是无所适从,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矛盾、从众的心理危机,且不知就业问题迟早都要面对和解决。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够深入

在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的前提下,高校工作历来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2003年4月,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对就业率偏低的地方或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至此,高校开始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在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中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搜集职业市场需求举办校园招聘会等。然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就业率,而未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能简单等同于就业指导,前者是一项连续而又系统的工作,而大学阶段更是通过专业学习有针对性做好职业选择的准备阶段。高校只关注就业率而不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心理素质的变化,只关注大四学生而不包括低年级学生对就业的准备状态,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还不够深入,没有体现其工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这难免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感到困惑与茫然,产生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评估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不能够客观准确地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进行有效评估。在面对择业压力时,甚至出现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估高于实际能力水平。这样的大学生心理定位偏高,对职位待遇的要求较苛刻,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但由于实际能力有限,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二是自我评估低于实际能力水平。这样的大学生畏手畏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刻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勇气去尝试和挑战,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三是自我评估模糊,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没有清晰的定位。这样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专业能够胜任什么类型的工作,面对就业压力产生从众心理,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明确的职业规划。

三、对策分析

(一)在全社会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提倡职业教育,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尽早对职业市场进行了解,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更加系统化的作出岗位选择,充分预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具体而言,国家应从社会层面引导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首先,从政策上逐步改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其次,国家需要引导高校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教育的重视程度。再次,从文化氛围上,国家需要引导国民改变现有的只以利益为导向的就业观念,弘扬多元化的就业理念。

(二)高校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高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首先,高校应设立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设计出一套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Х桨福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信息。其次,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是由就业指导人员或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承担,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对较差,工作效果不明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配备一支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有利于该项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

(三)利用心理测量工具对个体进行全方位评估

客观、科学、全面的自我评估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但是自我评估始终是个体对兴趣、能力方面的自我考察,是一种主观体验。为了减少自我评估带来的主观性,预防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问题,可借助心理测量的科学手段对个体的性格、兴趣、能力倾向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将其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负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应该能够熟练心理测量工具,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综观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史,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已经成为国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依据。具体而言,心理测量可结合相关课程进行,通过相关心理的测量掌握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一般能力倾向、特殊能力、职业应性等大体情况。学校可以建立相关档案,并定期更新,这样可以让学校和学生个人发现个人职业潜能的发展动态。

参 考 文 献

[1][6]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

[2]张玉香.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14:33.

[3]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 生活质量指数趋升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堪忧――2014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J].经济学动态,2014(8):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