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02:4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
*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二、关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xxx村于2010年10月20日晚召开村党小组长以上干部学习会。
首先,xx同志带领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百问》,让我们深刻了解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实质内涵、内在要求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等相关知识,许多党小组长、村干部当场表示通过本次学习受益非浅,表示今后会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从而指导实际工作。
其次,村党总支书记余水裕同志发表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文明村”的重要讲话。他强调:第一,必须明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第二,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可协调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三,必须充分联系实际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首先要确保学习时间充裕,学习安排有序;其次要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工作重点;再次,结合本人实际,增强科学发展观意识,树立“坚定信念跟党走,科学发展我先行”的正确理念,做一名符合时代需求的先进党员;最后,必须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活动,从活动中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娱乐中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把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的角角落落,深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最后,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各党小组长针对本村实际都纷纷提出意见或建议,经过删选、总结,主要形成以下三条建议:1、桥三路南延工程希望尽快实施,从而达到实质惠民的目的;2、桥头镇农贸市场有堆积垃圾,且下水道不通,希望能及时整改、加强管理;3、桥头公园健身器材损坏较多,宣传窗应按期更换,道路场地不平,应及时整改、加强管理。
针对以上三条建议,村干部和党小组长又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与讨论,希望能尽快得出实施方案,解决民生问题。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审核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结合省地税局“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工作思路,现就基层税务机关如何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谈谈看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层税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紧扣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围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组织收入、税收服务、税收管理与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税收环境等税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税务干部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一、确保组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体现。税务机关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和组织财政收入的部门,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税收收入保障国家财力,特别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环境下,增加政府投资和保民生需要大量财力支撑。只有确保组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才能把保持经济增长在8%左右的目标实现,才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实现,才能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所需的财力保障。这就要求,做为组织财政收入主要部门的税务机关,一要强化收入职能,千方百计组织收入;二要细化征管,挖潜堵漏,做到应收尽收,杜绝税款流失;三要收工作税、辛苦税,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使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四要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征管,最大限度的管好税源,克服薄弱环节,取得含金量更高的收入。基层税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落实发展的任务,维护发展的进行,提供发展的保障,实现发展的目标,归结起来,就是确保组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是政府工作的主要取向。对于税务部门,为纳税人提供高水平的优质的服务,是税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税务部门就是以纳税人为本。正如省地税局汪建国局长说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落实到税务机关就是以纳税人为本。”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一是转变观念,把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侧重到服务者角色;把不信任纳税人依法纳税,转变为相信大多数纳税人诚信守法;把打击处罚职能,转变为指导规范职能。二是细化措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纳税人需求为出发点,以纳税人满意为落脚点;从征收、管理、服务的细微环节和具体事务,换位思考,体验纳税人难处,把纳税服务贯彻落实到税收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三是科学高效,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现代化的人才队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供现代化的服务;用科技支撑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运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方便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健全便捷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工作时效,严格效能考核与追究,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强的推力,实现纳税服务最好的体现。基层税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落实以纳税人为本,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以更高层次的纳税服务,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纳税人的最根本的利益。
三、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现。税收管理是税收工作的主旋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税收工作水平的优劣。而税收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现。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一要提高依法治税的能力,全面落实各项税收法律、制度,执法必严,形成纳税人依法纳税,管税人依法管理的环境;二要提高征管质量的水平,使管理和服务相协调,在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方面下功夫,狠抓户管和申报管理,强化重点税源管理;三要提高落实税收政策水平,既要严格落实征收的政策,更要落实优惠的政策,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为纳税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为税收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四、不断提高队伍建设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体现。
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如果把税务工作比作飞行器,税收管理和队伍建设就象飞行器的双翼,只有保持双翼的协调和平衡,飞行器才能飞的更高,飞的更远。而任何一方面的失衡,税收工作都不可能健康的发展。同时,税收管理和队伍建设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队伍素质的提升做支撑,队伍建设的水平决定着税收管理水平的优劣。基层税务机关,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和队伍建设水平,一要强化税收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理念;二要提高依法治税能力,完整、准确的执行法律法规;三要提升税务人员的素质,完善税收服务措施;四要完善各项监督制约惩罚制度,使税务人员不愿违法、不想违法、不敢违法。基层税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和队伍建设水平,以更高水平的税收管理和队伍素质实现税收工作和税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集体对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以何种观念将关系到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的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见。
教育人类最具的自觉,在观念下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主观臆想的,它是历史和时代所的主题,并主题、密切当前教育的实践,产生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教育的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才能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教育科学发展观的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方针是优先、、可持续发展。三个的有机、辩证,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教育的发展要自觉地把握和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教育改革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扩张是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知识资本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的基础地位,是世纪年代中期,党、国务院了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了强大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了教育的发展和扩张,教育的发展最好的时期,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教育的发展使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和模式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社会和市场对教育的需要,带来了教育的失范和失序。教育是先导性,且系统性很强、周期性长、牵涉面的庞大的体系,教育的事情办好,最的是应当客观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不,教育制度和管理僵化,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后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不堪重负;教育的乱收费引起的不满等。办教育最需要科学的、严谨务实的作风,切忌浮躁、贪大求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作风,,不尊重教育客观规律,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高层次、大规模,组建了不少万人、数万人、十万人的大学,制度不健全,管理位,的监督机制,问题和矛盾就会越积越多。盲目、浮燥——这是教育的大忌,是与求真务实相背离的。清醒地看到问题,教育的发展及其负面将是长远的、不可低估的,甚至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的。教育面临矛盾和问题,究竟既回避,也主观臆断的,以实事求是的教育发展观为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办学,求教育发展的态势之真。实事求是是的世界观、方法论,我思想路线,的精髓。教育的发展要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寻求发展的路径。在发展的问题上,人短视,不顾现实条件,不管有无条件蜂拥而上规模,追求高速度和大发展,与求真务实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
教育科学发展观要求“教育”客观事物在新下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思考和理论过程;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是人口大国,需受教育的群体庞大,而教育经费短缺的国情。彻底转变观念,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教育系统的种种矛盾,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和点。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大众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要自觉的、求真务实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这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立论的基础。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尺度,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价值意义的认定,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有目的的直接,从而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个性发展。人是教育的主体,标志着教育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新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目的,离开了原则,教育发展就成了空谈。以人为本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是尊重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需要,一切现实的、社会的、的人。以人为本并简单地单纯的、抽象的、自然的人,人停留在自然状态,仅是纯粹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物。人是社会物,是社会化了的人的,社会是人的自觉、自主、自为的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赋予了人社会人的意义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更为的是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素质和人的意义的。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要人的个性的发展,主要环节是教育。人的力量、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受动性的,当人学习了知识,才量。每个人有自我生存的需要,有自我价值的需要,即自我、自我、人的发展的需要,这现代社会对人的需求。未来社会的竞争,最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教育,教育科学发展观应该教育优先发展的自觉理念,这以人为本的路径。把教育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我国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赢得竞争的权,这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核心。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个当代小学校长,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价值观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型,这种转型必然带来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作为文化核心层面的价值观领域,其变动尤为广泛和深刻,它集中表现在价值坐标的位移与价值范式的重建上。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具有了价值观的基本属性。作为一种新型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坐标,推出了“发展”、“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价值范式。②作为社会总体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所提供的整套价值观念——目的、态度和方法选择,为各种价值观实践包括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精神统领与方法引导。
一、应有与现有:大学生的群体特性与社会担当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标示,可以很明显的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其一,处在这个阶段的我们很愿意做梦,或者换句话说,大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做的梦是最多的,在大学生这一时期就代表着“存在之超越”的理想。大学生对待世界的态度往往采取一种“精神”的立场,对真理、自由与正义的执着追求构成大学生群体的鲜明特性,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最可宝贵的品格。其二,大学生具有进取、创新、有为和生气勃勃的特点,这种进取与有为的人生态度,往往源于他们对时代意义的感悟与社会责任的自觉。大学生自身有着相当活跃的思维和品质,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一系列的事物。其三,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批判参与和社会担当意识。通过先进文化价值观的倡导与引领,应当使自己对国家与社会有一种“公共关怀”的情怀与“主动介入”的行为,从而体现大学生的公共良知与社会责任感。③
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社会高级形态的根本原则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它构成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发展观由此获得了体现时代与地域特征的具体表达。青年学子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同时又是社会征兆的“风向标”,“社会问题青年化”、“青年问题社会化”是青年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生动体现。④因此,如何把大学教育内化为青年学子的智识与技能,特别是如何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道德意识与价值理念,成为大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我国青年大学生的现状看,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应当在命运观、职业观、爱情观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兴奋点”的基础上开辟自己的道路,从而使自身与社会达到良好的契合。命运观涉及个体与外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共命运”则是对两者最佳关系的较为恰当的定位。因此,如何使大学生自我成长与时展相契合、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或共有价值观。林则徐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计较个人境遇的价值定位,他的这一行为堪称表率。
三、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生硬和刻板的“灌输”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模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优秀的价值观培育讲究形式的技巧和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价值观教育要达到最佳效果,必须采用科学的引领方法。笔者认为,必须建构引领价值观培育的无意识一体化机制、主体心理认同机制与“触境生情”机制,用科学发展观的原理知道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有效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注意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遵从价值观内在化的心理认同。当代青年学子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维护个人权利、崇尚自由,因此常常表现出“我行我素”与“特立独行”。⑤当今世界日益扁平化,社会组织日益水平化,这些新特点使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呈现鲜明的主体间性。也就是说每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自身差异,倘若采用大锅饭的形式,对每一位大学生采用同样的价值观培育模式,可能成效甚微。笔者当然不建议照这样的方法或机制去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充分肯定大学生的主题间性的同时,有差别的给予不同大学生视觉拓展。让其能够凭借自己的喜好去感知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尊重主体的个性与心理认同,采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技巧性地融价值观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融文化法则的规制于社会角色的指派之中。
四、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经过建国50多年、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乃至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上所谓的“中国”,都反映了中国正在发展这个客观现实。快速发展不可避免也会带来了一些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方面出现不平衡。虽然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但是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阻碍更好地发展。我们党正是在这样一个客观的现实面前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认识上的新飞跃。⑥然而,科学发展观要落到实际工作中,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实践科学发展观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处在两难境地。表现在一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优先的政策,始终保持发展的态势,不遗余力地加快发展, 努力保持较快的国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必须坚持综合协调地发展,防止用一个片面性去解决另一个片面性,努力把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由此,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远而伟大的任务,它最终要取决于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今天的理想就是未来的现实,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⑦由此,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应该以长远的目光, 踏踏实实地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让他们能够意识到社会发展最终的方向是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在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专业人才, 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
注释:
①骆方金:《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学术论坛》,2009年第7期
②白昕:《论科学发展观的法治精神与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10月第10期
③王芳:《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12期
④彭绪琴:《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25期
⑤史蓉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10月第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在当今中国,再没有比科学发展观更重要更管用的理论了。
我们的gpp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我们的青少年屡屡在国际大赛上获奖,但我们的专利少得可怜,我们的诺贝尔获奖者至今未出现。这是我们在科技和教育上的失败。
——发展,这一重大的比赛中,中国面临人多资源奇少、“追赶”压力奇大的背景,怎么办?是否要重复我们不成功的科技和教育?
这些年我们作了巨大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发展很不科学,问题触目惊心。反思过去,必须更加强调科学发展。不这样,高速增长难为继;不这样,社会和谐谈不上;不这样,有识之士要伤心;不这样,党的领导受挑战。
b
20__年8月,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全面推进改革和发展。
c
研究者早已注意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在奋斗目标部分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什么要凸现“社会建设”和“和谐”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因为“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那么和谐和社会建设是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呢?我以为不是。这个议题在当今上升为主题,恰恰是因为长期的不科学发展导致了太多的不和谐,以致于,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从解决不和谐的突出问题着手。
科学发展观的对立面当然是不科学发展。既表现在发展不够上,更表现在发展不科学上。具体表现为针对经济发展上的混淆“发展”和“增长”的本质区别,片面以单纯的量的增长来指称发展,以致于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甚至以统计的gdp论成败,以致于竭泽而渔、饮鸠止渴;针对政治发展上的忽视人民民主,忽视依法行政的行为和现象;针对文化发展上的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落后的文化生产及文化权益保障之间的矛盾解决;针对社会发展上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远未足够重视和设法保障的民生问题。
以及针对的发展不够、不以人为本、没有统筹观念、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种种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上的诸多问题。
可不可以作个调查,排个顺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违反科学发展观上,什么是最突出的问题?哪些要马上扼制?哪些要立即纠正?哪些要率先解决?
d
仅以经济发展为例。
违反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和表现如前所列,“两高一低”的落后发展方式,泡沫政绩、形象工程的虚幻的发展成果,只顾一地不及其余的危险的发展格局,只管眼前不思后来的恶性的发展理念,凡些种种,无一而足。
变通科学发展观的作法和说法,也值得警惕。科学发展观,重点是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好”与“快”,首先要“好”,要快的好。其他只快不好和不快也不好的说法和作法,20__年以来是否不如我们期盼的少得快些、少得多些呢?
e
何为“科学”、“发展”、“协调”、“统筹”、“可持续”、“好”、“快”……
比如“可持续”的观点,我以为目前强调得还很不够,内涵也没有充分拓展。照顾多宽的面才叫可持续,坚持多久的时间才叫可持续,单位成果消耗多大的成本才可能可持续,怎样才能保证前赴后继一以贯之的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先进生产力高速增长、社会明显进步、人的价值得到彰显、利益关系能够平衡、环境生态能够友好。——这样的目标和要求,相信能够有助于人们对发展方式作更“好”的选择。
f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到现在,应该要转到“落实”的重点上了。
可能没有人说没落实,但我们要的是真落实,是深落实,是永落实.
从干部来说,这是认识和执行力的问题。从群众来看,这是观念和信誉度的问题。
老师说,在推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上,需要对十大关系进行再认识。其中说,在人生观上,应对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进行再认识。因为诸如政绩观在内的一些观念只是个中介,人生观才是核心。所以,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有科学人生观。——我以为,老师讲到了一些本质,但触及到很多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认识,关键要跟进要求:
要善于下些“猛药”。过去若干年乃至至今,违反科学发展的典型是很多的,不论其有意为之还是别无选择;近几年来,埋头科学发展的人物也是大有人在的,有的甚至作出了巨大牺牲。要由标而本,奖惩分明,高扬科学发展理念和要求。
要引入发展成本论。近年有绿色gdp之说,我以为是个不错的观点。不仅如此,还要引入成本论,纵然都是绿色,还要效率、要效益,要像考核企业那样考核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失分太多,不能再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要敢在速度上说不。我一直怀疑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超越。那么,在以速度和数量为评价重要尺度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多问一个速度和数量后面的原因。不能持续的不良性的一时的快,肯定会不好。不要不切实际地提要求,不要自以为是地提目标,上下都要善说不。
要突出强调可持续。可持续讲得很不够,前面已述。可持续做得到,其他方面也大抵做得好。企业讲“永续经营”,发展讲可持续,虽然三四个字,做到就必须讲科学。在科学发展“五个统筹”的要求外,我们甚至有必要加上“统筹现在与未来发展”。
最后,要调整和拟定新的发展评价标准。要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细化为对发展成绩的具体评价标准,细化为对干部考核任用的具体实施标准。在推进落实的初期,这些
标准几乎要做到“颠倒黑白”,以正视听,甚至也不给变通科学发展观者以机可乘。这样,才能真正使之上口、入心、持久。g
9月21日,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通知》指出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四个新”:着重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努力在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取得新的提高;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努力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坚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的进展;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在改进作风上取得新的成效。
全党举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理解至少说明四个问题:第一,科学发展观在当今异常重要,需要真学习,真实践;第二、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在目前还有相当差距,尤其是实践;第三,存在差距不只在个别党员干部中,也不只在普通党员干部中;第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理解须不断提高、深化,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须不断探索创新,推动贯彻落实的进一步深入。
需要指出的是,任务强调的“四个新”,核心是“两个新”,即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正如前面所述,我们要重在落实,重在实践;而落实实践,又要从体制机制上着眼以解决突出问题开始。
更需要指出的是,这仍然只是开始,需要全党牢固树立深入持久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让科学发展观深入全党人心,持久全民意识,全面各个领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有开始,只有深入,只有更好,没有结束。
其实,这本身不是额外任务的。
h
一孔之见,存于内心,不拘表达。
【摘要】21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的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素质教育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提出和实施的,以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教师,进行新时期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目前中国的中学教育特点,探讨科学发展观思想在中学教育的应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学生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我国教育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思想的不断改变,我国的教育也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教育,坚持“学生为本”、“教师主导”,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学应这是由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指科学的思维与教育理念,其次是指科学的管理方法、原则、策略、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校教育者是人,被教育者也是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学生为本”,强调的是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全面、真实的本质,同时加强学校文化管理,建立和谐的校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者满意、被教育者满意的教育。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首先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教学的定位来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人的教学,是一种“人为的”且“为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学生为本”理念摒弃了以往教学中“以物为本”、忽视学生需要的弊端,转为对教学主体性对象学生的价值的重视和回归。“学生为本”,要求教学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坚持学生是教学的最高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
就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由学生的地位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的组织系统,无论是自身系统,还是教学过程,教学的对象始终是学生,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在这里,“主体”包含三层含义: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动充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间和空间,他们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以配合教师的面目出现,完成某种特定的表演,它的活动指向是内在的、自身的;学生并不是被动地完全受制于或者听命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学生还是他人发展的促进者,每个学生通过展示差异并与他人共享差异,不仅自身获得发展,而且也可以为他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他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完善,以往以发展政治、经济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发展观,已经让位于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首要目的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将这种观念贯穿于现代教学,体现的是更加重视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并把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核心,通过培养具有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教学的价值追求来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活动更多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目的是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本,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本,出发点、兴奋点和落脚点都不在学生,而在学生的身外之物――知识传授、教师兴趣、教学任务、分数,以及只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能力,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见物不见人”,只注重“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将认识、知识作为第一性的东西,培养的是“单向度的人”的错误倾向。建构学生充盈的精神世界和整体生成,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首要价值追求。“学生为本”作为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内在属性的深入挖掘,包括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中所蕴含的各种利益与属性等,由追求知识目标向注重学生发展目标转变,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力量、发现学生的价值、发展学生的个性。
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的、人文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管理,学校的一切都要高举和谐的旗帜,让文化的、人文的因素渗透在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和谐发展,就是要以文化为渗透,取得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学生在学校每天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收获态度,感受情感,树立价值观,就是在文化的引领下取得的和谐成长。再比如,教师浸润在良好的学校文化中,寻求自我价值的良好实现,获得文化的更是人性的赞赏和褒奖,进而不断激发自我价值的展现,实现自身的专业需求和发展。
中学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实行文化管理,学生为本的主体发展,才能持续、高效地发展,才能加快内涵发展,提高管理效益,才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味,使其自身的精神和习惯促进自身发展,达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通过专题学习和支部交流,使我深刻的感到,学习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名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更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地意义,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更要以发展的和谐的诚挚的心来搞好保障工作,确实打造好“和谐社会”的工作,充当好角色,努力创造良好的环竟,服务氛围,高效、廉洁的工作模式,心为服务对象所想,解弱势群体之难,构建好和谐工作的幸福网。
3、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社会主主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素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名劳动保障人,我就学习的收获,谈几点体会: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方方面面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等的综合利用,促进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关心群众、爱护群众,让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才能凝聚人心,齐心协力,战胜和推动我们的事业全面发展。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就是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之,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主线突出出来,把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勤奋扎实的工作态度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一、进一步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党的*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一是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不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发展,就不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二是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三是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四是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我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统筹兼顾,关键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宣传任务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饱满的热情,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我区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重心。因此,我们要以增强宣传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为着眼点,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立足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手段,认真做好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群众既受教育又得实惠。在方式上,积极挖掘、整理、开发各类资源,借助各类媒体、网络等活动载体,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率,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进一步认识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目的。具体到宣传思想工作上,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主要内容,时刻把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宣传思想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舆论导向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发扬民主;另一方面,更要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化解矛盾、鼓舞人心的作用,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正、以理服人,最终实现有利于党委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在和谐中进步,在进步中更加和谐。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推动我区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剂、催化剂。新疆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处于反渗透、反颠覆、斗争的最前沿,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站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牢牢把握主动权,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抢先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工作要求,大力营造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我区建设现代化生态精品城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四、进一步体会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思想工作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倡导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也就从根本上坚持了社会主义;就能在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空前活跃的情况下引领社会思潮、增进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各族群众,从而不断巩固和维护各级党政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进一步树立了“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发展”的思想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更换掉广大党员干部脑袋中的传统发展观,从而用新的观念体系去指导发展的实践,使发展走上科学的轨道。无论是用新观念换掉旧观念,还是用新观念去指导发展的实践,都需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把人的思想观念调整到与实践的需求相吻合的过程,就是让人的思想观念始终不脱离实践的要求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最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人们的思想观念要么落后于实践的需求,要么超前于实践的需求。无论落后还是超前,都会妨碍发展的顺利进行。要克服落后与超前这两种倾向,唯一的方法就是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解放思想。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政治、经济、科技……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性发展,都以解放思想为前提。我们在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一理论面前解放思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在准噶尔盆地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我们在前人认为没有油的地方找到了油,我们在前人认为没有油的层系发现了油。如果在前人创造的理论成果面前裹足不前,怎么可能有这些发展的奇葩?
而解放思想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束缚我们思想、妨碍我们思想解放的至少有以下4种因素。一是自身的经验。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的经验,已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这样的经验,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又可能成为我们的思想包袱。它使我们不愿意去尝试新的方式、新的道路,对新的观念抱着天然的抵触心理。这就如古人所说的那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二是现成的规定。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本本,有很多条条,有很多框框。这些条条框框有的是在实践发展到某一个阶段时制定的,符合当时实践的要求;有的在它出台的时候就与实践的要求脱节。而实践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一些具体的政策条文就成了一种障碍而不是规范。这个时候,我们要有勇气根据实践的需求去调整、去突破。三是科技的水平。科技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力的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尊重科技发展的客观水平是对的,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唯一生产力,我们的思想不能完全受它的限制。这如同打仗,武器是重要的,但武器的水平不能完全等同于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四是榜样的示范。这里说的实际上就是别人的经验。别人这样做已经取得了成功,我们不这样做似乎就不对劲。学习借鉴本来是一种思想解放,但亦步亦趋就会成为一种思想束缚。
3月17日旅游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会议由曹阳书记主持,曹阳书记和张河清院长在会上强调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公布了活动的整套方案,并宣布成立学习活动领导小组。
一、2009年3月27日,我院设计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方案分三个阶段:
(一)学习调研阶级。时间从2009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安排45天左右。这一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组织开展“三学三落实”活动。(1)学理论。(2)学纲要。(3)学典型。
(二)分析检查阶段。时间从2009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安排45天左右。这一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主要任务是找准突出问题、完善发展思路,着力做到“四查找四明确”。(1)查找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2)查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明确防范风险、提高抵御能力的主要举措。(3)查找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推动科学发展的措施规定。(4)查找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转变党员干部作风、维护学院和谐稳定的改进措施。
(三)整改落实阶段。时间从2009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安排55天左右。这一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重在创新体制机制、重在取得实效的要求,广泛开展“共克时艰党旗红”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推进“四个争先行动”,即:“三促进一保持”争先行动、解决突出问题争先行动、转变作风争先行动、推动工作落实争先行动。
在此计划的指导下,我院召开了旅游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研讨会;开展了我院本部和三水校区学生的一系列交流活动。
二、3月25日我院06级党支部设计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参观科学中心活动计划,活动目的主要是深入贯彻学习党的*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贯彻教育部门把学习党的*精神作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学校党团组织各种活动中的要求;加强党支部内部的交流,提高支部凝聚力,提高党员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热情,拓展党支部成员的视野。4月1日旅游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共26人)以及兰建军老师和曹阳书记去广东科学中心参观学习。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得
(一)提高认识,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只有深刻的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坚持科学发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平崛起大国关系
依据国际政治学现实主义理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就意味着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必然导致国际体系的剧烈变革,战争则一直是其变革的主要机制。[1]所以,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过快总会引起世界的疑虑与不安。虽然中国近十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她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根本区别是中国走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本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和平崛起道路。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平崛起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崛起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而和平崛起道路则是中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和平崛起提供精神保证
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种正确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对内要保证发展的方向性,对外要保证发展手段选择的正确性。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在考察战前日本国家发展时指出,军国主义把日本变得强大的时候,也把它引向了失败,进而总结出:一个宏大目标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和合理的价值,那么这个目标带来的不一定是希望和憧憬,也不一定是光明和幸福。[2]西方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形形的侵略理论,如“陆权论”、“海权论”、“地缘政治学”,这些理论都为其侵略行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平崛起战略正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念基础之上,是其在对外政策上的延伸和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以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最高理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3]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对内实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对外追求“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这在外交思想上则表现为追求公正、正义、和睦相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特征和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和平崛起正是构筑在国内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没有国内的科学发展理论为指导,就不会有对外的和平崛起。回顾德国、日本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德国以“复仇”情绪作为国家崛起的精神动力,而日本则以“布国威于四方”作为崛起理念,最终导致战争和自己的失败。与之相比较,其区别在于德日缺乏正确的发展理论,而我们则重视构建一个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和平崛起提供物质保证
大国的崛起必须有充裕的物质保证,所以它应首先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经济的发展方能为其提供充裕的物质保证。上海社会科学院黄仁伟研究员认为,大国的崛起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中国的和平崛起首先要全面提升综合国力。[4]因此,和平崛起首先要求的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解决经济增长、市场扩展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只能依靠科学的发展方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德、日法西斯以战争为手段掠夺资源,扩展市场导致了崛起过程的中断,苏联由于发展缓慢而在崛起中失败,这些都是源于非科学的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必须借鉴的历史教训。
科学发展观主张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改变近代以来实现国家崛起的传统方式和手段。针对目前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匮乏问题,中国坚持以科技进步而非“战争扩张”的方式作为解决手段,正确处理各种国内、国际矛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现实性与长远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勇敢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充分把自己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生产等和平方式从国际市场引进资源、能源,以科学的理念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全球资源流动加快,促进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走向市场化、开放化,从根本上避免历史上以战争为手段解决上述问题的现象。
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为和平崛起提供全方位保证
大国崛起不仅是政治、军事的崛起,也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全方面发展。任何一种不均衡的社会发展都将制约该国的崛起进程,甚至导致其中断。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不能只重视硬实力的增长而忽视软实力的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
国内制度弊端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和平崛起必须是全面、协调发展,这既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也需要国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和平崛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的原则,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三个文明建设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全面推进。[5]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改革,推进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同时,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沛研究员认为:“独立的、繁荣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同物质力量一样,也是民族国家崛起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之一,而且在特定的、具体的大国崛起必须有文化上的保证”,[6]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如果不加强民族的文化建设、如果不相应地提高全民族素质,容易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每当遇到重大挫折时,极易把国家导向战争轨道,历史上,德日都是因为本国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而使民主政治体制建设中断,走向法西斯。这种制度上的不足在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下,国家把战争作为实现国家崛起的唯一手段,进而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因此,必须注重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全面发展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协调发展。指导经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国家软实力建设。软实力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家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发展观不仅以科技为手段,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眼光立足发展,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民众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促进政治制度民主化建设,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形成良好舆论环境,建立有效的国内危机处理机制和舆论导向机制,从而避免极端民族思潮的泛滥引起的国家战略畸形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强调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既为和平崛起指明的方向,也为和平崛起提供软实力上的保证。
四、和平崛起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必然选择,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大国负责任的表现
“大国”不仅意味着能力,也意味着责任。因为任何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必然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这就要求崛起中的大国不仅要妥善处理国内发展问题,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德国、日本、苏联都以挑战霸权的方式崛起,结果引发了一战、二战和冷战,使自己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中,导致了自身崛起进程的中断,其影响扩及全球,贯穿百年。中国已经及时地发现了自身庞大的经济规模及高速增长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自身经济增长方式与世界资源和能源需求压力的密切关系,因此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负责是“和平崛起”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而中国的发展也必将深刻影响世界,针对近年盛行的“中国”,中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地发展”而非战争地崛起;中国政府在加入WTO时也庄严地承诺遵守国际规则;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这充分证明发展的中国也是负责的大国。因此,我国把和平崛起既作为发展目标,也作为发展方式,为此把科学发展观提到战略高度,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不以扩张作为发展的手段,不以他国的牺牲作为发展的基础,并以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崛起的全面保证。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和平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大国负责任的表现。
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国家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自身发展模式的主观选择。我国的和平崛起首先充分利用了全球化这一良好的外部环,在自身发展模式上,我国摈弃了以往的战争崛起之路,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探索新型的和平发展之路。和平崛起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科学发展观以其科学的理论、深刻的内涵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要求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其次,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和谐发展”的核心目标,中国的发展将促进国内稳定,利于世界和平。第三,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可持续性”的特征,中国的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基于自身内敛式发展和与世界的同步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既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也为和平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1][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武军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3页
[2]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45页。
[3]冷溶:《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世界史》(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