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5 12:5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识字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高效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发展呢?
一、教学主体――重视一个“人”字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格局发生了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在前、“学”在后,“教师一言堂”的场面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等生动局面所代替。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性质。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即以学生为本,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彰显出学生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美。正如《语文标准课程》所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通过“导演”式的作用,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教学目标――聚焦一个“简”字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具体到教学目标上即要做到简明、具体、可测,聚焦一个“简”字。这里的“简”不是简单、草率与省事,而是通过“板块式”的目标简化改变那种繁琐的、对课文内容面面俱到地分析,着力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以此来构建简约、实用的语文课堂教学。例如,一位名师教学《夹竹桃》一文时,紧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这一中心句,独具匠心地从“韧性”、“幻想”两大方面设计具体教学问题:(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等等。如此目标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照顾了学生学习的个,充分体现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所提出的语文课堂“板块教学”的思想,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实效。
再如,教学《鸟岛》一文,笔者将其教学目标简化为:(1)了解我国青海湖鸟岛的特点;(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情感,进而激发他们自觉地爱鸟、护鸟。
三、强化训练――体现一个“实”字
强化训练时要注重及时、有效、扎实,体现一个“实”字。所谓“实”就是扎实,即在打好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底子的基础上,抓好语言文字的读写训练。
1.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直觉感知的能力。实践表明,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阅读片断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强化学生语感的培养。以一位特级老师教学《两只鸟蛋》一文为例,教学时教者采用层层深入,逐步提高的方式,通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1)初步范读,感知大意;(2)自由朗读,掌握字词;(3)分自然段指名读;(4)重点赏析品读;(5)加动作表演读;(6)背诵读。如此朗读指导训练,促进了学生的读中感悟与理解,学生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智慧,读出了诗歌的韵味,从而轻松自然地体会到了文章所蕴含的主旨――爱护鸟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随文练笔
读与写是相伴相成的,“写”的过程可以牢记“读”的理解,更好地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然而,据笔者调查发现,许多老师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常将写的训练安排于课外进行,变成了课外的作文练习。如此则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表明,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给予学生一定的当堂练写时间,将练笔落实在课堂之上,让学生当堂练写,加之教师的的巡视指导,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可以提高训练的效果―字写得更好,文章更通顺。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完《妈妈的账单》一文后,教者设计了如下“真情式练笔”:读着妈妈的账单,小彼得不禁想起了;想起了;想起了。且看一位学生在纸上工整地写道:“读着妈妈的账单,小彼得不禁想起了自己所过的每一天,他想到了每天早上起床后,妈妈会准时送上一杯散发着香味的牛奶;他想到了每天中午回到家,妈妈所烧上的那桌可口的小菜;他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快速背上自己奔向医院的情景……”小小的随文练笔训练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深深的爱。
四、教学方法――突出一个“活”字
实践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教师有着密切关系,要想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显现,教者就应积极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增强教育创新意识,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为例,识字教学是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呢?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往往可采用游戏的方式,有意识地把一些生字编成谜语故事讲给学生听,或教学生自编儿歌进行识字。如学习“碧”字,可让学生猜谜:王姑娘、白姑娘、一起坐在石头上(打一字);学习“法、丢”两字时,可在复习“去”字的基础之上,以旧字带新字,教会学生自编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这样的识字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非常便于学生记忆。如此活化教法,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风荣,刘哲.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A].探索创新发展[C].2000.
[2]王玉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
[3]肖静芬.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浅论[J].宁夏教育,2002,(03).
一、主题教研,开启了教师发展新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实验小学聚焦课堂,开展了以“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的主题研究活动,创新研究了“三学一测”教学流程,即示标导学――互动自学――质疑帮学――达标检测。打破过去传统保守的教学模式,课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实现打造高效课堂这一教学中的核心工作,学校引进了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改研究所所长李元昌教授的主题教研理论,通过教研、科研、师培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加速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理论知识培训,让老师们了解主题教研的思想内涵,明确实施主题教研的目的、流程和必要性。随后,学校引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影响自身发展的问题核心,找出制约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然后围绕学校的“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这一主题,确定年段、学科组的主分题,再让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和所任班级学生的特点,确立自己的子课题---即三级主题。这样学校、年科组、教师编织成一个严密有效的教研网络,形成了有机整体。
学校立足于实践过程,注重于行动研究,聚焦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骨干带动、团队合作的优势,强化学习,反思交流,创设研究氛围,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低年段“有效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组,就是优秀团队的代表。他们从“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有效识字方法的研究”、“运用多种方法提高识字能力的研究”等不同的角度,就如何提高识字课的有效性进行研讨。经过一个阶段的实验,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对识字都有很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掌握了十几种识字方法,像“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熟字换偏旁,猜字谜,形声字记忆,象形字,会意字”等等;很多孩子还自己独创识字方法。在他们的“成长记录袋”中,经常会看到孩子自己编的字谜卡片:“半个月亮――胖”“ 田里小草――苗”等;他们的识字量远远超出课标规定,灵活运用汉字的能力增强了,对提前读写产生浓厚兴趣,让家长倍感自豪。
中年段的“提高读写能力的研究”中,姜秀岩老师选择的课题是《“趣味作文”的策略探究》,她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入手,把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有机结合,时时处处培养锻炼孩子们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班级来了检查工作的领导,就让孩子们现场说说这些人的外貌,夸夸领导老师的工作;家长来接自己的孩子了,让孩子对父母说说班级今天最有趣的事;学校组织活动了,马上写写自己的感想;看动画片了,自己创编个小童话;学新课文了,给课文续编新故事;看到新鲜事了,发现新变化了,马上记在日记上等等。经过一个阶段的实验研究,这个班的孩子个个出口成章,思维敏捷。在去年第十四届全国汉语作文大赛中,全班51名学生全部获得优秀奖。班级形成了一本本厚厚的文集,全班孩子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文集,这些文集经过老师、家长、孩子精心的设计,新颖的封面,灿烂的笑脸,生动清新的文字展示出孩子们快乐的童年。
二、主题活动,拓宽了学生发展新天地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用主题教研三级网络式方法实施管理,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在学校“走进生活”的总活动主题下,分年级设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二级活动主题,像“交通与生活”、“植物与生活”、“电器与生活”、“服饰与生活”等。每个年级在二级活动主题之下又根据各班级的情况分别设立了若干个三级活动主题。例如,四年级的一个班的活动主题是“粮食与生活”,在学生的活动材料袋里,一个学生以“粮食知多少”为题,以拟人的手法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是水稻,以前外国人认为我产自印度,可是考古专家发现,中国才是我的故乡。我的祖先就长在野地里,叫普通的野生水稻。别小看我的祖先,水稻专家袁隆平就是从野生稻身上发现了杂交的优势,才培育出新型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我的产量。”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能说敢写,敢说会写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的珍惜粮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校的“走进生活”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后,取得了成功。现在一部分班级把读书活动、中队会活动与综合活动进行整合,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活动与学科相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写作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得到提高,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主题教育,开创了德育工作新局面
学校把主题研究上升到学校管理层面。每月都开展主题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节日纪念日,我们采用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不同的主题教育。如: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崇尚科学反对教育、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等。每次主题教育后,孩子们都要完成一份图文并貌的自主作业或者是搞一次活动。
政教处把教育科研与主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国家级科研课题《学生优良品学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的实施,进行主题教育管理研究。把“品学习惯”分成 “品行习惯”“学习习惯” 两个子课题,然后让班主任再从二级课题中选择“做好学习准备的习惯,学会倾听的习惯,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自主读书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自评互评的习惯,搜集资料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举止文明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关爱他人的习惯,守时惜时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按规则行动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二十个三级课题中选择实施,形成了树形网状结构。
张冰老师采用观察的方法去研究实验“按规则行动的习惯”,她首先按照学校统一规范要求,认真填写了三级分主题计划表格,在计划表中成果预设栏目填写着:通过一个学期研究与实验,使全班学生达到在校期间行动符合规范要求。即:“走廊行走要规范,上下楼梯靠右栏,轻声慢语出楼外,益智游戏乐无边。”。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研讨------反馈------体会,一学年之后积累很多材料,写出了成果论文。张冰老师还用三字经形式编写出朗朗上口的行为规范儿歌:
铃声响,说再见,出教室,到外边;
靠右行,不抢前,顺排走,不拉宽;
轻脚步,漫声言,礼貌语,挂嘴边;
不打闹,不串班,不追逐,不乱钻;
好游戏,尽情玩,练身体,大课间;
铃再响,快回还,不迟到,莫贪玩。
这些好记易学的歌谣,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很快在全校得到了推广。
四、主题服务,强化了后勤保障实效能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只唯实。下面围绕这个“实”字谈我所追寻的语文课。
第一,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
“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用窦桂梅老师的话说,“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目前小语教学异常活跃,多种思想、观点、口号迭出,如同《瀑布》一诗中所说:“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似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面对光怪陆离的时尚,面对朝三暮四的浮躁,面对眼花缭乱的提法、五花八门的口号,我们要内心淡定与从容,冷静理性地凝视、审视语文课堂与语文教学,做出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例如对语文的定位:智力语文、诗意语文、情境语文、简单语文……在我看来,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就是讲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其他无论哪一种提法,作为语文教学一个研究课题,无可厚非。但要给语文教学一个总体定位,不敢苟同。张三说一套,李四说一套,结果会乱套,广大教师会无所适从。
关于古诗教学,流行一种说法,淡化逐字逐句的讲解,强化情感的朗读。“淡化”论来自何处?朱光潜、朱自清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分歧意见。朱光潜先生不赞成古诗讲解,朱自清先生则认为古诗非讲解不可。有位名师论文自称朱光潜派,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走朱自清的路,引领学生分析理解诗意,不过是非常艺术地进行。我是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朱自清派,彻头彻尾的朱自清古诗讲解论的实践者、拥护者。理由很充分:如果不需要讲解,为什么还要出版那么多的古诗词鉴赏书?
最近,我到一个学校借班教学《回乡偶书》,我先要学生自己尝试理解,学生认为“回乡偶书”是“回到家乡偶尔捡到一本书”,“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小儿子离开家,大儿子回来了”,学生从字面上的理解令人捧腹;“乡音无改”译成“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我问学生有问题吗?学生说没有。我问“口音”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口里发出的声音”,你看又笑话了吧。曾经就古诗词的教学要不要逐句理解,我与同仁讨论,有位朋友持这样的观点:小学生嘛,对古诗词理解错了不要紧,长大了自然会知道。我说,假如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小学生做数学“1+1=3”,数学教师也不必纠正,长大了自己会知道。伟人在《实践论》中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最近我习练文征明的字帖《屈原九歌》,有的句子不懂意思,习字进不了意境,心里别扭。我找来资料,在逐句理解后,写起来心里顺畅,下笔流畅。习字要理解字帖,读古诗可以不理解诗意吗?
前文提到:“只唯实。”这个“实”,包括中国的实情。中国目前的考试,仍然保留“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这样的试题,平时理解不过关,学生如何应试?我们讲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应试,不要分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取得分数的途径不同。素质教育是通过教学改革,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正如一种形象的说法:你要鱼,给一张网;你要柴,给一把刀;你要粮,给一把锄。这样的教学,变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舍弃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学生也能得到高分。应试教育则恰恰相反。
在上述理念、观点观照下,我教学《回乡偶书》定下“四会”目标: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其中“我会理解”和“我会朗读”是重点,重点中的重点又是指导理解古诗的方法和朗读古诗的方法。我在“教后”笔记中坚定地写道:“为了学生的未来,不让学生一知半解。”
这是我第一个教学观: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而不是跪着上课,上别人的课。
第二,观摩课上成日常课,日常课当成观摩课上
如何评价语文课?什么样的课是好的语文课?我一直用两个标准。一个“时兴”标准: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通俗”标准: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听课教师凭听课笔记可以去上课。
“时兴”标准暂且不说,只说“通俗”标准。换个说法:既要好看,又要好吃。“好看”,有创新有突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好吃”,符合课标精神,实实在在,看得见、学得到、用得上,教师凭听课笔记就可以进课堂移植上课。有些课好“看”,但不好“吃”。例如为了一节课,光课件就要准备十天半月,这样不现实的观摩课,只有观赏价值,没有学习推广的价值。
日常课与观摩课是两个对应的概念。辩证地看,观摩课是特殊时间、特殊空间,教师扮演特殊的角色,面对特殊的教学对象。一般来说比日常课准备更充分,展示的过程更精彩,这可以理解。打个比方,今天有客人来,总要多弄一两个菜,让餐桌丰盛点。但是观摩课如果作秀、作假、表演,失去语文教学本真,这就成观摩教学之大忌!为什么又提出要把日常课当成观摩课上?那是因为有人上观摩课认认真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日常上课则马马虎虎,甚至不备课就进课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连教态都有天壤之别。有学生说:“我希望天天上公开课。上公开课,老师特温和,笑得真美。平时可凶啦!”两种课两副面孔,不行,要有同样一副学生喜爱的面孔!
第三,上简单的课、艺术的课
《于丹〈庄子〉心得》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一张天下无双的良弓,爱不释手,但嫌外表不华美,于是请工匠加工刻上行猎图。这个工匠展示其绝技,雕上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持弓人满意了。可是他用力一拉,弓“啪”的一声断了。恰恰是这把良弓承受不了过多美丽的花纹图案。我们冷静想一想,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复杂变简单才美,才有生命力。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来访者与童子的对话,一问一答,而诗中将问话省略了,只留下童子的回答。如果将问话补充,就是常见的问答对话,白描无华:
“你师傅呢?”
“采药去了。”
“哪里采药?”
“就在这山里。”
“怎么看不见呢?”
“云雾太浓,当然看不见。”
三番问答,至少六句表达,贾岛以答句包问句,精简为20字,益见情深意切。就那么简单、明白,因为简单而美,美到极致,才流传千古。
我们的语文教学,本来简单可以做得更好,可一味追求华美,适得其反。例如,复杂的结构、复杂的程序、复杂的提问、复杂的手段,结果把自己和学生弄得苦不堪言。我曾邀请《翠鸟》的作者陈益清先生一同去听《翠鸟》的教学,执教教师从文章的结构、遣词造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引导学生分析讲解,滴水不漏。课后,益清先生感叹:“太难为我们的教师了。他讲的连我本人也没有想到。当时我的创作意图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你喜欢的东西,仔细观察它,就能写好它!”
还有一个笑话式教例。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在教室里布灵堂,放哀乐,来校访的家长以为学校开追悼会,即返回。第二天另一个班上这篇课文,家长再次来访,走到校门口,又听到哀乐,心里狐疑:学校怎么接连死人啊!
语文课要上得简简单单,但光是简单还不行,还要有艺术。简单是艺术的简单,艺术是简单的艺术。打个比方,用一根红绳,绕出各式各样的吉祥物――“中国结”,既简单又艺术。
好多年前,我看到一节课,至今没忘。一位山里的教师,教学古诗《春晓》,怀里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一边晃孩子,一边带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怀里的孩子睡着了,课堂里的学生也昏昏欲睡。这恐怕是天底下最简单的语文课,但也是最无艺术的语文课、毫无美感的语文课,学生不是享受,而是受罪。
我赞同江苏特级教师潘文彬的一句话:“语文教学要行走在简单与不简单之间!”
第四,上实在的课、有效的课
从“效”字的角度将语文课堂分类,可分为:无效课、低效课、负效课、有效课、高效课。五类课,我追求有效课,或者叫“实效课”。例如二年级上册第30课《我是什么》第三自然段:“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有教师用表演法教学,引导学生表演怎么睡觉、散步、奔跑……试想,小孩子谁不懂这些概念呢?这样的课无效、低效。另一位教师教学这课,用以错求正法,错排语句,“平常我在池子里散步,在小溪里奔跑,在江河里跳舞,在海洋里睡觉。”与原文比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的排列正确?使学生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注意恰当运用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这个目标的确立,引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用教材教”。“用教材教”的口号提出后,北京优秀青年教师吉亚春补全这个口号,提出“学生用教本学”,很有创意。教什么?学什么?课改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状况看,三维只有两维得到落实: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以教本为依托,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我们语文教师万万不可忽视这个教学的大“效”。
第五,上创新的课、和谐的课
创新是大势所趋。从国家到行业,从集体到个人,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不创新没有活力。但创新不是赶时髦,不是猎奇,不是作秀。创新有个前提,就是“和谐”。和谐讲科学规律,离开科学规律,谈不上和谐,创而不新。当下流行一句话: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笑什么?笑你傻!笑你违背规律。例如《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衰”是生字,我起初设计用“字理识字”,讲解“衰”与“”(蓑)的关系,“衰”字的中间部分“口”字加“一”的字理,是古人穿的蓑衣上的扣眼和扣子。后来一想,二年级小朋友要装下这些知识,勉为其难,于是删除这一设计。再如有位教师进行识字教学,对本课只要求会认的字,教师不厌其烦,让学生说说怎么记住字形,挺复杂的字真难为一年级的学生了,怎么也说不清;有几个安排在本课书写,早已认识的熟字,教师却让学生每个字重新注上拼音,反复拼读。拼音的作用是拐棍,试想:当一个已经会走路的人,又硬把拐棍塞给他,让他拄着拐棍走路,行吗?教师如此处理识字教学,科学吗?难怪学生对教师有些违背规律的做法不以为然,甚至很烦。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的理解:合乎教育教学规律,就是素质教育。任何创新不能离开规律,不能脱离实际,否则上帝就发笑。“天下的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走任何一条新路,前提是“和谐”。决定一堂课的和谐是多方面的:文与道、学与导、自主与合作、文本与体验、理解与感悟、预设与生成、学业与评价等等,如果在一个环节出现不和谐,就降低了课的质量。当然,完美无缺的教学也是没有的。
每人对课的认识不一样,追求不一样,当然课堂教学观也不一样。我谈的仅是个人观点,一家之言,意在引起大家思考、碰撞,找到一条顺乎自然的语文教学大道。这样,人一思考,上帝不是发笑,而是点头微笑!(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
“儿童怎么学会阅读的?”拿这个问题去问语文教师或各科教师乃至行外的普通人,大约百分之百的答案是:“说不太清楚,但总得先认字吧,字认到一定数量了,就能阅读了。”
“从一年级起,在一个字还不识的情况下就开始学阅读,行不?”“废话!文章和书籍都是用汉字写的,不识汉字咋能读书?这不跟学外语一样,不认识外语单词怎么读外文材料?”
“不教汉语拼音,学生也能学会普通话朗读,信不?”“不信!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杖,是学普通话的帮手,方言堆里长大的孩子,紧教着还不会,怎能不教?”
人们的回答也许没有错。
自古以来人们把文化人叫做“识字的人”。无论是过去的“大纲”,还是今天的“课标”,无论是自己的体验,还是别人的事例,都是“先识字后阅读”。无论是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年的修订稿都是这样描述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1~2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长期以来,这个观点已被广大教材编写专家、教研员、语文教师和家长接受,似乎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人们就在“先识字后阅读”的怪圈里做文章,据专家潘仲铭和戴汝潜统计,几十年来人们“发明”的识字方法有二十多种。
专家视点: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识字的教学,采取的办法是集中识字。儿童入学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两千多字,以后集中识字课文逐渐形成“三、百、千”那么一套,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合起来正好是两千多常用字)……再者,“三、百、千”音节整齐,押韵,也不太艰涩,便于学童记诵。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
但就是这个大家相沿已久的,被认为毋庸置疑的定论被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质疑,他以自己五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可以“零负担识字的”,三年就可以完成六年的“法定”识字量;一入学就“学阅读”也是可行的,学生六年可以阅读五六百万字,甚至更多……
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包头市土右旗党三尧中心校语文教师石皇冠。
今年深秋季节,本刊记者带着一连串疑问走进了这所学校,走近这个“另类”的乡村教师。
党三尧,土默川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庄。记者采访时远望,阴山如黛,平畴千里。村子南去二十里处便是东流的黄河。因得黄河灌溉之利,在农耕时代,这里是米粮川。但随着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和持续了二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以及迅猛的城市化步伐,一个上万人的乡变成了仅剩千人的几个小村落,显得有几分萧索。仅有170个农民的孩子在这所寄宿制学校就读。这个与欧美国家班容量相似的学校为石皇冠破天荒的教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小班化,22个学生,便于因材施教,来自家长的干预较小。
一个“怪才”的成长史
1991年夏,石皇冠从包头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在阴山深处的一个教学点,他在那里当了六年教师(兼校长三年),全校只有五六十个学生和三个老师。1994年,这个教学点撤并了,他来到土默川平原一个乡中学当老师。严峻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担忧农村的教育和农村的孩子:初一招收的320多个学生,到了初三毕业时只剩下120多个,除极少数转学外,其余近200人陆续辍学了。辍学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厌学;不是家长不让孩子读书,而是不当的学校教育淘汰了这些孩子。他们为何会厌学?学校教育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主要原因之一。他在初中兼语文课时发现,初中生中虽然认识课文中的汉字但念不通课文的比例很高。当时,他认为可能是小学语文教学出了问题,便去小学教语文,看看问题究竟在哪儿,该如何解决。去了小学之后,他发现四、五年级学生也是如此。
他开始思考自己所授的学科——语文。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他: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它的本质规律是什么?为什么到了初中,学生齐声朗读时还是“唱读”?怎么才能不使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望而却步?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提前学会阅读的基本技能呢?
他想,既然认了汉字还不会读文章,还需要老师领读,必须经过模仿读才能学会阅读,那么教阅读之前的认字又有多大效果?他在反复研究多种识字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现,低年级儿童以无意记忆为主,可这些识字方法大都强调有意记忆,这不明显违反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天性吗?他开始构想一个更大胆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路:儿童一进校门直接“学阅读”,不要管是否认字。
1997年,一个有初步轮廓的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方案形成。他希望有一个校长给他一个班,能够让他静下心做这个起码耗时六年的“另类”实验。没有“徐庶走马荐诸葛”,他就毛遂自荐,可惜没有哪个校长敢承担这个风险,都说:“小打小闹可以,你这是推倒了大厦重盖,不敢。孩子不能做试验品啊。”
隆中诸葛没有遇到识才的刘备。他甚至萌发了到缅甸教华裔子弟汉语的念头——心想,他们身上大约没有应试教育的枷锁吧。
2000年前后,由于地方政府不能按时足额发出农村教师工资,他请了长假到太原、昆明“打工”,还在当代著名的小学教学专家邱学华的举荐下到宁波一所私立学校任教。而私立学校为了生存,会把应试教育推到极致。这是他无法忍受的。2004年,他与邱学华同时撤退,自己又返回土默川。
没有死心的石皇冠2007年夏遇到了党三尧中心校校长霍祥。霍校长在将信将疑、半懂不懂的背景下同意他在学校搞实验,说:“你就按照自己的思路折腾吧,可以网开一面,先不参加统考,有啥麻烦我顶着。”
石皇冠老师的惊世骇俗之论
没有理论引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在大量阅读思考了现代心理学、信息学、系统论及多种语文教育学专著后,他用农民式的诙谐生动与学术思维的谨严,提出一系列对母语教学离经叛道的观点:
观点之一:现在无论是以分散识字为主,还是以集中识字为主的低年级语文教材,都没有依照儿童的记忆规律去编写,都没有充分照顾到低年级儿童的记忆特征——无意记忆在学习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老师却千方百计让儿童识记汉字,老师累,学生累,家长也累,三个群体同时在做低效功。
观点之二:要求不适合用铅笔书写(甚至是不适合书写)年龄段的孩子书写规范汉字,违背了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如今多数青年书写姿势不规范,与写字年龄过早、书写量过多、写小字有关。导致本该拇指执笔杆,却因疲劳而转为第一关节勾笔杆。因此,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一二年级强行要求孩子写大量的汉字。
观点之三:低年级正是儿童言语连贯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期,应该给儿童提供生动有趣的儿童文学,而现行的语文课程给儿童提供的却是一些关于字母、声母、韵母、声调、笔画、偏旁、结构、笔顺、汉字、词语等零碎知识。这仿佛又回到了婴儿学语的“独词句”阶段。学习这些零碎东西,只能妨碍儿童言语的连贯性发展。
专家视点:“儿童入小学以后,有一个时期,他们的口语能力看来反而不如学前儿童。一些观察材料指出:学前儿童的言语具有丰富的语调,很有表现力,并附有情绪色彩,可是当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就会失去这些表现力,他们的言语变得单调、不大连贯、平淡而缺乏情感。”朱智贤
观点之四:“读文章”不同于“念字”,所以学生认识了汉字也未必会阅读。 “先识字后读书”是从已经学会阅读白话文的成人的直觉经验中来的,他们与刚进小学的儿童属于两类不同的群体。学生齐读时会出现“唱读”现象:秋*天*来*了,一*行*大*雁*向*南*飞。这是典型的顿读,顿读的习惯形成后很难彻底改掉。所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以学习流利朗读为重点,要训练学生正确切分语意单位,而不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
观点之五:人类阅读并不是认清楚每个字的部件才阅读的,而是看个轮廓,可以称为“模糊认字”。如看到“镍曩妙汁”时一定会理解为“锦囊妙计”。这与“认识鸟不必认识每一根羽毛”一个道理。因此,繁体字简化,在降低阅读难度上没多大意义。儿童认识汉字难易不在于繁和简,标志多的汉字反而容易识别。假如把7000通用汉字都简化至8~11画,那简直就是一场文化灾难。就像识人一样,那些长相、衣着、化妆等方面特色明显的人最容易识别。假如不分男女都剃光头,刮掉眉毛、胡子,甚至衣服,白花花一大群,怎么识别?怎么记忆?
观点之六:我们要在限量阅读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基本技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时有限,以有限之课时,完成大量之阅读,是不现实的。学生还没掌握阅读基本技能,怎么去大量阅读?语文老师要求大量阅读,数学老师要求大量做题,英语老师要求大量背记,科学老师要求大量实验,体育老师要求大量运动,生活老师要求大量吃饭,教育专家要求大量玩耍,宿管老师要求大量睡觉,一天只有24小时,如何合理安排各种“大量”?今天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也与这些糊涂的“大量”分不开。
“神话”居然变成现实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做事惯于先问“是否有用”。教育也是如此。如此石破天惊的语文课改实验,从开始石皇冠面对的就是怀疑、不屑、不解、惊愕——
实验进入二年级时,旗里有关人员想测试一下实验结果,照理说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妥,技术试验不有“中试”嘛。但石老师拒绝了,理由是:“馒头还没有蒸熟呢,为什么要提前吃?”他不是怕人检测,露了马脚,而是认为实验不到火候。不到火候的检测是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到了合适的季节,你可以按照课标的要求任意考我的学生。”所以,实验班“网开一面”,五年来学生极少参与学校及旗里组织的统考。
学生一二年级时家长就提醒他、敦促他:“孩子们终究是要参加中考、高考的,你现在就得按照那样的考法训练孩子。”他开玩笑地反问:“你的孩子将来是要结婚、生孩子、当父母吧?是不是现在就开始训练结婚、生孩子?”家长被噎得不知如何作答。
实验班三年级结束时,忐忑不安的霍校长组织语文教师进行了一次识字量的测试。
被测试的有实验班学生22人,对比班学生16人,四年级学生3人。结果是:实验班比对比班平均识字率高出10%,与四年级相比相差无几(四年级只比实验班学生平均多认47个字)。识字量最高的学生石鉴渊高达3727个字,最差的学生2189个字,平均识字量达到了3059个字(对比班是2796个)。按照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的标准,80%以上的学生已经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6年的识字任务。
检测的事实证明: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识字结果相差不多,费时费力、苦不堪言与“零负担识字”的结果差不多,而实验班却在阅读领域里远远甩开了对比班:三年中他们读了多少书籍?最多的已经达到300多万字,最少的也达到了近100万字。而“课标”要求六年中阅读课外读物145万字的标准多数中国学生根本达不到。
当时,祖祖辈辈惯于“从众”,认可“习惯”的农民家长也对石老师的课改充满狐疑:
“别的小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怎么这个老师不留作业呢?还把看动画片当做作业?”
“本来就担心孩子上网成瘾,误了学习,可石老师在第三年时却要求每个家长给孩子配备笔记本电脑,学上网。”
“别的老师不让孩子们看‘闲书’,可这个石老师就是鼓励孩子看‘闲书’。哪有这么教孩子的?”
伴随着怀疑和忐忑的心情,到三年级时,他们普遍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同龄人相比,不厌学,爱看书,进城坐在书店捧着书一看一个上午,字儿写得好看,学得也轻松,说话、写作文词汇丰富……一系列的优势显现出来了。
为了不耽误孩子,为了语文数学两科相辅相成,石老师从三年级起连数学课也接了过来,于是他成了全校负担最重的老师。一次全旗联考数学,他的班级平均分居然全旗排名第五(全旗同年级数学老师三四十位)。而他是下课后从不批改数学作业的老师,甚至学生连作业本都没有。连数学也做到了“零负担”学习。
认可“猫论”的人们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怀疑的、挑剔的眼光少了不少。
尽管在四年前笔者就知道石老师正进行着一项很“另类”的教改实验,但也是疑信参半。2012年10月15~16日,记者在这所农村学校住了两天,听课、测试学生的读写能力、开了家长座谈会、与石皇冠老师做了长谈……
走进实验班的教室,整个格局就是 “另类”的:与其说是个教室,不如说是个图书阅览室,三个书柜摆满了图书,学校的、学生的以及他个人的;墙壁四周挂的都是小黑板,一生一块;座位是圆桌式的,22个孩子围成一圈。石老师的解释是:传统的座位格局与教堂里神父布道时的座位排列无异,神父是为了向教徒灌输宗教教义,但教师不能像神父一样向学生灌输知识。此外,在传统座位格局下,学生发言时,看不到其他同学的表情和神态,仅仅能看到教师的表情和神态,不利于发言的同学收集更多的反馈信息。由于声音传播的方向性和耳廓收集信号的方向性,其他同学很难听清他说啥,这就很难组织有效的讨论。交头接耳、东张西望在所难免。而圆桌型的布局使每位同学都能看到其他同学的脸庞、神态以及做什么、说什么。
他的课是学生“模仿-尝试”型的,记者听的那节课学生正学“赵王如意之死”。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一下在《史记·刘敬孙疏通列传》和《史记·留侯世家》中相关段落,作为铺垫,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张选自《史记·吕后本纪》的一段话(二百余字的白文,只给一个通假字“酖”的注释)让学生尝试独立断句。断句完毕后,让学生朗读白话译文,以核对自己的断句是否准确。学生齐读原文时的发音、节奏、语气的把握,基本达到了高中生的水平,反映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一节课教师说得少之又少,只在关键处引导、提醒了几句而已。
记者以通用的方式检测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史记·苏秦列传》前5段(共364个字,72处断句)打印成无标点的白话文,要求在30分钟内断句。检测的结果是:优等生可以达到82分,中等偏下学生可以达到74分,差生也可以达到60多分。为了对比,记者返呼后请内蒙古师大附中高一两位优等生在限定时间内做同一测试题,结果与实验班的优等生相同。
写作能力的测试采用给微型小说《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续写的方式。优秀者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居然写出1000多字,较弱的也能写出500多字。学生用电脑写作,其思维速度与键盘录入几乎同步。而对比班的同题作文(18篇)却与之形成明显的差距(对比班能写出500字已属罕见,且大部分作文想象力贫乏,表达混乱,词不达意,书写潦草)。
2012年10月17日,包头市土右旗资深高中语文老师赵明生偕八位高中语文教师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来考察、检验这个 “奇迹”。为了打消别人怀疑自己上“假课”的念头,石皇冠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前来听课的老师,由他们在《史记》、《汉书》或《资治通鉴》中自行选择。选好之后,开始备课,然后采取“先学后教”的模式上课:学生先尝试断句,然后老师予以指导。他们选了“荆轲刺秦王”一个片段,通过这节公开课,以展示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给无句界的白文断句的。结果同样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一致认为,学生阅读无句界文言文的技能已经达到了让人震撼的地步。他们的高一学生也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类似水平。
石皇冠老师确实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走出一条别人很少走过的路。
“奇迹”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他是怎么教学生识字、写字的?他是怎么教学生学汉语拼音的?他是怎么教学生阅读白话文的?他是怎么面对现行教材的?他为什么要“超标”引导小学生给文言文的白文断句?其价值是什么?是谁启示了他?
他的实验,从起步就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他教汉语拼音,没有“aoe,iu■”地教,先是看加注汉语拼音的文本,继而抽掉汉字,阅读纯拼音文本,最后利用“微软经典全拼(带声调)”学打字和听朗读录音带。时间久了,学生居然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汉语拼音,还达到了普通话发音比较标准的水平。
从一年级起,在学生一个汉字不识的情况下,他就开展“学阅读”训练,做法是从“听”入手,由“听觉语言”渐进到“视觉语言”。即老师(或录音带)朗读儿童喜欢听的童话、寓言、神话,儿童耳朵听、嘴巴跟着念、眼睛看着书面材料。开始时,二者不同步,学生只知道现在是在读哪个页码的文字,后来就知道正读哪一段,再后来就知道正读哪一句,久而久之,就找到了与声音对应的那个汉字,老师领读到哪里,学生的眼睛就盯着哪里。石老师认为:“儿童不是按字的形状去记忆和提取信息的,而是按照字在词中和句中的意义去记忆、提取的。”于是他充分利用儿童无意识记忆占优势的规律,让学生在一二年级听故事中认识了1000多个高频汉字,有了这些汉字垫底,现代书报上90%的汉字就认识了,儿童可以早一天进入阅读的王国,早一天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这就是他的“零负担识字法”。
五年来他从不过问学生会写哪些字、会认多少字,从来不要求家长考孩子默写生字,只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识字。二年级结束时,学生平均的识字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个,会写600多个,其中5名学生识字量达到了3500个。
大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孩子们就学会了用普通话流利朗读。他说,“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朗读是在听觉语言中枢和运动语言中枢的协调配合下进行的,我训练学生视觉性语言中枢,使之学会切分书面材料的语义单位”。
他的这种思路和做法得到我国心理学专家张厚粲教授和谢小庆教授的高度关注。
过去唱戏的人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原本不识字,却要背下大段大段古奥典雅的戏文。怎么学?跟着师傅念、背、记,久而久之,竟能认识剧本上的文字。
台湾作家三毛在《逃学为读书》中说:“我是先看书,后认字的。”“我没有不识字的记忆,在小学里,拼拼注音、念念国语日报,就一下开始看故事书了。”
周国平的女儿是这样识字的:“(啾啾)认字的过程非常自然,玩看图识字的卡片,看碟时跟着声音看字幕,上街时问招牌上面的字。”
这些事例不也印证了石老师的做法是符合人类识字、阅读规律的吗?
香港教育学院教授潘慧如在她的论文《写字教材中字词排序的理念和实践》中说过:“孩子在每日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听力的词汇,掌握了大量常用字的读音和意义,只是欠缺字形的概念。如协助孩子把字的形音意结合,他们便可以把字词在书面语言上应用起来。”这不与石老师的观点相近?
为了减轻负担会写汉字,他设计了“尝试学字法”。为了高效率写好汉字,他设计了“黄金练字法”(一种改造后的符合黄金分割率的九宫格),只写大字,不写小字。前者以学习汉字构字规则为中心,写会一个字,可以迅速写会六七个;后者以学习汉字结体规则为中心,写规范一个,就可以迅速写规范六七个。
中学生有“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戏谑之语,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高中生“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也没说去标点和句界。他为何要求小学生阅读文言文,况且还是白文?
石老师的解释是:如果一直用白话文教阅读,就很难知道学生到底是否学会“用眼睛独立看懂书”,因为白话文念出来可以听懂,学生遇到难懂之处,免不了要念出来给自己听,甚至听同学念或老师念也能听懂。这不利于视觉性语言中枢及早学会默读。为了促进视觉性语言中枢及早学会不依赖听觉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而独立加工书面材料,就要不失时机地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因为文言文念出来听不懂,必须先懂而后念。至于让学生直接念无句界文言文,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提高“看懂”文言文的能力。在正确流利朗读有标点文言文的基础上,学习无句界文言文朗读,也不是很费劲。
相关链接:古人对句读训练十分重视,把它看成是读懂文言文的起点。《礼记·学记》云:“一年视离经辨志。”意思是说,小孩子入学一年之后,就要考核他们“离经辨志”(断离经文,辨识文意)的水平。韩愈的《师说》也谈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唐代人也把句读训练当作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
石老师把阅读技能分为“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读懂内容大意,从文本中提取相应信息,是“基本技能”。独立查找背景资料,理解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属于“高级技能”。基本技能不熟练,高级技能就难以形成。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在基本技能还没真正掌握的前提下,就匆匆忙忙带领学生去学习高级技能。他的课改实验,紧紧抓住基本阅读技能不放松。当学生能大量阅读白话文书报时,就开了文言文阅读课。进入五年级下学期后,他就利用无标点、无句界的文言文进行阅读技能训练。他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尝试自我断句,然后小声朗读,在朗读中校正断句的谬误,然后与有标点的文本对照断句正确与否,再后是朗读文本。记者问:学生先断句后讨论答案,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是从哪儿学来的呢?
石老师说:十几年前,我开始系统学习尝试教学理论创立者邱学华老师的专著。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尽力贯彻邱老师的教学原则:“先学后教、多练少讲、当堂作业、当堂反馈”。这些原则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成为:学生先尝试独立断句,学生发表答案,老师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记者随机请一位男生朗读白文《陈涉世家》,其断句之准确,语气的把握已经达到初三优等生的水平。他的学生显然已经基本达到了“离经辨志”的水平,课标所规定的“使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已经达标。
草根课改的未来之路
石老师认为,不少教师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就错了,归宿点能对吗?“语文教学本来应该往西走,那么多人向东走了,南辕北辙,走得好(比如那些经常能‘走穴’的所谓名师)有意义吗?”所以,众人潮水般地向东走,他一个人却向西踽踽独行了近6年。他所走的路,所倡导的理念因有悖于大众的习惯和经验而被误解和排斥,但人类的前行者们哪个不是如此?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教育测量学专家谢小庆对石老师的实验给予高度评价:石老师这样的教学,是“能力发展”而非“知识灌输”的学习,是“学生中心”而非“教师中心”的学习,是“目中有人”而非“目中无人”的学习,是“教人”而非“教书”的教学。
明年6月,石老师的22个“实验品”就要出炉了,他遭受怀疑和不解应该消融了,因为有学生较高的语文素养明摆在那里。
问及石老师下一步的打算,他睿智而深邃的眼睛里有执著也有无奈:“最好能有一所学校给我,或者起码有个团队与我一起做这个事,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记者问:“教育不同于技术,往往不可复制。有几个人会像你一样抛家舍业,焚膏继晷,每天12点前不睡觉,去读书、写作、思考呢?有几个教师能像你那样旁学杂收,读了那么多的专业书?有几个人像你那样不盲从,不随俗,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别人即使做,你觉得能做到现在你这个样子吗?”谢小庆教授也有同感:“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敏锐的反应能力,很难把握这样的课堂。”
穆棱市兴源小学 郑铁军
11月27日我有幸参加牡丹江名师培养展摩会,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看到,有象以赵昭老师为代表的牡市名师,更有以王传贤老师为代表的省级名师,他们不愧是语文教学的名师,他们可以说是我们全省、全市语文教师教学的引路者,他们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完善,他们正在迈向教育家式的教师行列;其次,是几位名师展示了他们的全面素质,扎实的功底,他们也正在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丰厚着自己的积淀,锻炼着自己的技能,努力地形成自己的风格,赵昭老师的“质朴诙谐,平中见奇”、王传贤老师的“书香拂面,大巧不工”他们的这种风采,他们的这种展示,让我看到了我省语文教学的前沿--------更重要的是我校语文教学未来的路该怎样走?
与名师面对面之后,王传贤老师的话一段朴实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什么是朗读?朗读不是读准、读清字词的音,而是把句意读出来。”我觉得这句话很正确。以前,预习课文时,我们只让学生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划出生字生词就行了,没考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结果在课堂上,无论讲得怎样生动,怎样成功,都会有一部分学生无反应。可见,这样的课收获不大。是呀,学生朗读时都有破词破句现象,哪还谈得上理解了?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
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时,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要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王传贤老师又说:“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的提高一定很快。
与名师面对面之后,我觉得语文阅读课上的提问和回答方式值得我们思考,让我回忆起在一些课堂上,课堂学习气氛似乎很活跃,教师一节课提出了许多问题(皆为口头问题),学生也表现了很强的回答欲望,教师每提一个问题,学生们都是吱吱喳喳答个不停,场面甚是“壮观”。这就是高效率的课堂吗?不见得。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不可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有些问题很简单,学生读后就能理解,教师不必走过场,让学生应和老师而已。王传贤老师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质
疑问难是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关键。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壮观”的课堂,声音过杂,却难以听出学生们究竟答了什么 ?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合理运用“全体回答”和“个体回答”的问题。当问题的思维容量小,难度小时,可以让学生全体回答;而当问题的思维容量较大,难度较高时一般采用个体回答。而学生是全体回答还是个体回答就需要教师进行技巧性的指导。
与名师面对面之后,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只当一名教书匠,应该在教学一线上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进而创新出好的方法,好的思路,也要写出很多的论文,很多的书,逐步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转变成一名语文教研者。
与名师面对面之后,基于我校阅读教学现状,我觉得“怎样立足农村学校实际,走扎实阅读教学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去验证去总结。作为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想上好阅读课就要注意我们的农村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教育教学理论之间的联系。我们讲要树立大的语文观,这就要求我们有广阔的视野,善于学习。展摩会上的名师,他们不但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一定平时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反思,因为反思是架设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一座最好的桥梁。我们应该做一名善于思考的老师。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再思考,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要么机械训练、
过度分析,使阅读变得枯燥无味;要么强调感悟、失于清谈,使阅读变得空洞飘渺。名师透露有“与分析式阅读说再见”的说法,更是让我一头雾水,阅读教学到底如何教?如果不分析了,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培养呢?如果不分析了,那么感悟式教学是否会走向彻底的清谈?这些问题,使我再次回想起课程改革之初老师们的困惑:改来改去,我们不会教语文了。
“不会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阅读教学到底要教什么?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吗?具备一定的识字量是文字阅读的前提,通过阅读可以促进并巩固识字,而写字则和阅读没有关系。因此,作为知识目标始终存在于阅读教学目标中的识字写字,其实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不能成为阅读教学的目标。那么,我们熟悉的阅读教学目标有什么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把握住这三个方面,基本就涵盖了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达到这三个目标的过程中,阅读能力是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升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呢?名师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阅读教学首先是基于阅读的教学。离开了阅读这个前提,阅读教学必然偏离正确的轨道。”
我们看到,在许多课堂上,老师疲于奔命,既要识字写字,又要读写结合,还要朗读感悟、分析概括„„的确是模糊得很,似乎把听说读写书字词句段篇非要念一遍不可。这样的做法,明显是让阅读教
学负担了语文教学的所有任务。还有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把阅读教学转变成了朗读或背诵的教学。这样做,只动口不动脑,书读百遍,未必其义自现,恐怕会“读”而不思则罔吧?更有省事的情形,一本教参走天涯,读教材变成了读记教参,一切为了高分服务吗?
那么我们农村学校怎样上好阅读课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与名师再次面对面,名师毫无保留地给我们指出了可走之路,与大家分享:
阅读教学首先要走向常态阅读。作为常态的阅读,我们从看到文章题目的那一刻就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着一种猜想,随着阅读过程的进行,这个猜想可能得到某些验证,然而伴随着一个答案的产生,另一个猜想又会随之诞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在经历这样一个不断地“猜想——验证——猜想——验证”的过程。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会急于追求阅读内容的最终结果,而是享受着阅读过程中这种“猜想——验证”带来的乐趣。也就是说,常态的阅读(当然,这里并不指那种目的性极强的阅读:比如查找资料等)应该在一种非功利的心态下,对阅读内容的欣赏玩味。忧文章之忧、喜文章之喜、愁文章之愁。
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急着去解决所谓的疑惑,不急着提出教师所谓的问题,而是随着阅读的进行,让学生自然地、自主地求得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常态的阅读不等于学术阅读、文言文阅读或外文阅读。我们可以几乎不考虑生字造成的障碍,因为我们几乎可以凭借语句间、段落间的关系推测出句子表达的意思。除非是这个字或词读不懂,我们就完全弄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很多时候,即使不扫清障碍,学生也可以读懂文章内容甚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所以,走向常态的阅读可以把识字写字这样的知识目标单独处理,不作为阅读部分的内容。
其次,阅读教学要走向儿童阅读。儿童的阅读是不同于成人的阅读的。儿童有儿童自己的视界。儿童的阅读是基于兴趣的阅读。如何运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一种“愤悱”的状态下自主阅读,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常态的阅读通常是个人的阅读,而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使课堂中的阅读具有一种独特的场。在这样的场中,个体的阅读受到集体阅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我们让学生不断地交流自己的疑惑,提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这就会使个体的思考变成群体的思考,一个思考变成了多个思考,问题越聚越多,思考越来越深入,就好比发酵一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酝酿,形成了一种读书思考的氛围,从而使阅读走向深入。这种兴趣已经从外在走向内在,这种阅读兴趣更持久更有张力。
儿童阅读是以感性阅读为主的。这决定了儿童阅读对理性分析天生就有一种不接受,甚至是排斥。而我们多数的阅读教学恰恰是在分析、理解上下功夫,久而久之,学生的感受少了,分析理解的能力也
不见提高,便对阅读产生了畏惧,直至拒绝。这应该是崔峦理事长提出“说再见”的理由之一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紧紧围绕着感受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的独特感受、真实思考,是不是会得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呢。因为,这是符合儿童阅读特点的,是在按照阅读规律教学。
第三,阅读教学要走向文本。曾经,我们的阅读从琐碎的分析到过分的清谈,经历了完全依赖文本到完全脱离文本的两个极端。而今,我们所讲的走向文本,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昨天的错误。在今天的课堂,走向文本体现在认认真真地读书、踏踏实实地读书上。这看起来是最简单的,其实却是我们最忽略的。
还是思考读的问题,我们许多语文课一开锣,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再读几回词语,于是就开始提问题分析、理解了。学生还没有真正读好书,离文本还有着很远一段距离,怎么能够走进文本?把课文读通顺了,读准确了,然后才能够谈理解与分析。什么是读准确?读准确不能够只停留在把字音读准上,还要把逻辑重音读出来,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有的老师说,意思不是理解了才能读出来吗?为什么我们不反过来思考,如果他能够读出来,是不是也就理解了意思呢?有什么比通过朗读来理解意思更简单更有效呢?
第四,阅读教学要走向生本。我们不能以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以老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尤其是交流疑惑、交流感受的环节,老师能不能退出来,缓评价或不评价,把空间充分交给学
症状1:制度制定行政化
[病例1]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的制定以校长的意愿为主,由学校行政领导集体商量通过。教科研制度虽然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但这种从上而下制定的教科研制度无法得到多数教师认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有些甚至成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诊断]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主力军是一线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制定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和讨论,要扭转制度建设凭领导的个人意见决策的片面经验化缺陷,避免制度建设的匆忙实施,就要在反复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待成熟以后再实施。
[矫正]以“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制度比较健全,包括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理论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出台都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充分给教师放权,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在讨论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全体教师对本校的教科研制度一致认可,执行力较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症状2:制度管理形式化
[病例2]不少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按制度管理的很少,执行的效果更差,严重影响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研究的质量。
[诊断]现在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当作“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在教科研工作管理上不到位、不作为,对于教师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只要教师能结题就行,不管质量如何,这样尴尬的局面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矫正]严格执行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具体工作由教科室负责落实,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制订出学校教科研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科室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对学校所有的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各课题组中开展七个方面的活动:①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②课题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③要求课题组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活动。④参加每月一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⑤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上交阶段性成果。⑥上好课题研究课。⑦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我们严把“七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建立了检查通报机制,把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对于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作批评教育,及时终止该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维护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症状3:课题研究“假、大、空”
[病例3]多数学校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研究过程管理与指导,缺乏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多数教师重视课题立项,忽视开题论证;多数教师重视课题结题工作,忽视课题过程研究,缺乏对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缺乏对研究资料深刻分析和对研究成果提炼的能力。
[诊断]现在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假、大、空”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去研究自己身边教育或教学的某一真问题。有些课题组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由于研究者不会规范撰写研究报告,缺乏对教育实践经验提炼的能力,不能较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最后造成课题无法结题或勉强结题。
[矫正]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
为了有效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组内其他教师一起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学期初就确定好本学期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定一个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必须来自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自己身边的教学小问题入手,从小题小做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教学科研一体化, 教学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学,相得益彰,克服单纯的为科研而科研和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各年级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如我校的市规划课题《利用成果袋高效突破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量》的负责人就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其带领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开展了有关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市规划课题《第二学段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有关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
症状4:科研成果推广少
[病例4]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师论文获奖与课题结题,而忽视教科研成果的培育,以及获奖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活动。
[诊断]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对于教科研成果推广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在思想上对于成果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为一线教师创设平台;二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共性和普遍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第二次实验验证,不像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规范、专业,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次实验推广。
[矫正]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
关键词:阅读面 阅读量 补充延伸 模式突破 略读能力
大量的阅读实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理想的阅读体系包括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传统阅读教学为单篇阅读,课型以精读为主,略读为辅。单篇精读教学又是语文课堂上最常见、最传统的课型,即教师对文章展开全方位的解读,充分挖掘文章的语文教学价值,包括识字、阅读、写作、情感熏陶、口语交际等,课堂教学围绕这篇选文精讲细读、反复琢磨。而群文阅读教学则与之不同,是在一节课中读多篇文章,更关注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量,更关注学生在阅读多种多样文章过程中的意义构建。群文阅读让学生回归到阅读的本真,最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一、 群文阅读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保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2011年版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阅读’的第12条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些规定足见教育部对初中生阅读的数量要求之高。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要求其实道理很简单: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作保障是不可能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仍然比较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但仅靠初中六册的课内文章,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而群文阅读正补充了这一数量不足的缺憾。关于群文阅读,有关资料是这样描述的: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也有专家指出: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无论哪种说法,我们都可以确定,群文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二、群文阅读是课内教材的补充和延伸
在标准试验教材的基础上,群文阅读教学补充几篇形式多样的文章,建构了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依托的阅读体系来指导学生阅读,这种依托教材的阅读,将大量的主题性阅读资料整合起来放在了课内完成,改变了大量阅读只能在课外进行的传统格局,便于落实阅读教学计划,便于检查阅读教学效果。
阅读群文能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主题阅读”是群文阅读的一种形式,在群文阅读中,阅读文本以一定的逻辑关联组合在一起,这种逻辑关联可以外现为一定的主题,也可以内隐为一个多元的议题。 群文阅读比之单元主题阅读更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学生的个体思想和情感体验会向广度和深处发展,大大拓展了单元主题的广度,提升单元主体题的深度。
3.将精选的相关阅读材料与教材有机整合,更能合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群文阅读的出现,赋予了普通一线教师自行选编材料的机会,教师研究群文阅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文本,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如我校语文教师依托教材,自行选编的《美文欣赏之群文阅读》就是在原有校本教材基础上整合课程资源后的结晶,内容有我校教师自己写的文章,有学生推荐的美文,这本校本教材在本校刊发,紧贴我校师生的生活实际,实用性强,使用效果极佳。读这样的“群文”,大大激发了师生对语文的热情感。
三、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模式的突破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讲解文章细致深刻,抹杀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但群文阅读突破传课堂模式,把阅读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更深、更细、更透地讲析文章了;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再了解文章背景、分析篇章结构、探究内容”,也不能像平时精读课那样去逐字逐句地分析、品鉴、大段大段地朗读,而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而且自然而然的运用符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方式,这样就为自身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四、群文阅读对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起强化作用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单元都编排有略读课文,人教版初中七八年级每单元五篇课文中包含有两到三篇略读课文,怎样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对略读课文教学重视程度和要求相应提高。群文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品质,要求学生读懂文章,在自读实践中摸索符合个性的读书方法。毫无疑问,假以时日,群文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能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总之,群文阅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者日多、而忠孝鲜讲、仁义疏道、甚多亲情不易持久、珍贵友谊难以弥新、邻里常见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难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读书甚多只为谋生、求学常常就业至上,感叹经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书画,会通者不多,我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和谐匹夫有责”,切感经典教育意义之非凡。
赵朴初、 叶至善、 冰心、 、 启功、 张志公、 、 陈荒煤、 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二)课题提出的国外背景
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悬挂在联合国总部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教育读本。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曾预言:如果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二、研究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因为经典诗文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2)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开展经典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3)促进学生的记忆力。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4)培育学生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良好品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更了解古老的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5)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按照从“仿”到“作”的总体思路,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探索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初期,要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描写和认识,强调写记叙文,写真人真事。中期,作文要进一步要求学生记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可以写读后感、影评、书评以及各种实用文。后期,可以进行快速作文的训练。
三、研究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本校的1至6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经典诵读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4.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四、实施内容1.音乐读经:多听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以丰富的乐音,刺激儿童脑部细胞突触的生长;以和谐的旋律,陶冶儿童优雅的心灵。2.大量识字与博览群书:由于识字量的增加,即可鼓励提前阅读,让儿童提前养成自学的能力。阅读教学应该只管鼓励儿童多阅读,而不必急着问他懂不懂;不管懂不懂,只要让他一本读完再读一本,读多了,自然会懂;而不是只读一本,就要懂得透彻,再读一本。前者是顺应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轻松愉快的事,读得多就懂得多;后者是残害儿童天性,所以读书是辛苦的事,读得少,懂得的也不多,甚至于厌恶读书,一生不懂。
五、实验规模1.全校性实验:学校规定各年级所学内容(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2.班级性实验:学校在一至六年分别设立七个实验班,学校提供《学庸论语》、《孝弟三百千》等教材。
六、实验工作细则
1.其他课程调配:维持正常排课,教师只须占用自习课等零碎时间。2.教材需求:《学庸论语》、《孝弟三百千》等读经教本。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只有一句话:“同学们,跟我念。”
以上经典诵读教法的重点是: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办法多听多念。念至熟习乃至会背,即达教育目的。
最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只须多念背,不须着意讲解。阅读指导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不必规定写心得报告。
4.教学时间利用零碎时间即可。由语文、音乐教师取自每节上课铃响后五分钟至十分钟或自习课为经典诵读时间。
五、教学进度.第一学期,每天进度约五十字。第二学期,每天进度约一百字。音乐读经:在学校、家中让学生听古典音乐。课外阅读:教师每周一次调查阅读数量,每月一次检查阅读书目。
六、教学评价1.正常评价:评价的范围是前一天的的进度或几天来的复习。评价时间最好在早自习时间考组长,会背就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组长利用下课时间检查其他同学,完全熟背的人就给一百分。2.特殊评价:凡通不过组长检查的,教语文教师特殊处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一百分。、
七、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2009.3——2009.6)
1.制定课题方案和活动计划。 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 3.购买《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读物。
(二)实施阶段(2009.8——2011.7)
周忠继、顾明远、周满生、王珠珠、刘雍潜、钱培德、谢锡金、梁宁建、倪文锦、许庆豫、杨季文、袁爱玲、祁永华、岑绍基、林小苹
(排名不分先后) 执笔:林小苹
总课题特邀语文等专家组
苏立康、崔峦、陈金明、伊道恩、张定远、钱梦龙、顾之川、孟素琴、吴立岗、许汉、周励群(排名不分先后)
立项背景
1984年,香港爱国实业家周忠继先生开始潜心研究纵横汉字输入编码(简称纵横码)。十几年来,他一直与技术研发专家们共同商议软件更新换代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探讨项目持续发展的每一个步骤,并秉承“益民利众”的理念,使纵横码服务于多元化的应用群体(如幼儿、少数民族、聋哑残障人士等),积累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
2004年下半年,广东省潮州市昌黎路小学、绵德幼儿园率先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开始称纵横输入法教学实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效。2006年7月28日,来自广东、广西、河南、贵州的百余名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或校长参加了教学实验师资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前,接受了来自四个省、市、自治区共63所学校的课题申报。2007年5月起,第二期《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潜能发展教学实验课题》接受了来自广东、广西、河南、江苏、福建等十几个省的共58项子课题的申报… …一项凝聚着学术专家们研究理念和千百位教学实验教师探索热情的公益协助研究项目,正在神州大地百余所中小学开展。
项目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将纵横码的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汉语言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人的快乐学习,主动探索,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学习技能,促进人的潜能发展,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学实验,研究具体可感的实验过程,比较典型的案例,分析详实的数据,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整体研究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探索,归纳了十项特点,特别是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理性的分析,以150多个项目学校的实验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作为实践支持,初步得出了“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对儿童认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能在较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智力发展和创造潜能”的结论。
2008年3月,在总课题组广州活动现场,中央电教馆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领导,亲临实验现场调研,一个新的机遇使实验迈上了新的台阶,实验被列入国家课题BCA060016重点研究项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牵头,总课题组与九个省市电教馆合作,在约180所幼儿园、中小学和特教学校中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此期国家课题与总课题实验研究同步进行,成果共享。
总课题组成立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组建于2005年。总课题组现有专家十五位,其中既有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又有认知心理学专家梁宁建教授,有计算机信息编码专家钱培德、杨季文教授,还有信息技术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学前教育、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专家。富有时代责任感和热情的专家研究团队,共同的理念和相互之间的默契,使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课题实验研究这项公益性协作研究事业持续发展。
课题立项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是由中国教育学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香港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排名不分先后)专家组成总课题组的一项利国利民利教的公益性协作研究事业。
第一期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纵横汉字输入法教学实验(4省63校);第二期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潜能发展教学实验课题研究(13省158校);第三期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17省303校);第四期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北京实验点学校延申、天津特别方案、特教特别方案等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学习者时代优秀素养形成的研究、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
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本阶段课题研究双轨并进同步发展。第一,由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再次合作,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新一轮课题实验。凡经2010年6月30日结题评估后获良好、优秀,并经过再次申报而获准的子课题,可继续成为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新一轮课题实验单位。第二,由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向中国教育学会申报而立项的公益群体协作研究重点课题,项目名称为“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学习者时代优秀素养形成”。凡经2010年6月30日结题评估后获良好、优秀,并经过再次申报而获准的子课题单位,也可申报。
从未开展实验而有兴趣的单位和个人,都可提出申请,递交申报表。申报表将公布于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资源库,申报截止时间2010年9月30日。
第三,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与、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特别合作项目,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快乐纵横数字体验”。
多轨并进,滚动发展,成果共享,奉献时代,造福未来。
研究宗旨
优秀语言能力与语文信息素养,是新型人才素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将汉语言学科与纵横码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原理有机融合的创新学习方式。
潜心探索研究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有效地将纵横码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和语文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快乐学习、主动探索精神,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促进其潜能的发展,培育“高素质、高品格、高智慧”的信息时代数字化创新人才是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课题实验的研究宗旨。
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逐步总结并形成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的基本理论、普遍规律和实践模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数字化学习中如何优化各种学习过程,培养学习者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中快乐学习与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意志和品质。探索在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知识的“学得─习得─建构”的新的课程结构与规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并揭示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纵横汉字输入法在幼儿认知活动中的应用),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促进其他学习群体潜能全面发展的特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与开发基于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中教与学的工具平台,协作开发具有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特色、可共享互通的软件资源。为实验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样例。
本码特点
民族性特点;创新性特点;承传性特点;简易性特点;通用性特点;快捷性特点;高效性的特点;自主性特点;人文性特点;发展性特点。
操作定义
参加实验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培训与学习,能够改变对这一实验课题的表面认识,以科学的信息化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教与学优化设计理论等指导整个系统的学习过程。
教师和学生能够领会和表述课题项目的定位、发展、宗旨、目标;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述纵横码本码的特点。
教师和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纵横码的基本原理、规则,进行计算机上的汉字输入,并运用这种高效的信息化学习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创新性学习。
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子课题的选题假设,课题研究的设计进行某一领域的学习与研究,能够根据选题设计的实验目标,选用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开展能够体现在愉快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特点的学习活动。
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总课题制订的评估方案,根据子课题设计的评估策略开展实验研究的评估与反馈。
分段目标
1.实验起步阶段――学习强化技能阶段
完成对基本原理、常用规则及常用功能(笔形、单字、词组、简码)的掌握,实行计算机上机操作。
看打――文本输入。
选打――词语游戏。
想打――看图写话、看图作文、读后随笔。
2.研究初步阶段――促进能力发展阶段
课题实验研究与课程结合,进入常态教与学,根据总课题目标、子目标进入研究过程,探索如何优化各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观察与调查相结合、定向与机遇相结合”等研究,探索纵横数字化学习如何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各子题可进行结合实验目标的微观研究,例如:
看打──眼、脑、手协同并用的快速阅读。
选打──寓学于乐的游戏式词汇快速积累。
想打──看图作文读写结合促进思维流畅。
3.研究发展阶段――探索研究学习模式阶段
进一步探索在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知识的“学得─习得─建构”的新的课程结构与规律。
通过“个案与整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科学实验方法,结合本单位实验的过程,研究具有本单位特点的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模式和可供借鉴参考的范例。
4.研究反馈阶段――评估反馈总结阶段
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总课题制订的评估方案,根据子课题设计的评估策略开展实验研究的评估与反馈。
通过抽取与组织实验样本、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根据国家课题和总课题组的结题评审方案自行评审,并配合结题总结工作。
管理原则
课题实验科学性原则。
课题实验真实性原则。
课题实验实效性原则。
成果归属全体所有原则。
成果应用既独立又共享原则。
课题评估择优奖励原则。
选题指南
1.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教学实验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促进学习者潜能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和潜力开发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不同学习群体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实验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及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
… …
2.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促进学习者信息素养语文技能的提升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幼儿汉语字词积累发展语言能力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学习者内隐学习能力开发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优化小学生识字过程及提高效率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优化促进小(中)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或扩大阅读量的研究。
… …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法、调研法为辅)。实验法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要进行实验设计(要有实验假设,要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要收集有关的信息和数据、案例。要对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行动研究法要注意五个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选用什么研究方法,以什么方法为主,什么方法为辅,可结合学校的实际和所选选题的具体情况而定。
本阶段要求进入常态教学、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形式。实验班应与常规班级一致,欢迎全校性开展。
提倡比较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可通过前测、中测与后测,进行纵向的前后比较;通过以下几种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实效性比较分析。
观察与调查相结合。
定向与机遇相结合。
个案与整体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子课题组织
建议每申报单位以单位行政领导、信息技术教师、语文教师组成子课题管理小组开展实验研究。子课题每半年(6月30日前)递交一次中期实验研究报告,每一年(12月30日前)递交一次年度实验研究报告。中期实验研究报告主要由各省组织初步评审,总课题组秘书处抽查。年度实验研究报告由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专家评审,两年为一期总结评估以综合评估方案进行评审。
对积极有效组织子题进行课题实验各省市组织机构,总课题组按原来模式给予奖励和支持。
申报方案
基本信息准确完整。
实验对象清晰明确。
实验比较同质均等。
条件基础扬长避短。
提出假设研究问题。
变量关系基本确立。
方法灵活内容充实。
预期效果突出有效。
奖励机制
经过申报并获批准的实验学校的实验情况、参加总课题组征集组织的活动成绩和实验报告评估成绩,均可作为申报奖励的资格与材料。
奖励项目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组织管理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实验校长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先行探索研究示范点校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学习能手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研究成果奖。
评奖以两年为一个周期。
预期成果
组织举办“优秀实验设计与课例”和“优秀课件学习软件”、 “创新学习”大奖赛或活动测试。
出版发表科研论文。
出版科研学术论著。
总结优秀成功案例。
发展纵横信息教学化学习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在线写作及评阅作文系统。
成果应用原则
子课题相对独立。
著作权限自主。
成果资源共享。
协作关系友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18-01
一、让竞赛为课堂添活力
好胜之心人皆有之。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开展一些与阅读相关的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之心,而这好胜之心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阅读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比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要进行字词教学。在有些文本中,甚至存在着大量需要学生记忆的字词。如果不先解决这些字词,它们就会成为学生阅读的阻力,成为阅读教学中的“绊脚石”,影响教学的进程。针对这样的文本,教师与其带着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不如来一次小型的字词记忆比赛。步骤可以如下:(1)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词。(2)学生默记字词。(3)随机选派学生到黑板前进行听写比赛。在比赛获胜心的激励下,学生往往能够迅速记忆字词,相比于课后记忆更为高效。而且,字词记忆比赛犹如阅读文本前的一次热身运动,已经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带动起来,有利于阅读教学其他环节的推进。
在阅读教学中,竞赛能给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尤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时,笔者没有固守预设的教学方式,而是及时采用了和文本相宜的朗读竞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乐趣,使阅读教学充满了活力。正因如此,才保障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让活动课为课堂增魅力
如今,随着新课标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得以拓宽,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阅读课活起来成为了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用活动课来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增添魅力,使阅读教学有效实施。那么,如何用活动课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目标,确定阅读活动课型。阅读教学本身会涉及到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章的理解、赏析,对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结构布局的体会、学习。因此,在实施语文阅读活动课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通过这节活动课要达到怎样的阅读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活动课型。如:趣味识字课、句段赏析课、文本品鉴课、读写同步课、教学拓展课等等。
第二步,设计活动课方案。在确定阅读活动课教学目标,并选择了相宜的课型后,要精心设计活动课方案。在活动课方案中,要将活动课的流程一步步写清楚,而且要注意两点:1.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活动环节。2.活动环节易简不宜繁,以易于操作、易于达成教学目标为准。3.确保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步,正式实施活动课。一位教师针对小学一年级课文《乌鸦喝水》设计了一节阅读教学活动课。这节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及课前准备可以概括如下:首先,教师对这节活动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归纳为一说、二演、三议、四唱、五编。一说:由学生说一说各自在课前准备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演:学生将《乌鸦喝水》的故事演出来,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三议: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从而对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锻炼。四唱:引导学生把故事唱出来,从而调动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性。五编:让学生自己尝试编故事,从而进一步训练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细致的课前准备工作:(1)学生准备了一些动物的故事,同桌的学生准备小水瓶,装入三分之二的水,并准备小石子。(2)教师制作了Flas,并根据课文编出歌词和动画相配合。此外,还制作了活动中需要用到的王冠头饰、奖章、佩饰、纸贴等。
三、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课堂带来生命力
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避免它仅仅成为一种口号,要让它切实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既促成学生在学习中独立、协作、质疑品质的形成,又确保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目前,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以下几种不太适宜的做法会影响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实践:一、提出疑难问题后,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短。二、学生的分组讨论时间过短。三、提问者仍以教师为主,学生质疑探究的机会较少。这些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一、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得不到保证。二、学生在学习中的协作性难以实现。三、学生在学习中的钻研探究精神不易形成。如何保证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有效实践呢?关键在于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策略:
首先,在进行某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前,教师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他们在充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后完成一项任务: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并做好记载。然后,在正式开始阅读教学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分组尽情交流各自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经过探讨研究后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各组展示各自选择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如果有学生还有自己的想法仍可提出,继续交流。
在以上步骤中,学生首先通过课前预习拥有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因为完成预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学习课文、独立思考问题并自行探究的过程。紧接着,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小组交流获得了协作学习的锻炼。最后,全班交流的过程其实又是一次合作学习并持续探究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选择;运用
1、 目前语文阅读资源的状况
语文在小学阶段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而阅读则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一个环节和本质。阅读在语文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加以提高,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目前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大量的阅读资源被浪费,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外,许多学生的阅读资源的质量差,比较陈旧。在一些地区,阅读资源相当的匮乏和狭窄。
2、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
2.1选取并运用有利于突破知识重难点的资源
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预备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风格。名家名篇构成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这些作品的背景和年代与目前学生有很大的距离。作家的思想意识以及语言习惯也和目前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选择一些背景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进行《草船借箭》的授课是,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三国的历史。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作家的写作风格。作家的写作风格是有迹可循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作家的写作风格介绍给学生,比如在进行丰子恺的《白鹅》的授课时,可以将作家风趣幽默的风格介绍给学生。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作家的写作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专有名词的讲解。一些专业性强的名词往往出现在作品中,这些名词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因此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力。这时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专业名词,扫清阅读的障碍。四年级有篇课文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其中出现看许多的专业名词,比如:河床‘热带气候以及自然带等。这些地理方面的专业名词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的确很大。因此,教师要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这些名词。
2.2选取并运用有利于深化文章主题的资源
要对一些重点的语句和片段进行理解。要想快速的掌握文章的主题,就需要将文章中的一些重点的语句和片段进行理解。此时需要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可以提高阅读的兴趣。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样就更加为其毁灭惋惜。可以提供有关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介绍,让圆明园的盛景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毁灭”这部分时,可以提供一些近代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正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圆明园的毁灭。此外,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也会在学生心中产生。
不同的思维角度。以文章为出发点,提供正反两方面材料的提供。比如:《呼风唤雨的世纪》,可以提供正面的材料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技的益处,更要提供一些反面的材料让学生知道科技也有弊端。这样,学生就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养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选取同一主题不同体裁。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资源时,可以针对同一主题,选择不同体裁的文章,包括:诗歌、散文、议论文、记叙文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更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感受文章的主题,以及不同体裁的材料的表达特点。比如,有《人生感悟》这样一个专题,教材中有5篇课文,体裁各不相同,有文言文,有散文等。小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少,缺乏实际的生活体会,因此在理解时就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要提供一些同一主题,但是体裁不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这样就能更好的领悟人生的道理,获得更多的启发。
2.3选取选取并运用有利于抒发内心情感的资源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因此,语文课不光是要教会学生识字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举个例子:在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可以选取一些关于生前的一些爱国爱民材料,通过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更加了解总理,心中的敬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可能单凭现象难以理解,此时就需要老师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阅读,这样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直观。
此外,还可以选取一些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的资源。这些资源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达素材和表达形式以及表达的支架。比如,在进行《钓鱼的启示》的授课时,可以提供一些人物细节描写的片段,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容易的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3、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的内容涵盖万千,不仅包括学、哲学、历史,更包括地理、自然科学、艺术等各种门类的知识。可以说,语文课是一门综合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阅读则是重中之重,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部分。高效的阅读,高质量的阅读都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语文能力也会大有长进。拓展阅读资源是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恰当的选择和运用阅读资源会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文学素养也会增强、习作能力也是一样。因此只有选择正确的阅读资源并且有效利用多媒体和影像资源,才能培养出爱好广泛、写作能力较强、创新能力杰出的优秀学生。
结束语:
笔者从选取并运用有利于突破知识重点的资源、选取并运用有利于深化文章主题的资源、选取并运用有利于抒发内心情感的资源这3个方面出发,对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叶.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1(5).
[2] 刘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28).
一、利用“浸润效应”,感受阅读的温度
我国传统绘画中有浸润这一笔法:在宣纸上,用饱蘸墨汁的笔点一点,任其浸润开去,然后稍加勾勒,便自成一幅浓淡相宜、层次清晰的画面。浸润效应在教学中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潜移默化,它往往能收到用力小、收益大的效果。小学生读书的习惯是经过潜移默化,慢慢浸润而成的。书香拂面溢校园,最是书香能醉人。学生在无声的滋润中,自发地想读书,爱读书,与书为伴,增长智慧。
1.处处有书味
努力创设广阔的读书空间,目之所及,行之所至,让书无处不在。班级设立书香小屋,有“知识苑”“智慧屋”“芳草地”“走进名人堂”等,图书定期更新,让学生信手拈来就有书读;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全天开放,让学生时时享受读书的乐趣;家庭创建“红领巾小书房”,使学生回家也能徜徉书海。在校园内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让学生时时阅读,时时领悟,走进奇妙的世界;学校的电视台每周向学生介绍名家生平、名家故事、名家作品。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2.处处有书景
晨光熹微,学生迎着朝阳开始朗朗早读;课间饭后,随处可见学生们手捧书籍专注阅读的身影;夕阳西下,学生们又吟诵着《弟子规》《古诗文》等经典作品愉快地回家。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我安排每天一次的课外阅读时间。短短20分钟,整个校园宁静、祥和,老师在讲台前静静地阅读,学生在座位上专注且静静地看书。
3.处处有书情
书能传递真情。我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每学期每位学生拿出自己最心爱的藏书三到五本,在文明新颖的阅读接力中分享知识、增进友谊。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以书传递浓浓的亲情。每周一次红领巾广播,开辟读书专栏,学生抒发对书的热爱和读书感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开展赠书于班、赠书于人的活动,奖励先进班级,奖励先进学员,树立最好的奖品是书、最好的馈赠礼物是书的观念。
二、发挥“圆桌效应”,拓展阅读的广度
圆桌所呈现出来的柔和感和圆圈曲线美使就餐者很容易联系和产生出“亲切的关系”“和谐的闲聊”“融洽的气氛”等形象和感受,这便是人们对圆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圆桌效应”。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特别是儿童,这种欲望更为强烈,这是学生乐意阅读的基础。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挥圆桌效应,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激发学生良好的阅读动机,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读书是甜蜜的、有趣的。
1.充分发挥小书院的主体作用
少先队大队部成立红领巾小书院。该书院完全由少先队员里一些特别爱好读书的骨干为主体组织起来,从院长到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互相协调,专门为校内同学的读书活动提建议、想办法、作安排,并请辅导员老师做顾问、参谋。还有,倡导各个中队设计、布置别具一格的读书角。读书角有的是图文并茂的小宣传栏,有的陈列着推荐书,有的张贴着同学自己的读书体会,有的刊录读书名言,有的给课外书画插图,还有的展示《红领巾读书成长册》。“读书角”定期更换,大家轮流负责。另外,小院士们还经常组织“专题读书”。一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推荐书目。二是针对重大社会生活事件阅读、讨论,比如围绕伦敦奥运会、等问题,同学们可以读相关的书籍报纸。
2.积极倡导教师“下水”阅读
北师大一知名教授曾有这样的感慨:“坦率地说,读书不多,无暇读书,是我们许多教师存在的问题,这多少影响了我们教师理论修养、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也影响了他们对学生读书的关注和指导。”我认为,阅读需要引领。作为教师,要想教好书育好人,自己首先必须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老师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充满睿智和灵气。当学生轻轻叩问时,我们随时就会喷洒出智慧的清泉,让如饥似渴的学生们心旷神怡,让精彩的生命更加亮丽。此时,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了心灵对话。
三、遵循“门槛效应”,把握阅读的梯度
所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心理学表明,只有那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最能激发学生的动机。赏识是老师满怀热情地发现学生的成功或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其沿着成功的方向更加努力。它是一种正面的强化手段,是激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一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很难坚持,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把握学生阅读的梯度。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低年级孩子识字量不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阅读兴趣,限制了他们的阅读面,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从长远考虑,可以把低年级阅读定位在主要是为了增加识字量,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上,可以推荐童话、寓言、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等书籍,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中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段,阅读面拓展了不少,阅读方法积累了一点,阅读能力提高了一些,因此可以围绕“大量阅读,快乐积累”重点指导阅读方法,增加儿童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及科普读物等;高年级学生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有了一定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积累,因此,对高年级学生应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推荐阅读古典小说、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等书籍。同时鼓励高年级学生“读写链接”,通过“写”深化“读”、巩固“读”、检查“读”。
2.对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对于阅读量不大、缺少阅读经验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其在阅读篇幅上由短到长,在内容上先阅读故事性强的作品,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情节复杂、含义深刻的作品。而最为有效的是,可以探索课外阅读课型。如好书推荐课、方法指导课、作品导读课、阅读交流课、比较阅读课。好书推荐课与班级读书会相结合,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或美文,指导学生选择图书;方法指导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欣赏美文佳句,制作读书卡片,学习表达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作品导读课分享阅读期待,让学生对作品心驰神往;阅读交流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观点彼此碰撞,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丰富阅读体验;比较阅读课让学生在比较文本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清除经典名著的阅读障碍
很多经典名著篇幅较长,学生们往往会产生阅读障碍。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来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另外,为了拉近学生与大师之间的心灵距离,教师在向学生推荐图书时,可介绍经典作品的概况、人物、思想内涵,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可邀请作家为学生品读经典引航,感受名家品读经典的智慧;可成立“我与经典有约”大讲坛,由爱好文学的老师带领学生品读经典作品。
四、注重“巡视效应”,强化阅读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