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三期中总结

大三期中总结

时间:2022-09-14 05:42:25

大三期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税收收入;生产总值;VAR模型

一、上海市税收超GDP增长现象的概述

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此后伴随着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税收收入也保持着高速增长,税收收入弹性从1995年的0.87到达2011年的1.45,17年的弹性均值高达1.25,出现了税收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现象。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每年纳税数额巨大,从1994年到2011年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且税收收入增长率大于生产总值增长率,税收收入弹性基本大于1,呈现上升趋势。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国内学者多将其归纳为制度、经济、政治等因素。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视角下,采用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我国税收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现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兴趣,并从各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陈东等(2013)从税收征管角度,建立随机生产前沿模型,认为税收超长增长的根源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且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安体富(2002)从经济、政策、管理和税款虚收四个方面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税收的超长增长和减税问题。乌兰(2010)认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税收的增长,从分税种角度看,工商业增加值,企业效益等因素也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谷寒梅(2008)对税收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协调税收增长和GDP增长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罗春华等(2010)用两种方法测算了税收征管因素对税收超GDP增长的贡献率,认为符合实际的税收征管对税收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应该居于4.1%和4.4%之间。古丽娜尔 (2010)认为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有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税收结构优化及税收征管水平提高。陈修玲(2010)运用因素分析法对税收增长的经济因素和宏观税负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税收超GDP增长的速度是合理的,但长期下去是有害的。

本文研究上海市税收超GDP增长现象,不同于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将在产业结构视角下进行研究。

三、实证检验

我国1994年实行了税制改革,因此本文选取上海市1994年至2011年税收收入、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数值进行研究。根据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市GDP每年高速增长,税收收入也逐年增高,且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同时,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均逐年增高,且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较小,并逐年降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大。因此,在本部分实证检验中,首先检验上海市生产总值是否为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接着检验三大产业中哪几个产业对税收收入的变动程度影响较大。

(一)上海市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影响的OLS模型分析

上海市生产总值为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之和,因此本文选取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建立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ln(tax)=-4.40+1.26×ln(gdp)(1)

t=(-26.87) (68.00)

R2=99.66% F=4623.69

其中,tax为上海市税收收入,gdp为上海市生产总值。从公式(1)中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常数项和上海市生产总值前的系数即税收收入弹性是显著的;方程拟合优度高;整体是显著的。采用序列相关LM检验,发现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再采用White异方差检验,发现方程不存在异方差。方程只有一个解释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根据回归结果,上海市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影响显著,税收收入弹性为1.26,即生产总值增加1%,税收收入就会增加1.26%,说明税收收入的确超过生产总值增长。同时,上海市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的解释程度高达99.66%,因此本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三大产业分别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程度。

(二)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影响的VAR模型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本文将选取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及税收收入数据,建立VAR(2)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记gdp_1、gdp_2、gdp_3分别为上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tax为上海市税收收入。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并便于对最后结果进行解释,对上述变量采取对数形式,分别记为ln(gdp_1)、ln(gdp_2)、ln(gdp_3)、ln(tax)。VAR理论要求模型中每一个变量都是平稳的,下面将采用ADF方法检验上述序列的平稳性,具体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0%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n(gdp_1)平稳,变量ln(gdp_2)平稳,变量ln(gdp_3)二阶平稳,变量ln(tax)一阶平稳。因此本文将使用ln(gdp_1)、ln(gdp_2)、Δ2ln(gdp_3)、Δln(tax)这四个变量来建立VAR模型。由于税收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因此模型中按照变量重要程度重新排序为:Δln(tax)、Δ2ln(gdp_3)、ln(gdp_2)、ln(gdp_1)。根据滞后长度标准检验,本文将建立VAR(2)模型。具体结果如公式(2):

Δ

ln(tax)

Δ

ln(gdp_3)

ln(

gdp_2)

ln(

gdp_1)=2.57

1.28

1.27

l0.21+-0.53 -0.48 1.08 0.13

-0.14 -1.00 0.55 -0.76

-0.09 0.54 0.71 -2.15

0.145 -0.39 0.47 1.45Δ

ln(tax)

Δ

ln(gdp_3)

ln(

gdp_2)

ln(

gdp_1)+-0.39 -1.30 -0.55 -1.64

-0.10 -0.60 -0.24 -0.10

0.06 0.11 0.58 1.40

l-0.11 -0.68 -0.35 -0.72Δ

ln(tax)

Δ

ln(gdp_3)

ln(

gdp_2)

ln(

gdp_1)+ε1t

ε2t

ε3t

ε4t(2)

经检验上述模型中大部分系数的t统计量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再检验模型平稳性,采用AR根方法,即如果模型中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落于单位圆内,说明模型稳定。单位根图形检验结果如图1。

从图1中看出所有单位根都落于单位圆内,说明本文建立的VAR(2)模型平稳,四个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能够进行下一步分析。接下来将对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1.格兰杰因果检验

基于上述VAR(2)模型,对上海市税收收入、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波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在10%显著性水平下,税收方程中,第三产业产值波动不是税收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产值波动是税收变动的Granger原因,三大产业产值波动联合起来是税收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三产业方程中,税收波动不是第三产业产值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产值波动是第三产业产值变动的Granger原因,但三者的联合波动是其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方程中,税收、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及三者联合波动均不是第二产业产值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一产业方程中,税收及第三产业产值波动都不是第一产业产值变动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产值及三者的联合波动是第一产业产值变动的Granger原因。

2.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第0期分别给一个正冲击,变量的波动情况如图2。

从图2(a)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变量Δ2ln(gdp_3)一个正向冲击后,Δln(tax)在前9期内正向波动,在第4期达到最高点,从第13期开始小幅负向波动,29期后趋于稳定。说明第三产业在前期对税收收入有促进作用,后期对税收收入有小幅度阻碍,但总体会促进税收收入增长。

从图2(b)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变量ln(gdp_2)一个正向冲击后,Δln(tax)在前3期内正向波动,第2期达到最高点,第4期到第5期负向波动,第4期达到最低点,此后一直正负波动,到30期趋向平稳。说明第二产业冲击对税收收入的作用是交替进行的。

从图2(c)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给变量ln(gdp_1)一个正向冲击后,Δln(tax)在前9期内一直负向波动,在第3期达到最低点,后期有小幅度正向波动,第25期开始趋向平稳。说明第一产业的冲击对税收收入并没有促进作用。

3.方差分解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每一个产业结构冲击对税收收入变化的贡献度,本文接下来将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最大,约在40%左右,在第15时期达到最大,为45.58%,随后有减小趋势;第三产业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次之,约为20%,并且贡献率一直在增大;第一产业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最低,一直维持在6%左右。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1994~2011年上海市税收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VAR(2)模型,从产业结构角度阐明了上海市税收收入超过生产总值增长的现象,结果发现:上海市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是生产总值的增长,且税收收入的弹性较大,为1.26,超过1,确实出现了税收收入超过生产总值增长的现象;来自第三产业的冲击在前期会给税收收入带来同向较大的影响,后期有小幅度负向影响,总体影响为正向影响,来自第二产业的冲击会给税收收入带来正负交替的影响,来自第三产业的冲击对税收收入主要带来负向影响;在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程度中,第二产业的贡献程度最大,呈现抛物线状态,第一产业贡献度次之,但呈现递增状态,第一产业的贡献度最低,为6%左右。因此,上海市在面对税收收入超生产总值增长这一现象时,要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使税收进一步增长。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如金融业可以创新产品种类,同时要保持第二产业稳定增长,实现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

参考文献:

[1]陈东,刘金东.从税收征管角度看我国税收超GDP增长――基于随机生产前沿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

[2]安体富.如何看待近几年我国税收的超常增长和减税的问题[J].税务研究,2002(08).

[3]乌兰.产业结构视角下中国税收超GDP增长问题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04).

[4]谷寒梅.税收增长超GDP增长的因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2).

[5]罗春华,吕普生.税收征管在税收超GDP增长中的贡献――测算方法、分析及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01).

[6]古丽娜尔・阿不都拉.我国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02).

[7]陈修玲.我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10).

[8]Aizenman J.,Jinjarak Y..The Coll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Value Added Tax: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2008 (03).

第2篇

第一条为切实履行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参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号),结合省属企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考核的省属企业负责人是指省政府确定的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下列人员:

(一)国有独资企业和不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总经理(厂长)、副总经理(副厂长)、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

(二)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

(三)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列入省国资委党委管理的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

第三条考核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

第四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采取由省国资委主任或其授权代表与企业负责人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考核原则。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法考核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

(二)分类考核原则。按照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和类型,资产经营的不同水平和主营业务等不同特点,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实施科学规范的分类考核。

(三)激励与约束并重原则。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追溯的资产经营责任制。

第二章年度经营业绩考核

第六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以公历年作为考核期。

第七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的名称、地址和姓名;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三)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四)考核与奖惩;

(五)责任书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六)其它需要规定的事项。

第八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

(一)基本指标包括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1.年度利润总额是指经核定后的企业合并报表利润总额。年度利润计算可加上经核准的当期企业消化以前年度潜亏。

2.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考核当期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净资产中不含少数股东权益。

平均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末净资产)÷2

对净资产为负值的企业,按总资产收益率考核。

(二)分类指标由省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发展能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明确。

第九条确定军工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和主要承担国家、省政策性业务等特殊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可优先考虑政策性业务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责任书中明确。

第十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按下列程序签订:

(一)预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每年11月底以前,企业负责人按照省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及经营状况,提出下一年度拟完成的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省国资委。

(二)核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省国资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企业运营环境,对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并就考核目标值及有关内容与企业

沟通后加以确定。

(三)由省国资委主任或其授权代表同企业负责人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

第十一条省国资委结合企业月度快报、季度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调度和企业重要情况报告等手段,对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检查与监控。企业负责人于每年8月底以前将经营业绩责任书半年执行情况及相关说明材料报省国资委。

对上半年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明显滞后的企业,省国资委将向企业负责人提出预警并进行督促。

第十二条建立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和质量事故、重大经济损失、重大投融资、重大贷款担保和资产重组等重要情况报告制度。企业发生上述情况时,企业负责人应当立即向省国资委报告。

第十三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期间,企业因发生重大事件,影响责任书正常执行,需变更、解除或终止责任书的,由企业负责人提出申请,报省国资委决定。

第十四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每年4月底以前,企业负责人依据经审计的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对上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年度总结分析报告报省国资委。企业负责人年度总结分析报告格式和主要内容由省国资委另行规定。

(二)省国资委依据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见附件1),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三)派驻监事会企业,依据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经审查的统计数据和监事会《监督检查报告》,认真听取监事会对企业的年度评价意见,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参照附件1),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四)省国资委将最终确认的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反馈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企业负责人对考核与奖惩意见有异议的,可向省国资委反映。省国资委调查核实后妥善处理。

第三章任期经营业绩考核

第十五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以三年为考核期,由于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由省国资委决定。

第十六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的名称、地址和姓名;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三)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四)考核与奖惩;

(五)责任书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六)其它需要规定的事项。

第十七条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

(一)基本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

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考核期末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所有者权益同考核期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考核期末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所有者权益÷考核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客观因素由省国资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具体审核确定。

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以省国资委确认的结果为准。

2.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是指企业主营业务连续三年的平均增长情况,计算公式为:

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考核期末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1/3-1]×100%

(二)分类指标由省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明确。

第十八条确定军工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和主要承担国家、省政策性业务等特殊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可优先考虑其政策性业务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任期责任书中明确。

第十九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按下列程序签订:

(一)预报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考核期初,企业负责人按照省国资委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及经营状况,提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省国资委。

(二)核定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省国资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企业运营环境,对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并就考核目标值及责任书有关内容与企业沟通后加以确定。

(三)由省国资委主任或其授权代表同企业负责人签订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

第二十条省国资委对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跟踪检查,实施动态监控。

第二十一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按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考核期末,企业负责人对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总结分析报告报省国资委。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报告格式和主要内容由省国资委另行规定。

(二)省国资委依据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办法见附件2),形成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三)派驻监事会企业,依据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经审查的统计数据和监事会《监督检查报告》,认真听取监事会对企业负责人的任期评价意见,结合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参照附件2),形成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四)省国资委将最终确认的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反馈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企业负责人对考核与奖惩意见有异议的,可向省国资委反映。省国资委调查核实后妥善处理。

第四章奖惩

第二十二条根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得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完成考核目标值为C级进级点。

第二十三条省国资委依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施奖惩。

第二十四条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

第二十五条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薪酬两个部分。绩效薪酬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企业负责人基薪的计算办法和标准等由省国资委另行制定。

当考核结果为A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2+(考核分数-A级起点分数)/(A级封顶分数-A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2倍基薪到3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B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1.5+0.5×(考核分数-B级起点分数)/(A级起点分数-B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1.5倍基薪到2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C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1+0.5×(考核分数-C级起点分数)/(B级起点分数-C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1倍基薪到1.5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D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考核分数-D级起点分数)/(C级起点分数-D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0到1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E级时,绩效薪酬为0。

第二十六条被考核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其分配系数为1。对于其余被考核人的分配系数,省国资委根据企业负责人的不同职务另行制定参照系数,由企业参照省国资委的规定,根据各负责人的责任和贡献研究确定,并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二十七条绩效薪酬的60%在年度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40%根据任期考核结果等因素延期到连任或离任的下一年兑现。

第二十八条依据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行奖惩与任免:

(一)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A级和B级的企业负责人,除按期兑现全部延期绩效薪酬外,给予相应的中长期激励。

(二)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C级的企业负责人,按期兑现全部延期绩效薪酬。

(三)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D级的企业负责人,根据考核分数扣减延期绩效薪酬。

(四)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E级的企业负责人,除根据考核分数扣减延期绩效薪酬外,将根据具体情况,可不再对其任命、续聘或对其进行工作调整。

具体扣减绩效薪酬的公式为:

扣减延期绩效薪酬=任期内积累的延期绩效薪酬×(C级起点分数-实得分数)/C级起点分数

第二十九条对社会、行业和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负责人,省国资委设立特别贡献奖。特别贡献奖和中长期激励的具体办法由省国资委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企业虚报、瞒报财务状况的,除由有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理外,酌情扣发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的绩效薪酬或延期绩效薪酬;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重大安全与质量责任事故、严重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违纪案件,给企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除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外,酌情扣发其绩效薪酬或延期绩效薪酬;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政府投融资类企业和地方金融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因清产核资、工作调动等原因导致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指标数据发生变化的,省国资委可根据具体情况变更经营业绩责任书的相关内容。

第三十四条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的考核及其奖惩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独立董事、职工代表出任的董事、监事等的考核及其奖惩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国有参股企业、实施被兼并破产企业、连续两年以上的亏损企业、资不抵债企业和基本建设项目法人单位等企业中,由省国资委党委管理的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参照本办法执行。具体经营业绩考核事项在经营业绩责任书中确定。

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法》的规定,抓紧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后,本办法规定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对象将按《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第三十八条对公司制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奖惩及相关事宜,企业应当按照《公司法》及有关规定,履行相关法律程序或手续。

第三十九条各企业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对子企业、控股公司的经营业绩考核实施办法。

第四十条各设区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3篇

[关键词]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139-03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aparoscopic bile duct explo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both cholecystolithiasis and choledocholithiasis

LI Minxian1 XING Renwei1 LU Baochun2

1.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aizhou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Taizhou 318000,China;2.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Shaoxing People's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operation safety of laparoscopic bile duct explo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both cholecystolithiasis and choledocholithiasis. Methods A total of 148 patients with both cholecystolithiasis and choledocholithiasis were respectively performed the transcy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with choledochoscope (TCBDE) (TCBDE group, 26 cases), primary duct closure group (65 cases) and T-tube drainage (T-tube group, 57 cases), the operation situatio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mong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F=36.789, P

[Key words] Laparoscopic bileduct exploration; Cholecystolithiasis; Choledocholithiasis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为常见的肝胆外科疾病,胆总管结石患者常因胆结石阻塞继发胆道感染而出现严重的临床后果,同时胆总管结石会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胆总管扩张、结石出现堆积或上下移动而累及肝总管。传统的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为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管引流术,此术式患者创伤较大,且术后长期T管留置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1]。随着微创技术发展的逐步成熟和临床应用的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取代了传统术式治疗胆囊结石[2],而外科医师也已倾向于将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LCBDE)拓展到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治疗中。本文将通过对14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14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B超、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或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明确诊断。排除术前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或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排除腹腔镜手术期间转开腹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和胆道探查术。其中26例行胆囊管胆道探查术(胆囊管组),65例行胆管切开胆道探查并胆总管一期缝合(一期缝合组),57例行胆管切开胆道探查并胆总管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三组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器械设备 采用Storz全自动气腹机及腹腔镜系统,西门子移动C臂X线机,Olympus CHF-P20,XP20纤维胆道镜。

1.2.2 手术方法 常规建立气腹,腹内压控制在12~14 mmHg。四孔法建立腹腔镜手术途径并行胆囊切除术。胆囊管组患者用气囊扩张胆囊管残端后插入胆道镜进行胆道探查,探查完毕后用生物夹夹闭或可吸收缝线缝闭胆囊管残端;对胆道镜无法经胆囊管残端插入或结石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或经胆囊管途径无法取尽结石的病例,在靠近胆总管上端处纵向剪开胆总管前壁,胆道镜探查及取石完毕后行胆管一期缝合;T管引流组置入T管后用可吸收缝线间断缝闭胆总管前壁,T管长臂自右上腹穿刺孔引出[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止痛针剂使用次数、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后的Dunnett-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应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三组并发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胆囊管组26例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77±12.49)岁;一期缝合组65例患者中男29例,女36例,平均年龄(46.53±15.21)岁;T管引流组57例患者中男28例,女29例,平均年龄(44.32±12.34)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胆总管结石直径、数量、胆总管直径及术前合并症情况间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手术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两比较发现,胆囊管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一期缝合组和T管引流组(P

2.3 手术并发症

术后随访3~12个月,胆囊管组、一期缝合组和T管引流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5%、7.69%和15.79%,三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方式均未发现胆总管残留结石。

3 讨论

第4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变迁 劳动生产率

资本的投入、劳动的投入、技术进步和结构变迁的促进作用共同带动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张辉、王晓霞(2009)认为资源配置效率存在较大差距时,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刘伟和张辉(2008)研究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情况,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在1998年前显著,在1998年以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显著。Fagerbert采用份额变化方法,对全世界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促进生产率进行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对生产率增长有影响。库兹涅茨研究了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总体增长的影响,认为产业结构变迁导致的劳动力重新配置对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在10%-30%,并研究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关系,认为结构变迁推动劳动要素的再配置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影响显著。张翼、何有良(2010)认为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这种变动呈现三个阶段,轻工业和服务业要素重置的效应最为明显。本文针对份额变化方法,分析内蒙古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研究方法选取

Fagerberg(2000)、Timmer(2000)和Peneder(2003)提出了“转换份额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将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从劳动生产率中提取出来,这种结构方法较为清晰地表述了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刘伟、张辉借鉴该方法,分析了中国近30年来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认为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在早期的时候确实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劳动生产率的分解过程如下:设Lpti是各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t表示时期,i表示三次产业部门,Lpti表示产业i在t时期的劳动生产率,Hti是t时期产业i的劳动占总劳动的份额。

(1)

从基准期到观察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就可以表示为:

(2)

式中,Lp0表示基准期的劳动生产率,Hi0表示产业i在基准期的劳动占总劳动的份额,公式(2)中,称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劳动份额的变化会导致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变化,因此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是借助于劳动份额的变化来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如果劳动力流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将导致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增加。这反映了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是劳动效率提升的过程,劳动力总是从生产率低的产业流向生产率高的产业。是赋予劳动份额增加的权重。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因此该产业的劳动份额权重就小,导致第一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小。总体看劳动力流出第一产业,因此第一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为负值。公式称为动态结构变迁效应,该公式一方面反映劳动力份额的转移,另一方面反映劳动力转移后的产业生产效率的相对变化。如果劳动要素迁入该产业,劳动效率提升,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就应该为正并且增加。在劳动力迁出第一产业的情况下,第一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在劳动份额减少为负的情况下,劳动效率在提升,因此总体为负。而第二产业劳动移入的劳动份额增加,同时劳动效率提升。公式是生产率增长效应,体现了t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技术进步,因此生产率增长效应更多地体现技术带来的影响,可以用该效应反映技术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结构变迁效应与增长效应的分析

根据公式(2)将内蒙古生产率的增长情况进行分解,找出内蒙古三次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效应。

以《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计算出劳动生产率,并分解出1978-2011年的结构效应和增长效应,具体数据见表1。表中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很小,主要原因是因为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静态结构中的权重小导致的。劳动力迁出第一产业导致静态变迁效应为负,为-0.02315。第二产业也发生了劳动力迁出的情况,但是数值更小为-0.00402。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也为负值,主要因为劳动迁出。第三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较大,一方面由于第三产业劳动效率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流入。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效应在第二产业中表现最为明显,达到了16.7744,说明第二产业是技术进步的最大受惠产业,第一产业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效应也比较突出,为3.78065。

将表1百分比化,得到表2。表2中可以看出带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是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达到58.375%。说明内蒙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大部分来自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带动的,内蒙古工业化过程中,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最大,技术提升幅度也非常大;第三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也占到了20.973%,劳动力流入同时劳动效率提升,是第三产业带动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而第一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都为负值,主要的原因是劳动力流出导致的;第三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为正值,说明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劳动力持续的流入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在增加。按照新古典经济理论,当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劳动力的流动带动资源在不同产业重新配置。1978-2011年间,技术进步导致的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达到了85.33%,其中第二产业占比最高达到了58.375%;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达到了14.505%,说明来自劳动效率的提升是明显的;而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占比最小达到0.165%。

第一,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根据静态结构变迁公式,计算1980-2011年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这些数值见图1。从1980-1994年,总体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为正并逐渐增加,反映出了劳动力份额的流动带动劳动生产率增加,改革解放劳动力,劳动力资源按照效率原则在三次产业间重新配置的过程,这段时期是改革带来的红利。1994-2004年期间总体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在震荡,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第二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第二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逐步下滑变为负值。这段时期国企改革,经济萧条,劳动力持续的流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国企下岗裁员导致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下滑,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第三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持续增加。2004-2011年期间,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持续上升,主要得益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而第一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进一步下滑。

这段时期,网络科技带动了信息革命,带来了第三产业的繁荣,金融、地产、信息领域快速扩张,劳动力持续流入总体上导致静态结构效应上升。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效应比发达国家的结构效应更显著。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差距小,而发展中国家产业间的效率差距大,资源重配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更快。在三次产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的时候,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产业结构变迁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同,从而形成经济快速增长的波峰和经济低速增长波谷,使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李猛认为中国经济的波动中15%-20%的成分来自于产业结构的影响。袁江和张成思认为中国经济的不均衡增长导致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变迁相互影响,经济总量扩张同时经济结构分化,经济增长下降及经济结构不平衡缩小。

第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图2是内蒙古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效应,图中总体动态结构变迁效应持续增加,1982-1992年期间,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增长缓慢,说明产业经济效率较低。1992-2002年期间,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增长加快,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导致劳动份额合理调配,另一方面生产效率增加,双重影响强化了生产率的提升。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体现了制度变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流动效应和劳动效率提高。第一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自1982年以后持续为负,绝对值逐渐变大。由于劳动力流出第一产业,第一次产业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为负值,而且自2006年以来下滑速度很快,未来第一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将仍然下降。第二产业在1981-1999年期间为正值,说明劳动力流入,1999年以后第二产业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变为负值,劳动份额减少,劳动力流出该产业。由于劳动生产率在过去30年持续快速增长,所以总体动态结构变迁效应持续增加,具体情况见图3。发展中国家在早期的结构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要比后期的结构效应强,资源在三次产业的再配置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趋于平衡。

第三,生产率增长效应。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的变化因素是劳动生产率,而技术进步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图3是内蒙古总体增长效应和各产业增长效应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总体增长效应持续向上,2002年以后增长效应速度更快。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长效应较为缓慢,而内蒙古第二产业增长效应最为突出,是主要的贡献因素。总体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增长效应比要素重置的结构效应贡献大。

分时期结构变迁效应与技术进步效应贡献率分析

刘伟、张辉(2008)对全国的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认为产业结构变迁在1998年之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而1998年之后产业结构变迁让位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更多的由技术进步驱动。为了平滑1978-2011年三十年间的生产率增长,将1978-2011年分为六个时期,即1978-1984年、1984-1988年、1988-1991年、1991-1998年、1998-2002年、2002-2011年。分别计算这六个时期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产业内增长效应。然后通过对比总的劳动增长率可以分别计算出它们对劳动力增长率的贡献,如表3所示。

表3反映了动态结构变迁效应、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增长效应在六个时期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情况,结构变迁效应在1988-1991、1998-2002年期间转变为负值,说明这一时期结构变迁效应并没有提升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的贡献度很高,反映了劳动效率提高对生产率的带动。在第1时期到第3时期这一阶段,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迅速上升,结构变迁效应明显,随着转移结束,要素配置效应逐渐减弱。第1、2、3时期,表现为要素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从农业向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转移。Dowrick(1991)研究了OECD国家的经济增长,认为在这些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中,劳动力资源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对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只有0.8%,低收入国家达到25%。

表4是三次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贡献率。总的结构变迁效应是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的加总。第一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大部分为负值,反映了劳动力的流出;第二产业结构变迁各时期的贡献波动比较大,1998-2002年期间第二产业调整,劳动力流出,导致结构变迁效应为负值,比例达到-28.04%,总体上第二产业劳动力流动不稳定,导致结构变迁效应波动大;第三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贡献率比较明显,第三产业劳动力流入,结构变迁效应贡献增加。从总体趋势看,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在下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下降比较明显,反映了制度结构变迁带来的改革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表5反映了三次产业的技术进步引导的产业增长效应。第一产业增长效应逐步下降,第一产业的增长效应的相对份额在降低。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持续上升,由1978-1984年的24.62%增加到了2002-2011年52.74%,内蒙古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最大,而且比重持续上升。

结论

通过对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贡献情况。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1978-1984年间比较明显,随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减弱。表现在静态结构变迁和动态结构变迁的贡献率开始下滑。在2002-2011年期间,结构效应的贡献开始上升,说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产业革命浪潮再次推动劳动力结构性流动,导致劳动生产率增加,中国正步入新的结构变迁阶段。内蒙古各产业中,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处于支配地位,随着劳动力的迁出,第一产业的增长效应贡献率在下滑,技术进步在第一产业的贡献在弱化。在内蒙古第二产业中,增长效应和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在增强。这也说明了结构变迁效应弱化的过程中,技术进步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未来市场深度改革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流动,对劳动生产率的效率贡献将会增加。

1.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

2.王振兴.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山东省数据[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3)

3.闫肃.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2(163)

第5篇

三峡二期工程招标采购的金属结构设备、启闭机设备共约11万吨,合同价14.636亿元,其中永久船闸金结设备3.7万吨,合同价4.624亿元;厂坝金结5.9万吨,合同价6.044亿元;启闭机设备1.4万吨,合同价3.968亿元。各类闸门共248扇(套),其中人字门24扇,反向弧形门24扇,弧门47扇,平板门126扇,叠梁门27套。拦污栅94套,浮式检修门1套,浮式检修门停泊装置1套,浮式系船柱220套,桥式启闭机轨道梁20根。永久船闸桥式启闭机2台,厂坝门式启闭机7台,液压启闭机116台。

上述设备制造于1998年到1999年分3次招标采购。经过严格的招标采购程序,共有25个厂家承担三峡二期工程金属结构及启闭机设备制造。

通过选聘,由长江委监理部、西北院监理中心、中南院监理中心、郑州机械研究所监造部和北京起重机械研究所监造部分别承担设备的驻厂监造任务。

2金属结构设备及启闭机设备制造管理体系

2.1建立和完善金属结构设备制造监控管理体系

中国三峡总公司明确一名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金结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工程建设部工程技术部和各项目部归口技术管理工作,并负责设计管理。同时,中国三峡总公司成立了金属结构质量检测监督中心,负责金结制造及安装过程的检测,参与出厂验收等工作。中国三峡总公司质量总监办公室先后设有焊接、金属结构专业质量总监作为专门的焊接、金属结构质量把关指导。设备部负责所有金结制造合同的管理、设备监造的管理以及组织协调等工作。

为了加强对监造工作的管理,由设备部牵头成立了三峡工程金结设备监造督导组,督导组由设计、监造、安装、运行、工程建设部、设备部等单位组成,并建立专家网络,组织专家检查与咨询。

设备安装由工程建设部项目部负责。整个过程以项目管理为中心,以合同管理为基础,以监造管理调控为主,设计、安装等各方分工协作互为一体,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的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三峡二期工程金属结构及启闭机设备制造质量和交货期,建立健全一套适合三峡金结设备制造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面广点多、监控难度大等特点的监控管理体系尤为重要。通过二期工程金属结构及启闭机设备制造监控管理过程实践,逐步形成以设备制造厂和设备监造为核心,围绕设备制造质量管理、进度控制目标,以设备制造质量体系为基础,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集技术管理、设计管理、合同管理、监造管理、项目管理五大管理的组织协调监控管理体系。

2.1.1技术管理

工程建设部工程技术部和各项目部归口技术管理工作。负责招标文件及招标过程中的技术审查,设备制造合同执行过程中有关设备制造质量标准、重大设计变更及重大制造质量问题的审定等。根据三峡工程的特点要求,委托金结检测中心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金属结构制造安装质量检测及评定标准》并执行。

2.1.2设计管理

闸门及门槽埋件部分由长江委设计院设计,采用设计联络会的方式,由设计单位对施工图样进行设计交底,并解决监造和制造厂阅审图样发现的问题,以便承包方全面正确理解施工图样的要求,并审查制造厂工艺设计,形成会议纪要,各方遵守执行。

启闭机设备的设计由各承包单位承担,每个项目业主组织两次设计审查会,分别就总体设计方案及施工图设计进行审查,把好设计质量关。审查会以合同(包括制造厂技术文件)为依据,审查其设计能否满足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和功能,以及各种接口关系,把好设计质量第一关。同时,鼓励制造厂在遵守合同的前提下,为提高设备制造质量、改善工艺、稳妥可靠地采用较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设计修改,严格按有关程序办理。

2.1.3合同管理

设备部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永久船闸、厂坝二期工程金属结构及启闭机设备制造合同执行指南》,分发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利合同执行。还制定了《三峡工程金属结构及启闭机设备制造质量问题分类有关规定》、《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金属结构及启闭机设备制造合同支付流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金属结构及启闭机设备到货交接验收、开箱检验暂行规定》、《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厂坝二期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制造竣工资料(档案)编制移交暂行规定》等文件规定,使合同执行落到实处,使合同管理规范化。

2.1.4监造管理

设备监造管理主要是把握住设备制造质量体系这个基础,督促制造厂建立和落实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制定设备质量计划,建立质量控制点,加强对设备制造原材料、过程质量控制点检测监控和设备出厂验收把关。

为加强对永久船闸、大坝及电站厂房二期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制造监造工作的管理,以保证金结设备制造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严格对监造人员资质的审核,加强对监造人员上岗前思想教育和技术标准、合同管理、设备监造的业务培训。同时依据《三峡工程建设监理统一管理办法》及金结设备制造监理合同的有关规定,结合金结设备制造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永久船闸、大坝及电站厂房二期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制造监理工作检查督导及考核办法》。业主对制造监理工作的检查、督促、指导及考核的组织机构是监理督导组。在《办法》中,对监造工作的检查监督、对监造工作及监造人员的考核,除了进行不定期的巡检督导外,还进行定期考评,根据考评结果给予适当奖惩。对不称职的监理人员及时予以调整撤换。

2.1.5项目管理

设备部按设备制造合同项目,结合枢纽泄洪、发电、通航三大建筑物具体部位的金属结构及启闭机设备,从设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支付以及设备出厂验收、到货交接验收,实行项目分工负责制,将项目责任落实到责任人。

2.2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针对三峡二期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制造厂分散、监管难度大的问题,业主单位紧紧依靠设备监造单位,着重在“理顺关系、落实责任、层层把关”方面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工程技术部组织编写了《三峡水利枢纽金属结构设备制造安装质量检测及等级评定标准》,并以中国三峡总公司名义下发执行。

(2)设备部对金属结构及启闭机设备制造(采购)合同进行分类汇总,并补充业主制定的程序文件及相应监督管理办法,编写了《永久船闸、厂坝二期金属结构及启闭机设备制造合同执行指南》,它包括了招投标文件中设备主要商务和技术内容,也包括了执行合同中业主制定的程序文件及相应监督管理办法。还制定了比较严密的出厂验收程序框图及相关文件。

(3)监造单位编制了相应的监造管理程序文件、监造大纲、监造实施细则、监造月报、监造简报等。

(4)金结监造督导组采取了不定期的巡检制,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每半月召开总监例会制,每半年召开一次制造工作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监造站长座谈交流会或督导会,年终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还制定了“金结设备监造质量控制办法(试行)”,“金结设备监造工作监督及考核办法(试行)”。

(5)设备部(包括组织监造部、制造厂现场服务人员)参加施工现场协调会,了解安装情况,理顺各方关系,满足安装需要。

2.3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发现处理问题

通过各种月报、简报等资料,设计联络(审查)会、出厂验收会、总监例会等会议,以及日常的驻厂监造和各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巡查工作,及时了解制造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格把关。

3设备制造全过程质量监控

3.1加强事前监控

(1)聘请专家,化大力气组织好设计审查会(设计联络)会,确保设计质量,把住设备制造第一关。

(2)加强设备制造厂和设备监造的质量责任,及时检查发现设备制造质量问题,决不允许将有质量缺陷的设备运到工地。

(3)根据设备交货时段,编制设备年度质量抽检计划,由总公司金结检测中心和专业质量总监到制造厂进行抽检,对抽检中发现的问题,责成制造厂整改,并跟踪检查落实。

(4)业主组织监造督导组对重点厂、重点项目实行不定期检查与督导,做到对重点和突出的问题随时掌握,抓住苗头,及时协调解决。

3.2严格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设备制造过程中实行由监造实施全过程监控和抽检相结合,业主组织的设备出厂验收与重点抽查督导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方式,严格制造过程质量监控。对监造单位进行充分授权,业主督导但不取代监造工作,监造监控但不取代制造单位的工作。监造工作充分依靠制造单位自身质保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有效运行的“三检制”为前提,并以监造单位的过程监控与制造厂的“自检”相结合,加上中国三峡总公司质检中心抽检的方式,对设备制造全过程、全面实行巡检、抽检、监督和见证。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进行跟踪旁站监造。

为加强液压启闭机设计制造过程各方面的协调,还行文对有关机、液、电三部分设备制造的接口关系等方面的协调工作,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并对资料传递、验证确认、中间协调、定期例会、试验程序等作了规定,由监造单位监督执行。

3.3严把设备出厂验收关

对各项合同设备的首批出厂以及后续出厂的关键设备,金结检测中心先行检验合格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项目部门、设计、检测中心、监造、安装、运行单位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到制造厂根据审批的出厂验收大纲对出厂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不允许不合格设备出厂。液压启闭机设备还经过单机验收、电液联调及机电液联调等阶段的试验验收。

3.4认真组织设备到货交接验收,作好现场技术服务

设备顺利安装调试和正常运行,既是对设备制造质量的检验,也是金结设备制造管理的最终目标。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要求,作好到场设备的交接验收和保管维护。组织好设备制造厂的现场技术服务,做到在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问题快捷、处理问题有效,举一反三,不留隐患。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周期 就业 GDP增长率

经济周期与就业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

按照“谷—谷”法划分,将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至2012年的经济波动周期进行划分,结果表1所示。

从周期长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平均每6.4 年发生一次,前三个周期时间较短,此后的周期长度逐渐拉长。从波动位势看,第二个周期波动位势最大,近两个周期的波动位势都在10%以上,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明显提高。从波动幅度看,第三个周期的波动幅度最大,其他周期变化不大,最近三次周期的波动幅度逐渐变小。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较大,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整体上呈收敛态势。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1.就业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增长率(%)如图1所示。

2.GDP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如图2所示。

通过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化并不一致,整体上就业周期要滞后于经济周期,这是由于劳动要素从产出波动到就业的传导会经历一定的时滞。处于萧条时期的失业者虽然能很快实现再就业,但这种再就业很不稳定,很容易陷入再次失业,而使真正找到工作的时间延后,这中间的时间差造成了就业的时滞。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上,确实有部分就业者抱有骑驴找马的心态,一旦有了更好的工作立即更换,这样其实加剧了就业的波动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出波动对就业波动的传导能力会发生变化,在每一轮周期中就业波动与经济波动的数量关系也就不是一一对应的。

经济周期与就业增长机制分析

(一)影响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就业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分析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教育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1.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变化幅度较大,相比之下就业的增长率波动不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具有一定的顺周期关系。这种顺周期关系也意味着两者共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加大了。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人口大国,依靠必要的经济增长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无疑是经济工作中的重点之一。理论上,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但经济体、历史时期、政策的不同也会使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效应产生差别。这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体制转轨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速的特殊时期,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扩张效应要受到经济系统之外的很多因素制约,这便是宏观经济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2.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技术进步会从一个部门率先开始,该部门应用新的技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带动经济发展。这个主导部门会影响与其相关的其他部门,带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主导部门不断更替。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进步是关键,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证明了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经济进步的不竭动力。社会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数量的增长都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技术进步通过带动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就业的作用。此外,技术进步还改变了就业模式,互联网与电脑的广泛应用使就业时间与就业空间发生了巨大转变,越来越灵活的就业模式被应用于更多领域,购物、缴费都可以足不出户的完成,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3.教育与就业增长。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体力劳动,社会对脑力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样的时代背景给劳动者指明了新的方向,即提高劳动素质才能找到价值更大的工作。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育和培训,只有当教育培养的劳动力在数量结构和质量结构上与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基本吻合时,就业才能处于良性发展状态,对教育的投入可以缓解高技术劳动者供不应求、低技能劳动者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失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因此,应调整教育结构以适应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的关系

经济周期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可以通过总量关系和产业结构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总量关系。经典理论将失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待业人口多,就业总量一直处在供大于求的状况。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人数和范围无法解释我国严重的失业情况。王诚(2000)认为,我国的失业特征是总量性失业,亦即“由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非充分就业均衡所引发的失业”。总量性失业是一种长期失业,劳动力人口增加后不会在短期内减少,总量性失业也是一种非自愿失业,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雇佣者会优先录用有资格、有经验、高技能的劳动者,激烈的竞争造就了一部分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找不到工作的劳动力,还有不愿意接受更低工资水平的待业者。我国目前的失业情况是由于总量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根源没有得到解决,这是一种长期现象,这类失业在不同经济周期中一直存在。

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总量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向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中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的比例关系逐渐趋于合理。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撑,制造业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而我国目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太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从长期看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共同的变动趋势。经济增长是社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体现,而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之一,就是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转移。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生产率大大提高,富余劳动力转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又使部分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吸纳了大批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产业间的收入差异、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差距,对就业人员有着不同吸引力,从而产生不同的就业导向,形成不同的就业结构。因此,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是促进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国经济周期中的就业政策演变

由于经济周期中就业波动存在滞后现象,我国的就业政策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按照不同的时代背景及经济状况,我国就业政策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就业政策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劳动就业制度与其他经济体制一起,开始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牢笼。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政策的制定首先考虑到安置带来的待业人口,然后由外到内地促进创新,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就业模式,对新增劳资关系实行双向选择,全面促使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最终做到剥离企业富余人员。1980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提出了“三结合”就业方针以解决就业问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自此,劳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就业政策与劳动制度同步,企业雇佣行为逐步市场化。

(二)市场经济初期的就业政策

1994到1999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政府在就业工作上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下岗职工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和登记失业率达到改革以来的第三次高峰,下岗职工的数量迅速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40%,城镇实际失业人口和失业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且隐性失业率极高。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就业,包括“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三条保障线”的建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等。这些政策多是临时性的,用以缓解当时的就业压力。

(三)现阶段的就业政策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就业政策目标逐渐清晰。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的就业政策正式出台,主要包括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合理匹配劳动力与就业需求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减少失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社会保障政策。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就业带来冲击,中央提出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国自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采取的具体办法,主要包括职业培训、岗位创造、中小企业扶持、创业扶持、创业培训、资金扶持、开展创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就业机会、改善创业环境、残疾人就业保障、积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问题等。近几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依旧不乐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仍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结论

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受经济增长、技术变革、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很大。本文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和就业问题进行了理论和机制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总体上看,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是大致对应的,但就业周期有滞后性。我国的就业形势面临诸多压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是扩大就业的根本举措,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应对失业问题的长期解决之道。把握我国所处的经济周期对就业政策的制定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茹,王朝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李瑞娟,夏青,蒋志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第7篇

“七一讲话” 辅 导 总书记在今年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江总书记的讲话,全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精辟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号召全党继续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而奋斗,是全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帮助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本报特邀请校党委书记刘明新同志为大家作学习“七一讲话”的辅导。 学习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要围绕一个主题: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把握一个灵魂: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牢记一个使命: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及任务,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民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明确一个目的:即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改进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共产党的执政水平,使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七一讲话的两大基本内容: 总结过去,开拓未来 总结过去:通过对党的80年的历史回顾,要有三个懂得: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历史结论;要懂得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要懂得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怎样坚持党的领导。 总结过去,要做到四个字:知(即了解党的历史)、爱(即激发对党的热爱之情)、信(即坚信党的领导)、行(即团结一致,跟党走)。 开拓未来。归结到一点就是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这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最终归结到一条,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并深刻领会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懂得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明确三个代表的伟大意义。怎样以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党的领导,完成新时期的伟大任务。 三.学习七一讲话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思想理论教育相结合;与哲学科学研究相结合;与学校党的建设相结合;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相结合。 四.三个代表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和我们搞科研、做学问一样,也是三步:一是为什么,二是是什么,三是怎么办。 总的来说,学习三个代表要研究三个规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古今中外的国家、政党、大国大党的兴衰存亡的历史经验中吸取经验教训;二是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三是研究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总书记最近推荐大家读一读《五千年大国兴衰》、《落日的辉煌》两本书。这两本书用一个新的视角纵观五千年历史,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结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党治国的方略。 总书记最近非常关心近期国际形势的变化,从苏联、东欧的演变到墨西哥科索沃等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审时度势,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冲上一个高峰,胜利完成三大历史任务,把党建设成为经得起任何风险和考验的党。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推进。

第8篇

关键词:规划 办公生活区 三峡工程

当您第一次走进三峡坝区时,您首先看到的是宽阔、干净、整齐的水泥道路,见不到一般工地那种晴天灰尘满天,雨天满地泥泞的场面;道路两边绿树成荫,步行道、绿化公园随处可见;坝区内很难看到一般工地的那种临时工棚,映入你眼帘是一幢幢造型新颖的永久建筑。如果您不再往里走,见到正在紧张施工的工地,相信您的感觉可能是到了一个美丽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环保新城。

为了结三峡工程建设者们创造一个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三峡工程的决策者们在三峡坝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大型工程施工期临时设施和建成后的永久建筑结合问题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获得了一些经验。

1 三峡坝区办公生活区的规划、设计

1992年夏季,三峡工程论证已进入尾声,转入中央决策阶段,为了保证一旦中央决策三峡工程上马,作为工程先行工作——场地三通一平必须提前设计,因此,三峡总公司(筹)委托三峡工程总体规划设计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湖北省规划设计院合作进行三峡坝区办公生活区的控制性规划设计工作。

1.1 控制性规划的指导思想

由于三峡工程是世界上特大型工程,加上三峡工程正处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三峡工程在建设期和建成后必将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景点,因此在规划建设初期就应该有高起点,不能简单地按一般施工工地来对待;三峡工程施工期长达17年,大致分为土石方、钢筋混凝土浇筑和金属结构安装几个施工阶段,不同施工阶段施工队伍均需通过招标来选择,这就决定了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施工队伍不可能自己在三峡坝区建设永久性的施工营地;三峡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的业主单位,不但要负责三峡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工作,在三峡工程建设完成后,还将承担其运行管理的重任,其在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是全程性的,不是阶段性的,因此三峡总公司在考虑三峡坝区办公生活区的规划时,特别注意施工期和建成后的远近结合。针对上述特点,在进行三峡坝区办公生活区的控制性规划时坚持以服务三峡工程为宗旨,以施工期为主,注意远近结合的原则。

1.2 三峡工程办公生活区控制性规划

三峡坝区办公生活区控制性规划是三峡工程施工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办公生活区的布置必须服从三峡工程施工总体规划的要求。根据三峡工程施工总体规划,三峡工程办公生活区分左、右岸布置。左岸为瓦窑坪办公生活区,右岸为东岳庙和白庙子办公生活区。办公生活区总人数按施工高峰期4~5万人规模考虑,远期按8~10万人考虑。其中施工高峰右岸1万人、左岸3~4万人。左岸瓦窑坪办公生活区占地面积108.4hm2,规划分为21个小区,其中1#~11#小区分布在江峡大道和平湖路之间,施工期间作为仓库和金属结构拼装场地;12#~16#小区从上到下分布在江峡大道和江峡一路之间,施工期间作为办公生活区,其中12#、13#小区为施工单位营地,14#小区为设计、监理办公、公寓和商业娱乐中心用地,15#小区为工程建设指挥中心,16#小区为教育培训、接待、体育和急救中心用地;17#~21#小区从下往上分布在江峡一路和江峡二路之间,作为机动场地,施工期间不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1.3 三峡办公生活区修建性规划设计

在完成三峡坝区办公生活区控制性规划设计以后,总公司于1993年夏季又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重庆建筑大学建筑设计院、总参第四设计院和济南市建筑设计院等几家设计单位进行左岸中心区(即左岸12#~16#小区)修建性规划设计方案设计,然后从中优选出几家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通过邀请省市有关建筑规划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审,最后选定清华大学所做的12#、13#小区规划方案,重庆建筑大学所做的14#、15#小区规划方案,天津大学所做的16#小区规划方案。

由于在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上马的决议以后,三峡工程即进入紧张的施工准备期,承担主体工程前期施工准备的葛洲坝集团公司主要集中在右岸办公生活区,因此总公司将右岸东岳庙办公生活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总承包任务交给了葛洲坝集团公司,由葛洲坝集团设计院承担该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1993年6月,为解决三峡工程上马后大量设计监理人员进场后的办公住宿问题,总公司决定先将16-03组团建设好。该组团占地面积约2万m2,设计两栋公寓楼、一栋办公楼和一栋食堂,建筑面积控制在3万m2以内。该组团由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现三峡大学)建筑设计院承担规划设计和单体设计工作。

1.4 地质勘察工作

总公司委托长江水利委员会地质勘察大队对左岸中心区进行勘察工作。该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进行地质普勘,为房屋布置提供依据;在进行建筑物结构设计之前,进行地质详细勘察工作,为房屋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1.5 单体建筑勘察、设计工作

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周期相对其他建设工程来说时间较长,工程完工后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其地位的影响,该地区必将成为一处旅游胜地,因此,在进行单体建筑设计时,在首先满足施工期功能要求的同时,还要适当考虑将来改造成旅游配套建筑的可能。例如在进行施工人员公寓设计时,由于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和不带家属的特点,施工人员公寓设计成集体宿舍形式,结合远期改造成旅游宾馆的潜在要求,在房内可能布置卫生间的位置采用现浇板,不增加多少造价,却为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创造了条件。

在建筑物外形设计时,以现代建筑为基调,充分考虑体现各家设计单位的建筑设计风格,做到在与环境协调的基础上,海纳百川,百花齐放。

1.6 左岸办公生活区中心区的市政工程设计

1994年春,在进行完左岸中心区建筑单体设计基础上,总公司委托武汉城建学院对左岸中心区的市政工程进行了修建性规划和施工图设计,主要进行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和绿化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考虑未来城镇发展的需要,道路宽度预留足够的发展余地;电力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沟敷设,消除地上电线纵横交错,形似蜘蛛网现象;给排水管道考虑未来扩展的可能。 2 三峡办公生活区的施工建设

在基本进行完办公生活区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三峡工程上马后大量施工人员和建设管理者急需进场的需要,总公司加快了办公生活区的建设进度,由于前期工作做的比较扎实,场地平整、房屋建设和市政工程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2.1 场地平整工作

在办公生活区控制性规划完成以后,总公司及委托施工单位对计划开工建设的13#、14#、15#、16#小区进行场地平整工作。由于办公生活区地处丘陵山地,场地平整挖填方工程量相当大。在进行场平的同时完成主要排水涵洞工程的施工,为小区排水打下了基础。13#小区,占地面积11.47hm2,挖填方达130万m3,由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承担施工;14#、15#小区,占地面积分别为8.37附和5.98hm2,挖填土方达180万m3,由陕西省水电工程局承担施工。

2.2 房屋及小区内市政工程施工

除80年代建成的洞湾办公楼、坝河口接待中心外,90年代在三峡工地开工建设的第一栋永久建筑在左岸16#小区03组团。该组团建筑面积约2.63万m2,分别由湖北荆洲地区建筑总公司、中国水电建设第十一工程局和福建省土木建筑总公司承担施工,三峡总公司多能公司负责施工监理工作。该组团1993年冬季开工,1994年底竣工交付使用。

三峡工程得到了湖北省和四川省政府的大力支持,1994年底,在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之际,根据两省政府的提议,总公司将13#、14#小区的施工任务分别交给四川和湖北两省,由两省建设厅组织省内施工队伍分别参加两小区的施工。13#小区,建筑面积约11万m2,由四川省华西集团公司承担施工;14#小区,建筑面积约9万m2,由湖北省武汉建工集团、湖北省工业建筑三公司、湖北省建筑三公司、湖北省农垦建筑总公司、湖北省乡镇建筑总公司承担施工。13#、14#小区的施工监理由水电部西北勘察设计院三峡工程监理中心承担。13#、14#小区于1996年底市政工程完工交付使用。

在16#小区03组团和13#、14#小区施工过程中,业主单位项目管理人员注意抓质量管理和现场文明施工,多次组织坝区在建房屋的施工和监理单位进行现场评比,制定了严格的评比标准,有效地促进了施工质量的提高和现场文明施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坝区房建工程质量绝大多数被评为优良工程,其中14小区被湖北省建设厅评为优良样板小区,其中设计监理办公楼和8#、10#公寓楼被评为优良样板工程。

为了给广大三峡工程建设者提供体育锻炼场所,总公司在16#小区兴建了体育馆和网球场、篮球场,该工程由水电二局承担施工,武钢设计院负责施工监理。还在11#小区兴建了一个室外游泳池,该工程由武汉建工集团承建,西北院三峡监理中心负责施工监理。

解决三峡建设者就医问题的三峡坝区急救中心建设在16#小区01组团,该工程由宜昌市建筑总公司承建,西北院三峡工程监理中心负责施工监理。

三峡坝区接待中心地处16#小区02组团,该工程作为三峡工地唯一一处接待内外宾客的宾馆,承担着接待国家高级领导人和国内外专家的重要任务,同时对外接待来三峡参观游览的国内外宾客,有关三峡工程的各种会议经常在这里召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工程于1995年8月动工兴建,要求在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之前正式投入使用,以接待前来参加截流仪式的国家领导人和其它来宾。承建此项工程的武汉建工集团宜昌公司和参建单位一道协同奋战,经过短短的两年时间,即完成了该工程包括家具配置在内的各项工作,于1997年9月完工投入试运行,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期间顺利完成了接待任务。该工程由于业主、设计(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施工、监理(西北院三峡工程监理中心)等单位的共同努力,工程质量优良,被国家建设部评为“鲁班奖”优质工程。

三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座落在15#小区,该中心作为三峡工程施工的前沿指挥部,是坝区第一幢采用结构化布线的高层建筑,施工难度较大。承担该工程主体工程施工的是湖北省工业建筑第三公司,监理单位是西北院三峡工程监理中心,设计单位是西北院建筑设计所。该工程被评为湖北省优良样板工程。

根据三峡工程施工大量采用机械化作业,施工人数大量减少的实际情况,为控制投资,总公司对规划作了适当的调整,右岸白庙子小区和左岸12小区两个规划为施工人员住宿的小区被精减,没有安排施工。

2.3 小区市政工程施工

坝区主要道路包括江峡大道、江峡二路、平湖路、华林路、坝河路、竹园路、天河路、梨园路。以上道路分别为葛洲坝集团公司、三七八联营体和宜昌市市政工程公司承担施工。和道路工程同时进行的还有排水、供电、通讯等工程施工。

2.4 办公生活区绿化

小区绿化是办公生活区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小区环境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总公司十分重视对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小区绿化做到除需要硬化的混凝土地面外,所有地面均做到有组织地绿化,挡土墙面垂直绿化更让你感到坝区绿化工作的细致周到。14#小区中心花园,以中心喷泉为中心,四周衬以各种花草树木,赏心悦目环境,令人流连忘返。

除小区绿化外,总公司在坝区接待中心对面修建了环保公园,多姿多彩的树木,崎岖的小路,碧绿的草坪,随意摆放的石椅石凳,是三峡建设者休闲的好去处。

在进行道路绿化树种选择时,既考虑速生树种能迅速成林,又要求长远安排树种更替保持长期的绿化效果,注意远近结合。

第9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偏离份额分析;新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评价――偏离份额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2月4日

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末,新疆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610.05亿元,比上年增加1,172.58亿元,增幅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9.03亿元,同比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3,225.90亿元,同比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2,145.12亿元,同比增长15.2%。三次产业比例为17.2∶48.8∶34.0,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产业为主导,以服务业发展为强大动力,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二、三、一”发展格局,特别是第一产业一直保持平稳增长,二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工业化速度逐步加快,服务业尤其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整体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新疆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及变动趋势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新疆积极响应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大力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战略,着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实现了三次产业占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35.8∶47.0∶17.2转变为2011年的17.2∶48.8∶34.0,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且表现为典型的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新疆产业结构从“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调整过程,按照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特点进行划分,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新疆三次产业在三个阶段的产业变动趋势中,1978~1990年间,新疆产业结构呈现出的是传统农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二、三”结构格局,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其他产业发展缓慢;而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到2001~2003年间,新疆产业结构呈现出了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为理想的“三、二、一”格局,尽管此时已经实现了理想化的产业结构,但由于在此种情形下,新疆GDP总量仍比较小,且接近60%的劳动力仍在农业产业就业,因此并不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关于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伴随着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的相关理论,更与新疆向城镇化道路推进相矛盾,因此这种状态无法长久。2004年以来,新疆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了以工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典型的“二、三、一”产业格局,经济发展开始了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目标迈进的结构调整之路,成效显著。

二、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评价――偏离份额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简写为SSM)是专门用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由于其在分析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特点,因此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数学模型运算方法如下:

首先,把区域i(i=1,2,3……15)的j(j=1,2,3)个产业部门的总产值分成基期产值bij,0和报告期产值bij,1;以B0,B1表示区域所在大区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区域所在大区产业部门的基期产值记为Bj,0,报告期产值Bj,1,则区域i的第j个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报告期,即[0,1]时期内的变化率为:

rij=

区域i所在大区的第j个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报告期,即[0,1]时期内的变化率为:

Rj=

然后,用下式进行各产业规模的标准化:

bij′=

最终得到的经济增长量G可分为三个分量的总和:

Gij=Nij+Pij+Dij

其中:

Nij=b′ij・Rj Pij=(bij,0-b′ij)・Rj Dij=bij,0・(rij-Rj)

其中:Nij表示地区增长份额分量,它是指j部门的大区总量按比例分配,区域i的第j个产业部门规模发生的变化;Pij表示结构偏离分量,也称产业结构效应,它是指区域i所在大区的第j个产业部门的变化率引起的区域i的第j个产业部门增长相对于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Dij表示区域竞争力偏离份额,它是指区域i的第j个产业部门增长速度与所在大区的相应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所引起的偏差。

最后,区域i的经济总量则用以下方程表示:

Gi=Ni+Pi+Di

Ni= (b′ij・Rj)

Pi= (bij,0-b′ij)・Rj

Di = bij,0・(rij-Rj)

令Kj,0= ,Kj,1= 为区域i的第j个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报告期规模占所在大区相应产业的比重,则可得到:

W= ∶

为区域产业结构效果指数。

U=

为区域产业竞争效果指数。

最后,通过上述P,D值,并结合W,U值进行偏离份额的结论分析:若P较大,且W>1,则表明该区域产业结构较好,增长较快的产业所占比重大;若P较大,而W<1,则说明区域产业结构尚需调整,产业中衰退产业比重较大;若D较大,且U>1,则表明该区域产业竞争力较强,具有较多发展迅速增长的产业部门;若D较大,而U<1,则说明区域产业竞争力较弱,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将新疆大区划分为15个小区域,选择2000~2011年的相关数据,分别对各区域的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表1)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结论的判定方法,即可得出新疆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见表2。(表2)

三、偏离份额分析评价结果

可以看出,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昌吉州、阿克苏地区产业结构相对较好,增长较快的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哈密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州直属县(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产业结构尚需调整,衰退产业比重较大;从区域竞争力来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哈密地区、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县(市)、昌吉州、克拉玛依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石河子市具有较多发展迅速增长的产业部门,区域产业竞争力较强,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吐鲁番地区产业发展缓慢,区域产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当前新疆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主要参考文献:

[1]朴贤玉.中国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刘希宋,范德成.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3.6.

第10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量;结构;质量

科技期刊是积累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是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省科技期刊在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成果推广、宣传党的科技政策以及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福建省科技期刊的数量发展、结构分布、质量水平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总结办刊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探讨发展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福建省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促进福建省科技期刊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数量发展状况

据笔者从福建省新闻出版局网站、中国知网和维普资讯网等公布的相关资料统计结果:至2007年底,福建省共有公开发行且仍在出版的科技期刊76种(不包括高校非自然科学版的综合性学报),占全国5387种科技期刊的1.41%,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20位。从76种期刊的创刊时期看。建国前创办的有2种,建国后至“”前创办的有8种。“”期间创办的有6种;“”结束后,福建省科技期刊出版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仅1977~1979年就创办了7种;20世纪80年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方针的指引下,福建省这一时期科技期刊创办数量达到了高峰,共有41种期刊创刊,占76种期刊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科技期刊数量平稳增长,共创办有10种;新世纪以来,福建省科技期刊以“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为主,新创办期刊2种,停办1种。总体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省科技期刊数量发展迅速,在这期间创办的期刊占目前总数的80%,科技期刊数量的总体发展趋势与全国相似。

结构分布情况

一、主办单位情况

76种科技期刊中,由研究院(所)主办的最多,达26种。学会(协会)主办的有22种,高校主办的有21种,行政部门及其直属单位主办有5种,医院主办有2种。说明福建省科技期刊主要由研究院(所)、学会和高校主办。76种期刊中,由全国性学会、研究所和部属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有10种,占132%。办刊数量最多的单位是福建省农科院,共办有7种科技期刊,其他依次为福建农林大学(5种)和厦门大学(4种)。

二、刊期分布

福建省科技期刊按出版周期分,以季刊最多,达34种,占总数的44.7%,其他依次分别为双月刊(20种)、月刊(17种)、半年刊(3种)、半月刊(1种)和年刊(1种)。

三、学科分布

76种期刊按所属的学科分类统计显示:工程技术类19种,农林牧渔类19种,医药卫生类11种,基础科学类10种,综合性学术类7种,综合性科普类3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期刊有7种。

四、层次分布

科技期刊按其性质可分为学术类、技术类、科普及和综合指导类。76种期刊中,以技术类所占比例最多,达36种,占47.3%;其次为学术类(30种),占39.5%;综合指导类和科普类分别为7种和3种。30种学术类期刊中有3种是英文版期刊。

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一、获全国优秀期刊奖情况

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和分别于1992年、1997年举办了两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在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选中,福建省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农学院学报》、《福建农业科技》和《台湾海峡》4种刊物获得三等奖;在1997年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选中,福建省的《福建林学院学报》荣获二等奖,《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结构化学》、《福建医药杂志》和《福建中医药》5种刊物获得三等奖。2000、2003和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先后举办了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福建省仅有《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和《中国共患病杂志》2种期刊获得第二届百种重点期刊,而第一、三届国家期刊奖,福建省没有期刊获奖。五次的全国性优秀期刊评选,福建省共有10种科技期刊12次获奖。总体而言,福建省科技期刊获全国性优秀期刊奖的数量偏少。

二、入选“期刊方阵”情况

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组建“中国期刊方阵”。福建省共有《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医药杂志》、《福建建设科技》、《台湾海峡》、《结构化学》、《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版)》、《中国共患病杂志》、《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和《水利科技》10种科技期刊进入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占全省76种科技期刊的13.2%。而同期我国科技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的比例是16.6%,福建省略低于全国科技期刊的平均水平。

三、入选核心期刊情况

对我国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比较权威的有三种:一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科技核心期刊版)》;二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三是由中科院文献中心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经统计表明,福建省共有16种科技期刊入选三大核心期刊系统,占全省科技期刊总数的21%。其中《结构化学》等7种全部入选“三大系统”;有4种同时入选“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有5种入选“科技核心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

四、被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情况

科技期刊被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情况,反映了期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程度和影响力。笔者依据“维普资讯网”公布的相关资料,经统计显示,福建省共有20种科技期刊被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占全省科技期刊总数的26.3%。其中有一种被SCI收录,即《结构化学》。被国外数据库收录较多的学术期刊有:《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6种收录)、《中国共患病学报》(5种收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5种收录)和《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种收录)。

五、影响因子统计情况

影响因子是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笔者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05~2007年版的资料,经统计表明:福建省15种科技核心期刊2004、2005、2006年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360、0.371和0.438,而同期全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386、0.407和0.444,说明近年业福建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上升,影响力逐年提高。且上升的幅度要稍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度福建省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0.438)已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0.444);2006年度超过全国影响因子平均值的福建省学术期刊有:《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福建林学院学报》、《福建农林大

学学报(自然版)》、《结构化学》、《福建农业学报》和《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

存在问题

上述统计和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科技期刊数量发展较快,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些学术水平高、出版质量好的优秀期刊、核心期刊。但也应当看到,福建省科技期刊总体实力不强,与全国有关兄弟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水平也滞后于福建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福建省科技期刊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平衡。优秀期刊、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学术类期刊,以及国家部委直属单位和全国性学会主办的期刊,而数量众多的技术类期刊普遍表现特色不强,优势不突出,福建省至今尚没有办出一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科普类期刊。第三,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条件发展和科技工作的重要信息源,尚未引起福建省一些科技期刊主办单位的充分重视,科技期刊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总体不足,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福建省科技期刊的整体素质。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省经济和科技基础较为薄弱,国家部委(院)直属科研单位和高校偏少,这也是福建省科技期刊数量较少、总体实力不强的客观因素。

发展思考

一、发挥经济优势,增加科技期刊投入

2007年福建省GDP比上年增长15.1%,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12位,人均GDP在全国排名第10位,全省呈现出经济提速发展的态势。而目前福建省科技期刊数量在全国仅排名第20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整体实力都较薄弱,可以说福建省经济上是强省,科技期刊方面则是弱省。科技期刊是一项公益事业,它的效益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政府的支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福建省应充分发挥本省经济实力较强的优势,增加科技期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直接投入,为全省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与保障,促进福建省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布局,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期刊结构体系

福建省科技期刊的布局,基本仍是传统学科、专业结构所形成的格局,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发展的新需求。建议当前应进一步调整优化福建省科技期刊结构体系,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优势支柱产业领域、特色产业领域和涉及环境资源、循环经济、服务“三农”等相关领域的科技期刊,建立与福建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知识支撑的科技期刊新体系。

三、争取优质稿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而优质稿源是确保期刊质量的基石。与全国性科技期刊相比,地方性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福建省科技期刊要提升质量水平。就要千方百计争取优质稿件。一要为优秀论文开辟快速发表的通道。对于属国家重大、重点基金项目的论文和高质量的论文,编辑要尽快初审和外审毕并回复作者,并优先发表,以优惠措施吸引高水平的论文。二要及时掌握福建省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跟踪国家和部省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前沿课题的进展,编辑要深入科研第一线,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活动,主动向创新团队专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约稿,为科技期刊的优质稿源提供保障。

四、制定激励政策,保障编辑队伍的稳定发展

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福建省科技期刊大多数挂靠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期刊编辑部属于主办单位的一个部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是一种服务科研的专业性技术工作,编辑本身很难出成果,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在职称评聘、津贴待遇、进修深造等方面,往往不如科研教学人员。这种现状造成了许多青年编辑不安于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当他们发现工作的软环境、硬条件都明显不如同单位的科研教学人员,便选择考研转行或调离。编辑人员的频繁变动。非常不利于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和管理部门,要切实重视加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和评价机制,促进编辑人才脱颖而出,保证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AP1000;合同管理;合同模式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采用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AP1000建造,是国务院于2004年7月21日批准实施的首个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也是中美两国最大的能源合作项目。一期建设两台125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其中一号机组为全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通过三门核电依托项目的建设,中国将掌握三代核电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建立健全核电技术标准体系,形成自主开发和建设中国品牌三代技术核电站的能力,使民族核电技术水平尽快达到世界核电先进水平。

根据我国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核电工程即将迎来批量化建设高潮。在国家明确要求通过引进全套第三代核电技术来统一我国今后核电机型的前提下,我国首台AP1000机组的建设过程显得更为瞩目。由于国际上尚无该机型建设完成的先例,首台AP1000机组建设的示范性作用尤为重要。其建设的成功经验,将对我国未来核电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如何从该机组的建设中获取对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更深入了解,并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如何借鉴该机组的建设管理经验,进而探索后续机组建设的运作模式,对促进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三门核电一期工程的合同模式为研究对象,对比于我国已建成的四家核电站的建设模式,探讨其现有合同管理模式的特点,并提出对后续机组建设管理的建议。

2.合同关系

由于AP1000技术属于目前尚无建设经验的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具有不同于第二代核电机组的全新设计理念,同时AP1000项目亦是我国首个从美国引进的完全采用美国规范建造的项目,诸多因素共同决定了中国AP1000项目在合同模式、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核电项目的特点。通过对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合同管理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合同模式和项目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并对后续AP1000项目的计划与实施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核心合同包括:NI合同(NI设计和供货)、燃料组件采购合同、核岛施工总承包合同、设计合同(包括总体设计合同、CI设计合同、BOP设计)、供货合同(CI主设备供货、其他供货)、常规岛及BOP施工总承包合同等。其合同关系见图1所示:

虚线表示协调关系

实线表示合同关系

图1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合同关系图

3.合同模式探究

核电工程合同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国外工程总承包或者主体EPC总承包、国内工程总承包或主体EPC总承包、少合同分岛(即工程设计总包与按岛供货相结合)、多合同散件(工程设计总包与散件采购相结合)等。【1】

我国核电自主化和国产化的趋势是以国内核电建设总承包商为基础上发展具有完整核电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企业,但是目前采用国内工程总承包或者主体EPC总承包尚不具备条件,因此,国内工程总承包或者主体EPC总承包的模式较少采用,相反,少合同分岛承包模式和多合同散件采购模式是较为普遍的选择。

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具备参考意义的核电站有4座,即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和田湾。这4座核电站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模式。其中,秦山二期采用多合同散件采购,由设计院负责工程设计、工程服务支持,业主负责工程管理工作(其中E、P分离,散件采购,施工总包);岭澳核电站采用少合同分岛方式(EP结合,核岛、常规岛按岛供应,分别由两个国家承包供货,业主直管施工主包);秦山三期采用交钥匙总承包模式(总包与分包之间分岛少合同,EPC密切结合,业主通过返包介入常规岛建造);田湾采用主体总承包加多合同方式(总包与多合同相结合)。【2】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主要的合同关系和管理关系有:

业主实施总体项目管理,对核岛总承包商以及常规岛和BOP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并对全厂的工程施工提供支持

核岛工程总包商负责核岛非A1类设备采购、核岛现场建造,同时负责对西屋联合体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

常规岛和BOP拆分为设计、主设备、现场建造等,其余设备和服务打包采购

核岛设计和A1类设备供货(NI合同)

燃料采购合同

电厂总体设计服务合同

通过对三门核电一期工程的建造模式分析和整理,按照设计E、采购P、施工C进行划分,可得出下列内容:

设计E,分为核岛设计、常规岛设计、BOP设计和总体设计,其中: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负责电厂总体设计、全厂设计接口管理(中方);西屋联合体负责NI设计(外方);三菱和华东院负责CI设计(外方+中方);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和华东院负责BOP设计(中方)。

采购P,主要包括:WEC负责提供A1类设备(中方);核岛总承包商负责非A1类设备供货(中方);哈动-三菱联合体负责CI主设备供应;业主负责CI/BOP其他设备采购。

现场建造C,主要包括:核岛总承包商负责NI现场建造(含全厂的负挖);常规岛建安总承包商负责常规岛建安施工;其他建造商由业主采购和管理。

如上图1所示,中国首个AP1000核电项目的合同模式偏重于少合同分岛采购,它与前述已建成的四个核电项目的区别见下表1。

表1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与已建核电项目建造模式对比表

秦山二期 岭澳核电站 秦山三期 田湾核电站 三门核电站

合同方式 多合同散件 少合同分岛 交钥匙总承包 主体总承包+多合同 少合同分岛

项目管理总牵头方 业主 业主 总包商 业主 业主

设计 设计院 业主+分岛承包商+设计院 总包商+BOP分包商 总包商+中方设计院 外方设计+中方设计院

采购 业主 分岛承包商+业主 总包商+BOP分包商 总包商+业主 外方设计院+核岛总包商+业主

土建 主包商+建筑公司 建筑公司 建筑公司 建筑公司 建安承包商

安装 主包商+安装公司 安装公司 安装公司 安装公司 建安承包商

调试 业主 业主 业主+总包商 总包商 业主

QA/QS 业主 业主+分包商 业主+总包商+分包商 业主+总包商 业主+总包商+分包商

优点 降低总造价,较多获得技术转让,利于推荐设计自主化与设备国产化 EP结合降低业主管理负担与风险;国际招标利于降低合同造价 业主合同管理最简单,业主直接承担的项目管理责任最小 利于维护业主管理自,降低业主承担的技术与管理风险 业主自行全面负责项目管理,有效落实项目责任降低项目风险,有利于三代核电首次建设的成功实施

缺点 各类接口众多,管理协调难度大,业主项目管理负担与责任过大,业主能力有限导致工程风险较大 外商主包使业主自降低,设计自主化和设备国产化受外商制约较多 外商总包不利于自主化;外商在技术转让方面有限,业主参与程度低,发言权小 承建单位多,国内外接口复杂,协调难度大 业主管理接口多,协调难度大,业主管理负担大。

无论采用多合同散件模式采购还是分岛少合同模式采购,核电项目的业主责任制要求业主在作为项目管理总牵头方的位置始终不动摇,业主在整个工程的建造过程中的管理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秦山三期工程采用交钥匙总承包模式,与其他几个核电项目的合同方式存在截然不同,仅作参考,无比较意义。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中,业主将工程划分为核岛、常规岛及BOP两部分,其设计包括NI设计、CI设计、BOP设计以及总体设计,采购包括A1类设备、非A1类设备、CI主设备以及其他设备散件采购,建造包括核岛建造、常规岛建造及其他建造,从前述分类标准上来看,其偏重于分岛少合同模式。相比于上述四种合同模式,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合同模式显得更为错综复杂,核岛部分的设计与采购,可理解为结合,然而又同时存在着核岛总承包商负责核岛部分设备采购(非A1类)和施工相结合的情况。常规岛的设计和主设备采购,分别为两个合同,然而由于其中三菱在其中的特殊角色而显得不绝对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交叉。

4.合同模式评价

通过表1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合同模式介于多合同散件和少合同分岛模式之间,且较为偏重于后者,这与当时的前提条件分不开。通常情况下,业主选择采用何种建造合同模式,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核电规划、国产化要求、中外合作机制、融资渠道、核电技术路线、业主自我参与管理的设想、国内承包商的能力。由于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属于全球首个AP1000项目,既无建成经验可用,亦无具备设计能力、供货能力、建造经验的国内设计院、生产厂家和施工企业,实行EPC总承包合同模式几无可能。此外,在对AP1000核电技术和管理不甚了解的情况下,采用分岛采购,不利于业主对整体工程管理的把握,也不利于自主化和国产化水平提高的实现。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中外联营体方式进行分岛承包,能够使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例如在常规岛的设计合同中,华东院和三菱组成联合体,常规岛主设备供货合同中,哈动和三菱组成联合体。

目前三门核电一期工程正在建造高峰期,其建造/合同模式的特点在管理过程中也日益显露出来,业主通过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精力来参与整个工程的项目管理,接口众多,协调难度大。另外,前述的联合体的实际操作效果并未能按照预想目标实现,本属于一个合同在联合体内部得以消除的工作界面和接口,也出现由业主进行协调的局面。联合体中中方单位对外方单位的管理缺乏效率。

三门核电二期工程也已开展工作,其合同模式已确定为以全范围EPC总承包为要求,包括核岛、常规岛、BOP及相应的管廊等,业主主要负责大吊车、混凝土、码头的运营服务管理。

5.对后续机组的启示

从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到二期工程,合同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针对AP1000核电项目国内工程总包商力量的壮大和崛起。通过三门核电一期和海阳核电一期的实施,三代核电技术在中国境内逐渐得以运用、转让、学习和吸收,中国的承包商、供货商在其中也积累了施工、设备制造的能力和经验,为在后续开展的AP1000项目,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管理经验,同时有利推进了依托项目AP1000自主化和国产化的进程。

相信在不久之后,三代核电项目业主在选择建造/合同模式时,会有更灵活更多样的选择。通过技术转让的逐步实现,国内有设计能力的工程公司逐渐具备实现EPC一体化总承包的能力,并在三代核电市场领域展开竞争,在技术力量、采购策略和施工方案等各方面进行优化,有利地降低工程造价,并形成强有竞争力的具备中国品牌效力的能力。

6.结论

对于核电工程合同模式的选择,采用多合同散件、少合同分岛或是EPC总承包,是业主根据项目自身条件和项目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综合作出的具体选择。在目前看来,多种模式的存在均有其必须性和合理性。对于不同的项目发展策略,采取的考虑也不相同,对于买容量、启动国产化、掌握运行技术等较强受制于外方力量的项目(如岭澳、秦山三期等),采用EPC总承包(国外工程总承包或主体EPC总承包)或少合同分岛模式是可行的,这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工程造价高且不易控制。对于推动自主设计、推进国产化进行的项目,可采用多合同散件采购模式,通过商业渠道多方采购来降低造价并提高国产化的机会和水平。

在核电建设自主化、国产化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核电项目管理趋向于小业主方向发展,而合同模式,也逐渐从少合同分岛、多合同散件向EPC总承包趋势靠拢,这同时也符合国家核电事业发展策略的规划和核电集团对核电工程建设模式的设想。随着三代核电技术的深入和普遍,自主化和国产化水平日益提高,国内完整的核工业体系逐渐形成并完善,具备E、P、C能力的承包商逐渐增多,采用EPC总承包(国内工程总承包或主体工程EPC总承包)的方式,对核电业主来说,是最优化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高铁;可行性;“十三五”

[DOI]10.13939/ki.zgsc.2016.16.023

1 引 言

《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曾指出,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2万公里左右,其中西部地区铁路5万公里左右。若按照2015年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及“十二五”期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3.5万亿元的规模,假设“十三五”期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二五”高10%,则“十三五”期间铁路投资规模将高达3.9万亿元,而与此同时,铁路资产负债比率不断攀升,如果经营效率没有提升、其他融资渠道没有拓展,铁路总公司只能进一步借新债还旧债,融资成本更高,如何解决庞大的投资资金来源是铁总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1996年以来,我国有关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在理论界日益广泛。2000年以前,研究重点在于对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原理及运行机制的引入,为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推行奠定了理论基础。2000年以后,这种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已从单纯的理论介绍扩展到研究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具体运作领域。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可广泛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住宅抵押贷款、银行不良资产等方面。其中存在不少文献关于高铁建设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基础设施中的应用。答孝棋(2003)结合资产证券化的使用本质和运行机制,认为我国现行的收费基础设施,例如发电厂和高速公路,建设完成之后都存在未来的现金流,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要求。戴菊贵(2004)通过分析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政治大环境,认为我国已经存在适合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资金来源、投资者群体、中介机构和先行经验。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铁路建设中的应用。丁伟(2012)在《资产证券化在铁路融资中的应用研究》中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分段建成的铁路项目和一次性贯通铁路项目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铁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其对两种情况下的资产证券化的优劣势及可行性进行了合理的理论研究,从国家与铁路公司的双方利益进行合理的探究,但其中缺少了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数据的分析,缺乏对铁路线路及设备资产进行一定的量化研究,若具备量化分析,将更具有说服力。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高铁建设中的应用。张迪南(2007)通过以前已经建成的高铁融资方式和从建设到运营的现金流的类比,研究新的高铁项目预计的现金流来证明高铁采取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多种融资方式的可行性。

2 资产证券化概念

资产证券化是指企业或者金融机构把缺乏流动性但有稳定未来现金流的资产进行组合,以资产池为支撑向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形式上可以分为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这里我们只讨论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其性质属于直接融资方式,只是融资基础不同于传统的普通证券融资。

3 铁路融资现状及问题

3.1 政府投资占主导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铁路总公司确立了“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铁路投融资改革总体思路。其主要内涵是:政府主导,就是各级政府要在铁路建设中发挥投资主导作用,承担起项目审批、资金筹措、工程实施推进以及为投资铁路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等责任;多元化投资,就是把政府投资与境内外社会投资结合起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多种建设模式;市场化运作,就是依据市场规则和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组建规范的铁路公司,落实市场法人主体责任,维护和保障各方出资者的合法权益,实现风险和收益共担。但是,从铁路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铁路行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即使是在合资铁路这种投资主体最活跃的铁路公司中,中央政府投资仍旧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整个铁路系统来看,铁路总公司是铁路建设最大的投资主体,约占总投资的90%以上。建设资本金主要来源于征收的铁路建设基金以及每年几十亿元的财政预算内资金,其他的建设资金基本上是债务性资金,主要是国内银行贷款、债券、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所有基本建设的投资和融资由铁路总公司最终决策和作为投融资主体。目前铁路的外部筹资主要还是政府行为,银行对铁路的贷款是根据国家的计划和政策以及其他行政命令而向“铁总”提供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铁路基本建设资金来源,以“十二五”期间铁路基本建设资金来源结构为例进行分析,根据对原“十二五”期间铁路建设投资的分析研究,预计“十二五”期间铁路建设投资为3万亿元,其详细组成见表1。由表1可得,在“十二五”期间,专项基金,即铁路建设基金和国内贷款约占铁路建设资金总量的77.5%,由此可见政府投资占主导。

3.2 民间投资动力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铁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缓慢,资本结构高度封闭,企业间公平经营与竞争的市场化环境尚未形成,投资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其实很多投资者已经看到了中国铁路潜在的商业利益,但因为铁路主管部门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所以大多数民间投资者仍然持观望态度。

3.3 问题

《中长期铁路路网规划》明确了中国铁路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和发展蓝图,同时铁路超常规发展将需要强大的资金和财力作为保障。2020年之前我国铁路要完成中长期规划所制定的建设任务,总投资据估计需20000亿元。而在“十一五”期间的2006―2010年就需要投入12500亿元,每年大概要筹资2500亿元,而在2005年之前铁路建设项目每年投资都在600亿元左右,4~5倍的资金需求量对铁路总公司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铁路总公司依靠负债融资的模式难以为继,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铁路总资产5.45 万亿元,总负债3.53万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65%。年预计还本付息需 2700亿元,而经营性现金流入约为 1700亿元,只能依靠继续借债完成还本付息。另一方面,铁路回报周期长,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缺乏及时的退出机制。

4 资产证券化在铁路融资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4.1 现金流量分析

4.1.1 现金流选择

从高铁定义可以看出高铁成本因素包括路线设计速度、轨道类型、沿线地形、天气条件(如极低气温需要对路基进行特殊设计)、土地征用成本(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这项成本相当高)、用高架桥代替路基、大型跨河桥梁的建设及大型车站的建设等。由此可见,高铁的建设非常复杂,成本同样也很巨大,说用一条高铁的建设成本可以建设几条普速铁路也不为过,由于成本高造成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高铁都在亏本运营。到目前为止,中国已通车运行的高铁线路只有京沪高铁在2014年运送旅客超过1亿人次,客票收入约300亿元,按营业税口径计算,有望实现约12亿元利润。从资产证券化的实行来看,未来稳定现金流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单从高铁一方面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不大。

从近几年铁路总公司偿债能力来看,铁路总公司EBITDA分别为2071.02亿元、2293.74亿元和2476.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35%。随着近年来长期负债和利息支出的增加,EBITDA利息倍数略有下降,长期资本化比率和总债务/EBITDA指标均有所上升,但是,上述指标仍处于合理、可控的范围。从表2来看,2014年铁路总公司EBITDA利息倍数、长期资本化比率、总债务/EBITDA指标分别为3.93倍、61.02%、12.58,仍具有较好的偿债能力。因此将铁路总公司总体的现金流量作为资产池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可行性相比较更大。

4.1.2 现金流预测

(1)数据收集

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向好,对铁路运输的客货需求将较快增长。随着公益性运输补贴机制的建立,铁路总公司承担的公益性运输成本会逐步得到合理补偿,每年还可以增加较大的净现金流入。因此可以预计,铁路总公司长期具有稳定的盈利水平和较好的现金流入。本文将通过对铁路总公司从2005年到2014年历史现金流量表(见表3)进行回归分析,定量预测“十三五”期间现金流的可能情况。

(2)模型变量选取

本文该阶段是对“十三五”期间现金流的预测,因此回归模型分析的因变量是未来的现金流。在解释变量的选取上,由于实际影响现金流的因素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纳入模型。本文初步考虑“十三五”年份的重要性,因此将初步考虑凸显年份作为影响现金流关键因素。

(3)模型建立与分析

选用表3的年份与年末现金的数据作为模型估计的样本数据,输入Excel中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统计算法和散点图(见图1)模拟显示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呈线性递增变化,即Y(现金流)与X(年份)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选用线性回归模型来模拟现金流变化情况可行。

即将模型设为:

Y=a+μX

从整体上看,表4中显示R2为0.64,说明该模型的方程式有较好的拟合程度,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以下,变量和常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体数据结果见表4、表5和表6。

因此可得模型方程:

4.1.3 总结

综上,“十三五”期间的铁路总公司每年均有较好的净现金流入,满足资产证券化的最主要的先行条件,因此以铁路总公司包括高铁与非高铁的总体净现金流入作为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在现金流方面可行。

4.2 资金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大约在3.5万亿元,到2015年年底,我国“四纵四横”的高铁的骨干网络基本建成。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我国高铁建设速度将不减,城际铁路和中国西部铁路将成为重点。所以,在“十三五”期间我国高铁建设将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4.2.1 “十三五”我国高铁建设总里程预测

“十三五”我国高铁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虽然这两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处于高增长。此外,我国高铁可以带动客运量持续增长。2008―2014年全国客运量增长了9亿,其中8.2亿来自高铁,高铁贡献的客运量占了总增量的91%。所以高铁的建设里程将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所需的资金也将大幅增加。而在研究“十三五”期间我国高铁建设资金总需求时,首先要对“十三五”期间我国高铁建设的总里程进行预测。本文通过2009―2014年高铁建设的里程数进行线性回归,预测“十三五”我国高铁建设的总里程。2009―2014年我国铁路建设基本情况见表7。

(1)变量的选取

本文预测的对象为“十三五”我国高铁建设的总里程,所以“十三五”期间每年高铁建设的里程应作为回归的应变量。选取年份作为自变量。所以在以下的分析中,应变量为Y,自变量为X。

(2)建立模型

从表7可以看出,我国高铁建设的总里程基本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预测“十三五”期间每年高铁建设的里程。公式如下:Y=a+bX,只要求出 a和 b的值就能建立“十三五”期间每年高铁建设的里程的模型,输入年份即可自动算出预测期资金需要量。

(3)模型分析

在经过Excel的线性回归后,得到了表9所示的回归数据。从表9的数据中可以得出R2等于0.5934。该数值小于1且大于0,说明此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所以可以得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高铁建设的里程(Y)与年份(X)的关系为:

Y=-1363578.888+679.045714X

4.2.2 高铁建设里程预测

根据“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高铁建设的里程(Y)与年份(X)的关系,可以预测2016―2020年间各年的高铁建设里程:

4.3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铁的资金总需求

通过对“十三五”我国高铁建设总里程预测以及对我国高铁每公里建设所需资金的分析,可以得出:“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高铁建设资金为3.97386(1.18×33676.819)万亿。我们通过推断,目前发行的债券并不能完全弥补建设资金的需要,铁路总公司亟需其他融资渠道来拓展资金来源。

4.4 项目风险

在项目融资中,贷款银行通常要求DCR≥1;如果项目被认为有较高风险的话,贷款银行通常要求DCR的数值相应增加。公认的DCR取值范围在1.0~1.5。我们通过对铁路总公司近些年的项目债务覆盖率进行分析,该比例>1,在“十二五”期间该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说明铁路总公司持续一定时期的低违约率、低损失率,具备项目融资的先行条件。项目债务覆盖率数据见表11。

5 采用形式

5.1 优质铁路资产单独上市发行债券

中国铁路总公司市场化之后,优质铁路资产上市融资来筹资修建铁路有望成为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以2011年6月通车的京沪高铁为例,作为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的黄金线路,京沪高铁在2011年年底、2012年年底、2013年年底,以及2014年截至12月7日统计的日均运送旅客量分别是13.4万人次、17.8万人次、23万人次、29.4万人次,复合增长率达到30%,客流量的快速增长也使其在2014年实现扭亏为盈,我们可以以此优质资产单独上市,发行相关债券达到融资的目的。

5.2 优质铁路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目前,在铁总整体上市可能性较低的情况下,将铁总旗下部分优质铁路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平台,有利于提升铁路上市公司的盈利,而盈利预期的改善将使盘活存量资产,做强增量资产成为可能,也能使上市平台更好地发挥投融资功能。比如,上市公司可以发行成本较低的公司债、可转债,通过增发参与到新建铁路项目。三大铁路运输上市公司(铁龙物流、大秦铁路、广深铁路)均存在较强的资产注入预期。

5.3 设计流程

6 结 论

通过从我国铁路中长期路网规划角度分析发现,高速铁路将是我国未来铁路建设的重点,它的建设成本将大大超出以往普通铁路的造价,传统的铁路筹融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该规划的资金需求。于是,如何解决高速铁路的建设筹资问题,随即成为现实性很强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国家在政策上鼓励在包括铁路建设的诸多领域,对新的投融资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对铁路总公司的风险分析,铁路未来现金流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铁路总公司信用良好,违约率较低,具备项目融资的先行条件。其次,通过统计分析,我们预测高铁能在“十三五”期间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具备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条件,铁路等资产的抵押价值较高,可以真实出售或者注入上市公司,同时信用增级措施使得发行国外高级债券市场成为可能,成本更低,利率更小,与此同时购买债券的人数量众多,有一定的分散风险作用。在发行债券到期后,所有权归原始权益人所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高铁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进行资产证券化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