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学习经验总结

小学语文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2022-03-07 11:5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学习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大多数学生为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作业习惯、朗读习惯等较差。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着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切实从我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某一方面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针对学生较差的作业习惯、朗读习惯、口语交际习惯等方面,运用各种方法,展开培训。 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与理论价值

通过研究,将解决我校学生欠缺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我校学生在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只是、培养学习能力一获得学习成功与习惯成自然,相对减轻学习负担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和保障措施

学生具有可塑性,在学习习惯方面加以正确的指导与引导,能够达到积极的效果。为完成这一课题研究提出以下措施:

1、调查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提出相应培养策略;

2、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增强培养的自觉性、紧迫感;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并对不足部分加以改正。

课题界定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语文学习习惯:是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出本校学生欠缺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探索出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途径和策略;

2、培养学生作业、朗读、口语交际等习惯,并从这些习惯出发,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内容

1、找出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通过观察、谈话、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

2、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1)培养学生的良好作业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审题,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然后严格要求每一次作业,以高标准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对优秀、进步作业进行及时的表扬;

(2)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朗读,熟能生巧,对课文越熟悉,朗读越顺畅;然后针对学生错误的读音加以纠正;

(3)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重视普通话的培养,严格执行要说普通话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文学语言交谈。

研究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2011年11月——xxxx年1月)

1、科研小组深入学习有关理论,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2、分析课题,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二、实施阶段(xxxx年1月——xxxx年4月)

1、调查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应策略;

2、开展培养研究,适时对课题研究作出调控。

三、结题阶段(xxxx年4月——xxxx年6月)

完成总结性材料,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全面的研究性成果。 研究方法设计

运用调查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展开研究。

1、调查问卷法:运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为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2、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收集整理个案研究资料。

3、经验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修正实施方案,总结实施经验,及时推广。

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教师随笔集、教学反思记录册;

2、学生相应的作品集、文字材料等;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分组学习 研究

一、实行小学语文分组学习时常见情况分析

现就结合教育实际,谈一下小学语文分组学习时的一些情景及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并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学语文分组学习,一则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孩子们的语文水平;二则为了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

1、问题情景

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习阶段,所有的教育者都知道,这时的孩子们还不十分懂得遵守课堂纪律,所以在实施分组教学之前,更要懂得把纪律先调整好,好的课堂纪律是实现分组学习的第一前提。除此之外,在学生们对分组学习的意图贯彻的不到位、不彻底,例如,在实行《乌鸦喝水》学习感受的分组讨论时,有的学习小组开始进行,有的学习小组还在东张西望,不知道如何学习讨论,或者应该做什么。

2、相关事件

在小学低年级实施的分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已经强调或者要求得很明白,但是依然有学生在举手询问相关的事宜,有的问题甚至是刚刚讲过或者强调过的,这是就需要广大教师要用耐心和爱心去一一告知、一一的重复解释一遍的,从而确保此次分组学习的成功,也是为了保证小学语文分组学习的有序性。

3、教学困惑

这时教育工作者就会针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课时产生困惑。困惑一,就是孩子的纪律如何保证;困惑二,就是如何在强调教学任务和目标时一次性告知,或者如何能少告知几遍;困惑三,就是如何把稍微明白事理或者理解能力稍强的孩子均衡划分,从而确保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都是相对均衡的,这样更有利于有序性语文教学的开展。

4、教学改革政策及法规要求

希望学校在小学语文分组教学实施的初期,对课堂力量予以适当的增强,或者实行大班额学习尝试,这样就可以有2―3名教师共同服务于教育教学。总之,小学语文分组教学中,教学力量不足是一个主要的困难,再则就是学生们课堂纪律的问题。

5、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一一解决:孩子纪律的问题,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对孩子们在平时纪律强化、群体性的纪律意识提高和训练,从而满足日常分组教学需要,也要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校方和班级之间互相帮助和协调,解决初期开展分组学习不好管理的问题;需要多次告知的问题,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观察,把了解能力强、学习成绩强的同学,均衡地分布到各个小组中去。

二、研究范围、方法、周期、步骤

研究范围:南充市顺庆区渔溪乡小学一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

研究周期:2013年12月到2014年6月。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12月),通过多方的调查论证,经区教育部门、校重要领导同意,决定在小学一年级六个班级中实施小学语文分组学习实践活动。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多媒体 推动 教学

一、通过多媒体构建情景导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多媒体课件构建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内容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讲解《富饶美丽的西沙群岛》之前,教师预先准备一些展现西沙群岛富饶美丽的图片,在网上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影像资料,在上课的时候将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一段介绍其丰富物产和自然风光的影像展现并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认识到这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和自然的宝藏。教师接着要问学生是否想进一步领略这富饶美丽的岛屿的美,那就要认真学习文章对西沙群岛的详细介绍,这样自然而然的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使其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自主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由此看来,运用多媒体课件构建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形成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学习,自主参与,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果。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析,可以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

小学生因为年龄和心理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内容,其理解起来更加吃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构建能够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学习媒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重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表达形式,使学习过程变得简单。多媒体课件能够将动态事物变为静态事物,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景象,这一特点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比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的时候,因为学生生活的地方没有条件直接观看赵州桥,那么对文章中桥的结构设计,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所以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在网上查找资料,将赵州桥的相关图片,纪录片资料搜集起来整理成教学资源。然后再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根据文章的描写思路教师将自己搜集的图片运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观看,然后通过影像资料将赵州桥的整体形态和各个角度状况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赵州桥有形象的认识,对其结构特征有了细致的了解,自然对文章中的文字描写有了深入的理解,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内容的了解,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也会轻松不少,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三、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实现生动的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要通过扎实稳定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强化教学节奏,节约更多的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文字和语言训练,能够有效扩充课堂容量。另外多媒体课件能够丰富训练形式,能够实现全体学生的能力提升。

在进行写字训练的时候,教师分析小学生写字不规范,错别字较多的状况,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实施字形教学和书写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中经常出现的文字,带领学生分析文字的结构特征,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作用,伸展或者移动文字的比划结构,使文字呈现出规范正确的比例和位置。在纠正错别字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日常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展示出来,组织学生一起修改,同样也通过动画作用将修改的步骤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实现纠错的目的。教师在纠正错字“目”的时候,在“口”字内设计上下三只眼睛,然后用动画手段去掉其中一只,并告知学生写“目”字的时候要想到人的眼睛,人只有两只眼睛,千万不要写三横,那样就变成三只眼睛了。这样形象的纠错方法,能够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使其在日后写字的时候不自觉的想起学习的场景,不再出现类似的错别字。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比单纯的依靠罚写和硬性记忆的效果要好的多。所以,在小学生书写训练的过程中适当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使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更能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记忆。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习内容形象的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感受,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深化作文训练水平,提升学生作文质量。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使写作训练进入写人、写物、写景、写事等再现其物的境界。另外多媒体课件能够将动态的景象定格在某一画面,可以让学生对其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能够将静态的事物进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其发展和变化;还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展现写作对象,让学生有整体的把握:另外可以展现特写镜头,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文章的细节描写。在作文教学中熟练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丰富写作素材,强化作文指导,完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有很明显的作用。

四、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升语言累积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不断的积累语言内容,才能够提升学生的预感能力,提升其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多种内容形式的素材作用到学生的感官,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的时候,因为学生多各种植物的形态不是很了解,教师就用多媒体课件将苍耳,蒲公英等植物的形象展示出来,然后介绍其种子生长的方式和过程,这样学生在看到其形态的特点的时候就会对文章中它们的生长办法有所理解和感受,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对其内容的感受。这种通过感官感受形式开展的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进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结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构建灵活有趣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自由生动的环境下学习语文,使学生扎实的掌握知识内容,并且能够自主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使课堂教学充满感染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说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能够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进程,对整个教学效率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钦.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0年第05期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多处对阅读要求做过详细描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为此,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这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课外阅读的培养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能够促进学生在充满个性、创造性的阅读中进行深层的精神体验,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对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全面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据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学习获得的,得之于教师课堂上讲的大概只有三成。在大语文教育观看来,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悟三个方面构成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大语文运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改变教师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补充这一认识,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二、充分挖掘课外阅读的内容

1.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大语文观不仅仅把语文视为工具,而是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从大语文教学观出发,我们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线,打破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补充的老观念,坚持课内外并举,协调好两者关系以求互相促进。

2.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速读等读书方法,并能灵活应用。同时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学会信息处理能力,学会精读、泛读,学会知识吸取和积累的技巧,做到读有收获,读有成效。

3.课外阅读的序列。依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认识结构与心理特点,制订比较科学的课外阅读序列,使低、中、高年级自然衔接,避免重复劳动。

4.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模式研究。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中,师―生―书三大要素的最优化组合。

5.课外阅读的考核办法。我们旨在将考核作为培养和激励学生阅读兴趣的手段,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三、注重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这话讲得可谓精妙无比!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书可读,学生空有一腔读书的热望,犹如蜜蜂无花可采,那又怎能酿出蜜来呢?为此,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下了功夫:

1.研究方法:(1)文献法;(2)问卷调查法;(3)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法;(4)经验总结法。

2.研究对象:全校学生。

四、运用课外阅读进行实践

课外阅读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

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从而增长知识。所以,课外阅读必须学校、家庭、教师、社会都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条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课外阅读问题与思考

“教师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何改变当前农村学校课外阅读的现状,怎样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都是我们不断探究的难题。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课外阅读能否发挥最大成效关键在于教师。

总之,在组织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打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所有的学生爱读书,有书读,会读书,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07(06).

[2]胡培培.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阅读的层面浅探及操作策略.江苏教育,2007(09).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要做到让学生在短期内学习好语文知识,同时又要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抢时间,让学生全面均衡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之一。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和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校自新课改实施起,就不断研究和实践在农村地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高效课堂模式,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扎实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课前扎实备课,高效课堂的实现也依赖于此。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都忙于批改作业,将学生作业的完成好坏看作是能否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这样一方面导致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批改作业上,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很多教师都是依靠现成的参考教案盲目随意地进行教学;另外一方面,这一情况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直接影响高效课堂的有效建立。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突出。众所周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相比城市,有着更大的教学困难和障碍。因此,我们语文备课组一致认为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在于课前有没有扎实备课。

(一)重视研读课标要求

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最好教,这是因为他们都忽视了语文课标。在备课之前,必须做好对课标的研读,然后根据要求将课程标准分解到每个模块、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甚至是每节课中,真正落实好课程目标,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二)重视课本内容的鉴赏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自己首先要认真品味文章,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点对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更为重要。农村地区的小学生阅读量相比城市孩子较少,领悟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个差距的弥补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只有读透了文章,才能给农村的小学生讲透内容,才能做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挖掘适宜的教学资源

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很多地方还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缺乏这些设备的情况下,有些教学内容会让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和困难。因此,需要在承认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教学资源,用类似的农村资源去替代,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实现高效课堂。在教学行为上,尽可能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弥补劣势,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比如教学中,让学生在亲近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去有感情地朗读,这也是对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培养。

(四)重视学生学情分析

农村地区学生相比城市孩子,存在其特殊性。因此在备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以及心理需求,然后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身心发展和要求的语文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合理建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新课程相比传统教学的一大理念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因此,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进行语文教学。这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与学生的合作和交流,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农村地区的学生不再感到胆怯和羞涩,保证他们能够以更加旺盛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语文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

(二)及时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学习的动力一般来说不够持久。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良好表现适时地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当然,这种评价不是单纯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要求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当然,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能随意化、扩大化以及无原则化。同时要明确,评价并不是单纯的表扬,教师要明白适当的批评也同样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和功能,要做到批评与赞赏相辅相成。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双边互动的,这点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要。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不断钻研教学方法,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需求,做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小燕.构建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0(8):19.

[2]李秀云.关于构建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J].学周刊,2015(7):101.

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对策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启蒙教育,这些问题不能够妥善解Q,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因此,着力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一、当前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1.学生积极性不高

语文课程涉及的知识繁杂,缺乏像数学等学科一样很明晰的知识框架,很多学生学多了就迷糊了,都不知道哪些学会了,哪些没有学会,到底是懂了还是没懂,这一情况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语文是一种语言,其学习过程比较漫长,甚至学习了很长时间都可能看不出有多少进步,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上有些学生的表现并不是很积极。

2.师生关系传统

不对等的师传生受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永远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授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导致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例如,我一个同事教的一个学生就是这种情况。小孩子本来挺聪明的,就是有点活泼,我同事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老师,对这种学生,虽然知道很聪明,但是她认为不约束其行为就可能使其走上歪路,结果由于教师的严厉导致孩子根本不敢上她的课。像这种情况有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这种关系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也就不知道怎么去教孩子,更不知道能把孩子教成什么样。

3.教学理念缺乏创新

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自己的教学理念,一味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育学生。而这个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启蒙状态,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强,难以达到教师所认为的理解程度,同时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无法保持新鲜感,导致学生难以获取有效知识,也就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知识的兴趣了。

二、改善课堂教学的相关对策

1.改变学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向学生传授语文很重要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看法和态度。同时教师应努力了解学生的意愿,比如了解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症结。根据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各方面的困难,积极引导学生克服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直视困难。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不成熟,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差,一旦遭受困难和挫折会直接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个问题,给予学生最直接的帮助,弱化困难在学生心中的阴影,而对于其点滴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勇气去面对新的困难和挫折,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2.转变师生角色,开展合作学习

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是严厉的师长,学生是老实的学生,师传生受。然而这种模式目前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师生关系导致老师和学生缺乏沟通,老师不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而学生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改善师生关系就是让老师和学生在一个对等的关系中进行互动,老师成为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采用互动的形式,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动性以及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参与课堂,给予学生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完成任务中的各个环节来获取每个环节需掌握的知识,这样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某校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其内容就是学生根据兴趣参加各个项目的学习,通过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取一个分数,根据最终的得分来给孩子们颁发奖励,结果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奖励努力完成更多的任务,最终收获的知识超过相应课堂时间所学内容。可以看出,比起传统机械式的学习,互动式学习效果比较显著。

3.积极创新教法,营造创新氛围

作为老师,需要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原先不大适合学生的教法,同时根据研究的情况在课堂中添加自己从经验中提炼的新方法,最终形成一套学生能够接受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方法,并在不断地创新中提炼。同时老师应和学生紧密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师和学生在创新这个点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做到亦师亦友,这样学生才能被调教成可塑之才,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的好帮手、好老师。

总之,不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都应着重于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前教学模式和理念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让师生处于一个对等的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进行互动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这些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来说是个值得关注的重点。

第7篇

创新是主旋律——浅谈少儿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严斌

农村小学品德学科开展社会调查探微张敏

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康煜翔

刍议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王皓

浅谈文言文教学雷泽晶

创德育环境促幼儿发展张晓红

兴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动力王富存

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施建议东方青年·教师 赵丽梅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张宝刚

谈谈课改下高中生物之有效教学李建军

学生养成教育七字诀卿深林

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杨燕平

以读为本读中训练张峥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于晓梅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景凤琴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熊爱梅

浅议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毕艳云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谢文成

谈地理课堂教学艺术张士平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东方青年·教师 周国华

我的班主任工作浅谈于晓梅

校本教研直面地理高效课堂李文玲

小学班主任经验总结孙丽双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赵秋燕

学生运动损伤事件的分析与启示汤谦

新课改下的小学和谐德育之我见马刚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刘斌

小班幼儿品德教育初探史书文

在品德课中体现德育思想李晓翠

追求个性发展创设活力课堂钱宪宇

谈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汪威强

一片丹心献教育李文莉

影响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贾万玉

浅议小学生"倾听"素养的培养董学磊

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周粉娟

自主,给学生一片天陈春裕

让情境成为你课堂的"魔法棒"杜桂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孟春萍

教师言语锤炼四重奏周新桂

浅谈导数在中学数学的应用唐国剑,唐福根

浅谈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边巴卓嘎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益尝试东方青年·教师 李兆柏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张春霞

浅谈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吴炳友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马龙

初中新课改中数学教师的作用薛平涛

思想品德课五步教学法马龙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赖运明

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巧妙教育罗文华

初中数学新课改中教学方式初探薛平涛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推进科学发展王文霞

让学习资源,花开于语文教学的百花园曹郡蓉HtTp://

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安祝怀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李玉芬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雷武

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罗文波

改革体校学生的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王晖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蔡启雄

浅谈数学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曹云

让生活走进课堂陈伟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周萍

打磨细节,向数学素养的深处漫溯张月兰

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的乐园谢洁

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杜小艳

试论多媒体CAI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东方青年·教师 冯子微

阅读教学,贵在品读付红梅

浅谈复习课教学的策略李强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王庆

管窥识字课堂——低年级科学认读的实践与探索蒋双英

谈作文教学中周记的潜移默化作用付红梅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王小燕

关于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洪梅,李海江

教师转变角色"三者"谈朱长君

课文后练习要落实在课堂上张永勇

谨防评价天平失衡李慧丽

话说科学课堂点拨李戊远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东方青年·教师 刘巧玲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四步走"李贺岩

试析师爱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张悦,李美素,李岩,张议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刘桂香

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刘燕

浅谈小学低段体育教学彭建平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经历教育张丽君

浅谈差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转化教育于丽薇

第8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认识。因此,活用教材进行教学是语文课程创生之源泉。

一、走进文本,品读文本

教材是范文,是前人的思想,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成功经验总结。因此,教师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文本,深切体会文本中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触动心弦,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感受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鸟岛》(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一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时,为了能让学生体验鸟岛的鸟多,感受到人们爱鸟、护鸟,乃至热爱大自然。在指导朗读方面,我发挥了师生之间的评价,在评价中指导朗读,在朗读中学会评价。在指导朗读过程中,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强调咬文嚼字,品词斟句,强调读书要有层次。即:一要读出鸟多,鸟窝多,鸟蛋多;二要读出鸟儿们的幸福、快乐;三要读出人与鸟的和睦相处,和谐共存。课堂上除了给予充足的读书时间外,还运用了个别读、范读、小组读,诵读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地读,深入地思,深刻地悟。这样学生通过多读与文本对话,通过说话与作者对话,通过展示与教师对话,进而悟出文本的内涵,悟出作者的思想。

在语文课上,假如没有读书,那就是一潭死水。但假如以为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就是一读到底,或没目的地进行朗读体会,或在同一层次的理解水平上反复地读。这样的读,其实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读得再好,那也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借助文本,善于发掘文本的精彩之处,寻找能有效引领学生研读课文的“点”进行深化。这样的朗读指导才能体现出层次性和有效性。这样的读才能读出语文的博大精深,读出语文的隽优神韵,读出语文的神采飞扬,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在指导朗读的处理上,我把文中第三自然段(昔日的雄伟壮观)和第五自然段(今日的逐渐枯竭)进行对比读。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时,抓住“流量最大”“咆哮而上”“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以及“气势雄伟壮观”等词语,展开想象,在大脑中组合成瀑布壮观的图景,并让学生通过读加深体会,再用“人们对它的感情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巴西人民为它而骄傲,世界各地的游客因它而快乐。在学生悟出文字中流露出的“情”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进行朗读的指导。如:怎么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塞特凯达斯瀑布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这种欢乐和骄傲之情呢?让学生边思考边自由地练习感情朗读,然后再让多个学生进行赛读,比比谁读得美,谁的读让人感受到它的雄伟壮观,最后再有感情地齐读,进一步体会其特点,表现出文中蕴含的情。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带着“昔日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今天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这个问题自主读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逐渐枯竭”“再也见不到”“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语句,再联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通过比较读,比较思。让学生体会到破坏环境给大自然与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从而感悟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重要性。这样的品读文本,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又能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体验。

二、运用文本,想象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语言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展开联想或进行想象训练,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也能体会文本的意境。如在教学《白鹭》(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时,第七自然有一句:“人们说它是在t望。”教学时,我让学生以白鹭的不同身份,如孩子、妻子、恋人、国王等,来设想白鹭在t望着什么?这一设计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说出了许多精彩的想法。如“如果那是一只小白鹭,它是在t望它的妈妈,多么想和她妈妈一起飞上蓝天,飞跃高山,到各地去旅游啊!”“如果那是一位‘妻子’,它是在t望着它的丈夫,盼望着久日不归的丈夫能早点回来,和家人团聚。”“如果那是一位失恋的人,它是在t望着它的‘恋人’,多么渴望‘恋人’能再次回到它的身边。”……

又如在教《祁黄羊》(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我多处运用文本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如,“假如你是解狐,卧病在床,听到祁黄羊举推自己的消息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听到此消息后你又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祁午,听到父亲(祁黄羊)举荐自己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嫉恨他(祁黄羊)的小人,听到此消息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在不断地转换角色中,体会不同的人物思想感情。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本主题(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理解,也对祁黄羊这个人物崇高思想的敬佩,同时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精选文本,仿写文本

文本只是载体,强调的是语文学习要举一反三。就像儿童从咿呀学语到会自如地说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学会模仿,其实模仿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有的语句优美,有的巧用句式,有的充满哲理等等。利用这样的文段进行仿写,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例如,教学《鸟岛》(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一课时,学完第三自然段“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到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这一语句后,我要求学生用“一眼望去,( )到处是( )。”这一句式进行仿写。学生的想象也很精彩,如“一眼望去,茫茫的沙漠上,到处是金灿灿的沙子。”“一眼望去,山坡上到处是绿油油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鲜花。”“节日里,一眼望去,广场上到处是游玩的人们。”“课间十分钟,一眼望去,操场上到处是欢声笑语的同学。”……

又如在教学《鸟语》(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最后一自然段的精彩语句:“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调动他们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去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并衔接着仿写。我要求学生用“从( )那里,我( )。”这一句式进行仿写。学生的表达也很丰富,如“从忙碌的蜜蜂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跋山涉水的信鸽那里,我学到了坚持不懈的毅力。”“从搏击风浪的海鸥那里,我坚定了坚强的意志。”……

再如教学《海底世界》(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文中对海底各种声音的描写,如:“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也运用了“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进行排比句式的仿写。这样的句式训练,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不仅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同时也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与原有知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四、跳出文本,走进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真。与生活同步,与生活同在。学习语文可以使人变得文明高雅,生活更丰富,活得更精彩。语文教学也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正有位教育家所说的:“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教师除了要走进文本,品读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外,还要跳出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资源,从而走进生活。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在延伸拓展、升华主旨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你见过哪些人也具有艄公这样的品质,成为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人呢?”让学生把课堂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是生活的写照,是生活的特写。

又如,教学《春联》一文中,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拼春联,编春联”,这是《春联》教学活动的一个拓展延伸。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类似游戏的拼接春联的有关知识,然后用“编春联,赏春联”的形式使春联的学习认识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习春联的热情就不会因课时结束而结束,而会延读到课外去,延伸到生活中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崭新内容。

第9篇

关键词:识字 激趣 探索 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提高识字效率。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识字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我在使用人教版实验教材的识字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况且单纯的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识字内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挂图等),帮助并促进学生识字。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不断创新探索识字方法。如教“踢”、“拍”等字时,可让学生做做这些动作,体会这些字的部首与意思的关系,从而记住这些字的字形。还可以结合儿歌激发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如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泡、饱、跑、抱、袍、炮”用儿歌来认识这六个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拨,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好奇感,我在教象形字时,先画成图画,然后引导学生把图片与字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字。如教“口、耳、目”等字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看看口、耳、目的形状,然后出示汉字,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再将教材对应的图和字用线连接起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很快记住了字形 。

二、贴近实际,让识字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再现生活情境识字。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师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红色。老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绿色。老师又让学生试着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シ”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的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既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三、主动探索,创造性识字

多年来,识字教学大都采用往一的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就经常引导学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会有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师就经常引导,让学生行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乐意识字,拓宽识字渠道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03-02

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也常常会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提一些使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提问的艺术。那么,课堂上应该怎样提问才能将这种艺术演绎得更加精彩呢?我认为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方法来提问,现将我从教十几年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开课时提问

1、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能力,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在开课的时候,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设问,便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开课时就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都喜欢玩,也希望能在玩中获得乐趣。下面谁来说说自己平时都喜欢玩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在玩中你得到了什么体会?在玩中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主人公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他到底玩出了什么名堂?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些问题一抛出,学生们就很有兴味的议论起来了,这样教师就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

2、破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们或是表达中心思想,或是概括主要内容,又或是文章描写的对象等等。因此,教师可直接采用破题法导入新课,这样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做到对全篇课文主要内容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时,板书课题后,即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读了这个课题,你们会想到什么呢?从题目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们热烈讨论,并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这篇文章一定是以‘眼睛’为线索的。”“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那么为什么要加上‘永生’二字呢?”“我想这个眼睛不是一般的眼睛,它应该蕴含着某种象征的意义吧?”……学生的一番争论,尽管有认识深浅之分,但可贵的一点是他们个个都动了脑筋,都认真地想了,都对新课的学习充满了求知的欲望。然后老师进行小结:“大家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课文记叙的是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捐献眼角膜和准备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扬了琳达一家人高尚的情操。‘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通过对课题的剖析,不仅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基本抓住了文章中心,掌握了文章线索及其脉络。与此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训练。

二、课中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1、如质疑法

学贵有疑,“学生疑,疑生思,思生悟,悟生进。”可以说,质疑是开放性学习的前提。对课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情节质疑,激发学生释疑的欲望,不断探究课文,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教学五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当读到“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时”,教师可以提问:在德国,人们这样养花,他们图的是什么呀?难道德国人认为花的脊梁比花朵还要好看吗?学生这时也纳闷,但让他们接着往下读就知道了:原来德国人养花是要给外面的人看的。经过老师的提问,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特色就体现出来了。

2、阶梯法

阶梯法是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深奥,或范围太广,作答难度过大时,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同类启发,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结尾处时,教师问:小女孩惨死在大街上,可为什么还要写“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呢?学生恐怕一时还逾越不了这个鸿沟。教师可以先提几个基础的问题:太阳升起来了预示着什么?学生可能这样答:不再寒冷了,开始温暖了。老师又问:太阳出来了,开始温暖了,小女孩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了吗?学生可能答:不可能,因为他们仍然处在社会的底层。老师又问:他们会过什么日子?学生可能答:仍然是穷苦的日子。这样几问后就不难理解,作者这里描写太阳暗示读者,冷酷的大年夜已经过去,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又来了。这一天是温暖的,然而社会却是寒冷的。小女孩生前挨饿受冻,而现在,她小小的尸体仍孤零零的躺在这大街的角落里,穷人的命运并不因新年的到来而改变。循序渐进,阶梯式的提问方法就能达到对难点理解的高度。

3、发散法

同一问题根据当前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积极动脑的能力。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小女孩的另一只鞋“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还说将来有孩子了可以拿它当摇篮”,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有的可能说自己去帮小女孩追回鞋子并呵斥小男孩的不礼貌行为,有的说让小女孩到自己家里去取暖,还要把自己的鞋子送给她,有的说会给她几个钱,还有的可能会说让父母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还能充分体现他们的爱心。

4、想象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神奇的一部分。不局限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去想象的提问,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挖掘课文内涵,以加深理解,同时能使学生思维得以扩展,想象力得以提高。“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在神游的天地里任意驰骋,并在神游之中体会读书入境的妙趣,进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文末“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先让学生想像文中描述的这个画面,再理解省略号的意义。经过学生的想像和补充,凡卡的甜美的梦境与现实生活中的冷酷无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加容易引起人们对凡卡的同情,也更痛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意义的过程中就进行了分析综合、想象比较、判断推理、概括抽象等多种思维活动,提高了分析理解句子的能力。

三、课文结尾处提问:

1、如延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