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主探究论文

自主探究论文

时间:2022-03-31 02:00:53

自主探究论文

第1篇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究的中心问题。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让我们的教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给他们注入一种永远奋斗的精神,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爱心和进取心,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与竞争,不断实现人生价值,让家庭、社会放心。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数学组根据当前形势及上述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学习、探究、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总结出(已开始全面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

此法的全面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还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我校的数学成绩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的高考中列全市第一;分获全国数学联赛一、二、三等奖的5名同学在05年的高考中,4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人考入浙江大学(当年有7名同学升入清华、北大)。数学成绩的提高大大推动了总成绩的提高,即此种教育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端正了学生的心态、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为总成绩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一、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

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就是利用学案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这其中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包括师师、师生、生生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但一定要尽可能的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方法注重的是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的探究与自主学习过程。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这里的自主学习概念不仅强调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极为具体的落实。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经使我们对学习过程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对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较充足的的理论依据。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所谓的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学案是教师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这样,学案的作用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可以说是当前人们极为重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案的科学、恰当的编制,显的极为重要,它怎样融入新课程理念,怎样与教材完善的结合,反映出基本知识、方法、思想的探究与学习,又怎样以丰富且有层次的问题、知识、方法、思想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成为学案要承载的主要内涵。

二、学案的编制思路及框架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使用自主探究结合学案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研究成败的一个关键。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校科研处的具体管理和统一要求下,本课题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进行超学期集体备课及学案编写,并汇集成为校本教材。

我们对学案设计和编写提出如下的要求:

紧扣新课标: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高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设置的栏目既要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简洁明了、清晰自然、目标明确,又要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方法,快速掌握本节知识、方法要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

思路与要求: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索,要以双基为中心,与教材紧密相连,一定要完善地体现出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认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层次,各种难度的问题都要有,但要严格控制难度,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整体框架:

1.每一章分为若干节,每一节分为若干课题,每个课题一般讲两节课;

2.每个课题的栏目设置及说明如下:

【课标要求】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

【导学求思】自然导入新课:或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书中淘金】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的适当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

【双基自诊】设计3—5个紧扣课本的基本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范例剖析】设计3—5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与点评(基本题目可不给出解答过程,留空白,先让学生分析、解答。每个题后都要有“归纳点评”)

【思悟小结】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行反思;

【双基测评】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能力培养】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主要是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三、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研究、实施过程及效果

研究、实施过程:

从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全面探究、使用此教学法,因这一学期是一个逐步探究和实验的过程,需要有学案上课和无学案上课的一个对照,再就是此学期还没有使用校本教材,所以不是每节课都使用学案,但每节课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实验,明显地感到在有学案的情况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更高,掌握知识方法的效果更好。于是,我们积极主动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把校本教材编写成为学案的形式,并从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全部使用学案,全面与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学案编写的指导思想及整体框架就是按照本课题所倡导的自主探究思想来制定的,整体框架中有层次地设置的各栏目:【课标要求】、【导学求思】、【书中淘金】、【双基自诊】、【范例剖析】、【思悟小结】、【双基测评】、【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本课题的思想及探究程序。这样,本课题的实践及应用已全面展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题实施效果:

1.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2.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3.能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4.能够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和要求,并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且能及时改进。

5.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好转。

6.因为此种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也明确了更远大的学习志向,不仅仅是为了现在的考试,甚至是高考。心态正常了,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也不断提高。与人的合作精神及知识的应用意识也不断加强。取得如上述所述的显著成绩也就不足为怪。

四、建议

1.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课本紧密相连,一定要反映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背景与发生过程。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为此,我们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求教师学习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使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要加强集体备课,对每一节课的学生自主探究方式、怎样引导学生探究以及怎样使用学案探索出最佳方案;同时,每位教师还应不断钻研业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能驾驭此教学法和学案的使用方法,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案进行适当的增删或改进。

3.如上所述,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所以,使用此法时,不能简单地只是让学生随便看书或盲目地做学案上的问题,每位教师需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充分备课,科学地、有层次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因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课标要求也不同,所以,对学生在各部分内容自主探究的指导方式、探究程度的要求上也应不同,要做到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有针对性。较难理解、较抽象的内容,教师要做好有层次的、恰当的引导,不可处处让学生单独探究。

4.要注意师生平等探索讨论:对提出或设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类比、对比、联想、观察、实验、归纳、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化的问题;或形成引入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事项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并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思考准备。

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各自为战”,也可以“分组分群”,还可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式进行。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要激励学生,争取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全们得到自主解决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

第2篇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和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语文课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积习甚多。过去那一味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长期封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无能力对它作出较为全面具体的解读和评述,只能以一名一线教师的角度,谈几点我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何为“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和它相对的是被动地学习,机械地学习,他主地学习。当学生的认识、动机与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时候,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性学习了。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许多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要是青少年的普遍特性。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呢?我觉得魏书生老师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我所理解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并非目前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所玩弄的那种你问我答,一呼百应,热热闹闹的形式提问和毫无意义的相互争论,而应象魏书生老师那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和发展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和能力。我在施教过程中,尽量把学生推向能力训练的实践场合,甚至让学生代替教师发挥教学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我打破以往单一化的“一言堂”,趋向多元化的“民主堂”。我知道,学生是个体的,不同的家庭、经历、情趣,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的理解要从积极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并从中去寻找合理的内核,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提倡多元的碰撞,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感悟,如此才会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语文课堂上,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们要相信学生通过亲自实践,语文能力是会得到提高的。

二、怎么“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放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主张并非于今日始,中国自古有之。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群性和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使每一个学生在相互交往中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从中可以寻找自我价值、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是小组的组建。我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一般以5——6人为宜,做到每组优、中、差各类学生比例相当。其目的是为了在合作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实际过程中,我还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部合作的凝聚力。

三、如何“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兴起,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它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所带来的诸多弊端,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它的高级形态就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它可以且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起步,使接受性学习与其结合,形成互补。现在我们要引起足够的关注,使它与接受性学习相得益彰地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准备中,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2、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启迪智慧,带有挑战性,要要求他们有主见、有观点,从而形成善思多问、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风格。平时如果碰到有争议的内容,我会及时设计一些内容,让他们去收集资料,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创新。

3、关注学习过程和把握发展性评价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应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于主体地位。其次要提供交互式的平台,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争取让每一个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 漓江出版社

[2]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 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3篇

对于自主学习的涵义,国内外研究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有Zimmer-man[1]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3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已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的自律者;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

我国学者庞维国[2]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即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从纵向角度是指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已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综合上述观点,自主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①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②选择性:强调自主学习首先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权上;③独立性:自主学习并非绝对的独立学习,而是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④能动性:即自主学习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为前提;⑤有效性:一般来说,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的过程也就越优化,学习效果也就越好;⑥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绝对自主学习和绝对不自主学习都比较少,学生的学多是介于两者之间。

2自主学习在儿科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树立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自我认同紊乱,常常依赖外界的评判。目前在社会上,护理专业上有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是最底层,因此他们心理压力大,既有没能上大学的失落感,又要面对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怕被别人忽视和看不起。一些研究发现,许多中专生心情压抑、消沉、沮丧、自暴自弃、学习兴趣低下。因此,老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真诚与学生沟通和相互理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让学生感受尊重、享受学习的快乐、克服心理障碍、勇敢面对现实,激发起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独立思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或愿意在课堂发言。但实际的情况是积极主动发言的情况很少,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点名,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往往是碍于情面或担心自己出错而放弃了主动发言的机会。因此,不但要寻找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讨论主题,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自由探索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对课程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性帮助学生复习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维生素D在体内的代谢及其生理作用,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①什么原因可导致维生素D的缺乏?②本病的发病率你认为在哪一季节较高?南方和北方有区别吗?城乡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③本病应该怎样预防?④你怎么指导家长正确地给小儿晒太阳?⑤用自己的语言或肢体表演描述一下本病的症状和体征。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常常超越课本原有的内容让知识的认知更形象、更具体,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真正被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如果教师只相信自己的“一言堂”,从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势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临床学科中,儿科护理学比较起内、外科而言似乎是“小科”,教材的内容较少,在护理专业的统考中仅仅只占了50分的分值,再加上学生往往存在“小儿就是成人的缩影”这一不正确的观念,因此造成了学生对儿科护理学重视程度较差、缺乏兴趣。所以在我在教学别注意多利用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等教具来创设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讲授《小儿腹泻》时,先播放一段多媒体动画:“穆罕,男,1岁零4个月,因呕吐、腹泻两天入院,嗜睡不易唤醒,双眼干燥无泪,眼窝深陷,口唇极度干燥,腹壁皮肤弹性完全消失。”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度脱水的案例。看过动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因势利导地提出以下问题:小儿腹泻和成人腹泻完全相同吗?危险性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表现呢?学生开始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及时激励,顺理成章地推出小儿腹泻的临床特征和护理要点。这样的理论学习强调了对疾病的理解,学生有着较浓的兴趣和较大的自,也使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在探寻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2.4妥善处理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关系,双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服务要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的自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不仅不能排除教师的指导,还必须加大对其能量的吸收。教师的指导应是有所侧重的、有针对性的、有一定高度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效应。

总之,自主学习以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方法上的灵活多样、过程上的开放互动及质量要求上的层次递进,得到了教育者的普遍肯定。此外,当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走向护理岗位时,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他们应对知识技术的更新、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的必备素质。但是,由于中专卫校教学资源有限、课程繁多、生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再由于专业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自主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受到限制。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相信自主学习会在护理教育的探索和改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和思想认知的特点,对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并用“可能”、“也许”等提出自己的设想。“为什么”已成了他们的专利品,殊不知在这简单的三个字中,蕴藏的却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探索真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势利导,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切入,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循循善诱的语言,提出能引爆学生质疑探究的问题,形成一个问题场或一个思维环境,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质疑中不断得到提升。如教学小学数学“角”这节内容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精心设疑,巧妙提问中自主探究,亲身经历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的探索过程。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找角。(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其次,摸角并感知角。(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好吗?)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概念。(学生谈发现后,多媒体显示: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就是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主动发现,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重视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评价是高效课堂的诊断所与加油站。课堂教学中展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教师若能适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虚伪,不造作,真诚以待,及时的给以鼓励,往往能够触动学生心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诸如:语言方面:“正确,好!请坐下。”“这是一个有创新的见解,主要表现在……”体态和动作方面主要有:“微笑”,“耐心听学生发言,并用点头表示肯定”,为“学生鼓掌”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增进了师生感情,在鼓励中促进了学生积极动脑,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构建的过程,享受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让学生自我设计作业,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一切包办,大搞“封建家长制”作风,所留的作业可谓是“面向全体学生”,毫不顾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做法严重的挫伤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学生戏谑的称之为“作业就是作孽”。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发问,自行设计作业,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譬如上小学数学“找规律”一节课中,学生小组合作自行设计的一道题:从11~25,每次圈出相邻的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道题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加上我的从旁启发引导,使学生顺利完成了对新问题的探究。这样的做法对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充满诱惑而又广阔无限的未知世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也必将成为现代教育的神圣使命。

作者:王珍 单位:蚌埠市禹会区西程小学

第5篇

【关键词】综合探究课;探究方法

根据教育部2004年3月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门必修课实验教材,按照教材编写体例,四本教材都分为四个单元,在每个单元之后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

从综合探究课本身讲,一方面,它是该单元学习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即它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它通过学生思维活动贯穿或拓展本单元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它有益于培育学生收集资料的实践能力以及整理资料、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无论是从完成学科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设计好、完成好每单元的综合探究课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综合探究课,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下面,我将我在综合探究课实践中尝试的几种探究方法总结一下,以抛砖引玉。

“探究”一词意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探讨”,即研究讨论,要两人以上合作。“研究”即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以课堂综合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综合探究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用以下的几种探究方法来进行探究,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探究。

一、辨论式探究

1.辨论式探究的含义:辩论式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研究专题,从辩证的正反两方向出发,综合地灵活地利用各种学习方式做研究,通过辩论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学习方法。

2.辨论式探究的范围和界定。对那些大家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辨论,在辨论中形成共识。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这一内容时,可用辨论式,辨题:金钱是魔鬼还是天使?在辨论中使大家形成共识,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金钱,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也是不行。又如哲学模块《走进哲学、问辨人生》,这个探究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通过让学生设计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

3.辨论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为了探究活动的进行有针对性,教师对其进行要进行深入的筹划,让学生很有学习秩序的情况下进行。

确定辨题――分正反两方小组――分工负责――有组织性搜集材料――整理汇总――活动开展

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之间合作成为了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合作中又体现个人能力。在这里,教师好象就是一名“看客”,为他们进行服务与指导,如需要打印资料、个别知识性的探讨、学生关注问题的方向与范围等。在辩论会上,同学们将自己劳动成果通过语言辩论、讲解等形式得以展示,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研究”成果后的爽气。

笔者认为把辩论带入课堂,应该注意几点:(1)不要为辩论而辩论,忌流于形式。(2)在辩论前,要教给学生辩论的方法等。(3)挖掘教材,哪些问题最适合辩论。

二、沙龙式探究

1.沙龙式探究的含义

沙龙式探究就是在一个民主和谐、开放、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生生对某一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的观点碰撞、兼容、对接,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新的观点。文化模块《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哲学模块《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可采取沙龙式探究。

2.沙龙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沙龙动员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了解沙龙、认同沙龙,产生积极参与沙龙的欲望。教师对学生进行发动、组织、竞岗、培训。

沙龙准备阶段: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为全体沙龙做好精神上、物质上的准备。

选择主题――设计角度――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制作卡片

沙龙活动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自教自育、共同提高。

沙龙总结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提升质量,完善沙龙。

三、情景模拟式探究

1.情景模拟式探究的含义

情景,指情形、景象、场景,即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状况。模拟,又称模仿,指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情景模拟式教学,是指通过学生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如经济模块《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类探究活动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注重为启发学生思维提供路径,可采取模拟活动的方式。如通过模拟职业招聘会、投资理财方案等探究活动,能引导学生养成合理科学的金钱观念、竞争就业观念、合理投资观念。

2.操作步骤:情景模拟式的一般流程

确定主题――情景构思――情景模拟――再现问题――解决问题

(1)选择主题中需探究的问题进行情景构思。

(2)设计制作情景模拟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如:背景画面等),还可准备一些实物,适当增强仿真效果。

(3)让学生选择扮演、担任角色,教师布置有针对性的观察、思索的任务。

(4)从情景模拟中再现问题,引出问题,展开解决方案的讨论。

3.使用建议

“情景模拟法”适用于我们在解决一些探究难点问题时使用,让学生从现场的情景中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探究问题变得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为了更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要求教师事先作好精心的准备,从内容的选择确定,到画面情景的设计,再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需教师精巧构思,细心钻研。此方法既可用于再现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现象,也可用于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拓展,即展示问题解决的主要过程。

运用“情景模拟式教学”,能够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同时模拟是由学生去做的,这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

四、调研式探究

1.调研式探究的含义

就是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深入生活,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讨论交流的方式。如政治模块《政府权威从何而来》、经济模块的《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可采取调研式探究。

2.调研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确定主题――调查访问――资料整理――交流讨论――效果评价

三大步骤:第一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确定好主题。第二步,每个小组分工负责不同项目的调查。第三步,对学生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进行讨论,作好小结评价。调研讨论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抓好以下环节:总体设计,选题定点;编拟提钢,明确目标;深入社会,调查访问;信息反馈,总结成文;引入课堂,交流讨论;效果检验,考核评分。

五、小论文式探究

1.小论文式探究的含义

论文式探究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各抒己见,挖掘学生的独到的见解,培养发散式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模式。文化模块《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聚焦文化竞争力》可采取此模式。

2.小论文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总体分工――建立信息库――指导写作――论文展评

具体操作过程:

(1)总体分工

为了保证这种方式的深入进行,我们教师从总体上分为三大块进行负责,有专门负责理论研究的,有专门负责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制作与资料收集的,有专门负责论文评选的,并定期进行各部分的汇总交流与完善。

(2)建立信息库

为保证学生对国内外重大问题的了解和掌握,我组织学生通过报栏、图书馆、网络等收集时事新闻,建立充足的信息源。

(3)指导写作

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各抒已见,写出自己的思想。写作前,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首先,要求主题思想要新颖。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积极地思考,要敢想,只要合情合理就行。其次,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敢想不等于乱想,要有理有据。面对实际问题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等各种理论,去思考,去分析。

刚开始,有的同学不愿写,我就分别进行指导。先给他一些启示,引导他们去分析材料,去思考。只要有点滴成绩,我通过写评语的方式,提出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就这样,在成就感的激励下,逐渐增强了他们写小论文的勇气和信心,并且写作水平也逐步提高。

(4)论文展评

对于小论文,我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评。一方面,我对小论文进行批改,写评语,找出优点和不足。另一方面,由专门负责论文评选的老师,评出比较好的小论文,张贴到学校的宣传《学生风采》。并定期将它们装订成册,供大家传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论文的热情,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在综合探究课实施过程中,我还要提醒两点:

一是,在探究课上,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领会现代教育理论,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二是对学生来说,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意味着一种锻炼,一种尝试,一种思想上的解放,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因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要积极地“动”起来:动手收集资料、动脑整理资料、交流辩论、撰写小论文、总结报告等,学生再也不能上课背着手只专心听老师讲就万事大吉了。

最后,综合探究课强调的是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不可能是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这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此这里就涉及到学生能否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的问题,少部分的学生由于自身能力、对待活动的态度、与同学的关系,再加上时间问题,有些学生会抱着“搭便车”的心理应付综合探究课所搞的活动,甚至“坐享其成”。没有积极的参与,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真正自主自愿听探究。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也应该作多元化的评价,例如有些学生活动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学生在活动中所得到的教训也是非常宝贵的,因此也应该肯定。作为新课程,大家都在积极探索之中,不管怎么样,只有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真正“以生为本”,才能使新课程的探究活动课得到落实。

第6篇

一、认真努力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2007年11月,我校申报了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负责人:郑旺吉),于2008年1月被批准立项(项目编号:D-06),课题组教师围绕该课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课题于2010年11月经评审结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该课题取得的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教研中,在汕尾市各高中学校加以推广;同时,组织我校语文科骨干教师蔡赞生、郑昌适、陈兆慈、周瑞超、张远志、吴振涛深入学习《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等专著,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于2010年12月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把研究的突破口瞄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希图探索、寻求一套有效的指导方法。2011年5月,该课题经评审正式立项后,课题组于2011年7月8日在学校行政会议室举行了开题报告会。会上,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充分论证了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核心概念与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阶段及成果预测;与会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勤奋扎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一)努力学习相关理论,寻求课题研究支撑点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积极搜集相关资料。首先是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解读《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次,利用网络的便利,搜集资料,下发学习。如认真学习我校业已结题的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学习全国各地有关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群策群力,整理编辑了《课题理论学习资源包》,作为课题组教师培训和学习的必备资料。该资源包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名师“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课堂实录、名著导读讲座、普通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的相关论文、名家谈读书等。

(二)创设各种教研载体,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为与课题研究相配合,课题申报以来,所有全校性的语文教研活动均和本课题研究整合起来,教学研讨的内容有意识地增加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比例。让每一次常态性的语文教研活动都成为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均安排课题组教师作专题发言,如课题负责人郑旺吉老师先后作了“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古诗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情境的创设”等主题发言,蔡赞生老师作了“现代诗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等主题发言,张远志老师作了“传记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主题发言。这些主题发言各有见地,给老师们以很好的启迪。课题组还确定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教以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思想,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相应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研讨课,如郑旺吉的“《花非花》诗意探究”、郑昌适的“《寒风吹彻》意蕴探究”、吴振涛的“《项链》人物性格探究”、张远志的“《祝福》春节文化探究”和陈兆慈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等研讨课均体现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影响。

这些专题发言和研讨课,将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全校语文教师中加以验证、推广,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及研讨活动中及时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方面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加以方法指导。

(三)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提高研究能力水平

课题研究启动后,我们抓住各种机会学习、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2012年3月16日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和教研骨干研修班的培训学习,聆听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崴、广雅中学教务处主任何丽萍、河源市教育局教研室周清生、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黎耀威等专家的精彩报告,回校后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研读研修班资料《教研芳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2年3月出版)。2012年6月12至21日笔者又参加了广东省高中语文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教师怎样做行动研究》、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梁文宁教授《文学鉴赏与中学语文教学》、谭海生教授《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等主题讲座,获益匪浅,回校后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认真研讨、学习,将其观点、做法应用于课题研究中,使课题研究获得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评价理论与方法指导文字资料、文学作品导读文字资料、PPT课件和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教学资源。

(二)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指导方法,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进和推广。首先,我们认识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学生,组织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落实自主、探究学习。

具体到散文教学和诗歌教学中,我们吸收了课题组负责人郑旺吉分别于2010年1月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9809,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4/1)上的教学论文《浅谈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2011年4月发表在《师道(教研版)》(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265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4-1299/C4)上的教学论文《浅谈古诗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阐述的指导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开放教学内容”“正确评价探究结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评价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利用古诗的“空白艺术”“丰富意蕴”和“意象的多义性”来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评价自主、探究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至于小说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和传记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我们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推广。目前,课题组已组织精干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编》,在选编之传记文学文本中专门设计了“思考与探究”,用以检测学生对传记文学鉴赏评价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通过研究实验,课题组教师初步掌握了对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的指导方法,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2012届高三年级林雪琼同学主持的“短篇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研究性学习”获陆丰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课题组教师将研究成果撰写成研究论文,参加汕尾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获得优良成绩,其中张远志的《浅谈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探究》、吴振涛的《小说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荣获二等奖;蔡赞生的《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最佳途径》发表在《汕尾教育》杂志(2011年第6期)上。这些获奖、发表的论文观点务实,对文学作品鉴赏评价的教学、教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如:蔡赞生的《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最佳途径》中指出,“(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通过阅读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这些问题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让学生去拥有个性化的解读。”同时,课题组教师积极开发、制作体现“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教学课件,参加陆丰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学辅助课件评选获得优秀成绩,如郑昌适的“《滕王阁序》网络课件”获一等奖,陈兆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获二等奖。

四、实验的反思及今后安排

该课题研究实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基本达到了预定目的,对原计划中预计突破的难点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实验是成功的。同时,本实验是在没有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前提下取得较好效果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开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没有什么阶段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评价习惯应从小训练和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何构建新的学习机制,是本实验将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将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在前一阶段中,我们认为,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内容上按照课题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方法上力求创新,努力探索研究的新路子,因此,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许多工作还不够完善甚至没有做好。

(一)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考察普通高中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功能,指明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误区,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探索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对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但是还无法“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尚未“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二)我们原定于本学期要开发出一本适合我校高二学生使用的校本文学选修教材(阅读文本后设计“自主、探究”思考题),但由于行政规划和经费等因素而暂时不能付诸实施,只开发了一本《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编》校本选修教材。挖掘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整理编写文学选修教材,形成一门或几门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选修课,是我们研究工作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三)我们在《课题实施方案》中确立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理论演绎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其它两种方法运用较少,在下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更多地运用其它两种研究方法,以使研究更加有成效。

(四)“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其中的相关性有时并不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这一工作也还需假以时日。

应该说,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基本达到了课题方案制定的阶段目标。有了前期工作积累的经验,有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汕尾市教育局教研室专家的直接指导,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7篇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应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解决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所以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先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达各自探究的难点。而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生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集体探究。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那么教师干什么呢?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方法,理清概念,明确结论;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

第四步: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第8篇

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学 探究式式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必须树立“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统一”的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师要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巩固。“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应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向善,使之形成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这一切的形成就需要老师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的动力功能,使学生的心智活动加速运转并保持最佳的学习激情”。高职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乐于学习。

一、探究式教学理论

“师傅引进门,学艺在个人。”这是一句我国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

现代教育学的探究式教学法也体现了这个道理。探究式教学”理论是著名教育家杜威和施瓦布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主张教学应当遵循设置疑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步骤。它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探究,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充实。一位教育学家也说过“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什么是真理,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言得。探究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是一种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

(一)和谐性。教和学的人际和谐,是教学系统一切和谐的基础;探究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获得知识,学习不再是一种对学生外在的强加的行为,而是学生们自觉的体验过程,因此,这一过程,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他们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是愉悦的。这样,原本填鸭式教学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教与学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

为教学系统处于和谐状态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最根本的一个理念是对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位,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教学行为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对学生的学习反应有何区别;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创新性因素和开展创新性教与学的活动,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努力去营造最适合人才成长的一切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能最大限度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去思索,去创新。这一切,正是探究教学的独特之处。

(三)具有兼容性,探究教学不是中外教学理论的堆积,而是对各种优秀教学理论的消化吸收、独熔一体。这种兼容的特点既体现在探究式教学法论的提出,也体现在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解和应用。例如: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教学中的“三主”,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探究教学法绝不是孤立的一个教学理论,它的产生,发展都需要博采众长,内涵众多的教学改革的

三、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探索

英国哲学家约翰?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大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去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一步一步通过自我思考和探索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的方法获得的学习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

1、 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教学是语文思维活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功霍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它给我们以启迪: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困此,好的设疑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度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唤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选择。

2、 设置形象情境。

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主动获得。设置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环境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题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环节设置“动”境,诱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从中获取新知识。其实质就是“形象情境”的创设。

四、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探究大致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方案、整合资料、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等几个要素,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涉及多侧面的复杂活动。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是否任何一个探究都一定要由学生独立完成,都一定要完整,即包括探究的各个要素,这就是一个探究的深度问题。怎样的深度是合适的,这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即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桃子”到尺度,探究的深度要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有关知识的要求程度,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学生一听就会、一看就知、无深度、无新意的内容调动不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样过难过深的内容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地参与自我活动,探究式教学恰恰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在活动中强化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探究式教学时落实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基本理念的具体落实,是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

参考文献:

[1] 谢永.“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学文科,2007(11)

[2] 黄安成.学案教学法的认识与实践[J].数学教学,2003(4)

[3] 张熊飞.诱思探究——发展素质的教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徐咏慧.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第9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自学中探究;合作中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56-02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教学成熟的基本标准。探究式教学是在学生自主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以确定探究目标。在课堂教学法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这样能调动学生和积极性,为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自主是前提,没有学生的自主,就谈不上探究。合作,以体验探究过程。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合作中交流,学生既有互帮互助,又有自主选择,在自主合作中讨论问题的答案,交流各自的经验,探究知识的真谛,体验探究的过程。合作,是探究式教学的组织过程和有力保障。自主合作为探究式教学铺路,而探究式教学渗透在自主合作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最佳诠释就是:充分自主,有效膈作,适度探究。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教学法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这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法形式。探究式教学直击素质教育,重视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探究式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要在“导师”或“幕后策划者”的宏观指导下,明确探险究的方法,交流探究的内容,归纳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互动的活动,这正是探究式教学与“填鸭”式教学的本质不同。

2 教师在“教”中探究

每个教师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别人的教法怎么先进,都是别

人从实践探究中得来的,自己怎么“教”,就永远得不到提高,所以合适的教法应由教师自己人来探究。教师的“探究”和学生的“探究”是不同的,是具有宏观指导和启发意义的。教师探究教法探的好,学生“学”的探究就可以敞开大门,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局面。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现代教育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活动式等教学方法,都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卓有成效的方法,而且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多媒体,网络和远程教育等手段也应是教师加以利用的;还要探究怎样处理和加工教材更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千万不能让教材框住学习者的手脚,而要努力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教育资源,让它能被学习者消化吸收。

3 学生在“学”中探究

初中的学生是比较天真的,其想法和观点也是常常会富有新意的。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究的自由空间,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可对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可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上探究;有时在学生质疑问难中探究;有时在解决实践问题上探究;还可以在事物的求新、求异、求变上探究。总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和角度不同,都会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

4 引导学生探究

第10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是新理念,也是新原则,同时包含着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当然,不能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唯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抛弃的。实际上,不同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里只就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作一些讨论。

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要认识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一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社会竞争和发展都需要思想敏锐、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来看,高中学段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二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通过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和交流,获取更高层次的学习效能:

(1)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

(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三是语文教学的需求。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使探究性学习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二、培养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特征

什么是探究性课堂教学?所谓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在当前,探究性学习越来越为广大的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所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培养探究能力的高中语文课应具备以下这些特征:

1、"问题中心"特征。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课堂上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是伪问题,老师连珠炮式地发问,将过去的满堂灌改成满堂问,这也不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一方面,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另一方面,理想化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例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提出: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自主性特征。探究性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性特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在教学中的反映,这是一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先进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以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或作为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学生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课外的语文活动也是如此,学生想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老师要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参与的程度和范围加大了,就能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性特征。

3、开放性特征。语文探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包括学习形式的开放、学习空间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以及学习思维的开放。由于探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例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观看电视剧《水浒》的相关内容,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学生提出:电视剧里的一些故事情节和小说原著有所不同,比如小说原著中陆谦等人在林冲旧相识李小二店中密谋陷害林冲这一情节,电视剧中进行了较大的改变,这一改变的理由是什么呢?这种改变与原著相比较艺术效果有了怎样的不同?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进行改编?这一类问题鼓励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没有标准答案,不求整齐划一,关键要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等。通过从个人思考到小组讨论,进而到全班辩论会等多种方法,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看法,从而使每个人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充分体现了开放性的特征。

4、合作与交流特征。新课程标准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新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引入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加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文采)。教师还应引导学全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使交流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语文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5、能力培养特征。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语文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探究式学习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开了一扇窗口。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放在怎样的高度都是不为过的,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

6、信息技术整合特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想环境,有力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实现下述目标:①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养;③促进班级内外学校内外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无论采取何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探究性学习,这是一个新趋势,是对发展需求的适应。三、培养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高效探究能力

1、展示问题情境,介绍探究程序和目标--学生回忆、收集与该问题情境有关的已有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选择最佳设想--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系统阐释,也就是把收集到的信息整合起来,并与解释相联系。

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要求学生探究: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孤鹤、道士的形象及作用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消极虚无,或认为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乐观豁达。通过讨论交流,老师的适度参与和点拨,联系其他相关知识,学生都能对此形成自己的看法。

2、创设问题情境--确认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深化迁移。

如《师说》的教学,可以先组织学生探究韩愈的教师职能观,再进一步深化迁移,探究当代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职能。

3、向学生提出疑难情境--学生确认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存在的困难--探究解决困难的方法。

如学习《中国现代诗三首》(闻一多《发现》、艾青《北方》、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向学生提出,三首诗歌的主人公都是"我",抒发的都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是三个"我"的形象却迥然不同,为什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到诗歌的创作背景、年代,诗人的经历、性情等因素,通过进一步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的探究模式,视乎需要,都可以加上一个环节:研究性论文的写作,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环境下的新的教学秩序,在备课时"教案"与"学案"双管齐下。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老师的教学过程也由原来的单向灌输式转变为动态生成的建构式,老师必须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由此可知,探究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性课堂。在新课程环境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走进新课程》丛书 2004年4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 聂海龙)

2《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一版 主编 何晓文 程红兵)

第11篇

一、“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提出

情境教学是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其理论核心: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学习者将根据个体原有经验进行知识建构;教育者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同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情景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建构个体的经验;强调社会性的相互交往和作用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真实任务情景联系起来”。这种关注学习者内部生成、社会性学习和“情景化”学习的教育思想与远程开放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学在课程目标、特点等多个方面存在着本质的一致性:

第一,社会性学习特点的一致性。从教学对象考察,远程开放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学,目前在远程开放大专、文科类本科学习者中进行。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具有以下学习特征:功利性较强,自我导向意识明确;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体验的整合;大多是在职学习等。教学对象的社会性决定了社会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第二,学习者内部生成目标的共同性。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目标不同于财务报表解释、法律基础与实务、证券投资分析、电子商务应用、实用文体写作等一大批实用性的课程,专以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能力为主。它的文化性、社会性、历史性决定了它的教学目标必以濡养学习者的人文素养为重要指归。以《中国文化导论》课程为例。《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旨在使学员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能以所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加以分析,从而能更深刻更准确的了解我们自己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规定“本课程为研究性课程,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员因尽可能从某一侧面对传统文化做深入的理解”。在此所谓的“以所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加以分析,从而能更深刻更准确地了解我们自己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等,就是要学习者将理论知识内化生成为实际的人文素养及能力。这一目标要求与情境教学理论存在着共同性。

第三,情境化学习的可能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把整个传统文化比作球体的宇宙,课程教学所涉及的一百多个知识点就是宇宙中的星星,而且许多星星又自成星系;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近百年来又不断遭遇外来文化的冲击,于是在社会及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文化形态就较为复杂。根据乔纳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学习者必须将新旧知识联系整合起来”才能实现能力的迁移,“学习者是不可能学会老师知道的东西,他们只能学会自己知道的东西”。要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蕴就必须构筑生活情境与传统文化相贯通的桥梁。远程开放学员成人化、社会性的学习背景使得创设这种情境化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笔者在2004秋远程开放现代文员专业《中国文化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情境教学理论用于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并加以总结归纳,名之曰“情境一探究”教学模式。

二、“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探究”的前提:“情境”的创设为学习者创设进行学习的环境是“情境一探究”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前提。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为他们创设以下两种学习情境:

1.独立探究学习情境。即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在远程开放环境下,主要针对网上资源的建设。包括CAI课件、Web网页以及学校电子书籍的充实等;以及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对教材的学习、页面的浏览和文件下载等活动的指导。

2.协作探究学习情境。远程开放环境下的协作性探究情境的创设主要指网上探究空间――网络教室的开辟和学习者互助协作小组的成立。

网络教室不仅包括中央电大、省电大、自建设资源等多级平台互动,还开包括教师管理功能区(学生行为统计、文章管理、考试作业管理、课程评估)、交流空间(留言板、公开讨论区、课程讨论区、公开答疑室、我的发言)等多个区块的活动空间的开辟。

互助协作小组的组建也是创设协作性探究学习情境的重要手段。在远程开放环境下,学生和教师处于准分离的状态;学习者更多的时间是面对网络,缺乏一定的学习氛围,学习者不免感觉枯燥。组建互助协作小组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尤其在涉及到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的学习,如对复杂的综合的问题的求解等,学习者之间的协作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根据学习者的基础、能力、居住环境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4至6人分为一组。目前建立在远程开放环境下的协作学部分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支持(即网上小组讨论),辅导教师可以是协作学习的组织、参与和指导者。如《中国文化导论》的课程学习,我们首先依据基础、性别把全班24人分为4个学习小组,指定固定的小组长,并初步拟定了小组协作学习的具体方案。

(二)学习者的“情境一探究”活动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只是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表现形式略有差异。

1.独立“情境一探究”活动

学习者从学习生活、工作情境、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广泛阅读、浏览相关网页、认真思考、亲身体验等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作出新的判断和新的结论,此所谓独立“情境一探究”活动。

如在学习了《中庸的文化内涵》一节后,许多同学对“中庸”的文化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一方面收集了社会生活中多个与“中庸”有关的事例;一方面通过网上下载有关文章,把生活事例和传统文化理论相结合,纵谈“中庸之道”的积极和消极意义。由于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自定专题、自我准备,于是就有许多富有个性的见地。一位在网络公司搞营销的学员就这样写到:“中庸”就是对上司要客气中带尊严;对工作,在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发自肺腑的感悟,说明对“中庸”的文化内涵已有深切的领悟。

2.协作“情境一探究”活动

学习者通过BBS论坛、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学习小组等形式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协作性探究学习的过程,称之为协作“情境一探究”活动,网上讨论和小组讨论是其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由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似对某种公式或理论的阐 释,各种文化现象互相渗透,精华和糟粕彼此依存,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就非常有必要对具体问题开展讨论、辨析。特别是BBS论坛支持的实时性、非实时互式双向教学途径极其便捷地支持了协作“情境一探究”活动的展开。如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信”诚’等传统文化精神”这一专题。指导教师预先从网络、报刊搜集多个现实生活中关于“信”“诚”的事例,分发给各学习小组,要求结合传统文化精神对事例进行评析,并设定,如果你处于故事的情境中,你将如何处置?由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并做记录,讨论结果成为判定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依据。各学习小组积极组织了讨论,每位学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各学习小组或者采用网上讨论的形式或者定时、定点小组讨论的形式,都能很好地完成对问题、情境的探究活动。事实上,对事例的讨论,或否定或认同,或设想第三种情境的过程,也就是情感的内化、能力的迁移过程。

虽然,在整个独立和协作“情境一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者是原动力,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在为学习者创设完成“情境一探究”的学习环境后,就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置之不理。在远程开放环境下,师生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关系:教师是情境学习的环境的创设者,也是沟通“情境”与“探究”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促使学习者内部生成的催化剂。在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始后,指导教师就要适时进行个别谈话、要随时进入网络教室了解学习者探究学习活动的进展,并根据学习进展的情况,加入提示,以便及时引导学习者进入探究学习情境,完成“情境一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三、“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实践的几点反思

1.远程开放环境下的“情境一探究”活动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任何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学习者对资源的发现、获取、管理、利用和创新的过程。远程开放环境下的“情境一探索”教学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又给学习者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使得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一学期以来,对《中国文化导论》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考察:文本资料(教材)、在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100%;相关网页能及时跟踪并下载有用资料,有所发现、感悟的占40%左右。达到了远程开放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2.远程开放环境下的“情境一探究”活动有利于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的

实现《中国文化导论》课程目标:“旨在使学员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能以所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加以分析,从而能更深刻更准确地了解我们自己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远程开放环境下的“情境一探究”活动,通过“情境”的创设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置于真实世界的情境学习环境中,打通“学习内容――学习主体――学习社会”的通道,这有如“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的便捷(程颐《语录》),也是“万物之间俯仰皆有道”的认知途径,有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以及情感、能力的迁移。本学期对04秋现代文员专业24位学员进行了追踪调查:80%的学员认为,自从学习了《中国文化导论》课程后,更懂得如何处理与同事、上司、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了;工作上更讲道德感、责任心了;以前许多不明白的生活现象,用传统文化理论去理解,很容易就明白了……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第12篇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中学生物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被明确提出,成为国家倡导的学习新理念和教学新方式,中学生物学教育领域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笔者分析了2002年~2009年,在我国中学生物教育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学》、《中学生物教学》和《生物学通报》四种期刊中,中学生物学教师发表的有关探究式教学的论文497篇,旨在把握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现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策略及建议,为探究式教学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1 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对所收集的关于探究式教学主题的文章进行概况分析。

从数量发展看,在新课程启动后的最初几年,论文数量已达一定水平,2005年达到峰值(84篇),表明教师主动关注并积极探讨国家大力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使其迅速成为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热点。从地域分布看,除新疆、、青海、海南四省外,全国大陆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物学教师均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生物学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占全部成果的74.4%,其中江浙两省教师研究的氛围最为活跃,研究成果在全国排名居首,西部地区论文数量甚少,仅占7.4%。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域间,中学生物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生物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该地域教育、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与不同地域教师素养有关。

从研究主题看,教师特别重视探究式教学实践应用,相对忽视理论研究。46.9%的文献论述一节探究课的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40.6%是对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讨,提供指导策略和教学经验,其他文献涉及内涵特征、教学模式、试题编制等理论内容。

短短几年,涌现出大量研究探究式教学的论文,这是教师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努力推行探究式教学的表现,但同时也存在值得探讨的问题。

1.1 理论基础薄弱

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中有浅尝辄止的现象,表述其成果时常常以相关的名词术语“武装”自己,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解读,如简单的介绍和引用建构主义。实际上,建构主义内部派系林立,在融合皮亚杰的自我建构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基础上提出意义建构。其学习观的发展正在从自我建构向社会建构转化。社会建构增加了对学习者的情意、社会文化影响等重要因素的考虑,强调学习是活动的和社会性的,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两方面,缺乏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基础等多视角的研究。例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科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科学的特点是系统性的提出问题,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研究问题、寻求答案,并对答案提出说明与解释,科学前进的历史是曲折的,科学家只有经历不断试探、一再失败,才能登上科学顶峰。这就为探究式教学提倡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基础。因此,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需要把新鲜、有影响的探索与理论进展吸收进来,使探究式教学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新要求。

1.2 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决定权被忽略

探究活动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问题的性质决定思维的目的,而思维的目的则控制思维的过程。”面临困难的情境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对现象做出解释,认知冲突便产生了,这种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同时探究过程中寻求什么样的假设,收集哪些信息证据,如何做出解释等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问题来展开的。没有问题,探究活动无以依托。

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不同,可以把探究性问题的产生路径划分为4种类型:

(1)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过程得到了教师或教材的指导;

(3)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或教材,但留有学生思考的空间;

(4)探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师或教材,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

在497篇论文中,教师探讨探究性问题产生的案例共计413个。依据类型进行细分,发现探究性问题直接或间接来自教师或教材的比例高达69.2%。而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仅占10.2%。可见,课堂上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师提出的。教师习惯性的直接提出教材已设计好的问题,或铺设过多指导性的问题台阶,引导学生往自己的观点上靠,舍不得把问题建构的自完全赋权给学生,结果学生在教师极权的氛围中被剥夺平等参与的机会,探究活动的开端就已处于被动地位。

1.3 教学评价口号化

教学评价可有两方面。一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括知识识记的评价,能力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二是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可以是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还可以是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等。涉及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及得出结论4个基本要素的探究案例共计258个,但只有极少数探究案例具教学评价,大多数教师仅关注对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这些案例还显示教师关注设计实验方案的评价多于对学生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合作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法多集中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总评,而忽视访谈、档案袋、概念图、调查问卷、观察学生行为等方法;缺少评分规则和评价结果的表述。评分规则是对学生表现的不同等级水平优点和不足的描述。没有明确具体的评分规则,学生无法清楚自己的收获和需要的改进目标。

2 对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探究式教学近十年的探索过程显示出教师普遍参与的热情,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为此,笔者的思考建议如下。

2.1 以学习交流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生物教师应将生物探究式教学置于教育理论的广阔背景中予以思考。通过校内外培训、专家讲座、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关注最新的研究动态,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理论。

2.2 以反思性实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现

由于对探究式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不清晰,没有明确认识到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起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学生自主性的丢失。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采取撰写反思日记、开展行动研究等方法来帮助自己反思,转变教学观,把问题建构的自还给学生。

2.3 以教学评价一体化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都为教师提供了评价的建议及案例,教师应认真体悟,遵照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并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指标,以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2.4 创建适合探究式教学生存的土壤

建立长效、合理的考评制度是探究式教学能否落实到课堂实践层面的推动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形成合力,双管齐下。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状况纳入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加强教育督导。学校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探究式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评价、教师反思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调动教师组织探究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奋生,生物学实验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3:28(4):52~54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