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00:5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产计划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森林采伐;管理制度;问题;对策
1引言
我国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为采伐限额管理为核心,其中囊括了森林经营年度生产计划、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凭证加工以及运输制度等。采用限额管理的目的是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对资源进行有节制、有规划的利用,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我国森林资源在生态绿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达到最大化。自从我国开展“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以来,经营主体的转变与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所激化的矛盾性日益凸显。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存在的诸多制约性问题,完善采伐管理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林木资源的需求量极大,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是控制森林资源过度消耗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国针对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采伐限额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以及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制约森林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阻碍了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不利于林业建设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1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不规范
依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管理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01331号)第六条规定:发证人员必须具备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分颁发的林木采伐许可证书和专用名章发证,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持证上岗制度。然而,部分森林资源经营单位并没有严格遵守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此项规定,发证人员资历与资质不够;发放的林木采伐许可证也存在盖名章的现象。林木采伐许可证台账管理不严谨,导致台账管理混乱,缺乏系统的集中管理制度;采伐许可证在采伐验收工作完成后没有及时收回,个别单位甚至私自印制林木采伐许可证,这对木材采伐工作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的影响。导致以上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为在林业采伐工作开展中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采伐许可证核发管理通知,使得采伐工作难以有序进行,造成工作开展的低效与紊乱。
2.2森林采伐限额制定缺乏科学性
森林采伐限额是国家根据长期经营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单位的可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制定的年度森林采伐限额指标,然后逐级上报采伐限额年度计划。各森林资源经营单位年度限额采伐计划地制定理论上是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规划局的调查结果而相匹配的。然而,实际上很多地方经营单位致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本单位的经济利益,很少从全局从发,这就导致其经营行为无法全面的顾及到整个森林资源的生态发展效益,加上国家缺乏完整的对地方经营单位的生态效益成果激励措施,在这种经营活动的现状下,森林资源经营者往往擅自虚报采伐限额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上报的采伐限额缺乏真实性、科学性势必导致过度采伐,阻碍了林业资源建设的正常发展。
2.3森林采伐限额分配中存在设租和寻租现象
虽然我国制定了完备的森林资源限额采伐制度,但长期以来过度采伐的现象一直存在,除了不法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视国家法规过度采伐木材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与森林资源采伐许可证的发放与审核上出现了设租与寻租现象。设租是指某权利个体干预政府对森林资源采伐管理的经济活动和行政管理过程,导致某种生产要素的良性供应链遭到人为破坏,而权利个体正是从中获取利于自身利益的外部条件。掌握森林资源采伐权的人即是“权利个体”。这就的行径导致森林资源经营者无法通过正常的程序获取采伐指标,导致行业内的行贿受贿之风盛行。寻租是在经营活动中为获取更大化的利益而采取的向政府部门赢取特殊庇护而从事的不正当活动。其在森林资源限额采伐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表现为森林经营者通过行贿林业相关管理部门而获取更多的采伐指标或者采伐许可证,从而为其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润。这种设租和寻租行为对森林资源合理利用造成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导致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性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从全球生态环境的失衡我们可以窥探到此点;第二、影响森林资源经营企业内部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同时导致行业间的行贿、受贿之风盛行,寻、设租为腐败者的权钱交易恶劣行为提供了“温床”,腐蚀了干部队伍,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2.4伐区验收流于形式
森林资源的采伐工作完成后的伐区验收制度是为了保证伐区生产管理活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国有林业企业而言,伐区的最后验收工程是执行伐区审批拨交验收制度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保证木材凭证采伐、适度采伐、依法采伐的重要手段。就木材资源的采伐检验而言,其伐区采伐许可证的审批、采伐阶段中的检查以及采伐后的最后验收工作都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需要森林经营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部分经营单位为了需求更要的利润,而致使伐区验收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的监督检查作用。
2.5现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限制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当个人说拥有的产权并不完全时,这就引出了“产权残缺”这一概念。产权残缺限制了个体的自我投资意愿,导致其不能按照个人投资预期收益对资产进行有效处置,当个人的投资无法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反馈时,其投资热情和积极性势必大打折扣,最终阻碍了资金的流入。“产权残缺”是由于政府政策的介入而引起的,所以仅仅通过对现有政策体系进行微调是难以改变这一现状的。按照产权经济学的理论,采伐限额导致了非公有制林业资源经营者经营产权的缺失,不仅降低了经营者的投资与管理积极性,更促使了行业内腐败之风的生成。产权残缺现象使得经营者处于在预期的时间里无法进行采伐和获取预期收益的窘境,影响林业经营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并对其他人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从而阻碍了投资资金流向林业领域,限制了非公有制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2.6长期以来我国重采伐轻造林的现象十分严重
少数地方近年来存在重采伐轻造林的思想,加之森林火灾频发,荒山逐年增加。采伐量年年加大,只砍林不造成林,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可采资源越来越少,资源接近枯竭的边缘,最后出现无林可采难以生存的局面。
3完善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主要措施
3.1建立适应性强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
结合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政府实施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的制度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有益社会和谐的正确决策。但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在于如何建立适应性强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针对公有制林业,国家在实施林业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同时,综合考虑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几个方面。针对非公有制林业,顺利实施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正确、合理的解决“产权残缺”这一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放宽非公有制林业的经营权限,赋予经营主体更加灵活的采伐权利,进一步完善经营者的林木所有权制度,提高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各界的资金流入,并完善惠民政策,使非公有制林业经营得以良性发展。
3.2改进采伐限额编制与管理方法
对现行的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根据材林的年度采伐限额管理计划按照“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进行编制和管理。省级林业规划部门结合市场需求适当预留商品材限额,与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对森林资源的额外需求。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林采伐限额按照年度需求量进行测算,按照年度编制方案,经核实之后,上年度未使用完的采伐量可结转下一年度采伐限额之内。 可以使用天然林采伐限额弥补人工林采伐限额的不足;森林资源抚育期间的采伐限额不足,可使用主伐限额。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森林资源消耗量,有目的的调整采伐限额总量,以保障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适当的减少非商品材限额,增加商品材限额,总的实施原则为提高森林资源的可利用率。
3.3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减少政府管制
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森林资源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控制力的不足,以政府干预的形式有计划的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但是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因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介入而导致设租与寻租现象的产生。由于政府过度干预而导致的问题当然应抓住源头予以解决,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逐步的减少政府对林业经营的干预行为,遵守市场运行的一般性规律。然而,放宽政府的管控力度,又会影响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做好市场与政府干预的双向互补,通过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责,共同为森林资源的采伐与经营活动作出积极的贡献。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减少政府管制是有效的调控措施,针对生态公益林的采伐管理工作,还是应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调控和管理;对于市场经营活动说需要的商品林采伐,在保证森林经营者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减少政府干预,由经营者根据市场运行规律按照自己的采伐计划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如果因政府的采伐限额管理行为而导致的经营亏损,政府应当予以补偿。实行这种政策,既能满足经营者的利益需求,同时又能有效地抑制他们的寻租动机。
3.4取消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
我国的森林资源的年度木材生产与采伐计划是受到国家政府部门严格控制的,通过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来调节年度商品材的消耗数量,以保证采伐量控制在采伐限额之内。木材的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结合我国的年度森林资源采伐限额计划。其中,森林采伐限额包括商品材、燃用材、农户自用材等一切人为消耗的森林资源,其中对商品材的采伐限额管理是重中之重。具体规定为:森林资源的年度生产量不可随意增加,不能跨年度使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商品材不能擅自调剂生产计划指标,对抚育林的采伐指标不能随意套用主伐木材林的采伐指标等。我国现阶段所实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虽然从宏观意义上保障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另一方面却极大的限制了非公有制森林经营者的经营权限,这对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束缚和负面影响。因此,要保障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稳定发展,有必要取消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而应从市场经营经济学的原则上来考量,让森林资源经营者根据市场动向和行业竞争形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生产计划,给予经营者更多的自主经营权,政府部门需要严格控制的是其生产与采伐管理制度符合国家的经营许可要求。所以,我国取消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是极高的。放宽对森林资源经营者的商品林采伐限制,不但不会导致滥砍滥伐的现象无法控制,反而会推动商品林采伐权交易市场的确立与完善,从而提高了森林资源的可利用率。
3.5加大宜林迹地更新造林力度
政府要逐步增加对林业特产基地开发的投入,对专业大户造林达到一定规模的,在资金扶持和采伐指标的安排上给予倾斜。同时对造林、特产基地开发户财政按造林面积给予补贴,鼓励木竹加工企业走深加工之路,提高附加值,对附加值达到一定标准的,可以考虑予以奖励。对从事造林、特产基地开发及林特产品加工的专业大户,金融部门要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信贷政策给予支持。对在非林地上造林的,林业部门也应颁发林权证,以方便林农以林权抵押贷款。使林业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的。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在不断完善,我们看到了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一套适应我国实际国情的政策支撑体系。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工作的矛盾性仍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如何深入、客观的分析各种制约性因素,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重中之重。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对林业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森林资源经营者应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经营与管理经验,建立适应我国林业发展趋势的采伐管理体制,为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参考文献:
[1] 韩福春,高云龙.谈森林采伐分区施策与分类管理[J].林业勘查设计,2006(1).
[2] 龙新毛,张向前.对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改革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5(1).
一、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计划管理问题
大屯公司设备的采购计划都是年度计划,是年初依据矿井的年度生产计划、安全保障等而编制的,但是事情往往不会按照计划的样子顺利发展,万一出现实际情况与年度计划不相符的问题,我们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改变原有计划。当然我们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实际生产情况,基于此认真改变原有计划,避免原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符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生产没有按照新计划进行造成的损失,以及设备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资金短缺。
2.技术改造后出现的问题
由于大屯公司所属四矿矿井的工作时间比较长,因此公司内部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了多次技术提升以及设备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实现了部分旧物利用,减少了旧物闲置造成的经济损失,被闲置甚至任其老旧损坏,成为沉淀资产乃至不良资产。
3.对新建或改扩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项目整体规划考虑不够,存在临时增添项目或更改图纸现在的现象,导致工期延长,部分采购来的设备存在闲置现象。其次是不同的设施安装所需的时间不同,有的甚至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了容易安装的设施被闲置的问题。不管是哪种问题,我们都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减少由于设备闲置带来的经济损失。
4.设备使用管理现状
大屯公司普遍存在设备数量、型号过多,导致备用配件数量过多,储备资金占用较大等问题。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各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效果没有考核约束
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管理人员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这些管理者只重视煤炭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等问题。这样就会制约煤矿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煤矿企业的固定资产存在闲置时间长、旧物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我们发现了煤矿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3.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有些煤矿企业根本就没有内部监督管理范围,这就导致其所在的企业不能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工作,这样就无法及时发现改正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落实上级下达的指示,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三、改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
现在大屯公司在原来的管理工作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完善,这样能够在确保正常生产的基础上减少投资成本。然而我们还需要按照以下策略进一步完善管理。
1.高度重视计划管理
建议建立以“年度计划为主、季度计划为辅、月度计划为不补充”的计划管理模式,根据公司实际生产状况,实时调整投资计划,避免闲置与浪费。这就要求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及考核。
2.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设备使用负责人,加大赏罚力度,让各部门有法可依,遵照执行。二提高采购管理人员素质也业务水平,一旦发现问题要进行清查,不能姑息。三是公司采购管理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对采购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3.建立考核管理制度
对实施采购过的设备进行效益分析,对未到达预期目的的予以考核,重奖重罚,尤其是针对各单位设备采购申报部门及其分管设备投资的主要领导,并对于企业内部只重投资不中效益进行彻底的清查。
4.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制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监督审计部门必须要相互独立,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限的有效性,互相监督,互相监管。各部门之间,要按照企业的规定互相监督,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全力支持固定资产的清查和日常核实工作。
一、生产钻井效率提高的重要性
钻井生产运行效率是钻井工程效率的一部分,是体现钻井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钻井生产运行效率,是指钻井资源在钻井市场主体之间的最优配置以及钻井企业对其拥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是钻井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包括配置效率、生产效率和动态效率三个方面。归纳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变更的客观因素和为了维持正常生产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包括气候及自然灾害、地质油藏条件和人员修整与钻机检修;另一类是可控的因素,包括钻井生产计划、钻前工程、待井位、等设计、专业公司协调、事故及复杂、工农关系。
二、通过具体的生产组织管理制定详细的计划以及监督机制
生产组织管理是为了保证完成公司生产计划,对生产各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而达到提高产量、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生产组织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管理、统计管理、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生产控制管理、考核管理以及效益评价等。
1.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是生产部门根据生产决策制定出详细的关于生产的品种、产量、指标、工艺等各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因此在钻井公司,生产部根据生产计划书调整各分公司成本承包方案。承包方案调整应在每年所制定的期限以前完成,报经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实施。生产计划要包括产品的产量、质量要求、各种原辅材料、能源的消耗定额指标和消耗总量、各工序生产技术指标等。生产部门在每年年底以前根据公司生产决策组织制定下年度生产工作计划,生产计划的编制要遵循均衡生产的原则,同时要合理利用企业生产能力资源,在严格执行计划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
2.统计管理
生产部门负责生产的全面统计工作,并负责生产统计的具体管理。部门、分公司设立专职统计员,统计员负责本部门的统计管理工作。生产部门及各分公司统计员负责各自统计报表的管理。各种统计报表格式由生产部门统计员初审后报经生产门负责人及分管副总审定。统计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同时,进行有效的改动,提高配置效率。
3.生产例会
生产部门可每月召开一次总结会,对上月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运用统计的原理进行分析、总结。生产部门还要每月召开一次成本分析会,对上月降本增效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本月降本增效措施,提高配置效率。
4.生产工艺流程管理
员工从事生产操作必须确保严格按操作规程所规定的操作程序及工艺指标进行,严禁违章操作,对因生产环境条件改变的工艺流程,由生产部门提出具体方案报经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新的生产工序建立后,必须由生产部门负责组织编制作业指导书,才能投入使用和生产,从而提高动态效率。
5.生产控制
生产控制包括质量控制、产量控制、成本控制。根据公司中长期的质量目标和方针,质量控制部要负责公司产品质量的检验和控制,生产部门配合质控部对分公司进行质量管理。生产部门应充分利用公司内部资源,采用均衡生产的原则制定分厂的最优化产量计划。成本控制指标由生产部门配合企管部制定,再分解到班组、落实到个人,作为个人或企业的考核标准,应根据企业考核细则进行制定。
6.考核管理制度
生产部门每年在调整各企业自身的承包方案时,要总结出当年产品的质量、产量指标和各种原辅材料、能源的消耗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下年度具体指标。生产部可以每月根据各分厂生产完成情况进行生产考核。
7.效益评价
钻井队的生产运作管理是一种效益型经营管理模式,它要求将钻井队的经营管理的两个基本方面——钻井生产和成本控制内在统一于效益中心。因此,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中应该建立效益评价系统,来强化效益中心的导向机制。钻井队推行生产运作管理,在效益评价时应遵循这几个三个原则:(1)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经济效益的关系;(2)正确处理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3)正确处理经营管理中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
三、通过改善可控因素来提高速度效率
1.合理安排产能建设进度,均衡安排全年生产
统筹考虑气候因素影响,合理安排低洼井等易受气候条件影响井的施工季节;加快地质和油藏研究,科学制定勘探开发方案、钻井地质和工程设计,合理部署井位,提前做好钻前工程,保证钻前不等井位,钻机不等钻前,钻机不等设计—钻探工程公司加强与油田公司工作对接,跟踪产能建设部署安排,提早落实队伍及物资材料准备,统筹协调施工进度。发挥一体化优势,鼓励实行区域钻井总承包方式组织生产,建议建立合理的总调度制度,进行各油田钻井生产的总协调,优化钻机资源的配置,科学调配钻机。强化多专业协作机制,紧密工序衔接,加强下道工序的提前介入与信息共享,为下步工作的提前、有序安排做好铺垫;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建设方与施工方、各专业间、井场与后方基地间数据共享,缩短决策时间,促进施工环节紧扣;实行以前线指挥部为依托的项目管理运作方式,将管理重心前移,生产组织统一指挥,跨专业施工统一协调,区块内资源共享和相互支持,提高区域总体作战能力。
2.设备检查、维修、管理的责任和制度到位
钻井生产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标准化管理的过程,公司企业应按照“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标准和要求,通过加强钻井设备检查、维护、管理,提高钻井效率和进度。一是将全公司的钻井工作根据工作范围和工种性质制定考核标准分解,对全公司的设备进行挂牌、建档管理,做到层层落实,级级把关。二是对每个专业钻井工作人员进行跟踪考核,建立班前班后工作汇报制度,工作检查记录等。三是根据上级公司关于开展争创管理示范岗活动和星级设备评定管理的要求,制定了优秀钻井员工,优秀管理着等评定活动方案,提高部门内部的良性竞争。
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组织”、“管理”的意义。整个生产组织过程中,单独依赖某一种技术并无法实现很大的效益。生产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良好的生产计划、进度控制能力、执行层面的保障能力是相互衬托的。如果要保证系统能更高效的执行,针对小的异常可在系统作业周期内,通过各项作业流程来进行控制和调整。以确保从大流程、小流程均能朝着共同方向共同努力,达成更快的反应。
【关键词】 煤矿 机电设备 管理方法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矿机电设备的应用范围与种类越来越广泛。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寿命与煤矿的出炭量的关系紧密,因此,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的要求较高,本文对煤矿中机电设备的管理与方法进行一定的分析。
1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意义
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管理是第一根本要素。煤矿生产中的矿井机电占据的比重较大。伴随近几年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监测监控技术的广泛运用,同时进行矿井技术改造与改扩建,因此,对机电专业的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修理、改造与更新等手段,保持设备完好,有效发挥设备的最大功能,降低煤矿运行成本,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使煤矿企业的生产可以持续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2.1 设备管理不符合要求
(1)技术管理中存在基础管理差、手段落后、机电设备图牌板不全,或是现场设备与地面台账不对号、图纸资料、技术档案残缺不全,缺少计算机管理与牌板电子化管理。(2)机电设备的安装与使用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同时存在设备的日常检修维护工作不到位的情况。设备在检修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视若无睹,态度消极怠慢,往往只是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带病工作,因此常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最后不得不更换设备,给煤矿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与经济损失。(3)因为历史的缘故,煤矿安全装备与设备投入欠帐较多,机电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许多煤炭机电设备进行高负荷运载,从而加速了设备的老化程度。煤矿机电设备测试手段比较落后,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与改造,从而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2.2 资金投人少,机电设备隐患多
在目前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许多煤矿还存在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不科学、制动系统不全面、机电设备安全防护设备不完善等问题,有的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带病运转与连轴转等现象也仍然存在,因此,常导致煤矿机电设备设施不全、安全性能差、隐患较多,机电设备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的制约了煤矿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同时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较大的隐患。
2.3 管理观念落后
近几年,我国煤炭企业已经进入了高科技的开采时代,但是部分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观念,轻机电重生产、轻管理重效益的思想仍然存在。如有的煤矿虽然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是并没有加以关注,仅作为辅助部门;有的煤矿企业甚至没有设置机电管理部门。因此,常常导致机电设备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严重脱节。煤矿管理人员对机电设备的关注度不高,常导致机电设备老化现象与带病工作现象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设备的高效、安全运行。
3 改进与提高煤矿设备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增强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技术人员,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实施技术人员责任制,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注重技术资料的积累,严格技术文件的审批制度,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问题的作用。
3.2 进行计划管理
机电管理的核心是计划管理,同时计划管理是组织机电业务活动的依据。—般应根据矿井生产计划、物力、企业财力,机电施工技术条件手段、技术力量,机电设备的技术状态等编制机电工作计划。其次,建立健全综合平衡工作制度;第三,应有一个有效的协调平衡机构。
3.3 落实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做好机电工作的纪律保证,是机电业务活动的准则。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因此,落实规章制度应以修好、用好、管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当前需要落实的规章制度包括,技术管理制度、设备现场管理制度、机电事故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保养、维修、检查、质量验收制度。
3.4 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进行流程化管理,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真正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管理的规范化、正常化、制度化。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对设备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建立保管设备的档案,随时掌握设备技术性能状态。
3.5 加强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关注机电设备管理
加强维修人员、使用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规程与设备管理理论的相关培训,设备管理人员不但要学习企业管理理论与现代设备管理理论,还需学习设备维修的管理理论,从而有效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素质。注重机电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应多提工作意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工作,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3.6 实施设备寿命周期管理
设备寿命周期管理是比较科学的管理方法,主要是对设备从经济上与技术上进行综合管理。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制定设备改造与更新发展计划,增加设备维修、使用、运输、回收管理,对设备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与动态跟踪,同时定期分析设备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保证设备寿命周期管理工作获得实效。
3.7 定期制定设备更新改造与购置计划
定期制定更新改造与设备购置计划,定期进入设备维修人员与采掘开区队掌握设备使用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组织技术进行改进,同时向生产厂家反馈。定期对矿井各生产系统的设备性能进行监测,对效率低下、能耗高的设备,可以通过导演论证等方法,提出改进的方案。
4 结语
机电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煤矿的机电设备管理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煤矿机电管理工作,消灭机电事故隐患,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翟莉.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电子商务,2011(3):122.
二、本月工作内容:
1、合同变更的审计:订单的变更管理制度和控制流程:订单变更的落实与控制措施;订单变更造成呆滞物资、报废物资及账务处理及保管制度
2、盘点制度专项审计:在车间现场看到绝大多数的车间对生产盘点不积极,《盘点表》跟实际的物资有相当大的出入。
3、完成XX年年和2009年上半年电器高压单元数的分析统计
4、完成仓库低压板材库存状况分析
5、完成6月、7月工装生产记录的录入和统计
6、完成smc各种报表和台账的建立和完善(样本)
三、本月存在的问题:
对生产订单变更流程的审计生产计划部没有相应的《生产订单落实和控制措施》,拿不出相应的有力证据。所有的凭证没有通过统计汇总:订单变更的记录没有、订单变更统计分析没有。
订单的变更控制程序没有,车间管理人员忽视订单变更的影响,仅仅为生产而生产。车间管理认识不足,不知道如何去控制订单变更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订单的完成率。
《盘点表》跟实际的物资有相当大的出入,物资名称不统一(上一次盘点的名称跟下一次盘点的名称不统一);物资使用状态描述不清楚;物资规格不正确;盘点产品、范围不明确,交叉点和管理盲区无人盘点;漏盘、重盘等现象严重;
生产审计严重人力不足,公司在管理上龙头太多,方向太乱,职责重复,相互牵扯。没有明确的管理思路和理念。
在质量体系文件中《生产计划部生产运作控制程序》5.1.1和5.1.3对市场订单变更的变更形式作了规定(《合同变更》),其他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或制度。
四、本月工作心得:
1、公司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全民皆兵,共同奋斗。铺天盖地的官衔,轻而易举的职位。
2、心得
在盘点制度审计中的审计方法:在审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点面线”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所谓“点面线”方法,就是在审计调查中,听到或看到某一管理现状之后,通过横向的全面了解、纵向的连线分析,最后确定其控制环节是否完整、控制点是否有效。
在盘点制度审计中的审计实施:先在各部门审计调查了解情况: (1)生产部门:生产比较繁忙、没有人盘点;人手不足;人员变动大;出了车间就不归我们管了;(2)物流管理部门:退回来手续不全,没有地方放;没有发出去的货物不知道如何控制;最后我阅查了公司的质量手册和部门的控制程序结果都没有查到与盘点相关的规定和控制流程,后又查询和审阅了部门管理文件也没有相应的规定;
因此:我们断定公司盘点制度是失败的,财产安全制度不完善,公司制度不健全。
五、建议
建立财产安全管理制度
各部门建立和完善盘点制度和流程:规范盘点人;盘点截止时间,盘点审核人;制表;盘点职责;盘点范围;盘点过程控制;复核、交叉盘点和盲区盘点的沟通和注释等制度;1、完善和建立《生产订单落实和控制制度》:订单变更的次数及变更率的计算方法;订单变更造成人工或待料损失的时间统计方法;订单变更造成呆滞物资、报废物资及账务如何处理及保管;订单完成程度的评价和汇报制度以及相应岗位的职责等等
完善和建立《生产订单落实和控制流程》:订单完成控制点的描述以及涉及到的工序和岗位。
完善生产管理统计制度对订单变更做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
完善和建立《生产订单落实和控制制度》:订单变更的次数及变更率的计算方法;订单变更造成人工或待料损失的时间统计方法;订单变更造成呆滞物资、报废物资及账务如何处理及保管;订单完成程度的评价和汇报制度以及相应岗位的职责等等
完善和建立:订单完成控制点的描述以及涉及到的工序和岗位。
完善计划管理统计制度对合同(订单)变更做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
共2页,当前第1页1
请对市场部的运作控制程序及运作流程进行审计;《合同变更》控制流程进行审计;对市场下达生产任务前的市场预测和分析资料进行审计;对《合同评审》控制制度和流程进行审计;
六、2009年08月份工作计划
(一)审阅:公司质量手册
第6.0章 资源管理
第8.3章 不合格品的控制
(二)审阅:公司运作程序文件:
7.4-02物料采购程序(2009-4-22)
8.2-02过程、产品的监视与测量(XX-11-1)
8.3-0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XX年-2-12)
7.4-02物料采购程序(2009-4-22)
4.2.4-01质量记录控制程序(XX-4-28)
8.4-01数据分析(XX-11-1)
8.5-01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XX-11-1)
说明(生效日期)
(三)对闲置物资、不合格品处理程序和设备维修与报废制度进行审
(四)审阅:公司 《质量体系文件控制程序》中相关生产部门的控制程序进行审计;
(五)工装生产记录录入和统计
(六)统计设备维修记录(王迪江)
(七)其他临时性工作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专业化分工大规模地提升了劳动效率,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同时也伴生了组织协同问题,部门就是专业化分工的直接产物。当整个组织的业务流转程序被纵向的若干部门分割后,问题也就随之产生:岗位被禁锢在 “部门”这个井筒里,所能看到的只是部门目标那块天,因此部门利益放大了,隧道视野形成了。没有人再去关注客户,因为关注客户的业务流程已经被部门切割得支离破碎;没有人再去关注周边部门的利益,因为部门利益已经让部门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争夺资源和推卸责任;没有人再去关注全局利益,因为隧道视野让部门员工看不到井口外的蓝天。由此组织协同需求产生了,尤其当出现企业专业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不足以弥补组织协同问题产生的内部交易成本时(此时企业已经面临管理危机,有生存之虞)。
当企业专业分工粗,部门少的时候,靠老板的坐镇指挥,组织协同问题不突出;而当企业专业分工细,部门多时,部门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异常复杂,组织协同问题也相应成倍增加。尤其当外部环境多变、复杂,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由卖方转变为买方后,部门之间协作需求的密度和质量也会成倍地提高,组织协同问题因此变得更为突出。
总结管理实践经验,笔者尝试从组织、制度和技术三个角度提供以下几种解决组织协同的“粘合剂”:组织上可以通过成立常设委员会、企管部和设置专职职能支持人员的方式来解决跨部门协同问题。
常设委员会
当需要在企业策略层面实现多部门行动协同时,设置由跨部门负责人及其相关人员组成的常设委员会是必要的。代表性的有产品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等。以产品管理委员会为例,为了满足公司利润、销售量和市场竞争等目标的需要,产品管理委员会首先需要对产品“金字塔”进行规划并形成相应的定价策略,同时依据定价定成本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成本策略和采购策略,最终落实形成产品研发和上市计划。研发、制造、营销、财务等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在其中通过充分研讨,达成一致方案,并据此来协同各自的策略和行动。有效的委员会运行机制可以实现“集体智慧、整合协同、快速执行、相互制衡”的效果,但同时需要谨防委员会“越位”部门职能,导致职责不清问题的出现。
成立企管部
当企业日常跨部门协调量大,难度高,单纯依靠各部门自身协调能力,无法有效保证日常业务协同时,设置专职协调部门――企管部是必要的。当然企管部绝非只有“推动协同”一项职能,“组织绩效监控,保证决策执行,管理体系推进”是企管部应该具备的其他核心职能。
设定专职职能支持人员
针对职能专业和业务需求两张皮的问题,为业务部门配置专职职能支持人员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目前国际跨国企业较普遍采用的HR PARTNER(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制。HR PARTNER作为业务负责人的人力资源助手,协助业务负责人进行人才规划、招聘、激励、考核甚至领导力提升,同时接受业务负责人和人力资源负责人双线管理。
“打通关键业务流程”、“健全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体系”以及“完善例会管理制度”,是制度层面上解决组织协同问题的“粘合剂”。
打通关键业务流程
关键业务流程是对外连接客户关键需求,内部贯穿多个部门,对企业来说利害攸关的核心流程。关键业务流程打通了被部门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转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没有部门和岗位能够真正解决客户关键需求“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地是,梳理并持续优化关键业务流程仅仅是在形式上打通了跨部门业务的流转过程,而保证其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在职能制纵向权利链的基础上,搭建基于流程的横向权利链。
健全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体系
一般每年始于下半年8月份的战略规划、修订和年度计划制定流程,先由各前台部门启动业务战略和年度业务计划,确定后,各中、后台随之制定和修订相应的职能战略和年度支持计划,首尾相连实现业务之间,业务和资源之间的战略协同。
完善例会管理体系
关键词: 服装生产企业; 服装生产管理; 服装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 TS9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68-01
一、引言
当时间进入21世纪后,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绝大多进人服装外贸、内贸和服装生产企业的管理层,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程。而服装界在外贸、内贸、零售及生产企业中存在的新课题,如在控制生产进度,标准化管理,原辅材料管理,设计管理,技术管理,生产工艺管理,设备管理,技术档案管理,岗位技术培训,劳动定额管理,服装质量控制、检验、统计与分析等方面均有更高的要求。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服装企业的要求
服装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服装生产技术管理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以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为主要目的,企业只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产值、产量、利润等技术经济指标,即可谓是一个很好的企业。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技术管理的目的则要由上级满意转变为市场需求和用户满意,由上级认可转变为社会认可。为此,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一切均应以生产优质产品、使用户满意、能占领市场为管理方向。服装生产管理是指服装生产从投料到产品完成的全过程的管理,同时也包括与服装生产有关的生产要素管理、生产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控制及其与生产相关的信息管理。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是随着服装生产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而逐步形成的。服装生产,在个体经营或作坊式的生产时期,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均统一在个体经营者的头脑之中。经营者在承接业务、计算用料、测量人体、服装裁剪、缝制、锁钉、熨烫、包装、送货、收款、结账等作业中均由其一人独立完成。他是经营者,又是生产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在整个经营和生产过程中,均由他本人协调处理,这就是服装生产管理的初级阶段。当今国外服装品牌纷纷抢占我国服装市场,而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又多为来料、来样、来牌的“三来”加工企业,即使是自主品牌的设计、生产与经营的企业中,也仅有少数企业能与国外品牌抗争。生产管理薄弱、质量水平低劣,是造成我国服装生产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为此,在全行业中必须加强生产管理,提高管理意识、风险意识、科研意识、广告意识、优质意识及占领市场意识。
三、服装企业质量管理要求
(一)均衡生产,调度有序
1.配合公司,根据厂部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结合本部的生产实力,具体组织生产计划的实施工作。
2.负责实施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贯彻落实到员工。
3.制定和执行现场作业标准及工艺流程,从而使生产的产品,按照 客户的需要进行,保证进度和质量。
4.实现全面均衡有节奏的同步生产,使最终的生产便于包装及装箱。
(二)产品质量控制有力
工厂接到订单后,先组织技术部门人员,分析该款标准样衣的工艺特点,并打版制作标准样衣。对标准样衣的各个部位协商制定质量标准,制定工艺流程。
新款上线前务必督促有关现场管理员制作产前样、对一线生产员工缝制辅导到位,要求管理人员、质检人员进行巡检和半成品抽检。严格要求并督促各组员工按工艺标准进行缝制,并及时向业务部门提供大货样。各款在上线生产前即将生产时,有关现场管理人员应组织车间员工开生产例会或早会,对该款做详细的说明,并将技术部提供的样衣、工艺单及质量标准书面通知,公布于众。
(三)原辅材料,供应及时
1.必需及时跟踪下单的原辅材料,如有需上报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处理。
2.组织车间各有关人员做好一切产前准备工作:如生产设备的配置,有关人员的调配,有关工具的搭配等。
3.配合技术部准备好有关需用的定位板、实样板等各类生产前的必备用品,使每款上线,都井井有条,临阵不乱。
(四)纪律严明、考核严格
1.严格执行厂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严守管理制度,对违反本厂管理制度人员,视情节轻重,按规章制度有关条款予以处罚。
2.督促每位员工准时上下班,做好车间有关人员的考勤制度。
3.对考勤制度做到公正、公平,以理服人,以事实为根据。
(五)设备完好,运转正常
1.督促各组员工负责保养好各自的机台设备,做到“谁使用―谁保管―谁使用”。
2.督促有关人员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调整、维护和保养。
3.督促各组员工每天上班清洁机台,检查自用设备是否完好,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以保机台运作正常。
(六)安全第一,消除隐患
1.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做到安全第一。
2.做好安全生产消防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3.严禁一切易燃品及火种进入生产车间,车间内杜绝吸烟。
4.车间主任每天下班前需督促有关人员检查车间每个角落,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5.下班后督促各有关人员清理车间所有人员,关闭车间所有电路,关闭好大门。
6.督促每位员工养成人离机关的习惯,并提醒有关人员定期安检。
(七)堆放整齐,文明生产
做到:裁片不落地,衣框不乱放;衣角不掉地,成品不乱堆;散线不乱抛,断针不乱丢;补片一换一,辅料次换优;食物不进车间,杂物不放衣框;机台保持清洁,场地整洁卫生。
1.平车、凳子、框子及有关工具、设备定放置,排放整齐,不准随意摆放、挪动或调换。
2.与生产无关的个人物品严禁带入车间。
3.要求半成品、成品要堆放整齐,不可随意捆绑,不能落地,次品隔离并加以标识,防止机器漏油造成污渍,对不同货号的半成品或裁片分开,以免造成色差。
4.保证生产现场的环境卫生清洁,督促有关人员每天打扫生产现场,督促各组员工保持环境卫生。
5.督促有关人员定期擦洗门窗、现场地面及各生产备用工具。
参考文献:
关键词:检修 网络化管理 数据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c)-0015-02
1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目标描述
1.1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管理理念或策略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框架下,结合集团公司“规范化”“网络化”和“集中化”的要求,构建起以提高检修试验质量为目标,以计划管理为导向,以流程控制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手段,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流程控制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变电站设备检修试验的全过程, 开展基础资料和信息收集管理、试验工作评价管理,建立起网络化检修试验工作评价辅助系统,指导和规范现场检修试验工作的开展,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和试验数据失真,实现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系统化管理。
1.2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管理范围和目标
1.2.1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管理范围
(1)检修试验数据系统管理。
(2)继电保护装置试验数据管理。
(3)自动化装置试验数据管理。
(4)变压器试验数据管理。
(5)其它设备试验数据管理。
(6)变电站内无线网络管理。
1.2.2 目标描述
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以智能化变电检修管理系统为载体,主要包含生产计划管理、检修试验全过程管理和绩效民主管理三大部分。以生产计划管理为主线,将工区从计划制订到现场执行再到业绩考核统一规划到一个体系中。不但实现了信息共享,避免了数据的重复统计和录入,更重要的是将初始计划、检修试验全过程、试验数据时时录入、历史数据现场调阅、后期考评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闭环管理,从根本上寻求解决检修管理工作的环节纰漏问题。其中,计划管理主要完成检修计划的生成及统计,生产全过程管理主要是对检修工作的全过程有效监管,并对安全生产进行风险管控,绩效民主管理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
2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主要流程说明
流程说明: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实行班组、车间和运维检修部(检修公司)三级管理体系,基本流程主要包括计划期、实施期和总结期及其下属的各个环节。
2.1.1 节点说明
节点1:由运维检修部组织讨论并最终确定并编制检修试验计划。
节点2:变电检修室根据运维部制定的试验计划,编制车间的月度工作计划,并于每月25号之前组织各班组进行计划讨论,将计划分解到车间各班组。
节点3:各班组根据车间计划向调度中心、变电运维工区提交停电申请、确定工作负责人及工作班成员、办理工作票。
节点4:临时性缺陷,无法列入停电计划处理的,由各班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检修试验工作。例如突发性设备故障。
节点5:由检修试验工作负责人确定检修试验项目,根据具体检修设备和相关试验设备生成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检修试验作业现场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流程和内容进行作业。
节点6:严格执行车间管理人员到位监督制度,车间管理人员不到位工作不开工,并以拍照、录音等形式进行确认。
节点7:依照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进行检修试验工作。
节点8:根据工作得出相关试验项目的结果。
节点9:工作班成员通过网络现场查阅历史检修记录和试验数据,与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确定现场检修试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车间管理人员进行车间级验收,并将现场试验记录和数据通过网络时时上传。
节点10:由运维检修部进行验收。如通过则由班组终结工作票,进行工作总结。如未通过,刚返回班组,对检修试验项目进行重新修改,并履行其下流程。
节点11:由班组提交工作总结之后,车间进行质量考评,分别从工作的安全、质、量、期进行考评并打分,存档。
节点12:由运维检修部存档。
2.1.2 关键节点说明
节点6、节点8、节点9及节点12是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关键节点,在此有必要做详细的说明。
节点6:开展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执行车间管理人员到位监督制度,做到车间管理人员不到位、不开工,车间到位管理人员以拍照、录音等方式进行确认,并上传至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系统中。在工作完成后,车间管理人员进行车间级现场验收,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节点8、节点9:创新提出现场化、网络化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与检修试验记录与数据在线存储理念。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实现了变电站CAD版一、二次图纸及具体设备的检修试验工作和数据记录的网络,方便了工作记录和试验数据的现场调阅,便于不同工作人员的查找,并且相关工作记录的试验数据直接根据工作计划和相关设备生成,避免了人工后期录入,节省检修工作后期维护成本,确保了数据可靠、准确、来源唯一,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料手工管理的弊端。提高变电检修精细管理、科学决策的水平。
节点12:通过系统建设实现了检修工作和绩效工作的统一、融合,保证了绩效考评工作的客观真实性,减少了绩效管理的工作量,实现了员工绩效考评成绩由网络系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绩效评价自动统计计算。
2.2 确保管理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2.2.1 组织机构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组织机构由生产副总经理直接管理,主管部室部门为运维检修部,变电检修室管理人员全面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变电检修室的二次检修班、变电检修一班、变电检修二班、电气试验班负责具体工作。
2.2.2 岗位设置及说明
运维检修部(检修公司):熟悉国家电力生产、电力建设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安全生产监督规定,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集团公司《反事故斗争二十五条重点措施实施细则》、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以及与电力安全有关的其他规程制度,熟悉供电专业技术,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变电检修室管理人员:熟悉该车间的生产流程和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标准、规程、制度;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熟悉检修工作项目化安全管理的流程和具体执行措施,具备必要的信息化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负责检修工作项目化安全管理培训及现场安全指导、监督。
各班组成员:各班组成员:熟练掌握检修工作具体流程,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信息化应用基础,熟悉变电站内所负责的相关设备。
2.3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绩效考核与控制
2.3.1 绩效考核的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运维检修部、人力资源部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绩效考核小组,对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进行考评。
2.3.2 绩效考核细则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实行绩效考核,按照绩效考核细则由车间自查和运维检修部专业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公司的月度绩效考核。
2.3.3 绩效评价方法
依据日照供电公司的检修工作专项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方法,由运维检修部牵头组织,运维检修部运行专工、继电保护专工、高压监督专工负责实施,对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主要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同时对各班组的自查结果进行考评,将检查和考评结果汇结成考核意见,经公司分管领导批准,纳入公司月度绩效考核。
2.3.4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通过运维检修部(检修公司)对检修工作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绩效考评,对检修试验工作数据网络化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最终与变电检修室管理人员及各班组一线生产人员效益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业绩目标和个人能力水平。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调整,促进持续提升个人、班组和工区的绩效,形成工区和员工个人的“双赢”局面。
3 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积累的工作,运维检修部、车间和各班组根据变电站内不同的设备类型进行分类评估。
一是公司内部评估,根据设备类型、电压等级不同进行关键指标评估。二是借助兄弟单位优秀的典型经验、同业对标等活动,交流经验,查找自身不足,不断努力学习,争取提高检修试验数据管理水平,以优秀的管理理念引导现场作业,提高检修质量。
3.2 管理存在的问题
(1)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目前并未实现所有变电站现场检修试验工作的覆盖,诸如更改二次设备定值、保护压板投退等二种票工作。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宽。
(2)一部分年纪较大的老员工,工作现场对网络数据化应用知识匮乏,应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管理技能培训,提高网络化应用业务素质,以更便捷的管理理念提升现场作业工质量。
3.3 今后的改进方向
3.3.1重视现场检修试验纪录的积累与网络化应用
以智能化变电检修管理系统为载体,不断深化检修试验记录积累和网络化的应用,提高变电站设备的检修试验记录网络化应用覆盖率。
3.3.2努力培养高素质检修人员
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对车间管理人员和班组工作负责人进行专项培训,加强检修试验纪录网络化管理培训,注重网络化应用的便捷性管理理念与数字化管理方法的理解,提升检修技能,提高检修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令,封孝成,王冶宇,等.基于试验检修的电力设备综合信息管理平台[J].天津冶金,2013(2):28-32.
【关键词】 能源计划,能源单耗,计划编制
能源计划是钢铁企业生产计划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钢铁企业大型化发展,能源计划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做好规划期能源计划有利于在建设初期就确定能源系统供给情况,减少后期重复投资;做好生产期能源计划,对完成生产任务和公司计划,保证主体设备安全、连续、稳定运行及高效合理利用能源具有重大意义。
1、 编制的目的及分类
能源平衡计划按时期分类:规划期、生产期;按时间分类:年计划、月计划;按前提条件分类:日历时间平均平衡计划(又称年平衡计划)、全厂作业时平衡计划(又称小时平衡计划)、高炉休风时平衡计划、用能大户年修大修时平衡计划、能源发生设备大修时故障时平衡计划等。
规划期平衡计划编制的目的:
1)合理规划和利用钢铁企业内部副产能源、二次能源和耗能工质,根据各工艺生产车间的要求和公司能源平衡情况,确定供给企业内部各车间各种能源的品种和数量,并以此作为确定企业内供给系统及输送能力,确定主要供应、输配、储存、放散设备等建设项目的规模
2) 当企业内部副产二次能源和自产耗能工质等不能满足需要时,确定由企业外部引入补充能源或耗能工质的品质和数量,以便确定其供应设施的建设项目和规模。
生产期平衡计划编制的目的:
可以有效衔接企业的生产计划,将能源生产和供应落实到各个生产环节,保证主体设备安全、连续、稳定运行及高效合理利用能源具有重大意义
钢铁企业中集中管理的二次能源和耗能工质一般有电力、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蒸汽、氧气、氮气、氩气、高炉鼓风、压缩空气、工业水、软水、脱盐水、中水(再利用水)、循环水、生活水等,有些企业还有精制焦炉煤气、天然气、氢气等;根据专业分类需编制电力计划、燃气计划、氧氮氩计划、供水计划、热力计划,还有压缩空气计划,而高炉鼓风、循环水一般由动力厂与生产厂进行单线联系,根据需要随时作相应调整,不列入平衡计划中。
2、 编制能源平衡计划的业务流程
钢铁企业能源平衡计划的编制现以现代化管理方式为基础,其流程一般如图所示
根据公司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制定年度组织生产计划。每月由生产处与各生产厂协商后下达生产月计划。
公司能源发生定额和能源单耗由能源管理部门进行修改确定。将确定能耗值正式下达给各部门。
能源处按生产计划和能耗值,并结合公司设备定修计划和能源设备定修计划,进行各专业能源平衡计划编制。确定各种能源的发生量或输入量,使用量、放散量、损失量及外供量等,然后汇编为月能源计划(初稿)
能源平衡计划(初稿)经公司生产计划初次讨论会,修改后定案,能源平衡计划(定稿)作为公司生产计划一部分下达给全厂,各单位按此执行。
根据生产实绩和能源帐表,编制能源统计月报并作经济技术分析,进行实际与计划的差异分析等,并予以能耗值修正,这样周而复始,不断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平衡编制水平。
3 编制能源平衡计划的方法
1)产量要求
根据本企业本期生产计划,含有焦化、烧结、石灰、铸铁块、化产品及铁钢材产量,另外对几项主要耗能的工艺处理量,例如炼钢真空脱气处理量,铁水脱硫处理量等也列入计划中,同时冶炼不同品种钢的产量及钢材规格薄厚情况也应列入计划。对有些能源单耗不是以产品产量而以处理量为对象量,因此还需提供下列前提条件,例如成焦率、焦化配煤比、燃料比(焦比、煤比),炼钢铁水比,品种钢情况,钢水收得率、各类坯收得率、各类材收得率及等,根据这些产量和前提条件计算编制能源平衡计划专用的主要生产量(处理量)表。生产量分上旬、中旬、下旬和全月,以便于按月平均量编制平衡计划和当大设备定修或能源供不应求时编制临时平衡计划。
2)能源单耗确定
能耗单耗的确定,各公司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其责任部门有有动力厂、有能源部、有动力处、有生产计划处、有生产经营处等。确定方式有粗放型、有下达指标、有滚动式、也有较严密的管理模式。这里主要参考宝钢的能源计划值管理。
能源计划值管理是宝钢从日本新日铁引进的管理方式之一。所谓计划值是为了不断提高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计划水平和加强各级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本企业内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由本企业规定的生产技术,预算等方面的重要基本管理指标。计划值内容组成按其性质分为六大类:生产能力或生产量、效率、收得率、单耗、单位发生量和其它。
计划值管理有一套严格周密、科学而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它基本管理思想是要求平均完成率趋向于100%,主张计划值不与奖励挂钩,要如实地反映生产技术实际水平。在确定计划值水平时要以最近6个月实际平均值为重要依据,并充分考虑设备改善、生产条件、改进操作等各种因素编制。考核计划值完成准确度是计划值管理一大特征。
计划值水平还以不断提高为原则,一般说本期计划值应是上期计划值再加上一个提高值。计划值管理中要对实际完成与计划值作差异分析,进行经济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并努力实施,使计划值水平不断提高。
3)能源平衡计划编制
根据确定的本期主要生产量和确定的能耗单耗,结合公司主要设备定修计划和能源设备定修计划,进行能源计划的编制,各种能源计划编制一般顺序如下:
①确定副产二次能源发生量;
②计算各生产厂各种能源和耗能工质的使用量;
③计算动力厂(能源部)各设备各种能源和耗能工质的使用量;
④确定放散量,损失及计量误差等;
⑤确定自产耗能工质的发生量,各种能源和耗能工质的输入量。
不同能源介质计划编制顺序如下:
①氧氮氩、压缩空气、蒸汽、煤气,一般在编制蒸汽、煤气过程需要协调沟通并兼顾发电,冬季考虑蒸汽需求量,夏季确定发电量。
②各种水计划,需兼顾与蒸汽量关系
③电力计划,根据各计划确定电力需求量,同时考虑发电量,若电力过网,需协调煤气、蒸汽调整计划。
在各能源计划编制时,一般先计算月总量,再计算小时(分)平均量,在各能源平衡计划表中现采用计量单位是,电力:104千瓦小时/时;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氧气、氮气:立方米/时;氩气:立方米/时;蒸汽:吨/时;水:立方米/时,压缩空气:立方米/分。
4、能源平衡计划审定
各能源平衡编制后,先在能源编制部门内校核,审核后,汇编为能源计划,作为公司生产计划一部分。一般每月下旬左右召开由生产管理部门主持,各厂、处生产技术人员参加的生产计划初次讨论会,在会上对各类计划进行说明,并进行各类计划初审。初次讨论会后根据会上意见作修改后,由公司生产副经理主持,各厂、处长参加的生产计划会上,再次对各类计划进行审核,能源编制部门对能源计划再修改,修改后作为能源平衡计划列入公司生产计划中,下达给全公司。
5、能源计划校验
公司能源生产供应部门包括供电、燃气、制氧、热力、给水等,对电力、煤气、氧氮氩、蒸汽、各种水进行实绩管理。每月月初动力厂(能源部)负责编制公司能源统计月报,并以能源统计月报和每月初公司生产部门编制的公司主要产品产量为依据,完成能源平衡表编制。
【关键词】石煤机公司 ERP 实施 经验体会
一、石煤机公司ERP项目背景分析
石煤机公司1939年建厂,原直属煤炭工业部。为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河北省明星企业,是一家集生产、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多元化经营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2008年,被中国机械工业管理协会评为中国机械500强企业,综合实力在全国机械工业中排名第383名。
石煤机公司属离散型制造业,生产工艺过程齐全。生产方式属单件小批类型,加工过程非连续。在生产组织划分上,主要是按生产工艺及设备能力划分,车间内设备分布是按设备类型和工艺特点布局。全部生产、物流过程、成本核算都是以成本号为联系进行生产组织。产品生产周期一般为两至三个月以上,影响周期的主要因素是:物料品种、零部件品种繁多,计划投放以及批量既无规律又无规模,产能不均衡等因素均能对产品配套及交货造成影响。此外,企业难于精确核算产品成本,其核算结果难于反映产品真实成本。原始的管理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通过信息化建设,旨在促使企业管理实现革命性的转变。
二、石煤机公司ERP项目的选型及方案
1.ERP项目选型
能否应用于机械装备制造业,选择适用且成熟的ERP软件非常重要。公司用了两年多时间对国内多家知名ERP软件供应商及其机械制造业成熟应用者进行了细致考察调研,选择了北京科希盟软件有限公司的HCERP VER 8.2系统。该公司的ERP系统在煤机制造业中的成功案例多于其他任何软件公司。
2.石煤机公司ERP模块介绍
石煤机公司实施的HCERP系统是以管理会计为核心、以物流管理为基础、以信息流为主线,全方位覆盖企业产、供、销、人、财、物各项资源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实施ERP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的统一。
石煤机公司的ERP系统涵盖了以下方面:
(1)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包括系统管理子系统、物料清单及工艺管理。
(2)物流管理系统:包括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
(3)人力资源系统:包括人事管理、绩效考核。
(4)财务管理系统:包括存货核算、采购核算、销售核算、成本管理、应收应付、资金管理、财务分析等。
(5)生产管理系统:包括主生产计划管理、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质量管理、设备能源管理等。
(6)决策支持系统:包括产品分析、市场分析、资金分析、盈亏分析。
(7)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收发文管理、事务交办、BBS等。
三、石煤机公司ERP项目实施经验
石煤机公司一期进销存模块上线运行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据了解,没有任何一家类似石煤机公司这样管理复杂的企业能够做到。经验是:
1.重视对ERP项目的领导。总经理亲自挂帅项目领导小组,常务副总经理亲自挂帅项目实施小组,为项目顺利实施和有效协调提供了组织保证。
2.广大员工对企业上ERP项目认识统一报以期待。一期进销存模块上线的2个多月的时间里,广大干部员工夜以继日,连续奋战,累计加班1800多天,研讨和培训120多次,上机操作培训1300多次,编制了各种编码93000多条,对全部库存物资进行了详细盘点,对客户和供应商的往来账全部进行了核对,核实了暂估物资和赊销物资,完成了所有必须录入的数据。
3.组建实施小组是扎实和快速推进ERP项目实施的保证。实施小组负责制定实施计划,指导、检查计划的落实,制定各项流程管理规定;负责各项操作培训、数据的审核和录入,与软件公司有效沟通和合作,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等。
4.科学的实施方法是ERP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公司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顺畅的沟通渠道和议事方式。在每个模块上线前,都要制定实施方案。实施小组根据实施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在项目实施的关键时刻则天天召开ERP工作例会,安排、协调和现场解决各项问题。制定了REP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奖罚分明,保证ERP项目顺利实施。
5.做好持续的培训是ERP系统有效运用的关键。在ERP实施过程中,从三个层面进行培训:一是对实施小组成员进行业务流程的培训以支持项目的实施和今后系统的维护;二是对终端人员的系统操作培训;三是对公司领导层的培训。持续培训提高了员工操作技能。
四、实施效果
石煤机公司通过实施ERP系统,把公司的采购、库存、销售、生产、财务、成本、OA办公自动化等相关业务实现了高度的集成和共享,管理流程更加科学合理,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1.ERP系统编码对企业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石煤机公司REP编码涉及物料编码、部门编码、员工编码、库房编码等。通过编码规则的制定以及对物料名称型号的规范,使得各部门使用的物料名称型号写法统一,编码成为唯一的数据源头。由于有了“共同语言”,信息的传递更加顺畅、快捷、明晰、准确;通过对客户、供应商的梳理,使往来账管理更加清晰;通过部门职能的合理定位和授权,使公司组织架构更加合理,职责、权限更加明确;通过对工作中心的划分,使公司产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
2.各项管理流程得以进一步再造和优化
在ERP每一个模块的实施过程中,公司领导和ERP实施人员都要对ERP软件的管理流程、管理理论、管理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融入企业的管理实践,固化为新的管理制度。石煤机公司的某些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已经吸收进ERP软件中。在ERP实施过程中,企业各种管理审批流程、生产组织方式、成本核算方式、责任制考核体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管理基础。
3.摸清了家底,为企业的物流、财务管理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依据
在实施ERP的过程中摸清了家底。原来采购计划、生产计划的净需求的不准确导致形成积压库存,无法充分利用。经过MRP的精确运算,真正做到按需采购,按需生产。企业的负债管理也更加完善。
4.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
通过实施ERP系统,财务管理真正实现了财务业务无缝集成,不再只是从报表数字看问题,而是从报表数字可一直追溯到业务单据,使得企业决策层可从问题的表面深入到本质。财务人员从繁忙的核算、汇总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分析、评价的管理会计中,为企业经营者出谋划策,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质量。
通过实施ERP系统,石煤机公司的管理理念更加清晰,管理职责更加明确,管理制度更加固化,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公司整体运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企业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参考文献:
[1]姬小利.ERP原理、应用与实践教程[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关键词】物资;采购;管理;问题;措施
1.物资采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近几年,许多企业仍然实行“多头领导、分级管理”体制,许多企业在管理体制中过于粗放,从而使得企业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表现出的随意性较大。在企业的物资采购中,会出现越权采购,为库存而采购,重复采购的问题,使得企业的物资采购不能正常的进行下去。
1.2采购人员素质不高。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许多采购人员缺乏必要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工作能力不强以及业务能力低下等方面,所需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尤为缺乏。
1.3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在实际的物资采购中,由于采购与物资需求计划不能紧密结合,出现超计划采购、无计划采购的问题,从而使得物资采购不能顺利的开展。
1.4对供应商的评价缺乏合理性及科学性。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当中,因为资质不具备且实力缺乏的供应商,往往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获取合作机会。由于采购人员无法将市场的脉搏准确的把握好,进而使得对供应商的管理及评价不足,极大的影响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5物资采购价格存在虚高的现象突出。物资采购价格,极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然而,在许多企业中,由于采购价格不透明,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1.6采购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监督机制缺乏。现阶段,正是因为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缺乏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采购过程与采购决策的公开程度、透明程度不足,再加上企业缺乏一个健全的监督体制。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保证,从而在物资采购中出现越权、侵权、滥用权力等问题。在价格方面,由于没有一个严格的监控体系,造成损公肥私的现象出现,进而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2.强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建立健全采购物质管理体制。企业在采购物资时,如果实行分散采购的模式,那么便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许多企业中,它们一般都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这样可以将人和物集中起来,从而有利于物资采购管理的顺利进行。在企业采购物质的过程中,应当对集中采购方式予以实施,这样不但能够将规模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增强议价能力、减少储备资金占用、形成采购批量及得到客观的价格折扣,从而减少企业在物资采购中出现的问题。
2.2全面认识采购管理的重要性。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资采购市场得以快速的建立及发展。在我国的物资市场当中,物资资源的不断丰富多样化,各种各种的物资出现在物资市场中,提供了相对较大的选择余地给采购物资部门。与此同时,正是因为经常性的物资价格变化,这就给物资采购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物资采购部门不仅要保证在生产建设中所需的物资,而且还要减少储备资金的占用,这样做可以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因此,采购人员在采购物资时,应当适量、适时、适价以及适地的将维护成本低、好用、可用、经济以及耐用的物资采购回来,以此将企业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物资采购人员在采购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物资采购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向着顺利的方向发展。
2.3不断提高采购人员的专业素质。近几年,在企业物资采购中要求采购人员要具有专业的素质,从而使得采购工作顺利的完成。采购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且要具备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与此同时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从而促使采购工作的正常开展。
2.4强化物资计划管理。企业在物资采购的工作过程中,应当想方设法的将物资需用计划管理加强,保证物资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前瞻性、先进性,这样可以使物资计划管理更加具有准确性。在企业采购工作中,要避免由于无计划或超计划的采购,而造成的资金积压的问题。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要对物资计划管理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使物资采购工作能够科学的进行。
2.5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在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中,管理好供应商是将采购管理工作做好的必要前提,并且还是采购管理不可或缺的一大环节,其在采购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货物的质量、价格,从而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供货商的选择上,要对调查供应商的资信程度,具体且全面的掌握及了解供应商所具备的供应能力、社会信誉、注册资金、售后服务、企业性质、价格情况以及供货质量等相关方面。在选择完供应商之后,企业要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动态的管理。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不仅有利于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规范采购行为。在强化管理供应商的过程当中,企业应当尽可能与供应商之间构建起稳定的、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这样可以使得物资采购的市场稳定,也可以使得物资供应的渠道增多。
2.6严把物资验收入库关。物料验收入库关是物资采购的重要环节,为达到控制的目的,验收人员应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对物资的质量进行检验:对某些物资质量检验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或必须经过仪器才能进行的情况下,应将样品送交专业部门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由专家和实验分析人员填写验收意见,签字盖章认可。在物资验收过程中,如发现品种规格、型号、商标不相符,件数或称量缺斤短两、包装破损、潮霉污染和其他问题时,应详细地做出书面验收记录,拒绝入库,立即做退货、换货处理,不管是入库还是直达生产现场物资。对于验收合格产品,由验收人员、仓库人员和送货承运人等共同签字,及时入库、及时核算,保证每个环节的有效进行,使物资采购工作更加顺畅有序。并要求各供应商定期对使用中的产品进行回访,做好所提供物资的质量跟踪记录。
2.7加强采购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流动资金出现短缺时,一般都是拖欠供应商货款,以缓解资金的不足。然而供应商都是以盈利为目标的,把资金压力转嫁到供应商头上,不是长久之计。一方面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诚信;另一方面,供应商就会以提高供货价格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因此,物资采购管理部门要协同财务部门,针对生产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制定出相匹配的资金收支计划,公平、公正、合理的使用好有限的资金。
3.结语
在企业物资采购工作中,要确定一个可靠的供应商,这样可以保证物资的质量,确保价格合理定位和交货的及时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采购物资售后服务工作的完善。借助于长期且动态的稳定关系的建立,能够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企业要不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的体制,从而使得企业物资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企业要不断提高物资采购人员的素质,避免在物资采购的工作中,由于采购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从而出现质量问题。企业的其他部门要对采购部门的采购工作,进行合理的监督,使物资采购部门的工作向着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炭企业;工程管理
一、我国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一)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经营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是造成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在当前不利形势下企业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在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拥有功能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执行部门,对企业内部门和人员进行科学分工、明确职责和权利,同时进行技术交底,保证每个环节工作都能在健全的体制中得以顺利实施。但目前,一些煤炭企业为节约成本而大肆缩减工程开支,尤其是安全方面的支出,未设立专门的工程管理部门,经营管理处于混乱状态,无法保证经营管理的进行。
(二)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煤炭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对煤炭行业的管理也不断深化,针对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许多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行业规范。但对于部分煤炭企业来说,为追求单纯的成本控制、提高效益,对于经营管理制度敷衍应付,并未切实贯彻落实到实处的现象依旧存在。这就导致了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形式化,无法保证工程经营管理的力度。
(三)经营管理方法不科学
在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方法不科学的问题。受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模式,科学化、专业化不强。此外,由于工程人员多为临时性民工,使得工程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无法对工程进行统筹管理,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浪费,阻碍工程经营管理水平向最优化提升。
二、提高煤炭企业工程管理质量的对策
(一)优化企业的管理架构和决策体制
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架构和决策体制可以为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对企业的运行管理进行合理的监督。煤炭企业的管理架构和决策体制要适应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企业的实际规模相适应,同时,要体现企业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和协调运行,能够正确处理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关系。为此,煤炭企业要建立以责任制度为核心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一套企业管理标准,做好企业运营管理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维护等基础性工作。
(二)提高煤炭企业工程信息化经营管理水平
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突破口。随着煤炭业的快速发展,煤炭施工企业业务迅速扩张,工作地域大大延伸,企业管理跨度也不断加大。当企业进入高效运转状态时,传统管理方式难以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领导决策缺少依据,管理效益和风险并存。这也使得分工细致、劳力密集型的煤炭施工企业对信息的依赖度愈来愈大,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资产,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和妥善的保护。通常,每项煤炭工程包括立项、设计、施工至维修保养等多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又需要多个位于不同地点和具有不同性质的公司和机构参与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实施的全过程往往需经几年才能完成,参与人数众多,工序繁复,期间涉及大量的文件及图纸往来,急需协调管理。特别是大型智能煤炭工程的现代化管理,需要在内、外部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换处理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包括设计阶段的各种图纸、进度控制; 施工阶段的人员、物料、进度、质量和经济等数据,以及各类政府批文和法律文件等等。建设单位繁多,高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管理,已成为优质完成现代化工程的关键之一。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煤炭工程施工企业势在必行的战略举措。
(三)提高审计在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传统的建设项目审计多为事后审计,虽然可以起到查错纠弊,威慑、警示作用,同时,由于审计发现问题大部分已成事实,造成的损失难以挽回,也存在着隐蔽工程核实困难、审计发现难以补救、不合理的包干费用无法调整等诸多弊端。因此,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必须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向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延伸。通过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过程审计机制,可以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通过向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延伸,可以促进建设单位加强内部监管,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招投标行为,促进监理恪尽职守,完成好本职工作,提高施工单位质量、工期、造价控制意识,规范施工行为。建设项目在建期管理审计主要是围绕在建期各项管理工作进行,重点审查施工中工程质量、进度、造价控制,施工现场管理,工程材料及建设资金使用等情况。
(四)创新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的管理方式
创新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有效方式,创新是提高经营管理、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物资管理应从计划、采购、验收、付款、供应、保管、配送等实施情况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设计,并形成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劳动等各方面的经营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物资管理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从事物资供应和采购,通过降低采购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合理配置流动资金,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与生产计划的完成。加强物资管理,对降低产品成本、增加效益是十分必要的,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生产型企业要实现规范的物资管理,必须有良好的物资管理流程,重点抓好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储备管理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因此,创建现代的、规范的物资管理体系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