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学院实训室

旅游学院实训室

时间:2022-07-27 12:0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学院实训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学院实训室

第1篇

关键词: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18-02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第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教育部及政府的扶持下,依托行业优势坚持校企合作,创办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实训酒店。这为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社会、辐射周边,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与成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就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实训酒店谈谈个人对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看法:

一、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共享型实训基地面向职业教育、劳动力培训、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桥梁、社区教育和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

1、实训基地内部实行集中管理,实现了资源共享

从目前实训基地管理看,优势比较明显的是一种集中管理模式,也就是将学校所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全部集中管理,成立实训中心或工业中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酒店实训基地,采取集中管理模式,由院长统筹,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分管,成立了“旅游实训酒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由校实训中心会同二级学院制定,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

实训中心在深入了解旅游服务业特点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单一实训室模式,将原来各专业的独立的实验、实训室进行了功能上的优化和整合,创建了集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经营性、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旅游实训酒店”,下设餐饮服务、西餐服务、酒吧服务、茶艺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插花服务等七个实训室及经营性的餐厅及客房,并通过学院的网络平台,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将各个不同功能的实训室集成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院内实训教学计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避免了重复投资,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2、有利于服务区域的地方经济发展

共享型实训基能进一步突出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和开放办学的优势,辅射周边中小企业、高职院校,实现区域共享,成为区域中小企业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区域职教资源共享中心,发挥更强的引领、辐射作用,提高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特点

共享型实训基地按照社会需求,专业建设的需要,由政府、学校、企业协作共建、资源共享,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充分发挥其对区域职业教育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1、仿真性和真实性

配备专业教学所必需的实训设备设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使学生按照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熟悉、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要求、服务技能技巧及积累服务经验。内容安排要具有综合性,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2、先进性和前瞻性

努力使专业教学设备与生产现场设备基本同步。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先进水平为标准,在技术、设备、管理、教学手段方面体现先进性。建设伊始就把握技术发展前沿,运用现代技术,集成先进设备,做到适当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空间。

3、开放性和社会性

将专业设备添置使用与生产经营、对外培训和技术开发较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设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服务面向上要具有开放性。实训基地给学校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接口,它不仅要能承担职业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任务,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实训基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成为职业资格鉴定基地及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1、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实训基地存在先天不足

建成后的“旅游实训酒店”虽然能够进行各类多功能的实训项目,但随着酒店管理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实训场地过小,不能满足现有的学生人数及班数的要求。以茶艺实训室为例:一般设计的标准为30~35平方米/间,每间房屋只能配备15个工位设备,只能满足30人的实训,而现在大多数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一般情况下一名教师进行的实训项目指导达5个班。另外承接对考证外培训项目,人数往往超过100人次。现有的实训室中看不中用,校内班级的专业实训真正能在实训室操作是非常有限的,而大量的校外协作单位的项目培训需要校内实训基地提供资源,客观上出现严重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2、具备实践经验的实训师资短缺

于传统上对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认识的偏差,许多教师认识不到实训教师的重要地位,宁愿从事专业理论教学,而不愿做实训指导老师,造成大多数实训基地实训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业务水平偏低,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实训师资的“短腿”,严重阻碍了基地共享型模式的运作,形成了实训基地找企业要资源,而企业要求的服务却满足不了的尴尬境地。

3、开放性程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主要表现在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够。共享型实训基地虽然与许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却没有设立专门服务部门和高效的服务团队,以进一步跟进服务和交流,结果造成很多项目虎头蛇尾。如在实训师资培训、实训项目的开发、重要课题的协作和互派互兼工作等方面,做得不够紧密,没有真正体现“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准市场化运作”的共享型机制的特色。

四、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

1、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给予了政策支持,但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国内知名企业到校园投资,提升院校的知名度和综合办学实力。同时给予政策倾斜,如加大对企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主动走进校园,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培训学生职业技能的重任。

2、与企业合作,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在政府相关政策之持下,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解决实训基地资金不足的问题。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正在兴建的大益爱心茶社,就是企业出资、校企共建的一个实训项目。大益爱心茶社是酒店管理专业在原有茶艺实训室的基础上,由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出资,而建立的一个集经营、实训、培训、科研四位一体的综合心实训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原有茶艺实训室面积小、工位不足、设备老化、仿真性差、拓展资金短缺等问题。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从如下几方面做好实训师资配套工作:一是解决实训教师的待遇问题,打破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的界限,鼓励高职称的教师从事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教学工作,对实训课教学人员应进行系统地培训;二是加大兼职教师选聘力度,从企业生产一线或科研院所中选聘技术精湛、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担任实训指导教师或整个教学过程的任课教师;三是加大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锻炼力度,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统一安排,分期分批轮流下实训基地顶岗锻炼。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适应专业需要,每年都要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提高其实训教学能力,更好地为教学与企业服务。

4、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实训基地的对外开放

为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共享型实训基地应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扩大对外开放。我院正计划建立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与企业联系紧密的开放型酒店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寻求对外合作项目,大力推进培训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实训基地力求依靠各种资源优势,开展对外技术服务,与企业在对客服务培训、科技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开展交流。以此增强学校和实训基地的外部影响力,提高专业技术、校企合作、人才交流、科技转化等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 泽.戴桂荣.“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47―48

[2] 宣玲玲.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比较[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2):52―54.

[3] 陈思荣.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4):96―98.

第2篇

酒店管理专业由教育部1998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试点专业升级为2012版的正式专业,2012年时国内开办此专业的本科院校仅有38所,2014年全国开办此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达到119所,数量上增加了2倍多。该专业培养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人文底蕴、突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能在饭店、餐馆等旅游接待服务行业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管理的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虽然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了是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仍有偏颇。

(一)理论教学与酒店实际情况脱节

专业课程的设计通常是由教学院长、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和教授组成的教学委员会确定的,但往往是基于他们个人对酒店行业发展变化的认识或教学需要而设定,很少有院校去关注和探寻业界的期望和需求,行业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期望是怎样的,并没有人关心。酒店管理专业是管理学门类旅游管理学科下的三级学科,课程体系源自管理学,管理类课程所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专业课程主要有饭店管理、餐饮服务、酒吧经营与管理、食品营养与卫生、前厅服务、客房服务、康乐服务等,但是讲授这些理论课程的教师大多并没有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照本宣科的讲授再加上部分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酒店实际情况完全脱节,对于学生未来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几乎没有多少实际指导意义。另外,由于专业师资的紧缺导致一些对学生有益的课程无法开设,或是一位教师主讲多门专业课程。以吉林省为例,现有吉林工商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和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三所高校开设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就其目前的情况来看,都是依托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真正从事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的教师人数不多,毕业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数则更少,对于中外餐饮文化、主题宴会设计、酒店设备管理、酒店物品采购、酒店安全管理一类的课程都难以开设。可以想见,国内很多院校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设备不完善

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各高校纷纷投资建设了校内实习实训室,如中餐实训室、西餐实训室、茶艺实训室、酒吧与咖啡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前厅实训室等,专业教师通过实训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摆台、折餐巾花、斟酒、调酒、做床、结账等基本的服务技能,甚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酒店管理师、调酒师、咖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很多院校受制于学校场地和资金的限制,实习实训室建设或是落实不到位,或是设施设备不完善,样式陈旧,款式不全,规格不标准,根本不能跟上酒店设施设备的快速发展与更新,缺乏实践教学的环境氛围,无法向学生真实展现酒店场景。以餐巾折花为例,在酒店实际操作过程中,餐巾折花已逐渐趋向于选择线条简洁明快的花样,因为这种花样折叠所需时间短、速度快,且这些花样放开使用时餐巾的褶皱较少,符合宾客要求卫生的心理,所以餐巾折花已经由杯花发展至盘花,目前逐渐趋向于使用餐巾扣。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仍以讲授杯花,或是繁复的花样为主。

(三)校外实习疏于管理

许多院校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但是对于任何一家酒店而言,接收实习生是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和解决用工荒,实习生通常被派遣至酒店的一线服务部门,从事最简单机械的服务工作,并不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学校在实习单位不安排带队教师,疏于对实习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错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而酒店只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这不仅不利于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导致不少高素质人才游离于酒店行业之外。

(四)缺乏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本科院校都忽略了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从事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不仅是中职、高职院校培养的能够从事中餐、西餐、调酒、前厅、客房服务的服务人员。各院校虽然在理论教学中开设了大量的管理学科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并没有起到助力作用,如何让学生运用管理能力,仍是需要解决的课题。真正的酒店管理人员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服务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管理技能。一位优秀的餐厅管理人员可以胜任餐厅内任何岗位——如迎宾员、服务员、吧员、收银员等,同时需要掌握餐厅的物品采购和成本核算、员工岗位设置和班次安排、岗位职责和技能培训、餐厅运营、产品销售和客情处理等。以承办大型宴会所涉及的服务管理为例,环境的布置、人员的安排、餐具的准备、工作的进度等所有事项,管理人员都应该熟稔于心。但就目前的教学内容来看,学生几乎无法学习并掌握上述管理能力,知识来自于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专业教师也几乎不具备管理能力。我国高等院校的专职教师多数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教学水平普遍较低,应用技能型师资普遍匮乏,而受政策条件限制,高等院校通常会把学历作为引进人才的先决条件,把既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又具备实际管理能力的酒店管理人员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这从无形中降低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们无法真正接触到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有益的管理知识。当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都不具有优势时,那么学生在毕业后将何去何从?

二、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

(一)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积极寻求与酒店行业的沟通,了解当前行业对本科毕业生的期望究竟是什么。如果只是着眼于眼前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既有的教学和研究方向,那么教育的结果只能是与现实“脱轨”。建议课程决策者与课程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业界、在校生或校友———一同参与决策过程,设计更加灵活、合理、可行的酒店管理课程体系,以应对酒店行业的需求与变化。教育部鼓励职业院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角度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能够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直观了解,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酒店管理专业绝不适合“闭门”研究,教师们必须打开眼界,开放思维,去学习和吸纳国内外先进的酒店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各院校应该注重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对酒店行业实践的感知能力,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通过进入酒店部门做实习和调研来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从而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教师掌握了酒店行业的先进服务理念和管理理论才能将其传递给学生,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与酒店行业实现真正的“接轨”。

(二)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

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把行业的最新知识、最新工具和工作方法传递给学生,改变重课堂理论轻实践操作、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势在必行。酒店管理专业是十分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训室是进行校内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各院校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构思如何实现实习实训室从单一型向多功能发展,传统型向现代化过渡。通过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信息化、网络化功能,将原有的单一功能的实习实训室整合、改造成更适合教学需要的多功能综合实习实训中心。从酒店的角度来看,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为酒店所用,如果院校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酒店人才将极大地节约酒店的人力培训成本,所以应该探讨引入酒店对院校实习实训室的投资。酒店更清楚地了解行业人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应行业所需而培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更加专业、符合行业实际的实习实训室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酒店行业岗位核心技能,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理念、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院校、学生、酒店行业三方的共赢。

(三)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践环节的管理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国家旅游局特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有关要求,于2014年5月1日制定并颁布了《旅游类专业学生饭店实习规范》。在《规范》中明确了学校、饭店和实习生三方的职责,以及对实习生的实习岗位要求。学生在饭店实习,是饭店、学校共同完成教育与管理的过程。学生在实习中,应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学校纪律与饭店规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就业积累实习经验。学校应定期看望学生,适时提供指导与帮助。饭店则应通过培训与指导,帮助学生在顶岗服务中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旅游类专业学生饭店实习规范》虽然是为了规范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在饭店的实习安排与责任而颁布,但是同样适用于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习活动,对于规范饭店顶岗实习管理,切实提高学生操作服务水平提供了标准和参照。参照《规范》中的条款,院校应提前制定合理可行的实习计划,并按期安排落实;在实习前与饭店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组织实习生与饭店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与岗位;确定校方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安排人员赴饭店走访;对实习生加强思想、安全和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实习动员与实习辅导,让学生熟悉实习管理规定;与饭店定期联络、会晤,相互协调、配合,维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综合饭店与学校对实习生的评价,对校外实践环节进行成绩评定,评选优秀实习生;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处分。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控,事后有总结,结果有奖惩。

(四)加强并注重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改革

国家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即《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由此可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是关系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也是提高高职旅游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自教育部16号文件出台以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改革也逐渐开始。到目前为止,一些高职旅游院校的实习实训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教学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但是,从总体看来,一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习实训教学目标定位简单

在实习实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甚至教学管理者,思想上存在一个误区:实习实训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某项或某些项岗位实务操作技能,学生只要知道怎么做、会做或熟练操作就可以,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甚至也不需要考虑怎样去做得更好。其实,这是将实习实训教学目标定得过于简单了,简单到满足于将学生培养成单纯的“技工”。

(二)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一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强调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但是,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一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往往缺乏对旅游行业岗位用人标准的科学分析,仅仅凭某些个人主观想法或经验以及其他旅游管理专业的经验,设置实习实训课程,其构建的实践课程体系很难体现“由易到难、由零到整、循序渐进”的系统性。

(三)实习实训课程的系统建设滞后

一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虽然比较科学和合理,相关课程设置也比较有特色,但是实习实训课程的系统建设却相对比较滞后。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对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科学分析,没有科学的教学大纲,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设计,缺乏实习实训课程的指导书、教案,缺乏科学的实习实训课程考评体系,没有开发出能够凸显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实习实训特色教材等等。

(四)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松散

目前,一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缺乏健全的教学组织机制、教学监督检查机制、实训室管理机制等管理机制,存在管理比较松散的现象。以顶岗实习为例,因教学监督机制的不健全,顶岗实习呈现放鸭式状态。有的院校虽然不是放鸭式,也派出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但是却没有建立相关的教师监督机制,导致有些指导教师甚至在整个实习期内都没有和学生见过面,更别提什么专业指导了。还有一些院校还因为没有建立健全的实习实训组织及管理机制,导致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发生安全问题或是人身伤害等问题。

(五)实习实训教学条件简陋或花瓶式

目前,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都或多或少地建有校内实训室,比如,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模拟酒吧、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形体礼仪实训室等,但很多院校还是存在着实训室面积比较小、空间比较狭窄、布局不规范、仿真程度小、设备设施简单及更新比较慢等问题。这样,教学条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影响了实习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还有一些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建立了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的实训室,但是由于后续管理或教学软件开发跟不上,看的多,用的少,资源共享性差,有“花瓶式”的倾向,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六)实习实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旅游专业的,缺乏必要的行业经验、业务能力,虽然是专业理论过硬,但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即使迫于教学评估的需要,有很多教师也考取了导游证、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但是也仅仅是证书化,真正通过企业锻炼或做兼职而成为具备较强能力的教师非常有限。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实习实训教学方面的若干问题,现提出如下思路。

(一)准确定位实习实训教学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旅游企业所需的能够从事旅游实务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习实训教学是能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很好地融合、提升的关键环节。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将实习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于逐步深入地训练或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学生打造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绝不能将实习实训教学目标简单定位于训练学生的某些职业技能,落入培养“技工”的深淖。

(二)科学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在职业教育理念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指示精神的引导下,契合旅游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断探索和创新,构建起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实习实训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基础。例如,在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我们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习特点,在第一、二、三、四学期,除专业课程中设计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外,还设置了旅游行业认知(通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聘请企业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导游见习(学生随团见习导游服务流程)与导游技能训练、计调业务实习、外联业务实习、旅游线路训练等集中实习实训教学课程,每门课程集中教学一周或两周。通过由易到难、由零到整、循序渐进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综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及综合素质,实现了学生在毕业时零距离就业的理想目标。

(三)切实做好实习实训课程的系统建设

实习实训课程体系设置完成后,还要组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合作,切实做好实习实训课程的系统建设。如,共同研究和开发每一门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编写实习实训课程的指导书、教案,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开发更多凸显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色实训教材等等。通过这些建设,做到每一门实习实训课程或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都能够有章可依,有刚可循,保证实习实训教学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避免实习实训教学流于形式,确保实习实训课程的开发率,提高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建立健全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机制

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直接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建设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机制。(1)建立实习实训教学组织机制:设立专门的实习实训管理部门,任命实习实训工作分管领导、实习实训课程主管教师,确保部门、领导、教师的职权,确保实习实训工作领导的权责明确。(2)建立实习实训教学监督检查机制:制订实习实训教学跟踪检查制度,实习实训教学过程监督制度,实习实训教学考核监督制度等。(3)建立实训室管理机制:包括实训室使用申请及登记制度;实习实训设备的保管、领取和损耗登记制度;实训室设备使用培训制度等等。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做到实训室使用的良性循环。第四,建立非集中式授课尤其是课程中的实习实训教学的实习实训教学监督机制。即对于非集中式的实习实训教学,要严格管理。

(五)重点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高职旅游专业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1)应根据实习实训教学设计和要求,科学设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力求功能明确、场地宽阔、设备先进、资源共享程度高,避免重复建设或只能看不能用的“花瓶式”建设。(2)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争取相关教育部门、学校、合作企业等的资金、技术或设施设备支持,尤其是探索出校企紧密合作式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3)通过校企共建、共管的模式,积极开拓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如,校内旅行社、校内酒店。(4)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作为学生校外见习和实习的基地,以保证旅行社导游、计调、营销、旅游景区景点、酒店服务等岗位技能的实训教学需要。

(六)大力打造实习实训教学团队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既具备深厚旅游专业理论,又掌握旅游行业动态和旅游企业岗位操作技能的教学人才。要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效率,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逐步建立一支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1)应该由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确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建立起“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把住人才观,在源头上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还要切实抓好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如,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派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践,积累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3)应该改革相关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降低门槛,放宽学历和科研条件,将那些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能水平高的企业专业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当中,以承担专职实习实训教学工作,提高实习实训教学效率。此外,还要大量聘请旅游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实现实习实训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或指导的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王春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02).

[3]傅玉敏.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几点意见.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5).

[4]徐颖,张淑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宿州学院学报,2011(01).

基金项目:

第4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课程实训 模拟导游英语 湖南科技学院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24-02

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游是旅游行业所有从业人员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导游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传统旅游服务当中,我国导游的主要工作就是接待与服务国内游客,但伴随着入境旅游的日益频繁,从而使得我国现在的导游业务逐渐转化为要接待和服务国内和国外两类客户,并且国外客户越来越多,接待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培养涉外导游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尤其是要注重专业英语与涉外导游实际工作相结合。笔者在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模拟导游英语》课程已经有五年之久,经过五年的课程教学已经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感受,该课程不仅需要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同时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注重课程的实训练习,尤其是旅游景点实地模拟导游讲解演练,通过演练让学生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应该实际问题,练习英语口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更能真实感受涉外导游的真实工作情景。

一、地方本科院校《模拟导游英语》课程的特点及问题

《模拟导游英语》课程是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职业技能必修课程,强调并注重课程教学实训的重要性。要学好这门课程,学生需要提前掌握扎实的中文相关专业知识,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模拟导游英语》课程还是大都以传统的理论授课式教学为主。地方本科院校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教师直接讲授理论知识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教学过程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因为受到实训设施的局限,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演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难被激发,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也非常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二是《模拟导游英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课程的设置分为公共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纱竽?椋对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视,一般每个地方院校都开始了四个学期的公共英语课程。而对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始相对不够重视,有些依据自己的师资力量进行开设,如果没有相关专业英语老师就直接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有些甚至只开设一门《旅游英语》课程,比较笼统地进行专业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时间也较少,只开设一个学期,学时只有32学时,每星期只有少量的两学时授课时间。笔者所在院校湖南科技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整体偏差,很多同学很难清晰地用英语就一个问题进行阐述,发音也存在很大问题,更不用说用英语去进行旅游景点讲解。因此,如果课堂上教师授课只负责把内容讲完,不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后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收到的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三是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笔者所在的地方二本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基本以高出高考分数线10分左右录取,在高中的学习成绩一般也是中等,因此,英语成绩普遍不高,英语基础普遍较低,基本都是为了应付英语考试而学习英语,很少开口说英语,虽然学了很长时间的英语,但还是普遍存在口语交流障碍,基本上属于哑巴英语,大多只能进行简单英语交流与沟通,针对一个英语话题英语阐述思路非常不清晰。因此,在《模拟导游英语》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用全英文授课,大多数学生反馈说根本听不懂具体内容,更加跟不上上课的节奏,对研讨式、自由发言试内容更是基本无法开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模拟导游英语》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课程教学体系目标

《模拟导游英语》课程是以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以培养高素质导游服务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为重点,使学生了解旅游业、著名旅游景点与东西方传统文化,整合相关教学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同时采用实地实训模式、研讨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本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主要分为知识、能力、素质与职业能力四个方面:

1.知识培养目标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知识;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和文化知识;酒店服务与管理知识。

(2)职业相关知识:导游服务规范与操作知识;酒店服务与管理知识;与旅行游览相关方面的旅游常识;突发事件处理的有关知识。

2.能力培养目标

(1)职业技术能力:必备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掌握导游规程服务能力;导游讲解能力和导游突发事件处理与应变能力;具有涉外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

(2)职业关键能力:导游礼仪接待与服务能力;服务态度端正,服务意识强,恪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素质培养目标

(1)树立良好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2)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等素质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及敬业素质。

(4)使学生能够成为旅游服务业的形象代表。

(5)培养学生的爱国素质,使之成为传播我国文化的纽带。

4.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学生能够熟悉涉外导游工作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尤其是训练掌握涉外导游工作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岗位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突出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为今后从事涉外导游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实训内容

基于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涉外导游专业技能与提高其社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本课程以涉外导游员实际工作流程为准,以涉外导游业务流程为主线培养合格涉外导游员所需的专业技能与基础理论知识,因此,本文将涉外导游服务工作具体流程分为六个方面,具体如表1:

表1 涉外导游服务工作具体流程表

涉外导游服务工作具体流程

Task 1 Meeting Visitors(接团服务)

Task 2 Bus Tour Guiding(车上沿途导游)

Task 3 Hotel Accommodations(入住酒店服务)

Task 4 Tour Itinerary(旅游行程安排)

Task 5 Farewell(送站服务)

依据上表的内容,在实际《模拟导游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以下实训内容:一是重点突出导游英语语言能力的应用,采取多种形式实训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与提高导游英语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二是重点突出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实训,在实训过程中锻炼其处理问题的临时应变能力、社交能力、独立处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三是重点突出学生的导游专业素养的实训,注重提高综合能力。

(三)课程实训形式

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导游英语》课程实训教学形式包括自制模拟导游实训室、校内山花旅行社实训基地、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古城实习基地实训、校内旅游景点实地实训组成,时间计划安排三周,实训空间分布包括校内、校外和第三方机构三个层次。

(四)课程实践考核方式

《模拟导游英语》课程期末考核评价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不采取单纯的期末试卷考试为依据,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将平时作业、模拟练习、出勤率及回答问题和期末景点视频拍摄考试成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方案如表1:

三、地方本科院校《模拟导游英语》实训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涉外导游服务工作流程,针对目前学生英语导游证过关率过低的现状,针对目前英语导游证考试内容主要为湖南省的故居、天子山、凤凰古城、马王堆汉墓与天门山的情况,在实训内容中加入湖南省规定的这5个旅游景点介绍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取得英语导游证。另外,利用山花旅行社、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与凤凰古城三处实训基地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教材开发,对促进学生积极考取湖南英语导游证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取得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课程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一是自制模拟导游实训室。学生可在校内模拟导游实训室进行景点的模拟,可以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些模拟景点视频的选取重点结合湖南省中英文导游证考试视频内容,分别是金鞭溪、凤凰古城、故居、黄石寨、~山、马王堆汉墓、岳阳楼、天子山、炎帝陵、桃花源、岳麓书院、南岳衡山、苏仙岭。实训时可以选一名学生扮演导游,班上其他同学扮演游客,可以自由选择所规定湖南导游证考试的13处旅游景点的视频进行模拟讲解,让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体会作为英语导游的真实感受,使学生的讲解更为直观,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是校内山花旅行社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跟随山花旅行社涉外旅游团的的接待进行学习,可以真实感受涉外导游的所有工作流程,为以后从事涉外导游工作打下基础。三是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古城实习基地实训。笔者所在院校每年4月下旬会组织学生去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古城进行一个星期的景点实地实训,能够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旅游景点的直观印象和认识,提高临场应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校内旅游景点实地实训。笔者所在院校,环境优美,极具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校园内有十处著名景观,分别是:学校东大门、爱莲湖、名人草坪、文化广场、逸夫楼、美术楼、音乐楼、图书馆、田径场、体育馆。因此,在每学期的期中,笔者会安排一个星期时间在学校内的10处景点进行实地授课,提前让学生分组准备,完成这10处景点各具特色的导游词,实训期间学生依据前期安排在校园内进行实地模拟英语导游讲解,其他学生担任游客的角色,配合演练,老师现场考核与点评。

【参考文献】

[1]霍娜,龙浩.英语导游实训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06):

88-89.

[2]吴希.情景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导游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6):105-107.

第5篇

【关键词】技校 酒店 管理 专业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6-02

借着经济全球网络化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酒店业也得到了飞跃的空间,培育一支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酒店从业人员队伍是当今业界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技校作为培养酒店行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主要培训教育机构,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与素质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对酒店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是就业的必备技能,要在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实践实训活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一、技校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模式现状分析

纵观国外一些知名的旅游院校,如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人才培养方面堪称一流,“洛桑模式”、“康奈尔模式”更是享誉国际。我国随着旅游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旅游院校每年要向社会输送大批酒店管理人才,但是依然摆脱不了人才的危机,对他们而言,用工荒仿佛已经成为常态。其中自然也涵盖了有将近70%以上的学生纷纷转型到了其他行业。我曾经对一个37人的毕业班做过调查,毕业一年,还从事本行业的只有2人。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人才的大面积流失对酒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日常经营活动的开展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并使酒店为之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代价,甚至已威胁到部分酒店的生存和发展。

二、学校不断培养人才与行业流失率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的就业观念偏差

未能正确的认识服务的含义,认为在酒店行业里做服务工作,知识含量低,人格上低人一等,会让人看不起。所以心高气傲,眼高手低。貌似满腹经纶,但是却在现实面前屡屡败北,时间久了,加上职业素养很低,对未来的方向看不清晰,所以频频选择跳槽或者直接转行。

(二)学校的教育与企业脱节

多数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践环节缺乏整体规划,相对松散,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所以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

在日常的教学中灌输就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协助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主题班会。临近毕业学期,邀请企业的“成功”人士来学校作讲座,用满满的正能量去感染他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更新在校教师的知识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有经营酒店经历,每隔三年五年,学校要求教师回到企业里去,不断丰富新的经营信息,调研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如此周而复始,使得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学校始终保持处于酒店行业开发科研的最前沿。

(三)引进企业人才兼职教学

学校通过各方面引进酒店管理企业的人才,为专业的教学注入新血液。企业人才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行业新的信息,也带来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壮大师资力量。

(四)完善专业的实训基地

专业应配套的设置中餐厅、西餐厅、茶艺室、咖啡馆等必备的实训室,而且要将其充分地利用起来,既是教学场地,又提供用餐与服务 ,我们的学生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角色, 教师在旁指导与授课。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更贴切工作岗位,同时可以提前对岗位的认识。

(五)深化校企合作互动

依托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互通,过程共管,质量互评的培养制度。中职技校可采取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实现与企业信息的共享,体现技校与企业的对接、与市场的接轨。无论是引进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互动交流,还是与企业签署培养模式订单,都是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培养定位、教学管理环节增设实践环节,向企业输送实习学生,获取更多企业提供的平台,都为校企联合办学提供了基础条件。实践内容越具体、越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越高,越能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加强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聘请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之中,共同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六)构建学校、酒店、学生、家长共赢的合作机制

学校要加强引导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积极构建培训体系,建立有效激励体制。企业要提高职员的福利待遇,真正做到环境留人,体制留人,待遇留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当人的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满足之后,才会有实现自我等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有归属感;作为学生,摆正自己的从业心态,不可妄想一蹴而就,有踏实肯干的精神,应从诸多方面主动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作为家长不要溺爱更不要责备子女,要始终以正能量去灌输、引导,同时更应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督促和鼓励作用。

(七)完善专业实施性教学

1.明确培养目标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和变化,确立动态的管理目标。根据酒店行业需求调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完美结合,使教育理念和方法始终走在酒店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本职业生涯中高层酒店的管理人才。

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设置弹性学分制,所谓弹性学制,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至,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其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它自始至终都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办学理念,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提供特训和拓展训练。

3.优化教学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以为企业单位输送合格的应用人才为目标,理论储备和实践技能都要与单位和社会运行紧密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普遍存在供需矛盾,说明中职技校培养的人才并不完全具备企业所需的操作要求,需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缩小学生与企业需求的差距。使学生学会理论用于实际的方法和技巧,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中持续实现目标和方法的创新。优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体现本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学生接收到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最后,使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更好的协调。

4.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会直接的影响课堂的效果,应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来丰富我们的教学,例如讨论法、表演法,练习法,示范法、案例分析法等。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使用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各类院校专业教学中广泛使用。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公共关系能力。

5.修改教学计划,突出优化实践方案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内容以及场地。同时拓展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借鉴国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点,遵循优化的原则,并从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水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设施、办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

四、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的过程,要让学生具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某种层面上也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笔者撰写本文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首先,可以为酒店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推动意义;其次,为学校人才模式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研究思路;再次,提高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增强对酒店管理发展趋势的认知,帮助学生更好就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予勤.旅游合作教育机制及其效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冯颖.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焦爱丽.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模式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高振杰.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效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5]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6]傅吉新.中国旅游本科课程体系研究基于中外对比的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07.

[7]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 湖南师范大学,2004.

[8]刘粉莲,赵慧,王晓娟,李小明,袁晋锋.“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9]游富相.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10]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02).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酒店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方法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82-02

目前,在我国酒店专业中的人才培养中,各大高校都在不断探索有效的培养方式。就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现状来看,还需要加快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这是由当前酒店行业发展情况所决定的。新形势下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标准,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酒店管理的工作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此,本文试针对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

一、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实训环节和企业实际相脱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学生的实训环节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一环节需要较好的实训环境,需要一定的建设资金来保证其顺利进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学校所提供的实训条件较差,从而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在实训环节中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没有真正地体验到企业真实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学生难以零距离接触实质性的工作。

(二)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般是根据课程体系而设置对应的教学时间,由于考虑到许多学生在理论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会加强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这就没有准确区分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以及普通本科之间教学目标的不同,从而使得教师的实践教学没有切实提升学生未来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脱离了实践的需求,因而难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专业实训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许多本科院校都在积极建立各类实训室,以不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增加实训的机会。但是,由于受到师资、教学条件以及学时等的限制,学校的很多实训是校内实训,尽管有部分院校跟合作酒店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酒店在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情况也难以保证学生在实训中获得连续性学习的机会。而学生仅接受短学时的学习,是很难掌握酒店行业各个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的。这就导致学生酒店管理知识难以得到系统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以及岗位晋升空间带来较大的限制性。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大多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多学校都在大量引进新教师,学历以硕士及博士为主,但这些教师虽然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却比较缺乏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对酒店管理专业所需技能掌握得并不多,因而难以真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对学生今后进入企业工作没有带来较好的帮助。

二、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一)建立开放的学生实训实验室。由于酒店管理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可以通过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机会,这个实验室可以交给学生来协助管理,学生分批、分组参加实验技能的操作锻炼。在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可以自行对照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进行考核与评分,然后汇总各个学生的情况,针对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训练中不断加强。

(二)鼓励学生参与岗位技能证书的认证考试。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与酒店管理工作中相关的比赛,在比赛中使得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参与到比赛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酒店管理中所提供许多岗位的工作情况,包括其中的礼仪、客房管理以及餐饮等,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其次,在比赛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所存在不足,但是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参与岗位技术的认证考试,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最后,学校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与酒店管理相关的专业培训,例如茶艺师、营养师以及会计知识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能力的考试,通过专业的证书形式提升他们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考试中掌握了理论知识,而通过参与学校所组织的比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这种以技能比赛促使学生参加技能认证的考试,使得学校形成一个良好学习的氛围。

(三)实施“双师”教学模式。根据酒店管理中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需求,学校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完善相关的知识。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两种不同侧重点的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一种是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理论型知识的教学是为学生在实践中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学生刚刚接触酒店管理这个专业的时候,就开始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以及掌握酒店管理的作用以及\行方式。此外,学校还需要在双师型的教师培养中,积极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如寒暑假中积极参与酒店管理的具体工作,或者是通过挂职酒店的方式增加教师实践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得教师能够从校园课堂中走向酒店行业,观察酒店业相关的工作内容,如餐饮、前厅、客房、财务以及商务等各岗位。这对提升教师对酒店管理各个岗位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能够较好地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其后教师把相关的实践知识带回课堂中,在“双师”的教学模式中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多渠道增加学生实训锻炼机会。因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中不仅需要在课堂中增加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且还需要通过多途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机会,例如学校与酒店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合作,在酒店比较繁忙时期能够在一些适合学生工作的岗位中提供给学生,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酒店中对工作人员的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酒店管理的实践机会能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较好地掌握酒店管理方面所需要的技能,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中有目的性地提高他们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学生职业教育为导向中,不仅能够做到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也为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带来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学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方面,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情况而调整教学目标,如当前的酒店管理中需要一些具有管理才能的人才,因此,学校在教学方面就增加管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指导,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拓展职业道路带来帮助,因此,在酒店管理工作中,学校就要较快地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从而使得教学工作、大纲以及试验大纲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学校培养人才的计划以及方案的调整,一是保证酒店管理的学生能够在学习方面掌握最新的酒店业发展的状况,这对学生能够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带来一定的帮助,二,在增加专业课程的教育中,需要不断完善基础服务的平台,在保证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够较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在实训方面能够与理论教学保持平衡,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带来有效地帮助。

三、结语

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重点突出教学创新性、效益性以及自主性,而且还需要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技术,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设计需要把专业课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提升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实践能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或者是采用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作为职业经理人所需要的能力。最后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法综合应用,共同提升学生在酒店管理方面的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侯兵,姜继红.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2]闫静.基于新加坡酒店管理培养模式的海南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改革策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23)

[3]刘玉凤.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南昌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

[4]薛兵旺.关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4(2)

第7篇

关键词:职业导向;西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159 -02

在现代的应用型教育教学活动中,职业导向式教学是高等院校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尤其在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开展以职业导向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 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上佳选择。根据大多数使用此方法的院校反馈意见,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 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以致用。特别是在一些注重技能培养的训练的课程教学中,职业导向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何为“职业导向”理念

职业导向理念是一种教学模式,一般以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为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以其即将从事的职业岗位任务为教学内容,运用职业行为示范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达到培养职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职业导向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是将纯粹的“老师教”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学课堂观,能使师生融入全新的课堂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并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西餐烹调工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多数开设《西餐烹调工艺》的高校、高职和中职学校的烹饪、酒店管理等专业中,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教学知识陈旧,课堂教学僵化,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部分与酒店实际生产情况严重脱节,学生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缺乏检测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往往使得学生对《西餐烹调工艺》课程的学习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学生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以后,仍需要从头学起,无法迅速适应酒店的岗位工作要求。

三、职业导向理念在《西餐烹调工艺》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职业导向教学是指组织学生参与职业项目规划设计、实施执行、管理总结的全过程,在相关的职业活动参与过程中顺利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西餐烹调工艺》的酒店专业课程中,如果采取纯粹的理论讲授方法,学生对于酒店厨房具体岗位的操作流程认知不会很清晰, 对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也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学习与职业岗位工作统一起来,以“导”为主要的授课思路,运用“职业岗位项目导向”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实践技能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及学生对职业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对职业的相关规范及要求能够认知到位,以达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情感共鸣。通过职业项目的设置,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酒店专业知识的价值,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实践能力。要完成《西餐烹调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具体实践如下:

(一)确定教学过程

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后,了解酒店行业对《西餐烹调工艺》课程的建议及对相关职业岗位人才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及教学重点,按照“职业考察――职业规划――职业项目制定――职业项目审核――职业项目运用与评估”的^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实施每一个步骤时积极锻炼能并及时进行总结,使相应素质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得以运用。

(二)确定职业岗位项目及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根据酒店西餐厨房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来设计相关的教学项目和任务。这些教学项目和任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并且将教学内容蕴含在其中,充分结合酒店的实际工作要求,体现实用价值,能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点与现实酒店所需要的实践技能有效地结合,同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发挥和创新。根据具体的岗位任务来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项目和任务中来。

(三)学生分组,做好职业岗位项目准备工作

由任课老师根据班级人数及学生情况,安排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个小组长,为了确保各项职业岗位项目和任务的实施,要求各个小组由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共同组成,以使内部成员之间能够饰演不同的角色,如厨师长、切配领班、烹饪岗位等等,小组成员人数以4――6人最佳,保证每个项目与任务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小组分好后需填写分组情况表,教师下发职业岗位项目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根据成员性格及特征对各个角色进行分工,由学生扮演职业中的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密切合作和角色互换等保证职业项目的操作和完成。

(四)实施职业导向教学过程

在每个小组的学生按《西餐烹调工艺》的课程要求完成职业岗位项目前,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及职业岗位要求,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对职业岗位进行有效分析。讲解时可采取案例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对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尽量熟悉,并明确理解各职业岗位的项目实施目标,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工作要求及规范要做重点讲解。在实施过程中,从工作流程及规范要求到场景及情节设计,都要尽量贴近真实的工作情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监督和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对于职业岗位项目的实施情况做及时的总结和指正,保证职业导向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相关的实训项目要安排在模拟前厅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西餐厨房实训室中进行,通过职业导向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对职业导向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在每一个职业岗位项目完成之后,要带领学生及时地进行总结,这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养成的良好职业习惯。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让学生参与评价,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自我评价,然后各个小组进行集体的总结和点评。教师在活动的最后要对整个职业岗位项目作全面总结,对于学生的创新之处做出明确肯定及表场,对实施过程中的不足要指正和提出改进方向。运用职业导向理念,《西餐烹调工艺》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酒店西餐厨房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规范,学生希望上过该门课程后,可以参与到烹饪或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中,以检验这一教学理念的成果。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实习酒店相关负责人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方便我们及时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四、职业导向教学理念在《西餐烹调工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职业导向教学理念将学校应用型教育与企业培养结合在一起,以教学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教学。学校通过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定向办学,并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共同实施职业活动项目及任务。而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对职业导向理念的教学成果即学生进行检验,通过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岗位,安排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员工对学生的实习及工作进行具体操作指导,同时继续引导学生实施职业规划,以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地完善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严宵蕙,马骏,马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酒店教学研究[J].当代经济,200,(04).

[2]张永华.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平面课程设计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创新导刊, 2008,(34).

[3] 田洁,介元芬,李俊华,汤高奇. 高职院校食品加工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 饮料工业,2015,(12).

第8篇

1•与旅游业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

高等旅游教育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培养的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不容忽视。虽然办学主体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改革步伐不大,校企联合、校际联合、国际联合等不够,故而也表现在培养目标、教学安排和就业推荐上缺乏针对性,同时也不利于与国际接轨。不少旅游院校仍存在着关起门来办学的现象,与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尚未真正形成像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那样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并在业内受到普遍认可的品牌学校。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已基本接受了要从基层做起、积累实际经验的观念,但就业时仍不愿意选择一线服务岗位,即使已进入旅游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也存在着频繁跳槽现象,除了企业方面的原因外,从学生角度分析,主要应是社会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因受我国传统文化对服务工作的轻视甚至鄙视,加之“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等)。因而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必须根据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定位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化、高技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同时,如何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确立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应成为各旅游高校教书育人的一大课题。

2•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差

我国现行的高等旅游教育仍沿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学校没有实习场所,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条件,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低,也导致了学生与行业接轨较为困难,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一些旅游院校仅挑出几门技能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其他一些专业课程基本是纸上谈兵,且多数院校都将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年,实践知识的欠缺使得学生对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也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各专业实习计划也没有比较规范的要求,并常常受到条件限制难以按计划进行。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不到开发,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当然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要求,往往造成了毕业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社会适应性差。

3•办学思路雷同,各校缺乏特色

由于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受利益驱动,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目前可谓遍地开花,全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开设了旅游学院、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然而各校专业多有重复,口径狭窄,办学目标不够明晰,人才培养方向模糊,模式单一。例如很多高校都提出培养复合型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而在围绕目标落实上,具体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各校基本雷同,大多以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为依据,各校几乎都生搬硬套了旅游管理专业同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我国旅游院校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已初现端倪,但真正有实力、有品牌和办学特色鲜明的院校尚未出现。另外,据一些专家及有关方面调查,现在最受旅游企业欢迎而且需求量最大的是大专(高职)层次的旅游毕业生,相对来说,他们的职业思想稳定,职业期望适当,对企业管理制度有较强的理解力,更愿意从基层做起。尽管旅游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如专科,但受整个教育层次攀升思想的影响,许多以前只开展旅游专科教育的院校都升格为旅游本科教育或仍在作专升本的努力。当然,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是十分必要的,但若超过一定的限度,从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要求看,往往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更大浪费。

4•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我国旅游教育中存在着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倾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各高校旅游专业一般都是按照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的,实践已证明把旅游高等教育局限于旅游管理的专业设置是存在片面性的。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是根据学校本身的性质和原有专业的特长,而不是根据企业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设置,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也带来了各院校旅游专业设置操作上的困难、盲目与混乱。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要求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专业脱胎于地理、历史、经济、外语、中文等传统学科,往往受制于老学科、老教材、老教法,尤其是摆脱不了老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因而旅游专业往往缺乏应有的特色。“因人设课”现象较多,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学生理论型、基础型知识偏多,实践型、应用型知识偏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5•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

师资是高等旅游教育的根本保证。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产业,需要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虽然表面看来各高校旅游专业教师人数不少,但大多为“半路出家”,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在对旅游的认识及实践上都与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实际存在相当的差距。专业教师动手能力不强是普遍现象,他们当中很多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弱。一些教师通过多年的刻苦钻研,虽然掌握了较丰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大多没有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实践经历,特别像旅行社、酒店管理等专业具有很强的实务性,缺乏现场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就书本讲书本”,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也很难做好学生实训实习的指导工作。再加上由于各旅游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短缺现象,教师们也没有时间投入到行业实践中,造成了旅游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

二、高等旅游教育职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高等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是带有鲜明职业色彩的专业教育,产业需求应是办学的依据、动力和出发点之一,职业化导向下的旅游人才培养,应是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也表明高等教育日益普通化、基础化与职业化,专业教育一方面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益融合。高等旅游教育既是高层次的,又是应用性的,在确立培养方向和目标时,要在坚持旅游教育与旅游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在重视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随着就业观念、人才供需和企业用人的变化,职业道德、职业养成类的课程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予以安排,给予高度重视,应将学生的学习观念从“通过课程”转到形成某种能力技能方向上来,“社会承认的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学过什么。”高等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生存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旅游业对人才素质有其特殊要求: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强,注意仪容仪表,说话文明礼貌,待人热情,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等。实践证明,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学生,才能够有条件在旅游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

2•推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

随着我国成为WTO成员国,许多职业的就业标准开始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制,是一项国际通行的体现职业准入和资格认可的一种制度,就像没有驾照不能开车,专业的资格认证不但可以直接证明持证者的学识与能力,而各国之间开展的职业资格互认更使其成为国际执业的通行证,例如国际酒店会议经理(InternationalHotelConventionManager)和国际会议经理(InternationalConventionManager)都是国际职业经理人(TheInternationalProfessionalManagersAssociation,IPMA)的一种,通过考试,可以获得由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经理人协会颁发的具有广泛国际认可性及专业权威性的IPMA资格证书。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已把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有效促进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英国于1986年起着手规范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确定了以知识水平、实际技能为核心的五级职业资格体系(NVQ),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各种文凭和证书课程标准;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韩国等也出台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目前,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还缺乏能得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因而必须改变重视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建立新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相应的教育质量认证和管理制度,以促进旅游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进程。

3•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实训基地

教育供给必须满足产业需求,只有与产业实践相关联,高等旅游教育才有根基。脱离产业需求,高等旅游教育就是空中楼阁,因而高等旅游教育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不应仅仅以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程,而要有机地贯穿于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同时,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动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学习主动性。美国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都要求学生社会实践为1000小时,除此以外,学院规定的实习为300~500小时。而在瑞士、法国等国的旅游院校中,理论与实践课各占一半,实习不只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大部分实践是在一些联合饭店里,要求学生实习后写出实习报告,指出该饭店经营过程中的优缺点及改进的对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各旅游院校应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训基地供师生进行模拟教学、操作练习和实践。所谓实训基地,是指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旅游院校的实训基地,指旅游院校围绕着旅游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校内为配合专业教学而设立的各种专业实训室,如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和校外实训基地(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满足顶岗实训需要的实习岗位)等两大类。

4•推进校企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

纵观国外的一些旅游企业,特别是饭店业纷纷与高校联合,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或学校,如以美国希尔顿饭店管理集团为例,该公司与休斯顿大学合作举办了希尔顿饭店管理学院;假日饭店公司早在1968年就在总部所在地孟菲斯建立了“假日旅馆大学”,为假日集团培养了大批高级管理人员;瑞士旅游教育主要为饭店教育,它传承了欧洲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注重实践,“前店后校”,店校合一,是瑞士办校的一大特点,由瑞士饭店协会(SHA)创立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楼实际上就是一座饭店,学院设有可供实习与就餐的5个餐厅和9个厨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一定比例的理论课学习后,就在饭店内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依托行业办专业,改革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办学体制,应积极推进校企联合,通过合作办学、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加强交流与合作,定期商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企业和院校人员相互兼职,通过聘请旅游业界资深的总经理、董事长、总裁和一些旅游理论研究者为兼职教师,既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又可以弥补目前旅游院校专业师资的不足,使校企优势互补,实现“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以研带产、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

5•培养和训练“双师型”专业教师

保证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是高质量的师资。2002年年初,国家旅游局首次制定下发的《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明确“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人才开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师资队伍。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和推进,必然要求从事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这是实现旅游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当然,教学方法也应从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向案例分析、专题研讨、操作训练、多媒体教学、游戏、角色扮演等相结合多样化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发展,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提高技能转向潜能开发、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设计等相结合发展,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讨论一些热点和现实问题,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篇

1.1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必然要形成自己的人事档案材料

学校为了实现总体目标,必然针对性的开展专门的文化活动,无论是何内容、何形式、何地、何类型的活动都是校园文化内容涉及的范畴,教师都身临其中,任何有意义的文化活动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并随着活动的结束而完成阶段性的任务使命,教职工都将做总结撰写活动情况,形成的材料通过审查后再经档案人员的整理后归入个人档案,成为对活动具有一定凭据和参考价值的档案材料。教职工在每次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的材料最终都要转化为人事档案材料之一,材料内容总是伴生于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材料内容多与少、丰富与否决定着人事档案可备查考的范围及内容。

1.2档案信息是有关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依据

个人档案中体现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内容及形式丰富多彩,且随时展要求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得到扩大、延伸,将教职工各阶段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状况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如果要在继承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只靠我们有限的大脑记忆或手工操作记录是很不够的,必须且只有借助于人事档案才能完成。比如工资晋升、职称晋升、职务晋升、教学内容、科研学术等前后不同时间,甚至不同年代都有一定的连续性,要想顺利正常开展活动,只有通过人事档案来了解前面文化,后续的文化活动才有可能正常完成并提高。如果没有前人规范化的实施人事档案积累、发展创新,那么后人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就缺少可以学习借鉴或传承的文化资源,开拓创新发展新文化的速度将受到局限。所以,人事档案的形成和发展利用,成为后来考核、评定个人在校园文化活动所取得成绩的重要凭证或依据。

1.3校园文化是人事档案主体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内容

人事档案的内容结构共有十类,除个人履历、家庭基本情况两类外,其它类材料如:自传、鉴定考核、学历、职称及科研学术、培训、政审及党团、表彰、处分、工资及任职等材料内容,无不与校园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离开校园文化的内容,作为高校教职工的档案就没有真实可读可用的信息了,载体也失去自身作用,实际成了空档无内涵,更谈不上档案主体价值所能及的服务功能。所以,高校人事档案的形成、发展利用及体现档案的主体价值,全都离不开校园文化内容。

1.4人事档案是一种特殊历史文化,是校园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人事档案具有唯一的凭证和备查考价值,因而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校园文化中缺少或没有人事档案文化的校园文化是不科学不健全的,脱离校园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人事档案文化也是不可能的。人事档案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经档案人员整理后以实体方式保存,一份规范、完整、精练的人事档案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存储校园文化载体。围绕这一载体从多角度呈现人事档案文化的鲜明特色,如:标准的人事档案实体形态文化、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方法论文化、规范可行的管理制度文化、管理人员职责及行为准则文化、管理人员服务精神文化等,这些文化都充分展现档案文化特色,也反映出校园文化活动精髓。教职工个人的教育文化魅力,准确的人才资源信息,总是通过人事档案所特有的社会角色得以展示出来。所以,人事档案与校园文化两者是相互依赖、互为渗透促发展的关系。

2从多角度看人事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人事档案信息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具有示范、引领和传承作用

首先,教职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教职工的角色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育者,又是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筛选、继承和传承者。其次,教职工在传承文化过程中弘扬历史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抓住时代文化特色及发展趋势,开拓创新校园先进性文化,使校园文化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始终具有引领社会文化气息,并推动文化健康向前发展。如从烹饪文化的发展历程看,30年前的烹饪文化教学状况是:教学机构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高学历、高职称及专业人才少;教学设备差,实验室、操作实训室、教学场地等条件简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简单;专业设置单一只有烹饪技术,教学工作只能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文化传承。而今天的烹饪教学已发展成有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府,并以科学发展观来实施发展战略,一是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创新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二是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建设标准实训实验教学室及场地;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配置专业人才。当今烹饪文化分化出多学科多专业,烹饪技术已提升为烹饪艺术文化教育,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化教育特点,教育水平跃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等,这都是代代教职工在发扬、筛选、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巩固和创新先进文化历程中努力探索取得的成果。再次,先进文化不断反馈于校园与社会文化之中,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起到实质性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在创新文化、推广文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都将作为历史文化记录于人事档案。

2.2人事档案是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凭证

按照人事管理制度和管理权限规定,教职工属于学校工作人员,其人事关系在学校,教职工的招聘录用、考核、聘用、工资等方面的情况,均由学校人事部门具体负责执行和管理。人事部门给每位教职工建立独立的人事管理档案,并在人事部门监督管理下,由教职工定期撰写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完成情况的总结材料,人事部门定期考核评定其业绩并形成考核结论,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各阶段的考核材料及与人事管理有关的相关材料装入个人档案,如,考核、职称评聘、工资调整、科研成果、获奖等材料。人事档案管理具有严谨性,除本单位或行业系统内以外的个人人事档案,不可能再出现相似的另一份个人情况档案,任何单位或机构想利用某个人的档案了解有关信息,都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和程序后才能查阅。所以,人事档案既是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凭证,也是组织人事部门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2.3人事档案完整记录和呈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师生员工不论任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贡献、学术成果影响力,都是校园文化在传承、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校园文化得到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人事档案记录着教职工的全部活动信息,包括:个人经历、文化程度、社会关系及社会活动、政治思想表现、文化信仰、专业技术水平及能力、参与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所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工作业绩和贡献等。教职工参与活动所取得成绩,如科研学术取得的成果、获奖、职务晋升、参与学校各类重大建设项目等情况,都必须在人事部门监督管理和个人密切配合下才能形成有效材料,最终形成完整、真实、精练的材料归入个人档案以备查考。随着时间推移唯有档案能够历史、真实、全面地再现那个时代原始校园文化及社会要求,并透过档案了解校园文化发展脉络:一是校园传统文化发展轨迹,二是探索创新文化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轨迹;三是校园文化整体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轨迹。所以,高校人事档案记录反映了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内涵、精髓。同时,它的存在将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包括档案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其中的任一材料从档案中移出或销毁,否则,将依法惩处。

2.4人事档案主体价值全面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

校园文化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多种文化总称,其内容、层次、类型、领域及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学校发展轨迹的历史文化、校规校纪制度文化,教师职业道德准则文化、学术成果推广服务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文化、行为守则管理文化、各类娱乐活动教育文化、服务社会奉献文化、理想追求信仰文化、体魄健康运动文化、心理健康咨询文化、服式整洁形象文化、美化校园建设文化等等都是精神文化内容。精神文化在人事档案中是以信息内容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利用信息内容、传承精神文化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品位,活跃人的精神生活,体现人的精神价值。社会信息也是一种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对社会信息的具体表现。档案价值主体从档案中获取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不仅是吸取校园精神文化信息,也是吸取一种精神动力,这种精神价值它源于档案的记录和再现,再经过一代代人的继承、创新、发展,使文化内容内涵无限增长。所以人事档案价值从本质上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也是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

2.5人事档案是个人历史信息的载体

高校人事档案的发展历程是个人社会信息、校园文化信息不断积累和增加的过程,并运用新文化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事档案积累着个人的全部文化信息,伴随着个人所从事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并以这些活动的产生、开展及结果作为记录内容载入档案,内容范围涉及个人事业发展历程中各阶段各方面内容,是个人社会实践活动及成果的总和。所以,人事档案在承担积累个人历史文化信息的同时,还承担了个人历史信息的载体,没有人事档案的存在就没有个人历史信息资源可利用。

2.6人事档案沉积历史文化精隋,对历史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