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18:4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报表审计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合作学习 审计实训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并在80年代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体系。是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转变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目前许多国家正在推广应用。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及并提倡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最初在基础教育领域研究较多,为了打破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受益,高等教育阶段合作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合作学习及其构成要素,寻求合作学习的教学基本规律,研究其应用推广的科学性、可行性。
一、合作学习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一)合作学习内涵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与自我独立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Resta于1995年将合作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团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是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王坦在“合作学习简论(2002)”中认为,合作学习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合作学习基本要素
国外研究者对合作学习基本要素的认识和实践运用,基本形成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是斯莱文的三因素理论。即合作学习模式有三个核心因素:小组目标、个体责任和成功的均等机会。二是库埃豪的四因素理论。即成功的课堂合作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小组形成和管理、任务设计、社会因素和探索性谈话。三是约翰逊兄弟的五因素理论。即积极互助、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和小组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以及小组自评。尽管在合作学习实践中运用方法和策略种类较多,但侧重角度各有不同,目前认同度较强的是五因素理论。
二、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呈现问题。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的内在动力,然后组织学生实际讨论并操作。每节课任务必须具体化、系统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根据学习的具体目标,任务性质特点、难易程度确定合作学习方式。组长协调组内成员的活动,合理安排分工,对每个环节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然后每个成员要积极承担任务,如遇到疑惑不能解决先做记录,在老师巡视中提出并积极参与交流。
3.组间交流,教师监控。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组与组之间可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做好监控,防止有些小组偷懒,抄袭作业。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统一解疑或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4.引进竞争,巩固合作。一般对同一题的理解或解决方案以组内交流为主,对任务的处理结果、实训的效果可以开展组间竞争。通过及时记录过程、教师公平点拨、公开作业成果等方式,寻求最佳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二)实例实训课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
第一步:小组的组建与管理,建立组织合作的基本单元。首先根据班级学生容量进行分组,分组的一般原则是组内成员之间有异质性,组间团队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性体现在分组时考虑学生在性别、个性、成绩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同时兼顾同学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要融洽,水平高与基础较差的能相互包容,组长要选择勇于承担、积极主动、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每个小组是全班的小缩影;组间同质体现在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组间同质是保障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条件。组内异质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班学生容量在40人左右时,分8个小组,组员在5人左右为宜。教学实践证明小组成员小于5人,实训任务不好分配或因时间太紧工作量完不成,大于5人,会出现个别同学懒散现象。
第二步:任务设计与目标设定,明确行动目标。根据审计实训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实训子目标模块。目标设计思路为:与审计实践对接,体现审计职业基本技能的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模块递进完成。以下按审计业务流程的设计审计实训课程具体子目标模块为:
模块一:会计基本功模拟,整理、装订会计档案资料。要求学生能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对应查找记账凭证,并按统一的规格大小裁剪、粘贴、装订。实训目标:增强学生对财务信息资料的感性认识和对审计对象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细致、规范化操作的工作习惯及良好的职业态度。
模块二:财务信息基本分析能力训练。要求学生查阅给定企业的财务档案资料,熟悉一般企业的账簿体系设置,能够根据已有会计专业知识,熟悉报表、账簿、凭证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财务报表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内在联系及数据的勾稽关系,并按报表项目分别写出该项目的审计线路。实训目标:培养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会计的综合应用能力,通俗讲是“读懂账”,对财务信息的分析能力是做财务报表审计的必要条件。
模块三:模拟实施审计程序,查找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给定资料中设计了常见的错误账务处理和错报类型,要求学生首先采用详查法,逐月审核凭证和账簿,查找财务资料中具体的错误内容,并作出标识和分析说明。然后再假设用逆查法,尝试能否快捷发现问题。实训目标:让学生熟悉审计基本查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模块四:模拟财务报表审计流程中填写审计工作底稿,培养撰写审计报告的基本功。要求学生理解每份审计工作底稿基本要素的内涵,每小组可以按照会计要素项目进行分工,也可按业务循环项目分工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每人至少完成一至两个项目的一系列相关底稿内容,并将上一环节查找出的问题录入审计工作底稿,做到审计过程记录完整,审计结论表述恰当,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清晰。实训目标:培养学生的审计基本操作技能,规范操作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过程描述和审计结论的语言专业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第三步:有效组织管理课堂合作活动,强化合作意识、责任意识,领悟沟通技巧。
课堂秩序的监管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任务,主要从以下方面关注:关注学生偏离主题的讨论。教师认真巡视,发现小组讨论内容与实训无关,要及时指出,引导到主题的讨论目标上。要关注冷场。个别小组成员之间配合不默契,分工不明,组织不力,或对任务无从下手,可能会出现冷场。教师要注意找到原因,或启发学生思维,或指导其合作,激发其参与的愿望。关注过度依赖和垄断发言。由于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可能会出现有人不停地发言,有人没有机会发言,或有人表现灰心、厌烦、沮丧等消极状态,教师要及时暗示垄断者,对消极者提供必要关注和更多的指导。噪声控制。让讨论声音适度,如果声音过大,教室喧哗嘈杂,会影响其他小组的讨论。实训任务的质量控制。及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完成好的小组要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或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提前休息;对完成较差的,要指出问题,并让学生重新审查,改进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第四步:构建合作学习教学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保障合作学习有效实施。
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分四个方面:态度与情感,占20%,包括出勤、课堂主动性与积极性、团队协作精神、实训任务完成进度;智能与技能,占25%,包括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认知能力,操作技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实训任务完成质与量,占40%,包括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训任务完成的质与量;答辩水平,占15%,包括对实训过程体验的描述与体会和回答问题两方面。
考核评价指标尽量细化、量化,态度与情感、智能与技能、任务完成的质与量侧重对过程的评价,每节课都要有记录,每个模块任务结束时收回并计分。组织答辩工作是实训教学任务完成的检验过程,也是学生总结、反思、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首先对实训过程及结果进行陈述,阐述自己从实训中学到什么,审计流程各环节是如何操作等体会和感受。陈述时要求条理清楚,语言表达准确、完整,重点突出。然后指导教师现场提问,学生回答问题,要求表达流畅。实训目标:学生体验从“做中学,学中做”的真实经历,通过学生主动、发自内心、个性化的讲台展现,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体验到实训的乐趣,从而使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质的变化。通过答辩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掌握审计工作基本操作的实训效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总成绩以小组团队为基础评分。
三、审计实训课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
(一)师生角色定位与要求
1.教师在审计实训课中的角色定位与要求
(1)教师是实训的管理者、组织者,模拟审计工作的项目负责人。教师要对课堂活动整体控制和进度把握,是实训课堂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动态地把握好教学中师生的“分”与“合”的关系。处理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的关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w地位的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度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难点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解答问题,寻找归纳规律,注意开拓学生思维。从工作角度模拟项目负责人在审计外勤工作中如何组织管理团队,及时掌握各组操作中遇到的困惑、出现的问题。
(2)教师是实训的引领者、指导者、监督者,模拟审计活动的项目组长。课堂上先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操作,做到“三必讲三不讲”,即审计方法和技巧必讲,多数学生不会的必讲,出现原则性错误的必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能小组合作学会的不讲,能借助资料、实训等渠道学会的不讲。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如果该讲的不讲,指导不到位,留给学生去“死啃”,结果效率低,还会出现很多知识漏洞,导致学生学习无效。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自主不是放任自流,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督。从工作角度教师定位于项目组长,要对审计组内部每个人员的工作结果负责,有指导和监督。
(3)教师是实训的参与者、激励者、评价者,模拟事务所主任会计师。作为实训课的参与者,教师对实训内容要做到:精选、精讲、精炼、精批。每个实训环节精选典型操作给学生集中精讲,在实训过程中对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操作进行精炼指导,并要注重巡视,参与解决小组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细心观察、认真听取、准确了解信息,及时进行指导点拨,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精心点评。教师角色定位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要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对有独特、新颖见解的学生,及时发现并给以鼓励,做到优秀必表扬,错误必纠正。
2.学生在审计实训课中的角色定位与要求
(1)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人,扮演审计工作的助理人员。要求学生根据实训内容认真进行自学,每个学生必须要熟悉实训资料背景、账簿体系的基本内容、每节课实训子目标和任务,然后根据实训子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进行操作,做到自觉、主动、独立。课堂遇到操作困难,无从下手或对账务处理事项的判断感到困惑,不能独立完成时,先主动与同组同学进行交流,学会合作学习。对完成的每项任务要写明自己所在组编号和姓名,便于教师课后作业管理的查证和反馈,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2)学生是实训的探究者、展示者,模拟审计学习项目组主要成员。学生根据每节课实训任务安排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并独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任务,对自己完成的成果可以随时展示,展示分组内展示(小展示)和组间展示(大展示)。教师对展示内容把握三个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对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能够进行广泛交流讨论、具有创意的实训结果给予展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创意做大展示。
(3)学生是实训课的合作者、达标者。每节课教师统一下达实训内容和任务,按组考核完成情况,组内成员必须有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难点协同完成。每组首先对实训任务作出分工安排,便于教师考核,然后学生开始独立完成实训任务并自行整理结果。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及时了解进度,进行验收与评价,对按进度完成任务的给予达标批注,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获”的快乐。各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又以团队总体成绩为依据,促进组内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合作交流,组内每个成员既是达标者又是合作者。
(二)审计实训课教学模式应用
1.强化合作学习的互动
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中互动的方式有单向式、双向式、多向式、成员式。单向式教学是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双向式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多向式强调多边互动,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共同完成;成员式教学是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唯一信息源。从教学实践看,合作学习教学中互动方式更倾向多种方式的互动,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多边立体的信息传播途径。在实训中选择采用哪种方式互动,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把握,对学生未知的需要传授的知识采用单边式互动,对学生已有一定认知或知识基础的采用双边或多边。审计实训课基于学生已有审计理论知识,操作时更多采用双边或多边,合作学习理论下互动中心聚焦在学生关系的拓展上,强化互动性。
2.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实训前,强调所要实训内容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告诉学生做什么,所做实训有什么价值,与未来实际工作有何关系,激发对审计实训认知力。实训过程中引领指导,一是做到精讲,对大部分人容易出错的、难以操作的步骤,重点讲授。二是随机提问、变通内容,让所有学生思考问题并准备回答,可做提示性的线索,不喙睦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引导其循序渐进向深层次问题探究,在学生探究的疑难点问题上作出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教师通过提问获取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对所学审计知识升华。
3.引入合作学习的激励与竞争
课堂引入激励与评价机制,教师要通过“激励、鼓励”等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激励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考核评价尽量量化指标。在布置每项任务时,同时发放设计好的实训任务完成情况测评表,让学生了解测评的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对每项任务完成情况做好过程记录,同时也引入竞争机制,如在审计程序实施模块中,对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做好标识记录,任务完成后作为测评的依据,这样各组成员相互比拼争先争优。每个模块完成后形成成果检测表,组与组展开互评,测试结果公开。每次任务完成后及时收回检查表,并在下次任务开始前算出小组得分,小组得分由教师计算并反馈给小组,对整个学习过程和结果包括态度和情感、智能与技能等方面作出总结,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四、结语
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高等院校倡导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包括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合作学习是自主性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体验和社会化发展。教学目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还包括交往中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建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由“权威―服从”逐渐变为“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师要善于了解、尊重、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教学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会造成热闹的表演或出现秩序混乱,教学中还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只有综合领会要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68-72.
[2] 王娟利.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指导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3): 6-7.
[3] 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1): 32-35.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Auditing"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
LI Hongchun, XIONG Li
(Jiangxi Financial Professional College, Jiujiang, Jiangxi 332000)
AbstractDirect at the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course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 this paper from angles of three dimensional of carrier of textbook,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links and teaching method, to analyse the three 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Auditing" textbook, and implement those concept into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so as to make three dimensional textbook construction can al-round servic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textbook;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 multi-dimensional; auditing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德国是进行得最早的,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院。课程设计中组织企业和学校的有关专家共同合作进行职业分析,把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知识操作频率、操作顺序、工作态度等内容经过综合提炼总结编制出某一专业的具体课程内容,并据此来编写教材内容。国内高职高专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是伴随着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而进行的,2001年8月28日,教育部下发的教高【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要求切实做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工作,宣告“一本平面纸质教材和一张CAI课件光盘模式”时代的结束,高等教育开始大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为高校教学提供一整套教学方案。
同时,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都要求一流教材。教材是实现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改革中项重要的基本建设。目前,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都在进行之中,包括审计学科,但真正完善的立体化的教材还很少,目前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志和主编的《审计》和《审计实训》是高职高专适用的。
基于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原则,本文依托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结合审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以社会审计作为研究对象。拟将审计基础知识和审计实务合并为一门课程《审计》,以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的模式对社会审计的相关内容重新组合,建设包括课程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学科网站三个层次的立体化教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将来的工作过程“零距离”对接,达到教学效果优质化和最大化。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拟从以下几个维度系统进行。
1 教材载体的立体化
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首先是表现在教材载体形式的立体化。在教材的编写中,以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顺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注重实用和实效,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实务操作内容的比例。科学系统地反映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坚持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的追求目标,重视训练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方法和职业道德素质。
审计立体化教材的载体,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课程教学包。课程教学包主要由七部分内容构成,分别针对教与学的不同对象和目的,多角度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诠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对教与学的效果合理进行评价。具体包括:(1)纸质主教材;(2)教学参考书;(3)电子教案;(4)课件;(5)习题库;(6)案例库;(7)网络课程。
第二层次: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是要按照课程、知识点和媒体素材三层组织结构管理,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搭建起来。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和课程教学包,并应用数据库、媒体制作工具软件为开发工具形成的学习系统。
第三层次:学科网站。根据审计学科、专业、领域及教学层次建设服务型网站或综合型网站。借助现代化的服务器和网络系统,建设具有交互型特点的网站,使用浏览器实现教学信息服务、教学资源服务、教学过程服务和教学资源建设服务等四大服务功能,通过上传、下载方式,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支持。
2 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坚持突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色,注重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发展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分析本课程知识的整体系统和内在的逻辑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和精炼,在教材中注重体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所谓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即从横向要体现本课程中相关的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从纵向要体现本课程中的传统内容、现代内容及未来学科发展趋势。为此,我们注重处理好新、旧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对课程的传统内容进行精选和优化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了电算化审计的内容,以适应现代会计与审计技术的发展水平。
2.1 主教材在内容上体现立体化,具有先进性
教材中的知识点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展现自身教学魅力的出发点。根据课程目标,针对会计中介机构的审计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等主要审计岗位,本课程组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并通过与企业和事务所相关人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访谈的方式,分析、论证、对原有课程重新梳理、分类、定性、组合,确定审计岗位的素质要求、审计技能实操的能力项目和相关的知识支撑点,具体包括编制审计计划的知识能力、针对报表项目实施审计程序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知识能力、编制和审理审计工作底稿的知识能力、出具审计报告的知识能力等。通过这些能力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让学生切实掌握财务报表审计技能,熟悉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流程。根据这些关键知识支撑点,本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理论基础知识部分只要够用就好,突出实务操作部分的内容;同时充分体现了新颁布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最新理论、思想,充分吸收国内外经典教材的优点,并结合现代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建设成一部内容充实、案例真实且便于操作、适用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了让教材有更方便于学生学习,同时将其电子化,作为教学资源库的一部分,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
2.2 案例库的内容以会计事务所常见审计项目案例为主
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是根据业务循环进行分工,所以案例库按审计业务循环设置,每个业务循环根据内容都有具体的审计操作提示、审计案例一般内容较多,教材里往往不能列示过多案例、本教材采用案例库的形式予以提供,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此外,案例的选择以会计事务所常见审计项目为主,要求学生根据本业务循环的审计程序,对案例中要求的主要账户进行审查,并作出审计结论,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这样的案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3 教学环节立体化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反映在教材建设上,就是不仅要建设好基础知识教学环节,还要建设好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学环节的优化提供支撑。
我们在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编写中贯彻了“夯实基础,知识够用”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的目标,注重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必备审计知识。配合有关章节所附的审计案例,将审计工作融入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在实务教学内容的编写中坚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色,对传统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更新,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介绍审计工作循环和各种审计方法的同时,还将独立、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观念贯穿始终,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审计职业意识。
4 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现代教育技术把动画、仿真等技术引入了课堂,让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一目了然,通过生动的表达方式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把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通过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大大方便了教师在备课、开发电子教案时的教学工作,如此一来,教材就“活”了。
同时,课程网站的建设成为立体化教材建设的一项新内容。课程网站在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而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建设了相关的课程网站,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资源、课程建设、教师队伍、课程考核、互动测试等栏目。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公布到网站上,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就明确课程要求和教学进度,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辅导答疑、教师信箱等栏目的设置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在网络上的交流。课程网站的建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网络成为课程教学的第二课堂,学生可通过课程网络自主汲取新知、启迪智慧、提高索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互动。
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教材的精华从各个角度呈现给师生,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使教材从原来的单纯纸质化转变为全面立体化,既可以达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又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5 结语
根据以上多维度建设目标,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不仅是教材载体的立体化(包括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等),而且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包括传统内容、现代内容、学科发展趋势等),教学环节的立体化(包括理论教学、实务教学等)以及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包括课堂教学、课外网络自学等),通过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化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改善了教学效果,使教材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示范院校的建设。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路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于课程设置[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杨昌红,李淑琴.建设《审计学》立体化教材的研究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9(8).
关键词:本科生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模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28-05
本科生的培养最终必须落脚在社会所需能力的提高上,当前企业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迫使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确立能力导向培养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课堂教学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方面能力导向培养意识还不够清晰。其主要表现在实践中本科生课堂教学至今仍未形成清晰、完整的“能力培养模型”以及仍缺乏能力导向教学方法,大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仍偏重于传统单一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教师“满堂灌”、学生考前集中突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模式[1];理论界专门对本科生课堂能力培养模型及能力导向教学方法的研究至今很少见到,相关研究的论著和论文也都很少。在中国知网上,以篇名“本科生能力培养模型”“本科生能力”检索到的论文分别为0篇和34篇(其中2010年以来的16篇);并且这些已有的论文在本科生能力培养方面只提出了一些简单的设想[2],尚未见到系统的模型、方法设计。无疑,本研究既是现实需要,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鉴于高校审计学知识本身枯燥乏味、抽象难理解、层次多、内容烦琐等原因所导致的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难教、学生大多数感到难学的局面,教师更应树立强烈的能力导向意识,高度重视相应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应用,并在应用反馈中不断反思改进。
一、高校本科生课堂能力培养模型构建
国际上公认的能力素质模型的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里兰(David McClelland)博士把能力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1)知识(Knowledge);(2)技能(Skill);(3)自我概念(Self-Concept);(4)特质(Traits);(5)动机(Motives)。他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比喻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海面以上的浅层次部分属于知识和技能(显性能力素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则属于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隐性能力素质)[3](如下页图1所示)。
借鉴该模型,笔者认为,个体的这些显性的知识、技能,是表现在外的能力素质,容易考察和衡量,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实训来改变;而隐性能力素质不同于显性能力素质,其本质上经历着一个长期熏陶、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不是仅依靠哪一次培训就能轻易获得。
因此,高校本科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是图中的显性能力素质――知识、技能的培养,具体应主要包括知识接受、质疑、应用、信息收集与处理、陈述汇报、团队合作、创新等七大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所设计的高校本科生课堂能力培养模型(如下页图2所示)。
(一) 知识接受能力
知识接受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讲授和启发下,自身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本科生必须拥有扎实的课堂文化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本科生应该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学好,同时辅以课外参考或课外实践,丰富与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课堂知识接受能力强弱,直接决定着本科生拥有课堂文化知识的深度和实度。
(二)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是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向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4]。它是学生最珍贵的能力之一,是学生突破疑惑进而寻求创新的前提。正所谓:“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有意识地引导、鼓励、支持学生勇敢质疑,习惯质疑,善于质疑,使质疑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贵在应用。只学不用,不积极利用、灵活运用,则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将大大减弱甚至荡然无存。灵活运用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广泛性;既表现为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某一问题,又表现为运用某一原理解决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重要知识的应用环节,使学生在这些应用环节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是学生根据具体实际的课程学习需要,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并加工整理成所需资料的能力。
收集与处理信息的途径主要包括:搜集图书、报纸、杂志等文字资料;音像、电视、广播等影音资料;网络资料;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所得资料等。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动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对所收集的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整合、建构处理。该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各类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迁移,培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师课堂教学应设置相应的环节或任务,使学生积极地搜集信息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产生新的、满足需要的有效信息或知识,以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五)陈述汇报能力
陈述汇报能力主要表现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等,这两种能力既是个体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个体与他人进行沟通、传达个人意图和展现自我的工具。特别是后者,更是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基础。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科生书面表达能力欠佳,必然与高校课程培养模式的不尽完善有关。对于每个本科生来说,这两种能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必须重点加强培养。
(六)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根据任务需要,确定任务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及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合作关系,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任务目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团队协作要调动团队所有成员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实现“1+1>2”的目标。团队协作需要个人的能力,但更强调各个成员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这种能力锻炼的环节,并高度重视对该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七)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技能,提出新创见和取得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进步的灵魂,是竞争的核心;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因此,学生该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视。
二、能力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培养本科生课堂教学中的以上各种能力[5],笔者以高校审计学课程为例对其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
(一)增强知识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
学生课堂知识接受能力的强弱,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悟性、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另一方面还主要取决于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
结合自身从事审计教学二十余年的切身体会,笔者认为,仅就教师而言,增强学生课堂知识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应主要包括:认识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携领知识教学法、引领思考―启发判断―自推结论教学法、反复梳理教学法等。
1.认识教学法。首先,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原始凭证审核时,可先讲解最常见的原始凭证(发票)的审计实例,然后让学生对不常见的若干种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假发票审查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其次,教师可拿出几节课带领学生参观会计事务所以及其他的审计主体,观察审计业务流程,请审计人员讲解岗位业务操作,增强学生对审计的认识。再次,为加深对课堂所讲授的审计程序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教师还可以在授课后把学生带到审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审计工作全流程实验”来了解和操作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
2.案例教学法。将实际或经典审计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在讲解课程内容的重要知识点或重要方法时,均举出实际或经典案例。如在讲解分析程序和函证等方法和知识要点时,引入经典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和方法。无疑,案例教学法会缩短学生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审计工作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审计课程中重要的理论知识点。
3.携领知识教学法。教师要深入研究审计学各章之间、每一章中各节之间知识的相互关系,把握具有统领作用的知识、公式、图表等,直接、明确地使学生理解这些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如教师在讲授审计实务时,面对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存货与仓储、筹资与投资四大循环,以及货币资金与特殊项目的业务审计,由于其都存在着真实性审计、完整性审计、截止测试、分析程序等,因此在讲解第一个循环的业务审计时,就应拿出较多的时间将这些方法讲深讲透,并使同学们明确此后各循环业务审计也同样会用到这些审计程序或方法,审计实务部分无非就是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应用,搞清楚一个循环的业务审计,其他循环的业务审计就会轻松理解。又如教师在讲解审计规范体系这一章时,由于我国三大类审计主体的审计规范都是由审计法、审计准则、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组成,因此在讲解时,重点讲透注册会计师审计(或国家审计)规范体系即可,其他两种审计规范体系的讲解和学习就轻而易举。可见,携领知识教学法能使教师教和学生学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引领思考―启发判断―学生自推结论教学法。每一个重要的、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都要力求做到变灌输为引领思考、启发学生自己判断、自己得出结论。如教师在讲授注册会计师审计总目标时,要向学生指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总目标(合法性、公允性)的实现取决于审计具体目标的实现;当讲授到审计具体目标时,要告诉学生审计具体目标共分三类,即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与列报相关的,且每一类中都包含着若干个具体目标;在讲解完这么多具体的目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得出这些具体目标与审计总目标之间关系的结论。无疑,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听课,对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但很重要的知识,能真正理解、轻松记忆,且记忆深刻。
5.反复梳理教学法。面对审计知识层次多、关系非常复杂烦琐的事实,教师讲授中应在适当的地方及时反复梳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层次关系,尽力使学生对纷乱复杂知识之间的层次关系随时保持清晰的认识去听课,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如对审计计划、重要性、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重要章节,在每次上下课前、每章开始结束时,以及其他必要的地方,都要反复梳理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方法
激发质疑能力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靠教师设疑,二是靠教师激发学生质疑。(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疑。笔者认为,教师设疑应主要包括:第一,在学生普遍感觉疑难时设疑。教师可在学生疑惑不解、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时设疑。为了准确设疑,教师应该结合自己历年教学中的体会、思考与提炼,在讲课前的备课过程中,就对每一章节所涉及的重要的疑难问题提前做好准备,讲授时遇到学生有上述反应时就及时设疑,让学生当堂回答或带着问题课后去解决。这样学生的疑惑就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听课的情绪就会得到及时的调动,最终促使学生更好地解决和掌握课堂上的疑难问题。第二,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学生能否真正学深、学透一门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重点、难点把握的深透程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要、疑难的知识处准备设疑的问题;课堂上讲解这些重点和难点时向学生提出,由学生思考和回答,必要时教师给予及时提示和释疑,显然,这种做法无论对教还是对学,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在关键处设疑。关键处主要包括重点、难点处,内容与内容之间连接处,学生普感困惑、乏味处。教师课堂上及时地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很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总之,教师设疑要求教师对课堂知识有很深透的把握,并且能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及时设疑,恰到好处的设疑,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鼓励学生在课堂讲授中质疑、利用课间质疑和课后质疑等,以进一步加深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
(三)培养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陈述汇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1.自主型教学法。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能力对审计学教学效果影响极大。自主型教学法就是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利用审计的某几堂课,教师让位于学生,由学生来讲授[6]。对学生分组,要求学生紧密围绕自己最感兴趣审计热点、实际案例等,自主选题、收集资料、整理加工、登上讲台演讲,其余学生及教师可以提问、点评,使演讲者不断地加以说明、解释,对所汇报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自主型教学”使讲授的学生成为教者,讲台上讲解的同学投入、充满激情,讲台下即将登台讲解的同学跃跃欲试,没有讲解的同学也会围绕演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教师、同学相互启发与学习。教师做听者时要注意通过提问来启蒙、引导“学生”讲授,通过精彩点评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的教学取向。这种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自主探求,变被动为主动,大大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增添学生的自尊心及自信心;同时使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陈述汇报、知识应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既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知识的共享。
2.拓展型教学法。拓展型教学法中的拓展,应既包括教学内容的拓展,又包括教学方式的拓展[6]。对学生分组,学生通过挖掘 “非课本型”教学资源、开展“非教师讲授型”教学方式,拓展课堂审计教学内容及方式。教学内容的拓展涉及报纸杂志、网站的相关知识等;教学方式的拓展则涉及到“自主型教学”,视频的收集和收看,网络审计理论与案例的收集、阅读、全班交流与讨论,优秀的审计课件收集与展示等。通过拓展来增加审计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及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陈述汇报、知识应用、团队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3.科研转化教学法。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审计科研成果和体会,面对学生举办审计教学或学术讲座。另外,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级课题,教师对其进行科研全过程指导,使学生在选题、立项申请报告、调查提纲、写作提纲、结题报告等主要环节中,获得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陈述汇报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锻炼与提高。
4.模拟实验与实训。模拟实验与实训是教师让学生在实验室的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和实训的主要项目可包括:审计软件操作学习、审计全流程工作底稿实训等。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实验性环境的仿真性和实验资料的真实性,让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资料,借助电子计算机、审计软件,在计算机中使用审计软件完成从审计计划、审计测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到编制审计报告等全部审计电算化过程的工作程序,学生通过这种实验,能熟悉并掌握利用审计软件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后者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审计全流程工作底稿的处理。总之,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实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最后,还需指出的是,以上所述的都是能力导向的校内课堂审计教学方法。当然,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陈述汇报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就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前回顾复述、每堂课总结、自主讲课中点评等方式。
三、结语
本文引入麦克利兰的能力素质模型,分析高校本科生课堂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其能力培养模型,并以审计学课程为例设计出能力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该模型和方法不仅能使本科生能力培养理论研究的思路更明晰,而且也会使教师在本科生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更具有明确的强化能力培养的意识。当然鉴于笔者教学、研究水平有限,所构建的能力培养模型及实现方法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将有待于理论研究者讨论,并进一步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中春.能力导向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问题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0):100-103.
[2] 巩建闽,萧蓓蕾.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32-137.
[3] 孙立莉.基于胜任力的企业个体绩效管理流程设计[J].企业经济,2008,(8):36-37.
[4] 王玉侠.“引学―导学―督学”,淮北电大《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