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课件

小蝌蚪找妈妈课件

时间:2022-09-24 15:58: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蝌蚪找妈妈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蝌蚪找妈妈课件

第1篇

一、通过拟人化设计课件,提高童趣化

在集体学习活动中,为了让互动更多向,在制作富有童趣的课件时,我们往往将其中的角色进行拟人化设计,通过角色拟人化的语言、动作、表情,吸引幼儿与之交流互动,通过人机互动,达成师幼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一些平时不愿意发言的幼儿受吸引而不由自主地与角色对话互动,与教师、同伴对话互动,从而实现师幼互动的多向性。比如,我们学习与青蛙妈妈对话这个故事时,在小班“春天”的主题背景下,幼儿对小河里捞来的小蝌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看着不断闪动的小蝌蚪、小青蛙的媒体面面,跟着“小蝌蚪”的音乐做着表演。有些幼儿还在问教师:“小蝌蚪怎么变成青蛙了?”幼儿们有了探索的兴趣,但是,怎么跟他们讲清楚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呢?教师特地又制作了一个课件,把青蛙冬眠、产卵、变小蝌蚪、长腿、变小青蛙、长成大青娃的过程播放给幼儿们观看,同时,以青蛙妈妈的角色,作了介绍:“小朋友,认识我吗?对,我是青蛙妈妈。春天到了,我终于睡醒了。在暖暖的春天里,我和青蛙爸爸相亲相爱,我们有了小宝宝了,我产下这么多的卵,猜猜这个卵是什么东西啊?”“是小宝宝。”幼儿大声回应。“对,这就是我们的小宝宝!小宝宝渐渐长大了,变成了黑黑的”“小蝌蚪”,幼儿齐声回答。旁边的幼儿又抢先补充道;“它先长出了两条腿,是后腿,又长出了前腿,还掉了尾巴,变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在这样的情况下,拟人化的课件设计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互动的主体不再是几个乐于表达的教师眼中的活跃分子,幼儿们个个在良好的对话氛围中踊跃发言,充满童趣的课件互动让幼儿茅塞顿开,于是埋藏在幼儿心中的疑惑轻松地被解开。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设计,提高童趣化

在集体学习活动中,为了让互动更多向,在制作富有童趣的课件时,最好选用幼儿感兴趣的动画角色形象。像喜羊羊、灰太狼等等,幼儿们对这些动画形象非常熟悉,而且十分喜欢,我们借助这些幼儿们喜欢的动物形象,根据自己活动的要求.设计成富有童趣的课件,幼儿凭借对这些动物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产生多向性互动,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最终会完成集体学习活动目标。比如在学习“跟动画宝宝跳跳”内容时,在托班集体学习活动“蝴蝶找花”中,延伸活动是唱唱跳跳。根据幼儿身上蝴蝶的颜色标记,找相应颜色的花朵跳个舞。女孩子兴趣很高,可男孩子却是兴趣平平。一次午间休息,幼儿们看小婷带来的“老虎”碟片,幼儿们快乐地跟着老虎不停地跳动,表情是那么的愉快,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于是我把“蝴蝶找花”的音乐做成了动画,让戴着翅膀的蝴蝶宝宝做演示。打开电脑,蝴蝶宝宝开始表演,幼儿们看着生动可爱的画面,和着悦耳活泼的音乐,也跟着快乐地扭动起来。一遍又一遍地飞舞,找花,幼儿们的小脸上都流汗了,却还嚷着;“还要跳,还要和蝴蝶宝宝跳跳。”于是,通过对幼儿感兴趣的多媒体动画角色进行唱唱跳跳活动,让幼儿与自己喜欢的角色形象进行互动,连平时不太积极的男孩子也跃跃欲试了,活动的对象从教师转向了幼儿,使师幼互动更具多向性。这样,多媒体课件的动画设计,使教师、媒体、幼儿能够及时交互,收到了好的效果。

三、通过情景化设计课件,提高童趣化

在集体学习活动中,为了让互动更多向,课件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做到童趣化。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托小班幼儿,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对情景性的活动背景能主动去注意,从而被吸引并参与活动,并且在师幼互动中表现得积极主动,从而更有效地完成集体学习活动目标,消化好集体学习活动内容。例如,为了让托班学生更好地理解颜色,笔者设计了“小猫躲猫猫”的集体教学活动,特别设计了“一个小猫躲猫猫”的情景性课件:猫妈妈带小猫出去玩,看到小树林里有很多房子,红房子、黄房子、绿房子、蓝房子。一会儿,淘气的小猫和妈妈玩躲猫猫游戏了。猫妈妈找不到小猫,着争地呼唤:“嗡嗡,我的猫宝宝,你在哪儿啊?”课件画面切换到红房子。幼儿兴奋地告诉猫妈妈,告诉教师,告诉小伙伴:“小猫在红房子里”。猫妈妈找到了猫宝宝。一会儿,小猫又躲起来了。幼儿随着画面的切换,又兴奋地和小伙伴交流,和教师交流,和猫妈妈交流:“这次小猫在绿房子里。”置身这样的情景,幼儿的视线一刻不离地盯着屏幕,寻找小猫的去向。放完了课件,许多幼儿吵着还要找小猫。在这个集体学习活动中,笔者通过情景氛围的创设,有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师生在游戏氛围中积极地和角色互动,和教师互动,和同伴互动。教师还能更多地关注幼儿情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幼儿帮猫妈妈找小猫特别开心。通过这样的情景化设计,很自然地完成了对颜色的认知,完成了学习目标。幼儿教育中的课件童趣化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使所设计的课件尽量做到童趣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益。

第2篇

一、甄选信息技术内容,拓展幼儿思维方向

利用信息技术便捷高效的特点,面向全体,同时又重视个体差异,以个体带动整体,使评价充分发挥效应,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在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幼儿思维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活动时,同伴之间不由自主地会进行思维的碰撞、建议的交流、思想的融合,为幼儿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可以说幼儿是在不停地与同伴互相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活动。

如中班美术活动“大小拼贴画”中,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创意美术,放在电脑里进行,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小的”是什么色或什么形状的;“中的”和“大的”是什么颜色和形状的……幼儿从单一思考到多方面思考,在与同伴的互动从而审视自己的作品,从同伴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便于师幼互动,既提高活动的效率,又使幼儿获取了更多的信息。

二、融合信息化技术,提升幼儿的想象力

通过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立体化的形式呈现美术活动,进一步增加了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优美的音响效果,生动直观的动画这大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构建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渲染了评价活动的气氛,师生互动在动态情景中得到了极好的表现,有助于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幼儿思想碰撞、想象创造的火花。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使他们思维积极,想象丰富,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如在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奔马图》中,重点为欣赏,操作为辅。徐悲鸿的马是比较写实的,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写生还是很困难的。而本次活动画马是给幼儿一次尝试的机会,为了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事先下载好了一些马奔跑的动态图、马蹄声、叫声,还有掌声。展示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渲染气氛,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成就感。他们的作品我拍成了照片放进了课件里,并且配上音效和图片。在活动中他们都被这氛围感染了,非常开心,对活动更加有了兴趣。像这样感受美,同时适当的操作又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也给了他们发挥想象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幼儿创新的思维方式。

三、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让思维碰撞出火花

针对美术活动中的评价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使孩子在短暂的评价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通过听觉、视觉器官的协调运用,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给幼儿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大班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美术活动中,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幼儿在观看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中,结合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视频,孩子们对蝌蚪的变化异常感兴趣。由于孩子们已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就运用启发式的提问进行:“蝌蚪出生在哪里?它遇到了谁?假如要你来设计一本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画,你会怎么画?”孩子们运用已有的记忆和想象,大胆创造。看到孩子们非常有想法,我把他们的画装订成册,利用电脑中的视频软件进行展示,请孩子们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他们看着自己的画娓娓道来。同时我还提出了:“还有哪些动物和蝌蚪一样,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了是不一样的?”他们非常聪明说到蚕宝宝,我还播放了蚕宝宝变飞蛾的视频,扩展了幼儿的知识面。

如大班美术活动《小猫的故事》的创编连环画,幼儿一起讨论故事的情境,构图等,勾起他们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幼儿有意识细致地观察周围社会生活,同时不断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耐心听取同伴的建议,将个人经验提升为集体经验,思维在碰撞中出现了火花,产生了崭新的内容。

四、深化信息技术运用,为创新奠定信心

信息技术的使用让许多教师在美术评价时,采用的是现场即时评价。教师往往依据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给出评语,重眼前的作品表现,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忽视个体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绘画能力的前后差异,导致评价的真实性和人文性大大降低。

然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我们对作品表现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我们可以重视对他们学习兴趣的评价,根据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程度给予客观的评价;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我选择了创意评价,从是否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入手进行评价,很好地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而对一些感悟能力、表现能力都比较强的幼儿则把评价的重心倾向于他的学习结果,通过展示交流来肯定他们的优点,也以此为其他学生树立起榜样,使那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

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教学 多媒体技术 运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育的每个角落。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数字化技术将文本、教学、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融为一体,变单一媒体为综合媒体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多媒体技术在21世纪的幼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需要和发展前景。它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已成为探索幼儿园教学改革途径和幼儿园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幼儿园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既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早期智力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对幼儿园开展多媒体教学进行如下粗浅的探讨。

1.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1.1 激发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来说,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幼儿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以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多媒体软件中同时可为幼儿提供多种信息:视觉信息――小蝌蚪圆头圆脑的样子、缓缓流动的小溪……;听觉信息――美妙的背景音乐和小动物的对话声、叫喊声……;色彩信息――青青的水草、红红的鲤鱼、宽嘴巴的青蛙、黑黑的蝌蚪……;动态信息――蝌蚪、鲤鱼、青蛙等动物游动和讲话时姿态的变化。这远比教师点着图片讲故事效果要生动很多。为幼儿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幼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2.2 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幼儿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同时幼儿的情绪极易受感染,现代化教育媒体以色彩绚丽、精美动态的画面,雄浑逼真,优美动听的声响引幼儿进入一种佳境,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以“春天”为主题的语言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春姑娘用春雨唤醒嫩芽,用春风唤醒花蕾”,然后引导幼儿想像:“春雨是怎样唤醒嫩芽,春风是怎样唤醒花蕾的?”生动美丽的画面及音响效果,触发了幼儿们丰富的想象,有的说:“春姑娘说嫩芽宝宝,快快醒来,披上绿衣,快快长大”;也有的说:“春姑娘,小花小花快起床,不能再睡懒觉了”。孩子们的回答如同百花齐放,动听的音乐激发了幼儿灵感;美丽的卡通形象引起了幼儿联想。

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现代化教育媒体创造的情境,可以渲染气氛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

3.3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培养幼儿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大可观度,影像清晰,提高观察的效果,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观察的范围,便于幼儿观察和教师的指导,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如:观察时钟分针、时钟的走动和时、分之间的关系,都可借助屏幕让幼儿仔细进行观察。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不仅使幼儿能理解抽象的知识,了解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培养了幼儿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独立的操作练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2.1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语言认知表达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幼儿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媒体,通过向受教育的幼儿传递各种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的内容,辅助幼儿教师的教学内容。多媒体能够提供逼真的画面,通过绚丽的颜色,让幼儿们认知世界。同时,多媒体还能给教学活动提供优美的音乐来吸引幼儿学习。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条件,来引导幼儿通过多媒体来认知表达,更好的进行学习语言。

例如:对于1岁左右幼儿,他们必不能称呼除妈妈、爸爸、老师等其他的事物及家人。我们如果一味的教幼儿,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小孩子的注意力特别短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动画来配合我们的教学,通过动画的播出来让幼儿们认识和学习周围事物的名称,效果明显,幼儿对这种新颖的形式比较感兴趣,能够很快就熟悉了动画中片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再见到动画片中的事物时,孩子就会含糊不清的想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运用这个时机,进一步提高幼儿们的表达能力。比如,看见柳枝,引导幼儿说长长的(柳枝);看见老师及长辈,引导孩子说老师及爷爷奶奶(好);看见衣服引导孩子说漂亮的(衣服)等。这样,孩子们就能十分熟悉的把括号里的词语和前面的话连上,教师可以表扬掌握比较快的孩子,让他们通过动作等行为来表达,这样,不但能很好的培养幼儿们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及观察能力。

2.2 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艺术教育在我们幼儿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幼儿捕捉周围的环境与艺术作品中的美的培养来提高幼儿从小对美的感受。即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幼儿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能力。

2.2.1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具体可视的形象,以反应客观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美化生活的一种造型艺术。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幼儿教师充分发挥艺术课堂的应变力,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知识面,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有助于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幼儿创造的火花。例如:我们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课件中,启发幼儿们大胆想象进行绘画,描绘出小蝌蚪找妈妈的途中遇见的动物,让幼儿对河里的小动物有个了解,然后展开想象进行绘画。我们在艺术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的特征,制作的教学动画课件,要充分的通过对声音和图象的利用,给幼儿提供一个形象、直观、和谐的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和点拨,让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

2.2.2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幼儿的注意力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稳定,易受情感支配,很容易分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运用现代多媒体,把讲授的音乐表现的情境采用多媒体直观的方式进行表现,让幼儿对音乐表现的形象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例如:经典儿歌《数鸭子》,是一首非常欢快的歌曲,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并进入到歌曲的情景中,教师可以给班级里的幼儿制作《数鸭子》的动画课件,课件中一个快乐的戴草帽的小男儿在边唱歌边数鸭子。门前的红花绿草,小河边的柳枝,展现给幼儿们一种接近大自然的情境,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2.3 多媒体技术在社会教学中的运用。社会往往是教师不被重视的领域,多媒体具有很强的集成性,它可以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料,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从而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看得清,由抽象变为具体,还大大增强教育的表现力,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力于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

如:在社会活动《我从哪里来》中,一开始出示了一个怀孕的阿姨引起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你们知道阿姨的肚子里是什么吗?” “你们知道自己都是从哪里来的吗?你们在妈妈肚子里是怎么生长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运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了宝宝从进入妈妈的肚子里开始生长的全过程,孩子们既欣喜又惊奇,真是太神奇了,宝宝在肚子里靠妈妈的脐带就能吸收养分,从一个小胚芽变成一个小婴儿,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了幼儿全新的感觉,愉悦的享受。

当教师在活动中准确、恰当地展示电教媒体时,多媒体生动的画面、清楚的语言对幼儿产生了感染,唤起幼儿对妈妈的爱,体会到妈妈把他们辛辛苦苦养大的艰辛。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拨动了幼儿“爱”的心弦,不仅使幼儿感受到“爱”而且也学会了“爱”。

由此,我们发现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激活幼儿思维的创造性,锻炼幼儿的动手、动口能力,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获得全面发展。

3.实施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3.1 课件制作符合幼儿个性。我们通过依据幼儿们掌握知识及经验的规律进行结合。科学的设计教学课件,好好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拥有不同的智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的认知活动特点,个性的心理特征,要让课件的通用性和个体性结合起来。

3.2 多媒体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媒体手段,而要与传统的手段有机结合,应该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切不可牵强附会,搞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现代化教育媒体。

3.3 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幼儿始终是我们幼儿教学的主体,也要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幼儿是教学中的主体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4 应用多媒体技术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慎重选择应用,不必要的媒体最好不要出现,以免干扰教学重点和难点,占用教师必要的讲解、幼儿的思维活动时间,有时活动中穿插几幅图片、一段动画就能很好地解决了该活动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幼儿园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的条件下,幼儿园教师要注重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

孩子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绚丽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语言常识春季和夏季服装的学习为例,上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商场中的内容,学生对商场是很熟悉的,教师在展示时可以询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学生可以很快速地说出:“这是商场。”教师可以接着问:“你们谁可以向老师介绍商场里有什么呢?”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随后听一听学生的回答,在某一个孩子回答出商场中有衣服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款式的衣服,这时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些衣服你们认为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抓住孩子的注意力,针对课件中的内容向学生提问,使孩子进行独立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自然地向学生介绍春季服装与夏季服装的区别,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课堂活起来

信息技术具有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Flas将主要的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为例,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小蝌蚪从卵中钻出,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小尾巴慢慢不见了,变成了小青蛙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动物,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添加小蝌蚪与鸭妈妈、鱼、乌龟、白鹅之间的对话,利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也设计可以拖动小青蛙的操作效果,学生只要轻轻移动鼠标,小青蛙就会相应地进行移动,利用这个计算机效果,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课堂的活跃程度。又如,学习双脚立定跳远的内容时,学生是非常好动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是无法对孩子进行一一的纠正,为了使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正确姿势,教师可以制作立定跳远的Flas,利用Flash向学生展示立定跳远的标准姿势,并给予学生机会,对Flas进行操作,慢放或是快放,让学生在好奇中了解立定跳远的正确姿势,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促使孩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科学现象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孩子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一体机展开教学。一体机中主要包括“快乐识字、奇妙数学、开心英语、综合学堂、亲子家园、游戏专区”6大资源栏目,教学时教师可以点击一体机中的Flash资源,通过形状和声音之间的有效融合,提高孩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数学6的组成的学习为例,教师播放动画并对学生说:“早上鸭妈妈和鸭宝宝出来散步了,学生请数一数一共有几只鸭子呢?哪些鸭子在吃食?哪些鸭子在说话?”利用一体机展开教学,使孩子更加快速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开教学,充分发挥电子白板操作简单、随意画画的优势。以科学活动《沉与浮》《奇妙的七色光》的教学为例,第一次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视频录制功能将学生的活动过程录下来,上课时播放学生的操作过程,在播放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和周边的同学针对视频中实验的操作步骤进行讨论,使教学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愿望。之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模拟实验的原理,选择孩子亲手触摸实践,使孩子对七色光是如何产生的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了解了七色光产生的原理后进行第二次探索,利用光碟、水等材料制造七色光。学生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配合能力、探索能力。总之,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使教学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

作者:叶六英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东门幼儿园

参考文献:

第5篇

第7课《青蛙写诗》教学设计

学校:XXX小学 姓名:XXX班级 一年级X班

一、教学内容:人教2011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青蛙写诗》

二、教材分析:《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儿童诗。作者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富有情趣,适合儿童学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完拼音可以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老师重点纠错即可。小孩子模仿力强,老师的师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刚入学的孩子,对新鲜的事物一定很好奇,所以动画就能吸引他们,通过视频孩子很容易认识逗号和句号。他们的表演欲望也强,分角色朗读很适合他们。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写、诗”等11个生字和秃宝盖、四点底两个偏旁;会写“下、雨”两个字。

2、正确有感情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3、借助视频中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和句号。

五、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认识逗号和句号。

六、教学难点:读好儿化音;会写雨。

七、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吗?你们心目

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儿歌或古诗对吧?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有一只小青蛙也要写首诗送给你们,想看一看吗?(由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入手,引起学生背诵儿歌或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

认识课题中“写诗”两个字,认识秃宝盖。

过渡:齐读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啊?那我们接下来看看是不是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呢?(给学生埋下问题的种子)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全文,生评价。师指导读“点儿”的儿化音。强调“们”轻声的读法。

2、生学老师的样子练读,读准字音。

2、生读课文中圈出来的生字。

3、读带音节生字。

4、读去音节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偏旁四点底。师点拨“串”是象形字,展示演变过程;“们”形声字,右边的门表示声旁,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这种识字方法很方便。

5、新语境识字。(及时复习刚学过的生字,换环境是为了更好巩固生字)

6、学习书写“下雨”。

观察动画“下雨”笔顺。

书空(记忆笔顺)。

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师范写。

生描一个写一个。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生评价。

对照展示的字修改,再各背写一个

律动:青蛙跳舞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逗号和句号

1、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淅沥沥”、“沙啦啦”。

问:这是两个拟声词,你知道是模拟什么声音吗?是大雨还是下雨?该怎样读?

过渡:“听,淅沥沥、沙啦啦,雨下起来了,青蛙说“我要写诗啦!”(青蛙的话齐读)

看图体会青蛙心情,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节。

过渡:青蛙说写就写,瞧,它的诗写成了。课件展示无标点的14个“呱”字。生自读,谈感受。(通过读不带标点的诗,感受读没有标点的句子很累。)

过渡:听说大家不喜欢这首诗,青蛙的三个好朋友要来帮忙,是谁呢?打开书找一找。

指名回答,师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2、学习第二节

问:小蝌蚪要怎么帮忙?找一找、读一读。板书“逗号”生看视频,(小蝌蚪游到诗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逗号)。师生共同圈出青蛙诗中的四个“,”。

师板书“,”。师小结:逗号是一种标点符号,读书时遇到它要停顿一下。

师范读青蛙的诗。(师范读时遇到逗号右手握拳向下拉一下,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读书遇到逗号时要停顿一下。)生跟读。生再谈感受。(学生通过读有标点古诗和无标点古诗初步感受标点的作用)

过渡:小蝌蚪帮上忙了,它高兴吗?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二小节。

3、学习三四节

“水泡泡”和“水珠”要怎样帮忙?找一找,读一读。

板书“句号”、“省略号”。学生独立圈出“。”看视频(水泡泡、水珠游到诗中)认识“。”

汇报:指名到大屏幕上圈,说出理由。

集体订正,板书“。”

小结:读书遇到逗号和句号时要停顿,不过句号停顿时间要比逗号稍长一点。

师再次范读青蛙的诗,生跟读。(这次范读握拳向下拉两次)

“水泡泡”和“水珠”也帮上忙了,有感情读三四小节。

过渡:青蛙的诗因为有了三位朋友的帮忙变得更完美了,你们喜欢他们吗?让我们扮演一下它们吧!(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四、回归全文,情感升华

1、配乐读全文。(回到整体,了解青蛙的诗就是它的叫声。)

2、还记得刚上课时大家的问题吗?现在有答案了吗?

3、小结:是啊,青蛙“呱呱 呱”的鸣叫声,在作者心中就是一首美妙的诗,这多有趣啊!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声音,也有各种各样美丽的风景,它们在你心中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一同分享。(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继续学习本课的欲望)

五、作业:

从课外书中找到一首小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九、板书设计:

青蛙写诗

小蝌蚪逗号,

水泡泡句号。

一串水珠省略号……

十、教学反思:

1、整堂课以青蛙为主线,青蛙带着新语境词语从河对岸过来,学生读完,青蛙来到教室同学生一起学写字。学生累了,在同大家一起律动。接着给同学写诗。开始没带标点,学生不喜欢,因为有三位朋友帮忙,学生又喜欢上了这首诗。

2、教学中在识字环节主要是学生自学,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用形声字和象形字方法在今后生活中认识更多汉字。

3、通过学生读有标点和无标点诗感受标点的作用。

4、在认识逗号和句号环节,通过动画演示小蝌蚪、水泡泡、水珠一点一点游到青蛙的诗中,让孩子形象地认识逗号和句号。并且由师生共同圈出逗号过渡到学生独圈出句号,顺理成章。

5、读有逗号诗时,老师右手握拳向下拉一次,遇到句号时,向下拉两次,学生通过直观的动作,明确了句号停顿时间比逗号长。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能融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为学生创设一个声像同步,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营造一个探究、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和愿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节好课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课的开始就撒下求知的种子,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教学伊始,首先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教师利用多媒体或网络,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可以展示故事、电影片段等来创设情境。如教师在教“a”这个拼音字母的时候,先出示一张妈妈的幻灯片,让学生喊出稚嫩甜美的声音,先把他们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师本人再示范发音、带读,引导学生通过口型来准确发音,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个字母的发音方法。

二、文本再现,观察感知,更需信息技术的运用

多媒体动画的运用,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效果。如我利用了IP远教接收的动画和课件使学生不常见的荷叶跃然纸上;使几种小动物预报天气的过程一目了然。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以动态的课件,具体形象地展现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急切高兴的动作,让学生观看画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迎”“连忙追”等,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画面的感受,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小蝌蚪为找妈妈时急切的心情。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把课文内容以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卡通形画面,深受学生喜欢,学生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此时,教师适当引导入境感悟:“如你是小蝌蚪第二次见到鲤鱼妈妈,第二次见到乌龟妈妈,最后见到青蛙妈妈时,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学生换位思考,从中认识到为什么要“迎、连忙、追上去叫、游过去叫”,展开自由想象入境动情。

三、信息技术为文本和文本理解架起桥梁

有时学生对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或关键之处不得要领。运用信息技术能能使实物再现,就更加直观、具体了,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难点或关键处出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材料,在文本和学生理解之间搭一座桥,就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特别是对学生不熟悉的课文内容,教师尽量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读通、读懂,最后读有所悟。如蒲公英是如何传播种子的,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不一定知道,让他们看一看,体会一下,会更好地帮助他们体验课文场景,也会学得更愉快。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城市陌生,对外界事物人知面狭窄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观念,并主动学习和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才能达到对各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才能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四、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练习、扩展中的作用

课后练习,如果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就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变得简便易操作,好掌握。如《象形字真奇妙》最后我设计了几个拓展环节,第一个是去动物园,看看象形字,猜一猜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接着是叫号游戏说说以下象形字代表哪个身体部位,接着是圈一圈、连一连。最后是猜象形字,说说古人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让学生感受到象形字模仿形状造字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记住汉字。

实践表明,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使课本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声画并茂,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抽象的、遥远的或未知的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红旗出版社,《创新学习论》1999.12

2.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技出版社,1997

3.江明,《问题与对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激发兴趣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32-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的形象,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学会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要求。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就现代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优化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1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

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开端,只要对所做的事情产生兴趣,就获得了成功的一半。在语文学习中,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基础有助于思维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灵活多变、声色俱佳的特点,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激发兴趣,培养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乐趣。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轻松快乐地学。

例如,讲授《为人民服务》时,学生对当时的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课本插图更不能让学生感受那段历史故事。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为人民服务》的有关图片资料,搜集有关张思德的生平、事迹材料,以及撰写这篇文章的有关史料,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写作背景。特别是播放了张思德的视频片段,学生对这段历史和写作背景有了充分了解,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容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多写,问题也无需重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在传统教学中,板书常占去我们很多的时间。一堂课只有40分钟,如果板书占去了很多时间,那么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学习效率不高,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回顾,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在学习课文后要加强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训练。课前要对这些训练和练习提前进行周密的设计和安排。教学时当堂训练,当堂练习。这样有利于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3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内容充分丰富,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视野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搜索到所需要的教学资料,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和得力助手。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多媒体课件,练习题设计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应有尽有。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是教学参考必备的内容,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是有效的补充,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备课内容,扩展了教学信息量,而且开阔了学生眼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境,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播放前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播放后组织学生回忆片中的情节,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一天天长大变成青蛙的过程。这样,动画的效果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兴趣浓厚,在快乐中学习,积极性相当高。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我们要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要始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滥用现代信息技术,不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为教学带来优势。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为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合理、恰当地应用它,才能在教学中纵横驰骋。

(河北省河间市曙光小学,河北 河间 062450)

参考文献:

[1]刘克金.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9(06).

第8篇

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爱好,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师生互动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侧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对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利用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联系实际,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有效性的提高。

一、增强课堂提问,提高课堂师生互动

增强课堂提问、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是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的基本方法。课堂提问不仅能够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还能够促进不愿意交流的学生与老师达到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中的对话交流、思维碰撞和学习新知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师生互动的话语沟通不断发散思维和活跃思维,推动学生有效性思考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节课时,在课堂初始引入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记忆性提问方法,如“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自己的妈妈是谁,那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在课中也可以采用迁移性提问方法,如“你们知道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吗?那么蝴蝶、海螺等小动物的妈妈又是谁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二、实现课堂讨论,促进课堂师生互动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的方法还有实现课堂讨论、促进课堂师生互动。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达到有效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即为课堂讨论法。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老师要针对课堂内容、学习个性设计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节课时,文中乌鸦经过多种方法的尝试,最终通过将石子扔到水中提高水位的方法喝到了水,但这在现代科技环境下是否是最有效的喝水方法还值得讨论,老师可以就“21世纪乌鸦喝水的最有效办法”为主题来组织课堂讨论,通过学生之间不断的思维碰撞和话语沟通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三、创设有效情境,实现情境有效互动

创设有效情境、实现情境有效互动也是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话语沟通的重要方法。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不足,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图画、音乐、影片、实物等工具创设有效情境,增加学生对文章的体会,进而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教学沟通,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盲人摸象》这节课时,没有见过大象和摸过大象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盲人在摸象过程中产生的想象,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全面展示大象的形体,并通过实体部位与想象物体的对比图来增加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师生互动。

四、多做实践教学,增加理论实践互动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的方法还有多做实践教学、增加理论实践互动。爱动、爱玩、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多组织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节课时,老师可以从作者的描写视角播放桂林的实物风景图或短片,让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的实际特点,进而在理论与实际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语言沟通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学习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语文沟通能力的提升,对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老师可以通过增强课堂提问、提高课堂师生互动,实现课堂讨论、促进课堂师生互动,创设有效情境、实现情境有效互动,多做实践教学、增加理论实践互动等方法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话语沟通的有效提高。

第9篇

一、情境创设,培养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调节。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如牛津小学英语6AUnit4Reviewandcheck,这是一节复习课,复习课给人的印象总是枯燥的、乏味的,甚至有时就是练习课。本节课的设计笔者打破传统格局,将前面三个单元的内容全部整合起来,以“TomandJerry的故事”贯穿整个教学,通过“过生日”、“打开礼物,寻找礼物”、“去公园玩,认识公共标牌”、“Jerry的生日日记,介绍自己的生日”等系列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对话表演,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借助多媒体课件给整堂英语课创设了一种祥和、愉快的气氛,教师和孩子就是Tom和Jerry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适合出现,一同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二、知识巩固,提高兴趣

词汇相当于建房子的砖头,砖头不够多,如何建造高楼大厦?因此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概念。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多,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越强,但词汇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强“拦路虎”。利用多媒体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始终有兴趣去记忆单词显得尤为重要。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而色彩、形象、动作、声音等最容易引起学生本能的兴趣。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4BUnit9BreakfastB\C部分中,要求掌握句型Whereis\are……?It’s\Theyare……而B部分中涉及的单词学生已经学会,如果再用B部分的单词结合C部分的句型进行操练的话势必枯燥,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此时我出示了一张蜜蜂在花丛中采蜜的图片,孩子们被动画图片所吸引,当我让孩子们提个问题时,他们热情高涨、异口同声地说:“Wherearethebees?”我也是迎合着他们回答到:“Theyareintheflowers.”此时我点击播放歌曲《Wearehappybees》,孩子们兴奋地手舞足蹈地唱着。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再如译林版小学英语5AUnit1Goldilocksandthethreebears的教授中涉及句型Therebe……于是我拍摄了我们学校的一些专用教室的图片,让孩子们看着熟悉的画面用英语来描述。熟悉的画面结合新授的句型,孩子们说得乐此不疲。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三、拓宽广度,保持兴趣

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传统的图片对感官刺激强度太弱,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单词、句型的运用效果随之下降。此时,多媒体又可以展现它强大的功能。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5AUnit3Ouranimalfriends一课,本课主要学习了身体部位单词,并学会用have(has)进行一些个体的简单描述。当学生能够流利的用英语描述书本上这些动物时,再和他们讲解词组、句型、语法等,他们已经没有兴趣听了。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寻找一些课外的素材进行拓展性练习,笔者在本课时教学中采用的是儿童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英文版简版。大部分学生从小知晓这个故事,所以虽然是英文版的,但是通过多媒体配图等手段,学生还是能理解的。小蝌蚪询问多个动物:“WhereismyMum?”动物们用“Ihave…….YourMumhas……”这一句型结构来介绍自己的外貌以及小蝌蚪妈妈的外形特点。多媒体呈现的这样一个动画故事,形象、逼真,学生们身临其境,对小故事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再通过自身的感知,很快就将这个单元的重点句型消化、运用了。

四、总结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来源于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趣味性、逼真性正是迎合了小学生的特性,它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优化了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语言训练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英语,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董能 单位:太仓市浮桥镇牌楼小学

第10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一个部分,是依据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它强调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1.利用现代媒体的大容量存储技术,广集信息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生通过网上提供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感受动物的可爱。教师再让学生结合图片,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口述。这样,学生就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了。

2.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有效认知

如在指导学生写作以景物描写为主的记叙文《校园一角》时,除了上课前要求学生观察校园的景物外,还可以把学校的喷水池、生物园、文化长廊等景物拍摄下来,制成课件,上写作课时,播放给学生观看。当镜头对准喷水池时,映入学生眼帘的先是向上喷射的一股水流,然后是四处飞溅下落的纷纷扬扬的水花,水花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在这个过程中,镜头移动顺序先是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当镜头地准生物园时,鲜花绿草,小鸟飞蝶,朵朵花儿争妍斗艳,红、黄、绿、蓝……五彩缤纷,镜头角度是由静态转向动态。这纷繁精彩的画面既让学生从中领略到了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景,又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顺序与角度,从而使学生对写景状物有了明确的“序”的概念。学生通过欣赏、体验,画面转变成十分美妙的语言。媒体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学生认知体验十分独特,感受各不相同,呈现出了多元化,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维发展倾向。

3.利用现代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实现教学互动,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段,对教学信息通过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将之形象地表现出来,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同时通过人与机的多种交互方式,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使用方便、易于操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解放心灵、发展个性的舞台,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究。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先动画演示: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青蛙,就游过去。此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青蛙,就游过去呢?教师让持相同观点的学生一起合作,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激烈辩论。学生充分运用课件中人物、木匣子可随鼠标移动,使辩论各方运用课件演示阐明自己的理由,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利用现代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实现教学反馈方式的革新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教学效果,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多种信息反馈方式,而且具有反馈速度快、表现形式丰富的特点。IT或CAI辅助教学很容易实现一问一答的反馈,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评价。电子邮件、公告板、讨论区、网上传呼等也是信息反馈的重要工具。例如,在每一个单元学习完复习课中,通过CAI课件建立题库,学生可以选择相应难度的试卷和问题,并对没有掌握的问题进行重新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1.整合应是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凑合,而是有机地融合。(1)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论,而且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熟悉网络管理,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促进自我发展。(2)信息技术要与语文文本内容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立足于语文教材。如果脱离教材而纯粹的信息技术表演,那就失去了语文的特性,变成了信息技术课。(3)信息技术教学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融合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操作,给他们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2.整合应体现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防止课件制作成为课本、黑板与练习册的简单搬家,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自主学习当中。

3.整合应讲求实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幼儿教育;幼儿课堂;情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29-01

幼儿园的许多课程都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内容,如何将这些熟知的内容讲出新意,使幼儿在熟知的基础上接受到新的知识,以此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常规教学中不易掌握的难点。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较好地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也促进幼儿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在平时的组织教学活动时,合理利用电教媒体,往往有多重收效。

一、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热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教唱《小燕子》这首歌曲时,笔者按传统的教法,先教幼儿念会歌词再逐句教唱,幼儿总是提不起精神。笔者找了一盒录音带,再制作一幅美丽的以春天为背景的课件,小燕子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舞,教学效果大不一样。随着那欢快而鲜明的节奏,看着优美的画面,幼儿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怀抱,与小燕子一同遨游在广阔无垠的田野,兴趣浓了,歌曲一下子就学会了。他们还随着录音边唱边跳,可以说是一教室的“小燕子”在翩翩起舞,让人享受到春天的快乐。

二、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以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

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幼儿学习的巨大力量。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无意识记忆不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此,幼儿园教师更要重视幼儿兴趣激发的研究。在幼儿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情境,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情绪,激发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活动,在学习歌曲《小蝌蚪》时,笔者根据歌曲内容录制了反映歌词的录像片,图像上有小蝌蚪的发育过程。原本幼儿对歌词既不理解又容易产生错觉,等看到真实的小蝌蚪及它的生长过程就很容易理解了。幼儿学得扎实又高兴,和着那优美、欢快的音乐,很快就把歌曲学会了。以往教学常识课“认识七星瓢虫”是利用图片教学讲解,枯燥乏味。运用电化教学,课一开始,首先出示七星瓢虫图片,幼儿边观察边回答问题。一会儿幼儿注意力就不集中了,有些不耐烦。用抽拉的形式让七星瓢虫的腿反复地伸缩,幼儿的注意力又集中了,仔细观察,认真听讲,七星瓢虫的腿动起来使幼儿非常感兴趣,学得也就轻松愉快了。再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教育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作形象生动、绘声绘色的多媒体动画课件,这样大大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整个活动进展得非常顺利。

三、利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习难度

电教媒体具有生动直观、形声兼备的特点,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超越时空的、有声有色的形象化知识,既适应了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弥补了他们视野较窄、直观表象储备少的缺陷。

总之,由于笔者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运用了电教媒体这一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愉快地获取大量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电教媒体,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幼儿对知识点的理解积累

电教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艺术性、趣味性等的特点,可以助教师演绎完美课堂一臂之力。其在“声”“形”“色”“体”的结合上给幼儿以美的享受,从而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幼儿的学习心态结合到一块。它通过“声”传递师生心灵深处的语言,通过“形”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色”描绘师生所要描绘的五彩图。课堂教育中电教媒体的介入,能使抽象繁杂的内容化为具体的形象,所学知识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有利于幼儿的观察、理解、记忆。

在数学上,一些抽象的数字对幼儿来说是很乏味的,他们的脑子里对1+1=2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如何让他们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让抽象有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笔者制作各种形式的课件,如在水波荡漾的湖面上,慢慢地游来一只黄绒绒的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小朋友们一下来了劲儿,根据笔者的提问,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湖面上游来了一只小鸭子。一会儿又游来了一只小鸭子,这次没等笔者提问,他们已经说出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幼儿便很容易理解了1+1=2的内涵。如学习并运用游、跑、跳等动词的教学中,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直接告诉幼儿小鱼是游来的,小兔是跳来的,等等,让幼儿记住相应的动词。这样不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小兔在草地上跳的动态画面展现出来,再配上小动物的叫声,然后设计提问:“是谁来了幼儿园?”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能很快说出动物的名称,情不自禁地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跟着音乐节拍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活动起来。教师抓住时机,适时地启发幼儿:“小动物是怎么来的?”引导幼儿正确学说并运用游、跑、跳等动词,幼儿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玩中学,学中玩,很快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史爱华.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课程建设的探索[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6):29-33.

第12篇

一、激趣导入,引发幼儿关注问题

兴趣是幼儿认知的需要,也是幼儿学习的强大动力,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还原现实场景、虚拟想象画面等多重优势,通过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效、有趣的画面,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注意力也就会大大提高。此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对问题的关注,从而使得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教师先让幼儿闭目倾听一段《热闹的池塘》音频片段。逼真的蛙鸣、虫儿的歌唱,使幼儿仿佛来到真实的池塘边,幼儿的兴趣一下被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所吸引。紧接着教师让幼儿一边看水墨画形式的故事视频《小蝌蚪找妈妈》,一边提出一系列问题:“谁会生活在这里?”“小蝌蚪们急急忙忙要去做什么事呢?”小朋友们在电教媒体的渲染和启发下,充分地想象、思考。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得到了幼儿的积极回应。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从而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教师提出的问题,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和积极主动的态度下,跟随教师巧妙的问题一步步深入探索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主旨。

现代信息技术是调动幼儿情绪、激发幼儿活动兴趣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师进行提问,幼儿的专注性会更加持久,可以引发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问题,从而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引导幼儿理解问题

幼儿语言活动中的难点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境创设和形象思维的支撑造成的,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景物,用电教手段充分展现出来,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逼真的动画,为幼儿创设优美、逼真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恰到好处的提问,为幼儿理解问题创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幼儿感受问题情境,理解问题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为幼儿理解教师的不同提问铺路搭桥,降低幼儿思维的难度,是理解活动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

例如:《鹅》这首诗歌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鸣叫等。由于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教师口头讲解不容易完整透彻地表达,因此根据诗歌大意笔者制作了课件。画面中杨柳依依的池塘岸边,一个小朋友正在用一段柳枝赶着欢叫的大白鹅下池塘。白鹅昂首挺胸“嘎嘎”叫着,边走边跳进碧绿的池水中,红掌不断地划着水,洁白的羽毛在湖水的映衬下分外鲜艳。活动中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幼儿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幼儿很轻松地进入了诗歌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为什么要用歌,而不是叫呢?”由于幼儿在欣赏了优美的画面后已经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因此教学中的难点就很容易解决了,轻松地回答:“因为大白鹅游在水别快乐,它的叫声好像是在高兴地唱歌呢!”接着教师对诗歌中难理解的重点字进行提问:“曲和项是什么意思呢?”这时运用白板的拍照功能,将白鹅弯曲脖子引颈高歌的画面定格下来,“曲项就是大白鹅弯曲着脖子呗。”在画面的提示下问题迎刃而解了。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活动创设情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全方位的感观体验使幼儿在接收教师的提问信息后,能够快速有效地通过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教师问题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幼儿的思维就会更加顺畅和灵活,幼儿对教师问题的领会也就更加深刻了。

三、设置特效,促进幼儿思考问题

例如:在阅读活动“小乌龟开店”中,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根据图画内容猜测故事。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配合课件中的特殊效果共同解决这个重点问题。

在观看了故事的开始部分后,教师将课件暂停并提出问题:“小乌龟去问谁?”此时教师运用白板的拉幕功能,将大象的身体进行遮盖,只露出大象的鼻子,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猜想长鼻子的动物会是谁?

在整节活动中,笔者在提问设计上也做了深入研究。

提问一:“猜猜小乌龟去问了谁?”(白板拉幕功能)

提问二:“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大象的?”(白板的聚光灯功能)

提问三:“大象开的是什么店?(白板隐藏功能)

提问四:“你从哪儿看出大象开的是花店的?”(白板笔直接圈画功能)

提问五:“开花店时大象用长鼻子干什么?”(白板拖拽功能)

在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步步地引导幼儿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电子白板的不同功能所体现的不同特效,使教师的提问更加直接,更易于幼儿进行思考。运用白板还可以引导幼儿充分猜想故事内容,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根据故事的发展层层递进的,幼儿跟随教师的提问“观察―思考―回答”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引领幼儿进行阅读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在幼儿的观察和思维间建立了顺畅的通道,为层层递进的提问构建了支架,使幼儿的思考具有连续性和深入性,大大提高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促进了幼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主动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增强互动,鼓励幼儿回答问题

提问对于幼儿来说,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促进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重组的重要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则可检验自己的预设目标是否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操作与感知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语言活动中通过人机互动真正让幼儿动起来,是引导幼儿根据教师提问思考探索的重要途径。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满足幼儿动手动脑的多方面需要,增强了师幼互动,无疑给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语言活动“蛇偷吃了我的蛋”中,在引导幼儿通过课件理解故事内容的过程中,笔者提供给幼儿更多参与互动的机会,将提问与幼儿参与互动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开始部分,母鸡妈妈去河边散步,发现了蛇,这时教师在课件中用一丛小草将蛇鼓起的肚子遮挡,并提问:“母鸡发现了谁?谁来试一试拔开草丛又会有什么发现?”这时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平时胆小不爱举手的幼儿也有了回答和尝试的愿望。接下来被请到的小朋友来到白板的前面,用小手拖拉小草的图案,画面中露出了蛇圆鼓鼓的肚子,小朋友不由自主地猜测:“一定是蛇偷吃了一个蛋,所以它的肚子才会鼓起来。”接下来是分别帮助鸭妈妈、鹅妈妈、乌龟妈妈数蛋的环节,小朋友可以亲自到白板前进行点数,幼儿每点数一个蛋,画面中会发出相应数字的声音,而且蛋也会向上跳动一下。数完蛋后画面中的人物(鸭妈妈等)又会接着问:“我的蛋一个也不少,会不会是……”这时教师接着提问:“鸭妈妈会想到谁?谁还会生蛋呢?”幼儿便大胆猜想起来:“鸭妈妈又去问了鸟妈妈,鸟妈妈会生蛋。”还有的回答:“她又去问了鳄鱼妈妈,鳄鱼妈妈也会生蛋。”此时幼儿猜想到哪种动物,他就可以将教师预先隐藏在画面后面的那种小动物拖拽到画面中。更多的互动操作使幼儿争相参与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经过对比试验调查本班30名幼儿,结果见表1:

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激发了幼儿兴趣,使幼儿全方位地参与到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互动环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幼儿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与教师、与活动、与课件的互动之中,大胆地表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调动了幼儿思考、猜想、回答的积极性。